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语文的反思性教学(精选8篇)
【内容提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可通过各种途经去实现。基于初一学生的年龄与认知能力特点,我们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通过共同研讨,确立了“实施同步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的课题研究方案,希望通过实施与教材的同步阅读,最大程度的激发初一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夯实课内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词】
同步阅读、探究选文、研读比较、方法指导、自主学习、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可通过各种途经去实现。基于初一学生的年龄与认知能力特点,我们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通过共同研讨,确立了“实施同步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的课题研究方案,希望通过实施与教材的同步阅读,最大程度的激发初一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夯实课内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本课题研究方案实施已初见成效。下面是我们实施本课题的具体过程。
一、确定研究方案
在开学初,本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就围绕阅读课题研究方案展开了多次集体讨论。初一的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感觉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知觉在精确性和概括性上也有所发展,不仅能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而且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注意力比起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已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工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记忆力由机械记忆开始转向理解记忆;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这些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鉴于初一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我们初步确立了“立足课本,同步拓展”的基本方向,依托教材,开展相应的同步阅读训练,以此来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标。
二、开展同步阅读 1.合作交流,探究选文
提起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资料,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书店里种类繁多的阅读类书籍,如何在这数量庞大的书籍中理智的选择,是一道难题。我们备课组的全体老师经过反复的比较与商讨,明确了同步阅读选文的标准。
我们的选文,是对每篇课文的迁移和拓展。它们或与课文的主旨息息相关,或与课文的作者密切相连。看到它们,学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在课文之外,将阅读的视线延伸到更远、更深的地方。
我们的选文,还贴近语文考试的选文方向。语文考试的现代文阅读,一般都很注重选文的人文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大多数的选文文质兼美,让考生在做题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一次无言的洗礼,对考生产生极为有益的影响。我们的选文,无论从主题思想、文章风格、文体特征,还是从文字表达、篇幅长短等方面,都力求贴近语文考试的选文方向,让阅读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活动与积累,力争让学生做到“开卷有益”。
我们的选文,还具备“美”与“新”的特质。选文文美情真,“美”的标准与风格各异,或柔美、或壮美、或情感美、或哲理美、或智慧美、或底蕴美,不一而足。只要文中有一点能悄然走进学生的内心,能够与纯净、稚嫩的心灵产生共鸣,那“美”释放的魅力就会彰显无遗。同时,选文又都是鲜活的,大部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也有一部分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然而却历久弥新,这样的选文多数为大家之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感受那些有着丰富底蕴的大家之情怀,能加深对大家的了解,从而有益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益。
2.研读比较,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探究、选择了同步阅读的选文之后,我们备课组的主要工作转移到研读、比较教材与选文的异同点及方法的指导上。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这篇文章选材精巧,结构别致,思想深邃。《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初一,文章叙写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的经历。文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且还固执的认为玩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作的玩艺,他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风筝,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偷偷摸摸做好的蝴蝶风筝。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时隔20年之后,突然又闯入了“我”的记忆之中,犹如一把小小的匕首,时时割划这“我”的良心。痛苦的“我”渴望得到补救的机会,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最终的结果是心灵的惩罚依旧,而且平添了一份心头的沉重与悲哀。这篇散文之中,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深深的自省与解剖,有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抗议,还有对小兄弟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无怨恨的深沉感慨。针对本文的内容与特点,我们选择的同步阅读训练题是甘泉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挂在墙上的童年》记叙了“我”粗鲁地对待偷偷放风筝的儿子,要撕毁儿子的风筝。最终是母亲解围,提议把风筝挂在墙上,让孩子以后再放。儿子从此再没有提放风筝的事,“我”和妻子赞许儿子的自制力和有志气。然而,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我”和妻子百感交集,心酸不已。这源于儿子的一篇作文《挂在墙上的童年》,在作文中,儿子记叙了那段往事,他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很能理解父母的一片善心。儿子在作文中写道“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也没有我的。我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的挂在墙上!”更让“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怎样,儿子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我”的心中涌起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无限惆怅的望着蓝天上的风筝„„
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它们的异同点。两篇文章都叙写了一段关于风筝的往事,都是多年后满怀着复杂的情感而作,都蓄满了对被虐杀的亲人的无比愧疚、悔恨之情,被虐杀者都有出人意料的“驯良”。在写法上两篇文章也有极为相似的地方,都是从环境描写写起,以环境描写结束,都是由眼前的风筝引起一段关于风筝的苦涩回忆,并且回忆的内容大致相似。文章的不同之处有被虐杀者的身份不同,一个是小兄弟,一个是儿子;主题也有所不同,《风筝》的主题深刻,内涵极为广泛,呈现出不同层面的信息。《挂在墙上的童年》的主题比较单一,主要是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深深愧疚及自己的深深自责与反省。引发作者的愧疚之情的触发点也不相同,《风筝》是在“我”接受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之后引发了无穷无尽的自责、悔恨;《挂在墙上的童年》是“我”无意中看到了儿子写的一篇作文后勾起了“我”的辛酸和自责、愧疚。明确了这些异同点后,就能从主题、选材、写法、语言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来学习这两篇文章,在立足课本的同时,有效的利用同步阅读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探究了选文,进行了方法指导之后,就进入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已经知道的阅读方法,积极、主动、智慧的投入同步阅读训练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性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的同步阅读训练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在这一阶段,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同步阅读训练,如同步阅读练习、测试、学习自评、开展拓展阅读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夯实了课内知识,提升了阅读能力。
