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艾滋病知晓率问卷调查表(精选7篇)
1、您的性别: 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
周岁
3、您的文化程度:①大学本科及以上
②大专
③中专或高中
④初中及以下
二、您认为下列哪些方式可以造成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1.多性伴
① 可以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③不知道
2.咳嗽﹑打喷嚏
① 可以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③不知道 3.握手﹑拥抱
① 可以传播
4.共用办公用品或劳动工具
① 可以传播
5.妇女怀孕﹑分娩或哺乳
① 可以传播
6.蚊虫叮咬
① 可以传播
7.输血或使用血制品
① 可以传播
8.共用注射器吸毒
① 可以传播
9.与艾滋病感染者共同就餐
① 可以传播
10.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游泳池
① 可以传播
三﹑您认为下列哪些行为可以预防艾滋病感染?
11.夫妻双方均保持单一的性伴
①可以预防
12.多吃保健品和营养品
①可以预防
13.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
①可以预防
14.每天锻炼身体
①可以预防
15.定期服用或注射抗生素
①可以预防
16.不与别人共用注射器吸毒
①可以预防
17.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①可以预防
18.不予艾滋病感染者有日常往来
①可以预防
四﹑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9.得了艾滋病,目前还没有办法彻底治好
①正确20.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
①正确21.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打预防针来预防艾滋病
①正确22.艾滋病感染者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出来
①正确23.患性病的人更容易得艾滋病
①正确24.无偿献血不会影响健康
①正确25.献血不会感染艾滋病
①正确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1.1 城市居民、流动人口、高危人群(暗娼)的调查地点选在五家渠市,农村居民的调查地点选在101团、103团及其下属连队。
城市居民:在市区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地区随机选择2个街道,在每个街道随机选择2个居委会,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逐门逐户进行入户调查,每户调查1人,尽量避免一家成员共同回答问题,每个居委会调查75人。居住在城市,年龄15~60岁的常住人口300人;农村居民:在调查地区选择的两个团场中,每个团场中分为5组,其中团机关周围1组,离团场不同方向最近的连队2组,各组随机选择一户居民开始依次调查,每户调查1人,每组各调查50人。流动人口:在五家渠随机选择3~5个建筑工地进行整群抽样,年龄18岁以上的农民工人群400人;高危人群(暗娼):年龄18岁以上在娱乐场所提供性服务的女性人群150人。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抽中人员进行一对一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等。艾滋病综合防治只是问卷采用《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8个问题。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质量控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知晓率的计算按2007年《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关于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计算方法,即被调查者中能正确回答问卷的8个问题中的6个以上,在所有作答者中所占的比例。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786例,城镇居民308例,农村居民311例,农民工415例,暗娼152例。已婚者占88%,男性人659例(占55.56%),女性人527例(占44.4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504例(占42.50%),民族以汉族为主1150例(占96.96%)。
2.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见表1):
结果显示,城镇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53%、农村居民知晓率为82.32%、流动人口知晓率为80.24%,暗娼知晓率为92.76%,均已达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指标要求。四类人群之间作对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差异,前者与后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娼与农村居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差异,前者与后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居民与暗娼、农村居民与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无差异。
3 讨论
新疆是中国艾滋病高发区之一,感染人数居全国第二,数量增长之快居全国首位[1];约有70%~80%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在农村[2,3],因此提高兵团连队居民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是当前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艾滋病知晓率有差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原因之一流动人口日常接触到的艾滋病知识渠道有限,从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获取的信息较少。原因之二是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一心忙于挣钱无暇顾及艾滋病相关信息,导致知晓率较低;再者流动人口中女性人群知晓率更低,低于其男性,主要原因是流动人口中的女性大多来自内地农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没有文化,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加大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宣传迫在眉睫。各地主管城建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到建筑工人的岗前培训中。二是多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力度,防止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蔓延。
摘要:目的:了解六师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和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水平及知晓达标情况,为今后各类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五家渠市区居民、团场居民、流动人口和暗娼艾滋病知识问卷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后整理、分析。结果:被调查地区城镇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53%、农村居民知晓率为82.32%、流动人口知晓率为80.24%,暗娼知晓率为92.76%。结论:提高兵团流动人口和团场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是当前乃至今后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参考文献
[1]邓灵巧,曾亮亮.艾滋病宣传重点在农村[N].健康报,2002-12-03(1).
