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推荐10篇)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篇1

1. 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专业目前教学体系还比较单一, 教学模式也是比较落后的传统传统教学模式。

大多数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偏向于单一问题或项目, 如动画、视频压缩等, 没有充分利用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有兴趣的学生特长的发挥, 无形中遏制了许多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比较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都注重先授理论知识, 然后通过课程设计进行巩固这种方式。实践方式单一, 课程设计题目陈旧, 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 不能充分锻炼实践能力。有的学校偏重实践, 往往使学生陷入注重钻研实验工具, 缺乏理论指导的纯工程性训练这一误区。

2. 日益发展变化的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不够成熟。

近年来, 随着电脑的数字音频和视频压缩、图像处理、三维动画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促使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功能更完善的设备、数字媒体、软件产品已经出现, 如视频和音频数字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Premiere、Maya、After Effects、Cooledit等视音频开发工具, 使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视频节目制作变得更加容易。但是, 由于这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 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缺乏, 很难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专业研究, 因而使该行业的研究仅限于表面。

3. 实践性、实用性的课程设置比较少。

数字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 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在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当前国家教育技术毕业生流动的研究显示, 电影和电视制作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深深感到, 在学校期间自己在视频图像制作方面动手能力培养较少, 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系统的影视制作经验不足。这表明, 这些高校开设此类课程, 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 由于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教学时数多方面的制约, 实验内容多为验证型或演示型, 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这种状况显然是与教育技术学科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性质不符, 也与教育技术实践和社会需求脱节。

二、做好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专业教学工作的建议

1. 构建和完善教学体系, 加强教学改革。

首先, 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 开设相关辅助课程, 如美学、电教美术等,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 我们还必须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其次,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 加强能力培养应该采用模拟“实战”的教学方式, 例如积极倡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主要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2. 加大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引进。

AECT 94定义指出,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 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媒体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重点, 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 迅速更新自己的知识, 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笔者认为教育技术人员应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与媒体开发能力 (可以开发出多种媒体教材、教学软件)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在具备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后,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一定要学有所专, 在某一特定领域中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精深的技术, 从而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该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向。

3. 注重和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高校首先应该完善各种实验设施, 并加强和校外企业的联系, 进行对口专业培训, 这样既可以培养专业性人才, 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媒体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不同院系之间也可以加强联合。如与艺术学院师生加强交流合作,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 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训练, 使学生的艺术理论基础及时运用于实践,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尝试和改进的过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软硬件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 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 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这就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与时俱进, 充实和完善自己,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小丰, 王小根, 盛小玲.数字媒体产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J].教育技术通讯, 2007 (11) .

[2]田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7 (3) .

[3]任月琳.关于数字媒体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 (2) .

[4]伍顺比, 江玲.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课程设置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 .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高校;安全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各高校在其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建设中都投入了很大的力度。高校的图书馆已经从单一的馆藏图书馆逐渐的向先进的数字图书馆转变,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显著,其在多方面相较于传统高校图书馆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技术、建筑、资源类型、管理模式等方面。而且数字图书馆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查询的便利性,其提高了高校科研水平,巩固了教学质量。数字图书馆在建设的进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安全无小事。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问题涉及的领域繁多,无论是从建设还是到使用上,甚至在管理上都存在一些安全问题。曾有学者提出:“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问题是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可核查性、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等,实质就是一个信息安全问题。所以,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如何建立一个可靠、安全的信息网络环境是十分关键的。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问题分析

(1)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在当前,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上还有一些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于高校管理层对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和严格性。根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在信息系统入侵案例中占百分之七十的是内部入侵,所以,高校管理层对图书馆的安全管理意识一定要加强,否则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还有一些问题表现在安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上,这种不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使得全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使得数字图书馆不能合理的充分发挥其作用。(2)版权问题。现阶段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数字信息的便捷,人们在享受便捷的同事,版权问题也出现了一些危机。一些有恶意的个人或团体通过网络传输,将其内容任意传播。如果在没有征得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这就出现了侵权现象。(3)网络信息服务安全问题。网络信息服务,也称因特网网上信息服务,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机构和行业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处理、存贮、传递和提供利用等一切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网络信息数据、产品和快捷的服务,让人们从繁重是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享受网络带来的省事,省心,省力。网络安全涉及的因素很多,如病毒感染、恶意入侵等等,病毒是当前网络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高校数字图书馆存有各种数字资源和大量数字图书,一旦受到病毒的攻击,其损失将是难以弥补。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对策探讨

(1)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安全防范体系正常运行的保证就是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后盾,仅凭安全技术防范是不能够保障网络体系在应对安全的。在应对安全技术和设施进行管理时,还应该通过制订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来实施。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多方面,主要的内容是对安全管理范围的划分和对安全管理等级的确定。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严格管理网络操作,制订一系列措施,并对相关人员出入机房进行登记。(2)保护版权需利用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是互联网上多媒体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手段。“数字水印技术”通过将各种版权标识嵌入到整个数据库之中,如图像、数字、序列号、文字等等,用来保护版权。数字水印技术是现阶段比较先进的技术,其将创作者的信息以水印的形式嵌入到作品中,以确保数字图书馆中版权的安全,在保护版权的过程中作用明显。(3)提高网络信息服务的安全性系数。一是保护信息的安全应该利用利用信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的先进性得到了各行业的支持,它是目前唯一的一种用于保证信息机密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对保护信息的安全上通过各种加密算法,以很小的代价,达到对信息的最大保护,为网内控制数据、文件、口令、信息等数据提供支持。二是保护网络安全应采用病毒防护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研制出了多种计算机病毒,用来攻击我们的电脑,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所以,必要的病毒防护措施是保护的重要保证。现在的一些杀毒软件在单一主机上的杀毒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在面对网络上的一些病毒的时候就不是很好用了。所以保护网络安全应采用病毒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徐海军,朱瑞峰.高校图书馆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88~290

[2]赵幽兰.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解决方略[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64~368

