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通用10篇)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1

1.抗旱现状

城市城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我市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城市,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城区干旱缺水问题日趋突出,一些县(市、区)近年来发生了严峻的干旱缺水局面。据统计,市区实际日需水量为26.62万米3,平均日缺水18.36万米3,自2006年以来,我市遭遇连年干旱,仅去年一年,缺水影响人口就达5.6万人,影响工业产值6520万元/月。全市十二个县(市、区)均为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其中庆云、乐陵等偏远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工业、商业、生活用水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节水意识淡薄;在众多的蓄水工程中,全市仅有8座平原水库,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80%得不到人工调蓄利用,调节水资源的能力差。

2.抗旱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干旱缺水矛盾日益突出,抓好城区抗旱、保障城区供水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由单一的农业抗旱向全面抗旱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来,各级领导对抗旱工作非常重视,全市人民有着丰富的抗旱斗争实践经验,抗旱工程建设初具规模,能够抗御一般的旱灾。但是抗旱减灾也受到一些自然、社会因素的制约,主要是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抗旱水资源短缺,抗旱基础设施不配套、老化,抗旱管理及服务体系薄弱,市民节水意识薄弱等,导致德州抗旱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可利用水资源短缺

受全国气候水文特征的影响,决定了我市干旱灾害发生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从气候发展趋势看,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重,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发生异常气候的可能性增加,干旱灾害尤其是连续干旱的发生频率提高。

2.2 抗旱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够

全市防汛防旱防风信息系统已初步建成,但起点不高,旱情监测信息、技术、设备已严重滞后于德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提高,尤其在建设与整合抗旱系统网络,提高信息异地共享方面做的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节水宣传力度不够

与水资源极为缺乏对应的是,德州市用水量持续快速增长、市民节水意识薄弱、相关的节水规范缺乏等。虽然近年来,德州市专门建立了节水机构,对节水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在提高居民积极参与节水和防旱抗旱工作中来,做的还远不够,市民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解决难度越来越大

一是我市水资源有限,但利用程度已相当高,挖掘本地水资源的潜力很小。在更大范围和区域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的难度和代价将越来越高。二是水资源污染严重,目前我市骨干河道中水质基本都不符合1类水质标准,再加上水量少,对污染稀释能力下降,形成了境内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尴尬和危险局面,加剧了缺水程度。

3.城市抗旱工作的主要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够

不少防汛抗旱部门对做好城区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重防汛轻抗旱的现象,在抗旱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也是农业和农村抗旱。城区抗旱起步晚,横向协调难度大,畏难情绪重,目前还处于转变观念和起步阶段,甚至有的还停留在争论该不该抓的问题上。

3.2 管理体制不顺

多年来,城区抗旱和城区防汛一样,多龙管水现象严重,管理体制不顺,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利、城建等涉水部门信息交流不畅,沟通不够,相关工作不统一;另一方面是在水利部门内部,对城区抗旱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沟通、配合不够,协调困难。

3.3 基础管理薄弱

城区抗旱工作管理的不足突出表现在日常管理工作滞后,职责分工不明确,法制、法规体系不健全,掌握抗旱信息不及时、不系统,抗旱基础数据和资料收集的不全面、不准确等方面,抗旱十分被动。

4.城市抗旱减灾对策

4.1 切实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城区抗旱工作社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减轻城区干旱灾害损失的目标。水资源统一管理能打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限,将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工业与农业、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水等一切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水资源的综合规划、优化配置和统筹安排,以此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综合管理、优化配置和全面节约。

4.2 做好城区抗旱预案的制订工作

要把城区抗旱预案的编制作为当前城区抗旱工作的突破口,力争抓出成效来。城区抗旱预案的制定可以带动城区抗旱相关工作的开展,进一步理顺城区抗旱管理体制。要选择一些干旱缺水形势严峻的、有特点的、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县(市、区)抓好试点工作,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逐步完善,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并做好推广工作。

4.3 加强城区抗旱应急预案管理

坚持以“两个转变”为指导,总结经验、转变观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城区抗旱总体预案的时候,突出预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对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单位进行预案编制指导,参照市级预案模式向部门、基层延伸,明确各级部门预案由对口部门负责,尽快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和规范化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应急抗旱反应能力和工作水平。

4.4 加强城区抗旱的各项基础工程措施建设

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根据水源情况、旱情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源工程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千、百、十”平原水库建设,进行水库扩容、铺设管道和增打机井,开拓水源渠道,科学配置水资源,以增加蓄水量,回补地下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生产、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

4.5 加强骨干水源工程调度管理

工程建成了,管理是关键。水利部门应该加强对抗旱工程尤其是骨干水源工程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及时制定或调整用水、供水计划,抓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监测、应急开源工程规划、水质安全监测等,适时控制高耗水行业的用水,建

立水源调度管理长效机制,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切实保障好市民生活和城市生产用水。

4.6 加强社会节水宣传教育,做好城区节水工作,促进节水型城区建设

社会公众是防灾减灾的主体,抗旱工作不仅是政府的问题,更是全社会人民的事情,我们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尤其社区、学生、弱势群体等宣传和教育,5.结论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2

1 城市配电网的规划原则

在城市配电网规划中, 贯彻和落实整体规划目标是重中之重。应结合整体规划制订阶段实施目标, 结合负荷预测和上一级电网的规划建设城市配电网, 并确定各区块负荷的密度和分布。此外, 还应确定各个变电所的供电区域和供电半径, 确定配电网络的接线方式、线路走向等。

2 城市配电网的规划思路

2.1 网络规划

我们可以将网络规划应用到各种投资项目中。要想提升网络规划的质量, 就需要将规划的总投资额降至最低。目前, 城市供电系统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居住地区, 在现有网络规划的基础上, 未来网络结构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应对负荷的不断增长。因此, 制订相关规划可以合理改造现有的配电网络。

2.2 长期规划

在确定未来主网架结构和主要投资项目时, 需要采纳长期规划的方法。长期规划在供电企业的规划活动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确定了投资水平、投资时间和最优网络接线方式, 才可以有效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降低系统寿命周期内的总投资, 在规划的任何一个阶段, 除了要考虑投资金额和投资时间之外, 还需要将每年的总消耗费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2.3 施工设计

将施工设计应用到各个网络元件的结构设计中, 可判断施工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并能保证各种设备和材料齐全。施工设计需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安全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开展电网投资, 以促进资金的最优运用。

3 我国城市配电网建设的现状

3.1 网络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城市配电网结构中, 没有灵活使用“近电远送”的运行方式, 且架空线分段联络较多, 分支线的供电范围较大, 电缆环网的接线复杂等。如果网络结构安排不合理,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线路故障检修和迎峰度夏等工作。

3.2 电源分布不合理

因缺乏早期的整体规划, 目前, 在部分城市配电网的电源分布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供电半径较长、分布点较少和线损率较高等。

