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共8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熟读成诵,默写全文。2.过程与方法:赏析本文写景句子的妙处,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并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2.品析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探究“闲人”的内蕴,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练习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宝库比作一个展画厅,那么其中一定有许许多多使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精美佳作。有一种画轴,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独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其中,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便是绝佳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轴精品,借东坡文采,有幸一览一千年前的那个月夜,那片竹柏影。
二、走进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2.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名家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3.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4.教师强调并引导学生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3)解衣欲睡:(想要,打算)(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也;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第二课时
四、自主探究
1.朗读课文并思考这次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
答: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2.是什么原因激起了作者夜游的兴致呢?
答: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3.记叙部分哪些字词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遂、寻。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把句中的“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五、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文中“闲人”的深层意蕴。答: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六、小结
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开放性问题)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七、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仅百字规模, 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 即“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第四句纯粹是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总结一句, 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问一答, 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 也为前文清明的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 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原来风景的发现, 只缘一个“闲”字而来, 景语情语, 皆自一体。然而, 这景色的发现, 在苏轼处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完成对这风景的发现呢?又是如何拥有了这般“闲”的心情?
这需要我们从本文的第一句话, 即所描述的时间开始谈起。“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这个时间点前后, 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元丰三年乙未, “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被捕, 乌台诗案开始。元丰二年, 二月苏轼罢徐州任, 改知湖州, 四月二十日到达湖州, 七月二十八日就突然被朝廷派人逮捕”。同年十二月, “二十六日 (庚申) , 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 充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事, 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庚申, “正月, 苏轼赴黄州贬所, 有《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夫子自逐客, 尚能哀楚囚, 奔驰二百里, 径来宽我忧”。时间至元丰六年癸亥, “四月, 十一日 (丙辰) , 曾巩卒。沈辽, 苏辙, 孔仲武, 秦观, 陈师道皆有祭挽之作”, 而且, “传苏轼与曾巩同日化去”;“七月, 十三日 (丙辰) , 罢苏辙兼权筠州州学教授”, “十月, 十二日 (甲申) 夜, 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 撰《记承天寺夜游》”。 (1)
三年时间, 接连经历罢官, 贬黜, 良友离世, 亲人受连一系列磨难, 此刻突出一个“闲”字, 是否有别样的心情?文中出现的张怀民, 身世也别有韵味, 据考:“张怀民, 字梦得, 又名倔栓, 清河 (今河北省清河县) 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至黄州, 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2) 试想, 两位同病相怜的人, 一般“闲”的心境下, 发现的风景又是种怎样的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唯美风景下的情感, 究竟是豁达?如当今学者所得出的普遍共识那般, 还是无奈?亦如另外学者指出的那般:“作者这最后一句感慨, 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 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3) 问题可以稍作转换, 于悲凄处发现“闲”之风景, 苏轼是有情, 还是冷漠?若是有情, 情又指向何处?
在此不妨暂且悬置这些问题, 笔者想借助于一段文学公案来展开分析, 即北宋大儒朱熹对苏轼的批评。朱子认为, “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 必与道俱’, 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 待作文时, 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 此是它大病处。” (4) 在他看来, 苏氏之弊, 在于其人为地割裂了文与道之间的联系, 文不能载道而独成一体, 以至于其风日淫, 其效日微。在朱熹看来, “物之理乃道也”, (5) 道即天人一统的人伦道统, 在于心外, 求知需虔, 故要“格物致知”, 最终的目的指向社会之内的忠孝之道, 而苏轼的“文道分离”其实是个向内转的过程, 以情淫道, 故有所不当。朱子批评的正确与否且不管, 但从他的批评来看, 苏轼的确已经有意识地与当下流行的“儒道”一派有所距离, 其所提倡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这种“向内转”的兴起, 苏轼并不是始作俑者, 它首先要追溯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韩愈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一文中曾有如此论述:“道之及, 及乎物而已耳。斯取道之内者也。今世因贵辞而矜书, 粉泽以为之, 道密以为能, 不亦外乎?吾子之所以言道, 匪辞而书, 其所望于仆, 亦匪辞而书, 是不亦及物之道愈以远乎?”韩愈的转向, 实际是针对当时浮夸雕饰的文风而来的, 但“取乎内”的观点, 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学表现对外在“人伦道统”的疏离。宋代之后的欧阳修、苏洵等人, 也都继承了韩愈的这个观点, 其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当时空洞无味的唱和性创作, 目的在于将内容重新注入诗文的表达。这些所谓“内容”, 其实多半还是儒学人伦传统的一种重新的发现和继承, 但是这种“向内转”的转向, 其实还是为“情”的浮现提供了契机, 感受的抒发和既定认知系统在此也有了一种隐隐的剥离, 这种“情”也因此开始指向了一些人伦之外的东西而变得更贴切, 也更加复杂,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但这样又会带出下一个问题, 既然偏离了儒家的人伦认知传统, 这种“情”又从何而来, 指向何处?
