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文化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程建设文化(精选8篇)

工程建设文化 篇1

摘 要:本文介绍的班级文化建设其实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使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自己的人生观。而中学生正是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时候。所以一定要把班级文化搞好,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从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环境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健康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班级精神与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文明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那么,如何建设蓬勃向上的班级文化呢?

一、重视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环境熏陶人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必须培养学生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爱护环境的意识。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同时教室摆放绿色植物,无形中也加强了学生爱护花草的行为教育,让学生从养花草、赏花草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这样的环境布置能让师生赏心悦目,心情愉悦,从而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班级外在形象设计等。如:我的班级设计了A“我的舞台我做主”可以布置一面墙,里面可以分为两个小块,即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或作文化。在上墙前先铺张白纸,最好有个底色,然后把每幅作品用边框框一下。B“成

1语天地”,可以布置一面墙,最好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科技方面成语,等。上面是图,图下是解释。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宣传图,用几条阶梯形的彩纸代表书,然后在上面打上这几个字,感觉效果还不错。D、黑板前我设计了一个“布告栏”也是用浅色彩纸做底色,然后把课程表,值日表,时间表贴在里面,后面黑板两边我设计了卫生角和图书角,效果也还可以。

二、完善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度管理人才能管理好人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

(一)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二)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三)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四)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健全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目标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积极开展班级文娱活动,就是丰富 学生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一)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在班级中定期开展“我奉献,我快乐”、“志存高远。任重道远”等主题活动,让班级形成愿意奉献、人人树立高远志向的氛围。

(二)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

2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应急小分队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三)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各类竞赛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鉴于此,在军训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竞赛,让学生获得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处理好师生关系,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

四、定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固然需要进行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但是重要的是心理教育。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那么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班主任还要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减少依赖性,增强抗挫力、应变力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水平,以增加心理安全感,让学生身心健康,才是管理班级成功的体现。

工程建设文化 篇2

关键词:种文化,新农村文化,文化建设

一、坚持实是求事, 科学实践“种文化”工作

(一) 加强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种文化”工作能力

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活动的演员, 又是欣赏文化的观众。我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通过“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 户、村、街道三级联动来编织种文化“网状结构”的文化生长机制, 取得显著成效。

1. 邀请专家现场指导。

通过邀请省、市、区各级专家到庄桥现场辅导, 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如从杭州请来的俄罗斯“洋教练”沙莎, 教联群村的村民们跳起了时尚的排舞。这动感时尚的舞步, 不但风靡了整个庄桥, 还跳进了省城。在浙江省农民“种文化”百村赛评比中, 联群村名列前茅, 一举夺得了浙江省种文化活动“双十佳村”荣誉称号。

2. 着力培养文化骨干。

成立一支35人的村业余文体辅导员队伍, 建立街道、村文化辅导站二级文化组织网络。业余文体辅导员协助街道文化发展服务中心制订文化建设规划、文化工作年度计划、拓展文化网络、策划文化活动、培训各类文艺骨干和文化爱好者等工作。通过该队伍, 巩固了一批现有阵地, 培养了一批文化骨干, 挖掘了一批文化新人。

3. 提高业务能力。

通过培育农村文艺骨干, 加大对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挖掘, 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乡村大地上, 让一支支农村文化团队自觉地为文化种子的生长、发育培植土壤。定期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书画展等民间娱乐和学习活动, 使一大批民间艺人、土专家成了当地的“明星”。

(二) 建立工作机制, 全力增强“种文化”工作活力

1.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街道制定了《庄桥街道五年文化发展规划》《庄桥街道种文化实施方案》, 为文化事业提供政策和体制上的保障。将“种文化”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年度考评内容, 表彰和奖励在“种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2. 建立阵地建设机制。

近年来, 街道通过“共建、新建、分建、扩建”四种形式, 实现新增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1万平方米, 室外活动场地和休闲公园面积5.45万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活动中心涵盖率达到100%。各村图书阅览室的图书总量已达到了5.4万多册。其中, 投入1000万元新建了街道文化发展服务中心和舞林广场, 面积分别约3000平方米和13500平方米。坚持“点面结合, 合理布局”的原则, 着眼于服务便民性, 制定各行政村, 以实用为原则, 拓展原有文化阵地, 巧借现有基础, 着眼于功能的完善, 使其符合标准, 又彰显个性。