三、考察实施效果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实践,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是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教授所说的一段极有见地的话。我们的教学、教研工作,不论形式怎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我们期待通过实施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同步阅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通过试题测试、能力展示等途径,考察了同步阅读实施的效果。让我们欣喜的是,经过一年的同步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兴趣浓了,视野拓宽了,课内知识理解更深入了,阅读能力逐渐提高了,同步阅读训练已初见成效。
一、编活教案
我们现行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 贯穿着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三维”教育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站在新课程标准的角度下挖掘教材, 成为新课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较, 明显难度降低了, 但是知识面宽了, 这样就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 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分层教学, “让优等生吃好, 让后进生吃饱”。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 拥有源头活水, 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编入教案中。通过精心设计教案, 使我们的学生一个也不落下, 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激活课堂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县城“卫星”地带, 所以一些家庭条件好点的学生或者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孔雀东南飞”到了条件好的小学去接受“优质教育”, 留下了很多的后进生, 要想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 为人师者, 任重而道远!但是笔者相信, 只有不称职的教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我们用心去教, 用爱去感化他们, 尊重每一位学生, 坚信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笔者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认识, 立足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我们语文教学课堂中来,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其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我们可以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 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 将语文知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让学生有耳濡目染的感觉,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 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有效提问, 拓宽学生思维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创新源于“质疑”和“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科学地进行提问也是一门学问, 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一定的技巧性, 如果教师善于有效提问, 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 敢于探索创新, 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索知识, 还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或已有的知识水平, 提出对应难度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激情四射。
四、多元评价, 搭建师生互动和谐的平台
赞美是学生心灵的雨露。赞美会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小朋友的心田。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 评价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我们不要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正面评价, 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进步, 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评价, 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满足,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价值, 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教师一个和蔼的笑容或者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动学生进一步刻苦努力学习, 我们绝对相信, 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机会, 他们一定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朱良华.刍议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过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的科学化设计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单包括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方式,还包括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目前,针对教师教授知识的方式相对较多但主要还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仅被动接受,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因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的考虑教与学之间的联系,革新教学方式,对教学结构进行科学化设计,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二是思维形式。所谓思维形式,其中包括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及运用的形式,包括教师教授知识的形式。由于教师的知识丰富程度、人生阅历及所属年龄段的思维形式均高于学生,因此,在实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对学生产生较大启迪作用,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关键手段。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教师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正面而有效的影响。
三是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对语文认知的能力,还包括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即写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自身喜好,不自觉对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有所侧重。因而教师在今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观察自身侧重的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均衡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
目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自身学历和教师教学经验。一般而言,教师学历高低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较大影响,通常表现为教师的学历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往往越好。学历较高的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活动期间,能够对教学内容中的对象进行准确分析,同时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有着较大的专业优势。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高学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把握使用的教材,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良好掌控。同时,学历较高的教师,其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想象力相对较强,能充分调节课堂气氛,并能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学历较低的教师往往不具备这些素质。
