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
各地级以上市团委,省直有关单位团委,各高等学校团委: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团中央拟于明年起在全团施行新的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办法。根据工作安排,团中央组织部在大量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中组部2008年颁布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草拟了《关于中国共青团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现予转发,征求意见。请认真组织研讨,充分征求各级团组织、团员的意见,并将具体意见或建议形成文字材料,于8月25日前报团省委组织部。
联 系 人:曾宪怀 联系电话:020-87185629 电子信箱:gdtsw_zzb@126.com
共青团广东省委组织部
2009年8月17日 关于中国共青团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
(征求意见稿)
按照团章的规定向团组织交纳团费,是共青团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是团员对团组织应尽的义务。团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是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团员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现作如下规定。
一、团费收缴
第一条 按月领取工资的团员,每月以工资总额中相对固定的、经常性的工资收入(税后)为计算基数,按规定比例交纳团费。
工资总额中相对固定的、经常性的工资收入包括:机关工作人员(不含工人)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机关工人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津贴补贴;企业人员工资收入中的固定部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活的部分(奖金)。
团员交纳团费的比例为:每月工资收入(税后)在3000元以下(含3000元)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3000元以上至5000元(含5000元)者,交纳l%;5000元以上至10000元(含10000元)者,交纳1.5%;10000元以上者,交纳2%。
第二条 实行年薪制人员中的团员,每月以当月实际领取的薪酬收入为计算基数,参照第一条规定交纳团费。
第三条 不按月取得收入的个体经营者等人员中的团员,每月以个人上季度月平均纯收入为计算基数,参照第一条规定交纳团费。
第四条 农民团员每月交纳团费0.2元—1元。学生团员、下岗失业的团员、依靠抚恤或救济生活的团员、领取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团员,每月交纳团费0.2元。第五条 保留团籍的共产党员,从取得预备党员资格起,应交纳党费,可不交纳团费,自愿交纳团费者不限。
第六条 交纳团费确有困难的团员,经团支部研究,报上一级团委批准后,可以少交或免交团费。
第七条 团员一般应当向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团支部交纳团费。流动团员外出期间可向流入地团组织交纳团费,流入地团组织出具收据。
第八条 团员工资收入发生变化后,从按新工资标准领取工资的当月起,以新的工资收入为基数,按照规定比例交纳团费。
第九条 团员应当增强团员意识,主动按月交纳团费。遇到特殊情况,经团支部同意,可以每季度交纳一次团费,也可以委托其亲属或者其他团员代为交纳或者补交团费。补交团费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
第十条 对不按照规定交纳团费的团员,其所在团组织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团费的团员,按自行脱团处理。
第十一条 团组织应当按照规定收缴团员团费,不得垫交或扣缴团员团费,不得要求团员交纳规定以外的各种名目的“特殊团费”。
第十二条 团员自愿多交团费不限。自愿一次多交纳1000元以上的团费,全部上缴团中央。具体办法是:由所在基层团委代收,并提供该团员的简要情况,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局,全国铁道团委组织部,全国民航团委组织部,中直机关团工委组织部,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部,中央金融团工委组织部,中央企业团工委组织部转交团中央组织部。团中央组织部给本人出具收据。
第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全国铁道团委,全国民航团委,中直机关团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中央金融团工委,中央企业团工委,每年按全年团员实交团费总数的3%上缴团中央。上缴团中央的团费应当于次年4月底前汇入团中央团费账户,不得少缴或拖延。
第十四条 铁路、民航系统团的关系在地方的团委,每年按照全年团员实交团费总数的10%向所在地方团委上缴团费。中国人民银行的地市级分支机构和中央其他金融机构的省级分支机构团委,每年按本地本系统团员全年实交团费总数的5%向所在地方团委上缴团费,其他派出机构和下属单位团委不再向地方团委上缴团费。
二、团费使用
第十五条 使用团费应当坚持统筹安排、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
第十六条
使用团费要向农村、街道社区和其他有困难的基层团组织倾斜。
第十七条 团费只能用于团的事业和团的活动的必要开支,不得变相或超范围使用团费。团费的具体使用范围包括:(1)培训团员;(2)订阅或购买用于开展团员教育的报刊、资料和音像制品;(3)表彰先进基层团组织、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共青团干部;(4)补助生活困难的团员;(5)补助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团员和修缮因灾受损的基层团组织设施。
第十八条 使用和下拨团费,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
第十九条 请求下拨团费的请示,应当向上一级团组织提出,不得越级申请。上级团组织下拨的团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团费管理
第二十条 团费由团委组织部门代团委统一管理。
第二十一条
团费的具体财务工作由各级团委内设的财务机构代办。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会计、出纳分设。团费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参照财政部制定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第二十二条 团费应当以团委或团委组织部门的名义单独设立银行账户,必须存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的一家,不得存入其他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团费利息是团费收入的一部分,不得挪作他用。保障团费安全,不得利用团费账户从事经济活动。
第二十三条 各级团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团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团费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团费管理工作人员变动时,要严格按照团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财务制度办好交接手续。
第二十四条 团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要作为团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团的基层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应当在团员大会或者团的代表大会上,向大会报告(或书面报告)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接受团员或者团的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和监督。各级地方团委组织部门应当每年向同级团委和上级团委组织部门报告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向下级团组织通报。团支部应当每年向团员公布一次团费收缴情况。
第二十五条 团的地方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可以留存一定比例的团费。具体留存单位和留存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全国铁道团委,全国民航团委,中直机关团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中央金融团工委,中央企业团工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确定。留存比例应当向基层倾斜,基层团委留存团费应不低于团员实交团费总数的50%,县级团委留存团费应不低于团员实交团费总数的25%。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局,全国铁道团委组织部,全国民航团委组织部,中直机关团工委组织部,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部,中央金融团工委组织部,中央企业团工委组织部,应于每年4月底前就上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向团中央组织部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上团费收缴、使用和结存的数额;团费开支的主要项目;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二十七条 各级团委组织部门每年要检查一次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规定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办法,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参照本规定制定。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过去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团员按照《团章》规定向团组织交纳团费,不仅为团的活动提供部分经费,也是保持与团组织经常联系,增强组织观念和履行团员义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团费收缴及管理试用暂行规定。各团支部应经常对团员进行团员应有的团费收缴意识教育,使团费交纳成为每个团员的自愿行为。
2、收缴团费的标准:
(1)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团员,按以下标准执行:月工资岗位技能与效益工资之和,在400元以上者,交纳的比例是1%;400元以下者(含400元),交纳的比例是0.5%。
(2)待岗职工和家庭困难职工每月每人3元。
(3)团员除按规定交纳团费外,本人自愿多交不限,管理制度《团费收缴及管理试用暂行规定》。
(4)保留团籍的共产党员,从取得预备党员资格起,可不交纳团费,自愿交纳团费者不限。
3、收缴团费的办法:
(1)团员每季度交纳一次团费。
(2)由团支部书记每季度第一个月收取团费,半年一次性上交公司团委,时间为每年的七月中旬和次年的一月中旬之前。
(3)收缴团费手续应健全,严格实行签字等手续。
4、团费的使用和管理:
(1)公司团委对团费进行统一管理。除按规定比例上交集团公司团委外,主要用于返回团支部使用和留作公司团委专项使用。
(2)团费主要用于团的活动、奖励和订阅资料等方面的开支。不得挪做它用。
(三)南阳二职校团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共青团组织建设,严格共青团经费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团费收缴制度:
1、标准:学生团员2元一年。
2、办法:由各支部组织委员收齐本支部团员团费,上交校团委组织委员。
3、要求:团员按月缴纳团费。各支部组织委员应按时向团委上缴团费,团支部不得提留。校团委将团费总额的50%上缴区教育团委,一年上缴一次,缴入区教育团委团费管理专户。
二、团费管理制度:
1、保存:团费一经收齐,校团委组织委员应立即存入专用活期存折及时入账。团费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应全部纳入团费收入。
2、支取:两位校团委委员钱、帐各一人负责,每月团费及时当面点清,上缴团费后必须保存好缴款凭证。
三、团费使用制度:
1、原则:专款专用,无透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每年应适当留存少量经费。
2、方法:先打借条借支,后凭发票实报实销。发票反面由经手人、证明人签字,由团委书记审核批准。
