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汇报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居环境整治汇报(推荐10篇)

人居环境整治汇报 篇1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莲塘村由原莲塘村、小水村合并而来,位于重石乡西北部,下辖 13 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 548 户 3087 人,党员 35 人、村“两委”干部 8 人,是省级十三五贫困村。近两年来,莲塘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城乡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村垃圾、厕所粪污、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统筹规划,集成整村推进建设资金投入,通过探索乡村振兴理事会自治工作法、网格化管理工作法、干部服务工作法、社会参与示范带动工作法等措施,该村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庄干净整洁,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基本建成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莲塘新村。

一、实行三级联动,倒逼责任压实。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乡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村居具体落实、理事会和小组抓日常管护的三级联动机制。实行干部服务工作法,包村班子成员牵头,驻村干部联合村干部组成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队,全部下沉到村一级,直接参与挂点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服务工作,乡整治办负责全覆盖督查,督查发现问题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难度大的由乡人居环境整治攻坚组负责,把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做实、做细,倒逼整治责任落到实处。

二、抓住重点任务,确保整治到位。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莲塘村紧紧围绕《江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村庄规划等重点任务,全方位开展整治工作。注重整体规划,严把工程细节,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全面提升村内基础设施。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房整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杂物清理、外墙粉刷、穿靴戴帽等基础性工作,农户房屋提升方面,拆除空心房 82 万平方米,改水改厕 53 户,硬化入户便道及门坪 164 户,立面改造 336 户;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铺设沥青路 2 公里,新建公厕 4 座,安装路灯 125 盏,建设篮球场 1 个,休闲广场 2 处。

如今,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做到“四无、四净”,100%农户实现了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采用化粪池、生态氧化塘分散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排水沟,完成了村庄整治,巩固和深化大坑村示范点后在莲塘村“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整片打造”的格局,实现了“七改三网”和“8+4”公共服务设施。

三、坚持村民主体,完善治理结构。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一是探索推行理事会自治工作法。成立了莲塘村乡村振兴理事会暨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负责组织村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公共场所,协助管理公益性岗位人员,收取垃圾卫生费,开展环境卫生评比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从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五老”人员中,通过民主推选理事会成员 9 人,推动莲塘村村规民约的修订,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理事会下设乡村振兴巾帼志愿服务队、乡村振兴村庄清洁服务队、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宣传队、乡村振兴矛盾纠纷调解队分别负责动员辖区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理事会成立以来,共开展巾帼志愿服务 78 人次、义务村庄清洁服务 105 人次。二是探索推行网格化管理工作法。各村根据本村实际,将本村划分为 3-6 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乡干部、村干部、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巾帼志愿者等人员组成,每周按照不少于 3个半天的集中攻坚和日常管护相结合。

三是探索社会参与示范带动工作法。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村民小组长、清洁家庭示范户、家庭妇女的主力军作用,结合“小手拉大手”、“赣南新妇女运动”等活动,着力引领广大村民参与整治。

四、健全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奖惩。一是乡党委委政府将人居环境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评和干部月绩效考核;二是出台了《重石乡关于加强培育和发展乡村振兴理事会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两级对理事会的经费保障,理事会收取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费全部用于理事会的建设运行;乡、村按照 0.8-2 万元每年的标准给予理事会缴费支持(乡村各负担一半),对发挥作用好、群众认可度高的前 3 名理事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末位管理整改工作,切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我镇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全镇上下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抓实干,全面打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现将整体推进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相关责任

镇政府多次召开班子会,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成立了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统筹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成员单位进一步落实责任分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十个专项整改组,明确职责,完善相关制度,分工明细,责任到人。各个村责任区由镇挂点干部负责督查,村委会负总责,组干部具体实施。以问题为导向,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加强工作调度,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体工作开展,确保取得实效。

二、实施台账管理,加强督导自查

各村每日开展自查自改,镇挂点干部密切配合各村,围绕整治考核的内容、目标等,逐村、逐街、逐巷建立点位台账,实施点位挂账,限时销账,将任务细化、责任落实,明确专人负责,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台账数据准确、真实。按照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由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末位管理整改工作督查组组成考核组,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对各村(居)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阶段性的中心工作、问题及日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综合计分排名,考核结果以督查通报等形式公示。

三、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参与。通过广播、公众号、召开会议、悬挂条幅、印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为宣传,切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目的和