3.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企业设施、人才资源优势, 探索设施共建、资金共筹、产权共享、事务共管的路子,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二、创新活动形式, 着力提升“种文化”工作实力

1.创新活动形式。坚持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做到“四个有”。一是“天天练”, 即每天有各种休闲文化活动。二是“周周比”, 即每周有文化沙龙。三是“月月演”, 即每月有文化巡演。通过巡演活动, 在村与村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同台竞技的良好竞争氛围。四是“年年秀”, 即全年有大型活动。

2.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文化形式, 把农村“种文化”的乡土特色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培育出具有时代感的文化果实。一是文化载体现代化。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 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二是参与主体多样化。

(一) 加强文化建设, 全面认识“种文化”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1. 真正凝聚民心。

“种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 通过“种文化”工作这个媒介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 形成具有共同爱好的社会群体, 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丰富了农村群众生活, 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 营造了广大群众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

2. 夯实基层基础。

文体团队成立、活动、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群众实践自主管理、自由活动、自我发展的了主自治过程。街道注重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文体活动群体组织起来, 引导110多支文体队伍逐步形成街道引导扶持、团队组织运作、农村群众积极参与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团队, 实现农村文体团队的组织有序、运作规范。

3. 促进新农村建设。

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街道以创建市级文化街道为契机, 整合资源, 整治队伍, 发动群众,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种文化”建设, 有力促进农村形态、功能和群众文明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有效增强农村的向心力和亲和力。

(二) 统一思想认识, 深刻理解“种文化”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种文化”是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

通过“种文化”, 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和方式, 了解和掌握群众在想什么, 在干什么, 有什么疙瘩需要解决, 有什么问题需要疏导。从而把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上来, 引导到追求共同理想、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2.“种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先进文化是位于时代前列, 具有鼓舞、引导、激发人的内在潜能, 能够催人奋发、团结向上的文化。加强“种文化”工作, 正是为了把农村内各个层次、各种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 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逐步用民族的、科学的、进步的文化代替没落的、颓废的、反科学的文化。

3.“种文化”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种文化”已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 凝聚人心的催化剂。通过鼓励农民多种途径, 从书本上、从电脑中, 从包括从专家学者中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

三、注重科学发展, 正确规划“种文化”工作目标

农村“种文化”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 要让它具有生命力、持久力, 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去培育, 去浇灌、去呵护, 只有这样“种文化”才能结出丰收的硕果。

1.坚持科学选择。事实已经证明只有适合农村“土壤”, 适

浅议文化馆的现状及建设的意义

丁会娟 (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馆河北秦皇岛066500)

摘要:文化馆是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窗口, 提高全民文化的机构, 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化馆当前的现状和文化馆建设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文化馆;现状;和谐社会

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 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文化馆具有综合性、普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基本性质。文化馆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等功能。

一、目前文化馆存在的现状

1.文化馆是公益性的群众性的文化事业机构, 它主要是获取社会效益, 不是经济效益。因此其经济来源的主要提供者应该是政府提供。但是, 现在文化馆面临重要的的问题还是经费不足, 比如重大节日时组织人民群众搞文艺演出、文化馆的建设等方面, 经费就显得不足这也是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当今提倡共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这方面又显得尤为重要。

2.由于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落后的行政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文化馆的工作都是行政文化的性质, 它的一切工作实际上是在上级行政指令中完成和实现的, 但社会发展到今天, 行政文化对办好文化馆的工作、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显然存在一定的距离。现在的文化应当是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 文化馆应作为一种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精神素质为目的机构, 虽然文化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离我们的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3.以前旧的文化管理模式依然存在, 建立一套有利于调动文化馆各专业人员积极性, 有利于各专业特长发挥、专业人员能进能出的良性的竞争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 是文化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化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它必须从行政管理的模式下分化出来, 建立一套适合现代的、科学的、适合文化特点的管理模式。

