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念(精选13篇)
我站在风中,闭上眼,任凭这夹带着一丝丝泥土清香的风恣意的吹乱我的头发,静静的呼吸着。或轻,轻抚我耳际,或重,流离我指缝,你就像这风一样,静静的,驻足于我。不一样的是,睁开眼,你还在。没有任何的言语,你却懂我所有的悲伤和向往。于我而言,你就是云淡风轻的天空。
我们一起走过很多个夏天,听着学校门前知了叫着夏天的烦躁,在黑板上重重的画下一个个遥不可及的心愿。看着天花板上风扇一圈圈的转着不知疲倦,在课桌上刻下一句句青春无悔的壮志豪言。放学后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吃着门口五毛钱买来的冰棒,在回家的小路上畅谈着那天发生的一切一切,把所有的小心事装进对方的脑海,然后一起没心没肺笑着,亦或是一起呜呜咽咽哭着。
终于,夏天还是过去了。
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有了不同的朋友,看着不同的风景。更多的时候是你听我诉说着,没有只言片语。你说我变化的多了,你说我的生活是怎样的充实,充实到和你不在一条轨迹上,然后笑着。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你就像路边的站牌,虽然不是我的终点,却可以在任何时候,让我以任何姿态停靠下来。
那晚,躺在床上,想着正在流逝的时光和过去的年华,不由得滋生出一丝丝的悲伤,很自然的,我失眠了。翻着手机里的通讯录,还是在那个熟悉的再不过的名字前停下了,犹豫了很久,还是发了一条短信过去。几秒钟之后,一个电话过来,仅仅只是那个熟悉的声音,滚烫的眼泪便止不住的掉了下来。“还好吗?”、“最近怎么样呢?”、“好好照顾自己呀”、“有我呢”…虽然只是再简单不过的几句话,听你说着却比任何词藻都暖人心窝。那晚,我睡的很安心。你总能猜到我任何时候的想法,一起在阳光灿烂下扬起嘴角,一起在乌云密布中紧锁眉头。
后来,有一天你给了我一本书,刘同的〈你的孤独 虽败尤荣〉。扉页印着一句话,“你还有我,便不孤独”。曾经以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可是在经历一次次现实的冲刷之后,我发现一直站在原地的,也只有你了。也许是我花光了所有的运气才遇见了你。你就像阳光一样,足够神秘,虽然不知道何时以怎样的姿态照进来,但是照进来的那一瞬间,让人有足够的勇气去朝着太阳前进。
又一个夏天来了,你喜欢的蔷薇开了。爬满栅栏,一簇拥着一簇,义无反顾。开出一场美丽的梦,无关于情感,无关于现实。你说那满栅栏的蔷薇一直延伸着,就像一场美丽的逃亡一样。你说我们也是其中的一朵,在最美丽的青春里轰轰烈烈的逃亡。
我们继续,继续着青春的逃亡。
一念花开,你朝我走来。
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 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 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 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 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 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 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 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 语言是载体, 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主情文学, 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 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 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 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 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 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 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 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 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 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 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 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这一句子中的定语使本文添了几分孤寂落寞的情调, 深刻地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郁达夫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散文作为“这一篇”的特性所在。
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即注重语文教学过程化, 要认清语文的本质。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在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不至于出现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心里。
2. 借助外力, 调动情感
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教师备课时运用的相关资料, 从老师的角度谈解读散文。当然, 本人没有好的方法提供, 只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心得而已。
语文学习需要媒介导入。学生的审美情趣距离郁达夫的独特体验较远。教学中可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内涵,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有的资料上说“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原因, 郁达夫思想苦闷。”很多老师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本宣科, 结果误导学生。孙绍振教授曾对本文做过深入的解读:“郁达夫在本文中主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普通的一线教师要理解到这种程度是比较难的, 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尝试或是浅读文本, 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站得住脚, 你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你忘记。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特点, 教出散文的韵味。教学设计重点应是帮学生鉴赏, 去发现作品的好处, 传染语感给学生。教师首先被作品打动、感染, 才能带着学生在作品中走个来回, 才能让学生领悟散文的韵味。文学作品, 尤其是散文不同于实用文体, 艺术性、审美性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
关键词:中国美学发展;美学价值;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引言
美学是一种形态,以精神追求与重视生命价值为宗旨,其对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散文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并继承时代发展中有益的成果。散文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因此本文以中国古代散文为例,加以研究。
一 文艺美学
1.中国美学的发展
