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教学案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真正的英雄》教学案(共8篇)

《真正的英雄》教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及演讲辞的基本特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4、学习宇航员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培养探索精神。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料收集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背景,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及演讲辞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授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都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演讲词中,里根总统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整篇演讲词情感充沛,对人们的心灵形成直接的强大的冲击。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它。

二、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2、走近作者

1911年2月6日,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坦皮科镇。在大学里,他学习经济学和社会学,参加校足球队比赛和校剧社的演出。毕业后,里根成为一名电台体育播音员, 1937年的一次试镜使他在好莱坞赢得了一份演出合同。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共参加了53部电影的演出。

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1986年连任总统,在他任职末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没有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和平时期。

3、讲演稿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在大会上或其

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写作方法:

A.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听众一听了然。

B.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含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等,用材料阐明观点。C.思路要清楚。分几个部分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有恰当的考虑和安排。D.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口语,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朗读课文

1、生字注音

哀悼dào 勋章xūn 锤炼chuí

阴霾mái 企求qĭ 锲而不舍qiâ

拓荒tuî 不朽xiŭ 凝聚níng 弥补m í 战栗lì 孜孜不倦zī

2、词语积累

哀 悼:悲痛的悼念(死者)。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建树:建立(功绩)。

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锤炼:磨练。

3、朗读课文

四、自主学习

1、速读课文,找出七位航天英雄的名字。

迪克、迈克、朱蒂丝、埃里森、罗纳德、格里高利、科里斯塔

2、结构梳理:

结构:总——分——总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部分5-13: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3、作者感情:

前半部分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后半部分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4、主题概括:

这篇演讲词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按下面句式说话。

我从 这句,体会到。我真被 感动,因为他体现了英雄们 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演讲者的情感。

2、学习宇航员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培养探索精神。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字词情况。

2、自读概述七位航天英雄事迹的段落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为什么花了大量篇幅来一一追忆几位英雄?

通过回忆他们的点滴事迹,颂扬他们的英雄行为;借他们的事迹鼓舞人们继续探索太空的信心和勇气;表明总统对他们非常熟悉,增强演讲感人的力量。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如何理解?

人类探索本来就意味着冒险,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很有可能是灾难,但他们并没有害怕,而是义无反顾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者。值得人们学习。

3、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以此为例证明美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传统,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也为下文号召大家“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做好铺垫。

4、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5、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这是“美国精神”的集中表述,你是如何这种“美国精神”的?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三、总结全文

里根总统的演讲为何如此感人?

首先,代表人民,与大家一起共同仰视英雄们,讲出大家的心声。

其次,抓住英雄们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的追忆,让人潸然泪下!字句间浸透着悲痛、哀悼之情,句句发自内心,激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四、拓展练习:

全体队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全部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漂浮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作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

你会透彻的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

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支点。那一瞬间,你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人的冷漠而深刻的汗颜。

当你完成了背负20公斤的行囊,一天走完30公里山路,并垂直上升1000你的业绩时,你无法不想到,在此前的日子里,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娇惯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

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的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信仰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他们从不后悔!

1、为下面句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1)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在高远的云雾间。(漂浮 耸立)(2)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纵容 娇惯)(3)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下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你 的下滑。(挡住 遏制)

(4)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大自

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相信 信仰)

2、作者说“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作者认为“物质的美”指的是什么?“精神的美”指的又是什么?

3、作者认为探险是“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回归到哪里去?为什么“不能用成败来评价”?

参考答案

1、(1)漂浮(2)娇惯(3)遏制(4)信仰

2、“物质的美”指的是“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精神的美”指的是精神上会得到净化,意志得到锻炼。

《真正的英雄》教学案 篇2

一、教学侧记

本节课内容为高中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第3、4节第一课时: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

1. 导学案实录。 (为节省版面, 略去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过程】

探究一:重要不等式

阅读课本 (人教A版必修5) 第97页探究的内容, 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设AE=a, EB=b, 则AB=, 正方形ABCD的面积SABCD=, 由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 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问题2:当中间的小正方形逐渐缩小为一点时, 正方形ABCD的面积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此时直角三角形又变成了什么三角形?

问题3:当a, b为任意实数时, 问题1中的不等式还成立吗?

问题4:你能用比较法证明问题1中的不等式吗?

结论: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 此不等式称为重要不等式。

探究二:基本不等式

阅读课本第98页的内容, 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若a>0, b>0, 我们用b, b分别代替a, b, 则重要不等式可变为, 通常写成, 此不等式称为基本不等式。

问题2:试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显然, (4) 是成立的, 当且仅当a=b时, (4) 中的等号成立。

问题3:当a, b为任意实数时, 基本不等式还成立吗?

问题4:我们常把叫做正数a, b的算术平均数, 把叫做正数a, b的几何平均数, 因此基本不等式用文字语言叙述为。

探究三: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问题1:阅读课本第98页探究内容, 由图1可知: (35) A C D (25) (35) B C D,

则半径OD=, 半弦CD=, 因此, 从几何的角度, 基本不等式可以理解为:半径半弦 (当点C与圆心O重合时, 即a=b时, 等号成立) 。

探究四:不等式的简单应用

例题:同人教A版必修5第99页例1

结论: (1) 若两个正数为定值, 则和有最小值; (2) 若两个正数为定值, 则积有最大值.1

变式: (1) 若x (29) 0, 求的最小值;

(2) 已知, 求函数的最大值。0 (27) x (27) 1 y (28) x (1-x)

【达标检测】

1.若x (29) 0, 求的最小值。

2. 若正数a、b满足a+b=1, 求ab的最大值及相应的a、b的值。

3. 若正数m, n满足mn=2, 求m+2n的最小值及相应的m、n的值。

4. 已知x (29) 0, 求函数的最小值。

5. 已知, 求函数y (28) x (3-2 x) 的最大值。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

【拓展探究】已知正数x、y满足x+y=1, 求的最小值。

2.课堂教学简录。

环节1:小组合作 (时间5分钟)

