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精选9篇)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让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二、教学背景: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 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 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 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 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 简单光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核心价值观:工具与观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凸”“透”镜。难点: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放大镜放大倍数与大小无关,取决于它的凸度。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课件和展台
实物:放大镜、玻璃片、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平面镜片
放大镜、报纸(有图文)、透明食品保鲜袋、橡皮筋、水等。记录用纸
1.放大镜最好准备有:大小相同,放大倍数不同;大小不同,放大倍数相同。2.使用放大镜时要把观察到的图像及时记录下来,或写或画。3.放大镜使用方法指导。
教学流程
揭示课题运用工具记录新发现 自主探究 激发兴趣 使用领域掌握方法分析放大原因寻找共通处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在人体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最多。那么,请你猜一猜人的肉眼能看清的最小物体有多大呢?
生: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单元导读里面有介绍)教师:因此人们往往会借助工具来观察身边的事物,而放大镜就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板书课题:放大镜)生:根据回忆汇报。2.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师引导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观察事物,掌握方法:
1.我们曾经用放大镜观察过很多物体,现在让大家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中的一幅图,怎样使用放大镜?请两三个同学来演示一下。
2.结合课本,讨论演示的同学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
3.边示范边讲解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正确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4.学生操作练习。
三、进入微小世界,比较中发现细节:
1.现在大家先用眼睛看下自己的手背,再用放大镜来观察,放大图像后,你看到了什么?与肉眼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
2.交流,比较:用眼睛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 观察手背记录表
用肉眼看到的用放大镜看 到的新发现
3.比较两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哪个放大镜放得更大,放得更大的放大镜与另一个放大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报纸中的比较微小的字体和图片。
(可选择广告栏等字体非常小的部分,再次体会工具作用)
4.教师用教学录象出示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课件演示放大镜下屏幕图,直接用放大看课文的插图效果不好)教师简单解释放大镜下看到的细节,说明放大了物体的图像。(有条件,可欣赏幻灯片:“放大镜下的物体”,板书:放大图像)
5.小结:看来,放大镜的确拓展了我们的视觉能力,不仅让我们看清了细小物体,还发现了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板书:细节)
四、分析特点,探究实践: 1.观察探究放大镜的特征。
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板书:放大)观察:放大镜与普通的玻璃、平面镜片有哪什么不同?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有什么相同的特点。交流讨论。(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板书:“凸”、“透”)(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
2.教师出示盛满水的烧瓶、烧杯、透明水杯,塑料薄膜。这些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3.小结: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五、结课,拓展延伸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机动)课外制作各种各样的放大镜(根据学生材料制作)(课内时间不够就用简图展示各种自制放大镜)。
板 书 设 计
放大镜
用途:„„ “放大”物像、细节 “凸透”镜
课外活动
1.运用不同材料,自制放大镜。(例如,水滴滴在玻璃板上)2.查阅资料:放大镜相关的知识。
生成预见
1.本课活动的重要工具——放大镜,通过对这两组有结构材料的研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放大镜不是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这些科学概念。利用两把同直径相同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的对比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学生更是印象深刻,同时还发现“放大倍数大,视野缩小”的特点。
2.“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的活动,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有钟表匠、集邮爱好者、文物考察、古董鉴定、老人看报等等,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图表,以加深印象,积累资料。
课堂评估
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要通过多种领域、职业的讨论来激发学生认识: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对于观察的材料,除了教师提供报纸、手背等观察对象外,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更多的东西,如指纹、衣服上的纤维、笔迹、纸纤维等,再通过交流,通过信息分享,使学生进一步扩大感性认识的活动面。
《放大镜》教学反思 教师:马锦凤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
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
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
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反思二: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教师:马锦凤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没发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2号室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花盆里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教师:马锦凤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些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上帝保佑,希望我解释的对!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感谢上帝!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哈哈,“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啊!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反思
教师:马锦凤
在经历了《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过程后,自己对本课教材理解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不断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趣味性。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是非常浓厚,但是实验操作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认识显微镜的过程中,兴趣也会有所降低。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需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对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方法上,采取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对显微镜知识的巩固。进一步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发现微小世界的乐趣。