[3]周华生.高校图书馆网络安全隐患及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97~99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篇3

目前,国内出现了许多种元数据,例如,拓片元数据、建筑元数据、古籍元数据、中文数字化全文文献元数据等,由于每种元数据都是由不同图书馆研制而成的,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因此,就会出现DC系列元数据与MARC元数据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有利于DC系列元数据与MARC元数据形成优势互补,也可以使某些适合用DC系列元数据描述的特定类型信息资源被充分地揭示和利用。同时,这种局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目前,我国DC系列元数据至少有4种以上,那么对DC系列元数据是否一体化;那些特定类型信息资源以前的机读记录该如何处理等。

笔者主张DC系列元数据一体化,反对各自为政。DC系列元数据都是在DC元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与信息资源特点进行了修正,所以这些元数据的核心或实质仍然是DC元数据。这一点可以作为DC系列元数据一体化的基础,但是,这种一体化工作完成就需要各个研制单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需要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出现加以强制执行,从而结束元数据结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于那些原由MARC元数据著录的信息资源来说,MARC记录已为受编信息资源提供了著录内容详尽,查全率高的机读格式,在受编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舍弃原有的元数据,而采用其它元数据方案。

3.2 选择适用的编码语言

在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设计中,编码语言的选择也是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在DC系列元数据中通常使用HTML、SGML或XML。有比较才有鉴别和选择,我们不妨对这三种编码语言的优劣进行分析比较。

XML是SGML语言的一个子集,同HTML一起成为SGML家族的主要成员。SGML是一种元语言,可以用来定义其它更专门的标记语言。HTML是由SGML定义出来的,专门使用在WWW上的标记语言。SGML是很好的资料存储格式,适用于任何复杂的文件,但不便于网络传输,SGML非常复杂,不易学习掌握。XML与HTML不同,XML是SGML的一个简化版本,实际上,XML也是一种元语言。与HTML不同的是,XML并没有语义上的元素定义,也没有预先定义好的一套标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定义自己的标记。

XML是可扩展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能力,同时它很有可能在今后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标记语言。但是,目前,XML在网络上的应用不如HTML广泛。由于HTML文档本身的结构性不强,扩展能力差,描述内容的能力也较弱,因此不太可能成为今后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主要编码语言。笔者建议,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编码语言采用XML。

3.3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应面向专业编目人员

信息资源编目实际上是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判断和组织的过程。组织过程包括分类、描述、归并及格式化等过程;分析过程则包括区分、验证、评估、比较、解释及综合过程。[2]总之,信息资源编目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增值的过程。目前,困扰信息资源编目的主要问题是费用。一是时间的花费,二是金钱的花费。费用问题使得许多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者希望所研制的元数据可以由非专业人员制作。毫无疑问,非专业人员制作元数据的费用低,然而这种低费用是以牺牲元数据的质量为代价的。笔者认为,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而言,元数据的总体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元数据,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利用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甚至会像搜索引擎一样,查准率很低。所以,建议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应面向专业编目人员。只有专业编目人员利用编目规则及书目控制等手段,才能够提供具有较高质量的元数据。

3.4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其它技术运用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技术,其中包括数据库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开放式网络词表/分类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中,我们需要与这些技术进行衔接并加以应用。以联合在线资源目录(CooperativeOnlineResourceCatalog,简称CORC)为例加以说明。CORC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为本地或网络电子资源创建书目元数据的系统,是一种为电子资源编目的数据库和工具包。CORC利用了网上杜威分类法数据库,实现了编目过程中DDC号码和主题标目自动分配。同时,CORC数据库的软件平台采用Mantis,这是一种适用于任何元数据定义与界面的网络资源编目系统工具箱。Mantis用XML存储记录,使得记录的输出非常容易,且有MARC、DCHTML和DCRDF、XML多种格式可供选择。CORC的成功在于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因此,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其它技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CC:DATaskForceonmetadataandCatalogingRules:FinalReport,August21,[EB/OL].[―03―05].http://www.ala.org/alcts/organization/ccs/ccda.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篇4

(摘要〕针对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客观趋势,作者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主体方向、人力资源、硬件建设、组织创新和基本原则等若干问题,并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3)

3.陈俊华.IT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期建设.图书情报工作,2001(2)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篇5

关键词:数据挖掘 数字图书馆 应用前景 检索技术数字图书馆

1.1 概念解析

作为高新技术下的产物,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突飞猛进,而且也为人类的社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同于现实中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虚拟的,它将分散的各种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实现互联,以此提供及时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它是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可共享的可扩展的网络知识系统,是一种能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高水平服务机制,也是面向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只有深入理解数据挖掘技术,才能不断促进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出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领域的重要作用。

1.2 组成及作用

数字图书馆包括能够服务于广域网的网络设备和通信条件,还有一整套用于信息的管理维护和用户服务的软件系统,这个软件系统可以划分为5个模块:权限管理模块、获取与创建模块、存储与管理模块、访问与查询模块以及动态发布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既包含了传统图书馆中的功能,还融合了档案馆、博物馆等中的功能,可以为公众提供综合信息的访问服务,在社会文化、电子政务、大众媒介等公众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数据挖掘在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中的概念

数据挖掘在具体的数字图书馆检索中的概念指的是,在没有给出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对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挖掘,也可以理解为在大量的图书统计数据中对内在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这里的挖掘对象可能是不同类型,不同物理服务器上的数据库。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数据挖掘系统”,但大多数只能称的上是机器学习系统或是实验系统原型,因为这些系统更多地是进行数据检索,并不能真正地处理大量数据,实现数据挖掘。真正的数据挖掘既涉及多种学科技术的集成,又包涵数据库技术、统计学、高性能计算、数据可视化、信息检索、模式识别等领域。借助数据挖掘,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从数据库中及时准确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所以,数据挖掘技术处在数据库系统的前沿,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拥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途。

随着数据库系统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系统中的数据,特别是全球存储的数据快速增长。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如此海量的数据无法都被有效利用。如果能在数据海洋中抽取出有效的信息,将会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实用价值,而这恰恰是产生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因。