4.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小, 与外界接触的也较少, 这与文化馆本身的意义似乎相矛盾, 文化馆本来是一个文艺人才聚集的地方, 是表现地方文化的一个代表, 一个体现, 因此, 文化馆应适应现代潮流, 更新观念, 推陈出新,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一定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这才是我们的工作方向。

5.青龙县是个贫困县, 但是随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部分地区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造成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现一些矛盾和不良倾向, 如:文化设施普及率和利用率低, 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文化市场发育不全, 城市庸俗文化的侵袭, 民族文化传统遭遇窘境、迷信文化的泛滥等。文化建设的不足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进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于和谐社会建设不利。

二、新形势下文化馆建设的意义

合农民口味, 适应农民实际需要的文化“种子”, 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 要充分体现“小型、方便、多样、普及、经常”的十字方针是非常贴近农村实际的, 贯彻了这一方针, 选择了农民喜欢的一些项目, 从实际效果来看, 是相当成功的。

2、明确工作目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期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一条主要途径, 根据中央

文化馆作为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在新形势下, 怎样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已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作为中心工作应提到日程上来, 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为繁荣城乡文化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起到发展龙头作用、阵地与桥梁作用, 是文化馆必须面对的课题。

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 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典范。而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有其特殊性值得关注。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文化,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另外, 民族文化本身也是一笔重要财富, 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意义和作用重大。

1.改变不良风气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 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人们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多样化, 群众文化追求也不断提高, 人们也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 特别是大众传媒的高层次发展, 花样翻新的节目迎合着人们的口味与需求, 这就对文化馆的工作提出了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下, 社会上有些不良现象污染社会风气, 甚至危害社会环境, 如黄、赌、毒、偷、抢等, 如何以正确地舆论引导人, 以健康的文艺节目教育人, 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人, 来抑制不良风气的侵袭, 这才是我们文化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2.全面提高人们精神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进程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对文化品味的追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 文化馆应该利用人才优势, 及时创办培训班, 发掘艺术人才的潜力, 其内容可以涉及书法、美术、舞蹈、乐器、影视表演及创作各种文化剧本等, 通过培训, 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 满足社会的需求,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各门类艺术人们以点促面, 辐射社会各阶层, 促进本地区的群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把握时代脉搏, 积极开拓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从而推动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

创建和谐社会要求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 文化馆作为文化性的单位, 既要搞好组织、指导、辅导, 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积极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 这样既有利发展社区文化, 也有利于发展自己。近年来, 文化馆在工作实践中注重了自身建设, 我们立足于创业、创新、创优, 充分发挥了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工程建设文化 篇3

那么,如何加强乡镇和村级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建立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下面就以笔者所在的忠县农村文化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1 忠县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辖28个乡镇,总人口98.47万,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长期以来,由于各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妹子,一条汉子”曾是多数乡镇文化站的真实写照。

自2006年来,在国家文化部和重庆市的支持下,忠县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已建成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齐了电脑、音响、乐器、书籍、办公桌椅、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等,先后建成村级农家书屋318个,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去年8月,全县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对外开放: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仅有为数不多的乡镇结合农民新村建设予以了规划。

2 基层文化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乡镇文化站专业人才少。忠县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先后分_一批进入。第一批是1984年由县文化局招聘的乡镇文化专干:第二批是1996年前后进入的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第三批为2009年县里从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选调的部分工作人员。

在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前,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一直由县文化局主管,前两批文化干部每年都要接受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并能熟练开展工作。然而,随后进入的第三批文化专于,有的是原种子公司的下岗转到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有的长期借用在其他部门,由于参加培训少,加上无暇顾及分内工作,这部分人员的对业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体制不顺、工作脱节。2001年以来,经过乡镇机构改革,忠县乡镇文化站由原来的人、财、物归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改为人、财、物归乡镇政府管理,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然而,近年来,重庆市各区县文化部门几乎都扩编成县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一个县局级单位要同时面对市里的文化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等,对于乡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和管理,区县文体广电新局显得爱莫能助。

