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1

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复备人:

【教材分析】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抓重点语句体会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进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4、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揣摩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现人物形象的。

5、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进行小练笔,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揣摩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现人物形象的并练习仿写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图文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2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二)放录音,听课文,感知课文

1.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听录音。

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3.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

(三)自学课文

1.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

5.学生自学课文。

6.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

7.交流学习情况。

8.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

9.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10.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11.分段,说段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指名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

三、质疑问难

四、作业: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学习链接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还在继续,我们下节语文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诱敌上山

接受任务

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境。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请看下列一组词语。(课件出示课文词语。)全神贯注

昂首挺胸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A、检查认读。(预设:对“斩钉截铁”学困生可能读不准确,要给以指导纠正)

B、读着这些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五壮士哪些壮举?。请同学们用上屏幕上的一个或几个词向大家介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会结合课文内容,用上一两个词语描述,同时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然后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齐读)五壮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等)师总结提升:他们是战士但不是一般的战士,是顽强不屈、大无畏的战士,是真正的“壮士”!板书:壮士

小结:会读书的人把书读薄,借助关键词概括文章大意,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二、直奔重点,深入研读

1、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上节课要求同学们把体现五位战士“壮举”的地方画了下来,请同学们再读你画的语句,把描写五壮士最具体,给你留下印象最深,让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标记上一颗星,读一读,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

2、交流标“星”的语句。生读语句或片段交流体会 预设一:(课件出示)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学生读后谈体会。(预设答案: “沉着、大吼、抡一个圈、脸绷得紧紧的,瞄准”等学生回顾的过程中不可能很准确的抓住这些词谈体会,也许只找到一处或两处关键词谈体会。)

为进一步感受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巨大魅力,老师出示改写上一段后的文字:班长马宝玉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对比阅读:老师删掉了哪些词,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读一读删掉的词让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行为预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去掉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不能生动的描写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板书: 动作、神态

小结读写提示:可见写作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作用非常大。这样写就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指导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出五壮士的英勇豪迈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预设

二、班长马宝玉抢前一步,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到:“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

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交流体会(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1、这部分中抓住人物什么来写五壮士的英雄本色和壮士情怀的?

(生行为预设:动作。)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标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找出留下印象深的动词谈体会(预设:“砸、喊”字中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愤恨、、、、、、)除了动作描写还有什么描写?

预设:语言。——“同志们!用石头砸!”)谈体会,读出感受

2、出示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像雹子一样”说明了什么?(生谈体会)

五壮士的决心是什么?(生行为预设:学生练习上能够下文想到“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中国人民的仇恨又是什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五壮士为什么对日寇那么仇恨呢?他们会想起鬼子那些罪行?(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回答: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东北建立了一个“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向人体内注射鼠疫。日寇在我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也就是杀光、烧光、抢光。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老师相机出示课件补充加深体会

师: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因此,我们要把这种仇恨的情感读出来。大家自由练读。指生读(学生情绪激愤,然后齐读。)

小结:这才是英雄本色,英勇顽强,血战到底,这样的战士才称得上“壮士” 预设三 :跳崖部分 生读句子谈体会。

出示练习完成句子:屏幕出示:五壮士带着(),英勇跳崖。指生结合这段文字完成填空,并说出根据(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描写五壮士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填写答案,)

小结:带着对党的热爱,带着对日寇的憎恨,跳下悬崖,这就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壮士情怀!带着这样的感情,(课件出示)师生合作读最后跳崖部分。

透过“坚强不屈”这个词你仿佛听到五壮士在说什么想些什么?(预设:中国人是不会屈服任何外来侵略的;是不可战胜的;是、、、、、、、、、)这声音仅仅是五壮士的声音吗?(指生:全中国人民的声音。)师:所以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师:让我们带着无限的崇敬,再来瞻仰五壮士的壮举。(播放影片)

师:这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响彻云霄,震撼大地。它喊出了中华儿女头可断,血可流,民族尊严不可丢的凛然正气。让我们和他们一起高呼:——(课件出示句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功共产党万岁!)

三、总结写法,以写促读

1、谈收获:(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只从思想内容方面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例如,思想内容、表达手法,读书方法等.小结: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紧紧抓住了五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了他们的英雄壮举。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叫细节描写。有了这些描写,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就像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样。

2、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下面我们仿照作者的写法发挥你的想象,选择一处进行补写练习,进一步感受五壮士的英勇豪迈。(课件出示练笔要求)A、班长马宝玉抢前一步,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到:“同志们,用石头砸!”(其他战士怎样做的?)B、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其他战士怎样跳崖的?可结合影片中的其他战士的表现补写)

3、交流片段仿写:

四、收束全课,情感升华

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用自己的血和肉铸就了一座永远的丰碑,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出示五壮士名字),他们将像这狼牙山一样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课件出示图片配诗: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向壮士们致以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神态

壮士

动作

语言

作业设计:

1、阅读抗日英雄的故事或书籍。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播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传播学的理论, 就是营造一个适合传播的环境, 将特定的素材有效的传播出去, 使该素材能对人们产生影响的一种理论。从语文教学的过程来看, 它与传播学的理论有相通之处。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把语文知识传播给学生, 然后让这些语文知识能够影响学生。由此可以看到,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传播理论。

一、应用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关注学习主题

在传播学的理论中, 传播者如果要传播信息, 就要营造一个传播的环境。这是由于在信息时代, 受众可关注的消息有很多, 因此要受众重视某一条消息, 消息的传播者就必须思考, 这些渠道要放到哪种环境中最能让受众关注到;要提炼出哪些关键词才能够让受众一眼就注意到这条消息。如果以小学语文的教学来类比传播学理论, 教师若要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知识, 教师就要找到一个学生能关注到语文知识的途径, 并且找到让学生关注这些语文知识的理由。

