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行政管理能力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主要就看企业资金结构是否合理、稳定、以及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大小。分析长期偿债能力能力的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亦称负债比率)产权比率(亦称负债权益比率),带息负债率、利息费用保障倍数(亦称已获利息倍数)。目录
1长期偿债 ▪ 资产负债 ▪ 产权比率 ▪ 利润表分析 2短期偿债 ▪ 流动比率 ▪ 速动比率 ▪ 现金 3偿债能力 ▪ 资产负债 ▪ 产权比率 ▪ 或有负债 ▪ 已获利息 4能力分析 5影响因素 ▪ 或有事项 ▪ 退休金计划 ▪ 金融工具 1长期偿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关系,尤其是资本结构,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长期债权人为判断其债权的安全尤其关注长期偿债能力。其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带息负债比率五项。
利用资产负债表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与有形净值债务率。资产负债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计算中对分子应否包含流动负债存在争议:
反对者认为:因为短期负债不是长期资金的来源,因此,若包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长期”债务状况。
赞成者认为:从长期动态过程看,短期债务具有长期性,如“应付帐款”作为整体,事实上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永久”的部分。
本教材采取稳健的态度,则将短期债务包含于该指标的分子之中。债权人的立场: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权益投资人(股东):由于杠杆作用的存在,资产负债率应该高些。经营者:风险收益均衡,所以资产负债率应适度。
经验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率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因此,分析该比率时应注重与行业平均数的比较。
运用该指标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应结合总体经济状况、行业发展趋势、所处市
场环境等综合判断。
分析时还应同时参考其他指标值。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 /所有者权益总额
与资产负债率无根本区别,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主要反映所有者权益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 /(股东或所有者权益— 无形资产净值)。之所以将无形资产从股东权益中扣除,是因为从保守的观点看,这些资产不会提供给债权人任何资源。
主要说明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时受保障的程度。利润表分析
利用利润表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利息偿付倍数和固定支出偿付倍数。
利息偿付倍数=(利息费用+税前利润)/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损益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
为什么用息税前利润作分子?见教材P89。
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通常,利息偿付倍数至少应该大于1。该比率越高,通常表示企业不能偿付债务利息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意味着长期偿债能力也越强。因为事实上,如果企业在偿付利息费用方面表现良好,企业可能永不需要偿还债务本金。因为当旧债到期时,企业有能力重新筹集到资金。但是,由于非付现成本的存在,短期内指标值偶尔小于1,也不一定就无力偿债。因此,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偿付倍数。保守起见,则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偿付倍数值作为基本。是利息偿付倍数的一种扩展,是一种更为保守的度量方式。事实上,许多经营租赁也是长期性的,长期性的经营租赁也具有长期筹资的特征,所以,租赁费的利息费用事实上也是固定支出。优先股股息也具有同样特征。根据经验,租赁费用中的利息约占1/3;
固定支出偿付倍数计算中究竟应包括哪些固定支出,事实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象上面公式那样只包括“租赁费中的利息部分”,也可以包括全部租赁费用,乃至包括所有的折旧、折耗及摊销,包括的固定支出越多,该指标就反映得越稳健。
2短期偿债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三项。
流动比率
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保证,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的下限为100%,而流动比率等于200%时较为适当。流动比率过低,表明企业可能难以按期偿还债务。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获利能力。
速动比率
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后的余额。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00%时较为适当。速动比率小于100%,表明企业面临很大的偿债风险。速动比率大于100%,表明企业会因现金及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而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现金
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指标过大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3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五项。资产负债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有保守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应该高于50%,而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从债权人来说,该指标越小越好,这样企业偿债越有保证。从企业所有者来说,该指标过小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应当将偿债能力指标与获利能力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也称资本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对评价偿债能力的作用基本上是一样的,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则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力。
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比率,是指企业或有负债总额对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负债总额=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金额+对外担保金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金额(除贴现与担保引起的诉讼或仲裁)+其他或有负债金额
