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第三中学(精选7篇)
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县第三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于2016年6月13日在古浪县第六中学举行。本次观摩教学活动参加赛课的5位教师是在4月份各教学片区复赛的基础上选送的。同时县教育局教研室聘请了3位我县资深体育教师担任此次观摩课赛课评委,他们是大靖教育工作站教研室安德虎老师;古浪县第一中学体育教师王力;古浪县第六中学体育教师俞老师;本次赛课研讨的课题是七年级《足球运球》。
早上8点20第一节课,赛课按时开始,各位评委,各位听课教师认真听了由永丰滩初级中学老教师晏海学为大家呈现的《足球运球(脚内侧)》。第二节是泗水初级中学杨开润老师,第三节是大靖初级中学的李清兵老师,第四节是横梁初级中学的杨永盛老师,下午第五节是六中的蔡文森老师。通过认真看课,听课,以及集中评课对作为听课的自己来说在此次研讨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体育老师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便会主动去理解体育技术的环节,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体现。赛课以脚内侧运球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脚内侧运球技术的同时也发展快速有氧奔跑能力。五节课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教师对脚内侧运球技术动作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教师课堂的示范,非常到位。足球基本功扎实,课堂调控有条不紊。作为一节足球课,课堂上体现出浓浓的足球元素,营造了非常好的足球氛围,这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五位老师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无论是视觉享受,还是教学效果都非常理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学习积极性强,学生有充分的自主练习和发挥空间,教师没有大范围的集中学习,而是积极走动点拨、纠正指导,大大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在最后的体能发展部分,教师利用接力跑游戏等帮助学生发展身体素质。
2.五节课教学组织过程流畅,各个环节过度自然,学习目标的指向清晰,教师端正的教态和学生的积极投入程度都让人为之一振,球操的设计是赛课的亮点,结合足球充分进行了身体各部分各关节的拉伸和柔韧练习,特别是杨永盛老师的热身部分很有新意。但是课堂中学生对所学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有个别学生脚触球的部位是用脚尖部位而不是脚内侧部位等问题有待以后纠正。
心得:
1.明确重难点,加强对技术细节的学习,特别是运球时两脚的站位要明确;
2.教师在发现错误的技术动作时应该及时纠错,避免错误动作意识深化;
昆明三中于2002年创建分校——昆明滇池中学,依托本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新的机制运行,短期内跻身于昆明市优等学校行列,得到专家和群众的认可,成为历年招生的热点学校。昆明三中国际部成立于201 1年,通过引进美国kaplan教育集团为云南学生设计的国际教育项目,成功地为云南优秀学子赴海外名校学习开辟了直达通道。
昆明三中经过长期的发展总结,形成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主,贯彻方针、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提高素质、打好基础”的培养目标,秉持“修己安人、琢玉成器”的文化理念,彰显“坚毅、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具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中级教师合理构成的优质教师队伍,以“埋头苦干、团结协作、博采众长、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德高业精的教师团队。
多年以来,昆明三中的中、高考上线率和重点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并且不断攀升。学校高考成绩的总体排名自2005年以来,多次位居昆明市第一名、云南省第二名,连年荣获“云南省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在现代新昆明建设进程中,作为配套项目,昆明三中整体搬迁至呈贡新区,与新迁建的昆明市级行政中心为邻,并于2011年9月正式启用。昆明三中新校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教学设施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可满足3000名学子寄宿就读。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全市初中名校,现有学生2000余人。历经半个世纪峥嵘岁月,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教育管理精英和多位名师,堪称佳市基础教育的摇篮。
在王成富校长的带领下,佳木斯三中人坚守教育的操守,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办学方向,全心全意培育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构建了“目标、自信”教育办学特色,营造了浓浓的“目标、自信”校园文化。
学校通过加强“两个团队”建设,即“班级任课教师团队”和“备课组团队”,使教师队伍成为了一支有目标、有自信、合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队伍,为开展“目标、自信”教育奠定了基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进的管理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乐学勤思的学风,成就了学校一流的教学成绩,五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全市领先,当选全市学科教研基地,数学学科成为全市教研示范基地。
学校深入开展“目标、自信”教育,使学生们每天都浸润在“目标、自信”教育的氛围当中,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健康成长。“体育节”“艺术节”“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等等都成了“目标、自信”教育的有效载体。佳木斯三中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对教育的无限热爱,以“目标、自信”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们成就人生的梦想助力添翼。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解说词
线路:校门→展板→前院宿舍→综合楼(各功能室)→2号楼(高中部、微机室、档案资料展室)→1号楼(初中部、门厅文化墙)各位领导,大家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我是庄浪县朱店中学XXX,请大家与我一同参观我们美丽的校园,希望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大家刚进门时可以看到我们独特的校门,修建于2005年。大门上镶嵌的“崇德、向善、笃学、向上”是我校的校训,校训的八个大字由何聚川先生题写于2008年,校训八个大字中间是朱店中学校标,校标外围采用双圆构图,外圆上半部分配用李恒滨先生手书的“朱店中学”中文名称,下半部分配用英文名称,内圆的主图形是一本跃然翻动的书,突出全体师生崇尚知识的理念,又意喻学校教书育人的主旨。书的上半部分又像一叶翩然飞动的帆,它象征着学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理想追求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信念。下部分由“朱店中学”拼音首字母“Z”演变而成,看起来有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充满着向上的动力和气势,寓意学校的发展和腾飞。1918标示朱店中学的建校年份。整个校标由蓝、绿、红三套色组成,明快自然,富有动感,寓意深刻,给人希望,催人奋进。
