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科学研究(共8篇)
高质量全息光栅实验系统研究
基于全息光栅在信息光学及光谱仪中的重要地位,对全息光栅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制作高质量全息光栅的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的优点在于:将激光器发出的高斯光束改造成为均匀平面光波,以此平面光波作为光源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全息光栅.
作 者:类成新 LEI Cheng-xin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技术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刊 名:大学物理 PKU英文刊名:COLLEGE PHYSICS 年,卷(期): 27(8) 分类号:O4.36.1 关键词:全息光栅 光栅常数 高斯光束 均匀平面光波一、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 通过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风云雨雪、声光电磁、日月星辰等方面知识的讲授,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及热爱之情。教师尤其应结合相关知识, 对我国特有的珍贵动植物种类、奇特的自然景观、重大的自然科学成果等内容进行讲授, 使学生油然而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水、天气变化与人的关系等知识的讲授, 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时, 教师还可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反面实例, 如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说明人为破坏会导致资源的枯竭, 生存环境的恶化, 就能使学生产生责任感,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
2.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教师应对地球四季特征及变化进行详细的讲授, 科学地解释雷电等现象, 使学生对日食、月食现象及其成因有所了解, 使学生不受迷信思想诱惑, 相信科学的教育。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为自然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创造精神。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
1.掌握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是知识结构很强的系统学科, 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 学生能了解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生理功能;了解水、空气、自然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认识空气、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保护措施;了解力、机械、声、光、热、电、磁、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 以及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 从而认识到自然科学是与人类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 是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 以便获得较为浅显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
2.培养扎实的科学素养。实验多, 操作广是科学课的基本特点。在依据“问题引路—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实际应用”的结构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对动植物特点及结构, 人类生理功能的认识;通过对生活中自然现象和物理现象的观察、思考及具体相关的实验操作, 使学生眼、手、脑并用,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制作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愿望, 养成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严谨科学态度。
三、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1.人体知识在科学教材编排中占一定的比例。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要注重使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使学生增强对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保健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使学生学会合理搭配营养, 食物多样化, 不挑食、偏食, 进食适量。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使学生坚持锻炼身体, 克服不正确的坐姿及阅读习惯, 不随地吐痰, 不饮酒, 不吸烟,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增强学生预防和减少疾病的知识, 预防感冒、结核等流行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真正提高, 实现健康成长。
四、培养动手动脑的劳动技能
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易学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在学习外界温度、湿度、养分等对动植物的重要作用时, 动手制作花卉, 昆虫, 植物根、茎、叶等标本, 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草, 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课堂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此外, 教师还应结合学校的绿化校园及重要节假日活动, 让学生种植花草树木并负责养护。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又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了锻炼, 形成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并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加以运用。
五、发展特长, 培养能力
大自然中的知识奥妙无穷, 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因此, 教师应鼓励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拓展知识, 发展特长, 锻炼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科学兴趣小组, 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活动突破了教学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束缚,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谓一举多得。
六、根据教学实际,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新课程要求科学课教学要树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因此, 课堂教学要与学校所在周边地区的自然条件相结合,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习知识, 印证知识, 运用知识, 组织参加自然科学宣传活动, 拓展知识面。所以, 要想实现这些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开展科学探究。具体来说, 科学探究过程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情况, 有选择性地设计探究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现在, 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这一观念, 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如“生命”单元是对动植物的探究,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 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 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 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 实现了育人的目标。
七、让学生充分活动, 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 科学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则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而应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 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找不到答案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应冷静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找出答案。又如, 学生实验不成功, 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 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此外,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 让学生多用眼“看一看”, 多动脑“想一想”, 多动口“说一说”, 多动手“做一做”,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 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直面问题:表明政府决心
2007年12月3日至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和以往每年一度的经济工作会议相比,这次会议突出强调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赞赏。
中国是个曾经历了上千年专制统治下的农业社会,新中国建立后又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经验。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的:“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
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被经济学家概括
为:“高”、“热”、“难”。
坦陈问题,表明政府有勇气。有困难不怕,怕的是不敢承认和面对困难,甚至用的美妙的“字词”粉饰太平。
