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推荐8篇)

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篇1

近年来,上杭县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目前,该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今年,上杭县已确定食品安全可追溯示范点省级2个、市级11个,散装食品监管示范点2个,其中泰阳广场示范点率先在全市县级示范点设立食品安全流通监管超市终端查询机。目前,全县24家超市全部建立食品进货电子台账管理,57家食品批发商全部建立电子台账管理,并向零售商提供省工商局统一的电子供货凭证,初步实现对流通环节食品来龙去脉的追溯。同时工商部门依托信息化手段,运用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系统,对333家食品经营企业开展网络巡查541次数、商品数量5344件,备案经销单位17家,所监测经营户100%上传食品流通台账,100%上传食品安全票证。(通讯员 郑志坚 林谦)YSXY

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篇2

为全面有力地保障农产品从基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跟踪和可追溯, 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保障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宾川县与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合作, 率先在全省以县域为单位开发建设以生产者质量控制和政府安全监管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为核心、以信息平台和安全档案建设为载体的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该平台建设项目分Ⅰ期和Ⅱ期进行。其中, 平台Ⅰ期建设设计开发了编码管理、产地管理、生产档案管理、检验检测管理、出口基地备案管理、考核年审管理和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等7个功能模块 (子系统) , 基本形成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和可追溯系统。平台Ⅱ期建设于2013年12月, 与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 Ⅱ期建设将进一步建设完善信息查询系统、农情统计管理系统、证照登记备案管理系统、检测体系管理系统、质量检测管理系统、预警应急管理系统、农资管理系统和农业综合执法管理系统等8个功能模块, 构建涵盖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应用完整框架[1,2]。

1 主要措施

1.1 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具体由宾川县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负责组织实施。各乡镇农业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各出口备案企业、县农业局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 密切配合, 共同抓好工作落实[3,4]。

1.2 开展调研和需求分析

一是调研宾川县农产品种植基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研宾川县农业企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情况, 提出合理的条码标识使用方案;三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 制定详细的管理平台建设总体规划。

1.3 签订合作协议

平台建设由宾川县人民政府委托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开发, Ⅰ期和Ⅱ期分别于2011年11月和2013年12月签订了合作协议。

1.4 制定平台开发技术方案, 精心组织平台开发

一是进行平台应用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与详细设计;二是软硬件设备、技术、数据库系统的选型;三是建立完善的开发环境;四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工作基础上, 开发应用系统的功能组件;五是对系统进行分块测试和整体测试, 并完成系统集成工作;六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应用系统的安装部署;七是开展用户的使用培训;八是根据用户反馈的意见对系统进行完善, 形成稳定的产品;九是试点运行, 结题报告, 项目验收。

1.5 制定平台运行方案, 确保平台顺利运行

为充分发挥平台在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业务需求, 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 2013年和2014年分别制定并印发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 (Ⅰ期) 运行实施方案》, 任务分工具体, 精心组织了实施。同时, 制定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用户操作手册》, 严格按照手册进行操作, 确保平台顺利运行。

1.6 抓实宣传培训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 及时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提高社会关注度, 为宾川县优质农产品的销售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开展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的后台管理员操作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三是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员、企业基地管理人员、农资经营者、农民的培训, 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购销记录, 田间生产记录, 农产品采收、收购、运输、加工、包装记录等相关信息档案, 详细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流向信息,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1.7 加大经费投入

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宾川县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 同时得到了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等省、州有关部门的经费支持, 目前已累计投入300余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建设。各级各有关单位、企业也加大经费投入, 确保档案建立及审核、信息录入、生产档案导入、系统维护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预计平台建设相关工作全面完成后需投入资金500余万元 (包括企业和乡镇的投入) 。

1.8 开展督促检查

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阶段对各乡镇、县级相关单位、出口备案企业的平台运行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 确保平台运行取得实效。平台运行管理列入农业系统重点工作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兑付乡镇、县级相关单位相应工作经费, 出口备案企业的平台运行管理考核结果与年审及项目申报等享受优惠政策挂钩。

