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精选8篇)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1

重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注重教师培养,成功举办六届教育对外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构建“和平区教育优秀人才塔式结构”。师资建设成绩斐然,在全市双优课评比中,连续十年独占鳌头。在历届青年校长和教师学术论坛中,获一等奖人数在全市遥遥领先。

多措并举推动教育公平。和平区把“让每个孩子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普惠性。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理念,为培育未来人才勾画了蓝图。与中国教科院签约,成为天津市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编制了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成为全市首个教育领域公共服务标准,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强化教育科研、改革教学模式,落实减负增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万全小学班级博客,被树为全国典型。

和平教育先后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区”、“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回顾过去,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成就使和平教育这张名片熠熠生辉。展望未来,时代的重任与人民的嘱托激励和平教育更加奋力前行。我们相信,和平教育必将掀开跨越发展的豪迈篇章,和平区教育事业必将伴随天津的飞速发展而绽放异彩。

几年来,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委员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新区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提升群众身体健康素质作为体育的根本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深化教育体育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现代化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机构和市内名校落户新区办学,积极承办全国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和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比赛,全面提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实施“三名”建设工程和体育重点品牌项目建设布局,着力提高教育体育工作水平,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正义,促进体育健康普及,努力创造教育教学新成果和体育大赛新成绩,为加快新区改革开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坚持传承创新,多举措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搭建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中学一对一互助、集团化办学发展平台,深化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与培养、学片教研、信息化助推、特色学校创建带动和教育督导评估等促进机制,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提升,努力体现教育公平普惠。坚持多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尚德育人、实践育人,河西学子节、阳光体育展示、艺术教育博览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成效突出,形成区域教育特色。

坚持人才强教,大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现岗教职工6314名,其中专任教师4880名。实施教师队伍提升五大行动,我区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入选学员33人、天津市特级教师35人,各级学科带头人1107人,河西区特级教师28人,成立9个名师工作室,涌现出袁滨渤、徐英杰、李藐、周瑞等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育人楷模和模范教师。

河西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特教工作先进区、幼教工作先进区、社区教育示范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区、和谐德育先进实验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区等,并作为天津市教育工作先进区代表推荐为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宝坻区教育局是负责全区教育事业的区政府工作部门,主管宝坻区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科、德育科、教育科等20个办事机构。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4所,其中幼儿园103所(公办幼儿园102所,民办幼儿园1所),小学80所,初中3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中10所,职成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综合示范基地各1所,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4所。全区在校学生84118人(含在园幼儿10568人),教职工8681人。

宝坻区教育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安全稳定为底线,以政策激励、制度约束、督查落实为驱动,坚持问题导向,狠抓依法治教,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坚持把安全稳定作为抓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安全教育,开展交通、消防、防溺水、防毒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常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校园安全责任制,从教育局、学校到每一名教职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各项专项检查、督查工作,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力度,严格把住校舍、食品卫生、交通、治安等重要安全关口,关注细节,做到隐患排查全覆盖。坚持把行风建设作为维护教育局面稳定的关键环节,努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学前教育提升计划稳步实施,总投资近1.5亿元。新建、扩建40所学校,加固9所,功能提升61所,重新恢复14所义务教育学校,两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总投资近8亿元。新建博爱学校教学楼,对原有校舍、操场等进行功能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高水平达标,投资800万元。实施天津市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新建宝坻九中,投资2.3亿元,功能提升宝坻四中、林亭口高中等9所高中,总投资近2.5亿元,宝坻一中等5所通过天津市高中现代化达标验收。加强宝坻中专后示范校建设,对宝坻中专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投资1960万元。实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投资4000万元。做好“三通两平台”硬件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投资9800万元。

三是教育教学成绩持续提升。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估检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100%和99.5%,宝坻区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区(县)国家级检查验收。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划片招生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率达100%。重视特殊教育,落实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6%。高水平高质量办好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95%,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为40%。加速发展职成教育,宝坻中专被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宝坻分校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在校生行为规范遵守率、良好行为养成率达96%以上。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率、学生参与率达到100%,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5%。建立高效教学的管理体系,抓实备、教、批、辅、考整个过程。中高考屡创佳绩。2011年以来,有7818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二本12241人,其中72名同学考取了北大、清华、港大等知名院校。

四是队伍素质显著提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继续教育和在岗班主任培训覆盖率达到100%。近五年,全区共培养天津市未来教育家10名,市级骨干教师24名,区级骨干教师56名,校级骨干教师1786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86名,每一所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队伍比例均超过32%,区级学科带头人超2名。到2015年,幼儿园、小学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达到85%和92%,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40%。

五是教育的普惠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招生工作,坚定不移地执行个学段划片招生政策,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外省市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实行宝坻一中部分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开展特困学生救助活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高中学段低保家庭子女及虽未享受低保但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全部免除或减免部分学杂费。2011年以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000多万元,免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2880多万元教科书,补助贫困生生活费1450多万元,为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165万元。仅桑梓助学基金会就资助贫困大学生859名,发放助学资金950余万元。

(注:该信息统计截至2015年12月)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依据《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内涵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教育能力保持全国前列。

基础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学前教育纳入全市民心工程,着力建设了一批公办幼儿园。发挥优质高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职业教育凸显特色优势。全面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高水平举办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天津模式特色更加突出。完成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建设,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7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级示范校和骨干校。51个实训基地得到中央财政支持。

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88个。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市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49个。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14所普通高校被评为优秀,8项成果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所高校更名为大学,新增3所高职学院和2所独立学院,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职业大学等新校区和软件学院投入使用。高校技术开发和转让6100多项,技术交易额45亿元。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达到4500人,五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达到48.3万和5.2万人,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5年。

终身教育取得新的进展。终身学习制度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更加灵活。农村成人教育三级办学和市区社区教育网络日益完备。有8个区县入选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成人本专科五年累计毕业生超过14.1万人,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7.3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超过6万人,参加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年均超过百万人次。老年人大学教育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全面推开,高等学校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健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中考体育考试制度改革,完善中高考改革方案。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师德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成效显著,新增两院院士5名、长江学者40名、科技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6个、天津特聘教授74名。实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一批名师名校长和农村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强化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50%。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施滨海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滨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六大产学研战略联盟、七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和八个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建设百个品牌特色专业。由高校牵头和参与的全市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8%,专利授权量年增长25%,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及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50%、83%和31%。

