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读后感的写法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神雕侠侣》读后感的写法(精选12篇)

《神雕侠侣》读后感的写法 篇1

比如神雕侠侣中,达尔巴的情节并不是很多,这原本也属于反派一方,但此人十分憨直,在面临必死之境时扔死守在师傅身前,那么大可抓住这一点写一下尊师重道的话题。

再有小郭襄在自己生辰的时候,一个人在后花园许愿,说希望父母身子安健,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人的品行如何。这种细节,就可以拿来作读后感的主体。

穆念慈喜欢杨康,最后落得悲剧收场,可郭襄说,她喜欢杨叔叔,即便杨叔叔有千般万般的不是,她一样喜欢。那么关于爱情你怎么看,穆念慈如何,郭襄的感情又如何,都可以据此写自己爱情观。

《神雕侠侣》读后感的写法 篇2

英语写作不应仅是出现在英语试卷中的根据某些标准测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比起这种偏机械化、工具化、量化式的功用, 英语写作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王初明先生倡导的读后续写法 (指在给学习者一定的适当的阅读材料的前提下, 让其根据对语篇的理解和自身英语水平进行写作或创作的过程) 正是针对传统的单纯以英语写作验收结果而忽视过程学习的机械行为,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将语言的模仿与内容的创新有机结合, 在于释放使用者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其准确运用外语的能力 (王初明, 2012) 。读后续写法和其他一些著名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像写长法、体裁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都是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思维能力为核心, 作文评价重点关注语言运用能力 (王奇, 邓迪, 2012) 。本次研究就以写促学, 重视实践的逆向思维学习理念, 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二、理论基础

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皮亚杰认为, 所有生物包括人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一方面, 由于环境的影响, 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 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 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陈琦, 刘儒德, 2007)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的结构当中,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皮亚杰, B.英海尔德, 1980) 。读后续写法正是迎合了这一机制, 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的写作材料背景, 由于人在特定背景下都有适应的倾向性和个体的能动性, 因此读后续写能够让学习者产生本能的主动性与融入性, 与写作材料发生积极互动体验, 激活同化顺应机制建构内在知识结构, 促进二语习得。

学习者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适应性系统, 语言习得有效路径强调互动是语言习得的源头, 强调融合相关语境变量以促进理解, 强调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以增强协同效应, 强调体验这样的语言习得路径以练就语言技能, 提高习得效率 (王初明, 2010) 。在读后续写过程中, 正是学习者与阅读材料的互动, 不断的互动才有不断的协同, 这种协同就是知识不断建构和语感不断培养的过程。

2.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最新发展的思潮或倾向的总称。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重视人的好奇心, 主张关心世界;崇尚差异性, 主张多元思维;欣赏人的创造力 (刘德华, 1999) 。强调差异性、多元性、边缘性和创造性。在这里, 我们强调的是个性化发展和创新,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教学不能以绝对同一的尺度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情况。不论是课堂安排还是教学或学习方法都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给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读后续写作为一种形式较为开放的新型英语学习方式, 保证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主题或问题的理解角度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这也在一定层面上考虑到了个体差异性对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局限性。

另外, 读后续写法可以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得当选择激发学习者表达的欲望, 使得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同时通过对篇幅的接触理解, 创造性地模仿和使用语言, 形成旧知识的巩固使用和新知识的积极习得的过程, 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内核。

三、评价模式

从本质上讲, 读后续写法是一种新形式的过程学习法, 是对文章续写的一种独特写作方式, 它更倾向于对学习过程的训练, 而非单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 这正是作为读后续写法理论基础之一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题中之意。灵活巧动的学习模式决定了学习成果是不能用统一僵化的衡量标准进行评价的, 这是王初明教授提出的值得研究的并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

在操作运用读后续写法的过程中, 若要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评价测量制定一个统一、高效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因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理解方式、创新模仿能力, 并且不同的评价者对不同的作品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 题型的制作与解答需耗费不少时间、精力等诸方面因素造成了评价测量的巨大阻碍, 难以做出量化的处理。因此, 不适宜作为大型考试的题型出现, 尤其是升学性考试。这并不意味着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制定评价模式对学习者进行检测。定时或不定时的学习成就评价不仅作为一种刺激手段, 而且作为一种反馈策略, 发挥评价测试对学习者的积极反拨作用 (Arthur Huges, 2000) 。

写作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思维是高级的心理过程, 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难以直接测量 (文秋芳, 刘润清, 2006) 。Arthur Hughes认为对于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评价, 应从两个维度进行, 即整体性评价和分析性评价, 两者的应用范围不一样, 不同的维度取决于不同的测试目的, 但两者可以双管齐下,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馈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整体性评价也叫印象评价, 就是基于评价者的对评价对象整体印象的基础上作出感性评价。分析性评价就是把作品看成是不同要素的构成体, 然后对不同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加以整合。笔者认为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精神实质和外延, 精神实质是指作品的思想要旨、内核, 外延是指语法、词汇、连贯性、组织形式等外在的构成要素。

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这是新课标的最大亮点 (陈琳, 2012) 。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发展跨文化意识, 促进创新思维, 树立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读后续写法写作材料的选择, 教师或题目编制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材料, 或是选择时新的、趣味性强的社会热点话题, 给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面及三观提供一个比较大的创作余地。不同个体的差异性会有不同层次水平的认识理解, 有的深刻一些, 有的浅显一些, 这需要作为重要对象纳入评价范畴, 因为学习者, 尤其对于较年轻的学习者, 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初步建构阶段, 整体性评价能够对学习者的良性发展起到反馈和引领作用, 这是实行新课标对英语学习人文性要求的具体体现。读后续写法作为一种重过程学习的方法, 学习者可以在本身已经建构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利用材料中原有的词汇、句法等元素进行转换创造模仿, 学习者模仿创造过程是给根据一定的基础和背景进行的, 把学与用融合到统一的过程当中, 提供的背景材料能够使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外语互动体验, 而这点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条件, 由于抽象的语法规则具有生成性, 同时有独立于具体使用语境, 这样做极易导致一些缺乏语感支撑、不受语境知识制约的泛化错误, 说出一些合法但本地人根本不说的表达式, 违背学伴用随原则 (王初明, 2009) 。学习者之间阅读材料之间的互动体验如同外语学习者在和本族语者进行的一场对话交流, 在不断的交流思考中产生顺应机制, 逐渐改善或重构原有的知识系统, 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抑制母语汉语迁移, 阻止汉语语境知识补缺, 使英语写得更地道, 犯错率更低” (王初明, 2012) 。如果在此时对学习者作品中的语法、词汇、句型等这些外延元素进行分析性评价, 则更有利于学习者消化吸收, 产生评价的积极反拨作用, 落实的是英语课程工具性的要求。

