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古诗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端午的古诗(共12篇)

端午的古诗 篇1

端午, 在家乡闽北光泽县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五月五端阳日, 曰天中节。取蒲艾葛藤悬门户, 谓之压邪。古禁蛇, 采草煎汤淋浴, ……每坊一舟竞渡, 首尾有龙, 两旁各列车余人并发悼歌而纵之。……”

看, 节前的这些天, 许多人家的妇女和孩子早早就成群结队上山去采箬叶, 这一般是妇女孩子的事。箬叶属竹类, 叶子片大, 竿细矮小, 与其他竹子不同。人们采回叶来洗干净, 放在外面晾干, 一片片叠好, 留着准备包粽子。还有人专门去采回来扎好一叠叠, 拿到市场上叫卖。买回去包粽子的人很多, 一会儿就卖光了。

到端午的前一两天, 许多人家就开始浸好糯米, 然后叫上几个要好的妇女姐妹上家来帮助包粽子。今天你帮我包, 明天我帮你包。她们一边包一边说笑, 或唱当地的《端午小调》:“一天采箬叶呀, 二天泡糯米, 对角包成粽呀, 先去敬祖宗, ……”她们的手很巧, 熟练地将粽叶对角、折叠、绑扎, 或包成三角、四角、五角、六角不等形状。各家包的粽子内馅风味不同, 有的是咸粽子, 有的是肉粽, 有的是豆粽, 有的馅里放几颗红枣。十个一串扎好, 放进锅里蒸熟。大家先尝几个, 然而挂起来, 留到端午这天吃。还有的亲朋好友你送我一串, 我送你一串, 各种味道的都互相尝到。当地儿女亲家的有端午送粽子习俗, 这也是一种人情来往的礼节。

到了端午节这天, 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吃粽子时许多人家先先敬祖宗, 用碗盛上几个放在祖宗的牌位前。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用一个碗装上糖, 将粽子一个个剥开箬叶, 用筷子挑上伸进碗中沾满糖, 然后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吃开来。热烘烘、甜滋滋的粽子, 清香可口, 孩子们狼吞虎咽, 一个接一个地直吃到肚子溜圆。大人们边吃边看孩子们吃, 脸上漾起满足的笑容。老人们吃上一两个, 又会唠唠叨叨地说上陈年端午的往事, 但也让人听了不烦。

端午在家乡光泽还有一种“备节茶”的风俗。端午前后, 人们选菖蒲、艾叶挂在门上, 以驱邪虫。小孩的脸上点雄黄, 是让虫蛇闻气味走开不被侵犯。光泽是山区, 满山是草。端午这些天, 到处草药香。城乡街头、村口、墟市到处有人叫卖草药。鱼腥草、车前草、凤尾草、淡竹叶、茵陈、半边莲、七叶一枝花、艾叶……民间懂草药的人很多, 卖的人大都通药理, 一边卖一边帮你选择。民间说是端午节“前三后四”七天, 天上药王菩萨会将药力洒在百草上, 所以药效特别好。而实际是因为草在这时候是成熟期, 达到药效。人们将采来的药草洗净晒干, 用篮子和塑料袋装好挂在檐上, 备在那里。当地人家少则备几种, 多则备十几二十种。家中有谁有个头疼脑热、肚痛腿疼, 随时要用随时取下炖服。还有到端午这天, 很多人家都会取一些常见病防病保健性的草药放在一起, 烧上一大锅, 家中每人喝上一大碗。本地这叫‘啰嗦茶’, 会防病治病。说是:“喝了“啰嗦茶”, 一年不生病, 家人都平安。”家乡人注重口彩, 说喝药不吉利, 讲喝茶。这端午“备节茶”的风俗, 在家乡流传了千百年, 是家乡山区人们长期防病治病的方法, 既有效, 又省钱, 所以在民间很盛行。