意义宣传到户,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让群众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主体,变群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使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再次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潮奠定坚实基础。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本村立足本村实际,紧紧围绕“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美化村容村貌”的总目标,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不断巩固提升本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村面积 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XX 万亩,主要农作物是甜瓜、杏子、高粱、红枣、棉花等。下辖 XX 个村民小组,共 XX 户 XX 人,其中维吾尔族 XX 户 XX 人、回族 XX 户 XX 人、汉族XX 户 XX 人、苗族 XX 户 XX 人,XX 至 XX 岁群体 XX 人。

二、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县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乡村为导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立足实际,循序渐进,通过不懈努力,全面改善本村人居环境。

三、主要做法

抓组织,明确职责。为扎实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了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第一书记任组长,村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其他村两委为成员。负责制定本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综合协调整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审定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检查督促重大项目实施的进度。

抓宣传,营造氛围。村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会、联户长会议等形式,认真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治理内容和相关要求,使之家喻户晓。通过标语、微信等形式将文明行为、文明理念,文明方式宣传到千家万户,发动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并参与到本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从而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抓重点,整体推进。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本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一方面通过组建保洁队、定期发动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等方式,确保条条道路有人扫、处处垃圾有人清。另一方面村委会购置 XX 个垃圾箱分别放置到 XX 个村民小组,并安排专人负责每天清运,将生活垃圾运到本村指定地点进行掩埋处理,确保本村的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二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本村通过推进改路、改水、改厕等工程,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0 年本村新铺设沥青路 公里,水泥硬化路 公里,组织实施自来水管道维修 公里,新建富民安居房 座,新建卫生厕所 个。三是加强村容村貌改变。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村基本实现巷道硬化,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100%,砖混结构住房覆盖率达到 100%,村村主干道两侧商铺整齐规范,无占道经营现象,村容村貌较以往有明显改善。

四、工作成效

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清扫,彻底改变了本村的“脏、乱、差”现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人居环境整治汇报 篇2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财政作用的效果管窥

辽宁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 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共有942个乡镇、11595个行政村, 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1%。面对广大农村的环境问题, 自2006年起辽宁省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省财政厅从省级环保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1500万元, 用于支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各级财政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屯整治规划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 主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 重点用于新农村村屯建设规划及规划完成好的示范村屯建设。辽宁省财政不断加大对以农村沼气、农村小水电站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 2006—2009年, 省财政共安排1.6亿元, 与中央国债资金和其他有关部门资金配合使用, 重点支持了以农村小水电、四位一体、生物质气化、气化站技术改造、太阳能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能源建设。2010年辽宁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试点省, 将完成12%的乡镇集中式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35%的农村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等。同时启动辽宁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 3年内, 中央将补助辽宁8.5亿元项目资金, 辽宁省将配套12.75亿元。

为了切实体验财政投入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生的效果, 我们调研小组采取走访、问卷等方式实地考察了沈阳、抚顺、盘锦、本溪、大连、朝阳等农村地区。所走访的村庄, 许多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都有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处理措施, 有的还发展了生态能源建设, 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秸秆气等生物质能源, 使用政府补贴的太阳能热水器, 生活环境优美, 农民满意。然而,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非示范村, 村庄环境基础依然较差, 典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村庄没有集中供水, 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 几乎所有村庄都使用传统旱厕。由于缺少资金、管理不规范等原因, 很多村庄的垃圾排放处于实质性的垃圾转移阶段, 多为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少数村庄虽设有简易垃圾排放场, 但由于缺乏规范设计、有效的环保技术措施及未按规定进行管理等原因, 无害化处理率低, 极易引起二次污染。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财政政策目标未充分实现的原因简析

1. 资金投入缺乏制度保障。

虽然辽宁省公共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但由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重大难题, 公共财政投入仍显不足。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上, 国家的政策趋向是公共财政不包揽, 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由中央带动地方、上级带动下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量资金依赖于地方配套解决。因此,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绩效, 主要取决于地方财政作用的发挥。

目前地方财政责任缺乏制度上的规制, 导致基层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农村改厕、污水治理、沼气工程需要持续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些地方政府财政面临较大的收支矛盾,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债务危机, 致使有些地方政府无暇顾及环保投资稳定及持续增长。对基层政府不当的考核机制, 极易使千方百计争取来的资金主要投入到那些见效快、促形象、出政绩的短期或表面化、部门化的公共项目上面, 重建设轻维护, 项目维护资金短缺。农业技术推广被完全推入市场, 农村环保技术公益性推广缺乏资金支持, 部分财政资金投入的设施闲置甚至报废。