美学隶属于现代人文学科,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在其传入中国后,促使了中国现在美学产生,使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化转变。西方的美学是在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用哲学的思维说明美学。二十世纪,中国在引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对美学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发展,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中国美学是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不论怎么创新,他都会有西方美学的影子,西方美学始终影响这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中国美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西方美学本土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美学进行改造。
2.探索美学的形成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宗法社会,也都经过兴旺与衰败,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在不断地摸索,发现与积攒中创造了美学。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从未断过,发展至今,堪称世界唯一。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血缘与亲情,宗法体制尤为重要,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既重视亲情又能做出理性的判断的中华文化传统。精神是人类认识活动后积累的经验,对人类之后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而美学精神正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中华民族再长时间的生活奋斗中形成了本民特有的精神文化,自强不息、拼搏向上、勇于奋斗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透过对中华美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华美学精神的特性。正是这优秀的美学精神,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更好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3.研究中华美学的价值的意义
研究中华美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必经之路,是当代美学研究者的责任。文艺美学最能凸显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正因为人类追求文艺美学观念的精神层面,文艺美学研究才能在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发挥着重大作用。美,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的精神活动。人们在文艺审美活动中,人可以放下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勇于追求人类存在真正的价值,超越自我,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正是如此,强调人与自然万物要和平相处。文艺美学在人类的感情生活中具有指导作用。在利益充斥的社会中,美学精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类的精神世界,帮助人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人的素质等。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建造优良的精神世界。
二 散文艺术价值
1.中国散文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散文可以追溯到秦国,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左转》,《战国策》,是叙事散文发展的先河,其中的《左转》记录了历史发展,有较强的真实性,为后来历史类散文打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政治局面动荡,一些散文用更多的修辞手法进行编写,形成了新的撰写散文的风气,丰富了先秦散文的内容。从秦朝到清朝,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散文进行创新,写作方式大有改变,但是依旧遵守着儒家思想,直至清末,一些先进人士突破旧的思想束缚,以“经世致用”的新观念进行创造,打开了近代散文的新局面。
2.研究散文艺术价值的意义
散文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古代的文学方式以诗歌为主,实际上,自唐代举行科举考试后,散文逐渐占据连主要地位,散文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文具有日常性,她记录里一个时代,一个人乃至极其细微事物的日常,它反应了一个时代的人的说话方式,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一个时代人类的感情,发现一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经验,从中学习。散文以幽默的语言形式表达了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无限可能,散文的撰写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记录着人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并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将读者带入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慢慢体味人生,散文的最大功能就是让人享受生活。
3.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方向
(1)努力实现古代散文研究与现代生活接轨
综上所述,散文反应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要结合现实情况对其进行研究。抱着仔细认真的态度,对古代散文进行透彻的分析与理解,掌握其中的精神本质,而不是简单粗略的了解表面上的东西,以通俗易懂的观念方式传递给大众,坚持实事求是。
(2)勇于创新,取其精华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散文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版社为了追求出版数量,不在意散文的质量,导致散文内容重复,或是散文内容不准确,误导大众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散文作家应该尝试用新的角度去思考,研究更多不同题材,打破旧的价值观念,使散文作品更具有灵活性,充满新意,进而让读者耳目一新。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独特的散文文化精神,并加以传播。
三 结语
精神支配着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对人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恰巧,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都是精神层面的产物,所以做好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好的精神可以使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向上的生活。相反,不好的精神则可以毁灭一个人。在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中,我们要对美学精神与散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好的一面与当代生活接轨,一直流传下去,造福于后人。
参考文献:
[1]陶水平.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1-21
[2]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8-18
[3]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04:29-36.
开学了,又可以天天见到他,但是我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激动,只剩下惆怅。因为我决定在九月,不留余心不念余情,不再奢望走进他的心,还是提前调头好了。
