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行业分析报告
(一)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
1、锂电池负极产业链
锂电池负极材料处于锂电池产业中游的最核心的环节,按电池成本分布,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他占比锂离子电池总成本的28%左右。
2、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负极材料技术与市场均较为成熟。现阶段负极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如下:石墨化碳材料、无定型碳材料、氮化物、硅基材料、锡基材料、新型合金和其他材料。
(二)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电池的真正发展是在1800年之后,伏特在这一年发明电池,人们对电池的原理才有了合理的解释;1959年,可充电的铅酸电池最先得到应用;1990年,锂离子电池诞生。
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已走到其第25个年头。经过20多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从无到有,先后超越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而发展成为仅次于铅酸电池的第二大二次电池产品。欧洲知名产研机构Avicenne Energy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2012年间,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从0.5万kWh(1990年还处在试应用阶段)快速发展到3233.47万kWh(注:与国内统计的数据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该机构对中国情况不是很了解),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9%,仅次于铅酸电池的3.26亿kWh。该机构的数据显示,2000年之前10年的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0.8%,之后10年为年均27.1%。真锂研究对锂电市场的统计始于2010年。从2010年至2014年,比传统功能手机更耗电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电动汽车等新兴市场的崛起,推动了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普及。到201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到6646.5万kWh,是2010年的3倍多。在全球经济总体处于低谷徘徊的情况下,如此高速增长尤为难得。
对于未来市场规模的预期,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真锂研究和中国电池网在去年预期的基础上有所调低,预计202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将会超过2亿kWh,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5%。与此同时,铅酸电池市场规模到2020年前后预计将下降到2010年时2.7亿kWh左右的水平。此消彼长,大约在2022年或2023年前后,锂离子电池就将超越铅酸电池而成为市场用量最大的二次电池产品。
二、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
(一)行业现行管理体制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管理。政府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协会主要是中国化学和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为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拟订高技术产业中涉及新材料、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化学和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资源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化学和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业务范围为开展对电池行业国内外技术、经济和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交流工作,依法开展行业生产经营统计与分析工作,开展行业调查,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电池行业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议;组织订立行规行约,并监督执行,协助政府规范市场行为,为会员开拓市场并为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外部环境创造条件,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和行业整体利益;开展对电池行业产品的质量检测、科技成果的评价及推广工作,推荐新技术新产品,协助会员单位作好争创名牌工作;受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对行业内重大的投资、改造、开发项目进行前期论证,并参与项目的监督等活动。
三、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与正极材料相比,负极材料占锂离子电池成本比重较低,在国内已几乎全部实现产业化。目前,国内负极材料产能也较大,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普及,未来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出现巨大缺口。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2015年我国负极材料产量7.28万吨,同比增长42.7%;国内负极材料产值为38.8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5.2%。2015年负极材料均价保持下滑,幅度在5%-10%。虽价格整体下降,但负极材料产值增速接近产量增速,因为负极材料的结构在发生变化。受动力电池带动,2015年国内负极材料的需求增长最快的是人造石墨,而人造石墨的均价高于天然石墨。
全球负极材料总出货量中天然石墨占比55%,人造石墨占比35%,中间相炭微球占比7.4%,钛酸锂、锌、硅合计占比约1%。综合而看石墨类负极材料占总出货量的90%。
(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上游市场分析
中国石墨矿资源相当丰富,全国20个省市产出石墨矿。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的矿区共91处,总保有储量矿物1.73亿吨,局世界第一位。从地区分布来分析,以黑龙江省储量为首,其储量占比全国64.1%,四川、山东的石墨矿产也较为丰富。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下游市场分析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下游市场主要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市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依赖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下游市场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发展。
1、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发展情况
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增长的最大动力确定无疑将来自电动汽车市场。在2011年电动汽车商业化元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即取得6.8万辆的佳绩,此后以73.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至2014年已达到35.35万辆;预计2020年销量将突破200万辆。与此相对应,2011年电动汽车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为176.7万kWh,占整个锂电池市场总需求的比重仅为6.6%;2014年需求量快速增长到1110.2万kWh,4年增长了6倍多,而市场份额也快速增长到16.7%,成为仅次于手机的锂离子电池第二大细分市场。我们预计到2016年就将以2071万kWh的需求量和22%的市场份额超越智能手机而成为锂离子电池最大的细分市场;到2020年将以31.4%的市场份额超越整个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届时需求总量将超过6200万kWh。
2、锂离子储能电池市场发展情况
