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框架设计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园地》框架设计(精选8篇)

《学习园地》框架设计 篇1

《学习园地》栏目框架设计

1、学习园地一(模块1)

从这一模块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中级课程的学习了。在这一模块中,我们将首先以故事的形式和大家一起感受信息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接着,在对中级培训的主要内容和预期成果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你将了解到培训的目标和期望。此外,这一模块还将学习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知识可视化工具(Freemind),为今后的培训打下相应的基础。

(1)话题1:请讲述发生在你身上或你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有哪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分享?

(2)话题2:请成功安装FREEMIND软件,并初步练习以下功能:新建文件,增加节点,删除节点,修改节点名,移动节点,复制节点,保存文件,并导出为JPEG文件。请结合你的学科教学经验,你觉得FREEMIND可以用于你教学的哪些方面?

(3)话题3:创建学习小组,建设团队文化有着怎样的作用?有哪些促进有效合作的方法?

(4)话题4:本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还有哪些其他问题,请在此提出并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

2、学习园地二(模块2)

本模块我们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涵,认识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目标、过程、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并通过案例研讨使大家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表现方式和问题误区,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框架和各种有效性方法,这些方法是后续模块学习的理论基础。

(1)话题1:在你的学科中,技术是如何影响目标,过程,内容和评价这四个课程要素的?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例举(某一课或某一环节)说明。(2)话题2:请你列举信息技术与你学科整合的课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哪些?如何避免?

(3)话题3:本模块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是后续各模块内容的方法基础与依据,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引起你特别关注的是哪些策略?为什么?(3)话题4:本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还有哪些其他问题,请在此提出并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

3、学习园地三(模块3)

模块三的“分量”相信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的确,这是我们课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模块。在本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大家先透彻研习课程中《简单电路》案例,充分了解了该主题单元设计的各部分具体内容后,再开始自己的作业设计。

为了对模块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同时高质量地完成我们自己的作业,请每个研修小组推荐一份模块三的作业(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和思维导图导出图片)发布在本期学习园地,各位学员对发布的作业进行分析点评,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业进行分析:思维导图作业----分支是否完整规范?是否包含学习目标、对应课标、学习成果及评价、专题划分、问题设计等一级分支及具体内容;主题单元教案作业:

1、是否是基于信息化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2、单元和专题中不同类别的目标描述是否清晰、适切,符合课标要求,目标主体是学生;

3、主题层面的问题是否指向单元核心概念,专题层面的问题是否涵盖专题的主要知识技能;

4、学习活动设计是否能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描述繁简适当,并能落实对单元和专题问题的探究。

4、学习园地四(模块4)

本模块的重点是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主题单元中的某一专题或专题中的某一部分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也请每个研修小组推荐一份作业发布在本期学习园地,供学员们分析点评。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该份方案是否是你主题单元中的某一个专题或者活动;

2、情境是否真正起到了将学生导入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任务和预期成果的设置是否明确合理,并与目标高度相关;

3、过程是否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性等);

4、评价是否既注重了成果,也注重了过程?

5、学习园地五(模块5)

本模块我们将首先通过案例了解主题资源的类型和组织方式,然后学习各类资源的教学功能;围绕大家之前选定的单元学习主题讨论所需的资源,思考自己单元主题的资源框架。

(1)话题1:在你的教学实践中,你觉得需要加强的是哪些类型的主题资源:知识类、工具类、案例类、评估类和素材类?请说明理由。

(2)话题2:主题资源的获取途径---大家经常用哪些技术手段和工具来寻找和获取主题资源?让我们一起交流分享实用的学科资源网站,以及(网络)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3)话题3:如何理解(或什么是)结构化的主题资源设计思路?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资源建设中分别起什么样的作用?分别创建(产生)哪些具体的资源?(4)话题4:本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还有哪些其他问题,请在此提出并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

6、学习园地六(模块6)

本模块我们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评价的功能和意义,了解各种评价方法;并能够从单元学习计划中选定评价要素,确定各评价要素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形成单元学习的评价方案;初步掌握评价量规的设计方法,完成某一个评价要素的评价量规设计。让我们对各研修组推荐的作业(思维导图导出图片和一份评价量规)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单元评价思维导图的设计---是否列出本单元各专题活动中所有需要进行评价的重点学习要素,即那些影响整个主题单元学习计划执行和学习目标达成的主要学习环节或成果,是否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学习园地》框架设计 篇2

关键词:3G手机,大学生,移动学习平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的通话短信联系,而且能使人们获得随时随地的宽带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无线搜索、手机音乐、手机购物、手机网游的享受,这便是3G手机的强大功能。随着2009年1月7日14:30,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我国也正式进入3G时代。大学生是手机拥有率最高的学生群体之一,也是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争议较少的群体之一,因此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必将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

目前对移动学习的界定主要存在三种取向。一种只强调移动终端的技术性,认为移动学习是使用能够支持无线技术的移动设备所进行的学习,典型的定义如:“移动学习是在教室或其它空间,通过无线联网技术进行的随时、随地的学习。”[1]一种同时强调移动学习使用设备的技术性和便携性,如欧洲Learing2Go的定义:“移动学习是用来定义这样的学习类型,当学习者拥有某种手持式计算设备(handheld Com-puter),如:PDA、Smartphone、tablet pc、Games Console或其它便携式设备,且能够利用这种设备的连通能力、工具和内容在自己所选择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2]还有一种较为宽泛的界定,认为移动学习是使用任何设备进行的随时随地的学习。[3]

移动学习是在无线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作为新一代的远程学习方式,它区别于电子学习的突出特性在于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移动的程度才是界定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即使我们不得不抛弃它的用途……移动学习这一术语应限制在能比较方便地在手里、背包里携带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设备上”(Keegan, 2004)。因此,移动终端的无线联网性和便携性是移动学习的两大特性,正是这两大特性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本研究以第二种取向为基础。

二、3G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优势

1. 便携、经济。

这一特点较之笔记本电脑尤为突出。手机可以随身携带,能使大学生在方便的时间、地点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真正使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同时3G手机较笔记本电脑便宜得多,而且上网的资费也不高。中国移动2008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降低了30%的资费,其中手机数据流量费为最大的降幅之一;中国电信189号段还推出了商旅套餐和畅聊套餐,超出套餐部分的手机上网流量费每1KB只要0.005元,这一价格比先前下降近50%;中国联通也推出了诸多的优惠。

2. 学习资源丰富、更新迅速。

学习机在通信能力上虽然不断加强,从原来的无法通信、无法更新资料发展到通过数据线从计算机上拷贝资源,但它却不能联网。而手机则可以通过宽带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即时的、丰富的、最新的学习资源。

三、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框架

根据以上需求,我构建了基于3G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平台,如下图1所示。“教务查询”包括三个子模块:综合教务管理、排课系统及选课系统。综合教务管理包含基本信息管理、注册系统、收费系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成绩管理、毕业审查等子系统。排课系统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本学校的教室资源,制定的每学期的课程/教室/时间计划。选课系统是支持学生选课的平台,根据学生的教学计划来预置选课时学生的选课信息及课程的选课情况。“大百科词典”与百度百科相链接,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常见问题及解答”是论坛里讨论最多的问题及老师总结的经常被问到的问题集锦。“学习园地”包括本学校的所有专业相关知识浏览,在这里你可以在公交车上或排队时随时随地地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还可以点击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这里的课程有文本、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形式。每门课程下都有经过划分后的知识点导航,可以帮助你快捷地找到需要的课程。“最新课程概览”是教师、学生及平台维护的专业人员上传的最新课程集锦。“新闻娱乐”包含了校内外各种新闻资讯及娱乐信息。

四、结语

文章在对大学生移动学习主要资源及功能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平台的框架。但这仅仅是一小步,真正实现平台的开发还要面临很多难题,如:采用何种技术搭建、如何与原来的学习系统衔接,学习资源的开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将是我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obile Learning[DB/OL].http://elearning.osu.edu/mo-bilelearning.