而管理文化站人财物的乡镇政府,由于对文化工作不熟,加上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抓经济工作,造成文化站的管理他们根本无法顾及。

三是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从业人员成分复杂。有专业技术人员,有职员,特别是2009年来,忠县为了充实文化站编制,从农业服务中心,调进了大批工人,加上基层文化干部地位偏低,学习进修机会少,使得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

不少乡镇甚至把文化站职位当作安置岗位对待,一些不适合文化工作的人员也安置其中。村一级则无专职的文体委员,工作完全由非文化人员代管。群众文化骨干队伍既没有保障措施,又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些都直接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功能的后继乏力。

四是群众文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基层文化队伍活动难有活力。群众文化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专业过硬,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又要能管理,有较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还要会组织,有比较强的策划能力,能与群众沟通交流,把群众的兴趣转化为活动。而我县这方面人才严重缺乏。

3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深入推进忠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发展的力度,打造一支与县、镇、村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特提如下建议:

3.1 整合资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利用重庆市城乡统筹,各地新建农民新村的机遇,在镇村居民点规划中。将农家书屋、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纳入村级公共服务点建设总体规划,突破体制障碍,着力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3.2 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利用党员电教系统和广播“村村通”等现代手段,开展实用技术、市场营销和农民工就业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3 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镇村倾斜。加强市县公共文化机构对镇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的资源,开展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组织优秀文艺资源进乡村,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

3.4 加大培训力度。将镇、村文化干部纳入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培养计划。在忠县,很多基层文化专干抱怨,现在的培训工作越来越少,有的工作10多年,只到重庆培训过一次,即便参加了培训,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加上近年来各种文化艺术门类应接不暇的出现,作为专业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工作起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浅谈和谐文化建设中交通文化建设 篇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不仅深刻阐明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更为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和谐文化是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公路事业迅速发展,公路总量不断增加,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营运汽车达802.58万辆,比上年增加69.36万辆。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86.05亿人、旅客周转量10130.85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6.31亿人和838.76亿人公里。货运量完成146.63亿吨、货物周转量达9754.2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2.46亿吨和1061.05亿吨公里。高速公路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多亿元,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公路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高等级公路建设、公路网化建设、农村公路灰黑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不但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更需要有一支思想先进的建设管理队伍做坚强后盾。因此,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既不是应对公路建设管理中困难和矛盾的权宜之计,也不是搞花拳秀腿,应该是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进程中有着深刻内涵的一项目标。

现阶段,公路建设管理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公路建设环境加以解决,来实现公路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丰富公路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公路建设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构建充满活力的职工队伍,构建安定团结的工作局面。

人们常讲,精神是动力,精神是财富。构建和谐文化的精髓就是构建一种精神。从公路建设这个角度来讲,其精神就是凝聚力量,就是团队作战,就是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在公路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突发事件,在公路建设中,我们还会遇到来自大自然的、来自社会的、甚至于来自自身的困难,唯有把“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认真抓实抓好,才能保证困难、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才能提高公路运行效率。

二、和谐文化是公路为民服务的需要。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公路事业,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担负建设管理公路的公路人,我们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目标,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统领公路工作的灵魂。

首先,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路文化活动。“筑桥铺路,造福于民”是公路建设管理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他。筑桥铺路本应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有的时候因公路建设管理的需要,也会损失人民群众暂时的利益,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就有可能与人民群众发生矛盾。化解这些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主要的,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第一,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公路建设管理图片展览,让人民群众领悟到富裕的地区之所以富,就是因为交通便利,贫困的地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交通闭塞;第二,开展生动活泼的交通文娱活动,讲述与群众、与公路建设有直接关联的人和事,让人民群众从中感悟到不发展公路就意味着“守穷”,营造出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公路事业的氛围,把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化解在无形之中。