据Navigant Research数据,2015年全球新增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约为196.2MW,随着储能技术成本不断下降以及补偿机制的实施,预计到 2025年全球新增储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12.7吉瓦。据CNESA预测,到2020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66.8GW,其中抽水蓄能的规模为35GW,包含参与车电互联的电动
汽车动力电池在内的其他储能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31GW。抽水蓄能100%用于电网侧,近14%的储能用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集中式光伏电站、CSP电站及风电场),储能在用户侧的应用比例为20%,预计将有12%的储能装机来自于应用到车电互联领域的动力电池。在国家各种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获得更大规模的应用,储能锂离子电池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十三五”期间,通过各种示范工程的建设,探索储能应用的盈利模式,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预期到2020年后,有望形成每年1000亿元的储能市场需求。
四、影响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目前,公司所生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之“(三)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之“
1、新型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动力电池高性价比关键材料”范围;同时,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政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政策连续出台将有利于电池应用领域的市场发展,进而带动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的快速发展。产业政策的扶植将有利于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的发展。
2、下游产品应用广泛,市场空间广阔 据统计,2015年1-8月止累计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33.35亿只,2015年1-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5.62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锂电市场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动力电池市场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更是一度供不应求,锂电负极材料市场受益匪浅。在此背景下,锂电负极材料企业自是紧随行业发展步伐,针对动力电池市场加大投入,增产扩建,加大技术投入创新等,以期在未来的新能源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进入2009年下半年, 在国内刺激经济政策与国际经济危机趋缓的共同影响下, 我国电池行业走出低谷, 转步入新的增长阶段。2009年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 铅酸蓄电池出现大幅增长, 带动了电池行业的总体上升。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出口继续受阻, 但全面下滑的态势已经改观;在国内市场好转的刺激下电池进口开始复苏。2009年下半年电池行业经济效益指标开始好转, 亏损面、亏损总额进一步收敛, 利税总额、销售利润率也脱离底部, 企业经营状态有所改善。
2009年电池行业整体运行特点是:国内市场攀升、国际市场筑底, 企业效益好转、企业经营改善。
一、2009年电池行业产销形势分析
1、我国电池工业呈现V形反转步入新的增长阶段
2009年电池工业总产值完成3096.42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8.48%, 从电池行业月度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看 (见图2) , 只有9月出现负增长, 工业总产值增长平稳, 似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电池工业影响不大。但从剔除季节影响的3月平均总产值分月走势看 (见图1) , 电池工业总产值呈现典型的V形反转。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从2008年11月的高点出现连续4个月的下滑, 于2009年3月到达谷底, 其后在国内刺激经济政策的影响下, 出现6个月的平稳增长, 10月达到前期的高点走完了V形反转;在国际经济危机趋缓与国内刺激经济政策的共同影响下, 我国电池行业自10月起总产值连续3个月创出历史新高, 这标志着我国电池工业步入新的增长阶段。
2、销售增长同步, 产销基本平衡
2009年电池工业销售产值完成2985.43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7.2%, 低于电池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8个百分点, 产销基本同步。
2009年电池产销率累计为96.42%, 处于正常范围内, 与2008年97.57%的产销率基本持平。
3、电池出口交货值有所下降, 出口占销售比重下滑明显
2009年电池出口交货完成1058.67亿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7.39%;出口占销售比重由2008年的41.05%, 下降至2009年的35.46%, 下降5.59个百分点。国际市场的萎缩制约着我国电池工业的发展。
4、电池产量有增有降
(1) 铅酸蓄电池产量大增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 随着汽车工业的上行发展, 车用电池产量上升显著。2009年铅酸蓄电池产量为11930.25万千伏安时, 同比增长22.78%。
(2) 碱性蓄电池产量下降明显
2009年碱性蓄电池产量为38167.98万只, 同比下降18.79%, 产量下降明显。但与一季度产量同比下降47.02%相比, 碱性蓄电池产量降幅明显收窄。
(3) 锂离子电池产量基本持平
2009年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87517.32万只, 同比下降1.91%, 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与一季度同比下降14.33%相比, 回升较快。
(4) 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出现下降
2009年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为290.42亿只, 同比下降5.57%, 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出现下降。
二、2009年电池行业进出口情况分析
1、我国电池出口正在好转, 恢复全面增长尚需时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我国电池出口贸易全面下滑, 国际市场电池需求萎缩。据海关统计, 电池及电池零件完成出口额69.06亿美元, 同比下降24.27%。其中:原电池及原电池组完成出口额14.87亿美元, 同比下降6.01%;蓄电池完成出口额52.85亿美元, 同比下降27.35%;电池零件完成出口额1.33亿美元, 同比下降49.13%。
从出口额月度走势看 (见图3) , 2009年电池出口额全年基本在2008年下方运行, 并呈现逐月抬升之势。
从出口额同比增长看 (见图4) , 跌幅逐月收窄, 由于2008年12月出口额低, 2009年12月同比出现正增长。
从剔除季节影响的3月平均出口额分月走势看 (见图5) , 自2008年9月出现高点后, 连续6个月下滑, 在2009年3月触底, 后逐月缓慢回升, 至2009年12月出口额7.25亿美元, 没有达到2008年9月8.68亿美元的历史峰值, 我国电池出口正在好转, 但恢复全面增长尚需时日。
2、受国内市场好转的刺激, 电池进口开始复苏
2009年电池进口57.09亿美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6.25%, 与一季度同比下降30.48%、半年同比下降21.88%、三季度同比下降20.08%相比, 降幅明显收窄。受国内市场好转的刺激, 进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降幅, 电池进口开始复苏。
三、2009年电池行业效益指标分析
在国内刺激经济政策与经济振兴方案的共同作用下, 2009年1~11月我国电池行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开始好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回升
2009年1~11月, 电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3%, 较1~8月增长0.9%有所提高。
2、利润总额逐步好转
2009年1~11月份电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1%, 与1~2月同比下降69.72%、1~5月同比下降33.72%、1~8月同比下降26.91%相比, 跌势逐步好转。