[2]What is mobile learning?[DB/OL].http://www.learning2go.org.

探索支持终身学习的框架 篇3

2008年11月25日,亚欧会议终身学习论坛在京隆重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主办,亚欧会议终身学习教育与研究中心协办,并得到北京大学、亚欧基金会、丹麦教育部、丹麦外交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教育学院的支持。来自20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学生共约26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亚欧终身学习教育经验安排了主题发言和讨论,并对在终身学习中发展ICT技能、在线学习以及在线学习文化,工作场所中学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终身学习的专业化进程,基于公民继续教育培训动机和制约因素的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研究和ASEM核心能力等五个专题分别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在开幕致词中,亚欧基金会执行副主任Nguyen Quoc Khanh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他认为,在中国首度召开终身学习会议,能够进一步加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推动亚欧国家进一步促进终身学习的发展。亚欧会议终身学习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席、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Arne Carlsen进一步指出,这次会议探讨终身学习在立法、融资和组织上的支持框架,目的是分享各地区在实施全国性的能力建设上的经验,进而在研究者、政策制定和执行者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

就中国国情而言,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在致词中指出,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趋向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解决这些问题,不但需要正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而且需要多样化的持续培训机制,从而使人们能够转变成为不断学习的、灵活发展的、自主的劳动者,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认为,建设全民教育体系还要保障弱势群体利益,让这些人也列入到终身学习的计划中,才能推动我们走向终身学习社会。和欧洲国家相比,欧洲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而亚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中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人口众多,文化、宗教、历史背景和欧洲也不相同,因此,在中国发展终身学习,要形成一个把终身学习融合成一体的框架,探讨立法及执法,并在亚欧之间建立流动性的合作交流机制。中国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详细介绍了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财政支持措施,包括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动计划保障农民工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

一、大会主题发言:展现各具特色的亚欧终身学习制度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

等机构的倡导与推广,终身学习引起全世界的重视。目前,在面临共同的终身学习资源不足约束和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亚欧各国终身学习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类型多样化的局面。因此,认识和评价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提高资源回报率,需要在各国不同的现实条件下进行探讨。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认为,未来十几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而中国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总体偏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从国情出发,中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应在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社会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型社会建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与资源平台建设、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等多方面推进制度建设。

不同于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欧洲面临多元并存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并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因此,完善欧盟终身学习体系,需要建立统一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制度,使得人们在多国间能够灵活地进行工作和学习模式上的技能转换。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Lynne Chisholm教授指出,由于终身学习很多基本的概念分歧没有解决,基本经验依据也不充分,影响个人、组织和社会终身学习的动机和收益因素仍错综复杂,在一个地区获得的认证在另外一个地区不一定获得认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一些新的框架,对学到的东西进行认可。欧洲终身学习的政策和措施将关注点从输入转向产出、从学习转向能力,在不同学习之间建立可转换的、透明的认定和对接系统,将非正式学习和偶发式学习整合到终身学习体系中,贯通一般性的教育和职业性的教育、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并注重工作场所中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oonghee Han教授认为,鉴于亚欧两洲不同的终身学习战略目标,欧洲国家通过跨国政策向终身学习组织和学习型社会迈进,而亚洲在消除文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之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口号,两大洲间需要创造区域间合作,从而构建交换学习型社会经验的桥梁。

二、大会专题报告:分享亚欧终身学习的经验

继精彩的主题报告之后,参会人员分别就各专题开展报告和研讨,分享终身学习的相关经验。

1. 在终身学习中发展ICT技能、在线学习以及在线学习文化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概念和方式,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应运而生。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带来了哪些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效能如何,ICT如何为在线学习提供技术支持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主要议题。

参会人员普遍认为,在线学习改变了终身学习的环境和参与方式。Antonio Moreira Teixeira以葡萄牙开放大学为例,指出在线学习的变化涉及整个教师、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学生团体,需要在技术和文化上都有所体现,从纸介环境向虚拟网络环境的远程教育转变,并制定创新战略和相应的行动计划。Lars Birch Andreasen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博物馆中的教育活动变化。他通过观察Thorvaldsens博物馆中的四个工作小组,收集学生的数字化成品以及小组座谈,对博物馆中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博物馆中的教育活动正在从基于报告的讲授向更高程度的用户参与、基于对话的交流和数字化的使用转变。

研究报告表明,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程度会影响在线学习的效能。Dongjoo Lee研究了在线课程学习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期检验在线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对韩国国家开放大学研究生院的22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一周学习内容的数量、难度,学生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导师助教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在线课程学习者的满意度。Sarah Jones报告了在一项行动研究项目中,如何提高研究生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保留率。研究根据Simpson和Seidman对学生保留的分析框架,即学生保留是适当的课程选择+容易退学学生的早期迹象+学校与学生间的主动联系和外界支持的函数,对2005年注册的学生进行了分析,指出正确的课程描述,增加和学生的主动交流,同伴支持,鼓励家庭和雇主支持会使学生为他们的学习准备得更好。Jaitip Nasongkhla运用皮尔森统计分析了在线学习的教育知识门户中,影响泰国朱拉隆宫大学学者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的因素。结果发现,技术可用性、集体归属感和信任共享影响该大学实践共同体的知识共享。

为提高在线学习的效能,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设计了在线学习的支持框架。Norazah Mohd Nordin从环境、学习内容、学习经验和学习目标维度设计概念框架,为灵活的终身学习体验设计提供系统支持。Sungho Kwon则从整个系统运行视角,运用人力资源、硬件、软件和系统支持四个维度,分析了韩国四所网络大学在线学习的效能,指出设计在线学习体系,需要注重以下四点:一是硬件设备和网络小组建设;二是设计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学习内容,制定针对个人的学习管理体系和学习模式,根据教学目标、方式、内容为教师提供帮助;三是培养学习者的6项能力,即识知能力(cognitive capability)、推理能力(rationality capability)、情操能力(emotional capability)、适应能力(adaptability)、技术处理能力(technology literacy)和有效学习能力(effective learning capability);四是注重硬件、软件安全保护和社会支持,如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利用。张少刚引入了政策要素,构建政策、资源和支持三要素支持框架。他以中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例,探讨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中,通过政策支持与学习支持服务互补、学习资源及平台作为政策支持与学习支持的中间件,能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持续增进学习动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王涛、余胜泉与郝和平介绍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建构的教育新媒体学习超市技术框架,包括对教育媒体的数字化改造,建立一个异步与同步化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以及“超子”的革新性学习机制等。

2. 工作场所中学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在职培训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往在职培训的研究主要涉及成本收益、需求供给以及与其他教育体系间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角度探寻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提升的作用。进一步地,就提升路径而言,职员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是如何提升个人能力的,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在职培训有助于职员哪些能力的形成等问题,随着近年来质性研究方法的发展,逐步得到剖析和解释。

针对工作场所中学习的效果及其供给方式,有学者提出质疑。Petr Novotny和Milan Pol通过对捷克不同类型教育、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中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分析,提出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促进社会分层而非抵制不平等的武器是很危险的。Karen Evans和Edmund Waite质疑英国工作场所中成人技能学习项目的提供方式是否有效。他们运用结构访谈的方式和描述统计方法,指出英国政府假定工作场所中雇员缺乏大量读写和运算技能,尤其是对于低水平的雇员而言,是和雇员现有能力能够应付工作相违背的。他们认为,成人基本技能和工作场所学习项目(Adult basic skills and workplace learning project)的实施应考虑不同场所对技能的不同要求,以及非正式学习和多种类型的正式学习的交互作用。

Daiva Bukantaite和Vytautas Magnus采取了半标准化的专家访谈方式,构造了学习型组织中职员的能力组成要素,包括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计划时间的能力、诚实能力等。

