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故事现代诗歌(通用12篇)
鲁班传说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复仇故事以不同的复仇方式、复仇原因、复仇结果展现出来各个复仇故事的特色。从复仇方式来看, 主要有三种情况:亲自复仇、借助他人复仇、借助外力复仇;从复仇的原因来看主要有血亲原因的复仇、为情义的复仇、惩戒性质的复仇;从复仇的结果来看, 要么成功复仇, 要么复仇失败, 结更大的仇;从复仇主题来看, 无论是哪种方式、哪种原因或什么样的结局, 神话中的复仇故事体现的都是人类的情感方式、处世态度。
“神话最主要的特质, 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解释。这种起源的解释不仅指示出世界在时间意义上的‘开始’, 而且指示着现存世界秩序所以如此的‘根据’与‘前提’。”[1]所以, 在神话中的许多关于复仇的故事, 彰显的是一种社会秩序极端自由化状态下的人类的本能选择, 人们把复仇当成解决仇恨关系的唯一选择, 更是生存尊严的一种体现, 复仇在人类的内心深处是被推崇的。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的神话《精卫填海》:“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炎帝的女儿溺死在东海, 死后化为精卫复仇, 衔着西山的木石, 来填塞东海。就是典型的亲自复仇的方式, 因为东海夺取了自己的生命, 使自己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的权利, 展现的自己的生存的欲望, 尽管面临的无边的东海, 尽管自己仅拥有微小的力量, 依然要往返于西山与东海之间, 衔木石以堙东海, 直至东海被填平。《精卫填海》的故事展现的是一种精神, 一种不屈不挠的、不畏强暴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复仇故事中, 复仇的一方尽管势力强大, 而另一方尽管势单力薄, 但是依然倔强的实施着自己的复仇行为, 实现着自己的复仇愿望, 有一种不大目的, 誓不罢休的力量。
这是我国神话的复仇故事为我们开启的一种复仇精神, 这种不为强暴、勇往直前的复仇精神一直是复仇故事的主旋律, 这种复仇精神也一直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不断传承。《史记》中“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 面对强大的赵襄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为智伯复仇, 变身刑人, 吞炭毁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荆轲面对强大的秦国和秦王, 尽管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尽管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复仇的脚步依然没有停留。这些复仇主角身上拥有的复仇精神成为了我国的一种大义凌然的文化精神, 而这些复仇主人公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出自《列异传》和《搜神记》中的“三王墓”的故事, 则是典型的借助他人力量来复仇的故事。《搜神记》卷十一记载:“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 三年乃成, 王怒, 欲杀之。刘有雌雄, 其妻重身, 当产,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 三年乃成;王怒, 往, 必杀我。”拿着雌剑往见楚王, 果然“王怒, 即杀之。”“莫邪子名赤, 比后壮, 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 三年乃成, 王怒, 杀之。’于是, 赤“日夜思欲报楚王。”但是, 楚王梦见有一眉间广尺的少年, 说要找他复仇, “王即购之千金, ”赤听说以后, “亡去, 入山, 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 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 将子头与剑来, 为子报之。’儿曰:‘幸甚。’”
干将莫邪的儿子为了给自己的父亲报仇而欲找楚王复仇, 但是复仇行为还没有实施, 就被大王识破了计划, 不得已, 赤逃亡山中, 但是复仇的欲望仍在, 但是自己又无法亲自复仇, 这时, 就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施复仇。客的适时出现, 帮助赤完成了复仇的心愿。借助他人复仇, 而且这个“他人”还是个陌生人, 那么“他人”复仇的原因就让这个复仇故事更加地意味深长。
这个复仇故事从赤的角度是血亲原因产生的仇恨而延续的复仇故事, 赤的父亲被杀, 所以赤要为其父报仇。血亲复仇是由于血亲关系人而引发的复仇, 仇敌的双方是不共戴天的, 于是一方向另一方寻仇既是告慰亲人, 同时也是维护家族或家庭的荣誉。这种血亲复仇是我国传统血亲关系认知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我国的一些古籍记载中, 血亲复仇的必须的, 《尚书·康诰》中记载说:杀人之父, 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公羊春秋·隐公十一年》记载说:“君弑, 臣不讨贼, 非臣也;子不复仇, 非子也。“《礼记·曲礼上》记载说:“父之仇, 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 不反兵:交游之仇, 不同国。”这些都是我国古人对血海深仇的血亲仇恨的认知, 这些认知不仅仅体现了血亲复仇的不可逃避性, 杀父之仇, 不共戴天, 兄之仇, 不待时, 更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复仇本身的认知, 血亲复仇是必须的, 同是时也是理性的, 不能盲目地报复, 而是对等关系之下的复仇, 父亲被杀的人杀仇人的父亲, 兄长被杀杀仇人的兄长, 这种认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复仇找到了正当合理的理由, 从而也使复仇带出了合理性和正义性的色彩。从帮助者“客”的角度来看, 陌生人“客”为什么要替赤去复仇呢?仔细的推敲, 我们不难发现, “客”的身上闪现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侠”的光彩和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这个复仇故事便也带上了一股我国传统侠文化的精髓。