最为亮眼是家乡端午赛龙舟的景观。古时光泽城区分为八坊, 从宋朝建县开始每年端午都要举办龙舟赛。这也是民间古老的竞技体育活动。家乡溪水绕过县城, 从西关流到东关, 每坊到端午时出一条龙舟。龙头上扎红花, 划舟人头扎红带, 腰系红绸。一声令下, 划舟人奋力挥浆。两岸围观的人齐声呐喊, 大人们助威“加油、加油!”孩子们欢呼跳跃, 一路跟跑。两岸鞭炮声声, 可谓惊天动地, 实是端午一大民俗风情。龙舟赛出名次, 会有花红奖励。还有一人一只鸭子, 增添了喜庆, 让人们津津乐道很长时间。由于赛龙舟安全问题, 在明朝时曾被禁止好长时间, 后来又恢复过来。

出生和成长在这里的孩子都经历了家乡端午的氛围, 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记得小时候, 我和母亲一大早上山采箬叶, 中午背着大捆箬叶回来。帮母亲洗好晾干, 小孩围着看大人包粽子。在端午节中午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 觉得格外香。然后会揣上几个粽子出去, 与邻居家的孩子换着吃。上山采草药我也经历过, 每次跟着大人去山上采, 所以小小的我也会认很多药草, 每年家中都会备很多的草药, 以防用时所需。有几次我感冒生病, 母亲都是炖上一大碗艾叶水让我喝下去, 然后盖上被子发汗, 第二天就好了。更有端午看龙舟的情景, 我和许多孩子总是沿着河岸跟着龙舟跑, 大声地叫喊着, 父母怕我们掉下河去, 总是在后面呼唤着我们回来。

姥姥的端午 篇2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头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让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端午的古诗 篇3

1、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2、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

宋·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3、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

宋·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

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

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

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

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

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4、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5、五月五日

北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7、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宋·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8、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9、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0、《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2、《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3、《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4、《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5、《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16、《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原理

教读这样的文章, 我认为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 始终贯穿一个“情”字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活动:通过导入, 让学生对端午风俗有一个初步了解。而要品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2、3两节是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中间开花的方法对这两节文字进行仔细研读。通过欣赏范渎、自己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训练, 我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及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4、5两节旨在引导学生怀想童年。总之, 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对话和朗读,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并引起学生关注细节, 于细微处见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端午文化, 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朗读课文精彩语句,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 最后达到理解作品内涵, 感受作者情感的目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发现诗意。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发现诗意。

五、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

1. 先请大家看两句诗, 猜猜诗中写的是哪个节日?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明确:端午节。民间传说端午节的诞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2. 同学们能不能介绍一下自己所经历过的有趣的端午风俗?

(学生各抒己见)

下面, 让我们跟随汪曾祺这位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江苏高邮的端午风俗。

(说明:从当地端午风俗导入, 转而联系作者故乡高邮端午的风俗, 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区别不同地区各自特有的风俗。)

(二) 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第一节, 划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详写了哪几种?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详写了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

2. “十二红”包括什么?

明确:作者依稀记得有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

从端午风俗到咸鸭蛋, 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体, 为咸鸭蛋的出场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说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及归纳要点的能力。)

(三) 研读赏析

1.那么, 作者家乡的咸鸭蛋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读课文2—3段, 读完之后告诉老师, 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介绍家乡的咸鸭蛋的?

明确:自豪。

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种情感的呢?在文中做好批注。

(小组讨论)

边品边读, 附带讲语言特色。

例: (1)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明确:肃然起敬这个词原本是指对某个人、某件事十分敬重的意思, 而这里显然是大词小用了, 一个毫不起眼的咸鸭蛋也能让作者肃然起敬, 足见得作者的自豪之情。

(2)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明确:“必用”和“特别标明”这两个词强调了高邮咸蛋的出名, 在他乡人眼中地位极高, 为此感到自豪。

(3) 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 里面圆圆的两个黄, 使人惊奇不已。

明确:还不就是个鸭蛋。——就是个鸭蛋。

比较这两句的效果。原句更能体现作者对鸭蛋的满不在乎, 不在意。

此句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 在平淡的语言中道出了作者对深藏在心中的自豪感。

“还不就是个鸭蛋。”这话信口而出, 极富口语色彩, 读来亲切自然, 使文章生活气息更浓。

(4)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的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

