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复习计划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精选12篇)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 篇1

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问题突出

特别是七年级上学期和八年级下学期学段。教材编制是按照每周三课时设计编写,而实际上各学校皆安排了每周两课时,这样按照正常教学进度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初一上册知识起点高、难度大,难点集中,而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还相对不足,相关学科知识相对滞后,压缩课时,为授课带来很大困难。初二下册不仅要完成一册书的教学,还要面对紧张的会考复习,两课时较难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二、复习内容的安排差异大

复习时间和方法的把握方面,各校甚至各位老师之间也有很大不同,有先复习八年级内容的,也有从初一开始,按照原先授课顺序,按部就班进行的。虽然各位老师都认识到复习阶段要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化,但实际操作时,因为教师教学素养和方法上的差异,有的体现较好,有的则体现不够到位,甚至还有一种“将知识快速重新讲一遍”这种简单重复的复习方法。

三、重进度轻反馈

因为课时比较紧,部分老师担心复习不完,急于赶进度,导致单课时内知识密度过大,但深度不够,“走马观花”,反馈练习又不及时,既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难以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虽然表面上在正式会考之前完成了复习任务,但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导致出现“知识点都复习了,可学生成绩就是不高”这种状况。

四、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复习针对性不强

部分教师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导致自命题减少,试题陈旧,缺乏反馈的针对性,使得复习过程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而不是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题、编题,导致复习过程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负担加重,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五、复习重点不够突出

会考试题虽然知识覆盖面较广,但重点内容依然是考察重点,分值较高,且对相关知识点具有支撑作用,复习时如果不能重点突破,重点练习,不仅重点内容不能落实,还导致相关知识点缺少支撑,学生的知识结构缺少重点内容的支撑和引领,零散无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在应试中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气候方面的知识点、地形与气候、河流、产业的关系等知识点。

复习建议

针对会考的选拔性特点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合理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

1. 有些学校针对课时不足情况,曾经采用过单周三课时、双周两课时的策略,缓解了课时压力。

2. 提高效率,有限复习课时内尽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减少学生无效劳动,如大量的书写和重复性作业,多引导学生讨论典型试题。精讲精练,摈弃题海战术。

3. 将知识归类并系统化,通过面的突破,带动点的复习,不求面面俱到,将零散的陈述性知识点提前整理,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在反馈阶段进行检查,不再占用宝贵复习时间。

4.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组织学生小组自主复习、相互督促,将复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5. 复习计划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计划中应突出反馈的地位,通过反馈结果不断调整复习过程。

二、精心备课、梳理知识

教师十年功,学生一分钟,减轻学生负担的最好途径就是教师精心准备,将知识梳理清晰,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更能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还原地理学科本质,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复习效果。

七年级上册的知识基础性、理论性强,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重点突破。经纬网、等高线、天气与气候、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更是每年考试的重点内容,在后续各部分的内容复习中都应处处体现,加以巩固落实。

三、重能力同时勿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情感、价值观方面知识考察 虽然地理会考越来越重视考察地理基本能力,但基本的地理知识,每年也是考察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世界之最、各地独特的建筑、生物、旅游特色等也应给于足够的重视。

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世界局势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密切,在复习时应适当强调,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类似问题。

四、串讲与专题训练相结合

串讲和专题训练是大家常用的复习方法,串讲有利于快速回忆、复习学过知识,有利于基础较差同学,专题训练则有利于学习基础较好学生的提高,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议使用大串讲、小专题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复习前期串讲为主,复习后期专题为主,使所有学生都有提高。

专题复习要求教师能够高屋建瓴,抓住主线的同时,能将分散在四册书中的点集中起来串成线,提高复习的效率,完成地理知识的整体建构,使学生能在应考过程中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加强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地理技能的重要载体,更是地理会考的考察重点。

如果学生学完初中地理后,还不懂得如何阅读地图,如何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那就可以断定该生没有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促使课文的书面语言与图像语言有机结合,通过以图解文,以文释图、图文转换等形式,加强图像系统的教学。思路要拓宽,方法要多样,切忌简单重复,应重方法、重效果。

