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的议论散文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写作的议论散文(精选8篇)

谈写作的议论散文 篇1

议论性散文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议论散文其结构程式化,易于掌握,这是我们应试作文获得高分以上的一条捷径。

议论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中心论点的提炼与表述

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文题作文,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散文的基础。论点的提炼除了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审准作文的题意。

从作文题结构特点看,可分为词语型、句子型、关系型。近年关系型题所占比例最大。

词语型题作文,中心论点可用其造句进行提炼。句子型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关系型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文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即为中心论点。

关系型作文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文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文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文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辩证关系:即指构成文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文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文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5.条件结果关系:即文题两个要素之间为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

关系型文题作文,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文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有些文题的构成要素,从什么层面来解读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 “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文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文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文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身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文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以确立论点。

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述

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它具体深入地从多方面或多层次阐释和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的提炼方法主要有:

1.分解法

论证中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似文章结构中的总分关系。如“理想”文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分论点对“奋斗”一语进行具体分解:

①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

②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

③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一些抽象的文题,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一切》等常用此类结构布局谋篇来进行论证。

2..阐述法

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比如华东六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的一篇夺魁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辩证地引出学习、工作应有这种精神后,便用了一组分论点来阐述它的含义: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此类形式最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阐释类的议论散文,如《谈理想》、《说自信》等,很适宜采用此类结构。

3.分类法

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时,就应该分门别类地提炼出几个论点来。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4.利弊法

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比如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这一观点,就采用了如下的平行结构:

①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②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③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又如一高考优秀作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作者在论证时,也用了此种结构:

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①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 ②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5.因果法

在议论说理的过程中,用事情的原因来证明其结果,或以结果作为论据来证明其原因的构思称为“因果分析式”。因,就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分论点);果,就是要证明的中心论点。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

以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例,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确定:

①只有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分析,才能摒弃不正确的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

②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益求精,才能找到某一时期、某一情境的最佳答案;

③追求最佳的答案,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和创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以“风度”为文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

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

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结果,抓住本质,揭示事物间的真实可靠的因果关系,构思时运用因果分析式,往往能使论证不停留在浮浅的表面,而深入到本质的内核。

分论点的表述最好警句化。

议论散文的开头

作文开头方法很多,但一篇优秀的应试作文,最好是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先声夺人。因此,议论散文的开头,语言要富有文采,明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须放在开头文段的末句。

(一)精彩开头的技巧

1.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高考优秀作文《天平和七弦琴》)

解说: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入题,就形象地点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2.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像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高考优秀作文《学会历史的旁观》)

解说: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文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了作者的睿智。

3.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高考优秀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

解说:一起笔就紧扣情感与认知,以一种假设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的思索,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深刻。这样的入题方式,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简洁,却分量十足。

4.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高考优秀作文《心中的天平》)

解说: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要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 5.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高考优秀作文《放下感情的叶片》)

解说: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6.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高考优秀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

解说:文章开头即紧扣住一个“情”字,在三句话中嵌入了三句有关情感的名句,显示出了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文学底蕴。

7.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高考优秀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解说:感情既是能化苦涩为甘润的“善变的药”,又是可以带来累累伤痕的“双刃剑”。精致的比喻将情感的两重性揭示出来,构成巧妙的对比,非常形象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8.由假设情景入题,埋下伏笔

“如果你正赶时间,可是走到路口却被人告诉前面过不去。如果这个人是你认识的人,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你又会怎么办?”(高考优秀作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解说:是啊,假如遇到这种情景,我们该怎么办?是从感情亲疏的角度出发,对所认识的人相信多一点,对所不认识的人相信少一点,还是反过来?假如其他类似的情景,又该怎么办?很自然地,我们便顺着作者的思路追寻下去,去看看作者预设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9.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我看是感情在作祟吧!”(高考优秀作文《我爱唐装》)

解说:直接以APEC会议引起的“唐装热”入题,联系对唐装前后情感态度的不同,引出了对本质的追问——衣服自然不会有对错,错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假如能在入题时用时事材料来紧扣文题,通过品评时事来追踪本质,你的作文的开头就也能带着几分新鲜,闪烁着几缕智性的光芒。

实际上,一篇作文要脱颖而出,仅仅讲究写好开头的技巧是不够的。从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些精巧的开头并非只是简单套用某种入题的技巧才显示出新意来,而是结合了几种或多种技巧,并且,从优秀考场作文的开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才是他们获高分的根本原因。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既要有意识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要厚实自己的知识积淀。

(二)精彩开头的语言样式

1.模板一:

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黄鹂》)

