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推荐12篇)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1

实验室名称: 学科(领域): 依托单位: 共建单位: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手机): 填报时间: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制内 容 提 纲

一、现有研究工作基础、水平

1、国内地位和影响;

2、近5年承担的省级及以上科研任务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3、科研队伍状况(队伍规模和结构的总体情况,拟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

4、科研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5、在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学科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

三、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四、管理运行措施

五、建设计划安排及投资概算

六、实验室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意见(包括建设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等)

附件:

1、现有固定人员名单(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或专业等主要信息,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别排列)

2、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3、近5年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清单

4、近5年重要获奖成果清单

5、近5年重要学术专著、论文、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清单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2

在初次申请实验室认可的准备过程中, 许多实验室常常照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经验, 对实验室认可准则中新出现的能力验证、期间核查、不确定度评定等概念理解不到位, 导致实际的执行难以达到认可准则的要求。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 对认可准备过程中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梳理, 从执行层面给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二、能力验证

能力验证是指利用实验室间比对, 按照预先制定的准则评价参加者的能力。能力验证活动包含能力验证计划、测量审核和实验室间比对。是对参加认可的实验室是重要的外部质量评价活动, 是CNAS对合格评定机构能力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参加认可的实验室必须进行能力验证, 以验证技术能力满足要求。

首先, 实验室应依据《CNAS-RL02:2010能力验证规则》和《CNAS-AL07:2011 CNAS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等文件编制能力验证控制程序, 明确规定参加能力验证的具体要求;然后, 实验室依据《CNAS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制定能力验证工作计划, 确定参加验证的专业或参数, 优先参加能力验证提供者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或测量审核;在没有适当能力验证的领域, 实验室应自行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比对, 为了确保比对结果的正确客观性, 参加比对的实验室通常应不少于3家;最后, 若参加能力验证结果为不满意, 实验室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三、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是指在两次校准/检定期间所做的等精度检查, 其目的是在两次校准/检定的间隔期间验证设备是否处于校准状态, 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的设备。期间核查是实验室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1. CNAS-CL01认可准则中有期间核查要求的条款有两处

(1) 规定“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 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此条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当需要时, 实验室所用设备应进行“期间核查”, 这里的“当需要”即指并非所有设备都需要进行期间核查, 应对设备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对使用频率高、性能不稳定、使用条件恶劣等情况的设备应开展期间核查;二是说明了期间核查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即验证设备在两次校准/检定的间隔期间是否处于校准状态, 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的设备;三是应编制期间核查控制程序。

(2) 规定“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 (参考物质) 进行核查, 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此条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对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 (参考物质) 必须进行期间核查;二是应编制期间核查控制程序。

为了便于期间核查工作的具体实施, 实验室可编制详细的期间核查操作规程, 明确需进行核查的设备、核查人员职责、核查时机、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核查结果的判定规则等内容。

四、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通常用标准差来表示, 主要包括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两种表示方式。

实验室应编制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 编写程序文件时应依据《CNAS-CL07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校准和测量能力 (CMC) 的表示方式应用指南》和《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等文件进行。

校准实验室应对其开展的全部校准项目评估测量不确定度。

检测实验室应有能力对每一项有数值要求的测量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当用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等时, 检测报告也应当提供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五、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

1. 采用统计技术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采用统计技术进行检测/校准过程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主要是利用控制图分析过程的稳定性, 对过程存在的异常因素进行预警, 实验室应重视统计技术的运用, 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挖掘, 以识别出过程中异常的变异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 开展充分的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是指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对产品、过程或体系的状态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 并对记录进行分析。

认可准则中4.1.5、5.2.1、5.2.3条对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实验室应制定质量监督的管理文件, 对监督人员岗位素质的要求、监督目的、岗位设置、监督依据、监督记录以及受监督人员的范围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二是对在培员工、签约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等几类人员应进行充分的监督, 以确保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工作。

实验室应根据制定的质量监督要求开展工作, 确保实验室的工作得到有效充分的监督。

3. 期间核查

按计划开展期间核查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体参见前文第2章。

4. 样品复测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可对样品进行复测, 并通过计算En值判断检测结果是否满意。

5. 内部比对

针对相同的检测任务, 实验室可采用由不同人员、不同设备或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室内部比对, 以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6. 回归分析

如果被测对象的某两项待测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 则可根据测量值建立回归方程, 对回归方程进行相关性检验即可确定测量结果是否存在问题。

六、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认可经验, 对初次申请认可的实验室在准备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拟参加认可的实验室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本文对实验室认可中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希望对正在准备申请认可的实验室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实验室,认可,质量

参考文献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3

【关键词】城市缺水;建设;重点实验室;必要性

蚌埠市是安徽省中心城市之一,既处于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技术直接辐射范围内,又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综合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之一;同时因地扼京沪铁路、京福、沪洛高速铁路中段,是国内交通运输大动脉联系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与华北、东北和中原、西北等经济区纽带上的重要枢纽。这种区位优势将促使蚌埠市发展成为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技术与中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等互补优势、传接与融合的“接力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蚌埠市全市国土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位于淮河中游偏下。全市地跨淮河两岸、北靠淮北平原、南托江淮大地、千里淮水穿市而过,淮河在蚌埠境内全长150公里,区域流域面积838平方公里。蚌埠境内水面较多,且多是淮河中下游的主要支流和湖泊,全市境内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9.01%。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不重视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市水资源占有量与利用程度与整个淮河流域一样,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近几年淮河流域的水质监测结果,淮河流域除干流水质基本达到Ⅲ类、Ⅳ类水标准外,大部分支流水质均为Ⅴ类或劣Ⅴ类,当前蚌埠市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与整个淮河流域的水环境状况相似,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威胁,水环境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蚌埠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1.1蚌埠市属于缺水区