已获利息 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率,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障程度。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指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利息支出指实际支出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为3时较为适当,从长期来看至少应大于L 带息负债比率,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带息负债总额与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负债中带息负债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未来的偿债(尤其是偿还利息)压力。其计算公式如下:带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 4能力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包括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静态的讲,就是用企业资产清偿企业债务的能力;动态的讲,就是用企业资产和经营过程创造的收益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现金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比率
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它反映公司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强。通常,该指标在200%左右较好。98年,沪深两市该指标平均值为200.20%。在运用该指标分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时,还应结合存货的规模大小,周转速度、变现能力和变现价值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某一公司虽然流动比率很高,但其存货规模大,周转速度慢,有可能造成存货变现能力弱,变现价值低,那么,该公司的实际短期偿债能力就要比指标反映的弱。
速动比率
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速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进一步反映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净额)÷流动负债合计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100%左右较好。98年沪深两市该 指标平均值为153.54%。在运用该指标分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时,应结合应收帐款的规模、周转速度和其他应收款的规模,以及它们的变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某公司速动比率虽然很高,但应收帐款周转速度慢,且它与其他应收款的规模大,变现能力差,那么该公司较为真实的短期偿债能力要比该指标反映的差。由于预付帐款、待摊费用、其他流动资产等指标的变现能力差或无法变现,所以,如果这些指标规模过大,那么在运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时,还应扣除这些项目的影响。
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公司可用现金及变现方式清偿流动负债的能力。公式: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流动负债合计 该指标能真实地反映公司实际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指标值越大,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98年沪深两市该指标平均值为56.47%。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公式: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多,能够保障企业按时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太大则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收益能力不强。
资本周转率 资本周转率,表示可变现的流动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例,反映公司清偿长期
债务的能力。
公式:资本周转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长期负债合计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公司如今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的安全性越好。由于长期负债的偿还期限长,所以,在运用该指标分析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时,还应充分考虑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入量,经营获利能力和盈利规模的大小。如果公司的资本周转率很高,但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即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入量少,经营获利能力弱,且盈利规模小,那么,公司实际的长期偿债能力将变弱。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它反映的是资产总额中有多大部分是通过举债而得到的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保守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应高于50%,而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
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和股东权益权益总额的比值。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对评价偿债能力的作用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则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股东权益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比率反映的是资产中多大比例是所有者投入的。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 股东权益比率和负债比率之和等于一,因此,这两个比率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企业长期的财务状况,股东权益乘数比率越大,负债比率就越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长期的偿债能力就强。
5影响因素
长期资产与长期债务
当企业缺乏盈利能力时,拥有的长期资产是否具有较高的市价或清算价值十分重要。因此,长期资产的计价和摊销方法影响很大。
长期经营性租赁
长期经营性租赁实际上也是一种长期筹资行为,故应该考虑其对企业债务结构的影响,即将与经营租赁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分别加计到债务总额和资产总额之中。
长期经营性租赁费中的“本金”:
由于不能确切知道租赁资产价值,故假设资产与负债相等。而与长期经营性租赁相关的负债,应该是全部预期租赁费用中的“本金”部分,或者说是全部预期租赁费用减去其中内含的利息。因此,它约为全部预期租赁费用的2/3。
或有事项
这主要应该通过仔细阅读报表附注加以发现。资产负债表外揭示的金融风险和信贷风险如:如果某一当事人不能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损失;企业所持有的担保品的状况的描述;债务人所在组织所处的行业和/或地区可能遭受风险的程度的揭示。退休金计划
退休金计划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对企业而言,它是一种负债,是一项未来固定的支付义务,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金融工具
这是指报表附注中对估计的金融工具公平市价的揭示,或在未能估计出公平市价时,对公平市价所作的非精确的描述性信息。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一、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 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宏观因素。
1. 政策因素。
