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对比英文版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韩文化对比英文版(共6篇)

中韩文化对比英文版 篇1

摘要

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本论文主要对中韩两国饮食发展的历史背景、饮食的一般特征以及饮食礼仪上进行研究。

本论文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查阅书籍、询问韩国同学的方法,了解到中韩这两国关系密切的伙伴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点,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多民族与单民族,地大物博与地小人多,经济发展条件等等的因素都很大程度的形成了两个国家各自应有的特点。

关键词 中国 韩国 饮食文化 饮食礼仪 饮食特征

目 录

摘要................................................................................................................................1 引言................................................................................................................................3 1.中国饮食文化.............................................................................................................3

1.1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3 1.2 中国饮食的一般特征.....................................................................................4 1.3 中国饮食礼仪.................................................................................................5 2.韩国饮食文化.............................................................................................................5

2.1 韩国饮食发展历史.........................................................................................5 2.2 韩国饮食的一般特征.....................................................................................6 2.3 韩国饮食礼仪.................................................................................................7 3.中韩饮食文化对比...................................................................................................10 总结..............................................................................................................................13 参考文献......................................................................................................................15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饮食,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一个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词语,我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大差异,各地的大城市,产业文化中心,各大港口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特点。韩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500多年来,至今还保留着朝鲜时代饮食风格。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差异,通过研究中韩两国的饮食文化,了解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发现两个国家在饮食文化上的各自特点。

1.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特点。并且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就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从而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等真知灼见。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饮食及其特殊的文化特点和意义。1.1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饮食最早起源于巢氏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不懂得人工取火,也不懂得熟食,当时的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并足以形成文化。燧人氏的时候已经能够钻木取火食用熟的食物,进入石烹时代。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有了改善是在皇帝时期,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是在汉代,这归功于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了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取代了动物油 的使用。饮食文化的高峰是在唐宋时期,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到了近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近现代的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融合中西饮食文化精华于一炉的过程实现的,自从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在西方的文化领先于中国的大背景下,便开始了西化的进程,这一进程是以饮食为先导的,西方的饮食文化通过各种路径不断涌入中国,其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在中华文化对外交往史上是空前的正如严昌洪先生《西域东渐记》所说:“由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是外来的许多习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呈现出与祖、父辈完全不同的风貌。”这便是中国传统饮食生活中出现了创新,二创新又蕴含着传统。就像农作物的近亲繁殖,必然使其原有的优良本性逐渐退化,而远缘杂交,不仅可以保持双方原有的优良外来风格,而且也不是他们简单综合的中国近代饮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完成了古代向近代的转型。1.2 中国饮食的一般特征

1.菜系多种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还有八大菜系:川菜、粤菜、苏菜、鲁菜、湘菜、浙菜、闽菜、徽菜。

2.讲究品味情趣。我国烹饪不仅具备了“清、鲜、滑、嫩、爽”的口味特点,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尝的方式、进餐时的流程、用餐的娱乐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

中国饮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形,这四个点上。但如果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那么可以将冬天和夏天分为: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具有一定的要求。3.伴随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名人食趣。中华美食往往伴有优美动人的故事。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鸿门宴‟、„东坡肉‟。

4.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 „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1.3 中国饮食礼仪

我国地域辽阔,礼仪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礼仪是通用的。如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应端碗吃饭,使用匙,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呡汤而饮。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不狼吞虎咽,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让菜。不用舌头舔食餐具。用餐时不大声说话。吐出的骨头鱼刺等饭渣,应放到指定的的地方。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如果有长辈,那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筷子不可对夹,如果用餐时一双筷子因为夹菜而夹到另一双筷子,称为筷子打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用餐时如果餐具失落到地上而损坏,比如打碎了碗,是非常不好的。有些地方新年打碎餐具有说:“(碎碎)岁岁平安”的习惯。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

2.韩国饮食文化

韩国是—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500多年来,至今还保留着朝鲜时代饮食风格。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韩国菜的特点是“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咸五味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韩国人的日常饮食是米饭、泡菜、大酱、辣椒酱、咸菜、八珍菜和大酱汤。八珍菜的主料是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椿梗、藏菜、蘑菇八种。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韩国人爱吃辣椒,因此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2.1 韩国饮食发展历史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通常采摘野果和猎取动物以及鱼类为食,新石器时代开 始,人们开始从事农耕种植谷物,并开始制作陶器用来储藏食物。青铜器时代人们种植的作物开始增多:水稻和豆类开始被种植栽培。由于铁器时代由于使用铁质用具,作物的产量呈飞跃的增长,三国时代,由于高丽人喜欢吃肉,所以发展了百济和新罗人的酿酒和制酱技术。

在高丽时代,受佛教影响,因为禁忌杀生,所以肉食衰退。并且在寺院内只能制作酒饼、面条、盐和茶等等。高丽后期,蒙古军队侵入,肉食的苗头也随之而来。牛杂汤、香肠、牛头料理逐渐流传开来。烧酒也从他们的驻扎地区开始大范围流传。这样以来,这个时期肉食与素食交替食用就演变成了如今的饮食方式。

在朝鲜时代,佛教和饮茶文化衰退,人们开始食用狗肉和生鲜。这个时期的玉米、辣椒、土豆、地瓜等从美洲进入,饮食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用辣椒面腌制泡菜和制作辣椒酱的时代开始了。土豆和地瓜也在青黄不接时派上了用场。2.2 韩国饮食的一般特征

韩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饮食习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韩国主食为白米饭,常用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以及用韩国食的调味作料拌制的各类小菜。韩国有名的食物有:韩定食(韩国式客饭)、烤牛肉和烤牛排、面条火锅、包饭套餐、冷面、参鸡汤、石锅拌饭(韩国独有的食谱)、紫菜包饭。同时韩国的茶也挺有名的如大麦茶、人参茶。

韩国饮食特点十分鲜明,食物以“辣”和“少油”为主要特点,但口味深受中国人的青睐。与中国料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韩国料理比较清淡,少油腻,并且基本上没有将味精加进去,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出发,蔬菜以生食为主,用凉拌的方式做成,将由厨师牢牢掌握味道的好坏。对于广大外来客人而言,对于韩式白菜泡菜这个属于韩国饮食文化中的“国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式烤肉以高蛋白,低胆固醇的牛肉为主。韩国美食以辣味著称,辣中带甜的味道让人觉得回味无穷,然而与中国四川的辣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并且还有“冷辣”。冷面就是韩国典型的冷辣食物,就算冬天仍旧有很多人吃冷面。

韩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自古就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国民爱好,韩国 饮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是韩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韩国虽说是我们的近邻,但毕竟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生活习惯。因此,两国的饮食文化业有着很大的不同。韩国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发展农业。谷物是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韩国饮食还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北部地区因山多,主要种旱田,所以多产杂谷。面向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主要种稻。因此,北部以五谷饭为主食,南部以大米饭和大麦饭为主食。在山区因购买肉类和新鲜鱼比较困难,所以多吃腌鱼或干鱼,海草以及用山菜做的食物;在海滨或岛屿城市主要吃海鲜、海草做的食物。