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外国留学生超过1.5万人,保持全国第三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发展到62个。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14所、孔子课堂16个。积极参与千人计划的实施,引进一批高层次海归人才。3所高校成为教育部教育援外项目单位。多次举办高层次国际教育论坛。各类骨干教师国外培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教育更加公平普惠。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对重度残疾学龄儿童实行送教上门服务。完成改制学校规范整顿工作。先后落实中职和普通高中相关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新机制下累计发放高校助学贷款7亿元,政府奖助学金超过10.7亿元。采取与市民同等的政策,有序解决了17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和义务教育问题。

和谐校园建设全面推进。建立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制。推行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教育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净化美化绿化水平。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实现重大突破,为高校全力以赴抓质量创造了条件。

联合学区工作是推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局长的讲话稿中针对“联合学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要发挥联合学区的载体作用,把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作为今年学区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尤其是加大向薄弱学校倾斜力度。要增强学区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确保学区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3月25日,教育科依据局工作重点,召开了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学区工作座谈会。12所学区牵头校分别就本学区的具体做法和效果做了充分的交流。各学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联合学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经验。探索出了许多成效显著的途径和办法,如:专题会议、开放教改大课堂、学区内教师流动、说教材活动、专题培训、建立学习资源库、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校长论坛、骨干教师引领、树镇乡典型、赛事活动、说课活动、毕业班交流等,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但是,制约联合学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也凸显了出来,一是各牵头校开展的很不平衡。工作力度、干劲有了一定的差距。有的牵头校以牵头为己任,以满腔的热情满足学区兄弟校的各项需求,毫不保留的传授经验做法,得到了兄弟校的好评。像蓟县四中初中校、蓟县第一小学、蓟县第六小学的联合学区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有声有色,有效的实现了区域内教育教学的资源的共享,为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的牵头校不敢放开手脚,没有发挥牵头校“老大哥”的作用,牵头效果不明显。二是各镇乡需求不强烈,工作不积极。联合学区工作是双向交流与互动的工作,一方不积极不主动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同时会打击牵头校的热情和工作的主动性。联合学区“双赢”的根本意义则实现困难,违背了联合学区的宗旨。像尤古庄镇、孙各庄乡、东二营镇、出头岭镇、侯家营镇等中心校积极主动与牵头校联系,有效组织本镇干部教师学习交流,与牵头校携起手来为干部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干部教师得到了专业化提升。

联合学区工作是一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捆绑式工程,需要各学区牵头校和兄弟校的共同努力,各牵头校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针对不足,发挥优势,同时,也可以向学区内优秀的镇乡中心校、中学、小学学校学习,树立学区内镇乡典型,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教育科)

2015年县教育局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向管理要质量必须抓住管理中的关键点。

开学伊始截止到现在,各镇乡中心校、直属小学纷纷召开了教学专题会议。树正气、明任务、定重点、鼓干劲,大力营造向管理要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氛围。别山镇中心校、下窝头镇中心校、下仓镇中心校、杨津庄镇中心校纷纷召开中心校成员、基层校校长、教学主任、教师代表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各镇总校长根据局工作重点,镇内实际进行总结部署,优秀校长介绍经验、教师代表发言,大会目标明确,重点工作突出,大力提倡表扬,极具激励性、目标性、竞争性,很好地营造了镇域内教学赶超氛围。官庄镇中心校、马伸桥镇中心校、孙各庄中心校、礼明庄镇中心校、上仓镇中心校、东赵镇中心校、东施古镇中心校、许家台镇中心校、尤古庄镇中心校、西龙镇中心校纷纷召开了基层校校长、教学主任参加的教学专题会议,通教学计划,分析影响教学的成因,提出管理的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桑梓镇中心校短短时间内先后召开了全镇教学中层以上干部培训会议,九年级毕业班会议,高度关注了基层校教学质量问题。白涧镇中心校创新常规管理思路,紧紧抓住各基层校教学主任,给任务、压担子,在引领个人专业素质提升中,给予帮助与指导,让各校教学主任各显神通带领本校教学质量迈向新的台阶。

城内八所直属小学把年初大会发展成了常规态势,纷纷召开了全校性教育教学工作大会。有的学校年级组会紧跟推进;有的学校大组教研形式深入研究;有的学校利用本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有的学校在短时期内召开专题教学会议两次;有的学校抓住教学质量分析会,有效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有的学校领导干部已经进入课堂开始行动起来。

各校对教学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教学管理在开学初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教育科)

2015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

一、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1.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把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分专题、分领域举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组织高校开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专题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2.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落实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实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切实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院(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研究制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办法。严格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3.做好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健全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管理办法,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开展教材使用情况专项督查。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订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试点,实施高校思政课择优项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组织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4.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认真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精神和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紧推动“两方案一计划”落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持续深入抓好整改落实。

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部机关、直属高校、直属单位、驻外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力度,突出正确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配合研究制订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严肃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订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出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细化责任内容,实行“一案双查”。开展“两个责任”执行情况检查。加强教育系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加大巡视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推进直属机关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及问题线索审查处置力度,加强招生、基建、干部任用、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7.加强政风行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减少会议、文件,提高工作质量。完善督查制度,强化重点工作过程监控,认真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健全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受理工作机制。落实窗口服务单位首问负责制。制订《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推进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综合治理,发布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推动厉行节约、节能环保工作,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新常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8.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按照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起草教育“十三五”规划文本。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提升通过规划对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的能力。加强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监测报告。

9.推动各省(区、市)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组织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继续跟踪指导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指导各省(区、市)和高校制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并做好报备工作。加强综合改革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研究制订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10.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督促各省(区、市)和有关高校研究制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11.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发布《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落实《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实行清单管理,依法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所有高校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推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章程建设试点。加强学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深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制度,深化招生、财务、干部任用等信息公开,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启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评估。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领域,委托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12.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化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布局。继续做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制订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设置、评价、指导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各地优化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1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

14.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建设。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框架内的教育合作。贯彻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探索完善外籍教师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示范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15.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教学应用。提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推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16.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督促各地落实法定增长,推动各地建立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规范学校收费调整,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健全监管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加强教育财务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总会计师委派工作,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培训。推进教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实行“阳光财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引领、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17.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制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文件,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推动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校园安全条例》《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法》起草和《学位条例》修订。制(修)订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师申诉办法》等规章。设立依法治教示范区。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