3、销售利润率有所提高
2009年1~11月, 电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77%, 虽然低于去年同期销售利润率的6.16%, 但与1~2月的1.75%、1~5月的3.68%、1~8月的4.62%相比, 企业销售利润率逐步回升。
4、亏损收窄、亏损面降低
2009年1~11月, 电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上涨33.09%, 与1~2月的上涨215.78%、1~5月的上涨95.29%、1~8月上涨92.89%相比, 亏损总额明显收窄。
2009年1~11月, 电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21.48%, 与1~2月的31.19%、1~5月的27.91%、1~8月的25.29%相比, 亏损面逐步降低。
5、从业人数逐步增加, 就业压力趋缓
2009年1~11月, 电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当月平均从业人数491383人, 同比增长3.87%, 与1~2月当月平均从业人数408231人、1~5月453887人、1~8月471681人相比从业人数在逐步增加, 就业压力趋缓。
四、2010年电池行业走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0年, 在国内刺激经济政策与经济振兴方案的作用下, 国内电池需求将进一步转好;受世界经济复苏影响, 电池出口会继续回升。预计2010年我国电池行业将克服困难出现较好增长。
1、国内市场需求将小幅上升
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船舶、叉车、轨道车辆、UPS不间断电源、矿灯、医疗仪器、电动玩具、遥控器、计算机、手机、照相机、MP3、对讲机、应急灯、报警器、信号灯等各种用电器具中。在燃油税改革、下调成品油价格、汽车下乡以及振兴规划出台等各项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推动下, 我国汽车工业还将增长。据中汽协预测, 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1500万辆, 增速在10%左右, 今年车用电池市场将出现上涨。而其它应用需求也不会低于2009年水平, 我们估计2010年国内市场电池需求小幅上升。
2、国际市场需求将回升至2008年水平
2009年下半年国际电池市场已逐步复苏, 而2010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复苏回升, 国际电池需求将逐步放大, 电池出口状况将得到改善, 估计我国出口可达2008年水平。
3、影响电池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分析
(1) 电池行业列入《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规划》对电池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给予重点关注, 提出建立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建立电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池行业重点推广无汞扣式碱锰电池技术, 普通锌锰电池实现无汞、无铅、无镉化, 锂离子电池替代镉镍电池, 淘汰含汞扣式碱锰电池90亿只落后产能等措施。
(2) 国内经济逐步回暖, 带动电池市场需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运行报告显示, 我国2009年GDP同比增长8.7%, 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 预计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左右。国内经济的增长必将带动国内电池需求。
(3) 世界经济企稳, 国际市场的复苏有利于扩大电池出口
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 将使美国乃至欧洲2010年GDP出现正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将逐步回升, 有利于扩大电池出口。
4、影响电池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电池行业发展较快, 但我国电池行业依然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 欧美非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及技术标准不断提高、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缺乏、行业标准缺失、环保投入加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电池行业发展。
(1)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效果还不明显
2008年11月, 恢复无汞扣式电池和无汞碱性锌锰电池出口退税对遏制出口快速下跌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从2009年数据上看效果还不明显。
(2) 贸易保护有所抬头、贸易壁垒加大企业出口成本
美欧国内贸易保护有所抬头, 贸易壁垒增多。欧盟“化学品法案”、“回收电池指令”等环境法规有全球化的趋势, 根据欧盟《官方公报》最近颁布电池及蓄电池指令, 对于电池中的铅、镉、汞含量提出了更严格的指标要求, 并涉及承担昂贵的回收费用。依据REACH法规和RoSH指令, 提高了电池注册费用和检测费用, 大幅度提高了电池生产成本和出口销售成本。
(3) 核心技术缺乏、行业标准缺失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中国光伏电池生产规模虽已居世界第三, 却仍走不出“两头在外”挣小钱的老模式, 并触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题。
我国电池行业, 尤其是手机电池, 尚无统一标准, 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继手机充电器标准强制推行后, 工信部正在制定统一的手机电池标准。由于电池是手机厂商丰厚的利润来源之一, 统一标准后这部分利润将被削减, 会导致电池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部分企业将出现经营困难、甚至亏损。
(4) 人民币升值对电池产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1:8.3, 调整为目前1:6.8左右。我国电池产量中70%为出口, 人民币升值而电池出口价格难以提高, 则明显提高电池出口成本, 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5) 环保治理投入不断提高
在倡导绿色GDP的今天, 蓄电池环保问题受到政府与公众广泛关注。企业增加了环保投入, 提高了经营成本。
近5年彩电内销量稳定在4000万台上下。而我们认为我国彩电的合理内销量应该在6000万台以上。彩电内销量和理论值有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电视的开机率下降,观众群老龄化,导致消费者对更新落后存量彩电的紧迫性和主观意愿下降。而智能电视强化了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有望提升电视的使用频率,从而提升更新率。
智能电视把电视这个传统家电变为了家庭互联终端,从而引入了新的参与主体—内容商,和新的盈利模式。长期来看,智能电视产业的发展会促使现有硬件企业转型,要求传统制造业具备较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通过整合内容商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由硬向软转型,从而在未来家庭互联终端争夺中获得一席之地。
投资策略与建议:智能电视的发展将有望激发行业的更新需求。我们推荐应对行业变革速度快,及产业整合能力较强的黑电龙头海信电器。
东兴证券
婴幼儿奶粉:政策助力国货自强
婴幼儿奶粉是影响“国家未来”的重要产业,目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安全隐患表明国内奶粉行业变革势在必行。年初至今,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并启动对高价奶粉产品的反垄断调查。从政策发布的密集程度以及执行情况来看,这是有史以来政府对于奶粉行业整合力度最大的一次,整合目标为:将128家奶粉企业重组合并至10-20家,前十名市场集中度达到70%,并在两年内培育10家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奶粉企业,并有望在8月中旬出台相关的整合细则,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将迎来大变革,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外资奶粉的信任度逐渐下降,国产奶粉则有望在政策红利支持下实现“东山再起”。
投资策略:未来婴幼儿奶粉行业可能将进入平稳增长期,行业投资逻辑不在于市场容量的大幅提升,而在于行业整合以及国产奶粉对于进口奶粉的替代。未来行业投资可遵循三条主线:一是行业整合,利好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关注:伊利股份、贝因美、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等;二是奶源布局,重点关注:西部牧业、天山生物、新疆天宏等;三是替代进口奶粉,重点关注国内中高档奶粉企业:贝因美、伊利股份等。
