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案

2025-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案(通用10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2)知道近视眼 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教学挂图、投影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原因的了解,学会如何保护眼睛和矫正视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矫正。

【教学难点】

(1)近视眼及其矫正。(2)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方法】

体验式学习、引导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一架,远视眼镜一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组眼睛的图片。

【过渡】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通过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获得信息,图片上,我们看到的是漫画中常会出现的各种眼睛,肯定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长的像这样的。看看周围,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近视,而有的人远视,还有一部分人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眼睛究竟是如何看到事物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近视、远视的人?

二、新课学习

1、眼睛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到,照相机可以记录我们走过的美好回忆。那么眼睛就是在当时,去欣赏美好的,眼睛究竟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

课件展示眼球的结构,并指明每部分的功能。

(1)晶状体、角膜等组织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它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晶状体和角膜相当 于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3)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

【知识巩固】

1、如图所示,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关于眼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A.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

【过渡】我看,大家有一部分同学是戴着眼镜的。近视的同学都知道,不戴眼镜,看远处的物体是昏暗不清的。戴了眼镜之后会正常。到底为什么会形成近视眼呢?

图片展示近视眼的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方向过长,成像于视网膜前。【过渡】前面的课我们学过,凹透镜有发散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来进行矫正。近视眼的矫正: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视眼镜。

【知识巩固】

2、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D.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

3、远视眼及其矫正

【过渡】人到了老年之后,容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是远视,这时候就需要佩戴老花镜。图片展示远视眼的成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前后方向过短,成像于视网膜后。远视眼的矫正: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老花眼镜)

【知识巩固】

3、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妥当的是(A)

A.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D.爷爷原来是个远视眼

4、眼睛的度数

【过渡】大家在去眼镜店配近视眼镜的时候,医生总会先问你近视多少度,如果不知道,医生会先进行测量,然后再拿合适厚度的镜片。那么眼睛的度数究竟该如何计算呢?

(1)透镜焦度: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

Φ=1/f

(2)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3)凸透镜(远视镜)的度数是正数

凹透镜(近视镜)的度数是负数

三、课堂练习:

1.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围绕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B)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像距大于2倍焦距 C.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2.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眼睛:眼睛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的

2、近视眼及其矫正: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方向过长,成像于视网膜前。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________。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反思 篇3

八年级物理 撰写人:戴水元 审核:洪平生 时间:2015.1.6

眼睛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在物理课本上它是凸透镜成像知识的延续,属于知识应用的范畴。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置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创设情景、设计提问、实验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了知识,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复习内容

不是传统的提问式的一问一答,而是把上节课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动手就能做的实验,通过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模型的制作和观看复习了凸透镜成像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叠加,让学生试着观察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为下节课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学生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 篇4

第1节 杠杆

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3、杠杆的应用

省力杠杆:L1>L2 F1

费力杠杆:L1F2 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L1= L2 F1= F2 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

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天平。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第2节 滑轮

1、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定滑轮在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动滑轮在使用时,轴随物

体一起运动。

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R>2、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重物,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重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则拉力作用点移动“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绳子段数的判断: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划一横线,只数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3、使用轮轴时,如果动力作用在轮上则能省力,如果动力作用在轴上,则能省距离。

使用斜面时,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就会越省力。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例:提升重物W有用=Gh。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G动h(G动:表

示动滑轮重)。

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动力总共所做的功。

W总=W有用+W额,W总=Fs

2、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W总表示总功,W有用表示有用功,η表示机械效率:

W有用η= 总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有用功是总功中的一部分,有用功小于总功,所以机

械效率总小于1。

Gh3、斜面的机械效率:η= F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案 篇5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第四节内容《眼睛和眼镜》。

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使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层层递进、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积极开发自制教具,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将PVC管两端蒙上橡皮膜,并在PVC管上开两个小孔分别通以橡皮管,其中一个橡皮管上接有注射器,另一个小孔方便通气。用注射器向蒙有橡皮膜的PVC管中注入水,这样就制成了水透镜。

自制水透镜可以通过注射器的注水和抽水来改变其表面的厚薄程度,可以非常形象的模拟眼球中晶状体的薄厚变化,对研究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起到了很好的模拟作用。

