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幼儿的说谎行为心得体会

2025-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包容幼儿的说谎行为心得体会(精选4篇)

包容幼儿的说谎行为心得体会 篇1

陈杏媚

一、问题的提出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二)有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有意说谎的概念

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2.有意说谎的成因(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却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今天得了一颗小红星。”妈妈说:“得了小红星不是贴在《好孩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发生在五岁以上的幼儿身上。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发有关。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幸福”,过多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人为滋长了孩子过强的优越感。但不论物质还是精神追求,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孩子便可能以说谎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开脱责任,逃避惩罚

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而滥施惩罚就是造成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就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这类说谎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的力量。例如,为争夺玩具,路路打了玲玲。当老师来处理时,路路却只承认轻轻推了玲玲一下,而 否认打了玲玲。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犯错误。例如,扬扬在家,本来是他找玩具时打碎了桌子上的茶具,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打碎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推人者不仅否认是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推的。当然,也有嫁祸于物的,如找东西吃打破了杯子,不敢承认,便说是小猫打破的。

(4)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成人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父母和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如果在孩子面前说了谎,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起码为他们的说谎骗壮了胆。

例如:在老师带领幼儿布臵室内环境时,看到孩子们很积极,老师高兴地说:“下一节我们搞评小红花活动,看哪些小朋友最能干!”可是,老师只是一时高兴说说而已,下一切却在室外组织起了游戏活动。这使很多孩子认为老师在“骗人”。老师的行为是无意的,但的确又是在“骗人”,这不能不影响到孩子。

三、幼儿说谎行为的对策

(一)无意说谎行为的对策 1.正确引导,不应责备

幼儿无意说谎时,他们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想像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做已经得到的东西,以假当真,“信口雌黄”。这种“说谎”实质上是幼儿想像的反映,是幼儿在表达某种愿望,并没有故意要“欺骗”别人的 意思。所以,遇到幼儿以假当真的情况,家长不要过分担心,也不要过分指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说谎”也是幼儿想象力发展比较好的一种表现。

2.正确对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幼儿的无意说谎,往往与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关。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的,幼儿口语表达很多情况下是在模仿成人口语中习得。在模仿中,成人使用的许多词语,幼儿似懂非懂。这样,幼儿说话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有时,听见年幼的孩子说些不正确的话,那是因为他们无法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有时甚至搞不清“大”“小”和“多”“少”的概念,于是就常用错这些形容词。面对幼儿这样的“谎言”,一般不应视为说谎,当然,更不能看作是“品德不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词汇的丰富,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的。

(二)有意说谎行为的对策 1.成人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幼儿以模仿为主,成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轻易许愿,不能让孩子觉得成人言而无信,从而使他们产生“说谎不为过”的错误心理。如果成人真的是有事不能履行对孩子的诺言,那么就要及时的跟孩子解释原因并道歉,以挽回不良的影响。

2.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 其实,很多孩子说谎是由于家长为孩子提供了说谎的语言环境,因此,家长不该给孩子说谎的理由。如有的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常问:“今天你能干吗?”“老师表扬你没有?”由于家长对自己所问的问题没办法得到及时的求证,就给孩子说谎制造了良机。因此,家长们不要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应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且所提问题应能急于得到证实为宜。如,家里可以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

3.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说谎行为 有人说, 孩子说谎是家长“逼”出来的。这种说法并不过分。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经常用强制压服甚至体罚的办法教育孩子,孩子便产生一种消极防御的心理, 为了逃避家长的斥责, 有了错误不敢说。因此, 家长要不但能听得进去令人愉快的真话, 也应该听得进去令人伤心的真话。当孩子犯错误时, 不要采取高压手段来对付孩子, 应鼓励孩子承认并改正错误, 耐心地向他们讲明道理, 使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该怎样做才对。没有了孩子惧怕挨打的“因”, 也就没有了掩饰错误而说谎的“果”, 这样孩子才会讲真话。

4.给孩子营造一个诚实表达事情的气氛

幼儿在做错事后,很担心被成人责备,这时,成人应保持冷静,不应责骂孩子。要帮助孩子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并给孩子反思和改正的机会。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还可以表示谅解和宽容。孩子改正了错误,应给予肯定。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才能把自己的错误坦白地告诉家长或老师,而不会发展到用说谎来逃避惩罚的程度。如果幼儿说谎了,作为父母的不要对他进行恐吓或者利诱,比如对幼儿说如果再说谎就把他赶出家门,或者向幼儿承诺只要说出真话就不责骂他,如果幼儿承认错误,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那作为父母的就应该对幼儿的这种诚实行为给予肯定。而不是要一味地批评,应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幼儿合理的愿望,不过同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坚决不允许的,更不能让幼儿在说谎中得到好处。

