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精选8篇)
教育督导:
历史上又称教育视导。是教育督导机关或人员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下级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
2009年公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征求意见稿)把教育督导分为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在基层督导工作中,有时会对辖区内的教育机构(学校、幼儿园)开展随机性的督查活动,被称为随访督导。
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是按督导原则和标准,使用科学方法,对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工作通过观察,调查和考核,作出分析和评价,指出成绩和缺点,并提出积极的修改意见,使教育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活动。
另外定义:指行使督导职权的机构和人员,受本级政府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谈教学督导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督导是学校为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督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督导活动的重点是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着眼于激励和调动教学两个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教学督导的职能与作用
教学督导不仅具有巡视、检查、监督、评价的职能,而且具有反馈、指导、咨询、服务的职能。它不只在于监督、检查,了解教学现状,更要着眼于通过对教学的切磋、指导、服务的改进,调动教师改革教学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发挥教师的潜能,激励和引导教师自我成长。督导的作用是通过履行督导的职能来实现的。我们认为,教学督导至少可以发挥如下六方面的作用:
1、参谋作用
督导组在督导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督导组对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学校领导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授权给督导组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提出研究报告供领导参考。
2、信息反馈作用
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很多,教学督导组反馈信息的特点是及时、可靠。督导员听课面很广、量很大,在与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中可以及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了解教师对学生学风方面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师师德、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意见。由于督导员都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威信很高的专家教授组成,他们又不担任行政职务,教师和学生往往很愿意向他们反映情况。所以从督导组那里所获得的教学信息比较及时、可信。
3、桥梁作用
督导组是联系学校与各教学单位、广大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基层教学单位的干部和师生对教学改革和整体发展有切身体验,最有发言权。他们有很多好的思路、办法和经验,也有许多困难与苦衷,需要及时总结和反映。由于督导组的存在,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4、督促作用
督导组听课、检查实践教学环节是随机的,面又很广,教师备课是否充分,学生课堂纪律、迟到、缺席等情况在课堂上都会反映出来。事实上教师和学生对督导组的听课是很在意的,因为督是一种压力,谁也不想在督导组听课时出现什么意外。督导组的存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5、指导作用
督导组在听课时会发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开课或开新课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督导组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6、诊断评价作用
督导组在学校领导的授权下,可以对专业、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诊断或评价。这种工作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纳入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
以上六个方面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贯通融为一体的,最终目的是要落脚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上。督导组作用发挥的程度,以及运行中的实际效果与领导重视程度、督导员的结构素质、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等因素紧密相关。
二、教学督导的工作方式与运行机制
教学督导是一项对教学工作有组织、有目的的监控活动,它是教学督导员通过某种形式对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及诸方面按照教学规律作出评价的过程,这就要求评价的依据和资料来源必须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因此,教学督导一般依据对象的不同可采取听课、检查评估、座谈、问卷等方式开展工作。
教学督导实践表明,建立运转灵活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是教学督导工作更加快捷、高效的前提。运行机制以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为主线,包含了教学督导的工作内容、职能、运行方式、工作程序,以及与其它部门的关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有当教学督导运行机制运转灵活,学生、教师、管理者这三方形成良性互动时,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督导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职能和作用,在督导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学督导员与教师的关系。教学督导活动必须在督导员与教师双方密切配合、统一协调下,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教师既是督导对象,又是教学的主导,他们处在教学第一线,有自己对教学的见解。因此,督导员深入课堂听课,应本着向教师学习的态度,去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教学经验;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要以谈心的方式,启迪点化,引导激励,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做到“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督导员和教师应建立起和谐、宽容、平等、合作、信任的关系。督导的权威不能靠领导的授权来建立,他们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个性品德、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督导动机往往直接关系到督导威信和督导效果,会起到行政权威无法起到的作用。
2、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的关系。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负有组织、安排、管理整个教学工作的职责,以保持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转和通畅,它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行政职能。督导部门则比较超脱,它通过检查、指导,配合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随机进行专家权威监督。两个部门的工作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职能虽有不同,但目标一致,行动容易协调。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经常向督导组通报教学情况,督导组也要及时向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反馈信息,积极主动配合其开展各项活动,但决不要干预或取代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工作。
3、督教与督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沟通合作的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也是我们教学督导的最终落脚点。因此,教学督导既要督教,同时也要督学,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双赢”的效果。
4、监督与指导的关系