每6人一组交流预习情况, 以取长补短, 互帮互助。

环节2:展示交流、精讲释疑

(1) 展示 (课前5分钟) 每小组推荐1人将其预习成果展示黑板上, 其展示任务如下:

(2) 交流 (37分钟) 对每组展示内容的交流程序均按如下四步进行:

讲解 (展示者) →质疑 (其他小组同学) →答疑 (展示者或组内同伴) →点拨 (老师)

环节3:课堂小结 (3分钟)

先学生小结, 再全班交流, 最后老师结合PPT进行总结。

环节4:拓展探究。因时间紧, 留在课后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案例剖析

本节课为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学案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而且还有“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本节课所采用的学案教学模式在湖北省宜昌市尚处于摸索阶段, 对学案教学模式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学案编写的把握还不够到位, 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过去那种大容量、快节奏、重结果、轻过程等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 致使整个教学过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

1. 课前负担加重, 学案制约思维。

表面上看, 本节课的课堂效率很高, 但实际上学生课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特别是部分学生在对一些基本知识点似懂非懂情况下就去做大量的题目显得更加困难。笔者现场了解到, 课前要完成本学案, 成绩好的学生需要40分钟左右, 中等基础的学生需要60分钟左右, 基础差的学生需要80分钟左右, 达标检测4、5两题许多基础差的学生都没有动笔, 拓展探究题全班学生几乎都没有做或做错, 学生普遍感到课前学习负担过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习内容过度的前置, 将本节课要学习探究的所有知识点、例题及其变式、达标检测以及拓展探究以学案的形式批发给学生, 学生自然没有时间对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等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精力全部用在应付学案上的一些填空及题目的解答上面, 使学案异化为练案, 而且课堂上学生们交流讨论也基本上围绕这些题目的解法而展开, 课堂教学品位不高。所有这些现象说到底还是一种变相的题海战术, 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形式 (即以学案为载体) 、从课后移到课前而已。另外本课学案的编写只是将教科书上的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学生阅读教材后填写答案, 如此一来不仅学案的导学功能退化为知识索引,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被完全纳入到教师预设的方向, 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 展示交流盲目, 教师主导缺失。

本节课展示交流环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展示交流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从探究一的问题1开始到达标检测5结束, 全部展示、逐一交流, 其结果是许多通过课前预习及小组合作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课堂上还在纠缠不休、做重复劳动, 而对那些真正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却因没时间只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 致使学生认知水平停留在浅表层次。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应是基本 (或重要) 不等式的探究发现、证明以及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只能是定位于课本例1难度的简单应用, 所以本节课应把展示交流的重点放在探究一、二、三上。本环节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整节课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讲, 包括课堂小结在内老师讲解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七八分钟。让学生讲可以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 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概括能力、重难点的把握以及讲解的艺术性都是学生难以超越的。此外, 教师不仅肩负着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学科重任, 而且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塑造学生健全品格的社会责任, 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无法替代的。如达标检测5,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学生在初次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易犯下列错误:

意外的是学生在展示交流时没有暴露出这一问题, 教师在点评环节也未加以说明, 只是强调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注意“一正二定三等”。笔者下课后随即将此错误解答过程请两个学生进行了辨析, 结果是两位学生均不置可否。如果教师能及时将上述解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辨析、寻找错误原因, 其效果要远好于将“一正二定三等”强调若干遍, 但遗憾的是教师忽略了这一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过于突出甚至依赖于学生, 被课堂上的假象所迷惑, 削弱了自身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3. 模式运用僵化, 教学价值流失。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等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从具体的几何图形中发现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师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 再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按照老师的预设“亦步亦趋”, 显然失去了探究的味道, 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经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对于本节内容, 笔者曾经听过处理方式迥异的两节课:一节是老师以学生非常熟悉的风车动画引入, 再请学生观察并将其数学化, 得到2000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 (即赵爽弦图) , 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不看教材, 能否从中发现一些相等或不等关系, 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a, b长度的相对变化与弦图里面小正方形大小的变化去发现等号成立的条件。另一节是老师先让学生进行折纸活动, 先将边长分别为a, b的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沿其对角线对折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将所得到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按图2所示拼成一个矩形 (两边分别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多余部分折叠) , 学生很快得到重要不等式。显然这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所产生效果要远远好于本节课, 因为他们通过动画、动手实践等有效方式真正地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存疑、建模、探究、证明、应用等知识建构的全部22a (10) b2ab过程, 相比较而言, 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受提升明显。这表明, 不是什么内容都适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通过动画演示、动手实践、同伴合作才能获得的知识, 如果提前让学生预习, 可能既达不到预期效果, 又会使学生课堂上对这些内容失去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这无疑会使许多潜在的教学价值流失。

三、教学建议

学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 不仅承载着指引教师、学生共同学习的功能, 还是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 一篇优秀的学案中彰显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人类文明传承的关切更显得弥足珍贵, 因此学案质量的好坏是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学案要想真正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成为学生“学”的导引, 就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学案的编写宜简化精当, 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学案不同于教科书, 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引”, 无需面面俱到, 应以一种符合学科逻辑及学生认知规律的简要的形式存在, 那种把教科书的内容不加整合就照搬到学案上的做法实不可取。学案内容不应过于详细, 否则不仅会加重学生课前负担, 而且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也会被压缩。学案上的问题应该精当, 应减少纯粹的知识点填空, 要大胆放手, 通过精选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必要时可以像中国国画中的“留白”一样, 看似空无一物, 实则韵味悠长。我们的视角绝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是否完成, 更应该放在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开放、探究的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的体验和感受是否良好这些隐形目标的实现上。

2. 学案的反馈宜及时准确, 力求课前课堂的有效衔接。

课前要通过批阅导学案或与学生面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切实弄清楚学生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全班还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中有哪些主要观点和思路方法?……而且这些信息的反馈必须要及时,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二次备课, 重新修定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与学生预习有效衔接起来, 使课堂教学真正建立在导学案的基础之上, 才能使课堂展示有目标、交流有重点、讲评有依据,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点拨与启发、总结与拓展、调控与引导、激励与评价等作用。