比如以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有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以前就曾经利用微博给学生推送过一条旧消息《昔日的抗日英雄曾被人们逼着跳楼》。教师推送的这条消息非常醒目, 许多小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开始关注这条新闻, 他们想了解, 被逼跳楼的抗日英雄是怎样的抗日英雄, 他们为什么会被人们逼着去跳楼呢?学生由于关注这条新闻, 就开始点击新闻文本,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当初在狼牙山一役, 有五名抗日英雄为了掩护抗日主力撤退, 将日寇引上狼牙山, 他们战至弹尽粮决以后跳崖殉国。其中有两名抗日英雄大难未死, 存活下来, 却在特殊的年代受到迫害。当学生为英雄的遭遇而感慨时, 教师在新文文本后推送《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的视频, 并引导学生结合视频阅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师借由新闻传播的模式在教学以前让学生关注需要学习的信息, 引导学生观看完消息之后, 对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好奇心, 继而自主的学习,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预习能为正式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吸收语文知识

在传播学的理论中, 消息传播者要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传播消息, 使受众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渠道接受信息。比如消息传播者可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形式传播消息。如果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来类比传播学理论, 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用多种方法传递语文信息。

以那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那名语文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 他们是否有学会所有的生字生词?整篇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意思?其次, 等学生跟着教师朗读完课文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章架结构, 让学生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课文讲述的内容。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讲述这个故事, 然后让每组选一个故事讲得最好的代表上课讲述, 教师以让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角度, 可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意识到学生具有差异性, 如果用一种形式开展教学, 就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吸收语文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有效的吸收语文知识, 教师要借用传播学的理论, 用多种形式、式种渠道开展教学。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

在传播学的理论当中, 消息传播者为了加强消息传播的效果, 会用引导人们讨论的方法引导人们深思这一条消息, 使这条消息能够牢记在人们的心里。比如在信息时代尚未来临以前, 部分报纸会用引导人们投票、写感想邮编到新闻编辑部的方式让人们反馈新闻信息;在信息时代来临以后, 消息传播者会引讨人们在论坛上、微博上讨论消息, 使消息能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如果把小学语文教学来类比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就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知识来丰富情感, 使语文知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

以那一名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这名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完这一课后, 内心激荡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于是引导学生写《常忆狼牙山》这一篇作文。这名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知识与看过的视频去思考生命明明是极其宝贵的, 为什么狼牙山的士兵们全部决定抛弃了生命去狼牙山与日本人决战?支撑着他们做这一选择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后人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精神?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 在课后去思考这些问题, 然后学生交出自己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师可结合传播学的理论, 在课堂教学以后引导学生感悟这节课学的知识, 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写作, 使语文知识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人生。

总之, 从把传播学的理论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用语文教学传播模式开展教学的案例可以看到,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做好预习环节将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吸收语文知识;让学生把语文知识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用语文知识指导自己生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全面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紫芳.传播学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意义[J].文学教育 (下) , 2011 (09)

[2]张学波.林秀瑜.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传播实践应用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09)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的英雄事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感悟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仇恨侵略者,为祖国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李兆麟、杨靖宇、刘胡兰这样大气凛然、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赞歌。让我们把思绪牵至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壮士豪迈的气概。(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分五部分,并且学习了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四、五部分。

1.概括主要事件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山顶,跟敌人顽强作战,最后英勇跳崖。)

2.讲授第三部分

(1)生读课文。

(2)回答问题。

问题一:掩护任务完成了,五位战士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都是哪两条路?

问题二:狼牙山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对于生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

问题三:班长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但是他并不害怕,为什么?

问题四: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在狼牙山的顶峰,又是一幅怎样壮烈的場面呢?

3.讲授第四部分

(1)默读第四部分。

(2)用波浪线画比喻句,用直线画出最能体现五壮士英勇无畏的语句。

(3)回答问题。

问题一:这一段话中有许多动词,你找到了吗?

问题二:石头像冰雹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五壮士的决心是什么?

问题四:课文中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那么中国与日本侵略者之间有哪些仇恨呢?

4.讲授第五部分

问题一:五壮士没有子弹了,为什么脸上还能露出胜利的笑容?

问题二:这五个战士是等着敌人来抓他们吗?他们是怎么做的?

5.小结全课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总结。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本组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都包含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是本组的第二课,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本文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要把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勇于献身的教育。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和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0个生字及生字所在的三组词语。

2.初读课文,能运用串联主要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按要求把课文的表达顺序补充完整。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第二自然段,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五位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点

重点:学会运用串联主要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痛击敌人”一部分的人物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五位战士对敌人的仇恨。

难点:概括小标题。

四、说学情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时间距离现在很久远,而现在的小学生出生在新时期,生活条件较好,受苦较少,他们很难想象到战争时代的苦难和当时危急的情况,很难理解壮士们的做法,这样就不利于激发起他们真正的感情,所以要善于引导,通过故事背景的介绍、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朗读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敌人的仇恨。

五、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资料了解时代背景,阅读文本,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综合语文素养。

六、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七、说过程

(一)借助资料,走进时代

1.在2011年,日本发生了9.0级地大地震,同学们知道吗?对此事,你有什么看法?让你我们一齐来回顾一段历史。

(课件出示日本侵华罪证)2.抗战期间进行了很多次战斗,其中有一场战斗,给当时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但是,这场战斗的主角只有五个人,(出示五个人的名字)。让我们认认真真的读出五个人的名字。(生齐读)这五个人被称为“狼牙山五壮士”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进入这篇课文,要想走进人物,前期就要先走进时代。抗日战争时期距离学社比较远,学社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没有亲身经历。所以第一个环节就设计为借助资料走进时代。让学生感知八年抗战的不易,为后面学生走进文本做了铺垫。】

3.解题: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壮士呢?(为正义的事业敢于牺牲的人。)师:每当提到壮士这个词时老师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话(出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知道这里的壮士指的是谁吗?(师结合学生回答简述“荆柯刺秦”的壮举。)

师:古代的壮士慷慨悲壮,狼牙山五壮士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朗读是走进五壮士的最好方法。

【设计意图:了解“壮士”的含义,由古代的“壮士”引出“狼牙山五壮士”,意在以题目统领全文,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出示第一组词: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滚落深谷 师:这些词是写谁的?读后,敌人在你心中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第二组词: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昂首挺胸 居高临下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师:这些是写谁的。五壮士给你心中呈现的是什么形象?

