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推荐11篇)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1

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

川府发〔2007〕19号二○○七年三月十九日

我省老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为老服务设施建设、老龄工作组织建设、道德建设、舆论宣传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切实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开创我省老龄工作新局面,现就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5年,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126万人,占总人口的12.87%,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15万人。老龄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是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赡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完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老龄工作意识,积极解决当前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为适应老龄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

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快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市(州)级统筹。从法制上规范和防范养老保障风险,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积极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争在3年内将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完善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拓宽服务范围,坚持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重点解决好农村残疾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疾病负担问题。稳步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老年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高龄老人长寿补助制度,逐步提高百岁以上老年人的长寿补贴金标准。

三、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救助能力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让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惠及老年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确保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农

村居民的总体目标。各级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农村贫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大病救治的补助工作。切实加强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完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医疗机构应采取继续教育等措施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救助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及时主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四、加快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和改建一批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老年活动场所和社会福利设施。2010年,大中城市和县(市、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至2所老年活动中心,平原地区、丘陵地区乡镇、街道应建立老年活动室,盆地周围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镇要力争建立老年活动室,鼓励、帮助村(社区)建立老年活动站。农村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应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安排解决。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的综合性服务网络。在大中城市试点建设“爱心护理院”,逐步实现90%以上大中城市和县(市、区)城区建立1所以城乡养老为重点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目标。鼓励支持乡镇街道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代养、寄养老年人的综合服务场所。根据社会需要和老年人自愿的原则,引导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干部、老专家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科技开发、信息服务以及维护社会治安、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着力加强乡镇中心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开展自费代养业务,扩大服务范围。在老年福利设施的资金和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农村倾斜。

积极推进老年服务社会化,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服务产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其他服务项目。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老龄事业发展,力争2010年末,大中城市和老年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建设1所示范性老年公寓。

五、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老年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诈骗、伤害、遗弃、虐待老年人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和打击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邪教组织和愚昧迷信活动。“十一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适当安排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年法律援助工作。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抓好社区、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保证老年人获得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司法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对拒绝赡养或虐待父母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认真制定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加强监督检查。老年人进入旅游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时要继续落实好门票减免优惠政策。公交客运部门要为老年人乘车提供方便。依法规范老年人的社会集资行为,农村老年人在承担筹资筹劳方面要酌情给予照顾。各级人民政府在实行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人均每月不低于100元长寿补贴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生活补贴制度。研究制定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座城市公交车、城乡贫困家庭老年人去世的丧葬殡仪服务费用减免的政策。要将贫困纯老

年人(户)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贫困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学费应予减免。

六、积极推进老年文教体育事业发展,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各级文化体育部门要把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纳入部门发展规划。努力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加强现有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老年文化和体育事业,兴办各类老年学校。尚未建立老年大学的市(州)和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应兴办1所老年大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办老年学校,力争2010年末全省老年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0所。加强对老年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老年文化市场,倡导基层文化的创新发展,创作优秀的老年题材作品。建立健全基层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强化全民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意识

坚持集中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办老年专栏、开设老年节目、办好老年刊物和街头板报、组织文艺演出、开展“敬老宣传月(周)”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全社会充分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和单位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积极开展社会互助,倡导扶老助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及时宣传敬老先进典型,营造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八、加强老龄工作组织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

县级以上老龄工作委员会是本级政府主管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老龄办作为民政部门代管机构和老龄委的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参谋助手作用。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老龄办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老年人口较多、工作任务较重的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对从事老龄工作的干部队伍要积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计划地做好老年群众组织负责人的能力培训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

九、明确任务,齐抓共管,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现就进一步加强工业节能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 抓住时机, 开创工业节能新局面。

“十二五”以来, 各地区、行业和企业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部署, 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各项工作, 为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一季度,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3.84%, 增速低于去年同期6.56个百分点, 环比下降1.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95%, 工业节能形势有所好转。但必须清醒认识到, 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 去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3.74%、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能耗的78.9%, 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最高占比, 且还呈上升趋势。为此,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放缓、高耗能行业能耗增幅下降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坚决采取有效措施, 从根本上扭转工业能源消耗高、增长快的被动局面,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管理, 从严把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审核和节能评估审查 (以下简称能评) 关。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7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1]42号) 相关要求, 建立新建项目与污染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衔接的审批机制, 进一步加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管理;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电解铝、金属镁等行业新增产能;加强多晶硅、风力发电装备制造行业统筹规划, 实施行业准入, 防止产能盲目扩张。从严把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审核关, 对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项目, 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要求,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效益、促进节能降耗;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未达进度要求的地区, 新上项目的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全行业先进水平。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 切实发挥能评的前置性作用, 遏制高耗能行业能耗过快增长势头。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完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 切实加强高耗能行业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 把好能评关。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项目, 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应将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和审查批复意见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

要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 分解到地、市、县, 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切实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验收和考核。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 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 不予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未按期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的地区, 暂停对该地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充分发挥淘汰落后产能财政奖励资金引导作用, 对按期或提前淘汰、超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按照《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加大扶持力度。