在教学督导过程中,监督与指导是密切不可分的,要做到督与导相结合,以督促导,督中有导,以导为主,化督的压力为调动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督导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今后的教学督导工作将由主要是监督、检查向更多的指导、服务转变。这就对督导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督导员不仅应该成为督导行家,而且应该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要深入到课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检查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要督在前,指导在先,提出具体意见,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浅谈教育督导工作效能的作用发挥
一、加强教育督导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
1.健全科学的督导规章制度
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根本保证,一些基本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年级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听课制度等。其中,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应当规定教育督导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模式,督导成员的产生与任免条件,职责和权利,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工作制度,以及待遇及奖惩事宜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明确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组织与实施,评价结果产生与处理事项等等。
2.建立稳定的教学督导队伍
教学督导人员理应是教师的教师,教学督导人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素质。因此,我们应当认真选聘一批教学督导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学督导队伍。选聘上的教学督导人员,应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熟悉党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学有专长,有较高的认可度;对本校的教学状况、教学规律、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比较了解;身体健康,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从事教学督导工作。
3.加强督学培训,提高教育督导人员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督导理论培训,要进一步结合实际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畴,认真学习教育督导相关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教育督导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用教育督导专业理论武装头脑,尽快适应教育督导工作。二是强化职业道德修养,要让教育督导人员认识到做督学与当教师不同,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学习意识、廉洁意识。
二、充分履行教育督导的各项职能
1.监督职能
教育督导工作,首先具备的就是依据“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三大任务,对同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属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和上级的决定、决策是下级部门开展相关工作的依据,但下级对其执行情况如何,必须进行检查督促。
2.评价职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要发展,首先要制订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如果在制订规划前,能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自主性,通过教育督导评价,分析学校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那么它将有效地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
3.引领作用
教育督导从教育管理、教育课程、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以至每个课堂,都需要教育指导。要求督导人员精通业务,能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给被督导单位予以指导,促进被督导单位整改与提高。
三、正确处理教学督导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1.督导员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行为主体是教师,教师既是主要的督导对象,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处在教学工作第一线,有其对教育教学的自我见解。因此,督导专家亲临课堂听课,应本着向教师学习的态度,去了解教学的真料情况。要立足于调动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要摆脱单纯纠察、考官、裁判的角色,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
2.教学督导与管理部门的关系
教学督导是学校内部对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评估和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宗旨首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教学督导要服从学校工作大局,为学校及其职能部门完成好各项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校及其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要配合督导部门开展好教学督导工作,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咨询不替代,建议不决策。
3.督与导之间的关系
督与导应当结合,而且总体上应该以督促导,以导为主。但督导工作的特殊性是:有督才能导,先督后导。这使我们在工作中容易形成重督轻导、重目标轻过程的偏向,容易引起督导与被督导之间的矛盾对立。实际上,督与导起督导工作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或两项任务。“督”的任务主要是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导”的任务主要是解决问题、引向正确。因此,要正确认识督与导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注重落实预防为主的措施,要勤于调查研究、敏于发现偏向、勇于揭露问题、善于典型引路,要采取正面激励、反馈信息、个别指导、加强教育等多种“导”的形式,达到以教学督导促进教学工作的真正目的。
正确认识教育督导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督导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落实到位的保证。对基础教育的评估应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标准,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次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标志,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标准。
一、全面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帮助学生升学还是帮助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分数,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应试教育是片面的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为抓分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划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必须改革。
1、督导学校、教师克服“应试教育”的旧思想。
(1)克服“应试教育”,上级波导部门领导转变教育思想,领导各学校校长钻研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建立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使教师能够创造出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好模式。(2)克服“应试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学生千差万别,不应只看到学生的短处,更应该看到学生的长处,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要让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对表现差的学生要有耐心,不要伤其自尊心,对表现好的学生,要激发他进一步求上进的热情,师生之间应该平等,并且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2、督导教育工作者建立以学生为教育文体的教育观念。