Ruhizan Yasin,Naimah Khalil和Mohammad Sani讨论了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工艺学校(Polytechnic)的讲师在职学习是如何发生、计划和实施的,以及学习中存在哪些促进因素和障碍。他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面谈数据搜集方式,对参与在职培训的157名讲师进行调查分析后,提议建立监督者、协调员和讲师之间的公私部门伙伴关系模式来促进讲师的在职学习。

3. 终身学习的专业化进程

Marianne Horsdal指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终身学习过分聚焦于培养就业能力是很危险的。从狭窄的经济学视角解释终身学习,会使公民职责、社会凝聚和个人发展都倾向于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使终身学习简化为一种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导致终身学习政策目标非常狭窄,只限于为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资格。此外,这种理解会使得政策制定让步于解决当务之急的“不匹配”和“目标扭曲”问题,强制实行线性和理性的长期计划,其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学者们还就教师教育专业化中的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Theo van Dellen指出,要在不同的终身学习背景下研究教师的专业化,以及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具体在在职培训上,规范和实证类研究文献都指出,培训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人际交流和自知之明能力。Vaiva Zuzeviciute和Vytautas Magnus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是教学能力,最缺乏的是外语能力,最支持的学习方式是讲座,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

Regina Egetenmeyer描述了德国成人教育的专业化状况。德国成人教育机构有多种类型,包括行业工会成人教育、公司内部培训、社区成人教育中心、宗教机构以及一些商业机构举办的成人教育。该领域的准入门槛不高,很多拥有不同教育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可以进入。从事该行业的教师需具备对话、团队管理、小组工作等能力。Regina Egetenmeyer还指出,目前在成人教育的不同活动领域,还没有界定和解释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和过程,他们是怎样一起工作的,谁应当建立这些资格标准等问题。

4. 基于公民继续教育培训动机和制约因素的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研究

在共同的资源约束和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在制定终身学习战略方面各有千秋。Jarl Bengisson从国际视角分析了实施终身学习的国家战略。他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战略,每个国家必须发展自己适合的战略。他建议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创建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和可衔接的终身学习财政体系,重新检验人力、社会和文化资本在义务教育及其后的终身学习体系间的优先权和地位,重新审视现有的考试和文凭证书制度,并在研究开发上投入更多资源。

Marcella Milana具体分析了丹麦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政策和体制。他谈到,丹麦政府日益关注由公共财政资助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的效率。为提高成人学习效率,丹麦成立了提升终身能力的三方委员会和全球化理事会,在为低教育水平和读写技能缺乏的人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先前学习认可评估(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职业导向的成人教育供给和企业技能需求的匹配等方面进行干预。然而,在丹麦成人教育领域中,鲜有人关注提高教师教育业务水平的需求。虽然教师有很多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比如进修等,但是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却是千变万化,因此目前还不能说成人教育培训在走专业化道路。

中国正在努力推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以农民工为例,为扩大其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缩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丁小浩、岳昌君、鲍威和李明华分别对北京和上海农民工继续教育进行了实验研究,设计提高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的不同模式和机制。

丁小浩等人通过北大平民学校实践分析,整合北京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多方力量,创建以学生、教师志愿者为核心的教学运作模式,高校代替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承担能容纳差异、链接不同社会群体、为边缘务工人员重建社会网络的社区角色。丁小浩等人指出,在继续教育供给中,需要从消除弱势群体对社会排斥的立场来重新思考继续教育的功能、内容及其效用。

李明华在谈及利用ICT为中国农民工建立一个网络式的社区学院时指出,通过上海嘉定马陆镇永盛公寓对外来人员进行知识教育的实验,发现60%的女性和55%的男性农民工表示“很想学”或者“对学习有兴趣”;15~39岁的上海农民工愿意支付平均每年70元的继续教育费用;农民工对所有类型的课程项目都感兴趣。李明华还谈到,阻碍农民工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工作时间太长;二是缺乏信息和教育资源;三是住所或者工作场所离学校太远;四是缺乏付费能力;五是缺乏农民工需要的教育项目类型。他认为,为扩大农民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需要建立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网络社区学院,通过“学习超市”使得每个人都能实现工作中学习的梦想。

5. ASEM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研究小组是亚欧会议终身学习论坛最新启动的一个研究小组,意在充分理解能力的内涵,探索新的理念,并实施对比性的研究项目。

学者们一致认同在学校中教会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性。WonPyo Hong和Yoonmi Choi采取三角模式的全球能力概念框架,包括全球层面的能力(开明地对待他人及其文化、知晓全球议题和挑战等)、跨文化和交流能力,指出成人学习中全球能力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被触及;公立学校中,虽然跨文化和交流能力得到重视,但是全球层面的能力还没有引起关注。Minseong Kim,Minjeong Park和Song Kyoung Youn阐释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他们通过研究韩国某一学期的一门研究生讨论课,收集访谈资料和反思日记,对15名学生进行一对一和学期末的一对四访谈,结果发现:对讨论的不同理解导致学生参与讨论的风格不同,导致相互间的冲突和张力;参与者越是意识到其他学生的重要性,他们就越会开放自己和别人分享个人经历和想法。Anne Vibeke Hetmar对7年级到8年级18个对照组和18个控制组学生进行了一年半的干预,关注其读写能力的发展,结论显示,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以使他们将来能够应对全球知识经济。

Andra Fernate报告了如何培养新生代儿童的学习能力。她指出,拉脱维亚的终身学习政策正在从传统学习向为所有人创造学习机会转变,但是关于新生代儿童学习质量的问题仍然只是局限于规范讨论中。她总结和分析了2007~2009年拉脱维亚大学的合作研究项目成果,运用混合研究方法研究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培养新生代儿童学习能力的方式。结果显示,要改进新生代学习状况,需要激励学生,理解新生代儿童的学习,从教学生学习向在开放学校和学生参与中创造学习活动转变,以及运用新的教育手段发展能力等。

总之,共同的资源约束和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使得终身学习理念在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倾向。这种“和而不同”的亚欧有效交流和对话,为亚欧各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参会代表就建设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透明的国家间对话机制、有效的融资体系和终身学习成果评价制度等达成共识。大会在冬日的暮色中结束,取得了圆满成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学习园地》框架设计 篇4

-03-03python操作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11-11python自动化工具日志查询分析脚本代码实现

2014-01-01Python获取当前时间的方法

2014-05-05Python中使用动态变量名的方法

2009-11-11Python 开发Activex组件方法

2014-06-06测试、预发布后用python检测网页是否有日常链接

-12-12让python json encode datetime类型

2013-11-11python连接MySQL、MongoDB、Redis、memcache等数据库的方法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框架 篇5

章节:(建议)

第一章 课题分析(课题主要做什么东西,需要最终的系统达到什么效果)

第二章 总体设计(采用什么框架,用什么面向对象技术,如类、继承、派生、多态等;

可以结合图表来展示)

具体类的设计及说明

类间的关系及接口

消息、事件的流程

第三章 详细设计(程序模块,即类中方法的实现,采用的典型算法构造,画流程图)

第四章 实现与测试(实现截图+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总结完成了什么课题,效果达到程度如何。在设计中遇到什么问题,怎么思考,如何解决。在接下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如何运用。)

参考文献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篇6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甲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乙方:【】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甲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住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鉴于: 1.甲方是一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并持续经营的公司,现因经营需要,拟指定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设计和制作广告;

2.乙方是一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并持续经营的公司,具备广告业的从业资质,愿意并有能力接受甲方指定、按照甲方要求设计和制作广告;

3.甲、乙双方已就上述有关事项达成意向。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经过友好协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就甲方指定乙方设计和制作广告事宜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1.1 广告设计和制作事项

甲方同意接受乙方服务,指定乙方根据本合同约定和甲方要求设计和制作广告;乙方同意接受甲方指定,根据本合同约定和甲方要求设计和制作广告。

1.2 1.3 委托期限为【】个月,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本合同为框架合同,甲方在本协议委托期限内委托乙方设计、制作的广告均受本框架合同约束。具体广告的名称、主题和内容、类型、规格、数量、时间要求、价款等事项,由双方在订单中明确约定,如订单与本合同不一致的,以本合同为准。甲方订单确认人为【】,并加盖甲方公章,乙方确认人为【】。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二、2.1 合同金额和支付

