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8篇)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1

2014年03月13日 08:35

来源:陈仓区纪委

作者:任虎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按照中纪委提出的明确“两个责任”、落实“两个为主”和“三转”的新要求,陈仓区纪委解放思想、主动转变、聚力主业主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清理议事机构,加大办案力量,重组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备,提高了履职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难题亟待破解。

一、当前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难题

一是发挥职能作用受到限制。由于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纪检监察工作职责定位把握不准,在实际工作,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失位问题。一是越位问题,主要表现为应由牵头部门承担完成的任务,纪委却主动或被动的承担,履行不该履行的职责。二是缺位问题,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组织与协调的关系理解不透,注重组织,忽视协调,导致有些工作该分解的没有及时分解,该督办的没有督办,在治本抓源头工作中形成责任虚化、部门责任弱化、纪委责任泛化的局面。三是错位问题,一些地方纪委对自身工作定位不准,对部门各负其责与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认识不清,存在着包揽过多甚至替代职责的情况,分不清主次与责任,没有调动和发挥牵头部门的主体作用,往往是亲历亲为代替组织协调。四失位问题,主要表现为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检查无果和问责追责不严等。

二是纪检监察干部素质有待提高。日前,中纪委通报了四起纪检监察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这也折射出我们的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程度不同存在一些问题。在目前“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会员卡腐败”等“四风”盛行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下,纪检监察干部也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律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三是企业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从对一些国有企业调查情况来看,大多企业的纪检监察人员兼职过多,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纪检监察干部学习培训少,业务知识欠缺,对纪检监察的业务不熟,工作能力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一些企业纪检监察组织机构不健全,正常工作难于开展。部分经营好的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办公设备陈旧老化配置低,困难企业就不用说了,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二、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认识,以改革的思路破解纪检监察工作难题,打好持久战。要深化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思路、新要求、新部署的学习贯彻,力求学深、学透,以更好地掌握精髓、指导实践。当前,腐败现象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风”问题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从思想上警醒起来,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硬,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二是聚力主业,强化执纪监督问责,打好攻坚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三转”要求聚焦执纪监督问责主业,整合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减少职能交叉、合理配置人员、加强监督和办案力量,探索新的派驻办法,实现派驻机构全覆盖,把不该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或参与的协调工作交还给主要责任部门,使纪检监察机关回归职能本位。坚持执好纪,切实加强对各级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严打“老虎”,勤拍“苍蝇”,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震慑作用。坚持问好责,加强行政监督,强化对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情况的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坚持把好关,深化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三是转变方式,坚持抓早抓小盯关键,打好歼灭战。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要早发现、早教育、早查处,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要善于抓住监督检查、案件查办、教育预防等纪检监察重点工作,从而带动全局工作推进,紧紧盯住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岗位,盯住管钱、管物、管人、管项目的单位和干部。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2

关键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体制不断完善,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是实施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找出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特别是基层纪检工作和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环节,使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可以根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总的发展形势是良好的,但基层纪检监察面临的要求更加严格、领域不断地扩展、任务更加繁重、标准要求更高的变化,使我们必须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缺陷。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对自身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主要突出表现在乡镇纪委书记抱有自己的工作被“边缘化”的心态。大多数乡镇纪委书记集中于自己的专职,不去管纪检监察以外的事情,片面地认为基层的纪检监察工作是和党委政府中心的工作不牵连的,所以情绪上出现失落,认为自己被“边缘化。”因此,为了避免影响自己的绩效,个别的纪检监察机关对待工作产生松懈麻痹的想法,且习惯用老方法、旧观念、老套路来解决各样的问题,对反腐败在各个阶段呈现的各个问题认识不够充分,不擅长研究新的问题、缺少创新精神、对自身的工作认识在思想上存在缺陷,加上在对于新时期的纪检监察工作上单面认为只要增加人数就够了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不能够把反腐败现象放在社会经济环境下,放在党建设大局工作中,以为严抓纪检监察工作会影响本地区中心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二)领导体制上的不适应。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尽管中央纪委书记多次明确授权给地方监督检察,但是对于同级党委的监督和对同级党委副职的初核等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上还是难以实施。其次是对派驻机构管理的体制没有明确的区分,派驻机构说是双重的领导制,但是因人事管理在部门,且各样的事情都要依赖于人事部门,因而在纪检监察工作过程中,当部门工作和纪检监察业务发生冲突时,就会发生倾向于重部门工作而轻纪检监察业务的现象,尤其在办案过程中容易受到部门因素左右和影响。最后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导致专职不专现象严重,多数乡镇纪委与党委的办事机构和各个组织存在复杂的关系,工作关系不明确,难以集中精力解决各种问题。

(三)工作机制上的不适应。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科学工作方法尚未形成,且缺乏有效的实施,一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片面的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管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习惯用旧方法、旧观念,没有认真地研究工作方法,不注重工作策略,没有真正地以人为本。对于干部存在问题,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且没有真诚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处理所犯的错误。

二、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3

国有企业的基层单位,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与机关单位相比,具有生产经营任务重、业务分工和流程繁杂、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外部市场领域广、职工人数多、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使基层单位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难度加大。“深化‘三转,聚焦主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中央纪委对各级纪检监察机构提出的工作要求。如何直面基层单位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扎实做好“三转”,是值得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思考的课题。

一、基层国有企业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对纪检监察工作存在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冲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方针引导着企业朝着更高的经济目标不断发起冲锋,在经济形势不断向好的同时,也有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对纪检监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产生偏差。有的片面认为,企业是搞生产经营的单位,要将有限的人、财、物投向生产经营部门,规范的大型国企都有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机构存在的意义不大;有的认为中国的私企和国外企业都未设纪检监察机构,同样也发展得很好;还有些人认为纪检监察工作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助性工作,对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开展党风行风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治理行业不正之风,为国有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保驾护航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和职工错误的认为,纪检监察工作会妨碍生产经营的开展,甚至错误认为开展监督工作是对经营管理的束缚。

(二)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归属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理顺

