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12篇)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

依据课程标准: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理解)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认同)和高考的具体要求,确定本节课的复习导引。

四个考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比较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4、免疫失调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典型性例题切入,而后分层次进行探究。)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问题探究】如图(图略)为某生物体中的一系列生化反应示意图,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场所1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 b.过程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过程b产生的物质x可以和y特异性结合 d.细胞c和细胞e中核酸完全相同

对题目的分析、运用:

①请学生选择答案并讲明理由;②对题目的图形进行分析,利用突破点(物质x;场所1,场所2),强化审题的方法;③分析外源异物y能否直接作用于细胞a细胞b,分析一般途径;④总结免疫系统组成的三个层次(可以利用‘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进行总结)。

【问题拓展】?免疫系统的组成

通过对图形进行分析,完成以下内容(图略)

①图形的进一步完善,淋巴因子的作用,免疫系统的构成 ②补充溶菌酶的来源

③延伸:免疫的三道防线

【体验高考】:(2011?重庆卷,3)

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内容

问题导引:如图(图略)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题目的运用:①吞噬细胞的分布特点,与t、b细胞分布的区别;②吞噬细胞的作用;③免疫调节的方式

【过渡】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对这两类免疫中的有关问题咱们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问题探究】

①完成表格的填写(表格略)

②对照表格和之前的内容,请同学们尝试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问题拓展、核心突破】

①以学生为主导,分别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②讨论、完善免疫过程,并延伸到二次免疫;

③进一步探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过渡】在这部分内容中,抗原与免疫活性物质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

3、抗原和抗体比较 【核心突破】

①由抗原的异物性,探讨免疫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②抗原大多为蛋白质,可以与基因工程联系;③由抗毒素和凝集素分析抗体的具体作用;④利用下面的高考题分析做题的方法技巧,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进一步介绍淋巴因子的有关内容。

(2011?大纲全国卷,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利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2

利用高中教材中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通过主体性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培养。

2. 说教材

2.1 地位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 (必修) (人教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第一课时, 教材介绍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 重点讲述了达尔文、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 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了解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 掌握生长素的生理功能。本节内容利用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呈现科学知识, 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所以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第八章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 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生长和个体发育等内容。

2.2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 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来实现以下三维目标。

2.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 理解生长素发现的相关知识, 掌握探究性科学实验的一般流程和基本原则。

2.2.2 能力与方法目标。

(1) 通过“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会根据实验的变量和结果, 进行分析, 推出结论。

(2) 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表达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生命科学实验的积极体验。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体验设计, 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 通过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2.3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理由。

2.3.1 教学重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确定的理由:因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 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 更是探究能力培养的好材料。

2.3.2 教学难点。

围绕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探究。

2.3.3 确定的理由。

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实验较多;高二学生尚未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方面的训练, 缺乏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 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都难以准确把握;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 (如胚芽鞘、锡纸、琼脂、云母等) 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流程和一般原则,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单一变量的探究性实验设计。

3. 学情及学法指导

3.1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之前,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 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 简单而不规范的实验设计, 等等。但由于高中学生相对发言不太活跃, 讨论积极性不太高, 因此还需要课前充分准备, 课堂上耐心引导, 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2 学法指导。

(1) 通过课前指导学生做“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 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在讲的过程中, 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 纠正、弥补出现的差错和纰漏, 帮助学生正确表述。

(3) 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

4. 教法选择

针对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 结合素质教育理论, 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教师讲实验为学生设计实验, 变读科学史为体验科学史,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5. 教材的再处理及理由

5.1 调整概念引入顺序, 保持学生好奇心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 按教材的编排, 先总述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形式, 导出“植物的激素调节”, 接着通过向光性与向重力性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过渡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来。这种总分式结构有利于教师讲授, 但对于探究性实验设计来说却失去了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课时起先不谈及“生长素”这一概念, 而是通过一系列科学家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逐步发现一种能够促进生长, 能够使植物表现出向性运动的物质 (即生长素) 。这样既可避免老师先入为主讲解带来的学生对未知知识缺乏好奇心的弊端, 又可以让学生具有真正充当“科学家”和学习主人的切身体验。把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己想做的事,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2 将实验的叙述改为探究, 科学实验变为层层推理, 引人入胜。

生长素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已对科学家的实验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阐述, 但生长素发现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 而不是记住这段历史。故而我没有就教材讲教材, 而是引导学生按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记录结果→得出结论→验证结论) , 边思考、边分析推理, 层层递进, 将科学家的实验自然地引入到问题的推理中, 这样更能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培养学生用探究方法探索生活复杂问题的能力。

6. 创新

6.1 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小组实验, 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探究欲望。

