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引导策略(精选8篇)
摘要:就现在来说,大学生的恋爱已是普遍现象,但在这顺理成章的事情背后,也有许多的问题存在。我们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以下就从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其成因入手,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特点、正确恋爱观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的现象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存在着人数增多、年龄偏轻的趋势。大学生恋爱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增多,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普遍关注。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大约在17到24岁之间,性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心理发育也已经成熟。他们的人生观还不够稳定,因为他们的学识不够丰富,社会阅历也相对缺乏,更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虽然他们都渴望得到爱情,但都不懂得爱情的真谛。即使面对爱情,也不懂得如何把握,如何正确处理。因此,理性的看待大学生恋爱的问题,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有重要意义。以下就从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其成因入手,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爱的权利扩大化,责任缩小化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往往只重视过程,而忽略结果。重视过程有利于双方互相了解,加深感情。但忽略结果的状态又会给恋爱以不安全感。那句“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就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一些大学生甚至只把谈恋爱当作填补自己空虚寂寞的工具,根本不在乎自己要在恋爱中所付的责任。
2、恋爱方式公开化,道德观念淡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大学生无疑是思想开放的主力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很没意识的东西。加上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的开放理念越来越影响着这一代大学生们。“闪婚、闪离、试婚”等新新理念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使很多人陷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当中。这就给大学生恋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过分的亲密动作,旁若无人的搞暧昧,一些人更是对感情极度不专一,甚至搞多角恋关系。
3、恋爱情感随意性,盲目性增大
现在大学生说的最多的话可能就是“我空虚我寂寞我缺陪伴,求包养”,这一系列潮语都体现了大学生的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体验。也正是基于这种情绪体验,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谈恋爱时就变得很盲目。他们不是因为爱而爱,而是因为想爱而爱。在自己身上下一个赌注,自己根本不知道跟对方合适不合适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定下关系。这样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就会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状态。往往就以分手收场,而且还分的很和平,因为双方都觉得没有继续的必要了,没感觉了,就自然不在一起了。这种情感的随意性使得大学生的恋爱有数量没质量。
4、恋爱受挫能力较弱
大学生由于个性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考虑问题过于单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其中失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挫折,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有的同学失恋之后, 丧失信心, 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人一旦失恋, 就一蹶不振, 认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以至于悲观厌世;有的人视对方为仇人, 肆意诽谤, 或做出极端行为造成人身伤害。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成因
大学是个自由的天堂,特别是远离了父母的管辖,老师的敲打,加上有身处异地的孤独与寂寞感,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找精神的家园;大学是个潮流的国度,特别是在如今的新新世界里,在社会上随时吹着感情风的年代里,在大学这个男才女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校园里,使得我们不得不顺着时尚追逐爱情。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所以导致成功率不高,最后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大部分同学认为异性交往起来往往比同性要容易,当两个人交往加深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特殊关系,这样,在你郁闷的时候会有人陪在你身边,也有人分担你的快乐和痛苦。拥有了爱情,自然周末里便会有人陪你逛街,平日里也会有人陪你一起上自习、吃饭,于是,你便远离了寂寞。生活也会因他(她)而丰富起来,两个人的世界远远比一个人的世界精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现实的东西也要求得越多。“太浪费时间了,我想考英语六级,还要考研。马上就进入社会了,学点东西才是最主要的,不要以后后悔。”“现实一点好,先解决好大学里所要做的事。”“有些同学一接触恋爱就变得不理智了,根本就没法学习了。”在这些同学眼中,学习还是比恋爱重要,但他们的说法有点偏,学习与恋爱真的就那么相抵触吗? 恋爱也并不见得就会给学习带来阻力,学习上的失利也不能归罪于恋爱。在恋爱问题上,男的希望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而女的则希望找一个潇洒的男朋友,作为炫耀的资本,有的学生看到某些同学成双成对,便觉得受不了,于是不管是否志趣相投,便轻率涉足爱情,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三、培养健康恋爱心理与行为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就要明确什么事爱情。爱情是异性之间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深切和亲密的情感及其体验,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首先,爱情具有自然属性;其次,爱情具有社会性。我们面对爱情要有正确的态度,那种“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的作法, 是不可能获得爱情的, 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 而且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
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2、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3、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2、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
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平等人格2.自觉承担责任3.文明相亲相爱
3、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的关系
友谊和爱情, 都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情感,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正确区分友谊和爱情。友谊是广泛的, 而爱情是专一的, 是以特殊的温情和忠贞为特征的。因此, 异性之间的友谊可能会开出爱情之花, 但两者绝不能划上等号。个别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男女之间的友谊和爱情的关系, 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 错把友谊当爱情, 自寻烦恼, 既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又阻碍了同学间正常交往。因此, 与异性接触时,不要以为某人对自己比对别人亲近些或是合得来, 就误以为对方爱上了自己而产生爱情错觉。
4、了解爱的真谛,增强爱的能力
1、拒绝爱的能力。
2、接受爱的能力。
3、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恋爱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的恋爱观,因此,加强人生观教育,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搞清人生真谛,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恋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关注并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是高校工作的大重点和难点。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这样也才能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婚姻之路上走得更加的顺利。
