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掌握“虽”、“其”等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课文。

3、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所讲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翻译课文,积累文言重点字词。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说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吗?” 生:“听过。”

师:“那你们知道这句话是出自那本著作的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这句名言出自《学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â)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 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 所以 自强: 自我勉励 自反:反省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新授课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注意把握字的节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2、听范读。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4、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1)读后同学们评价

(2)老师指导,指出不足加以改正,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二)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2、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前提下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四)归纳要点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

学学半——教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不知其旨也——它的

四、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课堂小测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篇2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3.陶冶情操,品味文化意蕴。

【教学步骤】

一、感知新课之趣

1.猜字激趣。

2.简介《礼记》。

《礼记》是四书五经之一, 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祭祀、 职位以及重要事件的标准化礼仪流程,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古代中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_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体会文言之味

1.把握读音。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示易读错的字词。

生僻字:嘉(jiā)肴(yáo) 兑( yuè )命

多音字: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 学( xiào )学半

2.体会音韵。将文中对偶句的前后半句设成两种颜色后投影,师生对读。

读好对举: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要点:体会对偶句式的工整、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的特点;感受排比句的气势,在朗读中一句比一句的语调稍高。

3.理清文意。师生合作读课下注释,积累重点文言词。

三、理解文章之意

主活动:演读课文。请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请同学们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小组内分角色演读课文。

活动步骤1:理清层次,分配内容。

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小组内分配朗读的内容,要能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

方法指津:借助关联词等标志性词语,可以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全文思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根据一个“是故”这个词,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二层。“故”指因此,应该是全文的总结,据此分开二三层。

活动步骤2:标记重音,体会情感。

将那些最能表达作者观点或情感的语句进行标注,请你用“我发现重读……(词语)能读出……的情感”的句式进行交流。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重读“弗“不知”,能读出一种错失珍品的遗憾之情。)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重读“不足 ”“困”,读出一种自惭形秽的沉重心情。)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重读“自反”“自强”,读出一种重获力量的振奋之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重读“也”,拖着读,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喜悦心情。)

活动步骤3:组内演练,展示朗读。

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展示,教师相机点拨。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篇3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平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篇4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 篇5

小街基中学 李艳陆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申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后点明观点“教学相长”。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教学本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因此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按预期完成教学任务,效果很好。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用的是朗读法和交流体会法。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可以借鉴:

一、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重了诵读教学。所以,本节课我多种阅读方式并举: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结果证明,学生既读准了字音,又把握了节奏,甚至还读出了语气。同时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为下一步的课文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背诵的适时登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因此,我把背诵课文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课前,我曾反复琢磨,背诵环节放在哪里能让学生更快的记忆呢。因为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放在讲解完文章结构后比较好。因为这篇文章结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再加上有板书做导引,记起来应更快一些。虽然第一名同学背的不够流利,但第二名就开始非常流畅。有了两名同学“打前站”,全班同学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实践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英明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位,合作学习中精心设计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深入到各个小组中间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密切合作,小组成员互相信任,没有出现消极“怠工”现象,顺利地完成了探究。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讲解完文章内容后,为了让学生能把本节课内容学以致用,我精心设计了问题:“小明(假设有这样一名同学)的文言文掌握的不太好,可他的同桌不愿意教他,认为教他是浪费时间。你能用文中的道理来劝说小明的同桌吗”。这个问题正好运用了本节课刚刚学到的“教学相长”的道理,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运用这个道理。一箭双雕,构想奇特。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再完美的课堂设计也难免在实施时出现疏漏失误之处。如:

一、在论证过程的解释上,由于同学们是初次学习,所以表现得不够好。只有老师在前面一个人连说带写,下面很少有同学响应,甚是尴尬,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还好,后来在我的一再提示下,才顺利完成。我没有想到梳理板书这里会把同学们难住,因为这篇文章毕竟条理非常清晰,跟着老师应能顺利完成,也许我真的是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今后应该通过现代文和举例来引导大家对论述文的理解。

上一篇:反馈改进计划下一篇:亿以上数的改写近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