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9号令(通用6篇)
《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已经2011年11月11日国家档案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 之日起施行。
局长 杨冬权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
为了建设覆盖人民群众的、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划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各级各类档案馆要贯彻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开展档案收集工作,将属于本馆收集范围的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收集进馆。
第二条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下列组织机构的档案:
1.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及所属各部门;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 3.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和单位;
4.人民政协及其常设机构;
5.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6.各民主党派机关;
7.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
8.国有企业、事业单位。
各级综合档案馆可全部或部分接收以上机构的下属单位和临时机构的档案。
乡镇机构形成的档案列入县级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
第三条新中国成立前本行政区内各个历史时期政权机构、社会组织、著名人物的档案列入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
本行政区内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形成的档案、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列入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
经协商同意,综合档案馆可以收集或代存本行政区内社会组织、集体和民营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家庭和个人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也可以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形式获取。
第四条各级部门档案馆,收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但其中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档案,要按有关规定定期向综合档案馆移交。
第五条各级专门档案馆,收集本行政区内某一专门领域或特定载体形态的专门档案或档案副本。
第六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档案馆,收集本单位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国有企业发生破产转制,事业单位发生撤销等情况,其档案可按照有关规定由本级综合档案馆接收。
第七条省级以上(含省级)档案馆接收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省级以下(不含省级)档案馆接收保管期限为永久和30年以上(含30年)的档案。
第八条档案馆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收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副本。有条件的档案馆应根据国家灾害备份的要求,建立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开展电子文件备份工作。
第九条档案馆在收集档案时,应同时收集有助于了解档案内容、立档单位历史的资料,收集有助于管理和利用档案所必需的专用设备。
第十条各级各类档案馆要根据本规定制定本馆的收集档案范围细则和工作方案,经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施行。
第十一条本规定由国家档案局负责解释。
一、充分认识10 号令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档案法规体系。10 号令的颁布, 不但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档案法规体系, 而且实现了与8 号令、9 号令的上下有效衔接。国家档案局8 号令是针对机关, 10 号令是针对企业, 条文内容基本一致;9 号令旨在扩大各级各类档案馆的进馆接收范围, 其中就包括企业。10 号令的颁布施行, 体现了国家档案局发布规章制度的连续性、可操作性, 对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 体现了对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视。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是我国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健康发展中起着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档案工作的不断推进, 档案工作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行业领域, 10 号令的颁布, 更能说明在档案工作推进中, 国家意识到了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越来越重视企业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三) 有助于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随着档案工作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档案工作, 他们逐渐认识到档案工作对企业管理和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10 号令的出台, 对企业文件材料, 特别是管理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使企业档案管理更加细化和规范。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10 号令的内容要求
(一) 准确把握企业文件材料的含义。10 号令对企业文件材料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是指“企业在研发、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记录”。从门类上可分为文书、人事、基建、会计、科研、设备等文件材料;从载体上分, 可分为纸质、磁性、电子等文件材料。10 号令界定企业文件材料的内涵, 就是要使10 号令适用于企业各种门类或载体的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 而不是仅仅针对企业管理类文书材料的归档工作。
(二) 准确把握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不归档范围。根据10 号令第三条, 对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作了四款原则规定, 这既是企业判断文件材料是否归档的价值标准, 同时又赋予了企业在编制本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便于各企业从实际工作出发, 根据本企业具体活动, 合理开展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编制工作。第四条对不归档范围作出了五款原则规定, 目的同样如此, 需要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和准确把握。