“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和向重力性”实验本来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 而且必须在课前就完成, 课上只是让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教师演示的实验学生是没有参与性, 尤其实验的准备过程。因此, 我将演示实验改为课外让同学分小组完成, 这样参与的学生不仅有了实验探究的经历,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同时还调动了其他同学想积极参与的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物丰富了全体同学的感性认识, 亲眼见到了向性运动的真实存在, 调动了学生对未知生物知识的探究欲望。

6.2 课本阅读材料作探究性实验设计,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成功体验感。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作为阅读材料出现在课本上的, 作一般了解。但我在整堂课设计时发现, 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性设计, 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和方法,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讲授此内容时, 以学生亲眼见到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 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 按照科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 一个个问题逐步解决, 并在每个问题解决之后,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 加以验证, 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这样, 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 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和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的良好习惯。

6.3 动态多媒体课件引入, 直观、生动、易于接受

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 变静态为动态, 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认识的主体、主动的语言构建者。动态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 而且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同时弥补了观看插图或挂图静止不动的缺陷, 更加直观生动, 易于接受。

7. 教学反思

本节课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形成科学观点、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学设计以问题讨论为主线, 通过教师激发的一组组环环相扣的问题, 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 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 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这节课, 我体会到: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J].生物学通报, 2003, (6) .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必修) .生物第二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3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对5种基本作图的内容编排,浅显易懂,对课堂例题及训练题也是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出发而设,以照顾全体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获益为主要目标.在课后作业练习题中,也是对5种基本图形作法中稍加组合应用,注重的是基本作图法的理解、技能的掌握以及有条件类型题的作图.这类题学生能直接根椐条件,选择相应作图方法作图,主要目的都是巩固理解5种基本图形,虽然题目类型缺乏灵活性,但这些全是基本知识,是知识的根本点,能为学生作图方法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的保证.新教材的编写简洁精练,还需要教师进一步补充一部分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是给教师提供的一个弹性空间,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需要的题型,提升学生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尺规作图的理解和掌握,停留在只会用5种基本尺规作图的简单应用上,对条件开放和几何推理结合作法探究的复合型作图题,学生存在思维能力欠缺和应用盲点等问题,需要给予弥补.

二、教学设计

1.回顾旧知

(1)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基本尺规作图?(2)阅读后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多媒体展示每种作图方法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自主式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看书思考、总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2.操作演练

例1:如图1,已知:△ABC,求作:①作BC边的中点D;②在BC的延长线上截取CE=CD;③作∠ABC的平分线交AC于F;④作出BC边上的高线AG,垂足为G.(要求学生能回答作图依据.)

【设计意图:复习5种尺规作图的操作方法,特别是过点作直线的作法是学习的难点,若学生出现作图操作问题,可以在当堂课中给予纠正分析.】

例2 :(1)如图2-1,画出过点P的直线PQ,使PQ∥AB .(2)如图2-2,找出点P,使点P到线段CD两端的距离相等,并且到∠AOB两边距离相等;并且思考在什么条件下点P不存在.

教师提问:本题的作法依据及点P不存在的理由,能否用动态的思想去思考点P不存在,应怎样思考?

【设计意图:(1)过点作平行线,学生平时很少遇到,学生常常采用二块三角板推的方法画平行线,这不合尺规作图原理,这里主要让学生能通过画同位角或内错角的方法画平行线;(2)在尺规作图中,最常用的是画角平分线和画垂线,其中画垂线分为画线段的中垂线和过点画直线的垂线,这里是对这二种作图法的加强,通过讨论点P不存在情况,目的在于适当开阔学生的作图过程中的思维视野.】

3.知识活化,开拓思维

例3:如图3-1,找出点Q,使点Q到∠AOB两边距离相等,并且PQ⊥OA.变形1:如图3-2,有二条公路AB和CD,因在点C的左边有障碍物,因此公路要在点C处开始转弯与公路AB相接,要求画出圆弧连接二公路且圆弧与二公路是相切;变形2:有二条公路AB和CD,如图3-3,因在点C的左边是障碍物,因此公路要修建一个圆弧使公路AB、CD相接,要求画出圆弧的半径为r,且圆弧与二公路是相切.

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变形1,学生不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很少学生想到延长DC和BA使它们相交,再画角平分线.原因是:学生认为C的左边有障碍物,那么延长线也就不能画了;对于变形2,画二条平行线使它们的距离为定值,也是学生思维的盲点.

教法选择:采用学生互动,共同探讨作法.

【设计意图:变形1和变形2只是把图3-1中的角擦去.图3-1类型作图题,学生相当熟练,但对它的变形题,如在解决变形1和变形2时,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对尺规作图应用不成熟表现,通过本题主要加强学生尺规作图的应用能力和开拓作图思维空间.】

例4:如图4,公路OA、OB交于点O处,学校门口的道路AB与公路OA、OB分别交于A、B两处,试在AB上建立一所学校C,要使C到OA、OB的距离相等,学校C应建立在线段AB的何处.变形1:若上题中学校C建立在直线AB上.有多少处.变形2:若上图,OA、OB、AB是三条公路,现要建立的学校C,要使它到这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多少处.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容易遗漏外角平分线.