这种对血亲关系的认知展现的是人类本能的情感关系, 而对复仇本身的认知则体现了我国复仇行为一直崇尚的理性复仇行为, 这种认识在我国的通俗文学中尤其是武侠小说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续。
出自《搜神记》的“夏侯弘”的故事是一则借助外力复仇的故事。《搜神记》卷二记载, 谢尚“年少时, 与家中婢通誓约不再婚, 而违约;今此婢死, 在天诉之, 是故无儿。”由于谢尚的始乱终弃, 婢女死后借助天力复仇, 让谢尚绝后。《搜神记》卷十一记载的“东海孝妇”的故事中, “东海孝妇养姑甚谨, 姑曰:‘妇养我勤苦, 我已老, 何惜余年, 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 系之。拷掠毒治, 孝妇不堪苦楚, 自诬服之。”东海孝妇蒙冤死后, “郡中枯旱, 三年不雨。”这两则故事中无论是婢女还是孝妇, 她们的复仇方式是特别的, 都是自己死后引起的冤屈撼动了上天, 上天靠着无上的力量为其复了仇。这种靠外力复仇的故事有个共性, 那就是受害者都是弱势群体, 而且都身负巨大的冤屈, 再由上天得到感应进而报仇成功。
这种借助外力复仇的故事, 其中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的因果报应的一种简单的认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天替蒙冤者复仇是人间伸张公理的主张的体现, 追求公理是人类的必然愿望, 谁都不希望自己被冤枉, 谁都不希望自己委曲求全, 一旦蒙受冤屈, 就希望诉之公理, 而复仇成功的结果表明的其实是一种公理审判之后的惩戒坏人的表现, 于是这种借外力复仇的故事便成一种惩戒性质的复仇, 是人类对公理的不懈追求的体现。这种靠外力复仇或惩戒的手段在我国的古典戏剧《窦娥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窦娥蒙冤临刑之时指天为誓, 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 以明己冤, 后来果然都应验。天力惩戒以后又得到了公正的审判, 《窦娥冤》里的指天誓言让其成为了我国戏剧艺术中的瑰宝而代代传颂。
复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学的基本母题, 在我国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中, 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复仇的故事, 在不同的故事中, 以各自的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复仇故事中所蕴含的精髓, 或者是人类本能情感的外化、或者是人类传统思维认知的体现、又或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 总之,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用其艺术化的叙事展现了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的审美可能性。
摘要: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 有许多是复仇的故事, 中国神话中的复仇故事以不同的复仇方式、复仇原因、复仇结果以展现出来各个神话复仇故事的特色。从复仇主题来看, 无论是哪种方式、哪种原因或什么样的结局, 神话中的复仇故事体现的都是人类的某种情感方式、某种处世态度, 而最终所展现的是复仇故事中所蕴含的某种精神。
关键词:中国神话,复仇,探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华林山;民间英雄;历史故事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明朝正德年间的华林山寨寨主胡雪二的故事。传说,此人身高两米,臂宽三尺,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有万夫不当之勇。以前农村人总喜欢将自己喜欢的人亲切地叫做狗子,附近老百姓见他仪表非凡,因此就送他绰号“雪狗子”。
雪狗子生在一个农民家里,自幼勤学好问,刻苦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他从小逞强好胜,好打抱不平,最看不惯富人欺负穷人。雪狗子自幼丧父,跟着瞎眼的母亲艰苦度日,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家庭的不幸使雪狗子过早地担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也深深懂得了穷人生活的艰辛。对为富不仁的地主恶霸也有一种仇视心态。
雪狗子有个舅舅,是附近的大地主。但这个大地主为人却相当小气,不仅对其他乡亲刻薄,而且对雪狗子这个亲外甥也照样很吝啬。雪狗子从小到大很少得到舅舅的照顾。相反,为了生计,雪狗子还不得不和其他贫苦人一样,到其舅舅家打长工。他的舅舅不但对别的长工狠毒,精于算计,而且对自己亲外甥雪狗子也是如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英俊年少的雪狗子越发爱憎分明,经常打抱不平,与地主恶霸作斗争。有一次雪狗子看见其舅舅在殴打一长工,他就立刻赶过去,和舅舅争论起来。在争执中,雪狗子并没有将舅舅当舅舅来看,而是将他当成地主恶霸来看,因此,雪狗子声音粗大,手舞足蹈,据理力争,对舅舅寸步不让。他舅舅自知欺负长工不占理,又不愿意失去面子,就气得咬牙切齿,连声骂道:“你这少亡鬼哩会做强盗。”雪狗子也气得暴跳如雷,说:“做强盗就做强盗,做强盗就先抢母舅。”当日,他就和几个长工打劫了其舅舅家,把舅舅家里的粮食全部抢夺出来并分给了当地穷苦人。这一闹,当地穷苦农民都直呼雪狗子为英雄。而当地的土豪劣绅却认为雪狗子这是大逆不道,欲与地主势力惩罚他。然而雪狗子英勇无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几个地主,号召当地穷苦农民一起杀富济贫。并很快在华林寨上成立了农民起义军。起义军队伍日益壮大,口号是杀富济贫。他们经常抢土豪,济穷人。尤其逢年过节,雪狗子更是不忘贫穷老百姓,经常抢了地主土豪的东西分发给穷人。而每当逢年过节,地主土豪却被雪狗子他们搶怕了,因此,常常提早一、两天甚至几天就过节,以防止雪狗子节前抢东西。几年过去了,当地土豪们都形成了提早过节日的习惯。时至今日,华林寨附近很多村子(比如周岭、若平等地)过年都要早于全国一天或两天,现在已经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以雪狗子为首的起义军不断壮大,安营扎寨,杀富济贫的声名名扬天下,当地官府非常害怕,也震惊了当时的明王朝。明武宗朱厚照命大臣督军围剿、镇压华林寨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派来的是当时南昌省府的官兵,准备一举来歼灭起义军。这一消息被雪狗子获知,他有勇有谋,得知此情况后,他亲自到山寨脚下的路口村庄佯装编草鞋卖的人。省府的军探到路口后,刚好找到他问华林寨之事,雪狗子佯装不知,以礼待人,假装要倒口水给他喝,又苦于身边无碗,就假装很随意地用身边的石碓(重二、三百斤)做碗倒茶给军探喝,军探一看此人神力,心中大吃一惊。当他问雪狗子有关华林寨起义军的情况时,雪狗子又假装漫不经心地对军探说,要进攻华林寨不容易,寨上士兵很多,还有很多力大无比的盖世英雄,象我这样的人都只能到寨上打杂工,做草鞋,请你三思而后行。军探看到他这样的英雄豪杰都只能打杂工,可见华林寨起义军实力之强大,因而这次省府没有轻易派兵来,为起义军准备迎击官兵的镇压赢了时间。