3、要求:使用团费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对每一笔团费开支,应该严格审查把关,不能超越团费开支范围,不能乱支和超支。绝对禁止侵吞、挪用、私用团费。
4、适用范围:团费只能使用于团的事业和团的活动的必要开支,用于对全体团员有益的事项上。团费的主要用途是:(1)购置团务用品。
(2)支付团员教育的有关费用。
(3)订阅团报团刊。
(4)用于团员、团干部培训。
(5)举办富有教育意义的团日活动。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节能降耗的有关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和耕地,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规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支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财政部关于延续农网还贷资金等17项政府性基金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综[2007]3号)《、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发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财综[2002]5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以及《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07]8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重新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属政府性基金(以下简称专项基金),收入全额缴入同级财政国库,纳入财政基金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条 各级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墙材节能办)负责专项基金的收缴、返退、使用、管理等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的实施。
第二章 征 收
第四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凡在四川省辖区内国有土地以及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筑)工程,应在办理工程开工手续前,向墙材节能办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预缴专项基金。
第五条 专项基金征收标准,按工程概算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成都市(含区、县、乡、镇)规划区内均按每平方米8元预缴;其它市州所
在框架结构及高层、超高层建筑工程中,全部使用新型墙材,并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保温隔热维护结构处理的,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预交的专项基金予以全额返退;新型墙材料使用量占全部墙材80%以下的,或未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保温隔热维护结构处理的,不予返退;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比例在80%以上的,并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保温隔热维护结构处理的,按实际用量比例返退。在其他建筑工程中,全部使用新型墙材并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保温隔热维护结构处理的,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全额予以返退;新型墙材使用量占全部墙材65%以下的,或未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保温隔热维护结构处理的,不予返退;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比例在65%以上的,并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保温隔热维护结构处理的,工程竣工验收后,按实际用量比例返退。
第十条 在工程竣工验收后30日内,建设单位或个人应通知墙体节能办实地考察核实后,及时办理专项基金清算手续。如建设单位或个人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办理清算手续的,应主动向墙体节能办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办理清算后已确认不应返退建设单位的专项基金,计入建安工程成本。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返退专项基金:
(一)工程墙体完工后,未向墙材节能办提出验收申请,擅自进行墙面隐蔽处理的工程,导致无法核实的;
(二)工程竣工验收建筑节能质量不合格的工程;
(三)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以上不向墙材节能机构办理返退手续的工程,也未向墙材节能办提交书面情况报告的。
第十二条 各级墙材节能办应严格按照第十一条和十二条规定进行返退专项基金,依据充分,严格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办理返
(二)由墙材节能办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
(三)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应按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权限办理;
(四)经墙材节能办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纳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算;
(五)财政部门根据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算拨付项目资金。第十八条 拨付给使用单位的专项基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的,作为增加国家资本金处理。
第十九条 专项基金的上解。应按当年该专项基金决算收入为基数,县(区)财政应上解所属市(州)财政5%;市(州)财政应上解省财政10%,并在年终办理财政决算中扣缴。统筹用于新型墙体材料及节能产品的科研、新技术与新产品推广补贴等。
第二十条 财政、建设部门负责对专项基金的收缴、返退、使用、管理等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专项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各级墙材节能办如违反本细则规定征收专项基金、或不按规定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票据、或截留、挤占、挪用专项基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第281号令)和《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触犯刑法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供水水源„„„„„„„„„„„„„„„设施建设与维护„„„„„„„„„„„„供水用水管理„„„„„„„„„„„„„节水与应急„„„„„„„„„„„„„„附则„„„„„„„„„„„„„„„„„3 9 13 1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供用水管理,保障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维护供水、用水双方合法权益,促进节约用水,根据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和《广东省城市供水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区城乡供水用水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第三条 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区供水用水和节水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区规划、建设、环保、国土、水利、卫生、技术监督、公安、消防、物价管理、安全监管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 供水、用水应当以统一规划、发展供水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为原则,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优质服务,并保障城市发展的用水需求。
第五条 区、镇(街)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公共供水设施的投入,使公共供水设施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保障优质供水。
第六条 区、镇(街)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研发和采用供水和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广泛开展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对在供水、节水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供水水源
第七条 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供水规划大力推进多水源供水,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不同区域之间的供水管网规划建设应注重安全连接,提高供水安全互补性。
第八条 供水部门水源取水点周围半径200米陆域和上、下游2000米水域范围内严禁有危害取水安全的行为,范围外的保护措施应根据水源所在地的保护级别按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供水部门必须在规定的水源地按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域设立水源保护区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动和毁坏该标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污染水源的活动。
第十条 供水水源保护区范围调整或水源取水点的迁移,以及由此实施的水资源整合(包括水厂的迁建、扩建,供水主干管网的建设、改造等),按照“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由包括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供水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出资(补偿),或由建设单位出资(补偿),由供水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供水项目的实施,有关供水设施建设出资方案由区属国资部门牵头制定。
第十一条 对污染城乡供水水源的单位和个人,应限期治理或迁出。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经济赔偿和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城市供水水源的水质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对水源区不符合水质标准的取水口,供水部门需按照供水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取水口的迁移或关停工作。
第三章 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
第十三条 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共同组织编制城市供水规划,报区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城市供水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供水专项规划及建设计划进行。
第十四条 供水设施建设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承担,并遵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供水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技术标准和规范。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应当对供水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承担相应的责任。