样式:这里的□□□□,□□□□,这里的□□□□、□□□□,这里的□□□□的□□,使我看到了□□的□□□□,这是一种□□。

解说:这种句式适宜文章结尾。三个“这里的□□□□,□□□□”可针对文章主体部分进行总结。此句式主要针对抒情性文章。

2.模板二: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鲜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故都的秋》)样式:□□之□,当然是也有它的□□的□□的,比如□□□的□□,□□□的□□,□□□的□□,□□□的□□等等,可是□□□□,□□□□。比起□□的□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与□□,□□之与□□。

解说:本句式适宜对比事物的不同特点。先肯定衬托的一面,列举几个事例证明它的好的一面,再否定它。然后与要被衬托的进行比较,用上博喻。此种句式有一定难度,文学意味却特浓。

3.模板三:

记忆究竟是什么?

“记忆嘛,是灰烬。”有人曾这样说,“它燃烧过,可终归要熄灭的。”

“记忆是流水。”有人也曾这样说,“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

“记忆是落花。”有人还曾这样说,“它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随风飘落,同春天永别。”

其实呢,即便是灰烬,不也尽可以化入泥土,去催发新芽吗;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吗;即便是落花,纷纷飘散之间,不恰好透露果实下在孕育的信息吗„„(《记忆》)

样式:

□□究竟是□□?

“□□是AA。”有人曾这样说,“它□□过,可终归要□□的。”

“□□是BB。”有人也曾这样说,“它□□而来,可也总要□□到□□□□去。”

“□□是CC。”有人还曾这样说,“它□□过□□,□□过□□,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

其实呢,即便是AA,不也尽可以□□□□,去□□□□吗;即便是BB,到了□□□,不还能□□□□□□□□吗;即便是CC,□□之间,不□□□□□□吗„„

谈写作的议论散文 篇2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 即文章的主题, 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 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 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 既要可靠又要充分, 事实胜于雄辩, 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 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的方法有:

1.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 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 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 然后得出结论。

2. 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 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 而后得出结论。

3. 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 然后加以分析, 得出结论。

4. 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 然后加以逐条批驳, 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 即文章的主题, 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 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 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 要有足够的论据

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 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 层次要清楚

5. 态度诚恳、友好, 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 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 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 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则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 叙述应该是概括的, 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6. 论据要充分

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议论文尽管有多种写法, 但中学生的英语作文都有提示, 因此, 论点、论据一般都是确定的, 我们首先应准确找出论点、论据及其间的相互关系, 也即是要找出要点;然后考虑如何组织材料, 进行短文的写法;还应考虑文章的时态、语态等。议论文常用一般现在时, 但述说过去的事实时, 可用过去时态;预测将来时, 要用将来时态;也经常使用被动语态;有时假设一种虚拟情况时, 还需要用上虚拟语气。在考虑了短文的写法、时态、语态等后, 可根据行文的需要, 使用恰当的连接词, 按适当的顺序将写好的句子组合成短文。

浅谈高考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 篇3

关键词高考 议论性散文 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句式灵活方能新意迭出

笔者结合高考一线的语文作文教学经验和反思,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同学的作文句式单一、枯燥、缺少变化,基本上是一些常式句。这样,即使再好的立意也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让人感觉形神剥离。句式的合理转换,将极大地增加作文的文采。

(1)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所谓常式句是指字词完全符合语法规定,主语加谓语家宾语或者补语的形式。这种句式的好处在于主谓分明,结构严谨,能够让人一眼分辨出句子的主干,因而也更明了句子表达的意思,不足是句式太单调,太呆板,缺少活力。而变式句的好处在于,能够将要重点强调突出的部分提前,或者推后,使整个句式从表面上看并不完全符合语法规定,属于典型的散文笔法,灵活、自由,充满动感和活力。

常式句:“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情感有关。”(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2003年全国卷)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即入题,形象地点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变式句:“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2003年全国卷)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这几段富有诗意的文字可以说是哲思与想象的完美结合,而小作者正是在掌握灵活多变的句式下,既使用常式句,又使用变式句,在“审智”和审美目光的观照下,感情、理智、智慧都已经不是单纯的概念了,而是哲理的思考与审美的想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感情和理智犹如水与火,智慧就是在情和理的交锋和融合中产生的。这样的感悟、这样充盈着哲理和诗的韵味的文字,令人读之感悟良深、遐思无穷。

(2)整句与散句交错,骈句杂句共生。整句(骈句)的表达特点是铺陈渲染,气势逼人如排山倒海,在作文当中适时地使用,将使文章气势恢弘。而散句的特点是句子简单,结构明了,在整句中夹杂着些许散句,就像万红丛中一点绿,让读者在获得阅读的快感时又能得到片刻的休娱和放松。

整句:“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和整齐划一的整句(排比句),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睿智。