随着起义军连续攻占周边的瑞州、靖安等几个县,起义军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数最多时达到3万人。起义军成了朝廷的眼中钉,被朝廷认为是反贼,一天不除,朝廷就一天感到不安宁。因而,派兵来镇压,并以数倍于起义军的兵力,将华林山寨团团围住。官兵来到华林山下布下重兵,堵截路口,围困起义军一个多月。起义军凭借山地险要地势,以逸待劳,官兵终无法攻破。而起义军也斗智斗勇,想出了引诱敌人的办法。他们也派探子,乔装打扮成农民去官兵中大放谣言,说寨上义军受困,粮草吃尽,饥饿难耐,疲惫不堪,情况万分恶劣。愚蠢的官兵竟信以为真,即刻命令进攻山寨,妄图一举歼灭起义军。而起义军重兵坚守入口,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把早已准备好的大小石头,往山下掀滚,官兵突遭乱石猛击,死伤很多,溃不成军,四处逃窜,不战而败。起义军大获全胜。
经此一战,朝廷更是震动,硬攻行不通,他们就想出了一条毒计--美人计。1512年,江西提刑按察司副史周宪、南昌知府李承勋设计,派人混进起义军中,引诱寨中的老三王奇。李知府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王奇,并封官许愿,游说起义军老三王奇暗中投敌,与官军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袭击起义军大本营。接应方法是在寨中响三下锣的老规矩为信号。
王奇的叛变,给起义军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而此时的起义军却沉醉在战败官兵的胜利喜悦中,麻痹轻敌,对内奸往返进出,频繁策反活动豪无察觉,给了官兵施计的可乘之机。就在一个大雾天,南昌省府派了大批兵马乘夜色进驻华林山下,深更半夜,正当值班的寨上老三看到时机已到,就连敲了三下锣,是向山脚下埋伏的官兵发出打开寨门的信号。睡梦中,雪狗子听到锣声,以为出了什么军情,老三王奇却过来欺骗他说,是老鼠咬断了挂锣的绳,所以锣跌到桌上,又再滚到木凳上,再落到地上,响锣三下,纯属意外。雪狗子看到是王奇来报告,也就没引起怀疑。等到官兵冲杀进寨时,许多农民起义军还在睡觉,黑灯瞎火,搞不清发生了什么事,在惊慌中四外逃窜。雪狗子明白了是王奇出卖了义军,火冒三丈,当即杀掉了老三黄奇,想组织义军进行抵抗。然而,官兵已经杀到赛内,农民军死伤无数,四散逃窜,根本无法组织起来。雪狗子虽然英勇,但无奈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了。坚持了四年的浩荡的起义军就这样被镇压了。但雪狗子的英勇名气却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她先搬到了山脚下。山脚下有许多坟墓,每天都有许多人吹吹打打,为自己死去的亲人送葬。孟子见了,觉得很好玩,每天都和小伙伴玩起这样的游戏。孟子的妈妈见了想:这样下去,孟子一定会没出息。于是,孟母把家搬到集市,到屠猪宰羊的人家旁边的地方去住。可孟子见屠猪宰羊很好玩,又和小伙伴玩起屠猪宰羊的游戏。孟母知道了,又把家搬到学校旁。学校每天上课、写字、读书,孟子一看,马上也跟着读书、写字。孟母看了说:“这次总算找对地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离不开好的环境。
断织教子:孟子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还常常逃学。有一天,孟子早早回到家,孟母问:“《论语》你会被了吗?”孟子嘴上说会背,可却一句也背不出来。孟母见了,拿起一把刀就把刚织好的布给剪了,之后便呜呜地哭起来。孟子见了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布给剪了?”孟母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这布一样,毫无用处。”孟子听了,不再逃学,而刻苦学习,后来成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春节我们这里的习俗很多,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舞狮舞龙,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还可以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别提有多看开心啊!其实,提到压岁钱,还有一个传说吧。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总是会偷偷跑出来,到人家家里去,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掉。但是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灯光,因此,家家都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作枚铜钱包在红纸包上,放在枕头旁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要去摸孩子的头,这时只见枕头边发出道道金光,吓得“祟”大叫一声就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的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因为“祟”与“岁”同音,之后逐渐变为压岁钱。
出嫁路上
罗兰娇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勤劳厚道的农民。过门这天,娶亲的队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拦住了。原来前面刚刚修建一座桥,正等着县里大老爷来“踩桥”,只有等他过去之后,一般的人才准通行。“路都管”(有称“押礼先生”的)去办了几次交涉,石匠师傅十分为难,怕把罗兰娇一行人放过去吃罪不起。罗兰娇想:“只要把石匠的心说活了,他们也会去担点风险的,让我来封赠他们几句”。于罗兰娇是打开轿帘,对“路都管”说:“请转告石匠师傅,我罗兰娇来封赠他们几句如何?”那班石匠早就听说罗兰娇是个大美人。美丽大方,心才口才都好,一直没有见过。今天机会好,正可以见识见识她,于是便答应了。罗兰娇下了轿,一步登上桥,封赠道;“新人踩新桥,新桥万年牢。月儿浮水底,长虹贯河腰。身托泰山过,石桥胜铁桥”。石匠师傅听了,一个个眼睛笑得像个豌豆角儿,连忙请罗兰娇过去了。后来,老百姓口中有句口头禅:“姑娘回娘家,踩不烂的铁板桥”。听说就是罗兰娇那封赠话的后头两句变过来的。