第二,外部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正常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及试卷等进行批改、分析、反馈与讲解。部分教师还担任学校或者年级某种职务,因此其可利用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备课质量下降,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学效果有相对较为显著的差别。不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同,校园内的学习氛围相差较大,同样会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
第一,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优化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氛围等进行综合考虑,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方法等进行系统指导,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应对教师备课情况、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等进行整体考量。一般而言,教师日常工作的评价相对较为简单,然而对教师潜意识侧重方面的评价,困难程度往往较大。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只有将教师的日常工作及隐性工作有机结合,并与学校发展及学生进步相联系,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真正增强。
第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影响因素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教师及学生往往要面对较多突发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期间,应对该类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不应仅靠定量分析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判断。在对实际课堂教学进行评估时,对于没有发生变化的因素可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定量分析。而对于较为开放性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性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针对性,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行,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执行多元化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正确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应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教师教学状态、教师精神面貌等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加强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努力探索全新教学方式,逐步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切实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茂芝.语文新课程: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2] 马秋芬.尽情游戏,快乐识字;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05)
摘要: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编写的,供学生预习、上课、复习及教师教学之用的导学材料。它是涵盖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的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案导学;优势;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充满生机与活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开放性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我们认为应从学生出发,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逐步取代传统的“教案”,这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反思这两学年的实施情况,笔者认为学案导学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案导学的优势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在学生的学案中,第一项就是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教师对本节课的目标设计的阅读,明确了应该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道了能力提高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知道了一节课自己该学什么,这样学习起来精力更充沛。学案将教师的教学思路展现给学生,学生集中精力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了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教学效果更好。
(二)较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上的最大梦想。我校班级人数高居不下,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我们更是感到焦急和乏力。学案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班额大、学生差距明显的教学难题,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基础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引领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的自学提纲,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目标要求下展开自己独特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各有所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学案导学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课前已做了“教学案”,已学会了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的讲授就不必面面俱到。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已学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不讲,巡查指导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把学生的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作为讲课的重点。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沿着学案引领的具体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成为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第一主人。也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挖掘灵感,享受教育。
(四)为学生探究问题搭建了平台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它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
性、参与性。学案将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将问题作为自己探究的课题,通过阅读、思考、实验、交流等探究手段来初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优化。
(五)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编写学案的本质就是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整合过程。教师从新的理论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学案的编写及实施教学,这无疑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挖掘优质学案和实施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使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也得到进一步的转变
(六)有利于集体备课的落实和打造团队精神
原来的集体备课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仅仅讨论一下,对个别较难的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做不到本学科内的资源共享。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实现了同一备课组内部的资源共享,无论是从新课的讲授思路,重点、难点的突破,还是练习题目的选择、讲解等都经过了同组教师的充分讨论,这就使得集体备课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同时,教师在合作备课的过程中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促进了相互的感情,有利于团队精神的打造。
(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密度
一份学案在手,目标明确、话题集中,可以丢开辅导资料,甚至可以
丢开课本,便于教师打开思路,全面引申,学生则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使教与学、说与思、说与做配合紧密,节奏快、效益高。
(八)可以弥补我校硬件设施短缺问题