教法选择:同学互动探讨存在点的位置情况.

【设计意图:变形1和变形2的设立,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角度,从线段AB转化到直线AB无形中要增加思考外角平分线,同时要考虑到二个对顶角外角的平分线是直线,这是学生很容易疏忽和犯错的地方,通过本题加强学生的思维缜密度.】

4.实践探索,能力提升

例5: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李平同学看到了工人师傅在木板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方法是(如图5):画线段AB,分别以点A,B为圆心,以大于 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C,连接AC;再以点C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交AC延长线于点D,连接DB.则△ABD就是直角三角形.(1)请你说明其中的道理;(2)请利用上述方法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一个锐角为30°.(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用不符合本题题意的作图方法画图.

教法选择:自主探索作图方法,学生获取作图方法后,可提问学生能否作一个含15°的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从实际现象中探索作图原理的探究题,作图原理是应用等腰三角形原理,思考时需要学生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重点加强作图题的几何原理探讨分析.】

5.归纳小结,梳理所学

可让学生总结:(1)5种尺规作图法;(2)实际问题要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3)探求作图原理过程中要重视几何原理解释.

三、对尺规作图教学的反思

尺规作图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成为数学领域中独具一格的教学内容,多年来一直未有深入的涉及和研究,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只局限于5种尺规作图的理解和操作,随着新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对尺规作图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几何推理,对目标图形进行作图原理探究、作法探索,这就需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就是重在于此.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东陈中学)

编辑/张烨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篇4

〖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免疫系统作为三大调节系统之一,是本章的前三节所介绍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机补充,三者一起构成了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稳态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与课本前三节一样本节内容知识量大,而且过程复杂。

〖学情分析〗

免疫调节相关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有所涉及,真假疫苗事件的相关信息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结合具体的热点新闻和世纪生活,加深学生对免疫调节作用作用机制的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责任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

2.了解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

3.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过程及相互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体液免疫流程图的学习,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

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正确看待疫苗接种问题,提升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免疫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进一步密切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免疫调节的内容复杂,名词概念多,又是一个微观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免疫实例入手,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利用演示、讲解、小组讨论、构建模型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卡通动画等方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体液免疫”过程,学生通过带问题阅读、思考、讨论、观看动画,构建模型,整体演示等过程内化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国家药监局关于长生生物有关家狂犬疫苗的公告,以暑期关注度非常高的假狂犬疫苗事件导入,并提出问题。正常人打不打狂犬疫苗?什么时候去打狂犬疫苗?为什么要打疫苗?狂犬疫苗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假的疫苗会引起恐慌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由此引出皮肤被狗咬伤之后就有可能会引起狂犬病,以此引入人体三道防线的内容。

(二)人体的三道防线(层层设问,让学生思考,自主得出答案)教师:第一道防线是什么?第二道防线是什么?

学生:人体的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教师:给学生观看一、二道防线的图片,并提示学生这两点防线特异性不强,提出问题: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教师:引出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提出问题:特异性免疫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是人在出生后才会产生的,只能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有特异性。教师:第三道防线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构成。教师:播放相关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讲解视频。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这些免疫细胞构成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有哪两种作用方式? 学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教师:补充讲解

(三)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

【活动1】阅读课本P37页第四段,相互讨论,思考PPT上的三个问题:

1、引起特异性免疫的物质是什么? 学生:抗原

教师:抗原是什么?

学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2、体液免疫中发挥免疫功能的物质有哪些? 学生:抗体和淋巴因子。教师:抗体是什么?

学生:免疫细胞产生的专门抗击病原体的蛋白质。教师: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 学生:浆细胞

教师:抗体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特异性的和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对细胞的侵染能力以及对人体细胞的粘附。教师:抗体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学生:具有特异性。

教师:淋巴因子由什么细胞产生?

学生:T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教师:淋巴因子的功能?

学生: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3.体液免疫主要由哪几种免疫细胞参与?这些免疫细胞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①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吞噬病原体,暴露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 T细胞。②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识别并传递抗原。③B细胞:识别抗原,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进行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少部分形成记忆细胞。④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⑤记忆细胞

观看体液免疫的动画演示 教师:每一个免疫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功能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同学们对体液免疫的过程又了解多少呢?播放体液免疫的完整动画。学生:观看动画,大致了解整个过程。

教师:按顺序依次播放每一个细胞作用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每个细胞在执行什么功能? 学生:根据老师播放的动画进行回答。