3.3 线路的故障率较高

架空线路的故障率往往较高, 但很多城市依然在供电、输电的线路中使用架空线路, 这样不仅影响了供电的可靠性, 还可能导致事故调电和检修调电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4 用户端无功补偿不足

如果用户端没有足够的无功补偿, 就会降低线路的电压, 这不仅会影响输变电设备的供电能力, 还会增大线路的电能损耗。

3.5 设备老旧, 自动化水平较低

在传统的配电网规划和实施过程中, 自动化水平较低, 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 需要技术改造城市配电网线路, 完善数据通信网络, 以便在较大程度上提升配网运行的管理水平和配网供电的可靠性。此外, 为了降低投资成本, 地方电网采用了老旧的设备和材料, 这增大了并网升级、改造的难度, 且部分地区电网的电源分布点较少, 设备老化严重, 这都制约了供电能力的提升。

4 改善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对策

具体对策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协调规划配电网。应合理设置供电半径, 并与无功补偿有效配合。城市配电网是主干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规划主干电网时, 需要为配电网规划提供框架和大致范围。在供电半径方面, 应借助于主干电网规划, 这样可有效缩短配电网的供电半径, 降低配电网的网损率, 进而提升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在无功补偿方面, 配电网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分散补偿, 主干电网采取的是集中补偿。 (2) 在一次规划配电网时, 需要充分预测和平衡供电区域内的电力、电量, 合理规划配电网的结构。在预测电力、电量的需求时, 需要将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产总值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以便科学分析各产业的经济状况和用电量等。 (3) 在设计城市配电网的站点分布时, 需要严格执行相应标准, 充分考虑空间的增容和改造工程, 尽量简化城市配电网的结构, 以提高配电网结构的可靠性。另外, 还需要加快城市配电网的智能化建设, 以尽快共享电网资源, 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配电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需要综合分析城市配电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技术角度出发合理规划, 促使其具备较强的供电能力、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较高的自动化水平等, 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配电网规划作为城市配电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已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在具体的配电网规划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简要分析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问题, 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对策, 以期能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配电网,电力系统,架空线路,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城市配电网规划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30) :123-125.

[2]艾洪峰.有关城市配电网规划的深入探讨[J].工业技术, 2012, 2 (23) :88-91.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3

关键词:抗旱;对策;漾濞县

漾濞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中部,点苍山之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8.4%,河谷缓坡面积占1.6%。全境居横断山地滇西高山峡谷区南部,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4122米,最低海拔1174米。属亚热带和温带高原季风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年,年平均气温16.3℃。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10.5069万人,辖4镇5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有彝、汉、白、回等17个民族,其中彝族占人口总数的47%。全县总耕地面积12.3169万亩,其中水田2.9094万亩,旱地9.4075万亩。漾濞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53人。

县境内有漾濞江、顺濞河、吐路河、金盏河、雪山河等117条大小河流,均属澜沧江流域黑潓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小于200 平方公里的有113条,流域面积200-1000 平方公里 的河流1条,流域面积在1001-3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2条,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条,这些河流均属山丘区河流。

1 基本情況

1.1 水利设施情况

漾濞县有小(一)型水库1座,塘坝91个,小水窖(池)14810个,泵站7个。全县有效灌溉面积5.38千公顷,建成堤防20.49公里,治理河道15.52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9千公顷。建成城镇自来水厂1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497处、农村分散式供水工程142处。

1.2 水资源情况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9.15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8879立方米,水能可开发蕴藏量为45.21万千瓦,属水资源丰富地区。现有水利工程总可供水量为3906.5万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3238.4万立方米、工业供水320.4万立方米、生活供水347.7万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4.3%,低于全省和全州水平。

1.3 降雨情况

从2009年10月开始,漾濞县持续少雨,连续5年遭受严重干旱。2013年冬至2014年春,漾濞县境内降水偏少,截止2014年6月11日降雨量仅为63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65%,特别是2014年4至5月降雨量仅为16.6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81%,气温持续偏高,气候严重反常,库塘蓄水大幅减少,全县蓄水总量仅为28.5万立方米。

1.4 干旱情况

持续少雨天气,造成漾濞县水库、塘坝蓄水偏少,2014年发生了冬春旱,给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旱导致9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特别是鸡街、龙潭、瓦厂三个乡旱情尤为突出。全县小春作物受灾38650亩,其中轻旱22285亩、重旱11235亩、干枯5130亩;大春作物受灾76500亩,其中轻旱52141亩、重旱21147亩、干枯3212亩;烤烟受灾20000亩,其中成灾13637亩(7970亩已无抗旱保苗用水)。全县共计32500人、39968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涉及县城和54个村委会的247个村民小组及1个乡政府机关、1个村委会、2所学校。因旱高温缺水大牲畜死亡52头。据不完全统计,多条河流断流,农灌沟因水源枯竭农田无灌溉用水,3000多亩水田缺水,1300多亩旱地缺墒;林地受旱19万多亩,鸡街乡境内出现少部分云南松及杂栗树等树木枯死现象;牧区受旱26万亩;部分工业、企业,发电站也因供水不足影响生产。干旱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92亿元。

2 应对措施

面对严重的旱情,漾濞县一是落实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五包一公示”,各级领导层层抓,狠抓各项责任落实;二是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科学调度水资源,强化用水管理;四是水务、农业、气象、水文、林业、民政、宣传等部门齐心协力,合力抗旱,指导群众积极开展农业抗旱自救,努力将旱灾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确保灾区社会稳定。投入抗旱资金2052万元(其中县财政36万元、各部门整合配套556万元、群众自筹1460万元),抗旱人力共计57280多人次,购买10吨运水车一辆,5吨运水车4辆,抗旱设备运输车1辆;各种应急输水管50000米;各种水泵150多台,输水软管10000米(含配件),25公斤水桶500只,2立方水袋20只;临时解决32500人、39968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为全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抗旱意识淡薄;二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三是应急抗旱水源不足,抗旱应急能力差;四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低。

4 启示与对策

4.1 加大宣传,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水源林“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继续扎实推进“森林漾濞”和“漾江生态走廊”建设,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科学编制规划,设立专项资金,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度,消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禁止在水源林保护区域内乱砍滥伐,坚持“违者必罚”的原则,杜绝因水源林被破坏导致水源枯竭的现象发生。三是加快生态水电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水电站的“以电代柴”作用。“十一五”期间,漾濞县投资829万元,建成石钟、紫阳河等片区以电代燃料工程,发挥了显著效 益。2012年9月24日,桑不老代燃料电站开工建设。桑不老代燃料电站估算投资5982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2040万元),总装机0.64万千瓦,年均发电量可达3505万千瓦时,建成后将解决苍山西镇和漾江镇12个村140多个村民小组5900多户21500多人的代燃料生活用电困难问题,将有效保护森林植被7万多亩,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是漾濞县第一个“国家补助、企业运作、农民受益、协会监督”的以电代燃料项目,也是继紫阳河电气化电站之后兴建的又一个绿色电站、惠农电站。四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恢复地表正常植被。2007至2012年,漾濞县投资4300万元,完成紫阳河电气化项目,实施六五河一级电气化等项目;累计新建沼气池1829口,节柴改灶1050户,建成无烟烤房566座、太阳能热水器1200台;完成雪山河水源地污染治理等项目。

