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精选13篇)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1

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政党,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 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 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用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科学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的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

党的指导思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俄国,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创造性的提 出了“社会 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

利”的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领导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这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很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以及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其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奋斗中所形成的,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并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称谓,并把这一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文化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纲领,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过渡时期总路线以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最高纲领是最低纲领的前提和依据,而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2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执政党思想,科学社会主义

一、《哥达纲领批判》与马克思执政党思想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写于1875 年并在1891 年出版的著作, 深度阐释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理论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看法, 标志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推进到新的阶段, 对包括我国在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有着独特的写作背景: 1875 年3 月, 随着德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统一, 客观上要求成立一个能够代表整个德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在这种背景下, 奉行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全德工人联合会”与以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爱森纳赫纲领》为指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筹备合并, 成立统一的德国工人党。在新的德国工人党基本指导纲领即《哥达纲领》的起草过程中,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对当时德国及世界工人运动形式产生误判, 因此在新纲领有关建党基本目标、方向路线等问题上向拉萨尔派作出根本性的协妥, 把许多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写进纲领草案中。马克思在对《哥达纲领》逐点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个纲领草案全盘否定的意见, 指出: “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 于是便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在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同时,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由于《哥达纲领》本身的制定目标在于在独立民族国家内建立具备掌握政权能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而非之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的著作中构想的超越国家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联盟, 因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展开对纲领草案中拉萨尔派机会主义政党建设策略批判, 以及对科学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阐述的过程中, 更多是从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角度出发。由于在这一时期法国“巴黎公社运动”标志无产阶级开始政权建立实践的从无到有, 客观上要求一部能够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扩展到执政领域, 实际指导无产阶级政党政权建设实践展开的纲领性文件, 因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过程中也有意地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可以说,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思想的集中体现, 如果将《共产党宣言》看作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党纲领的话, 那么《哥达纲领批判》则可以被看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纲领性文献。

与一般政党理论不同,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以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经过革命斗争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基础上, 为完成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 引导国家和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执政使命, 需要进行一系列经济政治及自身建设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 最终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标。而作为由革命党转化而来的无产阶级执政党, 这一系列执政活动的展开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集中体现马克思执政党思想的经典著作, 在深刻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谬误、树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同时, 也对社会主义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的国家制度设立、经济发展规划、社会管理方式以及自身组织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严密的设计与构想, 对今天现代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展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二、《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执政党思想内容分析

虽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提出“无产阶级执政党”这一概念, 但却将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念贯穿文章始终。综合来看,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执政党相关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执政党群众基础思想

执政党展开执政活动的前提, 在于其必须有稳定的群众基础。具体到无产阶级政党, 其取得政权后如何凭借执政活动实现社会公平,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利益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 是其作为执政党所首要面对的问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从劳动价值、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问题出发, 一方面, 对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所依靠的根本力量即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主要历史使命进行分析, 指出“工人阶级必须在国内组成为一个阶级, 而且它的直接的斗争舞台就是本国……而国际工人协会只是要为这种活动创立一个中央机关的第一个尝试”。另一方面, 也对无产阶级政党行驶执政权力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其他社会阶层进行了必要探索, 批判了《哥达纲领》中“对工人阶级来说, 中间等级同资产阶级一起并且加上封建主只组成反动的一帮”的错误思想。并且以巴黎公社运动为研究视野分界点, 通过对各个社会阶层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与政权建立后不同历史责任的比较分析, 为无产阶级执政党找到稳定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建设的展开指明方向。与之前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纲领相比, 《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关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基础范围确定的阐释无疑是更为宽泛和深刻的。

( 二)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执政党发展方向思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理论, 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对共产社会高级阶段马克思的描述是: “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而对于初级阶段即通常所称的社会主义阶段,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等实际条件的制约, 只能依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的这种论述为无产阶级执政党执政指明方向, 一方面, 其指出社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在通过革命掌握政权后, 有步骤分阶段地依照国家现实经济状况确立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通过不断发展从而提高社会总体政治经济水平。另一方面, 也强调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历史使命, 要求无产阶级执政党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路线, 不遗余力地促进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迈进, 最终实现社会财富涌流、真正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显然, 马克思的这种的执政党发展方向思想对今天中国共产党发展和改革工作的展开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三)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执政党经济调控思想