四、加快建立和实施超能耗限额企业惩罚性电价政策。

按照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11]26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差别电价政策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6]77号) 和发展改革委、电监会、能源局《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0]978号) 有关要求, 各地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基于企业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惩罚性电价政策机制, 对单位产品 (工序) 能耗超过限定值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要加强政策协调和落实, 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扩大执行惩罚性电价的产品范围, 提高惩罚性电价加价标准, 加大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惩罚性电价收入应优先用于支持被惩罚企业实施强制性能源审计、节能技术改造等, 发挥好惩罚性电价政策对促进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的政策效应。

五、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鼓励各地区利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减缓的有利时机, 实施以“上大关小”、“减量置换”为主要内容的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对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炼油、冶炼等产能或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 置换为技术先进、能耗排放低的大型项目, 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区域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方案审查和置换项目管理, 对企业、区域依据关停产能规模及其能耗、排放总量提出的节能减排“减量置换”方案进行审核, 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并加强对置换项目的核准、备案管理。

六、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

明确企业节能主体责任, 督促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每年能耗实现下降1%。切实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 开展企业能源管理绩效评价, 推进能效水平对标达标, 建设和实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 完善能源管理制度。重点产品单耗和工序能耗达不到限额标准的企业, 应强制进行能源审计, 限期整改。中央企业集团要加快建设本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下属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企业建设能源管理 (管控) 中心, 实现能源高效合理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 对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在线监测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财政部继续加强对企业能源管理 (管控) 中心建设、能耗在线仿真系统建设等项目的支持。

七、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发布全国产业能效指南, 参照国际先进水平, 实行更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提出主要行业能效指标, 作为节能评估审查、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的主要依据之一。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产业实际情况, 制订和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和产业能效指南。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 低于全国产业能效指南中行业平均能效水平的落后生产能力, 严禁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八、加强节能降耗监督检查。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督促本级节能监察机构, 把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情况专项监督检查作为常态化工作, 制定年度监察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对重点用能企业涉及的28项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 以及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耗能落后用能设备淘汰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按照能耗限额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结果, 及时公布超标企业名单并将能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纳入惩罚性电价实施范围, 督促企业整改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机构人员队伍、制度、设施等能力建设。

九、加快建设工业园区能源集中供应设施。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各类工业园区及产业集聚区应建设能源、供水公共共享设施, 通过能源 (热、冷、电、汽等) 、水资源集中统一供应、梯级利用, 对废水、污泥、废物等实行集中处理, 提高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水资源消耗和废水、固废排放量。在符合条件的园区, 应集中建设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热电联产机组代替各企业分散式的小锅炉及自备小机组, 实现集中供汽。

十、积极支持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发电上网。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建设余热余压发电上网设施, 提高自供电率, 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企业余热发电上网政策, 主动做好服务工作, 帮助企业妥善解决并网、收费、管理等有关问题, 大力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发电上网, 为保障工业用电平稳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3

农农发[20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

农药管理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药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最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农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违法生产、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屡禁不止,因农药残留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现就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经营主体监管,规范农药经营行为

当前,农药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秩序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管理部门全面开展农药经营单位的清查,对无照经营及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坚决依法取缔,符合条件的经营单位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网公布。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进销货台账,严格进货查验,向购药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出具销售凭证。建立农药经营单位违法行为记录档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或一年内多次违法经营的,要提请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停止其经营活动。大力发展农药连锁经营,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开展农药直销,支持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卖药、施药”一体化服务。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严格核定高毒农药经营单位,实行实名购药,建立高毒农药销售流向记录。

二、强化使用技术指导,引导安全合理用药

农药使用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指导目录,向农民推荐安全、高效、适用的农药品种,指导农民正确选用农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用药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建立规范的农药使用记录。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分散农户的用药技术培训和指导,推行农药使用监管员制度,加强对农药使用情况的巡查,发现违规使用农药的,要及时纠正,严重违规的,要及时报告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监测,发现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充分发挥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安全合理用药。

三、加强农药监督执法,整顿农药市场秩序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日常监管,特别是对基层乡村农药经营门店的检查,重点检查其经销的农药产品标签是否规范,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依法查处并责令生产者改正。要加大对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主要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及是否添加禁限用高毒农药成分。强化“检打联动”,发现假劣农药的,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情节严重的,及时提请我部吊销其农药登记证。抓好大案要案查处,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强化省际间、部门间协作配合,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案件查处情况要及时报送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案件办结后,要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曝光。加强农药展销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查参展单位资质和参展产品合法性,展销会期间出现虚假信息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依法追究展销会组织者责任。

四、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政务信息公开是推动依法行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及时公开农药管理相关信息。要公布办事程序和要求,推行阳光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及时公布农药登记、质量监测、农药药效、安全风险等信息,为农药执法人员、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提供服务。

五、妥善处理药害事故,维护社会稳定

农作物药害事故是影响农业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妥善处理药害事故,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农药药害技术调查及技术鉴定的程序和要求,建立药害鉴定专家库。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对药害事故进行鉴定,科学判定药害发生原因及损失程度,指导农民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药害事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避免群体事件发生。