1.9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为平台研发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宾川县早在1999年就率先在全省县级农业部门开通了“宾川农业信息网”, 同时于2006年开通了“数字乡村工程网”;二是在县农业局架设20兆的光纤建立区域网的基础上, 为平台运行单独架设了一条10兆的光纤, 配备了服务器等设备和机房等设施, 注册了域名;三是依托现有26户出口备案企业, 开展打码粘贴溯源标签销售;四是于2009年成立了宾川县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 2010年成立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加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牌子) , 2012年在全县10个乡镇分别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2013年成立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加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站牌子) 。完成了总投资360余万元的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 实施了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和省级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等一批相关项目。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开发运行提供了网络、机构、人员和技术等基础保障。

2 取得的成效

2.1 成功开发并顺利应用溯源平台

主要建设完成了“一个平台两个数据库”, 即构建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 建立覆盖宾川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地编码数据库和宾川县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档案数据库。整个平台系统包含以溯源管理为核心的7个子系统, 并免费服务于目前宾川县31户农业企业和将来新增的农业企业, 可溯源到宾川县10个乡镇、89个村 (居) 委会、1 212个村民小组、81 387户种植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质量安全信息。

2.2 生产档案数据库建设效果显著

一是建立了全县81 387户农户基础信息数据档案;二是完成了31户企业的码段分配及批次号建立工作, 为企业打印追溯条码和溯源查询提供了数据支撑;三是全面建立健全了葡萄、柑橘、鲜食蚕豆生产档案和26户企业备案信息档案;四是实现了溯源码打印、粘贴, 方便消费者查询。全县有21户企业采购了溯源条码打印机和打码纸, 已打印、粘贴溯源条码23 407张, 为消费者溯源查询提供保障。

2.3 种植户、企业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

通过记录生产环节活动、建立生产档案和打印粘贴溯源码进行标识销售, 种植户和企业进一步明白了主体责任, 生产加工行为更加规范, 投入品使用和生产环节更加标准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全县抽检农产品126个品种、10 296个样品, 检测合格率达99.54%。

2.4 提高了宾川县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建立源头可控制、过程有监管、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跟踪、质量可溯源、信息可查询的质量追溯体系, 消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推动了宾川县“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品牌的形成, 提高了宾川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宾川县农产品深受广大销售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购销两旺, 企业增加了效益, 农民增加了收入, 促进了全县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2.5 创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该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宾川农业信息网、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建立基于产地编码和溯源条码的质量安全溯源机制, 设置基于网络、触摸屏和二维码扫描的溯源查询通道, 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管理, 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模式, 完善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等多方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是创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创新性工程。以管理平台为手段, 全面有力地保障农产品从基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跟踪和可追溯,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从根本上提升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提高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2.6 实现了县域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以质量安全追溯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平台, 其产地环境数据代表全县所有农产品产地的土壤、灌溉水和空气的检测数据, 产地编码涵盖全县10个乡镇、89个村 (居) 委会 (华侨社区) 、1 212个村民小组、81 387户种植户, 产品编码根据农产品用途兼顾植物学分类进行编码, 共99个类别9 801个种类970 299个品种的农产品编码, 企业编码可满足县内外9 999个企业的编码要求。因此, 只要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档案, 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可实现全县区域范围内所有农产品的安全追溯, 而目前国内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多是单个企业或单块基地性质的。因此, 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信息量大、工作任务重、操作较复杂、运行要求高。

2.7 促进了宾川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质量安全追溯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的开发运行, 加上其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 为宾川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安全保障。2013年, 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4.93亿元 (其中种植业产值51.55亿元) , 农村经济总收入45.8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 100元。全县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均种植业产值分别为17 560元和14 378元, 2项均排名全省129个县市 (区) 第一。2014年, 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52.92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8 168元。