我们不妨在此再迂回一下表达, 从另外一个问题入手解释。关于宋代文章, 很多学者都把它们解释为是儒、释、道三家融通的结果, 其中邓广铭先生的论述比较具有代表性:“宋学又是儒、释、道三家的学说, 是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摄取的一个产物。他们从佛、道两家所摄取的, 笼统说来是偏重在义理方面和心性修养方面的一些东西, 而对儒家的主张一直坚守不变的, 则是那个经世致用的原则”。 (6) 这种论述是源头性的, 儒、释、道的确是北宋时期所盛行的三种认知的范式, 苏轼是宋代人, 照理说其文章也当然可以用此类解释, 既非儒, 那么一定是释家和道家的综合体了。但这样做却未免有从源头肢解苏轼之嫌, 也将其特点简单化了, 把“闲”的心情和所描述的空灵的风景结合起来看, 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韵味实际上更加复杂, 远非儒、释、道三者可以做单一解释的。如上文讲, 儒家学说以人伦为认知旨归, 它其中所蕴含的风景是附庸性或说是比兴性质的, 故较为单薄, 可见于《诗经》;道家理论中的风景其实等同于“自然”, “自然”又与其核心“道”息息相关, 于是这些风景的色调多为恬静, 呼唤人丧心而融于物, 故这种融合是去情化的过程, 有风景却没有“闲”情, 可见于谢灵运的山水诗;释家多求空静, 与内心相关, 但苏轼和它的区别是“空”与“实”的区别, 他所描述的是心情下的实景而非一个空灵化的境界, 这种比较可鉴于其和王维诗歌的差异。由此可见, 苏轼笔下的风景远非三家的解释所能概括, 它可能来源于三家, 却又别于此三家, 或者说局限于此三家。承接上文问题, 可看出苏轼的创作继承了韩柳、欧阳修等人“向内转”的传统, 却又不能单以儒、释、道三家做单一解释, 那么他的“情”又该做如何理解?回到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一段景色的描写未见任何有情感指向作用的形容词, 事实上, 在相似的时间里, 苏轼这类描写并不是唯一, 在《后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 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风景描写, 感到类似之情。较之亦是同时期的《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苏子愀然”, 《临江仙?夜归临皋》 (元丰五年) 中“常恨此身非吾有”这类以情衬情的描写, 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一种失落和安慰交织的情感, 这当然与当时苏轼的罢黜经验有关, 其个体的意义已经不能认同于原有的认知范式, 失落的境遇和这些认知范式所指向的目标构成了张力。经世济世的儒家承诺已经变得虚幻, 亲友离世的打击也让他的情感离于道家和释家“忘我”和“虚空”的承诺, 其意义不在于认同三家的认知范式, 因为一旦认同, 其意义都不会是“闲”, 也不会发现如此的风景。换句话说, 也正是穿越了这些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风景的独特性意义才会显现了出来。
所谓穿越, 即在认知的前提下做到有意识的疏离, 实际上, 认同于任何一种单一的认知范式, 所表达的情感都将是单薄的, 也不会创造出内涵丰富的风景。只有从这类认知范式中跳来, 去在另外的未知纬度中重新获得认同, 才会有不同的意义发现, 因为未知总会与混沌和丰富相连, 照此说来, 其实穿越也是一种突破认知中介, 寻找另一种认同方式的尝试。那么既然穿越了儒、释、道三家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的“情”又归向何处呢?笔者认为, 这种“情”源自于他对其生活世界的照面。届时任何的认知范式, 包括儒释道三家, 都有一套稳固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其意义都源自于一套清晰的区分方式, 无论是善恶之别, 天道人道之分, 还是空执之离, 它们都构成了认知的中介。苏轼的贡献, 就在于对这种中介的穿越, 突破了一系列清晰的划分, 重新从外部的生活世界中直接触动物我交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需要任何中介的介入, 故才更有可能能够以真动人, 它很模糊, 很少有区分和刻意承载什么, 却往往能包容更广阔的意义。苏轼的穿越源自于其境遇的独特, 更是其生命哲学的构成,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 其认知中表达什么抱负和希望的因子淡化了许多, 甚至因幻想破灭而造成的失落感也退化了, 留下的只有个体对外在生活世界的直接沟通, 在这种沟通中获得朦胧的意义感, 文字也随即退化为对这种感觉的描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论及苏轼的创作风格时, 曾有精辟的论述:“苏氏之道, 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其次则器足以任重, 识足以致远, 至于议论文章, 乃其与世周旋, 至粗者也”, (7) 此论可谓是得苏轼创作之要领。