警务室——校门旁边就是我们的警务室。我校警务室现有2名保安人员,配备保安器械10件,全天24小时值班,234
集体借阅为辅,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确保每名学生每月平均阅读量在3本以上,馆藏图书的年流通率达50%以上。
学校多年一直坚持书香校园建设,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了他们高雅的情操。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书柜,确保图书室里的书和班级学生自带的书合理流动,让学生们阅读面和阅读量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
电子阅览室
学校电子阅览室具有庞大丰富的信息资源,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进行阅读。周一至周五向全体教师开放,周三、周五向学生开放,提供阅读服务,可供45个学生同时阅览。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对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体育及艺术修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保障,已成为广大师生课余时间的第二课堂。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此畅游知识海洋,有益于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物理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现有实验桌28张,实验演示桌1张,可容纳56人,2人一组同时进行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达到100%,教师演示实验达到98%以上。
物理仪器室
这里是物理仪器室,面积80平方米,实验准备桌1张,实验仪器柜31个,实验仪器品种165种共1731件,品种配齐率 97 %,数量配齐率 98 %。达到了省仪器配备标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现有两间教室,实验桌17张,实验演示桌1张可容纳两个班级同时进行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达到100%,教师演示实验达到99%以上。
化学仪器室和生物仪器室
这是化学和生物仪器室,前面是化学仪器,后面是生物仪器。实验准备桌1张,化学实验仪器柜12个,药品柜8个,实验仪器品种170种共6017件,品种配齐率 98 %,数量配齐率 94 %。生物实验仪器柜20个药品柜1个,实验仪器品种160种共3763件,品种配齐率 94 %,数量配齐率 95 %。达到了省仪器配备标准。
生物实验室
理化生实验室都是于2011年建成的标准化实验室,面积80平方米。生物实验室现有实验桌12张,实验演示桌1张,可容纳48人,2人一组同时进行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达到98%,教师演示实验达到97%以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接下来让我们参观我校2号教学楼。
我校2号教学楼是高中部教学楼,建筑面积2353平米,修建于2003年,投资120万元,结构为单面四层,楼内设有高中年级14个教学班、一个微机室、一个档案资料展室。请随我到二楼参观档案资料展室。
档案资料室
这里展示了我校均衡教育资料共48盒,包括12核心指标、28项普通指标、办学特色三类,周围展示的是我校荣誉
音乐室
这一间是音乐室,里面配备了各种乐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学任何一种乐器,在这里我们时常能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学生宿舍楼,六层双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071平米,为发改项目,一二层为学校餐厅,三至六层为学生宿舍。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甘肃古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全球性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4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尤其明显。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气温呈上升趋势[1],但幅度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3]。气候学家认为,过去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而我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4~0.5℃[4]。为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古浪县气候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对科学发展地方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靠景泰县,南依天祝县,西北与武威市接壤,东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相邻,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地理坐标为北纬37°09′~37°54′、东经102°38′~103°54′,东西长约102 km,南北宽约88 km,总面积约5 287km2。境内南部为祁连山东延支脉,北部有腾格里沙漠,中部主要分布祁连山雪水灌溉区和引黄灌区。从南到北地貌依次为祁连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中部冷温带干旱区、北部温带干旱区三大气候区。
2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来源于武威市气象局,包括古浪县1959—2009年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及日照时数资料序列。
2.2 分析方法
利用常规统计方法对年平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及年总日照时数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气候倾向率和变化过程分析。气象要素的气候倾向率采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5]。
式中,Y为气象要素,T为时间(该文取1959—2009年),A为常数项,B为线性趋势项,B×10表示气象要素每10年的气候倾向率。如果B>0,则表示气象要素呈上升趋势;如果B<0,则表示气象要素呈下降趋势。
3 气温变化特征
3.1 年平均气温变化
古浪县近51年的年平均气温为5.3℃。平均最低气温为-1.2℃,极端最低气温为-29.0℃,出现在1991年12月27日;平均最高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为34.7℃,出现在1997年7月22日。利用古浪县近51年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序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方程:
结果表明:古浪县1959—2009年气温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4℃/10 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0.04℃/10 a)。
由图1可以看出,20世纪50—80年代末气温总体为偏低时期,此阶段平均气温比51年平均气温低0.5℃;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一个平稳的过渡阶段,此阶段平均气温比51年平均气温只高出0.1℃;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是温度的一个加剧上升阶段,此阶段平均气温增幅达1.1℃。1997年是温度快速上升的一个转折点,其年平均气温与1996年相比增高达1.2℃。1959—2009年,年平均气温最低值为3.8℃,出现在1967年;年平均最高气温最高值为7.2℃,出现在2009年。