【活动3】选择正确的磁卡,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学生:讨论,画出体液免疫流程图。教师: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总结。提出记忆细胞有什么功能?播放记忆细胞活动的动画演示。学生:观看动画,并回答记忆细胞功能: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抗体。教师:请同学补充流程图。学生:补充流程图

教师:播放抗原刺激后,时间-抗体数量的曲线图,引导学生思考:抗原A再次入侵机体,抗原B第一次入侵机体,二者的作用关系有什么不同? 学生:草稿纸上画曲线。

教师:根据流程图进行讲解,分析,并得出相同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机体时,抗体的产生会量会更快,更多,作用效果会更强。教师:总结整个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能把所有的病原体都消灭吗?如果像狂犬病毒这样进入细胞内,体液免疫还能起作用吗?引出细胞免疫

(四)细胞免疫

【活动4】阅读课本P37最后一段,观察图2-16,带问题思考:

1、效应T细胞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2、效应T细胞是如何裂解靶细胞的?

学生:效应T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教师:播放细胞免疫的过程。并进行讲解。

(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教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并展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整个示意图。

(六)总结

教师:我们再回到课前的提出的问题,播放问题:狂犬疫苗如何发挥功能?为什么假疫苗事件会引起大众的恐慌?并给予提示。学生:结合体液免疫相关内容给出回答。教师:总结整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4免疫调节

第一课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二、体液免疫

三、细胞免疫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阅读复习教案第一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做阅读题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提高复习的效率。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并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 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讨论、归纳、练习复习阅读规律,懂得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讨论与练习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力求通过有效的讨论学习,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学准备:

教师:在《小学总复习导学》中找到本节课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学生:每位同学整理一下自己平时做阅读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梳理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

1、导语:书籍知识的源泉,所以大家每天都在读,课内的、课外的。可是,在试卷中,阅读往往又是失分最多的。这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阅读步骤不够得当,阅读方法总结不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总结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不再害怕做阅读题。

2、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再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从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方法上,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1)、先谈谈你做阅读题的步骤。(2)、生交流步骤。(师有针对性地评价孩子们的答案)(3)、师总结阅读的步骤 :浏览全文 知其大意 了解题目所问的问题 找准句段 细细揣摩紧扣中心 提炼观点 做出准确的答案。

二、阅读材料《小学总复习导学》第49页《笨男孩与纽扣》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后把自己所想的答案写在草稿本上。

2、教师点拨解题思路。解题思路: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要解决以上题目就必须依照写人文章的方法、特点去读,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弄清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二、读懂文中主人公有怎样的特点或精神品质;

三、感受人物形象;

四、分析作者如何选材、学作方法和表达技巧。能抓住以上几点就可以完成写人文章的习题了。

3、根据教师点拨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所写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有什么差距。多想一想为什么当初做题时没能把答案更完善的说出。

4、同桌间进行互相参考对方所写的答案共同讨论所写答案与参考答案间的差距,并说说以后做同类题目时应该怎么做。

5、教师抽取几位同学的答案作为样板说出所写答案的优、缺点并指出以后要注意的事项。

三、阅读《小学总复习导学》第50页《自然之道》选段并完成相关练习。

1、快速阅读完文段,把自己所写答案写在本子上。

2、教师点拨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本文段是选自我们曾经学过的文章《自然之道》这是科普说明文,要解决本类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什么现象;

二、从文中的现象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写作目的。

3、同桌之间互相谈论答案把答案完善。

4、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并进行讲解,学生把参考答案用红笔抄写在本子上。

5、同桌间进行互相参考对方所写的答案共同讨论所写答案与参考答案间的差距,并说说以后做同类题目时应该怎么做。

6、教师抽取几位同学的答案作为样板说出所写答案的优、缺点并指出以后要注意的事项。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想做好阅读这块内容我们必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归纳文中的中心思想,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词语意思。这都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总结才能熟练的把这些技能运用的解题当中,希望同学们能互相配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五、作业布置。

1、同学间互相合作运用这节课所用的方法把《小学总复习导学》第47页中的“范例精析”问题解决。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6

第五课时

讲评试卷

一、1.贰佰伍拾玖元整  2.B 3.C 4.D 5.(1)谨慎小心,丝毫不疏忽的样子。  (2)形容力量巨大。 6.C 7.D 8.B 9.(1)形容对理想的渴望。(2)以动写静,将花如何贮存色彩写活了。10.略