4.2 树立水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牢固树立水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科学制定抗旱设施建设规划。根据抗旱工作实际,制定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因地制宜修建水库、水窖、蓄水池及抗旱机井、塘坝等,形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互相搭配、布局合理的供水网络。

4.3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干旱灾害能力

4.3.1加强重点骨干工程建设。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双涧水库、石竹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黑潓江漾濞段治理工程及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

4.3.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根据“十三五”水利规划和小康水利规划,系统谋划本县水资源配置,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州级和县级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增长机制,按国家要求足额配套地方资金,最大限度降低农田干旱损失。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塘坝、小水窖、小泵站,存水于民,为农村抗旱提供有效的水源补充,从根本上解决抗旱基础薄弱问题。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沟渠清淤疏挖、游修衬砌,加强排管设施的配套和维修养护,提高水的利用力,提高抗旱保收能力。2008至2012年,漾濞县累计投入1.17亿元,实施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以工代赈片区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建成高稳产农田2万亩,新增耕地6886亩。投入1.5亿元,新修水窖1.7萬口,小坝塘90座,引水渠57条,人畜饮水工程1469件,新增蓄水能力14.4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

4.3.3 全力加快城镇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漾濞县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

4.3.4 加大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建议国家加大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希望州、县足额配套资金,引导广大农户投资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形成国家、省、州、县和农户“五位一体”的投资模式,加快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速度,进一步提高农业防旱抗旱能力。

4.4 抓好农业抗旱救灾

强化农业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努力做好保水保墒,力争粮食少减产。引导农民根据“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经则经、宜果则果、宜药则药”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高水耗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部分旱情严重的地区,种植烤烟、红花等耐旱作物,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地膜包谷、容器育苗移栽等新技术,在保证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把农业灌溉节约下来的水调剂给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抗旱能力,为长期抗旱奠定基础。

4.5 加强地下水资源勘察、规划及开发工作

超前谋划,不提倡临渴掘井,不要等地表水枯竭后才去开采地下水。加强漾濞县地下水尤其是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勘察、规划及开发,做好抗旱应急后备水源建设异常重要,将来我们便可以从容应对干旱灾害。

参考文献:

〔1〕林荡,万里.水资源丰富地区旱灾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0(3):20,31.

〔2〕吴玉成.水资源大省遭遇特大干旱灾害的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0(2):7.

作者简介:

城市乱停车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4

2008年04月28日 星期一 23:58

作者:李思贤 刘浩 郑礼华 湖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商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小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汽车消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硬件建设不完善,停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城市“乱停车”的问题也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现。本文重点分析城市“乱停车”问题的原因,并在相关法律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良影响

1.机动车道上多违章停车。在天津市治理机动车乱停乱放行动中,有近五成违法停车者是因为混淆了“临时停车”与“停放车辆”两个概念而受罚。区分机动车停放和临时停车,主要看驾驶人是否离开车辆:如在路边短暂停留,驾驶人不离车,上下人员或者装卸物品后立即驶离,则为临时停车,路边临时停车时应紧靠道路右侧;如停车后驾驶人离开车辆则为停放车辆,停放车辆必须在依法施划的停车泊位上,否则为违章停车。机动车道上违章停车会大大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影响其他车辆安全通行,更严重的可能会引起交通堵塞,造成交通秩序混乱。此外,一些占道停车使原本狭窄的车道变得更窄,使得行车或者两车交汇时,容易出现碰撞或者刮擦现象,增加社会矛盾。

2.机动车与人“抢道”现象严重。在城市繁华商圈,机动车占用人行道停车的问题尤为严重,造成行人没路可走,只能穿行于车林之间,严重影响了行人的交通安全。据调查,街道两边商家多“各自为政”,擅自设置停车位,以满足顾客的停车要求。多数停车位并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而设立,而这些未经审批的“免费停车位”出现,在社会上也造成了“路边、人行道停车合法”的错误概念,以致人行道上乱停车现象泛滥,阻碍人行道畅通。此外,由于人行道结构层单薄且地下管道和管线密集,在人行道设置停车位或者违章泊车,人为的增加路面承重,不仅破坏了人行道,严重的会导致人行道下的自来水管或煤气管道压裂,影响社会生活、威胁公共安全。

3.其他。城市车辆乱停乱放,诸如侵占绿地、占压市政管线及消防通道等现象都很普遍。乱停乱放的车辆经常堵塞居民小区消防通道或者挡住消防栓等设施,导致消防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现场扑救火灾,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外,由于执法管理力度不够,处罚措施实施不到位,乱停车不认罚现象较多,造成了乱停车-处罚不到-还是乱停的恶性循环。此外,城市乱停车会增加社会治安隐患,机动车随意停放,无人看管,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

由此可见,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危害严重,不仅影响道路通行、交通安全,其而且对市容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原因分析

1.“城市停车难”。停车位缺口大,停车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汽车消费市场迅速发展,各种社会车辆和私家车增加速度加快,停车位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量,停车泊位的不足与小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形成极大反差。停车场(位)这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是导致乱停车现象的重要原因。另外,停车场管理混乱也是导致停车难、乱停车的原因。在停车场经营管理方面,除有授权特许经营的场站外,另有形形色色的停车场公司、物业公司纷纷涉足停车行业。有些公司只以

营利为目的,采取不科学、不负责任的手段来经营或建设停车场;有的甚至划几条线,一张板凳,一个挎包,就堂而皇之地“停车收费”,这使停车市场更加混乱,让部分驾驶员考虑经济原因、减少费用而弃停车场乱停乱靠。而市民长期以来始终把停车场所视为公共设施,习惯免费或接近于免费停车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人们往往不原意为半小时的停车支付一元钱,“铤而走险”乱停车。

2.“认识不够、守法意识淡薄”。部分驾驶人文明意识不够,守法意识不强是导致车辆被乱停乱放的直接原因。部分驾驶人乱停车是图自己方便,开车外出办事、购物时随意乱停车,此举是文明意识不够的表现;另一部分驾驶人则为前文中所提到的混淆了“停放车辆”和“临时停车”两个概念,此属认识不深;另外有些驾驶人虽有认识,却“心存侥幸”乱停车,此属守法意识不强。驾驶人的认识、意识不够直接导致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的发生。

3.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城市占道停车多头执法、管理混乱。在现有的停车管理体制中,交通、公安、市政、城管、环保、交警等部门都对停车场有管理职责,管理部门过多,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执法队伍,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管理效率低。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停车场进行管理,使得新停车场建设缓慢。另外,多头执法酿成混乱状态。有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如果一辆车在城市道路上违章乱停车,刚好两个轮子停在机动车道上,另外两个轮子停在人行道上,那处罚起来就会产生难题。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机动车道归交警管理,人行道归城管执法局管理,此种情况下两个部门都依据各自掌握的法律、法规,对这辆车各处罚一半,而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应运而生,直接影响到执法监管的力度。此外,疏于对乱停车执法的现象比较普遍,执法力度不够,以致部分驾驶人心存侥幸而乱停车。