二是韩国饮食的搭配特点。韩国的饮食也分主食、副食。主食类似我国北方,以稻米饭为主;而副食则主要是汤、酱汤、泡菜、酱类,还有用肉、干鱼丝、蔬菜、海藻等做成的食物。这种吃法不仅能均匀摄取各种食物,还能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韩国居民的日常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再配上几样小菜。主食主要是大米饭和混合小米、大麦、大豆、小豆等杂谷饭。另外,也偶尔以面条、饺子、年糕汤、粥、片儿汤等为主食用来调节生活。副食则以汤、泡菜、酱类食品为主,还有用平鱼、肉、蔬菜、海藻制作的食物也很常见。

三是韩国饮食口味的取向。食物吃其味道,味道凭舌部来感知。在人的舌部,不同领域分布有不同味道的味觉细胞,人们称其为味域。在韩国人的舌部,感知特定味道的部位特别发达。这就是用于感知食物发酵时散发发酵味的部位。这是因为韩国人吃了数千年的饮食中80%-90%是发酵食品。所以,韩国人感知发酵味的味域发达也理所当然。2.3 韩国饮食礼仪

在餐具方面,韩国传统食具包含筷子和匙。箸以金属制成,多呈扁平而长;匙亦多为金属制。特别的是,韩国人一般吃饭、喝汤皆以匙来进行,箸多用以夹菜作为辅助工具。

从韩国传统餐桌的摆法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话,所谓“床”是现代式的厨房和餐桌出现之前,韩国的一般家庭使用的移动式餐桌。目前,依旧执着于传统的餐厅一般家庭也仍在使用这种矮餐桌——“床”。传统韩国饮食的餐桌摆法一般是将准备好的菜一次全部上齐为原则,每种菜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根据摆桌的方法 和种类可分为粥床、饭床、面床、酒宴床、交子床。

一般来说,主要用于摆饭和菜的桌子叫饭床,一人吃的饭桌叫独床,两人吃的饭桌叫兼床。独床饭桌有3碟、5碟、7碟、9碟、12碟等叫法,数字是指除了饭、汤、泡菜、作料以外的菜碟数。3碟是一般平民的摆法,5碟是富裕的平民,7碟是新郎、新娘的餐桌,9碟是一般平民最高级的宴请,12碟是宫廷中献给国王的御膳。

在餐桌礼仪方面,坐法: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分别是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注意: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用手摸脚,伸直双腿,或是双腿叉开,都是不允许的。

斟酒:给对方斟酒时,右手拿酒瓶,左手放于右腕或右肘下,左手伸展托右腕或右肘。身体前倾以示礼貌。如果对方是长辈,则必需用一只手托住酒瓶低端斟酒。对方给自己斟酒时,也要点头示意感谢。饮酒时晚辈和女孩子一定要侧过身,用手挡住酒杯然后喝光。注意:如果双方第一次见面,则一手需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为对方斟酒;双方熟悉之后,则可单手为对方斟酒。

吃饭: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

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招待外宾韩国饮食时:

招待外宾时,要特别注意摆席,不得让外宾感到不便或别扭,最好能让外宾带著兴致接受招待。首先,要决定餐桌的形状。传统的餐桌为四方桌或圆桌。按用餐人数摆为独桌、共餐桌、3人餐桌、4人餐桌,超过4人时,摆为圆桌或四方形大餐桌。按韩国的传统,应该把食物和匙、筷摆在桌子上招待客人,但超过4人时,对外宾来讲站著吃要比坐著吃更加方便。

除了桌布、桌垫、匙筷托子、汤匙和筷子、餐叉、餐刀、餐巾、水杯、酒杯之外,服务时使用的剪刀或擦桌子的抹布清洁与否,将对影响到外宾下次还会不会再用我们的饭菜。

桌布和桌垫:

传统的饭桌不需要桌布,桌子的原样会显得更加雅致,干净。但在饭店使用桌 布或单人桌垫看起来会更加美观且卫生。桌布虽然以白色为原则,但饭馆也可在上面铺上彩色正方形桌布,以营造气氛,也较 容易清洗。桌布下垂30cm 左右,不抵膝盖时最恰当,但坐在坐垫上的时候,还要稍短一些。

如果桌布不能盖住整个桌面时,不要将食物,匙和筷原原本本 放在桌面上,最好要使用桌垫,至少使用用纸做的桌垫。这时即使不使用匙筷托儿,也能使人以愉快的心情用餐。一般桌布的大小要能放下前碟、匙和筷、餐刀、水杯等餐具。

大体上,以30×45cm 的四方形或椭圆形桌布,印上漂亮的条纹,饭店名称和菜单等来使用。或者就直接使用白纸。纸制的桌垫是一次性。

匙筷托子:

匙筷托子的材料有瓷器、木头、银等多种,但最好是用物美价廉,方便使用的简单式样。使用桌布时,或在大方卓上使用匙筷托子会显得更加高雅。

匙筷以及餐叉 : 中国,日本及东南亚人会使用筷子,因此,可以在桌上放匙和筷子。但对不能熟练使用筷子的外国人,把餐刀和餐叉与匙筷子一起摆在桌上更恰当。放餐刀的时候,把餐刀放在匙和筷的左边,并将餐叉放在左手易拿到的左边,这样会使人感到更加亲切。

餐巾:餐巾种类和大小式样繁多。最好是用与桌布相似的布做成的50~60cm 长方形或正方形餐巾。但在一般饭店不能每次使用这种餐巾时,可使用餐巾纸。餐巾纸最小标准为30cm正方形,更小的餐巾纸用于茶席。水杯和酒杯:瓷器制成的水杯使用起来较方便。一般用餐之前准备凉水是迎接客人的一 种礼仪,但中国、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人一年四季喝热水,所以最好也要准备热水。在正餐席或酒席上,应准备玻璃杯或水晶杯。用正宗清酒或传统民俗酒招待外宾时,应准备瓷器酒杯。

食物剪刀和餐桌抹布:餐桌抹布要白净,整洁。擦桌子的抹布若不干净,食物再好吃,也会影响食欲。常在冷面店或排骨店看到,剪面和肉的剪刀太尖,使人感到恐怖。外宾到我国印象最坏的就是在饭店使用的剪刀样子和卫生问题,希望今後有所改正。剪刀的尖最好是不尖而圆,并用不锈钢材料。

注意事项: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

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着碗吃饭喝汤(这点与我国传统正好相反);

先喝汤再吃别的食物;用餐时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着吃。

用餐时咽到骨头或鱼刺时要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用餐后,汤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过的餐巾迭起来放在桌子上。用餐中长辈会给晚辈添菜,以示关心,晚辈无论是否爱吃,都不能用手挡住碗拒绝,长辈给晚辈添菜时,晚辈一定要起身但不用站起来,以深深点头示意鞠躬答谢。第一碗的饭一定要吃干净,不能剩下。如果长辈过于热情,第二碗以后的饭或菜是可以剩下。