[2]张明非,姜长友,彭宾汉.珠海市农村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3):268-270.
[关键词] 艾滋病;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39-02
为了解丰泽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2011年2~9月笔者对前来丰泽区疾控中心健康体检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 454例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整群抽样前来丰泽区健康体检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 530例,问卷1 530份,回收1 454份,有效问卷1 454份,有效率为95.03%。1 454例调查对象中,男534例,女920例,男女比为1∶1.72。年龄最大62岁,最小15岁。主要从事职业为酒吧、KTV、舞厅娱乐会所364例,足浴城303例,理发385例,美容美甲244例,宾馆旅店招待所73例,其他85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1],调查表是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问卷表作为核心试卷,增加内容包括AIDS相关知识、态度等。对前来笔者所在中心体检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同时发放问卷,以不记名形式进行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1 530份,有效问卷1 454份,有效率为95.03%。调查表中包括艾滋病10个基本知识问题:①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能从外表上看得出来吗? ②目前有预防艾滋病病毒的有效疫苗吗?③目前有治愈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吗?④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共用针具有可能得艾滋病吗?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⑦只保持一个健康的性伴侣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⑧每次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吗?⑨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一起吃饭、握手、拥抱、共用厕所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⑩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
1.3 知晓率判断[2]
10个问题正确回答≥8个为知晓,知晓率=回答正确人数/调查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1 454份调查问卷中,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73.6%,其中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0.0%以上,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仅为42.0%。调查1 454例中,知道HIV感染者不能从外表看出来的1 047例(72.01%);知道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为1 019例(70.08%);知道目前无有效药物可治愈艾滋病的有1237例(85.08%);知道输血可以传播HIV的1 250例(85.97%);知道与他例共用针头或注射器吸毒可以传播HIV的1 192例(81.98%);知道感染HIV的母亲生下的孩子可被感染HIV的1 207例(83.01%);知道保持一个健康的性伴侣可以减少传播HIV的1 250例(85.96%);知道坚持每次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预防HIV传播的1 164例(80.06%);认为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共用厕所不会感染HIV的613例(42.16%);认为蚊虫叮咬不能传播HIV的有597例(41.59%)。
2.2 对艾滋病的态度
大部分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表示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和关爱态度,若感染了AIDS也愿意求治,只有9.21%表示对患者有歧视态度;另外93.05%表示对艾滋病有恐惧感。
2.3 获得AIDS相关知识的途径
互联网及电视为第1位(61.7%)、其他依次为宣传资料(40.5%)、广播(27.8%)、培训(26.7%)、宣传栏(29.3%)和咨询(3.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丰泽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3.6%,与刘成宗[3]报道相符。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均在80%以上,而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其中,知道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共用厕所不会感染HIV的知晓率仅42.16%;知道蚊虫叮咬不能传播HIV的知晓率为41.59%。另外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和关爱态度,若感染了AIDS也愿意求治,只有9.21%对患者有歧视态度,另外93.05%表示对艾滋病有恐惧感,与庄贵华等[4]报道一致,说明从业人员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很缺乏。
调查对象:城镇居民
农民
中学生
流动人口
性别:
年龄:
调查日期:
****年**月**日
1、您接受的结核病知识宣传主要是通过哪些宣传形式获得的?(1)报刊杂志
(2)广播、电视及录像
(3)张贴画(小册子)(4)墙体广告、宣传栏、标语
(5)大型宣传活动
(6)聊天(7)知识讲座
(8)学校健康教育
(9)学术杂志和教科书(10)其他
(11)没接受
2、肺结核病主要通过哪种途径传播?(1)日常生活接触传染
(2)咳嗽、咳痰等飞沫传播
(3)吃饭、就餐时碗筷等传播
(4)其他
(5)不知道
3、现代预防结核病最主要的方法是?