三、法律依据

在现有管理体制不健全、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应明确管理乱停车现象的法律依据,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建立起完善、长效的停车管理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发[1996]1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等相关规定,我国多数城市的管理已经进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时代,原本属于公安交通、市政、市容环境等职能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统一由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在停车管理方面,原本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的机动车非法占用人行道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划归城管执法局;而机动车道上违章停车仍然由公安交警部门管理。在实体法律规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九条、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第九十三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三款等关于“停车”及其法律责任的规定明晰。因此城管执法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应沟通协作,并在现有的政策法规基础上,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尽的管理办法,依法依规构建和谐的城市停车管理体制。

四、对策与建议

1.完善立法及规章制度建设。在城市停车管理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大致规定外,具体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更详细的、专门性的规定作为依据。相比较之下,国外“交规严谨”值得借鉴:在法国巴黎,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大小600多个路牌中,不乏有关于停车和泊车的标志。要停车,需要眼观六路:付费停车场、车卡停车场、两轮停车场、货车停车场的标志各不相同,要看牌子分辨。法国交规中的停车准则只有两条:别妨碍交通和别成为危险的障碍,但关于障碍停车和危险停车的条款列得相当细致,所以巴黎乱停车的现象并不普遍,这得益于其“交规严谨”。目前,治理国内城市停车乱象最根本的途径是建立完善、严谨的规章制度,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关于对停车管理的规定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各城市应该在现有的政策法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对完善的停车地方法规和更加具体、详细的管理办法,如《厦门市停车场建设和停车管理规定》的出台将为厦门市治理乱停车现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意识。一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乱停车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宣传乱停车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使广大驾驶员意识到乱停车时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还要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纠正“路边、人行道停车合法”的错误概念,共同抵制乱停车现象。二是要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培养全民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从学生抓起”不仅指针对在校学生,应该更要注重对“驾驶学员”的教育,驾驶员取得机动车驾驶执照之前应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停车管理规定”又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以“资格准入”的方式来强化驾驶员的守法意识,从人的意识这一源头治理“乱停车”问题。

3.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针对乱停车现象,公安交警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应加强巡查频率,及时制止各种乱停车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对违规驾驶员进行处罚,使违规驾驶员充分意识到不能随意乱停车。另外,针对“乱停车不认罚”现象,城管执法部门应加强和交警部门的联系,对于违规驾驶员不重视城管执法开具的处罚单,对不按规定时间接受处理的车辆,应将其车辆违规信息抄报送传输到交警部门交通违法信息系统中,在年检中加以限制。此外,对于乱停车屡教不改、严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堵塞消防通道等情况,应采取强制牵引措施,具体操作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三条实施。

4.加强停车场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管理配置。针对城市停车泊位供给不足的情况,应在现有的公共设施基础上开辟出新的停车场位。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并根据城市、道路的具体情况,增建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现阶段应该积极整合现有的停车资源,“广开源路”,并建立停车诱导系统,运用综合的、科学的管理技术,优化停车资源配置。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5

一、防汛抗旱工作对水库加固的要求

防汛抗旱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坚持防汛抗旱统筹, 在防洪保安全的前提下, 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 防止人对水的侵害, 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水库加固工程施工必须要重视对防汛抗旱的提早预防措施, 做好水库加固施工的全面检测, 掌握了解险工险段基本情况。目前, 我国水库加固工程, 特别是中小型水库的加固施工情况不是很理想, 很多施工忽视防洪要求, 未经洪水分析、防洪论证, 施工计划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成为防汛抗旱工作的安全隐患。

二、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库加固施工存在的问题

(一) 基本资料不全。

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库加固施工往往时间紧迫, 因此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基本资料往往搜集不全, 为工程施工带来隐患。例如:某水库加固工程的溢洪道施工需要在围堰保护下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SDJ338-89) 第2.2.1及2.2.2条规定, 围堰保护对象为2级永久建筑物, 堰高为9.0m, 库容0.56亿m3, 围堰失事将导致大坝失事, 后果严重, 因此确定围堰为4级临时建筑物。但是, 施工过程中受基本资料的影响, 施工部门没有按照临时建筑物的要求完成施工, 使得加固施工浪费了大量的资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库加固施工过程中缺乏有资质的安全鉴定人员, 缺乏基本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就使得施工人员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与技术水平指导, 导致鉴定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同时, 施工前缺乏必需的鉴定资料, 缺乏能够真实反映大坝运行关状态的安全观测资料。在缺乏资料又不采取其它有效措施的情况下搞安全鉴定, 根本不符合我国的施工要求。

(二) 地质勘探深度不够。

“地质勘探”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 确定合适的持力层, 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 确定基础类型, 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对于目前防汛抗旱阶段的水库加固施工缺乏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 即使进行了也不够完善, 往往是进行简单的地址情况测量, 或者是仍然依循原有的水库建设阶段的地质勘探材料。这样的现状往往使得水库加固施工缺乏稳定性。例如:涵管土方回填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回填土料不合格, 未做土工试验就进行了土方填筑;涵管回填的土方厚度不能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土方填筑作业不规范, 回填后也未进行有效的夯实碾压, 导致出现局部弹簧土、层间光面和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等。形成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地质勘探工作的深度不够, 为加固施工带来直接影响。

(三) 水库现状论证不足。

防汛抗旱的施工加固是在水库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完善形式为目的的施工处理, 因此水库的加固施工必须要对水库原有的情况作出准确的论证, 但是目前水库现状论证缺乏专业人员, 技术人员不到位, 未按要求完成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没有严格按程序、按规范进行施工, 对设计资料不进行认真的审查复核。对工程项目设计技术交底存在一定问题, 未提供详细的技术交底资料, 交底时未提供施工图。同时对实施方案批复的有关要求没有做到必要的修改或进行施工图的细化设计, 使得论证体系存在缺陷, 导致水库在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工后, 仍存在局部质量缺陷, 影响到水库防洪能力的发挥。例如:水库擅自减少或变更部分主体工程;水库设计漏项或初步设计不到位等问题都是水库现状论证不足引起的。

三、提升水库加固施工效果的对策

(一) 加强基本资料的收集论证。

对于水库加固施工的资料收集工作来讲应该根据工程各部分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收集, 例如:加固工程的主要内容分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洞等三个部分, 主要内容如下:大坝部分包括:一是主坝防渗加固;二是副坝防渗加固;三是主坝坝顶加固;四是副坝坝顶加固;五是副坝背水坡加固。溢洪道部分包括:一是溢洪道进口处护砌加固。二是交通桥加固。这些细致的内容都要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相关的论证,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测量成果资料要及时报送监理机构审核, 必要时在监理机构的直接监督下进行复核测量, 若经双方协商同意, 亦可与监理人员共同进行联合测量, 保证测量成果资料的可信度。