为补充财政预算的不足, 基层地方政府不断创新财政决策。如, 有的地方为了强化资金投入, 竭尽力量整合财政资金, 会同农业、水利、林业、建设、交通、卫生、国土资源等部门配套共同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有的地方将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专项资金用于沼气项目;有的地方创新资金用途, 将部分城建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建设。这些措施短时间内有效缓解了农村集中环境建设的资金压力,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其长期稳定性缺乏制度支持。

2. 受益辐射面受阻。

2009年国家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出“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农村环境整治不能完全依赖公共财政, 需要受益村民集体和村民自我投入一部分。对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实行“以奖促治”政策, 事前给予财政资金补助, 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治, 重在解决突出问题。对已开展生态建设示范、生态环境达标村镇, 要通过“以奖代补”, 事后给予财政资金奖励。

调查走访情况反映出, 示范村、试点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效果明显, 其原因主要是示范村、试点村多处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有一定能力投入环境改善。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 受收入所限, 村民集体和村民很少有能力进行环境投入, 影响了“以奖促治”的实施效果。辽宁省许多地方正进行积极的探索, 以政府投入为主, 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村环境建设的新模式。

3. 政策信息不对称。

调查反馈的信息显示, 有70%以上的农村居民对农村环境整治的相关财政政策不清楚, 这反映出政府公共资金供给决策机制上还存在着“自上而下”的问题, 农村环境发展的政务和建设项目的安排, 缺乏与当地农民的必然联系, 农村居民对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环境建设缺乏知情权;对最急需、最关心的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缺乏决策权, 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环境改善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财政资金分配不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公共财政投入是以项目为依托的, 在程序上要求由下级行政机关、村委会组织向上级财政审批部门申报。有些村庄, 基层干部向上“跑款”、“跑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信息不对称, 可能造成财政资金分配不公, 村庄不公平发展。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财政作用的有效实现

1. 建立严格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目前法律对地方财政责任规定过于原则, 环境立法重政府环境权力轻政府环境义务, 这些陷缺是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障碍。应尽快改变中央立法过于原则笼统、地方立法缺位的情况, 立法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环境改善中的责任确认、调整机制及分担标准, 明确财政资金支配部门和相关公务人员的资金使用决策、资金管理的行政问责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目前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主要表现为税收与收费未能形成与其职能相呼应的清晰、合理的层级配置, 也未形成有力、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只有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权, 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基层政府履行事权的能力。

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经费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环保投入占整个环保投入的比重, 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农村环保投入拥有稳定的增量资金来源。

根据“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出台相关政策, 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在使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 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2. 建立有效的公共财政引导机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财政资金以外的资金投入少制约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金投入的基本驱动力是利润和未来收益权。私人参与环境公共物品的程度直接取决于有无良好的风险保障制度和优惠政策支持。在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中, 由于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投入补偿等财政措施的缺位, 其他参与者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动力不能被有效调动, 影响了财政引导作用实现。应尽快完善保障和鼓励私人投资者利益的法律规定, 立法规定税收减免, 风险损失补偿, 贷款贴息等财政工具的适用。鼓励公私合作PPP模式和排污权交易的尝试。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 改善投融资环境, 实行开放的市场准入, 鼓励国内外资金, 包括民间投资介入农村水污染、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开展城乡环境共建, 有效补充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推进多种形式的城乡环境共建, 如实行“百家驻区单位包百家村镇”、“城区与郊县结对共建”、“大企业帮扶弱村屯”、“项目开发就地帮扶建设”等多种共建方法, 扩大对农村的支持, 探索有效解决村镇环境建设资金缺乏的新途径。

3.

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篇3

一、建立班子,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领导,该村成立了由村党总支书记张济华任组长、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洪峰任副组长、村其他干部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使环境整治工作在组织上得到了保证,工作得以有序顺利的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整治氛围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整治氛围,该村通过召开村民小组组长会议、党员会议,采用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发动,增进共识,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整治的良好氛围。发动农民群众以清理“三堆”(杂物堆、土堆、草堆)、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实施“三改”(即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抓手,不断改善村容村貌。

三、突出重点,落实整治措施

为切实加强村容村貌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着力整治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卫生状况,该村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村庄整洁。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沈渡村多次发动宣传,组织群众对自家门前屋后的白色垃圾、建筑垃圾进行清理,整齐堆放杂物,拆除乱搭乱建,清除露天粪缸改建三格式厕所。目前,该村已建有三格式厕所1500多座。针对工厂、农民文化广场、村部周围等公共场所的环境问题,该村组织党员干部定时定点清理,带动群众自觉维护我村的环境卫生。坚持“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实行农户垃圾统一堆放,统一运至镇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