3.2 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
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分析了1959—2009年古浪县历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通过气候倾向率的变化,表明这4个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上升率不同,分别为冬季(0.6℃/10 a)>秋季(0.4℃/10 a)>春季(0.3℃/10 a)>夏季(0.2℃/10 a),冬季和秋季增温对古浪县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暖冬现象十分显著。
4 降水变化特征
4.1 年降水量变化
古浪县近51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356.2 mm。1959—2009年,年总降水量最低值为244.2 mm,出现在1962年;年总降水量最高值为482.0 mm,出现在1961年。利用古浪县近51年的年平均降水量资料序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年平均降水量气候倾向方程:
结果表明:古浪县1959—2009年的降水总体趋势呈上升状态,但变化趋势不大,年平均降水倾向率为1.07 mm/10 a。由图2可以看出,趋势线比较平稳,并且与51年平均值线接近重合,近51年降水量总体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峰谷交替出现,无明显的多年少雨或是多雨时段。
4.2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为了更好地反映古浪县降水变化趋势,分别分析了4个季节降水量的变化。分析发现,古浪县降水量季节差异十分明显,冬季降水稀少,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量仅占3%,夏季降水量为49%,春、秋季降水量分别为22.7%、24.5%。各季节气候倾向方程中的气候倾向率显示,古浪县春季(1.4 mm/10 a)、夏季(1.1 mm/10 a)、冬季(0.2 mm/10 a)降水总体呈上升状态,但是上升幅度不大,接近于平稳。秋季(-1.6mm/10 a)降水呈下降趋势,高于其他季节降水上升速率。
5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5.1 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古浪县近51年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631.7 h。1959—2009年,年日照时数最低值为2 323.9 h,出现在1961年;年日照时数最高值为2 843.3 h,出现在2004年。利用古浪县近51年的年平均日照时数资料序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年平均日照时数气候倾向方程:
结果表明:古浪县1959—2009年日照时数趋势呈上升状态,年平均日照倾向率为12.8 h/10 a。由图3可以看出,趋势线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50、60年代古浪县日照时数在一个低值阶段,60年代末日照时数逐步上升,但是上升速率不是很大。
5.2 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古浪县各季节中春、秋2个季节的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春季的上升率最高,为11.9 h/10 a,秋季的上升率为1.2h/10 a;夏、冬2个季节呈递减趋势,但递减率不是很大,分别为0.7、0.3 h/10 a。
6 结论
(1)1959—2009年古浪县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率高达0.4℃/10 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明显,秋季次之。由此可见,古浪县年平均气温上升主要源于冬季和秋季增温,暖冬现象十分显著。
(2)近51年来,古浪县年降水量趋势变化不大,年平均降水倾向率为1.07 mm/10 a,春、夏、冬季降水量有增加趋势,而秋季降水则是减少趋势。但总体而言,全县年降水实际增量偏小。由于气温升高的幅度远远大于降水的增加幅度,致使水分散失速率加快,蒸发量增大[6],对水资源安全已造成严重影响。
(3)总体来看,古浪县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12.8 h/10 a。春、秋2季为增加趋势,春季增加趋势最大;而夏、冬2季为减少趋势,减少趋势较缓。
参考文献
[1]林学椿,于椒秋.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J].气象,1990,16(10):16-21.
[2]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I):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J].气象变化研究进展,2005,1(1):429.
[3]郭军,徐铭志,初子莹,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534-540.
[4]舒传强,杨以建.山东省嘉祥县42年气候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10-12612.
[5]李春玲.1959—2009年兴宁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80-13282,13370.
关键词:古浪县;佛教;遗址;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F1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64-02
自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始,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条途径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极大促进了中外交流,中西沟通,中西经济因之繁荣,中西文化加速交流。毋庸置疑,丝路沿途地区也因此而发展起来,甘肃省古浪县即为如此。丝绸之路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分两条线路途径古浪县境。近两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为古浪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厚重的文化积淀。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同样不可避免的在古浪县产生影响,因此古浪县的佛教研究颇具代表意义。
一、古浪县概况
古浪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处于河西走廊东段,乌鞘岭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其境内南部为中、高山地,中部为低山沟壑丘陵区,是古浪县重要的绿洲农业区,北部为荒漠区。这极大地影响着古浪县境内的丝绸之路走向。我国西北的绿洲丝绸之路中的北路和中路就都穿过古浪县境,并最终从古浪县泗水镇进入武威市。
西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设河西四郡,开通丝绸之路,而为了加强管理,在今古浪县境内设置三县,分别为:苍松,在今县治东北10里(今暖泉小桥铺一堵城处);揟次,在苍松东北60里(今土门);朴擐,在苍松东150里(今大靖)①。而这三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不断被置换称呼,或者撤置县治,然而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最终均发展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
二、古浪县佛教寺院遗存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分析
古浪县下辖九个镇、十个乡,经过实地走访及查阅清乾隆朝《古浪县志》,民国《古浪县志》,古浪政协《古浪名胜古迹》(内部资料)等相关史料,结合当地的丝路走向,归纳统计数据如下:
由上表可知,本次实地走访及查阅资料,共整理得出34处佛教寺院殿堂遗存。其中,东西走向,即由今景泰县进入古浪县,途径今裴家营镇、大靖镇、夹山岭、土门镇,从泗水镇的圆墩进去武威西去②。这条路线共经过今古浪县七个乡镇,但是有佛教遗存或者有史料记载的乡镇仅仅有三个,分别为裴家营镇、大靖镇、土门镇,共有佛教遗存17处,其中有12处紧邻丝绸之路,约占到了此路线发现遗存总量的70.59%。其中,大靖镇、土门镇分别有7处,分别占到了此路线遗存总量的41.18%。在该条线路上,有名的寺院有充满民间传说,并被当地民谣传唱的土门清凉寺,以及发现宝贝佛(即为宗喀巴大师像,该寺还发掘出藏文经卷,推测始建于元代)的宝塔寺和现在还保存着元明清三代收集起来的《藏文大藏经》的大靖大佛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③青山寺等。
南北走向的丝路“经令居(今永登),越乌鞘岭,入苍松(今古浪)界,经安远驿站、递运所,越龙沟堡,到黑松驿站、递运所,过十八里堡,到古浪驿站、递运所,直过小桥堡、双塔堡,入武威界”④,西去。该路线共经过黑松驿镇、十八里堡乡、古浪镇、泗水镇四个乡镇,沿途共发现佛教遗存12处,其中11处紧邻丝路,约占到了此路线发现遗存总量的91.67%。其中,古浪镇有9处,占到了此路线遗存总量的75%。在该条线路上,有名的寺院有古浪清凉寺,龙泉寺和十八里堡乡新发现一批清代民国文书的香林寺,古浪水陆画原出土地的泗水镇地藏寺等。
总之,在两条丝路沿线的寺院共28处,约占全县发现遗存总量的82.35%,其中,古浪镇、土门镇、大靖镇三镇的寺院共23处,约占到总量的82.14%,可见,古浪县的佛教遗存大部分存在于丝路沿线,而丝路沿线的寺院又大多集中在古浪镇、土门镇、大靖镇三镇。这与三镇在历史上多次置县管理和丝绸之路对沿线的经济发展的带动有关。而在其他乡镇亦略有分布,则与具体历史时期具体历史事件相关。
三、古浪县佛教寺院遗址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古浪县佛教寺院遗存分布特点受到其境内丝绸之路的路线的影响,而途径古浪县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历史因素、政治因素又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发生作用,从而使得古浪县佛教寺院殿堂总体上集中修建在丝路沿线地区,又随着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他地方也略有发展,但远不及丝路两侧。以下将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与政治环境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地理环境。
古浪县处于乌鞘岭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县境南部为中、高山地,中部为低山沟壑丘陵区,是古浪县重要的绿洲农业区,北部为荒漠区。这极大地影响着丝绸之路的走向。同时丝路的开通,使得武威成为扼守丝路的重要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紧邻凉州(武威)的古浪县势必受到其经济文化的影响。紧邻凉州(武威)的古浪县近水楼台先得月,受到了凉州(武威)佛教的影响,而佛教沿着丝路发展。丝路经济繁荣,为佛教寺院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财力物力,使得古浪县境内的佛教殿堂层出不穷。并且绝大多数沿着丝路路线建设起来。
强大的财力物力的支持使得历代佛教寺院建设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比如土门镇的清凉寺建筑范围方圆十里⑤。随着佛教在古浪的发展,境内寺院不断建立,现在查阅史料及实地走访,还能查到34处,可见古代古浪县境内的佛教寺院殿堂就更多了。究其损毁的自然原因,为地震。民国16年(1927)年,古浪发生了八级地震,古浪县城除了燃灯佛楼和杨家牌坊外,周围50里内变为废墟⑥。而且,在走访中发现,古浪镇的佛教寺院殿堂除燃灯佛楼外,都毁于此次地震,而且离古浪镇较近的土门镇也有一些寺院毁于此次地震,如三官楼,三教殿等。其他乡镇的暂无资料显示,但是也不能排除也有一些寺院毁于此次地震。总之,古浪县的佛教殿堂寺院总体上是集中修建在丝路沿线地区的,又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就形成了今日之分布格局。
nlc202309011548
(二)历史环境。
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古浪县佛教的历史与凉州佛教不差上下,同样历史悠久。就古浪县佛教而言,现在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寺院是青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⑦。而佛教在传入内地之后,就不断与儒家、道家文化交流沟通,吸收融合,在发展繁荣之后,又开始向西传播,诸多高僧虽为西行求法,可是所到之处均与当地僧侣进行了交流学习。建于唐代宪宗元和五年——十五年间的土门镇清凉寺,传说为“一名五台山游僧,自称是清凉国师澄观的弟子,募化布施,修建了清凉寺。”⑧传说或为空穴来风,但是也应证了汉地佛教在西传过程中对古浪佛教的影响。吐蕃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吐蕃控制的地方,佛教信仰浓郁。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崇信佛教的吐蕃人在当地的活动使得藏传佛教传入了凉州。吴生华在《凉州佛光》中提到“在吐蕃占领凉州的近百年内,凉州地区的寺院并未遭到破坏,相反,不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香火旺盛,绝大多数寺院都改宗藏传佛教。”⑨这与在古浪县的调查是相互印证的。后来的西夏国特别青睐佛教的基础上,又由于在西夏国“东、南、西三方邻接的宋朝、吐蕃和回鹘(高昌)佛教文化都早已具有深厚的基础”⑩,所有这些都为西夏国的佛教发展注入了原动力。而古浪地处于西夏国境内,其佛教发展也必然受其影响。B11
(三)政治环境
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通过大肆宣扬宗教的影响来建立其统治,用宗教来麻醉欺骗被统治阶级,这在河西走廊的佛教发展史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两晋十六国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为了加强其统治,利用佛教,从而大力支持佛教。到西夏时期,则表现的更为明显,统治者利用佛教使得被统治阶级将希望寄托于来世,承受现世的苦难。而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政策无疑为古浪县佛教的发展以及现在的历史遗址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各个政权之间交往的需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分分合合,统一与割据交相出现,各个国家或者割据政权之间为了求得自身生存以及其他的战略目的而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如在西夏时期,西夏向宋朝请印佛经,而宋朝有时是不收西夏作为纸墨工本的马匹的,反而全部赠送,表示对西夏的优待。西夏统治者则通过佛教来拉拢辽国,如西夏谅祚向辽进贡回鹘僧、金佛和《梵觉经》等。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也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古浪佛教作为西夏佛教的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其影响。
四、总结
古浪县处于河西走廊东段,扼守丝绸之路,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它成为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时的必经之地,又由于内地文化的发展进而反向西传河西走廊乃至西域,东来西往的僧人为当地的佛教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思想,新的血液。同时,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将藏传佛教传入当地,为古浪佛教的发展带来了另一个维度。同时由于历史时期国家政治的变化,统治阶级的政策变化,使得古浪佛教遗址的分布呈沿丝路方向发展的状况。
注释:
①傅占礼.甘肃史话丛书·古浪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14。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古浪县委员会编:《古浪名胜古迹》[M],古浪:准印证号:甘肃省内部图书准印证.甘新出063字总054号(2000)001号)古浪县文化印刷厂,2000.49.