坦陈问题,表明政府讲诚信。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取信于民。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2005年,因吉林石化发生事故,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水被污染,当地政府因为种种顾虑,没及时向民众告知真相,结果造成社会性恐慌,市场疯狂抢购饮用水。政府信誉受到损害。
坦陈问题,尊重了民众的知情权。人民群众要当家作主,其重要前提就是要及时了解“家”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出主意、想办法,齐心协力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今天的问题就是明天的机会。
好字优先:提升发展水平
面对问题,中央工作会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提出了好字优先的原则。从以前讲的“又快又好”到十七大提出的“又好又快”,再到经济工作会议“好字优先”,好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好字优先,是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要求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这个大局。换句话说,就是纠正以往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稳定物价。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让民众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好的经济发展,应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降低普通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引发民众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过40%。经合组织国家这一比重平均超过70%,其中美国为75.3%。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5.1%和51.2%。在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比重大,特别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看好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能源价格低、环境管理松弛的状况,将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由此导致中国出口货物中,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迅速增加。粗放的增长方式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对世界资源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现象必须及时纠正。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做好三农工作。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多数。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为此,要统筹城乡发展,强化支农惠农,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兄弟。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将单纯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将重化工业过度发展作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惟一途径,忽视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前,中国1/3的国土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在环境污染中,工业污染占了很大的比例。
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2007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资源、能源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2004年上半年,全国发电总量创1975年以来最高点。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企业资源、能源消耗过高。我国钢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3;原煤消耗量达16亿吨,占全世界的1/3;石油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3,而GDP总量只占全世界的1/30。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节能管理都是薄弱环节,浪费能源、跑冒滴漏现象仍很普遍。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善人民生活,所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可以理解以经济发展为后盾,通过国民经济收入二次分配等手段,合理平衡社会公共事业的支出,分轻重缓急。从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包括解决就业难问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国民素质;为广大公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药卫生服务;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抓住重点:做好质量工作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质取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工作具体部署上,强调“坚持以质取胜”,“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以质取胜,就是强调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品质量仍有一定差距。据对一些行业的分析,我国产品的性能水平大约落后于发达国家10至15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对全球范围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质量竞争已经成为焦点。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事关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2007年3月份以来,中国出口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和媒体炒作。从最初的宠物食品扩大到药品、牙膏、儿童玩具、水产品、汽车轮胎等多种产品,不少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不仅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损害,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声誉。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产品的监管,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是长期的任务。预计,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全面启动急需标准制修订工作。企业生产经营者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主动承担质量责任,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
以质取胜,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尊重知识,推动科技创新,将极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在国际制造业的分工中,大部分“中国制造”处于加工环节,发达国家赚取了95%的利润,而中国制造业只分得了价值链低端5%的利润。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耐克公司,一双鞋的销售价格达100多美元,我国生产耐克鞋的企业只能挣一个多美元。目前,“珠三角”、“长三角”还有很多制造业仍挤在5%的利润上打价格战。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中国制造”几乎成了低端产品加工的代名词,多数高端产品和技术市场都被国外垄断。200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占据。
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靠自主创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实现自主创新,要求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这样的社会氛围,不仅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更有益于社会的全面文明与进步。预计2008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将有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出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的信息表明,中国正在努力从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优秀企业、营造优美环境入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让中国的百姓过上优质的生活。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目前,甘蔗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成为甘蔗研究的热点之一.基因组DNA的提取是进行甘蔗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研究设计含一系列SDS浓度的提取液,同时设加液氮和不加液氮研磨的对比试验,提取甘蔗不同部位叶片的基因组DNA并进行产量和纯度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提取液提取的甘蔗基因组DNA纯度均很高,A260/A280在1.8-2.0之间,A260/A230大于2,但提取液I(0.75% SDS)提取的甘蔗基因组DNA产量较低;加液氮与否对甘蔗基因组DNA的提取产量和纯度没有影响;以提取的甘蔗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用一对扩增SPS(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部分片段的引物和一对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所有DNA均能扩增出预期的`条带;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所提取的甘蔗基因组DNA进行酶切,所有DNA样品均能完全酶切.本研究得出最佳甘蔗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如下:磨碎甘蔗叶片后,加DNA提取液(SDS: 1.5%;Tris: 100 mM;EDTA: 20 mM;NaCl: 500 mM)于65℃裂解30 min,经酚∶氯仿和氯仿各抽提一次,可获得高产量高质量的甘蔗基因组DNA,能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求.
