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学 简介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姓氏学 简介(精选9篇)

姓氏学 简介 篇1

当代中国姓氏学是以研究汉族为主的姓氏学,涉及与汉族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姓氏的起源、意义、历史发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特点,还未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整理。姓氏学研究对象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门科学。姓氏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姓氏现象。而中国人的姓氏是姓氏学最好的研究对象。中国人的姓氏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进化的痕迹与传递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悠久,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种一脉相传的文明,是最为符合遗传学规律的。此外,由于中国人历来宗族观念比较强,所以同一个姓、有着同样血缘关系的人往往会聚居在一起。姓氏学著作

我国历代姓氏学著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瑰宝。现从历代姓氏学著述中,选取学术性较高,影响较大的九种作简要介绍。

1.《世本》 《世本》为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统性的姓氏著作。《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有《世本》十五篇,内容有帝系、传谱、氏姓等,记录了黄帝以来迄于战国时期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谱号等。可惜《世本》原书在宋代散佚,清代有八种辑本,其中以雷学琪、茆泮林两种辑本较佳。关于《世本》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战国时期史官所作,托名为左丘明所撰。另一说成书于汉代初年。唐代刘知几在其《史通·正史篇》中称:“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卿大夫之世系,终乎秦末,号曰《世本》。”因当时《世本》原书尚存,刘知几又为著名史学家,可能得见全书原貌。而该书中所记姓氏“终于秦末”,其成书年代当在汉初。2.《姓氏急就篇》 《姓氏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撰。原本为三十二章,后两章《齐国》、《山阳》为后汉人所加,故今本为三十四章。汉代为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的重要时期,姓氏学研究已初具规模,如《史记》一书就曾记有大量关于姓氏的资料。史游作为汉元帝时黄门令,为适应朝野姓氏文化的需求,撰写了该书。书中所列姓氏130姓,共2016字,除开头六句开场白外,以下就是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的汉代百家姓。

“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袁)展世,高辟兵。邓万岁,秦眇房。郝利亲,冯汉疆。戴护君,景君明。董奉德,桓贤良。任逢时,郝仲郎,田广由,荣惠常。乌承禄,令狐横。程忠信,吴仲皇。许终古,贾支仓。陈元始,韩魏唐。掖容调,柏杜阳。曹富贵,李尹聚。萧彭祖,屈宗谈。„„”

从上述引文,可看出该书的几大特点: 一是除少数几个双音复姓(如令孤)外大多采用了单音姓、双音名的形式,反映了汉代民间开始流行的姓名形式。

二是在三字姓名中,第二、三个字往往也是当时的姓氏,如方、常、魏、唐、杜、阳、尹、桑等。这样《急就篇》实际所收姓氏不仅130个,而是200多个姓氏。三是《急就篇》中的姓氏大都收入了宋代编撰的《百家姓》中,是我国第一部“姓名三字经”,对宋代《百家姓》有很大影响。3.《元和姓纂》

唐代林宝撰。林宝为唐宪宗时济南人,官居朝议郎、太常博士。该书因成于宪宗元和七年,故名《元和姓纂》。其内容先列皇族李氏,余者依唐韵206部,分别排列,每韵之内以大姓为首,记载姓氏来历及各家谱系,对唐人姓氏尤为详尽,共计收录姓氏1232个。

书中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于《世本》、《风俗通》,并引证《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诸书,旁征博引,宏富翔实。宋代郑樵所作《通志·氏族略》,多取材于该书,足见此书对后世姓氏学研究影响甚大。但林宝编写该书时,历时仅200余天,其考辨、援引尚有谬误、缺漏之处。且当时矜尚门第之风盛行,取材多据各家谱牒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故宋洪迈《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 《元和姓纂》原书在宋代已佚,今存本系清代孙星衍和洪莹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以《古今姓氏书辨证》所引各条补其缺失,分为18卷。今人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四校记》,对该书大有纠谬、补缺之功效。4.《百家姓》