③吴生华.两周佛光[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131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古浪县委员会编:《古浪名胜古迹》[M],古浪:准印证号:甘肃省内部图书准印证.甘新出063字总054号(2000)001号)古浪县文化印刷厂,2000.50.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古浪县委员会编:《古浪名胜古迹》[M],古浪:准印证号:甘肃省内部图书准印证.甘新出063字总054号(2000)001号)古浪县文化印刷厂,2000.146.
⑥傅占礼.甘肃史话丛书·古浪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34.
⑦吴生华.凉州佛光[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131.
⑧吴生华.凉州佛光[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134.
⑨吴生华.凉州佛光[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147.
⑩杜斗城等.河西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3.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古浪县委员会编:《古浪名胜古迹》[M],古浪:准印证号:甘肃省内部图书准印证.甘新出063字总054号(2000)001号)古浪县文化印刷厂,2000.
[2]傅占礼.甘肃史话丛书·古浪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3]吴生华.凉州佛光[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4]杜斗城等.河西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3.
1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1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套袋改善了果皮叶绿素的含量,使果实色泽鲜艳, 果皮细嫩,外观品质极大提高。同时套袋后改变了果实发育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透气状况等,减少了果面不良因素的刺激和损害,从而提高了果面光洁度,减少了果锈发生。详见表1。
套袋延迟了果实失水率。套袋后果面皮孔覆盖值表1不同育果袋红富士苹果外观质量的影响
外观质量1单果重/1g1底色1面色1着色面积/1%1果点1果面裂纹1光洁度指数/1%双层纸袋1240.21乳白1艳红185.51小、少、白1浅、少191.3单层纸袋1238.01乳黄1艳红184.31小、少、黄白1浅、少185.2膜袋1258.11绿1淡红148.01小、中、黄褐1浅、少181.5不套袋(对照)1246.11绿1淡红152.21大、多、褐1深、多177.3降低,角质层分布均匀一致,从而使果实不易失水,有利于增强果皮的保水能力, 推迟果实失水褐变出现的时间,提高了果实商品价值。
套袋使果实的安全性提高。果实套袋后由于果袋的阻隔和保护作用,避免了农药与果面的直接接触,显著降低了农药的残留量,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尤其是选用双层果袋效果明显优于单层果袋。
在落花后30~40 d开始套袋,套袋在晴天上午8-11时、下午3-6时进行,要避开中午高温、早晨露水未干和傍晚返潮3个时段。套袋前应当喷1次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钙肥,补钙2~3次,间隔7~10 d,要用高档低毒低残留农药。遇雨时要补喷药剂。
在采果前10~15 d摘除果袋。先摘除外袋,间隔5~7 d(最好经过3个晴天后)再摘除内袋。实践证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富士苹果解袋的最佳时期。摘除果袋的正确方法:在晴天上午8-11时、下午3-6时进行,避开正午日光最强时段,这样不易发生日灼。摘除果袋后,应当及时喷1次农抗120或大生M-45、易保等保护性农药。可在摘除外袋的同时配合摘除果实遮光叶片,在摘除内袋后2~4 d将未着色果面转向向阳面,并及时整平树行地面铺设反光膜。
2不同果袋应用效果评价
现在进入庄浪县苹果主产区,套袋栽培已是无处不在。通过对庄浪县50个挂果苹果园的实地调查,发现苹果套袋栽培主要使用的育果袋是“三色”果袋和“纸+膜”果袋,果农普遍认为“三色”袋好,套“三色”袋的苹果可长期存放且不变色;“纸+膜”果袋与“三色”袋相比,苹果长期存放后容易褪(脱)色,但刚采摘下来的果实色泽好。而使用膜袋常常会造成果实日灼,因此目前几乎无人再使用。朱店杨柳果农认为“欢迎”牌三色袋,透气性能高、沥水性强、内袋涂蜡里层蜡光均匀、袋子缝制质量好、没日灼(烧)、褪绿快,套后苹果果面光洁、病害少,但缺点是袋纸稍硬。万泉部分果农认为 “新惠阳”和“绿果林”牌三色袋很好。在生产实际中,普遍认为应用效果较好的果袋有绿果林、新惠阳、欢迎、佳农等品牌。
3套袋生产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3.1存在问题