双方在本合同(包括本合同附件及本合同项下的订单,下同)中约定的价款为含税价格,包括乙方履行本合同项下全部义务的全部费用。除非甲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再另行支付其他任何费用。

委托期限内总价格不超过为【】万元,如超过上述约定金额则双方重新协商确定相关事宜,并签署补充协议。乙方同意,在双方就超过约定金额部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补充协议之前,甲方有权就超过部分不予结算。

2.2 双方每季度结算一次。双方按乙方已经完成设计、制作并经甲方验收合格的广告数量进行结算,并根据甲方对乙方服务质量评估得分确定甲方实际应付的合同总额,具体评估方式和标准详见附件【】。每期结算时乙方应提供甲方签字并盖章的订单、验收单、结算清单、服务质量评估结果。

2.3 双方完成结算后乙方向甲方开具正式发票,甲方应在收到上述发票并确认无误后【】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支付该笔款项。

2.4 2.5 甲方采用以下第【】种支付方式((1)支票;(2)现金;(3)转帐)乙方的帐户信息如下: 开户行:【】 帐户名称:【】 帐号:【】

乙方如需改变其帐户信息,应提前十(10)日书面通知甲方。乙方未按本合同约定通知信息而使甲乙双方遭受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2.6 乙方有赔偿损失和/或支付违约金的责任的,甲方有权从应支付的任何一笔款项中扣除相应金额。

2.7 对于本合同涉及的所有税费,均应按照有关税收的法律规定,由双方各自承担,但本合同总额中包含的甲方应缴纳的税费仍应由乙方代为缴纳。

三、3.1 双方权利和义务 甲方权利和义务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3.1.1 3.1.2 3.1.3 甲方有权对乙方设计和制作广告的情况进行监督。甲方有权验收乙方提交的工作成果并提出验收意见。

甲方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得要求乙方设计和制作违反上述法律规范的广告。

3.1.4 3.1.5 甲方应按照本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款项。

甲方应为乙方进行广告设计和制作提供必要的素材、背景资料和其他协助。

3.2 乙方权利和义务 3.2.1 3.2.2 乙方有权根据本合同约定获得相应的报酬。

乙方应根据本合同约定和甲方要求独立完成广告创意和设计等,并保证其创意思路和设计方案等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任何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3.2.3 甲方书面确认广告设计方案前,乙方应按甲方要求修改有关内容直至甲方满意。

3.2.4 乙方应按照经甲方书面确认的创意说明、设计方案、脚本、草图、样稿或样带等有关资料的要求进行广告设计和制作,并保证该广告设计和制作的效果符合甲方要求。

3.2.5 3.2.6 乙方应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广告设计和制作。

乙方应保证其设计和制作的广告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存在违反上述法律规范的情形。

3.2.7 3.2.8 乙方应保证具有履行本合同的各项法定资质。

乙方应负责办理本合同中广告设计和制作所涉及的登记、备案、审批等有关手续。

四、4.1 验收

广告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经甲方签字确认的创意说明、设计方案、脚本、草图、样稿或样带等有关资料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乙方工作成果是否符合本合同约定和甲方要求的标准。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4.2 广告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乙方应按时将阶段性工作成果提交甲方验收。甲方验收合格的,应在阶段性验收单据上签字确认。

4.3 广告设计和制作的成果是否验收合格,以甲方书面意见为准。乙方提交的工作成果经甲方验收不合格的,乙方应在按照甲方意见修改后及时通知甲方再次进行验收;但无论如何,乙方应在本合同及订单约定的期限内向甲方提交合格的工作成果。乙方提交的工作成果最终通过甲方验收的,甲方应出具验收合格意见。乙方未完成上述修改或修改后的工作成果仍不符合本合同约定和甲方要求的,视为没有完成广告设计和制作,应按本合同的有关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4.4 乙方因验收不合格而不能按时交付有关成果的,视为乙方履行迟延,应按本合同的有关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五、5.1 知识产权

乙方根据本合同或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专门为甲方或根据甲方提供的有关资料而产生的任何创意、设计、广告、宣传资料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任何图案、图像、配音、配乐、文字、专题片语、卡通人物形象、FLASH片等,无论最终是否被甲方选用),其知识产权和其他权益全部归甲方所有,甲方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使用。未经甲方事先书面许可,乙方不得为本合同之外的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自行使用、擅自许可任何第三方使用或向任何第三方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

5.2 甲方授权乙方为本合同约定的目的使用其提供的企业名称、企业标识、业务标识、商标等。乙方保证仅为本合同约定的目的正确、合理地使用上述名称、标识、商标等,不得擅自改动、歪曲其整体形象和组成部分,不得为本合同之外的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自行使用或擅自许可任何第三方使用。

5.3 甲方根据本合同向乙方提供的宣传资料和其中所包含的创意、设计、图形、图片、文字等素材,其知识产权和其他权益全部归甲方所有,未经甲方事先书面许可,乙方不得为本合同之外的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自行使用或擅自许可任何第三方使用。

5.4 为了维护本合同中的广告的显著性、独特性,乙方承诺今后不得为任何第三方创作相同或近似的作品,不得单独或组合使用该广告的特殊素材(包括但不限于任何图案、图像、配音、配乐、专题片语、卡通人物形象、FLASH 4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片等,无论最终是否被甲方选用),除非事先取得甲方的书面许可。

5.5 乙方保证其设计和制作的广告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和/或其他合法权益。任何第三方以本合同中的广告侵权为由向甲方主张权利的,乙方应按甲方要求处理,并按本合同的有关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5.6 本合同因履行完毕、解除或不可抗力等终止之日起【】日内,乙方应将甲方提供的所有信息和资料移交甲方,并且不得继续使用或擅自许可任何第三方使用。

六、6.1 保密

本合同所称“保密信息”,是指本合同拥有信息的一方(“提供方”)根据本合同向另一方(“接受方”)提供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性信息、商业性信息、文件、程序、计划、技术、图表、模型、参数、数据、标准、专有技术、业务或业务运作方法和其他专有信息,本合同的条款和与本合同有关的其他信息,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形成的所有信息、数据、资料、意见、建议、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等。

6.2 保密信息只能由接受方及其人员为本合同目的而使用。除非本合同另有约定,对于提供方提供的任何保密信息,未经提供方事先书面同意,接受方及其知悉保密信息的有关人员均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以任何方式提供或披露给任何“第三方”。本条所称“第三方”,是指本合同双方以外的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但是,甲方向其关联公司披露保密信息不受本条约束。甲方关联公司,是指甲方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主营移动通信业务的公司,以及上述公司的合法继承公司。

6.3 提供方向接受方提供或披露的保密信息,仅可由接受方为履行本合同的目的披露给指定的雇员,并且仅在为履行本合同所需的范围内进行该等披露。但是,接受方在采取一切合理的预防措施前不得向其雇员披露任何保密信息,该等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告知该等雇员将要披露信息的保密性质、由该等雇员做出至少同样严格于本合同保密义务的保密承诺等,以防止该等雇员为本合同之外的任何目的使用保密信息或未经授权将其披露给任何第三方。

6.4 接受方的律师、会计师、承包商、顾问等为提供专业协助而需要了解保密信息时,接受方可向其披露保密信息,但应要求上述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或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按照有关职业道德标准履行保密义务。

6.5 有关政府部门或监管机构要求接受方披露任何保密信息,接受方在该部门或机构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披露的,无需承担本合同中的责任;但前提是该接受方应在信息披露前将需披露的保密信息书面通知提供方以便提供方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且应尽合理努力确保该等被披露的保密信息获得该部门或机构的保密待遇。