总体观之, 研究者已经特别留意《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对中原文学的影响, 就单个故事的研究来看, 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事实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类型多、来源不一, 其文学价值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从研究的思路来看, 多数研究者主要着眼于故事传说的传承方面, 对这些故事传说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向、跨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就中国古代行记的总体情况而言, 《西域记》以如此大量篇幅记写故事传说, 实为罕见。《西域记》的故事, 多是受到了佛经的影响, 但也有玄奘采自民间的故事。可以说, 《西域记》不仅作为一个媒介将佛经中的故事重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而且也记写了很多佛经中所没有的故事。《西域记》中的故事是随着玄奘行踪以及所见遗迹串联在一起的。玄奘在行进途中所到佛迹、寺院、山川、荒城等处总是有故事伴随, 随着玄奘行踪的推移, 读者也期待更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 《西域记》文学魅力之一就是其中的诸多故事传说。
《西域记》由于是玄奘奉敕所撰, 再加之其本身的价值, 与佛经相比其中的故事受众更为广泛, 而在艺术创作手法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与佛经也有区别。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黄门救脱诸牛”的故事这样记载:昔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有一黄门恒监内事, 暂出城外见有群牛数盈五百来入城内。问驱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将去其种。”于是黄门则自思忖:“我宿恶业受不男身, 今应以财救此牛难。”遂偿其价, 悉令得脱。善业力故。令此黄门则复男身。深生庆悦寻还城内, 伫立宫门附使启王, 请入奉觐, 王令唤入怪问所由, 于是黄门具奏上事。王闻惊喜厚赐珍财, 转授高官令知外事。[6]593
但是《西域记》的“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却对此故事有不同的版本, 与佛经相比丰富了很多, 其中这样记载这则故事: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 窃自割势, 防未萌也。封之金函, 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谓也?”对曰:“回驾之日, 乃可开发。”即付执事, 随军掌护。王之还也, 果有构祸者曰:“王令监国, 淫乱中宫。”王闻震怒, 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 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 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 割势自明。今果有征, 愿垂照览!”王深敬异, 情爱弥隆, 出入后庭, 无所禁碍。王弟于后行, 遇一夫拥五百牛, 欲事刑腐。见而惟念, 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 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牛, 以慈善力, 男形渐具。以形具故, 遂不入宫。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王以为奇特也, 遂建伽蓝, 式旌美迹, 传芳后叶。[7]62
上面所引这则故事与佛经相比不仅在篇幅方面有了扩展, 而且以丰富的情节将整个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故事增色不少。这则故事的来源是玄奘采访当地古老所得, 所谓“闻诸先志曰”。玄奘听闻这一故事后, 加以笔录, 放进了“阿奢理贰伽蓝”的传说之下, 无疑使这一佛教遗迹有了更生动的内容。这则故事的最初源头虽是佛经, 但佛经的写法, 文学色彩显然无法与玄奘笔下的这则故事相提并论。当然, 《西域记》还有对佛经故事凝练化的过程, 如“僧伽罗的传说”, 出自《佛本行经集》, 《西域记》中所用文字是《佛本行经集》中的三分之一, 但是《西域记》对罗刹女形象的刻画更生动, 主题更突出。玄奘所述, 情节语言更加符合唐人的审美口味。再如, 《千佛本生故事》, 本取自《杂宝藏经》, 但情节略有不同, 《杂宝藏经》中此故事近两千字, 而《西域记》中的故事仅用四百字左右, 玄奘删去了很多冗余的成分, 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凝练。与原来的散漫无章相比, 《西域记》对这些故事的改写不仅在叙事方式有极大改进, 而且文字典雅质朴, 更加符合文学审美标准。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西域记》所采的民间故事, 这类故事在《西域记》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多, 由于他书所不载, 这类故事显得尤为珍贵如他在迦毕试国采自民间的“大雪山龙池及其传说”, 讲述小沙弥随阿罗汉潜隐至龙宫, 龙王对阿罗汉与小沙弥待遇有差, 遂导致小沙弥恨师愤龙, 小沙弥至诚发愿, 变为大龙王, 入龙池杀龙王, 占据龙宫祸害民间, 毁坏佛法。迦腻色迦王后兴兵讨之, 龙王顺服。这一故事在《西域记》中描写得引人入胜, 极为生动, 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西域记》中的有些故事是历史传说与佛教的结合, 这类故事除了其叙事价值之外, 也往往为史家所重视, 如“大族王兴灭之故事”讲摩醯逻矩罗侵占北印度大部分土地, 毁坏佛法, 被婆罗阿迭多征服的故事。此故事所用文字较多, 情节曲折, 颇具小说的味道。瞿萨旦那国的建国传说、迦湿弥罗开国传说等, 也是历史与宗教结合极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守华先生以为《西域记》中这些故事传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奇幻的情节和极现实的人情世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脱离社会人生讲述一些神奇古怪的故事”, 开始“有意讲故事”[8]202。