海通证券
锂电池:供需平衡价格长期向上
锂电十几年的高增长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锂的上游资源开发。在新能源汽车尚未大规模产业化的这几年,锂的需求仍依托3C产品拉动。通过对全球19家主要锂上游企业的详探,我们认为锂上游供给将稳步增长,供需大致保持平衡,锂价格长期趋势向上。
锂资源禀赋决定下游应用。锂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液体矿床和固体矿床形式存在,大约80%的资源储量分布于卤水中。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卤水生产工业级碳酸锂成本是矿石提锂的一半,但是矿石提锂在生产电池级碳酸锂及以上纯度产品方面具有成本优势,进而直接分享锂电高景气。
供给现状高度集中。全球锂供给的80%由四家公司控制,三家卤水:SQM、Rockwood、FMC,一家矿石Talison(天齐锂业)。Talison依托中国强劲需求产能翻番,2012年跃居行业首位。根据资源禀赋、工艺成熟程度等对增加的产能实现比例进行判断,我们认为在锂需求增速依然维持在10%的水平下,供需基本保持平衡。建议关注在资源和技术上有优势的企业,例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路翔股份、西藏城投以及西藏矿业等。
工程机械:低估值驱动反弹延续
7月挖掘机行业完成销量6351台,同比增长了7.9%,与6月相比增幅上升7.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3.7%,销量数据超出我们的预期。
年初以来,我国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均在20%以上,但并没有拉动挖机新增销量的增长,“投资-需求”之间固有的传导机制钝化。根据我们草根调研了解,下游终端客户的设备开机率、利用小时数以及客户逾期率延续了年初以来相对较低的水平也并未继续恶化,行业正处于底部缓慢改善的过程中,我们维持工程机械弱复苏的判断,预计挖掘机全年销量在±5%区间范围内,下半年月度销量增速约10%左右。
建议配置行业龙头公司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恒立油缸。下半年挖机行业月度销量增速逐步抬升;挖掘机设备利用小时数及客户逾期率已经开始止跌并开始缓慢改善;经过前期的大幅下跌,龙头公司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因此,行业有望出现估值修复驱动的反弹行情。
目前,锂离子电池所采用的负极材料一般都是碳素材料,如石墨、软碳(如焦炭等)、硬碳等。正在探索的负极材料有氮化物、PAS、锡基氧化物、锡基氧化物、锡合金,以及纳米负极材料等。
一、碳负极材料
碳负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和循环寿命方面显示出较好的性能,并且碳材料价廉、无毒,目前商品锂离子电池广泛采用碳负极材料。近年来随着对碳材料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已经发现通过对石墨和各类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和结构调整,或使石墨部分无序化,或在各类碳材料中形成纳米级的孔、洞和通道等结构,因此而使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大大增加。
目前,已研究开发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石油焦、碳纤维、热解炭、中间相沥青基炭微球(MCMB)、炭黑、玻璃炭等,其中石墨和石油焦最有应用价值。根据石墨化程度,一般碳负极材料分成石墨、软碳、硬碳。
1、石墨
石墨材料导电性好,结晶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适合锂的嵌入-脱嵌,形成锂-石墨层间化合物,充放电容量可达300mAh.g-1 以上,充放电效率在90%以上,不可逆容量低于50mAh.g-1。锂在石墨中脱嵌反应在0~0.25V 左右,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平台,可与提供锂源的正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等匹配,组成的电池平均输出电压高,是目前锂离子电池应用最多的负极材料。石墨包括人工石墨和天然石墨两大类。
2、软碳
软碳即易石墨化碳,是指在2500℃以上的高温下能石墨化的无定形碳。
软碳的结晶度(即石墨化度)低,晶粒尺寸小,晶面间距较大,与电解液的相容性好,但首次充放电的不可逆容量较高,输出电压较低,无明显的充放电平台电位。常见的软碳有石油焦、针状焦、碳纤维、碳微球等。
3、硬碳
硬碳是指难石墨化碳,是高分子聚合物的热解碳。这类碳在2500℃以上的高温也难以石墨化,常见的硬碳有树脂碳(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糠醇PFA-C等)、有机聚合物热解碳(PVA、PVC、PVDF、PAN 等)、碳黑(乙炔黑)。
硬碳的偖锂容量很大(500~1000mAh.g-1),但它们也有明显的缺点,如首次充、放电效率低,无明显的充放电平台以及因含杂质原子H 而引起的很大的电位滞后等。
二、非碳负极材料
1、锂过渡金属氮化物
锂过渡金属氮化物具有很好的离子导电性、电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放电电压通常在1.0V 以上。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充、放电曲线的平稳性因材料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此类材料目前还需深入研究。
2、锡基负极材料(1)锡氧化物
锡的氧化物包括氧化亚锡、氧化锡和其混合物,都具有一定的可逆偖锂能力,偖锂能力比石墨材料高,可达500mAh/g 以上,但首次不可逆容量也较大。
SnO/SnO2 用作负极具有比容量高、放电电位比较低(在0.4~0.6V vs Li/Li+附近)的优点。但其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大、容量衰减较快,放电电位曲线不太平稳。SnO/SnO2 因制备方法不同电化学性能有很大不同。
在SnO(SnO2)中引入一些非金属、金属氧化物,如B、Al、Ge、Ti、Mn、Fe等并进行热处理,可提高其可逆容量可达600mAh/g 以上,体积比容量大于2200mAh/cm3,是目前碳材料负极(500~1200mAh/cm3)的二倍以上,显示出应用前景。该材料目前的问题是首次不可逆容量较高,充放电循环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2)锡复合氧化物
与锡的氧化物(SnO/SnO2)相比锡基复合氧化物的循环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很难达到产业化标准。
(3)锡合金
某些金属如Sn、Si、Al 等金属嵌入锂时,将会形成含锂量很高的锂-金属合金。如Sn 的理论容量为990mAh/cm3,接近石墨的理论体积比容量的10 倍。为了降低电极的不可逆容量,又能保持负极结构的稳定,可以采用锡合金作锂离子电极负极。
这种锡合金的体积比容量是石墨材料的两倍。同时拥有较大的可逆容量,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
合金负极材料的主要问题首次效率较低及循环稳定性问题,必须解决负极材料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造成电极结构破坏。单纯的金属材料负极循环性能很差,安全性也不好。采用合金负极与其他柔性材料复合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3、锂钛复合氧化物 用来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锂钛复合氧化物主要是Li4Ti5O12,其制备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合成法、溶胶-凝胶法等。
4、纳米碳管
纳米碳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碳晶体材料,它是一种直径几纳米至几十纳米,长度为几十纳米至几十微米的中空管,其性能如下:
纳碳米管的电性能
纳米管的制备有直流电弧法和催化热解法。
纳米负极材料主要是希望利用材料的纳米特性,减少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和收缩对结构的影响,从而改进循环性能。实际应用表明:纳米特性的有效利用可改进这些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然而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关键原因是纳米粒子随循环的进行而逐渐发生结合,从而又失去了纳米粒子特有的性能,导致结构被破坏,可逆容量发生衰减。此外,纳米材料的高成本也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一大障碍。
总之,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石墨类碳负极材料以其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一直是负极材料的主要类型。除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MCMB)、低端人造石墨占据小部分市场份额外,改性天然石墨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市场占有率。