(三) 准确把握企业管理类档案的主要内容和期限划定。企业管理类文件材料内容多, 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在收集范围和期限划定上不易掌握, 10 号令以此问题为出发点, 第八条、第九条及附件对企业管理类档案的内容及期限划定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规定, 特别是附件《企业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 对企业管理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期限划定更为具体和明确, 各企业只要结合实际“对号入座”就可以做好此类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四) 准确把握企业各类档案的期限划定。10 号令重点突出了企业管理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 同时也对其他门类的档案也作出了规定, 比如“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务、科研开发、基本建设、设备仪器、会计、干部与职工人事等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 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 结合企业实际执行。”各类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确定一定要把握“以我为主、以人为本”的总原则, 准确区分企业文件材料重要性和一般性, 重要的列为永久保管, 一般的列为定期保管。
三、贯彻落实10 号令的关键要点
(一) 加强学习培训, 做到熟知条文, 学透内容。“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将10 号令纳入学习计划和培训内容, 组织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学习, 做到熟知条文, 理解精神, 学透内容, 掌握技能, 提高落实能力。
(二) 梳理原有制度, 做好完善规范工作。10 号令对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进行了调整、补充和完善, 对档案保管期限进行了改革。企业应抓住时机, 对原有的档案制度、规定进行彻底梳理, 没有的要建立起来, 已有但与其不一致的, 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完善, 使企业档案规章制度既符合国家规定, 又切合企业实际。
(三) 理顺各个环节, 力求新旧要求无缝对接。贯彻10 号令不仅是修订完善企业档案规章制度的问题, 还涉及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多个工作环节。特别是保管期限的变化, 将导致档案整理鉴定、检索工具编制、档案上架排列等环节的方式方法发生变化。对此, 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 将各个环节与新的要求衔接起来, 每个环节之间科学对接起来, 将10 号令贯彻到具体工作环节之中。
第 95 号
《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5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李长江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八日
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以下简称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
(一)对医疗器械进口单位实施分类管理;
(二)对进口医疗器械实施检验监管;
(三)对进口医疗器械实施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
第三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收集整理与进口医疗器械相关的风险信息、风险评估并采取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措施。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收集与进口医疗器械相关的风险信息及快速反应措施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 医疗器械进口单位分类监管
第四条 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医疗器械进口单位的管理水平、诚信度、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等级、质量状况和进口规模,对医疗器械进口单位实施分类监管,具体分为三类。
医疗器械进口单位可以根据条件自愿提出分类管理申请。
第五条 一类进口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严格遵守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规定,诚信度高,连续5年无不良记录;
(二)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具备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进口报检、进货验收、仓储保管、质量跟踪和缺陷报告等制度;
(三)具有2名以上经检验检疫机构培训合格的质量管理人员,熟悉相关产品的基本技术、性能和结构,了解我国对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
(四)代理或者经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应当获得相应的证明文件;
(五)代理或者经营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信誉良好,2年内未发生由于产品质量责任方面的退货、索赔或者其他事故等;
(六)连续从事医疗器械进口业务不少于6年,并能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
(七)近2年每年进口批次不少于30批;
(八)收集并保存有关医疗器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医疗器械的法规规章及专项规定,建立和保存比较完善的进口医疗器械资料档案,保存期不少于10年;
(九)具备与其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相适应的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能力,或者约定由第三方提供技术支持;
(十)具备与进口医疗器械产品范围与规模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经营场所和仓储条件。
第六条 二类进口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严格遵守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规定,诚信度较高,连续3年无不良记录;
(二)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具备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进口报检、进货验收、仓储保管、质量跟踪和缺陷报告等制度;
(三)具有1名以上经检验检疫机构培训合格的质量管理人员,熟悉相关产品的基本技术、性能和结构,了解我国对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的人员;
(四)代理或者经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应当获得相应的证明文件;
(五)代理或者经营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信誉良好,1年内未发生由于产品质量责任方面的退货、索赔或者其他事故等;
(六)连续从事医疗器械进口业务不少于3年,并能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
(七)近2年每年进口批次不少于10批;
(八)收集并保存有关医疗器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医疗器械的法规规章及专项规定,建立和保存比较完善的进口医疗器械资料档案,保存期不少于10年;
(九)具备与其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相适应的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能力,或者约定由第三方提供技术支持;
(十)具备与进口医疗器械产品范围与规模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经营场所。