这一论述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玄奘所闻的一些故事, 有一些来自民间, 显得支离破碎, 玄奘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 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更符合唐人的表达习惯。而一些采自佛经的故事, 玄奘并没有完全搬抄, 在情节和细节上都有所改动, 可以说是“有意为之”的。从这个意义来讲, 我们认为《西域记》中的故事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刊布后, 对中原的小说、戏剧、话本等文学样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这些故事也为中原同母体故事传说的流变提供新的线索, 它们在中原流布后, 使中原人对西域世界的认识多了一重视角。其中一些故事对中原小说的具体影响诸家已论颇详, 我们前已大略述及。至于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以及文字表达到底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称唐代小说:“叙述宛转, 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明。”[9]69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演进为唐代小说, 不管是从题材的广泛性, 还是从艺术手法的成熟来看, 的确有不小的进步。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佛教占了很重要的因素, 无疑佛经故事的传译对唐代以至后世的小说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西域记》中的故事讲述与六朝时期的志怪之书相比, 也有很多进步, 能否将《西域记》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演进过程中的一环, 也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 作者已经不是仅限于记录故事本身, 显然有更高的追求, 而这些故事的艺术水准也颇高。《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在当时的故事叙写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对故事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兴趣, 每一个民族都有故事, 但这些故事如何发展成为文学因素, 却与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流程中, 以故事为主的文学样式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虽然这两种文学形式出现较晚, 但其渊源却是很深远的。正如章培恒、骆玉明所编的文学史中所说:“人们对故事的兴趣, 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曲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 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 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10]113《西域记》从其性质来讲是行记之作, 是受中国传统史学影响产生的, 但是其中的故事传说却文学意味很浓。我们以为, 这些故事传说是古代文学发展环节中的一环, 特别在考察后世小说演进时, 应当将其作为关照的对象。
摘要:《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很多, 但是这些故事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故事传说价值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它们不管是在叙事方式还是在故事传承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 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故事,传说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 (上) :第二卷[M]//钱钟书集.北京:三联书店, 1979.
[2]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
[3]鲁迅.古小说钩沉[M]//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4]糜文开.中印文学关系举例[C]郁龙余.中印文学关系源流[A].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5]薛克翘《.西域记》与《西游记》[M].南亚研究, 1994 (4) .
[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一十四[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7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 1990.
[7]季羡林, 等.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8]刘守华《.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C].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A].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北新书局, 1927.
“如果所有的泪水都能化作翩翩蝴蝶,我们就会相爱不渝,所有的泪水都不能化作蝴蝶,所以我们注定无缘。”梁山伯在QQ上结识了名叫蝶舞飞扬的MM,二人相见恨晚,几天下来就已如胶似漆。一个月后,梁山伯与蝶舞飞扬相约见面,见到了美丽的小姐祝英台,二人一见钟情,决定长相厮守。但他们的爱情却得罪了一直暗恋祝英台的版主马公子,他设计破坏了梁山伯的QQ信息,从此,梁祝失去了联系。梁山伯郁郁而终,祝英台痴心等候,却不知与爱人已阴阳永隔。后来,祝英台嫁给了马公子。但每年的这一天,她还是在QQ上发送这样的信息梁兄,你还记得我——你的蝶舞飞扬吗?