18.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制订法治教育大纲,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组织编写宪法教育读本。建设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推进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大赛、高校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高工程。

19.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法学教育和研究阵地,研究制订《高等法学教育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指导》。召开全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积极推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的有机衔接。

20.依法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深入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加快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制订《督学管理办法》。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县(市、区)工作。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做好专项督导。

21.推进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发布国家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制订教育标准制定审核办法,探索建立国家教育标准核准委员会。组织编制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印发《义务教育学校安全规范》。制定关于规范中小学校服工作的意见,研制《中小学校服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加快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启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发布部分职业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公布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探索建立有关专业认证标准。

22.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培育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运用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学生安全法治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工作制度。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

23.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继续支持校外教育,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指导家庭教育。

24.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印发《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推进落实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报告制度。研究制订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办法。研究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及与社会场地、设施的共享机制和新型安全保险制度。推进国防教育。研究制订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意见,修订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5.改进美育教学。印发《关于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意见》,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开齐开足艺术课,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建立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试验县工作。开展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地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制订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体系,统筹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7.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各地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动态监管。推动各地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做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建设。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2

办学:与其“分散”不如“合并”

抹平城乡教育差距,以往采取送设备、派老师、拨专款的方式,走了多少年,却犹如隔靴搔痒,收效不明显;依然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闲置,优秀教师减少,生源“吃不饱”;县城学校教育资源短缺,优秀教师增多,生源“撑得慌”。2010年,洪泽县启动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工程,按照省定标准,需投入大量资金对学校进行改造,如果仍按第一条路走下去,重复建设、浪费资金,显然不通。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与其“送下去”,分散资金、逐校修修补补,不如“接上来”,集中优势、重金打造几所学校,优质高配。经测算,此举还可节约几千万元。

于是, 我们从初中办学改革开始探索, 撤并六所镇初中, 将学生集中至县城新建的新区中学;如今, 走近已经建成使用的新区中学, 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综合楼林立, 班级网络化、白板化, 塑胶运动场、报告厅、功能室、配套用房无一缺失,这样设备一流、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也不落后。下一步,我们将把实验中学、县二中初中部和余下的六所镇中学合并,重组为新实验中学。不久,除湖区老子山九年制学校外,初中将集中到县城办学,加上外国语中学,县城三所初中,每所学校都一样,重新划分施教区,免试、就进入学,上学不再难,“择校热”问题彻底解决。

教师:从“有”到“优”

以往,一些学校因教师短缺,许多学科的教师只能停留在“有”的层面上,“不对口”现象很普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被戏称为“有总比没有好”。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我们把好“三关”,实现学科教师从“有”到“优”质的变化。严把教师“入口关”,面向全国招考教师,高中以研究生为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招本科生、幼儿教育招幼教专科毕业生;定向招考乡镇小学、湖区学校、幼儿园教师,确保农村师资平衡;新区中学从撤并的六所撤并初中选聘106名优秀教师,统一组织考试、赛课,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确保每个学科教师都是“精兵强将”,实现教师整体素质“质”的飞跃。严把教师“培训关”,整合县教育研究和培训机构,在苏北率先建立集培训、教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县教师研修中心,县政府每年划拨200万元专款,用于教师培训。严把教师“培养关”,组织实施“三名”工程,加大“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力度,补平各校师资差距;开展县“后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五类骨干教师评比,发放津贴,鼓励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课堂:要“神似”不要“形似”

学校能否留住学生,关键还是要看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研究,我们积极学习名校成功经验,但是拒绝“形似”,追求“神似”,结合自己特点,力争形成自己特色。一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好本县优质教育资源,请几名特级教师和名教师,结合我县教育特点,开展各种培训,发挥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二是“外出取经”,联系本省名校东庐中学与新区中学结对,带领管理人员前去“取经”;安排教师分批前往培训学习,吃住在东庐,深入课堂学习“讲学稿”的使用。三是“请进指导”,邀请知名校长、著名专家来洪泽讲学、开办培训班;新区中学聘请东庐中学一名教学副校长到校挂职,吃住在洪泽,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四是“深入研究”,外面的东西再好,还需要内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教师研修中心组织研修员深入学习、研究“讲学稿”,再结合本地形成的教学成果,加以糅合推广;研修员坚持深入课堂,确保天天到学校、周周进课堂,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声音:变“质疑”为“欣喜”

学生进城,此举开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河,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带着对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提出了质疑。

专家说:要“就近入学、送优质教育资源下乡”。然而一个仅有38万人口的小县,需要那么多的学校吗?初中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差距较大,有的农村学校初一只招到几名新生,全校只有几十名学生,这样的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改革就必然要承受压力和质疑,况且,“进城模式”的优势已经逐渐凸显。办好新区中学,今后三年投入在三千万左右,如果把撤并的六所学校逐校改造,则需要上亿元,前后一比较,赚了。教育投资分散到六所初中,毫不起眼,只是“小户人家”,设备、教师要抢着用;然而,集中到一所学校,则变成了“大户”,教师可以随时使用。

家长说:“交通不方便了、家庭负担加重了、孩子吃不好了”。县委、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公交车免费来回接送学生,教师随车护送,既方便又安全,家长放心了;在免除学生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的基础上,特困住宿生免费就餐,困难学生补助70%,家庭只负担60元,困难生补助面近50%,负担减轻了;崭新的宿舍楼里,内设卫生间、浴室,每人一个衣柜,条件比许多农村孩子的家庭还好,孩子高兴了;校长和孩子吃一样的饭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可以经常“偷偷”视察、陪孩子吃,眼见为实,家长开心了。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3