师:描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词语,两组词语,感情色彩对比强烈。我们在读英雄的故事的时候,就要关注两组词语,一组描写敌人,一组描写五壮士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预习能力。而这一环节,既检查预习效果,又初步感知了人物形象。】

(三)理清文脉、概括内容 1.概括小标题

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我们以前学过首先要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其实课后题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出示课后题:接受任务→()→()→()→ 跳下悬崖】

师:哪个自然段讲的是“接受任务”?(板书:接受任务)(指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抓住这一自然段的哪些语句浓缩成这个小标题。

从哪到哪写的是 “跳下悬崖”。(板书:跳下悬崖)(5-9自然段)哪些语句给了你提示。

小组合作来完成中间三个小标题。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把中间的部分概括成三个小标题。并随机板书“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

2.理清文脉。读小标题,说说发现什么?体会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3.把握全文。把这五个情节联系起来,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4.小结:要把握这样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得抓主要情节。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以事说人,说一个群体的长文章,我们千万不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最后形成的是散乱一片的局面。这是第一课时,所以要先理文脉。而概括小标题,既是一个理文脉、发现线索的过程,又是为后面归纳主要内容服务的一个过程。在说主要内容时,学生就可以遵循着我们前期梳理出来的小标题,运用串联主要情节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章可循的训练途径,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就落地生根了。】

(四)提取重点,走进人物内心。

师:课文哪部分是详细写的。(三、四、五部分)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二部分,走进五 壮士的内心。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了解了谁的内心,从哪了解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再细细品味,写出你的体会。

(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学生汇报预设

1.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2.指名读,读出你的理解和想象。3.教师范读,学生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问: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描述画面)4.学生默读。勾画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把感受简单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词语:沉着地 狠狠地打 大吼一声 把胳臂抡一个圈 把脸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地)

读读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5.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体会,他们在想什么? 6.齐读,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

7.小结:我们通过读文,眼前展现出鲜活的画面,通过抓住画面中的细节描写,我们一次次走进人物内心,通过走进人物内心,我们感受到五位壮士对敌人的仇恨。

【设计意图:默读汇报,我采取了重点之中抓重点的方法。也就是抓主要人物的典型表现。通过外在的表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引领学生在一遍遍的读文中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五)设置悬念、形成包袱。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到这里,作者所用称呼的都是五位战士,那么由”战士”到”壮士”是怎么形成的?文章在什么地方这种提法才进行了改变?同学们课下可以再细细的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5

时教案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决战到底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2、在比较阅读两次痛击敌人的内容中,学习抓重点人物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3、体会连续动作的表达效果,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片段补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让我想到了两个字——英雄。

2、指导读题。

3、这篇文中两次写到五战士痛击敌人的内容,分别是哪些段落?

二、比较阅读,学习“连续动词”的作用

(一)学习第2自然段、默读第2自然段,圈出你体会最深的词语,做批注。

2、交流感受,发现写法。指导朗读。

3、这里写了五个人,只用了4句话,平均还不到一人一句,这叫做平均用力概括地写。

过渡: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战士们第二次痛击敌人的呢?

(三)比较阅读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请大家快速默读

4、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比一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把你的发现做上批注。

2、交流相同的:都是写怎么打敌人的,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写的,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

3、学习“连续动作”的描写

(1)前面作者对个人进行了描写,第4、自然段中,作者重点写了班长马宝玉。

(2)关注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内容,找到他的动作。(出示)你发现了什么?

(3)这样一个接一个地写动作,我们称之为“连续动作”,这样的连续动作,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

补充资料,读一段话,体会连续动作的作用。

4、(预设)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比较两个句子,体会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

三、读写结合、在五壮士英勇跳崖时,作者除了对群体描写,又一次抓住马宝玉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除了班长马宝玉,其他壮士们也是值得我们来描写。请大家看一段这是电影中葛振林同志跳崖时的情景。

2、提示:抓住葛振林的神态和连续动作,进行具体的描写;写出副班长葛振林跳崖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3、再播放一遍,慢一点,要有提示。

4、学生动笔,当堂完成。

、读一读,评一评。

6、出示一篇例文,引导学生评议。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表达:仇恨敌人血战到底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读准“掷、陀、雹”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斩钉截铁”、“气壮山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第二、三、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3、学会把一个场景中几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说具体。

4、联系课文内容,抓住人物表现,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体会五壮士痛击日寇,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难点:

本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理解五壮士跳崖的举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就义时的电影片段。

同学们,刚刚你们看到的,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

PPT显示五壮士掩护部队撤退的背景:1941年,日本军队对华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包围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及2000名当地群众,军区命令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担任掩护军区和群众转移的任务。

那么,为了保护战友和乡亲们安全转移,六班的几个展示同敌人展开了怎样的英勇搏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3.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自己快速读课文,回忆文章主要内容。(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2、在PPT上显示生字表中的生词,让学生开火车读生词。读完之后,随机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解释词语的意思。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4、通过先前的预习以及刚才对课文的快速阅读,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三)、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刚刚老师黑板上书写的五个段落,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想一下,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在PPT上向学生显示壮士的含义:意气豪迈,勇敢,不怕牺牲。

那么,为什么文章将这五个战士称为壮士呢?壮士这一次表现在这五个段落的哪些方面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研究一下这篇课文吧。

(四)、根据疑问,深层解析课文

1、第一段

此段交代了五位壮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在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这一段,五位战士的“壮”又体现在哪里?