(1)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控制整个课堂的“解说员”、“演说家”,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是学生动机的启动人、引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习的督促者,学生水平的评判者。(2)在教育中,我们往往重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从根本上丧失了成为教育主体的可能,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都直接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缺乏体验和思考,在基础教育中,人们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和进行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得到身心和谐地发展。
二、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标志,确定科学的教育评估标准。
评估决定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有什么样的评估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目的、标准,对素质教育实施结果进行科学、公正、求实的评估,是当前教育督导工作的核心,通过评估,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各项职能。科学而合乎实际的评估对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评估学校 督查部门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作法。对学校评价要综合考核巩固率、合格率、优秀率、达标率和升学率等项指标,同时对各项指标的原有水平进行比较,考察增长幅度,在评价中求得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统一。
2、评价教师 评价教师是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也是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全面实施的保证,过硬的政治思想是教师队伍的核心,教师要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3、评估学生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衡量学生的标准,不仅是看学生对知识掌握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情以及责任感,通过督促评估,使学生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人格健全的人。
三、多角度,多层次改进督导方法,加大督导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综合督导。
综合督导一般在各乡镇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由县督导室统一组成督导团对乡镇及学校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督查与评估。综合评估对被督导单位,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督促和引导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最能体现督导工作的全面性。
2、专项督导。
专项督导在单位自查,专职督学初查的基础上,最好由若干乡镇为一组,进行划片联合督导,这样既可防止乡镇之间督导力度不平衡,又可以加强督导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经常性督导。
乡镇专职督学会同有关兼职督学,深入学校班级、课堂,深入师生生活,对学校办学方向,学校体制与领导班子,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学校落实“两基”、推行“两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具体的指导,帮助和服务,保证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起到督导应有的作用,从而为当地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三种督导方式各有所长,又各有所限,只有将三者相结合的督导评估才最具有真实性、权威性。
只有正确地客观公正地认识教育督导,才能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究中去更全面地认识教育督导,让教育督导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督导作用 推动教育发展
国务院颁布的《教育督导条例》10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教育督导法规,是国家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强化教育监督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里程碑。《教育督导条例》的施行,使新时期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于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教育督导是世界教育强国的通行做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教育督导在保障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保障“两基”历史性任务完成、推动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确立、推动教育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督导发挥保驾护航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时代呼唤和历史要求,《教育督导条例》从保障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出发,首次从法制层面对教育督导制度进行了系统设计,为构建完整的教育督导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条例》确定了教育督导的工作方针,规定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有利于构建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对教育督导的职能、范围、内容、实施和督学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强化督促整改和监督问责,丰富了教育督导的内涵;把督导范围扩大为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对象涵盖下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实现了全覆盖;把教育督导分为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明确工作重点,规范督导程序,有利于实现监督的公开、公正、有效。《教育督导条例》的施行,必将推动建立专业化督导队伍和科学化督导评估标准体系,必将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要把《教育督导条例》规定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要坚持依法治教,建立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严格执法,强化问责;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依法督促政府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提高;要面向群众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教育督导范围全覆盖,不断创新教育督导机制、方式和手段;要确保程序公开公正,扩大社会知情权和参与权,真正使发挥督导作用过程,成为推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过程。
教育事业崇高神圣,教育督导工作任重道远。各地各部门要以《教育督导条例》施行为契机,加快机制创新,努力探索教育督导的新思路、新办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具特色的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建成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与教育决策和执行相协调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开创教育督导工作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24号
《教育督导条例》已经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第2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2012年9月9日
教育督导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对法律、法规规定范围的各级各类教育实施教育督导,适用本条例。
教育督导包括以下内容: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
第三条 实施教育督导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二)遵循教育规律;
(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规定;
(四)对政府履行教育工作相关职责的督导与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
(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四条 国务院教育督导机构承担全国的教育督导实施工作,制定教育督导的基本准则,指导地方教育督导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域的教育督导实施工作。
国务院教育督导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以下统称教育督导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督导职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教育督导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 督