二、11.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 12.比喻。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13.“我”受到紫藤萝旺盛生命力的鼓舞,决心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14.略 15.略 16.结茧  破茧  出茧  17.因为蚕用这种丝织成了封闭自己的突不破的厚厚的茧。 18.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19.只有突破自我,才能超越自我,获得新生。  20.④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  ⑥告别  21.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22.朝夕相伴  23.因为它虽遭挫折仍不屈不挠。(答“虽被损伤又向前伸展”、“虽遭不幸却毫不气馁”、“被拽下来又咬住了墙壁”、“被损伤后又爬上了墙壁”也算对)  24.①爬山虎无言,“情感”是作者体会、揣摩出来的。②描写爬山虎吸附砖墙很紧,赞扬它顽强的生命力。③描写小心翼翼的动作,表达作者对爬山虎怜爱的感情。 25.爬山虎顽强的精神,给了“我”战胜疾病的力量。26.作用之一是引出种牵牛花的经历。作用之二是反衬牵牛花生命力之强。27.不当回事――尊敬――敬重  28.下垂就是倒退,倒退就是死亡。  29.(1)少索取多奉献  (2)心地纯洁无瑕  (3)永与光明同在  (4)只前进不倒退

三、作文30.略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7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的复习乘法意义、整理乘法口诀,完成第36页上第1~3题和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的:

1、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学具准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回忆第一单元的内容。

表内乘法

(一)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1~6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简单的乘法应用题,选问题、选条件。

2、引入:

今天开始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这节课首先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

二、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的练习。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横着、竖着、斜着读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①竖着看乘法口诀表,第一栏是按一一、一二、一

三、„„的顺序排列的,第二栏是按二二、二三、二

四、„„的顺序排列的。

②横着看乘法口诀表,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

③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是一一、二二、三三等相同的两数的乘积。

指导学生背乘法口诀表,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一一、一二、二二、二三、二四„„一三、二三„„)。

随意指一句口诀,学生要做到都能说出得数。

第3题,可以用两个圆形制成学具,教师转圆盘,学生练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用自制圆盘学具对练。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2题,检查学生计算乘法题的情况,一般限定在3分钟内完成。

三、小结

第26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复习填乘法口诀,完成第36~37页上第4~6题和练习十第3~5题。

教学目的:

1、复习填乘法口诀或算式中的未知数。

2、巩固所学的乘法,为学习除法做准备。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记熟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填上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整理和练习”的练习。

第4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第5题,教学第1小题前,先让学生看着乘法算式想口诀,如看着4×6,填出四六(二十四)来;

再让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如把()六二十四补充完整。

在这个基础上再教学第1小题,让学生想几和6相乘得24,即()×6=24,因为

(四)六二十四,所以(4)×6=24。

第6题,文字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3题,让学生把乘法算式填写完整。

第4题,让学生填好数,再一句一句地说完整,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呢?3只?4只?5只?6只?

第5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二、小结

第27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的复习乘法应用题,完成第37页上第7~8题和练习十第6~9题。教学目的: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选条件的乘法应用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应用题结构。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整理和练习”的练习。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再让学生口头回答,并列出算式。

第8题,是选条件的应用题。教师帮助学生从已知的一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析,在三个条件中选出一个合适的条件,再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两个条件为什么不合适。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6题,是乘法应用题,要学生明确求几个几是多少,正确地确定谁是被乘数,谁是乘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7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乘法算式。

第8题,引导学生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式解答。

第9题,让学生先算出左边的算式结果,再与右边的数比较。

如5×3○20,先计算5×3=15,再比较15和20的大小,正确选择“>”、“<”或“=”填在○里。

3、思考题。

提醒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第(1)题要求在括号里填上不同的数,如3×(4)=(2)×(6)等;

第(2)题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相同的数,如(2)×(2)=(2)+(2)。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8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77页~78页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计数单位“一”和“十”;

2、知道10~20各个数的组成;

3、能用各种方法正确地数1~20以内的数。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计数器

一、基本练习

1、第1题

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讲评。

第(2)题:出示计数器,拨出13,指导学生看图填空。

第(3)、(4)、(5)题:老师念题,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讲评。

2、第2、题

老师念题,学生数动物填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第3题

(1)指导学生从1数到20,再从20数到1。倒转来数多数几遍。(板书:1~20各数)

(2)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数,训练学生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3)训练学生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20,然后同桌伸手指练习数。

二、巩固练习

1、第4题

(1)指导看椅子上的数,找出规律,学生独立填空。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xkb1.com

全班读一读,再倒转来读一读。

(2)指导观察圆圈里的数,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订正。

指导学生读一读。

三、提高练习

第5题

指导做法:有算式的要先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填空,老师巡视辅导。

指名回答,集体讲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468101214161820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9

祁怀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兴奋的传导和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能力目标

1.通过“兴奋的传导”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大脑皮层功能区对反射的调控作用的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大脑皮层是反射活动的高级中枢的知识,培养学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观点。

2.通过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解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思想观点。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1.兴奋的传导。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落实方案

1.多媒体课件演示兴奋传导的过程。

2.采用脑解剖模型落实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1.兴奋的传导。

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突破策略

1.多媒体课件演示兴奋的传导过程时,注意突出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回路形成、移动及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对后膜的作用,形成下一神经元电位变化等环节。

2.多媒体课件演示刺激中央前回各部位,躯体的运动情况。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神经元电位变化,突触传递,中央前回与躯体运动。

2.脑解剖模型。

●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与初中的“神经调节”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回顾有关的初中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顺利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应优先考虑。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命活动的过程,学会观察生物模型,也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最后,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提炼知识,也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什么是体液调节?