四、注意问题

1. 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主动性

读后续写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主动性。在续写材料时, 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 然后根据材料原文进行模仿创造, 这种创造模仿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感。语感的培养需要学习者广泛阅读英文篇章,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平时要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训练。媒体技术发达, 教师从旁协助, 应用训练手段, 恰当选择材料等外力会起到很好的优化促进作用, 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调动内在动机和积极情感因素, 使其更充分地融入其中。

2. 教师在方法运用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

在操作应用读后续写法的过程中, 教师要清楚认识自己辅助性主导地位的重大作用,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与主体。教师最大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材料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根据自己对学生平均水平的了解, 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 不宜过于拔高, 这样不仅浪费时间, 收不到效果, 而且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二是在训练过程中和过程后的指导反馈, 恰当把握教师话语时间和学生话语时间的比例关系 (Jeremy Harmer, 2000) , 让学生在有充足表达余地的前提下适当加入指导性意见, 对于学生写作作品中的亮点或积极意义的模仿创造加以鼓励, 这是重中之重, 对于有所欠缺的地方要考虑到学生情感和接受能力, 适当提醒和纠正。

3. 恰当选择材料

材料的合适与否是读后续写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 而材料合适的关键在于趣味性强。Chen X做的探讨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对续写影响的实验, 用两篇趣味性差异较大的阅读材料对大学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的结果显示:阅读性强的材料更能吸引学生阅读, 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 从而降低英语使用的犯错率 (Chen, 2012) 。在学习者平均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难度适中且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是读后续写法的关键。

4. 选择评价方法

评价模式是从宏观的不同角度对学习者作品作出的系统的、正式性的评价, 在续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运用一些灵活有效的评价方法, 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辅助性评价等, 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这种评价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而且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结语

《神雕侠侣》读后感 篇3

金庸先生文笔老辣,在他笔下人物千人千面,形象各不相同,其中有郭靖的忠厚,黄蓉的机智,杨过的少年张狂,小龙女的冷若冰霜,还有李莫愁的狠毒乖张让人身临其境,惊心动魄,难以割舍。

杨过这个人,与许多人的.心目中的英雄很不相符,传统的英雄往往十分高洁,正义凛然,没有污点,就如《射到英雄传》里的郭靖,《天龙八部》里的乔峰。其实不然,全无污点的人物总有点不真实,让人感到遥不可及。杨过则是一个真实的真英雄,他的真体现在对小龙女的痴情,对郭大侠大仁大义的感动,对义父欧阳锋的忠诚,甚至是略显偏激的性情他是一个重情的人,因为父母早亡,所以他对生命中所缺乏的情看得极重,投桃报李,爱憎分明。金庸先生牢牢抓住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这样的主角,他的经历自然跌宕起伏,让人回味无穷。

《神雕侠侣》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在儿女之情的线索中,满含着热烈的家国之情,这两种情感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使人物的格局走向了更广大的境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侠后加上一个侣字,正是这两种情感结合的体现,杨过对小龙女的心从未改变,即使他们分离十六年,经历了多次聚散,彼此还是心系对方,这样坚定的儿女之情令人动容。杨过表面玩世不恭,内心却炙热重情,他刚开始想要刺杀郭靖,后被郭靖大仁大义的报国之情所感动。他深知郭靖凭借他的武功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与妻儿隐居在桃花岛,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知道侠字背后的担当与责任,于是带着一家老小,与全城军民一起镇守襄阳,对抗蒙古。那一刻,杨过被郭靖的情义所感染,在漫长的十六年里,边等待小龙女的归来边铲除所见不平之事。送给郭襄的三个寿礼,全部牵系着民族与苍生,无愧于神雕侠的称号,柔情没有软化他的侠骨,儿女之情不影响报国之志,让人肃然起敬。

《神雕侠侣》读后感的写法 篇4

1.《侠客行》中,石破天和石中玉以孪生兄弟出现,可以说是金庸小说中唯一的孪生兄弟主角了(尽管《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与“福大帅”也长得极为相似,毕竟不是一母所生),所以它就有着与其他13不小说不同的艺术效果,中的主人公石中玉和石破天(狗杂种)这兄弟俩天生性格迥异,前者是油嘴滑舌、花花肠子、好逸恶劳;后者则耿直率真、憨厚纯朴、助人为乐。石破天时常替石中玉“背黑锅”,石中玉则经常被误当作是石破天而“捞好处”。书中我们遗憾的就是:至最后石破天也没能与父母相认(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黑白双剑所生,梅芳姑念及旧情,并未对石破天痛下杀手,而取其名为狗杂种就算是对石青对自己的绝情报复)

2.《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自然是主角了,但他没有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英雄人物那样,神勇无敌;反而,他的内心也是在矛盾中,尤其是在个人情感方面;对小昭,他是盛情难却之好;对蛛儿,是为她对自己爱的深诚,才对其爱护有加;对周芷若,他是因为小时候周对他的汉水之畔照顾而产生的谢意;对赵敏,则是因为赵敏招惹他,才使其阵脚大乱。金庸也说了:“张无忌对那个姑娘更爱一些,他自己都不知。”正因为如此,才显得真实,人无完人嘛!当然,小说给我们留下的空间则是张无忌最后究竟选择去接受谁,这才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3.《神雕侠侣》中,杨过是一个古灵精怪的角色了,在幼年时,就受到生活的百般折磨;待到成年后,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是否杀郭靖为父报仇苦苦挣扎着,当然他在良心与现实中饱受折磨。一面是“郭伯伯”对自己的深切关怀;一面是郭靖夫妻的杀父之仇,当柯镇恶在嘉兴王铁枪庙到处杨过父亲生平所作所为及真正死因时,他恍然大悟,险些“错杀好人”。

纵观这几个金庸小说中的主角,我们可以发现,都带有典型的金庸特色:

1.)每个主角身边总会遇到少至三四个,多则五六个倾心的姑娘,而且每一个对男主人公都是一见倾心,死心塌地,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

2.)每个主人公在修习上乘武功事的运气都也有点太理想了,不过这也正是吸引我们去自习品味人家的那份绝处逢生的快乐;

3.)每个主人公都有着一副侠义心肠,待人处事都是先他人后自己,这才是主人公们能够吸引姑娘们芳心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真正学习要去的地方。

读后感的写法指导 篇5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

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

我们读书看报看电影是视剧等都有一个过程,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接受的。这第二部分就是要说这个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电影电视剧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电影电视剧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结论部分。