散句:滚滚红尘,不尽爱恨情愁,芸芸众生,谁能乘云归去?与其在俗世间滚爬,不如畅游山巅,共红日之沉浮。(此前为整句,笔者注)南山下的雏菊,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般笑容的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污浊的尘世,无尽的诱惑,金钱,地位,声名,然而,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谁又能真正看得清呢?有时,回头不顾,在青山外眺望着似云似雾的一切,也是一种勇气。(散句,笔者注)(2006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

此段文字是典型的整散句交错并生的句子,读来让人眼前一亮。用整句来起题,而用散句来论述,真可谓用心良苦,独具匠心。

2 长短段结合才能交相辉映

所谓长段是指字数较多,句子较多的文段,这种段落的好处在于容量大,信息全,一般多用于铺陈叙事,当然议论文性散文中也经常用此段落来举例和集中表现观点。而短段落在很长时间内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因为一提到短段落,我们似乎就会想起小时候的作文,小学的,初中的,然后在心里私自认为,高中作文肯定不能这么写,要努力摆脱那种模式。殊不料,在高中散文性作文中,适时地使用一些短段落,将能使感情表达更集中,更尖锐。

长短段落结合:

只要有爱,就可以雕琢出心中的天使。

你或许常常抱怨天公不作美,事事令你不如意。你或许责怪天使都忙着照顾别人去了,没有听从过你的呼唤,没有助过你美梦成真。

因为,你已经对着流星许过数百次愿了。

但是,请你别焦急,请你别等待。请你行动起来,用善良和爱,雕琢出你心中的天使。心中这樽“爱”的天使,会助你为善,会引你走向幸福。

只要有爱。

君不见照亮了苗乡的那位月亮般的姑娘,即使她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为什么?就因为她用全心的爱,燃烧自己的青春点亮苗乡的路啊!用爱,她肩负起十乡八里的健康。

为了乡亲们的健康,她常常免费为付不起药费的病人治病。丈夫劝她离乡进城打工去,可她舍不得离开需要她治病救命的乡亲。乡亲们感激她。李春燕用爱雕琢出心中的天使,她是苗乡的“天使”,也是感动全中国的“天使”。

是的,只要有爱。(2006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

这几段文字,没有过多的技巧,选用的材料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都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的故事,但却判为高考佳作,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了较为合理的段落布局,使整个文章显得张弛有度,松紧适宜。并且,短段落也能引发读者较多的思考空间。

3 标点符号也能表情达意

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弥补了书面语言的不足,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浑然的、无限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标点符号,揣摩它所负载的情感信息,玩索言语主体的心理轨迹。如:

“我……我……我丢了佛来恩节夫人的项链了。”

(莫泊桑:《项链》)

这是玛蒂尔德从夜总会到家后,发现项链不在时说的一句话。作者没有对人物的神态、情绪及心理反应作任何描写,但我们从两个表示语音断续的省略号中,不难得知玛蒂尔德慌张的神色、懊丧的表情、骤变的情绪、惊惧的心态。

由上述分析,我们不妨得出这样一结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情感信息的载体,它的表达作用是我们在语文写作中不可忽视的。

标点符号不仅能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起伏、情绪的跌宕、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借助某些标点符号去领悟作者或深沉或热烈的思想感情。

人们常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来形容浑然无迹的感情世界。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在此时就充分发挥了“意会”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时,借助标点符号这个情感信息的载体,就能探求言语主体的内心世界这个“黑匣子”。

高考语文中,标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每位学生必需的能力,在前五道选择题和后面的语言运用中经常作为考点出现,但是,聪明的考生却将其化入了自己的文章中,让标点符号替代文字开口说话,显示出超强的语言驾驭感悟能力。而我们的作文,很多时候,通篇只有逗号,句号,或者干脆一逗到底,文章呆板,缺少表现力。请看下面的高考优秀作文。例: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庄子。拒绝他“终身不仕”,愿化归于自然。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陶潜。拒绝“守拙归园田”,“复得反自然”。

人生于社会,怎能逃避社会?

我决不会给生命留下一点空白。(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

谈写作的议论散文 篇4

单元写作导航——议论文的结尾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议论文的结尾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是对论点的充分显示和升华,也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

好的结尾一要收束全文;二要简洁有力;三要激励读者,发人深省;四要呼应开头,照应前文。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议论文的结尾呢?我们总结出几种结尾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戛然而止,干脆利落

文章结尾重在自然简洁,议论文主要是对所论之事的剖析和推理,当阐述的事理已经说清,文章就可戛然而止,语尽意完,不结为结,显得干脆利落。

例1 让我们展开心灵的翅膀吧!愿我心飞翔,穿越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去拥抱那份鱼翔浅底的空灵,去拥抱那份蝶舞花丛的自由,去拥抱那份雁游碧天的豪迈!