3 项目特点

3.1 创新性强

该平台构建涵盖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应用完整框架, 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2014年5月19日查新, 该平台在国内未见报道, 该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宾川农业信息网、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建立基于产地编码和溯源条码的质量安全溯源机制, 设置基于网络、触摸屏和二维码扫描的溯源查询通道, 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管理, 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模式, 完善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等多方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是创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创新性工程, 是国内领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该平台的建设, 可全面有力地保障农产品从基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跟踪和可追溯,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进一步提升宾川县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完善宾川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 推动宾川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2 可推广性强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是农民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 是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需要。2013年开始在葡萄产品上投入应用。平台免费服务于目前31户农业企业和将来新增的农业企业, 可溯源到宾川县10个乡镇、89个村委会、1 212个村民小组、81 387户种植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质量安全信息。2013年和2014年分别有21户企业成功应用, 其中宾川宽恳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已打印、粘贴溯源条码23 407张, 为消费者溯源查询提供保障。宾川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建成后,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积累了经验, 全省多个州、市、县纷纷到宾川县学习考察, 截至2015年2月, 共计接待外州县考察学习70余次, 接待人数达1 100人次, 中国商务部、中国质检总局、云南省农业厅、云南日报、云南经济日报、大理日报、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中国农业推广网、中国行业研究网、绿果网、汉丰网、中国商务网、新浪博客等多家部门和媒体网站给予了广泛宣传报道, 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2014年8月8日, 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参加了云南省农业厅组织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论证会, 并就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作了交流发言。

摘要:宾川县2011年起开发建设以生产者质量控制和政府安全监管为主线,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为核心、以信息平台和安全档案建设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通过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 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管理, 完善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等多方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全面有力地保障了农产品从基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跟踪和可追溯。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成效,云南宾川

参考文献

[1]黄芳, 余捷, 寇春雨.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查哈阳农场绿色水稻质量追溯系统构建为例[J].农场经济管理, 2014 (5) :23-26.

[2]马鸿健, 柳平增, 张耘凡, 等.我国蔬菜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研究现状[J].农业网络信息, 2014 (4) :54-57.

[3]周海霞, 韩立民.我国海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13 (1) :74-78.

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篇3

发展现状

成都是国际“美食之都”,也是川菜的发源地和中心,作为川菜主要原材料的猪肉日常消费量很大,全市每年猪肉消费总量约870万头,其中本地猪肉约770万头,外地猪肉约100万头,日均消费量2.4万头左右。

但是,由于生猪产品监管环节多,涉及5个环节监管部门,监管链条长,容易出现监管漏洞。传统的监管模式效率低、覆盖面窄,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新要求和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期望。

对此,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民生工程,在人、财、物上给予了充分保障,并结合《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提出了构建全市食品安全防控体系的总体思路和打造“食品放心城”的目标,通过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开办方的食品安全责任,引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加大现代科技在监管领域的应用,推进了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的不断创新,以改革传统监管模式的弊端,提升管理水平,确保食品安全。

2008年底,配合食品市场准入的实施,由市食安办牵头,市信息办、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和市商务局、市农委、市卫生局5个环节监管部门共同参与,成立了9部门联合推进工作组,启动了全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自主研发了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逐步建立健全了运行流程和规范,促进了这一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在屠宰环节,全市72家定点屠宰场(厂)供应中心城区的猪肉全部绑定溯源芯片;在生产加工环节,全市71家猪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部进入体系,购买的猪肉均可溯源;在流通环节,中心城区168家农贸市场的猪肉全部实现溯源,通过使用电子射频秤可以打印溯源小票;在消费环节,卫生监管部门对1350多家各类食堂进行了信息录入并发放了身份识别卡,市消协对9000多家餐饮企业进行了信息录入并发放了6766张身份识别卡;现在每天有1000多家餐饮单位和食堂已实行刷卡购肉,其余餐饮单位和食堂正在逐步推进。在117个农贸市场悬挂了745个消费提示牌,提示消费者购买生鲜猪肉索取溯源小票。

组织构架和溯源流程

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市农委、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按照分段管理职能分别负责检疫、屠宰和品检、流通、生产加工、消费各环节的追溯体系建设和溯源监管,市消费者协会协助卫生局指导餐饮企业的追溯体系建设,市信息办负责系统建设的技术指导,市公安局协助查处违法案件。

