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欣赏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阅读欣赏(推荐8篇)

古诗词阅读欣赏 篇1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游子吟》(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季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古诗词阅读欣赏 篇2

一、赏诗中之画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 (摩诘) 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画外意, 待诗来传, 才能圆满, 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 才能形象化、具体化, 不至于太抽象。如骆宾王的《咏鹅》, 就是一幅白鹅戏水而歌的图画;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夏日小池即景;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一幅柔媚的垂柳图;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又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构成图画最主要的元素是线条和颜色, 因此, 古诗赏析的第一步就是感受诗中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 “黄、翠、白、青”等四种颜色的对比, 就表露出明朗、纯洁、活泼、轻盈、淡泊的色彩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枫林中那大片大片铺天盖地的红, 不禁让人感觉到暖意融融;“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蓝三种高调色彩对比, 给人一种色彩强烈、刺激、冲突的视觉感受。类似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自古以来红色配绿色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色彩, 这也是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的流露。如果说, 艳阳高照下的美景是油画般的浓墨重彩, 那么风风雨雨却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 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水墨一样的山水画意。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 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即便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因为这“斜风细雨”染上了一层朦胧的水意。值得注意的是,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 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 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 就是一幅画。“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 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从诗中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的画面, 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 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理解古诗词的寓意,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感诗中之情

古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情感的诗不成诗歌。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 建功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词中一大部分是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期待与共勉;《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对友人的安慰与赞赏。在欣赏这些诗词时,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醇浓与珍贵, 感悟诗中之情。

另外, 思乡情也是古诗词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代的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时忍不住吟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等。抒情诗中最突出的是展现爱国之情的诗, 如陆游的《示儿》。仓央嘉措说, “世间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等闲事”, 可见诗人陆游连死都看得破、放得下, 却放不下“王师北定中原日”, 通过这样的对比, 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 则是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来表现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古诗词中与爱国情紧紧相连的是悯农之情, 如李绅在《锄禾》中由衷地劝告那些“朱门酒肉臭”的子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因此, 教师教学这类古诗词时, 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理解诗句, 背诵诗句, 让学生透过诗句了解诗人的心与诗人的情, 感悟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悟诗中之理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汉乐府“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 这些诗句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引人思考。教师教学这类诗词时, 可以参照说理性文章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品味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 结合相关的故事和自己的理解来验证诗中的哲理, 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品诗中之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古诗词中5首儿童诗, 如李白的《古朗月行》、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这些儿童诗, 作者或是选取儿童天真的语言, 或是突出儿童率真的行为, 或是展现儿童顽皮淘气的天性, 要读懂这些诗词, 就必须懂得童趣。《古朗月行》的童趣在于孩子给月亮大胆地起个名字叫白玉盘, 给月亮一个烂漫的想象———是飞在云端的镜子;《村居》的童趣在于把儿童能把快乐伴着纸鸢趁着东风飞上天;《池上》的童趣在于偷采白莲的快乐, 在于不解藏踪迹的心思单纯;《所见》中的牧童之趣在于忽而“歌声振林樾”, 却能为“捕鸣蝉”而“忽然闭口立”的率真;《小儿垂钓》的童趣在于“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貌似少年老成的一本正经。教学这类诗词, 教师要在童趣的主题背景下来引导学生品读诗词, 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以学生生活中的童心童言和经历体会来品味诗词中的童趣所在, 从而理解古诗词丰富、深邃的意境。

五、立诗中之志

苏教版小学语文精选了古诗词中的很多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如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名篇。教学这类诗歌,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表露诗人心志的关键句子, 读懂诗人的情操和抱负。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 要通过品“凌寒独自开”和“为有暗香来”来读懂诗人的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坚强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读郑燮的《竹石》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咬定青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诗句, 读懂诗人的高风亮节、不畏权贵、不怕打压的正直倔强, 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读于谦的《石灰吟》时要引领学生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 读懂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教育学生树立磊落的襟怀和建构崇高的人格。