数学是我们护理类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学校对文化课的教学设施的投入相对薄弱,而学案编写空间很广。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料、图片、问题、练习题等呈现在学案上,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课件,并且具有保存永久的优势。
二、学案导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案的预习尚需落实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自主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加之学生到了职业学校后升学压力消失,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自律性较差,常常没有对学案进行自学,导致教师在学案实施中遇到尴尬和困境。因此,我们今后必须加强对差生课前预习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难度较大
由于学生层次差别较大,学案又是统一的,学案编写过程中,既要兼顾知识的难易程度,又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因此这个把握好“度”的问题,是教师需要重点注意的。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多听取不同层次学生对学案导学的意见和建议,最大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同学学习的需要。
(三)存在限制教师个性张扬的问题
由于实行统一备课,使用同样的教案学案,这样容易造成教师教学风
格模糊的弊端,如何解决资源共享与个性教学的矛盾,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龙洞小学
罗祖燕
新课程中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说明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化。学生从真正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了主动探究者。随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那么通过我对近几年高效课堂的教学的实施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给孩子们足够释放潜能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在实施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一、预习引领环节不能掉以轻心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一个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 那么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才是学生真正学习的开始。所以我认为预习引领环节是非常关键,当我们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后,想想在短短的八分钟里,有多少能真正掌握呢?我们在就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从纷繁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去捕捉信息,然后进行思考,质疑。形成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查资料,可以大胆地猜想、验证、交流讨论,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要学生学会学习,单靠那几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尽管是低年级都有必要让学生课外自主去学。
二、调查学情很关键
试想:在我们的课堂上能提出问题,大胆展示问题的学生有几个?其他的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吗?我想在预习引领过后,再加上自己的认真地预习,思考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问题吧。其实只要我们给孩子们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谐环境,鼓励孩子们敢想敢说。尽管孩子们提的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或超简单我们都不能加以打击,要多给孩子们一些帮助,多一些宽容。让他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大胆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才能形成我们本节课的有效导学计划。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效课堂要求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给以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查资料、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对子交流、小组讨论、自我展示、师生及时纠错、师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真正把课堂还给小主人,尊重小主人。
四、让孩子们去展示自我
我们知道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这个大舞台就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课堂检测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 也是学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检测时我就让优等生出题,由他们抽同学上黑板展示,如果抽上来的学生还不能够解答的,就一对一进行帮扶。课后巩固也是让学生自己出题展示在黑板,我就把关。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有个同学就出了一题53除以2这就超出学生学习的范围,这时我就适当给改一下把2改成7不是就可以了吗?再比如学习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时,我还担心孩子们不能举一反三,没想到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编题来考考同学呢,而且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兴趣高涨,这不就是能力的一种提高吗?
优点有:
①鉴于知识容量较大,及时对第四课第四框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安排,把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放到下节课讲,使得课堂的节奏很从容,内容的探究也更加的深刻。
②一条线贯穿整节课,使得课堂内容条理清晰。
③活动设计符合初三学生特点,层层递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探究讨论之中,也慢慢的在渗透、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整节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过渡自然而不生硬,师生共同探究有关知识,课堂氛围好。
⑤本节课以在黑板上画航天飞机结束新课,既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一些遗憾的地方:
①理论性的东西太多,师讲解的地方依然有点多。
一、依据历史事实, 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 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 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历史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 当然, 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 但这些史实史论是在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 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 具有科学性。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 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 忽视否定基本史论、基本史实。
扬长教育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态度, 要关注史学动态, 查阅历史资料, 敢于质疑;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指导学生创新的方法。如, “经济危机”在旧历史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然而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会主义国家也难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依据历史事实, 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 以史为鉴, 以史明智。
二、合理突出主体, 发挥主导作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 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 是“填鸭式”的要学生学。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 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体,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部分教师却误解了这一观点。误以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展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 把教师授课逐步变成了学生讲课, 把过去的“填鸭式”的历史教学变成开放式的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可以展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地方。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思维活跃的优点,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有时会因为狭隘的知识面和阅读面的原因, 会出现学生思维局限和钻牛角尖的现象。例如, 在学习“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时候, 让学生自主探究, 他们最多只能认识到拿破仑战争的革命性和侵略性两方面, 很难总结出拿破仑战争“加快了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历史进程。这时候, 教师的点拨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在扬长教育下, 历史教师需要灵活应变。