《哥达纲领批判》通过驳斥《哥达纲领》草案中工人可以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产品的观点, 根据再生产的理论指出, 社会的总产品分配必须首先要扣除生产资料消费补偿、扩大再生产和后备基金三部分, 是“有折有扣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演绎推导, 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无产阶级执政党在经济调控职能上有所作为的必要性, 同时也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与《哥达纲领》拉萨尔主义的过程中, 对无产阶级执政党经济调控的具体方法如建立生产合作组织、工业国家监督、赋税制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对无产阶级执政党经济调控职能展开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 应当充分体现其经济宏观调控职责,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家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

( 四)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执政党政治制度设计思想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有详尽的设计规划。他批判《哥达纲领》中建立“自由国家”的错误思想, 明确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 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法权也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普选权、立法权等基本政治制度进行设想, 揭示了其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特点所在。其强调无产阶级执政后要进行社会改造, 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建立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要求无产阶级执政党依照经济社会科学规律, 建立起符合本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应政治体制。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建立和维护政权的基本纲领, 《哥达纲领批判》为当时已经初步展开的无产阶级执政实践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方向, 也为之后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掌握政权后的执政实践奠定了最初的制度设计基础。

( 五)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执政党社会管理思想

除了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立政权基本政治制度宏观上的指引之外, 《哥达纲领批判》还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批判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具体社会制度设计进行了设想与分析。其内容涉及国家法律基本制度、人民劳动和受教育等基本权利、文化科学信仰自由甚至与监狱设置等许多问题, 可以说覆盖了近代以来社会运行与管理的各个主要方面, 对之后无产阶级执政党展开社会公共管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其中马克思运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实施普遍义务教育、法律诉讼制度设计、限制妇女劳动和童工、调整监狱劳动、有效的责任法等许多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指出其对于稳固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直至今天依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为了当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无产阶级社会管理理论与制度的直接思想来源。

( 六)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执政党思想建设

执政党理论最终要落脚到政党自身建设问题上来, 《哥达纲领批判》直接针对德国工人政党合并纲领而写, 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与发展所依靠的思想理论建设问题也成为了马克思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 必须将无产阶级执政党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 清算了拉萨尔机会主义对德国工人党错误影响的同时, 也阐明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所应坚持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战略、策略思想, 从后来的整个国际共运史的发展来看, 这部著作也一直是各国共产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克服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指导纲领, 其影响发挥无疑是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同时, 马克思也通过这部著作揭示了在思想上树立纲领性原则对无产阶级执政党思想建设的巨大作用, 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就是在全世界面前竖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 成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世界各无产阶级执政党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

三、《哥达纲领批判》执政党思想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马克思全面阐明了其对劳动、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制度等问题的辩证观点, 第一次系统地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形态和根本特征, 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 作为马克思执政党思想纲领性文件, 其对之后各国无产阶级执政党执政实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价值。具体来说,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执政党思想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哥达纲领批判》标志着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由单纯革命党扩展到执政党理论, 其对无产阶级执政党的理论指导不仅包括其取得政权以前的规划, 也延伸到其取得政权以后需要付诸实施的社会实践内容。自从1892 年《哥达纲领批判》公开发表以后, 其不仅影响了马克思时代工人运动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 也对后来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执政党理论、我国毛泽东政党思想及邓小平“四项基本原则”等许多执政党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在科学社会主义执政党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其次, 《哥达纲领批判》顺应巴黎公社之后世界工人运动高涨,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实践的历史趋势, 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及其各自不同的经济和政治特征问题, 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确立基本执政目标做出明确指引。同时,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着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对政党建设和基本目标实现的意义与重要性, 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社会实践设计与规划出所必须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标志无产阶级执政党关于社会管理和自身建设的探索由盲目走向科学。