第七条 三类进口单位包括:
(一)从事进口医疗器械业务不满3年的进口单位;
(二)从事进口医疗器械业务已满3年,但未提出分类管理申请的进口单位;
(三)提出分类申请,经考核不符合一、二类进口单位条件,未列入一、二类分类管理的进口单位。
第八条 申请一类进口单位或者二类进口单位的医疗器械进口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书面申请书,并有授权人签字和单位盖章;
(二)法人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质量管理文件;
(四)质量管理人员经检验检疫机构培训合格的证明文件;
(五)近2年每年进口批次的证明材料;
(六)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提供资料真实性的承诺书(自我声明)。
第九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单位提交的申请的书面审核。申请材料不齐的,应当要求申请单位补正。
申请一类进口单位的,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当在完成书面审核后组织现场考核,考核合格的,将考核结果和相关材料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对符合一类进口单位条件的申请单位进行核准,并定期对外公布一类进口单位名单。
申请二类进口单位的,直属检验检疫局完成书面审核后,可以自行或者委托进口单位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组织现场考核。考核合格的,由直属检验检疫局予以核准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定期对外公布二类进口单位名单。
第三章 进口医疗器械风险等级及检验监管
第十条 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进口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进口单位的分类情况,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规定,对进口医疗器械实施现场检验,以及与后续监督管理(以下简称监督检验)相结合的检验监管模式。
第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根据进口医疗器械的结构特征、使用形式、使用状况、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的相关规则以及进口检验管理的需要等,将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一般风险三个风险等级。
进口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等级目录由国家质检总局确定、调整,并在实施之日前60日公布。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为高风险等级:
(一)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
(二)介入人体的有源医疗器械;
(三)用于支持、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
(四)对人体有潜在危险的医学影像设备及能量治疗设备;
(五)产品质量不稳定,多次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为较高风险等级:
(一)介入人体的无源医疗器械;
(二)不属于高风险的其他与人体接触的有源医疗器械;
(三)产品质量较不稳定,多次发生质量问题,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十四条 未列入高风险、较高风险等级的进口医疗器械属于一般风险等级。
第十五条 进口高风险医疗器械的,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检验管理:
(一)一类进口单位进口的,实施现场检验与监督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年批次现场检验率不低于50%;
(二)二、三类进口单位进口的,实施批批现场检验。
第十六条 进口较高风险医疗器械的,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检验管理:
(一)一类进口单位进口的,年批次现场检验率不低于30%;
(二)二类进口单位进口的,年批次现场检验率不低于50%;
(三)三类进口单位进口的,实施批批现场检验。
第十七条 进口一般风险医疗器械的,实施现场检验与监督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验管理,其中年批次现场检验率分别为:
(一)一类进口单位进口的,年批次现场检验率不低于10%;
(二)二类进口单位进口的,年批次现场检验率不低于30%;
(三)三类进口单位进口的,年批次现场检验率不低于50%。
第十八条 根据需要,国家质检总局对高风险的进口医疗器械可以按照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组织实施监造、装运前检验和监装。
第十九条 进口医疗器械进口时,进口医疗器械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以下简称报检人)应当向报关地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报检规定中要求提供的单证;
(二)属于《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内的医疗器械,应当提供中国强制性认证证书;
(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注册的进口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四)进口单位为一、二类进口单位的,应当提供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进口单位分类证明文件。
第二十条 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报检材料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报检人;经审查符合要求的,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货物办理海关报关手续后,应当及时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检验。
第二十一条 进口医疗器械应当在报检人报检时申报的目的地检验。
对需要结合安装调试实施检验的进口医疗器械,应当在报检时明确使用地,由使用地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需要结合安装调试实施检验的进口医疗器械目录由国家质检总局对外公布实施。
对于植入式医疗器械等特殊产品,应当在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
第二十二条 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对进口医疗器械进行检验;尚未制定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可以参照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进行检验。
第二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医疗器械实施现场检验和监督检验的内容可以包括:
(一)产品与相关证书一致性的核查;
(二)数量、规格型号、外观的检验;
(三)包装、标签及标志的检验,如使用木质包装的,须实施检疫;
(四)说明书、随机文件资料的核查;
(五)机械、电气、电磁兼容等安全方面的检验;
(六)辐射、噪声、生化等卫生方面的检验;
(七)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残留以及材料等环保方面的检验;
(八)涉及诊断、治疗的医疗器械性能方面的检验;
(九)产品标识、标志以及中文说明书的核查。
第二十四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进口医疗器械实行入境验证,查验单证,核对证货是否相符,必要时抽取样品送指定实验室,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和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检测。