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自己融入于人民群众之中。公路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就是最好的内容之一。我们不应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权力是人民交给的,就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着想,深入了解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要求我们做什么。在当前,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很多,其中,媒体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我们应把国家对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收费等一系列法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现在有许多市县在媒体上开通了交通之声、规费征稽之声、公路法规在线等栏目,请政府领导、请企业老总、请人民群众走进演播室,进行面对面互动,让政府领导谈公路

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 篇5

1、硬件设备

(1)建设篮球场地2块,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篮球的兴趣。(2)美化校园。从4月份开始,我校在绿化、美化工作上着手整体规划,向景区化、园林化发展,突出本校特色,按本校校园地形地貌来开展工作,突出学校文化教育氛围,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品味和质量,做到整体性、艺术性、层次性的完美统一,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逐步形成充满生机的校园个性。力争使校园达到绿化、美化、香化,把校园建设成绿草成荫、花香四溢的乐园。

(3)学校围墙文化。学校楼外的活动区域,包括门口停车场拐角处等都要进行建设。大操场围栏处张贴关于足球运动方面的图案,加强足球运动的宣传,提高学生热爱足球的热情。篮球场地围栏处张贴关于篮球运动的图案。大厅正门处对面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展牌,在过道处张贴核心价值观具体注释及图片,对广大师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2、教学楼内文化建设

教学楼主体平面图形为“工”字形,三层共六面,其中一楼南面为我校幼儿部,北面为一年级教学区;二楼南为四年级教学区域,北面为二三年级教学区域;三楼南为六年级教学区域,北面为五年级教学区域。一楼门厅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位,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

走廊文化:一至三层共五个走廊,分为五个主题:仁、义、礼、智、信。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持久普泛意义。即使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教育意义。一楼北面主题为“仁”:仁的核心精神是仁爱,教育师生要和谐、关爱、合作,要求对待他人,能够做到善良、宽容。我校从“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节约资源”等方面选取图片及文字资料,以图片为主,教育学生,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认同感,从小就把真善美根植心中。

二楼北面的主题为“义”:义的本意是合情、合理、合法。义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意,道义正义、正直。我校从爱国爱校、尊重生命、帮扶弱小等进行设计,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本楼层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对小学生进行教书育人的首要前提。选取古今的爱国小故事。配以秦皇岛本地的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二楼南面的主题为“礼”:礼在中国古代是立国的根本,新时期,是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现。我校从尊重他人,宽容谦让,轻声慢步等方面进行设计,重点突出文明礼仪教育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如安全、卫生、纪律等,配上学生身边的真人实事,让学生从小有榜样,行为有示范。

三楼北面的主题为“智”:智的本意为明知理智,明辨是非。智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本楼层我校从热爱生活、博览群书、明辨是非等方面选取资料进行布置,教育学生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文明礼仪教育。重点是读书教育,读书可以使人明理。选取古今刻苦读书的故事,使学生在欣赏中明理,做到润物无声的育人。

三楼南面的主题 “信”:本意为讲信用,诚实不欺。我校从遵守秩序、履行诺言、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等方面进行楼道设计,重点突出诚信教育。选出古今故事,以及身边的榜样,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楼梯文化:可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围绕安全、卫生、环保、荣誉墙(校级师生优秀人物展示)推普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布置。展现高庄小学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4、班级文化: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班级西面墙张贴班训及五星红旗;东面墙黑板一块,板报内容为安全、经典诵读等为固定内容,其余版面根据各班情况个性创建。北面墙海港区英姿少年评选标准及仪容。开辟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南面墙为新《新守则》,《高庄小学行为规范》及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等。每班创建图书角一个,要求专人管理;荣誉墙一面,展示班级及学生荣誉,激发班集体荣誉感;班级情况一览表。拖布统一放置到水房。

5、功能室文化:各室管理人员,根据各室的特点,布置相关内容,争取突显特色,增加育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办公室文化:班主任办公室,尽量温馨大气,《班主任工作制度》,《秦皇岛市教师十要二十不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符合年级特点;英科及音美教师办公室,根据其学科特性质,育人要求进行设计。

(三)管理文化建设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校所立之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科学先进的制度能使学校管理行为有章可循,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规范合理,从而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建立良好学习,工作秩序,形成良好校风。

