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资料运用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上的资料运用

课堂上的资料运用 篇1

——听《五柳先生传》后有感

最近,听了育英学校一老师的一堂课《五柳先生传》。老师的课大致是这样的。

课前,PPT: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辛酸∕

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

已化作我的坚定 同时伴随的音乐《在路上》,歌声悦耳,音响的效果很好,当时的我也深受感染,对这堂充满了的期待。

接下来,便是导入。老师说:刚才的音乐叫《在路上》,我们今天学习《五柳先生传》。再接下来,一定是走进文本了。齐读后出示PPT第一个 问题:结合文章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番师生互动之后,老师出示PPT:淡泊名利,自然率真,安贫乐道的人。第二个问题:结合文章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陶渊明)?学生又是一番各抒己见。

之后,老师问:读书不求甚解,你怎么看待他的读书方法?老师讲到了陶渊明的三个爱好中得性嗜酒时,老师借助PPT出示了关于陶渊明的诗句:①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②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还出示了杜甫的诗句: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得出结论:陶渊明性嗜酒是因为有志难酬。紧接着出示了中国文化史上关于酒的诗:对酒当个,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接着是两段长长得关于酒历史,酒文化的文字。老师说:酒除了宽心遣兴,是都还有其他原因,PPT出示东晋时期名士为避祸,寄情药、酒的相关文字。

分析文中“不”字的用法和用意,老师又是一段一段的文字显示,还有引用了钱钟书,引用了《论语》。真可谓是丰富多彩,我可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啊,我无法记录下那些文字。他的板书设计:闲﹨

志(道)

乐/

课堂结束了,我甩甩酸疼的手臂,扭扭僵硬的脖子。课前的期待,一扫而光,课前的那首诗和那首歌,怎么就没走进课堂里,那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堂课,看得出老师备课是花了大量的功夫的,光搜集材料就得广泛涉猎。同时,老师还得对文本深入解读,只有将深入解读,才能拿捏得准每一句和和材料的对接。老师很有文学的功底,博学善思,这是好老师的基础。但是,这堂课,对陶渊明的解读,老师却用了大量的材料,这样的效果一定好吗,我不敢苟同。相反,我认为再这堂课上,老师的大量材料,成了堆砌,成了装饰,也成了累赘。学生非但难以消受,反而成了障碍。过多的资料,让学生老师忙成一团,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老师也没有时间去深入,只是皮毛,只是一掠而过,像我们做的图片放映,一闪而过。

我有10多年的教龄了,经历了老教材到新教材的过渡,也目睹了老教法到新教法的进步,发现了现在语文老师在教学课堂上喜欢上了用外界资料。或名人名语,或佳作名篇,或教师习作,整个课堂是热闹,富足,文秀,颇显美丽。资料的引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了教师的语文课堂,也美化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是,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懂得。如果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外界的资料,就会显得臃肿,反而导致了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降低。表现在:

学生领悟性不够,无法理解老师的材料内容,激比起学生的兴趣,自然理解不了老师的意图,起不到该有的作用。

学生接受力不够,负担加重,流于形式,反而忙得手足无措,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

课堂上的资料运用 篇2

一、利用教材中的辅助资料导入新课

教材中有许多辅助资料是紧扣教材较为简单而且和生活联系较紧的小问题, 这类资料可以引起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冲突,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例如:讲到“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时, 引用教材中的小问题“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是否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导入新课, 这个问题把两种差别很大的生物放在一起比较, 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利用教材中的辅助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

有些教材资料是专门为学生理解重点、解决难点和培养探究思维能力而设计的, 教师如果在讲新授课时巧妙利用, 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梯度, 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 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 可利用教材中的问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及下面的小资料“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 40%是DNA。对蛋白质和DN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硫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 99%的磷都存在于DNA分子中”。这个小问题的思考和小资料阐述就进一步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很容易度过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这一难点。