“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技术支撑,数据处理依托成都云计算中心。溯源设备是以电子射频秤为溯源终端,以电子射频芯片为溯源信息载体,以手持读卡器为传输介质和监管工具。

待宰生猪进入定点屠宰场(厂)后,在定点检疫点经宰前检疫合格后宰杀,宰杀后的白条猪肉经宰后检疫和品质检验合格后绑定已录入检验检疫等信息的电子溯源芯片;进入流通环节时,市场开办方使用手持读卡器识别查验合格后放行;消费者购买猪肉时,经销者使用溯源电子秤称量,并打印有追溯码的溯源小票。猪肉经营户、生产加工企业、餐饮单位和食堂在采购猪肉时,必须持配发的身份识别卡刷卡购买。

外地猪肉进入成都市场,须经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成都春源食品有限公司、四川金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三个窗口企业之一抽检合格后,白条猪肉绑定可溯源芯片、分割肉批次抽检信息录入系统后,方予准入。

上述各个环节的流通信息均通过手持读卡器自动上传至系统数据库,经云计算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实时传输至“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的各相关子系统。农委、商务、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通过登陆系统管理平台进行网上巡查,并运用手持读卡器对管理对象进行实地抽查,两者结合实现监管的全覆盖。

取得了初步成效

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促进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实践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促进了监管方式的“五个转变”,提升了监管能力和水平。一是实现了局部监管向全覆盖监管的转变。通过网上巡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各环节监管部门的市场巡查率由每月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80%。二是实现了部门监管向社会参与的转变。整合了部门监管、行业监管、消费者溯源监管多方力量,形成了全覆盖监管网络。三是实现了单向监管向双向监管的转变。既能从屠宰、流通到消费环节循序监管,又能从消费终端回溯倒查溯源信息。四是实现了人力监管向技术监管的转变。既降低了监管成本,又提高了监管效率。五是实现了粗放式监管向精细化监管的转变。改变了只查验“两章一证”的单一、粗放的传统监管模式,详细、准确、实时的溯源信息保证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第一时间追溯到源头。

(二)促进了生猪屠宰行为和猪肉流通市场秩序的规范,提高了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一是遏制了私屠滥宰现象,促进了定点屠宰企业规范和壮大。2009年私屠滥宰的举报量同比减少35%左右,定点屠宰企业的屠宰量同比增长35%左右,生猪屠宰逐步趋于规范化、规模化,小、散、乱、差等逐步得到遏制。二是严格准入把关,促进了流通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规范化的大型批发市场逐步做大,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白条猪肉日交易量从不足百头增长至千余头;而不规范的批发市场将随着追溯体系在全域成都建成而自行关闭。农贸市场开办方自觉履行把关和巡查义务,消费者索要溯源小票的意识和习惯逐渐养成,促进了市场经营行为的不断规范。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不断提高,2009年,经成都城市调查队发放公众问卷调查统计表,较前一年提升了1.57个百分点。

(三)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九洲公司自主研发了用于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电子射频秤,并取得了全国第一张电子射频秤生产许可证,发展前景广阔。仅从我市来看,电子射频秤的初步需求就达9千台,手持读卡器1500台,每年还需电子芯片1500余万片。随着生猪追溯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延伸,还将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四)得到了广泛认同,社会反响良好。我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督导组、国家工商总局等部委以及四川省人大、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支持和媒体、群众的赞誉。国家商务部已将成都列为全国“放心肉”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篇4

关键词:追溯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建议

从2008年开始,陕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几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飞跃时期,笔者依据陕西追溯体系建设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陕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1.1 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开展

在省、市、企业等各个层面,在果畜菜茶等众多产品上都进行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陕西省优农中心建设了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在蔬菜、苹果、樱桃、甜瓜、猕猴桃等产品上开展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参与追溯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300多家。省农垦集团依托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大荔农场开展了樱桃、苹果、酥梨的质量追溯。榆林、铜川、西安、商洛、宝鸡、安康、汉中等均启动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渭南建设了果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