就餐完毕后,要保持筷子、汤匙和碗的洁净,不能粘着食物,汤匙和筷子放在开餐时的位置摆好,用过的纸巾要叠好。

3.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饮食文化,它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 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比较中韩两国的饮食文化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韩国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的种植,并普及了水稻的种植,因此,谷物也是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以谷物为主食这一方面两国是相同的。饭作为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的功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两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饮食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驰名中外的中国美食囊括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食源、独到的加工技艺、蕴含深厚的饮食美学以及饮食民俗等文化内涵,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对社会物质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的传统饮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美好的色泽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赏心悦目,而且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因此,我国传统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对菜肴的整体美感引起了足够地重视,讲究的是色、香、味、意、形、养六大重要特征一应俱全。与此同时,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我国传统饮食还结合季节特征来进行调味、进行配菜,夏天多凉拌冷冻,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煮,味醇浓厚。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可以说是十分悠久的,中国传统饮食将色、香、味、意、形、养六者融于一体,紧密协调在一起,这一高超的烹饪技艺不仅能改善营养,而且能丰富生活情趣,更能体现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乃至于中国饮食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韩国地理位置处在亚洲大陆东北部朝鲜半岛的南段,三面环海,是典型的半岛国家,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气候四季分明。韩国气候和风土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的种植﹐进而普及了水稻的种植,所以,韩国也就以谷物为中心作为本国的饮食代表。除此之外,韩国饮食以其食用功能分为主 食、副食和甜点。主食跟我国北方相类似,主要以稻米饭为主;副食则主要是汤、酱汤、泡菜、酱类等发酵食品和由贝类、鱼类、海藻等海产品做成的食物,这样一种饮食搭配将帮助人类吸收所需要的各种元素,从而可以保证营养均衡的。

韩国自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线使各地区形成了相近而又各具特色的饮食传统,以首尔、京畿道、江原道、全罗道等地方饮食最为著名。韩国饮食的最大特点,是讲究调料的搭配,菜肴鲜美可口,有益养生保健。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家,连最隆重的皇帝加冕仪式都要经过中国政府的批示才算承认,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对于韩国文化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韩国从古代到如今一直是个单名族国家。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的特点,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这一点当然也深深的影响着韩国朝鲜族,因此聚食制也是两国人民相同的饮食习惯。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两国人民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中国饮食艺术,是以色、香、味为烹调的原则,无论缺少哪一项都是不可以的。为了使得食物达到色美的最佳效果,更多的时候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叁到五种颜色调配在一起,也就是选择使用恰当的荤素菜料,在这其中,主要包括一种主料以及

二、叁种具有不一样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够使得菜色更为美观。在进行烹饪时,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种种调味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爱好辣味者感觉辣,爱好甜味者感觉甜,这样才能使烹制的菜肴合乎大家的口味,人吃人爱。韩国的饮食主要分烤肉料理、汤、火锅料理及蔬菜料理。韩国料理的味道非常复杂,蒜头、辣椒是不可缺少的调味料;韩国烤肉一般放在铁锅上烤,多为猪、牛肉;高级一点的,则是在铁网上烤牛排等;名声在外的“泡菜”最为普遍,无论叫什么菜,必定伴有一碟。

第一,韩国是“饭文化”中国是“菜文化”。在韩国点菜时,点一个菜(主要汤、全体料理)的话一般免费提供小菜。但是在中国点菜的时候,没有像韩国那样的免费小菜,要点各种菜。第二,吃的速度也不一样。有个研究表明“中国人基本上有慢慢的性质,还有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一般中国人吃的速度较慢”,但是在韩国有一种“快快”文化。已经快快的文化浸透日常生化,所以吃的速度也很快。还有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但是以前在韩国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这样以为没有礼貌。但现在韩国年轻人也喜欢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

第三,韩国和中国都是用筷子但样子不同。因为在中国常常吃的鱼是比较大,容易剔出鱼刺,所以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圆圆的。但是在韩国常常吃的鱼刺是又薄又细,所以为了容易剔出鱼刺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尖溜溜,短一点。

第四,现在韩国爱咖啡但中国爱茶。现在在韩国有很多咖啡厅甚至在城市里中心地方从摸一个咖啡厅到另外咖啡厅不到一百米。现在韩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喝咖啡。但是,中国是茶的国家。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以喝茶代喝水,还有出驻车司机也放在驾驶座椅旁边茶以后常常喝茶。韩国人是如果要减肥的话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花很多钱 但是中国人不要太努力比较容易一些减肥因为茶有中和作用所以即使大部分中国菜有多油也不会那么胖。

第五,邀请客的时候,中国人认为留饮食有礼貌,所以迎接客人的时候,主人点多菜或者做了多菜,客人留下一点食物,但是在韩国留下食物不太礼貌。韩国人认为给东道主看出空碗就是真正表示感谢的象征。

总结

中韩两国在地缘上有很大的接近性,文化发展上有着相同的根源。但是,随着社会、地理位置、环境的影响,在饮食文化上还是各有各的特点。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中国饮食的主要特点,花样繁多、喜鱼肉、喜油腻,在饮食方式上两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用餐礼仪,但是却都遵循着“礼”。

中韩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文化,都使我们具备了交流的条件,我们的沟通中共同点很多。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发现中韩这两个关系密切的伙伴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点,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原因是各方面,多民族与单民族,地大物博与地小人多,经济发展条件等等的因素都很大程度的形成了两个国家应有的特点。

本论文由于时间和地域原因,有所局限,以及所查资料时间比较长,随着社 会环境的变化,有些饮食文化、礼仪发生了变化,可能掌握不太准确,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亲身去韩国感受一下韩国的饮食文化,从而具体的了解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参考文献

[1]冬明.《韩国饮食》.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 [2]吴澎.《中国饮食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3]华明,康晓城编著.《细说大长今》.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4]段洁,陈谦.《餐桌礼仪与口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5]任晓丽.《韩国日常生活中的歇语与礼节》.民族出版社,2004年 [6]灯草.《韩国的饮食文化》,《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1日第十一版 [7]文英子.《韩国饮食文化》.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年第01期

中韩文化对比英文版 篇2

【关键词】中国 韩国 饮食文化 历史

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饮食的重要性决定了在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起到理解各民族文化特点的中枢作用。中韩一衣带水,韩国文化很早以前就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反应在两国传统节日及文化风俗的相似上。但经过各自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又带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1中韩饮食一般性特征比较

我国饮食的特点:色.香.味.形。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1]。我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喜欢凉辣。韩国准备的食物一般是都准备好之后才吃,按开胃菜到甜点的顺序, 西餐食物和饭的提供方式是显然不同,主食和副食有明显的区别,有主食的饭和各种副食的菜肴,一般都会有一份汤,那样会是更愉快的用餐。调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炒、煎、青菜、蔬菜、酱、酱菜、泡菜、汤、炖菜、烩菜等多种方法做饭吃。酱类、泡菜、酱和黄酱,吃发酵的食物也很多,食物切好,做成能进入口的小块。

2中韩饮食的地域性特征比较

我國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爱吃酸,有些地方爱吃辣,有些地方爱吃咸,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是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健康极为有利,另外,东北地区吃辣也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因为吃辣可以驱寒。

韩国地形上,北部地区因山多,主要种旱田,所以多产杂谷。面向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主要种稻。因此,北部以五谷饭为主食,南部以大米饭和大麦饭为主食。平时以蔬菜为主菜,并有能储藏起来吃的泡菜、酱菜、酱肉、酱汁等。在山区因购买肉类和新鲜鱼比较困难,所以多吃腌鱼或干鱼,海草以及用山菜做的食物;在海滨或岛屿城市主要吃用海鲜、蛤蜊、海草做的食物。首都产的蔬菜虽然不多,但因全国各地的各种蔬菜都集中到首都首尔,所以,能用它们做许多奢侈的食物。所以首尔、开城、全洲的饮食最为奢华,种类也繁多。南海和东海有着很好的渔场,所以有丰富的海产品。在洛东江周围肥沃的土地上,更是盛产足够的农产品。在此地主要吃海鲜,甚至把鱼肉就直接称为肉。并把新鲜的海鲜当作最美的佳肴。饮食的种类不奢侈,较朴素。全罗道由于有肥沃的湖南平原,比其它地方有着丰富的谷物和各种海产品以及山菜。济州道饮食的主要材料为海鱼、蔬菜、海藻,并用大酱调味,用海鱼熬粥,熬汤。主要用猪肉和鸡肉做肉片。