作 者:黄东亮 覃肖良 廖青 高轶静 方锋学 作者单位:黄东亮,高轶静,方锋学(广西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
覃肖良(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廖青(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宁,530007)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四测试题,其目的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学学科课程计划,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检测学生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水平和创新能力,所供检测的实验题型有,填空,选择,判断,科学探究四题!抽测结果如下:
第一题:填空共计680分,失分198分,原因:对基本科学定理概念掌握不扎实。第二题;选择共计544分,失分174分,原因;对生活常识和概念的灵活运用有所欠缺。第三题:判断共计544分,失分196分,原因;基础知识不牢固。
第四题:科学探究共计132分,失分21分,原因:分析科学原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科学现象的技能技巧,获得初步探究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针以上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学课堂教学是以实践探究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科学课的教学。
(2)在科学课教学中,掌握好教材的特点,突出学科教学的特点,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力求用生动形象、极其艺术魅力,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吸引每一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之中,以唤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情感,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其在课堂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所能充分表现出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的呼唤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可是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育思想观念的陈旧,教师方法的老套,使学生变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压抑甚至泯灭了孩子应有的灵性,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好奇心,造就了一大批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书呆子,以至于学生厌学,逐渐成为学习后进生,那种教师拼命灌、学生拚命学,题海战术、苦学多练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观念及其课堂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改的要求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在这场变革面前我们教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作出明确的回答。
3、现实的反思
新课程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农村小学部分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遥远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实际工作中应纠正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引导教师反思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观念更新
2、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后进的转化
三、理论与实践价值
当今社会,“发展”已成为衡量质量与效益的主要标尺,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学校由过去的一统发展变为今天的主动发展,特色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优化是学校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研究教学质量,总离不开研究两个关系:即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教育质量的载体,学校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通过课程及其各种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教育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全面的教育质量是由这两方面的充分程度来加以表征与反映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我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定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了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提高教育,关键在课堂。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小学要提高教学质量,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育方法都坚持与时俱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在更高的发展层次上体现教学质量的水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滋养理论。
和谐地处理上述的“两个关系”,和谐地促进上述的“两个发展”,正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分析教学质量,确定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的价值取向。
四、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质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活动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基础上,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培养学生满足社会现实和长远需要的充分程度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
质量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质”是过程,“量”是结果,过程决定结果。“质”的过程性决定了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实现质与量的统一,才能保证质量。
我们的教师树立“有效教学” 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这里说的“有效”是“教师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教学质量模型的构成是多维的,涉及的要素是多元的。所以,构建教学质量的大厦,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因素的。这就需要和谐地处理好各要素的关系。本课题研究范围就是在农村小学正常的教学时间里,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后进转化工作,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满意与肯定。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质量观(1)质量是发展的
有三层含义:一是以教育发展为核心,为教育发展服务。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质量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
(2)质量是多样的
教育质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多样化以及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样化等。
(3)教育是适宜的