总而言之,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模糊的、不全面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资源,把数据应用从一般的简单查询提升到挖掘数据知识的高度,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在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中的方式和技术

3.1 数据挖掘的主要实现方式

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中的数据挖掘的主要实现方式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即直接数据挖掘和间接数据挖掘。直接数据挖掘是在可用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模型,根据此模型对剩余的数据和数据库中表的属性进行描述。间接数据挖掘是利用所有的变量建立某种关系,而不再是选出具体的变量对其建立模型描述。

3.2 数据挖掘的常用技术

目前,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中的数据挖掘的常用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2.1 传统统计分析

传统统计分析技术使用了很多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技术是由系统对数字图书馆用户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3.2.2 传统主观导向系统

传统主观导向系统技术要有经验模型,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主要是运用从简单的走向分析到以高等数理知识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3.2.3 决策树

决策树相对来说是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这种技术的思路在于根据分类规则将事例层层归类成不同的类别。由于其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在数字图书方面较能被用户所接受。

3.2.4 神经元网络技术

神经元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领域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经在各个工业部门广泛应用。它是模拟人的脑神经学习的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从模糊数据导出概念和确定走向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3.2.5 基于事例的推理方法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篇6

1 图书馆类现状

(1) 图书馆类网站建设水平的差异

我国图书馆类网站建设, 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财政投入支持, 使得该类网站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既具有图书功能化服务, 也提供了休闲和培训等多元化创新举措;但我国经济尚不够发达地区, 由于资金投入有限, 培训师资也缺乏等因素, 使得该类图书馆网站建设, 还存在理论领域[2]。

(2) 该类网站技术问题

该类网站建设时, 遇到的技术问题, 包括现有设备不足以跟上网站建设需要, 并且维护技术也相对滞后。具体反映在终端服务上, 即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层次相对不高。另外还包括了网速和容量问题, 以及相关设备技术升级问题, 其中在软件开发和应用方面, 还存在供低于求的局面, 现有的声像、图形等快速传递和接收技术, 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也造成图书馆类网站价值不能充分得以体现。

(3) 该类网站安全技术问题

网络安全技术问题, 也是和数字化联系紧密的问题, 黑客和病毒给互联网安全, 带来极大挑战。不仅在图书馆类网站, 在其他类型网站类似现象, 也引起了足够重视。实际操作中, 随意增加、删除信息资料现象屡见不鲜, 也给图书馆类网站建设, 提出了较高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

2 如何应用技术措施合理建设图书馆类网站

(1) 应用专业化软件建设提高网站核心技术水平

图书馆类网站核心技术是指, 结构化信息和全文检索, 异构和概念检索, 以及多媒体检索。当前我国专业化程度较高, 且技术相对成熟软件较多, 已经具备了国内外领先的中文全文检索技术。例如TRS就是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 为Web网站动态发布内容及检索服务, 而TPI则是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 主要用于数字图书馆平台, 获得图书情报界较高声誉。另外还有Sirsi和麦达, 以及ISI等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软件公司, 其产品内容包含数字资源制作和采集, 以及整序和管理等, 还为图书馆提供信息发布和网上咨询服务等个性化服务项目。

(2) 应用动态交互式网站技术建设个性化Web网站

在图书馆类网站建设中, 通过个性化建设, 展示图书馆精神面貌和服务态度, 这就需要网站技术开发人员, 具有较强的平面设计能力, 以及矢量动画编辑能力较灵活。若动态网站编程能力强且数据库应用水平较高, 就能为图书馆类网站建设, 注入较强的活力和创造力。其中动态网站编程能力, 能有效确保图书馆网上服务质量。动态网站开发应用中, 较为传统的方式是利用CGI或Perl等, 较之当前新兴的动态网站开发技术ASP和PHP, 以及JSP等, 优缺点互见。因此, 在选择网站建设所应用软件时, 应根据本馆实际需求来灵活决策。现将两种动态网页开发技术, 进行优缺点分析。 (1) CGI, 全称:Common Gateway Interface。该技术安全性较好, 且通用性也较高, 但由于其成本高且开发所需时间较长, 即便开发出来还存在功能上的限制, 所以该技术不易开发[3]。 (2) Perl语言, 解决了CGI程序上的问题, 多用于驱动复杂的Web技术。 (3) ASP即动态服务器页面, 全称是:Active Server Pages。微软公司发布的Web服务器端开发环境之一, 其中包含了Windows的IIS组件。该技术优点是能够组合HTML和脚本, 还有技术较强的Active X服务器组件, 能为Web编程应用, 提供动态的、较强的技术保障。不足是该平台有较强依赖性, 且对服务器有较高要求, 另外安全性能也不够高。 (4) PHP, 全称为:Personal Home Page。该技术作为公开源代码之一, 是HTML内嵌式的脚本语言被运行于Web服务器端。 (5) JSP, 即Java服务器页面 (Java Server Page) , 该技术作为SUN公司的新型商业产品, 具有不错的跨平台应用性和协议无关性, 可以一次编写随处运行, 但该技术由于伸缩能力的发展, 也增加了其产品复杂性, 造成内耗也相对较大。

3 结语

图书馆类网站建设, 作为一项长期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关领导重视, 技术力量的支持, 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深挖内部潜力调动全体馆员工作积极性, 勇于创新、实践, 并时刻以读者服务为工作重心, 将网络语言应用到图书馆建设中。在图书管理工作中, 还需要正视当前图书馆类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结合本馆实际情况, 并突出图书管类网站特色, 从技术改造上不断优化、升级图书管理技术, 应用多元化信息资源, 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以顺应网络化时代人们对图书馆类网站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俞少华.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战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2, 5 (5) :77-78.