(二)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首先要做好地质勘查及大坝安全鉴定, 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在工程建设前期, 主管部门要组织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情人员座谈水库的有关事项情况。而在鉴定勘察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根据勘探的结果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例如:通过地质勘探可以发现某水库造裂隙发育方向有三组, 裂隙以层面裂隙最为发育, 其次为平行于岩层走向的裂隙。在局部陡岩地段, 有少量卸荷裂隙发育, 大坝枢纽区构造裂隙十分发育, 裂隙一般切割深度大, 延伸远, 库水通过两坝肩、坝基基岩向下游渗漏大坝灌浆:为解决坝基和两岸坝肩渗漏量较大的问题, 建议对坝基、两坝肩基岩进行帷幕灌浆。

(三) 加强水库施工任务论证。

在设计过程中, 根据水库大坝安全技术认定综合评价报告, 需聘请水利资深专家到现场召开工程设计优化与施工技术研讨咨询会, 重点对主要建筑物, 例如防渗墙、坝基防渗、坝下涵管和输水隧洞等提出工程设计优化咨询意见。通过设计优化, 采纳专家意见, 优化设计方案。例如:某水库对水库溢洪道和大坝背水坡进行砌垒防渗除险加固作业, 要进行溢洪道开挖清淤, 复合土工膜水平防渗、岩质岸坡喷射C20砼防渗, 右岸破碎岩体清理等工程。为了更完善地设计出施工方案就要对水库现有的情况做好论证, 通过专家论证结合地质勘探和水库破损情况为施工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 为了加强论证的效果, 必须要采用相关的论证办法, 进行科学化的验证:一是摩擦试验模拟了现场施工和运行情况, 得到土工膜与结构面的抗滑剪力和摩擦系数, 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论证。二是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方法和成果。在如此详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完善的施工计划:一是原则同意大坝坝坡稳定及渗流计算的方法和成果。二是原则同意本工程的除险加固方案:采用套井回填粘土, 其中坝体与坝基接触带采用1∶4水泥土的防渗处理, 背水坡采用细砂垫层防治白蚁。请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探补充粘土料场的位置、质量和储量情况。三是基本同意设计提出的原有水库的迎水坡的基本构造不进行加固改变, 只是建议进行相应的裂缝修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水库加固施工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而且明显的,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库加固施工效果应该加强基本资料的收集论证,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加强水库施工任务论证。

摘要:通过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水库加固施工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而且明显的,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库加固施工效果应该加强基本资料的收集论证,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加强水库施工任务论证。本文从防汛抗旱工作对水库加固的要求入手, 总结了当前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库加固施工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升水库加固施工效果的对策, 为保障水库加固施工效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关键词:水库加固,防汛抗旱,地质勘探

参考文献

[1].严祖文, 魏迎奇, 张国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现状分析及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 2010

[2].钮新强.水库病害特点及除险加固技术[J].岩土工程学报, 2010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6

摘要: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促使城市建筑趋向高空发展,市区建筑群的格局随之高层化,高层建筑的数量增多。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象征,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视。本文就城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求找到改善对策。

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城市构造逐步向高空延伸,使得我国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地增多。高层建筑结构功能复杂,建筑面积大、高度高、人员众多、用火用电量大,因而其存在的火灾隐患是不容忽视的。目前,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对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措施是消防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消防难点

1、火灾蔓延途径多,火势迅猛

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风道等通道较多,火灾发生时,易产生烟囱效应,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高层建筑受风力影响较大,建筑物越高,风速越大,火灾扩散速度越迅猛。还有,建筑内部的电气化、自动化等各类电器设备繁多,增加了短路漏电而引发火灾的可能性。另外,装修材料(多为可燃性材料)的大量使用,有利于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并可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人员多而密集,安全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层数多,将人员疏散到地面所需的时间较长,而且建筑面积大,容纳的人员较多。火灾发生时,电梯必须停止使用,只能通过楼梯进行疏散,而楼梯的容纳量有限,必然会发生拥堵、踩踏事件,来不及疏散的人员极有可能被烟火熏死或烧死,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3、高层建筑火灾救援难度大

建筑高度高,現有消防车辆及设备满足不了灭火需要,不能及时控制火势而造成火灾扑救困难。特别是消防水供给量及供水高度达不到要求时会延误灭火的时机。火灾时,空间范围内会充满大量的烟气及水蒸气,而此时,各类排烟设备的自动切断使得通道内的排烟更加困难,据统计,火灾中约 70%~80%的人员是由于烟气中毒而窒息死亡的。

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消防设计不够规范

1995 年国家颁布了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了规范保证。然而,许多高层建筑住宅的消防设计并未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特别是一些老式的建筑消防设计存在着先天不足,例如,公共通道未设消防自动系统;缺少消防水源;疏散楼梯间不符合规范要求;超过百米甚至更高的建筑存在避难层“空白”;现代高层建筑的高密度建设或是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的建筑,使得消防车道或消防室外操作面积被大量占用;高层建筑的幕墙装饰,在火灾高温作用下,极易破碎形成玻璃雨,妨碍救援实施,造成人员伤亡。

2、消防设施配备及防范措施不到位

通常,最基本的消防设施应包括:设有火灾报警控制设备和消防控制设备的消防控制室、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淋装置、安全疏散系统、排烟系统、自动防火卷帘系统等。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存在着设施配备不齐全、设施质量不过硬、消防系统缺乏维护保养以及不同程度地停用等诸多问题。

3、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的高层建筑多为合用或多产权建筑,造成了各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责任落实不清,使得消防设施的管理维护责任不到位,而且建筑内各种消防设施繁多,其管理与应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往往又存在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到位的问题,加之消防应急预案等的欠缺,所以,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是应得到充分重视的。

4、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设施维护人员的消防安全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很大程度存在着业务不规范、不熟练、责任心不强、擅离职守以及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

5、公众消防安全意识缺乏

在社会生活中,公众缺乏对火灾事故的灾难性后果的认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未有防范火灾的安全意识。如擅自改变房间使用结构但消防设施未跟上;在装修材料的选用上也未充分考虑到耐火、非易燃材料的使用;对电、气的安全使用重视不够;消防安全基本知识、自救逃生常识也相对匮乏。

三、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对策

1、消防设计合理、设施齐全

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防火设计规范进行,合理布置建筑总体布局和防火分区,并加强排烟设计和安全疏散系统设置,配备各种类型及功用的消防设施,并试图开发智能化的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以形成一种智能火灾监控与消防系统,该系统可根据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综合考虑建筑物的规模、火灾载荷、危险性、事故后果以及疏散和扑救的难易程度,确定相应的消防设计及设施配套方案。