家喻户晓的《百家姓》,是自北宋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启蒙读物,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百家姓》为何人所作、成书于何时,未有定论。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书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北宋初年由吴越地区的某位老儒生编辑加工而成。同时分析该书开篇首句“赵钱孙李”,是因为“赵”为宋朝国姓,“钱”则是吴越王钱镠姓氏,“孙”为吴越王钱妃的姓氏,“李”则是取自南唐李氏的姓氏。该书收录姓氏486个,编为四言韵文,但无文理可循,旧时作为启蒙读物。一千年来,《百家姓》翻印多次,版本众多,并有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先后问世。明、清两代学者曾对《百家姓》进行讨论考证,其中以康熙初年山东琅琊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影响较大。《考略》对《百家姓》所列姓氏先注五音、郡望,而后考其姓源所自出,并列举各姓著名人物,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存最早的《百家姓》版本有元代至元刊本和泰定刊本。而现代较为通行的则是清代的《增广百家姓》,其中共收录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大体上包括了日常通用的姓氏,有很大实用价值。5.《古今姓氏书辩证》

宋代邓名世撰,其子椿哀补成。本书共四十卷。作者对《元和姓纂》一书采录、考辨尤为详博,同时又以《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往往足以补史传之不足,对有关姓氏著作,取其长而辨其误,故名《古今姓氏书辨证》。

该书从北宋政和年间即开始着手编撰,成书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父子相继,历时20余年,所以比其它姓氏书著作较为洋细、精确。原书久已散失,今存本系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仍为四十卷,保留了原书的内容、风貌,是研究姓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著作。6.《通志·氏族略》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参阅《元和姓纂》,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尤其是总论13篇,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流传甚广的《百家姓》一书中,所收504姓,其姓氏源流的分类,均可归入《氏族略》所列32类之中。该书在姓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7.《古今万姓统谱》

本书简称《万姓统谱》,俗称《万家姓》,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共计140卷,共收录姓氏3700多个,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氏族博考》14卷。该书将古今姓氏分韵编排,以姓氏为目次,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并考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著名人物,从古代至万历年止,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实则合谱牒传记共成一书。因其收罗广博,既可为姓氏学专著,又可作为查阅历史人名的工具书,所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8.《千家姓文》

俗称《千家姓》,是流传民间较为广泛的姓氏学通俗著作之一,清代崔冕撰。崔冕,字贡收,巢县人,因鉴于民间流传之《百家姓》文义不详,搜罗不广,所以博采史书、谱传,收录单姓972个,复姓34个,共计1006姓,撰成此书。该书依照汉代史游《急就篇》及宋代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二书体例,以姓氏诸字编排成章,以便记诵,文词也较为典雅,此书后由冒国柱加以注释,并于姓氏下注明某代有某人,但未注明出处。9.《史姓韵编》

姓氏学 简介 篇2

本书是以骨外固定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指导, 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需要为宗旨, 较详细地阐述了促进骨愈合和促组织生成的原理, 同时介绍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科伤病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

本书由33位在骨科及骨外固定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 他们对所执笔的章节不仅有深厚的理论, 同时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从理论原则角度, 以总结自己的经验为主, 结合介绍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 本书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全书分三篇, 共24章, 约80万字。第一篇为总论, 共6章, 包括骨外固定的发展与理论, 骨生理、生物学和生物力学, 骨外固定与骨愈合及促组织生成的关系及影响, 临床常用的外固定器及规范性操作技术和并发症防治。第二篇介绍在创伤骨科的应用, 共13章, 包括闭合和开放性骨折及软组织缺损修复, 骨不连、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 肘部与桡骨下端骨折、骨盆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与足踝部创伤及在脊柱骨折与疾病的应用。第三篇为在矫形外科的应用, 包括关节融合术及截骨矫形术, 矫正膝关节畸形、肘关节僵硬、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和肢体延长术中的应用等。

姓氏学 简介 篇3

姓氏变迁的背后,是一部人口迁徙、发展的大史书。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年),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600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江苏苏州阊门

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乐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

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如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

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7支。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湖北麻城孝感乡

“湖广填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元至正十七年(1937)徐寿辉部将随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

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明洪武四年(1317),明將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

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化壁,也名石碧,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此后,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激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客家各姓氏族谱记载姓氏源流时,大多把从宁化石壁外迁的第一祖先尊为家族始祖。因而福建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河北小兴州

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为恢复和发展北平地区因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明朝从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多次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俗称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及至永乐皇帝登基,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北平地区社会经济,确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调长城以北27个卫所的将士圴5万人,在北京附近屯边戍守。同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移民总数达数十万之多。涉及到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

由于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镇,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中心。由于年久日深,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上原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的集散之地视作先人故籍祖地。因而在河北、山东、东北一带现存的众多族谱家乘中,追溯家世渊源时,多称其“先世自小兴州,徙至XX地”。久而久之,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寻根问祖的朝宗祖地。