六、健全农药管理机构,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农药管理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农药管理机构参与管理,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农药管理机构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密切配合,全面履行农业部门农药监管职责,禁止农药管理和执法人员参与农药经营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支持,落实农药管理经费,保障农药市场检查、质量监督和安全用药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对农药登记、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促进农药工业技术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药登记、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或参与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农药产品质量及农药残留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农业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登记,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县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全国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

第四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机构实施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受委托单位不得从事农药经营活动。

第二章 农药登记

第五条 对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实行认证制度。

农业部负责组织对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单位的认证,并发放认证证书。

经认证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应当接受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农业部制定并发布《农药登记资料要求》。

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农药登记,应当按照《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新农药应申请田间试验、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

(一)田间试验

农药研制者在我国进行田间试验,应当经其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经审查批准后,农药研制者持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与取得认证资格的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签订试验合同,试验应当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实施。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田间试验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研制者的田间试验申请,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田间试验资料审查。

(二)临时登记

田间试验后,需要进行示范试验(面积超过10公顷)、试销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的农药,其生产者须申请原药和制剂临时登记。其申请登记资料应当经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临时登记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经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农业部发给原药和制剂农药临时登记证。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生产者向农业部提出农药临时登记申请的,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组织成立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一至两个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承担。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临时登记评审。

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累计有效期不得超过四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意见 篇4

关于加强社属各单位工会工作的意见

社属各单位党委(党总支):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市供销社系统工会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调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市供销社系统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全系统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根据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结合市供销社系统实际,就加强工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和完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社属各单位党委(党总支)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社属各单位党委(党总支)要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工会工作。要把工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针对一些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党委(党总支)每半年至少听取一次工会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社属各单位党政领导要支持工会依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会工作新局面。市社党委在考核社属各单位工作时,将把工会工作列入 1

考核内容。各单位要按照工会章程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配备好工会干部。工会主席的人选,由市社党委同上级工会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提名推荐。届中变动工会主席需经各单位工会委员会讨论,并征得上级党委和工会的同意。

要加强各单位基层工会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热爱工会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管理能力强,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敢于为群众说话办事,热心为职工服务的同志担任工会干部,要把工会干部纳入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之中。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训。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工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列为主要培训内容。

要重视发挥工会的参与作用,支持工会参与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协调工会与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应吸收同级工会负责人参加。工会负责人也应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准确地反映职工的意见,并做好信息沟通和群众中的宣传工作。

各单位应按照《工会法》等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向工会拨缴经费,并根据工会各项活动的需要提供场地、设施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各单位工会要及时将工作计划、工会活动方案和上级工会指示精神向同级党政请示、汇报,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主动争取行政的支持。工会要尊重和支持行政负责人依法行政,维护行政领导行使正确的决策权,教育职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动员、组织职工努力完成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建立健全工会工作新机制,全面履行工会四项基本职能各单位工会要全面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努力创新工作机制。要了解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极探索工会工作新的载体、途径和方法。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各单位工会要做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维护市供销社系统整体利益相统一,及时反映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呼声,敢于和善于维护职工经济、劳动和健康权益,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工会要主动协助党政做好协调工作,引导职工自觉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努力为职工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引导职工支持并共同促进市供销社各项事业的发展。工会要围绕市供销社中心工作,协助党政抓好职工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职工在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的同时,开展创建“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活动。工会要把加强对职工的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重要职责。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现、价值观,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各单位工会坚持为职工办实事,热心为职工排忧解难,使“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要适时开展各类健康文体活动,增强职工身体素质。要支持女职工委员会的工作,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

益,并根据女职工的特点开展工作,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和家庭文明建设。

三、坚持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

职工代表大会是社属各单位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手段。社属各单位要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各单位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在各单位党委(党总支)领导下承办职代会的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其在职代会闭会期间讨论处理重大问题和检查督促作用。充分保证职工对各单位改革方案、发展规划、重要规章制度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审议权和对各单位领导班子的民主评议监督权,认真落实职代会代表提案。凡企业重大改革、改制、经营决策,不经职代会审议不能实施;凡企业收入分配、保险、福利、劳动保护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未经职代会审议通过不能执行。

要坚持和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各单位党政班子要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上认识厂务公开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工会在厂务公开中的作用,积极、主动地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各单位工会要找准位臵,发挥特色,自始至终参与厂务公开的全过程,积极配合党政做好厂务公开工作。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工作水平

各单位工会要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训,要加强学习党的工会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全局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热心为职工服务的工会干部队伍。

各单位工会要认真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要严格财经纪律,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工会经费的使用要接受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上级工会的审计和监督。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 篇5

中共湄江镇委员会

湄江镇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信访工作,保持党委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营造依法有序的信访秩序,确保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湄江,结合实际,现就我镇信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地位及意义)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各类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管区、各站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把信访工作作为维

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由滞后工作向超前工作转变;由被动应付状态向着重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的系统工作模式转变;由单纯解决问题向既解决问题,又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转变,实现群众观念方面的转变,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信访工作格局。