三、利用教材中的辅助资料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须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思维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栏目在这方面可以起到“授渔”的作用。如:为什么人体选择脂肪而不选择糖元作为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呢?这本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教材中的小资料“脂肪和糖元氧化释能比较”又为教师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捷径,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小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尽管脂肪和糖元都能贮存能量, 但由于1g脂肪所在体内储存所占的体积是1g糖元所占体积的1/5, 而1g脂肪释放的能量 (约38.91KJ/g) 比1g糖元 (约1 7.1 5KJ/g) 大1倍多, 然后再结合生物进化的知识展开讨论,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探究:两者都是由C、H、O组成, 为什么在能量的释放上差异这么大?教师写出脂肪的分子式, 比较C、H、O的个数比, 再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全过程中每一步能量的释放差异, 能量产生的多少主要取决于[H]与氧结合释放的能量。学生就会明白有机物中H的个数比越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H]越多, [H]与氧结合释放的能量越多。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最终得出结论, 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尝到求知的甜头,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教材中的辅助资料加强理论与生产生活间的联系

蛋白质代谢时, 氨基酸通过氨基转换作用生成新的氨基酸必须有转氨酶的参与。什么是转氨酶, 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 但教材小资料介绍了GPT (谷丙转氨酶) ,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该小资料, 学生了解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以及该酶在人体血液中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

五、利用辅助资料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利用小资料,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设计生物实验, 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很大帮助。如“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中提供小资料是“科学家用42K证明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运输途径的实验”, 仔细阅读后,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本实验运用了什么技术手段?此技术手段在教材哪些内容出现过?你认为此项技术还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这里学生很快会联想到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到底是来自H2O中的氧, 还是来自CO2中的氧的实验;按照科学家们的思路,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有机物是通过植物体的哪个部分运输的?再联系到实验设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 为什么要选择标记35S和32P两种元素?从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小资料就得到答案。

当然, 在利用小资料时要处理好教材主体部分与小资料的关系, 小资料与教材主体部分是有机的整体, 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适时适度地运用小资料,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摘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整合教材资源, 创设探究环境, 尤其是教材中各种辅助小资料。要利用教材中的辅助资料导入新课, 突破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论与生产生活联系, 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课堂上的资料运用 篇3

一、全部不加修改的选用

就是所选的历史资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完全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活跃课堂,提升趣味,增加课堂效果,我们要积极选用这类教学辅助资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促进。

我们在讲北宋的时候,教科书只是提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及澶渊之盟而且强调了澶渊之盟的重要作用。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杨家将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问关于杨家将的历史事迹,确切的说,学生要知道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我们如果要讲杨家将就不得不讲宋太宗赵光义的雍熙北伐,杨业本名杨重贵,是五代十国中的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养孙,赐名刘继业,后改名杨业。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没有攻下北汉政权,赵光义不但攻下太原城,而且还收服北汉名将刘继业,并给他改名杨业,授左领军卫大将军,由于他“老于边事,洞晓敌情”,被任命为知代州兼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防御辽国。杨业的事迹主要是从降宋以后开始的。血战金沙滩,困守两狼山,七子报国,满门忠烈。杨延昭,杨文广,杨忠宝,甚至是杨门女将,也在传说和故事中频频出现。我觉得,对于这一段历史资料的补充,首先应该强调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来看待历史人物和评价历史事件。第二我们要正确把握历史人物在民族关系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第三要尊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受,可以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讲授历史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播放影视资料如于仁泰的《忠烈杨家将》等。

二、有针对性的区分选用

有些历史资料比较丰富,而且与教材要求有出入,有可能强化了或者是弱化了所要讲的历史内容,甚至有些历史资料有意淡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要加以区分,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时代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文化,我们选取的材料一定要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毕加索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教材中只介绍了他的名画《格尔尼卡》,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我们如果进行系统的讲解,就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补充。一是本画创作的历史背景。二是什么是立体主义?三是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时的精神情态。我们先说历史背景,西班牙叛军头目弗朗哥勾结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企图用武力推翻西班牙共和国政权,1937年4月26日德国多架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造成1654人被炸死,889人被炸伤,70/100的房屋被摧毁。对于西班牙革命,教材根本没有,我们是否需要补充?我们应该怎样补充?这些问题都要根据需要,对现有的历史资料筛选,甄别,挑选,然后再根据需要补充。我们再说什么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由毕加索和法国画家布拉克创立,兴起于1908年,繁荣于20年代,主要特点是将绘画的主体拆分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多个几何图形,具有多个视点,色彩较为单调,表现力画面主体在各个不同时间里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如毕加索的《弹曼陀铃的少女》,《景物与藤椅》,《梦》,《雕塑家》等。如果让学生真正了解立体主义,就需要许多画作来解释,而不是抽象和简单的,语言叙述,这样我们就将毕加索单独提出来,要讲一节专题课,甚至,我们会因此成为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最后是毕加索的个人,《格尔尼卡》的创作是1937年西班牙政府委托毕加索为巴黎世博会创作一幅油画,毕加索厌恶这种官方任务,一直推托着。直到德军轰炸格尔尼卡,激发了毕加索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欲望,在巴黎的奥古斯汀画室,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格尔尼卡》,画作高349.3厘米,长776.6厘米,裱后面积是27平方米。毕加索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勾勒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气氛。惊恐万分的马垂死挣扎张大嘴巴,战士破碎的躯体,绝望的母亲……。但不为人知的是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画室,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时候,毕加索的两个情人德蕾莎和朵拉大打出手,这就涉及到毕加索一生之中究竟有多少个情人,每个情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扮演什么角色?这些情人对毕加索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哪些画作是表现毕加索情人的?表达了毕加索什么样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对于是否将毕加索的情人作为资料让他们出现在课堂上,在教学参考上并没有提及,我认为可以根据情况加以选择。