学
第六条 国家实行督学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为教育督导机构配备专职督学。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聘任兼职督学。
兼职督学的任期为3年,可以连续任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3个任期。
第七条 督学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二)熟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三)坚持原则,办事公道,品行端正,廉洁自律;
(四)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教育管理、教学或者教育研究工作10年以上,工作实绩突出;
(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身体健康,能胜任教育督导工作。
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人员经教育督导机构考核合格,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任命为督学,或者由教育督导机构聘任为督学。
第八条 督学受教育督导机构的指派实施教育督导。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加强对督学实施教育督导活动的管理,对其履行督学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
第九条 督学实施教育督导,应当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不得隐瞒或者虚构事实。
第十条 实施督导的督学是被督导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客观公正实施教育督导情形的,应当回避。
第三章 督导的实施
第十一条 教育督导机构对下列事项实施教育督导:
(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等教育教学工作情况;
(二)校长队伍建设情况,教师资格、职务、聘任等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招生、学籍等管理情况和教育质量,学校的安全、卫生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校舍的安全情况,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的配备和使用等教育条件的保障情况,教育投入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均衡发展情况,各级各类教育的规划布局、协调发展等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政策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教育督导机构实施教育督导,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查阅、复制财务账目和与督导事项有关的其他文件、资料;
(二)要求被督导单位就督导事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就督导事项有关问题开展调查;
(四)向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提出对被督导单位或者其相关负责人给予奖惩的建议。
被督导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教育督导机构依法实施的教育督导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布局设立教育督导责任区,指派督学对责任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经常性督导。
教育督导机构根据教育发展需要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可以就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一项或者几项事项对被督导单位实施专项督导,也可以就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所有事项对被督导单位实施综合督导。
第十四条 督学对责任区内学校实施经常性督导每学期不得少于2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每5年至少实施一次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应当每3至5年实施一次综合督导。
第十五条 经常性督导结束,督学应当向教育督导机构提交报告;发现违法违规办学行为或者危及师生生命安全的隐患,应当及时督促学校和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六条 教育督导机构实施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应当事先确定督导事项,成立督导小组。督导小组由3名以上督学组成。
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也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
第十七条 教育督导机构实施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应当事先向被督导单位发出书面督导通知。
第十八条 教育督导机构可以要求被督导单位组织自评。被督导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进行自评,并将自评报告报送教育督导机构。督导小组应当审核被督导单位的自评报告。
督导小组应当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现场考察。
第十九条 教育督导机构实施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应当征求公众对被督导单位的意见,并采取召开座谈会或者其他形式专门听取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的意见。
第二十条 督导小组应当对被督导单位的自评报告、现场考察情况和公众的意见进行评议,形成初步督导意见。
督导小组应当向被督导单位反馈初步督导意见;被督导单位可以进行申辩。
第二十一条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根据督导小组的初步督导意见,综合分析被督导单位的申辩意见,向被督导单位发出督导意见书。
督导意见书应当就督导事项对被督导单位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和建议。
第二十二条 被督导单位应当根据督导意见书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教育督导机构。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对被督导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核查。
第二十三条 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结束,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督导报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还应当将督导报告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备案。
督导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将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被督导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督导机构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教育督导机构向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一)拒绝、阻挠教育督导机构或者督学依法实施教育督导的;
(二)隐瞒实情、弄虚作假,欺骗教育督导机构或者督学的;
(三)未根据督导意见书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教育督导机构的;
(四)打击报复督学的;
(五)有其他严重妨碍教育督导机构或者督学依法履行职责情形的。
第二十六条 督学或者教育督导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督导机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对督学还应当取消任命或者聘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玩忽职守,贻误督导工作的;
(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影响督导结果公正的;
(三)滥用职权,干扰被督导单位正常工作的。
督学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由教育督导机构给予批评教育。
督学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发现违法违规办学行为或者危及师生生命安全隐患而未及时督促学校和相关部门处理的,由教育督导机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取消任命或者聘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对于玛克辛·格林而言,构成教育课程核心的是艺术,而不是技术。这是为什么?格林在林肯中心—纽约市有名望的艺术中心为教师们作了一系列讲座—对教师们这样说,“审美教育可以被称为在场的教育,个人面对艺术作品作为想象的,感受的,知觉的,思考的存在的,在场的教育。”[3]在我看来,这样主观的在场恰是教育经验可能性的核心。就像格林指出的,课堂里彼此学习的社会经验并不足以支持对话式—由博学的、有吸引力的教师所引导的复杂对话[4]—相遇中的主观在场,而是将各种机会制度化,比如“第一人称的参与,包括反思,发现自我与惊喜一类的机会”[4]。在林肯中心关于审美教育的其他讲座中,格林提醒大家:“我们努力要让学生获得的,既不是可以测量的,也不是可以预见的。”[4]我们教学的内容也不能简化为只是为了某种特定工作做准备,正如格林40多年前就指出的那样:“教师们认识到他们并不是培养年轻人为满足某种特定工作的需要做准备。因为技术变迁如此迅速,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言什么技能是将来需要的,这些技能又能获得怎样的回报,即使是近期内也很难准确预言。”[7]
