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教育人物事迹材料(精选5篇)
——记薛城区优秀教师陶庄镇种庄小学孟凡芹老师
清晨,当东边的天空刚刚泛起白肚皮,一个驾着双拐的身影在一步一步地走在乡间小道上,一个约莫两三岁的小女孩紧一步慢一步地跟在身边;傍晚,当西边的太阳燃尽最后一抹霞光,仍有一老一小的身影在蹒跚地走着„„熟悉的人都知道,这就是陶庄镇种庄小学的孟凡芹老师和她三岁多的女儿。
她,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十一个春秋。在这十一年里,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有无怨无悔的耕耘与比常人更加强烈的艰苦的付出。
永不放弃,是她人生的信条!
12岁那年她因病致残,在哭过、痛过、悔过、恨过之后她选择了坚强。九八年枣庄示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几经周折被分到了陶庄镇中学任教,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一年的教学生活。
她爱学生,爱她的A、B、C。她一直在说“肢体的残缺不是真正的残缺,真正的残疾是心灵的残缺,是灵魂的落魄“,她“用爱撒播希望,用真诚对待学生”。
永不服输,是她生命的支撑!
孟老师一位立志坚强,肯于吃苦的老师。为了适应教师的讲台生活和每天的上下楼,她总是在尝试并实践着一种新的授课方式,为了书写方便,她丢掉双拐在讲台上做“跳跃”运动。45分钟,全身的重量全压在一条腿上,那难度可想而知!每次下课,她总是汗流满面,腰酸背痛,然而,她硬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与吃苦的精神坚持了下来。校长和同事们都说,“孟老师,你可以坐着讲课的”。她总是笑着说,“没关系,我能坚持,下课休息一下就好了”。可是,下课了她哪会休息呢?她还要改作业,还要辅导学生,还要加强自己的学习,她凭着自己的毅力,自学了打字、微机程序安装等等,还成了学校的骨干人员。
2008年,因学校布局调整,她从陶庄中学调入种庄小学。当时她对象刚做完第二次植骨手术,需卧床静养5个月。第一次手术卧床三个半月的影子还在时时萦绕着她,现在又要远离家去小学任教,对她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她,无眠!
对象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怎么办?女儿不到2岁没人看管,怎么办?家里老人年纪大,身体又不好怎么办? 种庄小学离家很远,上下班需要坐车,怎么办?家里忙着拆迁,里里外外都靠她一个人在支撑,怎么办?„„
“种庄小学没有一名英语教师,孩子都在等着你呢”校长的话在孟老师的脑子里不断回响,二百多名孩子期待的眼神在黑暗中闪烁,孟老师心动了,坚定了。她安排好一切毅然走进了种庄小学,记得当时校长一见孟老师来了,高兴地说不出话来,只说了两个字“谢谢”。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8年的冬天好像比平时来的更猛烈些,1月中旬气温达到零下12摄氏度,滴水成冰。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上午,上完第4节课刚从三楼下来,孟老师还没来得急明白怎么回事,已滑倒在地,拐杖甩出去很远,屁股重重地摔在了楼梯边上,手也磕出了血,半天没有起来,还是同事帮忙送回的家。校长让她在家休息几天,可是期中在即,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再次推着她向前。第二天,她拄着双拐,忍受着脚下的巨痛,又穿梭在教室、办公室之间,穿梭在学校与家之间。同事们都说她”傻”,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对孩子的那种爱有多深,对工作的那种热情有多高。“也许,就是因为我失去的太多了,所以我要用更多的爱回报这个社会,回报关心爱护我的一切”。
超越自我,是她不断地追求!
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关上一道门的时候,同时也会打开另一扇门。生活的艰辛与自身的遭遇,经过这些年的风雨与跋涉,已经变得渺小,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不言放弃与永不服输,孟老师的心更加宽广,更加坦然。她相信,爱,是最强大的力量,真诚是最有力的工具。她常说,“或许正因此无论我走到哪里,总能得到无数好心人的帮助,而我又把这种无私的爱不仅珍藏在心底,而且分享给我身边的人,尤其是我的学生,学生都很喜欢我的课,并愿意接近我。每当有英语课时,他们总是一边欢呼雀跃,一边大声喊着:Yeah!。课前,他们会主动进办公室,帮我拿上课资料、录音机到教室去。课下学生们愿意找我说说悄悄话。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我想这一切大概是因为我爱学生,所以才赢得学生的爱,我为拥有学生们纯真的感情和他们分享给我的所有成功与快乐而自豪“。
为了跟上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更精彩,孟老师家境虽不富裕却买了电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课件制作、积极参与教研博客,浏览大量先进教育理念与名师风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在在电脑某些方面已能独挡一面,而且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也在她的带动下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爱谱写事业,用心创造辉煌。虽说她的事业不是很辉煌,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欣慰。在2008-2009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种庄小学英语在零起点的基础上,仅学了一个月英语,就取得了第六名;去年英语风彩大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就在今年师德演讲中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区第四名的好成绩。今年,孟老师还被评为“陶庄镇2009十佳师德标兵”和“陶庄镇学生最满意的老师”等等。
荣誉的取得给予孟老师的是更加奋进的精神动力,她常说,“虽然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要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我将借来大山的崇高,敦品励行,迎接挑战;借来碧水的柔美,挥毫泼墨,用我有限的一切创造出如夏花之绚烂的人生!”