学校地处顺德区陈村镇,是全镇唯一的一所民办学校。学校是碧桂园连锁学校中的一员,在人事和经费方面由集团公司管理,业务则归属于陈村教育局。学校十分注重属地管理,陈村教育局也是非常重视学校的健康成长和迅速发展,教师的培训、学校的评优等方方面面,陈村教育局都十分重视。尤其是近两年,陈村教育局更是加大了对学校的引领和指导,使得学校得以迅速的提升,获得了诸多的殊荣。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意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全镇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陈村镇教育局专门出台了《陈村镇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为此,围绕《意见》,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了打造特色优质品牌学校的一系列工作,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学习、管理机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首先,创建规划引领。学校立足校情、师情、生情,因地制宜,从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等领域寻找特色创建的着力点,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定好规划。确定每学期的工作任务、举措,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其次,加强对行政干部和教师的培训。通过考察学习、现场观摩、交流研讨、专业研修、校本培训、沙龙讲座等形式开展有效的培训,促进行政干部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务实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管理方式。积极参加各类各级的教师培训,尤其是镇教育局开展的“强师工程”,选派骨干教师到省内外的名校、大学跟岗学习,通过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教育、学校管理经验,开阔视野,增强综合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执行能力的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努力形成一支稳定的、热心并能胜任学校特色建设的“特长教师群体”。

再次,教育科研支撑。充分发挥教科研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先导和促进作用,以科研支撑特色学校建设,以科研促进特色学校建设。针对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目前,学校的特色工作已初见成效:英语特色——浸泡式环境、仿真式学习,读写特色——高擎读写之炬、点亮特色之塔,科技小发明——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艺术特色——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之美丽,安全教育特色——为孩子们的人生保驾护航。特色建设,优化了学校的管理,丰富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品位,亦创造出了骄人的教育教学业绩,使花城学校精彩纷呈,声誉日增。

英语特色方面,学校被评为“全国小学日常英语口语示范校”“全国英语写作教育示范基地”,英语科组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获全国一等奖。

读写特色方面,学校先后有1000余篇次学生作文在国家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150余篇学生作品发表于《作文大王》《课堂内外》《珠江青少年报》等报刊杂志,还有5期沉甸甸的学生文集。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百佳作文教学特色示范校”“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全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

科技小发明方面,学校学生已有100多项科技小发明参加了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比赛,并获得多项大奖,其中28个科技小发明项目申请了国家专利,获取了专利证书。

安全教育特色方面,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广东省安全教育基地学校”“顺德区德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今天的花城人,已经初见“特色之花”,初尝“特色之果”。这一切,都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陈村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悉心的指导和科学的引领,这也正是我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结果。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碧桂花城学校)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4

今年来,我们深入x市x区各中小学校,广泛听取了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部分教师代表意见,就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着力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

一、基本情况

x区现有中小学校x所,其中小学x所,初中x所,九年制学校x所,高中x所,完全中学x所,十二年制学校x所,职高x所,村小及教学点x所,在校学生x人,在职教职工x人;

现有农村学校x所,其中小学x所,初中x所,九年制学校x所,村小及教学点x所,在校学生x人,在职教职工x人;

现有幼儿园x所,在园幼儿x名。其中农村公办幼儿园x所,在园幼儿x名。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学校布局

教育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总体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近五年,x区首先对辖区内的学校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针

对村小多、布局散、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全区先后依照群众意愿撤销了x所农村“空壳”学校,合并了x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截至x年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五年前的x所变为x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盘活。x年全区教育经费投入为x亿元,x年增加到x亿元,增长了x%。五年来共投入x亿元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x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x%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x%,在园幼儿数占比x%。创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x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x个,全区教学资源紧缺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二)均衡师资配备

教师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的核心,对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校际互助合作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补充农村教师,自x年开始,x区共公开招聘教师x名,其中农村x人;

分配定向免费师范生x名,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

从外县市区或外系统调入教师x名,其中农村x人。

(三)就学机会均等

生源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教育投入,成为影响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生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x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就近划片、免试入学”的原则,依法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全部入学。与此同时,区教育局还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严禁通过考试选拔生源,严格实行均衡编班规定,严禁举办任何形式的实验班、重点班。严格执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全区招生管理更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为了稳定公办初中生源,区教育局严格落实省示范性高中——x招生指标到校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学生全部享受指标优惠,有效制止了生源流失。

(四)共享优质资源

教育均衡,就要把优质资源做大,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近年来,x区按照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思路,x市一完小、x小学“1+n”网络联校开始实施,与x镇x村小、x镇x村小、x县一完小等学校签订《“1+n”网络联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协议书》,实现了“1+n”的互联互通。x努力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扶贫长效机制,建设以市为中心,以区为节点,以村小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用“互联网+”的思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整体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农村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的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

(五)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x区先后投入了x亿元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

弱学校改造任务;

投入x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温暖工程”,解决了x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用水用电问题;

投入x多万元解决全区城乡学校“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

投入x万元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问题;

投入x万元(其中乡镇工作津贴x万元,边远山区教师津贴x万)解决农村教师尤其是山区教师待遇问题。在x新区新建了x中学、x中学、市x完小、市x小,这几所新建学校建设资金投入均上亿元,学校布局合理、功能区划分明,除应有的教学楼之外,均建设了实验楼、功能室、塑胶田径场、综合体育馆等。截止x年底,全区消除大班额x个,x个超大班额全部清零,大班额比例降至x%以下。x区先后获评“省第三批教育强县(市、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三、存在问题

(一)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起来。各种特长班、奥数班纷纷出现,择校热愈演愈烈。“想要进入一所重点中学,有时比上大学还要困难”。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城区中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面积不足、运动场所不够;

教学仪器设备乡村配置有余而使用不足,城区有的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x区通过撤并、新建、扩容等举措,加

快了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步伐,但总体上建设力度不是很大,发展进度不太快。尤其是市x完小、市x完小、x小学、市x中等学校,因场地较小办学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引起城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办学压力增大,择校现象难以把控,加重了学生家长的负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二)城乡学校布局不尽合理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呈现较快的人口流动趋势,加剧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困难。随着乡镇区划的调整和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山区的学生涌入集镇,造成城乡生源严重不平衡。尤其是岗脚、太平、邓家塘等非政府所在地的学校生源急剧减少,生师比严重失调,办学效益低下,有必要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再调整。城区义务教育段学校相对集中在城市老城区,校园面积狭小、活动空间有限、四周交通拥堵,师生出入不畅。x新区到目前为止,小学兴建了市x完小、市x完小,初中新建了市x中,还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教育需求。

(三)城乡师资配备不够均衡

如今,许多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依然停留在财力物力上,比较重视教育硬件建设,从学校教学楼和设备等基础设施角度出发。