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快速推进,陆续出台和修订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监察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但其中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仍然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法定地位与职能作用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政策,对基层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纪检监察机构和如何配备纪检监察干部均没有可操作性的指引。致使许多基层国有企业只是在党委工作部门象征性的挂一块纪委的牌子,纪检监察干部也是由党务干部兼任,有些党务干部还一身兼多职,工作只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忙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难以按照“三转”要求“聚焦主业”,严格执纪,也难以切实履行监督专业和问责新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目前,多数基层国有企业的兼职纪检监察干部都是由本级党委任命的,在本企业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任免、编制、经费、待遇和考评权等都由本企业领导班子掌控,这种体制导致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客观上很难大胆地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监督。上级纪检监察机构对下级兼职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和业务指导难以形成体系,对下级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常因信息来源少、反馈时间慢、相隔距离远等条件限制,而导致“鞭长莫及”的局面。监督工作往往出现“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难”的难题,上级监督往往成了事后监督,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三)纪检监察干部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部分基层国有企业单位领导对纪检监察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偏差,导致此项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纪检监察干部配备人数少,且以兼职为主,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纪检监察干部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需要,也影响了基层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职能的履行,加剧了纪检监察工作地位淡化、职能弱化、作用边缘化等不利因素的事实存在。纪检监察干部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四)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方式手段亟需转变

由于基层国企的部分干部职工对纪检监察工作存在认识上误区,以及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基层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仍处于转发一份文、网上挂一个通知、讲一次课、进行一次集体廉政谈话、写一份廉洁承诺书、参加招投标会议和制定几个制度等教育监督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反腐败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腐败分子的违法违纪方式越来越隐秘、手段越来越科技化、多样化,采用传统的教育警示和监督检查工作方式,已不能对腐败分子起到有效的震慑和遏制作用,只有认真贯彻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和“三转”工作研讨会的精神要求,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硬件的投入,运用现代化设备设施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监控力度,才能更好的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

二、加强基层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责任,转变观念,提高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期,“小官巨贪”查处曝光的案件不断增多,这也进一步警示我们要增强基层国有企业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识,加强对单位领导班子和职工教育引导,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纪检监察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所独具的政治优势,具有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得以正确执行重要职能,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加强党风行风建设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织保证,是为国有企业依法依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断取得发展进步保驾护航的“保护神”。要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到“监督、执纪、问责”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保护;查处违纪违法人员,是为了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也能起到查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警示教育目的。

(二)重视和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完善体制机制

要按照《党章》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切实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并有效履职的重要保障。在单位机构编制规划中要明确纪检监察机构的定编、地位、职能和权限,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可参照《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第十九条的规定“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设置基层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干部。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达到有效履职的目的,避免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困扰,可探讨基层纪检监察机构由上级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管理,干部的任免、编制、经费、待遇和考评权等都由上级纪检监察机构负责,让纪检监察干部解除顾虑,大胆工作,有效解决“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难”的难题,也可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权威性。

(三)选好干部,加强培训,增强素质,提高履职能力

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全党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反腐败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任务部署上来”。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就要从选用干部开始严格把好用人关,应将党性强、作风正、熟管理、善监督并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而且应该由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专业结构的干部合理搭配来组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效率倍增的效果。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国企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指导,举办专业性强并对国企纪检监察干部开展工作有针对性指导意义的培训,对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开展轮训,提高整体专业素质。必要时,可开展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干部与基层国企纪检监察干部交流轮岗,换位体验,更好的融合上、下级纪检监察机构工作流程,拓宽工作视野和思路。基层国企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四)以“三转”为契机,改进工作方式和手段,助推企业生产经营上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带头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三转是中央纪委监察部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是工作理念和思路的重要转变”。 基层国企纪检监察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纪委提出的“三转”工作要求,在工作方式上,要结合基层企业的工作实际,聚焦主业,通过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参加或列席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等重要会议,参与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活动,掌握有关“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信息;要注重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深入基层,听取一线职工对领导班子的意见以及发生在身边腐败现象的反映,“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教育和预防,对有腐败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及时“抓早抓小”,防范大案要案形成;要加强对重要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权力的规范运行;通过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对投资项目、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要积极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结合基层国企生产经营工作特点,加强对生产经营重点环节的廉洁风险点排查,制定防控措施,健全制度完善流程,堵塞管理漏洞;要积极探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努力达到理顺权利、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便于监督的目的,为开展国有企业内控提供支持,以规范化的流程管理来控制经营风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4

发表日期:2009年1月15日阅读:7041【编辑录入:宣教室】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的日益进步,改革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需要我们认真找准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

一、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纪检监察工作的历史和发展途径来看,客观上面临着“四个新变化”:即任务更加繁重,领域大大拓宽,标准不断提高,要求更加严格。这些新变化,迫切要求纪检监察工作要正视和解决好与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客观分析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上的不适应。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纪检监察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机制、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面对成绩,个别纪检监察机关产生了松懈麻痹思想,习惯于用老观念、老办法、老套路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对反腐倡廉工作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认识不足,不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有的对反腐倡廉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把做好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着眼点单纯依靠在增加人手上,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有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不够强,不能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放在党的建设的大局中去把握;有的本位思想严重,认为狠抓纪检监察工作会影响本地区各级阶段性中心工作目标任务完成,于是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二)领导体制上的不适应。一是在现行领导体制下,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尽管中央纪委多次明文授予地方监督检查权,但像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和对同级党委副职的初核等,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落实。二是对派驻机构管理体制迟迟难以理顺,派驻机构说起来是双重领导,但由于其人事管理在部门,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等要依赖部门,因而在开展纪检监察业务工作过程中,当部门工作和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发生冲突时,难免出现重部门工作轻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倾向,特别是在执纪办案过程中容易受部门因素左右和影响。三是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专职不专现象严重,多数乡镇纪委与党委的办事机构和组织、宣传部门合署办公,普遍存在组织关系复杂,工作关系不顺,精力难以集中等问题;各部门派驻纪检组长大多数也同时分管多项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在很多时候反而变成了配角,结果是“耕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以设置纪检监察岗位为由,为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与纪检监察岗位不相适应的人变相给待遇、搞照顾,影响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工作机制上的不适应。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系统建立,科学的工作方法尚未探索形成,加之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表现在日常工作

