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共16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到处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书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 1 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方法可是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时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中考压力,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之后隐藏的无助与孤单,为什么有时候看到这些学生都会觉得厌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压迫下,我们有点无奈的把学生成绩优秀作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标尺,所以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就把他们教成聪明非凡,所以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如果古人都能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坚持不要只为中考成绩而去工作!

选取书中我最喜欢的话来阐明我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想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达到的本质!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互联网带来了两个革命性的变化,一是急剧扩充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二是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今天因为有网络,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有同等的权力获取第一手最新的知识,获取我们前辈们所无法有效获取的那些知识。

我经常自封我是从树上下来的人,我最终的愿望是回到树上去,成为自由自在的人。我曾推荐很多朋友和教师阅读一本书,意大利卡尔维诺写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的一本叫《攀在树上的男爵》,那里面就有一个小伙子,不愿意接受陈规陋习的约束,他决定爬到树上以后不下来,他的一生都在树上———走遍欧洲在树上,吃喝拉撒在树上。

树上的人是什么概念呢?刚才新阅读朱寅年说,阅读的主力或者说阅读的生力军是0-14岁,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德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他们把人的年龄划分为12岁之前、12-18岁和18岁到成年这三个阶段。12岁之前,我称之为树上的时代。

我们今天看12岁之前的孩子是有尾巴的,12岁之前的孩子正如法国著名儿童小说《小王子》里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真诚的童年,但是成年人把它忘掉了。美国儿童文学大师苏斯博士说:“成年人都是一些变坏了的孩子。”当你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同。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主办方强行压制给我的。我擅长的题目很多,最不擅长的是讲“什么是最好的教材”。刚才朱寅年讲了,我编了《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有不少严肃的老师说:最好拿掉“最好” 两个字。 我说那就 改成《这是中国还不错的语文书》,或者《这是中国还可以的语文书》,或者《中国不咋的的语文书》,很奇怪,怎么改都改不好了。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叫《一个人的教材》,是编给我的女儿看的。

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教材,台湾没有,大陆没有,日本没有,美国人甚至取消了我们所熟悉的这种教材,不存在全国统编教材。像我们这样拥有全国统编教材的国家很少,而实际上中国大陆近几年也是有变化的。过去除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套全国统编教材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版本教材了,但经过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看到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冀教版、苏教版、沪教版、湘教版……听说浙江本来有教材的,现在又改用了人教版教材,白白放弃了赚一大笔钱的机会(笑)。

我将这些教材中的语文书搜罗到家里研究,发现这些教材相互抄袭。简单举个例子,巴金《鸟的天堂》删的地方是一样的,篡改的地方也是一样的。如果不是相互抄袭的话,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一致性。其次,按照人教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说法,选进教材的文章没有不被删改的,教材编写者就有这么牛,但是鲁迅的可以不删,只有鲁迅享有特殊待遇。再次,活着的优秀作家选入教材的比例很低———除了我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当然,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选入了不少,但高质量的寥寥无几。我选了几个活着的,他们都说很感动。

莫言2012年7月份参加上海书展,那时他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午吃饭时,我请他给我签一个授权书,选了他的短篇小说《大风》,写他和爷爷的。莫言说这是一件好事,他很支持,还说九十年代末,他也写了文章批判语文教材。他说我回北京之后再修改一下。所以我这个是非编者删减版,是作家自己修改版。如果你们去其他地方找 《大风》, 都是有前 面“头”和后面“尾”的,那是他1985年写的第一稿,他认为不很合适选入语文书,回去要专门修改后再发给我。因为他这么认真,当年10月份诺贝尔文学奖就授予给他了,这件事情跟我有密切关系。 (笑)

所以我们在想,为什么活着的不能编进教材,或者活着的一流作家作品为什么不能大量进入。这一点在座专家可能都做过很多研究,包括对比研究,尤其是新阅读推广的专家都知道,在很多阅读推广做得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对教材的重视程度很低,更多是利用或者运用非常成熟的分级阅读体系,或者说就是阅读体系,来晚上阅读书目,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家长和教师可以据此进行有效的评测。一些国际学校的妈妈和爸爸问过我,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国家制定的阅读分级书目?我说有啊,新课标。但是大家不太认可,新课标500多种阅读书目,什么都有,很杂乱,无系统,我认为可能跟一些实力很强大的出版社的推广有关系。我相信“新课标”里的很多专家,这些书都没有读完过。到底适合哪个年龄层读的,适合初中高中还是小学读的,这里面都没有分类。新课标是个赚钱的买卖,只要打上“新课标”这几个字,就像今天只要打上叶开主编,就能卖得非常好。 (笑)

我们现在再来谈教材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人教社等不容冒犯的“权威”,而恰恰是像朱寅年所长,还有其他各位阅读推广专家这样的真正的语文教育家,随着这些专业人员的出现,今天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座年纪稍大的老师可能会有这种感受,过去小孩拿一本什么书出来,会被批判为读闲书。现在好听一点是读课外书,我又发明了一个词叫“非教材书”,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认识到读“非教材书”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说的读书不是说仅仅读教材,我们今天说的读书是非教材类的优秀作品的大量而有效的阅读,包括文史哲,包括天文地理各个方面。如果我给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会有《失控》《第三次工业革命》等科普类的书,还会推荐很多科幻小说,例如阿瑟·克拉克的《漫游太空四部曲》,阿西莫夫的《基地七部曲》等。我个人有比较顽固的观念,我认为猴子阶段,树上阶段的孩子,要更多地阅读幻想类、动物类的作品。我个人还是觉得,不可过早读一些太有逻辑、太有哲学、太有深度的作品,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我们反过来讲,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教材的话,我们就会有一个很独特的视角。我现在给大家看一下今年刚刚去世的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死亡诗社》片断,这个就是如何面对教材的态度。(播放影片)