明确:此句中的“确实、不少、多矣、完全”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鸭蛋的自豪感。“曾经沧海难为水、实在”表现了作者对别处咸鸭蛋的不屑一顾。

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 增添了典雅之美。“文白夹杂”让人觉得很有趣味, 有种淡淡的幽默。

(5) 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明确:袁子才这个人, 其实作者是不喜欢的, 而正因为他的“腌蛋”一条却深得作者的心, 觉得倍感亲切。可真是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6)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明确:此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在作者看来, 别处的咸蛋特别地难以入口, 其实是因为作者吃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缘故。前面曾提到他处的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

(7)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明确:两个动词, 一个拟声词就写出了事物的特色神韵, 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 让读者如见其形, 如闻其声。善于用语言“造型”。

(8)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明确:作者觉得首都北京的咸鸭蛋似乎比不上家乡的鸭蛋。好像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 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咸鸭蛋才叫咸鸭蛋呢! (让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句子中的那股自豪之情。)

3.高邮的咸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 更是美味可口的, 一提起家乡的咸鸭蛋, 作者内心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值得探究的是, 这种自豪之情缘于什么?

明确:缘于对家乡的热爱, 缘于作者的故乡情结 (情结:深藏心底的感情) 。

作者通过写鸭蛋抒故乡情, 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至此我们解读到了汪曾祺先生隐藏在文字底下的第一个精神密码:故乡情结。

4.刚刚我们品读得相当透彻, 相信我们读起来会更入情。我们把刚才品读过的语句齐读一遍。请朗读出色的同学为其他同学做朗读指导。注意该重读的地方要重读, 别忘了融入作者的自豪之情。

5.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不禁想对高邮咸鸭蛋竖起大拇指, 如此美味的鸭蛋着实让作者感到自豪和喜爱。鸭蛋除了好吃之外, 还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乐趣。请大家速读4—5段, 看看作者在这两段里面写到了哪些乐趣?

明确: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以讲、读、品为主)

例: (1) 有!把感叹号换成句号品读。

语气上更斩钉截铁。

(2) 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

有的两头圆圆, 有的两头尖尖。有的难看, 有的好看。把鸭蛋当作人来写, 饶有趣味。表现出作者对高邮咸鸭蛋朴素而单纯的喜爱之情。作者写下的是“人人心中所有, 而笔下所无”的句子, 平淡而有味。

(3) 白嘴吃也可以。

“白嘴”这个词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6.小小的鸭蛋, 在纯真的孩童眼里, 可以变幻出无穷的乐趣, 这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童年生活的怀想。这是本文的第二个精神密码。

(说明: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 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 把握文章主题。同时赏析文章富有韵味的语言, 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品读结合, 读中思, 读中悟。)

(四) 拓展延伸

1.研读完这一部分, 我想听一下同学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你有没有和汪曾祺先生产生共鸣?或者说读着读着这样的文字, 有没有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一回忆起童年生活, 我想每个人都会会心一笑。小时候的往事, 永远铭刻于心, 不经意间想起常会笼罩上一层异样的光辉。童年又往往和故乡有关,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都沉淀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把这些回忆串联起来, 就很容易产生叶落归根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童真童趣齐读4—5段, 顺便搭上多拉A梦的时光机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作一次快乐的旅行。

(说明:阅读是快乐的旅行, 而在旅行途中每个人的收获是不同的。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抒发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五) 总结

回头想想, 鸭蛋, 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要写一篇关于咸鸭蛋的文章呢?

汪曾祺先生就用他独到的眼光告诉我们:这其中不乏生活情趣, 不乏诗意, 生活中要慢慢走, 要懂得欣赏!生活精彩得很, 美妙得很, 希望我们能用一双慧眼去欣赏生活中的细节, 探索其中的真味!