5.及时表扬孩子的诚实行为,教育孩子要勇于正视、承认自己的错误

说谎是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它往往是一时的行为,并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品性,通过不断地制止和纠正,幼儿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当孩子有意识地“说谎”时,一定要重视。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谎言背后的含义,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幼儿偶尔的说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失去了诚实,只有做父母的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能以宽广的胸怀原谅幼儿的过错,才能让幼儿在说谎后勇于承认错误,并纠正错误。

6.借助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克服说谎的心理

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幼儿最喜欢听故事。《狼来了》、《长鼻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诚实的列宁》等等优秀的文学作品,讲的都是为什么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多听这方面的故事,自己去体会故事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以这些为榜样来约束自己。幼儿说谎的原因很多,性质也各不相同,对孩子“说谎”的行为,成人应给他们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认为孩子“定性”。只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要给以重视,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得到了关注,那么谎言便会逐渐消失。

大班幼儿说谎行为研究 篇2

大班幼儿的说谎行为可以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无意说谎是指幼儿并不是要有意骗人,也不是出于某种目的说谎。有意说谎是指幼儿有说谎的动机,并且也能意识到自己在说谎。

1.无意说谎的表现

(1)开心、自我满足型

有些大班幼儿在说谎时会表现出开心、自我满足的状态,有的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说谎。

例1.星期一上课时,老师问班里的幼儿周末都干了什么,星星举手回答说:“星期六爸爸带我去了动物园。”这时,欢欢也举手说:“我爸爸也带我去了动物园。”于是几乎全班的幼儿都举手说着他们去了动物园。

(2)无所谓型

一些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养成了随随便便就说谎的不良习惯,他们可能一出口就是谎话。随之表现出来的是无所谓的状态,没有特别明显的情绪。

例2.天天是个调皮的男孩子,一天下午,在教室去室外散步的路上,经过玩沙池时,天天故意使劲去踩,鞋子和裤子上都粘满了灰。老师看见了问他为什么去踩,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没有踩啊,我也不知道沙子怎么跑到我的脚上了。”

2.有意说谎的表现

(1)害羞、紧张型

幼儿表现出的害羞和紧张的情绪一般都是在有意说谎时产生的,他们既有某些不得不说谎的原因,又意识到自己在说谎,从而产生矛盾的心理,表现出害羞和紧张的状态。

例3.涵涵是一个比较文静容易害羞的小女孩,前两天没来学校。这天早上,涵涵像往常一样进教室,但是哭得很委屈。妈妈对老师说早晨涵涵说肚子疼就带她去了医院,可是医生说没事就带她来幼儿园了。妈妈走后,老师拉过涵涵,问她:“涵涵,你肚子不舒服吗?”她摇了摇头。老师又问:“为什么你不想上幼儿园呢?”她害羞地的笑了笑,低下了头。

(2)害怕、恐惧型

幼儿有意说谎时,除了害羞和紧张外,还有可能因为某些心理原因而表现出害怕、恐惧等情绪。

例4.一天中午,小朋友都在安静地吃午餐,突然 “啪”的一声响伴随着一声大哭。于是闹闹伤心地哭了,而旁边的童童从桌子底下钻出来,一手捂着额头,一手指着闹闹也哭起来了。童童说:“闹闹踢我这儿。”说完又指指自己的额头。这时旁边的幼儿说道:“不是这样的。”闹闹也说:“我没有踢他,是他拉我椅子,我就摔倒了”。老师仔细一问,闹闹被童童一拉,摔了个仰朝天,童童却先说了闹闹的不是。

二、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根据大班幼儿说谎行为的类型来看,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也可分为无意说谎的原因和有意说谎的原因。

1.无意说谎的原因

(1)流露、掩饰或克制愿望

大班幼儿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有时,幼儿常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从例1中可以看出,这种谎话恰恰反映了幼儿想去动物园的愿望,他们并非真想说谎骗人。幼儿口中往往说的“我有”或“我已玩过”等等,常常不仅是在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掩饰愿望和克制愿望。

(2)过剩的自信心

某些情况下,大班幼儿过剩的自信心导致了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积极性高,会不切实际地说大话,类似“吹牛”,在从众心理的催化下,幼儿都想表现自己,从而让老师觉得他是最棒的,这也同样促成了幼儿的无意说谎。

(3)较低的认知水平

例2中,由于大班幼儿较低的认知水平,天天的这种行为已经是一种习惯,他在说谎之前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还可以说其他的理由,所以就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对大人的责问一概都以“不知道”,“不是我”,“我没有”等来回答,他觉得这是最简单方便的答案。