[2]陈强.公共网站的管理和实现[J].科技管理与研究.2013, 4 (6) :125-126.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 篇7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问题对策

1.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概念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是指通过技术设备、人员制度等的有机结合,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保密性。所谓完整性,是指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信息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不受随意的编辑、添加删除,即数据信息的编辑、添加删除操作必须是授权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性,是指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信息在内容上是数字图书馆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能为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的数据,在形式上是确保系统连续正常运行的;所谓保密性,是指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信息在非授权的范围外不能随意使用。

2.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信息安全问题的案例并不少见,如数字图书馆受病毒入侵,造成数字图书馆数据信息的破坏,甚至整个数字图书馆瘫痪而无法正常运行,如数字图书馆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和大意,管理账号泄露,给黑客入侵提供了机会,造成不可预知的损失等等。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技防不足。所谓技防,主要是指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设备、技术等,这是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客观因素。我们知道,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受到攻击的频率不断提高,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因素的困扰。

设备设施不符合要求。数字图书馆在硬件设施设备方面,对于网络控制中心机房设计、建造都有专业的要求,对于工作站安置环境的温度、防尘、防火、防水、防雷击、防漏电、抗静电、抗磁场干扰也有标准。如果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和标准来,必然造成数字图书馆的脆弱性,很难保证其运行的连续性。

粗陋的系统设计。从系统设计上看是由于数字图书馆网络系统在架设过程中由于数据库类型的选择、程序语言的选择、算法选择等方面“与生俱来”的,如就同一个数字图书馆系统而言,ACCESS数据库或者MYSQL/MSSSQL数据库都能实现,在语言上ASP与PHP或者JSP都能完成,但是一些数字图书馆系统在设计和架设过程中由于使用较为低端的ACCESS数据库系统或者ASP语言等,再加上设计上的简陋,很容易给黑客提供入侵的漏洞。

缺乏应有的安全防护技术。在对网关、内网和主机的安全防护上,没有设置边界防火墙达到访问控制或者没有安装网络入侵监测系统等;在系统层的安全防护上,没有或者未正确使用漏洞扫描技术,不及时给系统打补丁,对于文件、端口的访问控制管理不够,造成文件访问的读写执行权限以及新建、删除、更改、控制等权限的分配比较随意和混乱,给带有入侵意图的进程提供了机会。

人防不够。所谓人防,主要是指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人员、制度、管理等,这是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主观因素。相对于“技防”,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中,人防同样不可忽视。

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大众心目中,图书馆无非是借书、还书,工作内容简单,对于工作人员能力要求低,在不少的单位,尤其是学校,图书馆成为安置职工家属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若干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大部分是“安置户”。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配备很大程度上还延续了这种特点。

信息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在传统的图书馆运作模式下,图书馆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都保存在纸质、胶卷等有形介质上,只要做好了防盗、防损、防毁的工作,这些数据信息也就基本上安全了。但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已经远远超出了“防盗、防损、防毁”的范围,更多的保护已经从“有形”转到了“无形”。如果在数字图书馆还仅仅停留在这种信息安全意识上,就很容易出问题。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乏。数字图书信息安全贯穿设计、建设、维护、使用的整个过程,也涉及设计者、建设者、维护者、使用者(前端用户、后台管理用户)等等,对于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用户,都应该有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3.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对策

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设备设施投入。符合标准和要求的设施设备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更是确保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基礎。各级财政、发改、教育等部门,对于纳入建设计划的数字图书馆,应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尤其对于设备设施投入方面应增加投入。

加强对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建设的监督和评估。系统设计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系统抵抗攻击性能的高低。为防止随意设计和粗陋设计的问题,数字图书馆设计建设的组织部门,应加强对设计建设过程的监督和评估,从源头上防止数字图书馆“先天不足”。

加大数字图书馆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在网络层的安全保护上,通过设置边界防火墙实现对网关的防护,通过安装网络入侵监测系统和内网防火墙实现对内网网络层的防护,通过使用主机防火墙和主机入侵监测产品实现对主机的防护;在系统层的安全防护上,使用漏洞扫描技术,增强对文件、端口、进程访问的控制。

提高人力防范水平。改善和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通过新录用图书馆专业毕业生、对已有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考核等多种方式和渠道,逐步提高和改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增强工作人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改变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安全停留在“防盗、防损、防毁”层面的认识,从新时期图书馆建设和运营的背景和要求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于数字图书馆维护、使用等不同的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环节和操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员工从自身岗位和工作实际出发,找到做好信息安全防范的关键点重点。

[1]高 玲.谈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1

[2]郎庆玲.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J].吐哈油气,2012.02

[3]陈 瑞.谈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安全策略[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篇8

一、数字图书馆与版权问题。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开始以全新的方式组织、加工、传递信息,建立了全方位开放服务系统,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但与此同时,新的版权问题也出现了。

图书馆是搜集、加工、整理文献信息资源供用户阅览、学习、参考的公益服务机构,因此在版权法中把图书馆当成最终用户,目的是规避图书馆承担的版权责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图书馆所引发的一系列版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愈来愈受到版权法的制约,因此必须认真对待相关的法律纠纷,切实处理好版权问题。

二、数字图书馆的自律措施。

1. 明确数字图书馆的版权定位。

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将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在网上传输,供用户使用。其版权问题恰恰是出现在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我国《着作权法》第 52 条关于“复制”的规定虽然并没有明确把数字化界定在内,但从数字化行为本身来看,是为了制作与原件相同或相近的复制件,而将传统纸本文献信息转换成二进制代码,固定在某个载体上,这一过程在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被认定为复制。①从另一方面来说,数字化行为是为了使加工成品不失真并提高利用效率,对原作内容不做任何改变。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行为完全符合“复制”这一界定。

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易于再拷贝、下载、传播,相关的版权信息也可能被改变,造成侵权行为。所以,明确数字图书馆的版权定位,十分必要。