供水设施建设工程使用的管道、配件、设备、仪器和器具应当符合和优于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应的质量技术、卫生标准和节水要求。不得选用国家已明令淘汰的供用水设备、器具和材料。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必须已取得卫生许可证批准文件,确保无毒无害。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供水工程,应按照国家、省市及我区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后,方能进行建设。
城市新建、改建、扩建的供水工程竣工时,水厂厂区工程由建设单位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专项验收,完成专项验收后向供水主管部门申请总体验收,管网工程由供水部门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供水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 供水设施包括公共供水设施建设和用户供水设施。公共供水设施包括:供水部门的水厂及其取水设施;建筑物(含用户居住小区,厂区,工业开发区、商业开发区、农村住宅安置留用地、拆迁安置区等特定开发项目或综合开发项目等,下同)红线范围外的公共供水主干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公共供水设施由政府和供水部门投资建设。
用户供水设施包括:建筑物红线范围内的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含所属区域管道、表后给水系统、二次供水系统、水表计量系
统、消防设施及其他供水设施等)。用户供水设施由建设方投资建设。
现有公共供水主干管道与用户供水设施相连接的新建用水接引管道工程由建设方投资建设,或由利益相关建设方合资建设。
第十七条 为确保终端用水水质,凡新建建筑物红线范围内的用户供水设施建设以及原有建筑物红线范围内的用户供水设施改造,必须向供水部门提出申请并将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有关资料送供水企业审核同意后,由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竣工后,经供水部门验收合格,并将施工图纸等资料移交供水部门后,方可正式供水。供水部门进行图纸审核、竣工验收,可收取一定的劳务费(住宅用户不收取劳务费),收费标准按照有关物价管理办法实施。用户供水设施建设及改造可委托供水部门实施,有关费用由建设方支付。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涉及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施工单位应在动工前向供水部门查明地下供水管网情况,供水部门应予配合。施工可能影响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和施工单位应在动工前与供水部门商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施工过程中破坏供水管网所造成的损失应由施工单位承担,建设单位负连带责任。
第十九条 因工程建设(含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确需改装、拆除或者迁移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提前征得供水部门同意,并由建设方将方案报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和区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建设单位应当按经批准的改装、拆除或者迁移的方案及相应的补救方案进行工程建设,并由供水部门负责主导竣工验收。相关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或按建设单位与供水部门达成的协议执行。
第二十条 地下供水管网发生故障需紧急抢修的,供水部门可先行破路抢修,并同时报各镇(街)城市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道路产权单位,依法补办批准手续;如涉及其它地下管线的,供水部门并同时知会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指导做好保护措施。
供水部门抢修公共供水设施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支持配合,不得阻挠或者干扰。
第二十一条 供水设施维护保养责任划分
对设施维护保养责任划分以建筑物红线范围内为界,红线范围外属公共供水设施,由供水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和更新改造,属人为事故的,维修和更换费用由事故责任者负责。建筑物红线范围内属用户户内供水设施,由产权人负责维护管理(移交供水部门的二次供水设施除外),维修、更换等费用由产权人负责,可委托供水部门施工。
第二十二条 水表管理
(一)水表应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对擅自安装水表的用户,供水部门不予办理用水手续。
(二)供水部门应按国家规定实行水表限期更换制度,保证水表的正常运作。
水表到期更换由供水部门负责拆换,有关费用由供水部门负责。水表因损坏和失窃由供水部门负责更换,有关费用由产权人负责。
(三)用户认为水表不准确,可到供水部门办理验表手续,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检定。检定给果为合格的,检定费用由用户承担;检定结果不合格的,检定费用由供水部门负责,并按照水表
快慢比例,追收或退还水费,最长可追溯期限为3个月。
用户对水表检定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收到检定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检定。
(四)供水部门应逐步在住宅小区(楼)、公共聚集场所、大型用水户推广使用远传水表;新建住宅小区(楼)可配套建设远传水表,有关费用纳入开发成本。
第二十三条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
二次供水设施是指为二次供水设置的水箱、贮水池、水泵或无负压加压设备、供水泵房、电机、气压罐、电控装置、水处理设备、消毒设备、供水管道、阀门等设施。
(一)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二次供水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工作。
(二)二次供水设施的选址、设计和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供水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施工。
(三)新建住宅小区(楼)配套的二次供水设施由供水部门负责按抄表到户的要求组织建设,实行一表一户,抄表到户,开发商负责支付相关建设费用。二次供水设施竣工后,需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验收合格的二次供水设施同时移交供水部门统一维护管理。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楼)二次供水设施由产权人在政府限定时间内,按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和按抄表到户的要求完成改造,经供水部门联合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取得卫生许可证
后移交供水部门管理。已建成的住宅小区(楼)二次供水设施未移交供水部门前,由产权人或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组织维护,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四)公共聚集场所建设的二次供水设施,由二次供水设施产权人或管理单位负责管理维护,并向卫生行政部门申领卫生许可证。
(五)二次供水设施产权人或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制度,并建立档案备查,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接受供水及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采取防污染措施,确保二次供水设施安全运行以及水质、水压合格。设施发生故障时,应当立即进行抢修。
(六)二次供水设施维护管理单位应至少每半年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一次清理消毒和维护,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水质并将结果向用户公布。二次供水设施检修或清洗消毒需停水的,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提前二十四小时通知用户。
(七)二次供水设施移交供水部门统一管理维护的住宅小区(楼),其物业管理单位应做好二次供水设施的安全保卫及周边环境卫生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发现二次供水设施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供水部门。在二次供水设施日常维护及应急抢修中,物业管理单位或产权人要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
(八)移交供水部门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电费由享受二次供水设施的用户承担,二次供水设施维修费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房屋维修基金管理相关规定列支。
第二十四条 消防设施管理
消防供水设施包括市政公共消防供水设施、单位专用消防供水设施和住宅小区(楼)公用消防供水设施。
(一)市政公共消防设施由辖区内镇(街)政府负责建设和维护,可委托供水部门负责维护和管理,公安、消防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公共消防设施维护和管理、火警用水、消防演习用水等相关费用,在各镇(街)有关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列支。
(二)消防栓仅供消防使用,严禁其他单位和个人私自启用。火灾时,消防单位启用消防栓前后,均应通知供水部门调整供水压力,以利消防和事后避免爆管。消防单位应在火警用水后3天内,将失火地点报送供水部门,以便检查和重封。供水部门向消防部门查询火灾事故的地点、时间以及消防用水量等情况,消防部门应予配合。
(三)公共聚集场所专用消防供水设施由开发商出资建设,产权人或管理单位负责运行维护并支付相关费用(含水费)。
(四)居民住宅小区(楼)公用消防供水设施由开发商出资建设,产权人负责运行维护并支付相关费用(含水费)。
第四章 供水用水管理
第二十五条 供水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或地方有关水质、水压的标准和规范向用户供水。注册水表组前的供水压力应不低于0.14兆帕。
第二十六条 供水部门有下列情况的,可以暂停供水:
(一)工程施工;
(二)设施维修;
(三)水厂停电;
(四)其它确需暂停供水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供水部门有计划暂停供水的,应将原因、时间及恢复供水的时间通过公共传播媒体或其它方式在停水前二十四小时通知用户;因发生自然灾害或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在抢修的同时向用户发出通知;如遇重大停水事故,应及时向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应急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 供水部门应建立健全供水水质检测制度,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出厂水、管网水等进行水质检测,定期向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检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布。
供水部门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应委托有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第二十九条 禁止擅自将自建供水管网系统与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或擅自在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安装加压设备加压抽水,因特殊情况确需连接或安装的,必须经供水部门同意,并在管道连接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三十条 用户有保护水表的义务,禁止下列行为:
(一)私自拆动、移改水表;
(二)在水表附近堆放障碍物及搭建构筑物,影响抄表及水表维护管理工作;
(三)拒绝、阻碍供水部门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拆换水表。第三十一条 禁止下列损坏和盗取公共设施的行为:
(一)损毁或擅自启闭公共供水设施、消火栓;