二、领导机构

为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决定成立信访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吕晓峰任组长,黄国忠、邱红权任副组长,王向阳、李德意、卢本凤、李玲、李子贤、龙建桥、廖正南、邱立权、曾美南、陈义军、柳湘红、童得良、谢汉清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王向阳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党政办、综治办、管理区要配备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各村、社区居委会要配备信访工作联络员。

三、工作制度

1、接访处访制度。要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接待和处置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领导接待日制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实行周一开门办公,了解社情民意,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信访室应建立信访台帐。分类管理,及时衔接,具体交办,督促落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矛盾排查与化解制度。坚持集中排查与经常排查相结合,坚持排查与化解相结合,重大节会期间搞好集中排查与化解工作。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排查不稳定因素和信访隐患,并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妥协处理。对

重大疑难信访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由党政领导包案处理到位。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信访信息预警机制,对重大突发信访事件做到事前准确预报,事后跟踪报告。

3、信访代理(导访)制度。针对本职责范围内无法处理的,须经上级党委、政府或工作部门解释、解决,有政策依据,合法合理的信访问题建立信访代理制度。由党政办、综治办明确专人负责,采取“包整理、包反映、包协调、包反馈、包说服”的方式,引导群众依法按程序反映问题,推动信访问题的解决,规范信访秩序,提高处理信访问题的效率。

4、信访工作监督和督查制度。镇督查室应加强信访工作监督与督查工作,围绕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和重大信访问题进行跟踪督查,确保重大信访决策,重要信访时段的工作措施落到实处,重大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

四、责任追究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6

为进一步加强圩镇环卫工作,切实做好圩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维护圩镇管理秩序,规范居民行为,提高圩镇环卫水平,营造和谐优美的圩镇环境,经党委研究决定现就圩镇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送”和“三治”为载体,围绕打造“创业、宜居、平安、文明生态和谐新XXXX”为总目标,规范圩镇居民行为,突出圩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升圩镇品位,切实改善圩镇面貌,着力规范经营行为,大力整治街道卫生,不断完善圩镇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我镇圩镇持久干净、整洁、清新、文明。

二、管理范围

全镇东起XXXX村河仔口、西至XXXX虎山口加油站、南接信安公路、北连XXXX河,囊括整个XXXX居委会和XXXX村大部分管理区所属行政区域。

三、工作目标

1、圩镇长效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落实。逐步实现圩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常态化。

2、圩镇对外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圩镇管理中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3、居民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居民普遍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圩镇文明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按照文明卫生镇标准,加强圩镇管理,细化工作任务,不断提升城镇化管理水平。

四、工作措施

1、明确环卫工作管理主体。环环卫所是圩镇环卫工作责任单位,XXXX镇圩镇居委会是镇环卫所主管单位,居委会管理环卫工人和日常环卫工作,居委会主任参与审核环卫票据。居委会对圩镇卫生管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政府对其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镇政府副镇长赖敏是圩镇环卫工作分管领导,对环卫工作总负责。

2、明确收费标准和方式。收费标准:依据2010年5月召开的圩镇卫生费价格听证会所确定的价格为准,即固定住户 元/季度。收费方式:商户、固定住户、企业等按季度收取;散户(包括流动商户、摊户、不固定住户)按次数收取;每月在圩镇显著位置对收费情况进行公示、公开;设立2名收费员,收费员上门收取日常卫生费,多次不缴纳卫生费者由居委会干部协助收取。

3、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圩镇环卫财务单立、专款专用,设立一个主管和一个出纳。机关单位和企业上缴的卫生费开具从居委会领取的正式收费发票;商户、固定住户、散户的环卫收费票据由环卫所购买,加盖政府财务专用章和环卫所印章。财政所必须对票据进行备案、登记。环卫支出由分管领导一支笔签报。

4、加强环卫工人的管理。确定环卫编制7个、驾驶员1个、收费员2个,人员管理由居委会负责;用工合同为一年一签并购买工伤保险,同时收取一定的押金;每月工资750元(含机械修理费);制定专门的管理和考评制度,每月一考评,考评不合格者以予辞退。

5、强化环卫装备和设施的管理。垃圾车等属环卫所固定资产,任何人不能私自侵吞或挪用。环卫汽车由驾驶员做好日常维护,停用期间必须停放在固定、安全的地方;大板车、铁锹等配发到每个环卫工人身上,各自保管,环卫工具要爱护,使用时间要达到2年以上,环卫工人辞退时环卫工具要上交。

五、工作要求。

(一)严格奖惩。

1、对按时缴纳卫生费和做好门前三包的单位或住户,每月评出2名文明卫生户并进行通报表扬,对不按时上缴卫生费或门前三包做的差的单位或住户进行通报批评。年底评出10个文明卫生户、3个文明单位和2个优秀环卫工人给以奖励。

2、对表现优秀的保洁员、驾驶员每月设立2名“爱岗敬业”奖并给予物质奖励;对收费员采取激励制度,设立收费基数,超出基数的部分以15%给予收费员奖励,低于基数的则按10%扣除工资。