上述八大移民祖地,北起关外的小兴州,南至广东的珠玑巷,东起山东枣林庄,西至湖北孝感乡,基本上涵括了清代以前汉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反映了姓氏迁徙的大致脉络,是不同地域的家族姓氏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谒祖的人文景点。

和桥第二小学简介 篇4

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简介

学校坐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名镇——和桥镇,创办于1985年,实用占地面积近20亩,建筑面积6058平方米。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1650多名学生。80名教职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66人,本科学历52人。学校先后荣获无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无锡市“双有”活动先进集体、宜兴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宜兴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宜兴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宜兴市先进学校„„学校以鲜明的办学理念、严格的学校管理、丰硕的教育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文化引领,注重内涵发展,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办学理念,以“人文关怀、民主参与、师德导航、专业引领”为管理理念,以“学校彰显特色,教师学有专长,学生发展特长”为学校特色理念,以“和畅”为校训,凝聚“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培育“和谐共生”的学校“三风”,着力以“营造书香校园,构筑欣赏家园,搭建成功乐园”为“三园”实施方略,精心打造人文校园。

杨村第四小学学校简介 篇5

一、办学性质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小学是武清区一所全日制国办小学,也是全区第一所国办小学。学校位于武清区雍阳东道5号,占地面积16859平方米,建筑面积6567平方米。设有六个年级,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人。另设一个附属幼儿园,在校幼儿102人。多年来,学校坚定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稳定中求发展,在进取中求创新,已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近五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校园管理,坚持以德育为先,教学发展为本,以体卫艺特长发展为特色,在发展中已取得一些喜人的成绩。

二、基本情况

杨村第四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始建于1912年,学校的前身是中华民国元年(1912)杨村乡绅民众创立的三义庙学堂。民国二年(1913),按照直隶省政府“学堂改学校”的通令,杨村三义庙学堂改称为三义庙学校。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改为“河北杨师附属小学”,1960年附设初中班,1961年改为“天津市十年制实验学校”,文革中改名“东方红战校”,1968年中小学分家,正式定名为“杨村第四小学”,沿袭至今。其间,1987年改为教育局直属国办小学。

过去的杨村第四小学,规模不大,面积较小,教职工、学生人数不多,几间民房一字排开围成了一个小四合院,教学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较差。承各级领导悉心关怀,蒙几代贤达栉风沐雨,经数届师生发愤图强,而今的杨村第四小学已经焕然一新。学校硬件设施齐全,达到天津市现代化建设标准。装有信息技术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科学实验室。学校拥有多媒体设备24套,计算机165台,能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学校图书室藏书44000余册,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阅读需求。

三、办学理念

走进杨村第四小学,便有一股蓬勃之气、书香之气迎面扑来。学校文化底蕴较为丰厚,始终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办学指导思想,把“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逐步形成了“乐学、刻苦、求异、拼搏”的浓郁学风,“科学、严谨、探索、开拓”的醇厚教风,“文明、守纪、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明礼、负责、善学、践行”的校训。办学理念和“三风一训”形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引领广大师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奋力前行。学校通过抓制度建设,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天津教育》、《天津教研》都曾不止一次报道我校德育教育、少先队工作的经验,1996年5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亲临了我校举办的第五届艺术节,并题词“五育并举,品学兼优”予以褒奖。

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实施六优工程为抓手,以校本研修、课题研究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近几年,十余个国家、市、区级课题相继结题,四十多名教师在国家、市区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由于在教学研究中积极肯干成绩突出,2009年我校被评为区级“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被武清区人民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天津市教科院评为“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9、2010年被区教育局被评为“学习型单位”,2011年被评为区级“文明标兵”,2012被评为行风建设优秀基层站所,武清区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拥有一个不断更新、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团队,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2人,能保障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学校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对每位新入职教师实行“领导引路,师傅帮教”的“双师引领”模式,使一大批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了起来。学校积极为老师们搭建赛课、教研的平台,如多年来始终坚持举办双优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高效教学展示课、青年教师创优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课等比赛活动,2009年以来四小教师在各级各类赛课评比中也收获颇丰,其中国家级6节,市级2节,区级102节,校级179节。授课中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推荐优秀课件评比,有60多个获区级以上奖励。2009年以来教师所写教学论文有21篇获国家级奖励,40余篇获市级奖励,40余篇获区级奖励。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得到社会普遍赞誉。1978年,我校被列入天津市首批重点小学;1983年我校被定为全县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曾荣获了天津市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天津市实施素质教育三A学校,天津市红领巾示范校,天津市爱国卫生先进学校,天津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天津市绿色未来行动先进校,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天津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天津市学校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四、学校特色