学生回答: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的调节作用最为重要,因此,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举例说明激素分泌的调节。

学生回答: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就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能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新陈代谢,以使机体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就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由此可见,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如对甲状腺的调节和控制,并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甲状腺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调节作用叫反馈调节。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3.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学生回答:如上例中大脑皮层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再如大脑皮层对性激素分泌的影响;再如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就加强等情况,充分说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有密切的联系,并能相互影响。

4.神经调节如何进行呢?(出题)

教学目标达成二、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请学生回答初中生物学的有关知识,想想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举例:膝跳反射,搔扒反射等

膝跳反射:当用小木锤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大腿股四头肌的肌腱和肌肉内的感受器接受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即膝跳反射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引起大腿上相应的肌肉(如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前伸,表现为小腿突然跳起。

搔扒反射:用镊子夹住小纸片的一角,将另一角浸一些0.5—1%硫酸溶液后,贴在脊蛙背部(或腹部)的右侧皮肤上,硫酸便会刺激脊蛙皮肤内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即搔扒反射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引起脊蛙四肢上的肌肉收缩,表现为四肢向背部(或腹部)的皮肤搔扒。

另外“铃声→狗分泌唾液;铃声→上课”等反射。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3)类型:

非条件反射:人和动物生下来就有的,也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关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师生共同分析参与反射过程的机体结构。

①感受器:是把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动的换能器(如感觉 神经末梢部分)

②传入神经:把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通常只是一个传入神经元。

③神经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的神经元的总和。最简单的二元反射弧的中枢只是传入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因此又叫单突触反射。三元反射弧的中枢在传入和传出神经元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神经元,复杂的反射弧包含多个中间神经元,至少有两个或更多的突触联系,这种反射叫多突触反射。

④传出神经:它们是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把神经冲动从中枢传到效应器。

⑤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它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效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运行的整个路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3)强调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细胞间的传递。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请学生回忆神经纤维、神经元、兴奋等知识。

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

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

抑制:当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活动减弱,或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

刺激:在生理学上,把这种能作用于人和动物体,并引起反应的内外环境因素(如化学温度、机械、电等)。

(2)多媒体课件演示接受刺激发生兴奋的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过程。

(3)学生回答

①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②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

③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④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

⑤兴奋因此向前传导→轴突末梢突触小体。

⑥学生完成P93“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A、B、C”。

2.细胞间的传递

(1)多媒体课件演示突触结构及其兴奋(由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的过程。

(2)师生共同讨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及其兴奋的过程

前膜突触亚显微结构间隙

后膜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突触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

(3)学生完成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4)学生回答:兴奋在突触结构上的传递及其一个神经元向另一神经元上的传导,并归纳传导的特点:传导单向性。

教学目标巩固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A.神经节

B.神经中枢

C.反射弧

D.神经元

分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机体结构。这种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我们把这种完成反射的机体结构基础叫做反射弧。

答案:C

2.效应器是指()

A.感觉神经末梢

B.肌肉

C.腺体

D.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分析:效应器是对体内及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的最终一环。故效应器应是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答案:D

3.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突触后膜中的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分析: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轴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因此,所谓“突触后膜中的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是错误的。

答案:C

4.下列对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无联系

B.激素调节控制神经调节

C.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

D.神经调节为主,同时也受激素调节

分析: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以反射的形式完成的。即生命活动的调节者主要是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同时对生命活动起作用,但是,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仅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一个配合的地位。

答案:D

5.形成突触小泡的部位是()

A.神经元细胞体

B.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

C.树突末端

D.突触后膜上

分析:突触小泡能够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改变了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使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下一神经的兴奋。因此,突触小泡的形成部位是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

答案:B

6.回答递质的作用。

分析:递质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化学物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布置作业

1.完成P96,复习题

一、复习题二的1、2。

2.神经元包括几部分?接受刺激、传递兴奋分别由什么结构完成? 结课

外界刺激经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经分析、综合,再由神经中枢经传出神经对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虽然各级神经中枢对机体的活动都有调节作用,但是,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起着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概念基本方式:反射

类型结构基础:反射弧(五部分)

方式: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质:电位改变兴奋的传导结构:突触前膜间隙、后膜、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会认10个生字,正确认读给予、宽裕、立即、仁爱、糖果、圣诞、逛街、分享、援助、沉默不语、兴高采、烈如愿以偿等词语。能用钢笔正确美观书写“裕”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采用找出文章时间、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形式理解词语“如愿以偿、沉默不语”。

4.抓住“沉默不语,什么都没有,”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大胆想象,体会金吉娅的内心活动,进而感受她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大胆想象,体会金吉娅的内心活动,进而感受她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

教师准备:前置学习单,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说过春节的快乐。(压岁钱,新衣服,放鞭炮……)2.在西方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是什么?(圣诞节)。出示西方圣诞节图片(配乐)欣赏,看完你有什么感想?