中,一是工作方法简单。一些纪检监察机关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管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习惯延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老观念、老做法,不能够以人为本,不注意工作方法,不讲求工作策略,对有问题的干部,不是以关怀帮助为主,不是采取开展批评教育和谈心活动,真诚地帮助他们认清问题所在、自觉改正、加强预防,而是习惯于照搬条例,简单处置,不能够有效发挥好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的职能作用。二是工作落实不到位。对纪检监察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等、靠的思想,不愿主动触及矛盾,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能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不准基层的真实情况,不能集中精力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临机处变百无一能,对出现的新情况、问题提不出有见地的针对性对策,工作主动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职能发挥上的不适应。一是职能错位,存在“大包大揽”倾向。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是组织协调,但是,一些本应是政府或其他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如治理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各项工作,纪检监察机关本应是督促配合有关部门,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成了“事事牵头、样样主抓”,有时还充当了“开山斧”、“救火队”的角色,哪里阻力大,哪里问题多,哪里就让纪检监察机关去抓。这种“越俎代疱”、“包打天下”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不时发生,严重削弱了组织协调工作的有效性,造成职能错位。二是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全面充分。不能准确把握教育、监督、惩处、保护四项职能,做到全面履职,而是有时重 “惩处”轻 “教育”,有时重“教育”轻“惩处”,有时重“监督”轻“保护”,有时重“保护”轻“监督。三是工作不负责、怕负责。某些本属于纪检监察机关自身职责范围可以决定的事项不去决定,而是找出种种借口和理由去向同级党政领导多头请示、报告,往往错失良机、贻误战机,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

(五)队伍建设上的不适应。一是知识素养有待提高,缺乏专业人才。一些纪检监察干部的知识面不够宽,而且缺乏能够了解国际法律法规、国际经贸规则的人才,缺乏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不熟悉市场经济、现行法律法规和财会电算知识,在办案方面新手多,办案能手少。二是系统培训少,培训渠道单一。在实际工作中,纪检监察干部存在“上岗前没有专门培训、在岗时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现象,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更新和补充,由于知识面窄,导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落实举措等缺乏创意、不能有效实施、难以适应形势要求,制约着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的提高。三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亟待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虽然制定了学习教育、工作管理、内部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由于缺乏监督制度落实的制度,所订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导致学习教育不经常、日常管理不到位、内部监督不落实,特别是对 “八小时之外”的管理抓得不严格,导致少数纪检监察干部丧失了警惕,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严重影响了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顺应时代和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是当前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正视纪检监察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着力在以下八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必须创新思想观念。观念创新是一切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创造性,必须从创新思维方式入手,用正确的观念来指导纪检监察工作。一是要解放思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敢于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及时研究解决反腐倡

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服务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切实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来考虑和把握,把惩治腐败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为改革发展正本清源、为创优环境清礁除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三是要抓源治本。要处理好严格执纪与促进经济发展、严肃党纪政纪与调动积极因素的关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在主动监督上下功夫,加大廉政教育和事前监督的力度,注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坚持把党风廉政教育融入各项日常工作之中,贯穿于对领导干部的培养、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提高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必须创新领导体制。要认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要求,继续坚持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做到“两个强化”:一是强化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同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要从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察、严格考核、责任追究等环节上建立起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成为一种强激励和硬约束的机制,使每个党政领导干部都肩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应责任。同时,要根据全面加强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切实加大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的改革力度;要按照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强化纪委组织协调的职能,在协调中加强监督、服务,在监督、服务中搞好协调。

(三)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机制是实现思想观念和领导体制创新的重要载体。要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好地为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服务,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就必须改革与新形势和新任务不相适应的体制和制度。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要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的方针,加大从源头治理工作的力度,更多地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从管权、管钱、管人、管物方面进行改革和寻找治本措施,不断深化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要抓住用人、用权、用钱等重点部门、重点人员以及关键环节,不断建立健全制度,着重抓好落实。既要配合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调整和充实反腐倡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供行为规范,又要完善贯彻规章制度的具体程序和有效机制,保证对权力形式的有效监督;二要充分发挥纪委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深入研究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协调机制和工作程序,形成强有力的反腐败整体合力;三要建立一套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运行机制,组织协调方面要建立起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内外协调的工作机制,工作运作方面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培树典型与面上推动的关系,使纪检监察工作得以科学安排、规范管理、高效运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应当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把纪检监察工作逐步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四)必须创新工作方式。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调控为主的转变。纪检监察工作越是任务繁重,越要防止陷入抓具体事物的状况,既要抓好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实,又要善于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问题,加强事关全局性工作的部署和指导,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上水平。二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既要保证纪检监察系统

思想统一、工作协调、行动有力,保持机关内部的整体性,又要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和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要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保密性,又要克服纪检监察工作的神秘化;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纪检工作,支持纪检工作,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渗透力;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三是由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式管理转变。要努力掌握现代式管理方式,要讲究效率,以高效率来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高水平;要规范程序,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来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要更新手段,以现代科技手段来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上水平。总之,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必须创新办案手段。一是要赋予纪检监察机关足够的检查权,如冻结银行存款甚至划帐的权力,可以使用拍照、录音、摄像、监控等办案手段等。二是要充分发挥查办大要案协调小组作用,保证纪检监察机关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办案合力,重点查处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三是要改进信访工作,构建“大信访”格局。即将具有信访职能的机构合并,提升县纪委信访室级格为信访办,设立统一举报电话“12388”,建立健全信访举报的受理、梳理、转办、处理、反馈机制,形成一个电话举报,一个部门受理,一条龙服务的信访工作新局面,畅通民情渠道,维护社会和谐。四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建立案件公开制,将符合公开条件的典型案例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既加大腐败者的腐败成本,又起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五要明确查办重点。要改变以查办案件数论英雄的考评办法,而以查办大案要案的情况,特别是以查办领导干部案件为考评的主要内容。只有查处有影响的案件,才能改变纪检监察机关在部分群众中“专拣软柿子捏”的形象,真正树立“卫士”形象。