各个大洲、地区、国家和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重点经纬线、岛屿、海峡、运河务必牢记。

指导学生能从地图上读出基本地理规律的同时,能解释特殊地区的特殊地理现象。如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但赤道附近非洲东部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中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却是全国最凉爽的地方。

六、应十分重视自命题考察、变式训练

适当使用教辅资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但如果过分依赖则不妥。教师应该加强自命题考察,这样才能适应本地区的考试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命题时应先了解本地区的命题特点,科学、规范命题,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考察复习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更能避免学生已经陷入题海之中,教师却依然把握不住正确地复习方向。

命题时减少内容重复和形式重复,多进行变式训练是提高复习效果和学生应考能力的有效手段,希望各位老师加以重视。在地理会考命题“不出旧题、不用成题、全部命制新题”的前提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七、规范学生答题习惯

每年会考阅卷中都发现许多学生因为答题习惯不好被扣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易错字问题。重点地名写错,如多瑙河、霍尔木兹海峡、珠穆朗玛峰、渤海、湄公河等重点地名应让学生切实掌握,不能重记忆,轻书写。

2.语言不规范问题。地理规律或地理现象的解释、描述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专业的术语,平时教学和检测中应加以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气候特征的描述、地理现象的解释、等高线的识读、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的描述等。强调单位,如摄氏度、降水量、比例尺的计算时,要注意数据单位。

3.卷面整洁问题。特别是错误改正时,切忌乱画。填图位置准确。

4.作图细节问题。如指向标的画法、气温变化曲线是否平滑等。作图时的距离计算问题。

八、关注热点时事,及时引入复习

热点时事每年会考都会有所体现,利用地理知识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也是地理学习的目的之一,地理教师应该有职业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善于命题,并能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 篇2

一、时间上, 做到统筹安排

初二下学期时间紧、头绪多, 是最繁忙、最关键的时期。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讲, 一般分为课堂授课时间和复习时间。 学生课后复习地理学科时间很少, 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授课和复习时间的安排至关重要, 如何在短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 又系统地复习? 这是进入初二就普遍面临的问题。 实践证明, 如果复习时间太短, 太仓促, 不能进行系统的复习和一定的习题训练, 成绩肯定不理想;反之, 如果复习时间过长, 新授课的时间就要缩短, 会造成授课过于简单, 学生基础不扎实, 复习难度增大, 得不偿失, 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进入初二后, 首先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做好两个时间的合理安排。 同时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也很重要, 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 主要以教材为主, 详细复习每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 主要以指南和考试说明为主, 重点落实各章节的纲要知识点, 并按章节进行训练, 最好运用指南的“达标训练”作为练习, 并编制适当的单元过关测试题。 第三轮以专题复习为主, 把相关的知识归纳起来, 以对比、比较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训练。 处理好复习过程三阶段的时间分配, 做到复习有计划、有思路, 切实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 依纲扣本, 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

泉州市每年都会制定相应的《考试说明》, 这就是当年的考试范围。 《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试说明》的内容都来源于《课程标准》和课本, 依据《课程标准》对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 因此, 在会考复习中,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考试说明、 掌握考试说明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 学生应达到要求的水平, 同时也要把考试说明的每条要求落实到课本内容, 做到由点、线到面, 线面结合, 这样复习就有目的性, 有重点, 避免盲目复习、负担过重, 事倍功半。 《复习指南》是复习的良好参考资料, 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立足基本地理技能、注重能力、突出三维课程目标。 可充分利用指南的导向性进行命卷, 对指南的素材进行题目改造、改编, 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 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提高实战能力。从近几年的考题看, 综合题命制基本都参考、借鉴指南中的题目, 不仅知识点从指南提取, 而且大量采用指南的素材, 尤其是地图尽可能从中选取, 所以, 复习阶段建议用好 《复习指南》。 总之, 复习中必须注重将《考试说明》与课本相结合, 立足基础, 注重双基。 抓住《地理课程标准》这根准绳, 用好《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这两个材料。