在大学入学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他了。他的外形并不出色,不仅不幽默开朗,还有些冷漠奇怪。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角落,其他人都在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仿佛和周围的人处于两个世界,而他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这就是我踏入教室门口时看到的,却莫名地想要靠近他,想走进他的`世界。我坐在离他不远的座位上,寻找各种话题跟他说话,但是他好像把我当成空气,任由我自说自话,一句话也没有说,似乎在等我主动放弃。直到老师开始说话,我才停止打扰他,可他还是一句话都没说。
开学第一天,老师要我们每个人上台自我介绍。大家都很热情地展现自己,唯有他,酷酷地说出自己的名字之后就回到座位。这是我听到他说的第一句话,虽然只是他的名字,虽然只有三个字,但这句话就像一句咒语一样,让我不知不觉地沉沦其中了。
从那一天起,我就对他展开了攻势。我不厌其烦地找他说话,制造和他偶遇的机会,试图激起他的反应,哪怕只是一句不耐烦的话,都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他就像一只缩在壳里的乌龟一样,不管我怎么敲他的壳,他都不肯伸出头来。尽管如此,我还是开始了持久战。我曾经幻想过有一天我们能够像优美散文里的氛围一样,唯美动人,即使不是情侣,也该是很好的朋友。但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证明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不适合用在我们之间,让我开始动摇了。
九月又到了,一个暑假没有见,我已经不再有以往期待见到他的感觉了。以前每次放长假,我都特别希望假期过得快一些,能够让我早点见到他。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我几乎都兴奋得无法入睡。这一次,我依然难以入眠,却不是因为快要见到他而高兴,而是因为想要放弃而沮丧。我并不想放弃,但是我不得不放弃。一年的时间里,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站在他面前和他说话,跟在他身后追着他说话,但是他始终对我不理不睬。九月,我打算放弃,不留余心不念余情,就当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吧。
开学后再次见到他,他依然坐在角落当他的独行侠,而我和同学坐在另一边,没有去找他说话。同学还奇怪地看着我,即使没有问出口,我也知道他们的疑惑。但是我并不想多说,我并不是能够让他信任的人,一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演独角戏,而他就像一个坐在台下睡着的观众,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放学的时候,我一个人走着,没有像一年以来那样跟着他走。而他,也一如从前,让我彻底死心了。
青春就像那么一本日记本,它记录着你每天所做过的事。但是,它并非无偿帮你记录,一份写字的力量,时间,这些都是青春帮你记录所要付出的。
谁曾出现在谁的记忆里,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花开遇伊人』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独特的、或者平凡的遇见。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背景下遇见心中的那位让你陷入沉思的伊人。有了着最初的遇见便也掌握了一段故事的开始,不要去在乎这个故事是悲伤,还是很美好的一个故事。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总会是美好的,单纯的美,沦陷于这份美,也许当你不知不觉漠然回首时,感叹相见不如不见,途留一地悲伤那年,遇见伊人,是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一朵朵娇艳的花儿争相开放,雪白的花儿在末端点Y一抹粉红。晶莹剔透,别致好看。淡淡的香气,弥漫开来,暖和人心,让人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偶尔寒风吹过,摇拽了无力的.枝头,惹一个落英缤纷。群舞飞扬,落一地粉雪。无意之间,四处游离的目光穿透落英缤纷,悄然落在伊人的脸前。身穿白衣,伊人憔悴,让我恰是心疼。
花落送伊人』
清风浮面,湖水波澜。蒙蒙细雨润如丝,春,养育着万物生命的伟大母亲。日出日落君相伴,站在春风中的影子,浮挂在嘴角的甜蜜幸福。伊人常说每个人的感情就像这春风,为生命的崛起付出了多少个轮回。爱情,付出时总是倾尽全力,用力迎合着春风。希望将自己的印记留在上面,但好景不长。
时间,一种不等人的冷血动物。曾经何时,我心里拥有一个惊人的想法,想让时间成为永远。现在,才发现它已渐渐的消逝了。伊人走了,走在一个有春风护航的时间里。一切都是梦。
念伊人』
总说昨日不可从现,其实不然。昨日那一幕幕或喜或悲不能从现,但昨日的记忆却能从现。我所念的伊人便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埋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种叫记忆碎片的东西。
人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种爱,但千万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如果想你,我不会说出来,我会收拾一份破碎的心情,走出那份迷醉。
如果我想你,我不会说出来,我会在纷落的叶子中起舞,让叶子带走我无尽的愁绪。
思念如波澜,远方的伊人,你可曾有这样的思念,一样的期盼。多情自古有谁怜,只愿桃花如流水。我自叹,花样年华正当前,是非成败过云烟。人生在世几何哉?何不潇洒度流年。
感悟人生,原来握在手中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铭记在心的。继而明白人生很多时候需要一对宁静的关照和自觉的放弃。
一
强旱来袭,大田绝收,枯死的作物秸秆病秧子似的,一片片迎风抖动着。
老家的人们只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果园上。适逢水果大年,苹菓丰收在望。
广泛种植苹菓,仅仅是在最近几年的事。当时,政府为了帮助农民脱贫,不仅在栽植的苗木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撑,技术上也提供了不少的服务。一夜之间,一个寒富苹菓产业基地就这样成长起来了。
于果树而言,除了风、雹、虫等灾害,最需要规避的便是鸟害了。成群成群的喜鹊,早有预谋的,从坐果就开始盯上了。这帮贼头贼脑的家伙,恣意糟蹋着,此苹果咬一口,彼苹果叨两下。这让辛苦经营的果农们叫苦不迭。因此,一到秋天,果农们最盼望的`便是早早下果了,然后一手钱、一手货,两清。
正常年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十月中旬便开始采摘了,而今,秋日已深肃,苹菓依然挂在枝头。节气关系,老天也像失去了耐性似的,一天天狂躁起来,夜里的最低气温一直在个位数徘徊,给看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别说整夜守着,仅仅个把小时,也是一场不小的挑战;风也像是受了谁的蛊惑,一天比一天锐猛了。每一场大风过后,果园里都有百十斤苹菓落地成伤。
天亮时分,姐夫一身田园耕种的沧桑,从一层白霜的果园里蔫蔫地悄声回转。那瘦削的身影俨然一柄刀锋,一次次割疼我的眼睛……
秋叶簌簌落,像我纷乱的心,不禁自言自语:“果商们啊,你们到底在哪里?苹菓还能坚持多久?”深重的心事,让家里变得更加沉默了。偶有人声交杂,也是邻居打探销路的焦急问询声。
还是再挺一挺吧,看着一山深红的苹菓,我在心里一遍一遍说服自己。作为一个新兴的寒富苹菓产业基地,这“黎明前的黑暗”,就如分娩前的阵痛,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当晚,抱着一丝希望,我悄然拨通了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的。
辽宁都市频道《新北方栏目》是一档收视率极高、专为百姓救苦救难的新闻类节目。不过,作为一家新闻媒体,每天面对上百个求助意愿,必须经过严格筛选。
挂上电话后,我像呼出一口长长的浊气一般,终于道出了一怀心事。尽管结果待定,心里还是亮堂了许多。
翌日,有王姓记者与我取得联系。然,仅限于了解,并无下文。
果园就像一处阵地,渐渐暗下的天色与慢慢升起的薄雾,在一双凄凄的瞳孔中收拢、模糊、隐藏……
不日,接到新北方光临现场采片的通知,所有人的脸上都划过一丝明亮的快乐,终于能下果了!
周末,一档由我参与的卖果难的新闻片子,在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新北方栏目》如期播出。五、六分钟的时间里,盖县、绥中占据了大半。相同的遭遇,让绥中县果蚕局局长就今年的苹菓滞销问题谈了感受和看法。前面有记者导引,后面有领导总结,形成了一体,而我单枪匹马,以一个纯粹的果农身份冲了上去。
回访时,仅仅接到四个的我心下一片零落,好在翌日片子重播时做了调整,“由我个人包打全场。”这样,我从被动回到了主动。播出当晚,我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一夜之间,老家的名字以每分钟上百公里的速度在全国声名远播了!