(六)必须创新监督机制。目前,一些执法部门为了取得更好的执法效果,往往进行联合执法。那么,监督部门也可以联合监督,以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除纪检监督外,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也是很重要的监督形式,按理说,不管是财政部门的资金检查,还是审计部门的财务审计,有问题就应该有责任人,问题是跟人走的,而事实是,这两种监督经济制裁的特点明显,且一般不追究个人责任,制裁乏力。建议:纪检部门建立以纪检牵头、财政、审计及其他部门配合的联合监督机制,充分利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资金检查和财务审计结果等一手资料,为纪检监督服务。要加大事前、事中监督的力度,尤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经常对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问题的发展和蔓延。把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与组织监督、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努力把纪检监察工作渗透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强化措施,积极开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纪检监察干部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中心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检查工作。

(七)必须创新源头治腐。一是要推动惩防体系建设。根据中纪委“在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督促政府部门推进腐败高发领域(工程建设、土地出让、财政采购、人事任免等)的制度建设。二是要改进党内监督制度。党内监督的一些制度难以执行或执行效果不佳(如询问和质询、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使其真正发挥监督效用,而非走走过场。三是建立“三重一大”保廉体系。开展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点部门和大额资金保廉工作,实行“一把手”不直接管人、管钱、管事制度,防止权力

过于集中导致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的问题。四是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我国实行的公民存款凭身份证办理的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对领导干部私有资产起到了监督作用,但这种监督还远远不能适应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还必须实行严格的财产申报制。领导干部在上任前要向监督机关申报原私有财产,每年定期申报私有财产的增减数目及原因。离任时要进行财产核查登记。领导干部若对自己的某些私有财产的来历说不清楚,这部分财产应无条件地没收充公。若发现经济支出大于收入的,监督部门应立即予以查处。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5

一、主要问题表现

(一)干部思想不稳定。基层尤其是乡镇纪检干部思想不够稳定,产生不满情绪。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纪检监察干部工作很辛苦,从事的工作往往又是“栽刺不栽花”“出力不讨好”,日常容易因工作而得罪人。在本乡镇怕自己管严了、限制多了,会成为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绊脚石”,影响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业绩,从而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可查可不查的事件便不了了之。经济待遇也不高,与某些部门干部相比,收入差距大;在政治待遇方面,干部交流机会少,提拔机会更少。

(二)队伍建设不完善。乡镇纪委目前虽然配备了纪委书记、副书记、纪检专干及纪委委员,但纪委副书记、纪检专干、纪委委员都是兼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从事当地党委、政府其他工作,不钻研纪检监察工作业务,查办案件更是无从下手。派驻纪检组,目前派驻的一般只有一个组长,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发挥不了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作用,影响了纪检监察各项职能的发挥。

(三)业务素质不全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推进,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任务越来越艰巨。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基层乡镇纪委书记是从其他行业和部门调任或提任过来的,没有具备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更没有案件查办能力和水平,缺乏专业人才,执纪能力滞后,协调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

二、原因分析

(一)认识存在误区。一些乡镇(或基层单位)形成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工作机制,重经济发展,轻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个别党政主要领导认为惩处了其管理和使用的党员、干部,就等于给其脸上抹黑,影响自己任内的政绩,对基层纪委、纪检组工作特别是案件查办工作重视、支持不够;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除纪委书记专职外,副书记、专干及纪委委员都是兼职,履行监督执纪问责主业的责任心不够强,党性原则不强,怕得罪人,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

(二)体制机制不畅。监督制约不力造成工作力度较弱,当前的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机构和治理体制决定了乡镇纪委必须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而且乡镇纪委书记是副科级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纪委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力度和质效。另一方面乡镇纪委书记都承担有一定的包村经济工作、脱贫攻坚、惠农民生等中心工作任务,又必须接受政府一把手的领导。既要接受他们的领导又要对他们进行监督,开展工作难度大。

(三)业务能力不强。乡镇纪检干部非专业人员较多,岗位培训机会少,业务知识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知识结构单一,协调能力不强,真正能“战斗”的更少,执纪监督方式方法滞后,业务素质参次不齐。加之多数是“半路出家”,对法律、审计、财经等专业知识了解不深,纪检监察理论和业务水平低,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有心无力,纪委委员角色意识虚化。

(四)“三转”不够到位。虽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跟中央步伐,大力推进“三转”,但部分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人专职不专”“名专实不专”,工作中仍存在职能泛化、事事参与、职责弱化等不良现象,加之一些乡镇的人员职务等调整变化太快,导致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真正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为核心,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坚定信心,增强斗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上来。同时要抓好自身廉政教育。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拒腐防变的楷模,成为党员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的模样。

(二)加强业务知识培训。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上级机关参加业务知识培训、跟班轮训和参与办案,提升“实战”能力。对新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除搞好岗前培训外,还需经常举办业务培训,促其加快从不懂到较懂到精通的进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每个纪检监察干部都能成为业务精通、知识全面的多面手,从而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履行职责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

(三)提供激励机制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所属内设机构的规格,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纪委常委、各部室主任和乡镇纪委书记等各个层次纪检监察干部的级别待遇。同时,为基层纪检干部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干部有作为,乡镇党委、政府要尽量少抽调和借用纪检干部。进一步加强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彻底改变派驻机构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在政治上,疏通纪检监察干部输出渠道,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工作业绩突出、综合素质良好的,优先考虑提拔重用,提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浅谈纪检监察建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纪检监察建议是纪检监察机关针对案发单位、个人或存在隐患、苗头的单位、个人所暴露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提出的纪检建议或监察建议(以下通称纪检监察建议),它是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发生的一项具体举措,对促进案发单位或个人堵塞管理漏洞,排除隐患苗头,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改进工作,提高思想认识都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深切地感觉到,无论是纪检监察部门本身还是被建议单位,对纪检监察建议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纪检监察建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一、影响纪检监察建议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1、缺乏强制性.纪检监察建议是纪检监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延伸,目前没有相关的条规对纪检建议进行原则性的规定,《行政监察法》对监察建议有一些规定,但由于纪检监察建议本身仅仅是一种建议的形式,而不是命令,所以在效力上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往往被被建议单位或个人当作一般性的公文看待,执不执行、认不认真执行都无所谓,有的甚至认为是纪检监察机关小题大做,吹毛求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积极的配合.

2、缺乏建设性.由于办案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纪检监察建议的提出往往就现象谈问题,未能透过现象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规律和特点,指出的问题雷同,提出的措施大同小异,对改进工作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痛不痒,肤浅单薄,力度深度不够,指导性不强.