张文杰老师荣膺感动枣庄教育人物称号
----洪绪中心小学张文杰老师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张文杰,滕州市洪绪镇中心小学教师。她身材弱小,但意志坚强。工作时间不久,凭着对课堂教学执著的研究,把课从学校一路讲到了枣庄市,获得了枣庄市课改标兵、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张文杰工作、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同样做教师的爱人意外查出重病。晴天霹雳的打击,让张文杰几乎崩溃。病重的丈夫需要陪护,年已古稀的父母、公婆和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自己钟爱的教学工作更舍不得放弃„„。怎么办?张文杰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她甚至想以死逃避。然而,生性不服输的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强,她要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和事业这两副重担。
从此,她每天医院、家里、学校来回跑,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备课、作业完不成,就带到家里、医院里趁晚上处理,有时丈夫做理疗,她又必须彻夜陪护。疲惫、辛酸、泪水天天围绕着她,可她每天还是面带微笑走进学校、走上课堂,把班级、把课堂、把学生打理的有声有色。时间再紧,张文杰都要挤出时间看书学习、研究课堂,哪怕是在医院里,她也常常把教案拿给爱人一起研究。执著的追求,张文杰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课堂。近几年,学校搞小班化教育改革,参观学习听课的领导、老师络绎不绝,她每学年都要提供几十节的展示课。
张文杰一心扑在教学研究上,有时竞忘了家中身患重病的爱人。每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放学回家,看到丈夫孱弱的身体,期待的目光,她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但是,她的付出却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连续三届被推选为镇人大代表,并获得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奖。
也许张文杰的课改成果算不上最优秀,但她的坚强,她的执着,她的改革创新精神,却深深感染、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两全”治校显魅力
今年8月29日下午,台儿庄区张山子中心小学校长杨尚伦奉调转任邳庄中学校长。全体教职工依依惜别的深情,彰显了他24年如一日坚持“两全”治校所赢得的人格魅力。杨尚伦的“两全”实践是“以校为家全天候,尊师爱生全身心”。1987年担任校长以来,学校3次大搬迁,他带头苦干巧干,实现了多快好省;关爱教师,“树其威,助其才,解其忧”,带出了30多位市区级优秀教师,输送了十多位小学校长;创办全省首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站”和推行《传承民间艺术》精品校本课程的诸多创举与成效,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媒体的热情传播。省级绿色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平安和谐校园先进学校、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几十项锦标实至名归。杨尚伦也多次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十佳优秀园丁、十佳创新校长称号。
转调邳庄中学,离家40公里,面对诸多不便,他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继续着他的“两全”实践。
每个蓓蕾都开花
台儿庄区涧头集中心小学教师荆中侠从教13年,坚持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激励每一位学生上进,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位学生成功,确保每节课都是优质课。学生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很大,荆中侠“用心跟爱一起走”,对学生从没发过一次火,从没体罚过一个人,从没向家长告过一次状,而是以无微不至的呵护,补偿他们严重缺失的母爱;以严管厚爱的关怀,纠正其隔代抚养过剩的溺爱,让一个个“学困生”、“德困生”逐渐实现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取得了“每一个蓓蕾都开花”的成就。荆中侠坚持“兴趣教学”,循循善诱,所有学生都喜欢她所任教的数学课。她和每一位学生的家长都保持着密切的电话联系,每月电话费都二三百元,从没向学校申请过补贴。“用心跟爱一起走,每个蓓蕾都开花”,荆中侠被评为涧头集镇首席教师,并被推荐为市级教学能手。
艾 静:心有大爱才精彩
和她的名字一样,台儿庄区邳庄镇明德回民小学女教师艾静长得腼腆文静,心中装有大爱。艾静家住城区,离校一二十里。每天披星戴月,坎坎坷坷,风雨无阻。这是她对岗位的热爱。认真备课,努力“充电”,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成长为邳庄镇小学语文课改首席教师。承担的省教育学会课题《学生厌学情绪调查研究》成为优质成果。这是她对事业的热爱。黄林村学生上学要过河,汛期河水漫桥,艾静每天都在这里接送学生。坚持有教无类,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她对学生的热爱。2010年7月,她为北京一名20岁的白血病男孩无私捐献了249毫升造血干细胞,以大爱无疆的情怀,成为台儿庄区第一位、全市女教师中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是她的博爱。心有大爱,人生精彩。艾静先后获得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枣庄市三八红旗手、台儿庄区师德标兵和枣庄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林向阳:创新教育做名师
一位家长带着孩子上学去。到了学校,看见孩子被冻红的小手拎着一片香蕉皮。家长嗔怪。孩子说:俺林老师说,乱丢垃圾不道德,捡拾垃圾是拣美德啊。孩子说的林老师是台儿庄区实验小学教导主任林向阳。他发起的小学生“拣美德”活动持续6年从未间断。林向阳坚持教育创新,因材施教。在他的鼓励下,腼腆的褚楚踊跃竞选中队长、大队长,出席全国第五届少代会竞选山东代表团团长,受到胡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爱唱的张倩注重全面发展,成长为枣庄市十佳少年和山东省十佳故事大王,如今成了台儿庄古城形象大使。他力创“特色作业”体系,研究小学生写“数学日记”的课题,获得全省中小学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并有100多篇业务论文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被评为枣庄市教育创新人物,并参选全省齐鲁名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张愚,枣庄八中数学教师,连年奋战在高三教学第一线。乐于教书,更善于育人;重视知识传授,更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用热情和真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被一届届学生亲切地称为“愚哥”。