三、方法上, 采取讲练结合, 做到精讲精练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课堂传授并非越多越好。 尤其在复习阶段的知识传授, 应采用点拨式、启发式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调动学生复习的能动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的重、难点讲清楚。 在钻研教材和考纲的基础上, 总结并讲透各章节知识结构、知识原理规律,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辅以范例、练习, 通过训练, 使知识点得以牢固掌握。 练习必须适量, 而且应结合近年的考试题型、试题难度要求、《考试说明》等进行编制, 当然, 不是练习越多越好,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对练习必须进行精心选择, 对外来资料不能照搬照用, 而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 通过各种习题的训练, 让学生熟悉地理试题不同的弥补方法, 帮助填补学生知识、技能的缺漏, 解决审题、答题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 除精选习题进行练习外, 高效率的讲评同样重要。 通过练习, 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典型错误、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便于学生及时反思改正;通过范例讲评, 指导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答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教会学生全面、准确、快速地审题、规范答题。 当然讲练的形式是多样的, 只讲不练, 不选范例, 不指导, 学生就会缺乏实战经验, 只有巧练、多练、活练才能在考中游刃有余。

四、行动上, 抓落实, 抓实效

长期以来, 初中地理被视为“副科”, 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 地理考试好像是地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地理教师往往一个顶几个人的工作量, 造成任务重、压力大、实效差的现象。 因此, 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这包括思想上的重视、时间上的保证、内容上的落实、复习目标的落实。 思想的到位是关键, 首先必须领导、家长、师生思想真正重视, 达成共识。 学校管理层的重视, 加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助是复习的基础条件和保障。 时间上的保证也很重要。 学生平时花在地理学习的时间极少, 造成复习时间紧、压力大。 一般从四月份开始, 各校才开始着手抓复习, 体现在时间的调节上。 即利用晚自修、周六上午增加一节课复习地理;有的增加周课时, 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成绩的保证。 内容的落实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地理会考命题依据。 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正确使用教材, 仔细剖析质检卷, 明确考试要求, 把握考试方向和内容。 总之, 地理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加上学校管理层的重视支持、科学调度, 复习工作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有序高效。

初中地理复习教学刍议 篇3

初中地理课程要学习的知识可谓是既广且深,涉及到了宇宙、地球、大洲、国家、地区等诸多内容,实际上包括了“天文地理”两方面的部分知识,初学者在学习某个单一知识点的时候,也许并不觉得有太大的困难,然而一旦进入了复习阶段,需要前后综合,能够举一反三,要求融会贯通,因此内容显得空前繁杂,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从各个概念中找出地理知识的规律,再将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个难题。

以下是笔者在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关于地理复习教学的一点浅薄之见。

一、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打好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地理复习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复习教学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发展能力。可以说,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罔谈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对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巩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注意知识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继而注意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能力,两者相得益彰。

二、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在系统复习时,我们应该使学生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认识未知,获得新知,一方面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同时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

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大陆漂移学说、板块学说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有很多的地理现象可以用它们来解释,因此可以说,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与它有关联的知识,在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像对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对大西洋扩张、东非裂谷的形成分析。在复习“火山之国”印尼、日本、智利等内容的时候,也同样要引导学生温习板块学说来进行分析解释。

三、构建体系,融会贯通

复习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彼此相关的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能够一目了然。

各类地理知识之间,本来就存在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分散的系统的知识再根据一定的联系,将之有序地集中起来,尤其注意充分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构建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各知识点既能化整为零,又能化零为整。以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学生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重视地图,抓住核心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可以说,很好地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知识的脉络。

在知道学生复习时,可让学生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等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时,可着重看10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自己根据需要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可以牢牢掌握了。

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容易混淆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词以及类似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难以把握他们之间的异同。在复习教学中,为这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找出一个连接点,一一列举出来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可避免张冠李戴,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如学习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教师如果把二者的发源地,长度,分段,支流,水量,水文特征,所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生态环境等等列举出来加以比较,学生就会对这两条河流的特征产生深刻的印象,易于更深一步的掌握。再如我们教学日本、英国两个国家时,它们都是海洋岛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温带,这样,就有了可比性了。让学生去找关于这两个海洋资本主义强国的相关资料,然后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对人口,民族,面积,地理位置,经济特征,工业分布,对外贸易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再把各种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这两个国家的同和异就凸显出来了。在讲世界的气候类型时,也可以把相近的两种气候进行比较,找出差别,也找出相同点,例如,同是属于亚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就有较大的区别,一个处于大陆的东端,一个处于大陆的西段,就造成两种特征完全不同的气候。这样指导学生学会将不同的地理事物归类,就会形成坚不可摧的知识系统。