再次,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无产阶级执政党思想是对《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政党理论的补充和深化, 其内容直接涉及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权力后其基本任务、主要职能、约束机制、活动方式等方面较之革命党时期发生的主要变化, 明确社会主义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履行执政职能和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处理好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利益, 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 为马克思执政党理论的完善奠定基础。

此外, 《哥达纲领批判》否定了新生无产阶级执政党关于建立政权、掌握政权方面的思想错误, 对拉萨尔机会主义进行全面清算, “明确而坚定的表明了马克思对拉萨尔从他开始从事鼓动工作就采取的方针的态度”。强调取得了执政地位的政党必须从基本思想路线和体制机制出发, 切实消除其自身变质的可能性。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不仅成为世界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最后, 《哥达纲领批判》为社会主义执政党自身思想建设和管理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工作的实践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法步骤, 马克思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基本特征做出理论描述。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 在国家基本制度框架建立调动全国各种社会资源, 其肩负的职责与面对的挑战都是未执政前无法比拟的。因此要获得稳固的社会基础实现有效政治保障,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执政意图和建设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也需要从《哥达纲领批判》找到具体制度建设的必要借鉴。

四、《哥达纲领批判》对我国当代执政党建设的启示

目前, 我国处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变革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共产党面临来自外部环境和党内状况的双重挑战, 这样的客观实际决定了我党执政党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为实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和达到社会管理科学化、有序化的基本要求, 需要我党在执政实践中科学看待《哥达纲领批判》中相关的执政党思想, 深入领会其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为指导, 全面加强我党执政能力建设, 引导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实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根本目标。下面, 就如何以《哥达纲领批判》执政党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我国当代执政党建设提出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到问题:

首先, 要从包括《哥达纲领批判》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中挖掘执政理论, 根据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切合点, 严格依照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执政活动, 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理论和客观实践要求的制度和科学方法, 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统一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保证我们党的先锋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作用, 切实维护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 要将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与《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相结合, 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一方面, 要强调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扩大执政群众基础。另一方面, 也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同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实现《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最后, 要发挥《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执政党思想的理论指导作用, 在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的作用。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基本要求。准确把握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一般要求, 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实现党执政理念的提高和飞跃, 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把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结合起来。自觉实践《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科学的执政党思想、理论、制度和方法, 为将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领导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核心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荣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8.

[2]陈金龙.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马伯钧.《哥达纲领批判》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4, (12) .

[4]吕彤.浅谈新时期党建成果对依法治国的推动[J].法制与社会, 2012, (07) .

[5]王继军, 王炜.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促进法学研究创新[J].山西大学学报, 2001, (03) .

[6]陆敬国.《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3

摘要:文章对吴宝康先生的档案利用思想进行探讨,并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利用为纲”的方针和大力提倡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吴老档案利用思想的三大纲领,希望能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思想引导作用。

关键词:档案利用利用思想档案管理吴宝康

吴宝康先生是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的奠基人。是新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和中国档案学思想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为档案教育事业和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思想。笔者在此仅对吴老的档案利用思想做简要阐发,以寄哀思并志纪念。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吴宝康先生一直都重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他从事档案学事业后,他同样把这个理论扩展到档案学的研究及其发展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是吴宝康先生档案学学术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学术生涯中治学态度的根本特点。吴宝康先生曾说:“研究档案学的理论与历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了他档案学研究的方方面面,自然,在档案利用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我们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1.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产生、发展完善与成熟

吴宝康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档案学学术思想的形成,与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也经历了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完善到成熟的一个过程。

1952年至1957年,是吴宝康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档案学与档案工作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吴宝康先生积极投身学习与宣传苏联的档案学理论,整顿与改革我国的档案工作,并撰文提出“必须注意克服两种思想倾向,即保守思想与冒进思想。”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就是必须把苏联档案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不是教条地搬用,我们应该结合我国档案工作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改革”。