今天我当然不推荐大家像基廷老师这样,引诱学生把教材给撕了,但我们的内心要拥有撕书的冲动,表面上我们要做到温文尔雅、师道尊严。 (笑) 我特别崇拜他对诗歌的评价,我上两周在深圳西乡中学同样讲阅读课的时候,放了另外一段,说每次看到这里都有热泪盈眶的感觉。他谈到了诗歌真正的本质,事关生命、爱、尊严和人生的价值,你在哪里诗歌就在哪里,没有那么多其他的废话。一首好的诗歌,会直接进入我们内心,不是通过诗歌教授,所谓横截面、纵截面、一词一句去分析和肢解得来的。诗歌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未来,可能不如读生物科学项目、建筑学项目或者商科项目那么有效,但是诗歌可能在你的人生未来,成为一个独特的驱动力。

今天我们评价教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哪一版、哪一省的教材,我们对诗歌的选择、编写和在课堂上的讲解都非常少,而且选入的大多是“非诗歌”。人教版高中语文在第五册会有现代诗歌欣赏板块,里面选了海子的一首诗,但是据说最新版又删掉了。其中有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句话成为房地产商嘴巴里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那时候卖房子很困难,但是拥有诗歌的力量,房地产商就成了儒商,像潘石屹之类的 (其实都是文艺青年),把房子卖得非常好。我说得这么庸俗,把诗歌和房地产结合在一起,但这是一个诗歌进入现实的好例子。

我就读的大学是华东 师范大学,有一个著名的诗社叫夏雨诗社,诗社里的很多师弟,有个别成了拥有百亿资产的大老板。诗歌早就不写了,已经转化成了金钱,因为诗歌给他带来对世界极其崭新、极其新奇和独特的感受。有一个学弟比我小很多岁,叫江南春,他的公司叫分众传媒。他曾写文章谈到,在学生时代曾经听朱大可教授一堂课,朱教授曾写过一篇 文章《勘探 在谋杀现场———屈 原的剑艺 与粽子诞 生之谜》,朱老师这堂课就讲了相关的内容。他告诉学生,屈原以及有关屈原所有的事情都是错的 ,屈原不是自己抱着石头跳入汨罗江自杀的,而是跟京城对头派来的三大武林高手决斗,在汨罗江江面上恶斗三天三夜,最后寡不敌众,被敌人捆绑起来,扔进了江里去。当地百姓看到了这件事情,但因为不识字,无法表达,就用赛龙舟来叙说屈原和敌人的搏斗,用包粽子来暗喻屈原被捆绑扔进汨罗江……朱教授这 种不因循陈规的分析方法,直接影响了夏雨诗社社长江南春先生,以至于他的公司成功地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他要写一篇文章来重新回顾听一堂课的感受。他说,没想到,还可以这样思考问题!可见,创意是如此重要,换一个视角看待问题是如此特别。

朱教授写有《神话》一书,我推荐大家看,他把中国上古的神话全部都重新研究了一遍,比方说嫦娥失踪之谜,他在《南方都市报》有一个专栏,类似的文章很多。我将朱教授的文章选入了著名作家叶开编的《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里,(笑) 很多读者都说喜欢,没想到嫦娥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那篇文章叫做《大羿与嫦娥失踪之谜》。这种文章,今天的语文教材是不可能选进去的,因为不太正经。在座的都是专家和资深老师,应该比我更有发言权。“道德选文”是目前语文教材的主流操作模式,而且这种道德还是可疑的、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伪道德。这就导致今天选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比较困难,因为很多这类作家的作品,很难判断“有没有道德”。我们选已经去世的作家作品比较容易,过去已经有定评的,比如说韩愈的、柳宗元的、周敦颐的,这些文章就比较安全可靠,道德教化非常可靠。

我曾经批判过一篇文章,是宋代著名作家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我说岳阳楼记就是千年以来的第一“作文”,他的一个部下叫滕子京,范仲淹镇守西夏边关的时候,是给他做财政的。滕子京在那里贪污腐败,被“谪”守巴陵郡。这哥们儿有非常杰出的经济才能,他到了现在的岳阳、巴陵郡干了一件卓越的事情,那就是发财。怎么发财呢?他写了一篇告示说,凡是有被人欠账的都可以到他这里来报到,他可以帮忙追债。追完之后,钱你拿不回去了,只是帮你出一口恶气,这些钱就归滕子京、应该说是归巴陵郡所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谁家经济建设搞得这么快,第二年经济建设就好了?比温州市委书记还能干!我们拆房子都得拆三到五年,才有收益啊。可滕子京干这样的买卖赚钱很快,立刻封了两千两银子献给他的上司做“润笔”,请老师写文章,刻在岳阳楼上。这位上司就是类似徐才厚这个角色,但比徐才厚有才华多了,他也就是范仲淹老师,当时就文章负有盛名,写一篇完全值两千两银子。当年汉代的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也拿了两千两银子呢,他行政级别还远不能跟范仲淹相比。滕子京就请老领导范仲淹写一篇文章,并请画师画一幅九米长的《巴陵盛景图》随银子带 去 , 方便老领 导产生灵 感。“军委副主席”范仲淹就对着那幅画大发感慨,写了一篇洋洋洒洒、排比对仗很强烈的作文,叫《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大家都背诵,琅琅上口,但你仔细研究,会发现他就是自我的一个歌颂,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什么“庙 堂之高” “江湖之 远”的,完全是向伟大领袖表忠心。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读法,供大家参考。

我们现在讲这个事情,是想说,道德选文使得今天的教材起码无法满足我本人的愿望。

今天教材有一个特别规范的做法,那就是组团设计。这个是爱国主义单元,那个是洗脚单元亲情单元,就是给妈妈洗脚等等。然后照着这个单元抓药,很多都是江湖假郎中,抓来的都是假药,对现有教材我们很难满意。我昨天跟温州实验小学的老师讲过,在课程设计上,重要课文都要求读透,读透的意思就是把编委告诉你的标准理解灌输给学生,因为每个老师都有参考教科书。可是凭什么语文教材编委所理解的那些答案就是标准答案,就是读透了的呢?今天在座的每位都有广泛的阅读经验,今天我们要用广泛的阅读完善教材,才可以说是更为有效、更为有启发性地进行一堂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