政府政策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影响直接而具体, 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技术支持等。通过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税收激励相当于给企业的补贴, 并不能直接提高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但是可以通过税比利益弥补环境成本支出;技术支持包括帮助企业建立ISO14000体系, 提供环境保护的技术设备, 从而降低环境成本, 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税法中制定了部分关于环境管理的减免税规定, 但是激励程度远远不够, 不能很好地推动企业提高环境成本的管理能力。
2. 法律因素。
法律的约束强化了企业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意识。但是, 目前我国还没有将环境会计等相关准则纳入法律的层面, 《会计法》也没有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对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信息的报告、披露等都没有明确的法规约束。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 文化因素。
虽然当前企业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但是却没有形成所有企业共同遵守与认同的价值观。目前企业“重效益轻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将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视为一种提高企业价值的必备能力, 没能正确认识环境管理成本, 更没有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提升到战略高度, 严重阻碍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 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微观因素。
1. 资源投入。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之一, 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资金、技术予以支持。对环保认证的投入、环保研发的投入、环保设备的投入都有助于形成环境成本管理能力。但是企业普遍认为这种投入是一种成本的增加, 将其视为耗费, 不愿意多投入。由于资源投入不足, 导致企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以至于发生事故后支出大量的赔偿费用, 削弱了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2. 人员素质。
企业管理者、员工的环境成本管理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管理者具有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并且要求员工执行, 员工具有相应能力, 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任务。当前企业的管理者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将环境成本管理纳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 并且对员工缺乏必要的培训, 员工没有掌握对环境成本管理的方法、技术, 难以实行环境成本管理。
3. 技术因素。
环境成本管理技术、方法是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也没有具体可行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这就给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对评价指标的设计, 要达到从不同角度对绩效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分析的目的。因此, 在进行指标设计时, 需要将各种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的因素综合起来予以考虑, 避免因指标设计缺陷而造成的评价不准确、不全面。
(二) 目的性原则。
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评价的目的是明确的, 即为了通过评价与分析, 总结出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 发挥优势, 弥补劣势, 进而提高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指标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这一目的来进行。有效的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 还能够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包括两点:一是指标相关数据的收集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指标项目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设计时, 要尽量选取定量指标, 因为定量指标的数据易于获取, 形象直观, 评价容易, 可操作性强。对于十分关键而又确实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方面, 应该适当选取定性指标。
(四) 科学性原则。
指标设计过程要依据企业成本管理的本质, 在指标项目的设计、数据的选取、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个环节都要确保科学、合理。指标设计过程中既要进行专题研究, 在必要时还要进行实地考证;既要注重定量研究, 又不能忽视定性指标的作用, 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分解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是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的一项复杂性、层次性、全面性综合能力, 涉及观念、制度、技术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其进行分解, 有利于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 如果直接从整体进行分析不仅难度大, 而且风险大, 效果不佳。所以本文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被分解为环境预防能力、环境保护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恢复能力四部分。
(一) 环境预防能力。
环境预防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之前, 充分考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将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资源产生的耗费, 从而预先对此进行防范, 进行事先管理所形成的一种能力。该项能力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系统中的前提, 直接影响企业的其他能力。因其对即将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了积极预防的态度, 在生产初期对环境成本进行投入、控制,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在后期一旦产生环境问题发生补救的成本。
(二) 环境保护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
环境保护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资源利用率, 节约资源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能力, 也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系统中的核心能力。环境预防能力虽然在事前进行控制, 但是毕竟在生产准备阶段, 考虑的因素不甚周全, 而环境保护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三) 环境恢复能力。