1958年至1966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完善阶段,其特点是这种指导思想是独立自主地实现的。在这阶段,克服了教条主义的现象,我国的档案学发展进入了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化的过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吴宝康先生以高度的热情,宣传档案工作必须执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并突出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重要性。

1978年至1997年是吴宝康先生档案学学术思想的成熟阶段,在这20年间,他积极参加到创建与发展我国现代档案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方针,并十分重视与应用邓小平理论,使中国化的档案学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吴宝康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持之以恒的,是不断深化的,与时俱进的,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题精神,不断升华自己的档案学学术思想。

1.2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档案利用

首先。吴宝康先生对档案利用这一术语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行了解释,并对档案利用、档案利用工作、提供利用、档案利用要求和档案利用需要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做出了明确解释,他指出从总体概念来说。提供利用和利用需要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概念——利用,所以,他主张在总的方面就用“档案利用”一词,在其他场合也可以用其他的提法,没有必要限制使用。因为它们与档案利用这个总体性概念没有实质性的矛盾。他的这种分析避免了因为对这几个概念的过分推敲而对档案利用以及“以利用为纲”方针的认识产生误解。

其次,吴宝康先生十分重视毛泽东的矛盾学说,这一学说是他探讨和论证档案工作的发展以及“以利用为纲”方针的主要理论依据。根据矛盾学说,他指出,档案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大量档案文件的产生、形成、保存和社会利用需要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并指出客观社会的需要和利用是矛盾两个方面的主要方面。从这可以看出吴宝康先生把档案利用放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吴宝康先生认为档案利用在档案工作中一般是起到主导、支配作用的,是整个档案工作的出发点。他还指出“档案的利用(包括提供利用和利用要求)是推动档案工作向前发展最有力的、最活跃的因素,档案利用也是我们检验整个档案工作诸方面好、坏、优、劣的测试标尺和客观标准,开展了档案的利用工作,档案工作自然也就做活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吴宝康先生对档案利用在整个档案工作的定位是:档案利用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占有主导支配地位,是整个档案工作开展的核心。这个核心地位的确立,为以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作了铺垫。

2、坚持“以利用为纲”的方针

2.1“以利用为纲”方针的提出

1958年4月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利用为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这个方针完整的表述是:“档案工作应该多快好省地开展对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为纲,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来为单位的各项工作和生产服务,为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服务,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服务,为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众所周知,制定这个方针正处在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时期,在这样的客观形势和历史背景下,档案界要完全置身事外或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个方针就是根据时代所需而提出的。这个方针提出以后,在档案界曾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一些人对这个方针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些人认为这个方针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有错误的。

2.2吴宝康先生对“以利用为纲”方针的看法

吴宝康先生认为这个方针在当时提出来是非常正确的,他之所以认为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作为依据,一方面,这个方针是根据党的总路线精神制定的,它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是从客观实际得来的,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主观制定的,而是根据档案工作及其事业建设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制定的,它符合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他认为保管档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档案,因此应以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为纲,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服务。最后,这个方针不仅抓住了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即当时的主要矛盾,而且还抓住了这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和支配作用的主要方面。这里所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上面指出的“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之间的矛盾,社会利用需要和利用工作是起到主导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然,他赞同和支持这个方针不代表就是要把这个方针作为永恒的方针,只是要求我们应该把这

个方针所体现的基本思想和精神,作为我国档案工作的传统思想始终坚持下去,抓住档案工作的主要环节来带动其他各项工作,不抛弃其实质内容,并且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丰富它,使它更完善、更成熟。后来,这个方针的实施产生了许多档案利用工作的方式、带动了档案工作的其他业务环节的发展、促进了档案馆事业空前发展、大量事实证明了吴宝康先生的坚持是正确的。