体育、艺术教育在我校基础扎实,历史悠久。多年来,在学校办学理念和领导、全体艺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艺体教育已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积极组织师生投入到阳光体育活动中,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跳绳、接力、拔河、乒乓球、踢毽、球类、游戏等活动异彩纷呈。其中,学校飞绳活动最有特色,曾受到天津电视台《少儿节目》栏目组记者的采访,并在天津电视台少儿节目频道播出。传统项目篮球和乒乓球做到了可持续发展,比赛成绩始终名列武清区前列。2010、2013、2014参加区运动会获得直属校第一名;2009年获区篮球赛第一名,2010年乒乓球赛获区团体总分第五名,马丽同学获得女子单打第一名。2012年获得区篮球赛男、女篮第一名,2013年女篮第一名,2014年男篮第一名。09年我校被评为武清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2011我校被授予武清区体育道德风尚奖。

美术组开发了线描画教学特色,并在原有《画集》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蓓蕾初绽.线描画》,教材共分工具篇、景物篇、风景篇、动物篇、人物篇、创作篇和欣赏篇七个篇章,并以课为单位对线描画所使用的工具、创作方法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多次举办了全区线描画作品展,我校学生现场作画,受到了市教研室及各区教研员的一致好评。在各类绘画竞赛中,我校有百余人次获奖,2009年我们组织参加由联合国环保署组织的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大赛,有9人获国家级一等奖,施雅然同学获得三等奖,王琳琳等6人获优胜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单位奖。2009年、2010年在区校园艺术节活动中我校均获得好成绩,其中王琳琳同学在2010年天津市校园艺术节中获一等奖,于新宇、王新昊二位同学获三等奖。2009年我们举办了校园“庆十一”画展,全校共收集了近300幅学生作品在校园内展出,受到了全体师生的欢迎。艺体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辐射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提高。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简介 篇6

一、学校概貌

杜郎口中学是山东边远乡镇初级中学,现有教职工105人,学生1260人,18个教学班。几年来杜郎口中学迅速由教育教学双差校,一跃成为山东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成为初中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现已接待省内外参观人员35000人左右。

二、“三三六”教学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18个班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讲解、或朗诵;“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杜郎口的课堂发言几乎不用举手,学生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但是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时候,这时老师也不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会有人让出来。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于学生中间,常常很难辨认。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自觉的激情投入,他们爱课堂、爱知识、爱学习!

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所谓立体式就是: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拓展、演绎、提升;所谓快节奏就是: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课,展示课上学生的优秀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其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是占用正式课时的,有时是一节课,有时是两节,也可能是十几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定,但这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都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分组合作,即教师口述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问题和学习目标。

三、教改进程

1、让学生“动”起来

当年杜郎口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面对混乱局面和被撤厄运,杜郎口中学决定从教改入手。校长天天拎着凳子听课、与教师商讨教改大计。校长认为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演的是教师独角戏,教师口讲、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

1999年秋,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的问题,杜郎口中学对教师上课、备课、业务学习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上课要求:(1)课堂气氛:A、微笑授课;B、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2)活动形式: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体现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3)学生活动量: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优),30分钟以上(良),29分钟以下(一般);(3)教师基本功:A、板书条理,能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版面设计美观科学;B、讲普通话。备课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业务理论学习要求:笔记每周一篇,不准抄袭,要写上课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写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许多教师对学校的新规定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但毕竟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被打破,教师开始能够注意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一些学科骨干教师,在积极探索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到2000年7月,在全县23处初中的综合评价中杜郎口中学已居全县中游。

2、把课堂还给学生

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状,校领导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这一课堂模式的提出在全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教师们怀疑、不解。但任何一种习惯的改变,都会遇到许多阻力。经过校领导班子的发动、宣传,教师们陆续经过“扶贫工程”,上过关课。接着,学校对教学改革整体推进,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一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

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共同的体会。许多教师会在这种混乱中不知所措,甚至可能会因此望而却步。但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们却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

后记:

1、由于预习充分,课堂多是复习课、练习课,课堂多是围绕题目和问题展开的讨论、思维和复习。这打破了“满堂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用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教改问题,一直是多数教师认识到但没有做到的事情。