(1)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轮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德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2)读到这些句子,同学们可以看出,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可以体会出五壮士的豪迈,英勇以及对敌人的仇恨。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1)PPT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的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路通向()。走哪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2)填完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

(4)引导学生通过五壮士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这一点,也体现了五位战士的“壮”。

5、第四段

(1)五位壮士终于将敌人引上了四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这时,子弹已经打完了,只剩下战士胡福才手里的一棵手榴弹了!就在他想拧开手榴弹,将它狠狠砸向敌人的时候,班长是怎样做的?(请学生回答)

(2)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

由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小组讨论)

让小组派代表来回答,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只剩最后一颗手榴弹和身处绝境,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想的仍是尽可能地歼灭敌人,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3)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4)比较两个句子:

①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②顿时,石头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让学生小组讨论,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比喻句较好。因为把石头比作密密麻麻的雹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惨状,也进一步反映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对敌人的仇恨,显示出了“壮”。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6、第五段

(1)过度: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子弹打光了,他们只好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着“捉活的,捉活的!”这时„„

开始讲解第6-9小节。此段仍由提问入手,他们为什么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班长要把枪砸碎了?

为什么班长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纵身跳入深谷?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呢?(给每一小组分配一个任务,让他们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五)、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六)、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板书设计

13.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拖住敌人

诱敌进山,痛击敌人

深入绝峰,浴血奋战

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篇7

一、学会提炼, 设计简约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 层次分明, 脉络清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在设计中如何删繁就简, 突出中心, 落实目标呢?在李校长的精心指导下, 我紧扣课题中的“壮士”一词,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壮士”。在此基础上, 带着思考走进文本, 感受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壮士形象。每一部分, 紧紧围绕一个关键字, 去朗读, 去品味,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 “痛击敌人”部分, 紧扣一个“打”字,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五位壮士神态、动作的不同描写, 感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们英勇无畏的“壮行”。“引上绝路”部分, 则突出一个“走”字, 引导学生从这看似简单的言语中, 体会五位壮士当时的处境和做出的选择。通过情境设置, 走进人物内心, 体会这豪言壮语所包含的英雄情怀。“顶峰歼敌”中, 连续的动作描写是一大特色, 教学中则紧扣“砸”字, 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最后, “英勇跳崖”部分突出一个“跳”字, 感受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举”。

学会了提炼重点的方法, 让我的教学主线明晰, 目标明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更富有实效。

二、学会放手, 体现简约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为何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壮举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既表达了心声, 又张扬了个性。学文后,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第二、四自然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的学习和对比阅读, 知道这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痛击敌人的场面, 都写了人物的动作, 但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重点是每个人作战时的神态和动作, 第四自然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 突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 再次朗读时, 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出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 使教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样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将课堂还给学生, 使我们的课堂跳出了繁琐的分析模式, 真正达到了简约而不简单。

三、巧用资料, 实现简约

在本单元学习目标中, 要求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 学生缺乏直接的了解和感受, 因此, 在教学中, 我适时巧妙地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使朗读的层次也有所提升, 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细读“引上绝路”部分,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此时, 我出示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绝路”的含义。学生们看到险峻的棋盘陀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呼, 也进一步体会到五位壮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和主力部队, 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进而走进了人物内心, 体会到了这豪言壮语背后所体现的英雄情怀。

再如, “顶峰歼敌”部分, 一个“砸”字虽引起了学生的关注, 但对于为什么用“砸”, 却仅停留在表面的感受。于是, 我适时出示了一段文字资料, 当学生们看到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了解到日寇犯下的累累罪行时, 他们的痛恨之情被点燃, 也明白了在最后一刻, 这一个“砸”字, 饱含了壮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也饱含了他们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这样, 不仅体会到了用词的精准, 更使学生的朗读由内而发, 自然流露, 实现了朗读的层次与提升。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8

在山东胶东半岛的乳山、海阳两县的交界处,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马石山。远远望去,宛如一匹驰骋疆场的骏马,飞腾在蓝天白云之中。

1942年,山东的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时期。11月8日,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赴烟台召开会议,决定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妄图歼灭山东纵队第五旅和第五支队。

日军此次凑集兵力15000多人,再加上胶东各地伪军5000人,总兵力达到两万多人。日军第一阶段作战的两个主要合击目标是牙山和马石山,因为牙山是八路军培养干部的基地,而胶东军区的指挥机关和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等党政机关,常驻在马石山的周边各村。

冈村宁次以嗜血成性和阴险狡诈而臭名远扬。这一次,他处心积虑设计的拉网大“扫荡”,企图把中共胶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消灭在火网内。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八路军胶东军区早做好了准备。在敌人的合围还未完成前,胶东军区及党政军机关就在16团、17团的掩护下,穿越了日军封锁线,成功转移至外线活动。

1942年11月21日开始,日军对牙山、马石山地区构成了合围态势。到23日傍晚,敌人集拢到了马石山四周,由于日军的行动迅速,数千群众和部分地方干部、八路军伤病员都被拉入“网”内。

24日晨,日军扑到马石山,发现胶东军区和八路军主力部队已经转移,敌人恼羞成怒,残杀了抗日军民5D3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

慷慨悲壮十勇士

这时,被困在马石山—个山沟内的1000多名群众正急得团团转,忽然传来喊声:“八路军来了!”只见十个雄赳赳的八路军战士迎面走来。他们头戴钢盔,全身武装。战士们说他们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旅的,执行完任务返回途中路过马石山,恰遇日军对马石山“铁壁合围”,他们已护送两拨群众安全脱离了险境。

班长王殿元高声喊道:“乡亲们,不要怕!咱们地熟、路熟,还愁出不去吗?大家尽管放心,我们带领大家往外冲。有我们在,就有大家在……”