(1)接种卡介苗(2)隔离病人(3)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4)戴口罩等个人防护
(5)不知道
4、连续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就应该怀疑可能得了肺结核?(1)是
(2)否
(3)不知道
5、如果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应该到哪里去就诊?
(1)县及县以上正规医院(2)乡镇卫生院(3)私人诊所(4)结防所或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5)自己购药
(6)不知道
6、国家对哪些肺结核病人实行减免政策?
(1)所有的肺结核病人
(2)经济有困难的结核病病人
(3)对传染性的和新发现的结核病病人(4)不知道
7、结核病病人在哪里检查和治疗才能享受免费政策?
(1)当地乡镇(街道)卫生院(医务室)(2)县级及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3)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
(4)当地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
(5)不知道
8、哪种肺结核病病人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
(1)咳嗽、咳痰的病人
(2)痰中能查到结核杆菌的病人
(3)所有的肺结核病人
(4)咳血的病人
(5)不知道
9、治疗肺结核病是否一定要做到坚持按时、全程、规律服药?(1)是
(2)否
(3)不知道
10、我国推广的结核病病人治疗原则是?
(1)住院治疗
(2)前期必须住院治疗
(3)隔离治疗(4)在医生和家属督导下服药的不住院治疗
(5)不知道
11、肺结核病病人开始经过正规药物治疗多长时间后就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1)2—3个星期
(2)3个星—半年
(3)半年—1年(4)1年以上
(5)不知道
12如果您的同学、同事或朋友得了肺结核你会怎样对待他?(1)建议他隔离治疗
(2)从此不再和他来往
(3)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后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4)无所谓
Live and let live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1、您知道我校的“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协会吗?_______ A、知道 B、不了解 C、已经加入此协会 D、正准备加入
2、今年是世界第_______个预防艾滋病日 A、17 B、18 C、19 D、20 3.每年的世界预防艾滋病日是_______
A、11.25
B、12.1
C、12.5
D、12.12
4、今年艾滋病的宣传主题是_________ A、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B、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C、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5、截止2006年10月31日,我累计报告艾滋病超过_____
A、18万
B、50万
C、100万 D、不知道
6、您了解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吗?_______ A、严重的传染病 B、一般疾病 C、不清楚,不确定
7、您认为下列哪些途径会传染艾滋病?________________(可多选)A握手 B接吻 C输血 D共用的注射器 E同桌吃饭 F共用卫生间 G礼节性接吻 H蚊虫叮咬 I艾滋病人的咳嗽打喷嚏 J性接触
8、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而无艾滋病症状的人,是否也能传播这种病毒?_______ A、不能 B、能够 C、不一定
9、得了艾滋病可以治愈吗?_________ A、可以 B、不能 C、不清楚
10、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得了艾滋病,你会如何做?__________(可多选)A、离他远点 B、给他亲人般的关怀和照顾 C、替他保密,不歧视他 D、公开他的病情,请他远离自己 E、不知道该怎么办
11、您觉得大学校园需要采取措施来抵制艾滋病入侵校园吗? __________ A、非常需要 B、没有必要 C、无所谓
12、你会关注有关艾滋病的新闻吗?___________ A、是的,我特别留意,而且主动了解相关情况 B、不是非常关注,看到关于艾滋病的新闻会看一下 C、从来不关心这方面的新闻
13、艾滋病最著名的疗法你知道是什么吗?_______
A、中医中药疗法
B、气功疗法
C、鸡尾酒疗法
D、香槟酒疗法
14、你想过成为援艾志愿者吗?_______ A、想过并且已经成为其中的一员
B、想过但是种种原因让我没有行动起来 C、从来没想过,似乎和我没什么关系
D、没想过,不过现在有点感兴趣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为艾病防控做出微薄的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中南大学“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协会
中南大学心理健康协会
1.您听说过或看见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吗?
(1)听说过(2)看见过(3)没有
2.病人进食障碍时,您选择何种喂养方法?
(1)勺子喂(经口)(2)胃管(管饲)(3)胃肠造瘘(有创)
(4)静脉补充(肠外)
3.您经常使用的肠内营养液是哪个?