6.6 6.7 在任何情形下,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应永久持续有效。本合同所称“保密信息”不包括:

(1)在一方披露时已为公众所知的信息,或在披露后并非由于接受方和/或其雇员、律师、会计师、承包商、顾问或其他人员的过失而为公众所知的信息;

(2)有书面证据证明在披露时已由接受方掌握的信息,并且该信息并非直接或间接来自提供方;

(3)有书面证据证明第三方已向接受方披露的信息,并且该第三方不承担保密义务并且有权披露。

6.8 提供方有权随时书面通知接受方归还任何包含保密信息的材料和/或该等材料的任何复印件,并附上证明接受方在归还此类材料后不再直接或间接地保留或控制任何保密信息或包含保密信息的任何该等材料的书面声明。接受方应在收到该书面通知后的十(10)日内遵守任何该等要求。对于双方约定不必归还提供方的任何包含保密信息的材料和/或该等材料的任何复印件,接受方应按照提供方的要求销毁或不可恢复地删除并应向提供方书面确认该等销毁或删除。

6.9

七、7.1 有关保密责任的具体条款由双方在本合同附件《保密协议》中进行约定。合同变更和解除

本合同生效后,除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或本合同另有约定外,未经甲、乙双方书面协商一致,任何一方不得自行变更、中止或解除本合同。

7.2 任何一方要变更、中止或解除本合同的,应先向对方发出书面通知,然后进行协商。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7.3 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擅自变更经甲方书面确认的创意说明、设计方案、脚本、草图、样稿或样带等,否则应自行承担由于擅自变更导致的费用增加、广告设计和/或制作延误、错误或其他损失。甲方因此受到损失的,乙方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7.4 甲方要求停止设计和/或制作本合同约定的广告的,乙方应停止设计和/或制作,但甲方应提前通知乙方。对于乙方收到甲方通知前已经设计和/或制作完成的广告部分,甲方应按本合同约定支付有关费用。

甲方依本合同约定发出了通知但乙方仍然设计和/或制作广告的,有关费用由乙方承担。

八、8.1 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不履行本合同约定的义务或履行义务不符合本合同约定的,视为违约,应停止违约行为,并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8.2 任何一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给对方和/或第三方造成损失的,应负责处理并承担赔偿责任。

8.3 甲方无正当理由不按本合同约定付款的,对于迟延未付的款项,应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银行基准贷款利率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8.4 乙方不能按订单约定分阶段按时完成广告设计和/或制作的,每逾期一(1)日,应向甲方支付订单金额的【】%作为违约金。

乙方无正当理由逾期完成广告设计和/或制作达到【】日或以上的,甲方有权解除订单和/或本合同。乙方应在甲方解除合同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起【】日内全额退还甲方已支付的款项,并向甲方支付订单金额的【】%作为违约金。

甲方要求乙方继续履行合同的,乙方应在甲方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有关工作,同时应根据本条约定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8.5 乙方设计和制作的广告经两次修改仍无法通过验收的,应全额退还甲方已支付的款项,并向甲方支付订单金额的【】%作为违约金。

8.6 广告在设计和/或制作过程中及发布后,因乙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而使甲方受到处罚的,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订单金额的【】% 7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作为违约金。

8.7 乙方违反本合同知识产权条款的,应向甲方支付订单金额的【】%作为违约金。乙方设计和制作的广告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和/或其他合法权益的,除应按照上述约定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外,还应赔偿因此给甲方和第三方造成的损失。

8.8 乙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的,按照附件《保密协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8.9 乙方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而导致甲方损失的,应承担责任并赔偿甲方所受损失。

8.10 乙方因不具备有关法定资质而导致甲方损失的,应承担责任并赔偿甲方所受损失。

8.11 乙方因未办理本合同中广告发布所涉及的登记、备案、审批等有关手续而导致甲方损失的,应承担责任并赔偿甲方所受损失。

8.12 乙方支付的违约金不足以弥补甲方损失的,还应根据甲方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

8.13 本合同所称“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和诉讼费、仲裁费、合理的调查费、律师费等有关法律费用。

九、9.1 不可抗力

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9.2 本合同一方或双方在履行本合同的过程中因不可抗力而不能按约定全部或部分履行其义务,遇到不可抗力的一方(“受阻方”)满足下列所有条件的,不应被视为违反本合同:

(1)受阻方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其义务是由不可抗力直接造成的,并且在不可抗力发生前不存在迟延履行义务的情形;

(2)受阻方已尽最大努力履行其义务并且减少由于不可抗力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

(3)受阻方在不可抗力发生后立即通知另一方,并且在不可抗力发生后 8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的十五(15)日内向另一方提供有关该不可抗力的权威证明文件和书面说明,该书面说明中应包括对延迟或部分履行本合同的原因的说明。

9.3 不可抗力终止后,受阻方应继续履行本合同并尽快通知另一方。受阻方应可延长履行本合同,延长的时间应相当于不可抗力实际造成延误的时间。

9.4 不可抗力或其影响持续达三十(30)日或以上的,双方应根据该不可抗力对履行本合同的影响程度,协商变更或终止本合同。自一方发出书面协商通知之日起十五(15)日内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任何一方均有权解除本合同并且不承担违约责任。

十、通知和送达 10.1 根据本合同需要发出的全部通知,均应采取书面形式,以专人递送、特快专递、挂号信件或传真发出。特快专递或挂号信件的交寄日以邮戳为准。上述书面通知均应标明具体的收件人。

10.2 上述书面通知根据对方在本合同第10.4条中所列的联系方式发出,并根据本合同第10.3条约定的时间视为送达。任何一方的联系方式有变更的,应在变更前十(10)日书面通知对方。因迟延通知而造成的损失,由过错方承担责任。

10.3 双方将根据以下约定确定通知正式送达的时间:(1)以专人递送的,接收人签收之日视为送达。

(2)以特快专递发出,发往本市内的,发出后第二日视为送达;发往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出后第三日视为送达;发往港、澳、台地区的,发出后第四日视为送达;发往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出后第六日视为送达。(3)以挂号信件发出,发往本市内的,邮寄后第三日视为送达;发往国内其他地区的,邮寄后第四日视为送达;发往港、澳、台地区的,邮寄后第五日视为送达;发往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邮寄后第七日视为送达。(4)以传真发出的,发件方打印的发送确认单所示时间视为送达。

10.4 各方联系方式如下: 如致甲方:

名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联系人:【】 如致乙方: 名称:【】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联系人:【】

十一、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 11.1 本合同的成立、签订、效力、解释、履行、变更、终止和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11.2 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都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应在本合同一方向另一方送达关于协商的书面通知后开始。

11.3 本合同双方不能在一方送达书面协商通知后十(10)日内协商解决争议的,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

11.4 诉讼进行过程中,除双方有争议的部分外,本合同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各方应继续履行。

11.5 双方同意使用本合同通知和送达条款约定的方式送达有关的传票、通知或其他文件。本合同通知和送达条款的任何约定均不影响本合同一方或双方以法律允许的其他方式送达上述传票、通知或其他文件的权利。

11.6 本合同全部或部分无效的,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条款依然有效。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十二、其他 12.1 新闻发布和公告。除非法律规定、政府部门要求或本合同另一方事先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应发布或公告本合同和/或其任何有关事项。

12.2 第三方不受益。除本合同双方及其各自的继承人和允许的受让人外,本合同不应向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赋予权利或救济。

12.3 转让。未经本合同一方书面同意,另一方不得转让本合同中的任何权利和义务。

12.4 无中间代理。没有任何代理人、中间人或中介人直接或间接地就本合同和/或其履行为任何一方提供服务或收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代理费、中间人佣金、中介费或类似的佣金。

12.5 弃权。本合同一方未行使其在本合同中的任何权利,或未要求另一方履行其在本合同中的任何义务,或未强制执行本合同中的一条或若干条款的,均不应被理解为该方放弃上述有关权利,或以任何方式影响本合同的效力,也不应阻止该方在任何时候行使其有权行使的其他任何权利。