2. 尊重知识,尊重版权。

年 10 月,全国人大公布的《着作权法》②明确规定,必须事先征得着作权人的同意或获得这项权利的专门授予,用户才能在网络环境下使用其作品。可见,着作权的主要权利人是作者而不是出版社,着作权法主要保护的也是作者的权益。对数字图书馆来说,要想使用某作品,就必须获得该作品的网络传播权。在 1990 年 9 月我国首部《着作权法》颁布前,作者所出版图书的网络传播权不可能明确授予出版社,肯定还在作者手中;2001 年、年,《着作权法》历经两次修订,但仍然有不少出版社没有把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专项列入图书出版合同,而且出版社是否获得转让权,即是否有权向第三方转让,并不明确。此外,作者与出版社的出版合同一般只有 10 年有效期,10 年后网络传播权仍回到作者手中,而作者的权利期限是直至作者去世后 50 年。总之,数字图书馆要一劳永逸,真正解决版权问题,还是要直接与作者签约授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3. 加强版权管理。

首先,必须健全版权管理制度。版权管理应该成为数字图书馆一项日常性、经常性的业务工作③。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图书馆中不同业务需求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相异性特点,制定相应的使用规范; 还应建立常规性的督导检查制度,督查版权管理的具体情况; 建立版权补救制度,发现问题,立即责成有关方面“停止侵权”.还要建立和权利人之间的沟通机制,增加图书馆保护版权的透明度。开展宣传,将版权政策在图书馆的网页上明示,告知权利人应享有的权利,也让用户对此有所了解。

其次,要开展版权评价和版权认证。④版权评价对图书馆使用数字资源具有不可小视的导向作用。在不远的将来,版权评价必定会成为图书馆最关键的基础业务之一。版权认证⑤是对图书馆保护版权工作的一种客观评价,取得版权认证即说明该图书馆在尊重知识、尊重版权、尊重着作人利益等方面达到了所要求的标准。建立版权保护认证机制,既保护了着作权人利益又兼顾了图书馆利益。对图书馆保护版权的工作进行相应的管理、监督、评审,对提高数字图书馆保护版权的总体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科学利用授权模式。一是利用法定许可制度获得权利。按照《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着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 条的规定,无论公益性还是赢利性的“图书馆网站”都享有网络法定许可的摘编、在网上或在纸质文献上发表的作品的权利。具有法律效力的许可协议,将在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是优化并创新授权模式⑦。不同的授权模式在成本投入和版权风险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面对多样化的授权模式,数字图书馆要关注相关法律规章的走向,想方设法不断丰富、创新授权模式,提高对版权的使用效率。

4. 正确把握合理使用制度的尺度。

由于“公益性”是图书馆的主体性质,所以各国都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出台了合理使用的相关条款和规定,例如 1995 年欧盟绿皮书、美国白皮书、《跨世纪数字化版权法》⑧,等等。因此,数字图书馆应加强研究,全面了解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正确把握合理利用的尺度。

第一,数字图书馆必须把握版权合理使用的范围。按照我国现行着作权法第 22 条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这就表明在保存版本需要这一特定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不经着作权人的.许可,将本馆收藏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复制,但必须标明作者姓名及相关信息。当然,这里的“需要”不包含商业目的使用。

第二,把握使用作品的恰当比例。即数字图书馆使用作品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执行。如,在美国,非营利性数字图书馆( 档案馆) 为保存或馆际互借业务需要,使用数字技术对享有着作权的作品制作 3 份复制品是法律许可的。

三、关于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两点建议。

1. 加快数字图书馆立法步伐,对版权制度作进一步调整。

立法机关应根据国际惯例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的特点,加快推动立法,明确界定数字图书馆合理利用的内涵。

内容应包括数字图书馆用于教科研需要而进行的符合相关规定的数字化复制; 合理限制已经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范围; 明确界定用于保存馆藏或用于陈列的数字化复制等。 年,澳大利亚颁布的《版权法修正案》就明确规定,数字图书馆可以使用现代技术传播作品,甚至可以将作品上传到网站,提供用户浏览,但不允许输出到打印机或软盘。我们不希望新制定的图书馆法与版权法相抵触,但我们希望图书馆有必要的法律保障,在版权面前不至于处境尴尬。在加快数字图书馆立法步伐的进程中,对版权制度作进一步的调整是重要环节。

在扩大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方面,我国当前的《着作权法》与 TRIPS 协议和 WCT、WPPT 协议基本接轨,还可充分应用国际条约给予的立法自由权,从数字图书馆服务所涉及的多个方面对合理使用给出界定。

在赋予图书馆法定许可的权利方面,应把法定许可制度引入数字图书馆,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版权问题。全面的法定许可制度,适用于网络背景下信息传播与扩散的特点,并不会降低版权保护水平。例如,已发表一段时间的作品,只要版权人没有特别声明“未经许可,不准使用”,数字图书馆就可以按法律规定,不经权利人事先授权进行使用。⑨此外,应进一步完善、健全版权集体管理机制。首先,数字化作品的广泛性、公共性大大加大了权利人保护其权利的难度。其次,图书馆必须鉴别真正的权利人及其继承者并取得授权,而网络版权集体管理机制,既降低权利人保护其作品、掌握其作品使用情况的难度,又比个人管理具有更好的效果; 再者,不同数字图书馆就同一作品版权的授权申请的批量处理,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交易的费用。北欧许多国家都实行“扩展性集体管理”机制,值得我们借鉴⑩。

在允许精神权利的部分穷竭方面,在经济权利转让的同时,应注意以合同的方式确定其部分精神权利随合同生效用尽。如,1995 年美国白皮书曾建议在网络上允许版权人放弃精神权利; 荷兰相关法律不仅规定版权人在适当情况下可放弃精神权利,并且规定版权人只有在合理的情况下才能行使精神权利,等等。

在改革版权登记制度方面,在网络环境中,权利管理信息容易失真,给作品的版权归属确认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对作品登记办法进行改革,为网络作品主体版权的判定提供条件,以便数字图书馆更快取得授权。

2. 建议实行“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统一管理模式

首先,实行呈缴本制度,统一管理基础。呈缴本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惯例。我国出版物的“呈缴本”制度可追溯到 1916 年,教育部以法令形式确定了此制度。