三、利用信息技术, 注重教学效果。
扬长教育强调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件, 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巨大的优势, 体现了扬长教育的要求。而部分老师简单地认为, 要把各种多媒体技术用上, 才能体现扬长教育, 体现现代教育, 于是几个简单的历史问题就利用复杂的多媒体技术。个别教师一节历史课件就做了四十多张PPT,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各种效果, 包括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没有考虑一节课才四十多分钟, 学生能否消化得了。
前苏联教授巴克拉诺夫指出:“采用电化教学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离开了这些, 电教媒体也就谈不上比传统媒体的新与优。”在历史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应定位在“辅助使用”上, 不要追求形式, 为电教而电教, 要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扬长教育中注重教学效果。扬长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化教学的特长和优势, 而不是用另一种手段, 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搬套到课件上。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的时候, 运用PPT的动画效果制作三个航海家航海开辟的新路线, 比起旧的教学工具生动形象, 更清楚地显示各个航海家所经过的路线, 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和过程。
四、融入新历史观, 重视人文精神。
旧的历史教材体现的唯物史观是片面的、教条的, 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扬长教育的实施, 历史教师十分关注课程观念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却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更新, 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 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 也不利于学生历史考试的发挥。纵观近几年佛山地区历史中考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 如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等。因此, 新时代要求和考试推动下, 迫使我们在扬长教育中融入新史观。
历史新课标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塑造健全的人格,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发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也是我们历史实施扬长教育的最高目标。然而传统的教条式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 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 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报应, 漠视恐怖事件对生命的吞噬。又如, 中国“大跃进”中饿死了很多人, 有的学生却认为有利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对生命权的不尊重。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 我体会到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 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反思, 我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反思, 不断探索, 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谭小林.《多元智力与扬长教育》.《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东西,只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制定相应的解决计划和实施步骤,认真改革自己的课堂,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完善自我。往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能加深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和自身教学的认识,而且一个问题解决了自己又会发现另一个新问题,从而不断地进步。在经过更进一步的反思后,可以形成自己的反思性教学报告和教学论文,使自己质变为研究型教师。
反思的基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认识和分析,这一切不是空中楼阁、凭空杜撰,需要有长期的课堂观察、记录和经验的积累等。如何进行这些必要的准备?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第一,日记。教师在一天或一堂课后,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反思基础。教师可与自己的同事在这一基础上展开讨论。
第二,课堂观察。这主要是以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
第三。同事评价。这种评价与听课相似,要求听课者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在课后相互交换意见时,焦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行为,而不是教学对与错的问题。
第四。录像。观看和分析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是教师培养自我意识能力的手段之一。
第五。教学行为研究。由于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教学的过程,那么教师教学活动的发生就建立在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之上。
第六,教学博客。每节课后、每天或每周在网上记载自己的教学心得,并提出自己的反思,供其他教师探讨,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诲。这是一个大范围的讨论,可以听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的意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络的兴起提供了新型的现代化的反思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思路。
在这些方法的实施中我们还要注意如下的策略:
第一。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常规教学依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不能超越原有的教学传统;反思性教学注重对原有经验的批判性反思,这样才能不断体现出教育创新。但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和教学经验的反思需要根据一定的理论而进行。这里就要强调“两次反思”,将教师已有的经验上升为先进的理念,或凭借先进的理论依据加以完善,将教师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第二。观摩与讨论。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思维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与学生进行讨论,他们是直接的课堂参与者,对课堂的优缺点他们很有发言权。课后的问卷、谈心或检测都是很好的反思的依据。
第三。体验与撰写反思札记。为了让教师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环境,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的思考与体验。体验意味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自觉体悟和反省,体验使得反思性教学超越单纯的技术或方法论层面,而成为教师的存在方式和专业生活方式。我们教师要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相关的理论,制定对策,体验自己的理念,及时做好笔记,尤其要学会研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或通过专家的指导等对问题进行界定,进而上升到课题的研究。
【实施语文的反思性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06-25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10-22
小学语文作业改革实施方案07-24
小学语文校本研修实施方案11-09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学设计与反思07-16
初三语文的教学反思06-26
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07-01
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