其实,在教育优质均衡中,师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农村优秀教师存在可以缩小城乡教学质量的差距。当前,由于城区和乡村办学条件的差异,优秀年轻教师普遍从乡村学校向城区学校流动,造成部分乡村学校教师“青黄不接”;

农村师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农村师资缺乏新鲜血液;

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经过近几年的投入和改造,全区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提升。城乡教育的差距目前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年龄趋于老年化,师资储备不足,农村学校教师大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一些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55岁以上,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小科目”(音乐、体育、美术)专任教师。

(四)城乡优质生源流失严重

一般来说,生源是初、高中学校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生源,才容易出好成绩,才能吸引更多家长和学生。否则,就吸引不了好学生,学校也难以在社会上有名气。如今,x城区两所优质小学(市x完小、x学院附小)的优质生,均到了市教育局直管的市x中就读,却很少到x区管辖的x中学就读;

而进了市x中后则选择了市教育局管理的市x中读高中,很少

选择到x区管辖的市x中就读,直接影响了x区中考、高考的成绩。初中生源基础比较薄弱,导致高中学段教育教学困难,高考备考工作压力增大。此外,由于许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区学校,流失的主要是骨干教师和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挫伤了农村学校办学积极性。同时优秀教师的流失也助推了“择校热”现象,导致农村生源不断流失。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承载着人们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要坚持“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适度超前、够用适用”原则,结合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免试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着力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意识,加快推进城东凤形学校建设步伐及其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兴建等工程,在城东新区尽快规划建设1所标准化的初中。加强对城乡薄弱学校的改造,着力消解城区中小学大班额压力,满足学生就近入学。根据乡镇区划调整和生源变化的实际情况,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乡镇区域调整后现代化学校建设。

(二)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城乡师资力量差距成为教育均衡的最大阻碍。要按照教师编制“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骨干教师走教制和岗位职称局管制,使全区教师由“单位人”转变成“系统人”。进一步加大教师招考、引进力度,严格执行校长定期流动任职和骨干教师、专任教师每年按x%比例区域内流动制度,校长任满两届必须交流,加强城乡之间校长、教师的双向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一线任教。制定优惠政策,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段学校校长的待遇,提高农村一线教师的岗位工资和津贴标准。注重师德教育,严肃查处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行为,多举措、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平均发展,所以不能“削峰填谷”,而是应“扬峰建谷”。要着眼教育扶贫“一所学校不落、一个学生不漏”的攻坚目标,围绕“入学机会均衡、资源配置均衡、管理水平均衡、教育质量均衡”目标,优先发展教育,着力补齐短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让优质学校更优。同时培育相对薄弱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推动他们尽快走向优质。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制度,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加大优秀教师、校长的奖励力度,调动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校长办学热情,使全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5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步伐,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切实保障全市适龄儿童能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的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优质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县域推进、统筹城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缩小县域内、学校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优良的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目标

按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两个层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2015年我市已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在此基础上,我市力争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班额无超标,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无择校,县域内同类学校办学条件无差别,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无障碍。义务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趋于常态,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覆盖城乡、供给均等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确保省级以上督导评估验收合格。

三、主要措施

(一)改善办学条件,继续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办学差距

1、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畴。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足额完成省财政分解到我市的教育投入任务。依法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严禁挤占、截留、挪用。统筹各种建设项目和专项经费,加大对薄弱学校和重点项目的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落实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足额保障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缴费和住房公积金配套经费,与市级财力增长逐步提高其补贴标准。切实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2、进一步实施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严格按优质均衡评估内容和标准,实施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质资源达标率100%。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强农村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和厕所、饮水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生活设施条件。将城镇薄弱学校改造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实施县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工程,基本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3、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在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设桐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网,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二)统筹师资资源,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1、配齐配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按标准配齐教师,建立调整编制、调配、流动等机制,每年招聘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师,按需优先补充农村学校,保证教师力量持续跟进。对于布局调整后确需保留的不足100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编制总额内,按班师比调配教师,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

2、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市教育局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实行学校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政策,健全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适应的职称比例及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员实行岗位聘任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并制订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制度相结合的办法,形成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的机制。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建立有利于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的政策导向。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在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城乡学校教师实行统一的专业技术初、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倾斜。组织实行城区学校间、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推行城乡间教师支教、挂职等多种形式交流,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

3、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执行国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建立健全校长培养、任用、考核机制,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市教育局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每届任期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应予以交流。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校长交流管理模式,从城区学校选派优秀校级干部或后备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从农村学校选派校长到优质学校学习培训和挂职锻炼。

4、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风尚,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班、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建立师德建设监督机制,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师德师风状况的监督和评议。

5、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制定义务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规划,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等活动,提升广大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支名师和名校长队伍,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名师效应。以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为依托,营造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浓厚氛围。加强校本培训,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经费按规定比例核定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三)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1、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城区内公办小学、初中均属接收进城务工、经商和正常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校,消除制度和政策性障碍。严格执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暂行意见的通知》精神,保障进城务工、经商和正常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城镇就学、升学得到平等对待。对返乡的农民工子女,其户籍所在地学校不得拒收,保证他们与当地儿童少年一样接受义务教育。

2、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要依托留守儿童之家,认真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程,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加强活动室管理和资料建设,真正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协调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探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发改、财政、教育、妇联、共青团、关工委、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学生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认真做好我市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全面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依法保障特教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待遇。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均应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学习。

(四)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各校必须开齐开足开好省颁课程计划的全部课程,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并注重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发。全面实施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全市各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6%以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建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2、深化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探索建立以年级和学段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实施途径的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义务教育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将县域内中小学质量差异性监测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定性考核的核心内容。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沟通和协作,切实把减负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完善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与小学毕业挂钩,改进小学生毕业证书的呈现方式,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录取实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加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

(五)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1、完善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市政府将按照科学布局、均衡发展、适度超前、够用适用的原则,科学编制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统筹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将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解决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的县镇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解决流动人口入学同城同待遇问题。统筹优质资源扩大和薄弱学校建设,认真解决优质学校“大班额”与普通学校生源匮乏的矛盾,科学谋划寄宿制学校发展规划,解决农村学校规模发展和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上学远的矛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规划的前置审核制度,提高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