那些支持者向教育者保证,技术一定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这种承诺泛滥成灾,根本不必挂在心上。大学和中学却无力抵制这种承诺的诱惑,从教师与学生那里转移资金去购买技术公司的产品(这些产品永远都需要升级)。马特·里奇泰尔在报道中指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已经催生了一支“娴熟的,快速扩张的销售队伍”,他们被各种注定要从公共财政谋利的计算机与其他技术型公司所雇用。[8]这并不新鲜:40年前格林就注意到,教育者也“开始在各种教育技术(或各种学习平台)供应商与一些城市学校教育系统之间安排签署各种合约”[9]。里奇泰尔评论道,技术泡沫持续膨胀,正如“对于高科技产品在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上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的质疑也从未间断。那些公司辩解他们的产品能够吸引学生,帮助学生为数字化的未来做准备,然而一些学者们却认为技术并不能实现它的承诺。”[10]正如格林的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11]。这种统治不仅表明技术具有潜在能力可以拯救教育,而且还可以消除具象性经验自身的痕迹。
在我们这个时代,真实似乎是虚拟的而不是实际存在的,是意象性的,而不是具体表现出来的,并且是通过私人公司设计用来追逐利润的软件与网络建构起来的。梅希亚斯警告我们:“技术化现象代表了现代决定论最危险的形式。”[12]如上所述,玛克辛·格林40年前就已经很清楚这一点,她指出:“无力感是对技术化的,高度集中化的社会的水土不服。”[13]我们生活时代的鲜明特征是“我们不断地用形象与言语在我们与现实之间竖立起一堵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13]。我们紧盯着电视、电脑的屏幕,不断转移注意力,不断浏览各种信息,不断投入各种娱乐,但是这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与他者的主观在场的具象性相遇。他者的主观在场能够让我们从所发生的事情之中,从我们所思考的与所感受的东西之中得到教益,也就是能够使一个人的经验具有特定的教育性。格林强烈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施展自己的全部才能,至少要能够理解是什么在影响他的个人生活。”[15]这需要我们从经验中学习,不仅是虚拟的经验而且包括实际生活的经验。
要知道我并不是在把生活经验的原始性浪漫化—与屏幕上模拟的经验不同,现实世界的具象性经验可能是令人不愉快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正是这样来自实际生活的教育性经验,能够使我们一直保持清醒的意识,即“全面觉醒”[16],格林明确指出我们对学生的伦理责任需要我们全面觉醒。如果我们的潜意识只是有时候受损,而没有受到持续性的伤害,那么我们就只会有模拟的经验,而不是格林提出的如此远见卓识的那种“震惊”,这种震惊“能够提醒个体作为知觉意识存在的在场”[17]。虚拟(或模拟)经验由于受到“云”的限制,只能在屏幕上看到,那么它就会成为一种观赏运动,就会成为出于本能的窥阴癖的替代品。裸露癖取代了对话式相遇。虚拟经验保护我们免于意外的危险,但这样做也一定会使我们遭受本可以避免的命运的痛苦,我们将丧失经验中的精华与活力。正如格林所说,我们丧失了“透过现实的窗去看的能力,丧失了在经验中实现假想世界的能力”[18]。我们紧盯着屏幕,如行尸走肉。
当然,在网络上,一个人可以知道这个,了解那个,但是“在那里”一个人并不能了解、不能获得来自实际生活经验重建的知识。格林指出,只有通过获得来自实际生活经验重建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引发变革,可以打开新的前景,可以提供新的方式建构现实世界”[19]。这里所说的现实世界既是指物质世界,也包括历史性的,感受到的,以及我们所渴望努力争取达到的世界。格林提醒我们:“论及自我就是对个体的讨论既要包括身体,也要包括精神,既包括过去,也包括现在,还有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他不断与之相交流的他者。”[20]然而今天,我们的身体消失于各种数字技术编辑的“大数据”之中,“我们”也消失于各种形象化符号,以及我们生活经验与生命历史中其他的虚拟化表征之中,这样的我们便于接受大公司与政府的监视,以及他们打着为我们的“便利”服务的幌子的控制与操纵。
当我们被这些设置装备以及控制手段团团包围,我们还能够转向哪里去呢?格林建议:要观看—要倾听—要体验艺术。格林强调,如果一个人“愿意向艺术作品作为一个主观上有意识的人那样敞开自己,教师就能够采取很多措施来帮助年轻人清晰表达艺术作品(一般情况是知识)使他们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1]。实际上,她继续说道,“那些专心地阅读,观看,与倾听”的学生与教师们,也就是研究者,“能够在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生成新的秩序”。当我们研究玛克辛·格林的著作时,情况就是如此。
我非常重视对玛克辛·格林的研究。我最初接触她的著作是在我读研究生期间:我被指定阅读1971年题目是《课程与意识》[22]的文章。一开始我就被文章迷住了,如痴如醉地读下去。萨特就已经使我着迷了,但当我第一次遇到玛克辛·格林,我发现她简直就是美国版的女萨特,我深深地被她打动。她身穿黑色衣服,涂着鲜艳的口红,那些日子里她一直叼着一根香烟,讨论着与萨特相同的词汇,如陌生人、不真诚与自由。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时,我会与她,还有其他大概5个同事,在纽约北部森林中的小屋里讨论。讨论的主题几乎无所不包。是的,经常是格林发言,我们倾听。我始终对格林保持一种敬畏之情,即使是在我们最后的聚会,在她的公寓里,她行动迟缓地把饭烧煳了的时候。不管怎样,我们吃掉了那顿晚饭。
因为我们沿着相似的道路前行—不仅是萨特,还包括她在1973年出版的书中所提到的其他思想者,同样也对我有过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会不时地遇见她。我们有过一次意见冲突,那是1977年(我想是这个时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的大会上,我与约翰·麦克尼尔(John McNeil)在B组作最新进展的演讲时,格林参与讨论。她不喜欢我通过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的立场引用哈贝马斯,那时她一直让我注意学科的等级,那时的教育哲学领域,是很有声望的学科,而我在课程研究中做不了那么多等级。那次会议之后,我们一定还遇到过—我贪婪地阅读她写的所有东西—但是我能记住的应该是那次在新奥尔良我的公寓的见面,那是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年会期间,比尔·多尔(Bill Doll)与我举办的1994年聚会上。
我居住在一个老旧的、可爱的(我必须得这么说)地方,就在法国人居住区的外面(在波旁街与多芬街之间的滨海广场)。举办聚会应该是比尔·多尔的主意。我们雇了一支乐队,请了酒席承办者(我的朋友苏),还有服务生(有一个是她上大学的儿子),我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顶帐篷以防下雨,还雇了一名警察来监控进来的人。几乎一整晚我们都在音乐的伴奏下吃吃喝喝—我记得金哲罗(Joe Kincheloe)、雪莉·斯坦伯格(Shirley Steinberg)、还有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逗留到黎明时分才离开—但是到了聚会进程的一半(在新奥尔良,并不是深夜,还不算太晚),玛克辛·格林出现了,旁边有一位我并不认识的人陪着。我亲吻了她的双颊,欢迎她来到我家,她也介绍了陪她来的人(似乎是纽约艺术界的人士)。这时我们才发现,蜂拥而入的人群把院子一下子挤得满满的,我们几乎要被挤扁了。在我们缓过神、组织发动类似的谈话之前,站在身边的人就开始要求介绍传奇的玛克辛·格林。我眉飞色舞地介绍,而且还补充说格林就住在曼哈顿区第六大道(还吹牛自己曾经去过那云云)。这时格林重重地拍了我一下,指着我的脸更正道:“是第五大道!”
的确是第五大道,毗邻古根海姆博物馆,俯瞰中央公园。那是格林曾经居住过的特别宽敞的空间,充溢着对世界最深刻透彻的认识,同时也具有宽广包容的视野。我了解这个空间,从我阅读她的第一篇文章我就了解了,而且从那时起,我从未停止过了解。在2011年我出版的书里,我用第六章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描述她在林肯中心的工作。在我的课堂上,我始终将她的研究作为参考。她的研究,她的智慧对我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我并不孤独。
珍妮特·米勒(Janet Miller)的研究也深受格林的影响。当珍妮特在罗彻斯特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时,我把格林的研究推荐给她。米勒通过完成以格林思想为研究主题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许多年来,珍妮特做了多次访谈—她告诉我格林坚持把这些访谈描述为“交谈”,把传记看作“合作”—格林授权写传记的人正是珍妮特·米勒。珍妮特拥有格林数箱信件与文稿(啊,当然是在录入计算机之前)的所有权,这些资料将由教育学院归档收藏。在格林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也正是珍妮特始终在莱诺克斯山医院陪在她的身边,偶尔会有其他人加入。正是珍妮特在葬礼上发表致辞,指出格林思想的声音是“奇异的,确定无疑的,非凡卓越的”。
3D技术(更不用说4D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与财富热浪。
人类正经历一场被W.J.T. 米歇尔称之为“图像转向”的潮流变化。这一潮流单从技术层面看,意味着一系列图像技术的骤然暴发,米歇尔列举的有“电脑辅助设计、合成全息照相、飞行模拟器、电脑动画、机器人图像识别、射线跟踪、文本图绘、运动控制、虚拟环境防护、磁共振成像、以及多谱感应器等”。今天,3D技术、视频技术正在移动互联网推动下,变得无处不在。接下来,就会是各种商业茁壮乃至野蛮生长。技术和商业都会呈现一种表面无序的繁荣。
这一初起阶段最值得警惕。历史告诉我们,技术最终总是受到人的隐秘需求指引在转来转去。但是最初,第一批冒险者,并不总能明白背后牵引他们的指挥棒所在,而成为盲目牺牲的历史试验工具。许多人会成为繁荣事业的先烈,而错失繁荣本身。
京都之谜:图像的背后的意义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迷恋图像与视觉。我在日本京都街头发现这种奇怪现象:大小指路牌上,除了日文,总有漫画辅助。
我曾疑惑:日本人难道连看指路牌都不愿费脑子,非要“看图识字”吗?