六、现诗中意境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 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 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这是我的所谓“意境”。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如宗白华所说:“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 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教学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与“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时, 要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想象诗中的意境:山与天相连, 河与海相接, 海与天相融, 何其壮美!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诗中的意境, 让学生理解五百里洞庭烟波浩渺, 在作者的眼里不过是个白银盘, 君山再小巧, 也不可能只是青螺, 这诗句里蕴含着的是作者气吞山河的宇宙意识;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时, 要让学生从“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再现诗中的意境:杜甫当时坐在窗口, 沿着白鹭飞翔的线路, 追踪到了青天, 再由青天往下, 就看到了西岭山上的千秋雪。但, 西岭果真只有雪吗?不, 杜甫在春天回到浣花溪时, 西岭山上应该看得见树木。可为何只写雪不写别的呢?雪, 洁白无瑕, 代表着高洁的品质。杜甫正是要借雪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境界。“千秋”这个字眼, 与死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杜甫来到浣花溪的时候, 已经54岁了, 他开始思考死亡了。对于诗人来说, 死亡也许是回归大地白茫茫一片, 真干净吧?二是要引导学生透过古诗词欣赏作者孤寂清高的意境。国家不幸诗家幸, 诗人不幸诗歌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打头四字, 连起来即为“千万孤独”, “绝”“灭”“孤”“独”不正是一种寂寞而骄傲的存在吗?与《江雪》异曲同工的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边”暗示诗人被人排挤打击, 寂寞开无主, 也暗示孤芳自赏, 无人欣赏;“黄昏”在古诗的意象中代表着心情苦闷, “风和雨”表示有一层打击来到。“苦争春”“群芳妒”则暗示着作者被当权者嫉贤妒能。“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则表明作者的气节, 即使孤独寂寞, 也要保持自己清高的气节。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与多媒体再现古诗词的意境, 不但能让学生理解古诗词, 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 学习作者高风亮节、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 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何欣赏古诗词 篇3

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学生都较容易判断,但是诗歌通常的表现手法:衬托、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兴等,有时就容易模糊了,如: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潭水之深衬我与汪伦友情之深。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虚实结合是指景、事与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有时又叫联想和想像结合。如“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实,“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虚。“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是实景,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虚景。

用典是借用典故,援引史实,使诗歌语言更精炼,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更含蓄,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筑台,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这一典故,表达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歌颂将士们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对比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或不同事物之间作比较,以突出某一方面的手法。如晏殊《浣溪沙》“去年天气旧亭台”“小园香径独徘徊”追忆昔日的欢聚,对比反衬别后的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修辞上的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以关雎和鸣于河之洲之上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叹。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通常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的把抽象的“愁”化作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愁思的多与绵长。

拟人指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如林黛玉的《咏白海棠》中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中“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和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白发之长,愁思之深。

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对“谁家”,说明是初春时分,飞鸟不多;“早莺”对“新燕”,莺和燕是春天的使者;“争暖树”对“啄春泥”,既表现天气乍暖还寒,又客观地表现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了活力。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引出对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的叙述。反问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

掌握了相应的常识,答题时才能找准方向。当然仅仅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熟知一些提问模式,掌握解答这类题型的方法,这样才能使答题完整规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古诗词阅读欣赏 篇4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之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本联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②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二十三年弃置身 ④暂凭杯酒长精神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名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

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

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11、颈联刘禹锡以“ ”和“ ”自喻,固然无不(),却也()。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

B.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变化,蕴含哲理。

C.诗人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显得十分悲观。

D.诗人借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5、“见赠”中的“见”字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①赠给我的诗 ②斧柄 ③丢弃放置。指遭贬谪 ④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2、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侧畔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白居易

9、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10、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11、沉舟 病树 惆怅 豁达

12、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13、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是对23年贬谪经历的感叹与惆怅。但他对朋友同僚“千帆过”“万木春”般的升迁并未心怀妒意,反而以豁达又振奋的心情激励自己。

14、C

15、见教、见谅、见笑

16、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解读: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考点梳理

1、默写

①,风正一帆悬。②,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2、理解:

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个字)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选择: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次北固山下》

1、①潮平两岸阔 ②海日生残夜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①两岸间②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③内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或:情感方面,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或词语运用方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或修辞运用方面,“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④描写了青山、绿水、潮水、旭日等景物。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①A ②B

3、《天净沙·秋思》

解读: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一层。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考点梳理

1、,古道西风瘦马。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皆”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 两句诗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直接点明时令的一个词是。

9、小令前四句写,后一句写。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条红线是。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是 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12、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

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

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

3、《天净沙·秋思》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断肠

8、枯藤昏鸦西风

9、景 人 断肠人在天涯

10、明暗动静背景与主体

11、凄愁 借景抒情

12、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眼前那悲凉孤寂、冷清毫无生气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于是就引起了极度的思乡的情思。

13、C

14、D 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考点梳理

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

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各填2字)