2、制定高层建筑火灾应急预案

应根据不同高层建筑的特点,包括楼高、层数、建筑结构及通道设置、建筑物的材料及耐火性能、火势蔓延的可能方式与强度等制定火灾发生时的灭火措施、供水方式、所需灭火力量、抢救被困人员和输运贵重物资的通道或方式等。在高层建筑外,对于火灾外场的救援也应制订应急预案,如消防人员登高救援的方式、消防车辆通道的疏通、操作场地的确保等。

3、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应明确各单位部门消防安全责任,制定单位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开展防火检查,

有关部门应对各建筑的消防安全系统,包括各类消防设施实行定期检查,监督其消防措施落实情况,以消除火灾隐患。同时,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岗位责任意识,提高消防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消防设施的正常合理使用。

4、完善消防安全规范及法律体系

在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中,须进一步健全各种法规制度,同时加强对消防安全的监管,国家各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各类消防设计规范,制定新的管理规章制度,以法律法规作为工作实施的保障,同时须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严肃消防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审核制度。

5、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及安全意识的培养

各相关社会团体或消防部门应向高层建筑使用者和管理者以及广大的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并且有针对性地宣传防火知识,特别是自救知识,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防火意识,也可进行定期的火灾事故演练,训练公众的疏散、逃生和使用消防设施的能力。一方面使公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火灾事故的严重后果,提高对火灾的警惕性;另一方面也培养锻炼了公众防御火灾、实施自救的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现代社会高层建筑“层出不穷”,因建筑特点、经济社会因素以及人为因素,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实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其消防安全也存在种种隐患。对于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消防安全设施、消防工作辅助系统与人员配备,特别是消防安全的管理与公众的安全意识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逐步完善健全各项制度,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赵爱民,鲁亚姝.现代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07,23(4):16-19.

[2]付闯.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与消防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193-194.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问题;原因;对策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建设成为衡量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当前很多城市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多家企业各自为政。这不仅有损城市形象,更直接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和市民的生活,污染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一、城市道路

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和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交通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城市道路系统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许多大中城市还有地下道路和高架路,成都也不例外。

(一)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实现多层次,多元化交通;

(二)政府公益性投资,体现了国家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四)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促进经济发展;

(五)缓解交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树立政府服务性形象。

二、问题

(一)排水系统不完善

由于选用的排水管道质量不好,管道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开裂或破损,管道基础条件不良会造成基础与管道不均匀凹陷,局部积水严重。在夏天,一场骤雨,道路积水流畅不通,街道很快形成积水,有时会淹没整个脚部,车辆无法通行,群众只能提上裤腕通过街道。

(二)城市道路路基、 路面质量问题

一方面是路基,地基处理不科学,不合理,压实路基质量较差,由于监管不力,施工质量差。另一方面是道路路面问题,路面基层强度不够,路面基层早期破坏,混泥土或沥青路面皲裂,纵横向裂缝,出现断板,或凹凸。质量控制不严格,施工工艺不合理,不科学,盲目抢工等原因所导致的。

(三)缺少相应的绿化设施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道路绿化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直都是作为道路设计的辅助部分,没有充分考虑道路功能与城市特点因素。还因为我国大多数城市老城区人口,道路狭窄等,道路绿化覆盖率低,拆迁道路时,改建或扩建道路,致使城市道路绿化发展缓慢,甚至消失。

(四)修路次数频繁

在道路建成后又多次对道路进行开挖,修路等,人们称为“拉链马路”现象。对街道进行污水、雨水管道建设施工,街道普遍被开挖出几米深。因开挖街道封闭交通,不仅机动车无法通行,就是人们步行通过也非常困难,并且造成附近街道上车辆严重拥堵。群众议论道:“一条路刚修好又开挖,能不堵吗?现在的路是越修越堵,越堵越修。”

(五)城市道路呈拥堵状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家每户都有一辆甚至多辆小车,或者摩托车。虽然政府实行限号和对摩托车进行上牌管理,但是城市道路依然呈现拥堵状态。在成都,周一到周五上下班拥堵是最严重的,特别是一环路,二环路。市民戏称道:“开车比蜗牛爬还慢。”而周末或节假日,虽国家在节假日实行免高速收费,出城的道路依旧很堵。

三、原因

(一)市政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供水、供电、供气、电信、排污和道路拓宽等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各自为政。

(二)城市道路建设缺乏系统性

一些城市道路建设本就缺乏系统规划,乃至于城市发展加快与规划严重滞后的矛盾愈加突出。

(三)政府对城市道路建设缺乏统一严格的管理与规定

政府对城市道路建设缺乏监管、处罚,导致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不合理,不科学,工程质量差,出现城市街道积水和排水系统不完善。

四、对策

道路交通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道路宽敞平坦是一个城市精神风貌的体现,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采取有效的办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城市道路建设问题,应在“限”的同时,树立科学观念,改革机制,统筹规划城市的道路建设。

(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城市道路建设的管理,并出台具体的措施加以治理

政府有权限,有能力也有责任对城市道路建设进行统一的管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应为人民的生活着想。必须改革目前政多出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以全面提高整个城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城市生活。

(二)应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或协会单独管理和监督城市道路施工

由统一的部门协调出一个统一的规划方案,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规划方案进行城市道路施工。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公示牌,做到:“工程主管单位公开、业主单位公开、竣工日期公开、监督电话公开。”主动接受部门或协会、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

五、结论及展望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这样一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记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道路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水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规划道路建设,更好、更快的解决道路建设问题。使城市发展步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许家钰,程家驹.道路工程[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08.

[2]陈忠达.路基路面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06.

[3]夏连学.路面结构[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08.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城市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 城市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现代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能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现代城市广场可以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娱乐、集会和休闲交往的场所。我国各地地方政府也都积极采取措施建设为居民建立一个生态和谐的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的建设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也就是说,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建设成了颇具规模的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已经成了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广场已经了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 受社会现实条件和设计师主观条件的制约, 我国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方面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的, 这些问题是严重影响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的。

2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现代城市广场在设计方面尺度过大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一些城市广场, 尤其是县级的城市广场在规划阶段就没有对广场的尺度进行科学的界定, 从而导致城市广场的设计尺度过大, 城市广场尺度过大必然会为城市广场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例如, 过大的城市广场必然会导致物力人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这样也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 城市广场过大还会使人们长生空旷的感觉, 让人感觉不亲切, 不具备城市广场应有的亲和力。另外, 过大的城市广场会让在广场中游玩的人觉得很累, 这样就没有体现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2.2 部分城市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对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体现不够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窗口, 别人也可以通过城市广场了解这个城市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然而, 我国一些城市在进行广场设计的过程中, 仅仅是被动模仿其他城市现代城市广场建设成功的范例, 并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没有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就说明这些城市在广场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去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并最终导致城市广成设计和建设缺乏当地特色文化理念。也就是说, 一些地方城市广场的设计仅仅是毫无理性的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 导致广场失去了地方特色, 导致各地城市广场千篇一律, 毫无特色, 不能体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时间久了, 人们就会对这种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产生审美疲劳, 不利于现代城市广场的长久发展。