(二)占压、掩埋、覆盖公共供水设施;
(三)将避雷装置和电器地线连接在公共供水设施上;
(四)将输送不同水质的管网或蒸汽、热水、高位水池、水塔落水管等管网与公共供水设施连接;
(五)在公共供水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从事挖土、堆放物品或修建建(构)筑物等活动;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损坏公共供水设施的行为。第三十二条 禁止下列盗用公共供水的行为:
(一)擅自在公共供水设施上直接取水;
(二)非因消防需要,擅自开启消火栓直接取水;
(三)不经过水表取水或擅自转供公共供水;
(四)拆除、伪造、开启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封装在水表设施上的封印;
(五)私装、改装、毁坏水表或干扰水表正常计量取水;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违法取水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供水部门应向用户提供安全优质供水服务,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供水部门应将办理供水服务手续的有关程序、时限、申请资料及水费标准等事项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四条 水价调整依法实行政府定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物价管理部门确定的供水价格。
第三十五条 供水部门根据核定的用水性质与用户签定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用户多类别用水应分别装表计量收费,未事先分别装表计量的,从高收取用户水费。因建筑结构、供水设施等限制不能分别装表计量的,由供水部门与用户协商确定各类别用水比例后计价收费。
第三十六条 供水部门应定期抄录水表,并按抄录的水表读数计算用户的实际水量。
第三十七条 用户应按供用水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缴纳水费。用户可在水费扣收成功后的90日内向供水部门索取水费发票。
第三十八条 用水户未按规定时间足额交纳水费的,供水部门应予催告;经催告用水户仍不按合同约定交纳相关费用的,供水部门可采取停止供水措施,并应提前10 日通知用水户。被停止供水的用户在6 个月内交齐合同约定费用的,供水部门应当在24 小时内恢复供水;用户欠费6 个月以上,经催告无效的,供水部门应书面报告供水主管部门,经批准后,可注销用户档案,并保留向欠费用户追讨欠费的法律权利”。对拖欠水费后而采取其它途径申报用水逃避欠费责任的,供水部门可不受理用户的用水申请。
在用消防水表用水欠费经催交无效且超过30日的,供水部门向所在地公安、消防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备案后可采取停止供水服务措施。停止供水期间,用水点如发生火灾事故,一切经济和法律责任由产权人承担。产权人可依据合同追究物业管理单位或使用人承担。
第三十九条 由于水表发生故障、停坏或被围蔽、阻隔等原因无法准确抄表的,供水部门可按水表上月或前3个月用水量平均值计收水费;对无上月行度水量参照的新用户,则预收当月水费并更换
水表,按实际用水量推算计收水费。
第四十条 用户对水费有异议的,应在接到水费通知之日的5个工作日内向供水部门提出,供水部门应在接到异议之日的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并答复用户。
用户对供水部门的答复仍有异议的,可自接到答复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应自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供水部门和用户。期间,供水部门不得因用户提出异议而暂停用户用水。
第四十一条 用户更改资料、停止或恢复供水应到供水部门办理手续,供水部门能当场办理的应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用户暂停用水6个月以内的,按停水留表办理,在此期间内恢复用水者,要办理恢复用水手续。超过6个月后恢复用水者,需重新办理新表用水手续。对存在纠纷的水表,供水部门可暂不受理其申请。
用户终止用水而未到供水部门办理相关手续造成损失的,由用户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 用户因违反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而被政府执法部门作出暂停供水服务处罚的,由做出行政处罚部门书面通知供水部门,同时报送供水行业主管部门,供水部门应根据通知内容协助处理。
第五章 节水与应急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广泛开展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提
高全民节约用水意识。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节水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切实履行相关行政管理职责。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各用水单位应配备必要的用水计量器具,加强内部用水的计量管理,应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供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十四条 供水部门应降低水厂生产的自用水量,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探漏巡检和更新改造,确保供水管网漏损率符合国家、行业的相关规定。
第四十五条 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供水应急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并适时修订供水应急预案,供水、卫生、环保、海事、公安、供电、城建、水利、安监等行政管理部门应与供水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共同应对供水突发事件。
供水部门应根据政府的相关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各类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备案,落实应急保障措施。
第四十六条 供水部门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保障供水安全。
第四十七条 当发生涉及城市供水重大突发事件时,经区政府批准,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供水部门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保证供水水质符合标准。造成无法正常供水的,经区政府批准,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供水管制措施,供水部门和用户应予以配合。
采取供水管制措施期间,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基本用水。第四十八条 当发生供水重大突发事件时,供水部门不依法采取应急措施,不配合政府采取供水管制措施,危及或严重危及公共安全的,经区政府批准,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对供水部门实行临时接管。事件处理完毕,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应报请区政府解除临时接管。
第四十九条 二次供水水质受到污染时,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及时报告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部门,并立即停止供水,待查明原因和对受污染的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共供水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有权向区供水行业主管部门或供水部门举报;相关处罚由供水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城市供水条例》、原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广东省城市供水管理规定》等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3年
月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保障水路旅客生命安全,维护旅客合法权益和运输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基本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水路旅客船票(以下简称船票)实名售票、查验活动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实名售票,是指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凭乘船人的有效身份证件销售船票,并在票面记载乘船人身份信息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实名查验,是指港口经营人、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对实行实名售票的船票记载的身份信息与乘船人及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以下简称“票、人、证”)进行一致性核对,并记录乘客舱位信息和身份信息的行为。
船票实名售票和实名查验统称为水路旅客运输实名制管理(以下简称“实名制管理”)。
第三条【适用范围】省际水路旅客运输(含载货汽车滚装船运输)船舶和相关客运码头实行实名制管理,水上运输 距离30公里以下的除外。
省内水路旅客运输和港口码头实行实名制管理的范围,由相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并公布实施。
第四条【监管权限】 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水路旅客运输实名制管理工作。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受部委托,分别负责指导和督促长江干线、琼州海峡水路旅客运输实名制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水路旅客运输实名制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或者机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承担本规定明确的水路旅客运输实名制管理工作。
第五条【实名售票】实行实名销售船票的,购票人应当提供乘船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
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购票的,购票人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乘船人有效身份证件信息;取票时,应当提供乘船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
乘船人遗失船票的,经核实其身份信息后,水路旅客运输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应免费为其补签船票。乘船人要求退票的,水路旅客运输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应当及时予以办理。
按规定可以免费乘船的儿童及其他人员,应当凭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向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 船票销售单位)申领免费实名制船票。免费实名制船票由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开具,并如实记载乘船人身份信息。
第六条【实名查验】在实行实名制管理的船舶及客运码头,乘船人应当配合查验,按要求出示船票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
港口经营人应当在乘船人登船前,对船票记载的身份信息、乘船人及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行核对并记录有关信息,对拒不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或者票、人、证不一致的,不得允许其登船。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应提前为港口经营人提供包括售票信息在内的必要协助。
从事长江干线旅游客运的船舶及码头,由港口经营人在乘船人登船前,或者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在船舶开航前,对船票记载的身份信息、乘船人及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行核对并记录有关信息,对拒不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或者票、人、证不一致的,不得允许其登船或为其提供运输服务。