3中韩饮食礼仪比较

我国地域辽阔,礼仪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礼仪是通用的。如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应端碗吃饭,使用匙,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呡汤而饮。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不狼吞虎咽,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让菜。不用舌头舔食餐具。用餐时不大声说话。吐出的骨头鱼刺等饭渣,应放到指定的的地方。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如果有长辈,那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筷子不可对夹,如果用餐时一双筷子因为夹菜而夹到另一双筷子,称为筷子打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用餐时如果餐具失落到地上而损坏,比如打碎了碗,是非常不好的。有些地方新年打碎餐具有说:“(碎碎)岁岁平安”的习惯。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

韩国人以前有习惯盘腿席地而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很多人为了方便都选择有桌椅的餐桌[2]。不端碗,左手要,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则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与长辈一起用餐时,要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4中韩饮食文化的历史缘由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自古以来就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等真知灼见,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饮食。而韩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500 多年来,至今还保留着朝鲜时代饮食风格。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人民出版社,2006.

对比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观 篇3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二)、现代人过节

1、没有传统节日的色彩

现代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年味‟淡就淡在丢弃了习俗。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中国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都相对匮乏,对物质和文化的要求总体上不太高,人们把所有的期待都积攒到这个时候,大鱼大肉可劲儿地吃、旱灯社戏敞开了看、烟花爆竹震天地放。因此,春节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的需求。所以人们期盼过节,总觉得对传统节日有个盼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需要期待春节才能实现的愿望,现在已成为一年365天的寻常生活。传统节日带给人的期待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难从春节中得到兴致的激发、欲念的满足、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陶冶。人们不再期待通过春节对物质文化生活进行“恶补”,反而将传统节日当作假日来过,没有传统的色彩,并逐渐成为人们吃喝娱乐放松休闲的代名词。而且现在的传统节日给越来越多送礼的人提供了冠冕堂皇的借口。现代人在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也是忙前忙后积极准备甚至是疯狂的购物,商场里酒店里的节日气氛也是格外的火爆,而这时候天价的饺子,“黄金”的月饼也是尽显风头,真不知道这“节日食品”是用来食用的还是用来观赏的。恐怕只是给普通老百姓观赏的而却要披着节日食品的外衣裹着腐败的“馅”被送进“深宅大院”,这样的“节日食品”要送掉人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工资,真不知道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是负担还是什么?

2、轻年人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

3、轻年人对 “洋节”无限热衷对传统节日不再有热情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汤圆”、“粽子”常常敌不过“鲜花”、“巧克力”。每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大、中、小学的校园里,赠卡的、送礼的、聚餐的、发短信的,忙的不亦乐乎。许多人根本弄不清这些洋节的来历和含义就跟着“潮流”狂欢起来。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给家里老人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的能有多少?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再也无法与处于工业社会和城市化转型期的青年人的思维步调一致。年轻一代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失去了兴趣,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很多外来节日、现代节日冲击了传统节日,本土的传统节日尽显“老态龙钟”。我们只有在上了年纪的沧桑人群中或者闭塞的农村山寨才能听到传统节日文化浅吟低唱的悲壮之歌。传统节日不再有敲罗打鼓的喜庆场面,而“圣诞节”期间,全国各大城市的酒店、茶座、歌厅、商场里映入人眼帘的是数不尽的,“圣诞树”、“圣诞老人” 以及玲琅满目的圣诞礼品,还有那响澈街角的圣诞歌。原本传统的东西在穿上了洋人华丽的裙衫后,似乎都涂上了一层了浪漫的气息。而对于没有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青年人认为没多大意思,守岁、年夜饭流于形式。虽然每年过年都会和父母去亲戚家走动,但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很少发自内心,“随大流”居多。至于年夜饭、守岁等风俗,轻年人有些难以理解

(一)、韩国人重视传统文化更重视传统节日

1、韩国人对流传下来的家底万分珍视。

汉城号称有五处故宫,分别是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不过,这五大宫加在一起还及故宫大但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

2、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着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这些在中国社会早已萎缩甚至消失的民间节庆活动在韩国开展得热火朝天,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另一种是韩国建国后政府提倡的各种民俗节,民俗文化节,它是以有意识地保存、继承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提高对本乡本土的热爱为目的,各地都有,各有特色。

3、韩国将传统习俗列为“无形文化财产”使韩国人产生自豪感

当一个中国人和韩国人谈论起历史时,韩国人马上会滔滔不绝地讲起韩民族发明了铜活字,发明了最伟大的文字韩文,发明了抗击倭寇的龟船,讲起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讲起他们的东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几乎每个韩国人都认为韩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创造力的文化,韩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也许韩国人的自信有点过了头,你却不能不承认韩国在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成功。

(二)、韩国人坚持传统节日的习俗

1、春节

春节在韩国叫“旧正”。韩国人讲究年三十之前必须回家探亲。每年除夕之前,就会出现一幅数千万大军流动的回乡场面。韩国人认为,春节是祭奠祖先、传承孝道的大事,要放假三天,举国欢庆。回家祭祖与开业赚钱相比回家祭祖更重要所以在韩国春节期间城市冷清,不少商店关门,与中国热闹非凡的情景完全不同。

2、端午节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比较广泛,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主要内容有:(1)、祭祀活动,广泛的祭祀。当地的英雄人物,值得纪念的人物都会进行祭祀,从4月5号到5月7号之间活动不断。(2)、各种游戏。以舞蹈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种歌唱比赛,有传统的歌谣比赛,也有青年人参加的现代歌曲。(3)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将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体育运动。这些活动不仅引来周边和附近民众的广泛参加。而且,这几年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3、中秋节

韩国人非常重视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合家团圆,祭拜祖先。韩国的政府、企业和商店中秋节都要放假,一般少则三天,多则一周.“秋夕”当天一家人团聚后,人们身着漂亮的韩服,开始举行隆重的祭祀礼仪,把精心制作与买好的各种美食,如牛肉、鱼、柿子、坚果等供品摆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献祖先。接着去扫墓,中秋节这天韩国人一定要去扫墓,祭奠亲人,否则被视为没有孝道。然后子孙给家中长辈磕头,一起共享美餐。

五、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中国的启示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韩国“抢走”后,大部分不知道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区别的人们对此感到极为愤慨,很多人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极度错误的决定,我们坚决不承认!”其实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中国发展为禅宗一样。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项大型的庆祝活动,它以端午节为契机,紧密结合了韩国民众的信仰和农时活动。不同于中国端午节的是,它以韩民族自己的方式,结合韩国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祭仪,无论是“儒教祭仪”还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形态。这种原生形态正是端午祭历史价值、文化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之所在,是被列为韩国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韩国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对“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如果失掉传统文化的庇护和滋养,我们将会逐渐迷失文化方向,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韩国申遗给予我们的文化“警告”是:只要我们能真正地把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激发出来,进行整个社会的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那么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不会安然失色,也会和韩国的端午祭一样成为被受世人注目的世界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问题。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薪火相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

