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精选7篇)
1、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唐诗、宋词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合理、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语文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研究活动。它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能力的不足, 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 借助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力量, 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通过不断反思逐渐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1940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艺友制是补足师范教育之不足”, 到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提出“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 再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DS) , 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一种新的方向。”[1]由此可见, 校本研修应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育工作的节奏加快, 不少学校的规模扩大, 名校办分校成为实现均衡教育的重要举措, 也因此给校本研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解决因多校区办学而造成的难以集中办公、教研、交流、评价的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高效地进行交流、研讨, 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条件:它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优质的学习资源, 其省时、省力、高效、便捷的特点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提供了机会,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实现根本意义的个别学习和自主研修。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正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潮流。
基于以上思考, 笔者及学校各位同仁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整合起来, 旨在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一、观摩教学视频案例, 促进教学研究
《学记》中提到: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思是观看彼此的成绩并互相学习研究被称为观摩。即使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 观摩仍被认为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观摩指现场观摩, 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现场观看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 从而进行教学反思, 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实现自我提升。然而, 场地交通、场地容量、时间冲突及活动经费等问题的限制, 给现场观摩的施行带来诸多困难。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视频观摩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所谓视频观摩, 即教师观摩事先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 这种观摩方式不但能够使教师获得现场观摩一样的体验, 还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让教师能够不受场地、时间的约束多次、反复观看, 悉心研究。
1. 视频案例类型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 由于缺乏工作经验, 所以在组织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无法自如驾驭, 学校对他们进行的首先应是“合格”培养, 因此, 为他们准备的视频资源可以是《学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各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录像》、《新课改经典课例录像》等规范教学案例, 这些紧扣课标、环节紧凑、语言规范、反映教育最新动态的视频案例给青年教师以亲切感, 具有可操作性, 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促使他们快速掌握常规教学技能。
骨干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积淀, 教学风格独特, 研究理念各异, 教育愿景不同, 学校对他们进行的则应是“升格”培养, 因此, 为他们提供的视频资源应该是极具教学特色的《名师经典课例》, 重点学习教育前沿理论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 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理念, 做到专业引领和实践交流相结合, 学习研讨和风格提升相结合。
2. 视频案例观摩形式
观摩视频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可以采用“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每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 从资源库中挑选视频材料, 集中观摩。课前由各教研组在“校园之声”宣传栏里张贴海报做好宣传;课上组织教师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静心观看, 建议教师撰写随笔心得上传博客, 开展网络研讨, 给教师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观摩氛围, 这是“大聚”。教师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从资源库中挑选内容, 自选时间、自选地点、自选人员观摩, 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相结合, 称之为“小散”。采取“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 可以促进观摩活动得以有效实施。
二、利用网络平台, 实现集体备课
校本研修必须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目的是为了实现“重构课堂”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利用网络平台, 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是运用集体智慧, 从教学中学习教学, 从课堂设计中改变课堂, 从而顺利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 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电子集体备课网页”, 申请教研组博客, 为教师搭建虚拟的网研平台。教师建立个人博客, 并链接到教研组博客、网页上, 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浏览、学习、评论。
首先, 由教研组集体商议学期备课研讨主题;然后, 同教研组教师分工备课, 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完成教学设计草稿;最后, 教师把设计稿上传到个人博客。同教研组其他教师可以浏览阅读, 并参与研究、提出建议、发表评论, 进行思维碰撞, 产生智慧火花, 共同创造、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结晶。在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 执笔教师再修改, 然后将集体智慧的成果传入教研组博客的备课资源库供教师共享。在后期使用这些教学设计资源时, 每个执教教师务必再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班级实际, 对前期的电子备课进行个性化修改, 从而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据此, 可以形成“确定主题———分工备课———网络研磨———二度修改———形成资源———个性实施”的电子集体备课模式。
电子集体备课模式任务明确、针对课堂、实用性强, 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扩大参与面, 提高备课效率, 有效地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和传递。同时, 在校园网的支持下, 共享的教学资源将减轻教师资料查阅的负担, 使教师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思考某一个更为集中的主题或单元。这些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心,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提高质量。