2、实验指导体现实用性。尽管学生对显微镜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步骤相对比较复杂。在试教后,发现学生对于实验方法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在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降低难度,将实际要用的步骤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并用概括性的词汇表述实验步骤:“取镜——对光——放片——观察——放镜”,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行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四、五年级的科学,成为学校专职的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申请了科普学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三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学习才能有进步。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科学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我指导学生进行的科学活动如下:
1、指导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进行“家庭和学校节能减排调查”和“一次性物品使用情况调查”活动,使学生对科普知识有了些了解,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了解,也懂得了平时如何在自己的身边做好一些节能、节水、节电的方法。
2、让学生制作科普手抄报,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开展读科普书籍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达到从课外书籍上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的目的。
4、成立科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展示自己的科技才华,活动的目的不仅对
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更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他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另外,多争取外出听课的机会,以学习外校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理念,自我感觉在教学理念上,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另外,我还趁假期参加河南大学的本科进修,希望自己能够全面提高。
9、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2、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200万倍)——扫瞄隧道显微镜。
14、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15、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步骤:擦、滴、撕、取、盖、染、吸。
16、显微镜各部分名称:(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作用:遗传、储存能量、呼吸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3、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4、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比空气重、不能帮助燃烧。
12、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放干燥处等。
13、(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注意:灯泡发光发热不是化学变化。
14、(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会变淡
15、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质量1/80。
4、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5、月相变化是,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6、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一个月开始时月亮的(右边)先亮起来;上半月的月亮亮的在(右侧),下半月的月亮亮的在(左侧)。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5、发生日食时太阳的(右边)先被挡住;发生月食时月球的(左边)先被挡住
16、(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17、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9、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体积最大的是(木星)。
22、(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26、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月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27、我们观察到的太空中的星星大多数是类似于太阳一样会发光发热的(恒星)。
28、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29、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30、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 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河外星系)还有100亿个。
3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3、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
4、课本上的装置模拟的是(垃圾填埋场),其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这些:细石子——土壤
清水——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垃圾喷水——下雨清水变色——水污染了
7、(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9、按照(来源)分可将垃圾分为(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
13、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15、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16、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新的生命
一、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B、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二、教学准备
器材:镊子、放大镜、剪刀、烧杯、培养皿、小刀
材料:开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实、栗子果实、蒲公英果实、蚕豆种子、黄豆种子、各种动物的卵、棉花、棉签、白纸、胶带
1、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后记:
2、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教学准备】
分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观察更多的花
五、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花
不完全花与完全花
单性花与两性花 教学后记:
3、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教学准备】
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
(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
(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雄蕊(花丝和花药)
受精
结果 教学后记:
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3)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
(4)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番茄种子的传播。a发放番茄观察。b推测传播方法。c讨论交流。
d类似的植物。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4)教师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4、阅读教材。
三、总结。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四、质疑讨论。
种子成熟后,不散播到远处,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教学后记:
5、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根
茎和叶
养分 教学后记:
6、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教学后记:
7、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1)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2)汇报交流。(3)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2)学生质疑。(3)讨论。
五、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是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的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4、沙和豆的混合、蜡烛融化成蜡烛泪是(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7、分别说出加热白糖实验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开始固体的白糖在加热后变成液体状的糖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变深直到变成黑炭状,气味由无味到闻到焦味,这些现象属于化学变化)。
8、米饭中的淀粉在我们咀嚼的进程中与唾液发生反应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会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10、(二氧化碳)特点是:(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1、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我们呼出的气体:我们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发生(化学变化)。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和铁锈在(颜色)、(硬度)、(导电性)、(是否能被磁铁吸引)等方面都不同(铁灰白色、硬度高、导电性好、能被磁铁吸引;铁锈红褐色、硬度低、基本不导电、不被磁铁吸引)。
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即(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反应现象: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褐色)物质附着。
14、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种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5、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变化分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60分):
1.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物质是()的,物质变化有()和()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3.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的变化,我们就称为()。
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在口腔里与()作用会发生()。
5.()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气泡,产生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属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特征是()、()、()。
6.铁生锈是一种(),()是一种不同于()的新物质。铁锈具有()、()、()、()、()、()等特点。
7.铁生锈的原因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
8.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把铁与()、()隔绝开是防止()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9.()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0.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产生()。
11.白糖熔化是由(),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如利用物质的()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又如空气中()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34分)
1.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白糖加热至焦黑 2.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等是()。
A、形态发生了改变 B、产生新的物质 C、没有什么变化 3.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5分钟,白糖()。
A.只变成液态的糖 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 C.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 4.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C、前者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发生了物理变化。
6.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A、糖 B、淀粉 C、甜蜜素 7.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
A、口腔中含有糖
B、米饭中淀粉在咀嚼中发生了变化 C、米饭本来就是甜的
8.把一定量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用筷子搅拌,它的体积会()。A.多起来 B.没有变化 C.减少了 9.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A、没有明显变化 B、变成其它物质 C、发芽了 10.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A、是马铃薯 B、是碘酒 C、既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 11.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A、黑色
B、紫红色
C、蓝色 12.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A、鸡蛋清 B、葡萄糖 C、白砂糖 D、面包
13.下列选项,属于小苏打的特点是()。A.白色大颗粒 B.立方体颗粒 C.粉末状颗粒 14.下列选项,属于白醋的特点的是()。A.具有酸味 B.白色液体 C.无色液体 1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16.汽水中含有的气体是()气体。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17.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A、马上熄灭 B、继续燃烧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了 18.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玻璃杯中,木条会()。
A、没有什么变化
B、会熄灭
C、燃烧的更旺
19.发面时,面团胀大的原因是()
A.面粉变大 B.面团里酵母菌迅速增多 C.面团里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D.面团里产生了大量氧气 20.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含量的增加。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21.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A.产生大量气体 B.溶液变紫色 C.铁钉上有物质附着 22.关于铁的特点描述①有空隙②光滑③能导电④粗糙⑤比较韧⑥比较脆⑦褐红色⑧银白色,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⑥⑧ B、②③⑤⑧ C、②③④⑤⑧ 23.关于铁锈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铁锈叫氧化铁。B、铁锈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的颜色是红褐色。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24.半根铁钉浸入水中,半根露在空气中,()部分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半根 B、在水的的半根 C、在空气和水交界处
25.将铁钉()生锈速度最快。A.完全浸没在菜油里
B.放置在空气中 C.放置在潮湿的餐巾纸上 26.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A、只是空气 B、只是水分 C、是空气和水分的共同作用 27.铁钉在有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A、刷油漆 B、抹油 C、放入盐水中。28.菜刀用完后擦干并放在干燥的地方是切断铁和()的接触以防生锈。A、水
B、空气 C、细菌 29.()的环境能减缓铁生锈的速度。A、潮湿 B、高温 C、干燥 D、寒冷 30.给铁制品的表面涂上()最容易使其生锈。A、油漆 B、水 C、食用油 D、白醋 31.物质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B、点燃的蜡烛在发生物理变化。C、铁生锈是物理变化。32.下列各种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新物质的是()。