小学生读后感应该注意哪几方面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小学生写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棘手的事情。其实,写读后感也有章可循,写法一般可归纳为“引”、“议”、“联”、“结”4个字,即引用原文的内容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然后由此及彼联系实际加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看法。

“引”

适当地引用原文,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议”

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写一点,最后,什么也讲不深、不透,重点部分却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掠而过,这样的读后感会很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联”

密切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

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结”

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

贯通,浑然一体。

新闻述评的特点与写法 篇6

关键词:新闻述评,电视新闻述评,特点,写法,新闻夜航

新闻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的新闻述评的兴起和应用,1993年《东方时空》和1994年《焦点访谈》栏目开播,标志我国电视新闻述评进入全面发展的成熟时期。

1什么是新闻述评

新闻述评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融叙、议于一炉,合事、理为一体的新闻体裁,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和归宿。新闻述评的重点不是叙述事实,而是表达观点。它既有新闻报道真实、时效性极强的特点,又有新闻评论立意新颖的优点,深受观众的喜爱。

发展相对完善的电视新闻述评是新闻述评的一个分支,它更加强调报道的典型和深度,以便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例如《焦点访谈》“在国家法律和新闻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坚决揭露了一批党政官员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的事实,公开曝光了一些为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丑恶现象,推动了司法监督、执法监督的实施,为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怎样创作一篇新闻述评

2.1新闻述评的特点

2.1.1评述结合,以评为主。新闻述评需要将报道和评论进行有机结合,体现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就像2008年3月,新华社针对藏独分子破坏行为所发表的述评《暴力事件戳穿达赖集团“非暴力”谎言》,已包含作者的倾向,鲜明地揭露其本质。

2.1.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述评多采取夹叙夹议、边叙边议的方式,从事物之间共同规律出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1.3由述而评,以评统述。述评兼具摆事实和讲道理,其讲述的道理建立在大量新闻事实分析的基础之上,因而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

2.2写法

2.2.1把握新闻述评的整体结构。从结构入手,把握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注重事实、细节、背后的真相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

2.2.2夹叙夹议,事理交融。夹叙夹议是将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阐明一定的道理。事理交融强调在述评中,事实与观点相互依存、相互确认。

2.2.3提高综合判断能力。认清事实,把握关系,通过对新闻事实整体的分析探究前因后果,预测形势的发展,从而引导受众通过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思考[1]。

优秀的电视新闻述评除需做到上述三点,还需要调动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和屏幕文字等电视符号,使之为节目的主题服务,调动受众的观看欲望。

3以《新闻夜航》为例进行分析

“关注您生活中的世事百态,讲述您身边的大事小情”是《新闻夜航》对观众的承诺,它坚持让普通人成为节目的主角,运用百姓的语言,报道百姓的故事,是黑龙江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最高的电视新闻述评节目。笔者以《新闻夜航2014-05-29》中“公交闯红灯,挨罚还挺横”这个新闻述评为例进行分析。

新闻事件还原:2014年5月29日,一辆车牌号为黑AH8631的209路公交车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左转弯信号灯变为红灯时,突然闯灯转了过去,交警李建平示意停车,可驾驶员并没有理会。因为不能半路拦车,李建平只好通知下一个路口的交警进行拦截。交警需要宋国斌(公交车司机)出示驾驶证等相关证件,但遭拒绝。并突然启动车辆,驶向正在询问的交警。僵持了近半个小时,宋国斌终于打开车门,交警将乘客转移到另一辆209路公交车并将他带回南岗大队。因闯红灯,对宋国斌处以200元罚款同时扣6分。不服从民警指挥,罚款200元。现宋国斌因阻碍交警执勤,已被移交南岗区先锋路派出所,等待下一步处理。他所在单位(哈尔滨北环实业有限公司)相关领导表示将其立即辞退,绝不允许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新闻述评:“乘坐公交车呢,是既方便又节约。但是往往呢,车上的人会很多,这时候呢,几十人的安全问题呀,也都交给了驾驶员了呀,注意安全,遵章守法,肯定是少不了的。不过,今天早上呢,209路公交车的驾驶员的行车方式可是吓坏了不少人。

“我们的记者呢,从交警部门了解到,这是哈尔滨市首例公交车驾驶员因阻碍公务受到处罚。节目播出之前,我们也了解到一个最新的消息,民警对驾驶员阻碍公务的违法行为做出行政拘留处分,并且已经报送到了南岗公安分局审批。看到这样的处罚结果,真的是有些于心不忍。因为,其实我们都知道,驾驶员一天开车要来回好几个来回,肯定都是很辛苦也很累。但是,这种开公交车闯红灯,一个人呢,这一车人都要跟着你一个人这样玩命的行为,其实我们是真的是必须制止的。那么,在这呢,我们想提醒广大驾驶员,咱们的这个脾气不应该发在手握方向盘的时候。”

优点:(1)该述评从较客观的角度对新闻事件实行还原报道,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2)较好地使用微观事实进行佐证,电视述评可依靠电视画面语言来证实新闻,用事实的具象说话,该述评在新闻还原时合理地使用公交车与交警对话等细节,表现司机违章的客观事实。

缺点:(1)主持人角色误区,对评述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该述评口语化现象较严重,虽与节目的性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呢”“呀”等口语词使用过多,同时,“驾驶员一天开车要来回好几个来回”这样的话语容易引起歧义;(2)画面和解说词配合,画面能再现事实或现场情景,解说词主要依据画面提供的论据进行评议,公交车闯红灯,将司机带回交警大队等画面均是采用空镜,解说词和画面缺乏内在联系,建议进行模拟拍摄。

如果笔者是主持人,将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层面对该则新闻进行述评。

“在哈尔滨市区,乘坐公交车是大多数市民外出的选择。但是如果您遇到了这样的公交车司机,您还敢再坐公交吗?