3、现在教改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还要交给学生取水的本领。

永威学校听课感受

前几天有幸到河南永威学校听了2天课,现受我们一行8人的委托将这两天听课的感受跟各位老师分享。我们这次没有带什么资料回来,有的只是我们对这所学校教学、习惯、氛围等方面的看法。

可取之处:

1.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永威学校这几年老师都不是跟班上,他们是学生升级了,老师留级。比如我今年教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我还教五年级数学。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老师连续教几年这个年级,那对本年级的教材就在熟悉不过了。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什么困难,容易犯什么错误,老师都很清楚。所以熟悉教材这一步老师是绝对没问题的。因为他们老师不变,所以他们的教案都是在学期开学之前就备好了的。开学前,老师就要把这学期地教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加以补充、修改好,打印成册,人手一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将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教案本上,以便下一年更好地教学。

具体到每节课,老师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清楚地展示给学生,要设计好每一道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有所预见,学生在自学和练习中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补充。

课堂上学生自学、练习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教师及时请他回答问题或板书,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错误的原因,并当堂解决这些问题。

2.狠抓副科。这里主要讲的是音、体、美。这个我们主要是从学生课前几分钟的歌唱、学生排队做操、和学生的书法手工作品看出来的。(打拍子指挥、队伍整齐做操质量很高)。

3.不放过一个差生。课堂上老师尽量请差生回答问题,他们的意思是如果连差生都解决的了的问题,其他同学是绝对没问题的。差生答不出来的,当堂请其他学生帮忙,直到他弄了才能坐下。课后那是更不用说,学生进老师办公室辅导功课是再平常不过的。

4.学生有错误及时指出责令改正。不管学生有什么错误,老师都会及时叫住学生进行惩罚、教育。就拿他们做操来说,所有的正副班主任一个前一个后跟学生一起做操。其中有一个值日老师在操场巡视检查做操情况。那天正好有一个班做操情况不好,结果这位老师就叫住班主任和这个班的学生在操场重新整队、做动作、进行教育。5.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坐姿、课堂纪律、倾听、出操秩序、不大声喧哗);

6.学校文化气息很浓; 不足之处: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7

人才立院、学术兴院

服务荣院、特色强院

民主治院、文化建院

右一:朱振林院长, 右二:曹东旗书记, 左一:刘惠林副院长

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是1988年建立的高等教育研究所。2003年, 高等教育研究所与应用心理研究所 (2001年建立) 合并成立教育学院。2009年3月, 在教育学院基础上整合校内相关资源, 成立教育科学研究院。该院是集科研、教学、管理、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科研教学机构, 主要职能包括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学科建设、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进行教育科研项目管理、编辑出版《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等。

研究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确立了“人才立院、学术兴院、服务荣院、特色强院、民主治院、文化建院”的办院理念, “强基础、打特色、上层次”的学科建设理念,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研究院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教育活动, 设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两个科学学位硕士点和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 同时开设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双学位 (双专业) ;设有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函授本科专业;通过教育合作与培训,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心理学实习实践基地等10余个, 培训各类人员1万余人次。

研究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专任教师队伍, 所有教师都拥有多元化的学缘经历;全部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具有博士学位的超过50%;高级职称的达到50%。

研究院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考研率超过40%,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心理咨询员 (师) 考试的通过率超过90%。

研究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科研为支撑, 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十五”以来, 学院获得国家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 1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获得省部级各类奖项20余项;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0余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0余部。

院标释义:

1.本标识取材于“太阳神鸟”图标, 抽象变形构成以“橙、红”为主色的太阳和火焰图案:中央一轮红日, 喷薄而出, 象征教育之光普照世界;外缘一团火焰, 腾跃而起, 寓意学院事业蒸蒸日上。火焰环抱太阳, 形同“夸父追日”, 表达崇尚真知、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辅以圆环, 代表同舟共济、和谐包容的美好愿景。

趣说中国姓氏 篇8

三大姓与三小姓

除了李、王、张为三大姓外,鲜为人知的是,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也出现了三小姓:分别为倒数第一的“难”姓,倒数第二的“死”姓,以及倒数第三的“山”姓,他们的人数一般在千人左右。