(说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鼓励学生关注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

(六) 作业

回到前面, 我请同学们讲述有趣的端午经历时, 大家都用简单的三个字回答我:吃粽子。现在在汪先生的引导下, 你发现其中的情趣了吗?写作:《端午的粽子》。

端午的芳香 篇5

端午,我闻到浓浓的粽香。这寄予厚望的粽子啊,出自乡下母亲的手,出自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中国人之手。苍翠的粽箬,包裹的是一颗颗不屈的心灵。在沸水中翻滚,我分明听见它们低沉的怒吼、咆哮。遥想两千年前,屈子纵身一跃之后,又有多少不屈的粽子随他而去。展开历史的画卷,我分明看见楚河两岸,龙舟竞渡,旗幡招展,伴随着滚滚东逝的江水而去的,还有那不绝于缕的粽香和苍生的浊泪。今天,五月的粽子穿行在大街小巷,越阡陌,跨沟渠,在一个民族的版图上,升腾为一个巍然屹立的精神图腾。

端午,我闻到淡淡的艾香。“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是诗歌的链条牵来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两岸青山永远漂泊着帆影和纤歌。是流水的真情实感,滔滔了一千种的忧患意识和感叹,把满怀的希望抛入了水中,荡漾着谁也想象不到的风景。是谁为你留下了那一页手稿?是谁为你雕琢着那一尊石像?从河岔沟渠边走来,从纤歌帆影边走来,走到雕龙画凤的窗棂边,走到苔迹斑斑的门楣上。幽香淡然,像母亲的乳汁。这群伫立在深谷幽涧的艾草们,长在《诗经》里,香在《离骚》中。

端午,我闻到醇厚的酒香。那是让我的心中永远隐隐作痛永远悸动不安的雄黄酒。我又仿佛看见白素贞和许仙举杯对饮,蜜意柔情。当我们陶醉在神话的神奇与浪漫中时,我们有谁看到了书生脸上那流过千年之后依然在流淌着的悲观凄凉的一滴清泪呀!今天,当我再次端起那只青花瓷的酒杯,于滚滚红尘中顿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今天,愁肠不再,清泪已干,唯有那一杯馥郁的黄酒,一缕绵延的醇香,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飘散,飘散成一朵艳丽娇媚的康乃馨,飘散成一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

在这个醇香四溢的佳节,会有玲珑的花朵欲歌欲舞;会有轻盈的飞鸟翔入梦境;会有泠洌的月光润然如珠;會有淋漓的情愫磨亮苦难。端午的芳香,以一种邃阔的平凡与简单,以一种耐得寂寞与贫穷的安然,以一种不馨亦艳的光荣,凛凛然然,润润澈澈,飘散于时光的庭院。

[感悟]全文紧扣“端午的芬芳”,开篇用优美的文字含蓄地点出端午节的发祥地与纪念意义以及人们对端午节越来越重视,主体部分则别出心裁地从“粽香”、“艾香”、“酒香”三个富有端午节特色的方面将现实与联想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抒发端午的情思,结尾用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总结端午这个“醇香四溢的佳节”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着爱国情怀的主题。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段首句既是中心句统领全段,三个段首句又句式相似,形成排比句,让文章气势磅礴,脉落清晰,结构严谨;同时文章把宽泛的端午具体到端午的芬芳——粽、艾、酒的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篇6

2、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3、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4、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5、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8、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9、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12、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1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4、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6、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7、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18、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21、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22、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23、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24、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2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2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2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9、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30、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3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3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33、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34、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3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6、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37、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8、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39、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40、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41、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4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43、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4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45、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46、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47、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4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描写端午节的古诗 篇7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五日(选一) 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那端午不是咱端午 篇8

端午祭不是端午节

来自湖北秭归的女学生问到,秭归是屈原的故乡,所以端午节在我们家乡是非常大的节日,我听说韩国也有端午节,所以我想问下老师,如果我在韩国遇到学生问我:“老师,端午节我们也有,应该是我们的吧?你们是延续了我们的节日吗?”我应该怎么回答呢?