3、提倡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吴宝康先生在档案利用方面不拘泥于旧思想,他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为自己的档案利用思想增添新的色彩。在注重档案保管的年代,他毅然坚持主张开放利用历史档案,大力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供档案为社会全方面服务。1984年初,吴宝康在《明确树立档案科学观和政策观,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一文中说:“我们的思想和认识。一定要跟上新时代的到来。要适应发展着的档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同年,在《档案事业的建设与档案学》一文中说:“档案学也应该研究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到来的形势下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1986年7月29日,他在一个专题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档案学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中就指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将成为档案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他的这些新思想和新认识为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3.1主张开放利用历史档案

吴宝康先生一直都十分重视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主张开放历史档案,积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保证人们利用已经解密的历史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档案馆的各项基础工作。而加强档案馆的基础工作又为开放历史档案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档案的利用工作。吴宝康先生曾对档案开放利用总结说:“对于档案利用问题。档案部门先提‘利用,后来提‘开放到现在又提‘开发,我认为从利用到开放到开发,这是对档案问题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1985年。吴宝康先生提出:为了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档案工作必须实现八个转变。他说:“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认识档案是一种知识宝库,一种信息资源。档案部门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部门,把它只看成是保管库的认识,显然是已经过时了。为了实现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档案的利用工作必须在更高水平上,彻底地、全面地但又是逐步地有计划地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只注重对档案的实体管理转变为加强档案的信息管理,从为机关服务转变为面向社会服务,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单一转变为多样,从零散转变为系统,从低效转变为高效,从单独一馆的档案利用转变为网络式的馆际综合利用。”1986年5月15日,吴宝康先生在石家庄档案学术会议上的报告中也提到“信息化的到来,档案信息观念已经为广大档案工作者所接受,特别是档案的利用工作,已经由一般的档案提供利用发展到向社会开放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服务的阶段。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吴宝康先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升级”自己的观念,不断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档案学观点,他提倡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观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2主张大力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发挥档案的作用,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挥它的现实价值作用,另一方面是发挥档案史料价值作用,发挥它的现实价值作用一般在文件(档案)产生之初就会及时得到实现,而发挥档案史料价值就不一定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有时候,是很有必要编纂一些二次档案文献或三次档案文献来把档案信息中的隐性价值变为显性价值。

吴宝康先生认为编研工作的开展,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编研工作是发挥档案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之一,并且这种途径和方式是属于主要的、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种。他的这种主张大力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观点为我们今天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编撰一些二次档案文献、三次档案文献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

3.3提出档案利用理论,深化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1986年10月,吴宝康先生说:“现在。已经到了有必要、有可能提出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中心课题的档案利用理论的时候了。对于档案利用工作从利用到开放再到开发过程的演变和发展,加以科学的描述,也就构成了档案利用理论的基本线索。”

我们都知道档案利用是档案业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但是很少人能想到从更高的角度去概括一个档案利用理论,而吴宝康先生却独具匠心地提出要建设一个档案利用理论,并把档案利用理论的中心内容概括为:档案利用理论是以《矛盾论》为理论基础,并以其为指导思想的,根据《矛盾论》的原理。分析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导方面等问题。把档案工作看成是一个矛盾体,概括起来就是管理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或者叫做收藏、保管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基础工作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利用是中心、利用是目的,利用是关键,利用处于主导作用方面。在1986年5月15日在《建设档案利用理论,丰富发展档案学》一文中,他还专门论述了“以利用为纲”思想的新发展,并建议把“以利用为纲”上升为档案利用的理论。

吴宝康先生高屋建瓴地提出建设档案利用理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与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档案管理环节的分工提出了明确的分水岭: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理论,完善了档案学理论体系。

4、结束语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4

党的纲领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是昭示社会的政治宣言,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标志,指明党的前进方向,指定和实现正确的纲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非常重要。

党的纲领,既包括确定每个阶段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基本纲领即最高纲领,也包括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两者相互联系,辨证统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壮丽的事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就是为建立这样美好的理想社会主义奋斗。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和深化,是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实现这个基本纲领而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如果在这个现实斗争中不忠诚、不热情,那就是有意无意地背离党的最高纲领,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者。