三、渗透价值的挑选使用

我们认为有些历史资料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关系,但能透漏出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发展方向,我们这个时候就应该,挑拣有用的历史资料,将历史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这种方式我们称为为学生种下一粒种子,有可能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任,走一步,看百步。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等等。

我们教材中段祺瑞和吴佩孚这一对师生和对头是以历史的反面出现的,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怀,就是对待日本人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与日本人合作,不做汉奸,卖国贼。段祺瑞死后,吴佩孚亲自致联: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生;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我们应该认识到反动军阀也有忧国忧民情怀,这一点不容否定,我们教者应该教会学生正反两面看待历史,正确评价历史,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充满快乐,提升学习效果。

四、在糟粕中提供详实资料使用

是在没明确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学会判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定标准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是独自见解,也可以是集体意见,甚至可以是在学生特有年龄阶段所有的偏激的评价,我们都要接受,因为我们所给出的历史资料所产生的课堂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允许学生的表达,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渴求性,充满对知识的创造性地剖析和解读,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共同跨越。

课堂上的资料运用 篇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二、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复述课文。

三、教学难点

1、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感受澳大利亚人民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四、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试着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第 1 页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体现一个城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家知道文明素质是指哪些吗?学生交流。(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板书课题: 28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什么是“屏障”?“人造屏障”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造屏障”?为什么打引号?……)

4.交流:通过预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解决。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 2 页 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学习1—2节

(1)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从1、2小节中了解到什么? 学生交流:澳洲人非常文明。哪些地方看出? 交流出示:

陈旧 宽敞整洁 舒适快捷 上班高峰 座无虚席 纷纷让座

环境安静 阅读书报 闭目养神 压低嗓门 窃窃私语(2)有感情地朗读好1、2小节。

说明:多让学生个别读一读,感受安静文明环境,让其身临其境。

(3)请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选择一个内容说说。(4)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课文1、2节。说明:先让学生运用关联词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再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由易到难,设置坡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澳洲人的文明素养很高,他们有着多么良好的公民意识,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5)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平时是这样,遇到特殊

第 3 页 情况也是这样。

2、学习3—6节

(1)指名读3—6节,思考:课文中的“人造屏障”是指什么?

(“人造屏障”是由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一圈。)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造屏障”呢?你能不能说说原因。

(为了帮助要撒尿的小外孙解决燃眉之急)

(3)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默读3—6节,用浪线划出“我”和女儿告诫、提醒、责备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小外孙变化的有关语句。交流出示:

我见小外孙上了列车后时不时地拉开易拉罐喝着,就告诫说:“你这样喝个不停,万一小便急了怎么办?” 女儿也提醒他说:“外公说得对,轻轨列车上是没有厕所的。”

“啊呀!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女儿责备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看你到哪里去小便。”

开头他还强忍着,只是悄悄地对他母亲说:“妈咪,我想撒尿。”

这时被小便憋得面红耳赤的小外孙,索性哭鼻子,耍脾气地

第 4 页 高声嚷了起来:“妈咪,我熬不住,我要撒尿啦!”(4)品读这些语句,抓住体会“撒尿危机”。

说明:以解决危机为课文重点,抓住“告诫”、“提醒”、“责备”等提示语指导朗读,围绕文明习惯指导教学。同时读好小外孙变化的语句(悄悄——面红耳赤——高声嚷),体会“撒尿危机”。