全秀贞老师讲,中国的24节气,韩国同样有,也是阴历,同一天的。韩国和中国文化间的交流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中国的许多节日,比如春节、中秋、端午,韩国都有,不过韩国有不同的发展。端午韩国申请了世界遗产,很多中国人很生气。但其实韩国的端午和中国的端午很不一样,韩国申请的是端午祭。和中国不同的是,韩国的端午没有香包,也不划龙舟、不吃粽子。

具体来说,韩国的端午祭就是韩国江陵的一个地方,从阴历3月8日左右开始酿酒,一步一步地准备,到阴历5月6日结束,是一个很大的活动。江陵是山区,举办活动主要是祈愿山路平安。在这50天里,先是酿酒,然后一直举办各种他活动,比如端午跳绳,这是具有韩国特色的活动方式,还有官奴假面剧(是江陵端午祭最独特的节目,该剧生动地再现出古时韩国官府奴婢与贵族的生活面貌,是韩国现存的唯一一部无声假面具)、摔跤、拔河、射箭等等各样的游戏。总的来说韩国的端午祭就是持续很长时间的一种活动,和中国的端午节不同。

韩国有很多节日,中国也有,可以说原来是从中国过来的,不过经过几百年、几千年就发生了变化,跟原来的已经不一样了。比如说端午祭,在韩国就不考虑屈原,不吃粽子,连粽子这个词都不知道,所以除了名字中“端午”这两个字是一样的,其他完全不一样。

“其实是已经被韩国本土的文化重新理解了。”程龙老师接着说,这就反映出文化。从最开始的发源来讲有这样一种同源性,但是发展到一个地区,传播到一个地区之后,就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改变、调整、适应,最后就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我们现在的研究也发现,其实中国的端午节最开始跟屈原也没有关系。大家往江里面投粽子、投粮食,它本身是一个丰收的表现,就是稻作文化,中国今天南方有早稻、有晚稻,5月正好是早稻收获的季节,所以往江里投粮食是人们收获以后的庆祝活动:我现在粮食很多了,投到江里面,这是一种丰收的体现。后来跟屈原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了。

所以事实上,中国端午节的文化也是经过了一步一步的发展,然后加上地区的色彩、屈原的色彩在里面。同样这个文化传到朝鲜半岛,也经过了当地文化的改变,成了区域性的,即便是在韩国也是集中在江陵这个地方的区域性的节日。它体现了文化虽是同源,但是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韩国人也喜欢红色了

有志愿者问到,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很喜欢红色,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也是用红纸包的,那么韩国对颜色有哪些禁忌吗?

全老师答道,韩国的情况与中国恰恰相反,韩国人称自己是白衣民族,以前一直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在我们看来是很干净、纯洁的。不过现在很多韩国人喜欢穿黑色。有一次我的一个老师的母亲去世了,要我们参加葬礼,因为是临时通知的,我们也没有准备,不过一看大家全穿的黑色衣服,所以就直接去参加葬礼也没有问题。

韩国对于红色有不同的看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觉得红色不太好。不过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时,韩国人全穿了红色衣服,那个时候一下子就改变了对红色的观念,我们开始喜欢了,我们发现红色原来很漂亮。这是很大的改变。现在我们国家队也喜欢穿红色的衣服了,所以中国和韩国比赛的话,中国队也要穿红色的衣服时,那就要商量了。如果你们必须要穿红色的话,我们就穿蓝色的(笑)。

责任编辑:徐玲玲

浅谈端午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 篇9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内涵,传承与发展

众多学者已对端午的起源学说作了深入研究, 笔者在此不多赘言, 本文仅从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入手, 探究其文化内涵及核心价值。

一、端午民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历代相传, 不断丰富, 从古至今有所演变, 各地也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类:1.吃粽子:粽子, 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 花样繁多。吃粽子的风俗, 千百年来, 在中国盛行不衰, 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2.赛龙舟: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只是传说) 。他们争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后来,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 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 玲珑可爱。4.悬艾叶菖蒲:在端午节,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 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 悬于堂中。艾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 净化空气。菖蒲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 悬菖蒲, 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 激浊除腐, 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5.女儿回娘家。古代女儿出嫁, 长住丈夫家, 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好机会。因此, 人们把端午日称为“女儿节”。而这天妇女回娘家, 都是由女婿陪同的, 带礼物回家, 这天成了真正沟通亲情、增进感情的节日。