党的现阶段任务,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伏良传统,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原则。

总之,我们共产党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阶段论者,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统一论者,既要胸怀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又要从现实实际出发,把奋斗目标置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从现阶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要落实到这里;衡量一个共产党员信念是否坚定,着眼点也要放在这里。

所以我认为每个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

(2)学习运用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来观察,分析中国国情。

(3)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入党思想汇报——重温党的纲领 篇5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我又读了党的纲领,每一次回顾它,我都会有新得体会,新的收获,感受到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就明确宣布,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纵观我党九十年的历史,是一部党的纲领建设的历史。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最高纲领前进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产主义理想都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

我们党提出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是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基础之上的。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只有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最低纲领,并且在最低纲领中体现出党的最高纲领的精神实质,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思想汇报格式:如何理解党的纲领 篇6

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它标志着一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度。恩格斯说,一个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1页)党用这面旗帜把全党团结在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上,同时用这面旗帜号召群众,集合队伍,组成千百万群众的浩荡大军。而人们也通过这面旗帜来了解党,认识党,决定对党的态度。

从广义上讲,党的纲领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现阶段以及最终奋斗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说,党的纲领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党*,这是始终不变的。最低纲领则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不同而有所不同。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也可以称为运动的最近目的和最高目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纲领。

党的纲领是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科学而集中的概括,它始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党*的社会制度。共产党*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是社会主义经过不断发展而最终必然到达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党*作为最高纲领,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然而,实现共产党*毕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党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该阶段具体实际和要求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实施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条件。也可以这样说,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是党为之奋斗到底的最高目标与革命或建设不同阶段所追求的近期目标的关系,是共产党*远大理想与坚持实现这个远大理想的具体行动步骤的关系。不可能有离开最高纲领的所谓最低纲领,也不可能有离开最低纲领的所谓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正确把握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党完成崇高历史使命的一个基本的和必然的要求。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7

1 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要创新学习教育的理念,引导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个人成长持续进步的动力和终身的行为,实现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的转变,由“有组织性学习”向“个体自发性学习”的转变,由“单一性学习”向“全面性学习”的转变,最终实现由“阶段性学习”向“终身性学习”的转变。

(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干部不但要带头学,更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尤其对那些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的执政理念和奋斗目标存在质疑的党员干部,更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发挥老党员的作用,要发挥先进模范的作用,用语言和行动联合感召。要创新学习教育的内容,围绕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这一目标,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的关系,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有机统一。

(3)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广泛性。理想信念教育不单单要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做到面向普通群众学习,全国8700万党员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仅是一小部分,因此,要扩大学习教育面,让更多的普通群众了解党的理论和奋斗目标,同党员干部一同为中国梦努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技术,把电脑、手机、IPAD、QQ、微信、易信、微博等现代媒介运用起来作为学习的新载体,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

2 夯实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持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贯性,通过制度保障党员干部不违章不越线,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视为衣食父母,当作永远的挂念。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四个方面展开。思想教育是基础,思想决定行动,思想纯洁是党员干部立身从政的基础[2];政治素养是基本品质,是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的、潜在的思想的反应;组织纪律是基本保障,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就是要党员干部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风建设是重要体现,良好的作风是凝聚攻坚克难强大力量的重要保证,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只有牢牢抓住作风建设不放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在群众面前树立威信,做好表率,才能充分凝聚群众攻艰克难的强大合力。

3 强化党的自身建设,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精神引领作用

(1)强化情感育人治“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理念新但内涵虚、道理实但落实虚、载体多但深度虚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工作方法不科学的影响,更多的是工作态度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如果能从思想根源解决问题,效果自然明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做思想工作就是要打通“人情”关,实现情感的沟通和共鸣。首先要端正出发点,牢固树立情感根基,以情说人,以情动人,以情悦人;其次要讲求科学方法,设身处地为群众服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说官话套话,说心里话真情话,群众自然就支持你;最后要践言践行,与群众情感共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好自己,带头践行,才能实现与群众的共通。