他始终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作为班级工作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为目标。每带一个班级,他都能用用心、用情、用爱滋润和培育每一个学生;用科学、民主、平等的管理技法,造就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他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精心呵护和充分发展。十几年来,他所教的学生已有上千人升入理想的大学,有五名同学被北大清华录取。
他先后荣评枣庄市优秀班主任、市教学能手、市优秀教师、市教学成果先进个人和薛城区师德标兵。他用德行和智慧、无私和奉献诠释着一名教师平凡而又光辉的形象。
以爱促教 以德敦品
赵奉殿,滕州二中新校地理教师。在他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并长期担任高中部艺术班班主任。在他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刘姓的孤儿,与年近七旬的爷爷相依为命。赵奉殿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关照。每逢节假日,都将孩子接到家中,给与慈父般的关怀与家的温暖。后来,孩子成功考入了一所理想大学。
以爱促教,以德敦品,像这样的故事在赵奉殿的身上还有很多。多年来,赵奉殿把教育的使命牢牢扛在肩上,以鼓励为法宝,以因材施教为手段,创新性开展艺术特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2011年,他所带班级的64名学生,全部考上本科。现在,艺术教育已经成了二中新校的教学品牌,二中新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人生因奉献而美丽
古邵镇中心小学校长。十多年来,李为超老师风雨兼程,默默奉献。
2007年11月,作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自愿者的李为超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妻子的质疑,毅然决然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山东省教育系统第一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教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由于工作出色,2008年被调到曹庄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地位变了,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变,教书育人的本色没有变。因工作成绩突出,2010年他再次调到古邵中心小学任校长,工作成绩突出,得到领导的一致认可,当选为峄城区政协委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教以来,他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枣庄市捐髓救人模范”、“全国红十字金奖”、“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烛光熠熠 甘为人梯
颜兰清,滕州市西岗镇中心小学教师。该同志从教二十多年来,立足本职,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来。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出了一套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的“发现教学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作为教研组长,她宽厚仁爱,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先后指导并带领10余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她像一支熠熠燃烧的红烛,用爱温暖着学生的心灵、用爱关注学生的成长,先后资助了20多名贫困学生,成为3名单亲孩子的“代理”妈妈,被学生亲切的称为“最可亲的人”。她先后有三次考入市直学校的机会,然而颜老师都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颜老师先后被荣获“枣庄市优秀教师”、“滕州市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用爱与责任成就梦想
张萍,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优秀教师”、“枣庄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每个人一生都要“扮演”很多角色,张萍把教师角色演到了极致。从教18年,她始终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可是对亲人、对自己她充满了愧疚。父亲病床前她没能尽心照顾,连最后一眼都没见到,留下了终身遗憾;丈夫双腿受伤她没有请一天假,招来了家人的很多埋怨;自己生病手术,她在病床上没敢多耽搁一天时间„„
可以说,张萍对亲人、对自己是吝啬的,但她对学生却是无私的。她始终用慈母般的爱和教师责任呵护她的每一个学生,多少优秀生在她的鼓励引导下化茧成蝶,多少顽劣的孩子在她的谆谆教导下发现了自己隐形的翅膀。
她有遗憾但无怨无悔,因为她心中始终涌动着爱和责任。
大爱无言自辉煌
周勇,枣庄41中教师,齐鲁名师讲堂成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佳优秀班主任、枣庄市教育创新人物”等称号。
他用心钻研业务,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去认识数学,用理性的思考去感悟人生,把数学理解成有生命的学科,将课堂变成学生享受成功的磁场。他多次在全国、省、市举行公开课,各级优质课均获一等奖。
他立志做智慧型、创新型的班主任,所带班级个性鲜明,被誉为“周勇班”。他通过“幸福时刻、心灵虹桥、平等凳”等方式,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塑造阳光心态,成绩不断提高。
教育是他的最爱,就是因劳累住在重症病房里,仍惦念讲台和学生。他把无私的大爱洒向每一个学生,青春因奉献而充实,生命因耕耘而辉煌。
矢志育桃李 丹心写春秋
刘波,滕州一中物理高级教师。十几年来,他始终全身心地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2006年被滕州市记功一次,2008年被评为枣庄市优秀教师,首届滕州名师,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