3、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纪检监察建议内容空洞、笼统、虚泛,讲大道理多,缺乏让被建议单位可立即着手实施整改的实质性内容,让被建议单位难以进行具体操作.

4、缺乏严肃性.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本身对纪检监察建议的作用认识不足,重查处轻整改,或对案件一查了之不提整改意见,或对建议一发了之没有进行事后回访与跟踪检查,导致被建议单位或个人忽视整改,要么应付了事、敷衍塞责,要么无动于衷、置之不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严重影响纪检监察建议的严肃性和权威.

5、缺乏平衡性.纪检监察建议在运用上不太平衡,如就个案发建议的较多,就面上的问题归类分析发建议的较少;就单位发建议的较多,对个人发建议的较少;有的以纪检监察信访结论代替纪检监察建议,导致纪检监察建议的使用越来越不受重视,作用越来越减弱等.

二、对策

任何问题都具有可防性.纪检监察建议的作用,在于超前预防,及时制止,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问题,小腐败酿成大腐败.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重视和发挥纪检监察建议事先防范的功能,将纪检监察建议作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的一个载体、一种措施,进一步规范、完善,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对症下药,提高针对性.纪检监察机关在提出建议前,必须对发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潜在的漏洞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把情况搞清,将问题找准,并通过表面问题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力求提出的问题准确、切中要害,发出的建议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如针对交警部门在向违章车车主收取暂扣车辆停车费但未事先向车主告知,导致车主认为交警部门乱收费的这一管理漏洞,有针对性地建议交警部门增加向车主发放《暂扣车辆停车收费告知书》这样一道程序,让车主事先享有知情权,那么就能达到一条建议堵塞一个漏洞、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良好作用.

2、内容细化,提高可行性.建议的内容切忌虚泛空洞,讲大道理,要做到内容有理有据,切实可行,能够让被建议单位充分理解和具体操作.比如建议加强财务管理,就要对具体加强哪一方面的管理提出明确的建议,如禁止公款私存、健全发票签报手续、压缩财务开支等,能细化的尽可能细化,能具体的尽量具体,便于实际工作切实改进.

3、规范操作,提高严肃性.纪检监察建议以建议书的形式体现,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种正式文书.首先在格式上要统一规范,分纪检建议书和监察建议书两种,由办公室统一编号备案;二是内容上要简明扼要,用词要严谨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如果需要整改的,要注明整改期限,载明整改情况报告回复的时间等;三是程序上要到位.先由承办人拟定建议草稿,由本科室领导复核,再呈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审批签发.发放时除主送被建议单位外,还要报送该单位主管部门,并制作送达回执,为检查、督办做好准备.建议书与回执均应随卷装订;四是实行建议质量考核制度.把纪检监察建议的质量列入办案业务考核内容,促进纪检监察干部重视建议的制作与建议质量的提高.

4、跟踪检查,提高强制性.一是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相关的文件或条规中将纪检监察建议作为健全预防机制的一项工作明确规定,提高纪检监察建议执行的强制力;二是建议发出部门要做好建议整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促进被建议单位严肃对待、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保证建议发挥作用,不流于形式;三是实行建议采纳情况向纪委监察局书面报告制度.由被建议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对建议的采纳情况与整改落实情况要书面向县纪委监察局报告;四是实行建议采纳情况与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评挂钩制度.对建议超过规定时限未予采纳的,责成其说明理由;对建议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纪检监察机关在年终可根据情况在考核该单位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时酌情扣分;对建议不采纳、不执行或执行落实不到位造成今后发生重大问题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建议采纳整改后成效明显的典型事例,则要加大宣传,及时总结经验,扩大影响.浅谈纪检监察建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执纪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基础性的工作,结合实际,将现阶段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监督队伍专业化的问题。随着转录融合和派驻监督全覆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内部职能部门工作力量也得到了不断强化。新形势下,特别是监察体制改革后,对执纪监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做到执纪执法一专多能。当前执纪监督队伍专业化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量随编划转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纪检监察工作经验,全面掌握纪检监察监督工作要求需要较长时间,距离专队伍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派驻纪机构检监察干部参与问题线索处置的机会相对较少,纪检监察业务不够熟悉,执纪监督水平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提高。二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矛盾不断突显,问题线索不断增加,随着干部转录一起从各级检察机关移交到纪检监察机关的问题线索较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为了消化积淀的问题线索,只有不断强化执纪审查力量,将专业化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安排到案件查办上,执纪监督队伍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

(二)执纪监督机制规范化的问题。一是内部协调机制不畅。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分设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各“监督”力量之间尚未实现整体系统部署、集中统筹。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协调配合不够到位,党风政风监督与执纪监督、巡视巡察监督、派驻监督的工作联动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二是监督手段不多。当前执纪监督大多停留在查资料和现场检查层面,难以深入发现问题,要深入、系统、精准地掌握被监督地区和单位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只有探索拓展监督办法,真正实现执纪监督“长牙”“带电”。

(三)执纪监督定位的问题。执纪监督定位“监督的再监督”职能不够准确,没有站在纪检监察视角剖析问题,有效破解执纪监督短板。一是过分依赖主责部门。把执纪监督等同于主责部门的行业监督,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还存在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审计、财政等责任部门的业务监督,监督发现的问题停留在主体责任部门业务监督视点层面。二是监督没有紧扣纪检监察职责。执纪监督发现的问题很多是主责部门程序规范、资金管理、项目推进等方面的问题,执纪监督变成了为主责部门拾遗补漏,发现的问题与纪检监察工作的契合度较低,与六大纪律和违法犯罪关系不紧密,没有深入发现或者刨根问底存在问题“表象”后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和纪律作风问题。

(四)执纪监督质量方面的问题。一是执纪监督部门职责权限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更多是运用“第一种形态”给党员干部敲警钟,让其“红红脸出出汗”,执纪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监督,目前尚无准确界定。二是谈话函询后续工作深入的问题。当前由执纪监督部门负责处置的问题线索,以谈话函询方式为主,对于党员干部矢口否认、避重就轻的问题,进一步深入了解核实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实践中通常情况是转为初核后交执纪审查部门办理,让“第一种形态”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助长相关违纪人员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谈话函询工作的震慑力。