3、对居委会干部每月给予一定津贴。居委会书记每月200月,居委会其他参与干部每月100元进行奖励,津贴从环卫所列支;每逢领导视察、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时,圩镇出现脏、乱、差现象,居委会全体干部当月津贴扣除。

(二)加强领导。成立环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康斌斌同志担任,赖敏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为曾国平、张圣富、王斯福、黄向军、王小明。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圩镇重大活动的调度,并对居委会环卫工作进行考评。

(三)增强环卫工作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圩镇设立公示栏,对环卫工作各方面进行公示、公开;指定文明卫生公约,督促圩镇居民参与做好门前三包、爱护公共设施,督促圩镇居民树立起“圩镇是我家,文明卫生靠大家”的意识,营造干净、整洁、清新、文明的圩镇环境。

XXXX镇人民政府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7

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5月13日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1]26号) 。近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煤矿瓦斯 (煤层气) 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 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量大幅度上升, 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但随着煤矿开采强度增大、采掘深度增加, 瓦斯防治难度越来越大, 同时, 瓦斯防治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企业仍然比较突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和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坚决防范遏制煤矿瓦斯重特大事故, 现就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 进一步落实防治责任; (二) 提高准入门槛; (三) 强化基础管理; (四) 加大政策支持; (五) 加强安全监管监察。具体要求: (1) 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组织领导。 (2) 落实煤矿企业瓦斯防治主体责任。 (3) 严格煤矿瓦斯防治责任考核。 (4) 严格控制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建设。 (5) 建立煤矿企业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制度。 (6) 支持煤与瓦斯突出煤矿企业整合关闭。 (7) 落实煤矿瓦斯区域性防突治理措施。 (8) 强力推进煤矿瓦斯抽采系统建设。 (9) 规范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管理。 (10) 加强矿井揭露煤层管理。 (11) 完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12) 加大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力度。 (13) 研究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税收支持政策。 (14) 落实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政策。 (15) 推进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创新。 (16) 支持和规范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咨询服务。 (17) 实行瓦斯防治重大隐患逐级挂牌督办。 (18) 从严查处超能力生产行为。 (19) 加强煤矿瓦斯超限管理。 (20) 从重处理煤矿瓦斯死亡事故。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1)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化改革,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根本措施,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到着力推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放到突出重要位置上,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部署,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2)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涉及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联度高,综合配套性强。要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改革的部署贯彻到日常工作和各项发展措施中。领导班子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改革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改革工作,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和推进改革。

(3)充实和加强改革工作力量。为保证改革职能的积极履行和改革工作的有效组织,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健全相应办事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承担综合改革工作的机构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提高谋划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的能力,积极协助领导同志创造性地履行好各项工作职责,努力做到有为有位。

二、做好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拟订与协调工作,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

(4)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是各地发展改革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指导和推进改革的有效方式。要积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通过适当形式,及时对改革的中长期目标、阶段性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提出建议。要加强年度改革的总体指导,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本地区年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并落实责任部门,报请同级政府批准后发布。

(5)协调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要按照国务院和同级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参与和做好涉及面宽、影响大的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对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改革任务,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有关部门为主推进的改革,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加强业务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改革信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努力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格局。对部门意见分歧较大的专项改革方案,要主动履行好协调职能,组织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报同级政府决策。

(6)为党委、政府部署改革工作当好参谋。要主动加强向当地党委、政府的汇报,定期、及时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并加强重要改革事项的请示。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提请党委召开常委会或政府召开办公会,对当地的总体改革和重点改革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做好会议精神的组织落实、跟踪反馈。

三、健全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

(7)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其他有效方式,研究本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和总体方案,论证、协调、衔接重大专项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督促有关改革工作的落实,检查评估改革效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部门。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争取政府支持,探索建立更高层次的改革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8)建立部门内的改革沟通协调机制。要推动发展改革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按分工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改革工作,并充分发挥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改革综合、协调和衔接职能。综合改革工作机构年初要汇总本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向部门领导提出本年度推进改革的工作建议;年中年末要总结各项改革的实施情况,提出评估报告和推进意见;发展改革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政策出台前,内部主办机构应事先征求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意见。

(9)探索建立有效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对一些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推动试点,积累经验。其中,对国家已有明确改革方向和思路的改革事项,可按照部署、结合实际组织试点;对符合市场经济方向,但突破现行政策法律框架、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要积极组织论证、协调,按程序报批后组织试点。要创新试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与行业性改革试点等有机结合起来。

(10)逐步建立改革工作责任制。各项改革方案出台前,要明确提出相关的责任单位,并尽可能制定科学的改革绩效考核评估标准。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通过有效方式加强对各部门改革的监督检查。改革阶段性工作完成后,要及时组织有关方面评估改革实施效果。要健全纠正改错机制,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和评估意见,对问题较多的改革措施进行调整。发展改革部门内部也要落实改革责任单位,加强对本部门负责的改革的监督检查。