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今后中国3D和视觉革命第一代扑火者成为先烈。这种误解是:图像比文字更加浅溥,因此视觉技术的一切努力,就是让人们更加不动脑筋。这种技术在商业上,将导向“一切变浅”的方向。技术从一开始,也错误地瞄向这一点。
表面看起来,视觉技术转化为商业就是这样,人们从此不再费尽脑子,去读长篇大论,人们都象看小儿书那样,在视频、3D构成的声、光、电、影的世界中,被偶然地吸引,又被另一个新奇对象分散注意。周而复始。
实际不是这样。
我首先把话题扯远一点,谈谈人类图像转向的初衷和动因是什么。你会看到变化的真正驱动力是否与你想象得一样。
哲学家理查·罗蒂曾概括过人类有过三次浪潮的转向,他说,“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的图景关注物,十七到十九世纪的哲学关注观念,而启蒙的当代哲学场景则关注词语”。媒体思想家斯图尔特.霍尔则将三者的重点分别概括为质料、概念和意指。
图像古已有之,但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图像转向,却不是在说对于物的经验式反映,或者对于概念的意识形态图解,而是以符号的方式表征意义。
其中的区别正如学者周宪指出的:“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这种思维范式的转换,按我的理解,就是从价值转向了意义。
价值是抽象、普遍和同质的,可以在作用意识的词语层面得到感知;而意义是具体、个别和异质的,更适合在作用潜意识的图像的层面得到感知。这种关系好比有钱与快乐的不同,有钱是说有价值,快乐是说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沿着这样的想法再审视当今文化,我发现京都的现象有了新的解释:不是人们不愿动脑筋,而是人们更加愿意绕过理性的迂回概念,直接进入意义的世界。不是变得更浅,而是更深了。
图像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不知不觉的变化。以往的图像,或者是物的附属,或者是价值的附属,都无法仅仅根据意义的要求,按照意指的规则,进行排列组合。
当我走到京都的现实世界时,金山阁“就在那里”,人们搬不走它。图像只能复制金山阁的影像,但金山阁本身的存在不是图像“创造”出来的。我来到花径小巷,人们告诉我,看不到艺伎了,因为艺伎下班了。艺伎只是根据工资或者说价值,来决定出现或不出现。
艺伎下班了,这在数码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她即使下班了,我一按播放键,随时可以让她“上班”。阿童木是现实中没有的人物,但在京都车站,到处有他的形象。阿童木成了京都文化的新象征。阿童木与艺伎的不同,在于他没有下班时间,可以根据人的意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阿童木又是什么呢?日本人告诉我,他们为阿童木感到自豪,是因为漫画家手冢治虫在世界上第一次扭转了人们对机器人——这是日本当时制造业的象征——的情感态度。机器过去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而阿童木是有情感的机器人,这个形象使世人把它同每个人身上都认同的有意义的事物——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是图像转向的一个转折点,人们把意义寄托于机器人这个符号,赋予机器人这个符号以人的情感,使他就象真的一样。
意义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接下来,更加实质的问题就发生了:什么才是“真”的?
阿童木只是在“意义”这个意义上的存在,是真实的。它的影像虽然看起来象金山阁一样真实,象艺伎那样有价值,但它归根结底,只是意义的表征,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意义的形象。
中国第一位网络小姐陈帆红在十多年前,曾提出过一个让我至今仍时时思考的命题:虚拟有可能比真实更加真实。在图像转向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意义上的真实。这种真实,只能存在于物的世界与概念的世界之外的第三个世界——意义的世界。
说这些,是为了辨析我们今日盛行的视象技术,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王啸飞在《图像转向的悖论—一种非精英主义的解释》,关于视像的擅长,有一个非常到位的描述:“视觉图像符号是一个感性的符号系统,主要通过图像和画面来表达一些感性的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图像契合了弗洛伊德理论的首要层面,即本我依据快乐原则来行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正是我所说的只属于潜意识层面的意义。它的反面,就是用视像表现有价值的东西,即把意义还原回价值。
有意义的事情与有价值的事情,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意义是个性化的价值,价值是普遍化了的意义。有意义的事情不一定转化为价值,比如快乐不一定非得转化为钱;但有意义的事情只要想转化为钱,一定比有价值的事情更加值钱,比如使人达到快乐,会让人更加乐意地付钱。我认为,要想发挥图像技术的真正优势,在商业上意味着从仅仅做有价值的事,要升级为做有意义的事。而意义,不同于价值,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霍尔这样描述什么是意义,“意义就是赋予我们对我们的自我认同,即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属于’谁的一种认知的东西”。米歇尔曾用大写主体与小写主体来区分价值认同与意义价值认同,“那个绝对大写主体占据着唯一的大写中心位置,按双重镜映联系的方式向其四周把无穷的个体唤询为小写主体,以至于使这些小写主体臣属于大写主体,而同时将这些小写主体交给大写主体,使各小写主体能够在大写主体中注视审思自身的图像”。而意义认同的图像特性则在于,小写主体可以在确认大写主体的同时,在大写主体之外的空间(语言之外的空间),分别地、个性化地确认自己的存在。
我们再进一步看,图像比语言更擅长表达意义的原因何在。
据说,人类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认为,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言语+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有许多细微到可以进入潜意识,直接作用于快乐或痛苦的元素,它是语言所难以逻辑地解析的。我听说过,同等面积(比如同样一张纸)上的信息,图像所传达的信息量,是语言所传达的信息量的九倍。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在台上做报告的信息量,没有他抽高档烟的图像所传达的信息量大。他倒在了图像的力量上。
图像转向的意义就在于,它为人类开启了进入意义这个新大陆的空间。图像尽量可以被用来“向幼稚的摹仿论、表征的复制或对应理论的回归”,但那只是图像,不是图像转向。
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可谓是“从最为高深精致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与意义的生产制作,同样具有感性化的特征。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意义的把握,图像转向就可能真的成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成为过眼烟云或水中浮萍。
意指的规则
如果你有幸区分开了“有价值的事情”与“有意义的事情”之间的不同,那么恭喜你,开始从图像转向的外行,进入到内行的区间。
作为内行,我建议你在做具体的事情——无论是技术工作,还是商业工作——之前,再做最后一个准备:了解意指的规则。
1、解决意义生产的主要矛盾
意指的规则,就是意义的生产规则。“意义的产生必然受制于意指规则”,不了解生产规则就去生产,或者你是天才,或者你是乱来,还可能你从事的将一直是小生产。
图像转型的意义生产将来遇到的主要的矛盾,一方面是商业与非商业的矛盾。从意义追求本身来讲,它是非商业性的。人们获得意义的自由,本身也是为了摆脱商业化对人的异化的束缚。另一方面是解决技术性的矛盾,即“可言说”(能指)与“可知”(所指)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难以解决是因为意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这一点说,它更象是艺术,而不是商业。
但是,这不等于说,图像转向与商业化是完全对立的。从商业和技术角度看,有两点理由,使人们看好它们的结合。
第一,价值与意义,本来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业存在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本来,服务业创造价值,而体验业创造意义。在服务中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可以提升用户价值,这一点无须证明,人人皆知。
第二,从技术角度看,在图像转向中,突破可知与不可知的屏障,得到两个大的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方面是图像技术本身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好的形象体验支持,未来人们可以象阿凡达一样进入真假莫辩的虚拟空间;另一方面是意义感知技术的不断进展,会提供更好的人工智能(包括搜索技术、知识挖掘技术),使区分此个性与彼个性变得在成本上可以接受,从而有力支撑的体验服务者或生活方式设计师的一对一服务。