我省蚌埠闸上沿淮淮北地区,系指淮河南岸的蚌埠、淮南两市城区和霍邱、寿县、怀远三县沿淮一带及蚌埠闸上涡河以西的我省淮北平原,面积约占全省的1/6,人口约1700万人,其中1460万人居住在淮河以北近2×104km2土地上。该区域人口密度大、耕地率高,年均降水量约900mm,人均水资源量多年500m3,按照国际通用的水紧缺指标判断应界定为资源缺水区。随着蚌埠经济迅速发展,蚌埠市面临着缺水的危机。

1.2蚌埠市用水总量分析

2008年蚌埠市总用水量2.47亿m3,城镇用水1.3亿m3,占总用水量的5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0.32亿m3,占13%,工业用水0.98亿m3,占45%,农村1.17亿m3,占47%,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13亿m3,占45%,农村生活用水0.04亿m3,占2%。

1.3水资源消耗高加剧了蚌埠市缺水现状

1.3.1蚌埠现状供用水总量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城市工业用水占总用水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由于工业快速发展,其供水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镇生活用水所占比例持续增加。农村生活用水基本保持稳定。根据以上分析,蚌埠地区缺水现象继续加重。

1.3.2蚌埠市第一次水资源供需平衡

蚌埠市第一次水资源平衡是指在现有供水工程挖潜基础上的平衡,城市与农村供用水量平衡分别计算。

据初步分析,在适当限制农业用水和弃分挖掘现有水源工程供水能力的条件下,在现状1999水平年,蚌埠市75%保证率城市用水基本满足要求,仅郊区农业存在少量缺水。95%保证率缺水0.71 亿m3,其中城市缺水0.30亿m3,郊区农村缺水0.35亿m3,缺水的主要原因是特别枯水年淮河水量及水质均不能满足城市供水要求。

据分析,在95%保证率情况下,如不考虑水质性缺水因素,蚌埠市2013年和2030年的城市缺水量分别为0.71亿m3和1.76亿m3;考虑水质性缺水后,蚌埠市2013年和2030年的缺水量分别为0.92亿m3和1.93亿m3。

1.4地表水水质污染严重增加了蚌埠市缺水压力

水质污染一直是蚌埠市城市供水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自80年代以来,随着淮河流域工业,特别是造纸、制革、化肥、酿酒和印染等“五小”工业的兴起,大量工业、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淮河及其支流,致使水环境严重恶化,COD、BOD及酚和氨等多项指标超标。近年来虽经过努力污染治理,但目前淮河、龙子湖、八里沟、席家沟等水体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水质超Ⅴ类水。部分水功能区丧失原有的水体功能。

1.5蚌埠市生活、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蚌埠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4年到2008年呈波动变化,先减后增。2008年比2004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工业废水中COD的排放量几年来基本呈减少趋势,到2008年,COD排放量比2004年减少了0.32倍。工业废水中NH3-N的排放量却呈上升趋势,到2008年增加了1.05倍。2004年-2008年蚌埠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物COD、氨氮呈上升趋势。

1.6蚌埠市地表水达标状况

《蚌埠市地表水功能区划》中水功能区共44个,其中包括渔业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景观用水以及混合区。2008年蚌埠地区淮河干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80%,支流及湖泊的水质达标率为41.2%。(注:数据来源:市环境监测部门淮河干流蚌埠段历行监测数据归纳而得。)

1.7淮河蚌埠段水质污染状况

从淮河蚌埠段2000年-2008年水质类别变化分析,淮河蚌埠段水质呈U字形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淮河蚌埠段水污染出现了回潮现象。

2.建设蚌埠市污水处理研究重点实验室形势发展需要

目前蚌埠市仍以淮河水作为饮用水源。由于水质差,不得不增加沉淀投药量,处理费用较高,尤其是遇到污水团下泄,用药量增加近十倍,水处理成本增加7-8倍,整个枯水季自来水公司处于保本或亏本状况。如2001年8月淮河污染团下泄的几天,自来水公司每处理一吨水亏损0.5元,总亏损达上百万元,即使这样,饮用水中的NH3-H仍难达标,并且还有异味,长期饮用超标水对人体健康也回产生危害,易诱发正铁血红症及癌症。

为尽快改善我市的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变过去污染放置主要偏重于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及我市污染防治工程市场大部份被外市占领的不合理状况,充实和加強我市环境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队伍,建设蚌埠市水处理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实现上述目标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环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应面向环境保护主战场。没有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及优质、可靠、高效的环保产品和设备,就不可能保证前述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蚌埠市污水处理研究重点实验室,并以此来支持和稳定住一支高水平的环境科技研究开发队伍,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向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转变,实乃当务之急。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4

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二Ο一七年

本实验室主要定位于医药与生物技术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药源分子和疾病动物模型等研究平台为基础,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促进原创性药物与疾病治疗方法的研发。

实验室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发现生物遗传突变及表观遗传调控规律,解析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理,为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线索;

二、新药创制的前期基础研究

针对重大疾病的潜在药物靶标和先导化合物或生物大分子,开展药理药效及成药性研究;

三、临床治疗和生物制药关键技术与资源研究

发展基因组改造、高通量筛选、疾病标志物检测及高效药物载体研发等核心技术,为疾病解析及药物研发需求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撑。

实验室设立了“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支持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具有明确的前沿性、开拓性及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基金可以支持和本实验室固定成员的合作。开放基金申请书经管理委员会审查和学术委员会评议批准后立项。批准的课题一般资助2年,资助额度不超过30万。

申请开放课题须知:

一.申请人应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一式二份,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盖章后于七月底以前寄交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二.课题申请人必须有独立实验室,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申请内容应有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

三.客座研究人员按申请书规定的时间、内容来室工作,本室为客座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及力所能及的生活便利。

四.研究成果为本实验室及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发表论文或鉴定成果应在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名下除署名客座人员所在单位外,还应署名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本室欢迎国内外科学家自带课题及经费来室工作或合作,本室将提供各种方便和优惠条件。