适宜性教育质量观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否则,无异于传统教学。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彻底屏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新调整了教材、教师、学生、媒体相互间的关系。使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由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助探索的工具,而教师和学生也分别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是以上四大教学因素的作用和关系更加清楚、明确和稳定。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和传统教学设计思想最大的不同是:传统的教学设计自始至终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则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自主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有效地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目的。
3、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思考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六、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准确把握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明确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理解“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的含义;
(2)、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并真正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通过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学困难的教师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发展、进步的原则、方法,制定出转化的指导策略,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更新教育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价值 正确认识课程 正确认识教学 正确认识培养目标(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变教学行为 转变教学手段 转变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评价(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4)、后进转化的研究
转化途径 转化方法 转化策略
七、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正确认识课程,正确认识教学,正确认识培养目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2)、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师的自觉地教学行为上来,转变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评价。
(3)、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推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4)、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必须做好后进的转化。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转化的原则、转化途径、转化方法和转化策略。
2、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等不尽合理,教师需要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本课题研究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推进。
目前国内的许多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很少关注到农村小学。农村小学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的局限,与城市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人否定孩子受到的是不平等的教育,农村小学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不切实际。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不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其被动地等待被人的研究成果,不如主动地参与到研究中去,研究成果不仅为我校教学服务,也为兄弟学校提供借鉴。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让教育能够均衡发展,让整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八、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研究
了解国内外在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成果的现状、趋势,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本课题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构建本研究课题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这种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3、教育经验总结
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使感性认识专为理性认识。
4、个案研究
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收集相关个人资料,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或问题的症结所在,诊断形成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提出校正方案或提供正确的指导策略,帮助其解决问题。
九、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周期三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6年12月~2007年2月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成立子课题组,并制订子课题组的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07年3月~2009年7月
其中(1)2007年3月~2008年1月
初步形成各学科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形式和手段。
(2)2008年3月~2009年7月
初步形成各学科在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和策略。
3、第三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1月
总结验证试验成果,汇编本课题研究成果集,并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十、对课题是施设计划保障条件的论证
1、课题主持人与核心成员的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担任本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全部具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7人;全部具有大专学历,其中本科学历有6人;区级学科教学带头人1人,青年教学标兵1人,教学骨干2人。他们长期从事于课堂教学第一线,教学水平高,善于总结,勤于笔耕,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发表、获奖,层次高,数量多。
2、本课题研究有坚实的基础