三、利用课堂实录, 进行个体反思式“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是指执教者对自己课堂的观察。这种观察被称作“坐在自己的课堂前”, 一般采用录像、录音法。[2]教师按照自己的观察需要选择时间和对象, 有目的地选择观察的主题, 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评价的有效性”等, 由学校给予技术支持———拍摄录像课。因为录像具有可反复播放的特点, 所以, 教师可以聚焦于自己预设的主题, 多次地、反复地进行整体或切片观察, 也可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行对比观察, 实事求是地探寻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经过反思, 从而矫正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例如:一位教师在观察自己的一节录像课时, 聚焦于“课题提问的有效性”这个主题, 进行了定量观察, 惊讶地发现:在这节40分钟的课上, 共提了58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提1.5个问题, 在“高峰期”的5分钟内, 提了12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2.4个问题。而该教师在课前只预设了3个问题。5个月后, 当这位教师坐在自己第二次设计的课堂前再次进行“自我观察”时, 课堂已经变“干净”了, 统计结果是:提问总数25个, 有效提问88%。由此可见,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观察成为可能, 观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方法, 教师对自己课堂有了清晰、理性、客观的认识, 从而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效果。
四、欣赏经典影视作品, 形成同步阅读氛围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应该是教师最美的姿态。许多学校把教师读书活动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起来, 纳入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系列活动之中。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方可博学, 进而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然而, 在实际的工作中, 教师由于工作与自身兴趣原因往往缺少阅读动力, 教师对所授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 这不利于教师自我素养的提升与专业的成长。
与阅读相比, 大多数人更乐意观看电影, 为了增加教师阅读的源动力,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结合起来, 开展同步阅读活动, 使文字在影片的映衬下, 彰显真实感、直观感、生动感、艺术感, 使阅读得以自觉、持久、有效地开展起来。如观看影片《雷雨》, 在欣赏了著名演员孙道临、秦怡等老一辈艺术家惟妙惟肖的精彩演绎之后, 再鼓励教师捧起原著, 品读曹禺笔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组织教师举办阅读沙龙, 对比赏析, 必定别有一番感受。在甄别品味的过程中, 教师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鉴赏能力都得以提升, 使阅读成为教师真正自觉自愿的行为。
五、视频研讨, 实现跨地域同课异教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教”的教研方式, 正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智慧碰撞、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平台。同课异教, 是指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 选择不同的策略, 运用不同的资源构建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同课异教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 在比较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对于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和结有多种结对联盟的学校, 如合肥师范附小, 学校本身有三个校区, 同时与本区域的吴小郢小学、淮北人民路小学以及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等学校建立了网上结对关系。像这样航母式的学校要组织各校区、结对学校的现场实时研讨就不太容易, 耗时耗力, 质量还得不到保障。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视频同课异教, 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在分校区和结对学校的校园网上各开辟一个“视频资源”专区, 各学校事先商议好课题, 由不同校区的教师执教, 并拍摄成录像课, 上传到“视频资源”专区, 供其他校区和学校的教师观看。教师既能体验新理念带来的新感受, 同时又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整个的活动过程, 不同学校的教师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迪中达到同伴互助, 在互动式诊评中相互比较, 扬长避短, 真正感受“教研服务于教学”、“教研促教师成长”的显著作用, 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 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陈大伟.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方式与途径[EB/OL].http://xbyx.cersp.com/xxzy/wzxd/200607/516.html, 2006-7-2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 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17-04
一、前言
李克东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这两位专家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课程与管理等方面的有效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在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同时,应该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在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关注信息技术所带给教师的理念变革和方法影响;另一方面,要思考在实践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各国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各国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1]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2]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3]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之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不同的专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林崇德、申继亮指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尽管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要素、多方面的,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直接对教学实践产生作用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4]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教师将知识与教学情景结合在一起,为了解决千变万化的课堂遇到的问题,在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中采取适合的决策。
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历的积累、感悟,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因此,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组建教师学习与研究共同体,开展校本研修。其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作为常规校本研修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为核心,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帮助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研修的内容