(5)小外孙的这声嚷嚷,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了一块石头,原本静悄悄的车厢,顿时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骚动”一词与前文的哪个词语相呼应?(第二小节中的“安静”),“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齐读第5节

说明:文章告诉我们一种文明的习惯需要大家来维护,课文前两节渲染一种习惯,联系上文,有一个词很重要——“安静”,与“骚动”相呼应,“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文明的状态下解决困难。不光是解决危机,所做的都是维护文明的习惯。(6)展开合理想象填空并复述:

面对小外孙吵着要撒尿,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牵动了满车厢乘客的心。一位金发女郎,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谁,怎么做)…… 说明: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

第 5 页 口头复述的训练,是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再创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7)复述方法指导。

像刚才这样的复述,我们称之为详细复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详细复述,能吸引听众,牢牢抓住听众的心。而在时间有限,别人也只需要大致了解事情的经过。我们就需要简明扼要把事情讲清楚。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复述方式。

(四)总结交流:

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墨尔本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它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更因为它充满了人情味,时时让人感到温馨。在商店里、在车站、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微笑。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科学发展观动员会上的讲话资料 篇5

同志们:

根据镇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学校党支部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今天我们召开全校党员教干动员大会,动员广大党员和干部,迅速投入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任务。为了确保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按照上级的部署深入开展,真正收到实效。下面,就我校如何开展好本次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推动我校各项工作,深化改革,开创新局面,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们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以及家长的新需要,我们工作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找准影响和制约我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推动学校教育教

学、管理和服务提高一个新的水平。

二、明确目标要求,把握基本原则,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1.明确目标要求:学习实践活动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在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推进学习讨论成果落实、创新教育机制体制、促进我校党建水平的提高、推动我校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教职工得实惠。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打破条条框框,不断开拓创新,实现学校工作的新突破

2.要把握基本原则: 为了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必须着重把握四大原则:一要坚持解放思想,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以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二要突出实践特色,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学校重点工作集合起来,与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制度结合起来,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走过场,把实践特色不折不扣贯穿活动全过程。三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中民智,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动员引导群众参与,全面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四要正面教育为主。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注意保护、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切实抓好关键环节,认真完成各阶段任务。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从9月开始,2010年2月底结束,分为个阶段。

一是学习调研阶段。首先,要抓好理论学习,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重要论述摘要》等重要著作。学习镇党委的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文件精神和宣传资料。学习要做到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融会贯通。其次,要认真抓好调查研究。全体教干要围绕以“科学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结合各自的分管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制约学校发展、教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积极撰写科学发展建议书,并形成调研报告。第三,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增强加快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是分析检查阶段。认真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支部民主生活会,重点查找个人和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拿我们学校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工作作风的自查。作为干部,有没有带动好教职工落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作为班主任,有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班级;作为教师,有没有认真上好一堂课;作为工勤人员,有没有吃苦耐劳、服务教学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上班要准时一点,上课质量要优良一点,干部办事效率要高一点,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作为一个教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些要求都做不到,我们还谈什么科学发展观呢?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认真撰写专题分析检查报告,切实把问题找准、找深、找实,把原因分析透彻。

三是整改落实阶段。要精心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根据群众评议的意见建议,针对梳理出来的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落实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时限要求和责任分工,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落到实处。整改方案要公之与众,接受群众监督。要联系本科室、本部门工作实际,突出重点解决问题。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做好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地总结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客观系统地总结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及主要措施。

四、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党支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长、支部书记胡顺峰任组长,副校长王经春、支部副书记王济欣、工会主席袁秋华任副组长,成员为全体中层干部,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济欣(兼),成员:杨强

王云龙。各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是本部门的第一在责任人,要负总责,层层抓好落实。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党员。学校领导班子要起好带头作用,带头调查研究,深入到教育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带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讨论,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带头整改落实,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整改,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确定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时限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

学习实践活动坚持体现实践特色,建议同志们开好一次民主座谈会、完成一篇调研文章、破解一个难题、创新一项工作、实施一个课题;为学校教育科学发展出谋献策,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

此外,还要注意统筹兼顾,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要突出重点,紧扣主题,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影视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历史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不仅符合新课改要求,也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历史有全新的认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的去学习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词:影视资料 历史教学 应用