很简单的比方,在座的如果是小学老师 , 教巴金《鸟 的天堂》时,我特别推荐找三到四篇其他优秀作家写的相关文章,一起给同学们读,教师们一起分享。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不同的心态,多角度、多方面呈现,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今天每一位教师要学会把教材缩减,以“弹性课时”的方式,教师作为小小的攻关者,把教材里确实很长的文章压缩掉或者替换相对更好的文章,然后在保证原有教学课程设计的前提下,形成“一个人的教材”。我记得很多一流的教育家都是这么做的,如叶圣陶,并不是说拿到这本教材就照本宣科。今天我们面临着严格的评测,这些是不能违背的,不管是全国哪个地方,课程设计这方面,教研员都要去检查,你不能轻易违背。我们在座的也有很多教研员,是不是这样?但是我们可以把课时扩充、扩大,做丰富、做满,这就是今天我们对教材处理可能比较有效的方法。

关于教材的问题,其实要讲的东西很多,形成一个人的教材跟在座的林文宝教授、朱寅年所长一直提倡的广泛阅读密切相关。我自己也做了一些书目,新阅读研究所也做了这样的阅读书目,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这样做,我们原有的薄教材才会形成厚教材,这就是所谓的把教材读厚。

什么是最好的纪念 篇3

张品成(职业作家):去年清明特意请了些香烛,去海边焚了。大凡在海南的人,多半以这种方式悼念亲人。

我父母都曾期望我出息,所以最好的纪念方式是勤奋工作。

对亲人,关怀方式有两种,一是对长辈,要更体贴,因为他们在世日子没有我们晚辈多。与其死去后悼念,不如让他们活着时更感觉幸福。对晚辈,那就得学习前辈,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

曹超凡(职业教师):去年到了爷爷的墓边,奶奶哭了几声,然后要我站好了,往爷爷那土堆作揖,奶奶在一边念叨,:求爷爷在天之灵保佑,然后,我们就在爷爷的墓边坐下来。奶奶要说一阵爷爷生前的故事,我们方得离开。我的爷爷很疼我。记得小时候爷爷让我骑在他脖子上,行走在集市中,旁若无人。我什么也不懂,当时三岁不到,我要的是快乐,爷爷用他的老手和老的肩膀给了我,而成为我最纯洁的回忆,即使模糊得认不清爷爷的一张脸,但那冰冷的石碑告诉我,爷爷曾那么爱过我,那么单纯,也那么廉价,却在我的心头烙下了一个方向,让我活得不迷惘。

让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过得更好,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纪念方式,也是最好的祭奠。

刘丽(职业编辑):去年清明节我们全家去给奶奶上坟。奶奶活着的时候,一直很硬气,从不向自己的孩子伸手,按照自己的逻辑而活着,不给人添麻烦,直到生命临终,也只是说:如果活的人还记得,清明节就到坟头烧把纸吧。

曾纯辉(职业金融):清明节,我们全家去给爷爷上坟。对健在的亲人应把心思放在父母的养育之恩上,体贴关照他们的风烛晚年。而不能像有些儿女把目光盯在现有的一点点父母赖以安度晚年的财产上,过早地计较继承与分割,甚至有的产生怨恨情绪。

汪欣(职业国企员工):可能人人如此,到了晚年这一段的日子最难安排。因为到了这个阶段都是无权无力了,实用价值没有了,又面临人生的终点,身体也会日趋衰弱,家庭中会有一些难题,这段日子最难熬,所以儿女们要经常回家看看。

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不如临终前守病榻三日。平素的亲情敬意固然可嘉,而真正困难时的全力扶持才是尤为需要的。

刘红艳(职业公务员):当代人如果对待自己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儿女那样就好了。如今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有的伦理道德在淡化,新的养老制度还不完善,有的老人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冷落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

江萍(职业医生):多一些关照和温暖总比麻木和冷淡要好得多。家族之间、亲友之间的亲疏冷暖,不可以财势取人,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急所急帮作需。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亲情之亲友谊之密,只有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是无偿的帮助。那些锦上添花之类的做法,不如雪中送炭为贵。

王刚(职业房地产管理):我家祖籍是天津的,我有很久没有回老家去了。2004年,我曾经回去过了一个清明节,那里的风俗是祭拜、上香,时间一般在清明当天最为鼎盛。那一天,我们是全家出动,买了“曹子糕”等糕饼,祭拜了去世的亲人,然后去踏青、放风筝。我觉得清明节是我们纪念亲人的一种传统方式,应该延续下去。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篇4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到处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书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方法可是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时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中考压力,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之后隐藏的无助与孤单,为什么有时候看到这些学生都会觉得厌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压迫下,我们有点无奈的把学生成绩优秀作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标尺,所以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就把他们教成聪明非凡,所以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如果古人都能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坚持不要只为中考成绩而去工作!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篇5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学生跟我们教师学什么?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

(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

(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

(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

(5)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2、做一个诚实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教师的言传身教

(2)教师的正确引导

(3)落实到细节

(4)要相信孩子

3、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信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1)教师信任所有学生

(2)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建立合理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

(4)树立自信的榜样

(5)寻找契机,巧用时机――刺激个体自信

A、委重任,满足其表现欲B、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

(6)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

生命因健康而美丽,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1)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渗透教学内容之中

(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4)学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

5、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

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1)物质支撑能力

(2)自我精神支撑能力

(3)社会支撑能力

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6、真正的礼貌源自于内心

(1)强化师德教育和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

(2)把礼貌用语落实在平时

(3)文明礼仪教育与各项互动的开展相结合

(4)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

7、责任心:人的高贵品质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3)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4)落实班级职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体验自己过失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8、积极的心态对每个孩子很重要

(1)对学生应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励机制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3)有效激励――培养积极心态的催化剂

A、期望激励 B、竞争激励 C、暗示激励

9、坚强是成功的核心品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怎样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人认识情感法