1949 年以后基本上沿用了这个制度。1991 年,我国新闻出版署发出了《重申〈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报纸样本办法〉的通知》,规定送达的三个单位分别是: 新闻出版署相关业务司、中国版本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还具体规定了呈缴册数和时间。

其次,中国版本图书馆必须具有着作权登记的功能。中国版本图书馆是我国唯一的专门负责收藏、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所有正式出版物样本的图书馆。根据相关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全国所有出版单位出版的正式出版物,都必须无偿向中国版本图书馆缴送样本。

第三,在中国版本图书馆的基础上,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记库,由于中国版本图书馆能收集到所有出版物的电子版本,这就为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可能与便利。

建立国家数字图书馆,为解决版权保护问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国家数字图书馆能够在中国版本图书馆收藏的基础上对以前出版的没有电子版本的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

第四,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管理中国版本图书馆和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是综合性的版权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它隶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版权局直接领导,其主要职能是依照《着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着作权人和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版权事业和版权产业的发展。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管理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版权问题。

按照以上模式,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统一管理之下,在中国版本图书馆收藏到所有出版物的电子版本之后,具有版权保护功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就可以将其转换成统一的数字资源格式,供各数字图书馆使用。而所有的数字图书馆只能向国家数字图书馆申请出版物的授权,购买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这既有助于着作权的保护,又可避免重复制作的浪费,从而使版权保护进入有序化状态,避免不必要的版权纠纷。

四、结语。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问题 篇9

一、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概况

1.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历史及现状

相较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新闻传播学兴起的历史较短,但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学图书的出版进入新的时期,1982年,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新闻学术著作。随着新闻传播学从国外引进,新闻传播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研究所兴起,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各大高校,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重镇,陆续出版了新闻传播学系列理论研究著作和教学用书,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取得了颇多成就。21世纪,新闻传播学教育蓬勃兴起,新闻传播学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每年皆有数百种相关图书出版。新闻传播学的迅速扩张使其学科的影响力和声誉广泛提高,并逐渐成为众多高校的热门专业。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的增长既有现实的因素,又有历史的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的增长适应了新闻学教育对图书的需求。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点已有800余家,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正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新闻传播学出版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图书出版既反映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又为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引。再次,新闻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其研究的建构和基础理论直接来源于国外的相关成果。新闻传播学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出版既表明新闻传播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创新研究,学科结构建设发展健全,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建设步伐加快。只有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大力发展传媒产业,提高学科研究的热情,才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研究工作和图书出版工作的开展,进而建立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体系。

2.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特点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迎来繁荣景象。以1997年为界,在此之前,我国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图书虽然在数量上出现了显著增长,但总体数量相对较少,种类较为单一;在此之后,新闻传播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此外,传媒产业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1)图书出版渐成体系,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开设初期,相关图书出版较少,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及复旦大学等新闻教育水平较高的几所院校出版的教材为主;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学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在多所高校设立硕士、博士点,这直接促进了大量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新闻传播学研究专著的出版积累颇丰,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也已臻于完备。此外,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质量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寻求理论新突破和实践新认识。比如陈力丹先生自2002年起,每年都发表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学出版的概述,对当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在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方面,刘鸿英先生通过对中美两国新闻学、传播学权威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指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学和教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1]。总体来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出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系列教材,都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2)“译著”与“专著”平分秋色,教材类与学术类旗鼓相当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初在西方兴起,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发展初期,学者们曾大量翻译国外著作,一方面用于高校教学,另一方面也为国内相关图书出版提供一定的参考。一些学者由此成为研究国外理论和领域内著名学者思想的权威,其翻译的著作也成为出版界的标杆。例如何道宽先生翻译的麦克卢汉等学者的系列著作,对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国内研究水平与国际的接轨,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大量出版。从2015年新闻传播学类畅销书中译著和国内学者专著各占一半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国图书市场“译著”与“专著”数量大致相当。早期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是为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大量同类图书竞相出版,整体质量并不理想。随着市场和研究的发展,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新闻传播学图书显著增多,在教材类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依旧占据大量市场的同时,学术类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大有旗鼓相当之势。

(3)出版内容趋于多元,学术引领作用增强

在早期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图书中,新闻类或传播理论类的书籍明显偏多,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涉及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内容较少。在当今的新闻传播学著作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普遍应用。比如苏新宁先生对CSSCI 中 2000―200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引用图书的情况进行统计,选出本学科中被引次数相对较多的 197种图书,该研究对于分析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很有意义[2]。此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般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困境

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阅读习惯和兴趣的持续变化,使得我国图书出版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已成必然趋势。随着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市场需求快速扩大,但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并不能与读者阅读需求相匹配。数字化出版潜力巨大,但优质数字阅读产品短缺的现象,在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中同样存在,业界面临着许多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认识不足,人才与资金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需求

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集中于传统领域,现有的出版人才大多数不具有数字化出版的意识和能力,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现有的出版程序和工作规范也明显不适应数字化出版需求。其次,数字化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乏资本运营模式的传统出版部门难以支撑。再次,数字图书出版的收益中互联网广告占有较大份额,电子书付费所占份额相对较低,这对传统出版观念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由于观念改变迟缓,以及缺乏人才和资金,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缓慢,要真正实现转型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转变形态有限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数字化出版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版社与电子阅读器开发商合作,将图书内容与电子阅读器一起投放市场;另一种是出版社与网络平台开发公司合作,开启在线学习模式,提供数字内容服务。在国内,大部分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外乎对纸质内容进行复制,相对于国外“互联网+”模式,国内流行的“+互联网”模式要落后得多。比如新闻传播学图书,其数字化出版只是单纯将内容转变为数字形态。同时,纸质图书数字化业务收益甚微也让出版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