我校十五期间承担市级课题《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于2006年6月圆满结题,并得到市、区专家充分的肯定。学校于去年进行了提高六年级教学质量的实验工作,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效果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参与,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研室专家的肯定与赞扬,也为本次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本课题研究有充分的条件保障。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各科教研组长担任组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发挥专家组作用。积极聘请南京市教科所、区教科室、区教研室的领导、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指导研究、诊断教学以提高研究的水平。
(3)、合理安排工作量。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专长,合理安排研究人员的课时量,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参与研究工作。
(4)、增加实验投入。学校将尽全力改善研究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更新,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4、本课题研究有资金保障。
本课题研究初步预算16000元,其中课题组会议、培训学习费1500元,专家指导、咨询费3000元,开题、中期评估、结题等费用2000元,教学硬件添置费2500元,研究资料、材料等费用2500元,研究成果考核奖励费4500元。
5、实施课题研究的措施(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课题组的成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主要采取以下的学学方式:一是向书本学习,课题组的成员要以自学为主,并做好一定数量的资料摘抄;二是集中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以及本学科的管理办法;三是重视公共资源的学习与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有关新课改的动态、观点、案例。
(2)、立足课堂,事事研究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题研究指由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离开课堂,我们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课题组的成员要将平时的每一节课作为自己的试验田,只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点子,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敢于穿心,大胆探索。
(3)、及时总结,深化研究
总结时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能使我们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手段的研究奠定基础,铺平道路,使课题不断向纵深发展。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性论文
各子课题组成员针对教学中、研究中的所得所失,积极总结,感悟、反思,从研究者的角度撰写论文参加校内论文评比,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评比,向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投稿。
2、研究报告
课题组核心成员要善于用教学实践来验证研究目标,对各子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总结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报告。
3、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及研究成果集
一、会计信息供给的经济学认识
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它能够解释会计现象并拓展会计研究的领域(葛家澍,1998)。所以近二十年来,运用经济理论研究“会计信息供给问题”渐成主流,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形成两种研究思路:
第一,通过界定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属性找到影响其质量的内在因素,即根据会计信息本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将会计信息界定为公共物品(刘峰,2001)、准公共物品(马永强,2001)、标签产品(岳上植,2006),或者说目前是公共物品,等条件成熟后再恢复成私人产品(蒋尧明和王庆芳,2002)等。尽管结论有所不同,但达成两点共识: (1) 由于会计信息的“非私人物品”特征,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不能通过私人契约来分享会计信息供给者所拥有的剩余信息使用权,使得市场供求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造成市场失灵; (2) 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导致其一旦公开就很难将不付费的使用者排除在外,供给者的生产成本得不到完全补偿从而缺乏激励,这最终导致供给不足。
第二,运用博弈论考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参与人的行为选择对会计信息供求造成的影响。由于会计信息是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客观表述,信息供给者拥有完全的信息,而信息需求者则处于信息劣势。这样就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于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内部管理者就可以凭借天然的信息优势垄断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杜兴强,2001)。
本文认为,无论选择哪种研究思路都需要考虑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即稀缺性和竞争性问题。首先,每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在规格、形式上看起来虽很相似,但由于各企业的具体经营内容不同,外界无从得知用于制造会计信息所需的“原材料”(如原始凭证、报表等),故每个企业的会计信息是“非同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活动,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活动而凭空制造会计信息就是会计造假,造假得出的会计信息不仅劣质,而且有害,所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稀缺”的。其次,从表面上看,会计信息是“免费”提供的,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但实际上,会计信息供给者明白会计信息需求者并不是为了占有这些信息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它为投资决策提供支持,以实现未来更高的收益或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刘孟斌,2009)。这样,企业就要花费成本来精心制作会计信息以争取有限的经济资源。当某个企业受到市场青睐时,该企业的融资机会将会增加,而其他企业的融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看似“无偿”的会计信息供给实际是将其价格折算在企业未来所获收益当中。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关于会计信息供给的经济学认识: (1) 会计信息仍具有商品属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 同其他商品一样,会计信息的制作和供给同样受成本与效益制约,同样要遵循市场供求机制,会计信息市场是存在并可调节的。 (3) 由于制作会计信息所需的材料具有“内生性”,制作过程高度集中在企业内部,故各企业的会计信息彼此无法替代;同时,一企业制作、提供会计信息并不是孤立行为,其必须考虑其他企业的反应,因此会计信息市场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 (4) 会计信息市场虽然存在垄断,但也有竞争。无论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还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都有制作并提供会计信息的压力和冲动。
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会计信息供给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其研究经济行为主体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如何作出理性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所达成均衡的问题(张维迎,2004)。本文根据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属性,围绕它在市场上的供给质量和数量问题,考察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作为会计信息垄断供给者的企业如何在静态博弈和重复博弈中实现“纳什均衡”。