校本研修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师教育新形式,它是以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一种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理论的提升过程。[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针对教师的个体要求,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反思;外部环境主要是针对教师的群体要求,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相互交流、评价等,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校本研修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支持。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具体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是指运用新课程理念,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研究,加强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开展深入的教研活动,最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同步与异步、集中与异地互动,体现民主、对话、协作的理念,扩大教研工作的辐射面,突破区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使教研活动获得极大的扩展,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有利于引发参与人员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教师们进行校本教研应该是围绕课程来展开,包括课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课后讨论、课后反思等。因此,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校本教研的教学设计、教学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讨论等各个环节。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学设计,备课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发布到校本研修平台上,其他老师就围绕着这一教学构想在网上展开讨论。一方面,备课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其他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增删修改,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网上集体协作备课。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观察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观察,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观察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观察所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快速且有效地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录像进行组织与处理,如对课堂录像进行切片分析,把几段相同研究主题的课堂录像进行对比分析,把课堂录像片段与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互式视频课例等。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载体,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的深刻反思创设了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另外,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具有公开性,它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也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手段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反思,如利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等社会性工具软件等手段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帮助教师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知识管理。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校本教研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提供方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扩大了教师之间的交流面,也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教师可以在校本研修平台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评判他人的观点。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与专家基于校本研修平台进行网上交流。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是指立足于本校,以改变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对本校教师实施全面培训和网上交流研讨的校本培训。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培训学习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则是校本培训的工具和载体。
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克服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所以,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是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需要。
(1)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交流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为教师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的交流提供支持。首先,中小学教师上课时间彼此交错,允许同步交流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而网络使得教师间的异步交流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延长交流的时间,为交流提供时间保证。另外,交流的时空也可以延伸到学校之外,比如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教师、校外专家进行交流,使交流的范围更广,获得的受益更大。其次,网络环境下交流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概念图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培训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载体。
(2)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反思提供支持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反思,既能保证随时随地进行培训反思和记录,又能方便地查找过往的培训反思记录,网上的反思记录也便于修改,且不受篇幅限制。网络允许每位教师将自己培训过程中的想法公开发表,当培训反思记录被公开发布以后,不仅可以为他人带来启示,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人的留言,反思者本人也可能获得进一步思考的启示和坚持反思的动力。通过他人的培训反思记录,不仅可以获得很多显性知识和启发,而且还可以跟踪他人思想成长的过程,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
(3)信息技术为教师协作学习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为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开展协作学习提供了支持,建构主义认为协作是学习的四大要素之一,协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共享与交流,网络环境有利于降低共享的成本,提高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思想共享的质量;另外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协作交流过程可以保存,便于整理和回顾。
(4)信息技术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支持
校本培训的组织实体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教师知识管理有利于教师知识的生成、编码、共享等。校本研修平台不仅为教师搜集、分类、提取、利用、构建和创造知识提供了支持,也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作全程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和评价提供了支持,有利于教师的知识积累、沉淀和共享。
3.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袋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各种描述性资料,汇整成个人专业成长档案。此档案可作为教师建构个人知识与理论的依据,亦可以作为促进教师反省与学习,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之用。