1.2 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经过多年探索,全省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已经建成并日趋完善,表现为一网一数据库。一网为“陕西省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门户网站。一数据库为“陕西省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利用一网,可实现监管部门、企业同时登陆,同步操作。利用一数据库,可实现全省数据共享互联,并预留接口,上可接即将建设的国家平台,下可接各市县自建平台,平级可接食药监追溯平台。同时,平台前连生产,后接消费,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监管四位一体,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又是一个宣传推介平台。

1.3 企业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 陕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指导不力

各地在法律法规及中央指导之下陆续开展了质量追溯工作,但指导力都比较弱。农业部在2007年发布了《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和《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2个行业标准后,至今未出台相应的追溯管理办法或实施规范;国家追溯平台目前还在建设中,技术标准、接口标准等还未公布。各地的追溯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技术标准、实施规范都无法统一。我省自2008年试点建设,目前仍未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多地自建平台和省级平台因技术标准不同短期内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2.2 认识不足

虽然人们对追溯有了一定认识,但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对于什么是追溯,为什么要实施追溯,实施追溯有什么意义没有深层次认识。调研中,仅有30%的企业负责人有意愿在本企业内部建立追溯制度。多数企业受制于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短期内无法开展追溯制度建设。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对如何开展追溯,建设关键点和难点等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上,市县领导对追溯的认知多停留在政策上文件中,还没有计划在辖区内开展追溯制度建设,更谈不上对追溯工作的重视。仅有10%的受访消费者愿意为追溯产品付出更高的价值,价格还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倾向的主要因素,优质优价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2.3 研发不够

追溯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追溯制度建设依赖于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尽快克服各环节的技术及资源整合瓶颈。农业生产本身链条长、环节多、信息量大,目前陕西省追溯信息采集多是人工录入,还未应用较为先进的射频技术、基因技术,目前试点工作过多纠缠在信息采集上。我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议对策

3.1 强化政府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体系建设,制度先行,政府部门要牵头拿总。省级要尽快出台《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明确政府、企业、生产者等各行为主体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义务;明确技术支撑单位;加快出台陕西省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指导推动各地尽快开展工作。广泛开展宣传,争取更多的市县开通运行追溯平台,实现规模效应。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和实施方案,将责任明确到人,保障各项工作措施切实有效并落到实处,确保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和常态化运行。

3.2 建设“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平台”

追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信息的采集与传递,而信息只有累积到一定的量后才会发生质变。必须统一思想,整合资源,树立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一盘棋”的思想,构建全省一盘棋建设格局。由省厅牵头,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追溯编码规则,统一数据格式,统一追溯标识,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平台,要以追溯为基础,把农业投入品、农业执法、农产品检测、风险预警、舆情监督等纳入平台,形成贯通农产品产销全程的信息大数据。各市县建成的平台和省级平台保持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没有条件建设平台的要应用好省级平台,动员企业加入,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3.3 强化宣传培训,夯实工作基础

国务院加快推进食品追溯体系建设 篇5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 国务院办公厅12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 到2020 年, 追溯体系建设的规划标准体系得到完善, 法规制度进一步健全; 全国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 初步实现有关部门、地区和企业追溯信息互通共享; 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意识显著增强, 采用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的企业比例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对追溯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 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意见强调, 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追溯码为载体, 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 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运行。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开展肉类、蔬菜、中药材等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地区, 要大力创新建设管理模式, 加快建立保障追溯体系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意见强调, 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食品, 督促和指导生产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动追溯链条向食品原料供应环节延伸, 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进口乳粉、红酒等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篇6

一、强化养殖繁育追溯管理

只有强化源头管控, 才能为全面溯源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方面我们按照国家法律法规,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摸索出了一套工作程序。

(一) 实行精准生产

优良的品种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我们结合企业15年的生产销售经验及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培育了“精气神山黑猪”这个新品种。在繁育的过程中, 反复总结经验, 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准确的猪只档案与数据体系, 基本档案体系包括:配种记录、分娩记录、选种记录、死淘记录、饲喂记录、增重记录、免疫记录、保健记录、治疗记录、抗体检测记录等, 并运用电子报表、数据库、育种软件, 初步建成了计算机软件管理平台, 在平台中档案数据与猪只识别编号紧密对应, 系谱清晰准确, 随时随地可以查询与运用。