21世纪,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影视文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增长点,社会正在由“读书”时代进入读“电子”时代。影视因为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的强劲优势,而受到青少年的青睐。据调查显示,青少年获取中国历史知识的途径,除课堂教学外,一半以上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游戏”、“互联网”等得到的。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影视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历史课的生动性、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活跃历史课堂教学,强化历史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所以,让学生借助影视资料辅助历史学习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影视资源概述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贯穿古往今来,横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历史影视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丰富的历史题材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极为丰富、取之不尽的资源。

历史影视资源就是一种以电影或电视为手段,借用历史人物、事件、背景,使消逝了的时空与人物通过文字、图像、屏幕得以“复现”的“拟真”拍摄,它是一种对历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叙述。这种历史叙述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叙述,而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叙述,它包含着艺术想象。

影视集艺术、科技知识为一体,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著名学者爱因海姆曾说:“电视是对我们的智力所提出的一种新的严峻考验。如果我们成功地掌握了这一新兴媒介,它将为我们造福。”对很多人来说,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电视和电影。

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现状。

二、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历史教育仍有一些问题存在,教师仍为课堂主体,满堂灌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历史学科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为了更好的满足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需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并转变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借助于现代化影视媒体的力量,开展创新型教育,将影视资料巧妙的融入到教学中来,用新的视觉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并在兴趣的指引下,更好的投入到历史教学中,使自己的历史水平有所提高。2.传统的历史教育以说教为主,使得整个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不能达到历史课堂原有“再造真实与生趣得兼”的目的。历史是一个有血有肉、能给人们带来启迪和回忆的学科,针对现代化教育下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空间。通过多媒体播出与教学有关的影视资料,为学生创造历史情境,并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教育,不仅生动形象的展现历史原型,而且易于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去思考和理解,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3.一堂优秀的历史课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加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历史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影视资料是历史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影视资料巧妙的运用到历史教学上可以有效的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对此必须高度的重视。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向大众化社会迈进,使历史与社会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并借助于影视资料促进历史教育的有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历史教学的宗旨,才能使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教学设计 1.学校开设影视欣赏课程,建立影视资源库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影视资源进入历史课堂,改变了以教科书为唯一信息源的状况,显示出很强的教学优势,而丰富的历史影视片源,又为影视信息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历史题材影视的广泛性是一致的,几乎所有的重要的历史知识点都可以在影视片中找到它的位置。各个学校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影视资源库,挑选汇编适合各年级学生观看的中外优秀历史题材影视片,为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翔实的影视资料。

现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学校都设置了影视欣赏课程,影视活动课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在他们感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影视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在深化教育中巩固和发展,从而增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2.在课堂上运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

影视资源决不是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使用的调味品,它是实现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前,我们一定要充分做好利用影视资源的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首先要结合我们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还有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来决定在某一堂课的哪些环节使用影视资源:是在导入,讲授新课,还是在小结时使用,是在讲解某个重点知识时加深学生印象使用,还是帮助学生突破某个抽象,枯燥的难点使用,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比如岳麓版必修二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该课时间跨度大,内容枯燥,理论性强,使用影视教学很有必要。同时,本课可选择影视资源较多,如有关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陈启沅缫丝厂,甲午海战,张謇实业救国等各种影视片。这么多资源,我们在教学时,不可能一一使用,应该精心取舍。

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我只剪辑两段资源。一段导入时播放,是有关洋务运动的片断,耗时三分钟,内容是“洋务运动在近代工业上的贡献” ;一段在授课中间播放,耗时五分钟,介绍“张謇的一生以及兴办实业的业绩”。这两段前后呼应,展现大量实物影像和再现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场景,张謇纪录片还介绍了他在关心教育,爱国忧民等方面的史实。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价值观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影视资源教学设计要做好解说词的构思。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解说词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影视资源与所学知识结合的印象,升华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3.以影视资源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在体验中提高与成熟。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影视欣赏、组织辩论赛、评论、手抄报活动,表演剧等丰富多彩的观后活动,充分发掘影视资源中蕴含的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影视活动,寓教于乐,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

四、运用影视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1.有的放矢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影视资源,切不可只为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客观效果。

2.可行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差异去选择不 同的影视信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学校 的教学条件、教师掌握影视资源的程度,量力而行。