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送别 雪

8、咏雪送别

9、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10、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即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1、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12、诗人伫立在雪地上,望着“归客”运去,渐行渐远渐小,最后终于看不见了,诗人久久不忍离去,眼前只留有一行模糊的马蹄迹。“空留”写出了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

13、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4、C

5、《赤壁》

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大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后两句写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考点梳理

1、《赤壁》是 朝诗人 经过 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 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 为名,实则是 之作。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赤壁》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指的是,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 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 两个 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 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B.诗句中的“自将”,即自己将要;“认前朝”,字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C.后两句意思是说,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D.诗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诗中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识,便借题发挥,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5、《赤壁》

1、唐 杜牧 赤壁 三国 地名 怀古咏史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周瑜 政治军事情势 东吴 美女小大

5、B

6、《过零丁洋》 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考点梳理

1、《过零丁洋》是 爱国诗人 在被 俘获经过

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7、《过零丁洋》中运用 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6、《过零丁洋》

1、南宋 文天祥 元军 零丁洋

2、干戈寥落四周星

3、惶恐滩头说惶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比喻颔

8、两个地方 诗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9、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 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

10、B

7、《已亥杂诗》 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考点梳理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对 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7、《已亥杂诗》

1、清 思想 文学 龚自珍

2、吟鞭东指即天涯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浩荡

7、诗人自况社会生活

8、D

8、《使至塞上》

解读:是王维边塞诗中的力作。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廷属国。颔联“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已到了边关前沿。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它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考点梳理

1、这是一首王维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们的边塞诗,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诗句是

,具体表现边塞地域地点的词语是。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名句。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语作分析。具体分析:

3、判断正误。错的打×,对的打√。

①“使至塞上”的“使”是“使者”的意思,因此“使至塞上”是主谓短语。()

②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奉命出征,独当重任,到边塞去察看,过居延属国。()③颔联描写边塞情势。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④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写景壮观,气势流畅。()

⑤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属国、居延、胡天、萧关、燕然

2、特点: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赏析:“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潮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般狼烟就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具景物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具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①× ②√ ③√ ④√ ⑤√

9、《水调歌头》

解读: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点明时间)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这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考点梳理

1、“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2、词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词中写出了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语句)

3、词人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诗句是。

4、这首词中,表达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5、表达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水调歌头”是,词前小序的作用是。

7、词的上片问,下片问,归根结底是问。

8、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是。

9、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词的上片借明月,抒发自己 的感慨;下片用圆月,抒发 之情。

10、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 的情绪。

11、下列是对“无眠”的理解,正确的是()A.词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脱俗。

B.词人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

C.词人还在回忆刚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的美妙感觉。

D.月光带出了因离别愁苦的月下人,写出了月下离人离情正浓。

1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9、《水调歌头》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词牌名交代作词原因,领起全篇。

7、天 月 人生

8、转朱阁,低绮户。

9、自喻清高 对政治衬托离别对兄弟的怀念

10、乐观旷达

11、D

12、B

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第一节用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第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考点梳理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它收集了自 到 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 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 的创作手法。

2、诗中“ ”字是全诗的诗眼,“、”句为纲目,统摄全诗,通篇写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 和。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 ;“好逑”的意思是。

6、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10、《关雎》

1、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风 雅 烦 赋 比 兴

2、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苦与乐。

3、起兴重章叠句

4、辗转反侧

5、窈窕淑女理想的配偶

6、这种雎鸠鸟,情意专一,和谐忠贞。

7、C

11、《蒹葭》解读:第一节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干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第三节重叠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伊人”又到了河岸边。想要去寻找还找不到。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考点梳理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特定地点是,特定人物是。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第二、三章的韵脚是。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蒹葭》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12、《钱塘湖春行》

解读:“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考点梳理

1、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2、诗中写早春特色,表现春的活力,展示动态美的两个动词是“

”、“

”。

3、本诗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写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4、白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的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5、下列各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颈联暗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中。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全诗结构巧妙,前两联先写所写之景,再写观景之处;后两联先写观景之处,再写所见之景。全诗首尾呼应,体现了一种结构美。

6、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钱塘湖春行》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争”“啄”

3、“莺争暖树”;“草没马蹄”