非碳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体积能量密度,越来越引起引起科研工作者兴趣,但是也存在着循环稳定性差,不可逆容量较大,以及材料制备成本较高等缺点,至今未能实现产业化。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是以提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为目标,通过各种方法将碳材料与各种高容量非碳负极材料复合以研究开发新型可适用的高容量、非碳复合负极材料。
PART 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现状
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石墨类碳负极材料以其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一直是负极材料的主要类型。除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MCMB)、低端人造石墨占据小部分市场份额外,改性天然石墨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市场占有率。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石墨矿产资源,在以天然石墨为原料的锂离子负极材料的产业化方面,深圳贝特瑞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以高新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运用独特的整形分级、机械改性和热化学提纯技术,将普通鳞片石墨加工成球形石墨,将纯度提高到99.95%以上,最高可以达到99.9995%。并通过机械融合、化学改性等先进的表面改性技术研制、生产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负极材料产品,其首次放电容量达360mAh/g以上,首次效率大于95%,压实比达1.7g/cm3,循环寿命500次容量保持在88%以上。产品出口至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丹麦、印度等国家,并在国内40余家锂电厂家应用。该公司年产1800吨天然复合石墨(MSG、AMG、616、717、818等)、1200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SAG系列、NAG系列、316系列、317系列)、3000吨球形石墨(SG)、5000吨天然微粉石墨和600吨锰酸锂正极材料,并正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工艺、设备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客户开发客户需要的产品。生产的产品品质稳定、均一,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卓越加工性能,可调产品的比表面积、振实密度、压实密度、不纯物含量和粒度分布等。主要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均从国外进口,从而形成该公司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贝特瑞已经引领了该行业的发展方向。
策的说明
铅蓄电池行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会重金属污染,如果某一个环节管理不善,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从最近几年来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来看,的确如此。最近环境保护部召开了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对重金属行业进行重点整治管理是重点。
一、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
一、企业布局
(一)新建项目应在依法批准设立的县级以上工业园区内的相应功能区建设,符合《铅蓄电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1659)的要求。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禁止新建、改扩建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第三条规定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内,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改扩建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
二、生产能力
(一)新建、改扩建铅蓄电池企业(项目),建成后同一厂区年生产能力不应低于50万千伏安时(按单班8小时计算,下同)。
(二)现有铅蓄电池企业(项目)同一厂区年生产能力不应低于20万千伏安时;现有商品极板(指以电池配件形式对外销售的铅蓄电池用极板)生产企业(项目),同一厂区年极板生产能力不应低于100万千伏安时。
(三)卷绕式、双极性、铅碳电池(超级电池)等新型铅蓄电池建设项目,不受生产能力限制。
三、禁止建设的项目
(一)禁止生产开口式普通铅蓄电池(指采用酸雾未经过滤的直排式结构,内部与外部压力一致的铅蓄电池),现有生产线应予以淘汰。
(二)禁止新建、改扩建商品极板生产项目。
(三)禁止新建、改扩建外购商品极板组装铅蓄电池的生产项目。
(四)禁止新建、改扩建干式荷电铅蓄电池(内部不含电解质,极板为干态且处于荷电状态的铅蓄电池)生产项目。
(五)禁止新建、改扩建镉含量高于0.002%(电池质量百分比,下同)或砷含量高于0.1%的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
(六)现有镉含量高于0.002%或砷含量高于0.1%的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线应于2013年12月31日前停止生产。
四、工艺与装备
新建、改扩建企业(项目)及现有企业,工艺装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一)项目应按照生产规模配备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及技术规范的工艺装备和具备相应处理能力的节能环保设施。节能环保设施应定期进行保养、维护,并做好日常运行维护记录。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工艺布局设计应由具有国家批准工程设计行业资质的单位承担。
(二)熔铅、铸板及铅零件工序应设在封闭的车间内,熔铅锅、铸板机中产生烟尘的部位,应保持在局部负压环境下生产,并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熔铅锅应保持封闭,并采用自动温控措施,加料口不加料时应处于关闭状态。禁止采用开放式熔铅锅和手工铸板工艺。新建、改扩建项目如采用重力浇铸板栅工艺,应实现集中供铅(指采用一台熔铅炉为两台以上铸板机供铅),现有项目采用重力浇铸板栅工艺的,应于2013年12月31日前实现集中供铅。
(三)铅粉制造工序应采用全自动密封式铅粉机。铅粉系统(包括贮粉、输粉)应密封,系统排放口应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禁止使用开口式铅粉机和人工输粉工艺。
(四)和膏工序(包括加料)应使用自动化设备,在密封状态下生产,并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禁止使用开口式和膏机。
(五)涂板及极板传送工序应配备废液自动收集系统,并与废水管线连通,禁止采用手工涂板工艺。生产管式极板应当使用自动挤膏机或封闭式全自动负压灌粉机,禁止采用手工操作干式灌粉工艺。
(六)分板刷板(耳)工序应设在封闭的车间内,采用机械化分板刷板(耳)设备,做到整体密封,保持在局部负压环境下生产,并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禁止采用手工操作工艺。现有手工操作工艺应于2012年12月31日前停止使用。
(七)供酸工序应采用自动配酸系统、密闭式酸液输送系统和自动灌酸设备,禁止采用人工配酸和灌酸工艺。
(八)化成工序应设在封闭的车间内,配备硫酸雾收集装置并与相应处理设施连接;采用外化成工艺的,化成槽应封闭,并保持在局部负压环境下生产,禁止采用手工焊接外化成工艺;2012年12月31日后新建、改扩建的项目,禁止采用外化成工艺。
(九)包板、称板、装配焊接等工序,所有工位应配备烟尘收集装置,根据烟、尘特点采用符合设计规范的吸气方式,保持合适的吸气压力,并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确保工位在局部负压环境下。
(十)淋酸、洗板、浸渍、灌酸、电池清洗工序应配备废液自动收集系统,通过废水管线送至相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十一)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包板、称板工序必须采用机械化包板、称板设备。
(十二)新建、改扩建项目的焊接工序必须使用自动烧焊机或自动铸焊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
(十三)新建、改扩建项目的电池清洗工序必须使用自动清洗机。
五、环境保护
依法执行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环保设施“三同时”竣工验收制度;严格执行排污申报、排污缴费与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总量控制指标要求;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等。