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应当在船舶开航后及时分类统计船载旅客和免费乘船人员的数量,并与港口经营人交换相关信息,确保查验信息的一致性。
乘坐跨海铁路轮渡的旅客已经铁路客运站查验身份信 息的,港口经营人可不再对其身份进行查验。
第七条【信息保密义务】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港口经营人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对实施实名制管理所获得的旅客身份信息及乘船信息履行保密义务。
第八条【人员培训及能力建设】 依据《反恐怖主义法》相关规定,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应当配备开展实名制工作必要的设施设备;港口经营人应当配备船票、身份证扫描设备和信息存储设备等必要设施。
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和港口经营人应当加强实名制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相关系统及设施的管理,确保人员培训到位,系统安全运行,设备正常使用。
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应当对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开展实名售票工作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第九条【信息化】 经登记采集的旅客身份信息及乘船信息,自采集之日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九十天,并具备与公安机关相关系统对接的条件。
第十条【应急预案】 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港口经营人应当针对客流高峰、恶劣气象及设备、系统、网络故障、重大安保活动等特殊情况下船票实名制管理的特点,制 定有效的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违法行为处置】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和港口经营人在实行实名制管理过程中,发现扰乱水路旅客运输治安秩序或者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并按要求采取配合措施。
第十二条【信息泄露责任】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港口经营人工作人员窃取、泄露旅客身份信息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法律责任】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违反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路运输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视以下情节轻重处以罚款:
(一)未严格实名售票或实名查验,致使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为身份不明或拒绝身份查验的旅客提供运输服务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开展实名售票、实名查验或未按要求实名售票、实名查验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三十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万元以上七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开展实名售票、实名查验或未按要求实名售票、实名查验,致使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为身份不明或拒绝身份查验的旅客提供运输服务的,处三十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七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法律责任】港口经营人违反第六条规定,由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视以下情节轻重处以罚款:
(一)未严格实施实名查验,致使身份不明、拒绝身份查验的旅客登船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开展实名查验或未按要求实名查验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三十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万元以上七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开展实名查验或未按要求实名查验,允许身份不明、拒绝身份查验的旅客登船的,处三十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七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法律责任】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或其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港口经营人拒不执行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路运输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其停止从事 相关水路旅客运输、港口经营或船票销售业务;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有关水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或港口经营许可证件。
前款水路旅客运输业务经营者授权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涉及其他行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路运输管理部门通知其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六条【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水路运输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实名制管理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处理投诉举报时,应当恪尽职守,秉公执法。对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船票】本规定所称“船票”,包括纸质船票、水路电子船票以及其他符合规定的乘船凭证。
文号:保监厅函[2007]360号 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所属栏目:文库-金融 2008-1-7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促进保险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和改进监管,实现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6〕4号)第五十二条的要求,我会起草了《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现向你们征求意见,请于2008年1月25日之前将反馈意见传真至我会财务会计部。
联系人:祝春光 栗利玲(保监会财会部财务监管处)
电话:010-66286617 66286183
传真:010-66288102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促进保险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治理,实现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首席财务官的概念】本规定所称首席财务官,是指保险公司负责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企业价值管理活动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三条【对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的统一要求】保险公司应当设置首席财务官职位,不再设置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或类似职位。
第四条【对首席财务官的总体要求】首席财务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遵守保险公司章程和职业准则,勤勉尽责。
第五条【董事会对首席财务官的管理责任】首席财务官应当由保险公司董事会任命。董事会应对首席财务官的履职行为进行持续评估和定期考核,对不能胜任的,应及时更换。
第六条【中国保监会对首席财务官的监督职责】中国保监会对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的审查实行核准制,并对首席财务官履职行为的合规性进行监督。
第二章 首席财务官的职责
第七条【具体职责】首席财务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体系;
(二)负责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投资管理、资金管理、筹资管理、收益分配、绩效评估等;
(三)负责或参与风险管理和偿付能力管理;
(四)参与战略规划、营销管理、合规管理等其它重大经营管理活动;
(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审核、签署对外披露的有关数据和报告;
(六)法律法规、中国保监会或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职责。
第八条【报告路线】首席财务官向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工作。
首席财务官每半年至少一次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董事会或公司章程要求报告的其它事项。
第九条【向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征询意见的义务】如公司另设有负责精算、投资、风险管理等相关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财务官在财务报告、偿付能力报告等文件上签字前,应当向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征询书面意见。
第十条【向中国保监会报告的义务】首席财务官在职责范围内发现公司的经营行为或财务报告等违反法律法规或监管规定,或者侵害公司、被保险人或股东的合法利益时,应当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提出纠正建议。董事会或管理层不予纠正的,首席财务官应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拒绝在相关文件上签字。
第十一条【获取履职相关信息的权利】首席财务官有权获得履行职责所需的数据、文件、资料等相关信息,保险公司有关部门和人员不得非法干预,不得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
第十二条【参加会议和决策的权利】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首席财务官出席或列席与其职责相关的董事会会议。首席财务官在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会议上,对其职责范围内所负责的决策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
第十三条【对公司章程的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首席财务官的职责和权利。
第三章 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四条【职业操守和品行条件】首席财务官应当具备正直、诚信、勤勉的品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记录和个人信用记录。
第十五条【专业知识、从业经历和管理能力条件】首席财务官应当具备履行职务必需的专业知识、从业经历和管理能力,包括:
(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二)从事金融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经济工作8年以上;
(三)具有在企事业单位或者国家机关担任领导或者管理职务的任职经历;
(四)具备国内或国际认可的会计、财务、投资、精算等相关专业资格或会计、审计系列高级职称;
(五)熟悉履行职责所需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在会计、精算、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经验;