命力的。正如《联

六、借鉴经验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

韩国人向我们证明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传统文化更主要的不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阻碍,而是这个民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韩国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须有自己的深厚底气,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祖先。韩国人还向我们说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进步,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丰富和满足。

(一)、政府要立法保护并赋予节日新元素

虽然传统节日的主人不是政府,而是黎民百姓。但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关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宣传、立法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除夕是一家人团聚共庆新年的一天,而在中国人在除夕这天却不休息。而且端午节和中秋节这样的才传统节日都没不休假,所以政府应该给这样的传统节日以立法保护。政府还应采取积极措施挖掘各种节日文化的内涵,继承并加以创新赋予节日新元

素。

(二)、通过“载体”来突出传统节日的特色 在每天的电视新闻里,欧美政治家西装革履来去匆匆,中东的阿拉伯王公们身着长袍头戴白帽参加圆桌会议,非洲国家元首们裹着绿色大袍到别国访问,印度总统双手合十用大象来开道欢迎来宾,日本妇女穿着繁文缛节的和服在街上行走,以及风靡中国的“大长今”身着美丽的韩服制作宫廷菜肴。世界几大文明的继承者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标志。只有历史古老的中国,在国家礼仪上全部参搬“国际标准”,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没有自己的独特色彩。我认为通过服装这种“载体”来突出传统节日的特色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给外国人很深烙印的“唐装”,“旗袍”还是现在兴起来的“汉服”无论是哪一个只要能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被人们接受就可以定为节日的传统服装,作为一个易被人们记住的文化标志。

(三)、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在突出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结合传统艺术,将中国的传统特色融如其中。并把这种传统节庆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广大百姓和旅游者的加入。还要吸引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企业家所组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并在销售传统节日饮食和纪念品,的同时介绍节日的来历和节日的习俗,以此来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网络化时代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在节日期间可以开设专题、专栏,通过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介绍传统节日,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开设网上节日论坛,形成网上节日宣传平台,还可以到民间了解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然后制作成音像制品通过电台、电视、网络来向世人展示。

(五)、让年轻人积极参入其中

浅谈中韩娱乐文化联系与区别 篇4

(一)音乐

说到韩国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流行音乐的发展。1998年韩国组合H.O.T在中国一炮走红,顺势而来的NRG、Baby Vox等成功将中国市场打开,被称为“韩流”的鼻祖,并将其称为“K-pop”。如今,韩国音乐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以SM、JYP、YG、FNC为首的经纪公司包含了现活跃在韩国及海外娱乐圈90%以上的“K-pop star”,由此可见,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韩国歌手多以组合形式出道,在此之前大多数都要经历几年的练习生生涯,同时也可以参加某些选秀,以个人形式出道。当下,SM娱乐公司的少女时代、SJ、EXO等,JYP旗下的2am、2pm、MissA等,YG经数年培养的两团BIGBANG、2NE1以及FNC的得意门生FT.ISLAND、CNblue都是炙手可热的团体组合。反观中国歌坛,大家所熟悉喜爱的歌手以港台的居多,陈奕迅,王菲,周杰伦,蔡依林,萧亚轩等一代天王天后,以及内地以快男超女为首的各大选秀节目推出的小鲜肉。但和韩国培养了几年的艺人相比,明显能力不足,就像速食产品一样,出现得快,短期内有一定影响力,时间一长就没市场了。歌手形象单一,风格雷同,即使有舞蹈型歌手,也大多边跳边喘,影响了音乐的可听性。中国无论内地还是港台都没有给歌手提供专业的打榜舞台,除了网络和一些音乐娱乐节目,我们无从看到歌手的表演,歌手之间也很难进行比较。

(二)影视剧

最近大热的《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剧,俨然又一次掀起了一阵韩剧热。从剧中的角色,演员,台词到其周边无一红遍大街小巷。韩剧也已经早已不局限于“车祸、癌症、治不好”的俗套剧情。最先进入中国的《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剧集,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韩剧,即使虐心催泪,但不得不说,当时的韩剧都算经典唯美之作。之后的一些偶像剧集,也难免不落俗套。韩国电视台主要是KBS、SBS以及MBC。根据周一到周日,将播出的剧集划分为“水木剧”“月火剧”等等。其中大部分偶像剧都会列为“水木剧”,于周三周四播出。因此,各个电视台收视率竞争也相当激烈。韩剧的剧情的种类与大陆大抵相同,家庭伦理剧、偶像剧、时尚剧、历史剧等。而其中聚集了当红的明星艺人,长腿偶吧和美女欧尼更加能吸引大批韩饭的热捧。

中国电视剧按地域也大致划分三类,大陆剧,港剧和台剧。大陆剧“还珠格格”算是经典中的经典,其重播次数也是令人瞠目。其中港剧大多以TVB为主,包括不管电影或是电视剧,警匪系列剧集足以代表港剧特色。台湾主要是偶像剧为主,但与韩国偶像剧相比,却难以望其项背。国产剧数量日益增加,所谓的“雷剧”也不乏少数。久而久之,观众的兴趣也从剧情转移到吐槽点。微博,豆瓣,天涯的段子层出不穷。因此,可以看出,相对美剧,韩剧,英剧等,国产剧还是乏善可陈的。

(三)综艺节目

2008年以前的韩国娱乐节目仍然走的是“明星”+“游戏”的路子,大陆最早接触的应该属“情书”和“X-man”。08年,韩国三大电视台打着“真实类娱乐节目”的旗号推出各类目,其中MBC《我们结婚了》是以韩国娱乐圈的艺人组成假想夫妇,体验婚姻生活,受到大量粉丝追捧。而后的冒险类《两天一夜》,户外竞技游戏《running man》,谈话类《强心脏》,亲子类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选秀类《K-pop star》的收视率都是数一数二。而音乐类放送《人气歌谣》《音乐中心》等以艺人新歌打榜目的,使大家更近距离接触到韩流音乐。韩国公司联合电视台,使得自家艺人更多放送量并增强其艺能感。

中国综艺节目比较热门的算是台湾的访谈类“康熙来了”、大陆则主要是“快乐大本营”及选秀类“快男超女”、相亲类“非诚勿扰”以及与韩国节目大同小异的亲子节目。尤其最近几年,购买韩国综艺节目版权,再进行深加工,打造出来雷同的节目都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盲目跟风却又难以超越原版,但对于不接触韩综的观众来说,也是有新鲜可言的。或许考虑到娱乐节目大幅增加,广电总局也采取“限娱令”来控制每天综艺节目的播放时长。在这种管制下,国内的综艺也就更显乏味。

中韩文化对比英文版 篇5

文化

三、《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夫余 挹娄 高句骊 东沃沮 濊 三韩 倭

原文: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其俗淫,皆洁净自熹,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好祠鬼神、社稷、零星,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其国东有大穴,号燧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簿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其昏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后将还,便稍营送终之具。金银财币尽于厚葬,积石为封,亦种松柏。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第2813页)阐释:

汉武帝灭掉朝鲜后,设立高句骊为县,使之属玄菟郡管辖,并赐给高句骊鼓吹乐工。

八、《梁书》梁书卷第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八 诸夷 海南诸国东夷西北诸戎

原文:

百济者,其先东夷有三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弁韩、辰韩各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百济即其一也。后渐强大,兼诸小国。其国本与句骊在辽东之东,晋世句骊既略有辽东,百济亦据有辽西、晋平二郡地矣,自置百济郡。晋太元中,王须;义熙中,王余映;宋元嘉中,王余毘;并遣献生口。余毘死,立子庆。庆死,子牟都立。都死,立子牟太。齐永明中,除太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天监元年,进太号征东将军。寻为高句骊所破,衰弱者累年,迁居南韩地。普通二年,王余隆始复遣使奉表,称“累破句骊,今始与通好”,而百济更为强国。其年,高祖诏曰:“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守籓海外,远修贡职,乃诚款到,朕有嘉焉。宜率旧章,授兹荣命。可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五年,隆死,诏复以其子明为持节、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

号所治城曰固麻,谓邑曰檐鲁,如中国之言郡县也。其国有二十二檐鲁,皆以子弟宗族分据之。其人形长,衣服净洁。其国近倭,颇有文身者。今言语服章略与高骊同,行不张拱、拜不申足则异。呼帽曰冠,襦曰复衫,袴曰裈。其言参诸夏,亦秦、韩之遗俗云。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 2 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太清三年,不知京师寇贼,犹遣使贡献;既至,见城阙荒毁,并号恸涕泣。侯景怒,囚执之,及景平,方得还国。(第804-805页)阐释:

百济本来是三韩中的一个小国,后来逐渐强大,兼并了很多小国,后来自置百济郡。百济王世代接替。齐永明中,受封太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天监元年,进太号征东将军。后来被高句骊所破,迁居南韩地。后来又变强大,世代受封。

这里记载了固麻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往。“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

周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一 异域上 高丽

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

阐释:(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三国志》、《晋阳秋》都是中国的图书典籍。)

父母及夫丧,其服制同于华夏。阐释:(服制,是指死者的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尊卑,穿戴不同等差的丧服制度。此句是说高丽的丧服是和中国一样的,可见双方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百济

其秀异者,颇解属文。又解阴阳五行。用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阐释:(属文,撰写文章,因为是站在中国史官立场上说的话,这里的文章当与中国同。《元嘉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的历法,属于阴阳历。)

婚娶之礼,略同华俗。

阐释:(结婚的礼俗,与中国相同。)

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

阐释:(内地指的是中国国内。此句指的是五谷杂粮以及药品的名称,百济与中国内地是相同的。)

魏书列传第八十八

魏书未查询到与文化交流相关的论述。

南史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夷貊下 百济

其言参诸夏,亦秦、韩之遗俗云。

阐释:(诸夏即周朝时华夏,与蛮夷戎狄四夷区分。百济人的语言和周时的秦国、韩国的语言有相似之处,可能是受中国的影响。)

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并给之。

阐释:(涅槃,佛教用语,这里指佛家经义。此句说明百济向当时的中国执政者乞要佛家经义、毛诗博士和工匠画师,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繁荣。)

北史卷九十四 列传第八十二 高丽

书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兵器与中国略同。

阐释:(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三国志》、《晋阳秋》都是中国的图书典籍。高丽的兵器也与中国 的差不多,这说明高丽是深受中国影响的。)

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阐释:(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类,都是中国传统乐器,可见在音乐方面,高丽是受中国影响的。)

百济

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

阐释:(百济的人种当中有中国人,而中国人的存在,势必会把相关的文化带到百济。)

俗重骑射,兼爱坟史,而秀异者颇解属文,能吏事。又知医药、蓍龟,与相术、阴阳五行法。

阐释:(相术、阴阳五行法,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阐释:(《元嘉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的历法,属于阴阳历。)

婚娶之礼,略同华俗。阐释:(结婚的礼俗,与中国相同。)

有巨栗,其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之属,多同于内地。

阐释:(内地指的是中国国内。此句指的是五谷杂粮以及药品的名称,百济与中国内地是相同的。)

新罗

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灭之地。

阐释:(新罗的人种当中有中国人,而中国人的存在,势必会把相关的文化带到百济。)

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

阐释:(这句话是说新罗的文字和兵器和中国是相同的,可见其受中国影响之深。)

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

阐释:(此句指的是五谷杂粮以及鸟兽物产的名称,新罗与中国是大致相同的。)

隋书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六 高丽 兵器与中国略同。

阐释:(这句是说高丽的兵器和中国是相同的,可见其受中国影响之深。)

百济

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

阐释:(百济的人种当中有中国人,而中国人的存在,势必会把相关的文化带到百济。)

有鼓角、箜篌、筝、竽、{}、笛之乐,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戏。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阐释:(鼓角、箜篌、筝、竽、{}、笛之乐,属于中国的传统乐器。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戏是中国的传统游戏。《元嘉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的历法,属于阴阳历。)

婚娶之礼,略同于华。

阐释:(结婚的礼俗,与中国大致相同。)

新罗

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

阐释:(这句话是说新罗的文字和兵器和中国是相同的,可见其受中国影响之深。)

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

阐释:(此句指的是五谷杂粮以及鸟兽物产的名称,新罗与中国是大致相同的。)

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东夷 高丽

种田养蚕,略同中国。

阐释:(这句话是说高丽种田养蚕的方法与中国是大致相同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很显然高丽的农业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阐释:(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阳秋》、《玉篇》、《字统》、《字林》都是中国的图书典籍。尤其喜爱昭明太子的《文选》,可见中国典籍的传播之广。)

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

阐释:(天尊,指道教徒对所奉神仙的尊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让天尊像和道士到高丽去,为他们传授《老子》,可见中国的宗教文化到了高丽。)

百济

岁时伏腊,同于中国。其书籍有《五经》、子、史,又表疏并依中华之法。

阐释:(岁时伏腊,指四季时节更换之时。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依中华之法指的是百济的法律条度是按照中国的来。)

新罗

春秋请诣国学观释奠及讲论,太宗因赐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

阐释:(春秋请求到国学去学习释奠,释奠指的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太宗就把《温汤》、《晋祠碑》、《晋书》赐给了他。)

垂拱二年,政明遣使来朝,因上表请唐礼一部并杂文章,则天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以赐之。

阐释:(此句是说政明向大唐索要《唐礼》以及其它一些文章,武则天把《吉凶要礼》并《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赐给了他。)

开元十六年,遣使来献方物,又上表请令人就中国学问经教,上许之。

阐释:(此句是说开元年间,新罗遣使向大唐请求派人传授中国学问。)

新唐书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高丽

俗喜弈、投壶、蹴鞠。

阐释:(弈、投壶、蹴鞠是中国传统的游戏项目,可见中国的游戏文化传播到了高丽。)

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亦相矜勉,衢侧悉构严屋,号局堂,子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

阐释:(此处的“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等中国传统经学。)

(上)命道士以像法往,为讲《老子》。建武大悦,率国人共听之,日数千人。

阐释:(让天尊像和道士到高丽去,为他们传授《老子》,可见中国的宗教文化到了高丽。)

百济

有文籍,纪时月如华人。

阐释:(这句话是说百济的年月计时方法是和中国相同的,可见中国的计时文化对百济的影响。)