在这次姓氏调查中,也发现了很多生僻的怪姓。这些怪姓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人们的笔误所造成、所产生。以三小姓倒数第一的“难”姓为例,在河南,研究组发现有四个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调查组人员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然而,有趣的是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中国的“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族根。来访的韩国人士表示,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详细记载了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这个官员的名字就叫“难楼”。因为历史中,曾有“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到后来,这些姓“难”的鲜卑族,几经迁移,就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对这些历史,韩国人特别清楚。

倒数第二的“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倒数第三的“山”姓是调查组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有意思的是,同为“山”姓的这些人互相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期间,把原本的岳姓字上下颠倒,组成了这个新姓。调查组帮助“山”姓人士互相之间取得了联系,同时,也详细考证了他们姓氏的来源,确实如他们所说的非常一致。

台湾人姓氏与大陆渊源

台湾人姓陈的最多。据台湾“户政司”统计,在岛内目前2300万人口中,共有1989个姓,其中姓陈的最多,有250多万人,排在第二位的是林姓,有188万人,以下依次为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前20个大姓占了总人口的近70%。因此,台湾很早就有“陈林满天下”的说法。但是,陈姓在大陆却没有排进前三名,而林姓甚至连前十名都进不去。

如果对两岸的姓氏排行进行交叉对比,可以发现王、陈、李、张和黄,不管在大陆、台湾或全球华人世界,所占的比例都相当高。而像林、蔡等,在台湾的比例很高,但在整个华人社会却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来,大陆人口有十多亿,是台湾的几十倍;二来,这也和台湾的移民结构有关。明清两朝大量移居到台湾的大陆居民,几乎都集中在沿海的福建和广东两地,而在这两地,姓陈、林、蔡的人相对较多。

台湾的姓氏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复姓比较多。据“户政司”统计,全岛共有500多个复姓,但人口只有70万,其中姓张简的人最多,有9107人,其次为欧阳、陈黄、范姜和张陈。据统计,许多复姓是因冠夫姓而来。因为婚姻关系,这些姓大多是由几个大姓组合而成,最多的分别是陈黄、张陈和李陈。也有不少复姓来自岛外,最多的是日本,共有130多个。

平日大家相当熟悉的日本姓氏,包括樱木、木村、本田、佐佐木、本多和中村等,台湾都有人姓,通常是因为日本人入籍台湾后,不愿放弃原来姓氏而衍生出来的复姓。有日本姓当然也有西洋姓。“户政司”的调查发现,台湾有不少人姓所罗门、加西亚、玛迪林和古德曼等,不过人数极少。另外,复姓还有一大来源,就是原住民。自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原住民回归传统姓氏条例以来,共有905人提出申请。由于原住民姓氏多为多音节,因此登记后便出现两字、三字甚至四字以上的姓。“原住民主委”瓦历斯·贝林,就是最好的例子。

与大陆一样,台湾也有很多稀有姓氏。据统计,在1989个姓氏中,有1400多个姓人数不足100人,其中438个姓只有一人。一些姓氏很具有传奇色彩,像复姓第五,传说是荆轲刺秦失败后,跟随他的5名勇士分散逃命,并放弃原来的姓名,分别改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台湾目前只有8人姓第五,住在内湖一带。当然,稀有姓氏也给一些人带来不小的困扰。在外资公司担任会计工作的酒小姐称,她最不喜欢别人叫她酒小姐,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在酒店上班的小姐。当别人告诉她台湾还有人姓舞时,她就释怀了。另一位在电子产业工作的母先生则表示,这个姓带给他最大的困扰,是客户常常对他雌雄莫辨。他希望能找到一位姓公的女子结婚,这样家里公的母的就全有了。

那么,在这么多的姓氏中,哪些最有钱呢?台湾媒体对岛内500大富豪的统计显示,姓林的最会赚钱,约占富豪总数的7%:其次为黄姓,为6.5%,然后是吴姓和王姓,均为6%。台湾最大的陈姓,则排在第四位。

三大玄机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姓氏中暗藏着三个玄机。

一是姓氏暗藏遗传密码。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调查中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的帮助。

二是同姓不一定同家。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备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李姓,有些是来自赢姓,有些是来自赵姓。

三是中国姓氏最有内涵。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已经有5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在世界其他地区,姓氏的产生不过是近1000年的事情。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并不深入,一般平民的姓大约在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之前,姓只有贵族才能拥有,贵族以下只能有名,而没有姓。1875年政府颁布法令,实施户籍登记,日本人才急匆匆为自己找姓,多以所居住地名为姓,因此多为两字姓,当时日本人一下子涌现出30000多个姓来。