教学方面,他深入研究物理学科的规律,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005年被评为枣庄市骨干教师,2006年获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班级管理中,他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努力为他们的成人、成才创设良好的氛围。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带毕业班,所带班级共有7名同学考取清华北大,近百名同学考取复旦、交大等一流名校。本人曾被授予枣庄市优秀班主任、滕州市十佳班主任等荣誉。
升入清华的刘新宇同学在贺卡中写到:“老师,您所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张通往大学的门票,还有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我们从您身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善良、敬业、奉献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幸福人生引路人
王卫东,枣庄十五中数学教师,曾荣获市政府记功嘉奖、被团市委授予优秀辅导员,荣获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多次获校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称号。
二十二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对待教学,勤勤恳恳,注重改革创新,课堂幽默风趣,灵活新颖,成绩优异;对待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及品德培养,学生们高兴地说:“快乐的王老师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好老师!”对待班集体,注重习惯养成、注重情感教育、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注重活动历练、注重生活教育。他常说:“我愿为孩子们努力打造一个个充满生命激情的快乐班集体,以自己的快乐激发孩子们的快乐,让家长满意,让领导放心”„„
寻找快乐,感受幸福。做个快乐班主任,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书写无悔人生
朱霞,一直任教于滕州最南部的柴胡店镇。她扎根山区,不畏条件艰苦,不计名利得失,始终坚守在山乡教育一线,孜孜以求,忘我工作,以辛勤的付出润泽了千百个山区的孩子,书写着一位普通园丁的崇高与传奇„„
从教以来,她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已记不清为多少学生买过学习用品,为多少孩子交过学费,她用真诚真爱改变着一个个学生,塑造着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她潜心教改,探索归纳了“五疑式”教学法;形成了生本理念下的“多学少教”课堂教学模式。她胸怀大局,恪尽职守,为了自己的学生,顾不上生病的女儿和躺在手术台上的父亲。
“山东省优秀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滕州名师”“滕州市人大代表”“滕州五一劳动奖章”„„.一串串荣誉和肯定的背后,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滕州市人大、市教育局、滕州日报社曾多次对其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用慈爱呵护纯真
葛静静,高新区兴仁中学老师。从大山里走出的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满怀的热情与爱奉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她知道每个学生从校到家的路有多长;学生病了,她陪着买药打针;冬天孩子没有袜子穿,她悄悄地塞上两双;谁的手冻了,她会准备好手套;中秋节路远的孩子把她家当成自己的家„„每个身影都铸就了爱的精华,难怪学生们都信任她、尊敬她,亲切地视她为“老师妈妈”。
初三女生王楠,自小父亲离世,母亲远嫁,孩子长期的孤僻已发展成抑郁症,葛老师定期陪同去医院治疗,并耐心细致地进行心理辅导,不是妈妈胜似妈妈,让王楠在16年的生命历程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是她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
大山深处的坚守
陆繁伟,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在偏远贫困的山区小学,他一干就是22年,虽曾有多次改行和“下海”机会,但始终没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他热爱教育,爱生如子,2004年特困生陆现英因父患重病濒临辍学,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资助其完成学业,直至该生考取大学。20余年来,他先后资助贫困学生及留守儿童100余名,劝返辍学儿童80余名,累计捐助金额达13000多元。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素材解读: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保守秘密,父亲临终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为了祖国的明天,黄旭华告别新婚的妻子,来到实验基地;为了祖国的梦想,黄旭华30年才和母亲见上一面。他忘我工作,不知疲惫,不计报酬,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从零起步的他们终于研制出了第一艘核潜艇。但是,成功后的他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继续坚守在岗位上,亲自下潜300米进行试验,这份执著的精神让我们的科技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让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适用话题:事业,梦想,执著,坚守,奉献,科技,发展,爱国等。
二
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颁奖词:崇仁厚德——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素材解读:一个普通的农民,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捐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到处宣传,而是默默地坚持着,坚守着。而这一坚持,就是17年。这17年,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新衣,却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尚且需要帮助的老人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在为老人的做法动容的同时,却也有一丝愧疚在心中。刘盛兰老人能做到,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如果我们都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是多么和谐美好呀!