新罗

因请改章服,从中国制,内出珍服赐之。又诣国学观释奠、讲论,帝赐所制《晋书》。

阐释:(新罗王请求改从中国的服装制度,使者又到学校参观学习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皇帝还把《晋书》赐给了使者。)

遣使者朝,丐唐礼及它文辞,武后赐《吉凶礼》并文词五十篇。

阐释:(此句是说政明向大唐索要《唐礼》以及其它一些文章,武则天把《吉凶要礼》并其它文词五十篇赐给了他。)

(玄宗开元中)又遣子弟入太学学经术。

阐释:(这句话是说新罗王派遣子弟到太学去学习经术。经术犹经学,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中国传统经学。)

其他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资料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鲁颂·閟宫》

阐释:(“貊”指的是古代朝鲜部族国,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曾记载:“鲁僖之时貊近鲁”。可见,春秋时期的朝鲜和中国就已经是直接接触和交流的关系了。)

濊,北与高句丽,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汉初大乱,燕、齐、赵往避地者数万口。《后汉书·东夷列传》

阐释:(汉初大乱,指的就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中原大乱,此时燕、齐、赵大批人民逃至朝鲜濊地。人民的迁徙,势必会把文化也带过去,促进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

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 说燕,燕止之不攻。《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阐释:(这段话说明,此时的朝鲜已经与中国有了外交活动,外交活动属于上层之间的交往,而外交活动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莽遣五威将,外及玄菟、乐浪、高句丽、扶余,皆即授新室印绥,因收故汉印绥。《汉书·东夷传》

阐释:(授予新室印绥,收取故汉印绥,说明早在汉朝蛮夷就已经接受了册封。并且汉朝、新朝授予的封印,肯定是用汉字书写的。蛮夷能接受汉字,说明汉字在其地被一定程度的传播与接纳。)

至元封三年,灭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部。至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骊。自单单大领已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领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自内属已后,风俗稍薄,法禁亦浸多,至有六十馀条。《后汉书·东夷列传》

阐释:(汉武帝时期,曾经将朝鲜划入中国的版图,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个郡。作为中国汉朝的地方政权,四个郡沿用的当然是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被派任的官员带来的首先是汉语、汉字,由此来进行自己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创造。)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

阐释:(《箜篌引》是目前所知的朝鲜流传最早的汉诗作品,无论从语言的运用,还是从作诗的技法看,这首四言诗都是比较成熟的。朝鲜可以产生这样成熟的汉诗作品,说明朝鲜当时是受到了比较先进的汉文学影响的。)

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上将军率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三国史记》卷十四,《高句丽本纪》

阐释:(这是高句丽国王给辽东太守的一封书函,文章短而精,简洁而有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娴熟的汉文构思水平,可见高句丽的汉文学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遗于仲文》

阐释:(这是高句丽将军乙支文德给隋将于仲文的一首诗。这首五言诗,充满了讽刺与警告之意,可见对作者对五言诗歌这一题材的准确灵活把握与运用。)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全唐诗》

阐释:(从李白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被高句丽优美的舞蹈艺术所折服,所描绘的生动形象,舞蹈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手段,已经被唐朝的诗人所欣赏与描绘,说明了当时两国之间文化交流面之广。)

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等。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唐会要》

阐释:(这段文字说明,周边国家仰慕唐朝的文化繁荣,为加强与唐朝的文化交流,陆续派遣留学生,学习高度发达的唐文化。)

渡海登仙籍,还家备汉仪。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

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送宾贡金夷吾(一作鱼)奉使归本国》选自《全唐诗》

阐释:(这是著名诗人张乔写给友人朝鲜人金夷吾的一首送别诗。宾贡指别国推举而来,并且参加了朝廷开设的面向留学生的宾贡科成功及第者。《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贡士三等,王城曰土贡,郡 邑曰乡贡,他国人曰宾贡。”《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诏赐高丽宾贡进士王彬、崔罕等及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金夷吾才学兼备,并且成功及第,显示了其深厚的汉文素养。并且他们在闲暇之际,以文会友,积极与大唐的文人交流学习,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一书。

阐释:(崔致远是古代朝鲜汉学第一人,开创了朝鲜文学。在现代,本书已成为朝鲜半岛现存最古的汉文典籍之一,是作者崔致远在中国学习做官的诗文集。《桂苑笔耕集》载录了甚多中国唐朝末年的原始史料,唐末的典章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在本书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是古代朝鲜人了解中国的一部书籍,对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吾爱陶渊明,吐语淡而粹。常抚无弦琴,其诗亦如此。至音本无声,何劳纺上指。至言本无文,安事雕凿费。平和出天然,久嚼知醇味。解印归田园,逍遥三径里。无酒亦从人,颓然日日醉。一榻卧羲皇,清风飒然至。熙熙太古民,岌岌卓行士。读诗想见人,千载仰高义。《读陶潜诗》

阐释:(这是朝鲜诗人李奎报对陶潜的真心话,也是一位纯洁诗人的肺腑之语。读此诗,首先可以看出作者的汉文学水平之高,其次可以看出陶潜这个中国历史上的靖节先生对朝鲜本土作家的深厚影响。)

以《缀经》、《三开》、《九章》、《六章》教授之。《三国史记》

阐释:(新罗在682年设立的国学机构中,也专门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所谓《缀经》即中国南朝祖冲之所著的《缀术》;《九章》即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该书成书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到一世纪之间,晋代刘徽、唐代李淳风先后为该书作注。《九章算术》就是九类问题的解法,分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勾股等九章246个应用题。《三开》和《六章》两书不见于唐朝国学算学用书的十经中,但据日本在702年所采用的唐朝算学著作中,却有《六章》和《三开》两书。由此可见。新罗所用的《三开》和《六章》两部算学书籍,也直接来自中国。)

文益渐……奉仕如元,因留附德兴君。及德兴君败,乃还,得木棉种,归属其舅郑天益种之。(郑天益)初不晓培养之术,几槁止一茎,在北三年,遂大藩衍,其取子车、缫丝车。皆天益创之。《高丽史》

阐释:(这一句属于农业文化方面的交流。棉花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唐宋时代传入我国。北宋时期,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繁盛。南宋时,逐渐推广到长江流域。大约在元朝,棉花的栽培技术由我国传到了高丽。棉花技术的东传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他就是高丽末期的文益渐(1329~1398)。据说最初是由他将棉种带回高丽,交给他的舅舅郑天益试种成功的。由此可见,他不仅在高丽试种棉花成功。而且还发明了取子车、缫丝车生产棉布。其后,棉花的栽培在朝鲜半岛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韩国南部地区(尤其是全罗道)的主要特产之一。

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参);次用高(句)丽……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

阐释:(这些药物原产于我国东北地区,可能通过汉四郡的汉朝官员以及内地商人而带入朝鲜半岛。我国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比较了百济和高句丽的人参与国产党参的气味和药性,说明中韩之间医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交流。)

若毒气攻心,手足脉绝,此亦难济,不得已作此汤,十愈七八方……苏恭云:……此方是为起死,是高丽老师方。《外台秘要》载高丽方 阐释:(该方在唐显庆年间(656-661)之前已传入我国,并广泛应用,说明中韩之间医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交流。)