二
在我接到的N个电话里,一位女士来电,出于爱心,她欲组织人力来一次现场大采摘。作为爱心活动的发起人,她有必要先期了解一下我们当地的情况。
“你们那里以前可是……如今有点变化没?”
“哦,现在,走到欧洲买的还是国货呢,可见流通的力量不可小觑!”
尽管一剑封喉,我还是长出了一口气,难怪人家如此“生猛”,全县七八百万斤的苹菓产量,我们除了一枚以地域之名注册的苹菓商标,又做过什么?
最终与我签下万斤苹果订单的是沈阳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对方告诉我:购买苹果一解果农燃眉之急,二做活动,以爱心形式向环卫工人免费发放,以示慰问。对方的举义让我很是钦佩。然而,终究未曾谋面,仅凭媒体牵线,自然免不了其中的顾虑。谨慎的高姓领导几次与我联系,要我“口供”。无奈之余,不事张扬的我第一次在陌生人前露出了自己的“底牌”:20xx年,作为爱心活动的发起人,曾救助过云南腾冲的38位抗战老兵,并有爱心证书佐证。
一种亲近与信任感,立刻让紧张的气氛轻松下来。接下来的合作圆满顺利,除去之前售出的四千斤,一万余斤苹菓全部售罄。
这几年,在我的积极参与下,免费为乡邻售果一万余斤。
《小桔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那时正逢白色恐怖, 人性扭曲、是非颠倒、黑白混淆, 国民党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 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下午, 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 找大夫给妈妈看病, 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 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 发生了小桔灯的故事。
十二年过后, 作者仍念念不忘那盏小桔灯, 于是倾尽深情, 诉诸笔端。《小桔灯》体现了冰心一生的信仰:爱的哲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 “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的主旋律。生活在她的笔下曼妙生花。《小桔灯》全文平实而秀美, 从容而灵动, 如泉水般缓缓流淌, 如诗句般娓娓道来, 处处流露着同情、爱怜、互助、匡扶的美好情感。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 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 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寥寥数语, 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 阴暗仄仄的楼梯, 简陋寒酸的布置, 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政府尚且如此, 何况贫苦大众?在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 往往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对黑暗社会虽未针砭一词, 但字里行间分明透露着强烈控诉。在作者那颗细腻柔软的心里, 满是对苦难同胞的同情与热爱。
“这屋子很小很黑, 靠墙的板铺上, 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 大约是睡着了, 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她的脸向里侧着, 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 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 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 微微地冒着热气”, 这短短不足百字,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 让人心有戚戚, 疼痛落泪。小姑娘的妈妈脸侧向里, 乱发丛生, 血痕斑斑, 病卧床上。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环境描写, 例如“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 塞在手提袋里, 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 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炉火的微光, 渐渐地暗了下去, 外面更黑了”,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 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其中“迷茫的山景”、“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越发阴暗的天气”、“微弱渐暗的炉火”、“黑暗潮湿的山路”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对弱者处境的同情。具体到对小姑娘的同情、爱怜之情, 文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我掀开帘子, 看见一个小姑娘, 只有八九岁光景, 瘦瘦的苍白的脸, 冻得发紫的嘴唇, 头发短短的, 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 光脚穿一双草鞋, 正在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 把手缩了回来”, 这段文字简明精炼、要点突出, 将一个瘦小、贫困、懂事、怯生的小姑娘刻画得栩栩如生。
文中对于“我”与小姑娘之间互助、匡扶的行为、情感也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当“我”看到小姑娘正在费力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时, 急忙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当“我”得知小姑娘要给医院打电话时, 连忙问她“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当她摇了摇头说正想问电话局时, 我赶紧帮她找到了医院的号码。作者用几近平铺直叙的语言、一连串身体力行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雪中送炭、不计回报的情谊。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帮助, 她在欣然接受之余, 虽然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一声谢谢, 但已深深地感念于心。
当“我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 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时, “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跃然纸上。偶然相识的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在一个雾色迷蒙的黄昏, 成了“我”心中唯一的牵挂。就这样, 生出了去探望她们的想法, 也许“我”可以奉献自己绵薄之力的帮助, 至少可以了却“我”心中真实萦绕、挥之不去的挂念。于是,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 塞在手提袋里, 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 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对于“我”曾经的帮助, 突然造访的情谊, 小姑娘铭记于心, 知恩图报。当“我”把带来的桔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时, 她拿了其中一个最大的, 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剥开了它, “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 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 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此时的“我”, 也许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 不曾领会她这样做的用意。直到“我站起来要走”时, 谜底终于被揭开。“她拉住我, 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 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 像一个小筐似的, 用一根小竹棍挑着, 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 放在里面点起来, 递给我, 说:‘天黑了, 路滑, 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因为外面山路渐黑, 路滑难走, 她把刚刚的小桔碗用麻线穿起, 用竹棍挑着, 放进一段点亮的短蜡, 做成一盏小桔灯, 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我”恍然大悟, 原来之前特殊的剥桔方法都只为了这盏小桔灯。“天黑了, 路滑, 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线, 照亮了“我”多愁善感的内心, 照亮了“我”未来前行的路。
小结:在与小姑娘萍水相逢之后, “我”同情她年幼体弱, 爱怜她乖巧懂事, 帮助她拨打电话, 探望她和她生病的妈妈;她感激“我”的真诚帮助, 喜爱“我”的突然造访, 为“我”做指路的小桔灯, 帮助“我”笑对人生。这一段同情与爱怜、互助与匡扶的的美好情谊, 正是《小桔灯》传达给我们的, 如巴金所说,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 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 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摘要:《小桔灯》是冰心的散文名篇之一, 全文结构和谐紧凑, 语言明白晓畅, 传达出一种朴素恬静、浓而不腻、温柔动人的情感。本文从分析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取向、创作背景入手, 以仔细研读原文为基础, 对《小桔灯》的情感特点做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小桔灯》,冰心
参考文献
[1]、冰心.冰心散文[M].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 2005.