2.3 城市广场设计中大片装饰性草坪产生的弊端

目前, 我国多数城市在建设广场的时候都喜欢在广场里布置面积很大的装饰性草坪, 这些草坪有工整的修剪图案。在城市广场草坪的旁边大都立有“禁止游客践踏”的牌子。游客面对融融的绿意, 却不能在上边休息玩耍, 很多游客都不得不在路面和那些局部硬质铺装上面进行活动。同时, 为了生活美化, 城市广场设计在不同地季节应该有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 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广场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但是大草坪这种比较单一的景观就很难与不同季节的景观特色进行协调。

2.4 部分城市广场设计空间围合感不强, 建筑形式不够协调

当前, 广场的围合主要有单面围合, 两面围合, 三面围合和四面围合四种形式, 其中以三面围合和四面围合具有比较好的封闭感, 也有较强的领域感。在围合广场的常见要素主要包括数树木, 建筑, 柱廊和一些有高差的特定地型等等, 建筑围合是城市广场设计比较高的一种形式。然而, 当前我国的部分城市广场大多采用道路围合, 或是在城市广场的两侧或单侧布置一些建筑, 这种形式会让游客容易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一种不安定的感觉, 从而导致游人不愿意长时间的在城市广场游玩, 这样就降低了城市广场的内在凝聚力和吸引力。

3 应该如何设计生态, 人文, 社会和谐的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窗口, 是市民进行娱乐, 休闲以及集会交往的场所, 这充分说明现代城市广场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促进生态, 人文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设计城市广场的过程中, 设计师要对城市广场赋予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 要注重广场建筑各方面的协调, 考虑多种大自然环境的引入, 要遵守设计原则理念, 设计合理科学的现代城市广场, 为居民的休闲生活打造一个和谐的场所。

3.1 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 赋予城市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窗口, 也是外地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才能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 设计是在进行城市广场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 比如, 当地的传统, 历史, 具有原始风貌的艺术和风土人情, 以及古代的有趣传说, 当地的宗教, 民俗, 书法和文学典故等历史文化。例如, 在江西南昌的秋水广场, 它的设计就是跟当地历史文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秋水广场位于南昌市赣江北岸, 与中国名阁滕王阁隔江相望, 千米宽的赣江恰好在这里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 高达128m的音乐喷泉也是秋水广场的一大奇观。每到夏夜, 游客可以边观看滕王阁夜景, 边欣赏美妙的音乐喷泉。因此, 秋水广场的设计充分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糅合在一起。

3.2 城市广场设计要考虑到多种大自然环境的引入

目前, 我国部分城市的广场只是引入大面积的草坪, 这种单一的自然环境并不利于城市广场的长久发展, 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因此, 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广场设计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引入草坪, 更要引入大量的花卉, 树木, 水等自然环境, 还应该适量的引进一些鸟类和小动物。美丽的花卉在春天开放能吸引不少游人在广场内游玩赏花。夏天树木茂盛能为游人遮去火辣辣的阳光, 水的引入更能为游人带来一种清爽的感觉。因此, 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广场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充分体现生态和谐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3.3 广场设计的规模要适中, 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 不要过大

一般而言, 大城市的城市广场面积在3~4hm2之间, 而小城市的城市广场则适宜在1~2 hm2之间。因此, 城市广场面积的大小与城市的经济实力是没有很大关系的, 这也意味着片面的去追求面积和比例过大的城市广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 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广场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建筑, 要与当地城市的面积相协调, 这样, 市民在城市广场游玩的时候才不会产生空旷的感觉, 这样的城市广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广场才能更具亲和力, 这样才能提升城市广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广场建设的热潮, 我国各地城市都积极建成了自己的城市广场。但是, 受现实条件的制约,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在规划设计, 建设施工和管理维护等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因此, 设计师在对城市广场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特色文化, 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要注意多种自然环境的引入, 广场面积要协调, 要努力为市民打造一个生态协调的城市广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窗口,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形象的。也就是说, 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人越来越习惯城市广场的存在, 市民也都希望城市里可以有一个兼具人文, 生态和社会和谐的城市广场。然而, 受社会现实条件和设计师主观条件的制约,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了人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 设计和建立一个人文、生态和社会都能和谐共存的现代城市广场。

关键词:现代城市广场,设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静.城市广场设计中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

[2]杨丽丽.浅谈城市广场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4)

[3]陈建斌.浅谈当前城市广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山西建筑, 2006 (1)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9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基本情况

1、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

由于贫困定义本身的模糊, 研究考察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目前也没有制定官方统一的城市贫困人口认定标准, 所以至今为止还很难得出一个精确度非常高、众所公认的城市贫困人口数量。根据2011年8月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测算结果,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5000万人, 而且这个数字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一数据是根据统计测算得出的, 5000万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6亿城镇人口的近8%。数据表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较多, 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城市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据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 2011年底我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145.7万户、2276.8万人。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659.9亿元, 比上年增长25.8%, 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2.0亿元, 占总支出的76.1%。2011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287.6元/人、月, 比上年增长14.5%;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240.3元 (含一次性生活补贴) , 比上年提高27.1%。根据社科院对上海、天津、武汉、兰州和重庆等5大城市调查结果, 城市贫困家庭的收入仍然只够糊口, 武汉、天津、和兰州有40%至60%的家庭不沾荤腥, 80%的家庭食品以蔬菜为主, 并且总是买最便宜的。在衣着方面5大城市90%以上的贫困家庭中成年人很少买新衣服, 30%至60%的家庭中成人的衣服是靠亲友赠送。在医疗方面贫困家庭中有30%至60%的有家庭成员患有慢性病或遗传病, 其中不去医院看病的占50%至70%, 有病看不起, 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教育方面贫困家庭中有60至90%负担不起学杂费, 除上海外, 其他城市因缺钱想让孩子退学的在二成以上。在社交方面, 社交活动需要花钱是贫困家庭疏于社交的主要原因, 此外社会歧视也是贫困家庭社交的重要障碍, 疏于社会交往导致贫困家庭逐渐与社会脱节。

3、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城市贫困人口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以下6类人员:一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或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的居民, 即传统上由民政部门一直给予社会救济的对象。二是贫困的“失业”人员, 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三是贫困的在职职工、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 即此类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和退休费 (或养老保险金) 的同时, 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四是由残疾、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五是城市移民等其他贫困人员。六是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 由于就业形势竞争激烈, 难就业或就业不稳定, 导致收入偏低不能支撑日常生活, 被普遍称为“蚁族”。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贫困人口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类是由政府和社会长期予以救济和保障的对象, 也即是传统救济对象, 目前传统救济对象所占比重逐渐变小, 第五类和第六类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大, 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二、城市贫困的成因

1、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城市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项目在内的, 涵盖全体城镇居民, 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 与城市贫困人口直接相关的失业保险还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会救济和困难补助标准长期偏低, 保障覆盖面不广, 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才能解决。