我心飞翔。奇迹无处不在!(《我心飞翔》)点评:文章以“我心飞翔”为标题,用抒情的笔调来写充满哲理思考的内容,意境博大,胸襟开阔,思路敏捷流畅,用词优美,文采飞扬。大量使用比兴手法,由蜗牛、小溪、绿叶,到中外历史,深情饱满,理性十足。结尾深情地发出号召,戛然而止。

二、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为帮助读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进一步增强论证的力量,我们可以在本论部分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结尾处自然地归纳出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例2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点评:三句话,水到渠成,进一步肯定了“改造”,很自然地将全文收束起来。

三、首尾圆合,画龙点睛

指依据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联系题目、开头、中心论点等来设计文章的结尾,使之与论题、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强调并凸现文章的主旨。这类议论文的结尾部

分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在。

例3 如玫瑰风骨,娇艳的身躯展示的是桀骜不驯;像峭壁苍松,冲天的气势展示的是刚强不屈;似风中傲菊,淡淡的清香展示的是旷达的心胸。(开头)„„

玫瑰风骨,峭壁苍松,风中傲菊,你可曾体现他们的精神,并付诸实践?有偶像如此,也不枉一生。(结尾)

四、归结呼号,言尽意丰

例如议论文《谈美》一文,开篇由俗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引出论题,提出“究竟什么样的美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美?美,究竟是什么?”这一论点,然后围绕问题具体分析论述,结尾归纳总结呼唤号召:“总之,只有心灵美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美。只有有了心灵美,才能够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每一颗美好的心灵都是人们在复杂的生活中逐渐学习、锻炼而培养起来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来铸就一颗美好的心灵吧。”

例4 “撕下自己的假面具吧!我们的世界都摘下假面具,我们不需要这个。” 点评:这个结尾就是在前文深入剖析生活中人们种种“面具”的实质之后,发出倡导,表明观点态度,启迪人们要明辨是非,知晓怎样取舍,从而彰显中心论点。

这样的结尾,不仅突出了中心,还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五、巧用修辞,文采飞扬

为了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想象回味的余地,议论文的结尾我们也可运用含蓄委婉的手法,或托物言志,或含蓄议论,或借助引用、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等方法,使结尾蕴涵丰厚,寓意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留下无穷回味的境地。

1.引用名言。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等当做文章的结尾,达到“立片言而居要”。在结尾处引用现成的话,如名言、警句、歌词、诗文、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可以在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使文章收束得干脆有力,又能显示出作者的开阔的知识面。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2.设问、反问。用设问、反问句结尾是常见的好方法。运用这两种句式结尾,往往能使语气强烈,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两种结尾都能极好地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善于经营,就会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就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扬长避短岂不美哉?”

点评:本文在正反论述“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的重要性之后,结尾归纳出论点,并巧设一问,引人深思,大有余音绕梁之感。

3.比喻。

例6 它(指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评:本文借助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巧用整句彰显论点,或收或放,都富含诗意和哲理,使文章的结尾文采飞扬,极其抢眼。

六、多管齐下,意蕴丰满

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激起更大的反响,文章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技法收束,文意更见丰满,效果愈见强烈。

例7 请忙一些吧!做个“富贵闲人”是快活的,可若都是闲人,没人忙着工作,怎么行呢?总之,危难之时,尤其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放松。在不过度的情况下,还是该多忙一些,不是吗?

例谈高考议论性散文的入题技巧 篇5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吴智勇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题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考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很自由的写作空间,每年的高考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文,在各种文体的优秀作文中最为出彩的要属议论性散文了。议论性散文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但是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并非易事,不少考生在写作此类文章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入题较慢。入题较慢当然不算离题,但却往往使整篇文章显得扣题不紧,中心不够突出,这样的作文自然不容易获得高分。例如下面两例开头:

①‚如果说岁月是一把刀,那么它最先削去的是你雍容的外表;如果说岁月是一杆秤,那么它最终掂量出你的分量;如果说岁月是一首歌,那么唱在最后,才是真正的韵味,……‛(2001年某省高考作文)

作者在文章开头用了一组排比句,语言不可谓不美,但这与话题“诚信”有何关联?底下的内容又将要表现什么主题呢? ②“当我惊叹于巴尔扎克的执著,莫泊桑的精巧,泰戈尔的智慧,鲁迅的辛辣,朱自清的缜密时,我开始用心灵去感悟,用手去描绘人生。人生啊,你是一张巨大的网,在这个网里,有你,有我,有他……‛

(2001年某省高考作文)

这位考生在“诚信”的话题中,“惊叹”巴尔扎克、莫泊桑、泰戈尔、鲁迅、朱自清,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开头又能从这张“网”里“网”住些什么呢?