4、写出了新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春的蓬勃生气。

5、D

6、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13、《江城子》

解读:这首诗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作者心怀壮志,但在仕途上却屡遭坎坷,一腔报国之志难于施展,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个“猎人”的形象。“锦帽貂裘”写的是诗人的装束,“千骑卷平冈”,则是写出猎的人很多,特别是一个“卷”字更突出了速度快,气势大,为的是观看像三国时代的孙权一样的(诗)人去射杀猛虎。“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广阔、壮志满怀。尽管鬓角已有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呢?宋人写词极爱用典,“孙朗”是古人对三国时孙权的昵称,诗人以孙权自喻,是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并由此引出了下面的典故:希望像汉代的魏尚一样,有冯唐为之请命,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词的后四句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和盼望。“何日”,写出了诗人急切盼望的心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概。这首词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考点梳理

1、词中运用典故寄托报国之志的句子是“,”。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照应了上阕中的“ ”一句。

3、词中表达主旨的语句是“。”

4、词中写出猎队伍行走疾速、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一个动词是“ ”。贯穿全词的“词眼”是。

5、从词的审美风格上看,这首词表现了 的风格。

6、“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着词刻画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8、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9、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上阕叙事,描写出猫的壮观场面,下阕抒情,表达自己希望报国的愿望。B.这首词词调铿锵有力,造成一种粗犷,高远的氛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之作。

C.这首词善用典故,词人以孙权和魏尚自比,表达出杀敌报国的豪情状态。

D.末句运用比喻,“天狼”指造成宋朝边患的西域和辽国。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鬓微霜,又何妨”“老夫聊发少年狂”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卷”;“狂”

5、“豪放”

6、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7、刻画了诗人老当益壮,乐观豪放的英雄形象。

8、象当年孙权那样挽弓箭射虎,鬓已霜,但仍少年狂气,希望朝廷能象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9、D

14、《饮酒》解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四句诗刻画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标榜“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直言“心远地自偏”。正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适恬而动,面对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色,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考点梳理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解释加点的词 结庐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相与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本诗中的“飞鸟相与还”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都写飞禽,诗人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4、《饮酒》

1、心远

2、略

3、C

4、“飞鸟”句表达了诗人厌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的安适恬静,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昏鸦”句抒发了诗人漂泊沦落的游子思乡恋家之情。

15、《破阵子》

解读: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下片“了却……身后名”这是和朋友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的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整首词让我们感到作者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地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更为辛弃疾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

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 麾下 沙场 天下事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弃疾写这首词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强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弦惊”这两诗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战斗紧张激烈的场面。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15、《破阵子》

1、略

2、略

3、C

16、《观沧海》

解读:这首诗除最后两句与诗意无关外,其余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以一个“观”字统领。前八句是写海。先写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次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岛是“竦峙”的;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写树木和百草,是那样的“丰茂”。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百感交集。此时面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生发了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考点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岱宗夫如何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③树木丛生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秋风萧瑟

2、解释加点的词

①水何澹澹

②山岛竦峙 ③星汉灿烂

3、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是哪几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气概?

4、诗中写眼前实景的句子是(或说写海的句子是):

想像的句子是:

5、诗中前八句写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6、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

B.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最后两句是为配乐才加的,与正文内容无甚关系。

D.曹操把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描写大海的壮美,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意境空阔。

16、《观沧海》

1、①dài fú ②jié cāng ③cóng ④dàn sǒng zhì ⑤sè

2、①多么水波摇荡的样子 ②高耸 突起、突兀 ③银河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花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水:澹澹 山岛:竦峙 树、草:丰茂秋风:萧瑟水波:动荡

6、B

17、《春望》 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加增添了自己的作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诗人将“时”和“别”具体化,所“感”的“时”是“烽火连三月”,所“恨”的“别”是“家书抵万金”;而“时”是造成“别”的原因。“白头骚更短,深欲不胜簪。”这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的具体形象:头发早就白了,而经过战乱的煎熬,变得越来越稀少,用手抓一抓,(发现)少得简直就插不住簪子了。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的内心感受,这两句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考点梳理

1、按要求默写:

①《春望》中忧国念家的句子是:

②《春望》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联是: ③描绘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的诗句是:

④淋漓尽致地倾吐感伤之情的诗句是: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的时是: 所恨的是: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时”“别”是什么关系?