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过程中,对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习惯的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学习反思和教学实践成果等等,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校本研修成长记录袋。通过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业务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经验系统化并可随时调出供人分享,实践证明,这也是教师通向专业发展更高境界的阶梯;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成长记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诊断与分析,不断调整校本研修的措施与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形式——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科主题下的教学问题为中心,以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校本教研为形式,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知识管理为策略,初步形成基于网络的学校教师教学研究与学习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
1.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的步骤
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
图3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步骤
(1)确定学科研究的主题与问题
学科教师与专家探讨,列出各学科研究的主题,根据主题,提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集体备课
根据确定的学科研究主题与具体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需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选择相应的知识点,开展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重点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段进行详细地设计,在校本研修平台上撰写课堂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图。
(3)收集和整理网络教学资源
许多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网络资源,因此,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共同收集和整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学科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中,使网络资源能够共享。
(4)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录像的拍摄,方法一是多位教师的同题跟进式课堂教学实践,方法二是一位教师的多次课堂教学实践。经过这样的集体实践、讨论、修改教学设计、再实践……,在研究学科有关问题的同时,每一个参与的教师都能从中获取经验,发现不足,及时进行弥补。
(5)开展课堂录像分析
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根据研究的问题对拍摄与编辑的录像进行数据分析。目前,国际上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有“Flanders方法”、“S-T方法”等,国内一些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也在研究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学习这些先进的方法,可以自行设计评价量规,形成各个学科对课堂录像片段进行分析的方法,课堂录像分析的方法要便于教师实施。
(6)撰写教学叙事反思
教师在校本研修平台上以教学叙事形式撰写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叙述的是课堂中解决教学问题的录像片段中的教学故事,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要尽可能描写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等等句子。叙事要体现教师对事件的反思,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学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7)开展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讨论
基于校本研修平台,教师之间开展讨论与分析。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进行网上的交流讨论,从而更好地达到同伴互助的目的。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政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2.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的作用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网络环境下课例研究,能使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教师知识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从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中学习
教师自己的实践积累是教师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知识来源,教师的智慧、经验,课堂上发生的事件,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教师要从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中学习。
围绕教学片断所进行的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自始至终需要教师的全情投入、认真思考,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中,每个教师都经过几次试教,教研组内反复讨论,教师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拍摄成录像,课后,组织专家和听课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一边思索着专家和其他教师的意见,一边观看录像,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每个环节还能怎样设计得更好些。因此,课例研究的过程能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不足,不断从自身实践经验中学习。
(2)教师在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中向其他教师学习
教师的很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来源于对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观察和模仿,教师间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学习,教师之间的听课和研讨活动是教师获得隐性知识的最佳渠道,因此,教师要向其他教师学习。
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课例研究,也就是该课例以自己为主;另外一种是自己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而是参与以其他教师为主的课例研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研究,教师都可以在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向其他教师学习。在以自己为主的课例研究中,从围绕课堂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对课堂录像片段的分析,再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讨论,其他教师积极地参与到课例研究中。在此研究过程中,肯定涉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教师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在参与以其他教师为主的课例研究中,教师们可以从被考核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片段、教学反思中学习到很多教学知识,这些知识有显性的知识,也有隐性的知识。
(3)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知识库进行自主学习
在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课例库中,根据学科研究的主题和相应的教学问题,存储着一个围绕教学问题的课例,一个课例包括解决这个问题的课堂活动片段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活动所需的网络资源,解决该问题的课堂录像片段,对录像片段的分析,教师课后以叙事形式撰写的反思,其他教师听课、讨论后的意见与建议、专家的点评等内容。在一个课例的各部分内容中,包含着教师教学问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没有参与该课例研究的教师,通过认真浏览和学习该课例,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获取有关教学方面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另外,由于校本研修课例库是基于网络的,教师可以随时在可以上网的地方通过网络浏览课例研究库,学习其他教师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获得有关的教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际平.信息通信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7(1):28-31.
[2]卢乃桂.信息社会的人才要求[J].教育研究,2000(11):8-11.
[3]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2(1):104-111.