六、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
(一)项目应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和安全生产条件,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新建、改扩建项目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经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职业病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应在试运行12个月内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三)生产作业环境必须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铅作业安全卫生规程》(GB 13746)的要求。
(四)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实施有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确保职工的职业健康。应设置专用更衣室、淋浴房、洗衣房等辅助用房,场所建设、生产设备应符合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要求。员工生活区与生产区域应严格分开,加强管理,禁止穿着工作服离开生产区域;员工休息室设在厂区内的,禁止员工家属和儿童等非生产人员居住;员工下班前,应督促其洗手和洗澡。应为员工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在员工离开生产区域前,应收回手套、口罩、工作服、帽子等,进行统一处理,不得带出生产区域;应对每班次使用过的工作服等进行统一清洗。
(五)熔铅、铸板及铅零件、铅粉制造、分板刷板(耳)、装配焊接、废极板处理等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应安装集中通风系统,其换气量应满足稀释铅烟、铅尘的需要,通风系统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洁净处,不得设在车间内;禁止使用工业电风扇代替集中通风系统或进行降温。
(六)企业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如实向劳动者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待遇及参加工伤保险等情况,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应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3号)和有关标准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普通员工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体检;对工作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员工,应采取预防铅污染措施,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血铅检测,经诊断为血铅超标者,应按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 37)进行驱铅治疗。
(七)企业应通过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七、节能与回收利用
(一)企业生产设备、工艺能耗和产品应符合国家各项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二)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应积极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利用销售渠道建立废旧铅蓄电池回收系统,或委托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再生铅企业等相关单位对废旧铅蓄电池进行有效回收利用。企业不得采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再生铅企业生产的产品作为原料。鼓励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利用销售渠道建立废旧铅蓄电池回收机制,并与符合有关产业政策要求的再生铅企业共同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系统。
八、监督管理
(一)新建、改扩建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应符合本准入条件的要求,项目的投资管理、土地供应、节能评估、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等手续应按照本准入条件中的规定进行审核,并履行相关报批手续。未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在建项目或者未经环保“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
(二)各地人民政府及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本地区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行业统一规划,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并使其符合本地区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的要求;对现有铅蓄电池企业,在其卫生防护距离之内不应规划建设居住区、医院、学校、食品加工企业等环境敏感项目;应引导现有企业主动实施兼并重组,有效整合现有产能,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大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三)环境保护部门牵头组织开展铅蓄电池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对经核查符合环保规定的企业予以公告。未列入符合环保规定公告名单的企业,不予通过铅蓄电池行业准入审查。企业如造成污染物排放超标,应依法责令限期治理并停产,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应依法责令关闭。
(四)现有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企业应达到《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发展改革委公告2006年第87号)中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水平,新建、改扩建项目应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
(五)对不符合本准入条件的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备案(核准);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有关手续;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城乡规划和建设、消防、卫生、质检、安全监督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六)异地搬迁项目应执行本准入条件中关于新建项目的有关规定。
(七)生产商品极板的企业,应向省级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极板销售记录,不得将极板销售给不符合本准入条件的企业。
(八)所有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企业,应在本准入条件公布后,对本企业符合准入条件的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由两部门负责进行核查。
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整治规范发展蓄电池行业
****年**月,我县铅酸蓄电池行业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难于取舍。蓄电池行业,是一个“绿色环保行业”。但是,**县蓄电池行业却从“绿色”变成了“黑色”?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痛定思痛,痛下决心,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开展铅酸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坏事为好事,用“绿色技术创新”的理念引导蓄电池行业发展,再塑 “绿色能源行业”新形象。
**年以来,我县按照“关闭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全面开展了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年蓄电池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1—3月完成销售14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利税8600万元,同比增长49.3%。
1、蓄电池行业得到有效整治。蓄电池企业数量大幅削减,从整治前的175家减少到50家,削减率71.4%,其中,冶炼企业从16家减少到1家,极板企业从24家减少到9家,留下来的企业全部达到污染排放标准,实现了“环保优先,优胜劣汰”的环境整治目标。蓄电池企业治污能力明显提升,保留的50家蓄电池企 业,都配备了相应的治污装备,新建了172套含铅废气处理设施,228套酸雾处理设施,提升了企业治污水平。各企业实行了清污分流,采用了节水工艺,废水经处理实现了循环回用。技术装备由手工操作转向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基础好的企业达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