(2)强化党性原则治“假”,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效果直接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和诚信度,当今,存在着“假、大、空”的倾向,政策执行不到位,但汇报总结却是“真、好、实”,只说成绩,不找不足,即使找不足,也是蜻蜓点水。因此要坚持从源头治理,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求实事求是,要敢讲真话、敢讲实话、敢讲硬话;领导干部要带头把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融入到党员的日常教育、党内生活、工作实际等方方面面,确保制度的落实、文件的执行、精神的传达;领导干部还要带头摒弃“板凳作风”,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寻求最真实的答案,掌握最可靠的事实。

(3)强化刚性执行治“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落实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周期长效应慢的工作,需要持久之力。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上还存在忽冷忽热、上冷下热、雷阵雨式的现象。[3]因此要从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内容、量化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推动步骤落实,同时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落实。

(4)强化科学预防治“贪”,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防腐拒变的效力

面对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巡视查处力度,消灭了部分蛀虫,保持了党的纯洁性,给人民群众以信心。查处起到了以儆效尤的作用,但要真正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腐败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要保证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以培养讲党性、重品行的好党员、好干部为己任。一是要加强党员自律意识的学习,“讲懂守”“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必不可少;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党风廉政教育制度,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廉洁自律教育的全过程;三是要通过反腐倡廉,惩贪颂廉,完善警示教育制度;四是要健全奖惩机制,提升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保护党员干部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

(5)强化队伍培养治“弱”,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组织纪律观念强、业务能力突出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的根本保障。因此要注重把好“四关”,一是加强选拔配备,设立科学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二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奖励惩戒体系,把好责任关;三是要加强岗位培训,打造争先创优平台,把好培养关;四是要加强推优选拔,明确升职晋级标准,把好出口关。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文章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根本党组织自身建设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组织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1]欧阳坚.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夺取新胜利、开创新局面打牢思想道德基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4-8.

[2]高春菊.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与党的纯洁性建设[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3):21-23.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8

在今晚的党课上,我们学习了党的纲领,真正的涉足到了我当的建设问题上来,让我了解到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和坚持党的纲领有着莫大的联系,可以说,中国的长足发展就是在高举我党旗帜,坚持党的纲领上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成果。

首先,一个党的纲领不仅仅能够体现这个政党的性质,更是统一全党行动的准则,也是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一面旗帜。而作为带领中国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我们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则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基础和前提,现今我们的最低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实现中华复兴,共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的纲领制定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当今世界、国情、党情的高度认识上所制定的。在开创现代化道路的方式上,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张观,推动国民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繁荣。在总的领导下,跟随党的脚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今晚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党的纲领的学习,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我们要取得一定的成就,首要的是选定方向,坚定理想。只有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取得成就。再次,我们需要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的精神,我们将理想与行动相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让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9

文学院第四十五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9-21教室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党课老师——郭红霞。郭红霞老师上课准备十分充分,ppT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为了按要求完成授课内容,郭老师甚至牺牲自己课间的休息时间也要坚持给同学们讲课,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掌握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理解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必要性,认识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信仰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但是基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党在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正式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在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中明确强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就社会、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间虽然可能会经历许多波折,但社会主义社会代替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是历史无法遏制的前进过程,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的结果。

因此,只有坚信社会主义的信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前进的规律。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10

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纲领鲜明地展示了党的奋斗目标,规定了党的根本任务,是党全部主张的集中反映,是党的阶级属性、政治倾向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以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为党的最高纲领。离开了这一最高纲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在建立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总结了这样一条基本经验:由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替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发展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各国的国情及社会条件的差异,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党的最高纲领的前提下,还必须正确制定和实施党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近期奋斗目标,即党的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为党的最低纲领的制定与实施指明了方向,党的最低纲领不仅包含在党的最高纲领之中,而且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准备了条件。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统一把握而不是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混淆起来,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特别注重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及时而正确地制定党的最低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重要启示,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思想结晶。