2、图像转向需要模式突破
意义的生产,同时是意义的循环。这意味着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一个作品的意义,更多要取决于每一位读者、观众、听众的再阐释,才能得以完成。在SNS的条件下,它甚至可能是一种全球协同下的“孤独的狂欢”。这对于过去以精英为中心的价值生产方式,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从图像技术的发展来看,我们不光要注意图像本身的技术,还要以同样的重视程度,注意互联式分布式、双向互动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因为意义的生产与意义的传播,最终将统一在一起。其中,P2P技术的发展,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都会与图像转向实现深度融合。
我们看到,早期视频的发展,显然没有重视这样的规律,仍然按照以精英为中心的生产方式组织商业行为,把版权作为发展的核心,这些都是不适应潮流的表现。在图像转向时代,开放的云计算的模式,将最终取代生产者为中心的版权模式。创造意义,将不再意味着进行意义的生产,而变为提供意义的服务(生产免费而服务收费,如SaaS)。
意义的创造,不同于制造业,也不同于服务业,正是它的主流化,将最终驱使产消合一成为主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3、低成本实现意义创造是新赢家的特征
图像转向带来的商业问题也有其特殊性。新的赢家将具有何处特征?
霍尔在“作为一种意指实践的定型化”中,曾借用戴尔的话,指出赋予事物以意义的定型化方法:“一种类型就是任何一种简单的、生动的、记得住的、易于捕获的和广为认可的个性化,在其中少数特征被预设,而且变化或‘发展’被减少到最小程度。”
意义是一种极特殊、个别的东西,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意义。满足一个人的意义不难,但满足全社会每个人的意义,为人人服务,就会成为商业难题。以创造意义为中心的商业,难点在于低成本个性化。
这是与服务经济不同的地方。服务经济可以通过统一的服务标准,提供无差异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如果统一标准失灵了,成本如何控制,就成为图像转向后面临的非常实际的问题。
规模化定制固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它只是过渡性的。个性化定制才是终极性的挑战。在个性化定制中,成本不再取决于规模扩大,甚至可能是规模不经济的。
本文已没有篇幅再长篇大论地展开这个话题,我只是把结论摆在这里。我认为,图像转向后的经济,将迥然不同于现代经济,它将属于后现代经济(参见本人《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一书)。在后现代经济中,一个经济学前提假设级的改变在于,第一,从报酬递减型的经济(新古典主义经济)转向报酬递增型的经济(新经济增长型的经济),为此,图像及意义的生产,将普遍调大初始固定资产投入,而缩小边际投入的比重。这在商业上将意味着平台与增值业务的分工与合作将普遍出现。第二,从规模报酬递增型的经济(新经济增长型的规模经济),向范围报酬递增型的经济(新经济增长型的范围经济)转型。为此,图像及意义的生产,将普遍将固定投入转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些规律同样适合整个创意产业的发展。当前创意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是,只顾创造价值,而忽略创造意义,因此脱离了真正有意义的日常生活,而退化为商品异化的消费文化。图像转向应摆脱这种传统模式,为社会提供更高附加价值的文化产品。
质量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特征特性的总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工作质量是企业的能量,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灵魂。
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赢利,是赚钱,而想达到这一目的,便需要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是企业赢利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还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企业赢利“卖”的多的同时还需要“花”的少。提高服务质量可能使企业留住更多的客户,有更多的客源才能使产品更好的销售,才能赚更多的钱。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告别短缺经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其结果是质量好的企业必将淘汰质量低劣的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同样的产品,高质量与低质量也许成本并不差很多,高质量的产品可以帮助企业树立更好的形象,保留住更多的客户,使产品能够买的更多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好评。不能只贪图成本上的一点点利益就降低产品质量,这样会丢掉更多的利益。高的产品质量同时还是成功的市场营销的保证。可以说产品质量是关键中的关键,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是生存之道。
工作质量是企业的能量。对于企业,单纯的提高产品质量是不够的,如果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而使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下降则是不科学的。工作质量是企业创造更大财富和价值的前提,是一个企业的能量基地。企业员工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员工能够完成各自的任务也乐于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低因人员导致的生产成本。工作质量是好的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前提,可以说只有工作质量得到了保证,产品质量才得以提高,所以工作质量是提供一切的能量所在。
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灵魂。当一个企业保证了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虽然可以说已经可以在如此竞争激励的市场下生存下来,但是如果想有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那么提高服务质量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其实是在塑造企业的形象,将企业的品牌与形象打入老百姓的心中,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与青睐,这样便能胜人一筹,在激烈的市场中更好的存活。提高服务质量对企业的发展起良性循环推作用,可以使企业保留老客户,发展新客户,消费人群的扩大使企业的产品可以更好地销出,从而提高企业的获利。
所以,质量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赢利与持续赢利的保证。质量的保证意味着企业生存的保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当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信誉,用高的质量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下来。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小时候家里生活本身就很苦,再加上老爸在我12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那个时候的我很不幸福,我经常抱怨,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老天对我这么的不公平,后来我慢慢的懂得了人世的冷暖,慢慢的变得强大起来,所以那个时候的我总结了一下,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的成长。
意义二:活的更好,因为责任活的更好更出色
如今我成长了,也长大了,算成年了,但是我又一次迷茫了,我大学没毕业就因为创业而退学了,当我团队带到四十人的时候,我谈了一个女朋友和我分手了,我就问我自己和身边的人,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我得出来了,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的更好,因为责任活的更好更出色。
意义三:开心快乐