几年来,在王凯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一直探索、研究适合我校发展的一套管理制度,几经修改,至今已逐渐完善,形成了《高庄小学制度汇编》,由于制定时间较短,目前还需进行理论实践,争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通过有效的管理,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雅的生活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活动文化建设

1、学校文化课程

学校活动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内化、外显的过程,使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

主题文化课程: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感恩节。

《国学修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遵循“三统一”原则,指导学生诵读,解其意、悟其理、修其身、导其行。

2、地方文化课程:

环保、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

3、班级活动课程

走进雷锋、春节、清明节、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

4、社团活动

学校开设体育、美术、音乐、科技等四类社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具体设置舞蹈、足球、读书等近10个项目。

(五)教学文化建设

学校立足长远,关注教师的发展,努力营造教师专业化成长环境,不断引导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逐步形成专家引领、典型示范、团队协作等发展体系,逐步构建高庄小学的教学文化。

1、形成三条教学理念

(1)由重“教师的教”转为重“学生的学”,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2)由关注“教材”转为关注学生的“社会自然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3)由“单一学科”转为“学科的融合”,实现课程的整合与构建。

2、物化为四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的研究》,并从语数的有效教学不断扩大到多科的有效教学。

(2)进行了《小学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校本教材、课程。

(3)进行《英语口语 我说 我秀》的综合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4)进行《国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的研究》,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在学科教学、校本与综实课程、德育课程改革基础上进而发展为评价改革,逐步扩展为小学教学的整体改革。

五、注意事项

1、早作谋划(找设计公司或群策群力设计、突出校本特点——已三易其稿:由竹简到本地风景、打出时间段、师生参与形成共识——提示语;礼仪十幅各班学生照片、需要沉淀静心审定)

2、形式上艺术老师把关——风格一致、多样,内容上领导把关,布局留有余地

3、材质(KT板、PVC板、亚克力板、实木框、树脂框、铝合金、白钢、铝塑板)根据使用时间、内容需要而定,做好预算(10万以上招投标、考虑承做方实力)

4、安装时关注细节:高度(从学生出发)、拍的力度(整胶)、用的人物图片(领操台主题墙师生照片)

工程建设文化 篇6

要论述摘编》有感

最近,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选编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正式出版。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成果,值得庆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在9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党几代领导人形成了大量关于文化建设的文献。该书从中精选出300多条重要论述,编成8个部分,虽不到5万字,却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人才队伍、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可谓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该书的出版,令人欣喜。结合我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实,仔细读一读这些重要论述,使人有如沐春风、豁然开朗之感。

学习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有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新文化运动才明确了自己的性质和方向。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

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由于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政治新经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新文化也就呈现为不同形态。解放前,我们党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新文化就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新文化就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新文化尽管有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但总体上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种新文化是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从根本上区别于封建文化、官僚资产阶级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其他旧文化都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被历史所淘汰,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前进的方向,因而能够不断繁荣兴盛。面对新形势,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还会不断变化,但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不能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不能变,这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蓝图的根本保证。

学习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理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诸如关于文化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复兴中国文化、建设文化大军、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等思想,都直接源于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同时,在许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又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前人思

想。如“两个文明”建设、“三个面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走出去战略等思想,都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逐步提出来的。仔细读一读该书,会深切领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历史脉络,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

学习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具有的优势以及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支撑,加之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然而,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我们的文化建设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加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大,甚至还面临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告诫的,“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大力进行文化创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好文化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要组织人民进行经济、政治建设,还要组织人民进行文化建设。所以,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自觉做文化建设的先锋。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承担着“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灵魂工程师”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大力进行文化创新,积极引导文化潮流。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

工程建设文化 篇7

一、高校档案文化的内涵

档案文化是与档案有关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一种具有档案特质的文化, 它具有档案的原始记录特性, 同时具有文化特性。档案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成果, 因此有学者认为, 围绕着档案这一事物所产生的一系列工作也体现着一种文化现象, 因此他们共同构成了档案文化[1]24。