这两篇高考作文的开头,尽管语言精致、内容丰富,很有文采,但却都没能够注意到紧扣中心,快速入题。这样的作文又怎能够做到“中心突出”,凭借着精心设计的“亮点”来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呢?其实,如果能够在写作时注意讲究快速、有效的入题技巧,自是能够避免类似上面两例的不足。下面笔者结合2003年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中的几篇议论性散文的开头为例,简要介绍几种快速入题的方法。

一、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情感有关。‛

(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即入题,形象地点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二、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睿智。

三、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一起笔就紧扣情感与认知,以一种假设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的思索,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深刻。这样的入题方式,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简洁,却分量十足。

四、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

(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

五、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

(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六、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

(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文章开头即紧扣住一个“情”字,在三句话中嵌入了三句有关情感的名句,显示出了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底蕴说白了就是积累,走上考场的时候,你该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而你所积累的东西该不只是为了那道仅值4分的名句填空题吧。

七、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

(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 理智价更高》)

感情既是能化苦涩为甘润的“善变的药”,又是可以带来累累伤痕的“双刃剑”。精致的比喻将情感的两重性揭示出来,构成巧妙的对比,非常形象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八、由假设情景入题,埋下伏笔

‚如果你正赶时间,可是走到路口却被人告诉前面过不去。如果这个人是你认识的人,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你又会怎么办?

(江西考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是啊,假如遇到这种情景,我们该怎么办?是从感情亲疏的角度出发,对所认识的人相信多一点,对所不认识的人相信少一点,还是反过来?假如其他类似的情景,又该怎么办?很自然地,我们便顺着作者的思路追思下去,去看看作者预设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九、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

(湖北考生《我爱唐装》)

直接以APEC会议引起的“唐装热”入题,联系对唐装先后情感态度的不同,引出了对本质的追问——衣服自然不会有对错,错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假如能在入题时用时事材料来紧扣话题,通过品评时事来追踪本质,你的作文的开头是不是也能带着几分新鲜,闪烁着几缕智性的光芒?

十、由现实人生入题,发人深省

“人生活在世上,是在无数的感情里度过。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从笑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这一笑一哭,莫不饱含着浓浓的人情,浸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标、希望,使生命真正饱满、充实,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华。

人们重感情,人类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在一头饥饿的雄狮面前,它的孩子与猎物没有区别的那种无情兽性。然而深深浅浅的感情织成的云却又常常成为一种遮蔽,让人们原本智慧的眼眸无法看到青天。”

(湖北考生《莫把情云遮慧眼》)

由现实人生入题的文章大多能发人深省。像这样的开头,紧扣住人生在世“一哭一笑总关情”的角度来立意,自然引出了对情感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入题不可谓不快,立意不可谓不高。

十一、由追问历史入题,心怀人文

‚曾几何时,想起周总理原谅日本而痛心。又多少次,看见中美领导人会晤而不快。

我不理解,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对那些曾经毁坏我们的家园,害得我们背井离乡的敌人那么友善,我迫不及待地需要知道为什么。

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迈进历史的长河。‛

(广东考生《让心作主》)

是因为不理解还是因为内心的这种深沉丰富的人文情感,才会让作者的笔调显得如此凝重?如果不是缘于对历史的反思与认知,“痛心”、“不快”之类的情感,也许就会显得十分的平淡,难以让文章的立意体现出一定的高度。

十二、由材料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布,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

(河北考生《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眼》)

尽管是以材料直接入题,但却具有这样的优点:语言简练,比喻传神,观点明确。这样的开头,既紧扣材料,又紧扣话题,突出中心,可谓“一举三得”,起到了开宗明义的效果。

谈写作的议论散文 篇6

诗歌的写作,不是将文字裁成一行行就算是诗了。诗歌的写作,也不是将纯个人的情感和经验切碎、搓成文字后就变成诗了。诗歌的写作,更不是堆砌梦呓,灌注呻吟,玩水果拼盘一样弄成诗的。然时下的网络诗歌,几乎就成为了大锅饭和全民卡拉OK,然后又成为个人意识的渲泄物了。没有人愿意去操练基本的写作手法,没有谁愿意去了解多一些诗歌的艺术手法。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这些诗歌写作最基础性的要素,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掌握;就像还未弄清楚如何烧火与下油盐,大家就一哄而上操起锅铲就炒开了,你当厨师我也当厨师,大家都是大厨师!想想真是讽刺。若李杜二老还魂,见此盛况,恐怕嘴巴也只能张大成一个O型而合不上。