2.有意说谎的原因

(1)逃避事情

例3中,涵涵因为不想上幼儿园而和妈妈说谎说肚子疼,妈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在说谎,而在老师面前,涵涵得知自己说谎被发现后就表现出害羞的情绪。幼儿有时候也会因为不想吃饭或是不想做某些事情而找各种借口或理由,他们有意说谎的原因往往就是为了逃避。

(2)推卸责任、博取同情心

在例4中,悦悦说谎的原因为了推脱责任、博取同情心。大班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有时候家里刚买回来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东西。这时由于幼儿内心紧张的情绪而开始说谎。幼儿有时为了躲避老师或者家长的责备就会不自觉地出现有意说谎。

(3)其他原因

除了分析案例得出的这些原因外,从生活中不难发现教师、父母的教育不当也会造成幼儿的有意说谎。大班幼儿的模仿能力性很强,成人的不诚实行为,不仅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在他们的心灵播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

三、改善幼儿说谎行为的教育对策

1.重视幼儿的说谎行为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说谎行为,学会抓住幼儿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幼儿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

此外,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幼儿有意说谎时所出现的认知与情绪表示会泄露说谎的线索,从而出现更多的停顿和言语错误或表示。假如任其说谎,以后幼儿的说谎水平会逐渐提高

2.信任幼儿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爱幼儿就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并向其说明“做错事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改正”,让幼儿感到改正了说谎的缺点依然能得到教师的信任。

3.学会引导幼儿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好示范,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老实守信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给其他幼儿好的影响。

包容幼儿的说谎行为心得体会 篇3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中班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觉得效果真的很不错,其中效果最好最明显的是普通话的运用和区角活动时玩完玩具后分类收玩具的良好习惯等。

我们是怎样来给幼儿养成和巩固这些好习惯的呢,要求幼儿一进幼儿园必须讲普通话,我利用了。

1、表扬鼓励法,如:在某一幼儿用普通话与老师和小朋友交谈时,我会及时表扬鼓励,某一小朋友普通话讲得真好,老师要奖给他一颗小红五角星,然后把红五角星贴在他的额头上。引起其他幼儿的关注,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讲普通话的激情。

2、家庭教育要和幼儿园教育要保持一致。孩子在幼儿园得到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家长应予以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园教育出现脱节,不利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为此我们利用家园共育栏和家长会,与家长讲解原由、举案例等,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讲普通话的巩固方法。由于我们在农村,是村办幼儿园,对农民来说,他们讲惯了方言,讲普通话还是有点儿别扭,比如:一次有一位家长来送孩子时,孩子还在哭泣,我忙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家长很生气的对我说:“老师,这孩子不好好说话,我揍他了。”我忙问怎么啦,这位家长说:“我送他上学,他嚷着要解大便,我问他什么,他还在说解大便,我又听不清什么意思,最后他说,我要拉屎,把我这个气,拉屎就拉屎,还解什么大面,你还解馍馍呢,所以我就狠狠的揍了他一顿。”听了这些话让我哭笑不得,后来我弄清因为这个孩子说话咬词不清楚,把“大便”讲成“大面”,家长对大便的意思又不是很明白,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事情虽小,但对孩子来说很不利,本来孩子在幼儿园刚刚形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可在家却因讲普通话挨了打,孩子还有学讲普通话的兴趣吗?所以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给孩子创造一个讲普通话的生活环境,孩子很自然而然的形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班幼儿的普通话已经讲的很好,孩子与孩子之间交流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更是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孩子已形成了与任何人交流都会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对于玩完玩具后,分类收玩具的良好习惯更是巩固得特别好,以前孩子们玩完玩具后把玩具弄得乱糟糟,还得老师帮助他们收好玩具,自从提出培养让孩子分类收放玩具的习惯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渐渐的养成了分类收放玩具的良好习惯。孩子们再玩玩具时再也没有出现乱扔乱放的,收玩具时会摆放的整整齐齐,老师也变得好像有点很清闲的样子,不再忙于帮孩子们收放玩具了。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 篇4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迈出他们人生的第一步,都是一个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并尝试着向外部发出反馈和意念的过程,从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成长与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又要不断的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面对如此多面和复杂的社会,孩子们如何的发展,这不光是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所要考虑的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就必然成为我们成年人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重要途径和如何施展教育方式的必要手段,因此我认为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掌握这样的专业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网上搜索一下或者在书店转一圈都会发现,此类专题的书籍还是比较多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简单也有复杂的,但不管什么样的,实用最好,简单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下一篇:七彩的梦450字作文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