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委员会管理制度。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各镇(街道)以中心小学、中心学校为依托设立学区,学区内学校师资、经费、教育教学等重大事项,有学区内学校共同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市教育局对其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3、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各镇(街道)中心小学、中心学校负责审查、填写、发放本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并于开学前10天送达法定监护人家中。教育局不得单纯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单纯以升学考试成绩对学校和老师进行奖惩。各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重点班,不得违反规定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得违反规定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继续实行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切块分配到初中学校,并不断增加分配比例。

4、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市教育局和财政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监督,确保经费使用安全、合规、高效。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做好财务决算,强化会计核算,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桐城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长任组长,市政府办、教育、发展改革、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税务等部门为成员,明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扎实做好各自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加强对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规划与实施的领导,部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项工作。

2、明确工作责任。教育部门负责本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具体规划、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要把义务教育优势均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和重点支持。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管理制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足额按时拨付。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合理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标准,及时核定教职员工编制,保证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建设用地。税务部门要加强教育费附加征收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职能部门应深入调研,加强协作,认真履行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相关职责。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6

聚优质教育资源之力展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宝安实验学校

宝安实验学校创办于2005年9月,是宝安区教育局直属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75个教学班,其中小学部43个班,初中部32个班,学生4176人。教职员工273人。中学高级教师22人,中学一级教师40人,小学高级教师39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宝安区学科带头人3人,宝安区名班主任2人,宝安区教坛新秀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学校创办六年多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初步实现了科学规划、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的目标。学校以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为立足点,服务于教育的深入发展为理念,花心思,费力气,着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

一. 理念为先,找准资源建设的落脚点

我校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以及《宝安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为指导思想,制定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和方案,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水平、应用效率和效益,依托我校优质资源辐射周边帮扶改薄。

学校以“创建现代学校,奠基幸福人生”为理念,优化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用制度调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已经建成适合新课改需求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让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交流共享与教师资培训的优势互补,发挥了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二.

(一)加强建设,打造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制度为依托,建立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有效保证,我校相继建立和完善了《校园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宝安实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上传规范》《宝安区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云服务平台使用规范》《优秀活动视频评选条件》《优质电子白板课件、课例评比办法》等规章制度。落实了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人人建设的机制。

我校制定的《宝安实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制度》,使我校的教育

搭上了时代的快车,素质教育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信息资源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会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特色资源、建立共享合作体、加大应用力度,使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区教育均衡发展服务。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在每年的“奖教奖学”中都对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贡献突出的教师和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积极推进和鼓励了教师开展共建优质教育资源的长效机制。

(二)科学使用,高效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第一. 我校以课堂为主渠道,着力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我校高度重视课堂质量,坚持每周中学部和小学部各一节的行政听课并制作优质课堂教学视频。坚持每周中学部和小学部各一节的“自学导学、情境教学五步教学模式”研讨课并制作优秀课堂教学视频。我校利用典型优质课堂教学视频,学校自行制作微格评课资源,广泛开展学科优秀课例微格点评活动,全面深入地推进各学科课程改革。

第二. 以宝安区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云服务平台(后简称“大平台”)为载体,共建共享国内先进教育资源,发挥辐射帮薄改弱功能。我校依托区大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借助平台优势全方位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应用,实现资源大共享。借大平台建成水平较高、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和交流便捷、优质高效、规模庞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统筹规划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评审、认证和监管制度。开发数量充足、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灵活实用的教育教学辅助课件、网络课程、模拟仿真系统管理辅助软件等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全学科网络资源的全覆盖。

第三. 特色是学校成熟的标志,也是引领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我校自行制作开发和引进了适合我校特色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校内资源库,小学生书法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世纪阳光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频服务系统,电子图书馆,思维导图课程,快速阅读课程,快速识字,快速阅读训练软件。我校的小学生书法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和语文课本同步,结合学校中午听名曲练字活动,对学生书法习惯和书写水平有很大帮助。近三年我校在现场书法比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6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

5、三等奖7个,省级特等奖8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42个,市区级多

次夺魁。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的快速阅读也已经从实验阶段进入全校推广阶段,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平均速度从67字/分钟提高到1500字/分钟,现场检测显示阅读理解力也大幅度提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第四. 我校利用大平台多种优质资源形式,多层面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分五个层面开展教师培训: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自学导学、情境教学五步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方法培训。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型培训。多种学习形式并重:大平台远程观摩、论坛经验交流、现代教育技术实训等。

三. 高效使用,分享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果

建校六年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借力区大平台我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高效跨越式发展。借助大平台我校已经建立了我区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为帮扶学校在投入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教师到学我校进行培训交流,名师教学资源共享,开展网上同课异构、视频案例、微格评价、电子备课、网上反思、视频会议、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等方式共研、共建、共享。提高了教师的网络教育素养和技能,使其能够自如地适应大平台使用和教育教学技术的升级转换。

揭东县是宝安区教育系统重点帮扶的对象,我校一直作为重点考察学习的学校,我校毫无保留地与考察团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经验,并建立良好的互助交流关系。从2009年至今给揭东县分五批共赠送优质教育资源光盘两百余张。

我校参与的2010年深圳市中小学优质课例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中张琼老师获市级最佳奖。近三年来我校参与的各类教育优质资源获奖情况:国家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省级二等奖1人,市级一等奖4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7人;区级一等奖11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4人,优秀奖4人。在我区2011年优质课例及网络课程建设活动中,我校已完成拍摄制作上传课例五节,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优质信息资源应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持续自主开发体现特色,我校近三年制作优质课堂教育视频541个,全区累积点播10350次学校还通过整合优秀的资源,拓展网络资源内容,信息科组自行制作各学科微格评课视频资料56个。我校校内特色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数据容量达2.03TB。协助区教科培、信息部完成市2010年中小学课例在线展播活动初评。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7