[2]、宋淑芬.试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魅力[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
岁月有情,将那些光阴辗转中一路走过的风霜、惆怅、温暖、感动一并收纳、积淀,酝酿成一杯流年的酒,芬芳馥郁,缠绵清冽,令人回味绵长。
或许,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总喜欢独倚在疏影摇曳的流年渡口,追溯时光走过遗留下的点点滴滴的痕迹,将细微的温暖和感动于阳光下晾晒,悉心收藏,再用温婉的心情将其编织成悬挂于岁月檐角的风铃,让它悦耳的铃音明媚前行的岁月,芬芳风雨飘摇的旅程。
始终相信,无论生命中有多少凄风苦雨,荆棘坎坷,只要心中有爱,温暖便会一路相伴。只有心中有情,处处都是花香满径,明月满怀。
流年如风,轻柔的滑过指尖,带来光阴的交替,季节的更迭。一程程的山水,一段段的相遇,那些来了又去,聚了又散的尘缘,如一帧帧轮流上映的旧电影,无论葱茏,还是暗淡,我们总能从中体味到一丝丝恬淡温馨,一缕缕明媚幽香。
时光是公平的,它带走了娇艳欲滴的青春,用风霜在我们眉间心上刻画下深深浅浅的印迹,却给予我们一份对生活的成熟、睿智、从容、豁达。拥有了一份淡泊的心态,即便行走在荒芜的古道,狭窄的巷陌,我们也能在皎洁的月华中拂去灵魂的迷茫,获得一份心灵的清宁。
花香点点,幽幽暗香,便可明媚一季的思念。烟雨飘飘,细细如织,亦可洗涤疲惫的心灵。生活中,走过的行程,路过的风景,快乐或是悲伤,得到或是失去,都是一道无法复制的风景。带着一份感恩的心上路,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简单,活着便是一种幸福。你会懂得,花开鸟语是生命的诗意,叶落残秋是岁月的历练。当一切繁华喧嚣归于沉寂,那些回忆,那些疼痛,都将成为岁月走过留下的最珍贵的馈赠。
季节,总是来去匆匆,刚走过昨日芳草萋萋的幽径,又迎来今天花满枝丫的葱茏。一季暖风,惊醒了多少沉睡于心底的故事,一场细雨,淋湿了多少流年的落红。是否还会记得,那年那月的那一场陌上相逢,那份美丽的遇见,那令人心动的灵犀,转瞬已付于流水落花,无处寻觅影踪。在光阴面前,没有什么能够做到永恒。相聚和别离,不过是生命中寻常的`风景。
也许,花开花落,缘聚缘散,我们都应当怀一颗淡然的心境,视如落叶般静美从容。因为花开有时,该来的总会在某个流年的渡口不期而遇,该走的纵使我们如何挽留也终会成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有此风景,路过,便不再属于你,只能交付记忆。有些伤痛,相信时间会将其慢慢抚平。
纵然那些流年里的错过再也无缘相聚,然,那些零落的花影,还在记忆的渡口轻曳幽芳。呢喃细语着一场缤纷的柔情。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如水的光阴中,总会有一些人,如一帧美丽的风景,装点了前行的旅程,温暖了心头的冰冷。总会有一些心心念念,如枝头绽放的素馨,明媚了尘世的荒芜,湿润了岁月的诗行。
那么,无论聚散,还是悲喜,那些被时光漂染的故事,我都会小心稳妥的珍藏,留待年华老去时,坐在落英缤纷的樱花树下,轻轻翻阅,细细咀嚼。
生命的旅程中,若是没有被风雨洗礼过,又怎会感激阳光的温暖,若是没有被伤痛打击过,又怎会体会到幸福的可贵,若是没有那些尘世烟火的历练,心境又怎么能走向淡定从容。
于时光而言,我们每个来到尘世的人都只是匆匆过客,若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所有的相遇和回眸都是前生注定,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生命中必然要经过的行程。怀一颗平常心,捻一枚落叶,拾一朵素馨,将生命中的明媚折叠,踏光阴一路迤逦前行。纵然生命只能如一棵小草,也要承泽雨露,绽放出一片葱绿。
心若在,梦就在。爱若在,情依然。无论寻常的日子里有多少风雪冰霜。若能怀一颗恬淡的心去欣赏,去感悟。一花一草,一粥一饭都是平实的温暖,一缕清风,一剪溪月都能滋养心灵。适时的卸下心头的疲惫,打开心窗,让阳光轻柔的洒入,让花香轻盈的在心间弥漫,前行的脚步,便会飘逸如风。
又是一秋,伴着枯黄的树叶、干燥的清晨,慢慢饮下匆匆离别的岁月愁。不是不留恋,却只能无能无力地看着它远去的背影,望洋兴叹。
也许,人生便是如此,变幻无常、悲喜交加才是最深处的真实。
此去经年,回首已是百年身。
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
我们的过去就像一场美丽的电影,如今却分崩离析。
那些难忘的`记忆,全都被埋藏在心里,再也不敢轻易触及。
那些疯狂热烈的曾经,年少轻狂的你,全在我的遗憾里,渐渐远去。
好久没有你的消息,现在的你会是怎番模样,有着怎样的际遇?