白蛇的故事
白素贞和许仙同住在一套公寓内。白素贞是美容师,正在研制一种神奇的换肤技术,她的竞争对手法海想得到这一机密,便哄骗许仙悄悄放了一只带摄像头的手机在素贞的房间内。有一天,许仙无意中打开自己的彩信手机,拨通号码,天哪!他赫然看见的是一条正在蜕皮的白蛇?!许仙登时晕了过去。素贞发现以后,慌了手脚,连忙给许仙灌下去一暖瓶灵芝茶。许仙终于悠悠醒来:“蛇,蛇……”素贞赶紧表白那蛇是自己研究换肤技术的观察实验品,并求许仙不要声张,因为这条蛇没有户口。许仙激动地打断了她的话,“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最最最Cool的宠物?!”牠一把抓住素贞的手,“你愿意嫁给我,让我们一起宠爱这条蛇吗?”后来,许仙娶了白素贞,可是由于他对那条白蛇更好,所以素贞最后提出了离婚。后来听说绝迹千年的美女蛇在下个月将被克隆出来。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织女是最早的海归,回国开了自己的公司,很忙碌,也很累。七月七日这一天,织女公寓的水龙头坏了,物业公司派来一个修理工,叫做牛郎。牛郎来自郊区,很单纯,像以前放牛一样,他热爱自己的修理工作,能从中找到乐趣,因而很快乐,牛郎边修水龙头,边告诉织女放牛的规则和自己的快乐,织女从中领悟到了工作与生活的真谛。他们结婚的时候,织女还特意写了一本《放牛守则》,这本书成为畅销书。后来,织女又出国充电去了,牛郎成了留守先生,只在每年七月七日,对着水龙头,和织女互诉情怀。
孟姜的故事
传说一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传说二
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传说三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传说四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 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匡神医的故事
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七十另二行,行行出状元。
清朝咸丰年间,胶州城出了个妙手回春的神医,不但轰动了胶州湾,还轰动了京城,轰动了皇宫。这神医姓匡,名懋忠,字砚农。是个囊过萤、映过雪的读书童子。
见乡里邻舍不少穷人得病,缺医少药,痛苦不堪,他便改行学了医。白天,他跟李时珍学样,攀悬崖,挂峭壁,尝草根,采草药,吃尽了百般苦。夜间,他把一口大缸灌满清水,放在院里,映着天上水中两轮明月光,读《本草钢目》读到公鸡啼鸣,不怕口渴嗓子乾。他边学边行医看病,边行医看病边学,几年工夫,便医术大进,成了道传路颂的活神仙,百病一把抓。耳听一片赞扬声,他并没飘飘然忘乎所以,而是忧心忡忡,常为碰上疑难病症,束手无策,不能帮病家解除痛苦而不安。他听说京城是藏龙卧虎之地,高明医家甚多,便起了寻师访友之念,想多学点治病救人的真本事。
恰好他哥匡懋敕在北京一所私塾教书,他便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投奔了去。刚落脚,还没来得及外出寻师访友,切磋医术。恰逢他哥教的一个读书童子的妈妈,得了个昏睡病,不知吃,不知喝,懒得梳,懒得洗,成天背着铺炕,一味贪睡。请过三个医生,求过三个神婆,不但没见强,那病反而越治越沉重了。病急乱投医,那家听说匡先生从山东来了个兄弟懂医道,就登门把他请了去。
他只望了望病人的气色,号了号脉,啥也没问,就抓起毛笔,刷刷开出个药方。只一付药,就把那麻缠了人半年的昏睡病,扯着丝头给抽走了。你道那读书童子的妈妈是谁?原来是个经常进出皇宫的巧手女裁缝。她病好之后,吃得红润润,穿得光鲜鲜,细梳洗,巧打扮,象风摆柳似地飘进了皇宫,舌头尖上抹蜜,出口就把匡神医夸了个神乎其神。
无巧不成书,正逢上咸丰帝宠爱的懿贵妃(就是后来统治咱中国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得了个疑难病症,卧床不起。头一位太医进鹿茸,二一位太医进七叶老山参,三一位太医进灵丹,四一位太医进仙药,可惜都不对症,把懿贵妃医得病体恹恹,一天重似一天。咸丰是个贪图享乐的甩手皇帝,眼瞅着个如花似玉,代他理政的好帮手用不上,急得团团转,抓耳挠腮,大骂太医无能,净是些混皇俸的吃货。恰在这时,进来个贴身太监向他献殷勤,说是从山东胶州民间来了个匡神医,善治疑难病症,如扁鹊重生,华陀再世,何不叫进给贵妃娘娘诊诊玉体。咸丰虽不大信,还是点头应允了。
匡懋忠应召进宫,提出了两项请求,一是要隔着珠帘,望望贵妃娘娘的气色,一是要隔着珠帘,亲手给贵妃娘娘号号脉。咸丰帝闻奏心头不悦,略微忖度了忖度,才破例吐口答应了。嘴上没说心里话,好你个胆大包天的走方郎中,你若果有真本事,治好朕爱妃的病,算你福大命大造化大。若没真本事,治不好朕爱妃的病,算你流年不利,朕定把你这胆敢欺君的奴才,喝令绑出午门,开刀问斩。
匡懋忠隔着珠帘望了望懿贵妃的气色,伸出三指号了号脉,微微一笑,说:“贵妃娘娘得的不是病,是喜,不治自愈。吃点安胎保胎药,就万安了。”
不久,懿贵妃果然生下一子,就是穆宗,也叫同治,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时,抱坐在龙廷宝座上的那个小皇帝,就是他。
匡懋忠因医道神奇,得到咸丰帝的赏识,赐给他一个五品文职官衔。后来,他不忘初衷,在京寻师访友,学到不少秘方验方,便上书苦苦辞去官职,又回到了民间,行医散药,治病救人,给乡里乡亲免了不少灾,造了不少福,匡神医的名声如雷贯耳,越传越响,越传越远。