环境恢复能力是企业在产生了环境问题之后, 及时承担后果, 进行环境恢复的能力。如果等到已经产生了环境问题才去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管理, 那么此时企业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四) 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评价指标的设计
本文中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分解为四部分, 因此在指标设计时, 也依据这四种能力分别进行选取。
(一) 环境预防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环境教育培训支出比重。
环境教育培训费是指企业依据自身情况, 并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项目投产前对人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支出。环境教育培训支出比重是企业环境教育培训的支出占总费用的比重, 此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用于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培训的投入, 即可以反映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2. 环境认证比重。
环境认证费是指企业对环境体系进行认证、对环保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以及对环境污染进行检测等发生的支出。环境认证比重是指企业用于环境认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遵守国家环保标准的投入。
3. 环保研究开发比重。
环保研究开发费指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相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的成本, 目的是为了在生产经营活动发生之前对环境破坏进行预防。环保研究开发比重是指环保研究开发费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 反映了企业在选择项目方案前,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
环境预防能力的三个指标都是定量指标, 且都是正指标。其数值越大, 表明企业环境预防能力越强, 在生产运营之前、在选择项目方案时对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越高。
(二) 环境保护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管理者环保倾向。
管理者环保倾向反映企业管理者在实施具体项目时对于环保的贡献, 可以用管理者制定企业环保制度及环保政策的频率来衡量。该指标是一个定性指标, 反映了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强烈愿望, 即环保的主动性。
2. 环保设备投入比重。
该指标是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投入环保设备进行生产、保护环境的能力。
3. 废物排放合格率。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排出废弃物, 尤其是制造业企业, 在所有的废弃物中既有在环境承载力之内、可以被自然本身分解吸收的, 又有难以治理、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废弃物。合格废弃物是指对环境污染较小, 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之内的无污染的废弃物, 这类废弃物的排放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向环境中排放合格废弃物的比重, 其比重越高, 表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越少, 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越小。
(三) 资源利用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处理污染物材料耗费比重。
该指标是处理污染物所需的材料投入量占污染物排放的比重。处理污染物所需的材料投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处理排放的污染物而需要投入的材料。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用于处理排放的污染物所投入的材料耗费, 能及时对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是企业环保能力强大的表现。
2. 环保材料利用率。
该指标是环保材料耗费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在企业生产产品时, 充分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危害小的环保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从而起到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环保材料利用率越高, 表明企业投入的环保材料的比重越大, 环境保护的力度越强。
3. 废物循环再利用率。
该指标是对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总量占废物排放总量的比重。企业生产之后产生的废物, 有些是可以对其加工, 进行循环再利用的,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既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又减少了将废物排放到自然界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 环境恢复能力指标设计。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1. 环境恢复费率。
该指标是用于恢复环境的成本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用于恢复环境的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按照相关规定需要对环境加以修复所发生的支出, 如土地损害赔偿费。该指标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初期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 继而需要事后进行弥补。该指标的数值越大, 反映企业在后期的损失越大。
2. 环境事故赔偿费率。
该指标是发生环境事故赔偿费用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一旦发生意外的环境事故, 如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泄漏等, 需要向政府部门支付相关的罚金, 对受到危害的社区民众支付相关的赔偿金, 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环境事故赔偿费率反映了企业发生环境事故后的一种应急能力。
3. 环保诉讼费率。
该指标是环保诉讼费占企业总费用的比重。当企业的经营行为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 遭到利益相关者起诉时, 就可能涉及巨大的环境诉讼费支出。
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之后,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对于定性指标,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价等方式确定权重。对于定量指标, 选取数据后, 首先进行数据标准化, 求相关系数矩阵, 然后求出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 得出特征根的贡献率。从而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打分, 得出各子系统的得分, 最后得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这个综合指标的分数, 以此评价企业环境管理能力的好坏。X
参考文献
[1].甘昌盛.企业环境力研究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3) .
[2].殷宁.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8, (29) .
[3].高海燕, 刘先涛, 李季.基于环境成本的项目财务指标体系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8, (5) .