3. 学案的作用宜正确定位, 构建教学合一的学习指南。

“师生是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应追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和谐统一, 从而真正地实现教学合一”。要想实现以上目标, 学案的编写者就应该对其作用正确定位。实际上学案融入了师生共同的“学”, 学生的“学”自不必说, 而“教师的学就是去研究学生们是怎样学习的, 他们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他们可能还会出现哪些问题, 诸如此类体现教师专业素养核心的问题”。如果我们认识到以上观点, 在编写学案时才不会将教与学人为的对立起来, 才会将学案构建成教学合一的学习指南。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了学案的作用, 努力去打造和谐共生、师生愉悦的课堂, 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成为师生共同探究并追寻生活意义的过程。

表面上看, 本节课的课堂效率很高, 但实际上学生课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特别是部分学生在对一些基本知识点似懂非懂情况下就去做大量的题目显得更加困难

真正的英雄 篇3

“Fight Back”项目是通过召集布朗克斯区当地处于困境的年轻人在一起习“武”,来影响年轻人,避免他们在生活中动“武”,并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自律和自信。劳尔的大驾光临让孩子们格外兴奋,以“武”会偶像,昔日足球场上的“金童”竟然转眼间就成了这群孩子的学生。“手要抬到肩膀这里”、“踢腿的时候,一脚踢出去,腿必须像这样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是争先恐后要“教”劳尔,看着他们的认真劲,劳尔忍不住一直在笑。他亲眼见证了这些孩子的自信和快乐,并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

项目负责人森赛·罗顿向劳尔介绍了迈克尔·奎尔斯和阿迪娜-法莱尔。

“迈克尔刚来这里时没有朋友,他浑身充满了愤怒的情绪,看谁都不顺眼,大家也觉得他是个‘麻烦’。但我告诉他,‘你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疏导你的愤怒,我们可以用它来比赛’。现在他已经是这里的教练了,每天早上带孩子们做伸展热身练习。”。而阿迪娜·法莱尔从5岁开始就来参加项目了,15年过后,她已经成为项目中最受欢迎的教练之一。和布朗克斯街区混迹街头的那些女孩不同。她很安静,甚至还有点害羞。

迈克尔认为,这个项目挽救了他曾经不断堕落的人生。而阿迪娜觉得这里已经成了她的第二个家。

同样身为父亲的劳尔,被他亲眼见证的这一切深深打动着,他完全明白阿迪娜说的那种“第二个家”的感觉是什么。在这个慈善项目之前,劳尔知道,参加这个项目的孩子都是每日挣扎在生活困境边缘的孩子。可真正走进这里,他看到的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这里游戏运动,他们奔跑、流汗、大笑,仿佛完全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我对在这里经历的一切印象深刻,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天,我想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武术运动特别讲究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孩子们就是从中学会了纪律。这真的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人生。

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以“暖男”身份示众的劳尔,在生活里对自己的孩子却很是严格。用劳尔太太马曼的话来说。“在必要的时候,劳尔能做到足够的严厉,他不会容许孩子们淘气。”

但在劳尔眼里,这些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和他自己的孩子不同,身为劳伦斯大使,他感觉这份慈善的责任更重。2000年,劳尔的第一个孩子豪尔赫出生的时候,他说,孩子让他第一次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责任,“我不愿让他受任何伤害,我要他吃得好住得好,永远不生病。”

因此,每次看到慈善项目中,那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孩子,劳尔都会特别感动。“我真的很想尽全力帮助他们,让这些孩子相信,他们也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只要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拿出足球,劳尔和孩子们又玩在了一起。尽管退役后的他日程依旧繁忙,但这一天的慈善日程,每一分每一秒他都要抓紧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我可是拼命努力才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我职业生涯的每一天都非常努力。当然我的成功也得益于家人、朋友和教练的帮助,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你要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为了激励这些孩子,劳尔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史。

“除了努力之外,自律也非常重要,不论你做什么,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都至关重要。要实现梦想,你必须做很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即便遇到挫折,也不能放弃。比如,有时候,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教练不让我上场,我当然会为此难过,但你必须看到事情另外积极的一面,这样你才能在将来变得更强大,教练也才可能在将来再把你派上场去。”

一天的时光过得很快,劳尔和孩子们也终究到了告别的时候。劳尔承诺孩子们,他会时不时抽空回来看他们,但他们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就是读书是第一位的,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我连足球也不许再踢。所以我成绩很好,虽然不是令人震撼的高分,但算得上非常好了。后来我发觉,我的父母是对的,如果我的基础教育不好,我后来也无法成为职业球员。我的五个孩子也很热爱体育运动,但读书还是最重要的。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好好念书,他们整个署假就得待在家里做功课。但如果他们把书读好了,暑假里就有礼物,可以去夏令营,玩各种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和朋友一起度假。我希望,你们也一样。”

临走前,劳尔把足球送给了孩子们,并送上了他最好的祝福,“随着时间的脚步,生活会对你微笑。要相信,只要努力,你一定会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 篇4

设计得当之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本环节在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先有清晰地了解,紧接着是简洁的背景介绍,不拖泥带水。引入课题时,教师对文章的体裁,特点,做了明确的介绍,用以指导学生展开阅读。

2、整体感知环节。听读,并有明确具体的听读要求。然后解决听读要求思考解决的问题,初步完成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重点阅读第二部分,熟悉英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位英雄的主要事迹,侧重概括能力的训练。

3、品读交流解读探究环节。此环节采用择句赏析形式,从演讲者对英雄的评价中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崇高。当我们了解了真正的英雄后,我们自然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力的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达成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4、板书的设计则着重体现演讲词的两大特点,同时体现情感思路和演讲主题。简洁醒目,又突出重点。真正实现了板书功能的最有效化。

设计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环节设计显得繁杂,按部就班,分散了时间,该展开的内容欲放又收。比如拓展环节,学生在挖掘英雄的崇高精神思想时可能已经会谈到,老师这时加以引导最好,没有必要后面再单独提出来说,有重复嫌疑。至于练笔,可以作业完成。演讲词只在初步感知环节中设计了一次听录音朗读,后面的环节中没有再指导朗读。忽略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差异,不能够做到对学生学情的充分分析考虑,在教学中就不能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为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有可能不能完全实现。