鲁班和石礅的故事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匠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像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提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
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
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
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
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但疏远太久,生活中缺少了虎的威胁,人们倒时常会想念起那些亦敌亦友的虎来,觉得它们有很多让我们喜爱并仰望的地方,比如老虎的威猛、强势和健壮,甚至它的美丽与优雅。就有人想到要将虎的这些特质留在人们的生活中。这种情结古已有之,而现代依然延续,于是你就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虎”。
虎头鞋和虎头帽是最先进入你生命里的虎,只是你可能对它没有太深的印象,但那是大人们对你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祝福;而虎丘或者虎跳峡等带“虎”字的地名,则是人们对地形地貌的附会,使原本平常的地方拥有了一些刚猛的气质;至于雅虎(yahoo)、虎扑(hoop)和路虎(Land rover),这些原本与虎没有半点关系的东西,也因为译者对虎的喜爱,而平添了虎的活力与生气。
千百年来,在人们叶公好龙式的喜爱着虎的同时,自然界里真实的老虎却在逐渐减少。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天,老虎真的仅仅成为一个传说。
雅典的国王厄瑞克透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名叫克瑞乌萨。她事先没有征得国王同意便成了太阳神阿波罗的新妇,并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由于害怕父亲生气,她把孩子藏在一只箱子里,放在她跟太阳神幽会的山洞里。她虔诚地希望众神会可怜这个被遗弃的儿子。为了使儿子身上有个辨认的标记,她把自己当姑娘时佩戴的首饰挂在孩子的身上。儿子出世的事自然瞒不过阿波罗。他既不想辜负他的情人,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到无依无靠的地步,于是他找到他的兄弟赫耳墨斯。作为神衹的使者,赫耳墨斯可以在天地之间自由来往,不受阻拦。“亲爱的兄弟,”阿波罗说,“有一位凡间女子给我生下了一个孩子,她是雅典国王厄瑞克透斯的女儿。因为畏惧父亲,她把孩子藏在一个山洞里。请你帮帮我,救下这个孩子,把用麻布包着的孩子连同箱子送到我在特尔斐的神殿,放在神殿的门槛上,其余的事情由我去办,因为他是我的儿子。”
赫耳墨斯展开双翅,飞到雅典,在阿波罗指定的地方找到了孩子,然后把他放在柳条箱里,背到特尔斐,按照阿波罗的吩咐,放在神殿的门槛上,并且掀开盖子,以便让人容易发现他。这些事情是在夜里做完的。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特尔斐的女祭司走向神殿,突然发现睡在小箱子里的婴儿。她估猜这是一个私生子,便想把他从门槛上搬走。可是神衹却使她的内心产生了一股怜悯之情。女祭司把孩子从筐内抱起来,带在自己的身边扶育他,尽管她不知道谁是孩子的父母亲。孩子一天天长大,终日在父亲的神坛前玩耍,却不知道父母亲是谁。他渐渐长成一个高大英俊的少年。特尔斐的居民都把他看作神庙的小守护者,都很喜欢他,让他看管献给神衹的祭品。于是他在父亲的神殿里高高兴兴地生活着。
克瑞乌萨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到太阳神阿波罗的消息,以为他早已将她和儿子忘掉了。这时,雅典人与邻国的欧俾阿岛的居民发生激烈的战事。最后欧俾阿人失败了。雅典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尤其感谢从阿开亚来的一位外乡人的帮助。他是希腊人的祖先赫楞的儿子,名叫克素托斯,是丢卡利翁的后代。他要求国王的女儿克瑞乌萨嫁给他,他的要求得到了同意。好像这件事激怒了太阳神,为了惩罚她,她一直没有生育。若干年后,克瑞乌萨想去特尔斐神殿求子。其实这正是阿波罗的意思,他是决不会忘掉自己的儿子的。克瑞乌萨公主和他的丈夫带着一群仆人动身了。他们要去特尔斐神殿朝贡,一行人来达神殿时,阿波罗的儿子正跨过门槛,用桂花树枝装饰门框。他看见了这位高贵的夫人,她一见神殿就禁不住掉泪。他小心翼翼地问她为什么悲哀。
“我不想了解你的伤心事,”他说,“不过,如果你愿意的话,请告诉我,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
“我叫克瑞乌萨,”公主回答说,“我的父亲是厄瑞克透斯,雅典是我的故国家乡。”
这青年一听,高兴地喊了起来:“那是多么有名的地方,你的出身是多么高贵!不过,请告诉我,那是真的吗?我们从图画上看到,你的曾祖父厄里克托尼俄斯像棵庄稼一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雅典娜女神将泥土所生的孩子放在箱子里,让两条巨龙看守着,然后将箱子交给刻克洛帕斯的女儿去保护。听说那些女儿抑制不住好奇心,悄悄地打开箱盖。等到她们看到男孩时却突然发了疯,从刻克洛帕斯城堡的山岩上跳了下去。
这难道也是真的?”
克瑞乌萨默默地点点头,因为她那祖先的遭遇使她想起了自己弃婴的事。儿子正站在面前,无拘无束地继续问着:“你的父亲厄瑞克透斯真的因为地裂而被吞没?波塞冬真的用三叉戟杀害了他?他的坟墓真的就在我所供奉的主人阿波罗所喜欢的那座山洞附近吗?”