四、及时、准确地沟通改革信息,加强改革工作交流

(11)建立灵敏、有效的改革信息沟通机制。每年5月、11月,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本地区推进改革的基本情况、体制创新的好做法、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要强化改革形势分析工作,把改革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形成全局性的改革形势分析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强改革信息的采编和传递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互联的改革信息网络的步伐。

(12)加强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要结合改革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相关领域的改革经验,推动本地区的改革经验交流,并及时将重要改革经验通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工作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选择重要改革领域,建立改革工作联系点,总结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反映并协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改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13)加强改革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情况、年中和年度改革进展、地方和部门推进改革的典型经验,探讨改革进程中的理论难点和政策走向,引导改革方向,促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多地关注和了解改革,营造全社会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9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省水文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xxx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县水文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水文信息在服务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水文工作的重要性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水文工作的基本位。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水文工作的总体方针和科学指南。各(镇街)、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水文工作的发展定位,全面推进水文事业新发展。

(二)巩固水文对水利工作的支撑作用。水利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既依赖于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设施,也基于以快捷、准确、可靠的网络信息为主的水文监测等非工程措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快捷、准确、可靠的水文监测信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防洪调度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三)强化水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水文工作服务范围已逐渐拓展到农业、工业、交通、环保、国土等多个领域,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水生态安全、经济建设及其他社会领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统筹规划,提高水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优化完善水文监测网络。充实优化调整现有水文站网,完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水文、水质、水土保持等监测站网体系。大力推广水文测报新技术、新设备,及时改造和完善各类水文监测设施设备。注重增强水文移动监测、自动监测能力,提升水文应急机动监测能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不断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自动化水平,逐步建成集存贮、查询、发布、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强化水文信息智能化、可视化建设,全面提升水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水文防汛抗旱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水利、应急、气象、水文等部门信息共享、联合会商研判的防汛抗旱预警预报联动机制。健全水文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网络,由县水文中心按照管理权限发布水情预警、雨情、水情和旱情信息、洪水预报等水文信息。完善突发水事件预警、报告和应对机制,确保快速、准确地提供水文预警预报信息,为应急决策处置提出科学合理的处理建议。

(三)依法保护水文监测环境、设施设备。县水利局、县水文中心依法确定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在划定的保护范围边界设立地面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或者擅自移动、使用水文监测设施,不得从事危害水文监测设施安全、干扰水文监测设施运行、影响水文监测结果的活动。对影响水文监测的建设工程,应在立项前征得县水文中心同意,经有管理权限的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实施。

(四)不断拓宽水文社会服务功能。县水文中心要加强与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群众的水文需求,不断拓展水文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水文信息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决策指挥和水资源管理、城市防汛、节水型社会建设、地下水保护、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河流生态保护、湿地生态调水、应急事件处置等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要建立畅通水文信息服务渠道,以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水文预警预报信息,提高公共水文服务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群众的水文需求。

三、强化措施,全面推进水文事业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县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水文工作的开展,逐步完善各镇(街道)水文服务中心建设、运行与管理,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水文工作,由县水文中心组织业务培训。县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要对水旱灾害、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建设中的水文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各类涉水工程建设要落实“工程带水文”政策。县发展改革局要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水文建设项目落实。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县供电公司要切实保障水文监测工作用电需求。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要保障水文报汛线路、信息畅通。

(二)加强水文人才队伍建设。县水文中心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的水文管理干部队伍和基础扎实、业务精通、甘于奉献的水文专业技术队伍。要加强水文方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努力改善水文监测站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逐步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机制。县财政局要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基层水文服务体系的复函》(莘政字〔xxxx〕x号)要求,列支专项资金(从水资源税中安排不少于xx%、县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不少于x%)用于全县水文工作和保障县水文事业发展,提升水文服务水平。同时,县水利局、县水文中心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水文建设资金支持,全面加快我县水文事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10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定兴为目标,以领导干部下访为契机,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按照省委抓信访工作就是抓群众利益的要求,坚持做好信访工作的“三条标准”,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和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和措施,把依照政策和法律妥善解决问题作为信访工作的落脚点,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越级集体上访,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原则:信访工作应坚持和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属地管理原则;

2、依法信访、双向追究、注重导向原则;

3、重在解决问题原则;

4、“一岗双责”责任制原则;

5、处理问题与思想疏导和法制宣传相结合原则;

6、及时办理,把问题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原则。

三、工作目标:总目标:通过建立机制,强化制度,努力构建大信访格局。真正做到排查到位、汇总清楚、交办明确、调度及时、处理妥当、稳控有方,把信访工作逐步纳入依法、有序、规范的轨道。当前信访工作目标是:按照市要求,利用一个月时间,集中把各地各单位的信访问题基本解决。在春节前把一些长期挂帐的积案、重访案件基本解决,达到“解决一批,疏导一批,研究一批,息访一批”。

四、工作程序:

(一)深入排查。要坚持定期排查、集中排查、专项排查相结合,特别要坚持日常排查,及时发现信访苗头并妥善处置。主要通过三个渠道 做好排查工作:①各级领导干部在下访过程中接访或摸排;②县、乡、村三级预警信息网络每周汇总上报;③信访部门通过上级交办和基层群众来访掌握。