二、对策分析

(一)完善工作机制。一是优化线索管理机制。执纪监督部门要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专人管理问题线索,对重要问题线索要严格实行室务会议集体商议、领导层层审批制度,防止有价值的线索流失。二是探索建立执纪监督、执纪审查信息互通机制,由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互相通报办结的问题线索情况,并可在开展重点执纪监督检查和重大审查调查案件过程中,及时通报、交流有关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影响工作成效。三是建立对外协作联动机制。针对监督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专业性强等特点,建立健全监督工作对外协作联动机制,增强监督合力,强化司法、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前置监督职责的履行,提高监督的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运用“四种形态”。认真践行“四种形态”,加强形态间相互转化,切实提高执纪监督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发挥好谈话函询的作用,以采信一批、处理一批、通报一批的方式加强谈话函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震慑力。探索“谈话函询+核查”工作模式,选择部分反映相对具体、有一定可查性的问题线索,在开展谈话函询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核查。建立谈话函询倒查制度,凡被反映人有新的问题线索需要进入初核的,对其已了结的谈话函询问题线索一并开展核查。

(三)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探索研究将监督范围扩展到监察全覆盖公职人员的有效途径,实现从单纯的发现违纪问题线索到善于挖掘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的转变。采取“准初核”“准审查”“准调查”“谈话函询+”“面对面”谈话等方法,增强执纪监督工作的专业性、实效性,精准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再监督”中,重点要督促主责部门监督发现问题并整改,执纪监督中要以两个责任落实情况、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腐败和纪律作风问题为重点,把执纪监督重点放在违反六大纪律、违法行政、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苗头和问题线索上,让执纪监督工作“长牙”“带电”,充分体现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特点。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6

对策建议思考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主生活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优势,重视和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意义重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统战工作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基层统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统战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呈现新的特点

(一)统战领域扩大化。

随着改革开改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统战工作正在由以政治领域为主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多领域拓展,工作内容也正在由争取人心、凝聚人力向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延伸。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基本上涉及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呈现出统战工作向经济社会多个领域拓展的新特点。

(二)统战对象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统战工作对象由最初的8个方面,扩大到现在的15个方面,基层统战工作对象数量越来越多,内部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呈现多元化趋势。一部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统战对象如原工商业者、国民党起义投成人员等数量不断减少,作用逐渐减弱。另一部分新增统战对象如非公经济人士、自由择业人员、党外知识分子、信教群众以及来大陆投资和定居的港澳台同胞则越来越多,并且涵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三)统战任务复杂化。

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给基层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统战任务更加复杂。一方面,在非公经济占优势地位的县域经济框架内,引导和团结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和发展地方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等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并且大量存在于基层。担负着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五大关系和谐重任的统一战线,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方面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杂。

二、当前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统战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基层统战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统战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面临着不少的发展困境。

(一)现行的统战工作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统战工作不相适应。

县级统战部门大多编制紧缺,力量薄弱。而新时期统战工作有了大的调整,重心转移,范围也不断扩大,统战对象增加了数十倍。薄弱的工作力量,面对繁重的统战任务,不堪重负,甚至导致工作脱节。如新社会阶层,是基层最重要的统战对象之一,使得在这方面的统战工作出现了新情况。

(二)少数基层干部统战意识淡薄与党对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相适应。

相当数量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统战的现象,认为统战工作是务虚的工作,没有实际效果,是解放战争时期做各级上层代表人物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为全国统一大局服务的工作,现已是和平年代,统战工作已失去了其历史作用。部分干部一旦调入统战部门或者分管统战工作,就有一种被冷落的想法,存在消极思想,工作思路不清,情况不明,沉不下去,抬不起头,没有激情、没有斗志。这种思维与当前党对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形成巨大反差,影响了基层统战工作的开展。

(三)当前基层统战工作方式与日趋复杂的基层统战形势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格局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统战对象思想观念出现大的变化,使统战工作日趋复杂,特别是境外宗教势力对宗教的渗透活动日益频繁,渠道多样,形式隐蔽,给基层宗教工作的甑别和管理增加了难度。而当前基层统战工作有的停留在开开会、发发文件等简单层面,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主动联系沟通统战对象工作做得不细,没有及时摸准、掌握统战对象的第一动态,在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服务发展上缺少有效方法。

三、导致基层统战工作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基层统战工作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是有各方面原因的,通过总结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统战工作认识还不到位。

许多基层领导干部和群众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统战工作上层重要、中层次要、基层不要”的偏见,在思想上往往忽略了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务,党务之中轻统战的现象。在日常工作运作中很少研究统战工作,基本上处于不发生重大事件不过问的状态。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统战方面的政策规定不熟悉、不了解,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因而也缺乏对统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对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情况把握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或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基层统战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但基层统战工作往往满足于应付面上工作,面对新阶层、新领域缺乏工作经验,缺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对新问题调研不足,对新情况把握不准,致使统战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基层统战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的难度。

统战工作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非常强,基层统战工作难度大,统战对象纷繁复杂,决定了统战干部必须具备各类统战知识,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时,更需要统战干部具备丰富的统战经验和高超的工作技巧,把牢政策,主动应对。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将基层统战工作做深、做细的话,仅靠统战委员和统战干事是做不好的,需要基层政府的其他部门大力配合、协同运作,更需要社会力量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恰恰在这方面就没有做好,并且做得很不够。

四、加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有人干事上下功夫。

统战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基层组织作用发挥的好不好。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优化配置统战部门结构,按照“因事设职、因职定岗”的原则,合理安排统战工作人员编制,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员办事。要建立好县、乡、村三级统战工作网络,做到每个乡有统战委员、统战干部,村有统战联络员,非公经济人士、宗教人士比较多的村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切实夯实统战工作基层组织基础。

(二)健全体制机制,在激发活力上做文章。

充分发挥基层统战工作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基层统战工作机制。要建立统战干部综合评价机制,把统战工作纳入干部考察内容,真正把“有没有统战观念、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的重要依据,增强党政领导干部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建立统战代表人士培养推荐机制,真正把那些与党同心同德、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强和社会知名度高的各界代表人士培养成统战代表人士,增强统战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健全党外干部选拔机制、政协委员和非党人大代表的提名推荐机制,使统战部门在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创新工作思路,在服务发展上上水平。