适用话题:朴实,帮助,普通,坚持,坚守,感动,反思,社会,和谐等。
三
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
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颁奖词:心比金坚——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素材解读:一个馒头换来了陈俊贵的生命,更换来了陈俊贵对生命的承诺。为了班长的嘱托,他到处打听班长父母的消息,当无功而返时,他选择了为战友守墓;当终于打听到消息后,而老人已经去世。内心的愧疚之情让他无法释怀,这更坚定了他为战友守墓的决心。于是,他将守墓变成了自己的工作,每天默默地打扫着墓地,和战友说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他用这种方式来缅怀战友,感恩战友。这份守护也让天山动容。
适用话题:生命,承诺,选择,坚守,感恩,守护,坚持,感人等。
四
带领村民致富 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颁奖词:一秉至公——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素材解读:一个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一个女人,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改变家乡面貌的重任。她在自己致富后并没有忘记百姓,而是带领大家一起走致富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她付出了太多,不仅从自己家里往外拿钱,还付出了自己的健康。但是,她无怨无悔。当她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时,她会心地笑了。她用自己一人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大家的幸福,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是必须的。
适用话题:行动,肩膀,改变,付出,努力,幸福,爱等。
五
“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11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颁奖词:梦想天开——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素材解读:为了改变吃油难的问题,他们决定搞科研尝试;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不断钻研,进行实践;为了这个梦想,他们卖掉家里的车子,甚至四处借钱,但痴心不改。35年过去了,前后两代人用自己的坚持诠释了“梦想”。一个个新品种的出现,加大了他们的自信;对他们而言,新品种得到认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褒扬;他们的梦想,终将绽放美丽的花朵。
适用话题:改变,梦想,目标,坚持,成功,自信等。
六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
“护梦人”——格桑德吉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现在的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格桑花开——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素材解读:一个位于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教师,用自己的坚持为孩子们传递着梦想,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护梦人”。艰苦的环境没有改变她的意志,更没有打倒她的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她没有逃避,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将孩子安全送到父母身边。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门巴族的孩子们,而自己的孩子则很难见上一面。“最美乡村教师”就是对她最好的赞美。她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榜样。
适用话题:坚持,梦想,乐观,改变,命运,爱,赞美,榜样等。
七
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
百岁仁医——胡佩兰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的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颁奖词:秋兰为佩——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素材解读:她生活简朴却捐建了“希望书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人们的思想,给人们以希望;她坚持看完病人才下班,对患者有耐心,开药不超100元,这些都能体现出医者仁心。正是因为她的仁心,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处理好医患关系,从而赢得世人的尊重。今天老人已经98岁了,她还坚持每周出诊6天,而且风雨无阻,这份毅力值得钦佩。在国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值得弘扬。
适用话题:简朴、希望,坚持,耐心,仁爱,摆正位置,尊重,毅力,中国梦,精神等。
八
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 耗时3年
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颁奖词:寸草春晖——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素材解读:她是一个病人,但她却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每天绣十字绣17小时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她却坚持了下来。她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这幅《清明上河图》十字绣里,融入了母亲对生命的渴望,对孩子的爱与未来的希望。姚厚芝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感动不已。
适用话题:坚强,坚持,成功,生命,渴望,母爱,希望,感动等。
九
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 不变的价值——方俊明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颁奖词:克明俊德——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面前。
素材解读:28年前,一次见义勇为的行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他开始了长期卧病在床的生活,且无法自理,这让他的家庭陷入困境。28年后,武汉市终于为他颁发了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人生能有几个28年呀,但是,方俊明却从没有为自己当年的行动感到后悔。他是勇敢的,也是善良的;他用自己的善良为这个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
适用话题:勇敢,改变,命运,困境,善良,亮色,考验,良知,价值等。
十
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
守护情——龚全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县头几年,她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待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她在那里一待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赞扬。
颁奖词:松筠之节——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素材解读:从将军夫人到农民,她没有思想情绪,而是毅然和丈夫去了农村。在这里,她和丈夫一起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努力着;在这里,开始了她第二次人生追求;在这里,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这里,她的人生梦想绽放出骄人的花朵。她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她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适用话题:态度,努力,坚持,追求,人生,梦想,奉献,回报,付出,尊敬等。
十一
特别奖:2003—2013载人航天英雄群体
壮志苍穹
浩瀚星空中,他们让中国闪耀出最灿烂的光芒。广袤银河里,华夏儿女的飞天愿望不再是幻想。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那一个个肃穆的军礼,是对祖国最庄严的承诺!