(二)汇总交办。通过各条渠道排查出来的各类信访隐患、苗头都要及时反馈到县信访局,由信访局分类汇总,建立详细台帐,采用打捆交办和单独交办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属于乡镇的问题交由乡镇办理;属于部门的问题交由部门办理;属于部门之间或部门与乡镇需要协调解决的,由信访局拿出初步意见,呈报主管部门和分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审定,以确定主办及协办单位后,交主办单位办理。

(三)限时解决。乡镇、县直部门办理信访案件能当时解决的,就应迅速解决到位。不能及时解决的,一般信访案件解决时限为一个月,较为复杂的案件解决时限为两个月,但最长不能超过三个月。对重大疑难案件,确实乡镇、部门不能独立解决,且相互协调亦不能解决的,实行案件联评会审制度,即由县联席会议成员、主管部门和分包乡镇县级领导、涉案单位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以及专业人士参加,组成案件联评会审小组,对案件进行复核、复审,并最终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处理意见。

五、工作责任信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级各部门必须明确职责,认真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一)信访部门责任:认真处理群众的来信,热情接待来访群众,保证信访渠道畅通;及时、准确地向同级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综合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督促检查重要信访事项的处理和落实情况;积极协调处理跨乡镇、跨部门的重要信访问题;协调处理群众到上级党政机关的上访案件;督查、督办国家、省、市领导交办的信访案件。并在时限内将信访案件的处理结果报上一级领导机关。

(二)乡(镇)、部门责任: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本乡镇、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群众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真正负起责任,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对能够解决的问题,绝不能上交,更不能推向社会。

(三)政法系统责任:各级政法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组织专人涉法上访案件,特别是对进京、赴省、到市上访案件要逐一进行认真复查。对群众反映正确的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该纠正的必须纠正;对群众反映没有法律、政策依据的,要耐心解释清楚,争取群众的理解;对不听劝告,无理取闹,继续缠访、闹访、扰乱社会秩序的,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严肃处理。发生群体性涉法上访案件,公安人员要及时介入,维护秩序,防止少数人借机滋事。

(四)县级领导责任:全县信访工作由县委副书记王崇泽同志牵头抓总。其中,涉法涉诉问题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秉华同志负责协调解决;乡镇信访问题由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荆明志同志负责协调解决;县直部门信访问题由县政府副县长潘江同志负责协调解决。同时,各位县级领导要对所分包乡镇、分管部门的信访案件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解决、亲自督导,一包到底、直至解决。

六、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事先预告、上下联动、分类处理、跟踪督办”的要求,真下访,实下访、勤下访。尤其是县级领导,要带头深入到所分包乡镇、村,搞好调查研究,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整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没有下访的县级领导,要在春节前补课,确保下访工作取得实效。

(一)建立信访工作定期调度和通报制度。县联席会议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有关部门以及县级领导分包信访案件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分析信访形势,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和措施。同时,县委常委会和县党政联席会也将定期听取各位县级领导对所分包乡镇和分管部门信访案件办理情况的工作汇报。

(二)严格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度。根据中央、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工作中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要分别对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其作出检查、诫免谈话、免职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1、对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敷衍推诿或工作方法粗暴,导致矛盾激化引起引起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并造成影响的;

2、因工作失职处理不当,导致群众来县缠访和重复进京、赴省、到市

上访造成严重影响的;

3、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底数不清,预警控制机制不灵敏,未能及时发现和掌握群众到市、赴省、进京上访的动向,或对群众到市、赴省、进京上访的苗头重视不够、解决不力;

4、瞒报、迟报、漏报重大信访情况,贻误处理问题的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的;

5、对群众反映的符合政策、规定的问题,应当且有条件解决而未及时解决造成群众反复越级上访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5、发生群众到市、赴省、进京上访后,有关领导不及时赶赴现场,应急处理小组不能及时到位并有效开展工作,使上访人员失控或滞留首都、省城、市委、市政府的;

6、在现场处置和劝返中措施不当、矛盾激化,造成事态扩大的;

7、上访人员接返后,对上访人员反映的问题不认真研究解决,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导致重复上访的;

8、对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信访案件不认真查处或拒不执行上级领导机关对信访提出的意见的;

9、其他需要追究的问题

(三)建立联绩考核制度。由县信访局、稳定办对各乡镇、各部门建立信访和稳定工作档案,作为责任考核、单位考评、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凡被列入重点管理乡镇或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重点管理期内不得提拔重用。在全年信访考核中直接确定为不达标单位,并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党组织建设、文明单位等工作考核中不能评为先进。