【关键词】企业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
一、偿债能力概述
(一)偿债能力含义
偿债能力指的是企业利用其自身资产来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是否强大,能够从体现出该企业的财务情况是否良好。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长期两种。
企业对于流动负债进行偿还的能力即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其短期偿债能力会对经营生产及财务情况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一个企业具有超强的营运及盈利能力,但是短期偿债能力低下的话,就会使得资金周转十分不易,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开展营运活动。
(二)对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意义
企业的经营现状和财务状况都会通过偿债能力反映出来。因此,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正确分析,可以让决策者对企业现状进行正确判断,并能找出财务的波动状况,发现企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取得成绩,最终对企业合理进行调整,完善自身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从短期偿债能力方面来看,其意义是经营者必须对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关键有所了解,并且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状况、原因都非常有帮助。
而长期偿债能力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意义也不尽相同。首先,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分析,企业所有者以及潜在的投资者可以判断其投资是否安全,盈利效果如何,这是因为偿债能力与投资安全性是呈正相关,偿债能力越高,安全性越好。如果企业在偿债能力强的情况下进行适度负债,不仅其财务风险会大大降低,盈利提高,投资者的资本也会得到增值。其次,对于企业债权人来说,只有企业偿债能力高,那些给办理贷款的银行、金融机构及债权购买者才能够如期收回债权,并且顺利得到利息。对于他们来说,安全性更加重要,而债权的安全性也是与偿债能力呈正相关的。再次,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经理和高管们对于企业的利益和风险都十分关注,不仅是结果,对于风险和利益生成的原因和途径他们也十分关注。因为只有对此进行分析,才能够找到途径不断完善企业。
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在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时,通常会对其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进行对比的指标,包括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两种。其中,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的包括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现金比率等等,被称为存量指标;在资产负债表外的数据,如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被称为流量指标。
(一)流动比率
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比全部流动负债,则为企业的流动比率,意为企业的每一分流动负债会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相应的偿还保证,也是企业在短时间中可以折现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通常来说,流动比率越高的话,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会越强大,就会对债权人的权益以更加严密的保证。与此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企业可以拿来抵债的营运资金较多,能够变现的数额大,债权人风险小。反之,当流动比率低的时候,企业在债务偿还方面就会很困难。
(二)速动比率
企业的速动资产比流动负债,即为企业的速动比率,它能够对企业在某一节点时用可变现资产对到期债务进行偿还的能力,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一般来说,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票据、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等都可以算作速动资产。
速动比率的情况能够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反映,同时比流动比率更直观。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高但资产流动性低,那么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也不高。通常来说,企业应当将速动比率保持在100%以上。
(三)现金比率
在流通时企业的现金比银行活期存款,即为企业的现金比率,它是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的。所以,能够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同样会对现金比率产生影响。
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现如今,在对财务进行分析时,通常采用负债资产率、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不仅会反映出企业的持续经营情况,也会对企业债权人的债券保障程度以及贷款风险产生影响。所以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合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资产负债率
企业期末负债总额比资产总额即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反映出企业通过负债筹集而来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率情况,是对于企业负债水平进行评价的综合指标,也是企业在使用债权人资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能力的反映,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债权人贷款的发放是否安全。通常来说,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对于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长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
(二)已获利息倍数
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和支付利息费用之间的倍数关系,即为已获利息倍数。这一指标能够对公司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进行反映。通常来说,倍数越高,那么企业的付息能力就越强。因为行业不同,所以利息倍数通常没有一致的衡量标准。当已获利息倍数小于1的时候,企业在负债情况下所取得的收益低于成本,企业会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等于1时正好相等,大于1时则收益大于成本,但仅仅大于1是完全不够的,至少利息偿付倍数在3左右才可以。
结论:当前,公司之间的竞争越加汹涌,对于企业来说在当前的经营活动当中,负债经营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概述偿债能力的相关理论,探讨企业在偿债能力分析当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出如何改进企业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有效规避风险,以求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雅兰,姜樨.企业偿债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2)
[2]刘伟.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11(01)
[3]胡飞燕.财务报表中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以某企业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1)
如何能做到随时随地能掌握好相应的数据和了解企业目前准确的运作状况呢?珠海将心软件有限公司的CRM软件就能实时有效的帮助您全面的掌控整个管理过程。将心CRM软件结合了生产实际的运作与管理理念融入一体,为企业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将心CRM免费版 同时也解决了客户高额购置管理软件的顾虑。
珠海将心软件有限公司结合了多年的管理经验,运用科技手段研发的将心CRM管理软件涵盖了管理者的几个重要的指标:
一、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产量是生产企业的根本任务,这是毋庸质疑的。实际生产量最大限度的接近设计生产能力,是企业生产管理者最求的目标。如何能够实现目标这取决与原材料是否充足,设备是否正常,人员投入是否最大化,工艺安排是否合理有效。除去原材料筹备的问题,都是企业生产管理者体现工作能力和实现业绩的工作目标。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如果企业要做大做强,生存期长,那就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进入市场,占领市场的保障。
二、设备的正常维护和场地的整洁
设备是生产的必用工具,是关系到是否能按要求完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日常是维护是致关重要的,有些管理者工作马虎不注重设备的日常保养,导致设备经常出现故障,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维修成本增加。场地的整洁不仅是日常工作的需要,也避免了很多安全隐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人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