(2)克服困难法

(3)小事锻炼法

(4)遵章守纪法

(5)榜样激励法

(6)自我锻炼法

(7)劳动文体活动法

10、人生的本质应该是乐观的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

(1)在课文教学时培养乐观心态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3)在老师言行中熏陶乐观心态

(4)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乐观心态

(5)在精神激励中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11、用耐心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1)用具体事例让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2)游戏是培养孩子耐心的有效方法

(3)在失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

(4)在等待中让孩子学会耐心

(5)三分钟耐心训练

12、谦虚的人能学到东西

(1)让学生体会到谦虚的对立面――骄傲的危害

(2)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懂得谦虚

(3)让学生在接受批评建议中体味谦虚

(4)在适度表扬中培养孩子的谦虚的品质

13、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1)培养海西的独立思考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3)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

14、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1)让学生在触动中感受勇气

(2)在“战斗”中让学生要回勇气

(3)在鼓励中给学生一点勇气

15、幽默是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1)以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2)引导学生积累、引用、创造幽默

(3)在活动中开拓幽默,进行实际锻炼

A、在墙报橱窗中展开幽默

B、在幽默作品中学习幽默

C、在阅读幽默故事中感受幽默

D、在演讲辩论中使用幽默

16、保持一种感恩的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1)知:引导树立持久的感恩意识

(2)情:巧妙激发良好的感恩情感

(3)意: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7、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1)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

(2)注重实践,习惯成自然

(3)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18、要懂得、舍得吃苦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1)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2)将吃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增加吃苦的机会

19、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A、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B、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C、批评孩子时要一视同仁

(2)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4)引导孩子遇见事物的后果

(5)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20、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学习的方法

A、记忆的方法 B、列提纲

(2)学习方法的自主者

(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使用者

21、学习从培养习惯开始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1)学生九大常规习惯的培养

A、预习习惯 B、复习习惯 C、倾听习惯 D、思考习惯 E、发言习惯

F、纠错习惯 G、审题习惯 H、观察习惯 I、阅读习惯

(2)新课程理念下四大新习惯的培养

A、质疑的习惯B、收集运用信息的习惯

C、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 D、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种方法

A、教师树立形象B、培养对习惯认识的认可

C、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D、校内校外相轨并行

E、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22、自学能力是学生最关键的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1)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程序

(4)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规律

23、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1)创设情境

(2)尝试成功

(3)评价鼓励

(4)扬长避短

(5)目标引导

(6)学法指导

(7)间接指导

24、思维力是学生智能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1)、引导、质疑、求索,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2)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3)开发学生想象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常生龙先生的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为什么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篇7

“守尚不足,攻而有余”,岂不怪哉?千百年来,这句话困扰了无数先贤,其中有人干脆把这句话改成了“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事实上,这句话并无任何错误之处,在“守不足”的情况下,的确可以“攻有余”. 不信?来看看我们的分析吧!

即使攻方兵力不足,

也未必会输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弈论”(所谓博弈论,是指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课程中曾经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果给你2个师,让你攻破一座由敌方3个师守御的城市. 规定双方都只能整师调动部队. 通往这座城市的道路总共有甲、乙两条. 当你发动进攻的时候,如果你的兵力大于敌方,那么你将获胜;如果你的兵力小于或者等于敌方,那么你就会战败. 你将如何制定攻城方案?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兵力相等的情况下交战还会战败,更别提对方的兵力还比你多出整整50%来. 但这样的情形却是比较真实的,实际作战中防守方确实比进攻方有更多的补给,而且如果再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借助各种防御工事,只要双方科技水平和兵员素质不是太过悬殊,守方的战力总是比相同兵力的攻方要高.

但即便如此,这次作战中双方获胜的概率却都是50%. 不相信?让我们来看一看双方可能的战略部署.

敌军的三个师的兵力部署方案有4种:

A. 3个师都布置在甲道路上;

B. 2个师布置在甲道路上,1个师布置在乙道路上;

C. 1个师布置在甲道路上,2个师布置在乙道路上;

D. 3个师都布置在乙道路上.

我军则有以下3种进攻方案:

1. 2个师都从甲道路上进攻;

2. 2个师分别从甲、乙两条道路上进攻;

3. 2个师都从乙道路上进攻.

让我们根据这几种方案列一张表格:

如果我们假定双方采取每一种方案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那么攻方获胜的概率就是=,即我们在前面所说的50%.

先等一等!这是我们假设守方会等可能性地采取A,B,C,D四种策略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结论. 但如果考查一下A,D两个方案就会发现,采取这两个方案时攻方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再进一步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B方案一定比A方案好,而C方案也一定比D方案好. 那守方有什么理由会选择A,D两种方案呢?换言之,其实可供守方选择的只有B,C两个方案而已,它们的可能性各是50%. 那么这种情况下攻方获胜的可能性只有而已.

但是再等一等!守方不是傻瓜,难道攻方就是白痴吗?如果守方只会采取B,C两种方案,那么攻方也不会采取必败的2号方案. 所以其实可供攻方选择的也只有1,3两个方案而已,他们的可能性也都是50%.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一张新的表格:

双方获胜的概率依然都是50%. 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守方拥有更多的兵力以及更优良的作战条件,但是双方获胜的概率却是相等的.

在兵力相等的情况下,

攻方胜算更大

相信读者读到这里一定还会好奇,如果是在攻守双方的兵力相等的情况下,各自的胜算又是多少呢?我们不妨给守军削减一个师的兵力,再来看看守方这时候的策略:

A. 2个师全力防守甲;

B. 2个师分兵防守甲、乙;

C. 2个师全力防守乙.

攻方依然可以采取以下3种进攻方案:

1. 2个师都从甲道路上进攻;

2. 2个师分别从甲、乙两条道路上进攻;

3. 2个师都从乙道路上进攻.