A.酒精和酱油 B.红糖和白酒 C.大米和白面 D.醋和小苏打 33.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块被切割成木屑 B.铁锭被加工成铁丝 C.铁生锈了 D.水变成了水蒸气 34.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碘酒遇淀粉变成蓝色 B.白糖加热后变为黑褐色 C.水加热形成水蒸气 D.硫酸铜溶液放入铁钉后颜色变浅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30分)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但都会变化。()2.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是醋。()3.房屋和马路是不变的物质。()4.做泥塑或面塑属于是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5.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化学变化在进行着。()6.我们在吃米饭时,一开始就就尝到了甜味。()7.蜡烛的燃烧过程属于物理变化。8.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9.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10.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会变浅。()11.物质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快的。()12.物质之间的变化一般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13.淀粉遇到碘酒变蓝是一种化学变化。()14.物质混合后产生了气体不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15.油和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16.人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空气、火、声音不是物质。()17.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1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19.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黑色。()20.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会变成蓝紫色。()21.铁和铁锈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质。()22.往猪肉上盖上印,猪肉变蓝色是化学变化。()23.铁锈具有和铁相同的性质。()24.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25.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27.米饭的味道是甜的。()28.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29.淀粉遇到碘酒都会变色。()30.只要物质发生颜色变化,就发生了化学变化。()31.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32.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33.铁片的颜色和铁锈的颜色很接近。()34.只要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就一定会发生颜色变化。()35.铁生锈和水、氧气有直接关系。()36.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主要区别是能否产生新物质。()37.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38.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产生红色的铜。()39.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40.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会发生物理变化,也会发生化学变化。()41.蜡烛燃烧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慢慢变短了,这是一种物理变化。()42.化学变化的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45.沙和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4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47.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48.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49.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变化着,它们的变化速度基本一样。()50.物质的形状、状态、体积和位置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51.二氧化碳气体能帮助蜡烛燃烧,使蜡烛的火焰越烧越旺。()52.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也不一定发光发热,只要有新的物质生成。()53.米饭、玉米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54.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55.火药是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炼丹道士发明的。()56.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把它们分离出来。
57.铁锈是红褐色的,并具有无光泽、较脆、有空隙、粗糙、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等特征。58.为了防止金属生锈,我们可以在金属表面涂上保护层,如油漆。
59.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后,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会有凉的感觉。60.水结冰、把易拉罐压扁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是物理变化。
61.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连线:(11分)将下列物质变化及伴随的现象连接起来。
化学变化 在面包上滴碘酒 颜色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铁钉生锈 产生气体 点燃火柴、酒精燃烧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 发光发热 苹果腐烂
物理变化 弯折铁丝 产生沉淀物
易拉罐压扁 皮筋被拉长 形状变化 生米煮成熟饭
水结冰或蒸发、冰化水、冰直接变成水蒸气 形态变化
五、巧分变化(12分)
1、物质的变化真是丰富多彩,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只写序号)
①冰融成水
②钢铁生锈
③酒精挥发 ④空气液化 ⑤海水晒盐 ⑥食物腐败 ⑦灯泡发光
⑧煤气爆炸 ⑨木材燃烧 ⑩酱油拌饭 ⑾书法创作 ⑿柠檬汽水 你觉得是化学变化的是: 你觉得是物理变化的是:
2、用碘酒检验下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只写序号)
1.玉米、2.马铃薯、3.花菜、4.胡萝卜、5.白萝卜、6.番薯、7.苹果、8.菠菜、9.番茄、10.面包、11.馒头
12.南瓜、13.桔子、14.白糖、15.洋葱、16.蛋糕、17.饼干、18.鸡蛋、19.猪肉、20.海鲜、21.黄瓜 22.粟米、23.芋头、24.绿豆芽、25.山药、26.地瓜、27.藕
我认为含有淀粉的食物是: 我认为不含淀粉的食物是:
六、实践操作(共30分)
1.(5分)有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其中在一号杯里面倒入了三匙醋,然后又小心的倒入一匙小苏打,这时把一根燃烧的细木条立即伸进杯里,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二号杯里什么也没放,把一根燃烧的细木条立即伸进杯里,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1)燃烧的细木条伸进一号杯里。燃烧的细木条伸进二号杯里。
(2)实验说明: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这种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说明这种气体 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2.实验记录:品尝米饭,记录米饭发生的变化(6分)。
刚品尝时的味道:
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
我推测的原因:
3.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8分)。
(1)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
(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
4.探究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11分)。
(1)研究的问题:
(2)我们的假设:
(3)实验材料:
(4)实验方法:
(5)现象分析:
(6)实验结果:
七、简答(18分)
1、举例说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至少4种),并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2.米饭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是什么道理?
3、白糖加加热后,会慢慢熔化变成液体状,继续加热就会烧焦变成黑色的焦炭状。这个过程中有物理变化吗?有化学变化吗?哪一步是物理变化?哪一步是化学变化?回答并说明理由。
4.放在厨房里的铁刀几天不用就会生锈,为什么?你有哪些预防铁刀生锈的好方法?
5、夏天到了,同学们都喜欢喝柠檬汽水,制作柠檬汽水需要哪些原料,怎样制作呢?