2、道路保洁。近几年,该村主要干道和通组道路已经基本完善,并聘用了10名保洁人员负责该村主要干道的打扫和垃圾的清运工作,通组道路的卫生由各组组长定期组织人员清理。

3、河塘清洁。今年该村共对12条河塘进行了清淤、清杂,全面改善河塘脏、乱、差的现象,实现河水清澈、河面整洁河底无杂草。并在河塘四周栽种了树苗,美化绿化了环境。该村还具体落实了河塘管护责任人,签订了管护协议,保证了河塘的长效管护工作正常运行。

4、绿化植树。为了美化绿化村级环境,该村对村主干道两侧死树进行替换,对缺失的地方进行补栽。同时为了加强对树木的保护,已经在冬季来临之前用石灰水将树干刷白。

环境整治汇报 篇4

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要求,我镇大规模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势推进,全镇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天,早7:30,镇党委书记王峰再次组织召开班子成员、工作区书记、乡建执法中队等人员的会议,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要求,按照“书记总协调、镇长总督察、分管领导一天一汇报”原则,全面安排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截止16:00,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共组织了155人,投入5辆垃圾运输车,分为五组沿平蒙路武台段进行环境整治工作,每组都有分管领导带队,沿线村支部书记、主任参加,共清理镇驻地、水沟村、咸家庄、白马关村背街小巷积存垃圾堆、杂草堆、桃枝堆等58处;镇驻地清理店外经营13家,堆物作业4处,剔除路灯杆、墙面野广告91处,补栽绿化苗木120棵,并聘请园艺师傅对镇驻地绿化苗木的枯枝、病枝进行了修剪;其中,组织50人先后拆除残墙8处、公路沿线违章建筑(东近台村)1处1间,垒砌遮挡墙9处(36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路域环境。目前,全体人员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继续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三天来,全体人员每天奋战在工作岗位至19:00。

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镇党委、政府下最大决心、出最大力气、尽最大财力,扎实做好环境整治工作。一是重点抓,抓难点、死角。重点清理背街小巷的积存垃圾、杂草、桃枝等三堆及公路沿线的蓬子、摊子、车子、渣子,在平蒙路武台段路两旁划白色分界线,商贩所有物品均摆放在白线以外,一旦发现越界,立即清除,做到农贸归市、坐商归店、行商归点、车辆归位;二是保障财政投入到位。将环境整治工作列出专项资金,聘请环保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做到全天候保洁,全力以赴做好街道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三是上下联动齐促进。实施“双百”工程,即:镇机关部门单位百余名工作人员每天上街清扫,公路沿线近百名群众走向背街小巷、河塘沟边,拔杂草、搬草堆、拆违章、清摊点、刷墙面,掀起了环境整治全员参与,人人动手的整治高潮。

二、监督管理措施再强化

镇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县环境综合整治的标准,逐条落实,严格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并加强全方位、不间断的巡查,集中力量整治主干道、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进一步发动党员、群众,与日常工作人员相互配合,集中精力共同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篇5

会议首先听取了博望镇关于全域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汇报中指出自全域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和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督查考评,着手对老314省道、“两清两化”、农贸市场及三线三边、老旧小区、城中村、背街小巷进行整改,并取得明显成效。主席团成员和各列席人员对镇政府在环境整治方面开展的工作予以肯定。

镇党委书记李世华作为主席团成员对全域环境整治工作发表看法。李世华指出,做好全域环境整治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突出问题导向,不能只停留在迎检思维上;二是注意发动群众,做好房前屋后清理工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机制,镇、村组织各级全覆盖“包保”,做到各级保障到位;四是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形成长效常态化监管。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汇报 篇6

一、加强保洁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继续保持和完善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制度,全面实行环境卫生双线保包责任制,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重新修订了环卫作业标准,将考核制度进一步细化量化,将工作绩效与收入相挂钩。一人一段,责任到人,道路每日普扫三次,全天巡回保洁,并延伸进小街小巷100米,主要街道瞬间生活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30分钟。继续坚持“全时段、全方位、全天候”三全保洁制,清扫面积和保洁率达100%。人工清扫与机械清扫相结合,主要道路实行机械化清扫和每天两遍喷水降尘。