当天半夜,1000多位乡亲在十名战士的带领下,悄悄来到西北面的一条大沟。这条沟约三里长,日军已在沟口两面燃起野火。为了减小目标,王殿元决定分两次向外冲。准备完毕后,王殿元和另外3名战士,分别攀上了沟两侧的山脊,向两个山包上的火堆摸过去,其余6名战士带领群众向前移动。快接近沟口时,只见两个山包上有黑影晃动,日军哨兵还没来得及出声,就被王殿元他们给收拾了,两堆火也熄灭了。战士们利用这难得的时机,带领群众冲出了沟口。

当战士们带领第二批群众刚爬上土岭就被敌人发觉了,一小队日军叫着追上来,机枪、步枪一齐向人群射击。紧要时刻,只听班长喊:“机关枪吸引敌人的火力,其他^跟我来!”于是,几个战士提着机枪跑下土岭,机枪一张口,就把敌人的子弹吸引过去。人们趁此机会冲过土岭。但是,还有群众没有突围出去,王殿元和战士们又返回马石山。

不一会儿,马石山西南角传来一阵剧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人们看到日军越聚越多,从东、西、南三面向平顶松周围攻击。渐渐地,枪声愈来愈稀,随之而来的是从山上滚下许多石头,砸得日军大哭小叫。不久,日本兵又发起更猛烈进攻,忽然,传来一声沉重的爆炸声,以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天亮后,日军刚撤离马石山,群众立刻沿着战士们最后返回的路跑上去。在山边的两个火堆旁,看到两个战士的遗体。山西南的一条沟里,有几百个同胞的尸首躺在那里。来到平顶松附近,只见石墙东塌西倒,4个战士牺牲在旁边。石墙内,砸坏的枪托、枪简和机枪散落在地上。石墙外,到处是一摊摊污血和许多被打穿的钢盔。最后在平顶松下,群众找到了班长等3个战士的遗体。他们像熟睡的亲兄弟,安静地躺在平顶松下。班长的手里,还握着一块手榴弹木把碎片……

十勇士虽然倒下了,但1000多群众却从虎口逃生了,人们当时虽然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马石山十勇士的事迹已经传开了。

英雄壮举世代景仰

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在革命老区引起强烈反响。著名作家峻青当时在海阳县工作,曾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我是跟在那位机枪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问他姓名,至今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场,亲眼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峻青脱险后含着泪水写下《马石山上》,后又改写成小说,并在序言中声明:“这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事件。”

后来,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听到十勇士的事迹后,立即指示一定要尽快弄清十勇士的具体情况。然后,许世友亲自给军区文工团交待任务:为了稳定民心鼓舞士气,你们就是不睡觉,也要尽快把十勇士的事迹搬上舞台。文工团来不及调查,由作战参谋李燧英介绍了已经掌握的情况,全团昼夜奋战,很快演出了“活报剧”《马石山上》,向部队指战员、医院伤病员及各村群众巡回演出30多场。观众群情激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响了宣传十勇士的第一炮。接着,胶东《大众报》、延安《新华日报》、上海《七月》杂志等也先后对十勇士的事迹做了报道。

5旅旅长吴克华对十勇士大加赞扬,命令作战参谋刘岩派出侦察组,前往马石山地区调查,寻找烈士遗体并处理好后事。侦察组经过调查,确认十勇士是5旅13团3营7连2排6班战士。

原来,每年的11月上旬,部队都统一换冬装,按规定领新必须交旧。反“扫荡”前,5旅13团政委李丙令派7连指导员许圣亭带2排担任押运任务,把全团的旧棉衣送往东海根据地的被服厂,7连机枪射手赵亭茂为了去昆嵛山兵工厂修理机枪,也随队同行。反“扫荡”开始时,2排在马石山以东曾遭敌人围攻,指导员许圣亭和6班被冲散。2排在完成押运任务返回路过马石山时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失散的6班和机枪射手赵亭茂在一起,他们没有因为势单力薄跟随部队突围,而是夺路西行,所以出现在马石山。他们路遇群众有难主动留下,组织乡亲突围,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反“扫荡”结束后,13团并不了解十勇士的下落和事迹,指导员许圣亭单身脱险归队后,因说不清6班的下落,受到党内警告处分,13团为此还向旅部呈送了“检讨报告”。经侦察组调查,13团才知道十勇士即为尚未归队的7连6班。查清事实后,13团遂开展了向十勇士学习活动。

十勇士的建制清楚了,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由于当时战争年代的特殊性,没有为后人留下一份完整名单。后来,有关方面追寻他们的英名时,因7连连长牛峰山已牺牲,7连指导员许圣亭也病故了,幸有8连指导员王济生记得6位烈士的姓名:王殿元是6班班长,还有机枪手赵亭茂,小战士王文礼,以及战士李贵、杨德培和李武斋,其他人记不清了。

建国后,27集团军军史办公室主任张克勤在去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瞻仰时,在陈列室发现一枚小印章,“宫子藩印”四个字清晰可辨,文字说明为“马石山十勇士遗物”,当即将两张拓片带回。分析此印章为掩埋烈士遗体时所发现,后来捐献给陵园陈列展出,这是马石山十勇士中第七位烈士姓名。其余3人,迄今无人知道姓名。

2005年9月11日,《人民日报》以《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群体——王殿元等十烈士》为题,再一次刊文缅怀十勇士的英勇壮举。

狼牙山五壮士五年级读书笔记 篇9

今天我们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

在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晋查冀进犯。七连第六班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5名战士痛击敌人,掩护、群众转移。他们沉着冷静,全神贯注的杀敌,为了转移敌人视线,他们将日寇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五位战士子弹打光后用石头还击,面对逼近的日寇,毁掉抢来的枪,纵身跳下的悬崖。