“2014年5月29日上午,一辆车牌号为黑AH8631的209路公交车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左转弯信号灯变为红灯时,突然闯灯转了过去。因无法半路拦截,交警李建平只好通知交警在下一个路口进行拦截。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宋国斌和交警发生争执,并开车驶向交警。这样僵持了近半小时,宋国斌终于打开车门。交警将乘客转移到另一辆209路公交车上。因闯红灯和阻碍交警执勤,他被处以400元罚款并扣6分。因该事件的不良影响,公司有关领导表示已将其开除,他还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的处分。

“可是,有近十年工作经验的司机怎么会做出这些反常的举动呢?宋国斌称因车速太快,他没有办法马上停车。深层原因却是他将负面情绪带到了工作中,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都知道公交司机的工作的确很累,每天要往返数十次,中间休息的时间也很短。但是,司机掌握着车上所有乘客的性命。在此我们提醒广大司机,即使心情再不好,也不应将这负面情绪发泄在手握方向盘的时候,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4结语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竞争和互联网的发展,媒体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发布新闻信息时加大评述的分量,促进了新闻体裁的融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由于实行文化体制改革,面向市场求生存,媒体过分依赖广告、定位偏离、电视新闻述评实行制播分离正面临困境。本文探究了什么是新闻述评,怎样创作一篇合格的新闻述评,并以《新闻夜航》为例进行深入分析。新闻述评如果能做到内外兼修,增强述评的可读性,积极搭建公共意见交流平台,提高受众的参与性,在求新、求变、求融中实现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就一定能走到更加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篇7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感想。“感”,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是读文章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受;有的是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有的是弄懂了某个道理;有是的受到启发、教育。

徐特立老爷爷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经常动笔,写批注,做摘记,拟提纲,写感想。写读后感,是巩固读书收获、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怎样写读后感呢?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第三、选准一个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读后感,读后感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简要叙述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展开联想

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相结合,展开联系,想象。有哪些感悟颇深,实话实说,真情流露才最能打动人心。

格式与写作编辑

一、格式和写法

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3-4句话为宜。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绝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④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读《卖火柴小女孩》后感(800字)

在暑假里,我读了许多课外书,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世界著名童话》等。我尤其对那本《安徒生童话》爱不释手,书中有许多故事令我感动。其中有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文章,我一连读了好几遍,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女孩悲惨的遭遇令我非常同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那么的黑,有一个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怜的她,一整天连一根火柴也没有卖出去,她不敢回家。因为她家里和街上一样冷,回去爸爸还要打她。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小女孩无依无靠,最后,她在幻想中死去。

每次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在纳闷,是谁导致了这个悲惨故事的发生?为什么小女孩的生活要那么苦?我带着这个疑问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这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富人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而像小女孩一样的穷人只能得到悲惨的下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我和小女孩是同龄人。可我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我得到了父母、老师等长辈的关爱。我在学习上,在生活上需要什么,只要是正当的,父母都能满足我。为什么我的生活这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我们下一代。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想想我自己,条件那么优越,可是学习还是那么不用心,经常惹爸爸妈妈生气,现在想起来,真是对不起他们。我还有个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有时妈妈说我,我还嫌她烦。我根本不知道爸爸妈妈挣钱的不容易。由于爸爸是开饭店的,一天到晚都很忙。特别是夏天,厨房里有四十多摄氏度,爸爸在里面真是难受。可他为了这个家,更为了我,没日没夜地干着。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读后感写法 篇8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

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 “ 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

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再给同学们献上几篇读后感开头写法(示例 几本名著读后感)

1、《红楼梦》: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2、《匆匆》: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3、《秋天的怀念》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它使我深受感动。它让我懂得了做母亲是多么的不容易,知道了“母子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4、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我禁不住沉思起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 对于小女孩的悲惨生活,我深感同情,她拥有的只能是幻想;而我拥有的,一切都是现实。

5、《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过春节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似乎太孩子气了,但对于幸福究竟是

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迷惘。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后,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6、《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中国艺术史教材的写法与问题 篇9

当艺术正趋于综合性、多元性和全民性, 从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 以全面的、多元的视点来研究艺术非常有必要, 也正是艺术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对当前有关艺术史的主要著作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一、关于近十年来中国艺术史主要著作的概况

当今社会是艺术文化活动趋于综合性、多元性、全民性的时代, 以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史, 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是艺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是对人类伟大财富的继承与发扬。所以, 研究艺术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近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史有史仲文的《中国艺术史导读》、高奇的《走进中国艺术殿堂》、张维青与高毅清的《中外艺术史要略》、彭吉象主编的《中国艺术学》、何平与孙莎岚的《中国艺术简史》、姚扣根与赵骥的《中国艺术十六讲》、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等。张延风的《中国艺术史》是一部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艺术史的教材。教材涉及美术、音乐、歌舞等艺术门类。时间跨度从史前到当代, 长达几十万年, 内容比较丰富。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在内容上尽量删繁就简。高奇的《走进中国艺术殿堂》则从艺术的发生、成型、颤变、成长、勃发、繁盛一直到曲折演进的当代艺术来叙述。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力求对艺术家及其创作、艺术流派和思潮及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而又系统全面的介绍。何平与孙莎岚《中国艺术简史》这本书按朝代分时期讲静态艺术, 尤其是绘画。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内容主要论及作为艺术形态之一的造型艺术, 从建筑、雕刻、绘画三大方面展开探讨, 力求涵盖造型艺术之全体。作者以精要和概括的方式对20世纪30年代前不同时代的三大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要的论述。论述侧重艺术的内容, 同时也兼顾艺术的技艺、技巧;全书不仅从艺术本身考察, 而且从这种艺术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文化背景来观照。并在书中各章节穿插了相关的理论性内容, 对于相关的艺术理论问题做了精要的阐述。史仲文的《中国艺术史导读》这部书一开篇就简要叙述了中国艺术史的巨大成就、特色与开放性的文化性格, 意在提纲挈领, 给读者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姚扣根与赵骥的《中国艺术十六讲》全书分为十六讲, 第一讲中国艺术通论, 融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内部联系, 相当于该书的导论, 在总体上把握中国艺术的发展。第二讲则从精神层面讲述中国艺术思想上的内涵, 其余十四讲是话剧、戏曲、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电视、杂技、曲艺、工艺、建筑各门类艺术的介绍, 内容包括那些最具特色, 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背景、艺术人物、艺术流派与艺术作品。编者独具慧眼的策划, 把看似分散的门类集于一书, 在多样性中呈现整体性, 系统的展示中国艺术的风采和特色。张维青与高毅清的《中外艺术史要略》全书分为五编即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影视。各编又分为上下两卷分别讲述各艺术部类中外发展史。通过中西对比, 简要梳理了中外艺术样式的发展线索、艺术创作的大致景观、以及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彭吉象的《中国艺术学》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通过对各艺术门类史的简要论述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颤变。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包括中国传统的“创作论”“鉴赏论”与“门类论”, 从创作到鉴赏突出论说了中国传统艺术在这几个面的民族特色。下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则以史为基, 史实与理论结合, 概括出了最能够反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发展的的基本规律、美学特征。