(1)医生开具的“药”字粉剂或液体制剂(2)营养科配制的食物匀浆
(3)自制的流质饮食
4.您对适合您使用的食物匀浆(“食”字营养品)的作用了解吗?
(1)完全了解(2)部分了解(3)不知道
5.您或您的家人是否服用过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制剂、蛋白粉、肠内营养)
(1)经常(2)偶尔(3)没有
答卷人(签字):_____________
调查日期:_____ 年 _____ 月 _____日
患者食物匀浆知晓率调查问卷
1.您听说过或看见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吗?
(1)听说过(2)看见过(3)没有
2.病人进食障碍时,您选择何种喂养方法?
(1)勺子喂(经口)(2)胃管(管饲)(3)胃肠造瘘(有创)
(4)静脉补充(肠外)
3.您经常使用的肠内营养液是哪个?
(1)医生开具的“药”字粉剂或液体制剂(2)营养科配制的食物匀浆
(3)自制的流质饮食
4.您对适合您使用的食物匀浆(“食”字营养品)的作用了解吗?
(1)完全了解(2)部分了解(3)不知道
5.您或您的家人是否服用过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制剂、蛋白粉、肠内营养)
(1)经常(2)偶尔(3)没有
答卷人(签字):_____________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牟平区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学习的孕妇480名,年龄23~35岁,25岁以下占18%,25~30岁占72%,30~35岁占10%。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高中及以上学历占40%。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80份,有效率为100%。
1.2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调查对象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内容为封闭式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艾滋病、梅毒及乙肝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
2结果
2.1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套不可以重复使用,怀孕期间应避免吸毒,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人或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可能感染相关病毒的知晓率比较高,对怀孕期间发生性行为保持使用安全套知晓率很低,详细情况见表1。
2.2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获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获得也越来越方便,获取IPMTC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讲座等途径获得,但新婚学校、孕妇学校仍是育龄人群获得IPMTC相关知识重要途径。
3讨论
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中,母婴传播是最让人痛心的一种途径,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会通过宫内、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研究表明,母婴传播20%发生在妊娠36周前,50%发生在分娩的前几日,30%在产时传染给胎儿。出生后也可经母乳喂养感染新生儿[1]。如果HIV感染的孕产妇若在产前、产时或产后正确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新生儿HIV感染率有可能显著下降(<8%)[1]。如果及时应用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和产科进行有效干预,出生后进行人工喂养,孩子感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早期检测、早期阻断,对HIV阳性的孕产妇至关重要。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根据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后天梅毒与先天梅毒。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可引起流产、死胎、早产或先天梅毒[1]。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增高及孕期梅毒筛查的普遍开展,妊娠期梅毒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的发生,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妊娠梅毒筛查并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梅毒的母婴传播,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一是宫内传播;二是产时传播;三是产后传播。因此,母婴传播阻断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产后新生儿联合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HBIG),可以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对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剂量为100~2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ug重组酵母或20 u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再次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0、1、6方案),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1]。
艾滋病、梅毒是社会问题,必须采取社会措施,营造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社会环境。健康教育、性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的治本工作,艾滋病、梅毒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社会病、行为病,不良的行为和缺乏防治知识是造成艾滋病、梅毒传播流行的主要原因,性教育要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同时进行预防性病知识,禁毒、禁娼及优生优育等全方位的教育。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90%的育龄人群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知识,认为了解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非常重要。大多数育龄人群愿意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相关知识。其主要包括公益广告、报纸、电视、广播、热线电话、咨询门诊和健康处方等形式。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孕妇对IPMTCT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对IPMTCT的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孕妇对IPMTCT知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应大力普及育龄人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健康教育及咨询门诊,对高危人群需建立重点跟踪档案,对其加强宣教和人文关怀,加强安全套推广,避免血液传播,使所有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保障母婴健康。
综上所述,我们今后的工作重心是加强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就是通过广泛、持久和深入的健康教育让IPMTCT的相关知识深入人心,开展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适宜的干预措施,让人们对IPMTCT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使育龄人群掌握防治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方法,在防治的同时还要教育育龄人群保持健康的性行为和生活方式,防止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通过性或其他方式感染育龄妇女,减少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