二、搞好环卫规划设计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处委托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对城市环卫规划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目前,图纸部分已基本完成,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专题报告部分正在抓紧赶制,7月份将进行评审。

加大投资力度,对全市环卫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一是对公厕整体进行改造,更换设施、设备,提高了入厕档次。二是加大公厕保洁力度,卫生标准达到“七无五净”,公厕周围绿化池内清洁干净。三是对市区内现有公用垃圾转运站、垃圾箱进行全面维修、除锈、喷漆处理,并对中转站、垃圾池、垃圾方箱渗沥液进行清挖、抽水、清淤处理。四是通过采取市场化动作的手段,加快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步伐,使基础设施布局更趋合理。

三、加快新垃圾场建设步伐,做好现有垃圾场工作。

新垃圾综合处理场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并与设计院签订了初步的设计合同,目前新建垃圾场及其垃圾压缩中转站的初步设计图已在设计中,土地变更手续前的听证工作正在办理当中。

现有垃圾综合处理场已到了封场阶段,我们平整场地,对垃圾场进行了大面积绿化,在垃圾场沿路两侧及一覆盖区新栽植杨树、美人樵等苗木200棵,在西侧新建成停车场、维修车间6间,并加筑院墙。

四、加强收费队伍建设,做好收费工作。

人居环境整治汇报 篇7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城市建设必将从量的增加变为质的提高,城市老城区的改造项目势必会随之增加。尤其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老城区保护也迫在眉睫。所以,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解决老城区街道以及建筑复杂的城市问题,优化老城区街道空间,从而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目的已经成为现代老城区改造的重中之重。

老城区普遍存在内部功能混杂、建筑环境杂乱、机动车乱停放、市政空间不足、绿化缺失、居住环境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等基础问题,同时,一些老城改造案例又忽略了对局部区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的研究,造成了很多街区改造项目缺少自身的特色。

2 解决方法

面对老城区改造项目,我们可根据以下策略进行设计。

2.1 提升建筑品质

老城区建筑质量整体偏差,严重老化,私搭乱建严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提升建筑品质是焕发老城区活力的重要一环。我们可对老城区现状建筑进行调研,对现有建筑风貌以及质量进行统计分类,将建筑从风貌角度上归为三类: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较协调的建筑和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改造策略为:对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建筑且质量较好的进行修缮;对与传统建筑风貌较协调以及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改造;对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以及质量差的建筑进行更新。还原老城区街道肌理,打造传统街道文化。

2.2 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老城区街道环境杂乱无序,卫生条件差,乱堆乱放严重,侵占街道,为行人带来众多不便。因此,我们将对街道进行整顿,结合景观设计,将市政设施进行梳理藏匿,整合空间杂乱的现状,对胡同街道进行铺装设计,解决铺装单调无序的问题,最终打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2.3 打造和谐的照明系统

老城区照明线路老旧,路灯布置凌乱不统一,且照度不足,灯具缺乏设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灯具的位置、高度、间距、尺寸、材质进行系统设计,达到见光不见灯,消除路灯对胡同景观的影响,避免眩光,结合地域性街道特点,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街道氛围。

2.4 梳理道路交通

老城区机动车乱停放、交通不便等问题严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禁止沿街堆放物品,当街道宽度较窄时,可以将车辆双行线改为车辆单行线,必要时,甚至禁止车辆通行,打造纯粹、幽静的步行系统。同时,可结合景观广场,增设地下机械停车,禁止街道内部停车,将街道内部空间释放出来,营造更舒适的街道环境。

2.5 结合“微地域”,升华设计理念

现代很多老城区改造项目,采用干篇一律的“仿古一条街”,缺乏自身特色,原因在于忽略了“微地域”元素。所谓“微地域”,即在特定区域内,有其自身独特的民众生活、文化特色、历史文脉、资源等特征,并使它们在该区域内得到强化,能够引发人们心目中的某种记忆,有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我们应结合“微地域”,对设计理念进行升华,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老城区文化。

下面结合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案例,对老城区环境整治及建筑改造项目的方法进行说明。

3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

3.1 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是两条呈剪刀状交叉的“X”形胡同,位于白塔寺文化保护片区(见图1)。东部毗邻藏传佛教建筑——白塔寺(见图2),南邻金融街商务圈,西邻地铁阜成门站,北侧为老城区原住民。同时,在片区周边存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鲁迅故居、历代帝王庙等),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由庙带市,由市聚人,自元代以来东西岔逐渐成为周边百姓生活化的商业中心,在清末民初商业达到鼎盛,目前是京城仅存的十字交叉型古商街,无论在大街上或是蜿蜒的胡同里,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曾经到处散发着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气息。