姓氏学 简介 篇9

让生命散发出诗意,让人生绽放出馨香

“让语文学习充满生命的激情和快乐”是集团语文教研组的教育理念。凭借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语文教研组的全体同仁也在努力寻求转变和突破,目前,语文教研组撰写10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多次指导学生省级作文创新大赛、“社会与生活”作文大赛、语文阅读大赛获得省、市一等奖,已承担多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并立足学校实际,编写了《作文导学》、《学习与评价》等多部校本教材,积极研发校本课程,为集团“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增添自己的一抹灿烂。

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56 人,其中研究生1名。既有像邱洪江、高建亚、廖海洲、唐琴、郭林佳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资深教师,又有史泉华、李海红、刘同花、孟巧玲、顾永军、汤乃忠等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市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还拥有刘德萍、徐红琴、赵刚等一批教坛新秀和青年才俊,正是这样充满活力的老中青组合,让我们语文组一直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2.数学组简介

形数结合究其理,扬帆数海育英才

集团数学教研组是一支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团队。现有教师58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6人。在教学实践中,全组逐步形成了“问题导学、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教学模式。多年来整个团队一直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为已任,追求“趣味数学、魅力数学;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高效课堂,引领学生畅游数学海洋,攀登数学高峰。

目前数学组逐步形成名师引领,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强大阵容。曾参加过市中考命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集团校长祁冠标长期关注并指导数学组教研工作。近年来,市优秀老师、教学能手朱凌云在省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戴礼才、王以建老师分别在市、县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市、县教学能手周列、吴芳、范玉莲等经常指导青年老师,使多位青年老师在市、县课堂教学中获一等奖。全组老师所撰写的百余篇教学论文先后在《新课程研究》、《数学学习与研究》、《中学数学参考》、《数学大世界》、《初中生数学》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或在省市的论文评审中获奖。

3.英语组简介

睿智进取的英语教研组

集团英语教研组有专职教师68人,其中高级教师15人。拥有市、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2人,有5名教师先后出国考察。全组同志睿智进取,形成了“语言学习与文化渗透交融,知识传输与能力培养并举,读写和听说能力全面发展,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的教学特色,“双教师”“双教材”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刘燕老师是全国首批英语教学名师,市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参加省英语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曹霞老师在省教育学会举办的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于小红、张慧、赵慧荣三位老师先后参加市、县英语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全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口语、写作比赛有多人获一等奖。多名教师撰写的近百篇教学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物理学科组简介

在探索中创新 从实践中突破

集团物理教研组现有教师30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是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精力充沛、乐于奉献、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团体。是一支站在教改前沿、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团队。是一支不断创造辉煌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队伍。

“奉献,团结,踏实,创新”是物理组的“组训”。多年来物理教研组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实验引领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学习,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09年物理学科组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徐成荣、陆永刚、唐登研3人在市青年教师物理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多人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7人被评为“市、县级物理教学能手”,3人被评为“盐城教坛新秀”,全组老师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以及教辅用书编写,近40篇教学教研论文在《数理天地》、《中学物理》、《数理报》、《初中生世界》、《盐阜大众报》、《中学生学习报》、《点金教练》、《建湖县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等国家、省、市、县级杂志中刊登和获奖。

化学学科组简介

务实求真的化学教研组

集团化学教研组共有教师20人,其中高级教师9人,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7人,3人先后参加中考命题。教研组着力打造以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为特色,自制实验教具,创新改进实验,形成“实验引导、以趣激疑、精讲精练、点拨释疑”的教学特色。

金中、顾海艳老师在市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夏德祥老师在市电子白板录像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彭光荣、陈正、刘媛、王宇老师在县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中均名列第一;全组承担3个省市课题,在省级报刊发表、获奖论文40多篇。金中是省化学学会会员,多次参加《盐城市中考说明与训练》《与课堂同行》的编写。

探寻教育的真谛,寻找人生的哲理

政治学科组简介

集团政治学科组现有专职政治教师21人,其中盐城市教学能手2名,建湖县学科带头人1人,建湖县教学能手3名。

政治组是一个专业功底深厚、工作作风严谨、富有朝气的优秀团队。长期以来形成了老带新、新促老、互帮互学的优良传统。本组教师年富力强,团结进取;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教研成果丰富。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成绩突出。张兵校长荣获市、县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方平老师获得省课件制作竞赛一等奖,市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县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陈莉娟老师荣县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胡叶红、周正林老师参与《盐城市思想品德中考说明》的编写,全组有两项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三项县级课题,近年来有18篇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论文比赛中获奖。