新闻传播学专著、论文等学术成果通常是纸质出版与电子出版捆绑销售。例如,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图书出版数据库,优质期刊一旦出版,中国知网便会对其文章搜集、编辑,进行数字化出版,但这种数字化出版方式过于单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出版资源分散、市场主体缺失、网络化程度低、集成度小,数字化出版能力较弱。相对于国外数字化出版的立体化开发、多种模式发展,我国数字化出版的线性结构需要改变。

3. 版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目前,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一个明显障碍是版权保护不力。由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拷贝和获取变得轻而易举,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对数字出版物内容复制缺乏规范和限制,使得一些作者的知识产权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数字化出版涉及的利益方远多于传统出版,除作者和出版商外,网络运营商占有较大比例的出版利益份额,这是导致数字化出版转型困难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出版领域倘若没有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对内容直接生产者和出版者的利益保护不到位,必然会使数字化出版转型缺乏动力。

三、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与发展策略

1. 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

(1)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化出版并驾齐驱

当今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市场中,纸质出版依旧占据较大比重,数字化出版则面临多重困境。传统出版虽然受到冲击和挑战,但不会迅速被替代。首先,在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中,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市场需求较大,其纸质图书因内容编辑全面、合理,比电子书更受追捧。其次,数字化图书出版数量逐年增加,其作用是对纸质图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纸质图书的市场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再次,当前数字化出版只是简单地复制传统图书出版的内容,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出版链条,其盈利能力相对于传统出版方式要差得多。但数字化出版转型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的格局将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革新和进步。

(2)优势资源聚合,垄断数字化出版市场

我国传统出版资源比较分散,相较之下,数字化出版呈现集中化特点,数字图书市场被几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数字出版集团垄断,其凭借人才、资源、平台的优势,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这种格局一时很难打破。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这些大型数字出版集团会不断扩大其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市场份额,强化其地位。规模化的数字化内容生产是确立垄断地位的前提,要形成规模化的数字图书生产,一是要具备强大的网络信息搜索、传输能力,二是要具备高效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而后者正是传统专业出版社所具有的优势。内容生产利益链上的良性互补合作,势必是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一种合理结构,其为催生数字化出版的业内翘楚奠定坚实的基础[3]。

2. 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发展策略

(1)创新数字化出版流程

传统图书的出版流程已经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出版要求,必须进行出版流程创新。首先,要重视数字内容的选取,重视内容的质量和权威性,扩展数字出版来源,扩大可选择的`范围。其次,要依靠数字网络技术,开发数字出版编辑系统。再次,要把先进的印刷技术融入数字化出版中,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实现数字化印刷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将“+互联网”思维转换为“互联网+”思维。网络是一个大平台,是集生产、服务、管理、销售于一体的终端,单纯地把互联网作为平台的延伸难以实现数字化出版流程的革新,只有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数字化出版的内在模式,优化出版结构,重视出版内容,创新数字化出版流程,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数字化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优势整合,实现数字化出版与营销一体化

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不仅能满足受众对网络阅读的需求,同时为出版拓展了新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出版的目的在于拓展销售平台,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数字化出版与营销的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要实现一体化,就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统筹传统的营销手段,在保留传统营销优势的同时,创新数字化营销方式。此外,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营销要实现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4]。受众可以随时了解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出版信息,出版社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此改善出版质量、优化出版流程。在数字化营销过程中,可以开展图书分众化销售。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各异,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内容也各有特色,根据现实的市场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内容服务是数字化出版的营销方向,也是实现数字化出版与营销一体化的前提。

(3)构建多元化商业模式,拓展数字出版产业链

经济学家Elliot认为,商业模式简单而言就是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盈利=收入-成本”[5]。目前,我国大部分数字化出版仅仅是传统书籍内容的数字化转换,模式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应该将产品和服务定位于开放性、综合性的内容平台。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要打破单一的数字化出版模式,解决渠道平台障碍,利用互联网的用户资源和平台资源,创新模式与渠道,寻找数字化出版的新出路。其次,构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降低硬件成本和内容成本。数字化出版的收入不仅要从产品销售方面着手,更要在数字服务、增值服务以及广告等方面下功夫,建构合理有效的利益结构模式。再次,要创立多元化平台,聚合优势资源,拓展数字出版产业链,将出版机构身份由出版社转换为数字出版商,建立集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于一体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提升出版社的品牌价值,获得最大的盈利空间。

新闻传播学图书的读者,大多数是专门从事现代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高校学者、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征有着更为深刻而独到的领悟。因此,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引导,用“互联网+”的理论与技术重构数字化出版的模式与结构,唯有如此,才能打造新闻出版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特色,引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1]刘鸿英.中美两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及教材的比较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0.

[2]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03-959.

[3]张景,高晓晨.我国高校教材数字化出版的困境与出路[M] .学报编辑论丛,2012:215-220.

[4]梁艺.探索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之路[J] .编辑学刊,2008(5):27-29.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相关问题 篇10

一、图像文件的组织结构

图像文件最常见的是由档案扫描后获得的,是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成果之一。图像文件的大量形成产生了如何管理的问题,其核心是图像文件的组织结构。图像文件的组织结构与图像文件的命名关系紧密,图像文件的命名方式能够反映图像文件的组织结构形式。对于计算机来说,图像文件的命名问题一点不复杂,只要遵循计算机系统文件的命名规则、确保图像文件无重名即可。但是,仅仅这样做不利于档案数据的管理,一旦图像文件与档案目录检索系统分离,图像文件就会变成无序状态,无法利用。图像文件应该与纸质档案实体相关联,纸质档案实体现已有规范的编号体系,图像文件的命名可以利用纸质档案实体的档号,这样既可以解决与纸质档案实体相关联的问题,又不必担心图像文件单独出现时“身份不明”。