丰富的教具,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形象。辅以多媒体演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利用前面已经学过的与人眼成像原理相同的照相机导入新课。将七年级生物中已经学过的人眼与照相机作类比的方式,正是从生活中获得教学资源。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中已经学过人眼结构及作用,所以教师在这一知识点处理上没有做更多的赘述,简单利落的与照相机对比。这样学生接受新知会水道渠成,也为下面的探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3.创造性挖掘和使用教材

教材中没有安排学生的探究实验。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利用讲授的方式揭示人眼视物、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但教师能够利用自制的可调焦的水透镜较好的模拟了眼球中的晶状体。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过程。这三个实验中“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较好的利用了“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的知识来解释,所以两个实验相辅相成。“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又是“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的延续。所以三个实验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层层递进。

创造性的开发学生实验,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组交流合作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

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后本节并未结束,教师又一次提出“只有佩戴度数合适的眼镜才能较好的矫正视力”较好的过渡到眼镜度数的了解。体现了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一理念,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近学生、走向社会。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健康用眼保护视力。这些活动教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健康教育,注重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学生要爱护自己,关心他人,从而可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评价方式上教单一

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的,但本节课中仅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评价,较单一。

2.板书未贯穿整个课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案 篇6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三、迁移训练

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气恶劣

2、女孩需要钱

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蜡烛》教学杂谈

〖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蜡烛》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学了《台阶》后拓展问:台阶与人的品格、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养成教育:语文教学的捷径〗

议读课型──议读贵在活跃思想。数、理、化、史、地、生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独语文课可以大胆超脱文本,作心灵的远游,不需要记住其中人物的名称、性格、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而主要为了逐步学会阅读运思的方法。议读课的落脚点还在于“读”字,读出原汁原味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从而发现文章的质美理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而讨论的目的是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表述观点,听取意见,记录要点。让学生质疑讨论,并不是放羊,老师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力求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比如:八年级上册第 3课西蒙诺夫的《蜡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如何让语文课导入语更具吸引力·启迪之美〗

诙谐明快的导入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西蒙诺夫《蜡烛》一文时导入语是这样的:“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有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吧!”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了,从课文中拾取疑点,启迪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使讲课有了一定的思路。

以上总结的几点课文导入语,意在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实践总结,每一堂课成败与否,好的开头是关键。只有设计好美的导入语才能使每一节课生动自如。

〖“把谎话说得圆”──关于文学作品艺术真实性问题的一点思考·教师应如何处理学生对小说艺术真实性的质疑〗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的质疑通常会出现下列情况:首先,学生基于其知识水平及生活阅历所限,有时候对小说的艺术真实性还缺乏客观理性的把握,把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彻底等同,因而可能产生一些偏颇的看法。在这种时候教师要对学生不正确的看法要给予纠正。如《背影》一文,有学生就会认为这个父亲买橘子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月台上肯定有警察,怎么就没来干涉呢?这里涉及的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意移植而造成的对艺术真实性的错误判定。其次,学生如果对作品艺术真实性的质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可尝试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适当的修改,尽量“把谎话说得圆”。

那么谎话如何才能说得圆,让人信以为真呢?亚理士多德就此问题也曾说过自己的见解:“把谎话说得圆主要是荷马教给其他诗人的,那就是要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断。如果第一桩事成为事实或发生,第二桩即随之成为事实或发生人们会以为第二既已成为事实,第一桩必已成为事实或已发生。”这些话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前后事件细节的联系把握好,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就能够较好的体现出来。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西蒙诺夫的《蜡烛》为例,学生普遍认为:攻击方场的炮火如此猛烈,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在方场上呆了大半天竟然安然无恙实在不可信,难道炮弹都长了眼,预知到老妇人身上将要发生感人的事而“手下留情”了吗?的确,这篇课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把生活写得太光滑,太有条理,让人摸不到生活本来的毛茸茸的特性,反而留下了编造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情节的可信度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从细节入手提出修改意见。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品味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9月3日我国举行了一场全国盛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呢?对的,就是阅兵仪式。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阅兵仪式举办的意义是什么呢?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没错,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而在遥远的南斯拉夫战场上,激烈的反法西斯战争也曾经打响,无数的南斯拉夫战士和苏联红军前仆后继,为保卫国家而战。如果想要了解详情,请同学跟老师一起翻开《蜡烛》这篇课文。