(二) 实行科学防控

畜牧部门十分支持公司的发展, 不仅为我们提供二维耳标, 还定期深入到公司养殖系统采集相关基础数据, 从养殖技术和防疫免疫两方面给予真心服务。

在动物免疫上, 政府免费为我们提供口蹄疫疫苗, 结合我们自己采购的各种疫苗, 严格、系统、有计划地实施春秋普免, 为猪群健康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在抗体监测上, 我们联合吉林农业大学, 每月自购检测试剂盒对猪只做5%~10%的免疫检测工作, 对抗体不合格的猪只进行增补免疫工作, 确保各项抗体合格率达到85%以上, 畜牧站的工作人员也定期到企业采集血样进行抗体监测。通过共同努力, 我们保持了较好的疫病防控水平, 至今未发生重大传染性疾病。

在猪只死淘上, 对于因病或意外死亡的猪只尸体, 我们先取下耳标编号留存, 进行数据更新后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将对应的猪只编号及处理情况上报畜牧站, 请检疫人员现场监督查验。

(三) 实行严格检疫

猪只在出厂前必须经过两个重要环节的检验把关, 一是, 我们按照企业标准, 对出厂猪只进行标准化的评价与检验;二是, 畜牧站根据我们提起上报的销售计划委派检疫人员到场检疫。猪只出厂后, 相关出厂信息会上传至企业内部数据系统, 检疫人员为合格种猪开具检验证明。至此, 出厂的精气神种猪才算是合格的。为了能够有效配合动物防检疫工作, 公司还建立了数字影像记录系统, 为育种中心、商品代牧场等关键点逐个安装了数字摄像设备。

二、强化屠宰加工追溯管理

坦率地说, 在加工环节, 目前我们还没达到每一盒产品都可以追溯到相对应的活体猪只的水平, 能做到的却是每盒产品可以对应批次进行追溯。具体措施包括:

(一) 接受宰前检疫

上报动检工作人员宰杀计划和待宰猪只的耳标编号, 接受检疫人员实施宰前检疫检查, 通过这一环节认真筛查病害猪只, 并按国家规定予以及时处置。

(二) 坚持多道检验

将符合屠宰标准的合格猪只, 进行有序的刺青编号, 并将刺青编号与耳标编号, 在内部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对接, 宰杀后刺青编号留存于胴体, 在屠宰分割线上, 检验检疫人员对胴体和内脏实施18道严格筛查, 合格后才进行排酸处理。

(三) 实施条码管理

排酸结束后, 胴体出库进行刺青编号识别, 实现与养殖信息的对接, 同时通过计算机进行再次编码转换, 这一环节我们将刺青编码转换成一维条码, 并将打印好的整组条码分别粘贴在1/2胴体上。在进行精细分割与包装时, 条码识别软硬件系统将产品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连接, 这样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不中断的数据追溯信息了。

(四) 执行先进技术

为了确保产品防伪和提高产品保质期,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冲入式气体调理包装, 这是完全封闭的定型包装方式,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冷鲜肉零售包装技术。它可以保护产品从出厂一直到消费者手中免遭恶意作假和二次污染, 从根本上封堵了假货流入的所有渠道。

三、强化物流运销追溯管理

物流运销虽然只是产品的简单摆放和移动, 但在溯源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为了实现终端可控, 我们利用现代科技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

(一) 对车辆定位跟踪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与缩短运输时间, 我们对运输的车辆进行了GPS定位跟踪与时时温度监控。这些信息会通过网络及时的传递到产品的运输目的地和公司总部调度中心。这对防止产品被恶意更换, 进而保证可追溯的完整性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例如:如果冷藏车车门被随意开启或温度异常变化, 就可通过管控中心予以察觉并更正。