我无意大声奔走呼号,我只是一个诗歌的爱好者,我其实也是网络上的一个“炒家”,我“炒”的“菜”估计也没有多少味道。但我想以自己多年写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基本功,或许能给有意探讨写诗的朋友们一点点的启发。我希望自己能把这些体会写成一个系列,但谁又能知道是否写得完呢?或许明天,俺不“炒菜”了,又改行去“卖菜”了。

比喻,在诗歌写作中可以说是运用得最多的一个手法了。最早可上溯到《诗经》,比如《魏风》中的《硕鼠》一诗,就是运用比喻手法,将肥大的老鼠比作贪婪的官吏,在这首诗里,老鼠是本体,官吏是喻体。关于比喻的定义,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郑玄《周礼·春官注》)。有的说:因物喻志,比也(钟嵘《诗品序》)。朱熹的《诗集传》则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果我们不拘于旧日经学家们牵附政教的说法,只从比喻最简单最基本的意义来解释,则比较统一的的意见是:把欲描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写诗,能不能运用好比喻与其它修辞的手法,就能从中看出他写诗基本功的好与坏。

对于比喻手法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我们首先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类也),以力求贴切;然后要求新(即奇也);最后要喻外有意(即志也)。哪么怎样才是类呢?这就要寻找事物的相似点,我们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发现很多事物之间相似的类出来:比如沙和雪,花朵和美人,流水和时光……这些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越接近,用之比喻就越贴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本体和喻体时要精加筛选,挖掘不同事物之间最相似一面的特征出来。事物之间相似的特征有时不是只有一点的,会有好多个类似点,比如沙和雪,从颜色上看,它们有白这个类似特征;从感觉上看,它们都给人柔和的感受;在运用两个事物进行比喻时,我们要根据自已诗的表达要求,来加以强调它们之间最相似的一面。如描述一女子沉睡的姿势,我们会选择用沙丘而不用雪,同一女子,如描述她的轻盈的姿态我们会用雪花而不用沙子,这就是根据表达的要求来选择喻体。在沙与雪的相似点之外,它们还有完全不同的另一些特征,如沙的沉重与雪的轻盈,用沙丘描述一女子沉睡的姿势,用雪当然也可以,但为什么用沙丘比较好呢?因为沙还会给人以实与重的感觉,而雪却相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沙丘做喻体会更贴切。

另,本体和喻体,可以是事与物,物与物,物与事,事与事之间相比;其特征可以是颜色,感觉,形状,本质意义,味觉,嗅觉等之间的联想。如“大漠沙如雪”,是把月光下白的沙(视觉)比喻成雪(雪自然已是白的了),这是以物喻物;又如“美人如玉剑如虹”,玉的润泽空透(视觉),滑与凉(感觉),洁净(本质)不是与美人的内涵很相似吗?挥剑时的弧度与剑主的胸襟,气势与虹的横跨迹象不是很吻合吗?再如前面的《硕鼠》一诗,将肥大的老鼠比作贪婪的官吏,就更是贴切得妙。

我们写现代诗,运用比喻时除了贴切,还要求新。新是指出新,创新,新颖,新奇。还是以前面的老鼠比作坏官来说,《诗经》之后,有过多少诗或文章这样比喻过了?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恐怕不少吧!那你现在再用这个来比喻就没意思了,吸引不了读者了,人家都用滥了你还拾起来做什么呢?就好像现在网络上的诗歌,大家都用太阳啊月光啊雪啊花啊什么的,读来没一点新意,会给读者留下印象吗?我想不会,不但不会,还让懂诗的人看着木然,就好像吃饭吃了几十年,你若问我对所吃的饭有什么感觉,恐怕我会一时茫茫然。朋友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吧!寻找别人没想到的东西,不要人云亦云,哪只能使你越写越可笑。不妨看一下这一节诗:

我的身体地形复杂,幽深、起起伏伏

是一块小而丰腴的版图

总是等着被占领、沦为殖民地

它的国界线是我的衣裳

首都是心脏

欲望终止于一条裂谷:

——节选自路也的《身体版图》

诗人描述自己的身体没像人们常见的哪样说像……似……如……而是说:是一块小而丰腴的版图/它的国界线是我的衣裳/首都是心脏。虽然这诗有一点暧昧,但它新颖而大胆,甚至,几乎,可以说是惊世骇俗,嘿嘿!够吓人的哟!哪么再看一下著名诗人洛夫先生的诗句:

战争有一张好看的面孔

左颊一面旗

右颊一块碑

——节选自《事件》

新而贴切的比喻,总是能带给我们新的审美体验与刺激性的愉悦,这是诗歌手法合理运用的.魅力之一,它使我们的诗歌发出亮点,至少,它不会让诗歌流于淡而无味。有贴切的比喻就有不贴切的,不贴切的比喻会使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感到生硬,如:

缓缓的春风吹起来了

好象炸开了一把火

花烧着了

我的心也燃着了

——选自网络诗歌

春风用火来作喻体不是不可能,但就算要用,也许微微的烛火就够了;并且一下子从“缓缓的”就“炸开了”,也太勉强了一点。诗中或许是要表达花之怒放与人在春天里的激情,但在春暧花开的时候,温一点是不是比火一把要好呢?我们进行诗歌创新时,要新奇使人回味而不是使人惊奇而不解。

最后说一下一个好的比喻手法的运用,除了贴切自然与新颖之外,还要注意到它要表达的意,我把它理解为诗的情意,任何手法的运用,最终是要服务于全诗的题旨的,这样才能使其不仅仅只是个比喻。如上洛夫先生的《事件》一诗,战争竟然是一张面孔,这比喻够新奇的了,更新的还是:左颊右颊各不相同。旗与碑所指向的暗示意味无穷,使人对战争沉思不已,这就与他反映越战的题旨完全吻合,这个比喻没有任何的不适。而一些网络上的诗歌,也有很多惊人的比喻的,摘抄几句如下:

1、我的黑夜是一座树林

就好象左手是火焰山,右手是冷却塔

2、金属是那日光毒辣的刺

轧入我的心脏

3……

这些比喻很新,也很难解,或许是我个人水平所限,读不明白。写到这忽然就有点倦了,好与坏不谈也罢。我写这些有什么用处呢,没有谁会看,看了恐怕也收获不了什么,况且写成这不伦不类的样子,也可能会让人发笑。就此算了吧!

谈写作的议论散文 篇7

一、注重先秦诸子散文中精神品质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 影响

先秦诸子的高尚道德节操能给我们以指引。孔子为了改善春秋时期混沌的社会局面而周游列国。在周游途中不断受 到同样可以称为“智者”的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假如孔子不是因为有着对社会巨大的道德责任感, 也许早就中途放弃, 打道回府了, 即使他和弟子们困在陈蔡郊外, 饿得几乎要死的时候, 孔子仍然可以气定神闲地为弟子们弹琴、讲故事。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 他身上最高尚的品质莫过于为了拯救社会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与坚毅。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观点, 一生都过着忧国忧民的生活, 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到处游说诸侯, 屡屡碰壁也丝毫不言弃。孔孟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准则, 他们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巨大的光辉, 泽被后世。社会文明进步了, 也应该把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宝贵一面发扬光大,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才能写出真诚的、能打动人的文章, 而不是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话空话满天飞。

二、用先秦散文的艺术技巧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技能

运用先秦散文中的各种辩论技巧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1.比喻论证

诸子散文非常善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能把深奥难以表达的道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诸子在向诸侯君王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时, 为了让国君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政见, 常常喜欢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中, 孟子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时就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使梁惠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施政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 要真正治理好国家必须施行仁政。在诸子散文中, 诸如此类的比喻论证方法很多, 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在自己的散文中都曾大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比较, 从而更鲜明地阐述观点。先秦诸子散文中曾大量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孟子的《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中, 孟子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 “仁义礼智”四端, 最后引出所要论述的中心。在这篇散文中, 孟子正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的。

3.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诸子散文中运用很多的一种论证方法。诸子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先假设一种情况, 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 这样使得对方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如庄子的《逍遥游》: “且夫水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 ,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在这里, 庄子就运用了假设论证法, 先假设水不厚就无法承载大舟, 风不厚就无法承载大翼, 从而阐明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运用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论证结构更严密。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论证方法。

4.排比论证

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诸子散文中运用得非常普遍, 先秦散文常常运用五六组排比, 气势磅礴, 显示出诸子的雄辩之风。例如, 孔子的《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在这里, 孔子为了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采用了六重排比, 使得论证气势非常强。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非礼勿听, 非礼勿视, 非礼勿动”获得了同样的效果。

5.类比论证

诸子散文中常常用到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方法, 类似于诗经中的“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类比论证可以使得观点的阐述更易于为别人所接受,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陈述观点主张, 使对方无可辩驳。如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就用到了类比论证方法, “然则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不为也, 非不能也”。孟子先说不举一羽是不用力, 再说不见舆薪是不用明, 从而推导出齐王不保百姓是不用恩, 最终才说出他的观点, 国君不能称王, 并不是不能, 而是不为。采用这样的类比论证阐述观点显得水到渠成, 非常有说服力。