3.生交流对圣诞节的了解。(补充资料:接助中心、给予树)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故事,板题(强调“给予”的读音,“予”的书写)指名读,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检测词语:宽裕,立即,仁爱,糖果,圣诞,逛街,分享,援助,沉默不语,兴高采烈,如愿以偿。(1)出示带拼音词语,同桌互读,纠正字音。(2)出示去拼音词语,开火车读。(3)齐读词语。

(4)理解“如愿以偿”:愿望实现,找近义词(梦想成真)(5)出示“裕”的大篆和小篆体,师讲解:左衣右食,丰衣足食(会意字)。指导书写。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思考:故事里写了谁?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交流,板书: 圣诞 棒棒糖(家人)金吉娅

前夕 洋娃娃(陌生女孩)

请学生看着板书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三.精读感悟,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品质。

1.师:圣诞节前夕,妈妈给每个孩子发了20美元后,孩子们买完礼物,回家途中有什么表现?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2.出示句子“回家途中……沉默不语”。(1)理解“沉默不语”。

(2)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难过,自责,害怕……)(3)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的内心,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对比着读一读,读出其他孩子的兴高采烈,金吉娅沉默不语时的复杂心情。

3.金吉娅为什么只给家人买棒棒糖,而给那个陌生小女孩买洋娃娃呢?请大家从第4自然段,找找原因。4.出示句子:“可是妈妈……什么都没有。”(1)“什么都”说明什么?

(2)想想她没有什么?(想象说话)(3)指导朗读:读出那个小女孩的可怜。5.孩子们,这就是给予树上那个小女孩的卡片。(出示卡片内容,师配乐读)

你就是金吉娅,站在给予树旁读着这张卡片,你心里想什么?(想象说话)

师:金吉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她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有爱心、同情、善良、体贴……)板书:同情,善良,体贴…… 6.升华情感,引读最后一段话。

师:面对金吉娅的做法,如果我是金吉娅的妈妈,我担心过,生气过,可现在,我会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范读)

你们是金吉亚的哥哥姐姐,你们会(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读)

四.总结:这个小女孩收到礼物是多么开心呀!下节课我们来替她写写感谢的话。

板书:

31给予树

时间 人物 事件 圣诞 棒棒糖(家人)金吉娅

前夕(善良,同情,体贴)洋娃娃(陌生女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小练笔:替那个陌生女孩写感谢的话。

三、寻找文中几处不易发现的爱,如母子之爱、手足之爱,引导学生发现母亲心情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进一步体会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的难能可贵。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易错字:糖、即

稀土高新区黄河路小学

6A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本单元主要围绕“公共标志”这个话题开展各项活动,所涉及到的日常交际项目有介绍、询问、忠告和建议等,其中,以“询问公共标志含义”及其应答为重点内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公共标志”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话题谈论是会有一定困难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幻灯、简笔画等手段,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动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

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目标预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掌握以下单词: public, sign,smoke,litter,park,cycle danger, quiet,mean

2、掌握以下短句:

No smoking!No littering!No parking!No cycling!Danger!No eating and drinking!Keep off the grass!Keep quiet!Do not touch!

3、初步掌握句子: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4、培养学生认读公共标志的能力,并遵守公共秩序。教学重点:

1、掌握以下单词:

public(公共的,公众的), sign(标志,告示牌), smoke(吸烟), litter乱丢杂物), park[停放(汽车)], cycle(骑自行车), danger(危险), quiet(安静的),mean(意思是)。

2、掌握以下短句:

No smoking!No littering!No parking!No cycling!Danger!No eating and drinking!Keep off the grass!Keep quiet!Do not touch!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句子: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游戏型的教学,使学生对公共标志有所了解,并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说、多写、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及建立培养自信心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设计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有一定难度,比较枯燥,因此如何在一堂复习课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就成了关键。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将练习与游戏相结合,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张有弛,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Greetings Hello,boys and girls.How are you ? Nice to see you.2、Free talking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public signs to the students.In the street or beside the road, we can see some public signs.Do you know: What do they mean?(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public signs to the students.)Today let’s talk about them.(新授单词:public 公共的,公众的 , sign标志,告示牌)

3、出示课题: Public signs Step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T: Let’s go the the park.(多媒体展示公园情景,出现许多公共标志牌)T: What’s this? It’s a public sign.Learn : public sign.T: Let’s look at some public signs on the Internet.多媒体展示八个标志。