3.1.1投入成本增加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输出务工和果园面积的迅速增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果树生产用工量逐年增加,尤其在疏花、定果、套袋、摘袋、采收等时效性强、用工量大的季节,与直接从事果园管理的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力构成特点矛盾突出,劳动力的工价逐年上涨,果农普遍反映难以承受。以每667 m2套1万果袋测算,符合要求的果袋单价多在0.05元/个以上,按最低价0.05元/个计算,仅果袋就需500元/667 m2;套袋工钱以0.02元/袋计(甚至在一些地方达到0.025~0.03元/袋),则套667 m2
就需人工费200元,再加上摘袋的工钱,667m2投入套袋、摘袋的成本与工价合计近千元,直接影响到果园效益和农民收益。
3.1.2套袋持续时间较长近两年由于苹果产量逐年增加,劳动力明显不足,有些果农只注重了套袋形式,而却忽视了套袋实效,甚至在一些地方面积较大的家庭果园6月底也未完成果实套袋,人为地提前或延长了套袋时间,错过了套袋最佳时期,造成了果实褪绿差和着色不良。
3.1.3两次间隔摘袋要求没有得到落实多数果农为减少投资和劳动强度,果园一次性摘除内外两层果袋,引起果实返青、果面污染等现象出现。特别是2010年,不仅一次性摘除内外两层果袋,而且摘袋时间又偏早,不按要求,不看天气,摘袋后不及时喷杀菌剂,加上果园施氮肥过多,摘袋后果实返青、果面污染、果面粗糙,引起果品商品质量和贮藏性大大降低。
3.1.4部分果园疏花不到位有些果园留果量大,甚至每667 m2套袋达到1.6万~1.8万个,大大超出要求留果量1.0万~1.2万个,没有真正明白“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的朴素道理,不仅增加了果袋投资和人力成本,降低了等级果和优质果的比率,而且影响树体生长和连年的结果。
3.1.5重果袋价格,轻果袋质量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庄浪县使用果袋的种类有12种,价格差异较大,有些果农只看果袋价格,不看果袋质量,实践中出现了:有的果袋透光性大,导致苹果褪绿较差;有的果袋渗透性大、吸水性强,遇雨后果袋就附着在果实上,既影响果实生长,又影响果实着色,同时锈果率也有所增加;有些果袋耐撕裂指数较小,容易风化破裂。
3.2对策
3.2.1严格操作,科学管理加强果农技术培训,学习掌握相关标准,严格按要求操作,适时套袋、摘袋,保证果实在果袋内的生长时间;适时进行叶(果)面补钙,防止套袋后因正常生理作用减弱而引起缺钙等生理病害的增加,同时要继续加强早期落叶病和果实黑红点病的综合防治;合理修剪,逐渐改善盛果期果园通风透光条件,调节树体负载量,保持阳光树行;合理施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尤其是在苹果生长后期),增加钾肥,促进糖分积累,克服套袋苹果糖分和芳香物质相对较低和糖酸比失调的缺点。
3.2.2引进着色好的品种,推行无袋栽培引进推广着色好的富士系品种进行无袋栽培,缩小套袋与无袋栽培苹果着色的差异,如引进推广日本富士冠军、宮崎富士、宮藤富士等苹果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国内选育的烟富系列、富民短枝、礼泉短富等品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对水果的需求也从“产量时代”跨入“质量时代”,追求优质、保健和无公害果品已成为时代主潮流。多年来,庄浪县果区对套袋工作十分重视,普遍在科学肥水、合理树体、简化修剪、无害防治和严格疏花定果的基础上,逐果进行套袋,确保果实内在和外观品质整体提高。庄浪县苹果套袋采用的果袋主要有双层纸袋、单层纸袋、塑膜袋、“纸+膜”袋等,但生产中应用最多的仍是双层纸袋。现将庄浪县苹果套袋情况调查总结如下,供生产中参考。
1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1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套袋改善了果皮叶绿素的含量,使果实色泽鲜艳, 果皮细嫩,外观品质极大提高。同时套袋后改变了果实发育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透气状况等,减少了果面不良因素的刺激和损害,从而提高了果面光洁度,减少了果锈发生。详见表1。
套袋延迟了果实失水率。套袋后果面皮孔覆盖值表1不同育果袋红富士苹果外观质量的影响
外观质量1单果重/1g1底色1面色1着色面积/1%1果点1果面裂纹1光洁度指数/1%双层纸袋1240.21乳白1艳红185.51小、少、白1浅、少191.3单层纸袋1238.01乳黄1艳红184.31小、少、黄白1浅、少185.2膜袋1258.11绿1淡红148.01小、中、黄褐1浅、少181.5不套袋(对照)1246.11绿1淡红152.21大、多、褐1深、多177.3降低,角质层分布均匀一致,从而使果实不易失水,有利于增强果皮的保水能力, 推迟果实失水褐变出现的时间,提高了果实商品价值。
套袋使果实的安全性提高。果实套袋后由于果袋的阻隔和保护作用,避免了农药与果面的直接接触,显著降低了农药的残留量,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尤其是选用双层果袋效果明显优于单层果袋。
在落花后30~40 d开始套袋,套袋在晴天上午8-11时、下午3-6时进行,要避开中午高温、早晨露水未干和傍晚返潮3个时段。套袋前应当喷1次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钙肥,补钙2~3次,间隔7~10 d,要用高档低毒低残留农药。遇雨时要补喷药剂。
在采果前10~15 d摘除果袋。先摘除外袋,间隔5~7 d(最好经过3个晴天后)再摘除内袋。实践证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富士苹果解袋的最佳时期。摘除果袋的正确方法:在晴天上午8-11时、下午3-6时进行,避开正午日光最强时段,这样不易发生日灼。摘除果袋后,应当及时喷1次农抗120或大生M-45、易保等保护性农药。可在摘除外袋的同时配合摘除果实遮光叶片,在摘除内袋后2~4 d将未着色果面转向向阳面,并及时整平树行地面铺设反光膜。