3.适度性原则:

不能矫枉过正,不分时间、内容,过多引用影视资源,喧宾夺主,反而弄巧成拙。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最形象、最快捷、最能体现动态、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媒体,来运用影视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影视资源的积极影响,获得最佳效果。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再把影视作品引进历史课堂就变得容易了许多。具体来说,首先要结合我们本节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来决定在这一堂课的哪些环节使用影视资源:是在导入、讲授新课,还是在小结时使用,是在讲解某个重点知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印象使用,还是帮助学生突破某个抽象,枯燥的难点使用,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对话式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篇7

在师生对话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 适时地提出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 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 情感得到升华。语文具有模糊性特点, 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 既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 (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 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差异, 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师生都敞开心扉, 人格对等地开展精神交流, 对文本进行理解、体验、欣赏、评判, 最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时, 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 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的。当然, 学生的认识也许比较肤浅、比较贫乏, 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帮助与指导, 但不能代替学生自主阅读和对文本的主动探究, 这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历经探究的过程后能解决疑惑、攻克难关,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热衷于独立思考;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同样能得到许多启迪, 达到教学相长的功效。

师生对话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讨论为主要手段, 它依存的环境是和谐、民主及宽松的氛围。讨论主题通常是由教师启动, 向学生辐射扩散, 而后由师生共同深入探讨。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既可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使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 又能活跃思维, 借鉴思想, 使具有创意的观点启迪更多的学生。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 当讨论内容不断扩充膨胀, 出现大相径庭甚至对立相峙的观点时, 讨论式教学就会被辩论式教学取而代之。辩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能虚怀若谷、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观点, 而学生间则能针对问题焦点深入探讨, 互相启迪。这一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扩展思路, 培养其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学生通过启发、讨论或辩论的对话形式参与对话, 这样, 学生可充分调动资源, 深入解析、探索, 以寻求答案。如果学生的疑问豁然开朗, 问题得到解答, 则可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形成新的疑惑, 从而达到质疑引思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 篇8

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同样没有处处通用或者可以直接应用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教育的改革同样需要试验田,只有在技术操作水平达到可以独立操作(只有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推而广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一部分教师走向改革成功之路时,就可以为其余的教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帮助,以便减少失败的次数和损失,节约教育改革的时间,很好地防止时间的浪费。教育是育人的,教育对人的影响面积之广,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教育的改革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因为教育的影响是可以放大的,教育的影响范围可能不仅仅是当代,还会波及到下一代,甚至更久远。所以,教育的改革不能盲目进行,而今虽然不会再出现“交白卷”的现象,不会再出现读书无用论荒谬论断,但改革需要探究,改革的智慧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结晶出来,因而改革的道路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即教育的改革需要时日,不可急于求成,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推迟改革的进度和步伐。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绝不能等米下锅,更不能坐等现成方法和做法,要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立志早日探索出适合于自己性格和特点的相对独立的方法和路子来。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人类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而生活要过得更加美好和幸福,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且能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此,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并且不断的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发展的起点就是在学校,因为学校是科学文化教育的起点。没有发达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所以,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能够尽快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改革落后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益。而教育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总之,教学改革的结果,就是要能够解放老师,就是要将学生从“苦海”、“题海”中解脱出来。如今要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应当说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學生学的方式的改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大形势的精神在学校范围内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当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纵观整个世界可知,整个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进行合作,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要进行合作与交流。

老师们都知道,教师的教学工作是辛苦的,这是因为学生的性格和基础千差万别,而教师所教的学生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如何以不变应万变,视角是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又能保证学生们都能够愉快的学习且成绩又不下降反而提高,那就要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当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们都清楚: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

老师们:快快行动起来吧!请尽快走进开发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个行列中来吧!