通过对多种端午民俗活动及其相应的起源学说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端午文化结构有3个层次:物质文化层 (粽子、雄黄酒、艾草、香囊等) ;行为文化层 (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 ;精神文化层 (以屈原为象征的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而作为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又和其他民俗节日一样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神圣的虔敬。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 也是一般百姓日常生活得精神支柱。在传统民俗节日中, 对天地、祖先和诸神表达虔敬, 给节日蒙上一层庄严而神秘的色彩, 这最真切地显示了人性深处所固有的“有所敬、有所畏”的朴素宗教情感。

2.亲情的滋养。在中华传统民俗节日中, 对亲情的滋养和呵护可以说是最核心的文化心理。如春节回家吃“团圆饭”、清明祭祖, 而端午女儿由女婿陪同回家团聚等, 都包含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体现一个民族最具原生态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3.健康和谐的诉求。传统民俗节日寄托着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得憧憬和向往, 端午节的赛龙舟和春节放鞭炮一样都是展现人们欢庆喜悦之情的有效方式。对祛病驱邪、祈求福寿安康的世俗渴求, 也是民众很普遍的追求健康和谐、乐感的体现。端午插艾草、喝雄黄等诸如此类的民俗活动正是最好证明。

文化心理是无形的, 对神圣的虔敬、对亲情的眷恋、对健康和谐的追求, 可以视为端午文化及至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端午节传承的现状及归因

(一) 端午节传承的现状之表现

如今我们一到端午节, 似乎只记得吃粽子, 大家又懒得自己包粽子, 直接上超市一买了事。同时认为吃粽子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背后还有哪些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都已淡忘模糊。端午节的另一个古老活动就是赛龙舟, 可知名度较高的龙舟赛举办地日期大多不是在端午节, 如2003年上海国际龙舟邀请赛是10月25日。从端午节传承的现状之表现可以看出, 其物质文化得饮食功能受到重视, 行为文化的龙舟赛得到强化, 而其精神文化的体现最弱。

(二) 端午节传承现状之归因

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内涵的端午节在传承过程中却遭遇这样的尴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物质文化中饮食的烙印太深。“民以食为天”,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靠天吃饭, 出于对饥饿的原始恐惧, 自古形成了端午最鲜明的风俗——吃粽子。而如今, 虽没有饥饿之虞, 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迫使一切从简, 下班之后匆忙赶到超市去买几个粽子吃一顿就算过了端午节。因此吃粽子这个习俗被不断强化。2.行为文化的娱乐方式较单一。端午节最典型的娱乐方式就是赛龙舟, 它体现着团队观念, 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但也正因为龙舟赛的这一显著特点, 渐渐地从端午节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育竞技。3.精神文化的展现层次较浅。屈原的爱国精神、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精神在传承过程中因没有更好地结合时代特征, 渐渐被人们所淡忘。4.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多元化文化的碰撞日益加剧, 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如西方的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这些放松自我, 追求个性的“洋节”就很受年轻人重视。

三、端午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保护和传承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1.政府重视, 全民参与, 以活动促传承。2008年, 国家首次将端午与清明、中秋一起定为法定假日, 在端午假日中, 全国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庆祝。嘉兴市在当天在举办端午论坛讲座、龙舟赛、歌舞表演、诗歌朗诵等一系列活动, 人们有时间走出家门, 参加裹粽子比赛、香囊展示、赛龙舟、诗歌会等。从静态到动态全面再现端午民俗魅力, 吸引众多市民参与其中。让全民参与端午, 了解端午, 必将为传承端午文化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2.扩展传承方式, 延续文化内涵。目前端午节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口耳相传、行为示范为主。为了使端午的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让普通大众尤其是城市年轻一代了解, 媒体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 让人们了解和重视端午节。3.开发端午节丰富的教育功能价值。端午节除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外, 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 适当把端午节相关内容引入学校教育中, 培育开发教育功能意识, 学校引入端午节的相关知识符合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对地方课程的要求。4.与旅游结合, 挖掘端午“文化旅游”新前景。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 实现端午节旅游价值。只要我们挖掘多种物质载体的文化意义, 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既可以自己收藏又可以馈赠亲友。

参考文献

[1]王克荣.《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

[2]尹恒.《端午节的教育功能及其传承》.