六.本开放课题申请截止时间为2017年7月30日。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5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科学基金主要由国家科技部与中国科学院拨给,也可从其它方面筹集。课题资助实行基金制,具体规定如下:

1.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本室固定人员及相关成员不能申请实验室基金;国内外各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和其他部门科研人员及博士后,均可根据本实验室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向本室提出申请;鼓励国内外各单位与本室人员联合申请实验室基金,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资助;不具有高级职称的申请人应有两位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申请人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本实验室优先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

2.申请本实验室科学基金,应按规定认真填写《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基金申请书》,经所在单位评议,落实人力、时间与可能提供的条件,由所在单位领导签署意见后邮寄到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50002 福州市杨桥西路155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3.申请书须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与实验室主任批准。实验室的基金申请一般在7—9月间,课题评审是在书面评审基础上,再由每年一度的学术委员会上最后审定。一般安排在每年的第四季度审定。

4.实验室实行基金制。工作为1月1日至12月31日,课题期限一般为 3年,基金分拨给,课题应有计划与安排,超过三年的课题要重新申请开题。每个课题的研究人员以不超过7人为宜。

5.获得实验室基金的研究课题,从批准的起始年1月1日开始执行。课题原则上要在本室完成。本室向客座研究人员提供化学实验室及各种工作条件,本室及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拥有的各种仪器设备可供客座研究人员使用。

6.取得本室科学基金并在本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归本室和研究者共有,论文发表署研究者名,并注明本室名称,格式如下:

××× 研究者名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 福州 350002)

(研究者单位名称)

或者: ××× 研究者名

(研究者单位名称)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 福州 350002)7.课题管理:

(1)课题负责人须向本室提交(电子版):

1)研究工作计划、开题简表 2)工作报告 3)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课题结束后,课题负责人须向本室提交: 1)研究工作总结及成果评价

2)学术论文及其它与本课题有关的成果

3)与课题有关的原始实验记录本及技术资料

(3)为了规范本室开放课题的管理,对未能按时提交工作报告或研究工作总结的课题,将暂缓下一经费的拨款或暂缓受理新课题的申请。

8.实验室课题基金的开支只限于:

(1)实验室基金的开支将由政府国库支付,请申请者做好科研经费的预算;(2)与本课题直接有关并在本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的科研费用,包括材料费、测试费、专用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科研业务费和协作加工费等(约占总金额的60%);

(3)学术活动费(学术会议、调研与出版费等),来本室从事研究工作的客座人员旅差费、住宿费及生活补助和科研津贴等(约占总金额的30%);(3)管理费(10%)。

9.实验室欢迎国内外科研人员自带课题与经费来实验室工作,其申请办法同上,本实验室将提供科研与生活条件。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6

2016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根据教育部对重点实验室的要求,本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为使国内外同行专家、青年学者了解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以便向本实验室申请课题,特制定2016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一、课题申请范围

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是数据或信息从采集到应用的两个关键环节。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LSDMIS)是以多源、异构数据,特别是大容量、多尺度的地理空间数据为对象,探索地理过程建模和遥感信息机理的基础理论,发展对地观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新方法,研发地理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网络共享服务、可视化表达与虚拟仿真的前沿技术;开展数字省/智慧城市的标准、规范和信息化应用成套关键技术,建立信息与知识共享平台,推进政务大数据的共享与服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地理决策、地理知识云服务、虚拟地理环境等应用支撑软件系统;开展资源环境与生态、新型城镇化、文化传承与公共事业的信息化应用示范,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2016年实验室重点接受以下学科方向的开放课题申请:

1、资源与环境遥感:

(1)高光谱高分辨遥感影像(“双高影像”)城市地物自动识别(2)遥感影像稀疏表达及其时空融合方法(3)高光谱亚像元目标探测、定位与超分辨制图(4)分布式环境下的遥感影像半监督分类高性能计算方法(5)面向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的专题信息提取与动态监测研究

2、地理过程建模与分析:

(1)复杂地理过程的核心算法及其应用

(2)空间数据挖掘、空间决策模型的分布式、并行化技术(3)空间数据的产品增值服务技术方法(4)大范围、高复杂度自然场景的几何建模与实时绘制技术(5)面向地理问题求解的分布式地理建模环境

3、地理信息共享服务:

(1)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监测数据的获取、组网与融合服务技术(2)语义网环境下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技术(3)面向语义Web的地理信息服务组合关键技术问题研究(4)海量异构地理信息的自动语义标注技术(5)地理大数据网络共享服务与高效表达技术(6)地理空间决策云服务技术

(7)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指标体系与业务模型研究

4、时空数据处理与决策理论方法:

(1)空间数据仓库模式与多尺度挖掘算法(2)基于约束的空间聚类分析算法(3)非均衡地理大数据的分类挖掘算法(4)大容量、高维数据集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5)面向多源数据的数据挖掘原型系统(6)顾及停车的路径规划与优化方法研究

5、地表变化检测方法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及其在土地执法中的应用研究(2)土地利用自动分类与数据更新方法研究(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的人地关系研究

二、选题原则

1.瞄准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的前沿课题; 2.解决区域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3.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4.促进海峡两岸合作交流;

5.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的基础理论; 6.面向相关学科交叉的新方法、新手段等

三、申请条件与要求

1.在实验室发布的开放课题指南范围内,凡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职称)的海内外教学科研人员(含在职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在生产应用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均可申请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重点实验室人员原则上也可以独立申请;

2.申请者在拟申请课题的相关领域范围内有一定的研究与开发基础; 3.申请者能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科研城信建设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课题执行没有科研不端行为,并能根据“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开放基金管理暂行条例(2016年修订版)”执行课题任务,提交科研成果,及时填写研究进展报告和课题结题报告。