想过千百遍的问题,我却无从问起。
也许隔了距离,隔了时间,我们都变成另外一副样子了。
最怕寂静的空气,让人觉得窒息。
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我却只能用谎言应对。
最怕回忆突然翻滚,让我再无躲避的余地。
最怕已经决定此生如此过,却又突然听到你的消息。
你会在哪里,而我,一直留在这里,不曾离去。
一、语言的疏密相间
文中写到的几种树都有其象征意义, 例如菩提树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圣诞树象征着基督教的救赎, 棕榈树象征回教的坚韧等。本来, 某种树和其象征意义之间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 必须通过对树的特征的突出描绘, 使读者自然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从而领悟其象征意义。文章通过疏密相间的语言刻画树的形象, 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 传达作者的情感。
“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开头一个单句就言简而意丰, 简笔勾勒菩提树默默生长在都市不为人注意的角落, 外形普通, 不事张扬。文中更多的笔墨以繁密细致的笔触描绘菩提树, 如写树叶, 就从形状、边缘的曲线、叶梢、叶脉等角度细细描摹它的美。写树瘿“像老人手背上脆危而清晰的静脉瘤块”, 赋予了菩提树历经苦难磨砺而坚韧顽强的精神。
以下句子就是疏密结合的典范:
经历无数台风的袭击, 两株菩提树在维持一长段紧紧贴卧地面的姿态后, 树身猛然以一百五十度的弧线挺起, 直直地把千枝万叶如同伞般撑起。
撑起宇宙, 这菩提。
这不动的圣座。
先精细描摹, “紧紧贴卧地面”写菩提树在台风袭击下匍匐于地面的艰难姿态, “猛然”“挺起”, 是历经苦难之后的坚韧。树的形象描绘中就隐含后文的象征意义———“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 描写是意义揭示的基础, 后两个短句独立成段, 凸显菩提树坚韧而能撑起宇宙的形象。作者用疏密相间的语言, 生动传神地描摹树的形象, 然后再由菩提树写到树下彻悟的释迦摩尼。读者透过语言感受树的形象, 再由形象产生联想, 领悟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再看这几个写圣诞树的句子:
在十八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
在十九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
在廿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 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
在一九八四年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入口处。
四个概括、简练的句子, 一句一段顺序排列, 更形象地表达了基督教在几个世纪内, 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扩张的过程。句子显得疏朗空阔, 文义却凝练厚重。
接下来, 文章较为详细地叙写了圣诞树由实体到合成塑胶, 再到镭射束的变化过程, 这种“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树”的宗教意义在“繁殖”中越来越淡薄, 渐渐异化为一种商业符号:
挂上各式各样锡箔和缎带的加工制品, 还有一些糖、一些保丽龙彩球, 以及一圈圈盘旋而上的电线, 氖灯规律地熄灭、亮醒, 刺麻我们的视觉, 有节奏地激昂我们的情绪, 使得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这里, 作者用繁密的文字告诉我们, 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圣诞树迷失了树的本来意义, 但即使如此, 它对我们的本土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被“刺麻”了视觉和神经的人们, 已没有余地考虑它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可能因为它的宗教意味不浓, 人们更容易忽视它带来的影响。围着圣诞树“狂舞”的年青一代, 也许不信教, 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也极有可能缺乏认同, 从而迷失自我, 这种集体的无意识, 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渐渐失守, 这样的现实更令人忧心。
二、结构的疏密有致
林燿德的散文取材广泛, 文中的七种树来自不同的国度, 跨越几个世纪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丰富的内容如安排得不好就可能是松散的, 作者靠什么把它们联成一个整体?这得益于文章思想脉络的缜密, 七种树分别象征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都市文明, 共同表达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哲理思考, 思索这些文化对人心灵的影响, 作者用深厚的思想内涵统摄材料。
文脉的缜密体现为结构的疏密有致, 首先是材料详略得当的安排。