从2003到2013,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让我们向载人航天英雄群体致敬。
素材解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英雄的团队用自己的努力付出换来了祖国蓝天的精彩纷呈,用团队的智慧让航天器一次次进入太空。他们的成功让国人感受到国家科技的进步,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他们的辉煌,一定可以让我们的中国梦更快、更好地实现。
一、敬岗爱业,为教坛奉献力量
他是六道河中学非常普通的一名教师,到清河中学任教才短短两年时间,但他在担任政教干事的这两年里,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出色的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学校赋予的任务,为学校的发展和政教工作奉献出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自觉服从组织、学校、领导分配,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全力以赴,做到精益求精,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自从当上政教干事,就一心把学校的纪律、卫生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他能认真做好犯错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建立一支由政教处直接领导的学生自治的《学管会》队伍,较好的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安全、纪律、卫生工作以及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
二、以校为家,实践理想
以校为家,如何把“家”的工作搞好?他“十年如一日”地把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在岗位上执着追求,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响应上级号召,他热爱帮助同事,协助学校领导开展工作,加班加点搞好学校宣传板、学生社团、学校合唱队和鼓乐队工作。在工作中发扬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他今年刚当上团支部书记,有了学校领导的信任、大力支持,怀着为集体为学校争光的热情把接回来的任务一个一个出色的完成,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例如:按时完成社团活动和团日活动的展板,顺利完成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等。在今后,大家相信他能带领着校学管会和团支部这支精英队伍一如既往地继续为学校取得更多的荣誉。
三、以德治教,构建良好班风。
班级管理方面,他遵循“以德治教,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大胆创新,严慈有度,教育过程中非常讲究工作艺术,尊重和热爱学生,不体罚学生,关心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学生方面,常和家长沟通,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善于把握各个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特点,个性特点,培优转差成绩显着。他所教的班班风好。其中,在几次月考中,全班的总名次在年级组位列第一名。
四、狠抓学校的纪律卫生质量
他认识到要想提高成绩,必须要把精力都放到学习上,但前提保证是纪律和卫生要有一定的保障,才能使学生安心的学习而不被分神。那么,在政教处付主任的领导下他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在学校教学楼里实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效果明显,受到了付主任和学校领导的好评。比如:他把学管会的成员分成4组,每层安排一名组长进行管理,在检查的过程中不得随意串楼层等;在每天的大课间期间安排楼道内的值班,在每层的楼梯和楼道口都安排一名学生进行检查和量化,大大增强了对教学楼内的管理力度,使学校提出的轻声楼道和无声教室的举措得以开展和深化。再有,学校、政教处又提出在教学楼内取消墩布的措施,在政教处的督导下,他带领校学管会的干部不断检查和强化下,教学楼内的卫生情况得到质的改变,楼内再也见不到怎么也擦不净的脚印、泥印,再也看不到横七竖八倒在教室内的墩布和笤帚。政教工作一度“风生水起”。
五、存在问题,再接再厉
虽然看上去政教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每天的量化结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公布给大家,在检查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年级的界限,学管会的干部们多少都会抱有私心,所以在量化结果上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针对这个现象他想尽一切办法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比如:把三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分开,由一名高年级的学生为组长,其他年级的学生为组员互相监督,增强检查的及时性和公平性。虽然出现问题后他都会想一些措施应对,但问题总会出现,所以他坚信“没有干不好的,只有不想干的。”
刘波 ,男,196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导航总体室主任,北斗导航卫星副总设计师。在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多次拒绝沿海高新企业的高薪聘请,倾情奉献航天事业,带领研制团队创造了我国卫星单一型号密集交付、发射纪录。实现组网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可与美国和俄罗斯等世界一流的导航卫星系统媲美。,刘波负责的“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波个人获2006-航天奖;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20,刘波所在的北斗导航团队被授予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公司管网公司抢修维护队 ***
***,35岁,中共党员,现任管网抢修维护队一班班长。自从2001年3月踏上抢修工岗位,从师傅手中接过铁锤时,他就誓言要成为一个铮铮铁骨的“保水卫士”。当过兵的***,具有军人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管网抢修一线摸爬滚打了十二载,平凡的他用真诚的工作热情,充足的工作干劲,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书写着新时期水务人的风采,实现了他从士兵到员工华丽转身。为此,他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他所管理的班组2009年获油田公司工人先锋号;2011年荣获油田公司青年安全示范岗;2012年又喜获油田公司安康杯优秀班组的光荣称号。
铸就钢筋铁骨,甘做不畏艰难、攻坚啃硬的“保水卫士” 管网抢修工是水务公司出了名的艰苦岗位。“365天24小时待命”,“冬天一身冰甲、夏天一身泥水”是抢修工作的真实写照。面对“苦、累、脏、险、急”的工作环境,许多人都改行调走,但***从未动过心思。抢修工地上哪里活重、哪里艰苦、哪里技术难度大,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12年来,***参加了2100余处抢修,抢修及时率100%。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上许多艰苦的岗位都开始雇“外力”。有时外来人看到他们工作艰苦,都感叹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这种活应雇外力干”!而***却说:“学铁人做铁人。就是苦死累死也不能雇外人”。在他的心里,身为抢修队的人,就要发扬“铁军精神”,雇人干活,磕碜!