2、蓄电池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县坚持整治与发展并举,蓄电池行业在整治规范中得到提升,已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蓄电池行业销售达到42亿,三年年均增长67.1%(2003年9亿、2004年17.3亿、2005年25.3亿);上交税收1.4亿,三年年均增长54.4%(2003年3800万元、2004年7500万元、2005年8500万元)。生产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将提高10倍,成本是原来手工操作的1/6。
3、蓄电池行业产学研成效明显。我县蓄电池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传统的蓄电池同时向镍氢电池、锂电池等新一代绿色能源发展。目前已有锂电池企业4家,镍氢电池企业1家。**公司依托航天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技术力量,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项,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并成功研发了磷酸铁锂电池;**也加强同清华大学、沈阳蓄电池研究所等相关院校的合作,建立了省级环保型蓄电池研究中心,被国家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只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
4、蓄电池产业集群化特征显现。我县已形成了从蓄电池原辅材料的加工、极板制造、零配件制造到装配和销售,再到废旧蓄 电池回收、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配套企业迅速增加,蓄电池塑壳企业50家,蓄电池设备制造企业3家,硫酸加工、密封胶、隔板纸及包装箱生产等配套协作企业20余家。区域品牌效应突出,总体性能稳定,品质良好,返修率低,**蓄电池系列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5、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建立蓄电池行业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了一厂一档式管理,严格控制污染发生。企业的环保、职业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均设置了环保、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制定了管理档案,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极大地优化了职工的作业环境,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同时,蓄电池企业周边环境污染因子总体符合环境功能区要求,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均达到了环境功能区要求。
我县蓄电池行业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对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县将按照全省生态县建设要求,认真扎实开展生态县建设,加强环境治理,规范发展蓄电池行业,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1、以严管的姿态,做好巩固文章。蓄电池行业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是根本。把环境保护纳入乡镇和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特别是把蓄电池行业规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用制度来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落实好蓄电池行业规范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完善蓄电池行业监管机制,加强监督和巡查,对在巡查和监测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对重点企业环保设施运转情 况实行在线监控,确保环保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稳定达标排放。认真执行《**蓄电池行业基本卫生工作要求》,加强监管,严防职业病发生,保护职工权益。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和“三同时”制度。
2、以积极的姿态,做好规范文章。蓄电池行业持续发展,理念是关键。按照***副省长的批示,遵循行业发展、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原则,促进我县蓄电池行业规范发展,坚持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行业布局,提升行业发展集聚程度、集约水平。鼓励发展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生产的环保型蓄电池企业,采用长寿命极板技术、电池优化技术、胶体技术和内化成技术等等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化。积极引导蓄电池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以创新的姿态,做好产业升级文章。蓄电池行业持续发展,技术是前提。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力度,开发蓄电池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生产速度和效率,鼓励新产品行业化。继续坚持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进行理论和现场指导,扩大视野,更新观念,提升企业对科学发展观的和行业发展前沿、方向性技术的认识与掌握。鼓励和引导蓄电池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凸显“绿色”定位,着力提升区域品牌。
废旧电池的回收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再生利用都十分重要, 但是我国目前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
1.1 缺乏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关注度, 回收意识淡薄
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居民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缺乏认识, 环保意识淡薄, 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人们在购买电池时也并不考虑其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很多设置的废旧电池回收箱, 被当作垃圾箱, 形同虚设。
目前, 我国的电池生产企业有350多家, 每年各类电池的年生产量约150-160亿只, 国内消费量为70亿只左右, 并且这个数据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但回收力度却不足2%。低回收率直接限制了处理规模的扩大和处理技术的提高, 进而严重阻碍了废旧干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1.2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尚未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回收体系
虽然公众已经开始关注环保问题, 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 我国仍然缺乏针对废旧电池回收的具体措施, 尚未有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出台, 生产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之间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仍不明确。
即使现有的回收系统也只是散兵散将, 很多耗巨资建成的处理中心, 因回收不到足够的废旧电池, 面临停运的尴尬窘境。一些不正规的小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处理设备, 不但很难有效回收利用, 反而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