3、诗的颈联与尾联是什么关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6、简要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评析。《春望》

1、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时”是造成“别”的原因

3、颈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尾联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4、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本应心情舒畅,但国破家亡的现实,使得诗人看到这迷人的春景,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凭添了无限伤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明快的笔调描写了边塞秋天的景色:大雪纷飞,笼罩四野,大大小小的树上都落满了雪花。面对如此的凄寒,人们通常会感伤万物肃杀而情绪低落。可在诗人眼里,朔风不是朔风,而是春风;雪花不是雪花,而是梨花,萧条萧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足见诗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春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18、《行路难》

解读: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过是常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终被“赐金放还”。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著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诗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情的气势。然而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但诗人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出的反复咏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考点梳理

1、金樽美酒斗十千。

2、用比喻写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3、用典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诗句。

4、诗中表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的诗句是:。(也用于困境中激励自己的执着追求理想的诗句。)

5、这是一首,属

。作者,号,代大诗人。

6、《行路难》原为民间歌谣,后采入乐府。李白用这个古乐府为题,备言世路观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但风格是 的。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答: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0、①②句极力描绘盛宴的高贵来反衬,诗人内心的 ;③④名而连用、、、、四个动词表达了这种情感。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12、对《行路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斗十千”、“直万钱”是夸张手法,极言宴度的华美,欲抑先扬。

古诗词欣赏教案 篇5

海宁市长安镇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二、教学重点:构建初级古诗词欣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三、教学难点:总结规律、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四、前置诊补:

问题:近三年来中考古诗词欣赏题目有何特点?

2004年考查杜甫的《望岳》,考查内容为字词的含义及名句欣赏。

2005年考查陆游的《游山西村》,考查内容为四联诗句的内容、作者及其生活年代、并理解名句含义。

2006年考查刘禹锡的《秋词》,考查内容为理解刘禹锡笔下秋的与众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散文的语言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明确:

1、所选古诗词大多是课本中或比较常见的。

2、所考项目一般是常识记忆、词语理解、情感领会、表达技巧、名句品味等。

3、所考题型有选择题、主观表达题以及鼓励创新的开放题,特别是后两种题型有增长的趋势。

五、中考对古诗词考查的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阅读的古诗词的基本篇目。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标、考纲要求。

二、结合04—06年中考题盘点历年中考古诗词欣赏题特点。

三、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从中初步体会古诗词欣赏的方法。

四、分别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语言上引导学生欣赏练习中的古诗,以点带面让学生领会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五、让学生完成《胜券在握》中古诗词鉴赏的练习。

附板书: 古诗词欣赏

1、内容情感

常见的有两种: ⑴抒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的内容。

2、技巧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

3、品味语言

春天的古诗词欣赏 篇6

《游园不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全文诗句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翻译】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作者为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其全文诗句如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翻译】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游子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诗句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春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句如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其全文诗句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一年一年的消磨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以前的事还记得多少?关押我的小楼昨夜又刮来一阵东风,月亮挂在天上,使我想起在故国那不堪回首的`日子。以往的雕梁画栋应该还在,只是宫女们都老了。问我能有多少哀愁,就好像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流走了。

《春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方平。其全文诗句如下: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翻译】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作者为清代诗人、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全文诗句如下: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翻译】

秋风凉,落叶纷纷,对着窗子独自冷落。对着夕阳思念往事。喝酒睡懒觉,赌书泼茶,当时只是平常事。孤独寂寞之情如是,借怀念往事以排遣,但愈加孤独。平常事已变成求之不得的梦想。

《题都城南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崔护。其全文诗句如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翻译】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赤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句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白发渔樵江渚上”出自明代诗人杨慎的古诗词作品《临江仙》,其全文如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翻译】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古诗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

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咏柳》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陈耀昌诗词欣赏 篇7

我用心踩过豫西南平原的麦地它们一如既往的看牢每一粒泥土和着卷曲成针形的叶子

刺痛脚心, 或者天空却不曾飘起一阵风

带走那些泥土和遗落的物事

安静, 慈祥

是我用的最好的赞美词

而实际上却无法恰当的描述这些麦苗在麦地深处

你不会孤独, 更不会寂寞看麦苗撕破泥土的声音和喜鹊飞起的爽心

总是比天亮了还要兴奋再低一点,

闪烁着绿泪的麦苗

会牵动整片麦地的神经在心底默念着未知的言语

和一个久别或者未曾来到麦地深处的影子

互相作揖, 惋惜

我经常用太阳来比喻

我经常做一个比喻

把太阳认作孤独的结晶用它来看待小草, 大地以及奔走在大地上的小草而最终的结果

总是被遗忘的小草不及太阳余温同样的孤独被放高

被提及

连光线也被赋予生命只剩下枉活着的物事和太阳一起重复呼吸却充满悲情

撕裂的光线

在一个早晨又将愈合越来越美丽

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意境美 篇8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诗作,诗中夸张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诗歌意象,充满魅力的想象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瀑布图。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批文入情,与文中的景物同呼吸,达到心中见景,景中有情的境界,这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为此我预设了四步走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深入诗歌之中,突破难点,达到情境共融。