那么此时双方的对阵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无论守方采取哪种策略,攻方获胜的概率都是,所以总的获胜概率也是. 这个结果非常有趣,表面上看来对守方有利的博弈,占优势的却是攻方. 这也恰恰印证了那句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

为什么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为什么呢?也许答案可以用汉朝贾谊的著作《过秦论》中的六个字来概括:“攻守之势异也. ”对于攻方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攻进城市”,在这场博弈游戏中,不论他们在甲、乙中哪条道路上取得优势,都能达到目的. 相比起来,守方的任务则艰巨许多,他们必须针对各种进攻策略作出部署,在这个例子中,他们就必须要在甲和乙两条道路上同时抵御住进攻. 换言之,战争中的作战规则可能对守方有利,但是在胜利条件上却是偏袒攻方的.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道:“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此句话恰好在“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一句的前面,也恰好印证了我们的理论.

我们不妨以《星际争霸2》为例:如果你只打算死守,就必须防范所有可能的进攻方式. 对手有可能使用前期爆兵流,或者后期科技流;有可能从正面进攻,也有可能绕到背后空投地面部队. 这样的话,你就既要在前期保证足够的兵力应对rush,同时还要攀升科技打后期;既要建造地面战斗单位和防御工事,还得拥有对空防御. 在不知道对方策略的时候,相同数量的资源,攻方只需要集中起来打造一种部队,你却需要把几乎所有的单位和建筑建造一遍!而这些最终不过全是徒劳而已,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那样:“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

值得一提的是,强大的信息情报收集能力能够为守方扳回一局,这就好像玩《星际争霸2》,如果开了全图,详细了解敌方的生产情况,就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防守. 不过,这就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话题了.

结 语

至此,虽不排除我们按照理工科的思维曲解了孙子的原意,但毕竟他老人家的这句“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得到了一个颇好的诠释. 也许对付“全世界三面来袭”的最好办法,就是像莎士比亚的《约翰王》里所说的那样,“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本文用一个简单却非常新颖的计算,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解释了“进攻为什么是最好的防守”. 当然,现实中的战争远非本文简单的计算就能全面概括的,毕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也有环而攻之而不胜”的时候.

(本文选自果壳网)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全文始终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为主线,传递着正能量。十个“最好”篇章里,52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入世、出世中贯穿着对人生、对情感、对事业的感悟,折射出生活的简单与复杂,在世间百态中领略禅意的美。

时间扑面而来,我们终将释怀。

这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心灵鱼汤”,营养丰富,同时也要小心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本书,你看不透可惜,看透了又可悲。

它给所有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的人挖一条出路。

本书作者辉姑娘,长年从事艺人经纪的工作,与当红明星接触多了,在娱乐圈混迹久了,训练出百毒不侵的强大心理素质,这本书也是她自己每每感到活不下去时的一粒速效救心丸,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公司发了本《管理的常识》给经理人。读此书,以第二种方式。

自己对管理这个话题有自己见解。虽然通过项目实施灌输给客户,能让客户接受。但依然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以改善(谈不上完善)。

《管理的常识》包括了7个主题,第一个是“什么是管理”。本文的心得,针对这个主题。管理到底是管人还是管事?作者的答案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她以海尔售后管理为例,海尔的星级服务就是“三个一”(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地毯)可能有人对此有异议,觉得管理者如果管事,会沉浸在琐事中。

我认可作者的观点,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管理既不是管人,也不是管事,而是管“人做事的方式”。

海尔的“三个一”,就是售后做事的方式。

之所以有些管理着被琐事所累,因为他们管的不是“做事的方式”,而是“做事的后果”或“具体事务”。

作者谈到管理对绩效负责,非常认同。我们很多项目团队,做得很累,但是没有客户认可的成果出来。项目迟迟无法关闭。我对这类项目的项目经理非常不满。做的东西客户不认可;客户不认可,项目无法推进;项目无法推进,公司无法收款。你不要说自己有多辛苦。宁可你偷懒在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胜过天天泡客户现场,蹭客户的午饭,占客户的网络带宽。世上最可怕的是勤奋的笨蛋,而且他的勤奋只在体力上,脑袋还是懒得很。

作者谈到选材,在“德”和“材”之间的取舍。德才兼备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作者对于这二者的取舍,观点比较矛盾。一方面,说“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另一方面,谈到在招聘人员时,首先考虑品德,提拔人员时,也需要首先考量他的品德。以此观点,我感觉作者是让才干的人去做事,好处却都让给了有品德的人。怪不得中国人都喜欢披“德”的外衣,原来“德”能带来实惠。

我对于人的衡量,“才干”和“品德”是工作的输入物,而我们管理关注的是“绩效”,绩效是输出物。输出物“绩效”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举个例子:3*2=6

3是才干,2是品德,6是绩效。

有些人,才干不足,只有2,品德尚好,是4,有团队亲和力,别人也愿意帮他,他的绩效就是8。比如孙权。

有些人,品德好得很,好好先生一个,大家都喜欢他,品德是5。能力实在不行,只有1,结果绩效只有5。比如刘备。

有些人,才干是有的,4;但是品德一般,缺乏团队精神,自我中心,利益归我,责任归他,只有1,结果绩效只有4。比如吕布。

更有甚者,才干很强,达到了5,但是缺乏职业道德,品德甚至是-1。结果只有负绩效。比如雷曼兄弟公司做花账的高管。

片面谈才干或者品德都是无意义的,这是个乘积关系。但是,我不认为“德才兼备”这种说法有意义。大而全,最终反而只会出庸人。

对于品德,必须承认,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没有必要过度引申。引用法理学的观点:恶政出恶法,恶法出恶人。人无善恶,环境造人。品德,可以后天在环境中塑造。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有品德的员工,首先我们就要建设有品德的企业文化,制定防范错误的操作规范&流程&制度。就像之前所说,管理,是“管人做事的方式”,不是“管做事的后果”或者“管做事的人”。

员工的品德,具有共性,由环境决定。公司是染缸。才干,则具有个性,由个人的能力、潜力、驱力组成。

如果让我选材,会关注具备个性的先天的“才干”,而不考虑共性的后天的品德(除非该人有心理障碍)。如果有10个员工,会让9个人去做事,展现他们的才干;让另外1个人不断优化规范,保障9个人的品德。