把这种风景放置入历史纵轴中来看, 或许会更加清晰地看见这个生活世界的魅力。古文运动中, 韩欧之变在于将感知的方式向内转, 促进了文学与道统的分离, 但其终极指向还是在于既定的儒学认知范式, 求天道以闻达, 这也是朱熹批评苏轼, 却对韩欧二人有所保留的原因。而苏轼的意义, 正在于在继承了这种“向内转”的趋势下, 促进了文学与个人的分离, 个人至此成了一个不依赖于既定认知, 赤裸裸感受生活世界的个体。风景的意义, 就在于这种被剥离出的个体面对浑沌的生活世界的惊奇感, 这种感觉因不指向任何特定的东西, 故而其“情”亦是极具包容性的, 也更加的瑰丽。苏轼的意义, 也莫过于对这种生活世界意义的发现, 这种发现对后世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明代“公安三袁”所提倡“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性灵论, 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也在于苏轼。
参考文献
[1]日期材料皆引自曾枣庄, 吴洪泽著, 《宋代文学编年史 (二) 》,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第796-826页。
[2]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7页。
[3]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9页。
[4]朱熹著, 《论文上》,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3319页。
[5]朱熹著, 《中庸一》,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六二,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1496页。
[6]邓广铭著, 《邓广铭治史从稿》,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65页。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诵读、积累。
2、难点是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七岁知书,十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抱负远大。但仕途坎坷,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阅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简介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探究新课
1、初读——读准(读准字音,讀清节奏)
(1)全体同学放声朗读。
(2)教师正音并提示节奏划分。
(3)再次诵读。
2、译读——读懂(读懂文章)
(1)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读一句,译一句,同时圈画出疑难字词句(课前预习进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组内无法解决的,提交班级共同交流解决。
(2)检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解释红色字词:
户、欣然、念、遂、寝、相与、空明、交横、盖、但、闲人、耳
翻译画线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每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最好摇头晃脑,读出古味古韵。
3、研读——读透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我”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事件的起因:月色优美。
4、品读——写景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细细品读一番。
(1)添一添,品意境:
能否添上“丛中蛙鸣起伏,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等句?