搭建历史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组简介:

锐意进取,勤奋乐教的团队

地理组简介:

集团地理组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人、中学一级教师2人,县教学能手1人。是一支朝气蓬勃、精诚团结、乐于钻研业务、关心学生成长、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多年来,地理教研组以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重点,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通过团结协作发挥最大效益,扎实工作。王德才、马鸣

五、徐成亚等同志在市白板教学课件设计、市课程设计比赛及市优质课竞赛均获二等奖;王德才、徐成亚、刘宾老师在县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吕桐、杨晓芳获县教学设计二等奖。近年来在各类杂志发表及获奖的论文近20篇。

秉承优良传统,焕发时代气息,彰显学科特色,建构和谐团队。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新形势下,地理教研组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谱写地理教育的新篇章。

把自然引进课堂,用知识指导生活

生物组简介:

集团生物组现有专职生物教师9名。其中,市中学生物教学能手2名。生物组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确定了本组的特色教学方向——把生活和自然引进课堂,运用生物知识和技能指导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精诚合作、刻苦钻研。

季德霞、顾海艳二位老师在盐城市初中生物优质课竞赛中均获一等奖。万一萍老师县在县生物新课程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周萍老师在县初中生物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全组有二项县级课题已立项。编写的教辅《3点3练与单元目标检测—七年级生物上册》一册。近几年来,教师在《文理导航》、《江苏教育报》、《新课程导学》、《学知报》等报刊发表了20多篇论文。

阳光体育下的辉煌

体育学科组简介:

集团体育组现有专职体育教师21名。其中,省体育特级教师1名;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能手4名;建湖县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4名。

多年来,体育组团队追寻学生体育学习、成长的快乐与精彩,追求自己的专业尊严、专业价值与专业幸福。逐步形成朴实、灵动、高效、和谐的体育教学特色。唐晓军老师在“江苏省选拔优秀体育课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获省一等奖;孙军、周燕、张发楼三位老师参加盐城市中学体育优秀课竞赛均获一等奖;朱旭日云、武阳二位老师参加建湖县体育教学比赛均获第一名。全组有三项国家级课题已结题。编写校本教材《足球》、《综合体育实践》各一册。近三年来,教师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江苏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朝气蓬勃

让明天更辉煌

信息学科组简介:

集团信息组是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信息教师8名,其中,高级教师1名,市教坛新秀2名,县教坛新秀1名。

信息组是一个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团队。本组主要承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及集团网站、校园网络、校园电教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的软件调试、网上阅卷等多项工作。

集团网站在“2014年江苏省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一等奖。尤咸俊老师在“江苏省优秀校园网站制作与评比”中荣获省一等奖;参加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尤咸俊、唐睿、刘友峰三位老师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县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多人次荣获省二等奖、市县一等奖。

信息技术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该学科组5名教师担任了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两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全组教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在做好教学

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协助学校做好校园网建设和维护、电教资料的管理、艺术点亮人生,文化构筑未来

音乐学科组简介

集团音乐组现有音乐教师6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5人。平均年龄31岁。全组教师专业结构合理,有合唱指挥1人、声乐教师4人,舞蹈教师1人。显示出了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团队精神。

近年来,在省市级艺术节比赛中,我集团的音乐特长生有五十多人次荣获二等奖以上,在器乐、舞蹈、声乐等集体节目展演比赛中均能获最高奖项。2013年独舞《彩云之南》获市“三独”比赛一等奖。2014年独舞《桃花》获得市“三独”比赛一等奖。2014年群舞《鱼之灵》获得市艺术节二等奖,县艺术节一等奖。2014年琵琶独奏《诉》获得市艺术节一等奖。2014年古筝《茉莉芬芳》获得市艺术节一等奖。

在市、县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赵建晶、朱勇超在县中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唐前前获得县二等奖;朱勇超获得市三等奖。有近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因材施教,以美育人

美术学科组简介:

集团美术组现有专业美术教师6名,其中,市教学能手1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1名。是一个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团结协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集体,肩负着学校美术教学、美育的重任,同时承担着学校宣传、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

美术组的教师不断进行教改实践,总结教学经验。在各级“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均取得骄人成绩,荣获省、市“优秀集体组织奖”。陈茂华、李琳老师

上一篇:玩笑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司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