作者还谈到“管理”和“经营”的关系。经营是选择正确的事情,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经营是目标,管理是手段。用德鲁克的话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经营是做正确的事。作者提到“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作者谈到权力,是个人的还是组织的。作者的观点认为权力是组织的。权力需要承担组织职责。权力如果没有责任,则权力变成了象征和待遇。这种管理不是现代管理,而是封建管理。从这里,引申出去。和谐国,到底算不算一个现代国家?还是个封建余孽?权力和组织挂钩,和职位挂钩。在这个职位上的,拥有这个权力,当时承担权力背后的责任。离职后,空空如也。而不是弄个什么X顾委的头衔,没事找事说风凉话,有利找利削尖脑袋。人去就应该茶凉。美国国务卿赖斯,卸任后,就是一个大学里的研究员。对权力的定义,决定了管理的本质。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以生为本;自制力

今年我有幸与溧阳实验小学的专家、老师们进行零距离的教学研究,我深深感受到了名校名师的风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专业素养。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互动、对话,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教育的反思与启迪,特别是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一、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好的教育就是游戏,好的教育就是师生相互服务。我们学校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我们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平台,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学生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学困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二、以生为本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张校长主张:“教育以儿童为本。”他认为,只有让儿童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学习,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与生活的中心,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的现状,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心灵自由、精神飞升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才是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语文才是儿童精神的家园。因此,他们运用理念指导实践,尝试着进行课改——合作课程的研究。我们也有幸参与到真实的合作课堂里,聆听他们精英团队的研究过程。

三、班级自制管理

周梦莉校长说:“一个小鸟关在笼子里太久了,有一天打开鸟笼放出来,就会有两个种情况。一是变本加厉,夸张地发泄。二是什么都不做,因为压抑太久了,习以为常了。”所以,德育这一块工作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适应、调整,而不是强行接受。一个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溧阳小学在班级管理中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小学生来说,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无疑是自我控制能力。自制力对于一个人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许多能力都要在自制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务必以学生为本,培养孩子良好的自

制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高岗镇中心小学)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我是这样理解的,“上帝给你的”就是眼前这个世界,有无比丰富的可能性,“给”在于他,“取”却在于你。

如果你面前有一堆苹果,你一定想要最大最红那一个,每一次扫视,每一次伸手,每一次“取”到的,都是你当下认为最好的。但实际上,它到底是不是最好的,恐怕谁也说不清。你选了一个最大的,又看到一个更大的;选了一个最红的,说不定里面却烂了心。

既然你每次都取了你认为最大最红的苹果,上帝并没有阻拦你选最大的,也没有强求你选最小的,也没有偏心只给你大的或小的,他把所有的苹果都摆在你面前了,这里面就包括了最好的苹果,但你能不能把它从一堆苹果里认出来,拿到手,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从这个角度看,世界本身没有对错,所有的好苹果、烂苹果都在里面,一个人的幸运和不幸运,不在于上帝的给,而在于自己的取。

所以,没有什么可抱怨,要相信上帝,上帝给你的,都是最好的,这个“最好的”是一定存在的,并且是已经给了你的,只是要你自己去取。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习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习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平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篇13

然而反观当下教育,无论是赏识教育、生命化教育,还是爱的教育、主体性教育等贴有各种标签的教育,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推究起来大多仍是学校主动教育,学生被动甚至强迫受教育。而一些学校教育已经蜕变为纯应试教育,训练、套装知识大行其道,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顽症,教育失去了本来面目。

社会学家潘光旦曾经指出在《论语》和《学记》中,不但“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就“连教字也用得很省”。相反的是在《论语》中有56个“学”字,在《学记》中有48个“学”字,远远超过“教”字出现的频率。这说明真正的教育不应有、也不该有训的成分,更不能有强迫。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并且具有使用这种智慧应付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者要把学生当作“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而不是当作容器。巴西教育家弗莱雷之所以痛斥非人的驯化教育就是源于此。

怎样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呢?

首先,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如能量,而能量的蓄积则来源于一生的读书。教育者一旦拥有了言传身教的不竭源泉,就可点燃学生的一个个知识火花。当学生的知识火花一个接着一个被点燃时,自我教育也会随之养成。

其次,教育者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互动的“场”。找到每一个孩子被生活的保护罩所重重掩盖的内心之美,运用教育智慧去開发它,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育者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你所指导学生进行的自我教育就会产生效果。

再次,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意识、懂得并体验到“自己今天比昨天有长进”时,自尊心就会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美好伴侣。不过自尊心是极其脆弱的,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而培养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不容许采用粗鲁强迫的手段。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对良言、忠告、责备的目光等教育手段非常敏感的时候,他才能做到进行自我教育。

最好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篇14

做好三件事——

1、学会关门

即学会关紧昨天和明天这两扇门。

过好每一个今天!

每一个今天过好,就是一辈子过好!

2、学会计算

学会计算自己的幸福,学会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

计算幸福,会使自己越计算越幸福;

计算做对的事情,会使自己越计算对自己越有信心。

3、学会放弃

特别推荐一个非常好的词,这就是“舍得”。「舍」在先,「得」在后。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舍”才有“得”,或者说是「舍」了才会「得」,

而「一点都不肯舍」或「样样都想得到」,必将事与愿违,或一事无成。

学说三句话——

1、算了!

对于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

2、不要紧!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对自说:「不要紧」!

因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任何问题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3、会过去的!