新时期的统战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凝聚力量、服务发展上来,必须创新工作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统战工作。一方面,要在保障发展上创新思路。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民族内部矛盾、宗教信仰矛盾、新社会阶层利益矛盾不断增多,统战部门要善于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为营造良好发展大局做贡献。尊重别人父母像尊重自己父母一样;爱护别人子女像爱护自己子女一样;维护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热爱本职工作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远离违法违规像远离高压电网一样。另一方面,要在凝心聚力上创新思路。要搭建好各种平台。搭建好非公经济人士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海外人士参与地方经济、党外知识分子献计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宗教界人士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平台,使每一个统战对象都有献计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充分凝聚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发挥各阶层、各界别人士的优势,积极引导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统战干部要做到不让服务对象在我这里受到委屈;不让单位形象在我这里受到损害;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停摆;不让差错、失误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基层同志在我这里一次能办好的事要跑两次、多次。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提升能力上求突破。

要选配好统战干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要求选配素质高的干部充实统战部门。要加强对统战干部的培训、选拔、交流、考核、使用力度,使统战干部有干头、有奔头。各级党校要定期举办统战干部培训班,对各单位负责统战工作的同志进行培训,努力增加其统战意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统战工作能力。大事细心做,小事认真做,难事耐心做,好事实心做,坏事决不做。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要标新立异;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只争朝夕,又不要急功近利。确保服务零距离,工作零差错,安全零事故,上访零增长,违规零容忍。打造“团结、诚信、敬业、慎独、和谐”的学习型、进取型、服务型团队。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7

关键词:边境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管理,问题,对策

崇左市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毗邻,边境线长达533 km,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地级市,占广西陆地边境线的52%。崇左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壮族人口占崇左市总人口的88.3%。

长期以来,崇左边民为巩固国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地经济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落后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心和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特别是关心和支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1 基本情况

崇左市地形地貌以石山丘陵为主,地质基础约2/3为石灰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崇左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11~1 376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285~1 634 mm。2010年崇左市人口约为2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42万人,农村人口约为200万人。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崇左市各地普遍存在工程型、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截至2010年年底,崇左市农村人口为200.55万人,根据《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和2009年调查复核评估成果,崇左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62.08万人(含国有农林场,不含农村中小学校),占全市2010年农村人口的31%;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138.47万人,占全市2010年农村人口的69%。

2 项目建设进展现状

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后,当地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之一。水利部门也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并把它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制,按照“实现四个转变,树立三类典型,规范建设管理”的工作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共分12批下达崇左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1 449处,计划总投资31 667.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21 640万元,地方自筹10 027.9万元,计划解决64.7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0年11月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 449处,这些工程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工程总投资31 692.9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央专项资金21 640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配套10 052.9万元,占计划100%。项目资金到位31 692.9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中央专项资金到位21 640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配套资金到位10 052.9万元,占计划的100%。新增农村供水规模10.74万t/d,解决了64.7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3 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饮水不安全面广,人口多,建设资金短缺,项目实施难度大

根据2009年崇左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评估复核结果,截至2010年年底,崇左市尚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2.08万人,其中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7.06万人,原规划内核减人口10.96万人,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0.64万人,新增国有农林场饮水不安全人口3.42万人。另外,农村中小学校尚有8.56万师生属于饮水不安全范围,亟待解决。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力争到2013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崇左市2011—2013年每年必须完成解决20.7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任务,同时还要解决2.85万中小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这些饮水不安全人口中,属于水质不达标的有33.84万人,占37%,属于水量不达标的有57.66万人,占63%。规划新建的项目涉及范围广,自然条件差,工程造价高,属“硬骨头”工程,同时由于崇左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配套及受益群众自筹资金难以到位,项目实施难度相当大。

3.2 前期工程设计供水标准低,饮水返困人口多,加大项目工作难度

2004年以前崇左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 361处,供水人口111.9万人,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工程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绝大部分没有净化、消毒设备,加上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日益减少,工程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约33.4万人农村人口饮水返困,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难度。

3.3 行业建设管理不够规范

崇左市农村供水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滞后,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建设与规划脱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由于未能按行业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工程建设管理,部分非水利部门组织实施的工程施工质量较差,这些工程往往难以发挥应有效益,甚至出现农村人口饮水返困现象。

3.4 水利部门技术力量不足,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导致前期工作不到位,项目建设技术指导工作滞后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工程勘测、设计和建设技术指导等工作任务繁重,条件十分艰苦。而水利部门原有技术力量有限,加之近年来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流失或退休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致使大部分县(市、区)出现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等技术力量不到位的问题,而且大部分技术骨干由于事业编制等问题,未能享受“阳光工资补贴”,给他们心里造成巨大反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情绪,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3.5 工程涉及供电、交通等相关部门时收费项目不合理,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及建后管理运行

有的人饮工程穿越公路或沿公路两侧安装供水管路,需要交通部门审批,而有些地方交通部门在审批时收费过高,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影响工程施工计划实施;供电部门在输电线路架接和电气设备安装方面行业收费过高,造成工程建设资金短缺,而且供电价格上涨过快,加大了工程运行成本,致使某些工程负债运行,难以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6 工程涉及征地补偿费用过高,协商难以达成,影响工程实施

有些工程在进行泵房、水池、管理房等建设和管路安装时需征用土地,但由于费用补偿协商工作难于达成一致,延误了工程开工时间,影响了工程施工进程。

3.7 工程建设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近年来,水利工作任务特别繁重,特别是近2年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201 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水利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水利技术人员、配套经费普遍存在不到位问题,县级水利部门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容易造成一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拖后、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进度慢及施工质量不保证等被动局面。

3.8 建后管理普遍缺乏技术人员,责任不清,导致工程不能长期发挥效益

截至2009年年底,崇左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 012处,其中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有54处,乡镇政府管理的有5处,县级水利部门承包给个人管理的有21处,其余2 932处产权交由村屯集体所有,管理经营权则承包给个人。由于工程机电设备以及管路设备运行维护均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而村屯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知识,致使有些工程净化、消毒设施配备后不能正常运行,供水水质得不到保障;有的工程机电设备因操作不够规范而容易损坏,加大了工程运行成本,导致工程长期负债运行,甚至因不能长期发挥效益而停产。