二、当前学者们关于治史的理解和见地

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特征和历史分期。体现了学者们对于治史的理解和见地。

首先, 说说研究内容。艺术史是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高奇先生和史仲文先生认为艺术史的研究应侧重艺术内容本身, 同时又不应抛弃艺术之技巧, 此外, 中国艺术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是世界艺术史的支流, 中国的艺术发展必然要受西方艺术的影响。故高奇先生在其著作中每一章节前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状况, 政治制度做了简要描述, 使读者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引导下充分了解该时代艺术形式, 并在各章节穿插了西方艺术门类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史仲文先生则在各章以每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命名小标题, 结合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 扼要论述了不同时期多重因素影响下艺术门类发展状况。既为艺术史也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简史。全书最后一部分从中西艺术的历史发展曲线、不同文化的传统与品性、风格进行了简括撰述。张维青与高毅清先生认为中国艺术史是对于各部类艺术史的系统化的整合, 它不是对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包括艺术理论的简单罗列或者简单取舍, 而是选取艺术殿堂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为读者提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精品。

其次, 谈到研究特征。笔者认为姚扣根与赵骥先生编著的《中国艺术十六讲》颇具新意。该书编者认为治史者在研究过程中其主观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研究的过程, 从书目命名到史料的理解、选择、评析。作者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艺术观、价值观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理论给予自己的价值判断。加上不同的研究者因为其自身兴趣爱好、审美趣味的不同对于不同门类艺术样式的选取有所不同, 影响了对于艺术史整体、系统、严谨的研究。此外, 艺术本身就具有无限性和多样性之特点。所以作者很难对其进行宏观把握。于是本书编者以讲座文稿的形式, 而不是采用学术性的理论框架和教材用的模式, 力求涵盖艺术的方方面面, 承载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史的信息。每一讲, 分别是各位专家学者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而获得的学术成果。避免了编者因个人兴趣喜好导致的偏颇。同时使初学者可以尽快入门, 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艺术门类。

第三, 关于艺术研究史的历史分期问题。它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史研究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是研究艺术史的结构框架,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艺术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解。张延风先生与何平、孙莎岚的作品的分期较为简单以每个朝代为划分基础, 这种划分使得作者的论述更简明, 但往往却不能反映艺术发展自身的规律, 因为艺术的发展事实上并不是和朝代的更替完全吻合的。史仲文先生认为艺术自有其历史发展的特点, 同时艺术的门类很多固而各有其发展特点。此外, 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更尤其是改朝换代有直接的联系, 因此将中国艺术发展按朝代更替分成了五个阶段。

视觉张力的随想

——读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有感

曹扬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73)

摘要:通过阅读鲁道夫·阿恩海姆的名著《艺术与视知觉》, 对于视觉张力这一概念有了系统和科学的认识。笔者再现了欣赏绘画、设计、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时, 视知觉的心理体验过程, 以期借助大师们的作品, 给未来的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视觉张力;势;体验;知觉

《艺术与视知觉》是鲁道夫·阿恩海姆关于应用心理学理论的成名作, 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他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尤其是“知觉场”概念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研究领域, 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按照韦特默组织原理 (邻近性、相似性、封闭性、方向性) , 将视觉刺激力转化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生理力样式的过程。人们从艺术形式中知觉到的张力式样, 绝非等同于对象的实在结构, 而是对象的刺激力与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对立统一。由此得出结论艺术作品是以主体的知觉行为为基础的。他反对用“联想”和“移情”来解释艺术形式的表现性, 提出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 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应。

王船山在《诗绎》里说“论画者曰, 咫尺有万里之势, 一势字宜着眼, 若不论势, 则缩万里于咫尺”, 这里的“势”与阿恩海姆所提到的“张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何谓视觉张力

视觉张力是什么?这是研究视觉张力的本体论问题。阿恩

三、重编艺术史教材之我见

当代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 人们在物质上的极大满足,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及研究。领略到艺术世界的绚烂多彩、博大精深。人们急于想把这灿烂的文明用文字记录下来, 让更多的人能够饱览这一壮举,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史研究中来, 但要将这浩瀚的艺术史融汇到一部几十万字的史书中来, 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治史绝非易事。

笔者认为, 首先, 一部好的史书不仅要利于开阔读者的艺术视野, 同时还应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而治史应讲究客观、严谨。客观是指作者在对艺术史料进行遴选时不能受主观偏好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变化受时代背景、社会生产状况的制约, 所以我们在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评析时, 不能强行用现代的生产条件、价值评判标准去评定一个艺术作品。严谨则指的是作者对艺术作品的列举中要做到有据可依、有史可循, 而不是简单套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其次, 艺术史是一部成长史、发展史, 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不同于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军事史的研究那样简单。在对艺术史的研究过程中应把艺术史看成一部活的历史, 而不是简单的记录和罗列。应是思想与技巧、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艺术源于生活, 是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 了解艺术的起源、成长、发展, 进行形而上的人生思考, 从而引导读者的思考;第三, 艺术的变化发展史、同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史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兴盛、飞跃, 甚至有黑暗、衰败时期, 但终归一句话, 它是连续不断的。绝不会在某一个社会形态、朝代就刹那间发生了改变, 因而对于作者来说, 重点在自身要对艺术发展变化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 至于历史分期问题全在于作者的理解、及其写作的思路;第四, 胡适之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提到三个海姆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人或一个动物所感知到得视觉经验, 绝不仅仅是物象有秩序的安排, 也不仅仅是各种色彩与形状的组合, 或者物象的动势和大小。我们的视觉感受往往首先受到一种有方向感的张力的作用。这种观看静止的物体而体验到的张力, 并不是观察者鉴于个人经历, 经由经验而判断的出的。这种张力存在于对各种大小、位置、形状、颜色等要素的一切感知过程内部。由于这些要素具有量和方向, 因此这种张力被描述成‘心理力’。”

二、随想

“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 它是一种不动之动。“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 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 我们就会觉得它具有视觉上的张力。以下将以古今中外的艺术欣赏活动为审视对象来展开讨论。

1.绘画

大师徐悲鸿画马为世所称, 笔力雄健, 气魄恢宏, 巧妙构思、素有新意, 其代表作《八骏图》 (如图一) , 最是为世人所爱。那飞奔扬蹄的瞬间, 那随风舞动的马鬃, 那瞬间鸣啼的嘶鸣, 磅礴的气势、视觉的张力无所不在。这件艺术作品是著名的画作, 是静态的图形表现形式, 但是当我们在欣赏它时, 却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心理体验, 除直接的静态视觉感官体验之外, 还有更加深刻的心理动态体验, 我们感受到那画中之马似乎动了起