四、申请办法及审批手续

1.课题执行周期为二年,资助强度为2.0-4.0万元。

2.申请时间为5月1日至7月30日,逾期不受理。申请书需申请人依托单位签署意见。依托单位根据公章填写全称,具体所在单位请写到院(系)、处、所、中心。

3.课题经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或函审通过,实验室主任批准即生效。

4.重点实验室鼓励在基础性研究方面提出好的申请,并优先考虑充分利用本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特别是跨学科交叉领域的课题申请。

5.必要时,可由实验室聘请客座专家,直接组织有发展前景的高水平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应当是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确认的学科前沿重大课题。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实践与思考 篇7

1. 建设概况

目前,江苏省共建有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05家,其中国家级34家(含国家重点实验室2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省部共建实验室4家、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71家。累计投入44.27亿元,其中国家拨款11.47亿元,省拨款3.47亿元,引导社会投入29.33亿元,建有固定研发场所51.89万㎡,平均每家实验室研发场所5137㎡;拥有3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835台(套)。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占86.4%;在产业布局上,89.5%的重点实验室建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且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和新材料领域为主,分别占38.1%、15.2%;在学科布局上,覆盖了全省部(省)属高校自然科学领域优势学科的44.4%;从依托单位性质看,以高校为主,占68.9%,由企业牵头建设的有13家。

这些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江苏省加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行业高端人才提供了有效手段,在培育新兴产业、强化优势学科、提升传统产业、突破产业前沿关键技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 建设成效

(1)重点实验室是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源。

2012年,全省重点实验室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2538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02件,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或专著5572篇(部)。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神经再生研究重点实验室围绕“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开展系列研究,在临床取得突破性进展,术后随访3年,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有效率100%,优良率88.9%,获得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重点实验室是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者。

重点实验室累计承担国家973计划188项、863计划10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31项,共获国家财政支持23.87亿元;仅2012年立项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中,由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的占全省的53.6%。如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两年来主持了7项973项目、7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8项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一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累计获得国家财政支持近2亿元,彰显了该实验室在材料化学工程领域的整体优势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3)重点实验室是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

重点实验室拥有固定研发人员4922人,其中两院院士58人,占全省院士总数的64.4%,高级职称和博士比例均超过50%,获省级以上人才计划支持过的人员793人,其中,“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省“科技创新团队”分别为24人、32人和3个;培养博士1955人。如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胡海岩2位院士领衔,面向国家航空航天战略需求,以力学与控制、信息和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特色,发展机械结构强度和振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先后培养出国家“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4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干高效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4)重点实验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好帮手。

2012年,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受聘企业长期技术顾问292人,接受企业人员兼职研究生导师198人,为企业培养技术技术应用人员近2万人次,接受横向委托项目1359个,成功转让技术128项,共获得经费5.04亿元。如江苏省道路载运工具新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技术(专利)转让、委托研发等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持续动力。截至目前,该实验室与江苏省内7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为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经费达3000万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项,新增利税9000多万元。其中,为江苏超力电器有限公司提供“乘用车新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及关键零部件设计技术”,帮助该公司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发了“无刷电机驱动的小齿轮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

3. 存在问题

(1)开放力度有待加大。

目前,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对开放课题的支持强度较弱,截至2012年平均每家重点实验室累计设立开放课题不到8项,开放课题基金50万元以上的仅占25.7%,部分实验室开放课题相对分散、重复设置,尚未形成开放课题的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虽然集聚了江苏省大部分科技创新资源,科研、学术水平较高,成果颇丰,但面向社会的资源释放和成果转化尚不充分,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纳入省级或当地大型仪器共享协作网的占53.3%,建设科普开放基地的比例不到50%。

(2)协同创新有待加强。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较多布局在交叉学科,对各研究方向间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提出很高要求,但很多重点实验室立项后即由各部门机械分工、各自为战,这一现象在高校重点实验室中普遍存在;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之间交流互动较少,很难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对整体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引领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

4. 对策建议

(1)建立高效的科研开放机制。

引导重点实验室立足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通过重点实验室网站、省科技厅网站、报刊等方式公开发布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情况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纳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研究需要,建立访问学者制度,保持科研人员的适当流动性,积极接纳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鼓励固定人员“走出去”,与其他科研机构交流学习,或深入企业,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互访、联合培养人才、参加国际会议等,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2)激发协同创新的潜在能力。

组织策划同领域或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加强联合、发挥群体优势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尝试突破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增强彼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积极推动重点实验室面向全省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增强实验室的技术集成和协同创新能力;引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从实验室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各研究方向的同步、有序、互动发展,实现实验室内部的协同创新。

(3)探索多种形式资金支持方式。

借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模式,转变“重建设、轻运行”的观念,在建设期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通过建成后的绩效考评,给予更大力度的持续运行经费支持,为其开放运行、创新研发提供经费保障;以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在与科技部会商的基础上,将运行绩效考评中优秀、竞争优势明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协调组织、发改、经信、教育、卫生、海关、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为重点实验室争取人才计划、科技项目支持的政策倾斜及关税减免、自主研发设备免征营业税等政策优惠。

(4)加强重点实验室文化建设。

实验室文化特别是创新文化,是指围绕实验室工作而建立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技术技能、行为规范及其他相关成分的总和。引导重点实验室搞好文化建设,特别是创新文化建设,对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取得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要: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为江苏省加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行业高端人才提供了有效手段, 在培育新兴产业、强化优势学科、提升传统产业、突破产业前沿关键技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总结分析了重点实验室在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 提出进一步发挥重点实验室支撑作用的对策建议。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8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条 实验室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建设的科研实体。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第二章 职 责

第五条 国家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是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2、制定实验室发展方针、政策和规章,宏观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3、批准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消。组织实验室评估和考核。

4、拨发有关经费。

第六条 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行业、地方)实验室管理细则,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

3、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4、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第七条 依托单位是实施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