——不好。这些句子会打破原文宁静、淡雅的意境。
(2)删一删,品修辞:
删去“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原句用比喻,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澄澈空灵。而似水草一般在如水的月光中飘摇的,其实是月光照射下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点透实情。删去后,没了新意,也不生动,更改变了原意,与实际不符。
5、悟读——“闲人”含义
(1)领悟“闲”之意: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3)谈谈读完本课有何感悟、启发、收获等。
三、拓展延伸
1、补充苏轼被贬谪的资料,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
苏轼一生仕途不平,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而屡遭贬谪,但都笑然面对:
贬至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课,不辞长做岭南人”。
小结:苏轼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仅因为他的政绩,也不仅因为他的诗文,更因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都用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推荐阅读: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王水照《苏轼传》 林雨堂《苏东坡传》
2、补充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定风波》等。
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原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夜游心境
2.因“言”悟“文”进行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轼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怀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了,本文也属于一篇容易读懂大意的文章,所以课前不准备布置预习。文章简短,短文适合长教。苏轼的作品虽然学生到了高中依然会学习,但“苏轼”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了,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是给予学生青春最好的礼物。
三、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写景的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活动
(一):读出“游”之非常味道
1.直接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初步读准字音和节奏。2.题目中哪个词语直接向我们暗示了朗读的语速和语调?(明确:夜游。读出柔和,舒缓,宁静)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4.全班朗读
活动
(二):探“游”之非常因
了解作者
多媒体出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问题设计:现在请同学们给题目加上具体的时间、人物,使之成为一句能概括文章大意的句子。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夜游。)过渡:黄州的十月夜里已很阴寒了,换作是你会不会外出游荡?而作者为什么要去夜游?
1.明确: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学习“户”字。
点拨:七年级学过“当户理红妆”,“足不出户”,人不可能从窗而出。“户”是指门,单扇门。
(明确:深秋夜寒,苏轼已打算睡觉,门当是关上的,月光透过门缝而入,仅就这一线月光就让作者欣然夜游,由此可见作者夜游的兴致。)3.要求学生重复读这句话,读出夜的宁静,读出作者的欣喜。过渡:承天寺这一夜之游到底有什么非常之处,让作者记下来,传诵至今?
活动
(三):赏“游”之非常景色
多媒体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学生根据停顿划分进行朗读。2.学生猜猜写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若猜不出正确答案,就给予点拨: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明确:月光如空明之水。)
3.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这句话。抽查背诵。让学生翻译,注意“盖”字的意思翻译出来。(点拨:“一物拔山倒数而来,盖一癞蛤蟆也。”)(明确: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加 上本体呢?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积水,全句无一句写月,又处处写月,当真奇景出自神人!)5.“盖”字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效果差别。6.把“竹柏影”换成树影又如何?
7.月光如水的说法很常见,如空明水真是非常说法,想象人若在空明水中,又是怎样?(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8.要求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恍然大悟之情,读出“盖”的味道。
活动
(四):论“游”之非常人
过渡:千年百代,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亮之所以不同,其实是因为看的人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说说一个话题 多媒体出示:月是空明的月
人是
的人。
(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要读得慢,读出夜的宁静,读出作者的惊喜。)1.再来看看我们刚才给题目加上的两个人物,作者苏轼为什么要去找张怀民? 多媒体出示: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心胸坦然,爱好山水,品格清高超逸。两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引导学生就作者夜游的原因,进而寻找张怀民的举措,评价作者。
(学生自由说,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咬文嚼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预设:人是率性的人。人是欣喜的人。人是自在的人等等
3.学生想象,两人“相与步于中庭”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引导学生用“言”来悟“文”:“步”与上文“欣然起行”的“行”都有走的意思,在文言文中,步,小步走,散步、漫步。行,大步走,走得快些。进而体会漫步的心境。
(明确:作者与好友漫步空明如水月光下,如入梦中游,似游非游,如梦如幻,人月两相忘,人看月是空明,月看人也是空明。于是乎,作者如梦初醒,惊讶叹道:“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
活动
(五):悟“游”之非常情
夜游之非常,在于人的非常,苏轼总是奇思妙想,这一夜游,游过千年依然香。我们怎样才能像苏轼一样,拥有这么多的奇想呢? 多媒体出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学生一齐朗读这句话并翻译
明确: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大家看,夜游之后,苏轼把众人与他和怀民进行了比较,自称“闲人” 1.“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2.“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境界中才能见月欣然起行夜游,看月如空明积水? 多媒体出示: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不准擅离该地,无权签署公文。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与此同时还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欣然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讨论后,明确:这“闲”不止是无公事的“清闲”,是被贬后洒脱式的自嘲,是率性披露性情的纯真,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
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却能够随遇而安,越贬越豁达——
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至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至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组织学生诵读)
要求学生用下面句式来评价苏轼
苏轼,虽然
但是
。示例:苏轼,虽然一生被贬,但是都诗意面对着。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教师总结:看吧!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苏轼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总是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开,并且过得很欣然,他是一个明白人,这种明白在禅宗里称为“空明”他是一个空明
的人。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一个空明的人,才见得空明的月,只有非常的人,才得非常之游!
