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看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

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2)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4)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

提示:他先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5 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6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7 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与盾的集合 坦克

进攻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2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 本课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的道理这一顺序叙述。用事实简洁清楚地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和思考, 从中获得理性认识, 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本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开课就亮出本课要说明的道理, 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 抓住关键词“谁”“别人的长处”初步了解这一道理的意思, 再回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中, 紧扣关键词句, 通过事实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道理的含义,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了坡度, 使重、难点更易突破。结课时, 设计了多角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加深、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即把盾的自卫优点和矛的进攻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请看课文插图, 回答问题:图画中画的是谁与谁? (发明家和他的朋友。) 他们在做什么? (手持矛和盾在比赛。) 认真观察图中的矛和盾, 说一说:什么是“矛”, 什么是“盾”?“集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思考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再读课文, 理清条理

自由读课文, 弄清课文分几个部分, 各个部分讲了什么?

四、识记生字, 指导书写

1.读准生字字音。

2.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可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记字, 如持和挂、炮和抱、神和伸等。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学过的生字、词。

2.回顾课文, 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重点切入, 初步理解道理

1.屏幕显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

2.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默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思考并填空:这句话中的“谁”指的是______, 别人指______和______, 它们的长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集于一身指将两者的优点______。

4.教师小结并引出下文的学习:坦克是如何将矛的进攻优点与盾的自卫优点合二为一的?一起来阅读理解坦克诞生的过程。

三、依序讲读, 理解内容

(一)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以读代讲第1自然段, 明白大意。

2.默读第2~3自然段, 思考讨论:发明家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联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等句子, 理解“难以招架”。指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左抵右挡”。)

“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好在哪里, 不好在什么地方? (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达到了自卫的目的, 但却不能进攻了。)

为什么说“自卫, 是为了更好地进攻”?你能举例说说吗?

3.自由读第4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发明家想到了用什么办法解决铁屋子不能进攻这一问题? (要点: (1) 铁屋子上要有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2) 铁屋子得会跑, 要装上轮子, 安上履带。)

教师小结:发明家将盾自卫的长处与矛进攻的长处合二为一, 于是, 坦克诞生了。

4.熟读第一部分, 再次体会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可指名读、分组读、教师引读)

(二)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坦克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多媒体展示坦克在战场上进攻与自卫的场景, 辅助理解。)

坦克为什么能成为胜利者? (坦克将矛与盾的长处合二为一, 既能进攻, 又能自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表现出坦克在战场上显神威。

四、照应开头, 再次明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屏幕再次显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

2.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 拓展运用

思考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说明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六、回归整体, 加深感悟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摘抄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文讲了一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4

二.导入师: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这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师(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出示课文图片)师:猜一猜,这两种兵器中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生认,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师:矛和盾原本是对立的,今天我们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补充课题)师:集合是什么意思?生1:集合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生2:集合就是结合起来的意思(把什么东西结合起来?)生3:集合就是把分散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意思。师:是的,在我们语文书里有两个词语的意思和“集合”的意思相同,快点打开书本找一找吧。(生快速浏览课文)生1:合二为一(出示词语卡片板贴)生2:集于一身(板贴)师:理解了“集合”的意思,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思考一下,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为什么”)生2: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师板书“怎样”)生3: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以后会怎么样?(师板书“结果”)

三.初读课文师:一个小小的课题,我们的同学就有这么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生读,师巡视)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从文中找了几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词语:进攻 戳 雨点般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带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生1:第一组生2:第二组生3:第三组生齐读师:你发现这3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的吗?生齐答:第一组描写的是矛,第二组描写的是盾,第三组描写的是坦克。(边回答,边课件出示)师:刚才的问题,你在文中找出答案了吗?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1: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边回答,师边课件出示句子)师:找的真准,谁能用上老师给你的句式,把后面两个问题也解决呢?出示:发明家(),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生1:发明家在盾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2: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能把这3句话连起来说说吗?(师出示课件,回答过程中,一生用了许多相同重复的称谓)师:3句话里有许多地方重复,(课件出示)能否再把这段话概括起来说说呢?出示:

1、发明家(),想到了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2、(),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