由于历史的变迁,东西岔胡同没有了历史上的繁荣景象,这条有名的商业街面临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环境脏乱差、建筑风貌杂乱、业态过于单一,停车位置不足、市政空间不足及缺少公共空间等众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导致那些慕名而来寻觅老街的游客只能失望而归(见图3)。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复兴东西岔胡同活力也迫在眉睫。

3.2 提升建筑品质

通过现状调研分析得出,东西岔胡同的建筑质量整体偏差,私搭乱建严重,很多建筑风貌与传统的老北京建筑不协调。我们将不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的房子进行更新和改造,例如,东西岔胡同中心广场西侧现存与传统建筑风貌极其不协调的网吧建筑,由于体量过大,但建筑质量较好,将其改造为具有民国风格的传统建筑(见图4),使其在中心广场位置显得不那么突兀;将符合传统建筑风貌质量较差的房子进行修缮,例如,在东岔胡同内现存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老店铺——宫门口馒头店,但建筑质量较差,我们将对其进行修缮,保留原有的传统建筑元素,对其进行加固、修缮,继续供民众使用(见图5)。

3.3 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面对脏乱的胡同街道、杂乱的空中架线、众多的市政井盖、缺失的胡同绿化,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1)整合街道景观铺地,对两条胡同做不同的铺地处理,打造不同的胡同氛围(见图6)。

2)将空中架线做入地处理,整合市政井盖,同时结合景观设施将变电箱等市政设施藏匿于其中,达到消隐作用(见图7)。

3)在有限的胡同空间内,充分利用胡同凹角部位,增补绿化,同时利用建筑山墙面增加垂直绿化,创造“生态”的东西岔。

3.4 打造和谐的照明系统

对于东西岔胡同的照明系统,我们将店招灯箱进行统一落地处理,将路灯、地灯做柔化处理,达到见光不见灯,例如,在西岔胡同现存一棵古树,我们结合古树景观对该区域进行照明设计,对胡同的影响做到最小化(见图8)。

3.5 梳理道路交通

面对拥挤的胡同空间,我们整合东西两条胡同的行车路线,将西岔胡同作为车行单行线,东岔胡同作为幽静的步行路线,在满足功能的需求上,最大可能地实现车辆分流,恢复老北京传统的胡同氛围。同时结合宫门口南侧绿化广场,增设地下机械停车,解决胡同内的乱停车辆问题(见图9,10)。

3.6 结合“微地域”,升华设计理念

通过对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的分析,我们将在提升基地所在区域现状生活条件及环境的同时,结合“微地域”概念,提出以下三个主题理念。

1)主题一:规划转塔路线,实现白塔寺旅游与东西岔发展互动借力。

东西岔胡同东侧紧邻北京现存最早的元代建筑——白塔,历史上存在“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之说,结合东西岔胡同,恢复历史上的转塔路线,顺应白塔寺打开西门的想法,将起始点定在东岔胡同与西岔胡同交汇处的中心广场位置,围绕白塔做顺时针转塔,同时,在转塔路线上,游客可寻找“最佳拍摄点”(见图11),从不同视角欣赏白塔,未尝不是一种享受。转塔路线的恢复,实现了东西岔胡同与白塔寺之间人流的互动,同时也缓解了白塔寺正门的人流压力,最终达到了白塔寺旅游与东西岔发展互动借力的目的。

2)主题二:打通东西岔路径,漫形最奇特“X”形胡同,体验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穿越,实现两个胡同的跨越发展(见图12)。

东西岔胡同的“X”形肌理,是北京独一无二呈现交叉状的胡同,这种肌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两条近乎平行的胡同间距很小,可以自由穿梭在东西岔胡同之间,体验不一样的胡同氛围。东岔胡同东侧紧邻藏式佛教建筑——白塔寺,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因此我们将东岔胡同区域定性为“宗教”和“传统”;而西岔胡同紧邻居民区,现代生活方式氛围浓厚,因此西岔胡同可定性为“世俗”和“现代”。因此,“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穿越主题应运而生。