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想象能力,发展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究其实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情境有机勾连,才能够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望庐山瀑布》诗歌中,有对瀑布的细致描摹,有声音也有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古诗中体会到瀑布的美,我从想象入手,创设氛围: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这一句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太阳照着香炉峰,香炉峰上金光闪烁,就好像升起了袅袅的紫烟。

生:一道瀑布就挂在香炉峰的峰顶。

生:我看到了阳光下的香炉峰,还有紫色的云烟,还有一道瀑布从峰顶垂下来。

师:那道瀑布从香炉峰顶垂挂下来,那是什么样的?

我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在缥缈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读诗文,感受“日照香炉”那升腾的紫色云烟,感受那一道“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想象那将是一道非常明亮的白链子,垂挂下来,气势磅礴。也有学生想象那将是飞泻而下的白练,溅起无数水花,腾起很高的浪花。那种景色无比壮观美丽。

学生通过想象,抓住了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日照”“紫烟”“挂前川”的特点,感受到了瀑布动态的美丽,仿佛能够看到李白就站在瀑布那里,静静地感受那瀑布带给自己的内心冲击。在想象中,学生距离古诗越来越近,领悟古诗的意境也会逐渐迫近,此刻,学生只有一个词语来概括:人间仙境。

二、听声响,感受瀑布之韵

在《望庐山瀑布》的课文插图中,李白静静地伫立在庐山脚下,凝视着面前那一道飞流而下的瀑布。我让学生根据插图,再来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那一道飞流的声响。

师:(播放瀑布的音频课件)仔细听,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咆哮。

生:声音震耳欲聋。

生:到处都是轰隆的声音,似乎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轰隆的瀑布声。

学生静听我播放的瀑布的声音,再结合课文插图,根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脑海中会有瀑布的雄壮的形状——“飞流”,仿佛是从天而降,飞泻而下,说明气势非常之大。三千尺呢?是真的有三千尺吗?并非如此,在古诗里这只是一个虚指,代表瀑布的落差之大,由此可知声响将会有多大。如果说在第一个环节里学生想象感受到了瀑布仙境一般的美,那么在第二个环节里,学生则听到了瀑布天籁一般的声响,感受到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声韵。那种磅礴的气势不但美,而且有声,透过古诗的文字,学生充分领会到了瀑布的美与韵。

三、嚼文字,触摸瀑布之形

李白的诗作夸张浪漫,融情与景,写作手法诗意盎然。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我并没有刻意引导,而是抓住诗作中李白对瀑布特征的描述,来进行感受:

师:李白就站在这庐山脚下,感受这一道瀑布,我们静静地读读古诗,看看瀑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感觉到瀑布很急。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飞流直下,这个飞流,还有直下,都说明山势很陡峭,瀑布流下来的速度很快。

学生抓住飞流、直下两个字眼,感受瀑布的流量之大,流水之急,山势陡峭,仿佛在三千尺的高空落下了银河。那么在李白的眼中,到底是否真的有三千尺?答案是否定的。古诗写作往往会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渲染和表现飞流的迅速和急迫,表现那种雄壮的气势和巨大的声响。在李白看来,那种气势就好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学生透过诗文的关键字眼,感受到瀑布的形,由此有了对瀑布可感的直观印象。我再次让学生通过朗诵,读出瀑布的气势来,效果就很快出来了。

四、赏画作,品鉴瀑布之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画作的角度,来品鉴瀑布的神韵。根据课文的插图以及学生收集的庐山的瀑布的画作,进行品鉴。

师:你看哪一幅画作最符合你心目中的瀑布?请抒发你的感叹。

生:这瀑布真的仿佛是天上的仙境,我真想进入仙境,看看那天堂一般的美景。

生:这瀑布多么雄壮美丽!我多么渴望看到它啊!

师:既然大家如此欣赏这瀑布的美景,那么就放声来借用李白的诗句来朗诵它的美吧!

生:用充满憧憬和赞美的感情朗诵《望庐山瀑布》。

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意象的美是需要一个梯度一个梯度地带领,学生才能从意象中获得美感,从而建构起对诗词的审美感觉,而后积累起丰富的文字鉴赏力,以此发展对古诗文的解读能力。

上一篇:《富兰克林自传》读书心得感触下一篇:信息工程学院第六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