在***的记忆深处永远不会忘记2010年盛夏,在大庆火车站广场抢修时的情景。一根DN150供水管道断裂,为防止碰伤其它地下敷设设施,***带领班员采用镐刨锹挖,人力破碎水泥地面的土方作业。漏水把泥土搅拌成稀泥,湿透了他们身上的工服,夕阳下一个个活像个“泥人”。火车站内旅客密集,许多人都过来围观,有个年青人问他们:“外包工,不容易啊!一天给多少钱呀”?当得知他们是油田水务工人时,许多人都激动地说:“还是六十年代那股劲啊,像铁人的队伍!”
抢修时,***总是第一个下作业坑,最后一个收工上车。班组的人说他没闲着的时候,干活是放下这样,就抄起那样。2013年2月3日五点多钟,正在家中与妻儿欢度小年的***接到抢修电话,龙南银亿的华联商厦门前的干线突发爆管,他立刻打车赶到单位奔赴抢修现场,到达后现场非常混乱,有因过节停水而情绪激动的居民,有接到消息专门赶来进行采访的电台记者,而最为严重的是如果6小时内不能恢复供水的话,将会造成银亿、奥林、丽水等3万居民和商服停止供暖的重大安全事故。当开挖作业一半的时候就遇到了严峻的问题,因供暖、燃气和电缆与供水管线交错,不能再使用机械设备挖掘,只能采取人工开挖。***第一个拿铁锹下到作业坑,由于冬季冻土层太厚,人工挖掘的难度非常大,别人1小时一轮换下坑挖掘,而他却 2 一直坚守在坑下,累了就靠坑边休息一会儿。寒冷的冬夜,坑里的积水一会儿就结了层冰茬,身上的工服也因水浸湿冻得梆硬,他不敢休息时间长,只要不活动一会儿就会透心的凉。天空星月朦胧,附近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问:这些“外力”在干什么呢?旁边的人说,他们不是“外力”,他们是供水的职工。周围的群众被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所感动,由一开始不满到后来的敬佩。就这样,他带领班员一直在坑下奋战了五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漏点,并在次日早六点恢复了供水。仅2012年他的班组就担当了管网公司80%的抢修维护任务。
砺炼发展硬功,甘做技术精湛、勇为人梯的“保水卫士” 多年的实践使***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工人,技术对工作的重要性。凭着对抢修工作的热爱,他苦练技术。“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懈地努力使他在抢修队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全面基本功过硬的抢修能手。
随着油田五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地下管网腐蚀老化逐渐加重,停水作业造成的水质问题也越发突出。看着用户放出的黄沙水,他内疚;看着白白扔掉的自来水,他心疼。当分公司提出“带压抢修系列新技术”研制试验时,***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他利用休息时间与技术骨干从实践中研究出“葫芦头”、“钢套袖”、“带压补铅”等一批新型“带压”抢修技术,带压抢修率由2004年的40%上升到目前的89%。技术创新让***尝到了甜头,在他的带领下,抢修队自发形成了创新小组,共完成防脱手锤、防水安全照明灯、便携式通风机等30多项技术革新。***自行 3 研制的带压快速止水机械臂,有效地解决穿孔漏水量大、流速急,无法用人力带压打木楔的问题,年创效益2.87万元,获油田公司创新创效三等奖。
2010年4月10日,龙化干线抢修,因前期***来认定现场,知道附近还有两处漏点,他想把这三处漏点一次解决。但三处漏点都非常大,都需要打套轴,按原来的工作程序就只能一天完成一个。为减少水量损失,减少抢修成本。他提出分工作业,流水操作的方法,将每个人分工明确,尽职有序的展开抢修。下料这关键性、有难度的工作一向是他的专项。只见他蹲在地上,按漏点的尺寸进行测算,一小时过去了,二小时过去了,五个小时后,尺寸精准,严丝合缝,三处漏点的套轴预制都圆满完成,而他却腿麻得半天没站起来。就这样,他带领班员用了十四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三天的工作量。
***深知“一花独放红一点、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只有班组整体技能水平提高,才能更出色完成任务。怀揣着对企业的感恩之心,他把所学技能无私的投入到带徒育人之中。***深知一名称职的师傅不光要传授技术,更要传承品质。他严于律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和带动徒弟。每个新分来的徒弟,看到艰苦的工作都会出现思想波动,这时他就会与徒弟谈自己成长经历,谈工作重要性与光荣性。徒弟有困难,他第一时间出现;徒弟有进步,他第一时间表扬。他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徒弟们围在他身边,跟他学技术。