菩提树、圣诞树和棕榈树, 分别代表三种宗教, 作者借写树表达对世界三大宗教的态度, 而许多读者不认识菩提树, 对圣诞树的认知止于节日的道具, 把棕榈当做景观树, 更不用说了解它们和三大宗教的关系, 熟悉相关史实了, 因此写得最详细。菩提树作为佛教的象征, 文章第一节刻画它的美丽、优雅、谦逊及苦难中坚忍不拔的形象, 描绘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的神圣场景, 从中透出崇敬赞美之情。圣诞树和棕榈树都是详写的对象, 却共同组成第二节, 似乎打破了文章各部分间的平衡, 作者意在对比, 形成两种情感的对立。基督教的扩张一直与殖民侵略相伴, 武装白人和神职人员共同征服殖民地, 作者在史实叙说中表达了排斥和抗拒, 甚至是批判与担忧;与之相对, 北非作为被侵略的国家, 坚守着自己的宗教文化, 也保留了愚昧与落后。作者敬仰这个民族的坚忍和随遇而安, 也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和愚昧投注了同情。以入侵和坚守两种力量的较量, 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 从而打动读者。
桑树常被人们栽种于房前屋后, 用于饲蚕, 松树是高洁的象征, 作者用它们来代表中国传统的农耕和士族文化, 但它们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又因为是人们最熟悉的树之一, 第三节写得最略。作者写后院桑树叶片的鲜嫩清新, 树心散发的馨香, 更想象中原女子采桑的优美图景, 无不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而“我的心智仿佛直接融入了那片郁绿的深处”, 只此一句, 足见作者对松树的“心向往之”。
文章第四节写道路树, 白千层被汽车尾气熏染, 被孩童撕去树皮;榕树被肆意修剪成各种形状。它们象征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的异化, 使人失去了本来面目, 失去个性, 只能像道路树一样站在规定的位置, 保持统一的姿态, 作者表达了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另外, 综观全文, 作为成长于都市的作家, 林燿德一直以都市人的眼光去审视、思考, 菩提树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塑胶的圣诞树站在百货公司门口, 泰顺街旧宅的前庭东北角曾有一棵棕榈树, 桑树和松树成了道路树, 它们被移植到都市里, 离开了曾经站立的土地, 都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孤独地挣扎在都市的建筑和人海中。看作者对那棵泰顺街的棕榈树的描写:
长得矮小茂密, 一头乱发, 像似乔治·卢卡斯在“星际大战”系列中所设计的智能生物:生存在低重力星球上, 用细短的身躯支持着大而结构脆弱松懈的脑袋。
一个比喻就把离开沙漠而难辨面目的棕榈描摹出来, 都市生活空间改变了树或人, 其中隐含了对都市的批评。
作者用思想集拢组合松散的材料,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连缀则使其更加天衣无缝。
请看文中的过渡句:
菩提树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相对的, 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
棕榈是另一个典型;
然而最怀念的是后院的桑;
相对于桑, 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不过在都市里, 松、桑两者暂时都非树坛上领衔主演的要角;
道路树才是主角;
过渡句承上启下, 把松散的材料联成一个整体。从过渡句我们还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窥见作者思维的缜密细致。
深宫秋月,不知人间,几何轮回转?夜半风声,露湿阶,空将诗语,榭纷沓。一片寂静,瘦是影悲转凉。几番凝吟,几轻弹? 几多繁华,久倾城?几多情愁,染指寒?夜凉,心落愁,无处莺歌,凭栏对。独坐小楼,西风凉。一处茫然,不知谁帘卷?踏澜衾闲,晚风月,一地轻纱,谁轻舞? 落红花开,点滴愁,半箩香玉,碎了谁的心?寒香衣别,多少青燕,早已是,悄然岸边,离散。一指凝香断,各自天涯,伦红袈裟,细作他人门前花。蒂落一声风骨,换的.红颜水。落幕芳馨,情似远 冷颦画月,谁将心染的碧玉透?
蹙暮绮雨,几知音?思念留影烟花碎,一曲断魂,谁雨蝶?雨露,空寂,秋风寒。唔梦思源,残红深,一片潇湘,簪花冷。画暮一轮秋月凉,谁将白露吟成霜?玉楼画春,阶几何? 秋风梓涵,问一卷,风云愁。临寒娇筱,谁将花语,颦眉榭?冰清若曦,一纸捻红,水中花。梳妆凝红,问谁肯一纸袖红,缇萦?残红吟月,衣香冷。庭院深深深,有几许?点滴清萼,都是愁。古来瘦词,寂寞添衣,心还寒。空霖尘雪,西风又凉,谁把轻愁捻?
轻缓的旋律,淡淡地忧伤,于我心里,你有一种别样的美!
如水的时光,你踩着轻盈的步伐,偷偷地潜入淡蓝色的梦中,扣开心念的大门,幸福与你遥遥相望!
温润的气息,尾随九月的凉风迎面扑来!
我感受到了,有你的时光,就算秋风习习,残花败落,从中,也有我想念的唯美!
我能读懂,夕阳西下,白昼恋黄昏,山恋水,水恋月的牵念心结,亦能读懂,水月画心,一抹相思入眉心,为情肝肠寸断的无奈,亦能读懂月上黄昏头,人约黄昏后的欣然,亦能读懂日后离别,相逢相知恨晚,以及你远远注视我离去的不舍目光。
我常想象着,依着子夜的梦,你能一直无悔的温暖着我的心,潮湿的心;
也想象着,我们能依着最美的时光,怀着对岁月无尽的感叹,然后轻轻地闭上眼,同时光一起慢慢地老去,老去。
老去,在未知的世界里,是不是等于还安然无恙的活着?静静地,没有任何牵绊?没有。什么都在情理之外。
遥望苍茫的天际,思念的弦儿还弹奏着那样落寞凄凉的音调,彼岸的你,可曾有忧伤过?感动过?
二月色撩人,滴滴泪。
浓浓的深情,深深的情意,丝丝缕缕的纠藏,比月色还美的黄昏,比路灯还要伸长的影子。
如此描述,是否有一丝丝的浅淡?
站起,又坐下,坐下,又站起,人来人往,目光却一直搜索着,相似的轮廓或背影,那个可以让你温暖一辈子的人,是否就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沉默不语。又或者,他一直就那样静静的守护着,守护着每一个日落到黄昏,守护着青丝到白发?
开始的结束,结束的开始,日落月升,你走我来,一切都在交替着,循环着,永无止境!