这就是苏轼!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苏轼!在诵读全文中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
一、制作“苏轼手抄报”
要求:1.主题自拟。2.可以个人立或结小组完成。
3、一周内完成上交。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欣然(xīn)
遂至(suì)未寝(qǐn)藻荇(zǎo xìng)竹柏(bǎi)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课文注释、译文及分析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已是初冬时分,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寒夜寥寂,“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都已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念无与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心情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末一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
这里短短的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文中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当读者于恍惚迷惘中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盖竹柏影也。”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俱现。“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这里作者连发二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却不置答,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当时他虽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不无牢骚。但他自宽自慰。他这样的“闲人”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四、文章结构 全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
五、写作特色
1.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明代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用这句话来阐释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色是很恰当的。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月色只有三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只用了十六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着实令人神往。作者运用比喻别出心裁,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出现在作者笔下。状物抒情,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把冷月清光写到极处。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瞬间佳境最突出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诗意表露出来。
总之,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六、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但
古:只是,不过
今:表转折的连词。2.闲人
古: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今:无事可做的人
七、重点词解
1.念无与乐者
念:想、思考 2.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4.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清澈透明
5.盖竹柏影也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如吾两人者耳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八、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例:念无与乐者
这句省略了主语“吾”,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2.倒装句
例: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作“步”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中庭步”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其中: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二)1.念:想,思考
者:„„的人 2.寝:卧,睡
3.步:徒步徐行,散步
4.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十、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看见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整个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互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练习】
一、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完成文后的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三、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四、(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①于是,就;②清澈透明;③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④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给他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
1、学生朗读
2、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3、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4、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三、寻“乐”:
1、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3)翻译。(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2)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4)常人有何杂念?(追名逐利)
五、总结: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6)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乐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月、竹柏影——美景 闲——闲情雅致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但是, 细究其诗其文, 我们却很容易发现, 和很多因宦海沉浮, 而文风大改的文学大家一样, 苏轼也因官道坎坷而深谙世事, 诗文风格有了明显的分界。
如果说, 以“乌台诗案”为界, 苏诗文前期是飘逸灵动、汪洋恣肆、精新奇巧, 让人读来畅快淋漓的话, 那么, 被贬黄州之后, 其诗文风格则转向了坐看云卷云舒、笑谈疾风骤雨的闲淡宁静, 有了更多的禅意佛理。《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一篇代表了其后期诗文风格的名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统共85字, 却是一篇值得揣摩, 甚至是值得“临摹”的佳作。
一.逆境中的高深立意
作者何以写作此文?为己。放在今天, 就是一篇日记而已, 把今天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夜游承天寺———写了出来。用我们今天的话译出来, 是一篇多么简单, 多么平凡的一件事情。那么, 其立意之高远、之深刻从何而来?
文题告诉我们, 此文所记乃“夜游承天寺也”, 何以夜游?且地点是承天寺?文首告诉我们, 夜游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一个曾经的科考举人, 官场骄子, 当是“案牍”缠身, 何以有此雅兴?连作者都自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今夜有何特别?