高校档案文化是高校的记忆文化、存史文化, 是高校记忆的延伸、历史的延续, 是知识的积累, 是从档案的视角, 以纪实的方式, 原始、客观、真实地记录了高校的物质、精神文化。通过利用高校档案和开发高校档案文化产品可以开发出大量的有价值信息, 对全面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对促进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 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形成文化校园的基础。

高校档案既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高校文化的具体产物。没有高校档案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失去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2]38。建设校园文化, 就必须要利用学校的档案, 通过查阅档案才能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 才能总结凝练出学校的精神风貌;通过查阅档案, 校园文化建设才有了参考和依据。档案本身就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 是高校文化的基础, 缺少了档案文化, 校园文化就缺少了支撑的基石, 将难以为继。

文化校园是通过校园文化不断内化为师生行为素质的动态的生成过程所形成的充满活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3]1。文化校园是校园文化的积累, 校园文化建设是形成文化校园的过程, 而档案文化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所以档案文化也是形成文化校园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建设高校档案文化和校园文化, 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和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

2. 高校档案文化产品是宣传和传承校园文化的最有效工具。

高校档案文化产品包括与高校档案有关的和利用高校档案形成的一切产品。如各种编研成果、档案缩微复制品、老照片复制品、各种档案展览、专题片等。这些文化产品往往更直观、全面地展现了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同时文化产品的开放、传播性使得它比档案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传播, 是宣传学校和传承校园文化的最有效的工具。例如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各自的校史展览馆, 校史展览馆其实就是学校的档案展览, 也是一种高校档案文化产品, 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平台, 是学校的一面镜子, 是更好地宣传学校的重要媒介。通过校史馆的展出, 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加强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策略

1. 提高档案文化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效果。马克思主义学说也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可以创造和改变各种物质条件。只有充分认识档案文化, 意识到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地着手档案文化建设, 才能使档案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成果。加强档案文化的宣传, 使全校师生职工, 尤其是各级领导都充分地了解档案和档案文化的价值, 学会利用档案获取信息, 只有这样, 大家的档案文化意识才能得到提高,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2. 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档案文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目前, 我国高校的专职档案人员相对较少, 而其中高学历和高素质人才更少, 兼职的档案人员往往由于日常繁杂的工作而无法集中精力, 专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就是要不断引进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 同时要对现有档案人员不断培养, 给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 让档案人员接触并熟悉馆藏, 提高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

3. 积极开发高校档案文化产品。

档案承载着人类的社会活动, 记录了人类文化成果, 揭示了人类文化进程。同时档案从专题层面上看又是零散的, 各成体系的, 如何把这些档案加工成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 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效整合档案资源, 形成各种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档案文化产品开发, 是充分实现档案文化和档案工作价值的重要手段, 可以极大地提高其可传播性。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 同时还要努力打造文化精品, 使档案文化产品真正在校园文化产品中具有一席之地。目前, 很多高校已开始致力于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 有些学校单独成立了校史办, 专职从事档案编研, 形成了种类繁多、方式各异的档案文化产品。例如很多学校通过修建校史馆、学校名人纪念馆等, 以展览的方式宣传、展示学校;通过挖掘档案信息, 编辑出版了校史等相关的书籍;通过网络和校园电视媒体播放和展示学校档案文化视频、图册。这些通过精心制作的各种档案文化精品, 是学校内涵的展现, 是传承和传播校园文化的工具, 是一种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档案。

要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档案, 也就是要积极为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在内的各项文化建设提供档案。档案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 各项文化建设都需要利用档案, 从档案中获得灵感、寻找素材、吸取智慧、强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档案, 让档案的利用面和作用领域不断延伸和扩大, 使档案利用成果不断丰富。