(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在城镇社区、企业,要建立健全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行政组织和群团、民调等组织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其真正理解、参与、支持各项该革,正确处理三者关系。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党员的宣传教育,使其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法律法规,不参与群体性聚集和上访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基层信访工作网络。要本着强化县级、巩固乡级、完善村级的工作思路,以三级预警信息网络为依托,构筑好基层信访组织网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五)加强信访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纪律严、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配齐配强信访工作人员,关心对信访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不断增强信访队伍的活力,进一步调动广大信访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全县信访工作的开展。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恪尽职守。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信访工作原则,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信访工作领导体系。主要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级本部门的信访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负主责,具体抓;其他领导领导坚持“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部门和单位的信访工作。

(二)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各级各部门务必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摒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到维护稳定安全工作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进行面对面地指导,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信访工作既要抓谋划、抓部署,更要抓检查、抓落实,不达成效不撒手,不达目的不收兵,切实解决信访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篇11

一、完善符合建筑业特点的工伤保险参保政策,大力扩展建筑企业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

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对相对固定的职工,应按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建筑项目使用的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可在各项社会保险中优先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时,应当提交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证明,作为保证工程安全施工的具体措施之一;安全施工措施未落实的项目,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

二、完善工伤保险费计缴方式

按用人单位参保的建筑施工企业应以工资总额为基数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参保的,可以按照项目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三、科学确定工伤保险费率

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参照本地区建筑企业行业基准费率,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原则,商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工伤保险缴费比例。要充分运用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机制,根据各建筑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工伤保险基金使用等情况适时适当调整费率,促进企业加强安全生产,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

四、确保工伤保险费用来源

建设单位要在工程概算中将工伤保险费用单独列支,作为不可竞争费,不参与竞标,并在项目开工前由施工总承包单位一次性代缴本项目工伤保险费,覆盖项目使用的所有职工,包括专业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使用的农民工。

五、健全工伤认定所涉及劳动关系确认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与其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加强施工现场劳务用工管理。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在工程项目施工期内督促专业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建立职工花名册、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表等台账,对项目施工期内全部施工人员实行动态实名制管理。施工人员发生工伤后,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确认劳动关系。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参照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作证、招工登记表、考勤记录及其他劳动者证言等证据,确认事实劳动关系。相关方面应积极提供有关证据;按规定应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而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六、规范和简化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应当由其所在用人单位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密切配合并提供参保证明等相关材料。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职工本人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调查确认工伤的,在此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其所在用人单位负担。各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要优化流程,简化手续,缩短认定、鉴定时间。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探索建立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相关材料网上申报、审核和送达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七、完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政策

对认定为工伤的建筑业职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应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对在参保项目施工期间发生工伤、项目竣工时尚未完成工伤认定或劳动能力鉴定的建筑业职工,其所在用人单位要继续保证其医疗救治和停工期间的法定待遇,待完成工伤认定及劳动能力鉴定后,依法享受参保职工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其中应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待遇,工伤职工所在用人单位要按时足额支付,也可根据其意愿一次性支付。针对建筑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特点,对相关工伤保险待遇中难以按本人工资作为计发基数的,可以参照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

八、落实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政策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建设项目,职工发生工伤事故,依法由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施工总承包单位、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用人单位和承担连带责任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建设单位不支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用人单位和承担连带责任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建设单位应当偿还;不偿还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追偿。

九、建立健全工伤赔偿连带责任追究机制

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或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分包单位将工程(业务)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该组织或个人招用的劳动者发生工伤的,发包单位与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十、加强工伤保险政策宣传和培训

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规定的式样,制作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情况公示牌,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安排有关工伤预防及工伤保险政策讲解的培训课程,保障广大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知情权,增强其依法维权意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工伤保险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职工知晓其依法享有的工伤保险权益及相关办事流程。开展工伤预防试点的地区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工伤预防,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开展建筑业工伤预防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并将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作为宣传和培训的重点对象。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建筑施工企业等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建筑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工伤维权意识和岗位技能水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安全事故。

十一、严肃查处谎报瞒报事故的行为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建筑施工企业现场有关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要严格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规定,及时、如实向安全监管、住房城乡建设和其他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报告,并做好工伤保险相关工作。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要及时补报。对谎报、瞒报事故和迟报、漏报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要严格依法查处。

十二、积极发挥工会组织在职工工伤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各级工会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项目工会、托管工会、联合工会等多种形式,努力将建筑施工一线职工纳入工会组织,为其提供维权依托。提升基层工会组织在职工工伤维权方面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具备条件的企业工会要设立工伤保障专员,学习掌握工伤保险政策,介入工伤事故处理的全过程,了解工伤职工需求,跟踪工伤待遇支付进程,监督工伤职工各项权益落实情况。

十三、齐抓共管合力维护建筑工人工伤权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把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作为当前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作领域,对各类建筑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进行摸底排查,力争尽快实现全面覆盖。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能,对违法施工、非法转包、违法用工、不参加工伤保险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建筑业职工工伤保险权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和总工会要定期组织开展建筑业职工工伤维权工作情况的联合督查。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要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沟通项目开工、项目用工、参加工伤保险、安全生产监管等信息,实现建筑业职工参保等信息互联互通,为维护建筑业职工工伤权益提供有效保障。

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等相关行业职工工伤权益保障工作可参照本文件规定执行。

上一篇:的军训心得600字下一篇: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