(六)对保险业的经营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能够熟练使用中文进行工作;
(八)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具有财会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上述第(二)、(三)、(四)项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十六条【其它条件】首席财务官应当具备履行职责所需的身体健康条件;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住所。
第十七条【禁止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
(一)有《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禁止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情形之一的;
(二)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财务违法违规记录的;
(三)在其他机构或组织从事可能导致难以有效履行首席财务官职责的工作的;
(四)国保监会认为不适宜担任首席财务官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任职资格审查
第十八条【提交审查的规定】保险公司筹备组应当在开业申请材料中提交拟任首席财务官的简历及有关证明材料,并在取得营业执照后一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拟任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审查材料。
保险公司更换首席财务官,应当在上一任离职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指定承担首席财务官职责的临时负责人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对明显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中国保监会有权要求保险公司重新指定临时负责人。保险公司应当在上一任离职后的6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拟新任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审查材料。
未经中国保监会核准任职资格,保险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任命或变相任命首席财务官。
第十九条【应提交的审查材料】保险公司申请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审查,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两份及其电子文档:
(一)董事会拟任首席财务官的决议;
(二)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核准申请书;
(三)《保险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表》;
(四)拟任首席财务官的身份证明、学历证书、专业资格证书、专业职称证书等有关文件的复印件,有护照的应当同时提供护照复印件;
(五)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证明;
(六)前任单位或前任岗位的离任审计报告,不能提供的,应当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七)拟任首席财务官本人出具的不存在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禁止情形的声明;
(八)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条【审查方式】中国保监会对任职资格核准申请进行审查,审查方式可以包括:
(一)审查任职申请材料;
(二)书面考试;
(三)任职考察谈话;
(四)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一条【任职考察谈话】任职考察谈话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保险业经营规律的认识,对拟任职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认识;
(二)考察拟任首席财务官对与其职责相关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掌握情况;
(三)对担任首席财务官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提示;
(四)中国保监会认为应当考察或提示的其他内容。
任职考察谈话应当形成书面记录,由考察人和拟任首席财务官双方签字。
第二十二条【征询意见】中国保监会可以向拟任首席财务官原任职机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职业团体等机构征询意见,了解拟任首席财务官的有关情况。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监督考评】中国保监会对首席财务官履职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定期考评,并向董事会和管理层通报考评结果。
考评方式和内容另行规定。
第二十四条【任职资格自动失效的情形】首席财务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任职资格自动失效。拟再次担任首席财务官的,应当重新申请任职资格核准:
(一)因辞职、被免职、被撤职等原因,不再担任首席财务官职务的;
(二)受到责令予以撤换的行政处罚的;
(三)出现《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变更首席财务官的报告责任】首席财务官因辞职、被免职或者被撤职等原因离职的,保险公司应当在做出批准辞职或免职、撤职等决定的同时将决定文件抄报中国保监会;免职和撤职的,还应当提交免职或撤职的原因说明。
第二十六条【后续教育】首席财务官应当积极进行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中国保监会组织或认可的后续教育。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对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规定】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分公司,可以不设置首席财务官职位,但应有履行相应职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对该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八条【补充规定】对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本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的施行】保险公司应当自本规定发布施行之日起2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提交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审查材料。2006年9月1日《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施行前任命的财务负责人,未能通过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审查的,保险公司可以暂缓至该财务负责人离职时设置首席财务官职位,但最迟不应当超过本规定发布施行之日起2年。
第三十条【参照执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解释权】本规定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施行日期】本规定自2008年×月×日起施行。《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加强和完善对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的管理,强化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促进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保险行业健康发展,2006年7月,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6〕4号),其中第五十二条规定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首席财务官)的管理办法由保监会另行制定。
针对保险机构财务负责人制定专门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不仅在于财务负责人任职所需要的专业标准明显区别于其他高管人员,更是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性、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和改进监管的迫切需要。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轻、遏制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集中反映,不仅是保险公司对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也是保险监管的重要基础。目前,行业中的会计信息失真和公司财会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风险。会计信息失真,企业高管人员要承担最终责任,而其中负责财务工作的高管人员更是难辞其咎。2002年美国在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财务欺诈案件之后,美国国会出台了著名的《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萨班斯法案),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强化首席财务官对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被称为“罗斯福时代以来对美国商业实践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也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在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落实保险公司高管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法律责任,加强制度约束,能够不断改善保险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行业形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保险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以规模为导向、以销售管理为核心的粗放型增长阶段。为了追求保费规模或短期利益,时常放松基础管理和风险管控,对公司乃至行业的科学发展形成潜在风险。通过强化首席财务官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可以加强和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控制,约束非理性经营行为,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资本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从销售管理向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价值管理转变,逐步实现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有利于改善保险公司治理
财务控制机制是公司治理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首席财务官如何履行职责,则是财务控制机制的主要内容。在保险行业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完善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处理好首席财务官职位和公司整体治理架构的关系,有利于健全保险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公司治理效果。保险业的风险案例也表明,缺乏有效的财务管控机制,公司治理就很难落到实处。
(四)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