月色柔美,醉了眼眸,迷离了心,秋风瑟瑟,却怎么也吹散不了,你的或我的惆怅和哀愁。
相思梦里,有秋风也吹不走的承诺,有相约来生的诺言,有许许多多今生无法抹去的回忆。
相思梦里,有你一路追寻的温暖目光,感人至深的绵绵话语,有你我为之动容落下的滴滴清泪。
庆幸,时光没有错落,爱情也没有断落,感怀在流逝的年华里,仍然能邂逅一段最美的时光!
风缓缓的吹,月柔柔的美,心静静的疼!
仰望,抬头微笑。让泪流淌进心里,让心情明媚透亮!
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前期, 主要以写景叙事抒情性散文为主, 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后期, 一方面, 他冷眼看待人生, 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 从而抒写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 他为民族国家的新生而奔走呐喊, 多充满激进的爱国情感。
一、质朴、真挚而浓郁
作为一代散文大师和学者的朱自清, 其求“真”求“实”的创作态度使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出自亲身经历的人和事, 亲身感受的景和物。因为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 所以文章写得自然, 感情质朴、真挚而浓郁,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慑力, 使读者会因他喜而喜, 因他痛而痛, 因他忧郁而忧郁, 因他彷徨而彷徨,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强烈的情感脉搏。朱自清最初是诗人, 散文中也流溢出诗人的情怀, 每一篇散文都富有浓郁的情感, 不必说前期的借景抒情散文;写亲情、平凡琐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就是后期的议论性散文也饱含挚情。
《背影》是朱自清的成名作, 全文约1500字, 但字字含情, 句句有意, 没有华丽的词藻, 只用平白质朴的语言, 表现了质朴深沉的父子之情与父子之爱。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4次:开头“不能忘记”“背影”;站台买橘子的背影;走入人流的背影;结尾“泪光”中的“背影”。父亲胖胖的身躯,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步履艰难, 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 定格在儿子的脑海中, 也定格在你我的脑海中, 成为父爱的象征。背影后儿子含泪的双眼也永驻在你我的心中, 它饱含着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怀念, 父子互爱互怜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 用凝炼而又清丽的语言描写了荷塘月色下的美。在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寂寞、迷惘彷徨, 追求美好厌恶黑暗现实的情感。“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贯穿于全篇的情感基调。“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不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不平静”而又想挣扎的心境。月下的荷塘, 荷塘里的荷花荷叶、流水月光、荷塘周围的树、蝉声蛙声、路灯光都成了作者抒发感情的对象, 通过赞美荷花表明不同流合污的心志。月光下的荷塘是美好的, “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使我们的心情又跟随作者回到黑暗的现实中, 感到美好只是一种期盼, 现实是黑暗的, 黑暗的现实怎能使“我”释怀?全文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是记叙作者与好友俞平伯夏夜同游“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经历。“足系人情思”的“‘七板子’”, “最能钩人”的“灯彩”,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 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枕着历史的沉淀, “被引入”秦淮河的“美梦”里去。我们跟着作者去追梦:船在“六朝金粉所凝”的“秦淮河的水”上行走, “等到灯火明时”“黯淡的水光, 像梦一般”。在梦一样的境况里, 过了利涉桥、东关头、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 笙歌彻夜的秦淮河”, 淡月、眩晕的灯光绿水、歌声胡琴声, 我们随作者沉醉其中, 而歌妓的出现, 使“我”的心情变得纠结, 想听歌, 又受道德律的束缚不敢听歌, 作者把当时的心理冲突细致而深刻地刻画出来, 并做了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 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 属于那个时代的, 追求美好、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沉醉在梦幻般的秦淮河中, 希望听到美妙的歌声, 增添其中的美好境界, 但想到歌妓都是由于生活所迫, 从事着不正当的生意, 不可能增添美好, 又受道德律的束缚, 是断然不能听歌的。同时, 使“我”感到人民生活的艰辛, 社会的黑暗, 不知不觉地“满载着怅惘”了。作者以“充满了幻灭的情思”结尾, 表达了当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社会充满了黑暗, 祖国山河美好的景色只能给他沉郁的心情带来片刻的喜悦, 如梦幻一般短暂缥缈, 但对美好的追求和渴望是不可阻遏的。全文借景抒情, 真挚浓厚、沉郁委婉的情感贯彻始终。
《儿女》写父亲对儿女的爱, 《给亡妇》写夫妻之情, 《冬天》写家人和朋友间的温暖, 每篇都写得质朴却情真意切。
二、爱国主义情怀, 激愤呐喊
抗日战争爆发后, 残酷黑暗的现实社会使得朱自清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得更加激进, 他不再迷惘, 不再彷徨, 他用手中的笔直抒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敌人残酷暴行的愤慨, 赞扬抗日的行为和热情, 发出激愤的呐喊, 爱国挚情使人感动给人以力量。
他在《这一天》里写到“这一天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 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 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 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发出了心灵的呐喊, 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 对祖国的明天充满希望, 对人民充满信心。
《北平沦陷那一天》写到“只要人心不死, 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咱们的!”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我们听到一个爱国者愤怒的呼喊。《蒙自杂记》文中多次提到抗战, 肯定了人们抗战的行为, 对胜利倾注了无比的期待。《论吃饭》肯定了吃大户的行为, 充满了革命的气息。
好的散文都很注重抒发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表现得尤为突出, 独特的情感特点使其散文具有了灵魂, 虽历经历史的长河依然熠熠生辉, 许多文章家喻户晓, 历久弥香。《春》《匆匆》被选入小学课本, 《背影》选入初中课本, 《荷塘月色》选入高中课本,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选入大学课本, 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全集 (1-3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