优质均衡不只是义务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更是义务教育价值取向的调整。所谓“价值取向的调整”, 是指从忽略教育的作用到重视教育的作用, 从偏重教育的外在价值到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 特别是强调教育在促进人发展方面的使命与积极作用。换言之,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根本上讲, 是强调教育工作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我们只有立足于人的发展的立场, 才有可能切实理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内容指向, 也才有可能真正地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着眼于“所有人”的发展。它要实现“全覆盖”, 让所有人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特别要关注那些被过去教育所遗漏、忽视、排斥儿童的教育机会。因此,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仍然要关注普及, 关注入学机会的公平, 确保“有学上”的彻底、合理地实现。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眼的又是所有人的“所有可能方面”的发展。对于“优质均衡”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从修饰关系的角度出发, 将“优质均衡”理解为“优质的均衡”。另一种角度, 从并列关系出发, 将“优质均衡”理解为“优质+均衡”。这种理解将“优质”明确为“教育质量”, 强调“优质均衡发展, 前提是均衡, 核心是优质”, 意味着优质均衡不是一般发展观, 而是教育发展观的转变。在此教育立场的优质均衡观下, 我们不仅要思考缩小教育差距的问题, 更要思考缩小什么样的教育差距的问题。我们就应回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上, 意识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要使所有儿童达到最低合格标准, 要发展儿童学业、职业、公民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而不是简单地聚焦于考试知识的学习;要关注具体的儿童的发展, 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的发展。

我们之所以强调站在“人的发展”的角度, 理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主要是出于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际推进过程中两种倾向的担心:一是在“优质均衡”的理念或口号下, 忽略对基本均衡的关注;二是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视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或行政工作, 而不是教育事业的建设。其中, 后一种倾向又是我们最为担心的, 它既会导致“优质均衡”实现方式的误用, 也会造成“优质教育”涵义的误解。我们特别赞同杨启亮的观点, “教育中时下尝试的梯度发展、高位均衡发展、优质拉动薄弱发展的取向, 是优先考虑优质兼顾考虑均衡的选择。这种选择表达了善良的愿望, 但它毕竟是一种有明显倾向性的选择, 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薄弱, 也很难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 我们也认为, 如果仅仅在知识学习与应试思维下狭义地理解“优质”,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永远不会实现。因为, 此种单一视野下的“优质”总是相对的, 是基于竞争显现的, 有其优质就必有其低质。因此, 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 我们都应该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为寻找教育灵魂的努力, 面向人的发展, 立足于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二、优质均衡不能局限于一些学校、一个地区、一段时期、一个环节和教育一域, 它始终应是一种大视野的教育发展观

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不局限于一些学校。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 学校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将注意力放在一些重点学校身上, 或用单一、就高的标准评价学校, 既造成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 也制造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关系, 这是形成校际差距、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需要政府关注每一所学校的发展, 办好每一所学校, 特别是要从现实出发, 重点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同时放弃单一、就高的学校评价标准, 在确保所有学校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 促进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而各个学校———无论是优质校还是薄弱校———也要摒弃排他性竞争或不求进取的思想, 要意识到所有学校都是义务教育的构成之一, 义务教育使命的达成依赖于所有学校的发展和贡献;意识到“学校发展需要相互取光, 相互温暖”, 建立在相互欣赏、彼此对话、相互依靠基础上的学校发展, 才是有意义的, 也才是可能的。

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不局限于一个地区。当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主要采用的是区域推进的方法。这是在既有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 基于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与教育基础作出的客观、务实的选择。区域层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当然要肯定, 但一方面, 我们要清楚, 优质均衡绝不能停留于区域层面, 而是要不断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对于那些教育落后地区的儿童而言, 区域性的优质均衡具有安抚性, 却不是公正的。他 (她) 们虽与本区的儿童相对公平地接受教育, 却与其他地区的儿童存在着绝对差距。就作为社会、国家和人生之根基的义务教育而言, 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绝对差距。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注意, 局限于区域层面的思路, 很可能会形成新的不均衡。事实上, 眼前义务教育的不均衡, 很大程度上正是过去的区域化思想和制度所致。它在各级政府关系上, 强调地方为主、责任自负, 习惯于上面请客、下面买单的做法;在县区政府间, 又容易滋生各自为政、彼此漠视, 甚至是互拆墙脚、恶性竞争的关系。不消除这些不良的关系, 更大范围内的优质均衡将难以实现。因此, 我们一定要警惕, 不能让区域化的工作思路成为最终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应明白,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整个事业”, 有分工之必要, 却无划境自守之理由。

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不局限于一时发展。从一个方面看, 当前义务教育质量不高, 正体现在它的不可持续性上。因此, 从“优质”的角度看, 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一定要有长远眼光, 注意学生、教师和学校之当下与未来发展的平衡。再者, 从“均衡”的角度看,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不会有终结的状态, 永远处于相对、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而且, 即便是相对的优质均衡, 其达成也需要长期的努力。尤其是优质均衡意味着学校要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凝聚自身文化与特色, 这个过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 我们要有坚定的决心, 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避免短视急治, 少提“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优质均衡”之类的口号, 防止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运动。

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不局限于一个环节,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是质量, 它追求的是质量的均衡, 目的是要提高和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这也意味着,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能停留在教育机会均等上, 而要将关注的目光置放在教育的全程。首先, 要关注教育机会的优质均衡, 这既是因为起点公平是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前提, 也是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 强调优质均衡并不意味着所有儿童都全部入学、容易入学了。其次, 也要关注教育过程的优质均衡, 这不仅是因为过程影响着结果, 更是由教育活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方面, 教育结果很多时候无法显现或不能即时显现出来, 我们只能将目光放在过程上;另一方面, 教育作为一种交往活动, 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即是一种教育效果。最后, 还要从横向的他人比较与纵向的自我提升两个方面, 关注教育结果的优质均衡, 因为只有基于结果, 我们才能够判断, 所谓的均衡到底是基本均衡还是优质均衡。

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不局限于教育一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不是“为均衡而均衡”, 是“为教育而均衡”, 为促进人的发展而均衡, 而人的发展又不是抽象意义界定的, 它需要考虑人性的本然之维, 更需要结合社会的形势与需要。只有社会均衡与教育均衡齐头并进时,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才会更健康。

三、优质均衡并不意味着“资源均衡”向“质量均衡”的转变, 合理配置资源仍然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任务

在一些地区将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从“均衡发展”提高为“优质均衡发展”后, 有一种观点被很多人提起, 该观点强调:“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而言, 学校的文化差异影响着教育均衡的实现”, “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投入解决学校硬件建设和布局上的不平衡, 但解决不了学校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不均衡。