治史的目的:第一为明变, 使学者知思想变迁的线索;第二为求因, 寻出变迁的因由;第三为评判, 指出各家学说的价值。1这三点是一切哲学史的目的, 其实也适用于艺术史。借用到艺术史研究上来说, 明变即使学者了解艺术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 艺术门类的嬗变;求因即为追寻变化发展的推动力, 这其中就包括社会背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政治环境;评判即为评析解读艺术理论学说, 将艺术史的研究探讨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层面。最后, 作为教材的编写, 笔者觉得定位很重要。因为艺术其实是最亲民的学科, 它不像理工科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艺术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创造出感性形象继而影响普通大众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甚至是人生态度。它具有娱乐性, 同时也有认识、教育功能。因而, 编者在提笔前就应对其书稿有一个定位, 是为普及有关艺术门类相关基础知识, 还是作为学术研究者的阅读、参考范本。这样,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 不会一翻开教材就被晦涩的艺术哲学理论难倒, 望而生畏。同时对于学习艺术理论的学生来说, 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总而言之, 艺术史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引领读者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 发展的眼光, 立足于宏观的结构体系步入艺术的殿堂, 继而了悟艺术之意境, 人生之最高“境界”。王杰泓先生在《艺术概论》里谈到:“艺术的造境最终是为了人生, 为人生能突破尘世的网幕, 趋于一种向“道”敞开的澄明之境”。2而艺术史的研究使这澄明之境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 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

参考文献

[1].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7

读后感写法简表 篇10

点题(点):读了之后心潮长(2小句)

引述(引):如此这般概括讲(少于三分之一篇幅)

议论(议):抓住核心说一句(1小句)

联想(联):古今中外正反想(一半以上篇幅)

结尾(结):结尾方法须注意,上挂下连谈希望(2小句)

例文

吃苦耐劳从小做起

——看电影《鸡毛信》有感

今天上午,我在家里看了《鸡毛信》这部电影,心里非常激动。(点题:读了之后心潮长。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心情。)

这部电影的内容是:放羊倌海娃,机智勇敢地赶着羊群,和日本鬼子周旋,最终完成了送信的任务,协助游击队,消灭了来犯的敌人。(引述:如此这般概括讲。)

海娃真勇敢!真了不起!(议论:抓住核心说一句。)

我现在的年龄也和海娃差不多,但是我却缺少他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妈妈叫我到操场跑操锻炼身体,可是我怕累不能坚持下来;爸爸叫我打沙袋练功,我怕疼怕伤不敢用劲儿;学习中也是拈轻怕重,简单的题还能坚持独立完成,稍微复杂一些的就不肯动脑筋钻研;遇到好吃的就想着多吃点儿,遇到好玩儿的就想着多玩点儿,就是不想着把学习和锻炼放在心上。(过渡,比较,中国,现代,反面,一个人的实例。)

现在我们这一代,有不少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着各种各样的优待,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光想着吃喝玩乐,不想着学习上进。如果有朝一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海娃当年遇到的那种情况,我们也能够像海娃那样机智勇敢地完成任务吗?(过渡,比较,中国,现代,反面,从点到面,一代人的实例。)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消息:外国的一个幼儿园,在寒冷的冬天,只让小朋友们穿着背心裤头在操场上跑步,而他们的家长就在旁边监督。如果有哪一个小朋友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退,那他的家长就一定会感到非常的耻辱,一定要亲自拉着孩子继续跑,直到比其他的孩子多跑一圈,才肯罢休;即使是孩子跌倒受了伤,也不肯轻易地叫他中途下来。这使我感到非常的吃惊:他们这样培养后代,我们就不能和他们比一比吗?(过渡,比较,外国,现代,正面的实例。)(联想:古今中外正反想。注意:本文没有选用古代的事例。)

《神雕侠侣》——李莫愁 篇11

内容提要:她虽然不是金庸先生书中的主角,但她留给读者的印象绝不亚于任何一个主角。她的美貌、武功、及所做所为都可用“惊世骇俗”四字来形容,作为金庸武侠书中颇具争议的人物,读者大概对她都只能用“又怜又恨”四字来喟叹吧。其实,她,李莫愁,浓缩了太多千百年女子无法挣脱的命运与阴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但愿每个女子,都能不再因“情”而困住一生。正文:

“莫愁”,最早来自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又名《莫愁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百合香。头上 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贵何足望,恨不嫁于东家王。

不知萧衍,这位在政治上本来颇有作为,但偏偏后来执念于佛以致亡国灭朝的皇帝,为何写下这首诗。但是从诗中内容可知,莫愁是位洛阳美女,心灵手巧,十五嫁入豪门卢家,十六便得子阿侯,富贵终老。卢家一定是疼她爱她的,但她偏偏,无法释怀东邻的一位王生。

我想金庸先生,于此诗中便已为李莫愁定下了主基调吧。

又有一首李商隐的《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情多,在诗中暗讽唐玄宗在马嵬坡前对杨贵妃的背弃。是啊,堂堂君王,就算曾倾尽天下之力给过她疼爱又怎样?最后的最后,你还是不能把自己温暖的手伸向她。偏在她死后空自嗟叹。倒不如莫愁女子所在的卢家,虽不是她所盼的挚爱,却也用尽全力给了她幸福。

莫愁的含义,与此又多了一层吧。爱自己的与自己所爱的,永远是被称为“情感动物”的女人情感世界里的两难。

而金庸先生把《神雕侠侣》里塑造的第一个形象就给了李莫愁。

一开始,便是一首欧阳修的《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争丝乱。鸡尺溪头风浪晚,雾中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清新婉雅的词句,缠绵含蓄的思绪,伴随着秀丽的采莲小女孩们的娇声浅笑,衬托的却是一个穿杏黄色道袍道姑荷风微摆的衣角。这样的出场,注定叫人难忘。

“这道姑一声长叹,提起左手,瞧着染满了鲜血的手掌,喃喃自语:„那又有什么好笑?小妮子只是瞎唱,浑不解词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

一看便知,这是一个受过相思之苦失意之怅的女子。而在下文中她的所作所行,更是叫人惊骇无比。

因为所爱之人弃己而去,在情郎成亲之日,便想来与这对新人为难。当被迫答应十年之内不跟情郎及其新妇为难时,从酒宴上出来,便手刃了何老拳师一家二十余口男女老幼,下手之狠,叫人思之仍心有余悸。而何老拳师与她素不相识,无怨无仇,跟她的情郎陆展元所迎娶之人何沅君也是毫不相干。只因大家都姓了个何字,她伤心之余,竟去将何家满门杀了个干干净净。何家老幼知道临死,始终没一个知道到底为了何事。而她杀何家纯是迁怒,只是发泄心中的失意与怨毒。