六、关注焦点,与时俱进

地理知识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就与我们所学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关联,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等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许多考试试题也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多以此来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同时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赤潮、地震、漏油、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如石油)、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等等是目前广泛受到关注的问题。

因此,我们地理教学要关注焦点,与时俱进,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整体综合素质,这才是我们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篇4

高三地理教学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因此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2011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及本届学情为依据制定本计划。

二、教学目的

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三、具体复习计划及对策

范文网

全高三复习分三轮:

复习对策:1,对照考纲,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

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内容),提升应用能力。

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实,特别注意目标生中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6,合理安排考与练,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考试和练习中反映出的自己在知识、能力及方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学习中注意调整提高。

第二轮复习,2011年3月底至5月中,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

.复习对策:本轮复习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1,自然地理原理的图式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实都蕴涵在某些图式中,而图就在课本上;

2,人文地理思维的模式化;

第三轮复习:2011年5月中至5月底,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

复习对策:注重,精选练题,回归课本,个别辅导.1、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

2、重地图,抓区域核心。

3、重原理,讲解题思路。

地理复习计划 篇5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建议更多地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①运用图形知

识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②精学精炼,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③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此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①以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②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③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④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篇6

六、日周周清 6、286、296、307、17、27、3、47、57、67、77、87、97、10、117、127、13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

六、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

初中地理有效复习方法的探讨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复习方法,记忆法

任何课程都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复习, 平时认真上课和练习是很重要的, 可如果没有一个科学而又合理的复习计划, 最后的期末考试肯定是不能取得一个好的结果的。平时的月考、单元检测或是半期考试等, 所要考的知识点范围不大, 比较容易抓住复习的重点, 但在中考复习时范围比较大, 地球地图部分约占20%, 世界地理约占25%, 中国地理部分所占比例最大, 约占55%的内容, 地理知识是比较繁杂的, 需要记忆、了解或是理解、掌握以及应用的知识点非常的多, 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手足无措。这是一个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难题——怎样才可以有计划、有重点、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呢?下面, 笔者就来谈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要想在中考复习中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便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组织性的复习。

第一步:“讲”教师必须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突出复习的重点, 理清缘由, 还要将地理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准确化。以达到让学生明确概念答题完整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四大工业区的过程中, 教师的讲解要重点突出其特点以及形成的条件、主要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等内容。另外, “讲”还必须要讲清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一方面要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来进行纵线复习, 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准确、牢固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及其原理, 更要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按照地理要素来组织, 达到横线复习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地形这一板块时, 教师可先把总地形和四大区域地形相对比来进行复习, 在复习农业时将地形、气候、水流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若是这样来复习的话是很利于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 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延伸,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二步:“练”所谓的练就是实践, 只有不断地进行练习, 才能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大多是通过学生不断的练习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练”是要循序渐进的,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 还是对应用能力的训练, 都应该逐步地提高难度。例如, 在比较我国南北方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差异时, 教师提供的练习题目要具有多样性, 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的练习题要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思维的能力。

第三步:“补”补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及时地进行分析和讲解,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课。补是有效地提高复习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注重复习方法

地理的复习方法很多, 把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例如国家、河流、地名、山脉等) 归纳在地图上是一种很有效的复习方法。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的复习效率的, 因此, 教师在进行地理复习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认真地阅读相关的教材、地图以及笔记, 在复习前给出复习的大概范围, 学生根据给定的范围来展开全面的阅读, 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平时比较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一些疑点, 也会找出重点, 更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快速地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在地理复习过程中, 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以下的方法:

1. 谐音记忆复习法。

学生若是不能将过多的地图、地名的记忆和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清楚就很容易将某些原理、概念混肴。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谐音法来编“顺口溜”, 例如在记忆六大板块时可这样记“南非亚印太美”;在记忆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时可以将其编成这样的顺口溜:“满蒙回藏苗、维彝壮布朝、侗白土哈瑶。”

2. 运用“对比强化记忆法”进行复习。

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还有地名、重要的地理界线以及典型的经济项目 (例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 等, 这些是可以通过地图来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的。例如在复习各大洲的知识点时, 可制作如下表格:

让学生填写并系统地掌握各大洲的知识点, 选择这样的复习方式可将原来比较零碎、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相对来说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过比较法来复习地理, 不但能够让学生接受地理观念、概念等, 还能够加强学生分析以及概括事物、现象的能力, 例如:天气和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南美洲和北美洲等等的比较。

三、结束语

学习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 更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因此, 教师必须要重视讲授和复习这两个重要的过程, 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地理课程的复习中,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 更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掌握情况等做高低有别、深浅不一的解答。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复习时, 应牢牢记住这点。

参考文献

[1]张泉, 初中全程复习方略:地理, 未来出版社, 2010 (01) [1]张泉, 初中全程复习方略:地理, 未来出版社, 2010 (01)

[2]马丽娟,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强化手册, 沈阳出版社, 2011 (01) [2]马丽娟,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强化手册, 沈阳出版社, 2011 (01)

初中地理复习中的点滴体会 篇8

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结构系统化

实施新课改以来,开放性试题逐渐增多,教材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学生空间思维有限,再加上考前时间紧,考题大都比较灵活且综合性题目较多,因此在复习时可用框架将知识点串连起来,这样通过讲解将所学知识纵向和横向对比,使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清楚明了,便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知识归纳如下:

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外流区和内流区。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能开发及作用。

黄河的源流概况、忧患及治理。

二、图文结合,易于理解记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与它相关的图上。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进行熟记;复习时要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如:“地球运动”、“七大洲和四大洋”、“国家位置”、“铁路干线”等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三、注重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能力的保证,考试中的题目虽然有变化但都源于课本,这样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力才能发挥出来。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从五个方面比较这条界线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差异。这一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分析时要把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必须掌握每一个小问题,也就是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有理有据地回答这一问题。基础知识牢固了,学生才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潜力也才能发挥出来。

四、“讲”、“练”、“记”结合,深入理解

第一步是“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楚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做到知识点的系统、准确、完整,从而使学生做到概念明确、分析透彻、答题完整。

第二步是“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老师必须通过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步是“记”,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也像是大厦建设中的砖瓦,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准备。当然,这些事实很多,同学们往往有“记不胜记”的感觉。其实,很多地理事实并不需要死记,如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有的同学总是要记错,搞不清楚是20°W还是20°E。同学们不妨想想,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用0°和180°经线来划分呢?只要能够理解不选择0°经线是为了避免将欧洲等地区划分在两个半球上,结论自然就不会记错了。

五、联系相关知识,才能融会贯通

地理课中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因此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的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以气温的变化为例:气温为什么会变化?气温怎样变化?如果我们搞清楚了气温变化的原因,归根到底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变化,那么,因为太阳辐射会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气温的变化也就有了随时间而发生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随空间不同而出现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规律。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知道,有些地区的气温变化似乎不完全和太阳辐射有关,比如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并不是我国纬度最低的地方,而是吐鲁蕃盆地,为什么?这就说明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还有别的,具体地说有地形、有海陆分布等等,对吐鲁蕃盆地而言,特殊的盆地地形是夏季高温的重要原因。这个过程,就是将前后所学的地理知识以时间或空间的变化为线索进行串联,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将所有知识的来龙去脉“一网打尽”。把系统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篇9

高一地理组 本学期时间已临近尾声,为搞好期末复习,制定以下复习计划: 指导思想:以书本为基础,先单元复习再综合复习。复习目标:

1.逐项落实其中各章节概念、规律、特征等,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课时安排:

第18周:地理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及相关练习第19周:后三章的复习及相关练习第20周后:期末综合练习具体措施:

1.单元复习,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边讲边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2.熟悉地图和其他各种地理图表,建立“脑中的地图” 3.综合练习及时讲评练习,查缺补漏。提高应考能力。

二、具体课时安排

第18周:地理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及相关练习第19周:后三章的复习及相关练习第20周后:期末综合练习1月26日开始期末考试

地理小高考复习计划 篇10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这样阐述的: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力求做到与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试范围为:必修1 、必修2、和必修3,三个模块。要求为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能够结合有关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推理、判断和分析,简要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能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够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分清楚测试的要求,对相关的知识的要求是“知道”、“了解”“理解”还是“结合实例,分析”要认真研读、揣摩,讲解要到位。

二、关注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梳理,图文结合,打好冲A基础

在地理的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看书,自己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系统性学习。既要突出主干知识等重点内容,但是覆盖面上,不能留死角。请学生能意识到是自己去整理,而不是看教辅资料已经整理好的简单的背默一下。

很多地理知识是以一定的地图或图表为载体,必修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多年的考题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关注不同版本的教材,要适时拓展补充,让学生见多识广

现在的一标多本,江苏现有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等,每套教材整体上与课标相吻合,各有特色,但也有不完善的内容,我们宿迁市用的是鲁教版,产业转移、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就缺少相应详尽的内容,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相应地结合课标,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或者从其他版本汲取,给学生相应的补充。更有甚者有些说法相左,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人教版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而鲁教版上还有“阶段性”,再如鲁教版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是增长减缓阶段即传统型,而人教版说法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即现代型,这就需要教师求同去异,紧紧围绕课标,进行“书”的互补,而这些相互矛盾的地方,我想这也是在命题时应该回避的。

四、平时要关注典型题的解题全过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的规范性

对于那些经典的好题目,教师要从审题、读图、分析图表、语言表达规范性等方面作出示范,给学生做出样子,让他们模仿。这样给学生做出样子,让他们模仿。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从老师到自己都能把题完完整整地做出正确结果,考试时,他就有把握、就有信心。然后再让学生展示解题全过程,师生评议。要求学生规范地解答一定量的题目,训练解题规范,提高得分率。否则,老师没有一次硬碰硬算出来只是给一个答案,最后的结果都差一点,考试时他就更没有信心把题解下去了。 老师如果想,教你分析是我的事,解题是你的事,这样会在学生考试时丢掉不该丢的分。当然没有必要每次都示范性讲解。

在平时的试卷讲评要上出新意也要做到回归课本、回归典型考题 ,还要做好错题的整理和变式训练。

五、复习中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握好复习、 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握好复习、 练习的方向,不做无用功,明确不要求的部分要坚决舍弃。要处理好抓主干知识与全面复习的关系,对主干知识固然要重点投入,同时又不放弃次要知识的复习。

2.要注意回归课本与第一轮复习的资料的关系,处理好做练习与看课本,处理好做练习与看课本的关系,不能只是埋头做题。要重视课本内容及课本习题的开发和利用。

3.要认真钻研、挖掘近年小高考要认真钻研、通过反复多练去找到感觉。还要认真钻研近年的部分试题。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总复习;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每到一年一度的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之前,教师都要引导八年级学生复习整个初中地理知识,而此时的地理总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如何充分利用最后几个月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进行有效的复习,是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阶段,要求教师在总复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主干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熟练化、技能化,促进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总复习必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典型性、指导性。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总复习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少地理教师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复习方法亟待改进。

一、初中地理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总复习中最常见的有以下问题,现指出现象并略作分析。

1.重进度轻反馈

因为课时比较紧,部分老师担心复习不完,急于赶进度,导致单课时内知识密度过大,但深度不够,“走马观花”,反馈练习又不及时,既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难以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虽然表面上在正式会考之前完成了复习任务,但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导致出现“知识点都复习了,可学生成绩就是不高”这种状况。

2.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复习针对性不强

部分教师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导致自命题减少,试题陈旧,缺乏新意,使得复习过程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而不是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题、编题,导致复习过程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负担加重,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3.复习重点不够突出