看完课文,我觉得热血沸腾,内心对他们充满了崇高的敬意。想想我们现在,是多少革命先烈经过千辛万苦,不惜付出生命和与敌人搏斗换来的。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篇10

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我觉得顶峰歼敌那一段很是令人感动。当五位壮士弹尽粮绝,濒临绝境时,他们并没有向敌人投降,而是临危不惧,不屈不挠的用石头攻击。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戴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石头狠狠的向敌人头上砸去。

《狼牙山五壮士》使我想到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林肯。

林肯在当上总统之前,经历了许多挫折。当上总统后,由于是铁匠的儿子,受人侮辱。他的一个手下在纸条上写了“笨蛋”传给林肯。林肯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幽默地说道:“我们这里只写正文,不记名。而这个人只写了名字,没写正文。”生下来一无所有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他曾经绝望至极,但从来没有放弃人生这场跳高比赛。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11

有人这样抨击:“《狼牙山五壮士》,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篇造作的文字。它有戏说的成分, 如文章为了表达人物形象, 总是先突出班长马宝玉, 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把班长突出来呢, 无非是为了说明领导起模范带头作用。”

有人这样质疑:“文章为什么写到跳崖就‘拦腰截断’了?造成人们以为五壮士全部都牺牲了的误解。其实还有两位活着, 还有比生命存在更重要的事吗?这样内容‘拦腰截断’, 可能当时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 但这里面也漠视了对生命必要的尊重。”

也有人这样问:“为什么五位壮士非死不可?为什么他们不利用险要的地势脱身?既然五个人就能把敌人打得死伤无数, 连队不转移的话, 是不是就能全部歼灭敌人?”

还有人这样说:“《狼牙山五壮士》中充斥着血腥暴力, 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太多太多的抨击, 太多太多的质疑, 这些颠覆性的思辨, 一时遮蔽了《狼牙山五壮士》应有的文本价值, 忽视了编者的价值导向。而2005年, 随着最后一位幸存的壮士葛振林的离世,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 也渐从众多版本的小语教材中退出。难道狼牙山精神真的已不被接受, 英雄主义已不合时宜?难道课文语言真的是造作夸张, 已没有学习的价值?

针对这些经典被删和“经典新解”的现象,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詹丹这样说:

“其实, 我们精读经典作品, 也是对文化作比较、评价和选择的积极参与过程, 其间有思想和思想的碰撞, 也有传统与当下的冲突。自称‘为了今天的孩子’, 看到经典存有这样那样的缺憾, 就一删了事, 虽然既干脆又省事, 但照此草率做法, 能够逃过被删命运的经典作品, 只怕是所剩无几了。”

“在似乎是想落天外的解读背后, 贯穿着千篇一律的思路, 就是弃文本主干于不顾, 抓住一些枝节大事渲染, 用尖刻的言词、戏剧性的逆转思维、耸人听闻的价值判断, 来哗众取宠。这样, 作品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情景、作者当时面临的普遍社会问题, 或者被歪曲、或者被遮蔽。”

他指出:“割裂历史、割裂语境的所谓‘经典新解’在眼下大受鼓噪, 这种现象值得警觉。把自己个人的局部经验、一知半解夸大为普遍的经验、正确的解释, 并从中引出一种价值取向来衡量一切、评判一切, 号称辩证思维, 其实是十足的机械思维。”“一谈到思辨, 就要对文本颠覆, 对它的主导价值观颠覆。难道说, 不颠覆就没有思辨性了?”“目前需要思考的是怎么让这种主导的价值, 可能学生已经不太接受的东西心悦诚服地接受下来, 我觉得这才是更具思辨挑战性的。”

是的, 对于这样的文本, 我们更应该做的, 不是颠覆, 不是全盘否定, 而是结合时代来解读它, 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追求不颠覆中的思辨。

不颠覆中思辨其主题思想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 具体的主题思想可定位于什么呢?应该说, 革命经典课文, 其价值取向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它体现着国家的主流意识,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 其母语教育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狼牙山五壮士》, 它的价值取向应是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弘扬民族精神。但教学时, 具体的主题思想却可在这大的价值取向中, 根据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具体而视,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 有人定位于“坚强不屈”, 有人定位于“勇于献身”;有人瞄准“热爱人民”, 有人瞄准“仇恨敌人”;也有人结合时代因素着眼“牢记历史, 面向未来”, 或着眼“人不犯我, 和平共处;人若犯我, 捍卫尊严”……都有一定的道理。

解读这篇课文后, 我将教学的主题思想定在“民族大义”之上, 具体地说, 是“民族大义下的生死选择”。

“民族大义”,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尊严底色, 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操守节义。《狼牙山五壮士》中, 五位壮士为什么面对数百倍于我的敌人, 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 还主动请战?为什么舍生忘死地要走上这条绝路, 直至最后壮烈跳崖?背后支撑他们的正是一个“义”字, 义薄云天, 舍生取义。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君臣之义;为朋友两肋插刀, 朋友的痛, 就是我的痛, 这是朋友之义;天灾人祸,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这是人道之义。五壮士的义, 则是保家卫国于危难之中的“民族大义”, 这是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 是他们矢志不移的信念, 是他们以生命去捍卫的忠诚。也正是这种“民族大义”, 使我们中华民族在危急关头团结一心, 通过艰苦卓绝的不屈斗争终于赶走日寇, 取得了民族解放。抗日战争年代需要“民族大义”, 和平年代也需要“民族大义”。现今, 面临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价值取向的多元并存, 面对着各种物欲的泛滥、众多利益的诱惑, 我们更应坚守维护国家尊严、民族利益的“民族大义”。“民族大义”, 过去需要, 现在需要, 将来也需要, 只要民族存在, 只要国家存在, 它就有恒久的价值, 它是民族的脊梁, 它是国家的砥柱。