(教材P70~7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哪个传热快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能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2.能够熟练操作不同材料物体的导热性能实验。
3.能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
4.能够分析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关注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的调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发现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
2.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
难点:明确对比实验的关键要素,开展对比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勺、木勺、金属勺、烧杯、热水、蜡烛油、计时器、感温油墨、铜丝、铝丝、铁丝、加热架、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希望热传递得快一些,比如用锅做饭时;而另一些情境下又希望热传递得慢一些,比如手握锅柄时。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的选择通常会不同。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70~71跨页图片。)这些厨房里的用品,哪些传热快,哪些传热慢?(预设:铁锅、钢勺、金属漏勺传热快,木勺、竹筷、木铲传热慢。)
3.揭题: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哪个传热快。(板书:哪个传热快)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厨房用品图片,让学生们思考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在传热性能上是否有差异,从而导入下面的探索环节。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传热比赛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大小相同的木勺、塑料勺、金属勺。)如果同时将这三种勺子插入热汤中,一段时间后,哪种勺子的勺柄更烫手?(预设:金属勺的勺柄更烫手。)那木勺和塑料勺的勺柄比较呢?(预设:塑料勺的勺柄更烫手;木勺的勺柄更烫手。)
2.过渡:大家都认为金属勺传热最快,但对于木勺和塑料勺的比较,就有了不同的猜想。看来我们需要用实验进行验证。
3.提问:我们可以把三种勺子放到同一杯热水里来比较它们传热的快慢。那么勺子应该怎么放?(预设:勺口放在水中同一位置。)通过什么现象比较它们传热的快慢?(预设:在勺柄上均匀涂上蜡,根据蜡熔化的快慢来判断;在勺柄上涂上感温油墨,通过感温油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预设:倒热水时要沿着烧杯壁慢慢倒,以防热水溅出烫伤;不要摸装有热水的烧杯和浸在热水中的勺子。)
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5.小结: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本领不同,金属材料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像金属材料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等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探索二:比较铜丝、铝丝、铁丝的导热性能
1.提问: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本领很好,是不是所有金属的传热本领一样好呢?(预设:不是。)铜、铝、铁三种金属中,你们认为哪种金属的传热速度最快?(预设:铜的传热速度最快。)
2.过渡:事实是否如大家猜测的那样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接下来,我们将选取铜丝、铝丝、铁丝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3.提问:如何比较这三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呢?(预设:将三根金属丝的一端固定在同一热源处加热,另一端涂上蜡,然后比较蜡熔化的速度。)用蜡的熔化来比较三种金属的导热性能,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预设:金属的导热性能都比较好,用蜡的熔化来比较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差别不大。)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预设:用感温油墨,观察颜色的变化,现象会比较明显。)为了实验的公平性,还有什么其他因素需要控制的吗?(预设:金属丝的粗细和长短。)
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5.小结:不同的金属材料,导热性能不同。铜、铝、铁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强弱顺序为铜>铝>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不同材料勺柄的传热能力,使学生建立“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的初步概念,并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再通过比较铜、铝、铁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使学生知道不同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也不同。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小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好,塑料、木头等的导热性能较差。在常见金属材料中,又以铜的导热性能为佳。生活中有时需要利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来传热,有时又需要利用导热性能不好的材料来阻碍传热。
板书设计
4.6哪个传热快
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材等
热的良导体:铜、铁、铝等金属
导热性:铜>铝>铁
教学反思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但对于不同物体的传热能力只有比较模糊的认知。因此,本课从学生常见的厨房用具引发“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吗?”的思考,并通过先预测后设计实验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本领不同,并建立“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再通过测试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深化学生对“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不同”的理解,并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圆满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54第三题。
三、选择题。
1.下列材料适合做餐桌上的碗垫的是()。
A.蜡
B.橡胶
C.不锈钢
2.下列物体的设计是为了减慢热的传递的是()。
3.如图所示,铁锅的手柄是用木棒制作的,这是因为()。
A.木棒的传热能力强
B.木棒的传热能力弱
C.木棒不能传热
4.在下列三种材料的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情况下,传热最快的是()。
A.金属
B.塑料
C.陶瓷
5.下面最适合做电熨斗底部材料的是()。
A.塑料
B.不锈钢
C.木头
参考答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推荐阅读: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0-09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教学总结10-10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12-11
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12-19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上册)11-08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0-2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1-06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