心境不同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两人:苏轼、张怀民, 俩“闲人”, 遭贬谪, 被流放之人。
元丰二年, 苏轼因与当庭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为“新政”中人所不容, 遂兴“文字狱”, 苏轼因诗获罪, 下狱御史台 (又称“乌台”) , 遭受103天的审问折磨, 几次濒临被杀境地。次年元月, 被流放至黄州任团练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果然是闲人一个啊, 曾经胸怀报国惠民之大志, 而今落得朝不保夕之境地, 在黄州一呆四年, 心境该是何等凄凉?
但是我们细品此文, 既无悲秋伤月, 更无满腔愤懑。少许失意, 间有不平, 但都是那么地轻, 那么地淡, 更多的却是对世事的洞察, 对人生的顿悟:追名逐利之人, 趋炎附势, 在宦海中起起伏伏难以自拔, 哪有闲情逸致静享这清虚冷月之仙境?自己尽管遭不平之待遇, 但能有此佛境可参禅, 能有此美景可品评, 实在也是人生之一大幸事。那些纠缠不清的官场世事, 那些忠贞为民确遭贬谪的失意, 都在这静谧的佛院中, 如水的月光下化开, 变淡。
人生之事, 失意常十有八九, 有志同道合之友, 有如此美景, 这般宁静的心境, 足矣。
此为本文立意, 不纠结于自己心中的愤懑, 不强调自己超乎常人的苦处, 而是苦中寻乐, 逆境中寻出路, 以一种恬静淡泊的心境去对待世事变幻。人闲, 心静, 淡泊, 安闲自适。其立意之深之远如此可见。
二.失意中的纯美意境
官场不得志, 人生不尽欢, 但是作者的笔下, 给我们的却尽是美。
不愧为诗文画全才, 信手拈来, 就勾勒了一幅“月光竹影”图:“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此景纯美:月光澄澈如水, 竹影斑驳如画, “水”上浮着、漾着“藻、荇”, 虚实、静美、动感, 就这么组合在了这18字之中。或许把月光喻为水, 把竹影看做荇, 都只是作者一时之感, 但妙就妙在, 苏轼这个大文豪不仅善于捕捉事物之美, 更善于描绘脑中稍纵即逝的奇思妙想。
更妙的是, 曾经遭受如许磨难的苏东坡, 在难以入眠之夜, 在失意难以排解的状况下, 也只是寥寥几笔, 点到即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必更多的哀叹, 也不必矫情地抒情, 两问一答, 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叙、绘、议的完美结合
此文堪称表达方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由事贯穿, 有景有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先叙:交代时地人事, 48字;自然顺承:描写, 绘一幅竹影冷月图, 18字;最后抒情议论:19字, 道出此时此地之事、之人、之景实乃人生大幸。
其次, 此文表现手法细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生动贴切的比喻, 化静景为灵动, 实景虚写, 不多费一点笔墨, 却不欠缺一点美感。简、美宛如诗歌。
作者此文, 短短85字, 读来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细品之下, 则是字字珠玑惜墨如金。此文很好地体现了苏轼文章艺术境界上的理念:“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四.独具匠心的巧妙结构
最巧妙的文章结构也一定是最自然的。品读此文, 我们甚至忘记了此文之结构, 作者一气呵成式的行文结构, 天衣无缝。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事———景———情, 如此结构恰如诸多名家名诗, 借事喻理, 借景抒怀, 由事入景, 由景入情, 结合紧密。作者写作此文, 其匠心蕴于自然之中, 其作文功夫, 与其诗词并驾齐驱。
此外, 苏轼此文, 从详略处理上看, 其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叙事部分, 寻友夜游, 张怀民, 何许人?作者为何偏去寻他?作者不费一墨, 因为我们可以从文末了解:“闲人如吾两人。”何必赘述?又如写景部分, 寺院中当有其它景致, 作者何以只写明月、竹影?文末又告诉我们:“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取的就是天下人身边都有, 却非人人都能共赏的景致呀!非“如吾闲人”, 哪来心境?另外, 此为的语言精辟凝练也是一绝, 上文有所涉及, 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恰如一株文学奇葩, 无论从其立意选择、文章意境, 还是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等各方各面, 均是一篇文质兼美之作。放在今天, 就是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
摘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文质兼美之作, 但是作者当时所处之境, 却是其人生中的最低谷。与其他文豪相比, 逆境中能把失意之态写得如此云淡风轻, 实是难能可贵, 无数次品读, 总能读出其美其妙, 本文试整理之。
关键词:高深立意,纯美意境,巧妙结构,奇葩,文质兼美
参考文献
[1]周克勤.乌台诗案研究, [D].西南师范大学, 2002年。
[2]姚复.“乌台诗案”起因新探[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87 (03) 。
[3]宋·魏泰.东坡笔录, 卷十[M].上海市, 中华书局, 1983第10月版, 第114页。
[4]《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5]赵理直.揭示文豪的真面目—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扭曲和被误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年第26卷第7期。
[6]《苏轼文集》,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1986。