不管雨下得多么大,连续下了多少天也不停,你都要对天会放晴充满信心,

因为天不会总是阴的。自然界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学会“三乐”——

三乐 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进一步说就是: 在自己好的时候,要多助人为乐;

在自己过得一般的时候,要知足常乐;

而当自己处于逆境中时,则要学会自得其乐。

学会三“不要”——

1、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重的担子压不垮他,再大的困难也吓不倒他,但是他受不起委屈,冤枉。

其实,委屈、冤枉,就是别人犯错,你没犯错;而受不起委屈和冤枉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懂了这个道理,再遇到这种情况,对付它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笑了之!不把它当一回事。

2、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

当自己受到冤枉或不公正待遇后,不要冤枉别人或不公正地对待别人。

事实上当你伤害别人时,自己会再次受到伤害。

3、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何谓好人?如果交给他(她)做10件事,他(她)能做对7~8件,就是好人。

显然,这句话潜藏著另外一层含意就是:好人也会做错事,好人也会犯错误。

所以,做错了事不要紧,犯了再大的错不要紧,

年轻时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篇15

文/寺主人

1

因为很早就被灌输了“理财要趁早”,“理财很重要”这样的观念,所以从工作开始我就关心理财这件事。读了很多小白启蒙课,被推荐了各种理财产品。每天记账,必要开销非必要开销饼图等等等等,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搞明白那些繁琐的细节。

但我发现,对于当时刚踏入社会,拿着并不高收入的我来说,花了很多时间(更多是精力)去做理财,得到的回报每年也就是不多的一些钱,这些钱连一件好一些的大衣都买不了。

身边的理财专家对于这样的情况会安慰你说:“聚沙成塔”嘛,先从小钱开始理,理总比不理好。减少“非必要开支”,精打细算,总是好的。

要不要在年轻的时候花这么多精力做理财?按照理财专家的建议开销呢?我困惑了很久。

2

刚刚工作的孩子们为了省钱,会觉得房租是非必要开支,把房子租到离公司很远的地方,每天通勤的时间甚至会超过3小时。加个班,换车又折腾,回到家已经精疲力竭,周而复始,没有娱乐时间,更没有自我提升的时间。

由于地理位置遥远,赴约成本高,也很少进行社会交际。几年过去,可能房租确实可以省下一些,但能力没有太大提升,似乎仍然干着螺丝钉的活,也看不到前景在哪里。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租个离公司近一点的房子,花钱买时间,然后把时间投资到能为你带来增值的工作学习中去会怎样呢?你可能存不下什么钱,但你其实用了最便宜的价格买来的最贵的东西――你个人价值的升值。

人类的流体智力在25岁左右达到巅峰状态,这时候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以及其它学习能力都是这一生中最好的。而此时如果你仍然是单身,那就更好不过,没有家务事需要分心,可以一心一意为自己增值。

除了房租,很多人为了多挣些钱,会做一些和自我提升毫无关系的兼职,看似是挣钱了,其实是在用你宝贵的时间换取廉价的钱而已。

3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第二次跳槽的时候可以去一家加班严重的公司,薪水比另一家比较轻松的公司一个月高出一千来块钱。

我选了那家小公司,因为这一千块钱省下来的时间是非常多的。我每天晚上的时间去学习别的东西,去健身,阅读,练英语。

也正因为有了晚上和周末多出的这些时间给自己充电,为我之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在之后短短4年的时间里薪资不停的在翻倍。直到现在自己创业,那时候看的管理和产品类书也开始发挥后劲儿。

如果你知道你的能力依然有着很大的升值空间,你对你自己的期望也并不止步于现在。那么在这种相差不多的工资却能省下很多升值空间的情况下,你真的觉得多出的那一千块钱是赚到了吗?

4

正好前段时间和一个好友聊天说到女性婚后生育及看养孩子花费的精力和事业平衡问题,这个好友说的她外婆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外婆生了五个孩子,工薪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很多像她一样的女人选择了全职在家带孩子。外公说:“我现在的工资养得起你们几个,你在家看孩子吧。”但她却用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雇了一个阿姨来看小孩,自己仍然正常工作。

周围人都说她傻:“你这样做一个月等于在替保姆工作啊,辛辛苦苦挣的钱都被保姆花了,这是何苦呢?”

她只说:“还是有工作的好吧,不管挣多少。”

就这样,一边付着保姆的工资,一边工作,每天晚上还会回家自学英语,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一路做到车间主任,厂长,局长。五个孩子也发展得很好。

她的很多老姐妹现在谈起她来的时候会说:“哎呀,她不要太精哦,当年只出了个保姆钱,现在当了个局长的官。”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到这样的结果,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但不可否认,除非你自己觉得自己没有更多努力空间了,自己的时间不值钱,否则,在年轻的时候花钱买时间可能是你最值得的一笔投资。

因为等你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你的时间会比别人的更值钱,你再用时间还钱的时候,那就是当年的十倍,百倍甚至成千上万倍。

至于具体如何平衡时间和金钱,那还要靠你自己掂量。

5

今年年初的时候去一家规模虽然做得不大但是已经小有成就的企业参观,看到一张没人坐的办公桌上散放着很多硬币,我说:“这儿有好多钱呢,捡一下吧。”

创始人看了一眼说:“不管它了,打扫卫生的阿姨来了让她们拿走吧。”

我打趣说:“一分钱也是钱啊,聚沙成塔嘛。”

爱是最好的教育 篇16

学会倾听,是爱的最好诠释

“如果说重视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一首序曲,那么进人学生心灵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倾听。”庞老师如是说。在庞老师的眼里,问题学生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们排斥老师的关心恰恰说明了他们需要被理解、被信任。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心用眼好好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庞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一连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很差,提问时他也总是嗫嗫嚅嚅。在一次自习课坐班时,庞老师忍不住把他叫上讲台来谈话,聊不出三句,这位大男生便泣不成声。庞老师发觉事情不妙,立刻决定换一个谈话的环境。在校园的花园里,这个平时回答问题嗫嗫嚅嚅的男孩终于向庞老师敞开了心扉。他告诉庞老师,近来在上课、吃饭、睡觉时似乎都感觉到有人在处处盯着自己,还能听到有人在嘲讽自己,而这不友善的眼光和嘲讽的话语竟是来自本班一个和他熟识的男同学。