T: Can you read them? 学生能朗读其中的八个:No parking、No eating or drinking、Keep quiet、Do not touch.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以上四句话。

2.T:(Point to a sign)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板书: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学习这句话,讲解mean的意思及其中ea的发音。再次强调助动词用does及其语法意义。

T: It means “No smoking”.板示: No smoking.学习这句话。让学生回答smoking 的动词原形,smoke,并再次复习它的变化规则。T: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S: It means “No smoking.”.T: Yes.It means you shouldn’t smoke.板示:It means you shouldn’t smoke.并学习这句话。

讲解 shouldn’t=should not,should为情态动词,意思为应该,后跟动词原形。

3.T: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T: It means “No littering.” 板示:No littering.学习这句话。

litter为littering 的动词原形,意为乱丢杂物。同理学习: No parking.注意park的意思与以前不同意思为停放汽车。4.叫一学生上前来问:What does it mean? T: It means “Danger.” 学习danger.S: What does it mean? T: It means you should keep off the grass.学习:Keep off the grass.5.跟读这九个句子,然后齐读,指名读。

6.同桌用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就书上八句话来问答,以巩固所学内容。C.Look and say: 1.让学生分组讨论标志的含义。

2. 排学生分组操练,根据图意用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you shouldn’t „ 进行问答。3.然后两两问答。Step3.Practice

1、教师播放B部分录音

2、学生跟录音朗读

3、师生问答: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 It means„.4、学生问答: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 It means„.Step 4.Consolidation Open the books , talk about Part B.Step 5.Homework: 家庭作业:

1、Copy the new phrases:

No smoking, No littering, No parking, No cycling, Danger, No eating and drinking, keep off the grass, keep quiet, do not touch

2、Ask and answer: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 It means„.板书设计:

Unit 1 Public signs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

It means you shouldn’t„

灰雀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一、关注单元导读,导入

1.自由读单元导读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每学习一个单元前先请留意单元导读,看看里面对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要求。请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说:本单元写了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灰雀》,这篇课文讲得是哪位名人的故事呢?

生:列宁。

师:(出示列宁头像)老师带着大家一块去了解列宁。(出示资料袋)列宁是前苏联伟大的革命领袖,他创建了俄国共产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师: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列宁身上的另外一个小故事——

生:灰雀。

师:看老师板课题。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

师:见过灰雀吗?(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看,这就是灰雀,它的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跟它们打个招呼吧——亲切地——

4.生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查(生字)看谁读得准 2.指名读

3.出示词语,(小组)开火车读词 4.考考你,读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顺了吗?

(出示三个句子)

师:这三个句子里面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读好可不容易,谁来读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第三句。

5.检查预习中的标自然段,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3个自然段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不急,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

学生找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师:这三个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老师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出示填空:

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

一天,一只的灰雀,列宁遇见了,并与他交流。

第二天,列宁又看到。

(生每读完一个部分,概括一层意思。)(课件逐条出示答案)

师: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呢?

(同桌互说,指名说)

师: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读懂了每部分的意思,再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词句为关键,品读

1.观察图画,引导说话。

师:课题是灰雀,(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三只灰雀呢?谁能用一个词语说一说。

生1:活泼的。

生2:可爱的。

生3:伶俐的。

2.品读词句,感受“灰雀”。

师:课文中是怎么写这三只灰雀的呢?默读第一段,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划下来。

指名读。(课件出示“公园里„„惹人喜爱”一句。)

师:怎样的三只灰雀呀?用一个四字词语,就是——

生:惹人喜爱

师:你喜欢三只灰雀的什么呢?再自由读一读。

生:我喜欢灰雀来回跳动。

师:这叫动态。咱们来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手势)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

生: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

师:这边——(生:那边)那边——(生:这边)

师: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这真是——

生:惹人喜爱。

师: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灰雀婉转地歌唱。

师: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咱们一块来听。(播婉转的鸟鸣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这就叫——(婉转)谁来读一读这样的叫声?

几名同学读。

师:谁能读得让别人仿佛看到了这三只灰雀?

两名同学读。

师:老师读,你们闭上眼睛,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里出现灰雀的颜色、动态、声音。(配乐读)

生齐配乐读。

3.自主品读,感受“列宁爱灰雀”。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除了写灰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生:列宁喜欢灰雀。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来?

生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呢?

生交流。

师引读: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句)在公园散步的列宁,正在养病,三只灰雀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

四、指导写字。

师: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按间架结构可以分成哪几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师:生字重新排起了队,你发现了什么?注意每个字左边、右边的占格位置。

重点指导:“低”注意下面的“点”不要漏掉;“步”注意下面不要多加点;“或”的斜钩、点。

学生分类练习写字。(三个田字格)

上一篇:施工工程承包合同下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