1、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等配套条件。

2、负责推荐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3、对实验室进行考核,配合科技部和主管部门做好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等。

4、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实验室研究方向、任务、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三章 设立与建设

第八条 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可持续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建设,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培养和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装备、新建和调整实验室。

第九条 实验室建设坚持“三高一优两重点”的原则。即高水平研究机构、高校和高科技企业;优秀的部门(行业)或地方实验室;“两重点”指具有突击前沿获取原始科学创新能力的专门学科实验室和集成关键性、原创性科学技术能力的跨学科综合实验室。

第十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纲要,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指导实验室建设。

第十一条 申请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一般为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部门(地方、高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在本领域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特色,能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2、依托单位能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及相应经费等配套条件;

3、主管部门能保证实验室建设配套经费及建成后实验室的运行经费。

第十二条 依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申报实验室由依托单位提出、主管部门择优推荐(无主管部门的机构,可直接向科技部申报),并报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附件一),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由申请单位填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附件二),经主管部门初审,报科技部批准立项。

第十三条 实验室立项后进入建设实施期,其国拨及配套经费应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要求安排,主要用于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软件等,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应采用招标形式。

第十四条 实验室建设应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依托单位在实施实验室建设期间,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进展情况,保证实验室人员的相对稳定。建设期间实验室主任连续半年以上不在岗时,一般应及时调整并报主管部门批准,特殊情况应报科技部核准。

第十五条 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建成后,应提交验收申请,经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科技部,科技部组织验收通过后予以批准。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支持实验室网络化的建设。

第四章 变更与调整

第十七条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实验室实际运行状况,科技部可调整实验室的布局及结构,对实验室进行重组、整合、撤消等。

第十八条 科技部争取有效的经费渠道支持实验室设备更新。确需更新设备的由实验室填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更新申请报告》,科技部组织论证后,由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国家有权调配由国家装备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第十九条 实验室确有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由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和相关学科专家的论证,论证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核准。

第五章 运行与管理

第二十条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试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主管部门聘任,报科技部备案。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任期为五年。一般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八个月(一届累计不在岗时间最多为十八个月),特殊情况要经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二十三条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十五人,其中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任期五年,年龄不超过七十岁,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成员。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实行课题制管理和试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少量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为主,按实验室所设学科严格控制其编制,由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其他研究人员数量由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作为流动编制经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实验室应注意稳定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第二十五条 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

第二十六条 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补助费中列支,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实验室经费可用于岗位补贴、绩效奖励等。

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重视和加强管理。注重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使用效率。要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

第六章 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九条 依托单位应当每年对实验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在考核的基础上,科技部定期组织实验室周期评估,评估工作委托中介机构按不同领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另行发布。

第三十一条 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对被评估为优秀的部门(地方)实验室,符合实验室总体规划的,可申请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评估成绩差、不符合要求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予以降级或淘汰。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依托单位)”。如: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Tsinghua University)。

第三十三条 实验室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发布。

第三十四条 部门(行业、地方)实验室是我国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无行政主管部门的依托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加强管理工作。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附件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主管部门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内容,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四、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五、已具备的实验条件

六、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七、建设规模和预算

八、开放运行设想

九、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附件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承担单位,建设地点

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预计达到的研究目标

三、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计划

(1)、学术带头人介绍

(2)、优秀中青年人才情况

(3)、人才培养能力

(4)、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措施

四、建设规模

(1)建设经费概算、落实计划

(2)实验室各研究单元的构成

(3)主要购置、配备的仪器、设备(附清单)

(4)基建或改善配套条件建设、落实情况

五、实验室管理(运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人员聘用及流动等)

六、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

七、主管部门配套经费及运行费落实情况

八、联合、开放设想

九、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提名及介绍

十、依托单位意见

十一、主管部门审批意见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9

实验室名称: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封面格式)

建 省 教 育 厅 二OO七年制 福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

建设项目申请书

(内容提纲)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五、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六、已具备的实验条件

七、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八、建设规模和预算

九、开放运行设想

十、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一、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建设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附件2

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

研究基地名称: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建设项目申请书

(封面格式)

福 建 省 教 育 厅 二OO七年制

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

建设项目申请书

(内容提纲)

一、研究基地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

二、研究基地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基地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三、该学科(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四、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五、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六、已具备的实验和研究条件

七、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八、建设规模和预算

九、开放运行设想

十、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一、依托单位意见(建设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附件3 《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大纲

一、项目摘要(2000字左右)

1.项目名称、依托单位 2.项目的必要性

3.项目建设的目标、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4.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二、项目背景、必要性

1.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 2.国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1.建设条件(包括依托单位在本领域科研开发基础和特色、技术水平与优势、创新能力和工程化业绩、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储备、依托单位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共建单位的合作基础与吸引力等)

2.与依托学科间的关联度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与研发队伍情况 4.工程中心运行机制,机构设置与职能

四、主要目标、任务及技术发展分析

1.工程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 2.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 3.工程中心的近中期目标

4.工程中心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和当前拟实施的工程化项目,在本领域所处的地位与发展潜力

五、建设方案

1.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2.技术设备、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 3.建设周期与进度 4.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案

六、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七、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等

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十、依托单位意见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10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设计与理论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干,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学院、材料学院、环境学院、人文学院相关学科为支撑,经长期不懈工作和开拓进取,初成规模,2008年11月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完成本实验室申报工作,2009年2月获准立项并编制计划任务书,2009年5月31日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建设计划任务书专家论证,进入2年建设期。