3)主题三: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引入构筑物,打造三维立体空间,实现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东西岔胡同位于白塔和社会主义大楼之间,胡同过小的建筑体量导致了比例的极其不平衡,且东西岔胡同建筑密度过大,与白塔和社会主义大楼的大体量存在某种冲突。为了减缓比例失衡及冲突,在胡同上空增补天际线,增加过度体量——屋面棚顶(见图13,14),结合东西岔胡同中间环岛的屋顶平台,打造三维立体胡同,实现了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转化。同时,屋面棚顶可为居民游客提供遮阳、避雨、休憩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改善游览的体验。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的解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对现有建筑风貌以及质量进行统计分类,对不符合当地地域特性风貌以及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或修缮。

2)结合景观设计,将市政设施进行梳理藏匿,整合空间杂乱的现状,对街道铺装进行设计,解决铺装单调无序的问题。

3)对于照明设计,结合地域性街道特点,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街道氛围。

4)对于机动车乱停放、交通不便等问题,结合现状,在街道之外设计高效的地下机械停车,必要时街道之内仅提供单向行车路线,甚至禁止行车,打造纯粹的步行系统。

5)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可结合“微地域”的文化特色及历史文脉,对设计理念进行升华,打造出具有“微地域”特色的老城区文化。

面对老城区,我们尽可能地尊重和发挥它的历史、文化等价值,反对大拆大建,尊重市民老百姓的生活意愿,保留老城区自身的历史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老城区,发展老城区。

摘要:结合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冶与建筑改造这个具有试验性的项目,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老城区改造的方法,在尊重“微地域”环境的基础之上,解决老城区街道以及建筑复杂的城市问题,优化老城区街道空间,从而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大城北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4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4]段柄仁.北京胡同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浅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8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

我国在2009年10月正式实施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条例中规定: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规划环境进行评估。在进行的各种规划建设以及工农畜牧业的开放,包括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建设时,其管辖区域的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1. 土地整治活动的概念

土地整治活动其实就是把土地原有的利用方式以及性能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改变的一种土地规划方式。由于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有针对性的,是因地制宜的,所以土地整治活动能够让土地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并具有长久性,然而,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来说,土地整治活动让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势在必行的。

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建了一个环境系统,这个新建的环境系统是不是会更好还具有不确定性,而这个环境建立起来后一旦发现效果不理想或者更加恶劣,想恢复到从前的系统是非常艰难的,这就需要在进行土地整治之前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估,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整治方案,尽可能地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整体规划,不能超出国家的土地规划范围。

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

我国在土地整治规划方面有一套固定的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规范。而土地整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整个土地整治规划决策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完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也是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的规范程序,合理有效的结果决定于合理有效的程序规范,这样程序下制定出来的土地整治措施才能够切实可行有效。土地整治决策程序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全的执行计划,同时还要制定备选方案以及应急方案,以应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能够给评价活动提供更合理有效的依据。

2.1 评价大纲的制定

大纲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在把握好整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在制定土地整治环境规划大纲时,一定要明确规划的对象,同时还要对规划涵盖区域的环境进行全面考虑。此外,还要重视收集各方面相关资料,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第三,收集与本次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的资料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关联之处进行类比,取长补短。规划内容的制定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不能违背。最后,充分考虑主要影响环境的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

2.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合理制定完成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大纲是一个指导,评价工作中的环境发展目标确定、评价标准以及调查方式的采用等,都需要依据大纲来收集相关资料,不能脱离已经制定好的大纲内容。第二,评价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充足,如收集整治规划区域的环境资料等工作,只有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方可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同时需要对土地整治之后的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科学的预测,以便为土地整治活动制定备选方案和应急方案提供依据。第三,进行评价结论总结。土地整治活动要严格遵守评价的结果,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可行,则能够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如果评价结果认为有问题存在,就必须要对方案进行相关的整改,甚至是放弃方案。

2.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坏境影响评价完毕以后,要以报告书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报告书要全面、客观,用简练的语言将评价内容阐述清楚。报告书的格式要规范,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报告书的模式,同时报告书还要有科学依据,要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做出最真实的评价[2]。评价总结报告书的内容一定要客观,要将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都阐述出来,不能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要将土地整治活动的好处和问题都客观地指出来,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

3. 土地整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整治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大致包括处女地的开发、土地原有作用变更、对原居民点的撤点并居以及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用地进行重新规划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基本上所有的土地整治活动都会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要整治土地,还要让环境得到保护,就需要全面地认识到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3.1 处女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最大影响的无疑是处女地开发。处女地是原生态的,是已经跟整个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稍有变动,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开发不当,就会使得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果是毁灭性的。气候恶劣、土地沙化、物种灭亡、洪涝灾害等情况在很多处女地的不当开发案例中经常见到。如何才能够做到既要让处女地得到开发,同时还能够让要开发的处女地不会完全脱离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需要对环境影响做出充分全面的评估,然后科学合理地进行处女地开发。