“生死选择”是要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生死观。五壮士的壮烈跳崖, 不是盲目冲动、争强莽撞的生死选择, 也不是简单的一个“不怕死”, 它更与现在有些人的自杀轻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生死选择”, 恰是他们尊重生命 (为了大多数群众与战友生命的安全) 、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誓死捍卫民族尊严) 的集中体现;这个“生死选择”, 是有理性的生死选择, 这是经过思考后的选择;这个“生死选择”, 是有血性的生死选择, 自己走上绝路, 才能将敌人引上绝路;这个“生死选择”, 是为正义的生死选择, 是对民族正义之战抱着必胜的信念。而在此“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这种有理性的、为正义之战抱有必死决心的热血之士, 正是真壮士的本色。

故此, 将《狼牙山五壮士》的主题思想定为“民族大义下的生死选择”, 既符合历史, 又切合文本, 也适合时代, 很好地将历史、文本与时代交融在了一起。

不颠覆中思辨其壮士形象

学了这篇课文, 该给学生留下怎样的形象呢, 我想, 当然应是“壮士”形象, 真“壮士”的形象。

何为“壮士”?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壮士”?课文中前后对这五位英雄称呼的变化其实已向我们诠释了“壮士”的内涵。细读课文你会发现, 文中“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部分中, 前三部分称他们为“战士”——“五位战士”, 而后两部分才称他们为“壮士”———“五位壮士”。那是因为, 在前文, 他们按上级要求, 在尽着作为“战士”的职责, 在完成作为“战士”的任务。而在课文后半部分, 他们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 自觉地选择绝路, 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斗争, 以跳崖来捍卫民族尊严, 怎一个“壮”字了得!

紧扣“斩钉截铁”展现“壮士”。文中从“战士”到“壮士”的称呼转变, 就在于班长马宝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生死选择”。在“生死选择”之时, 班长马宝玉的态度用一个词可充分概括, 那就是“斩钉截铁”。“斩钉截铁”就是坚决果断, 就是毫不犹豫, 就是义无反顾, 就是必死的决心。文章哪里表现出了这份“斩钉截铁”呢?表现在他们掷地有声的壮言中, 表现在他们气壮山河的壮举中, 表现在他们忠贞不渝的壮心中。

对比形象深化“壮士”。壮士形象在文中虽是姿态各异, 但主题倾向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同仇敌忾、视死如归, 那就是义无反顾、大义凛然, 特别是壮士们的标识性形象———“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崇高精神。这一形象屹立在文本中, 也屹立在学生的心中, 屹立在我们的民族之中, 也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让学生单纯地记住这一形象是不够丰满、不够完整的。为了让学生对壮士形象有更深入更立体的了解, 在教学时可补充人们对狼牙山幸存壮士之一葛振林的形象描述。2005年3月21日, 葛振林去世了, 街坊邻居们对他的描述是, “那个爱说笑的老头去了”。“爱说笑”与岿然“屹立”的形象, 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在这形象的对比中, 学生可体会到壮士在和平年代也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平易近人的, 从而真切地凸显出了立体丰满的壮士形象,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 对壮士的内涵也会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民族大义下有血性的必死之士, 民族大义下为正义的必死之士, 才是真壮士!

不颠覆中思辨其语言文字

感情倾向强烈的褒贬用词。《狼牙山五壮士》中的用语, 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 对友对敌有爱憎分明的褒贬区别, 如写敌人的词是“大举进犯、横七竖八、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滚落深谷”等, 描写壮士们的用词则是“全神贯注、昂首挺胸、居高临下、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 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对比中, 可感受到词语的不同温度, 体会到词语的不同感情, 从敌人的凶残狼狈与壮士的正气凛然的对比中学习用词的准确。

群体塑像与个人形象的结合。群体塑像与个人形象的结合, 是本文描写的重要特点。文章第2自然段采用白描的手法, 将五个战士杀敌的样子作了逐一勾勒, 就像电影中所采用的镜头切换一样, 简洁明了地为不同动作相同感情的五个战士作了群体塑像, 人物形象个个鲜明却又浑然构成一个整体;除此之外, 还有多处的群体描写, 如“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等等。而对班长马宝玉, 文中则多处抓住其动作、语言、神态等作了详细描写, 且多是特写镜头, 烘托渲染出了核心人物的高大。这样在群体塑像中突出个人形象, 群体塑像与个人形象相结合, 如此有变化的描写, 使文章有了层次感, 有了跌宕感,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写作手法。

最是标点能表情。文字与标点, 构成了文章语言, 文字珠玑玉语, 力透纸背, 标点也是表情达意, 深含意蕴。文章中的八个“!”, 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这篇文章主要突出了壮士们的“壮”, 在所有的标点中, 哪一种最能体现“壮”呢?当然是“!”了。有意思的是, 这八个“!”, 都是出现在文章改“战士”称呼为“壮士”称呼后, 与“壮士”的称呼融合一体, 还有意思的是, 这些“!”都与声音有关。那么, 在教学时抓住这“!”来体会壮士们的壮言, 体会壮言后的壮举, 体会壮言壮举后饱含的壮心, 由此更深入地体会出这个“壮”, 这不失为一个较合适的教学突破口。最是标点能表情, 八个“!”, 细细咀嚼就能贯穿起整篇文章。

当然, 对于这篇课文, 可思辨挖掘的有价值的教学点还有很多。而就一课而言, 并不需面面俱到, 抓住一两个点, 将其做足做够, 以点带面, 使学生确有所获确有所悟, 足矣!

这样, 在不颠覆中思辨《狼牙山五壮士》, 发现掷地有声的语言文字中有爱憎分明, 斩钉截铁的壮士形象中有豪迈壮烈, 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有大气大义。文章的教学价值可圈可点, 文本可谓红色经典。

狼牙山五壮士语文教案 篇12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认识了字词,理清了课文思路,(板书课题:狼牙山五战士)看谁能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去领略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让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品质再为我们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

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

学生:老师,您错了,应该是“壮士”而不是“战士”

老师:这位同学提得很好,为什么叫“壮士”?你认为怎样的`人

才能称为壮士?