当我从失恋中走出来的时候,我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其实人活着不是为了什么,也没有什么意义,就是活着,接受,创造,付出爱,就当我付出爱的时候,我又走了桃花运,有一个女孩子对我表白了,我接受了,所以这一次我感觉到了,人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也不要花时间去研究意义这个东西,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与其研究人活着的意义,不如研究当下做什么才能使自己最开心,最快乐。
意义四:不断的付出爱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假期
20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一.廓清高中语文文学教育内容, 明确高中语文文学教育任务。
现行的语文新教材, 依照《语文课程标准》, 既选用了大量被人们称为“文质兼美”的经典式的作品, 又大量吸收了当代作家的小说、戏剧作品, 而且还注意到了不同文学流派的作家作品。
“知性”和“情性”成为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双重任务。
高中文学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其任务具有双重性:“知性”的教育任务和“情性”的教育任务。“知性”教育, 包括文学知识教育和阅读技能训练的任务。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涉及的有关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背景材料。它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 把握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 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对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情性”教育, 主要是指兴趣激发和情感培养的任务。文学教育就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思想、艺术感情的营养, 丰富自己的情感,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并引起阅读鉴赏文学、尝试进行文学研究, 甚至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活化文学教学模式, 开展多形式课堂教学。
高中文学教育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强调兴趣和体验要与实际相结合, 强调课堂由“静”变“动”。
1.加强文本研读, 提高研读能力。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 文学文本是独立研读的蓝本。构建“文本研读”的平台,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专题研读, 在实践中学习研读, 培育质疑、思辨的意识, 培养研读的能力, 全面提高文学修养。它的基本过程为:⑴提供资料, 课前研读。⑵反馈碰撞, 课堂研读。⑶留疑整合, 课后探究。
2.开展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分组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 由四个环节组成:一是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 关键是准确设题。二是分组讨论。三是代表发言。四是师生总结。总结环节要注意结论的升华, 让每个人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下来, 并把讨论的结果按一定结构方式或顺序整理出来,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能力, 必要时, 教师可直接做出结论。
3.通过“读、议、写”,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和古典诗词的教学。首先, 把“读”作为学习古代文言和古典诗词的基础;把对重点篇章精读诵读, 作为学生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提高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其次, “议”是指师生共同议、讲、评, 重在提高学生的分析、组合能力及赏析水平。做到以作品带史, 从现象到本质, 要求学生咨询、质疑,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 “议”为“写”提供了创作的冲动, “写”也是这一模式的最终环节。获得的结果是形成结构, 转换的结果是要有所发现。在“读”、“议”、“写”的教学中, 写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课外向学生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来进行。
三.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 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课堂教学合理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的理解, 能够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也可以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相互影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高中文学教学过程,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 它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扩大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了视野,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许多时候,人们错把学生、家长满意就等同于“人民满意”,“家长”是“人民”,家长满意,就等价于“人民满意”。而真正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绝大多数人满意的教育,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层面,就变成了国家意志,国家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意志,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愿景。
然而,在我国,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加上政策的种种偏差,全国上下,从幼儿园开始,家长们天天琢磨着如何让小孩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些人抓住人们这种望子成龙的焦虑心理,制造出一个个陷阱,天量级的择校费,名目繁多的补习班,以及与择校有关的一系列潜规则应运而生。这些潜规则,就像一条巨大无比的铁链,紧紧地锁住家长们的脖子,并抽打着数以亿计小孩的肉体,严重破坏他们纯真的梦境,捣毁了他们人类最原始的科学创造灵感以及童年的快乐。
现如今,人民对教育多有诟病,甚至还有绝望的。学校向世人宣称的口号惊人的相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字面上看,还真契合教育的本质:既全面发展了学生,又尊重了学生个性,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但笔者以为,这“一切”二字似乎并不包括一切,无非就是升学。说白了,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升学,为了一切學生的升学,为了升学学生的一切。比如,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总是想尽办法把那些升学无望的学子劝退回家,美其名曰:为学生找合适的出路;实际上,是这些学生影响了升学率,完不成上级下达的教育指标。所以,当看到哪所学校为了升学率打出“办出特色”“打造教育品牌”之类的宣传横幅时,看到哪个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一校一品质”的口号时,就觉得完全是扯蛋。所谓的特色,无非是骗人骗己的把戏而已。哪一天教育不再向社会献媚,向权力献媚了,教育才可能会有特色。
【终身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推荐阅读:
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观点有什么认识和体会09-18
学前教育的内容是什么?07-28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06-29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12-06
解读什么是教育09-20
steam教育是什么11-23
什么是网络教育文凭05-28
特殊教育专业是什么11-17
幼儿园教育理念是什么09-21
终身教育计划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