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围绕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期望从“制作”和“消费”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当各方的策略对抗和交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状态,就会实现“纳什均衡”。鉴于会计信息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一企业的决策必须要考虑其他企业的反应。追溯以往的相关文献,发现存在三种研究倾向: (1) 倾向于研究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孙建强等,2002;单晓芳,2003),以及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龚颖,2004); (2) 倾向于构建具有“共同知识”的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刘瑞,2005); (3) 倾向于通过静态博弈所形成的“囚徒困境”来说明市场本身无法有效供给高质量会计信息,必须依靠政府来实行强制性的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才能改善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侯艳蕾,2004)。本文认为:第一,目前资本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更加激烈,同类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为争夺有限经济资源而转化成利益相关者;第二,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的经营活动信息更加私密,信息不对称程度将进一步加大,每个企业对其他企业的行动决策更不确定,只能大致估计“出牌”的概率;第三,企业之间的博弈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资本市场上围绕经济资源的争夺将无休止地重复进行。下面,我们将构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对会计信息供给问题展开研究。
1.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下的会计信息供给。
考虑到会计信息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本文借鉴古诺模型的研究思路描述以下情况:
(1)市场上的会计信息供给者只有2个企业,且它们都生产(非同质的)会计信息。
(2)每个企业的可选择策略是:
Ⅰ.供给会计信息的数量qi,满足策略空间Si={qi∶qi≥0}。设P为市场的出清价格,根据供求原理,P是Q的减函数,令P=P (Q)=a-Q(式1),其中:a>Q。这时市场上提供的会计信息总量为Q=q1+q2。
Ⅱ.制作不同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花费的成本为Ci (ci∶ci≥0),令C (qi)=C (qi),其中:i=1, 2。CH代表生产高质量会计信息所需的成本,CL代表生产劣质会计信息所需的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只知道自己的成本函数,不知道(或不能确定)对方的成本函数。但是出于决策需要,双方会对对方的成本函数有一个基本的分析判断。现假设企业1知道企业2制作会计信息过程中存在两种选择:制作高质量会计信息,概率为δ,成本函数为C (q2)=CHq2;制作劣质会计信息,概率为(1-δ),成本函数为C (q2)=CLq2。从理论上说,会计信息成本可以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一般包括企业经济信息加工、处理、报告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而这类计入当期的费用支出相对固定;隐性成本则不然,它会深刻影响企业的机会成本。比如当企业制作高质量会计信息时,就会因披露的真实信息过多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劣势成本和谈判劣势成本,若此时经营状况不理想,高质量会计信息还会带来政府管束甚至是诉讼,从而丧失筹资机会。所以对企业来说,制作高质量会计信息远比制作劣质会计信息代价大(或者说成本高昂),可表示为CL
(3)弈局中的企业只权衡自己的利弊,故所得支付就是它们的利润,令利润πi=πi (q1, q2)=Pqi-Cqi,将式1代入得:πi=πi (q1, q2)=Pq-Cq=[a-c-(q1+q2)]qi(式2)。但在现实中,会计信息表现为“无偿”供给,所以这里将支付定义为供给者从会计信息中取得“利润”难以让人理解,故这里引入“效用”一词来替代“利润”。由于会计信息供给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企业价值信息给利益相关者,因此效用μi就是会计信息数量qi的增函数,令μi=μi (qi)=b+qi(式3),其中:b为常数。
这时,假设企业1凭借自身经验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来推断企业2会采取以下几种行动:
Ⅰ.企业2制作高质量会计信息,成本为CHq2,提供的最佳会计信息数量为q*2 (CH)。
Ⅱ.企业2制作劣质会计信息,成本为CLq2,最佳会计信息数量为q 2*(CL)。与此对应,企业1的最佳供给数量为q1*。于是Ⅰ满足Ⅱ满足Mqa2x[(aq1*-q2)-CL]q2(式5)。由于企业1知道企业2制作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概率为δ,因此企业1会确定自己的最佳供给数量和质量,q1*满足:Mqa1x{δ[a-q1-q 2*(CH)-C]q1+(1-δ)[a-q1-q2* (CL) -C]q1} (式6) 。
将式4、5、6最优化一阶条件可得:
解该方程组得:
从结果可以看出,q1*取决于企业2的CH或CL以及相应的概率。此时企业2的成本若明确为CH时,则均衡供给数量为:
而当企业2的成本明确为CL时,均衡供给数量为:
当然,博弈中的行为选择对于双方是相互的,即企业1同样有CH和CL。现假设两个企业是同类企业,制作会计信息所需成本都满足q i*(Cκ)=(a-Cκ)/3 (i=1, 2;κ=H, L), Ci∈[CL, CH](i=1, 2),只是企业1和企业2的选择概率不同。
这样我们精炼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四个不等式:
再将上述不等式转化为:
将两个企业的博弈用标准式表述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制作、供给劣质会计信息的行为选择无论对哪个企业来说都是唯一的“纳什均衡”,显然这种均衡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
2.重复博弈下市场实现“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的可能性。
美国经济学家安德鲁·肖特在《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中指出,如果博弈是重复进行的,而且参与者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双方都反复使用虚假策略对自己是不利的,随着情况的反复出现,可能会有一个显示真实偏好的规范得以发展,在这个规范的基础上,说真话的惯例将被建立。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市场上这种制作、提供劣质信息的无效率“纳什均衡”有可能被打破。下面,我们基于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考察市场是否存在“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由于重复博弈是一类特殊的动态博弈,这里首先引入像鲁宾斯坦因的讨价还价模型那样的贴现因子θ=1/(1+γ),其中:γ是每个阶段博弈时的市场利率。给定贴现因子θ,企业在无限次重复博弈各阶段的支付效用为μ1、μ2……则该企业在该路径得到的“总支付”U为无限支付序列“μ1,μ2,…”的现值之和:
上面的结论已经证明,企业在单次博弈中会选择劣质会计信息供给;但是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如果企业考虑的是U而非一时的μi时,结果可能会有所改变。现假设这样一种情景:企业i (i=1, 2)在第n阶段直至第t阶段选择“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如果之前的(t-n)阶段的博弈结果都是“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则之后继续重复前面的行动,否则永远选择“劣质会计信息供给”。这时,若企业1在某阶段博弈中选择提供劣质会计信息,而企业2选择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此时企业1的总支付效用为u 1*(CL)+[μ2*(CL)-μ2*(CH)],但这个机会主义行为会引起企业2在以后阶段都提供劣质会计信息,使双方今后的支付效用都回到“μ1*(CL),μ2*(CL)”状态。于是将企业1的支付序列“u 1*(CL)+[μ2*(CL)-μ2*(CH)],μ1*(CL),μ1*(CL),…”折算为现值之和时得:
另外,设V为企业1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阶段博弈中总是选择最优行动的支付现值。当期企业1选择“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时,有V=μ1*(CH)+θ×V,得:V=1/(1-θ)μ1*(CH)。于是当且仅当下式成立,选择“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是最优的:
若将均衡供给量代入上式可得θ≥1/2,即当且仅当θ≥1/2时,企业制作、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总效用U变大,企业有动力走出静态博弈的“低效率纳什均衡”。由此可见,市场满足一定条件时,就有可能选择“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的有效均衡路径,而找到这条路径的关键就在于挖掘市场机制的潜力,找到合适的以实现改进效率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三、完善市场机制以实现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供给仍主要采用非市场配置方式,依靠政府来制定会计信息的供给标准,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数量,检查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但这种“自上而下”的管制效率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其管制成本和“寻租”问题同样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况且,管制的有效性不能只考虑管制的预期目标,还要考察博弈各方的反应,如果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无法做到“激励相容”,最后仍有可能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低效率局面。
因此,应当努力挖掘市场机制的自身潜力,培育战略投资者,更新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领域;减少信息传输中的技术障碍和交易费用;提高市场透明度;运用第三方(独立、权威的中介机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级;在政府、舆论机构对诚信企业进行表彰、宣传,司法部门对会计信息造假企业严肃处理的同时,还要向社会揭露违法违规内幕。相信这样做,“理性”的企业才会关注重复博弈下的总效用,从而主动制作、供给高质量会计信息。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 考察作为会计信息垄断供给者的企业如何在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之间进行选择以实现“纳什均衡”。本文研究指出,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可以达成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的有效率“纳什均衡”, 从而为完善市场机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不足,博弈分析,寡头垄断,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龚颖.会计独立性的博弈论研究.财会月刊 (会计) , 2004;5
[2].蒋尧明, 王庆芳.论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财经研究, 2002;3
[3].刘孟斌.我国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分析.商业现代化, 2009;3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孙建强, 贾莉, 李莉.会计信息供求博弈分析.财会经济, 2002;4
[6].单晓芳.会计信息市场的博弈分析.同济大学学报, 2003;2
摘要: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生入学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优质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学科平台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完善管理制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衡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工作,树立研究生教育正确的质量观,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前提。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如何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确保研究生入学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
1积极开展招生宣传,保证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招生宣传工作是招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充足的生源是招生质量的重要保障。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积极发动有效生源,是提高生源质量的有效措施。一是招生简章内容详实、丰富;其次,积极开展网上招生宣传和招生咨询活动。
2留住本校优秀生源,吸引外校生源。推荐本科优秀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是留住本校优秀生源的有力举措,推行“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制度,鼓励、吸引学习成绩优秀、业务能力强的学生报考博士生。积极拓宽专业方向,增加新的招生专业,进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3加强命题环节管理,保证命题质量。命题是招生工作中的基础环节,是科学合理选拔优秀人才的标尺。命题的质量、难易及区分度,决定了标尺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利于优秀考生的筛选。因此,要求在业务课命制中把握几项原则:一是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题内容,紧扣大纲要求,又体现不同层次知识面在试卷中合理分布;其二,难易适度,有较好的区分度,注重技能运用方面的考查,使能力较强的优秀考生脱颖而出,切实保证命题质量。
4切实做好研究生复试工作,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复试是招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硕士生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优秀生源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优质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1严格导师遴选制度。改革导师遴选制度,进一步明确导师职责和行为规范,严格导师遴选条件,要求导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治学严谨求实。要求在指定的期刊每年都有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充足的科研经费。
2建立导师岗前培训制度及复审制度。导师岗前培训是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文件和规定。认真研习专业培养方案,熟悉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和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的各项要求。研讨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和教学改革以及实施策略。明确学位论文标准,研讨指导方略。指导教师每3年复审一次,旨在保证导师质量,增强导师责任心,提高导师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复审不通过者,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或停止招生。