学生:勇敢、顽强、坚强不屈、英勇过人、不怕死

老师:说得好!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五位壮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呢?让我们再次走入这篇课文。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

(一)师:五壮士在同敌人作斗争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场面有的让我们感到痛快淋漓,有的让我们感觉热血沸腾。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师:下面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大家分享?

(三)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6—9自然段。

我想读完后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脑海里,是哪个词?

(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说得真好。请同学们看图片,你能说出文中哪几句话是写这画面内容的吗?谁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屹立:意思是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眺望”:向远处看。)

他们当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对,“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师: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师:读得不错,姐下来思考: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四)课后练习

1、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狼牙山五壮士语文教案优秀 篇13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 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斩钉截铁”、“壮士”、“屹立”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上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从英雄的壮举和感人的话语中,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3、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机会,通过自读、自悟,以读促情,以情带读,分享学习快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由此而产生一次精神升华,爱国主义思想由此而深深地扎根在全体学生思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重难点分析: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2、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启发谈话,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出示课件)学生说出课件中的英雄事迹: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

(二)揭示课题: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三)由课题“士”展开,“士”在古代是对男子的一种美称,能得到“士”这个称呼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1、学生用“士”组词,教师板书有价值的词语。

2、这些词语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预设:

“战士”就是指部队里的士兵,他们都参加作战的。

“勇士”就是指非常勇敢的人。

“烈士”就是指在跟敌人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士。

“壮士”就是指很壮烈很勇敢的战士。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课件)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在狼牙山之巅,我们的五壮士是怎样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诗篇的?

(一)(出示课文朗读课件)思考:

1、听录音注意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2、这篇课文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自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轮流读课文,纠正字音。

2、交流自己预习所得,探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重点检查部分词语(出示课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出示课件)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用横线标出来.

(二)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三)小组内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一读战斗英雄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精品细读,内化情感。

(一)接受任务(出示课件)

1、说说五位战士接受了什么任务?

2、哪些词语突出了日寇的猖狂?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壮志:敌人的人数非常多,六班只有五个人,对比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勇敢歼敌,不怕牺牲。)

(二)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炮火连天的1941年秋,走近狼牙山看看五位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预设一:他们是怎样诱敌上山的?(出示课件)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大声读一读

预设二:同学们自由读(出示课件)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场面吧!

1、战士们怎样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的

2、指明读说说壮士是怎样对敌的,五壮士的描写中那个词运用的好?(出示课件)

3、面对这五壮士的英雄形象,你想说什么吗?

预设三:正因为他们的不屈不挠,正因为他们的奋不顾身,所以敌人——引读。“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引导学生五位壮士与许多、横七竖八对比,体会壮士壮举)

(三)引上绝路

五位战士顺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词语划下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预设一:壮士们把敌人引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出示课件)

预设二: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预设三:交流感动的词语:(出示课件)

1、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斩钉截铁”引导学生文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走!”朗读,从读中感悟壮士的决心。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3、战士们和班长的想法一致吗?从哪可以看出来?

他们一个个都是不怕死的铁铮铮的汉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几个句子。(齐读)

(四)顶峰歼敌

在顶峰歼敌之中,写得最详细,最令你感动的举动是什么?请找出句子同桌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预设一:(出示课件)

1、下面这段话的哪几个动作表现了马宝玉英勇无畏的精神?

2、砸,你能换个词吗?那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字,而要用砸?(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加以体会人物情感)

3、用心地读这几个句子。

预设二: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出示课件)

五壮士猛地举起石头,狠很地砸向敌人。深入体会体会决心、仇恨

1、1937年泸沟桥事变之后,可恶的日寇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烧、杀、抢、掠,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烧了我们的房子,杀了我们的亲人,犯下了许许多多的滔天大罪。

学生说一说电影中看到的日寇的罪行吗?(结合在《中国兄弟连》中就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个村庄在一夜之间全村的人都被日寇杀光。《狼毒花》中的日寇更是残忍,不过不招供,就割去一个耳朵,再不说就挖去一双眼睛,他们就是这样的折磨、残害我们的中国人。当时,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到了2100万人。同学们,这一个个死去的可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亲人啊。)

2、引读:此时此刻,相信你们对五壮士的决心,仇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决心和仇恨在你们心中燃起,同样在五壮士的心中熊熊燃烧。他们就用石头向敌人讨回血债,与敌人血战到底。让我们带着这份坚定的决心,满腔的仇恨再读这段话。

3、说说“像包子”这个词的理解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预设三:

又一批敌人上来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这句话中动作描写还在哪里?

(五)壮烈跳崖

(播放视频二)一同感受壮士的英雄气概。

1、(出示课件)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壮士们想什么?

2、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_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你怎样读这豪言壮语?(引导学生理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读到这里你会用怎样词语赞颂这些壮士?

二、回顾全文,提炼升华。

1、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2、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碑,为什么是五“勇士”。

3、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或者为纪念碑写碑文。

三、总结写作方法

1、提炼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动作、动作表现主人公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本文详略得当(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详略,人物描写的详略)

四、拓展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篇14

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最后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的乐章。

五位壮士在顺利的完成了掩护任务的时候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棋盘坨,一条是连队主力转移的路。五位壮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选择了绝路,可见战士们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英勇啊!他们的这种英勇无畏,宁死也要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精神让我感动。

五位壮士在跳崖的时候,高喊着:“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声音喊出了亿万人民的肺腑声,五位壮士是多么的伟大啊!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每当想起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我真的好惭愧,我在学习中,一有难题我就退缩了,甚至放弃,可我的困难和狼牙山五壮士的困难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也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让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上一篇:地梁钢筋验收会议纪要下一篇:项目组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