第二十五条 进口医疗器械经检验未发现不合格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经检验发现不合格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出具《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需要索赔的应当出具检验证书。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或者可以技术处理的项目经技术处理后经检验仍不合格的,由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当事人销毁,或者退货并书面告知海关,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第四章 进口捐赠医疗器械检验监管
第二十六条 进口捐赠的医疗器械应当未经使用,且不得夹带有害环境、公共卫生的物品或者其他违禁物品。
第二十七条 进口捐赠医疗器械禁止夹带列入我国《禁止进口货物目录》的物品。
第二十八条 向中国境内捐赠医疗器械的境外捐赠机构,须由其或者其在中国的代理机构向国家质检总局办理捐赠机构及其捐赠医疗器械的备案。
第二十九条 国家质检总局在必要时可以对进口捐赠的医疗器械组织实施装运前预检验。
第三十条 接受进口捐赠医疗器械的单位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持相关批准文件向报关地的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向使用地的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检验。
检验检疫机构凭有效的相关批准文件接受报检,实施口岸查验,使用地检验。
第三十一条 境外捐赠的医疗器械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并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后,受赠人方可使用;经检验不合格的,按照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
第三十二条 国家质检总局建立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缺陷进口医疗器械等信息的收集和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发布警示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措施及快速反应措施。
第三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需定期了解辖区内使用的进口医疗器械的质量状况,发现进口医疗器械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应及时报告国家质检总局。
第三十四条 进口医疗器械的制造商、进口单位和使用单位在发现其医疗器械中有缺陷的应当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对检验检疫机构采取的风险预警措施及快速反应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五条 对缺陷进口医疗器械的风险预警措施包括:
(一)向检验检疫机构发布风险警示通报,加强对缺陷产品制造商生产的和进口单位进口的医疗器械的检验监管;
(二)向缺陷产品的制造商、进口单位发布风险警示通告,敦促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
(三)向消费者和使用单位发布风险警示通告,提醒其注意缺陷进口医疗器械的风险和危害;
(四)向国内有关部门、有关国家和地区驻华使馆或者联络处、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通报情况,建议其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三十六条 对缺陷进口医疗器械的快速反应措施包括:
(一)建议暂停使用存在缺陷的医疗器械;
(二)调整缺陷进口医疗器械进口单位的分类管理的类别;
(三)停止缺陷医疗器械的进口;
(四)暂停或者撤销缺陷进口医疗器械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五)其他必要的措施。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检验检疫机构每年对一、二类进口单位进行至少一次监督审核,发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其作降类处理:
(一)进口单位出现不良诚信记录的;
(二)所进口的医疗器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的;
(三)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进口单位年进口批次中出现不合格批次达10%;
(四)进口单位年进口批次未达到要求的;
(五)进口单位有违反法律法规其他行为的。
降类的进口单位必须在12个月后才能申请恢复原来的分类管理类别,且必须经过重新考核、核准、公布。
第三十八条 进口医疗器械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检验检疫机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对进口医疗器械实施查封或者扣押,但海关监管货物除外:
(一)属于禁止进口的;
(二)存在安全卫生缺陷或者可能造成健康隐患、环境污染的;
(三)可能危害医患者生命财产安全,情况紧急的。
第三十九条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对检验检疫机构实施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人员资格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未经考核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进口医疗器械的检验监管工作。
第四十条 用于科研及其他非作用于患者目的的进口旧医疗器械,经国家质检总局及其他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口。
经原厂再制造的进口医疗器械,其安全及技术性能满足全新医疗器械应满足的要求,并符合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由检验检疫机构进行合格评定后,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方可进口。
禁止进口前两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旧医疗器械。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擅自销售、使用未报检或者未经检验的属于法定检验的进口医疗器械,或者擅自销售、使用应当申请进口验证而未申请的进口医疗器械的,由检验检疫机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商品货值金额5%以上20%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销售、使用经法定检验、抽查检验或者验证不合格的进口医疗器械的,由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停止销售、使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使用的商品,并处违法销售、使用的商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医疗器械的进口单位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旧医疗器械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退货或者销毁。进口旧医疗器械属机电产品的,情节严重的,由检验检疫机构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检验检疫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的,徇私舞弊,伪造检验结果的,或者玩忽职守,延误检验出证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所指的进口医疗器械,是指从境外进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配套使用的软件,其使用旨在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对损伤或者残疾进行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进行研究、替代、调节,对妊娠进行控制等。
本办法所指的缺陷进口医疗器械,是指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的,或者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进口医疗器械。