朝鲜书籍所用的纸不论哪个时代,都具有细腻结实的特性。因此.即使用相当薄的纸所订的古书,历经漫长岁月后仍无变质。这从在寺院或欧洲书库里所发现的高丽时代的书既毫无染上黄色,也没有蠹虫咬的痕迹之中便可知道。《朝鲜书志学》

阐释:(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从中韩造纸术的交流可见,韩国的造纸技术,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侨人赵彦献计制炮机。置土山上,其制高大,飞石重数百斤,撞城楼糜碎,继投火球焚之,贼(即妙清军)不敢近土山。《高丽史》

阐释:(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至迟在12世纪初。高丽政府在平定妙清军叛乱时,就使用了华 侨赵彦所制的“火球”和“火炮”。)

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俗。《高丽史》,《崔承志传》

阐释:(中国的制度和宗教礼俗文化对于近邻韩国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正如10世纪末高丽重臣崔承老所表示的,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可见韩国当时对中华文化的仰慕程度。)

高丽兵制,大抵皆仿唐之府卫,则兵之散在州县者,意亦皆属乎六卫;非六卫外,别有州县军也。《高丽史》83卷-志37-兵3-州县军-002

阐释:(高丽的兵制,在军事上实行府兵制,中央设二军六卫。地方上设有州县军。从高丽军队的分布情况上看,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点与唐朝时期的兵制是基本相同的。)

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曰《狱官令》二条、《名例》十二条、《卫禁》四条、《职制》十四条、《户婚》四条、《厩库》三条、《擅兴》三条、《贼盗》六条、《斗讼》七条、《诈伪》二条、《杂律》二条、《捕亡》八条、《断狱》四条,总七十二条,删繁取简,行之一时,亦不可谓无据。《高丽史》,《刑法志》

阐释:(这一段话是说,高丽的法律是仿照唐朝法律制定的,说明在 法律文化发面两国存在交流。具体而言,高丽刑法71条,69条撷自《唐律疏议》,其余2条抄自唐《狱官令》。可见,高丽刑法在于摹仿《唐律》并简化而实行。)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身没并纳之于公。《高丽史》,《食货志》

阐释:(这段话说明,高丽王朝的土地制度也是模仿唐制的。田柴,指的是高丽王朝所授予的土地。)

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旧唐书·欧阳询传》

中韩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篇6

【关键词】中韩大学生 拒绝言语行为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31-01

拒绝性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为了避免听者的面子受损而使用的多种策略手段都反映了各国文化、规范之间的差别,因此和其他言语行为相比,拒绝性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迁移现象更为明显。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对比语用学,是对比各种语言言语行为中社会文化差异的一门学问,这在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能够与外语母语者进行交流为目标的外国语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拒绝言语行为的特征

通常拒绝可以看作是“没有迎合说话者的提议(denies to engage in anaction proposed by the interlocutor)”的一种行为。因此,拒绝不是首发的话语,而是对于请求、提议、邀请等言语行为进行应对的发话言语,拒绝和接受与请求行为构成相邻对(Adjacency Pair)。而且拒绝基本都是有损请求者面子的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Acts:FTAs),因此为了使拒绝性言语行为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除了语言交涉,还可以恰当使用多种缓和拒绝行为的辅助策略,比如表示感谢、表现犹豫、道歉、说明理由、拖延时间来维护对方面子。对于说话者的请求,接受就是简单、明确地表明自己能够实施;相反,拒绝作为对起始发话的应对,在经过提出对策,或是复杂的交涉等行为后,也可能接受或达到妥协。

二、研究情景设计

本研究从语际语用学的角度,以三组人群为测试对象,对比分析了他们面对请求、提议、邀请时,使用的拒绝手段类型和辅助策略,并且在语言、文化的层面上考察三者的异同点。三组测试对象分别为:居住在首尔的20多岁男、女在校大学生,在山东在读韩国语专业、通过了TOPIK考试5、6级的男、女大学生,以及居住在山东的非韩国语专业的20多岁男、女在校大学生。

本研究的展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设定出15个拒绝的情景,然后以50名韩国语母语者和50名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为对象,进行情景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除去几乎不会发生在中国,或者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的情景。第二阶段:以5名韩国语母语者、5名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5名汉语母语者为对象,展开模拟测试。即,通过测试对象角色扮演,检验笔者计划的测试方法是否有问题,测试对象在实际进行角色扮演时,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及测试是否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第三阶段:以韩国语母语者、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汉语母语者各20名人员为对象展开正式测试,进行角色扮演,收集60名人员的对话材料。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录下他们的对话,然后将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并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设定了三组影响拒绝行为的变因:亲密度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低,有利于请求者和拒绝者的“双方受益”或有利于请求者却不利于拒绝者的“单方受益”。根据分析模拟测试后转录的资料,笔者设定了分析的框架,将拒绝手段类型大致分为以下16种:明确拒绝、不明确拒绝、询问理由、确认及询问信息、说明理由、表示能力不足、道歉、表示遗憾、表示惊讶、相约下次、有条件接受、推托给他人、提出对策、开玩笑、单纯重复、拖延时间等。辅助策略则分为以下5种:表示感谢、祝福、表示接受意愿、使用尊称、表示祝贺等。

三、中韩大学生拒绝手段类型情况

第一:作为同样受东方文化影响的韩国和中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非常尊崇礼貌和面子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的拒绝性言语行为中,三组测试对象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第二:本研究是以首尔和山东两个地方的20多岁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所以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比首尔和山东的20多岁大学生,而并非是韩国和中国的比较。在亲密度方面,韩国语母语者拒绝朋友时,不管亲密度高低,基本使用的都是明确拒绝,而汉语母语者则大多数使用的是不明确拒绝。由此可看出,韩国的大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基本都是直率表达内心想法。

第三:具体从各测试小组使用的辅助策略来看,当拒绝亲密度和社会地位高的人提出的请求时,三个测试小组之间出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多次使用“教授”或“老师"等尊称。拒绝亲密度不高的对象时,汉语母语者使用的尊称也比KK多。

四、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在此之前的言語行为研究中,大多数使用的研究手段都是DCT,根据此研究手段调查的口头语言都是由文字形式收集的,所以收集到的文字资料与口头资料有所出入,无法真实反映学习者的口头语言。本研究中的资料,是将角色扮演的对话录音转录而成进行的分析,对说话者之间的互动不断为交谈提供新的对话环境,由此体现了言语行为不断变化的特征。

第二,韩国语和汉语的拒绝性言语行为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由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而造成的。因此,为了将此类研究的结果运用到实际对外韩国语教学,在教学中有必要说明两种语言在语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让学习者掌握韩国语在语用、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从而减少学习者在日常交流中不必要的误会或损失。

第三,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国语教学中,为了将语言行为研究系统化,有必要构建韩国语母语者的语料库,这将会给韩国语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实际、有用的资料。虽然外国人对对方的请求表示拒绝时,与韩国语母语者不同,但这不代表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对或者沟通能力不足。语言的交流沟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和谈话能力,并且韩国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因此,韩国语教学中的语用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表达方式上。

参考文献:

[1]高彦梅:《语篇预设·语言学研究》(第三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周秀苗:“文化差异在英汉言语行为中的体现”,《科技文汇》,2007年上旬刊

上一篇:视频监控方案下一篇:有关月亮的古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