2不同果袋应用效果评价
现在进入庄浪县苹果主产区,套袋栽培已是无处不在。通过对庄浪县50个挂果苹果园的实地调查,发现苹果套袋栽培主要使用的育果袋是“三色”果袋和“纸+膜”果袋,果农普遍认为“三色”袋好,套“三色”袋的苹果可长期存放且不变色;“纸+膜”果袋与“三色”袋相比,苹果长期存放后容易褪(脱)色,但刚采摘下来的果实色泽好。而使用膜袋常常会造成果实日灼,因此目前几乎无人再使用。朱店杨柳果农认为“欢迎”牌三色袋,透气性能高、沥水性强、内袋涂蜡里层蜡光均匀、袋子缝制质量好、没日灼(烧)、褪绿快,套后苹果果面光洁、病害少,但缺点是袋纸稍硬。万泉部分果农认为 “新惠阳”和“绿果林”牌三色袋很好。在生产实际中,普遍认为应用效果较好的果袋有绿果林、新惠阳、欢迎、佳农等品牌。
3套袋生产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3.1存在问题
3.1.1投入成本增加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输出务工和果园面积的迅速增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果树生产用工量逐年增加,尤其在疏花、定果、套袋、摘袋、采收等时效性强、用工量大的季节,与直接从事果园管理的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力构成特点矛盾突出,劳动力的工价逐年上涨,果农普遍反映难以承受。以每667 m2套1万果袋测算,符合要求的果袋单价多在0.05元/个以上,按最低价0.05元/个计算,仅果袋就需500元/667 m2;套袋工钱以0.02元/袋计(甚至在一些地方达到0.025~0.03元/袋),则套667 m2
就需人工费200元,再加上摘袋的工钱,667m2投入套袋、摘袋的成本与工价合计近千元,直接影响到果园效益和农民收益。
3.1.2套袋持续时间较长近两年由于苹果产量逐年增加,劳动力明显不足,有些果农只注重了套袋形式,而却忽视了套袋实效,甚至在一些地方面积较大的家庭果园6月底也未完成果实套袋,人为地提前或延长了套袋时间,错过了套袋最佳时期,造成了果实褪绿差和着色不良。
3.1.3两次间隔摘袋要求没有得到落实多数果农为减少投资和劳动强度,果园一次性摘除内外两层果袋,引起果实返青、果面污染等现象出现。特别是2010年,不仅一次性摘除内外两层果袋,而且摘袋时间又偏早,不按要求,不看天气,摘袋后不及时喷杀菌剂,加上果园施氮肥过多,摘袋后果实返青、果面污染、果面粗糙,引起果品商品质量和贮藏性大大降低。
3.1.4部分果园疏花不到位有些果园留果量大,甚至每667 m2套袋达到1.6万~1.8万个,大大超出要求留果量1.0万~1.2万个,没有真正明白“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的朴素道理,不仅增加了果袋投资和人力成本,降低了等级果和优质果的比率,而且影响树体生长和连年的结果。
3.1.5重果袋价格,轻果袋质量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庄浪县使用果袋的种类有12种,价格差异较大,有些果农只看果袋价格,不看果袋质量,实践中出现了:有的果袋透光性大,导致苹果褪绿较差;有的果袋渗透性大、吸水性强,遇雨后果袋就附着在果实上,既影响果实生长,又影响果实着色,同时锈果率也有所增加;有些果袋耐撕裂指数较小,容易风化破裂。
3.2对策
3.2.1严格操作,科学管理加强果农技术培训,学习掌握相关标准,严格按要求操作,适时套袋、摘袋,保证果实在果袋内的生长时间;适时进行叶(果)面补钙,防止套袋后因正常生理作用减弱而引起缺钙等生理病害的增加,同时要继续加强早期落叶病和果实黑红点病的综合防治;合理修剪,逐渐改善盛果期果园通风透光条件,调节树体负载量,保持阳光树行;合理施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尤其是在苹果生长后期),增加钾肥,促进糖分积累,克服套袋苹果糖分和芳香物质相对较低和糖酸比失调的缺点。
3.2.2引进着色好的品种,推行无袋栽培引进推广着色好的富士系品种进行无袋栽培,缩小套袋与无袋栽培苹果着色的差异,如引进推广日本富士冠军、宮崎富士、宮藤富士等苹果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国内选育的烟富系列、富民短枝、礼泉短富等品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对水果的需求也从“产量时代”跨入“质量时代”,追求优质、保健和无公害果品已成为时代主潮流。多年来,庄浪县果区对套袋工作十分重视,普遍在科学肥水、合理树体、简化修剪、无害防治和严格疏花定果的基础上,逐果进行套袋,确保果实内在和外观品质整体提高。庄浪县苹果套袋采用的果袋主要有双层纸袋、单层纸袋、塑膜袋、“纸+膜”袋等,但生产中应用最多的仍是双层纸袋。现将庄浪县苹果套袋情况调查总结如下,供生产中参考。
1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1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套袋改善了果皮叶绿素的含量,使果实色泽鲜艳, 果皮细嫩,外观品质极大提高。同时套袋后改变了果实发育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透气状况等,减少了果面不良因素的刺激和损害,从而提高了果面光洁度,减少了果锈发生。详见表1。
套袋延迟了果实失水率。套袋后果面皮孔覆盖值表1不同育果袋红富士苹果外观质量的影响