会考试题虽然知识覆盖面较广,但重点内容依然是考查重点,分值较高,且对相关知识点具有支撑作用,复习时如果不能重点突破,重点练习,不仅重点内容不能落实,还导致相关知识点缺少支撑,学生的知识结构缺少重点内容的支撑和引领,零散无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在应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气候专题、山脉与地形区、工业与矿产分布等知识点。

二、初中地理总复习的改进建议

针对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特点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多引导学生讨论典型试题。精讲精练,摒弃题海战术。选一些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分析,讨论。

2.将知识归类并系统化,通过面的突破,带动点的复习。不求面面俱到,将零散的陈述性知识点提前整理,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在反馈阶段进行检查,不再占用宝贵复习时间。如: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知识。

3.将知识梳理清晰,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更能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还原地理学科本质,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复习效果。例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人种,宗教和语言。七年级上册的知识基础性、理论性强,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重点突破。经纬网、等高线、天气与气候、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更是每年考试的重点内容,应加以重点巩固落实。

4.重能力同时勿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情感、价值观方面知识考查。虽然地理会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地理基本能力,但基本的地理知识,每年也是考查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世界之最、地形分布交通运输网等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生态保护、地区发展差异、世界局势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密切,在复习时应适当强调,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类似问题。

5.加强地图教学。各个大洲、地区、国家和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重点经纬线、海港、海峡、首都务必牢记。指导学生能从地图上读出基本地理规律的同时,能解释特殊地区的特殊地理现象。如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但赤道附近非洲东部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中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却是全国最凉爽的地方。

6.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不同的大洲比较(如南美洲、非洲的比较)、不同的分区比较(如北非与中东的比较)、不同的国家比较(如俄罗斯、日本的比较)、不同的省区(广东与黑龙江的比较)

7.应十分重视自命题考查、变式训练,适当使用教辅资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但如果过分依赖则不妥。教师应该加强自命题考查,这样才能适应本地区的考试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命题时应先了解本地区的命题特点,科学、规范命题,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考查复习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更能避免学生已经陷入题海之中,教师却依然把握不住正确地复习方向。命题时减少内容重复和形式重复,多进行变式训练是提高复习效果和学生应考能力的有效手段,希望各位老师加以重视。在地理会考命题“不出旧题、不用成题、全部命制新题”的前提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8.规范学生答题习惯。每年结业考试阅卷中都发现许多学生因为答题习惯不好被扣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易错字问题。重点地名写错,如哈尔滨、霍尔木兹海峡、珠穆朗玛峰、渤海、湄公河等重点地名应让学生切实掌握,不能重记忆,轻书写。

(2)语言不规范问题。地理规律或地理现象的解释、描述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专业的术语,平时教学和检测中应加以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气候特征的描述、地理现象的解释、等高线的识读、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的描述等。强调单位,如摄氏度、人口密度、比例尺的计算时,要注意数据单位。

(3)卷面整洁问题。特别是错误改正时,切忌乱画。填图位置准确。

(4)作图细节问题。如指向标的画法、气温变化曲线是否平滑等。作图时的距离计算问题等。

(5)避免漏做。有些题目需要在图上做标记的切忌漏做,教师要反复强调。

9.关注热点时事,及时引入复习。热点时事每年结业考试都会有所体现,利用地理知识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也是地理学习的目的之一,地理教师应该有职业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善于命题,并能及时体现在模拟考试中。如气候大会、欧债危机、各地地震、中东问题、南海争端、伦敦奥运会等。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 篇12

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等方面, 可以将复习学案划分为五个模块, 即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课堂练习、课后巩固、默写记诵。

一、紧扣考纲, 设置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案设计主旨的灵魂精髓, 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定位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该堂课的学习任务、复习重点。在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的“学习目标”设置时, 我们不妨将考纲要求作为“学习目标”, 并适当延伸、补充一些常作为背景知识的考查点。要注意使用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引导词, 如“了解”、“知道”、“理解”、“结合实例”、“说明”等。