4 建议及对策

4.1 坚持科学规划,实现“四个转变”

4.1.1 转变规划思路

转变小型、分散、低标准、低层次的规划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结合,近期解决与长远发展结合,尽可能统筹城乡,发展集中供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4.1.2 转变发展理念

转变仅满足水量,不重视水质的思想意识,坚持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监测并重原则,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防止污染和人为破坏,按照“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的环境责任原则,加强源头治理。对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强化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加强水质净化处理,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确保水质达标、水量有保障。对分散式供水工程,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水质检测和监测巡检制度,及时掌握水质、水量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1.3 转变管理模式

认真贯彻执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因地制宜确定管理模式,建立由县供水管理总站、乡镇人饮管理所、农民用水者协会、受益户组成的“四级供水管理网络”,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实行专业化管理,要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管理机构,明确合理的水价和收费办法,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确保供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4.1.4 转变运行方式

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管护责任,管理人员集中进行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企业化经营,水利部门监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成本加微利的原则核定水价,实行有偿供水,实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确保工程长期良性发展。

4.2 多方筹集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原则确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筹措计划。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强对社会投资的鼓励和引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受益农户在其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率,所有资金均设立专户,封闭运行,实行分级报账制度,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

4.3 坚持推行“三制”,规范行业建设管理

集中供水工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分散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主要设备、材料政府采购制。重点把好项目前期工作、水源论证、建设管理、财务管理、水质监测检验、建后管理、水价核定、项目验收等8个环节,严格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行分级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好用水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受益户的积极性。

4.4 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确保工程规划、设计质量

有关项目县要积极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工程规划设计必须由各县(市、区)水利局委托具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同时要求各项目县水利局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工程规划设计质量与效率,为项目申报工作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4.5 建议交通、供电、卫生等部门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并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给予优惠

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交通、供电、卫生等部门的收费标准不统一,绝大部分收费过高,不仅增加了工程投资,而且加大了工程经营管理难度。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议相关部门能给予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全力支持这项事关“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

4.6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后良性运行

政府要从所有者、经营者、决策者转变为规划协调者、宏观调控者和服务监督者,由具体服务的提供者变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监管者,切实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供水水价、水质、服务、质量等工作的监管,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4.7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稳定建设管理队伍,不断充实各县(市、区)技术力量

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煤矿安全培训突出问题对策

煤矿企业中,对煤矿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才能使煤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使煤矿能够顺利运行,进一步促进煤矿的经济效益。不过,在对煤矿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时,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煤矿的安全培训工作产生阻碍的作用。通过对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安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的质量较低。部分煤矿职工所拥有的岗位技能水平无法适应实际操作需要,煤矿井下工人以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与他们所从事的危险的岗位所提出的要求不相符合,培训机构在对他们进行培训时,没有从实际情況出发,在考试时不能进行严格把关,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时,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培训以及考核,对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使其操作水平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

2.对安全培训工作认识不足。有些企业没有把煤矿安全生产的培训纳入企业的工作范畴,没有设立一定的计划和相关措施,对职工安全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使得职工的培训工作无法深入开展,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特别一些煤矿小企业,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更是无法得到保障,对于新加入的煤矿职工,不能按照规范进行培训,使得煤矿井下的工人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不按照规定进行施工,甚至进行违章作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培训信息化建设不够深入。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煤矿生产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管理者来说,他们的资格证书可以在全国范围得到通用。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煤矿从业人员会越来越多,并且流动性会很大,因此,对于这三类人员来说,由于其流动性强,对于他们证件的查询、发放以及监督等方面,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不足,信息化建设开展较为缓慢。

二、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

1.强化安全培训工作。煤矿企业在对职工进行相关安全培训时,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与实际进行相脱离,在对煤矿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时,更是过于重视理论的培训,而忽视对实践方面的培训。针对这个情况,建议由相关技术负责人或者工程师开展培训工作,为职工讲解安全生产的概况,而所进行授课的内容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的企业所采用的教学大纲也要有所不同,在进行煤矿生产时,对设备的选择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要采用和现场一致的设备类型进行生产。安全培训中所举的案例,要事先和企业进行沟通,向企业征求相关意见,免得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脱节。在进行安全培训工作时,要采取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的方式,对职工进行手把手地教学,使职工进一步产生现场感,并对职工做进一步的交流、沟通,采取让职工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培训工作。

2.提高煤矿职工的待遇。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其内部职工流动性很大,因此,可以采取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来稳定施工队伍,可以采取意外伤害保险或者养老保险的措施,进一步提高煤矿职工的待遇水平,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稳定他们的情绪,并且在这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只有解决煤矿职工的实际需求,才能使他们能够安心下来,进行煤矿的生产,如此,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也才能得以实现,这是最简单的办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对于煤矿企业职工来说,虽然市场好转,煤价也得到相应提高,可是他们的工资和待遇却无法提高,因此,适当提高煤矿职工的待遇,进一步使职工队伍稳定下来,从而进行安全生产,最终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3.做好安全培训的相关工作。煤矿企业在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时,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开展的培训工作无法满足企业、职工以及教师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培训工作开展之前,做好全年的计划安排,可以对各个工种进行分门别类,根据所进行的分类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并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之前的摸底,然后和企业做更深一步的交流、沟通,不断地提高培训的质量。不过,也不能没有原则地对企业行方便之门,而使培训质量降低。如果培训中心要收取一定费用时,不仅要对单位的标准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具体的培训环节,使培训工作有个执行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制定培训流程,如此,才能使企业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不断地为企业做出服务,使培训中心能够进一步发挥出其价值。如果是属于露天煤矿,那么,它虽然和井工矿对比起来,会显得比较安全,不过,同样要重视做好其安全生产工作。煤矿首先可以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对所要传授的教材和光盘要进行及时的编写和制作,使露天煤矿能够进行安全生产。

三、结束语

总之,煤矿生产是属于危险的行业,因此,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使煤矿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对国家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煤矿职工进行安全培训,解决安全培训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煤矿企业能够做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杨增夫.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优秀文集[C].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05.

[2]赵向荣.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2012.05.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培训内容下一篇:明星见面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