本实验室是东南大学长期相关专业学术积累、理论建树、工程成果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反映和结果。东南大学创立于1902年,迄今已有109年历史。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由刘敦桢教授创建于1927年第四中山大学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建筑专业大学本科,翌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52年更名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建筑系以及之后的建筑学院,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创系伊始,刘敦桢、杨廷宝、童寯诸先生就确立了重视城市与建筑历史和保护研究与实践的传统。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学者不懈努力和发扬光大,在20世纪80-90年代,便为国家培养了四届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1世纪,建筑学院招收建筑学遗产保护本科生,更在建筑遗产和城市遗产保护两方面,取得了齐头并进的突出成果,承担了近百项重要的城市和建筑遗产保护工程项目,出版了数十部相关论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也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联合土木、材料和人文学院成立了朱光亚教授任院长的“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院”,为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跨学科合作提供了体制保障,取得了一系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的成功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于2009年6月进入两年建设期后,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由东南大学科技处领导,建筑、土木、材料、化工、能源、交通等优势学科共同参与,设立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了《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管理条例》、《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

经教育部和东南大学同意,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13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郑时龄院士任主任,吴硕贤院士、吕舟教授和朱光亚教授任副主任,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实验室本年度工作报告,审定下年度工作计划、开放课题资助名单和实验室内部规章制度。第一届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由齐康、钟训正、吕志涛、孙伟四位院士任顾问,董卫教授任主任,陈薇教授任专职副主任,包括四位副主任和四个学术方向带头人,并设秘书一名。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组织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目前,实验室设有东亚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方法与理论、建筑遗产性能退化机理、建筑遗产保护的绿色途径、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固定研究人员42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3人,高级工程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的27人,其中包括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若干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获得者。研究成员的学科背景包括遗产保护5人,建筑历史与理论5人,城市规划4人,城市设计1人,建筑设计8人,景观学1人,土木工程3人,材料科学3人,化学化工3人,建筑技术2人,建筑物理1人,计算机科学2人,计算机辅助设计2人,交通工程1人,环境工程1人,是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

建设期内,实验室建立了大型建筑环境舱动态实验平台、建筑遗产信息采集实验平台、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建筑遗产关键材料性能退化实验平台等四个实验平台,购置了大型建筑环境舱、三维激光扫描仪、三维打印机等关键硬件设备,购买中文图书9千多册,外文图书近2千册。

此外,实验室高度重视开放运行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建设期内每年向国内公开征集开放研究项目,2009、2010年度共评选出21项实验室开放课题(其中校外课题9项),总资助金额48万元。此外,实验室还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相关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和交流互访,在科研项目、学术会议、联合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长期合作,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影响力。

3 建设期科研成果

(1)纵向科研成果

实验室进入建设期以来,共主持或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总计45项,其中在研16项,新增29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共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面上和青年基金课题1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4项。

(2)期刊和会议发表的主要论文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11月1日,实验室相关人员共发表各类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19篇,中文核心期刊32篇。在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篇。

(3)著作和教材出版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共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8本。其中建筑遗产保护系列丛书专著2本,高等学校教材3本,学术活动论文集和作品集3本。

(4)发明专利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和材料科学等专业相互合作,积极开展专利研究和申报工作,共申报和获得6项发明专利。

(5)获奖情况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获得国际及国内省部级以上的各类奖励19项。其中科技进步奖2项,勘察设计奖6项,教学类奖项7项,UIA竞赛奖项4项。

(6)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

建设期内,实验室主办或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包括与英国AA建筑学校、上海现代集团联合举办2010、2011两届“AS国际当代建筑理论论坛”;与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联合举办“2011方法、设计、施工”——中意合作辽塔修缮设计国际研讨会;与比利时鲁文大学世界教科文组织“预防性保护中心”等联合主办“2011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国际研讨会”;与中国建筑物理学会共同主办“2010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物理学会物理分会成立5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与中国古桥研究所共同主办“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研讨会”;与国家民委共同主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研讨会;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全国建筑院系“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

4 各研究方向代表性课题进展

(1)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机制研究方向

实验室建设期间,从两个方面开展了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系列研究。一方面,实验室通过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研讨会”,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全国建筑院系“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举办朱光亚教授承担的国家民委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研讨会,以及张十庆教授《东亚视野下的宋元中国东南沿海建筑史研究》,白颖博士《册封体制下明朝与朝鲜建筑制度关系研究》,陈薇教授《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应用发展史》等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城市与建筑历史与理论。

另一方面,实验室大力开展东西方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比较研究。2010和2011年,实验室与英国AA建筑学校、上海现代集团联合举办了两届“AS国际当代建筑理论论坛”。2010年11月,实验室基于中意合作辽塔修缮项目主办了“方法、设计、施工”——中意合作辽塔修缮设计国际研讨会,和东南大学中国古桥研究所共同主办了“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对东西方建筑历史和修缮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2011年11月,实验室和比利时鲁文大学世界教科文组织“预防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国际研讨会”,更是国内首次举办关于预防性保护这一国际建筑遗产保护新课题的学术会议,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和比较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2010年,东南大学与天津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承担国家文物局重大课题“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研究的课题,共同拟定了该专项的研究框架,并负责其中材料和工艺研究部分,以苏州轩辕宫为案例,研究古建筑精细测绘的形体数据和材料、工艺信息的采集方法,为文物建筑测绘规范的出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陈薇教授、诸葛净副教授领衔的团队又承担了“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课题,对晋祠圣母殿进行精细测绘、全面采集和记录文物建筑信息的试点示范研究。于此同时,张十庆教授重点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开展了数字化精细测绘和传统手工测绘的比较研究,补充和拓展了现有古建筑大木作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世界银行项目“山西省汾河流域古村镇建筑测绘与规划设计导则”,也是实验室遗产信息采集实验平台的重要工作成果之一。

在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方面,实验室以朱光亚教授为总负责的研究团队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相继完成《〈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二阶段编制要求》;独立完成江苏省8个市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江苏省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并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江苏段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中时空跨度最长、复杂性最高,现存遗产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一段,实验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大运河总体规划的进度和质量,省段规划已于2011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并获得好评。此外,实验室还主持承担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宋)保护规划、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南京外郭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西湖申遗之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等大遗址保护相关的课题。