改进方法:

1、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坚决摒弃为使教学环节齐全而设计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做好学情分析,教该教的,涉及到其他的知识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可面面俱到,同时又蜻蜓点水。

2、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中,不必局限于文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时拓展,深入解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切不可学生想说时不去适时引导,绕一圈后又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说。

范例九教学技能与策略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设计得当之处:

1、文本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比较成功。在导入、背景介绍、朗读、主题概括、重点品读、拓展延伸、结语部分都整合了多媒体资源,运用恰当,它们的使用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时容量,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拓展文章内容,并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从而达到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2、教学方法设计选用较恰当合理。开篇之处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第二个环节的朗读教学法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利于学生把握演讲者的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重点品读法,展示批注举例,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做法不论对文本的解读也好,还是对学生方法的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知识、情感等人文素养的提升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设计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教学模式的选择有点单一,为突出重点,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成了学生单方面的汇报展示。教学媒体的制作也显得有些粗糙。

针对以上不足,本人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汲取专家、名师的优秀的做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学习掌握运用媒体技术,进一步向成功教学迈进。

真正的英雄教学设计 篇5

1、理解、积累“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朗读课文,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欣赏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体会悼词对陷入悲痛之中的美国人民所起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熏陶。

2、品读课文,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感情变化的脉络,体会文章丰富强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认识“真正的英雄”的含义,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诵读法。这篇演讲词情感表达丰富、强烈,冲击人的心灵。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演讲者的心情,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体验、探究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特别是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放音乐)

人类的历史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在某些领域,每一次的探索就是一次冒险,都可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中,就曾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这场灾难的有关报道。(播放录象)

当长烟在天际消散,悲痛却在人们的心中积聚起来。(同时播放当时人们的表情及降半旗的情景,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上人物的神情。)美国全国上下悲痛万分,全世界为之震惊,现场观众惊愕不已、痛哭失声。各地下半旗致哀,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的钟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航天灾难,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追悼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沉痛哀悼遇难的七位宇航员,称他们为“真正的英雄”。今天我们将跟随里根走进英雄的世界。(板书课题:真正的英雄)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些生字词,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看看他读得是否准确。自己再把这些词语读一读,注意字音、字形,把难的字再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然后和屏幕上相订正。

2、接下来请大家快速默读课后的资料框,从中勾画出快速默读的要领。带着你所收获的快速阅读要领去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勾画相关语句。

①文中追忆了哪几位航天英雄?这不幸牺牲的七位宇航员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②在里根总统的悼词中,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请生回答文中追忆的七位航天英雄,<追忆>(播放七位航天英雄的图片)这就是“挑战者号”上七位遇难的宇航员。说说哪些自然段在具体追忆他们。他们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迪克:(以危险为伴);

迈克:(胸前戴满奖章);

朱蒂丝:(微笑着,迫不及待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埃里森:(梦想去月球旅行,建树令人难忘的业绩);

罗纳德:(性格坚毅,梦想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

格里高利:(随身带着母校的旗帜,纪念为他指点过未来的人们);

科里斯塔:(勇敢,有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5、通过里根总统对英雄的追忆,这七位英雄的名字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将被我们广为传诵。在里根总统的悼词中,还讲了哪些内容,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异常悲痛)<悲痛>带着这种悲痛之情,在悼词中他还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表现了对几位航天勇士的赞颂与沉痛哀悼,表现自己的悲痛之情,并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向太空探索前进。

三、走进文本,品味赏析

(一)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1、本文以真情感动人心。七位航天英雄的牺牲带给人们的悲痛是巨大的。说说你从文中哪些语段感受到了这种悲痛之情。找出来,深情地读一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气、语调等)

2、请同学们把自己找到的句子推荐给全班同学,看看哪些同学的朗读更令人感动?(请两个同学<一位男生一位女生>起来读,给他以赞扬;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们的心情与演讲者产生了共鸣.老师也想表现我所感受到的悲痛之情。我也来读一段,好不好?读十四自然段。)

3、听了同学和老师深情的朗读后,你觉得怎样才能很好地读出感情来?

5、教师指导读法:用心地、投入地朗读;找重点字词,最能表现情感的词。要读出悲痛之情,在朗读时,语气应怎样?(低沉)。根据我们总结的读法,自己再把你找的句子深情的读一读。

6、在深情的朗读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里根总统异常悲痛的心情。如果你是里根总统,你难道可以仅仅是沉溺于痛苦中吗?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能因此而停止吗?

不能,因为他还须号召他的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8、请同学们找出具有这种号召力量的语段。(15――19)请同学们以

四人小组为单位先找出最具号召力和鼓舞力量的句子。在小组内展开竞读。

9、请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你们所找出的句子,读一读,(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等)让学生齐读19自然段。里根总统认为,纪念英雄的最好方式是什么?(是号召我们缅怀这些英雄,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10、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小结一下悼词的写法吗?如:涉及哪些内容?表达怎样的情感?

悼词的内容:(对死者)哀悼――追忆――(对生者)学习精神,继承事业,继续前进

悼词的感情:表达悲痛、赞颂之情,并给人以力量

(二)、深入文本,话说英雄

1、为了探索,就会冒险。在20xx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上七名宇航员的生命又消失在没有痕迹的飞翔中。

(课件出示:“哥伦比亚号”上牺牲的七位航天英雄的图片)

他们和“挑战者号”上的七位宇航员一样,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失败了。大家又知道我国有哪些航天英雄呢?他们因他们的飞天壮举而成为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那你认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说说你的理由。

对。英雄不论成败。正如里根总统在文中所说的那句话,请大家把它读出来。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小结:这是里根总统对“挑战者号”上七名航天英雄的高度赞誉。也是对“真正的英雄”的最好阐释。(用着重号标出表现英雄崇高精神品质的词语。他们有?)正因为他们具有这样崇高的品质,高尚的人格,伟大无私的灵魂,而令人们崇敬。失败的英雄同样值得敬佩,他们的牺牲不只是美国的损失,也是我们全人类的巨大损失。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正是因为受到他们精神的鼓舞,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后来者才更容易登上成功的顶峰。失败乃成功之母。要是没有他们的冒险,哪有后来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哪有“勇气号”的登录火星,太空帆的成功飞行呢?)