12.6 费用。双方应各自承担与本合同及其履行有关的所有费用,本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12.7 整体合同。本合同及其附件构成双方就本合同标的达成的完整协议,取代双方之前达成的所有口头或书面的协议、协商、意向书和其他协议及文件。

12.8 合同附件。附件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合同附件与正文冲突的,以正文为准。

12.9 鉴于条款纳入。鉴于条款以引用的方式纳入本合同,是本合同的一部分。

12.10 合同修改和补充。本合同未尽事宜应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对本合同和/或其附件的任何修改或补充均应采用书面形式。修改或补充文件与本合同不一致的,以该修改或补充文件为准。

12.11 标题。本合同中加入的各条、款、项的标题仅为方便阅读而设,不应对本合同的含义或解释有任何影响。

12.12 可分割性。本合同的任何条款被有权机构判定为无效或不得执行的,不应影响该条款在其他情形下的效力或可执行性,也不应影响本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或可执行性。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12.13 语言和文本。本合同以中文签署,一式【】(【】)份,甲方持【】(【】)份,乙方持【】(【】)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2.14 授权。双方应在本合同签订前分别向对方提供其授权有关人员签订本合同的授权文件。

12.15 合同签订和效力。本合同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双方签字日期不一致的,自较迟的签字日起生效。双方履行完毕本合同及其有关的所有义务时,本合同终止。

(以下无正文)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签字页)

合同名称: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合同编号:

甲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日期:【】年【】月【】日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日期:【】年【】月【】日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广告设计制作订单

编号:

本广告设计制作订单(“订单”)由下列双方于【】年【】月【】日在浙江省【】签订:

甲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乙方:

根据双方于【】年【】月【】日签署的编号为【】的《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框架合同”),甲方委托乙方设计、制作本订单中所述的广告,乙方同意接受甲方委托设计、制作本订单中的广告:

第一条 广告的要求

1.1

广告的名称:【】。1.2

广告的主题和内容:【】。1.3

广告的类型:【】。1.4

具体时间要求:

1.4.1 乙方应在【】年【】月【】日前完成广告设计方案和计划进度表。1.4.2 乙方应在【】年【】月【】日前完成广告创意脚本制作。1.4.3 乙方应在【】年【】月【】日前完成广告样稿或样带制作。1.4.4 乙方应在【】年【】月【】日前完成全部广告设计和制作并提交甲方验收。

1.4.5 乙方应严格按照上述时间要求完成本合同约定的广告设计和制作。

1.5

其它具体要求:【】(详细内容见附件【】)。

广告设计制作框架合同

第二条 订单金额

2.1 甲方应向乙方支付广告设计、制作费用共计人民币【】元。

第三条 特别约定 3.1 【】

第四条 其他

4.1 本订单未尽事宜,按照双方签订的框架合同的约定处理。4.2 本订单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4.3 本订单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二份。

(以下无正文)

甲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乙方:

授权代表:

《学习园地》框架设计 篇7

1、模块化是处理组织系统复杂性的一种方法

一些研究模块化的文献认为, J o h n Holland (1992) 的“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促进了学界对模块化理论框架的提出和研究。

Simon (1962) 将复杂系统定义为由很多互相影响作用的部分构成的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 尽管各子系统的特性和协作的规则都已经给定, 还必须关注系统的整体特性。因此, 复杂性恰恰在于系统不同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及由此引起的绩效变化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不规则的, 局部的适应性变化有可能导致对整体绩效产生较大影响。

无论是在产业层面、公司组织层面还是产品技术层面, 各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 其内部信息的无形性和难以捉摸将超出管理者的有限理性的处理范围。而若将部分关联紧密的子系统集合在一起, 形成新的子系统即模块, 则一部分复杂性作为“不可见的设计规则”隐藏于各模块中, 降低了整个系统层面的复杂性。

因此模块化是管理复杂事物的一整套规则, 将复杂的系统分为独立的子系统, 各子系统在组织结构内部通过标准界面交流。由此模块化的核心优势在于规则信息的隐藏,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组织系统各层面的分解。

2、复杂系统中的模块化和一体化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强调从发展和强化的角度看待事物, 承认和重视各类主体的主动性、适应性。从各类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去理解和处理、管理和控制相关的问题。自从Baldwin和Clark 199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意义重大的论文《模块化时代的管理》之后, 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沿着这一理论方向研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进程。

青木昌彦等 (2003) 认为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 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的行为, 称为“模块化分解”;把按照某种联系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 (模块) 统一起来, 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的行为, 称为“模块化整合”。

复杂系统中与模块化对应的概念是一体化。在极端情况下, 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规则由系统设计师完全负责确定, 尽管在此系统中也存在一些名义上的子系统或“模块”, 但一旦设计规则由设计师所确定, 各模块在演变过程中对于设计规则的制定和改进没有决策权, 即使系统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也只有系统设计师有权改变系统的设计规则。

Brusoni等 (2007) 曾指出, 只有当系统元素间的相互依赖性是可预测的, 且各专业知识体在同一发展水平时, 如计算机行业, 模块化网络才能真正形成;如果依赖关系不可预测, 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时, 一体化的系统更具有竞争优势, 如在汽车和手机行业。

二、模块化设计对“探索性—开发性”学习的平衡

1、“探索性—开发性”学习框架

组织“探索性—开发性”的分析框架最早是由March在于1991年发表的《组织学习中的探索性和开发性行为》中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背景提出的。March (1991) 指出, 在高度不确定的动态环境下, 组织作为一个适应性系统的中心问题是探索 (e x p l o r a t i o n) 新的可能性和开发 (exploitation) 旧的确定性。由于现实中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及消费者偏好的经常变化等因素, 都构成了对组织结构和战略的矛盾需求, 因此, 许多成熟的企业面临的挑战, 是要在探索新的不确定的机会的同时, 继续维持其现有的业务。

开发性学习属于一种增量性 (incremental) 学习方式, 它建立在系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事实上, 短期竞争需要对现有知识进行挖掘, 开发性学习就是“利用已有知识”。复杂系统中模块化搜索策略的短期的开发性学习优势十分明显, 各模块能够同时并行高效地进行增量搜索和学习, 使系统在短时间内处于竞争的有利状态。

探索性学习则是一种突破性 (radical) 学习方式, 是基于迥异于当前系统所含有的知识。面对环境的重大变化, 组织成败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 就是组织的探索性学习能力。探索性学习就是“追求新知识”。在竞争动荡的环境中, 模块的“即插即用”的性能扮演了一种探索性学习的角色, 即通过比较与竞争对手的模块的性能优劣, 系统可以对现有的单个模块进行完整地替换, 使用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新模块。

March (1991) 认为现实中的组织需要在上述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活动之间实现权衡, 从而确保组织的短期和长期的绩效。大量的研究证实, 同时追求探索性和开发性搜索和学习的组织能够获得卓越绩效和增强其长期的生存能力。

2、复杂系统中的模块化搜索策略

John Holland (1992) 提出“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这一概念时认为复杂系统中应存在一种适应性的机制, 这种适应性的过程所带来的一个特殊的挑战就是如何做到对现行实践中知识信息的开发和对其它行为的探索之间的平衡。从上面分析已可以看出, 模块化似乎能同时处理这种挑战, 对于这个假设, 本文通过使用组织绩效地形图理论进行分析验证。

通常地, 为了简便并且不失一般性, 假定组织的N个决策变量仅有两个状态0和1, 从而整个问题空间的处理方案有2N种。系统进行模块化分解后产生m个模块, 每个模块所包含的决策变量构成了对应的决策序列, 而不同决策序列值的输入导致不同模块绩效值的输出, 整个系统绩效值又由各模块绩效值所决定, 公式如下:

其中Ω:系统绩效值;ai:第i个模块的绩效值;aij:第i个模块与第j个模块的相关性对系统绩效的影响值

在模块性的结构下, 各模块可进行并行地增量性搜索。在绩效地形图上, 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处在某一点的组织, 通过比较附近地势的斜率, 决定是否进行“步进式”的迁移。模块化设计下的这种开发性学习模式能促使系统很快地到达地形图上其附近的一个局部顶峰。

然而在动荡的环境中, 绩效地形图的局部顶峰和低地是不断变化的, 一旦到达次优稳定平衡状态, 那么所有模块化设计使系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的惰性, 陷入了能力陷阱, 即各模块因为成功的经验将拒绝进行进一步的搜索和学习, 组织系统甚至因此滑落至变化后的绩效地形图的低地, 在动荡的环境中失去竞争地位。

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是克服能力陷阱的一种机制, 其作用在于使系统脱离于原先粘滞的次优稳定平衡状态, 为之后的组织搜索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利的起点。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使系统整体的绩效变低, 但由于克服了能力陷阱, 系统能够在一个新的起点继续通过增量性搜索寻找附近的绩效顶峰, 使得系统找到全局绩效顶峰的概率大大增加。

因此在处于动荡环境的复杂系统中, 模块化的增量性搜索和替换性搜索过程具有互补性, 若交替使用两种搜索过程, 即使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 组织系统也可达到较高绩效水平。

3、偏模块化和偏一体化设计下的模块化搜索策略

系统的设计者一般并不拥有关于系统真实决策结构的完全知识, 他们往往只是通过猜测来确定系统最合理的划分, 即上述理想的模块化设计很难实现。Ethiraj和Levinthal (2004) 认为, 系统模块化设计不是“精密科学”, 并不追求最佳方案。

假定一个复杂系统固有的决策结构应划分为M个模块, 系统在实际模块化分解后, 若模块数量m大于M, 则称这种分解为偏模块化的设计;若模块数量m小于M, 则称作偏一体化的设计。

当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属于偏模块化的设计时, 即因为认知有限, 设计者设计的模块数量多于最理想的模块化分解情况下的模块数量, 这就意味着原本应当隐藏在模块内部的一部分复杂性被分割出来作为“可见的”的界面, 模块之间的影响因此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设计规则。

因此使用偏模块化设计的问题解决型组织在采用探索性学习模式时, 即对某模块进行比较和替换, 由于改变了此模块所有的决策变量, 其中包括与其它模块共用的界面, 因此替换过程将会直接破坏与此模块相关联的各模块之前所进行的增量性搜索积累的绩效高值, 进而使系统绩效也处于低水平。总而言之, 偏模块化设计情况下, 开发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作用是互抵消极的, 分解的模块越多, 模块增量性的搜索和改进越可能遭到模块替换的破坏。开发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很难处于一种平衡。

偏一体化设计与偏模块化设计相反, 是可看作是理想模块化分解的一些模块进行合并形成大容量模块, 即使原先的部分界面隐藏在新的模块之内成为隐藏信息, 用于平衡开发性和探索性学习的模块化搜索策略仍然适用。但偏一体化设计使各模块容量增大, 将不利于组织搜索的速度, 并承担着决策者无法处理模块内复杂性的风险。

三、总结与启示

本文将各类组织看作是不断进行搜索和决策并解决问题的系统, 而模块化实质上是借助复杂信息的隐藏和模块的分解的解决问题工具。在理想的模块化设计条件下, 模块化并行设计和即插即用的特性能交替发挥作用, 作为开发性学习模式的并行模块搜索与作为探索性学习模式的模块替换具有互补性。

然而, 由于组织设计者的知识所限, 组织系统往往无法进行理想的模块化设计。本文通过分析发现, 偏模块化结构容易使系统产生决策混乱的局面, 探索性学习将破坏开发性学习积累的优势, 出现不平衡的发展;而偏一体化结构仅仅降低了系统的增量性搜索速度。因此, 在组织系统的各层面, 组织设计者应倾向于构造偏一体化的结构, 进行宁缺毋滥的模块化分解。

摘要:模块化研究的出现和发展是处理组织系统复杂性的迫切需求, 在一种新型的问题空间视角下, 组织系统的模块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些相对独立的子问题的过程。关于采用一体化和模块化及二者的性能比较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从模块化设计的“探索性—开发性”搜索和学习的平衡出发, 找到了一种合理的模块化搜索和组织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复杂性,模块化,一体化,组织学习

参考文献

[1]、Baldwin, C.Y., K.B. Clark. Design Rules: The Power of Modularity [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2]、青木昌彦, 安藤晴彦.模块时代: 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3]、March, J.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 .

[4]、Sigglekow, N., Levinthal, D.A. Es-caping real (non-benign) competency traps:linking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o the dynamics of search[J]. 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05, (3) :85-115.

[5]、Levinthal, D.A. Adaptation on Rugged Landscape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 (43) .

《学习园地》框架设计 篇8

全球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快速变化表明,当下的教育系统必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可以给学生提供应对后现代生活挑战的能力素养和知识。对教师来说,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工具。教师应该如何发展不断变化的TPACK知识,已经成为TPACK研究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以色列研究者基于TPACK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TPACK—自主学习”模型,目的是帮助教师运用“TPACK—自主学习”方法,把自主学习整合到TPACK中,以调查在课堂上使用技术和建构主义基于TPACK的课程设计辅助他们时,是否影响他们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效能教学信念。

研究表明,教师的信念并不总是连贯的,它们有时会有冲突,因而帮助教师把信念和实践连接起来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整合技术的自我效能信念,可以强烈地影响他们如何概念化自己的教学,如何设计课程,以及如何在课堂上使用TPACK。因此,在教师开始解决如何在课堂上应用TPACK的问题之前,提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技术自我效能信念系统的认识极为重要。

本文将对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基于“TPACK—自主学习”模型的职前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的经验及教训加以介绍,以期对我国实践提供参考。

●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基于“TPACK—自主学习”模型的职前教师培训

教学信念通常被分为两个分支的概念:知识传输和知识建构。如果教师认为知识是内容的传输,他们可能就会把教学概念化为被传递的产品。同样,如果教师认为知识是个人建构的意义,他们可能就会把教学概念化为一个强调学习过程的丰富环境,这种观点把学生和教师设想为学习共同体的一部分,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产生于交互、反思和经验中。

“TPACK—自主学习”方法来自自主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把教师整合技术的自我效能作为自主学习的一部分,“TPACK—自主学习”模型试图通过TPACK成分、自主学习注意事项和基于技术教学的动态融合来指导教师,它主要强调强化教师的理解能力。例如,理解信念在教师的选择、决策和行为中的角色;设定目标,确定使用技术的相关主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机工具;选择以学生或者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最后,为了评估目标、过程和成果反思信念、决策和行为。

“TPACK—自主学习”模型的目标是让教师(职前或在职)参与到基于Web的超媒体环境中。作为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的环境,超媒体环境给职前教师提供了新的体验,允许他们使用建构主义方法学习和讲授科学主题。教师可以使用文本、图片、动画和视频获取信息,超媒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熟练设计课程的虚拟环境,教师可以实时地跟着做。超媒体环境为实习教师提供了一个使用自主建构的知识和协作学习模型进行学习和教学的机会,并给他们提供机会去观察其他教师如何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去设计基于TPACK的课程。

“TPACK—自主学习”超媒体实践包含小组讨论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反馈,其目标是为了强化实习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念,通过练习理解和设计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技术自我效能感,这些理解和设计是TPACK任务取向的一部分。通过向同行解释和阐述自己的思想,“TPACK—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检查他们自己的思想,提高对TPACK实践的认识。

● 基于“TPACK—自主学习”模型的职前教师培训实施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设计和目的