只有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才能充分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项多么艰巨而复杂的事业,认识到共产主义因素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建立的是人类历史上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全新社会形态,没有固定的道路和模式,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在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建设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也是以往的社会革命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才能做到不论在革命、建设事业发展顺利的情况下,还是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都能看到光明的前途,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防止与克服“左”和右的错误,使党的事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11

敬爱的党组织:

在前两次的党课中,王x副书记给我们讲授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等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完全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的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也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新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证明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所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也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管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党都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以最广大人民为立足点、出发点。一个优秀的政党要能正常地运行,必然有其内在的指导思想作支撑。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在课上,王x副书记引导我们思考了关于前几天广州日报一篇《到期面包回炉改头换面热卖》的报道。报道中爆料了“甜心客”面包店将过期面包重新“生产”后投放市场。近年来,从三聚氰胺牛奶、上海彩色馒头、合肥“牛肉膏”添加剂等等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被披露,不仅是给食品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更是一种非常严峻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良心的缺失,道理的缺失,是否也意味着社会信任危机将随之到来?但相信对于这些食品安全案,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力量外,也有政府的努力。清查食品安全隐患,防治人心惶惶,中国共产党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态度坚决,严查不怠。作为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就必须以人民为主,只有解决好了人民的担忧、人民的问题,才能达到“和谐”。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要对这些不良的社会想象说“不”。在生活中,除了自己要严以律己之外,也要负起社会责任,对于不良的行为应当要有维权意识,及时揭露,避免出现隐患。

在上次的党课上,我们共同观看了电影《xx门》。在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观看这部电影也是意义匪浅。电影发生在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接到紧急任务,上级要求他率舞美队对xx门城楼进行全面改造翻修,以供开国大典使用。在短短的28天里,田震英和他的队友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打击,设计稿也改了两次,大红灯笼也做了两次。然而面对种种艰难,他们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最终还是出色完成了任务。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12

敬爱的党组织:

这一次的党课,老师主要和我们探讨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等问题。另外,也讨论了共产党与其他党的区别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党的性质——党的性质是指一个政党本身所具有的质的规定。任何政党都有其一定的阶级基础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代表这个阶级的利益,反映这个阶级的世界观,为这个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性质是党的阶级属性、它的世界观和它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党的本质和生命。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定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实现,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的确定、领导作用的发挥,也关系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其实质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我们党从1921年诞生起,就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来建立的完全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这种性质,对于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于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式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新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以高度精练的语言,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行动指南。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理论。

党的宗旨即一个政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除了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

十七大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思想汇报 篇13

敬爱的党组织:

本周的党课里,陈xx老师给我们讲了入党的程序和要求,计算机学院的卓xx老师则为我们上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的一课。

在陈老师的课上,陈老师给我们详细地讲述了发展党员的方针、发展党员的程序两个方面的内容,使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加入,以及想要加入党组织的我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

入党的程序和步骤非常多,但是每一步都有着它的意义。这些程序,是为了确保吸收的党员是一个经过足够的锻炼、受到广泛认可、思想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党发展党员的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既体现了党员的成分广泛:既可以是工人、农民,也可以是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也体现了党对于提高党组织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要求:特别注意在教学第一线、中青年教师、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及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最后,还体现了党对新党员素质的重视以及要求的严格: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履行入党手续,防止把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入党的程序和方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严谨、纪律严肃,整体素质高的政党,鞭策着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使自己能尽快符合党对吸收对象的严格要求。

在卓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则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作了一次系统的认识。党章对党的性质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章表明了我们党是一个具有先进性、广泛群众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其中,“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事实证明,坚持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必然的、正确的选择,没有共产党,新中国就无从诞生。邓小平说过,“只有稳定,才能发展。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确实,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才能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必须坚定的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以及结合实际的发展。坚持党的指导思想,能使我们党朝着正确的道路迈进。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党的性质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和胜利之本。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也应该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争取从思想上、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

上一篇:学生证申请表下一篇:医疗技术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