只是因为陆展元迎娶了何沅君,她便立下重誓,谁在她面前提起何沅君的名字,就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她曾在沅江之上连毁六十三家货栈船行,只因他们招牌上带了“沅”字。

但她也曾是一个美貌温柔的好女子,也曾用心绣过一块“红花绿叶,相偎相依”的锦帕给陆展元做定情信物,也曾与爱侣有过笛笙相和的欢辰往事,但世事瞬息万变,经过一番纠葛变故,陆展元与何沅君终成了眷属,独留她,徘徊神伤。

她也曾是情深炽诚的一个女子,虽比小龙女早入师门,却不肯立下终身不下山之誓,以致未得古墓派的衣钵真传。而当时古墓祖师林重英也是认定天下男子无不寡思薄情才立此门规的。她不立,是因为那是她不信。

莫愁莫愁,莫道无愁。

听她对小龙女说:“我们做女子的,一生最有福气之事,乃是由一个真心的郎君。古人有言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做姐姐的命苦,那是不用说了。这少年待你这么好,你实在什么都不欠缺的了。”真叫人为之一同心酸;而她见程英肤色白嫩容颜秀丽时,对其所说的便是:“你这等模样,他日长大了,不是让别人伤心,就是自己伤心,不如早死了,世界上少了好些烦恼。”却令人闻之不禁心冷骨寒。自她在情场中伤透了心,便再也不信世间男子再有真情,若是男子赞她美貌,都只会惹她厌憎。

她何必和过往一直过不去呢?

因为她瞧不起何沅君。何沅君虽然也是亭亭玉立,明眸皓齿,但她也是美目流转,桃腮带晕,笑语盈盈的女子,甚至以三十多岁时的相貌都能压过十几岁的少女,令无数江湖人物为之倾倒。何沅君虽然也是一代女侠,师传一灯大师门下,但她也武功不弱,有天下无双的古墓派轻功,有韵姿迹佳妙的剑法,而他仅凭一柄拂尘与双掌纵横于江湖,视无数豪杰如无物。而我也相信她也本是一位兰心蕙质的女子,从她精通音律就能看出。她的心高气傲若是因此,那也的确令人无可责怪。这样一个心高气傲才貌兼修的女子,当她对一个男子痴念苦缠时,那男子却喜欢上一个不如自己的女子,令自己丢尽脸面,一世孤单凄凉,换了是谁,估计都有些看不开吧。

而她毕竟心性重情,剪刀意中人仍有自己的定情信物时,满腔杀机也转为了柔情蜜意;听到自己与爱侣曾经常吹奏的“流波”被一对少年男女萧歌相和时,蓦地伤痛难禁,也会忍不住纵声大哭。

只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已摧毁了她对凡尘美好的一切向往,从此江湖上不再有一个温柔婉娈的莫愁女子,却多了一个名叫李莫愁的杀人魔头。

因为没有了爱,于是便也不懂得施爱于世间万物;因为没有了爱,便以为看透了世间所有的沧桑与荒凉,从此再无温柔回转的余地。没有了爱的女人,唇是冷的,床是冷的,甚至连心都是冷的。

她要报复,却开始与整个世间为敌。其实却忘了,她最多也只需报复陆展元一个人,真正和她过不去的,是她自己。

一个心高气傲才貌兼修的女子,一个兰心蕙质温柔婉变的女子,因为失恋后心性的偏激与怨愤,便开始用一把淬了毒的长指甲,做着苍凉的手势,来嘲弄整个世间的淡漠与荒芜,知道自己,也迷失成了那黑暗里的淡漠与荒芜。

只有那一首元好问的《摸鱼儿》,成了她最怆惶的心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因为在爱情里痛过,所以对爱情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许在那一场爱情痛过以后,便失去了去爱和接受爱的能力,但因为再也得不到,那便也成了最真的梦,最美的痛。

关于殉情,有元好问《摸鱼儿》里的那一对痴雁,有金庸《神雕侠侣》里的那一双白雕,有那爱得惊世骇俗的小龙女与杨过,还有,在陆展元病逝后自杀的何沅君。她,何沅君,终究胜你一筹。她最终还是证明了,起码他对陆展元的爱,不比你逊色。世间与你有纠葛之人都已逝去,只剩你,一个叫赤练魔头的你。

而你对陆展元,有了日复一日,如大海波潮般阴深猛烈的恨,恨到无以复加,恨到能摧毁一切,除了一丝微弱的,始终无法忘怀的爱。

你最终能撕掉那送给陆展元的定情锦帕,但却无避免对他的思念爱恋之毒。

李莫愁,一个曾经的温婉的好女子,因为一个叫陆展元的挚爱离自己而去,从而性情大变,荼毒生灵,滥杀无辜,成为江湖上闻风丧胆的杀人魔头。多少正义之士欲除之而不得,谁知因中了情花剧毒,因思念陆展元而痛苦死去。

于是,她死时,便带着对陆展元一世的爱和恨,对何沅君一世的嫉妒,一同死去。

多么可悲可笑的轮回。

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便成了她宿命的判词,而她,成为了这首小令最凄怆的背影。

我倒想起了奶茶那首伤感而不失温暖的歌:

看着她走向你,那幅画面多美丽,如果我会哭泣,也是因为欢喜,地球上两个人,能相遇不容易,做不成你的情人,我仍感激,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

你看,你的答案,跟奶茶刘若英的答案是那么的不一样。

你太心高气傲了,这是过于优秀的人所犯的通病。

生性里的倔强,让你不回去退让。若是当时退了一步,让陆郎与何沅君安心的结成眷侣,而你再去寻一个温良的君子,也许,也是幸福。

或者,你与他,都只是初见,一个是长身玉立的少年,一个是妙目流转的女子,没有后来的何沅君,没有后来的赤炼魔头,没有后来一切的一切。

如果选择放手,如果选择释怀,那么你就不会是后来的你了。

也许,注定是无法放手,无法释怀。也许,只有曾经的他,才不仅仅是爱慕你的美丽,爱慕那年轻时欢畅的容颜,但斯人已矣。

女子们,那些从古到今,千百年来为情所痴为情所狂的女子们。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及 篇12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1)缩写内容提纲,(2)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3)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一、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五、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六、要选择材料。

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七.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八.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写读后感四字诀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

一、了解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①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最近学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3、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给大家提几点特别建议:你可以尽量多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经历,这样会使你的文章内容更丰富,并且更有说服力。

读后感范文

《第十个烧饼》读后感

《第十个烧饼》这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大汉饿了,于是买来十个烧饼充饥,吃了九个之后,可还觉得饿,吃完了第十个终于感觉饱了,大汉抚着肚子说:“早知道这样,就只吃第十个烧饼了。”

你听了这个笑话,有什么想法呢?反正我有了一些感想。这个大汉怎么不想想事情的联系性呢,难道没有看到前后九个烧饼的积累吗?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习,不就是有点像大汉一样的想法吗?只想到了成功。我们漫长而艰辛的学习生活就像大汉从第一个烧饼吃到第九个烧饼的过程,可我还没吃到第九个就想放弃,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再想到如果放弃了,那以前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就永远不会成功,吃九个烧饼和吃一个烧饼的效果就变得一样

了。所以,我告诉自己,我已经走了几年的学习之路,也就是吃了九个烧饼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努力,就能吃到第十个烧饼,到那时,我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迈向目标,大步向前吧!