外观质量1单果重/1g1底色1面色1着色面积/1%1果点1果面裂纹1光洁度指数/1%双层纸袋1240.21乳白1艳红185.51小、少、白1浅、少191.3单层纸袋1238.01乳黄1艳红184.31小、少、黄白1浅、少185.2膜袋1258.11绿1淡红148.01小、中、黄褐1浅、少181.5不套袋(对照)1246.11绿1淡红152.21大、多、褐1深、多177.3降低,角质层分布均匀一致,从而使果实不易失水,有利于增强果皮的保水能力, 推迟果实失水褐变出现的时间,提高了果实商品价值。
套袋使果实的安全性提高。果实套袋后由于果袋的阻隔和保护作用,避免了农药与果面的直接接触,显著降低了农药的残留量,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尤其是选用双层果袋效果明显优于单层果袋。
在落花后30~40 d开始套袋,套袋在晴天上午8-11时、下午3-6时进行,要避开中午高温、早晨露水未干和傍晚返潮3个时段。套袋前应当喷1次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钙肥,补钙2~3次,间隔7~10 d,要用高档低毒低残留农药。遇雨时要补喷药剂。
在采果前10~15 d摘除果袋。先摘除外袋,间隔5~7 d(最好经过3个晴天后)再摘除内袋。实践证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富士苹果解袋的最佳时期。摘除果袋的正确方法:在晴天上午8-11时、下午3-6时进行,避开正午日光最强时段,这样不易发生日灼。摘除果袋后,应当及时喷1次农抗120或大生M-45、易保等保护性农药。可在摘除外袋的同时配合摘除果实遮光叶片,在摘除内袋后2~4 d将未着色果面转向向阳面,并及时整平树行地面铺设反光膜。
2不同果袋应用效果评价
现在进入庄浪县苹果主产区,套袋栽培已是无处不在。通过对庄浪县50个挂果苹果园的实地调查,发现苹果套袋栽培主要使用的育果袋是“三色”果袋和“纸+膜”果袋,果农普遍认为“三色”袋好,套“三色”袋的苹果可长期存放且不变色;“纸+膜”果袋与“三色”袋相比,苹果长期存放后容易褪(脱)色,但刚采摘下来的果实色泽好。而使用膜袋常常会造成果实日灼,因此目前几乎无人再使用。朱店杨柳果农认为“欢迎”牌三色袋,透气性能高、沥水性强、内袋涂蜡里层蜡光均匀、袋子缝制质量好、没日灼(烧)、褪绿快,套后苹果果面光洁、病害少,但缺点是袋纸稍硬。万泉部分果农认为 “新惠阳”和“绿果林”牌三色袋很好。在生产实际中,普遍认为应用效果较好的果袋有绿果林、新惠阳、欢迎、佳农等品牌。
3套袋生产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3.1存在问题
3.1.1投入成本增加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输出务工和果园面积的迅速增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果树生产用工量逐年增加,尤其在疏花、定果、套袋、摘袋、采收等时效性强、用工量大的季节,与直接从事果园管理的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力构成特点矛盾突出,劳动力的工价逐年上涨,果农普遍反映难以承受。以每667 m2套1万果袋测算,符合要求的果袋单价多在0.05元/个以上,按最低价0.05元/个计算,仅果袋就需500元/667 m2;套袋工钱以0.02元/袋计(甚至在一些地方达到0.025~0.03元/袋),则套667 m2
就需人工费200元,再加上摘袋的工钱,667m2投入套袋、摘袋的成本与工价合计近千元,直接影响到果园效益和农民收益。
3.1.2套袋持续时间较长近两年由于苹果产量逐年增加,劳动力明显不足,有些果农只注重了套袋形式,而却忽视了套袋实效,甚至在一些地方面积较大的家庭果园6月底也未完成果实套袋,人为地提前或延长了套袋时间,错过了套袋最佳时期,造成了果实褪绿差和着色不良。
3.1.3两次间隔摘袋要求没有得到落实多数果农为减少投资和劳动强度,果园一次性摘除内外两层果袋,引起果实返青、果面污染等现象出现。特别是2010年,不仅一次性摘除内外两层果袋,而且摘袋时间又偏早,不按要求,不看天气,摘袋后不及时喷杀菌剂,加上果园施氮肥过多,摘袋后果实返青、果面污染、果面粗糙,引起果品商品质量和贮藏性大大降低。
3.1.4部分果园疏花不到位有些果园留果量大,甚至每667 m2套袋达到1.6万~1.8万个,大大超出要求留果量1.0万~1.2万个,没有真正明白“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的朴素道理,不仅增加了果袋投资和人力成本,降低了等级果和优质果的比率,而且影响树体生长和连年的结果。
3.1.5重果袋价格,轻果袋质量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庄浪县使用果袋的种类有12种,价格差异较大,有些果农只看果袋价格,不看果袋质量,实践中出现了:有的果袋透光性大,导致苹果褪绿较差;有的果袋渗透性大、吸水性强,遇雨后果袋就附着在果实上,既影响果实生长,又影响果实着色,同时锈果率也有所增加;有些果袋耐撕裂指数较小,容易风化破裂。
3.2对策
3.2.1严格操作,科学管理加强果农技术培训,学习掌握相关标准,严格按要求操作,适时套袋、摘袋,保证果实在果袋内的生长时间;适时进行叶(果)面补钙,防止套袋后因正常生理作用减弱而引起缺钙等生理病害的增加,同时要继续加强早期落叶病和果实黑红点病的综合防治;合理修剪,逐渐改善盛果期果园通风透光条件,调节树体负载量,保持阳光树行;合理施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尤其是在苹果生长后期),增加钾肥,促进糖分积累,克服套袋苹果糖分和芳香物质相对较低和糖酸比失调的缺点。
【古浪县第三中学】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