四、拓展延伸,回归文本

“挑战者号”上的七位宇航员的生命永远地消失在了遥远的天际。抬头凝望遥远的星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草稿纸上尽情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表达哀悼之情,也可表达学习英雄的决心,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

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们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

我们结识了人类航天史上,这些人类真正的英雄,我们追忆了他们的业绩,铭记着他们的故事。我们哀悼他们,赞颂他们,并从他们的身上吸取力量,发扬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向一切未知的领域探索前进吧!(完善板书,画出航天飞机图形)让我们最后一次向这些英雄们道别吧!师配乐朗读:“安息吧,”

五、作业

《真正的英雄》教学案 篇6

浙江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谢丽云

听一位教师上《真正的英雄》:先是让学生说说七位宇航员是不是英雄,再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最后探讨里根对这些真正的英雄的态度。又阅读了《真正的英雄》其他几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发现有通过“读英雄一说英雄一学英雄一写英雄”来“围绕‘英雄’的主题开展阅读教学”的,有通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美国精神是什么”等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可见这些教师的教学重点都落在“英雄”上:谁是真正的英雄,怎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经过学习,学生感受最多的可能是“勇气”、“责任”、“爱国”等英雄所具备的特征。但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来说,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将教学目标定为解读英雄,是对文本的误读。

(一)对文体的误读。

本文是美国总统里根在“挑战者”号宇航员追悼会上的悼词。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仅73秒后,在1.5万米高空突然爆炸:七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1月31日,事隔三天,在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悼词。在文章的开头,里根写道:“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所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是一篇悼词。而在许多教学设计中,文本被定义为“演讲稿”。如人教版教参说,本文是“演讲词”,“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本文即具备了这一基本特点。因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感受“英雄精神的伟大”。

这样的教学正是出于对文本的误读。本文是一篇悼词而不是普通的演讲词。我们来看《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悼词”和“演讲”等的定义。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演讲:演说;讲演。

演说: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讲演: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悼词和演讲词的内容是不同的:悼词是针对死者的,演讲词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一知识的;二者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悼词是为了对死者表示哀悼,演讲词是为了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具体到这篇悼词,是美国总统里根对遇难的七位宇航员表示哀悼。

在教学中,有教师认为“拓荒西部的人们”是论述美国的“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历来如此的论据,作者再一次提到迪克·司各比和他说的话,也是论述美国的“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历来如此的。接着,教师号召学生学习这种“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这样的教学正是对文体的误读,误将本文当作一篇演讲稿——作者对美国的“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是否历来如此发表了看法。但作为一篇悼词,以这样的解读为基础的教学背离了悼词这一文体。(二)对意图的误解。

“挑战者”号是美国自1981年成功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后的第二架航天飞机。这次飞行是“挑战者”号自1983年4月4日首飞后的第10次飞行,也是美国宇航局的第25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它搭载的七名宇航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新罕布什尔州的一名中学教师麦考利夫。1985年她从11001名应征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准参加“挑战者”号的这次飞行,并接受了120个小时的训练。她将从太空向美国许多城市的250万中学生讲授“太空课”。当时,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兴高采烈地站在发射场的看台上,准备现场感受“挑战者”号升空的磅礴壮丽,更多的美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则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期待着收看“挑战者”号发射时的壮观情景。宇航员麦考利夫的父亲科里根与老伴格蕾丝也在发射场的看台上,他们为女儿感到由衷的骄傲;她所教书的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学生们在兴奋地观看电视实况。不料“挑战者”号升空后73秒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研究了这么多年,飞行了这么久,技术应该很成熟了,人们心里充满着对成功的期待,从来没有想过会失败。可以想见,“挑战者”号的爆炸对一心期待成功、等着分享喜悦的宇航员的亲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对热爱、钻研、探索太空的航天工作者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对作为军事大国、航天强国的美国民众又是多么沉重的打击!美国民众在对七位宇航员的离去感到痛惜的同时,对是否要继续从事航天研究,是否有能力继续从事航天研究感到担忧和怀疑。在追悼大会上,这种情感又是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集中的。作为美国总统,如何在对死去的七位宇航员表达哀悼的同时又能引导民众的情绪,号召人们充满信心继续太空探索正是摆在里根面前的问题,因而“安慰和鼓励”是里根这篇悼词的意图所在。而一些教师所理解的,在七名宇航员的追悼会上大谈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美国精神,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二、甚于话语意图的教学设计。

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指出,现实中的言语都是有着对话功能和对话意向的话语,因此都是一句句对语。语文教学活动具有对话性,言说活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种人与人的对话。只要说话,总是向着对象说话。因此,不单表达的时候要有读者意识,阅读的时候同样需要作者意识。意图是话语的核心,话语与话语的交往实际上是意图的交往,而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意图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对话者。“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和话语意图”是学生汉语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王尚文主张从语言的意思本位跃进到话语的意图本位,重构阅读教学内容。

《真正的英雄》作为应用文体之一的悼词,教学更是应该紧扣意图进行。基于以上理解,笔者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一)里根在什么情况下讲这篇悼词? 1.挑战者号失事。

补充与挑战者号有关的资料、图片、视频,了解当时的情况。2.探究美国民众对此的内心感受。-补充挑战者号失事后与美国民众心理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感受其悲痛及对航天研究的担优、怀疑。(二)里根对谁讲? 1.里根哀悼谁? 七位宇航员。

2.里根向谁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七位宇航员的亲人、航天事业研究者、普通民众。3.里根最想向谁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七位宇航员的亲人,原因有二:(1)他们与死者的关系最密切。(2)他们的悲痛最深切。(三)里根为什么讲? 1.里根是国家总统,他应该表示国家对此事的重视,对失去七位宇航员的悲痛。