本办法所指的进口单位是指具有法人资格,对外签订并执行进口医疗器械贸易合同或者委托外贸代理进口医疗器械的中国境内企业。
第四十六条 从境外进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监管区域供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监管区域进入境内其他区域的医疗器械,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七条 用于动物的进口医疗器械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 进口医疗器械中属于锅炉压力容器的,其安全监督检验还应当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其他相关规定。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计量器具型式审查目录》内的进口医疗器械,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
第18号
为了加强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保证招标投标活动依法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34号)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国办发〔2000〕54号、2000年国家计委第6号令),特制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暂行办法》,现予公布,并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
二○○二年一月十日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暂行办法
(2002年2月1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保证招标投标活动依法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组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以下简称稽察人员),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是指国家出资融资的,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的建设项目。
第四条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范围、规模标准及评标方法,按《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200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号令)、《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200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第12号令)执行。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公告的发布,按《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200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号令)执行。
依法必须招标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资金申请报告中增加有关招标内容,具体办法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以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200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第9号令)执行。
招标人自行招标的,必须符合《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试行办法》(200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第5号令)有关规定。
第五条 招标人和中标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确定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合同价格必须控制在批准的设计及概算文件范围内。
第六条 通过招标节省的概算投资,不得擅自挪作他用。
第七条 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10日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诉。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自受理投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处理决定;需要检验、检测、鉴定、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
第八条 稽察人员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采取经常性稽察和专项性稽察的方式。经常性稽察方式是对建设项目所有招标投标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控;专项性稽察方式是对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实施抽查。经常性稽察项目名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
第九条 列入经常性稽察的项目,招标人应当根据核准的招标事项编制招标文件,并在发售前15日将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情况和时间安排及相关文件一式三份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15日内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招标投标情况报告。报告内容依照《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2001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第12号令)第四十二条规定执行。
第十条 稽察人员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情况以及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履行下列职责:
(一)监督检查招标投标当事人和其他行政监督部门有关招标投标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
(二)监督检查招标投标的有关文件、资料,对其合法性、真实性进行核实。
(三)监督检查资格预审、开标、评标、定标过程是否合法以及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规定,并可进行相关的调查核实。
(四)监督检查招标投标结果的执行情况。
第十一条 稽察人员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检查项目审批程序、资金拨付等资料和文件;
(二)检查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核查投标单位的资质等级和资信等情况;
(三)监督开标、评标,并可以旁听与招标投标事项有关的重要会议;
(四)向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公证机构调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五)审阅招标投标情况报告、合同及其有关文件;
(六)现场查验,调查、核实招标结果执行情况。
根据需要,可以联合国务院其他行政监督部门、地方发展计划部门开展工作,并可以聘请有
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检查。
稽察人员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不得泄漏知悉的保密事项,不得作为评标委员会成员直接参与评标。
第十二条 稽察人员与被监督单位的权力、义务,依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国办发〔2000〕54号、2000年国家计委第6号令)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对招标投标活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委员会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