(二) 对产品全息展示

目前, 精气神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可以通过4008客户服务专线或公司专门设立的互联网查询平台, 来获取产品的质量与生产过程的信息。这个追溯与管理系统也帮助企业实现了山黑猪数量的不多与不少, 上市时间的不早与不晚, 质量监管的不疏与不漏, 为公司销售管理赢得了从容与精确。为公司践行“保证客户满意”的宗旨, 自信地承诺“食用后不满意可退款”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保障。

四、强化工作制度追溯管理

为了保证可追溯系统的有序运转, 我们把“制度高于一切”作为公司的方针之一, 在生产经营中以制度促溯源、以溯源强制度。

(一) 执行与监管分离

在管理上, 我们建立了溯源实施执行与监管分立的质量保障工作。一方面, 执行管理体系负责生产计划的落实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一方面, 监督管理体系负责对执行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与考核评定。执行与监督的岗位实行不定期轮换。在管理制度上实现了分工的明确。

(二) 上级与下级分责

在责任上, 公司董事会要求, 总经理对追溯管理负总责, 中层经理对部门追溯负分责, 每位员工对本岗工序负具体责任的机制。这样, 在责任制度上又实现了多层级可追究监管, 并贯穿于整个产业链始终。

总而言之, 保证了质量监管从初始端到终末端的有效延伸, 进而上传到数据统计分析中心, 实现全面掌控。

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篇7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根源难以追溯

近年来,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毒豇豆”、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 但因大多数上市农产品无包装、无标识, 即使发现问题, 也难以追溯到责任主体, 让有限的行政执法监管难以大有作为。

1.2 国家日益重视农产品生产安全和质量追溯

相继出台《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等, 要求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制定具体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区编码、数据共享、通查通识的原则,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1.3 可追溯已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我国农产品同时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进行竞争。国外产品因其质量看似更有保障, 具有可溯源等特性, 更受消费者青睐, 对国内农业产业冲击较大。同时, 发达国家常以质量安全为由设置贸易技术性壁垒, 导致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 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

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1 必要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虽已有一定基础, 但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规范的追溯制度, 可追溯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实施追溯的成本较高, 以及消费者没有固定统一的渠道了解农产品来源和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因此, 建立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成集“管、防、控”于一体, 面向生产加工企业、销售终端和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能实现监管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实时监管, 实现企业对管理流程的优化, 打造信誉品牌, 实现消费者对生产流通信息的可查询, 增强消费信心。

2.2 可行性

从政策角度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重点支持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保障。从行业监管角度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 主体不易管控。建立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能够提高监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防和监督管理方面的效率, 是界定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从消费者角度分析: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产品原料来源和生产过程越来越重视,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满足了消费者对所消费产品的知情权。研究显示, 消费者对能确保安全性的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更高。从农业企业角度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可以帮助企业规范生产流程, 树立诚信意识。对于出现问题的农产品能够追查到具体环节、相关责任人, 准确判断问题原因。从技术角度分析: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高新技术融合集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能完成基础信息采集、集成、管理和信息服务, 提供针对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主体以及消费者等不同对象的综合应用服务。从成本投入角度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较大成本投入,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取政府投入建设和企业自有资金建设。投入的成本视系统应用的规模大小、农产品品种范围和可追溯化程度的详实不同而异常。

3 建设成效及经验

四川省从2010年起开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目前, 已有132个县、512家企业 (专合社) 的298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入驻追溯系统, 使用追溯码1.03亿张, 接受网上查询125万人次。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供借鉴。

3.1 强化追溯体系建设保障

3.1.1 强化组织领导

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并召开“全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 专题安排部署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省市县农业部门均成立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3.1.2 强化投入保障

连续6年投入专项资金, 安排143个县 (次)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同时, 在省级监管示范县创建资金中, 明确追溯体系建设内容。

3.1.3 强化制度设计

先后制定并印发《关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通知》、《四川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及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确保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有章可循、科学规范。