用档号直接命名该档案的图像文件是图像文件组织结构中最简单的形式,这种命名方法简单、直观、易操作。但是,这种形式存在着缺点。如在脱机存储档案数据时,一般使用的载体的存储量不能够满足将数据全部存放在一起的要求,而是需要把档案数据分割成块分别存储,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不能使数据分割的界限清晰,容易发生操作错误。另外,大量的图像文件以松散的形式存储也不利于管理。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层次文件夹的组织结构形式。例如,以卷为保管单位的文书档案的图像文件的组织结构可以采用三个层次的文件夹的形式。实际操作是建立三个层次的文件夹,第一层为全宗目录级,第二层为案卷级,第三层为文件级。文件级文件夹中单独存放一份文件(卷内目录中一个顺序号为一份文件),文件夹名为本份文件的顺序号;案卷级文件夹存放同一案卷的文件级文件夹,文件夹名为本卷的案卷号;全宗目录级文件夹存放同一目录的案卷级文件夹,文件夹名为本目录的全宗号——目录号(例:全宗号26,目录号1,文件夹名为26-1);全宗目录级文件夹要放置在根目录下。

采用多层次文件夹的组织结构形式管理图像文件,一方面可以解决清晰划分目录与目录之间的界限、案卷与案卷之间的界限,有利于档案数据存储时的数据分割;另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更加贴近纸质档案实体的管理模式,便于对档案实体进行鉴定、调整保管期限、销毁等工作时对图像文件做相应的工作。

档案目录检索系统与图像文件的关联,最简便、常用的方法是超链接,链接的路径应为相对路径:全宗目录级文件夹名/案卷级文件夹名/文件级文件夹名,如上述举例全宗号26,目录号1,案卷号1,顺序号1的文件的链接路径为26-1/1/1。

二、档案目录检索系统中档案著录字段和字段数据类型的选择

纸质档案数字化后,档案目录检索系统的功能在原有对档案实体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与图像文件链接的功能就可以满足档案原文的利用。档案著录字段的设置与之前没有大的区别,如文书档案的案卷目录字段的基本设置应该包括: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案卷题名、年度、页数、期限、备注等,为避免案卷目录中的题名与卷内目录中的题名字段名相同,将案卷目录中的题名改为案卷题名。卷内目录字段的基本设置应该包括: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顺序号、文号、责任者、题名、日期、页号、备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在原有的档案目录检索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档案馆对档案数据管理的要求增加字段,如图像文件的链接字段等,形成新的档案目录检索系统。

在确定字段的数据类型时,要考虑周全。如:卷内目录日期字段的数据类型的选择,不能简单地定为日期型。因为,对于年代久远的档案,其日期的不完整是经常能够遇到的,日期型的字段不接受不完整的日期数据,所以这个字段应该考虑使用文本型数据类型。

三、脱机存储档案数据载体的选择和管理

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的表现形式是档案数据,无论是数据备份还是脱机存储都是确保档案数据安全所必须采取的措施。选择什么载体是数据备份、脱机存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选择载体时要优先考虑载体的可靠性,数据是依托载体而获得生命的,在条件允许时,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载体实施数据备份、脱机存储,如可移动硬盘、光盘、磁带机等。

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常常选择光盘作为档案数据备份和脱机存储的载体,这样做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容易操作。光盘驱动器目前已经在计算机上得到普及,一般人员也比较容易掌握光盘刻录机的使用。目前,光盘的制作和使用已经不需要在人员的培训上投入较大的精力。

2、安全性能较好。据国家档案局《影响光盘信息读取的环境因素研究》科研课题组对光盘预期寿命实验的结果表明,质量好、使用和保管得当的光盘其预期寿命可达几十年以上。

3、性能价格比高,非常经济。目前质量比较好的品牌DVD光盘售价仅几元人民币,可存储约4.7G的数据,光盘价格的低廉是其他载体不能够相比的。

使用光盘作为档案数据的备份、脱机存储的载体,档案馆要管理大量光盘的趋势已定。对此档案馆应该尽快做好应对的准备工作,认真考虑光盘的管理方法,制定出光盘规范化管理标准,早日实现光盘的规范化管理。

四、接收档案数据进馆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里的档案数据进馆是指立档单位对室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后,将形成的档案数据移交档案馆。立档单位为了本单位利用档案便利,将本單位的室藏档案数字化,形成了大量的档案数据。对于这些档案数据档案馆是否接收进馆,在什么时间接收进馆,接收的方法等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全面地考虑。

1、档案数据进馆后,能否在短时间内对社会开放档案馆?是否有能力将数据提供给同级政府各部门利用?如果在这两方面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就意味着进馆的档案数据在一段时间内将处于“冷藏”的状态。这些档案数据与档案实体处于分离状态,给档案数据管理上造成许多不便,如档案数据与档案实体的一致性的确认,利用档案数据权限的控制等。笔者认为,对于不能即刻提供利用的档案数据暂缓接收进馆较为妥当。

2、确保档案数据与档案实体的一致性。在档案实体进馆时,档案室与档案馆需要对档案实体做进馆前的二次鉴定工作,这是优化馆藏、纠正归档时一次鉴定产生错误的必要环节与措施。如果在进馆鉴定时,对档案实体进行了调整,档案数据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档案数据要与档案实体保持一致。档案数据与档案实体一起进馆,档案馆同时验收档案数据与档案实体,是避免档案实体与档案数据发生不一致的可行方法之一。

3、光盘的寿命。虽然光盘的预期寿命可达几十年以上,但是目前这仅是一个理论数据。对于一种新型载体,其寿命的长短还要经过时间的验证,对于光盘的保管条件、保护措施等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总结。为了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目前采用的常见措施之一是增加档案数据备份的套数,这样光盘数量会翻倍增长;措施之二是缩短光盘质量的检测周期,这些都给保管工作带来很大负担,工作量迅速攀升,在此情况下进馆大量不能利用的档案数据,对档案馆工作只会是增加负担,而不能产生实际的积极作用。

4、异地保存。作为立档单位为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申请将其档案数据异地保存在档案馆,档案馆应该给予支持。但是,档案馆应只提供保管场所,对档案数据的准确、检测和利用等不承担责任。此类档案数据要与进馆的档案数据在管理上区别对待。

上一篇:肉鸭发酵床养殖技术论文论文下一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