“陌生的年轻人啊,请你别提起那座山洞,”克瑞乌萨打断他的话,“那里是发生不忠诚和重大罪孽的地方。”公主沉默了一会,又振作了精神,把年轻人看作神殿的守护者,告诉他说,自己是克素托斯王子的妻子,她同他前来特尔斐,祈求神衹赐给她一个儿子。“福玻斯·阿波罗知道我没有孩子的原因,”她叹息着说,“只有他才能帮助我。”
“你没有儿子,是个不幸的人吗?”年轻人同情而又伤心问了一句。
“我早就是个不幸的人了,”克瑞乌萨回答说,“我非常羡慕你的母亲,能够有你这么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我不知道谁是我的母亲和父亲,”年轻人悲伤地说,“我也不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养母曾经对我说,她是神殿的女祭司,对我十分同情,抱养了我。从此以后,我就住在神殿里,我是神衹的仆人。”
公主听到这话,心里怦然一动。她沉思了一会,又把思想转了回来,心疼地说:“我认识一个妇人,她的命运跟你的母亲一样。我是为了她的缘故,才来这里祈求神谕的。跟我一起过来的还有她的丈夫,他为了听取特洛福尼俄斯的神谕,特地绕道过去了。趁他没有到,我愿意把那位女人的秘密告诉你,因为你是神的仆人。那位夫人说过,在她和现在的这个丈夫结婚之前曾经跟伟大的神福玻斯·阿波罗交往甚密。她没有征求父亲的意见便跟阿波罗生了一个儿子。女人将孩子遗弃了,从此就不知道他的音讯。为了在神衹面前打听她的儿子是活着还是死了,我代那位女人亲自赶到这里。”
“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年轻人问。
“如果他还活着,那么跟你同龄。”克瑞乌萨说。
“你的那位女友的命运跟我的多么相似啊!”年轻人悲伤地叫道,“她寻找自己的儿子,我寻找自己的母亲。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只是我们彼此又不相识。可是你别指望香炉前的神衹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因为你用你朋友的名义控诉他的不义,而神衹是不会自己认错的!”“别说了!”克瑞乌萨打断他的话,“那位女人的丈夫过来了。我向你吐露的秘密你千万别让他知道。”
克素托斯高高兴兴地跨进神殿,向他的妻子走来。
“特洛福尼俄斯给了我一个吉利的消息,他说我不会不带着一个孩子回去的。咦!这位年轻的祭司是谁?”克素托斯问。
年轻人走上一步,谦恭地回答说,他只是阿波罗神殿的仆人。这里是特尔斐人最敬重的圣地,而那些命运之签所挑中的人却在里面,他们围着三脚香炉,听取女祭司从那里宣示神谕。克素托斯听到这话,立即吩咐克瑞乌萨,跟前来求取神谕的人一样,赶紧用花枝装饰自己,在阿波罗的祭坛前朝神衹祈祷,祈求神衹赐给他们一个吉利的神谕。克瑞乌萨看到露天祭坛上放着桂花树环便走过去,克素托斯连忙走进圣殿的里间,那位年轻人仍在前庭守护着。
不一会儿,年轻人听到丝殿内间的门开启的声音,接着又看见克素托斯王子兴冲冲地走了出来。他突然狂热地抱住守在门外的年轻人,连声叫他“儿子”,要求他也拥抱自己,给自己送上一个儿子的吻。年轻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为他疯了,便冷漠地用力将他推开。可是克素托斯并不在乎。“神已亲自给我启示,”他说,“神谕宣示:我走出门来遇到的第一个人便是我的儿子。这是神衹的一种赐予。这是什么原因,我并不明白,因为我的妻子从来没有替我生过孩子。可是我相信神灵的话,他也许会亲自给我阐明的。”
听完这话,年轻人也不由得高兴起来,不过他还有些不知足。当他承受着父亲的拥抱和亲吻时,悲叹道:“呵,亲爱的母亲,你在哪里呢?你是谁呢?我什么时间才能见到你仁慈的面孔呢?”这时候,他心里又产生一丝疑虑,他不知道克素托斯的妻子是否愿意认他为儿子,因为她没有亲生的孩子,也不认识他。此外,雅典城会不会接受这位不合法的王子呢?他的父亲竭力安慰他,答应不在雅典人和妻子面前认他为儿子,他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伊翁,即漫游天涯海角的人。
这时,克瑞乌萨还在阿波罗的祭坛前祈祷,一动也不动。但她的祈祷突然被女仆们的喧嚷声打断了,她们跑来抱怨道:“不幸的女主人啊,你的丈夫满怀喜悦,可是你却永远得不到一个儿子,抱在怀里。阿波罗赐给你丈夫一个儿子,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可能是从前他和另外一个女人生的。他从神殿里走出来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儿子。他为重新找到自己的孩子而高兴。”
【传说中的故事现代诗歌】推荐阅读:
古代妖怪故事传说06-13
长城的传说故事09-29
北欧神话传说故事06-25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07-03
春节每日的传说故事09-14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09-21
神话传说龙王的故事09-29
冬至的民间传说故事11-14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3个07-09
中秋节的故事或传说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