1.3 处理技术要求高、利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各种经济因素制约着废旧电池处理产业的发展。废旧电池处理回报率低、处理技术要求高、利润回报周期长的特性导致了很难吸引投资者, 所以也就很难形成产业化的规模。1997年北京刚开始回收旧电池时, 曾有七八家企业进入废旧电池处理行业, 但后来都退出了。全国第一个最大和专业的废旧回收处理企业, 目前因为种种原因, 而不得不面临停产危机。
2 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丹麦
丹麦是欧洲最早对废旧电池进行循环利用的国家。1996年丹麦就开始了镍镉电池的回收, 电池售价中包含0.9美元/只电池的回收费用, 并从回收费用中支付一部分给电池回收者。电池销售价格提高后, 逐渐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在购买时开始转向环保型电池。
2.2 德国
德国首先从法律上确定了回收废电池的义务主体, 从根本上解决了处置费用的问题。由一个非盈利性机构GRS严格操作整个系统, 废电池在收集、运输完成后, 进行严格分类、处置和回收。德国对废旧电池回收管理有着自己的一套严格规定, 政府要求消费者将用完的各种类型电池必须送交商店或废品回收站, 商店和废品回收站必须无条件接受废旧电池, 并转送生产厂家进行回收处理。对有毒性的镍镉电池和含汞电池实行押金制度, 当消费者拿旧电池来换购新电池时, 价格中可以自动扣除押金。
2.3 日本
日本一直在谋求走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道路, 在回收处理废弃电池领域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其早在1993年就开始回收电池, 汽车用铅酸蓄电池目前已经全部回收, 并有成熟的处理方法。其他二次电池的回收率也已达84%, 采用的方法是在各大商场和公共场所放置回收箱, 依靠电池生产企业的赞助实施回收。目前回收的废电池93% 由社团募集, 7%由电池生产厂收集 (含工厂废次电池) 。如铅酸电池, 日本可做到100%地回收, 二次电池和手机电池也正在通过生产厂家的配合积极开展, 而且特别是回收锂离子电池中的钴本身也利润可观。
3 对我们国家的建议
(1) 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废旧电池回收产业的扶持力度。
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建立逆向物流系统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在法律法规体系中应明确规定生产企业、销售企及消费者的责任、义务、权利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将受到的处罚, 确立制造商责任制, 明确生产企业有义务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处理, 销售企业有收集废旧电池并运送到储存点或回收处理工厂的义务, 消费者有将废旧电池送到收集点的义务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支持经济激励手段, 若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 经济激励手段将很难实施。
(2) 实施一些合理的经济刺激措施:
①对电池的原材料及回收废品制定合理的价格。
由于我国现行的电池产品价格中, 只计入了生产成本, 而并没有考虑电池本身的价值, 以及电池原材料在开发过程中对外界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所消耗的环境容量资源而产生的代价, 这就使得长期以来我国电池产品的价格偏低, 低价使用使人们产生资源丰富的错觉, 从而误导消费者对于电池的不充分利用, 随手丢弃。
②开征污染税 (费) 。
对未实施逆向物流的电池生产企业开征特殊行业污染税, 其实质就是我们对生态环境容量制定价格, 以税的形式将环境容量出售给企业。这也完全符合当前国际上认可的“谁污染, 谁付费”的原则。
③实行特许交易制度。
由于废旧电池不可能完全被回收利用, 因此政府就可以建立一种机制, 再保证回收比率的前提下, 根据每个电池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 给予其相应的废旧电池回收数量, 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旦某一家企业不想或无力实施废旧电池的逆向物流, 就可以准许他通过支付一定费用, 将这个责任转嫁给第三方逆向物流。
④发放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最常规的激励机制, 也就是政府部门费与实施废旧电池逆向物流的企业某种形式的财务支持。对实施废旧电池逆向物流的企业于必要的奖励, 有利于加快构建我国废旧电池逆向物流系统。补贴的形式多样, 通常是拨款、贷款贴息或是减免税收等。
(3) 开展第三方物流。
从我国废旧电池逆向物流的客观环境出发, 我们尚未健全完善的废旧电池逆向系统。主要的核心问题是电池的回收率过低, 单一生产型企业通过回收自身的废旧电池, 数量少, 无法形成规模化效益, 而通过第三方逆向物流进行网络收集, 才能形成规模化效益。
(4) 开展宣传教育。
目前, 尽管废旧电池的逆向物流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但绝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对其重要性并不太了解,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宣传教育不够有关。通过宣传教育使消费者意识到废旧电池逆向物流的重要性, 不实施废旧电池逆向物流所带来的危害, 使广大群众真正意识到逆向物流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促使消费者主动收集回收废旧电池。
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比加电视、报纸、广播、广告、小品等来宣传废旧电池的逆向回收,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如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和社会教育等来普及废旧电池会处理的观念。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电池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便携式能量储存器, 消耗量每年递增, 如随意丢弃, 电池里的重金属物质渗入土壤和地下水资源中, 将对环境和人们的身体产生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 废旧电池的有效回收还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工作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阐述废旧电池回收处理在我们国家发展缓慢的原因, 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 提出了有助于我国开展废旧电池回收处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经济激励制度,第三方物流,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蒋莉.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化的若干思考[J].再生资源研究, 2004 (3) .
[2]何深思.我国废旧电池回收系统模型设计[J].环境保护, 2002 (10) .
[3]王D.废旧电池中有价金属回收利用探讨[J].无机盐工业, 2007 (11) .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整个7月期间从43.63下跌到43.01,降幅1.4%。同期,NEX WilderHill新能源全球创新指数下跌6.6%,CTIUS美国清洁科技指数降幅6.8%,上证综合指数增长7.5%,MSCI全球指数下跌1.7%。
中国清洁科技20强指数在本月环比下跌1.1%。
构成中国清洁科技指数的164只股票的市值总和为人民币10200亿元,相比2012年11月6040亿元人民币的低谷市值已经有了显著增长。
本月表现最好的子指数是中国水电指数和中国节能指数,前者上涨幅度达6.7%,后者上涨1.0%。7月表现最差的子指数为中国蓄能指数和中国太阳能指数,前者下跌7.5%,后者下跌7.3%。
本月指数表现的下跌是由14家股价跌幅超过20%的公司股票带动的。跌幅最大的是绿诺国际(RINO)、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300323.SZ)以及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002460.SZ)。
【电池行业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动力电池行业分析报告12-18
锂电池材料行业研究12-29
2024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发展方向12-14
锂离子电池在通信行业中应用的探讨02-03
蓄电池-实习报告06-14
电池厂实习报告11-01
锂电池实习报告11-11
关于电池的调查报告03-02
家庭废电池处理调查报告09-1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