高管人员管理制度是保险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落实责任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约束制度和以业绩和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改善会计信息质量、规范财务行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有利于夯实监管基础,最终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二、起草过程
2007年以来,财务会计部积极着手起草《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在此期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多渠道收集资料,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07年2-6月,财务会计部对国内外首席财务官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研究了《公司法》、财会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法规以及国外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高管人员监督管理的有关资料,形成了起草文件的初步理论框架;
(二)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基本现状。2007年6月,财务会计部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分管财务工作的高管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其职责范围、在组织架构中的位置、与董事会的关系、专业背景等基本情况和关键信息,为起草文件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起草前召集主要保险公司分管财务工作的高管人员进行了座谈,就首席财务官的角色定位、任职条件、日常监管、后续教育等问题听取行业的意见和建议。
初稿形成后,财务会计部于11月中旬向保监会机关各部门征求了意见,在充分吸收了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征求意见稿。
三、《规定》的主要内容
《规定》共分六章三十三条,分别是:
第一章,总则。规定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的总体制度框架。
第二章,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明确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任职资格条件。规定首席财务官的任职条件。
第四章,任职资格审查。规定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审查内容和程序。
第五章,监督管理。规定对首席财务官的监管内容和方式。
第六章,附则。对《规定》的施行等问题予以明确。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现就征求意见稿的几个问题做专门说明,以便征询各方意见:
(一)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
《规定》通过规范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在组织架构中的位置、与董事会的关系和报告路线等,并要求在公司章程中对有关内容予以明确,其宗旨是在保险行业建立以首席财务官为代表的财务管控机制。这是保险监管的制度创新,必将对保险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关于首席财务官的称谓
目前在保险公司中对分管财务工作的高管人员存在分管财务副总裁、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等不同称谓,本规定将这一称谓统一为国际上通行的“首席财务官”,便于对这一职位的职责作用进行清晰界定,方便监管。
2、关于首席财务官的定义
本规定把首席财务官界定为保险公司负责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企业价值管理活动的高级管理人员,即与企业价值管理有关的事宜都是首席财务官的职责范围。首席财务官所负责的企业价值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企业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管理行为相并列而又区别。通过这个定义,可以较为清晰地描述首席财务官应当担负的职责,便于明确界定首席财务管在经营管理中的工作范围和角色定位。
3、关于首席财务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位置
《规定》明确,首席财务官应当由董事会任命,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首席财务官出席或列席董事会会议,同时也规定了首席财务官的报告路线。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当保证公司有畅通的信息披露渠道,保证投资者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本规定明确了首席财务官应向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工作,同时每半年至少一次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
4、关于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
明确首席财务官的责任以及与此相关的权利、义务是本规定的重点内容。《规定》第七条明确规定,首席财务官应当负责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及有关内控和财务管理活动,负责审核、签署有关报告,并根据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负责或参与风险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参与决策公司重大的经营管理活动。
为了保证首席财务官能够有效履行其应有的职责,《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首席财务官应尽的义务,如首席财务官应当向董事会、总经理报告工作;应当向负责精算、投资等工作的高管人员征询意见;应当履行向保监会的报告义务等。同时,《规定》还明确首席财务官有获取履行职责所需信息的权力,对职责范围内所负责的决策事项有一票否决权。在起草过程中,也有人提出,如果强制要求首席财务官对所负责的事项有一票否决权,可能会涉及干预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导致首席财务官和总经理的履职产生交叉或冲突,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考虑到一票否决权有利于保证首席财务官权力和义务的对等和完整,因此我们在征求意见稿中保留了这样的规定。
这些规定既对首席财务官在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明确和强化,也对首席财务官本身依法合规履职提供了基本的支持。
(二)加强对首席财务官的监督管理
《规定》首先区别了保险公司和保监会对首席财务官管理的职责。保险公司董事会对首席财务官的胜任能力负责,并对首席财务官进行持续评估和定期考核;保监会的职责是对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进行监管,对其履职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定期考评。《规定》主要从任职资格条件、任职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管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下面主要对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说明。
《规定》主要从职业操守、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对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条件提出了要求:
1、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行
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行是首席财务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对其任职的首要要求。为了体现首席财务官的专业特点,《规定》除了适用《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6〕4号)中禁止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形外,还把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财务违法违规记录列入禁止情形,同时规定在进行任职资格审查时,保监会可以向原任职机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职业团体等机构征询意见。这对广大财会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记录、坚持较好的职业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和蔓延。
2、专业水平和政策水平
保险公司财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但需要有扎实的财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要对保险精算、投资、风险管理等工作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规定》要求首席财务官应具备国内或国际认可的会计、财务、投资、精算等相关专业资格或会计、审计系列高级职称。同时还要求首席财务官要对保险业的经营规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要熟悉保险监管的有关法律法规。
3、管理和沟通能力
首席财务官的工作综合性很强,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之外,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对有效履行职责更为重要。《规定》在这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
为贯彻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放管服”要求,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试点,促进新药研发成果转化和生产技术合理流动,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起草了《药品生产场地变更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药品生产场地变更是药品上市后变更的常见情形之一。已上市药品的技术转让、委托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异地搬迁、改建扩建等情形均涉及药品生产场地变更,也是药品生产场地变更发生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未对药品生产场地变更的注册管理提出统一的要求,相关要求散见于药品技术转让等有关的文件以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之中。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申请条件和要求、审批程序等不尽相同。
为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场地变更注册申请的申报、审评、审批,合理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指导并规范申请人开展已上市药品的生产场地变更研究,在现有规定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药品生产场地变更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制订《规定》。
二、起草过程 《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发布后,为落实简化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药品技术转让程序的要求,总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药品生产场地变更为核心的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思路。成立了起草工作小组,组织药品审评机构、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及部分省局等单位的专家和相关人员召开讨论会,对药品生产场地变更的实际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就起草工作进行研讨,于2017年8月形成《规定》草稿。11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重点问题说明