(2)城市与建筑遗产的性能退化机理方向

实验室建设期间,城市与建筑遗产的性能退化机理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陈薇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示范类项目“安徽传统民居住宅保温隔热墙体材料技术开发(2006BAJ04A10)”,集合实验室多学科的科研力量,针对传统民居、特别是世界遗产地民居建筑的性能退化机理开展了系统化的分析研究、改良试验和产品研发,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

淳庆博士的“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结构机制及相关FRP修复技术研究”和李永辉博士的“南方地区砖构建筑遗址中传统青砖性能劣化研究“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对中国南方传统的木构和砖构建筑展开研究,在木构体系典型榫卯节点的结构机制和部分榫卯半刚性力学特性、纤维布加固木构件性能计算公式,传统青砖性能影响因子和劣化机理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

胡石博士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近代混凝土结构文物建筑保护对策研究——以大禹陵禹庙大殿为例”,研究了近代混凝土结构文物建筑的保存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损伤机理及剩余寿命预测,以及相应的耐久性修复、加固修缮措施。张云升教授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也为上述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实验室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型建筑环境舱实验平台在2010年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已开展了徽州地区传统墙体性能退化及采用先进材料和构造技术进行性能提升的系列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发挥环境舱在性能退化机理和其它相关领域实验研究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2010年5月,实验室和东南大学、中国建筑物理学会共同举办了“2010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物理学会物理分会成立5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会上介绍了实验室将遗产保护和建筑物理技术相结合而获得的各项科研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3)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绿色途径

实验室建设期间,王建国教授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技术类项目“既有建筑保护技术研究(2006BAJ03A04-01)”课题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城镇建筑遗产适应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在遗产保护绿色途径领域,实验室还获得了6项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李新建博士的“南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道路交通改善方法研究”是在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市政工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市政交通改善的技术难题,和周文竹博士的“面向交通效率提升的旧城中心区疏解与再集中更新模式研究”构成一个研究序列;杨靖副教授和谭瑛副教授的两个课题分别针对绿色生态技术在住区和高密度中心区的量化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序列。此外,彭昌海的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既有公共建筑长期节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结合本实验室办公空间的改造更新进行节能等多目标监测,该技术同样适用于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

在实验室承担的“既有建筑保护技术研究(2006BAJ03A04-01)”和“安徽传统民居住宅保温隔热墙体材料技术开发(2006BAJ04A10)”两个十一五课题的工作基础上,实验室还开展了一系列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应用实践研究。如受安徽省文化厅、建设厅的委托,开展了黄山市水墨宏村示范工程的一期示范、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并作为协办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织并参加了安徽省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高峰论坛,详细介绍了依托本课题开发的一系列适合徽州地区农村住宅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提升的技术,并同当地从事古村落古民居改造以及农民住宅建设的单位进行了技术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验室在大量的遗产保护实践中,注重对于适用性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朱光亚教授及淳庆博士主持的世界遗产苏州留园曲溪楼的修缮中,一方面采用了FRP加固补强等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和苏州园林监管中心密切合作,在测绘和修缮全过程中加强监测和工程记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维修监测报告。此外,实验室还受山西省建设厅、常州市规划局等单位委托,根据多年的技术探索和经验积累,结合大量的现场调研和测绘、访谈,编制了山西省古村镇规划设计导则和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其中后者获2010年度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和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4)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方法方向

建设期内,实验室在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获得了一系列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历史环境下城市规划和建筑遗产修缮设计的科研项目和相关成果,如前述的两个国家文物局重大课题“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研究和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课题,全面运用三维扫描和GIS信息系统的古建筑精细测绘、大遗址规划课题,以及运用数字技术的优化算法进行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和参数化建造的相关研究。2009年9月,董卫、王建国和陈薇教授领衔的数字技术城市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卫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变迁研究”,和“历史城市空间转型数字化分析方法”课题与“南宋皇城保护研究”课题相结合,在2009年对杭州老城历史信息与空间整合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结合GIS的空间环境分析方法,为历史城市格局的复原和保护规划及其管理提供数字化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胡明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研发了利用GIS技术开发的历史城市空间信息工作模块,以及基于历史信息的空间设计导则,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管理系统一体化方面开创了新的方法。

在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方面,李飙老师在博士论文《基于复杂系统的建筑设计计算机生成方法研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基础上,2010年申报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复杂系统的建筑空间程序生成及数控建造”,将为建筑遗产的修缮和历史环境下的新建筑设计提供全新的数字化方法。

5 人才培养

实验室建设期内,共培养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相关方向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0名,40名硕士,并依托国内唯一的五年制建筑遗产保护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本科毕业生10名,公派出国学习访问博士生6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指导学生获UIA国际奖项4项,其他国际国内奖项20余项。实验室骨干成员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此外,实验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联合举办了2009、2010、2011三届“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班,共计培训国内学员约80名,海外学员约20名。

结语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11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

2013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主要从事“信息光子学相关基础研究”、“新型光子学材料与器件”和“先进光通信系统与光子网络”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是我国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中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贯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学者,共同研究、联合攻关,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本实验室根据学科布局和发展规划,并充分考虑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学科研究的特色优势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特设立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有关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项目。现将本的申请指南公布如下:

一、基本原则

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的类型属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开放课题提倡创新和公平竞争,欢迎本重点实验室以外的国内外学者在本指南给出申请范围内自由选题,踊跃申请,目前在研的课题负责人今年暂不在申请之列。

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将根据申请书所反映的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及创新性、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和已有的研究基础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择优立项。本实验室将负责对申请者的申请内容保密。

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类型及资助额度:重点课题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一般课题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

完成期限:2年(以批准时间为启动时间)。

申请者所在单位学术主管部门应签署意见和加盖单位公章,报送《申请书》一式两份并附申请书电子版。《申请书》模版附后。

申请人应定期将研究进展通报本实验室,本实验室将根据进展情况有权终止资助进展不好的研究课题。

凡经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课题,其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及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重点课题需发表不少于3篇SCI检索的论文并完成不少于2次的学术报