***常对徒弟们说:现场是最好的教材。只要有抢修,他就会带着徒弟上 4 现场,边教边练。遇到学习不扎实的徒弟,他就手把手地教,重复地教,直到学会为止;对于吃苦能力不够的徒弟,他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事事干在前,时间一长,徒弟们被慢慢地感动了,再有累活,没等他伸手,徒弟就抢着完成。每次施工下料时,他都精打细算,收集可用的螺丝、螺帽、铅块等,做到节能降本。在他的影响下,徒弟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几年来,他共培养出3名徒弟,其中徒弟张滨江、罗成分别在公司技术大赛中荣获管工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
塑造和谐班组,甘做倾情奉献、团结奋进的“保水卫士” 为凝聚人心,激发潜能,班长***将“安全供水我负责,绿色供水我保障”作为班组责任理念,并率先在管网公司开展《班组准军事化管理》,从而形成了互尊互爱的亲情文化、互帮互助的协作文化和爱岗敬业的奉献文化。面对抢修作业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自建了一套班组安全管理法。将岗位责任、操作要点和安全警示做成“现场提示板”,起到现场警示作用;将抢修中出现的问题、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做成“违规动态板”,作为安全评议依据;将安全演练、每日一题和案例分析做成“班组学习板”,进行班组安全培训。正是***这套独具特色的“板式”现场管理法,实现了抢修一班自建班至今零事故、零伤害。
漏水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对工作多一份投入,就意味着对家庭多一份愧疚。2011年7月,正在抢修的***接到了远在外地出差的妻子电话,说三岁的女儿在幼儿园发高烧,老师正领着在医院检查,初步诊断是急性肺炎。他向妻子要来老 5 师的电话,立即联系老师希望帮忙照顾一下,他工作完就去医院。在与老师通话过程中,他不断地从电话里听到女儿哭泣的声音,他的心也跟着抽搐着。一边是放不下的工作,一边是急需自己照顾的女儿,他犯了难。经过再三斟酌,他还是将事业的砝码高高擎起。等他忙完工作赶到医院时,望着病床上女儿抽泣的小脸,这位硬汉子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眼泪顺颊而下。等妻子知道这事后,哭着向他发泄心里的委屈。听着妻子的倾诉,他深深的感到愧疚。是的,为了工作,他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不知多少个节假日,他奋战在现场。不知多少个对家里的承诺,成了他永远也弥补不了的遗憾。***常说的一名话:“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与同事和谐相处的小绝招。班组的每名同事他都是心事必问到,琐事必办到,难事必帮到,大事必想到。
时至今日,时**老师傅的爱人提起***还是赞不绝口。2009年,班员时**被查出肝癌晚期,***就经常去家中看望,单位分东西每次都亲自送到时师傅家中,有时去医院化疗没车,***就负责车接车送。一次到时师傅家中看望时,无意中听到老两口为医药费犯愁,他就立即组织班组人员捐款,他一人就捐了五百元。但班组的力量是杯水车薪,他就替时师傅逐级向上申请捐助。当分公司领导把一万元捐款送到时师傅手中时,老师傅激动的泪水直流。几年来,***默默为班员做好事上百次,让班 6 员们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自觉倾情奉献,使抢修一班成为抢修战线上“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尖刀班”。
【感动教育人物事迹材料】推荐阅读:
小学生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09-27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范文07-21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1-11
感动中国人物材料10-28
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个人先进事迹07-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20207-07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学习有感11-25
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2-12
感动中国2020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