如何能够把员工合理的安排其工作和有效的调动其积极性是企业生产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的展现。
四、库存产品的管理
库存产品的管理,经常被有的小企业管理人员所忽视的。库存管理不仅能够控制和检查生产环节的各种数据,还能够为再生产做好数据依据。更重要的是有了库存的管理,能够反应企业的资产增加和减少。为企业的整体发展做有力的数据支持。
五、节约能耗
节约能耗也应该成为考核的指标。因为它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在原有的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节约了能耗,这也是管理人员履行了有效的管理实践,应该给予鼓励,反之浪费了成本,就要对其负责任。
相关内容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五项工具
老板们,不该管的请别管
非常实用的员工激励法
”-->打印机的分辨率是指打印机在每英寸所能打印的点数(DotPerInch)即打印精度(DPI),这是衡量打印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判断打印机分辨率的基本指标,一般的家庭用户和中小型办公用户使用的打印机的分辨率应至少达到300DPI――720DPI之间,但DPI指标不是越大越好。
PPM
代表了打印的速度,也就是一分钟所能打印的页数。不过,ppm同样的也会有陷阱,对于打印速度的表现,一样要以眼见为实。必须指出,影响打印速度的因素很多:不同的打印精度,当然会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类型的喷嘴喷射频率会有所差别;打印算法的差别;是否应用智能墨滴变换技术;走纸速度等等,
打印幅面
不同用途的打印机所能处理的打印幅面是不尽相同的,不过正常情况下,打印机可以处理的打印幅面主要包括A4幅面以及B5幅面这两种。但也有一些特殊幅面,比方说在处理数码影像处理打印任务时,都有可能使用到A6幅面的打印机。
字体
【摘要】构建民营企业管理者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是合理利用人才的基础和关键.现代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走向成熟, 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就必须借助科学的人才测评技术手段, 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管理者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品性结构、智体结构、能力结构和绩效结构4项一级指标及27项二级指标组成,并进一步设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对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为中型企业甄选与招聘、培训与评价中层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指导框架.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内容
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2.1第一阶段 成立测评小组
小组成员结构
小组功能
在成立之初制定整个测评方案;
负责每个方案顺利实施;
统计测评结果并提交测评综合报告和个人测评报告。
此阶段首先成立综合测评的组织机构, 包括董事长领导的测评领导小组和人力资源专家领导的执行小组, 启动测评工作。在该阶段, 执行小组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访谈,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调研问卷与实施方案, 并上报测评领导小组批准实施。
2.2第二阶段 测评实施阶段
正式测评开始前, 要根据测评目的选择相应的测评方法, 并向被测评者说明测评目的与意义, 打消被测评者对测评产生焦虑, 使被测评者保持一个适宜的动
机水平。[6]中小企业由于测评中存在的很多困难, 同时又必须准确测出领导者素质, 我们提出了: 360 度问卷考核法、第三方测评、访谈、自评四项测评内容与方法,从客观到主观全面评估领导人才的真实素质。测评小组在测评开始前应根据调研实际情况制定本公司不同级别领导的调研问卷, 它们考核的侧重点相应有所区别, 如高层比较注重沟通表达能力、战略思 维能力, 基层管理者更侧重专业知识。新光将所有领导干部分为高层(副总、总监)、经理层(正、副经理)和科长层(正、副科长)三个层次, 并根据测评目的制定了三份针对不同层级领导的三份问卷, 人力资源部负责问卷发放和收回, 为了规范和保密要求, 分批次将全公司需填问卷的员工统一集中在培训教室对问卷填写要求说明并进行填写, 回收后, 将结果输入电脑统计, 得出每个被测评者的上、平、下级打的各项平均分。统计结果能直观说明被测评者在哪些方面有不错表现和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2.3第三阶段测评结果统计分析, 形成书面报告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大企业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在品牌、技术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快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
科学管理与科学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又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两个轮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要加强科学管理。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洗礼,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管理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绝大多数企业牢固树立起了市场、效益、质量、成本、品牌、营销、全球化、以人为本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二是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企业管理的领域,战略管控、购并整合、流程再造、精益生产、虚拟联盟、扁平化组织、供应链管理等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视野和范畴。三是越来越多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被广大企业所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5S管理等国际流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在相当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四是经营管理人员与职工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批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职工使命感、归属感不断增强。五是“软实力”培育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很多企业都通过构建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管理、推进管理 1
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形象等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加强企业管理,推动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十二五”时期,我国企业将面对新的机遇和诸多新的挑战。广大企业一定要抓住和利用重大机遇期,苦练内功,通过加强管理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努力拓展新空间,着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为了更好地推动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一是着力培育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新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企业培育创新思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打破思维障碍。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惯性,对环境和企业本身都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看法,这些看法很可能成为企业开展创新和实现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企业要培育创新精神,就要改变固定的思维方式,培育创新思维。第二,让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元素。企业要想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企业的任何资源和能力本身并不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对这些资源和能力进行新的组合,这些独特的组合才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努力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让创新成为企业每个成员的自觉思维方式。第三,培育企业家的创新思维。企业家的思维方法和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企业家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树立创新的榜样,建立创新的支持体系,才能使创新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是努力培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当前经济竞争的重要资源。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随之进一步激烈。