《记承天寺夜游》寥寥百字,就把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者、周围环境交代清楚,还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学生学完此课,既能领略秀丽的景色,又能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一:诵读夜游之情,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这一份情感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目标,方能解得其中味道。阅读,不仅仅是诵读文字,更是融入真情,加入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形式,感受作品的韵味,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当作者“解衣欲睡”时,这是一个寻常的夜晚,阅读语气较为平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就要读出发现的兴致盎然和出行的迫不及待。到“念无与乐者”时,转为怅然,语调随即低落。忽然想到好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带着一丝期盼。等到发现“怀民亦未寝”,就要读出“心有灵犀”的窃喜和欣慰。进而有了“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温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阅读月下散步赏景部分应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毕竟身处贬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既要读出不得志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也要读出自适的坦然。学生根据理解,诵读再诵读,就能从文中读出深意。教师的相机阅读非常重要,学生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能迅速融入文本,沉浸于文本的深邃意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
目标二:感受月色之美,掌握方法。
诵读之余,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懂得更好地描写叙事抒情。我们一起追寻作者行踪:屋内“解衣欲睡”,步出屋舍“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这一路走来,心情起伏变化,感触良多。
“月色入户”是月色不忍看到作者孤单寂寞,就悄悄进入屋子,巧妙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多情,善解人意,给失意之人带来温暖。“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取其相似点“空明”,营造出一个空透明澈的氛围。“藻荇交横”,庭院里哪来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倒影。作者进一步想象,月光下的竹柏倒影不就像水草吗?新奇的比喻给人错觉的美感,似乎在湖畔赏月,使我们不知不觉进入迷离的境界。
行文至最后,作者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运用反问,追问哪里没有月色?哪里没有松柏?唯苏轼和友人张怀民能够用心体悟。再次浏览全文,作者以行踪为线索,综合使用拟人、比喻和反问等修辞方法,借用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让学生既感受了月夜的美景,又学到了写景抒情的方法。
目标三:品味心境之闲,解读主题。
解读主题,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明了作者的复杂心境。写作本文时,作者被贬谪已有四年了。“乌台诗案”让苏轼死里逃生,凄凉孤寂。他在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下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段。解读本文主题,就要细细品味人物的心境之“闲”,这也是教学本文的目标之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颇有深意,入“夜”即“解衣欲睡”,无杂事扰之;“月色入户”即“欣然起行”,可率性为之;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细赏“竹柏影”,能尽情赏之。此情此景让苏轼不由自主地抒发了胸臆,被贬后的惆怅,与友人同赏月的愉悦,自我调侃的豁达。
作者被贬期间,没有公务缠身,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最终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有远大的抱负,有执着的追求,但是被一贬再贬。“吾两人”是“闲人”,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几多欣喜,几多凄凉,几多豁达……作者虽被贬但依然保持达观的心境,使文章更富感染力。把握这些,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深刻内涵源于夜游之情、月色之美、心境之闲,如同行云流水,于无形中见技巧。夜晚的皎洁明月激起作者游兴,故而前往寻友,触景动情,记下此景此情,既自然亲切,又发人深思,意蕴丰富,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臻境,文章读来隽永绵长。
【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推荐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06-15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01-04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09-27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11-10
记承天寺夜游语句赏析01-04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参考06-23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07-22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要点11-0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09-30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