(一)基于风险的管理思路
药品生产场地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药品生产场地的GMP检查历史(接受或者未接受GMP检查)、生产场地内所进行的操作、药品的类别(例如原料药中间体、原料药、特殊制剂、中药、生物制品等)等是决定风险程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根据药品生产场地变更对药品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即风险程度的高低,生产场地变更分为重大变更、中度变更和微小变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据此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申请人则据此开展相应的研究。
(二)强化申请人主体责任
由于药品申请人对药品的研发、生产以及产品的性质以及药品生产场地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有 着最清楚的了解。因此,申请人是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主体,应当自觉对生产场地变更前后的药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验证。
(三)关于程序简化
《规定》设计的简化程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再要求药品技术转让的转出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出具审核意见。二是不再区分新药技术转让与生产技术转让。三是合理简化集团内转移品种等情形的审批程序。对同一集团内药品(除生物制品外)生产场地变更的,如生产设备、标准操作规程、人员具有的生产操作经验等均保持不变,变更后的药品生产场地符合GMP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药品生产企业在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机构申报补充申请后,药品审评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未予否定或者质疑的,即可实施该类变更。这条规定大大缩短了药品上市的周期,同时也倒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药品生产企业重视对生产场地变更开展规范研究。
(四)政策衔接
本《规定》适用于申请人自身拥有的生产场地变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生产场地变更,药品技术转让引起的生产场地变更,同时也适用于进口药品的生产场地变更。在印发《规定》的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将同时印发与《规定》配套的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2015年3月)
为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租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澳门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国务院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国发„2014‟65号)的要求,现就商务部2005年2月3日发布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5年第5号,以下简称“5号令”)作出如下补充规定:
一、将5号令第一条修改为:“为促进外商投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外商投资租赁业的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5号令第三条新增一款作为第三款,表述为:“新设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名称中须注明“融资租赁”字样,不得含有“金融租赁”字样。”
三、将5号令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商务部是外商投资租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是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 司的审批管理部门,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和委托的商务主管部门是外商投资租赁公司的审批管理部门。”
四、将5号令第六条修改为:
“本办法所称租赁财产应当权属清晰、真实存在且能够产生收益权,具体包括:
(一)生产设备、通信设备、医疗设备、科研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工程机械设备、办公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等各类动产;
(二)飞机、汽车、船舶等各类交通工具;
(三)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商用地产、附着于不动产的其他设备(如电梯、空调系统等)等其他用于生产经营的资产;
(四)本条
(一)、(二)、(三)项附带的软件、技术等无形资产,但附带的无形资产价值不得超过租赁财产价值的三分之二。”
五、删除5号令第九条
(一)“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美元”的规定。
第九条新增
(四),表述为:“主要投资者(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方)应具备金融背景、专业厂商背景或投行、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背景或具备融资租赁从业经验,资信良好,并从事实质性经营活动。”
第九条
(四)后新增一款,表述为:“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设立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
六、5号令第十条新增一款作为第二款,表述为:“同一投资 者及其母公司在境内设立两家及以上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除报送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供已设立融资租赁公司的审计报告、资金到位情况、业务开展情况说明等材料,且新设公司的业务领域应与已设公司有明显区别。”
七、将5号令第十一条
(一)中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修改为“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和委托的商务主管部门”,“45个工作日”修改为“20个工作日”,删除“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在批准外商投资租赁公司设立后7个工作日内将批准文件报送商务部备案。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外商租赁公司的设立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的规定。
八、将5号令第十一条
(二)修改为:“设立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应由投资者向拟设立企业所在地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报送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全部材料,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批准设立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应书面说明原因。”
九、将5号令第十四条修改为:
“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经营下列业务:
(一)融资租赁业务;
(二)租赁业务;
(三)向国内外购买租赁财产;
(四)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
(五)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
(六)租赁财产的残值处理及维修;
(七)融资租赁交易相关的咨询和担保;
(八)兼营与融资租赁主营业务相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九)经审批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不得直接和变相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等金融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承担政府公益性项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提供直接或间接融资。
十、将5号令第十五条中的“配额、许可证等”的表述删除。
十一、将5号令第十七条修改为:
“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应按规定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如实填报相关报表、及时更新企业基本情况。
每年4月30日之前,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应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报送上一年业务经营情况报告和上一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每年6月30日之前,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将本行政区域内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上一年业务经营情况报告和财务报告报送商务部。”
十二、5号令第十九条新增一款作为第一款: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规定的要求,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对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管理,采取约谈、实地拜访等多种方式掌握情况,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运营监管。对于未按规定报送经营情况和财务报告的公司,省级 商务主管部门可以予以公示。对在上一会计内未开展实质性融资租赁业务、年报不合格以及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报商务部。
十三、将5号令第二十条修改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内地设立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和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参照本办法执行。
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广东省投资设立租赁公司,公司设立及变更的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备案后按照内地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广东省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及后续变更,仍按现行外商投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办理,须满足下列条件:
(一)外方股东的总资产不低于500万美元;
(二)租赁财产附带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超过租赁财产价值的三分之二。
本规定中的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应分别符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关于“服务提供者”定义及相关规定的要求。
【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推荐阅读:
关于团费交纳和管理使用的补充规定12-03
党费收缴使用管理规定10-28
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制度06-22
集团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具体办法09-12
党费收缴使用及管理制度10-04
党费收缴使用06-29
党费收缴情况总结07-17
社区党费收缴制度10-04
收缴工会经费通知10-21
乡镇党费收缴自查报告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