2、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

我国当前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的分配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劳动的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 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够健全, 导致城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相对贫困人口日渐增多。同时各项福利政策与单位紧紧相连, 在转型时期便有很多下岗、失业职工在失去工作的同时失去了相关的保障与福利。

3、产业转型升级导致就业形势的变化。

我国经过长年的高速发展, 同时由于近年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产业也被迫转型升级, 企业要实行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化, 导致新的失业潮及就业难现象。

4、个人及家庭原因。

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专业技能, 年龄偏大, 身体经常受疾病困扰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城市贫困人口竞争力较弱。此外贫困人口家庭成员患病或残疾, 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也是导致城市贫困人口致贫的重要原因。

三、城市反贫困政策探讨

1、积极促进就业。

无业或就业不充分是城市贫困形成的直接原因。那么城市反贫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积极促进城市贫困人口就业。首先, 政府通过加强市场开放的力度、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宏观政策调整, 增加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同时出台扶持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政策措施, 促进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其次, 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知识或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其就业能力, 使其慢慢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最后, 政府和社会积极引导城市贫困人口转变就业观念, 为社会就业营造良好氛围, 使贫困城市人口摒弃就业偏见, 积极自主择业。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首先, 初次分配围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标, 加大工资制度改革力度。其次, 二次分配可扩展社会保障范围, 切实提升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安全感”, 同时减少垄断对分配格局的扭曲作用, 让国有企业利润通过适当的方式体现全民共享, 增加城市贫困人口收入。最后, 综合财税配套改革, 出台切实可行的税收调节手段, 同时政府支出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3、完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预防和缓解城市贫困的重要对策。首先,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将社会劳动者和城市贫困人口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缓解当前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 防止其他劳动者意外致贫。其次, 加大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力度, 构筑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安全网”。最后, 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力度, 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同时做好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为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坚强的资金保证。

4、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一种新的生产力, 其发展壮大有助于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首先, 非政府组织容易深入社会基层, 可以更多地与城市贫困人口交流和接触, 了解其愿望和意愿, 并据此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城市贫困人口脱贫的服务。其次, 非政府组织的机制灵活、高效, 能及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条件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而且还能精确计算活动成本, 大大提高帮助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效率。最后, 非政府组织有大量志愿者参与社会保障服务的管理、运行和日常活动, 他们拥有各种职业、知识、经历、观念和不同技能的人兼职其中, 因而他们在某些方面比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帮助更为贴身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向德平:《社会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第1版。

[2]林闽钢、陶鹏:《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

[3]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 《江苏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4]王德文、蔡昉:《收入转移对中国城市贫困与收入分配的影响》, 《开放导报》, 2005年第6期。

[5]洪大用:《试论改革以来的中国城市扶贫》,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篇10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转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对其予以充分的关注和重视,电子档案逐渐的普及,这给我国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档案管理虽然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予以控制,从而也就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

一、电子文件档案概述

国际档案界认识到计算机对档案的影响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196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九次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上曾将数据自动化处理列入会议的议程,1971年,第十三次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上,秘书长鲍弟埃强调,现在是确定档案部门应用计算机政策的时候了。此后近二十年间,由于计算机技术瓶颈的影响,国际档案界对管理计算机产生的电子文件的呼声也暂时平息下来。20世纪80年代,国外一直没有正式提出“电子文件”一词。其专门术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机读文件、机读档案、电子文件等几个阶段,最近几年才出现“归档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提法。

中国的电子档案建设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1996年9月18日国家档案局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电子文件归档及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进行研究。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将电子文件档案定义为“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二、电子文件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文件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容易被破坏

档案的固有属性就是其原始性和真实性,纸质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是非常容易得到确认的,电子文件档案在形成和处理的过程中,信息具有非常大的可变性,如果在处理的过程中对原始的信息进行了修改或者是删除,其是不容易被识破的,同时,电子档案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和信息载体相互分离的属性,所以在电子档案形成的过程中原始信息很容易被人修改,这样也就影响到了档案本身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电子文件档案长久保管困难,信息难以维持永久的存取

电子档案产生、传输和应用等整个过程都会受到硬件、软件以及环境的影响,电子档案在存储的过程中,对载体自身的性能和环境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同时其使用的寿命也不是很长,另外这些存储的载体无法很好的地域一些自然灾害和病毒的侵蚀,电压不稳或者是操作失误都会使得信息内容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坏或者是丢失,所以这也给信息的长期储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我国全球化和信息化网络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因特网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全球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这样也就使得更多人可以进入到互联网当中,但是电子档案信息主要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这样就使其面临比较严重的危险,比如窃听或者是篡改等等,丢此外电子档案在发送、接收、保管和归档的过程中还非常容易受到病毒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互联网的非法访问也十分的严重,而且现在的网络高手越来越多,新的黑客技术也在不断的涌现,所以电子档案当中的信息安全也无法受到良好的保障。

三、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统一的电子文件档案归档基本结构标准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子档案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激增现象,档案管理部门在收到电子档案的时候一定要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核查,保证档案最基本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当前很多发达国家制定的“NOARK文件登记簿标准”就是对电子档案管理的一个非常详细完善的规范。所以在我国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就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更符合我国的电子档案基本架构标准,这样一来从电子档案形成到电子档案统计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很好的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原始性,使得档案信息收到良好的保护。

(二)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前介入电子文件档案系统的设计

1、对电子文件档案实行备份制度

电子档案备份通常就是指使用存储载体将一份文件保存两份或者是两份以上,因为电子档案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安全性和稳定性就无法得到保证,比如说在工作中因为操作失误删除了不该删除的信息或者是电子档案遭遇病毒,使得文件檔案无法正常打开,甚至直接受损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电子档案的备份就显得格外重要。

2、保证用作处理和存储电子文档的计算机专用

用于存储电子档案的计算机必须要实行专人专用的制度,这也是保证电子档案安全性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措施,如果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用到其他的领域当中,就必须要使用一些其他类型的媒介信息,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计算机病毒,使得电子档案受到损坏。此外计算机中无用的文档也会增多,这样就会产生误删或者是误用文档的情况。

3、对重要的电子文件档案实行分布式双机备份

为保证处理和存储电子档案的计算机随时能正常工作,可以采用分布式双机备份,当工作计算机出现问题后,另一台备份机立即开始工作,使处理和存储电子档案的计算机不会发生崩溃,电子档案不会发生丢失,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

4、对电子文件法律效力问题的解决

加强立法,确保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要使电子文件具有充分的证明力,还是要在已有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如《行政诉讼法》、《档案法》中,进一步明确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并制定与《档案法》相配套的切实可行的电子文件管理法规及实施细则。

四、结语

在我国的档案工作发展中,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档案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对档案工作而言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要对其予以充分的控制和调整,从而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志刚.试论城建电子档案管理[J].云南档案,2009(05)

[2]程淑欣.如何并行管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J].城建档案,2008(10)

[3]高雅.城建电子档案特点及管理要求[J].兰台世界,2008(11)

上一篇:公司员工上网管理制度下一篇: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