做强做大企业,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建立一支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年龄结构合理、层级结构清晰、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在企业核心业务领域形成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使企业人才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人才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协调发展;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协调提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通过人才市场“猎取”等市场化方式配置人才的比例,全面建立人才选聘工作的竞争机制,逐步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世界一流的企业都拥有很高的信息化水平,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卓越的运营、管控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著名的沃尔玛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戴尔的电脑直销模式,都是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管理创新实现的,信息化使得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思科公司的管理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主要是依靠技术和产品的优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和新产品开发所需时间的不断缩短, 任何企业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在经营战略、技术、管理、产品、组织等方面创新, 即使外部条件和内部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也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优势, 从而停滞不前, 甚至惨遭失败。可以说,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创新能力制约着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大潮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仅仅对传统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已很难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作准确的判断。因此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对如何设置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做以下探讨。
一、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1.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自身管理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要想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是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管理者找出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准确地预测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都必须依靠功能齐全、高效快捷、基于事实型数据、开放性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系统。通过建立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动态监测和评价, 管理人员才能正确地作出下一步发展的战略规划。
2.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的信息披露是公众的需要。
众所周知, 投资者需要对企业的业绩和持续发展能力作出全面的分析。建立合理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是投资者作出理性决策的必要前提。建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源平台, 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和公开化, 实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态监测和评价。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国家给予企业优惠的需要。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要求,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建立一套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合理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企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几年来, 对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整体优化, 扩大内需,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指标设计必须科学、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符合科技型企业的特点, 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符合自身的优势和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2. 重点性原则。
在全面性的基础上, 应尽可能选择关键重点要素指标, 作为评价的重点,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以做到客观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
3. 可行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指每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 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 要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决定方面, 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难以直接量化, 或有某些对象具有统计数据, 缺乏完整性。一般研究常常为了便于计算, 略去了这些重要的方面, 同时要删除一些内容重复的定量指标, 以简化指标体系, 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4. 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设置应体现可比性, 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既要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的横向比较, 也要考虑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企业创新能力的纵向比较, 通过比较, 可以更好地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5. 简明性原则。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涉及面很广,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与此同时, 也要考虑到各指标含义的高度概括性和准确性, 做到简明、精练、实用。
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是技术实践活动、生产经营活动与管理实践活动的高度统一体, 是从技术开发到最终商业化应用的一系列相关活动的总和。因此要对企业创新活动状况和创新能力强弱进行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必须要对构成企业创新能力各种要素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估。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把企业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支撑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综合考虑了数据的收集难度、指标体系繁杂程度等因素并经过相关分析剔出冗余因素, 建立了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体系, 可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如表所示。
四、应用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始终贯穿于企业整个发展过程的活动, 在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过程中, 还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只有通过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才可以充分掌握其技术创新的情况和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服务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科技园区只有通过对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才可以深入认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中的缺失及弱点,以便为其提供相应有效的服务项目。对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而言,只有充分认识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快速稳定地成长。所以,构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非常必要。