我们能够体会到上述观点所折射出的, 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流于粗放, 停在表层的担忧, 以及对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积极作用下,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美好前景的期待。我们也认同该观点背后的假设, 即学校要走自己的路, 学校可以通过内部努力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必然达成优质的教育结果, 合格的甚至是简陋的办学条件并不一定达不成优质教育结果。但同时我们也要指出:第一, 该观点所依据的当前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缩小, 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规模和硬件设备上基本实现高位均衡的事实判断与现实不符。第二, 该观点也存在将教育资源狭义地理解为物质资源的倾向, 淡化了教师质量、经常性投入等人、财形态的资源, 也忽略了外部的社会资源和政策性资源的配置。第三, 尽管优质教育资源不等于优质教育, 简单的办学条件也能达成优质教育结果, 但具备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达成优质教育的可能性, 无疑要大于教育资源一般的学校。或者说, 优质资源的学校达成优质教育的难度, 要远远小于资源一般的学校。

我们要提醒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也要鼓励教育资源一般的学校放弃“坐等”的心态。然而, 这种状况既不是公正的, 也不可能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甚至会不合理地转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我们必须从基本条件入手, 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置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核心地位, 要意识到即便在那些提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地区, 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仍是一项重要且急迫的工作。在政府加大投入的背景下, 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有所改善, 这是事实。但区域、城乡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依然存在, 这也是事实。

因此, “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转变, 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资源均衡”向“质量均衡”或“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更为合理的思路可能是:先由“资源配置失衡”向“资源配置基本均衡”转变, 再由“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向“资源配置优质均衡”转变, 最后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四、优质均衡不是政策修辞, 不是一般性的行政工作, 也不是政府对于人民的恩惠, 而是一种法律要求, 是政府的责任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性质上是一种法律要求。

一旦明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种法律要求, 各级政府就有必要转变观念, 不能再将“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等, 说成是教育“惠民”。且不说, 有些判断是否完全符合实际, 即便是事实, 政府也应明白, 这些工作都是“应”做的, 谈不上“惠”。正如许丽英所言, 政府补偿弱势群体,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是责任而非恩惠。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补偿, 不是简单的救助, 不是施舍和怜悯, 而是政府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是弱势群体的“应得”。当然, 我们不是要否定政府真心做出的努力, 也不是苛责政府没有完成可能一时难以实现的任务, 而是希望政府树立责任优先的意识, 少一些“自鸣得意”的心态, 特别是要避免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 从而总是对照基本的法律要求, 想着在责任承担上还“缺”多少, 而不是“给”了多少。再者, 从作为法律要求的角度看,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方式也有必要调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推进, 既要避免政治化的工作方式, 也不能完全依靠行政手段, 而是要建立在以法治教的基础上。

当然, 以法治教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它依赖于法规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与严谨性, 也要有相应的实施机制作为支撑。从法律的角度出发, 当义务教育实施不力时, 就可以问责政府。但我们却发现, 很难确定到底该向哪一级政府问责。即便退一步, 假定县级政府就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 我们也还要面临如何问责、何以能够问责等问题。我们既缺乏预算制定、决策程序、经费使用以及相关工作具体实施方面的充足信息, 也没有明确、固定、便利的问责渠道。更重要的是, 我们即使可以问责, 也是一种软问责, 对于责任主体的制约性有限。加之, 教育目标或教育质量本身又具有模糊性, 解释与辩护的余地较大。在此情况下, 政府和职能部门就有可能倾向于向上负责, 选择有用的数据表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不断进步以及自身工作的积极成效。而社会公众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 也只能是抱怨在心或发发牢骚, 且因为别无他选, 而不得不继续接受自己不满意的教育。

因此, 进一步说, 从作为法律要求的角度看,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还有其他诉求, 即:义务教育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的变革。一方面, 我们要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责任主体, 厘清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关系, 确立相关利益者参与义务教育治理的权利、渠道和程序。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进一步增强义务教育工作的透明度, 不断提升政务、校务公开—一尤其是财政公开、招生公开—一的范围和程度, 以减少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之间互不知情的情况, 也使广大相关利益者更多地了解他们应该了解的信息。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8

一、对均衡优质教育的理解

均衡优质教育体现在一所学校内,首先,要开发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学校工作的客观随机性和主观随意性,使人尽其才,财尽其用,物尽其效。第二,让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公正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心帮助生活困难和身体残疾儿童完成学业。第三,均衡发展不是模式,不是平均发展,是要在学校已形成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打造新的学校特色。第四,查找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薄弱是不均衡的表现,它既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争创优质教育形成特色的突破口。第五,构建学校均衡优质教育体系,要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生命是教育之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创建均衡优质学校,需要有一系列的体系支撑,但在诸多体系中,重要的目标是落实在创办均衡化的班级上。要创办均衡化的班级,首先要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既注意每个班教师教学水平的均衡化,也注意学科特长的发挥,用优异的学科特长带动其它学科的共进。

二、通过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发展均衡优质教育

发展均衡优质教育,必须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校师资队伍素质。我们以提高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为目的,按照“面向全员、强化学科、提升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开展培训工作。

1弊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方面,我们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统一培训。根据省、市培训精神,全区中小学教师统一培训内容为“知识产权”“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统一进行书籍征订和发放工作,并进行集中辅导。二是学科培训。依据市里的培训方案,确立了我区十一所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为培训基地。以基地为依托,聘请专家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学科全员的培训。三是学科培训侧重向农村教师倾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总结前期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暑假又组织了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培训教师分别由教研员和区内骨干教师组成,培训内容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

2贝葱屡嘌捣椒ê湍J健U攵匝Х种频难Х稚柚梦侍猓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学领导和教师座谈,征求意见,并对学分设置进行了反复修改,为了使培训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我们在全员培训中继续实行学分制。积极发挥学分制的督促与引领作用,探索学分制在管理与激励方面的新领域。在具体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后的双向反馈,既有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收获总结和对今后培训的意见或建议;同时也有培训部门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评价反馈给所在单位,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通过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推动发展均衡优质教育

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落实使各学校能够根据本校实际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和形式,建立校本培训计划。一是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途径的研究》,以科研为引领,将工程向纵深推进,引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二是学校内充分开展对话式培训活动,又可称为“九个一” 工程,即每年组织每位教师重点设计一节课、说一节课、讲一节课、反思一节课;其他教师看一节课教学设计、听一节说课、观一节课、分析一节课,最后大家共同评议一节课。通过校本研修的开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上一篇:《蜗牛与黄鹂鸟》反思下一篇:法人独资(设董事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