浅谈高中议论文的写作 篇8

第一,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让其“有米下锅”。

从议论文的写作来看,学生的论据材料实在是少得可怜。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地奋力一跃,司马迁忍辱负重地完成《史记》,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厚友情,张海迪的身残志坚,丛飞的坚韧伟大等等,都成了学生每次作文的“座上宾”,再加上每次的“十大感动人物”,频频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之中,有的学生几乎每次作文都是那么几个例子,不管符不符合论题要求,全部套用,经常弄得啼笑皆非。更有甚者,整篇议论文的举例论据中的主人公不是他家亲戚,就是他的朋友。笔者记得自己曾经改过一个学生的作文,题目是《诚信》,他想从正面论证诚信的好处,结果举了他爸爸做生意如何诚信的例子,完全违背了议论文写作的要求。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学生论据贫乏导致的,只记得那么几个论据,实在没法子的时候,就胡编乱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深深地感到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增加阅读量的重要性。于是,平时上课,帮助学生积累课本当中的素材,帮学生订阅《作文报》、《作文素材》、《第一时间》等前沿性读物,开设阅读课,而且我们语文备课组每周会安排教师搜集整理本周的一些时文精粹,经典美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并且让他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素材,全班交流分享,发挥最大的信息效应。在交流信息时,笔者觉得一定要抓好课内交流,充实课外交流。课内交流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另一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在全班展现。这不仅可促使学生去搜集资料,重视评点素材,更可激发他们写议论文的积极性。课外交流,即安排学生将比较好的、时新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素材呈现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或者是“学习园地”,让学生感觉处处有素材,时时读素材。只要头脑里建成了素材库,何愁“煮饭没有米”呢?

第二,帮助学生避免“机械组合”,让其有理可说。

对于习惯于写记叙文的学生来说,写议论文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会议论,即不会讲道理。所以,尽管素材库建立了,也不代表议论文就会写了。学生习惯了写作议论文的模式“论点+例子+道理论据”,有时一个事实论据一摆,对事例的议论只有干巴巴的一两句话。而且就这干巴巴的几句话,有的时候还写得似是而非,不着边际,所以整段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机械组合”,外表狰狞,内里空虚。论点、例子,包括干巴巴的几句论证,没有丝毫关系,就是硬凑在一块儿的。这是因为议论文不以时间或空间为序,不以人、物、景、事为叙写的主要内容,而以抽象思维为脉络,表达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心里明白某一道理,然后又要笔下写清这一过程和结果。这就绝非易事了。于是学生难于直观,笔下难于写实。“必须写”和“不会写”这一矛盾体纠缠着学生,也纠缠着笔者。究竟如何降低门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再加上从资深教师那里取来的“经”,认为从写议论段开始,可能会让学生在写作议论文的实践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有利于消除大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

第三,帮助学生规范议论文文体,挑选适合自己风格的结构模式,避免“四不像”的文体。

如今社会微薄文化、空间文化盛行,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学生更是受到这种自由文风的侵扰,喜欢写写随笔,发发牢骚,而这些都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自由”,心是自由了,但是作为应试教育下的高考作文,如此“自由”,必然滑向低分的深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议论散文化或者议论记叙化。有些学生的引论部分大费周章地用散文诗提出,到本论部分极尽语言之能事,完全忽视中心论点,任凭自己的感情洋洋洒洒,毫无章法,随意性很大;还有些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大篇幅引用事例,仅用一两句话阐释,有的学生甚至都不阐释,直接一篇文章就讲了一个故事,最后一小节干瘪的几句话来总结。弄得文章既不像散文那样“形散神不散”,也不似记叙文那样注重细节描写,更不像议论文那样有理有据,而这样什么都不是的文体在高考作文中必然吃亏。从总分式到并列式到对照式再到层进式,这些都是我们在作文训练课上讲解过的知识点,可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讲过就忘,也就无法运用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当中了。因此需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进一步强化议论文结构的规范性,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意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再去讲求创新和发展个性。

第四,帮助学生找到作文薄弱处,重视作文评价。

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老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笔者个人认为,批作文不是教师一人闷头单干的事情,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以,笔者不仅主张要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评语来帮助其对自己作文的修改,笔者更加主张“面批”。把学生叫到面前,当面告诉他文章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应该如何修改,等等。必要的时候可让学生当即改,笔者觉得这样一对一的做法要比仅仅在作文上打个分数强,学生知道自己文章的毛病,通过修改达到要求,那么在以后的作文中就会少犯甚至不犯,虽然耗时间,但是出成效,所以笔者一直秉持这样的教学态度。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本来学生就问题多多,当面指出,能起到更好的警醒作用。

以上只是笔者从教几年来关于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笔者定会竭尽全力努力研究、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作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下一篇:试用期员工自我鉴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