课堂上的资料运用 篇9

甘肃省成县二中

权威

张书强

摘要: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珍贵的地方史料,尤其在我们甘肃,由于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所以更有一些史料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穿插到教学中去,肯定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弥补现行历史教材不足,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准备从四个方面叙述地方史料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地方史资料

历史教学

运用

一、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史料的作用。

对于历史课本的编排,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于存在一些谬误之处。例如教材内容缺乏详实、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内容因离学生太远而造成一种神秘感等,都不能很好的给学生应有的动力。于是我们可以挖掘地方史料,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对教学来说,是极其有利的。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地方史料,有以下点作用。

1、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正如前面所言,历史教材因为篇幅有限而内容条块单一,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在内容上缺乏详实、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等不足,例如对三皇五帝的描述,其实是很苍白的,对这一点,作为我们陇南人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伏羲皇帝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大桥山仇池山人,那里有有伏羲庙、伏羲崖等遗迹;另外仇池山还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的故乡;陇南市礼县还是大秦王朝的发祥地等,把这些地方史料适时适地地引进中学历史课堂,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他们都会因为当地有这样的先贤而感到自豪,在和先贤的对比中,会点燃起激情,欲仿效先贤,造福人民。

2、打破神秘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历史教材中的史实,普遍都离我们的学生很遥远,对学生来说无疑有一些陌生感和神秘感,仅仅学习历史课本,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如果适当地引入

地方史料,就会截然不同。例如讲解放战争中的历史,我们要是引进我们陇南乃至于成县的一些可歌可泣的史实,其感人的力度就非比一般了。另外,我们成县土生土长的一些地下党员,也应该名垂青史,受人民怀念。例如1935年牺牲在成县小川镇的陇南游击大队队长台万山①,国民党地方武装对他严刑拷打,打到遍体鳞伤,直至把他的牙一个个拔下来,他不仅一个也没有供出来同时,还骂不绝口,最后反动派气急败坏地将它碎尸撒于荒郊野外;再如1935年牺牲在成县宋坪乡的陆金海②、张凤英③烈士,他们落入敌手后,敌人用烙铁烫张凤英的乳房,直至昏死泼活数次,她还是没有供出一个同事,并大骂敌人英勇就义„„其实,在当时“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白色恐怖当中,就我们成县小川镇就有350多名地下党员,52个党支部,然而这些人现在绝大多数已经不被人所知,实在可惜!我们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入这些,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会因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考证地方史料,可以纠正历史课本的谬误。

历史虽然秉承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传统,但是一般都是时过境迁才写的,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是对一些地方史料进行考证,就能纠正这些谬误。例如佛教的传入中国,教科书认为是西汉末年,然而观音菩萨是佛教名片式的人物,她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一时期的人,系仇池山人。从她生活的经历来看,当时西和县有白雀寺,而且僧人不少。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是有问题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肯定还是有的。

4、通过研究地方史料,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断引用地方史料来考证历史,肯定会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他们不断长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哪些地方史料能够运用在教学中。

地方史料和其他知识一样,是纷繁复杂的,既有珠玉,也有糟粕。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引用,而要选出有价值的、充满正能量的或者能给人某种启发的运用。例如在书法方面,我们成县就有西峡颂摩崖石刻,他是汉三颂里面保存最完美书法瑰宝。因为它既有考古价值,又有艺术魅力。像这种史料,以及前面列举的那些,就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的。而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如闫峻山④等人的史料,其实意义不大,也就没有必要补充进课堂。

三、怎样运用地方史料和注意事项。

在运用的方法上,要注意课前精心选材,并注意制作成易于展示的课件,而且不能占用时间过长,绝不能做临场发挥式的即兴演说,这样肯定质量不高;在地方史料应用史料的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是应该考虑的以课本知识为主,地方史料为辅,不要喧宾夺主;二是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既然是史料,一定要考虑到其真实性,绝对要遵循史实,不能把传说等当做史料;三是要注意引用要精当,剪裁要恰如其分,要能充分为教材和学生服务,决不能把它当做卖弄多才博学的道具。

总之,因为历史教学在小学和初中不被重视,甚至于受歧视,到了高中,已经属于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本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按部就班,肯定是教不好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地方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附注:

①台万山:男,汉族,1911年生,成县小川镇台家崖人。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1936年9月请假回乡探亲参加红军。以勇著称,被任命为小川苏维埃游击大队长。后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时年二十五岁。

②陆金海:男,汉族,1936年随红军长征途中流落到徽县并定居,1938年春与失散红军战士张风英结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11月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被杀害在宋坪乡格楼坝,时年37岁。

③张凤英:女,汉族,生于1910年,原籍四川省巴州县,在家乡参加红军,1936年因长征途中患重病,流落到徽县定居,与陆金海结婚,从事革命活动,49年与丈夫一起英勇就义。

上一篇:驾校考务述职报告下一篇:男人发给女人的三八妇女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