3.2 农村撤点并居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村撤点并居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从前散落居住的农民或小村落集中迁移到生活比较便利的居住地,可以让农民享受更方便的交通和更健全的生活设置和社会福利。迁移后空出的土地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开发利用。农村撤点并居所涉及的土地整体规划环境影响包括对新聚集居住地的建设和对旧居住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新集中点的建设以及旧点的重新利用[3]。所以,在进行新居住点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出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旧居住点土地重新利用的内容是要防止过度农耕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为了避免土地闲置还要合理整治改造。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能够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其特点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这种影响对环境带来的改变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科学合理,还要充分全面,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科学的环境保护依据,让土地整治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让土地政治活动顺利进行,又能够让环境得到保护不被破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措施也逐渐趋于成熟,在土地整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8-21)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41.htm.

[2] 许庆福,于学峰.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区域土地整治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吴忠思,王锐,刘秀华,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33-136.

社区环境整治汇报材 篇9

多年来,在XX市XX区XX办事处的领导下,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XX社区动员发动辖区单位及广大居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创卫”工作中去,通过多年的努力,辖区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建全规章制度

为营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卫生环境,我社区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社区主任组长。并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规章制度和具体规划。

二、加强“五小”及沿街门店治理,美化市容市貌

为了全面提升城市品味改善辖区环境,XX路邻街墙体进行了集中粉饰,有条件的单位实行拆墙透绿。结合全市“五小”门店整治工作,我们大力协同区直部门对辖区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小门店逐一排查登记造册,并配合城管、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对这些门店集中整治。整治内容包括门头以下小广告牌,内外部环境卫生治理,车辆摆放统一,各种制度建立,各种责任落实等多个方面,在此期间我们着重对小餐饮店,小食品加工企业,小肉制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以食品安全,饮食安全为重点的行业标准整治,针对一些环境卫生差,硬件设施不全,且不积极配合的个体商户,我们协同城管,卫生防疫,工商等职能部门采取宣传政策,限期整改,罚没取缔。对整治后达到行业标准的“五小”单位,社区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监督,防止反弹。

三、多方联合,层层推进,狠抓庭院治理工作。

长期以来,庭院治理工作一直是我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投资经费、人力最多的起初以拆除私搭乱建为突破,特别是整治XX家属院的过程中,办事处、社区、XX学校保卫处、后勤处多方联合、攻坚克难,拆除护栏百余处,清理乱堆乱放杂物达45车。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封闭垃圾道170个,并垃圾箱176。之后又将楼道全部粉饰。为进一步美化、亮化庭院环境,楼前用八角砖硬化1000余平方米,楼后草坪绿化3000余平方米。

四、切实做好病煤生物防制工作。

为全面做好病煤生物防制工作,社区积极组织人员做好四害的排查和消杀,并做好记录。定期培训消杀人员。辖区庭院按要求设置鼠饵洞168个,防鼠网116处。每年春季、冬季集中灭鼠,五至十月,定期安排蚊蝇、蟑螂的消杀。

五、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辖区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12个,并按要求每月定期更换。社区有健康教育宣传版面25块。每年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2次。设置健康教育资料袋201个,社区适时投放健康教育资料,居民可以免费取阅。

XX社区

村庄环境整治总结汇报 篇10

一、领导重视,群众献计献策。

领导重视:首先是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其次是委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把路段范围内整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委主任把此项工作列入委重点工作之中,并由吴晓芳副主任亲自抓,每次周六打扫完成后都进行了讨论,每月召开专题议会,就路段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周密部署每月的此项工作。

群众献计献策:委领导小组成员及全委职工积极为此项工作献计献策,收集信息,积极参加行动。

二、加强整顿力量,完善整治机构

委为了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办公室为组员。长期坚持和路段范围内的群众联系,共同整治路段范围内环境。

三、任务明确,责任到组到人,既分工又合作。

委明确每周责任人,在每周责任人带领下,其他人员全部参加,保证整治路段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做到既又分工又合作。

四、奖励到位,提供保障。

委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制定了奖惩办法,为长期整治活动提供了保障,使各项整治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上一篇:不该丢失的梦想作文下一篇:三年个人任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