3、结果()。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只要在盾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这其实就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先对课题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概括成一句话,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概括主要内容。师:其实,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能概括主要内容。生: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师:这里的“二”指什么?“一”又指什么?生1:“二”指矛和盾,“一”是指“坦克”(你发现的真快!)四.精读课文师:请大家再默读1—4小节,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生默读)生1: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生2:这是一场有趣的比赛。生3: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还能用成语,真了不起。)生4: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师:这么精彩的比赛,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呢?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出示课件)师:这是怎样的雨?生1:雨很密。生2:雨很急。师:是啊,这么密,这么急的雨,我们读起来也要读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时这一场比赛的感觉。(请1生,师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方向挡?(左)我右一下啊,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师:好,现在我继续进攻。(师快速地用手指戳向学生,让学生无法抵挡)现在你有什么感受?生:老师好快啊,我根本反应不过来。师:这就是——难以抵挡。(从中理解“难以抵挡”,然后再齐读这句话)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4小节。生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发明家还想到什么?)生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老师发现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如果你在划“/”的地方稍稍停顿一下,读起来就更通顺更好听了,请你再来读读。)师:这里的“固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生:虽然师:是的,固然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一个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意思就会发生转变。发明家还想到了什么?生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师出示表格: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生:第一个感叹号是因为“盾太小”而紧张,第二个感叹号是因为想到了方法而感到高兴。师:既然这两个感叹号的意思不同,那你能把这两个感叹句读好吗?生:能!(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感情饱满师:按照上述的方法,你能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了吗?(能)那就把你课桌里的一张纸条拿出来,试着自己完成吧。填一填: 发现问题 如何解决

投影一学生的答案:

发现问题 如何解决 盾太小 铁屋子 不能进攻 开个孔,把矛伸出来 不能跑 安个轮子履带

(生拿着自己的纸条解说):发明接发现盾太小了,所以想到安一个铁屋子,后来他又发现不能进攻,就想到在铁屋子上开个孔,把矛伸出来,但是躲在里面却不能跑,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安个轮子履带。师:老师发现你的一个问题,在第二个想法的解决方法中,文中把这个矛打了个引号,而你却没有了,我来问问你,要不要加上引号?(生思考了一会,回答要)为什么?生:我觉得还是要的,因为这个矛是指炮头,而不是真正的矛,所以要用引号。师:那请你把引号加上去吧!(生加上引号)师:现在你能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吗?出示: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可是,()对了,()当然,()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生: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内容:师生配合读,师读前面,生读括号里的内容 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来指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还有“履带”在哪里?(一生只认)师:为什么要装上“履带”呢?生1:有了履带,就方便坦克在沙漠里行驶。生2:履带可以让坦克不滑倒生3:坦克装上履带,是为了增大受力面来减少压强。这样走泥泞或沼泽也不会陷下去。(哦,你懂得可真多!)师:正是这样,坦克才会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怪不得书上说(再次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进攻,自卫,优点)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东西是把两种东西的优点合二为一,集于一身的,比如我们的布袋铅笔盒,是把“布袋”轻便和“铅笔盒”可以装文具的优点“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布袋铅笔盒”,你还能说说身边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于一身的东西吗?生1:雨衣是集塑料的防水和衣服的优点于一身的生2:电灯是把钨丝的光和玻璃的透明的有点合二为一的(生想不出其他的东西,老师引导)师:其实我们的笔盒里就有一样东西是把优点合二为一的。生3:铅笔,铅笔是把铅笔和橡皮的优点合二为一的。(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也是把很多东西的有点集于一身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你才会收获更多。

五.小结课文师:发明家就是这样有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发明了坦克,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发明家发明的坦克到底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以及又会学到什么真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1 篇5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课

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6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 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一课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 落实识字写字的训练。第二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领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将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各年段都应该高度重视字词教学。作为三年级教材, 我们一定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好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集中”与“分散”, 多种方式认读字词

这一课生字较多, 共有一类字14个, 二类字6个。怎样设计识字教学才能既保证教学效果, 又不显得枯燥呢?对每个字的特点认真分析之后, 我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结合课题, 随文识字。这篇课文的题目仅有6个字, 但其中3个就是生字, 其中“矛”“盾”“集”是一类字, “矛”“盾”还是二类字。怎样引入新课, 结合课题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1) 观看动画片《自相矛盾》, 说说动画片中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2) 结合这两个字的字理, 相机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 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 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 万箭飞来能挡住。

(3) 矛和盾, 一个进攻, 一个防守, 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 如果把二者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集”, 提醒学生注意右上有四横, 不能少写, 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匀称。)

这样设计, 将引入课题与生字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结合字理进行“矛”和“盾”的教学, 把生字的书写和识记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的记忆也更深刻。在念儿歌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 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突出重点, 集中识字。十几个生字, 如果分别组成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认读, 那很难保证生字教学的效果。因此, 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集中突破, 先结合课后第三道练习题, 选出值得积累的6个词语“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让学生进行认读。这6个词语中有5个都是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4个四字词语值得积累。“自卫”一词与“进攻”形成了一对反义词, 分别描述了盾和矛的特点, 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二、创设语境, 运用中巩固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准所有生字的字音,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如何有机整合这些教学任务,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我精心组织语言, 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将刚才认读的6个词语填写进下面这段话中:

比赛中, 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 发明家______ , 还是_______。经过反复思考, 发明家将矛的_____和盾的______合二为一, 发明了坦克, 这个_____在战场上______ ,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段话中暗含了课后所有的生字, 如果能够将6个词语填进这段话中并正确地读出来, 那么课后所有的生字就能正确认读了。这一设计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了生字, 而且训练了学生运用所积累词语的能力。此外, 读通了这段话, 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真可谓一石三鸟。

第二课时:用生动直观的方式, 将语言文字训练到位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文章, 但是教学时我们一定不要过于理性, 要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画面, 让鲜明的画面对比带给他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书, 去捕捉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

令人紧张的第一幅画面:打开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 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令人神气的第二幅画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 与刚才令人紧张的画面不同, 你这次一定会看到一个大快人心或者说令人神气十足的画面, 把它用直线画下来。

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读, 将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一、一“字”一“标点”, 读出画面感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所呈现出的画面时, 我们可以紧扣一个字———“刺”和一个标点———“!”,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片段一: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 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 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越刺越快, 越刺越快, 多令人紧张啊!读——— (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越刺越有力, 越刺越有力, 多么危急啊!读——— (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越刺越快, 越刺越有力, 越刺越快, 越刺越有力, 拿出右手, 放在胸前, 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 我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 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接下来的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 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 学生会深有感触, 读出情感来。

片段二: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话, 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 你有什么发现?

师:从这两个感叹号, 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

教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发明家左抵右挡, 紧张极了, 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 (生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 在这危急关头, 他在内心深处急切地呼喊——— (生读)

生死攸关哪, 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 (师生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 (师生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 我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 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 应该说让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一“影”一“声音”, 说出画面感

课文第五自然段描述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场景, 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绝好契机。我们可以利用影视和声音等媒体再现当时的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描述画面, 在师生的对话中不露声色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片段一:

(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读了这段话, 你觉得坦克威风吗?想不想亲眼目睹战场上坦克大显神威的场景? (播放影片片段。坦克进入战场, 很有气势, 但播放到坦克进攻与自卫时戛然而止。)

师:第一次投入战场的坦克究竟会怎样自卫, 怎样进攻, 怎样大显神威呢?这还需要大家的想象。闭上眼睛, 战斗即将打响——— (播放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刀砍声等, 学生想象。)

(师述, 指名学生补充。)

这坦克, 自卫能力非常强。德国兵的军刀砍来——— (生补充) , 德国兵的机枪射来——— (生补充) , 德国兵的炮弹袭来——— (生补充) 。

这坦克, 进攻能力也特别强。它遇到壕沟——— (生补充) , 它遇到土丘——— (生补充) , 它遇到铁丝网——— (生补充) ;坦克上的机枪扫射过去——— (生补充) , 坦克上的炮弹发射过去——— (生补充) 。

德国兵吓得哇哇直叫——— (生补充) 。

播放坦克进入战场的情景后戛然而止, 这样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又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刀砍声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战争情境, 有助于学生的想象。教师的叙述, 引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师生的合作交流, 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非常有效的训练。有了观看录像的直观体验, 有了倾听枪炮声后大胆的想象, 有了口语表达的真情流露, 此刻学生的朗读怎能不动情?

此外, 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运用大量文字, 描述了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优点发明坦克的过程, 其中充满着推理与设想, 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材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我想, 得让学生们静下心来读书、思考, 自己去理出一条思路来。

片段二:

师:矛和盾到底给了发明家怎样的启示, 发明家又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 探索发明家的思路。

这样的设计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变成了探索发明家思路的过程, 让学生不只是在读文章, 同时在思考、理解、理清发明坦克的思路, 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点评】

王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深入的, 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他没有面面俱到地引领学生学习, 而是抓住“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三句话带领学生重点思考。这样大胆的取舍使得本文的学习重点非常突出。

品读这篇说课稿, 我最深的感受是取舍有方, 动静结合, 张弛有度, 既能感受到热烈的一面, 也能感受到冷静、理性的一面。

热烈主要表现在对三个重点句的学习体会上。王老师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情境。热烈还体现在对坦克威猛的想象表达之中:“矛和盾到底给了发明家怎样的启示, 发明家又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 探索发明家的思路。”轻轻一转身, 王老师又把学生带入了冷静的思考。学生们默读课文, 沉潜在文字中探寻发明家的思路。此时的课堂, 安静的是气氛, 涌动的是思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潜心的学习和思考, 接下来学生对文章所蕴含道理的理解才水到渠成。

上一篇: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下一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