2、本篇课文《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那么大家通过预习后对通讯这个文体有什么了解吗?请同学来回答。

3、记叙文的一种常用文体,也是一种报道形式,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特点是:容量大;样式多;写法活。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也间用描写、抒情、议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4、解决完文体,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大家带着老师的问题再来读一遍课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记叙文的6要素出发。答: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944年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艰难地埋葬一位战亡的苏联红军的故事。

5、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文体,接下来我们来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同学们都已经通读过课文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的环境描写特别突出,那么接下来请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请你具体找出这几处环境描写,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在回答之前,老师问大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段:○“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下半截”

树的状况暗示了战争的惨烈,也暗示了苏联红军为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7段:○“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炮轰的时间之长,说明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8段:○“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说明法西斯强盗摧毁了南斯拉夫人民生活的家园,人民流离失所,再一次渲染了战争的残酷。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炸焦了的树木”

一方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老妇人的勇敢。20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用天气的寒冷渲染悲凉的气氛。24段:○“德国人的炮火„„很远的地方”

反复强调敌人的炮火。突出老妇人行为和精神的崇高伟大

6、除了环境描写,本文还有一个很精彩的描写方法,特别在表现老妇人形象的时候用得很多,有没有同学知道?对,就是动作描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动作描写的部分,说说这些动作描写好在哪里?

答:

3段:○“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爬”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回程的艰难,一方面刻画人物,另一方面也衬托了战争的无情、惨烈。

14段:○“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的衰老及动作的迟缓。

15段:○“她不会匍匐前进„„走进了方场。”

“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说明老妇人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年老体衰,还要去掩埋烈士,足见她对战士的真情。环境的危险和老妇人的衰老形成强烈的反差。

17段: ○“穿”“翻”“理”“弯”“做”这几个动词,深切地表达了老妇人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和爱。

22段: ○“跪”“舀”“拖”等动词,写出老妇人不顾年老体衰,不顾艰难,尽全力埋葬烈士的感人行为。

25段: ○简单而又具体的安葬仪式,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如亲人般的热爱。26段: ○“一捧一捧”既写出了老妇人动作的缓慢,又表现了她对红军烈士的敬重。

29段:○“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点了起来。” 老妇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烈士祈祷,表现出她对苏联红军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0段: ○“跪”“取”“蹲”“拾”“点”“插”等动词,生动细致地表达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永远的敬爱与哀思。

41段: ○这里,老妇人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的。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浓浓情谊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7、到这里呢,我们已经把本文的两大特点给体会完了,那么我们回到题目。本文的题目叫做《蜡烛》那么为什么要叫做蜡烛呢?文中几次写到蜡烛,蜡烛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答:8次写到蜡烛。

28、○

29、○30、○

31、○38,、○40、○

41、○43段。分别在○

28段: 那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下第○为什么要对这只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呢?

答:用蜡烛的珍贵来突显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43段: 我们再看下第○这里的“花烛”也就是蜡烛,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又写出了什么呢?

答:老妇人为了英雄而献出了自己唯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比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好了,现在同学们来思考下老师最先提出的问题,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本文为什么用蜡烛做题目呢? 答:“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战士,在他坟上点燃了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实际上这“蜡烛”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而正是因为有着深切厚重的象征意义,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所以用蜡烛作为题目。

四、板书设计:

蜡烛

一、通讯

二、记叙的要素

三、环境描写

四、动作描写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

五、小结

本节课通过《蜡烛》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握记叙的要素,通讯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的作用,最后通过对蜡烛象征意义的解读升华文章的主题思想,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篇8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教具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4教案 篇9

1. 教材分析

1.discuss preferences;making comparisons

2. superlatives with –(i)est and most, irregular comparisons;curriulum words & useful expressions;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vie and theater;本单元是初中英语基本语法课中重要的学习,也是学期最重要的课之一,继巩固unit3 比较级之后拓展比较对象。

2. 学情分析

1.初二同学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学习主题的讨论。

2. 根据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分成小组进行对比,结合同学的评价,同时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重点单词词汇theater, comfortable, seat, screen, close, ticket, worst, cheaply, song, dj, choose, carefully, reporter, so far, fresh, comfortably, no problem等及adj的比较级和最高级good better best, bad worse worst, biggest, cheapest closest friendliest, most等