一、转变角色,提高素质
今天的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教师既要教好书育好人,又要做学生的楷模和社会的示范,任重而道远。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奋勇前行,必须转变角色,改变单纯传授或灌输知识和片面追求应试的角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素质,成为学者、研究者、导演和教练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方法,让我从心灵深处体会到了教育大家的博大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以及成就一番事业后的幸福感,身为教师,特别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教师,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夯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我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在专家引领下,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三、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学习就是这样,要让读书学习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虽然不能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网络研修平台像一架云梯,让我能不断的向上攀登。
一、做为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早已不陌生,然而能够深入进去地去对新课程新教材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挖掘似乎却不多,而这样的似乎正好为我们去挖掘去思考新课程新教材中更深入的内容提供了机会。这次远程研修让我有幸与专家和各地的数学精英们交流,面对每次探讨的主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杼已见,浓浓的氛围不言而露,尽管不曾谋面,但远程研修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二、我非常认真的听、看专家老师的专题解析,认真做好笔记,力争重要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领会在心里,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三、名师的讲座智慧亲和、精彩纷呈,让我折服,专家的讲座内容既深刻又通俗易懂,既发人深思又生动有趣,他们对化学的前沿引领,让人耳目一新,心存敬仰,让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指明了当前化学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专业成长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以及实用价值,要以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契机,继续加强自身的和提高,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以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要为学生的主动与信息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得到发展。通过这次研修,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教学成绩的双赢。
一、转变了教学理念
仔细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不仅有当今世界最新的教学理念,还以大量的实际案例直观展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现新课改下角色的转变,教会了我们设计、研究的方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坚信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希望就在前面!
二、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我们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自己向专业化的发展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断更新,需要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否对学生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教育将更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这次研修,使我明白,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并且能够学好,成为优秀的学生和未来社会的成员。因此,教师就应着力于将经验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与形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困惑中的引导者、探索中的支持者和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具备特殊技能知识,没有理由不学习,不提高自身素质。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并逐步向专业化教师转化。
2、努力转变好角色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要使学生的学习以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这种巨大变化,在孩子们身上凸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把价值引导和孩子的自由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价值引导,同时又注重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强迫学生去被动的接受,而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不但主动快乐的学习了知识,而且努力创造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应答的环境,学生在交往中,在生活中交流和表达,不仅语言得到发展,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去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培训期间,我学习了很多关于科学教学方面的经验。比如怎样巧妙处理教材,怎样把握重点讲透难点,怎样规避学生提出来的但是在这个阶段他们很难理解的问题等等。同时,我也感悟到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如此的神圣、真实。科学如此求真、严谨,对谁都是一个挑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更多的是应该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而且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开发点儿资源,或是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而是要通过信息化途径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信息化的教师培训管理也亟需进行“系统重构”,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在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值得我们期待。可以说,信息技术将成为助推教师培训变革的核心要素。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平区的教师研修工作开展了自己的探索。