面对困难要坚强乐观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你们遇到过困难吗?当然有,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难要是与当年的鲁滨孙遇到的困难比起来,那可是微不足道了。

他陷在一个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他与世隔绝,无时无刻的孤独着:他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房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他没有抵御野人和野兽的手段,整天在提心吊胆中度过„„他的困难要比我们的困难大很多倍吧!那你知道鲁宾孙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吗?恩,你答对了,是用他自己的坚持。信心。努力克服了这一切。

鲁滨孙在困难中临危不乱,用坚持与努力开扩了荒地——这个属于他自己的小岛。一个人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二十六年之久,靠的是对生活的信心,对自己的乐观,以及自己心中那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他的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一直在激励我前进。在遇到困难临危不惧的表现更是让我佩服到极至。

再说说我们吧!当我们遇到困难后,就会很焦急,很烦恼,什么也做不了,束手无策,只能同老师。家长和其他人的帮助才得以解决,而且有时我们还会为困难落泪,一点也不坚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领悟鲁滨孙的精神,在困难来临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在困难之中的顽强、乐观。

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漂流到荒岛上,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鲁滨孙的精神。鲁滨孙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当你学会这些以后,我相信你一定在困难中是一个无坚不摧的人!

学会独立生存,积极面对人生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每一本书的封面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本书里的内容更是多姿多彩的。当我漫步在书世界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本封面朴素,内容单纯的书——《鲁滨孙漂流记》。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知道这本书要表达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道理。当我结束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就变成了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我。这本书的每一个部分我都作了总结,结合每一页,就是这本书的内容。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翁,他在一次航海冒险中,不幸流落荒岛。鲁滨孙并没有畏惧,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荒岛上生活了十八年后,鲁滨孙竟发

现了野人的踪迹。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战,为了摆脱另外两个野人的追杀,反而救下了一个野人——星期五。这个野人不坏,成了鲁滨孙的好助手。数年后,野人和鲁滨孙发现了前往英国的轮船,一番帮助下,终于回到了英国,这时的鲁滨孙在荒岛已经生活了二十八年。

书中的鲁滨孙虽然身陷荒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生存的希望。他认为上帝既然把他从死亡里拉出来,那务必会救他脱离困境。在这个可怕的荒岛里,一无所有,鲁滨孙乐观去面对,遇到野人,机智作战。鲁滨孙的信心到底来自于什么呢?这些都是来自于鲁滨孙在荒岛上取得的一个经验教训: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鲁滨孙依靠这点意志,在荒岛上乐观生活,因为他学会了在困境中生存。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万物俱全的地方,应该感到幸福。虽然我们也会遭遇不幸,但与鲁滨孙对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遭遇的不幸,也许会是天大的不幸,又也许会是渺小的不幸。生病,学习打击……这些微不足道的不幸,水灾,旱灾……这些天大的不幸,对人的影响的确意想不到。身陷不幸的人,万万不可消极悲观,谨记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阳光呢?而且风雨后的阳光更加明媚灿烂。身陷不幸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的不幸对照起来看,从而鼓励自己,重获信心。把握好今天就是掌握好明天。只要我们积极面对人生,就能创造明天美好的生活。学会独立生存是我们生活的一件法宝,它对我们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虽然是我们最温暖且是最安全的港湾,但是离开了“家”我们一样要生活好。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现实生活中,肯定会有许多不幸和挫折,不管你欢迎不欢迎,它都会时时出现在你成长的路途中,就像船航行在大海上一样,这就要看我们面对挫折的态度,有没有勇气去面对了,有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因此,我认为我们必有要热爱生活,生活如同大海的波浪,有波峰,亦有波谷,并非如镜面一样平坦,只要充满信心,我们面临的逆境就一定能有转机。相信我们目前遇到的挫折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挫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过去。前途是光明的,生活是美好的。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对我的人生影响的确很大。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在困境中,不能消极悲观面对人生,要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只有学会独立生存,积极面对人生,那我们的未来才会一片光明。

拨开云雾见彩虹——《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鲁滨孙漂流记》一个多么传奇的故事啊!它激励过无数陷入困境的人都振作起来,它使多少人迷途知返?鲁滨孙以他超乎常人的毅力,成为人们心中敬佩的人物。与其说读者迷恋着书中的离奇遭遇,倒不如说主人公鲁滨孙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漂亮,开篇就紧紧扣住

了写作对象,使得立论有据。】

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我开始学着像鲁滨孙那样,遇到困难时,把好处与坏处一一罗列出来,让自己得到一些安慰。就想书中的名言一样: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这种态度是我内心感到由衷安慰。

即使是一颗小草,它也会懂得如何在困境中顽强地活下去,那么在这世上有多少人具备了其它生物所没有的智慧,而在挫折面前投降的呢?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享有快乐,而是忍受痛苦。逆境时最好的大学,我们要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在逆境中更好地生活下去。成功者的秘诀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要为了一时的失利而放弃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同学,你的感触真好,你很好地汲取了书中的精神营养,真正做到了“读有所得”。】

当我们面对残酷的现实时,要坦然的接受,不要逃避,更不能放弃。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经过挫折的难关,有人在困难的大门前倒下,有人却走进了挫折之城,经过几番搏斗,他们终于风光的出了城。即使倒下也备受尊重。【运用比喻,语言组织形象,流畅自然。】

风雨中,有人不曾哭泣,不曾抱怨,终于雨过天晴见彩虹,拨开云雾见青天,他们是成功的,想鲁滨孙那样伟大。【巧妙扣题,使文章浑然一体,中心指向明确。】

上一篇:静静地奋斗「诗歌」下一篇:眼光因人而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