2、能听说认读句子。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re?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it has the biggest screens.

it’s the most popular.

which is the best clothes store?

you can buy clothes the most cheaply there.

they play the most boring songs.

it+has/is+the (adj最高级)+… the(adj最高级)+…+is…

并运用它询问描述个人爱好(程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他人对话了解个人的爱憎。

2、会询问/谈论个人的爱憎。

3、能在听、读中辨别adj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4、会运用已掌握的词、短语、句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意思;连表达中会变化句型(句子的形式)

(四)情感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辨别(重点)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事、物的优点长处;在做事前应有相应的准备。

2、通过听唱歌曲侧重引发学生的博爱,并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区分,会听说读写的adj最高级及实际中运用能力。

(二)难点:不规划/多音节的读音和运用(前面加the/ my/one`s)adj的最高级的。

4. 教学过程

引入1.听歌并画出比较级,圈出最高级

my love is warmer than the warmest sunshine

softer than a sigh.

my love is deeper than the deepest ocean

wider than the sky.

my love is brighter than the brightest star

that shines every night above

and there is no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can ever change my love

新课.

1. 1a

①ss read words or phrases on p25 1a and finish it.

②put adj s into comparative degrees.

③guess the superlative degrees and try pronouncing them.

2. 1b

①ss read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s in the chart/bos and try translating them into chinese.

②play the recording once and check the answers

③play it for the second time. ss read after it.

④explanations/corrections if necessary

3. 1c pair work

① 3 or more groups` shows

② which is the better/best?

4. 2a 2b

①ss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in 2a.

②play the recording once and check the answers to 2a

③explanations & ss first read the words together and talk about them.

④play the recording once and check the answers to 2b

⑤ play it for the second time. ss read after it. and talk about the conversation. (explanations/corrections if necessary)

5.3c

① 3 or more groups` shows

② which is the better/best?

6.listening and discussion

① ss role-play it.

②how to show your kindness ?

7. conclusions

cheap---cheaper---cheapest close---closer---closest; friendly---friendliest big---bigger---biggest.

popular---more popular---most popular comfortable---more comfortable---most comfortable

goodwell---better---best illad---worse ---worst manymuch---more---most

little---less---least far---fartherfurther---farthestfurthest

8.homework

make a survey and discuss: 班级之最

5.板书设计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it has/is the (adj最高级)+… 1b(only answers) cheap close friendly big

the + (adj最高级)…is … 2a(only answers) popular comfortable

the/my/one`s 2b(only answers) goodwell illad manymuch

little far

简 笔 画

要求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1. 学生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多练习对话,.例如在1c,2c中让一个学生充当记者,另一个学生充当被采访者,进行对话,在2d中让几组同学分别扮演角色对话并让其他同学从中进行比较。

2.在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who chatted in chinese? abc did.

b talked loudlier than a, but c talked the loudliest. / who laughed ?....

3. 口语,肢体语言,简笔画等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

7.教学反思:

现在的学生对于电台比较陌生,数字听说还可以做的更好。

很多学生思维非常发散,活跃,很容易用汉语谈论其他的容易。有时都要板脸孔—没有控制好节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 篇10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师:2、那么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与这些因素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支持你的观点。教师板书

1)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是不是所有物质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 (学生回答)

4)相同质量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高是否相同?

(二)猜想与假设: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方案制定与设计实验

1、确定研究方法

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等多个物理量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教师提示)

2、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课后延伸:什么叫做物理实验中的转换思想?3、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再次巩固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案: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

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物质 初温/℃ 末温/℃

升高的温度 水 煤油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实验时忽略的问题,如: (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你们怎样使煤油内外温度达到一致?)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选取自己方案中所需的实验器材

2.实验列表收集数据并整理

3.分析表格的数据,比较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哪种物质的温度升高快得多? (学生回答)

(五)综合分析,总结结论 1.比热容的概念:上述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的这一特性在物理学中用“比热容”来表示。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物质温度降低时放热本领也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比热容也表示物质的放热本领

一、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二、比热容的符号:(c)

三、比热容的定义式:c=Q/mΔt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1.设备、设施管理制度下一篇:15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