2.安慰和鼓励,使人们从悲痛中走出来,鼓励人们继续从事太空研究。

(四)里根怎么讲? 即:里根是如何安慰和鼓励七位宇航员的亲人的?他的悼词是否达到了安慰和鼓励的目的? 1.安慰七位宇航员的亲人,七位宇航员死而无憾。

里根将七个人一一列举,回忆每个人的典型事迹,表示在里根和美国人民心中,这七名宇航员之死重于泰山,美国会铭记他们,以此来安慰七名宇航员的亲人。

(1)里根回忆了七名宇航员生平哪些内容? 迪克·司各比:他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级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

迈克·史密斯: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获得过的奖章戴满了胸前,其中包括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来自一个国家的敢斗银星十字勋章。

朱蒂丝·莱恩尼科:迫不及待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埃里森·奥尼佐卡:早就梦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他告诉人们:多亏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才能够建树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业绩。

罗纳德·麦克耐尔: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

高利·杰维斯:随身带着他的母校布法洛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面旗子,这是一份小小的纪念品,纪念那些曾为他指点过未来的人们。

科里斯塔·麦考利夫:用她的勇气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激励我们。

试想:如果在悼词中,里根对七名宇航员一笔带过或者只字不提,会是什么效果?(2)这些内容都和什么有关? 飞行、探索、梦想。(3)为什么要回忆这些内容? 对七名宇航员来说,他们死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死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死而无憾。2.安慰七位宇航员的亲人,七位宇航员死得其所。

(1)建国之基:美国是由像这七位宇航员那样具有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人建成的。

(2)里程碑式的意义:意义堪比西部拓荒,探索太空和拓荒西部一样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3.安慰七位宇航员的亲人,我们将继续研究。

继续太空研究是告慰英雄、纪念英雄的最好方式,以此来鼓励人们。机长迪克·司各比说:“如果出现什么,它决不意味着太空计划的结束。”这是七位宇航员梦求实现的计划。继续太空计划,这正是纪念“挑战者”号上七位英雄的最好方式。

《真正的英雄》教学案 篇7

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以下简称张):潘先生对20世纪中国画做出的贡献,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他一生高举民族精神的大旗,精研传统、学贯中西,以他特有的智慧继往开来,通过对传统的认知、发现、提升、总结,在中国画现代教育及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上,都比同时代的画家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潘先生的立足点很高,不仅仅限于单纯的绘画上,而且认为中国画能够引导人们走向理想的审美境界,有高尚纯净的一面,认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这种认识下,潘先生具有坚定的文化立场。民族艺术给他无穷的力量。民族文化的责任心使他传播、捍卫传统艺术精神,培养人才,要将中国画发扬光大。这是他的心愿。所以潘先生的人品、艺术思想、创作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都是围绕传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展开的。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美院在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先生为核心的努力之下,成为教学、创作、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

阴:潘先生以如此坚定的文化立场捍卫民族艺术,当时大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张:近几十年中国画的发展,可以说一直都是处在被动的混战状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处在西画改造中国画的高潮之中,基本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教学纲领。中国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与具体要求,大多是以西画为标准,民族的艺术观念受到极大的干扰。当时潘先生有非常清晰的文化自觉,能在逆境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处在逆境状态,越发觉得责任重大。从五六十年代经“文革”一直到去世,他都不遗余力地为坚持传统文化、弘扬传统艺术呼喊。他对民族文化充满了忧患,临终时还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越悠久,罪孽越深重,倒不如没有祖宗的好”,也就是说不能“忘祖”。中国的艺术,不能忘其根本。这种使命感与责任心,也造就了他以身抗争、捍卫民族艺术的强大精神力量。无论是做人还是从艺,他是一名战士。

阴:通过潘先生的作品,我们也能感受到他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的精神。遗作《梅月图》中所题的“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这是梅花的精神,也就是潘先生的精神。

张:潘先生是不幸的,生逢乱世,命运多舛,一入世便站在社会文化变革的前沿,在文化艺术思潮混战中与崇洋、民族虚无者论争。50年代则用自己孱弱的身躯和一个时代对抗。仅用“兼济天下”的儒家信条,解释不了潘天寿。他没有像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在高压下“独善其身”。他是用自己的政治生命,为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斗争,真正做到了以身殉道。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同时,潘先生又是幸运的。正是一生的悲剧命运,成就了他对民族艺术,对中国画的认识、总结,发现和创造。他始料未及地躲过1957年的“反右”,抱负得以施展,才华得以显现。乾坤得到扭转,民族艺术得到薪传。但他无法逃过人类文化史上“文革”那一场浩劫。他是用睿智的哲思和手中的画笔,实现了兼济天下的抱负,为我们振兴民族绘画之路指明了方向。在潘先生的艺术世界里,以文化人的智慧、独醒的哲思,集历代之大成的超然艺匠,创造了代表着时代强音的诗、书、画、印作品。他笔下的“强其骨”、印中的“宠为下”、气局的纵横捭阖、开合胸襟,将人与艺融为一体,铸成了一位伟岸的民族英雄。

阴:在您的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潘先生的影响。那是民族艺术的使命感吧。

张:只画好画是不够的。对于时代、对于社会要有担当精神。潘先生用他的艺术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要继承潘先生的旗帜。中国画的艺术成就太高了。它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崇高的事业。每一个从事中国画的人,都应该这样去做。所以,我在笔记本上写了,我这一辈子“受艺术之托”。这是艺术的要求,是责任。

阴:您在读书时,中国画教学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在潘天寿先生主持浙江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以后,又有哪些相应的调整?

张:也是基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一再强调对中国画教学应深入研究,“要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针对当时的现状,潘先生根据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在教学上做了这样一些调整。首先是在弱化明暗素描强调结构的同时,增加中国画的基础训练,代之以白描练习。改变了二三十年代以来艺术教育中完全西化的方法,开始了真正按中国画自身规律特点所要求的基础教学方式。当时素描对于中国画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人物画上,浙派人物画能够在五六十年代出现、成型,正值潘先生主持浙美教学。潘先生直接对周昌谷、方增先、李震坚要求,画人物还是要把脸洗干净。这句话潘先生经常说,实际上是比较策略地对素描影响的直接纠正。因为潘先生在理论上、教学上,没有说就不要素描。他强调学素描要与传统的笔墨技法相结合,要把素描的造型因素转化到中国画的艺术观念、规律和笔墨语言当中来。实际上,这是一个中西绘画谁改造谁的问题,关键在文化艺术立场站在哪边。

阴:可不可以说浙派人物画的产生与成就,得益于潘天寿重视传统笔墨的艺术主张?