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已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不同的维度。
如拉里和柏格曼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入手,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王健、王海山等从技术创新资源要素角度入手,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包括研究开发人员、研究开发经费、专利),产出能力以及活动过程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支持和社会支持能力等几个方面。从技术创新的过程角度入手,傅家骥、高健等将其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贾蔚文、许庆瑞等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应分为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5个方面。关士续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实施能力、实现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组成。
二、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高技术、知识型、创新性、扁平化、小型化、高速发展的特点,依据指标设计原则,对评价维度进行划分和分析,然后设计具体的指标体系。
我们在构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时所遵循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为了保证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选取可以概括反映被评价事物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以便最终确定指标体系时有筛选余地。
2. 重点性原则。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择关键重点要素指标,作为评价的重点,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以做到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 可行性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时,应注意指标的可测性、易得性和指标体系的整体性,如果指标过多、过难,将影响到收集的数据的可信度与准确性,同时,使评价工作复杂化。
4. 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是指标的简单堆积,指标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内在技术、经济联系。
5. 可比性原则。指标的设置应体现可比性,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既要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横行比较,也要考虑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维度分析
根据我们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实际考察和特点研究,本文将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细分为以下7个方面:企业家综合能力(核心)、员工综合水平、企业组织文化、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市场环境及营销能力。并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维度模型”(见图1)中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维度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驱动力,持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改进。
1. 企业家综合能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是企业的创始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的核心。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发展前途,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要素。企业家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到其它要素。
2. 企业组织文化。企业组织文化是影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维度。企业的愿景、价值观,企业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企业的制度文化会对企业的创新产生长期的影响。借鉴于国外创新文化对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
3. 员工综合水平。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技术研发人员。员工的综合水平也就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速度、质量和成本。员工的综合水平受企业家和组织文化的影响较大。优秀的企业家和组织文化可以吸引到优秀的员工。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员工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4. 资源获取能力。资源获取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必要的信息、资金、人才等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资源的获取能力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要素之一。而资源的获取能力又受制于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和员工的综合素质。
5. 资源配置能力。资源获取以后,如何高效的配置资源,是决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要素。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获得所需的资源后,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而有些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效果,所以也需要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6. 研究开发能力。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研究开发能力。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使企业要有更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与企业家的技术水平和核心员工的技术能力紧密相关,同时受制于资源的获取能力和配置能力。
7. 市场环境及营销能力。市场环境和企业的营销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其技术创新,这是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技术创新被市场接受或创造出新的市场,技术创新才算是真正得以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够正常进行。这也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
四、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维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五、 结束语
本文构建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突破了以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更加关注了企业中人的因素和组织能力的因素,特别是企业家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并为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
参考文献:
1.顾颖,马晓强.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吴永林,吴振信,张欣瑞.创业成长—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问题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3.曾德明.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庚寅,周显志.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陈明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作者简介:骆珣,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张振伟,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生。
【企业行政管理能力指标】推荐阅读:
企业营运能力指标06-18
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财务指标分析10-08
企业行政管理职责09-15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11-02
企业管理能力培训心得10-16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内容11-27
企业公司人事行政管理制度12-20
企业行政后勤工作总结06-21
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11-27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总结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