本研究通过在同样的超媒体环境中使用“TPACK—自主学习”模型,帮助职前教师把自主学习应用到TPACK中,检查使用“TPACK—自主学习”模型是否比单独使用TPACK方法在以下方面更有效果:一是开发职前教师两个方面的信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念及整合技术的自我效能信念;二是提高职前教师使用建构主义方法进行基于TPACK的课程设计的能力。

2.研究方法

样本包含96位以色列实习教师(60%女性,40%男性)。他们参加了12周的专注于超媒体的有关设计基于Web的学习活动课程。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两年有规律的培养计划(学科内容知识——CK)。学生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TPACK—自主学习”训练(n=47),另一组只接受TPACK训练(n=49)。就年龄、主干课程的平均绩点、个人背景特征(性别、经济地位、种族划分等)和其他的研究变量而言这两组没有显著区别。

3.研究过程

TPACK—自主学习小组和TPACK小组均接受一学期共14次的研讨会学术讲习班教育,每次学术研讨4小时,共56个小时培训。他们接受相同的教学法、理解任务和设计任务。

TPACK—自主学习小组(第一小组)同时使用自主学习和提示性语言。强化职前教师对TPACK的领悟能力和设计能力。对于领悟能力任务,教师从学习者的观点分析七个展示课堂情节的视频片段。对于设计任务,他们从教师的观点设计了七个基于Web的课程。第一小组用问题提示语指导参与者使用超媒体自主学习。

这些参与者在网络论坛上分享他们的基于TPACK的理解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他们把根据提示语做出的回答发送到论坛上,他们可以在这个论坛上接收反馈并且对其他人的答案做出反馈,也可以随时在论坛中与同行谈论他们的设计过程。

TPACK小组(第二小组)的职前教师接受与TPACK—自主学习小组职前教师同样的教学理论,在他们的实践练习过程中,TPACK参与者被要求解决与在同样的超媒体环境中的TPACK—自主学习小组同样的理解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TPACK小组被鼓励通过小组讨论和论坛解决他们的问题,但不对他们使用提示语。两个小组的唯一区别是接触的自主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实践不同。

4.教学信念、自我效能和TPACK设计变量的测量

该研究使用了三个变量:教学信念、技术自我效能感和基于TPACK的课程设计。

(1)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是前后测工具的名称:使用比喻描述关于理想型教师/学生的信念。这个工具包含四个比喻,参与者被要求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描述了理想型教师/学生的隐喻,然后写一个陈述解释他们选择的理由,四个比喻也呈现了四种类型的知识建构:

A.比喻描述的理想型教师。

(a)知识传输类型——教师被设想为一个知识的漏斗。

(b)建模类型——教师被设想为一个导游。

(c)授权类型——教师被设想为一个在花园中培育植物的园丁。

(d)自我建构类型——教师被设想为一个学习工具的提供者,希望学生像他们一样建构知识。

B.比喻概念化的理想型学生。

(a)传输——学习者被设想为一个将被填充的空空的容器。

(b)建模——学习者被设想为一个游客,一个带着导游的游客。

(c)授权——学习者被设想为一株植物,可以经过培育成长、开花。

(d)自我建构——学习者被设想为一个独立的登山运动员。

参与者对他们选择的比喻进行解释,根据他们的解释确定了两类选择的理由:一类是学习中心理由,即关系到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另一类是学习过程理由,即学生学习兴趣和师生关系的理由。研究人员对20%的参与者的答案进行了评估,内在信度结果显示学习中心理由与学习过程理由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2)整合技术的自我效能信念

职前教师整合技术的自我效能信念通过Michalsky和Kramarski编制的前后测自我报告问卷进行评估,问卷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技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能力,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信念。

(3)基于TPACK的课程设计

参与者被要求设计两个单元的学习课程,包含关于全球变暖效果的基于Web的学习。研究者使用四点编码方案,基于三个标准评估参与者的表现:①4分——清楚涉及到“TPACK—自主学习”的方法。②3分——把学生看作中心,但是没有清楚地证明使用了建构主义方法。③2分——参与者没有清楚地把教师/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没有证明使用了技术。④1分——基于技术学习课程的中心是课程内容或者是教师。

● 研究结果及分析

1.理想型教师/学生的信念

从三个方面分析职前教师的信念:①信念频数分析;②学习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视角下参与者选择比喻的理由频率;③学习过程分析。最后用卡方测试检验现有的TPACK—自主学习小组和TPACK小组之间的频率是否有显著的区别。

结果显示,在他们现阶段的专业发展,职前教师关于理想型教师/学生的信念还没有充分形成。然而,实验干涉后,我们发现两个小组关于理想型教师和理想型学生的信念有明显的不同。TPACK—自主学习小组超过一半(56%)的职前教师认为理想型学生应该建构知识,理想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53%),TPACK小组认为理想教师应该建构知识(20%)和理想型学生应该建构知识(24%)的参与者的百分比较低。研究发现TPACK—自主学习小组成员有一个清晰的信念系统。然而,TPACK小组教师似乎没有清晰的信念系统支持他们对比喻1到比喻4的选择。

2.比喻信念选择理由的分析

研究结束时,TPACK小组参与者更多地以教师为中心选择理想教师和理想学生。相反,TPACK—自主学习小组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选择理想教师和理想学生。

就理想教师而言,TPACK小组强调了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TPACK—自主学习小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由选择理想教师的人数减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由选择理想教师的人数增多。他们提到师生关系时,更强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把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归因于学生角色的重要性。相反,TPACK小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由选择理想教师和理想学生时,他们强调把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归因于教师的角色。

3.技术自我效能感信念

与TPACK小组相比,当职前教师在超媒体环境中熟练了“TPACK—自主学习”模型时,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技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结果显示,“TPACK—自主学习”框架能让参与者建立一个连贯的基于建构主义观点的信念系统。

4.基于TPACK的课程设计

根据编码方法,高分(3~4分)指向建构主义教学信念,有建构主义信念的参与者们把TPACK建构看作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相反,低得分的TPACK小组持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信念,他们把TPACK的建构看作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结果显示,TPACK—自主学习小组(平均得分3.4)在课程设计方面比TPACK小组(平均得分2.9)做得好。

研究前,两组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的评估表明他们的信念没有显著差别。研究结束,TPACK—自主学习小组较少地相信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更多地相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信念是TPACK—自主学习小组获得的一个重要的信念。研究结果表明教学信念可以逐渐改变。当职前教师使用不同的问题提示语时,他们的知识块和信念不断更新。

另一点有趣的是,在研究的开始和结束,两个小组都持有理想型教师/学生的授权类型比喻的信念。尽管这个观点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性,但这两个组对这种教学法的看法不同。TPACK参与者从理想教师的视角出发,认为它是一种有用的教学法,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负责任的,他们应该控制学习过程。相反,TPACK—自主学习小组从理想学生的角度看,强调增加学生的自主权和对学习过程的责任感的重要性,从他们的陈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强调学生创造学习兴趣和发展师生关系的角色。

● 该项目实施的启示和展望

超媒体“TPACK—自主学习”模型对不同区域的职前或在职教师的技术教育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意义:在理论方面,这个研究利用我们对教师信念的概念理解作为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因素可以明确影响课堂上TPACK的使用。在实践方面,自主学习问题提示语帮助教师反思他们的教学信念和决策实践,这些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建构TPACK的能力,提升教师在课堂上的TPACK实践的增值。这些提示语也可以轻易地适应不同的教师培训项目和技术环境。该研究的结果支持当前TPACK方法在实习教师的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强调强化职前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念和技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当前的研究集中在培训中的职前教师,下一步将会在这些职前教师的第一年教学中跟随他们,调查他们接收的“TPACK—自主学习”模型的培训如何作用于他们的课堂实践。通过更大的样本和不同的TPACK方法,继续调查教师的信念和他们的TPACK活动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应该侧重于方法或工具,这些方法或工具可以帮助严格地识别和评价不同的教师信念,调查他们的信念如何支持他们使用TPACK应对复杂的课堂环境。

上一篇:承包协议模板下一篇:湖北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模拟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