例如: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纲中没有显示出对“地转偏向力”的考查, 但是在“大气运动”的要求中却体现了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如“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方向的偏转等。所以, 在此处我们可以增设一条学习目标, 即“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课堂复习之初, 可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 并将其中可以显示学习掌握程度的“要求型”词语 (即“了解”、“理解”等) , 以及显示复习侧重方向的“内容型”词语 (即“……特征”、“……影响”等) , 逐一圈划出来, 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纲举目张, 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梳理”。

有效的“知识梳理”既是提炼经典主干知识 (即, 将书本读“薄”) 的过程, 又是有效联系、融会贯通知识 (即, 可想而知将书本读“厚”) 的过程。对照“学习目标”逐一罗列的知识要点,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知识梳理”。

例如“天体系统”的包含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如下图所示) ”等要点, 可以采用框架结构图。

例如“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如下表所示) ”等“比较型”知识, 可以设置表格。

例如介绍“黄土高原”、“东北地区”等地的区域特征时, 可以引导学生填绘区域空白图, 提醒学生用彩笔区分山河湖泊、地形、城市边界等各类地理事物。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 可以留出空白, 引导学生填写。

三、即练即评, 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课堂练习”。

题海战术向来不是通往高效学习的捷径, “课堂练习”的设置应侧重于质量的精选, 而非数量的达标。依据前面“学习目标”对各知识点的要求, 可以将近三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进行分类列举, 也可以适当添加近一两年各大城市的模拟试题, 引导学生通过对往年试题的熟悉, 有效把握对某知识点的复习认知程度。

例如: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这两部分知识, 可以以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的第12—13题 (如下所示) 为典型进行练习。

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 2. 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A) 。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1 3. 水循环 (D) 。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当堂训练经典习题, 可以使“考点试题化”;及时讲评典型例题, 可以使“试题考点化”。当然, 在即练即评的同时, 也应引导学生明确, 所有正规大型考试一般不会考查原题, 所以不能单纯地“就题论题”, 而应透过试题看考点, 关注变形题。

四、夯实基础, 布置适量有区分度的“课后巩固”。

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既属于“通过性”考试, 又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要求, 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争取做到“天下无敌”;对于具有相应难度的“拔高型”知识, 也需有适当补充拓展。因此设置“课后巩固”时, 在侧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 也要注意有一定的区分度。

成绩能否达“A”, 有时不仅仅取决于试题的难度高低, 而且取决于答题是否具有技巧性、地理语言表述是否具有规范性。因此, 在“课后巩固”题目的选择上, 可以稍稍侧重“综合题”, 并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综合题答题要点。例如:

1. 要点序列化, 即用数字“ (1) 、 (2) 、……”来区分答案要点;

2. 尽可能多答几点;

3. 注意按题干要求的侧重点答题, 例如包含“评价……”、“……的影响”等“引导型”词汇的答题要点均具有两面性;

4. 不要写错别字, 不要写“狂草”;

5. 不要随意省略简化一些专有地理名词;

6. 最好先在草稿纸上写一遍;

……

五、留有空间, 引导学生加强“默写记诵”。

地理作为兼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多个学习领域的基础学科, 其复习方式方法也具有亦文亦理的特点。

对于“记忆型”知识, 常常强调“死去活来”, 即只有将“死”的知识死记硬背, 才能将“活”的知识灵活运用。因此, 除了精选适量的典型练习供学生巩固复习以外, 还可以在学案最后留有一定的空间, 设置“默写记诵”模块, 将考纲中强调的重点知识简要罗列题头, 引导学生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 加强默写记诵。当然, 学生也可以在此处记录复习中的疑惑点, 进行问题反馈。

综上所述, 通过“以案导学”, 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梳理, 以及高效的课堂、课后训练讲评, 辅以默写记诵, 可以构建高效、有效的地理复习模式。

摘要:作者结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的设计、编写及具体教学实践应用, 认为“有效学案”应包括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系统全面的知识梳理, 高效的课堂、课后训练讲评, 辅以默写记诵, 从而构建高效、有效的地理复习模式。

关键词: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实践,“以案导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精选)2001—2012高考优秀议论性散文下一篇:关于播音主持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