端午节喜庆的古诗 篇10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日咏盆中菊》

清代·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

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

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描写端午节热闹的古诗 篇11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端午节热闹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3、《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5、《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8、《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9、《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0、《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11、《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2、《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3、《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4、《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5、《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16、《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17、《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8、《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9、《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20、《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21、《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22、端午

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23、《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24、《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25、《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6、《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端午的古诗 篇12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生动丰富的民间文化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基于此,这篇文章的核心知识就是情感、风格、语言,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品析。

1. 丰富的情感

行文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端午的鸭蛋,而是写端午的风俗,由各地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系白索子是什么地方都有的,丝线是掉色的, 但是小孩子们仍然喜欢挂,挂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这是其他地方也有的,但是作者对家乡的风俗是念念不忘的,家乡特有的放黄烟子,写“一笔虎”,吃十二道红颜色的菜,都是红颜色的,菜名都可以记起,其中就有咸鸭蛋,“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别人就会肃然起敬,因为那里出咸鸭蛋!”作者又特别指出,袁枚在《随园食单·小菜单》对高邮咸鸭蛋的描述, 就是为了让读者找到史料记载,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的自豪感,对高邮鸭蛋的喜爱,对家乡的赞美与眷恋。看似作者信手拈来的内容,其实是字字含情,值得细细品味。作者在第三部分重点写端午的鸭蛋,写到童年的趣事, 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由蛋壳装萤火虫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 作者表现的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一种风俗习惯,更是一种对家乡的热爱, 对童年生活的回味,读出来的是一种淡淡的思念和喜悦,似乎可以看到回忆者坐在一张摇椅上,脸上洋溢着微笑。

2. 闲适的风格

王干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先生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稀品种, 他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典范。”《端午的鸭蛋》就体现了汪老运用语言的风范[2]。作者从端午的风俗落笔,缓缓道来,遵循这样的顺序:高邮的鸭蛋—大麻鸭—咸鸭蛋—双黄鸭蛋—咸蛋的特点—食法—袁枚的《随园食单》—端午的鸭蛋—囊萤映雪。作者用大量的篇 幅去写这些与题目看似不相关的内容, 难道是作者的赘述?还是有意为之?

细细品味,就会觉得妙不可言, 作者的结构安排是如此严谨。这得从文章的主题说起,作者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写《端午的鸭蛋》。在端午节的风俗中,写到家乡特有的两种风俗, 小孩子对吃和玩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吃十二红的几道菜中,就有咸鸭蛋。有了上面的铺垫,自然就引起作者对高邮咸鸭蛋的描写,这是高邮的特产,也是高邮人的自豪,夹杂着这样的情感, 作者能不用两个自然段去写吗?高邮的咸鸭蛋的名声、特点、吃法,一一介绍给大家。既然高邮的咸鸭蛋如此与众不同,那端午高邮的鸭蛋就更具特色了,在层层铺垫中,作者终于让这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鸭蛋姑娘隆重登场, 挑鸭蛋,编个络子挂起来,玩够了就把它吃掉,吃剩的空壳,可以装萤火虫, 端午的鸭蛋,给作者带来无尽的快乐。

3. 质朴醇厚的语言

(1)平淡而有味。“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在常人眼中,鸭蛋不就是鸭蛋吗? 但是在这里有颜色和形状的区别,仔细想想,淡青色的就是比白色的好些。至于形状,作者用蠢和秀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颗小小的鸭蛋,在我们眼中充满了趣味。

(2)方言和口语的运用。“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白嘴就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就是不加其他的东西, 只吃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 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表达了作者不高兴的心情,是一种大白话,让人一看就明白。“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可以说一个“吱”字,境界全出, 绘声绘色,其中的动感、快感,活灵活现,具有画面感、现场感,惹得人口水直流。

(3)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原意是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就都看不上了。在这里却与咸鸭蛋相联系,文白夹杂,制造一种淡淡的幽默。

上一篇:我的老妈的350字作文下一篇:支部改选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