张:如何以中国画的观念和笔墨规律来“化”西画因素,这在当今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宏观来考量,浙派人物画当时还是很突出的,还是比较恰当地处理好了素描与中国画的笔墨关系。方增先、周昌谷等这些代表画家的作品,现在看也是站住脚了。所以,为什么会在浙江出现这样的人物画?这与潘先生强调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的具体主张分不开的。

阴:还有一直沿用至今的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也是当年潘先生确立起来的吧?

张:是的。潘先生第二个调整,就是将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他认为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治学、技艺在于一个精字,三科在历史上早已形成,并发展极高。其基础学习与技法上,各有特点和要求,各有不同的经营和笔墨组织规律。只有抓住了这个特点,才能在短短几年中打好基础、找准方向。做到“离开对象,随意构思,画成创作”。潘先生亲自制定这三科的教学计划,做出师资队伍的调动安排,并亲自给分科以后的山水、花鸟班同学上专业课,给人物班的同学上画理、画论课,从而使浙美的文化艺术传承热情空前高涨。

阴:为什么潘先生还要亲自授课?

张:作为院长,亲自给本科一年级学生授课,现在来看是不太可能的,过去也很少。这也反映出潘先生对入学教育的重视,是潘先生高屋建瓴的独到之处。进校的新生,虽经过选拔,但也近乎一张白纸。给他什么,就吸收什么,先入为主,更重要的是应该先给他什么?所以,一定要让他知道中国画是怎么回事,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第一个单元的书法课,就是潘先生上的。这一单元的课对我来说,直到现在都不能忘,受用终生。我不能忘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围绕着笔与墨展开,一下就给我们带进了中国画的核心问题。他从毛笔的制作开始,讲到墨与纸的运用,从工具特点,讲到中国艺术的独到之处,以及工具的演变与书法绘画的发展关系。这样,从一进入学校,就对艺术的演变与笔墨的演变有了较深的认识,在下一步的基本功训练和中国画的研习创作中就知道怎么做了,找到了认识传统的路和用功的着力点。

第三个调整是建立书法篆刻专业。潘先生认为,书法线条书写和中国画的以线写形的特点是一致的,无论是中国画的线条训练,还是自身题款要求,都需要练好书法。而篆刻对中国画线条的理解、章法构图的帮助,以及学生对金石气的认识都有益处,潘老不断讲述书画同源的深刻道理及同道的互用关系和篆刻的方寸间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提高了中国独有的审美层次。由于长期以来对民族文化的忽视,书法篆刻专业后继无人,前途堪忧。故而潘先生亲自选调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创立了书法篆刻专业,为国画系的学生增加书法篆刻的课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今天的书法篆刻兴盛奠定了基础。

同时,增加诗词画史画论的学习。潘先生历来强调画家不能局限千画画一面,对诗文、书法、画论、画史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地研究。潘老十分重视中国画的基础理论学习,懂得画史才知高低,看清学习方向和自我方位;懂得画理方知深浅,知“技”“道”关系,知道什么是艺术。他认为不“读书”、不“行路”、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传统,也难以提高中国画的素养。故而他强调文化学习,特别是诗词古文和画史画论,从而使读书在浙美校园内蔚然成风。

从严格意义上讲,潘先生以振兴民族文化的角度,从西化对中国画学习发展的严重干扰,从中国画自身特殊的“常变关系”,和他历来追求“三绝四全”的审美标准出发,对当时浙江美院的中国画教学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可以说,这是对发展和弘扬民族艺术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正是这些力挽狂澜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使中国画这一民族艺术之花薪传有人。

阴:张老师,您能不能具体谈一谈在潘先生教学主张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张:潘先生强调“学高不学低”。中国画人才一定要按照最高的标准来培养。所以对我们学生来说,要临摹历代各个大家的经典作品。潘先生强调任伯年以后画家的作品可以看、可以研究,但不能临摹。再一个潘先生强调“要从规律入手,而不能从技术入手”。他从技道关系来谈,技与道是统一体,但是中国的技又是最难训练的、最吃功夫的,一辈子都要练功。笔底下不仅是技法的熟练,而且这种技法的训练是在头脑之中的艺术规律的指导下进行,并非孤立的技术空练。这是潘先生非常符合中国画特征的教学思想。潘先生在一次谈艺中曾假设出一考题:“给每人一张大小相同的纸,以最少的笔墨,分割出最多最多的空白,而空白的大小形状各不相等。”这其中蕴涵着中国画的极高要求和众多规律,是中国画家要用一辈子做不完的课题。

阴:以前听您谈起潘先生要求先用毛笔画好画,然后再画指头画。是不是也是“要从规律入手,而不能从技术入手”的具体体现?

张:当然有这方面的因素。指画必须在笔画的基础上进行,不然就会流于“行气”。但更重要的,是潘先生的指画是常与变的关系体现,是指与笔互补的关系,以指画来提高笔画的变,并不是为了单纯出奇。潘先生讲指画很详细,但最后他却说,你们现在还不能画指画。我有一次就用指画将潘先生的一幅画临摹下来。上面一只老鹰,站在巨石上,用了一个晚上,当时感觉还不错,线条与水墨的感觉和毛笔画不一样。过了两天,潘先生走到教室,看了挂在墙上的这张画就问:“这是谁画的?”我说是我。潘先生就说:“跟你们说现在不要画指画,现在你看这个线这个墨,手指下去的速度不够,墨就肉了,缺少转动没有形。”也就是说笔墨结构关系不符合要求,变成自由主义了,太随意了。“你们现在还掌握不了手指,所以控制的时候还没有意识。”潘先生讲得非常具体到位。这个事情我受益匪浅。到后来,80年代我开始指画创作的时候,回想起当年潘先生的语重心长。在具备了思想上的提高与功力的积淀,再作指墨也就成竹在胸、自然得法了。