一、构建平台,优化配置,全力推进现代化远程应用研修系统
为了推进和平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干部教师专业成长和自主学习,我们加大投入、引进项目、整合资源,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的网络研修平台。
一是建设开放性的综合应用平台,为顺利实施远程培训提供技术保障。我们依托和平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利条件,建设了先进、高效、开放的“和平教育网”“和平师校网”“和平区网络教研平台”“和平区教师研修平台”四大系统网络平台以及“和平教育”“和平师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中小学干部和教师个体提供咨询、管理、培训、发展的服务,使培训管理更加科学化,为现代远程应用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是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依托在线教育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早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就积极引进了网络培训项目,率先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在线教育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和平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在线教育培训,以便开拓基于网络的干部教师培训新渠道。同时,我们通过承担“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教育部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等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对全体干部教师进行了网络研修技能培训。通过与全国继教网、北京大学网络学院、中国教师教育网、中国教师视频网等网络平台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丰富和充实了我区的在线教育课程资源库,极大地满足了全体教师对多元化优质课程的需求和选择,为教师的在线学习、自主研修、校本研训交流提供了庞大的资源系统。
三是积极拓展研修平台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平区利用“和平区网络教研平台”与“和平区教师研修平台”两大研修平台,创建了开放、民主的新型教师研修机制,初步形成了“人人有网页,天天可教研”的浓厚氛围,探索出“人人都是课程改革的培训者”“人人都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的网络研修策略,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创设了条件,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形成了我区干部教师专业提升、品牌铸造的工作局面。在我区一线任教的专任教师中,85%以上在“和平区网络教研平台”里拥有自己的个人教学博客。每位研训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圈和教育论坛,促进了网络教研和自主研修,提高了教师教育研究水平。
二、活用工具,机制并行,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我们基于系统平台,借助网络研修管理工具,提升培训项目的管理水平,增强项目管理的效果。教师培训项目从前期调研到学员签到,从现场互动到培训反馈,都灵活地使用了项目管理的工具,并初见成效。从新教师到名师培训项目,从区本级培训到师校校本培训,我们使用了如“培训宝”、UMU(优慕)、问卷星等项目管理工具以及活用QQ、微群等社群互动应用,放大项目管理的影响和作用,将学习管理延伸到工作生活中去,让学习者充满学习的动力与活力。我们在教师选课、培训管理和培训评价上应用信息化手段,满足了教师选课的个性化需求,优化了培训的管理与实施,获得了更为有效的培训评价,提高了培训质量。曾经申报的沈阳市校长教师培训项目———名师高研班培训项目,就因我们在项目的前、中、后期分别进行了科学的调研与反馈,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以学科骨干教师培养为例,我们坚持“以培训学习为基础,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来开展面向学科骨干的网络教研活动。每个学科教研员每学期至少集中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技能培训,并制定出骨干教师网络教研工作任务(每学期“五个一”,即撰写一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发表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反思;参与一次主题教研论坛;点击一回同伴教研网页;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了区域管理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植、优质资源共享的网络研修模式。
以“小学教学领导岗位实践能力培训”为例,每一次的研训活动之后,我们都会在网络上发布主题帖,使各校教学领导在这里碰撞思想、分享智慧。信息技术与学科研究、教学管理深度融合,效益由此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日渐提升,新型的研修文化悄然形成。
三、开放格局,创新思维,网络学习环境催生多样化研修方式
互联网时代,教师研修的发展突破时间、空间的维度,使学习更多元化、更便捷,也使老师们获取知识的路径缩短,有了主动选择专家、知识、时间和场景的权利。
和平区的网络研修平台和基于网络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教师自主研修与个人成长的沃土。我们不仅通过网络研修室(研修平台社区、QQ群、微群等互动空间)实现教师培训的“课堂翻转”,还在“和平区教师研修平台”上逐步开设慕课,力求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我们将授课专家邀请到互动空间中来,进行有针对性地专业引领与专业指导。我们借助移动互联的学习方式,将PC端和移动端打通,实现对用户的多端一致化体验,让老师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享受教育服务。
我们在工作中以“微问题”为切入点,开发系列“微研修”课程,包括“微行动”学习、“微课程”制作、“微研究”实施等。例如我们在名班主任培训项目中,开设了微课程设计的专题模块,使每位受训的班主任在专家的指导下借助微课程制作的方式重新反思和提炼了自己的个人经验与工作策略。和平区学前微课程研究从团队建设入手,组建了一支能主动参与、园所支持、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学前教师微课程研究小组。组建团队后,我们申报了学前微课程培训项目,对团队成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培训,从白板使用到软件应用,从摄影技术到图片处理,从微课开发到研讨反思,从制作微课到区域共享,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团队的自主研修能力,让教研活动和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形成了生态化发展的良性趋势。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07-0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研修总结06-14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计划10-17
信息技术能力研修成果07-05
老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09-25
学校信息技术校本的研修计划09-21
教研组信息技术研修计划09-22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06-22
小学信息技术国培研修日志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