第1页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告交流。一般课题需发表不少于2篇SCI检索的论文并完成不少于1次的学术报告交流。发表的论文应注明“本课题由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开放基金资助”,相应的英文标注为“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Open Fund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Photonic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China,或简写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Open Fund of IPOC(BUPT)”,若同时受到其他课题资助,要求排在前2位。

二、2013年开放课题申请范围

重点课题申请范围: 1.纳米光子器件物理与技术 2.空天地一体化光组网关键技术 一般课题申请范围:

1.III-V族半导体纳米线与量子点异质结构 2.面向集成的高性能光电子材料制备及其微纳结构 3.面向片上光互连的混合集成器件

4.全光通信中新型特种光纤、非线性光纤与光纤器件的理论与应用 5.硅基光子学及其系统应用

6.面向高速光通信系统的相干多载波光源、系统性能检测与评估 7.光数据中心网络组网关键技术与性能评估

三、受理时间

递交项目申请书纸质版截止时间为2013年11月15日,以邮戳为准;并且,请通过Email发来申请书的电子版。

本实验室热忱欢迎国内外从事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领域研究的学者按上述项目指南申请开放课题,申请书可通过E-mail向本实验室联系人索取或通过实验室网站下载。同时,本实验室也热忱欢迎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自带课题和经费前来独立工作或合作研究。

特此公告!

第2页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实验室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201信箱(张民收)邮政编码:100876 联系人:黄善国

张民

电邮:

shghuang@bupt.edu.cn

mzhang@bupt.edu.cn

电话:

010-61198106

61198087 网址:

http://ipoc.bupt.edu.cn/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12

徐州医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我校教学、科研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根据《江苏省高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校级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校级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国、我省教育科技发展方针,围绕我国、我省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地方经济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条 校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 校级重点实验室要接受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第二章职责

第六条 校级重点实验室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科技与产业处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编制和组织实施校级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制定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

2.制定校级重点实验室发展方针、政策和规章,宏观指导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3.将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在实验室和院(所)间的流动。

4.批准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消;组织达标实验室的验收认证;组织对实验室的考核评估和总结交流。

5.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6.推荐申报省厅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第七条 依托建设单位(二级学院)是实施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

1.贯彻学校有关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依据本细则制定本部门校级重点实验室管理规定,指导校级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

3.负责推荐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校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4.对实验室进行考核,配合科技与产业处做好对校级重点实验室的评估等工作。

5.实验室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实验室研究方向、任务、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报科技与产业处,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三章设立与建设

第八条为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提高科技可持续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建设,稳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队伍,培养和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创造条件培育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学校有计划、有重点地装备、新建和调整校级重点实验室。

第九条 申请校级重点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

1.一般应有校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并符合我校科研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2.在本领域具有国内、省内领先水平或特色,已承担或完成省级以上科研任务,有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3.有明确的中、长期研究方向、目标。

4.符合地方经济科技发展需要。

5.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省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同时应有一支精干的、以中青年骨干力量为主体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队伍。原则上正高不少于3人,专职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1人必须是副高或以上职称,至少配备2名固定编制的实验技术人员,承担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图书资料的日常管理和实验室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工作,2-3名科研型教师,需掌握某领域实验操作技能,并承担技术服务及协助指导研究生工作,定期在校内实验室之间进行轮转交流,培训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室常态承担研究生科研应达到15人以上。

6.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有较多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

7.具备一定建设规模和良好的实验条件,实验用房相对集中且不少于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万元,包括基本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等技术条件,可供开放性服务,有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8.依托部门应为实验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和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第十条 符合申报校级重点实验室基本条件的实验室,由依托建设部门提出,根据有关要求填写《徐州医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由科技与产业处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由申请部门填报《徐州医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经科技与产业处组织专家论证,并提出意见,报主管校长批准立项。

第十一条 学校每年安排一定预算经费支持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第十二条 实验室立项后进入建设实施期,学校资助经费应根据《徐州医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要求安排,主要用于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软件等,贵重仪器设备的购置应经专家论证。

第十三条 实验室建设应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依托建设单位二级学院在实施实验室建设期间,应保证实验室人员的相对稳定,定期向科技与产业处报告进展情况。建设期间实验室主任连续半年以上不在岗,应及时调整。

第十四条 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建成后,应提交《徐州医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总结报告》申请验收,经科技与产业处组织验收通过后予以批准。

第四章变更与调整

第十五条 根据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实验室实际运行状况,科技与产业处可调整实验室的布局及结构,对实验室进行重组、整合、撤消等。

第十六条 学校每年安排一定预算经费支持已通过验收的校级重点实验室设备更新。确需更新设备的由实验室填报重点实验室设备更新申请报书,科技与产业处会同国有资产管理处组织论证、审批。

第十七条 实验室确有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经科技与产业处组织专家论证后,由主管校长批准。

第五章运行与管理

第十八条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下的的主任负责制。

第十九条 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由学校聘任。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任期为5年。一般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特殊情况要经科技与产业处批准。

第二十条 实验室应该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

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校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5人,其中依托单位的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年龄不超过60岁。

第二十二条实验室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少量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其他研究人员数量由学科、学术带头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实验室应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第二十三条 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课题,吸引校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注重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使用效率。要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

第六章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六条 科技与产业处每年对校级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校内公布。

第二十七条 在考核的基础上,科技与产业处定期组织校级重点实验室终期评估,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对被评估为优秀的实验室,符合实验室总体规划的,优先推荐申报省厅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对评估成绩差、不符合要求的重点实验室,要予以整顿或淘汰。

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验收考核合格后,由学校统一授牌,统一命名为“XXX徐州医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

第七章附则

上一篇:运营管理实习周记下一篇:读书的乐趣说明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