2. 积极主动为校园文化建立档案。

要为校园文化建立档案就是档案工作者要主动帮助文化建设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档案。校园文化建设, 不但需要利用以前形成的档案, 而且也要建立、保留自身形成的档案, 既为今天的校园文化建设留下记录、留下凭证, 也为明天的校园文化建设留下参考的依据和继承的遗产。目前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记录相关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够重视, 形成的相关材料不归档, 或只有少部分归档, 材料不齐全, 尤其是电子类的活动视频、照片, 没有规范的管理, 以致需要的时候找不到或已损坏, 这无论是对学校的今天还是对学校的未来, 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们档案工作者务必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主动地、积极地帮助和指导文化建设者, 把他们在文化活动中形成的电子的、音像的、纸质的等各种载体的、有参考价值的东西留存起来, 建立档案。

3. 利用档案文化产品传承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建设校园文化就需要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传承就是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辨别, 继承传统校园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 对于落后的、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加以改造或去除。高校档案就是传统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档案文化产品就是通过利用和发掘传统校园文化的内容而形成的文化产品, 这些文化产品往往更直观地反映了传统校园文化的内容。通过利用档案文化产品可以更快、更好地继承传统校园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并发现其中需要改造和去除的部分, 同时档案文化产品的更易传播性使得校园文化的传承变得方便、快速。

参考文献

[1]任汉中.中国档案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

[2]马丽.对建设高校档案文化的思考[J].云南档案, 2011 (4) .

工程建设文化 篇8

摘 要 列宁从俄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阐发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于是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的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这对我国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 列宁 文化建设 启示

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也是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新篇章。当然他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不仅包括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而且还包括文化建设,特别是在他逝世前夕论述了许多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所以我们学习和掌握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列宁明确指出,文明化建设是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列宁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政治任务到经济建设再到文化的思路进行转移,只有文化建设发展了才能完善政治制度、巩固政权。文化发展应该汲取人类的全部文化遗产,列宁认为只有通过国民识字教育工作,才能使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懂得政治,才能够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成为国家政治治理的主体。

第一、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是文化建设。列宁晚年明确指出,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关系到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要想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发展文化建设。但是列宁却认为,文化建设不仅能为政治上已经先一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苏维埃俄国提供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且还能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列宁还特别强调指出,“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是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①。

第二、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协调一致。列宁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政治任务到经济建设再到文化的思路进行转移,只有文化建设发展了才能完善政治制度、巩固政权。列宁曾多次提出,俄国的文化水平落后是导致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所在,列宁晚年更清楚的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就要以文化的发展来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来维护无产阶级政权。发展文化就能够保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也能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建设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发展也同样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的成效。

第三、文化发展应该汲取人类的全部文化遗产。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文明成就的意义上讲,文化具有强烈的继承性特征的。列宁在早期的国家建设中就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在1920年就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②”。但在晚年的思考中,列宁又注意到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他在论述中着重强调“在文化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列宁强调要用民主的、自由的方式来争取解决文化问题,反對使用机械的暴力手段。

第四、开展全面而广泛的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列宁认为只有通过国民识字教育工作,才能使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懂得政治,才能够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成为国家政治治理的主体。他指出,“国家首要关心的”应该是要“有读书的人,有更多能读书的人③”。列宁认为发展教育就应该要发挥教师作用、提高教师地位。他还主张在教师中选拔积极的优秀分子到领导岗位上去,特别是那些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知识的教师要有计划的吸收他们,要让他们担任地方的工作特别是中央的负责工作,更应该把一些思想积极的、最有文化修养的教师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支柱,这样就提高了教师在全社会的地位。

二、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以同等的切近性、甚至是更强的紧迫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从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提出了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不行的,还要有高度发展的先进文化,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才能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下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现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就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因此,必须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坚持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我们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认为要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除了有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外,还要求有高度发展的先进文化。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正是对列宁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整体发展构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要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宁晚年提倡要大力普及国民教育,发展教育事业的思想,此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导致了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发展也极不平衡,从而人民群众文化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要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取得政权就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政治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性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中相适应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方向是沿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向高级的阶段的共产主义文化迈进,这是一个崭新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其性质,完善其基本任务,达到文化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的目的,为我国建设我国的全面小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5:176.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348.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764.

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上一篇:党支部如何开展争优创先活动总结下一篇:张庆黎谈两个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