阴:在您的述说中,潘先生好像很严厉。生活中潘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张:潘先生平时不多说话,也没有架子,但是一看上去就觉得很伟岸。他经常处于一种沉思当中。他有一个习惯动作,一考虑问题、开会,不说话的时候,就挠手,左手挠右手背,右手挠左手背。你一看就知道他是在思考问题。但潘先生一讲起课来,就滔滔不绝了。他做人堂堂正正,也很耿直,心胸非常的开阔,对于一些小事情不计较。潘先生做事认真、治学严谨,作画亦非常严谨,一般不让人看,状态如老将帅旗,有纵横盤礴之气,游刃有余。对于生活上,对于个人,他从来没有计较过,穿得也非常朴素,生活起居都很简朴,很随意,所以他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有在艺术上的要求特别严格。我们上学时就经常看到老先生,他上班都是走路。偶尔看到他下雨的时候撑个伞坐回洋车,一般都是自己走路。

阴:我们现在谈中国画的科学发展,进行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潘天寿的艺术思想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真正的英雄》教学案 篇8

关键词:人本关怀 美国梦 中国梦

《真正的英雄》是对“挑战者”号失事这场航空航天史上大灾难的哀悼和对悲痛中的人们的鼓舞,使之具有超脱于悲痛、鼓舞人重新面对未来及迎接挑战的力量。因为在里根总统的这篇演讲词中,充盈于其间的是令人感动的人本关怀、令人振奋的美国精神以及对人们追逐和实现“美国梦”的认同和强化。

一、人本关怀无处不在

当“挑战者”号失事时,里根总统在演讲词中一点也没有提及因航天失败导致的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悉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美元之多),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为此牺牲的七位勇敢的、可敬可爱的美国公民,放在对支撑美国的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肯定与颂赞,放在对悲痛的民众的鼓励上。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开篇便明确主旨——美国总统一样深感悲痛,但更意识到自己作为领导者,要鼓励全民承受住痛苦,重新振作,进而能继续坚定地追求理想。

里根总统高度肯定这七位航天英雄,既将他们视为值得全美人民骄傲的英雄,赞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又将他们回归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本身,去表达对他们的哀思。“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在美国的公民文化中,始终把每一个美国人当成充满个性与生命力的鲜活存在,将对人的重视放在最高的位置。针对每个宇航员的特点加以回忆:飞行员出身的机长迪克?司各比、英勇的迈克·史密斯、爱微笑爱弹钢琴的朱蒂丝·莱恩尼科、将登上月球作为梦想的埃里森·奥尼佐卡、想到太空试验吹奏萨克斯的坚毅的罗纳德·迈克耐尔、带着母校布法洛纽约州立大学的旗子上太空的格里高利·杰维斯、“凝聚了整个国家想象力”的女教师科里斯塔·麦考利芙。

二、坚持不懈去实现“美国梦”

所有的美国人(据悉有85%的人在实时关注“挑战者”号升空)在听闻噩耗之后,最初的期待与兴奋变成了战栗,大家在悲哀中彼此安慰,此刻众人的内心满满的是对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阴霾还是笼罩着整个美国。里根总统在悲痛中归结出: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追忆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开拓西部的拓荒者们,以生命为代价,前仆后继,最后获得成功。历史再一次验证了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真理。因此,在这次开拓外太空的失败与痛苦中,更重要的是要重新振作起来!

纪念“挑战者”号上七位英雄的最好方式,不仅仅是尽力记住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更应该是完成英雄们未竟的事业与梦想——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在探索令人有些力不从心的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等荒漠时,出于对人类和全社会未来负责的心,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继续向太空进军,不断确立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这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想法,不仅是里根总统的,也是每一位英雄的家庭成员的强烈要求,正如演讲词中提到,他们特别请求一定要继续这项计划,这是他们失去的可爱的亲人所梦求实现的计划。这些宇航员们的飞天,不仅仅是国家给予的荣誉或者任务,更是出于他们内心深深期盼并为之奋斗的梦想,如埃里森·奥尼佐卡早就梦想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罗纳德·迈克耐尔梦想着到外层空间占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

“美国梦”,是出于每个人的本心,通过努力能实现的梦想,因此,美国人积极进取,勇敢追梦,也能承担梦想破灭给自己带来的惨痛代价。而他们的家人,不仅支持他们,更支持他们代表他们生命意义的梦想,因此,在他们为梦想牺牲后,更希望富有意义的梦想能够得以实现。为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献身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大家庭中失去了七位成员,他们仍要继续工作去实现既安全可行又冒险大胆的、更有效的太空计划。

里根总统亦明确且坚决地表态:这七位航天英雄的梦想决没有破灭,他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会成为现实。挑战者航天飞机发生意外后,由里根总统亲自下令组成了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事故总统调查委员会(常称作罗杰斯委员会),对这次事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毫不客气地对美国航天局体制和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开刀。三年后,美国的航空航天计划重启,此后直到最后一部航天飞机退役,都没有再出现过有人员伤亡的惨剧。

这就是美国人民与国家对梦想的态度,也是“美国梦”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根本。而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尤其在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后,我们也开始有了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和确认,已经将个人放在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位置,认可、尊重每个人。那么,我们的“中国梦”在未来是否能够像“美国梦”一样,对国民及外来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呢?

《真正的英雄》让我意识到一点:梦想的内容更重要。这个梦想不该是狭隘的,而是能够有助于人类、社会和国家的进步的;然后带着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责任感和勇气,坚持不懈地去实践真正的生活,努力去实现梦想。这样的梦想能够得到家人、朋友、社会乃至国家的支持,即便追梦人不幸离世,也必然会有人继续实现他未竟的梦想。当我们的“中国梦”能够具有这样的深度和持续度时,成为民族新标识指日可待。

上一篇:农村建设问题下一篇:五四歌咏比赛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