其实一直以来他和这个男同学都十分要好,从初中开始,他的成绩一直比那个同学好,他也是校长、父母心目中的优等生。谁知中考时他发挥失常,没考上理想的学校,只能以借读生的身份进入重点高中。而他的好朋友却顺利地考入了这所重点高中。落差之大,让他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和学校老师的期待,从此他的好朋友就成了他心中打不开的心结。由于高一、高二年级时两人不在同一个班,接触不多了解少,他已经慢慢把这个心结埋于心底,高三时他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进入了重点班,可是令他紧张害怕的是,好朋友也被编入了重点班,那道过不去的坎,又横压在他的心头。

他总能听到好朋友的声音。哪怕是很小的声音及细微的举动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他无心看书,也听不下课,吃不香,睡不好,学不下。他边哭边说:“庞老师,您是第一个问我这件事的老师。我也是第一次向别人说起这件事,我该怎么办?我好想离开那里,到一个没有他的地方好好学习。”听完这个男孩的诉说。庞老师担心极了。她知道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烦恼,男孩的心灵正经受着非同寻常的煎熬。庞老师虽不是心理医生,但是她明白,这个时候她应该是以一个朋友的姿态陪在男孩身边,给他鼓励;以一个长者的姿态替他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让他信赖。

庞老师一直都记得,那天的天空非常清澈,而他们却在这鸟语花香的花园里进行凝重而深刻的谈话。眼前的这个男孩儿,本该像这湛蓝清澈的天空般纯净,却被乌云笼罩了心头。庞老师心疼不已,她知道心灵的孤独和挣扎是他们这个年纪最痛苦的事情,为了让男孩暂时忘却自己的烦恼,庞老师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她上大学那会儿,由于环境的突变,压力变小,忽然之间生活只剩下了迷惘和无望。不知道自己奋斗的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自身的问题是什么。庆幸的是,遇到了亲切的老师、和睦的同学,他们都用最真诚的心来接纳自己,其实放眼看去,世界是美好的。于是在同学们的陪伴下,自己顺利地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这几年的变化也把自己锻造成了一个坚强、乐观、自信的人。庞老师说完自己的亲身经历后,笑着拍拍男孩的肩膀说:“记住,你就是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命运要靠自己掌握。”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仿佛是有什么重担被卸下,他兴奋地说:“谢谢老师肯听我说话,这件事堵在我心里好久好久,现在我终于说完了,也轻松了。还有,我也要像你那样坚强。”

庞老师看着男孩挂着泪痕的脸,仿佛已经看到了男孩清澈湛蓝的未来。

真正的爱,是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蹲下来,那是“心灵的蹲下”,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在心灵深处和学生平视。说起和学生平视,庞老师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位姓刘的同学写过的一首诗,题目是《门角的你》:

门角的你,门角的阴影,你栖息的场所,静静的隐藏/当蛛网爬满角落,是选择驱逐,还是毁灭。

破损的门角,一如你黯然的身影,当声音飘过/剩下只有回音,是抛弃?还是堕落?

不,这都不是,只因那是门角的访v后门的风静静吹过,门角的你,依然彷徨、彷徨……

这首诗看似简单,字里行间却弥漫了落寞、惆怅与彷徨。当时庞老师担任0908班的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她目光偶然扫过第一组的最后一桌,发现那个角落里的刘同学在奋笔疾书。她走到学生身边,刘同学被庞老师的“突然造访”吓得措手不及,这首诗就曝光在了庞老师的眼前,刘同学惶恐地想把它藏起来。庞老师微笑着说:“没关系,我既不会骂你,也不会笑你,不如你把诗送我?我还没收到过诗呢!”在庞老师诚恳地请求下,刘同学把诗送给了她,庞老师一看,这诗写得多好啊,写出了孩子真实的心声。于是她鼓励刘同学在下节课上课时在班上朗诵这首诗,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他的佳作。刘同学受宠若惊地答应了,脸上流露出一种被老师重视的欣喜。在下一节课上,刘同学的诗歌朗诵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情回应,似乎刘同学这首《门角的你》吟出了许多同学压抑已久的心声。

同学们热烈回应的掌声和刘同学受宠若惊的样子让庞老师深思:长久以来,自己上课的目光到底投放到了哪里?是放在尖子生的身上,还是落在熟人朋友的子女身上,亦或是投在班干部们的身上?这十几年来,自己兴致勃勃上课的同时,冷落了多少“门角的你”那善良、求知的心灵?

课后,庞老师单独询问了刘同学写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他委屈地说:“那节课我都举了好几次手,而且还是第一个呢,你都没有看见……”庞老师心头一颤,赶紧安慰他:“下次把手举高点,老师可是近视眼啊!”说这句话的同时,庞老师的心里充满了愧疚。为了弥补自己对教室“门角的你”的忽视,在课堂上庞老师的目光不再只是盯着前几排的同学,不再只提问尖子生,她开始鼓励“角落”的同学大胆举手,并且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他们。没过几天,庞老师欣喜地发现,班上四个角落的同学上课认真了许多,课堂笔记也丰富了起来,回答问题活跃了,一问三不知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赏识,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从那以后,庞老师下课不再急着从前门离开,而是从讲台走下,穿过全班同学,经过最后一桌从后门出去,每当庞老师经过后门时,她都会听到坐在后门的刘同学的告别:“老师,再见!”一节课的疲劳也会因这一句告别而烟消云散。

因为对教育的真情付出,庞老师教学成果显著,并成为北流市教育界语文科的领头人,玉林教科所兼职教研员,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培训对象。庞老师先后荣获北流市十佳教师、玉林市优秀教师、全国教育工会“女职工素质自我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她的《作文因生活而美丽》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语文学习素养与人的发展研究”课题一等奖,《胡同文化》说课在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说课大赛中获得高中组一等奖,还作为编委并参与了《高考散文阅读赏析高分之路》和《材料考场作文多角度运用点睛引路》的编写。这么多的成就非一蹴而就,庞老师也并不因此自满,她将带着“爱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在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责编韦力)

上一篇:餐饮第一季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六年级学生元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