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视情节依法给予以下处罚:
(一)警告。
(二)责令限期改正。
(三)罚款。
(四)没收违法所得。
(五)取消在一定时期参加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投标、评标资格。
(六)暂停安排国家建设资金或暂停审批有关地区、部门建设项目。
第十四条 对需要暂停或取消招标代理资质、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业整顿、给予行政处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交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五条 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也可以依据职责分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重大处理决定,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做出处罚之前,应告知当事人。当事人对处罚有异议的,国家计委及其他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应予核实。
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
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招标投标监督办法。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计委负责解释。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管四〔2009〕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6号,以下简称《冶金规定》)已于2009年9月8日公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为切实做好《冶金规定》的贯彻落实,加强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冶金规定》公布施行重要性的认识
《冶金规定》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第一个关于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部门规章,是规范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我国冶金行业安全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提供了支撑。各地安全监管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冶金规定》公布施行的重要性,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认真贯彻落实,并把执行《冶金规定》作为提高冶金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作为强化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切实抓紧抓好。
二、制定计划,深入宣传贯彻《冶金规定》
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把《冶金规定》的宣传贯彻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切实可行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冶金规定》宣传教育活动,让各有关部门、冶金企业及有关人员了解《冶金规定》的意义、作用和内容;要认真学习《冶金规定》的内容,增强有关安全监管人员和冶金企业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冶金规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理解透彻,掌握准确,落实到位。
三、明确职责,进一步做好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理清思路,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程序,切实加强冶金企业安全监管,认真实施监督检查,对拒不执行《冶金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严格依据《冶金规定》中的相关条款实施处罚。
各冶金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冶金规定》,完善相应规章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查、监控,依法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合实际,把贯彻《冶金规定》落到实处
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贯彻《冶金规定》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和紧密结合起来,与其他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开拓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全面排查、集中抓好整治,提高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对冶金企业煤气、制氧等重点环节、关键部位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冶金企业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严格制定并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严防事故发生。
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总结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冶金规定》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及时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报告,以便总结推广,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一、增设“学生类”档案归档的意义
27号令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 将学生档案全面纳入高校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并进一步明确了学生是主要档案利用者、档案价值主体之一, 而且排在“学校、社会”之前, 这对今后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7号令对“学生类”档案单独设类, 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档案工作实践中的进一步体现, 凸显了高校档案工作“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的重要理念。
2.高校档案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学生类档案, 在技术操作上更有优越性, 有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学生类”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归口不一的局面, 使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进一步完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3.27号令把学生类档案纳入高校档案的十一大类中, 实行统一规范管理, 体现了学生类档案的重要性, 引导大家对于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关注与研究, 有力促进高校档案资源整合与利用, 更好地为学生、学校和社会服务。