3建立稳定的导师队伍。研究生自扩招以来,数量在急剧扩张,导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但研究生数量绝对和相对增长都远远超过导师的增长速度,一个导师带七八个博士、二十几个硕士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硕士生可能只是在面试和毕业论文答辩时见过导师,其他时间都是导师所带博士生管理,有的甚至只是师兄师姐带着。这种现象既是客观条件所造成,也是导师主观意识的缺乏造成的,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培养导师是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应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解决导师数量不足,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导师是解决导师紧缺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见效最快的办法,培养青年导师是最稳定的措施,具有长效性和发展性。对于年轻导师特别是新增的研究生导师,要注意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年轻导师具有学历高、视野广、愿意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特点,但他们又缺乏教学经验,缺乏实践基础,因此在充分调动他们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年轻导师的培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既要放手让青年教师挑大梁、勇于承担重要课题,为他们提供锻炼和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把他们推向科学研究的前沿并逐步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又要组织有经验的老教授对青年导师“传、帮、带”,改进其教学方法、提高其科研能力。同时,鼓励现有的教师和科研骨干在职深造并为其创造条件,使之在获得更高一级学位的同时,在学术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三、学科平台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
科研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支撑,研究生既需要科研训练,又是科研的生力军。研究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教学和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中一般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均可以成为学科平台,是研究生培养质量重要支撑。
学科平台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一级学科为建设单位,统一规划,兼顾同一学科门类的其他学科。学科平台建设应突破二级学科建制,组建学科群,优化学科结构,盘活教育资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整合、交叉,较单一的学科已不能独立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重任,社会发展对学科提出了“学科综合,综合学科”的新要求。需要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相互紧密配合,发挥多学科的人、财、物、信息等综合优势和群体力量,合作科研,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发挥对学科的整体效益。
由中国科技大学率先提出的“集约型学科平台”是现今学科平台建设的主要形式。从中国科技大学的“集约型学科平台”建设中可以看到,这种建设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了自由探索,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的需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打破了仪器设备的部门所有制,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解决了资金有限、重复建设的问题。各高校可依据各自现实情况,统一设计,综合规划平台建设,从学科发展需求为基点,尽可能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缓解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中科大利用同步辐射、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建立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室,成为国内外此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时利用985、211高校建设基金,建立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4个公共学科平台,集中购置一批在相关领域内急需、通用,而靠一般科研课题经费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仪器设备,解决了全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需要,同时满足了重大科研项目和自由式探索研究。这种分层次建设、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避免了大型仪器的重复购置,显著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先进的试验平台和良好的技术支撑。
四、完善管理制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良好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把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讲座,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作为主讲人做学术报告,不仅使得研究生开阔眼界、了解到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而且提高了研究生做学术报告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
严谨的学风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研究生的培养经过扩招后,学风建设成为非常紧迫的工作,克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作风是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校要求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结尾,注明论文创新点和成果;做出学术承诺,导师签字,编排在论文扉页,作为学位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样既强调了学位论文的原创性,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又加强了研究生和导师的责任心。
全面开展督导制。督导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的有力措施之一,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保证、提高、监督和评价作用的一种机制。对研究生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督导,规范了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教学秩序,遏制调课比较频繁的现象,督促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减少了课时缩水现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通过督导,提高论文开题质量,进一步保证中期考核时效性,加强了论文答辩程序管理。
论文双盲评审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学位论文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随机抽查,由学校统一寄送至外单位评审(研究生、导师均不知评阅人,评阅人也不知道研究生和导师),只要有一位评阅人评审为不合格,则不得进行答辩,修改后再次由学校送审,直至通过。这种双盲评审制度,促进导师和研究生更加认真对待论文撰写,进一步保证了学位论文质量。
【高质量科学研究】推荐阅读:
高质量备课组09-24
高质量发展发言10-30
高质量发展微党课06-05
党建服务发展高质量07-01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07-18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06-22
高质量清明节小报07-12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09-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10-02
大雪朋友圈高质量文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