3.2 创新追溯体系管理模式

3.2.1 突出平台建设

依托本土高新科技企业, 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 包括部门监管、企业管理、公共查询3个子系统, 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建立数据库, 形成可溯源数据链。消费者可通过网络、电话、手机二维码等方式, 及时查询产地环境、农事活动、质量检测等信息。

3.2.1 突出高新技术应用

应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 实现全流程多源、多时空海量数据采集与融合管理技术, 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总体框架及技术标准体系。应用3G/4G wifi网络传输技术, 实现农业基地现场环境下的低成本、灵活组网方式、兼容多种无线协议和标准的可靠宽带数据传输网络, 全面支持工程视频、传感器采集终端、生产自动化系统、智能仪器和个人无线终端等的信息传输。采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 在云平台基础上实现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的IT基础设施整合建设, 并通过优化完善, 集成中间件环境和平台应用软件模式, 最终实现Paa S软件即服务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云服务平台。

3.2.3 突出重点产品

结合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有序推进的思路, 在总结绿色食品质量追溯试点经验基础上, 从2012年起将追溯品种范围进一步延伸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逐步涵盖蔬菜、茶叶、水果、粮油、畜禽等大宗农产品, 初步实现优势农产品“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

3.2.4 四是突出重点对象

以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为追溯体系建设主体, 指导督促其配备必要的追溯设备和管理人员, 建立系统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 规范原始记录, 建立追溯信息电子档案, 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上传等工作, 做好与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对接的日常运行维护。

3.3 充分发挥追溯体系作用

3.3.1 提升监管能力

随着追溯系统建立和运行, 直接为省市县乡四级提供监管服务, 实现优势农产品远距离巡查、零距离监管, 增强对问题产品的发现和处理能力, 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监管。通过网上巡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 重点监管对象巡查率由每月10%左右上升到60%。

3.3.2 落实主体责任

通过农产品“电子化”“身份证”管理, 有效降低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 让危害质量安全的行为无处遁形, 倒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促进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2013年和2014年省级例行监测中, 入驻追溯系统的产品合格率均保持100%。

3.3.3 买卖双方实现共赢

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话、短信等多形式, 既可查询维权, 又可改善农产品消费预期, 增强消费信心。同时, 企业依靠追溯信息平台, 塑造良好形象, 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优势的有效途径。据调查, 大多数产品使用追溯标签后, 竞争力和品牌信誉度大幅提升。

4 发展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必须看到,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

4.1 健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在国家层面要制定专门法律, 并整合相关部门数据资源, 建立集成数据库。要在充分考虑各层级可追溯深度、精度和广度的基础上, 按照“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业务模式、统一操作流程、统一接口规范、统一查询途径”原则, 制定适宜的追溯实施标准。

4.2 有序推进追溯系统覆盖范围

目前, 追溯产品主要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要逐步将追溯范围扩大至所有“三品一标”获证产品。在畜禽产品追溯方面, 要配齐必要的输出设备、标签、耳标等载体, 保障追溯的现实条件。同时, 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用体系建设, 确保追溯产品的质量和追溯信息的真实性。

4.3 应用先进的追溯信息技术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先进技术, 将传统的手写记录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无线射频识别、电磁卡技术、DNA技术及卫星定位等, 提高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水平。

4.4 加大追溯系统应用补贴

在消费者对追溯产品的附加值还未完全认可接纳的市场环境下, 要通过政府补贴来降低追溯成本, 引导企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逐步形成诚信自律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要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性宣传, 提升消费者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信任, 破除“劣币驱逐良币”的瓶颈。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总结分析了四川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 并提出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兽药可追溯体系建设启动 篇8

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了解到, 该局整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兽药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和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等资源, 通过数据交换及共享, 构建兽药可追溯体系。

兽药可追溯体系包括信息上报和监管平台两部分。兽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养殖场 (户) 和动物诊疗机构将通过电脑终端记录兽药各环节信息, 系统会自动将这些信息上报到监管平台。省、市、县三级兽医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监管平台查看兽药使用情况, 同时,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也可通过监管平台将相关文件第一时间下发。

【上杭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推荐阅读:

上一篇:环境监理的意义下一篇: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