由于学生档案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流动性特征, 还有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展和改革的特点, 学生档案纳入档案馆或综合档案室管理, 必然给高校档案工作实践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有效地革新管理制度、管理方式, 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二、27号令“学生类”档案含义的理解
27号令中增设“学生类”档案的含义, 目前有如下两种理解。
1.27号令中“学生类”档案与其他大类档案并列成十一大类为高校档案, 是档随人走的学生人事档案和长期永久保存学校有关学生学籍档案的材料进行集中管理的一个档案资源大类。27号令将学生档案整体纳入高校档案工作范畴, 专门设立“学生类”, 使高校档案归档范围从《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的九大类扩展为十一大类, 明确规定了学生档案归档案馆或综合档案室管理。
2.27号令中的“学生类”档案其实就是学生的人事档案。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是:学生类: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的归档材料内容来看, “学生类”档案也就是高校档案机构集中管理形势下的学生人事档案, 是以人为管理单元, “档随人走, 人档不分”。如果按以上第二种理解27号令中增设“学生类”档案的含义, 就有人提出质疑:高校如果不改变教学档案 (学生学籍档案) 归档范围, 还维持当前档案收集归档整理模式的前提下, 增设“学生类”档案, 势必会造成档案机构馆藏资源建设重复的问题。其理由是:27号令“学生类”归档范围中的“入学登记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也存在于高校教学档案中, “学生类”列举出的归档范围与原有学生个人人事档案内容又是相互重复的。
笔者认为:从27号令的“学生类”档案归档范围中的材料看, “学生类”档案就是学生个人的“人事档案”。再从27号令第十五条规定的教学类: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 (87) 教办字016号) 中列举“新生登记表, 学生学籍卡片、成绩卡及学生奖惩材料。”等的教学类档案 (学生学籍档案) 归档材料内容来看, 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类”档案即是学生个人的“人事档案”。长期以来, 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个人人事档案放在院 (系) 直接管理或者归学生工作部 (处) 集中管理, 学生毕业后就转交到用人单位或生源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与27号令要求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发布 (87) 教办字016号文件相关规定中的教学类档案 (学生学籍档案) , 是截然不同的两大系列, 它是长期永久保存在学校的教学类档案, 不会因为增设“学生类”档案, 就势必会造成档案机构馆藏资源的建设重复问题。27号令“学生类”档案只是在档案部门集中管理模式下 (学生人事档案集中管理) 的“学生档案”。
三、高校“学生类”档案的归档管理与操作
1.落实27号令, 规范管理体制。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学生类档案管理模式基本是由学生所在院 (系) 直接管理或由学生工作部 (处) 集中管理, 这两种模式管理各有利弊。由学生所在院 (系) 直接管理, 能比较了解和掌握本院专业、班级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 及时把关审核, 保证档案归档材料真实、准确、齐全。但院 (系) 档案工作人员, 基本上是兼职的多, 缺乏档案专业知识, 容易造成档案整理质量不达标。由学生工作部 (处) 集中管理, 学生工作部 (处) 是直接面向全校学生, 负责其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 了解学生动态, 掌握学生信息, 方便收集指导。但其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业务能力不够强, 档案集中保存的条件等也存在着滞后, 影响档案生存质量。为此, 要认真落实27号令, 规范管理体制, 高校学生类档案统一由学校档案机构管理, 具体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要结合学生工作特点, 制订出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学校档案机构与院 (系) 、学生工作部 (处) 的联系, 明确档案管理流程和责任, 使学生档案管理专业化、标准化。
2.明确兼职档案人员, 落实业务指导。校属各有关单位指定上报一名收集“学生类”档案的兼职档案员, 学校以文件的形式确定公布, 提出要求, 明确职责, 加强责任感, 以保证“学生类”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质量。档案馆 (室) 落实业务指导员, 具体负责检查、督促、指导整理。
3.加强档案业务培训。要加强“学生类”档案的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定期举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专题研讨, 邀请档案部门专家对学生档案的兼职档案员进行业务学习, 让他们熟悉和掌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步骤、环节和具体方法。运用档案专业的新知识、新方法来指导学生档案工作, 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由原来的简单随意型转变为标准规范型。
4.丰富档案内容, 保证档案材料的含金量。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大学生档案应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在大学期间受教育教学的成长经历, 在原有收集内容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开发学生档案信息资源, 拓展学生档案归档材料内容, 保证档案材料内容含金量。对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期间的“特长技能、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诚信守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材料”都需要跟踪收集整理归档, 使学生的档案归档材料内容更加齐全准确、科学合理, 给需要人才的单位提供丰富真实、客观具体的档案材料。
5.明确和公布归档内容。按照27号令的要求, 结合各高校具体情况明确学生档案归档内容, 以发文形式及学校网站方式予以公布执行。
27号令虽然已经颁布实施几年了, 但由于还没有相应的高校“学生类”档案的实施细则, 对于“学生类”档案怎样操作整理等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与完善。对怎样把新增“学生类”档案归口到高校档案机构统一管理和操作, 还需要各高校进一步统筹落实。
摘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自颁布实施以来, 对于增设“学生类”档案问题理解观点各异, 出现一些热点问题:增设“学生类”档案意义, 理解27号令“学生类”档案含义等问题, 本文就此结合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学生类”档案,理解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晓.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质疑[J].档案学通讯, 2009 (2) .
[2]王从容.高等学校学生类档案管理刍议[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
[3]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7号, 2008.
【国家档案9号令】推荐阅读:
国家档案馆档案05-29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06-15
档案局年度档案工作总结06-15
浅析县级档案馆的档案保护11-24
档案员职责及档案管理制度12-19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05-30
档案局档案执法检查工作总结07-26
档案馆档案接收进馆范围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