参考文献:
1)白晓玲.大学生恋爱问题心理探询[ J ] 教育艺术, 2007,(3)1 2)
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第一版;
3)
邓桂兰: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引导探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9。
4)
马福全.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49-50.5)
恋爱价值观是个体对男女恋爱行为、恋爱关系、恋爱道德等有关恋爱问题的看法,不同的恋爱价值观决定不同的恋爱态度,产生不同的恋爱行为。大学生由于个人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呈现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恋爱现象普遍且两性关系开放。
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大学生,萌发恋爱的情愫,渴望和异性交往。据统计,95.2%的大学生赞成大学生谈恋爱,只有不到5%的人不赞成大学生谈恋爱;只有7.2%的被测者没有谈过恋爱,大约有93%有过恋爱的经历,有将近28.4%的人表示正在热恋中。
(二)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理性和盲目并存。
大学阶段是宝贵的黄金时期,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为就业铺路;大学生们也渴望在大学中找到满意的伴侣。调查表明,大约有7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是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促进;有48.8%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找到合适的伴侣,成立家庭,这充分体现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理性的特征。
(三)大学生选择对象注重品行与功利并存。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最注重的是性格、其次是品行。这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摒弃了传统门第和家庭背景第一的选择恋爱对象标准,非常重视对方的品行,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恋爱标准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性。大约30%的大学生把对方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作为选择对象的重要标准,大约有45%的男生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而女生的比例竟然高达76%。
二、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存在的问题
从对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分析可知,大学生爱情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存在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视恋爱为儿戏,不负责任。
进入大学之后,有的大学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不断为自己充电;有的大学生则混日子,得过且过,坐等结业,他们便把精力转移到恋爱中,以此来缓解空虚寂寞,把恋爱当成一场游戏,把恋爱看做“练爱”,仅仅注重恋爱的过程,忽视恋爱的结果,只求曾经拥有,不在乎是否天长地久,极度不负责任。
(二)恋爱动机不纯,过分注重物质条件。
调查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恋爱对象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不乏有一些大学生发现某人家里有钱有权,就不择手段去追求;部分女大学生将恋爱看成了一种金钱交易,年轻美貌就是她们的交易砝码,爱情成了物质利益的附属品,把美好的爱情世俗化和庸俗化。
(三)性过于开放,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广州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西方的“性革命”“性解放”深刻地影响着广州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性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或同居现象越来越宽容,性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传统贞操观、道德观淡化。
三、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的对策
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普遍存在,恋爱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理性的,但也存在不合理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恋爱价值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学生对高校在恋爱方面的引导需求,高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
(一)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引导。
高校对恋爱观价值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内容少又不具体,同时缺乏对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首先,高校可针对全体学生,设置合理的课程,开设公共选修课、恋爱专题讲座等将恋爱的相关知识带入课堂,让大学生学会处理恋爱和学业、恋爱和集体生活、恋爱和就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促进正确的恋爱行为;其次,高校可开通大学生恋爱的微博平台或者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的恋爱技巧和正确恋爱观的知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接受性强;最后,针对个别恋爱价值观不正确、动机不纯的的大学生,实施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辅导员联动辅导策略,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加强辅导,同时发力同向发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恋爱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支部党建活动、学生团日活动、班级特色品牌活动、大学还是能科技文化节等,鼓励大学生走出寝室,走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沉溺于恋爱的大学生回归集体。
(三)开展健康全面的性教育。
很多大学生过早的婚前性行为和同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性的无知和好奇。只有通过正规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才能揭开性神秘的面纱。学校可以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程及讲座,传授性心理、性生理、性法律和性道德等相关知识。只有大学生正确了解性知识,就会减少因无知和好奇对大学生带来的伤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参考文献
[1]宋薇薇,闫红玉.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J].管理观察,2015(2):121-122.
[2]倪秀娟.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文化,2014(9):143.
[3]刘玥.大学生畸形恋爱观的成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85-86.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教育 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状况研究
(一)功利性强,恋爱动机混乱
恋爱双方要有相互的道德责任感,但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单纯因为感情恋爱的不到一半。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恋爱是受了从众心理的驱使,把恋爱当成了一种潮流;部分大学生恋爱的出发点是寻求精神上的补充和感情上的慰籍;部分大学生甚至错误的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是一种本领和能力的象征;还有的大学生出于功利之心,千方百计与家庭有根基、有背景、有权力的人谈恋爱,甚至出现傍大款现象;更有极个别大学生把追求刺激和享乐作为与异性交往的目的等。凡此种种,都是不理智和缺乏成熟的现象。
(二)随意性强,恋爱态度不端正
现在大学生说的最多的话可能就是“我空虚我寂寞我缺陪伴,求包养”,这一系列潮语都体现了大学生的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体验。也正是基于这种情绪体验,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谈恋爱时就变得很盲目。他们不是因为爱而爱,而是因为想爱而爱。在自己身上下一个赌注,自己根本不知道跟对方合适不合适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定下关系。这样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就会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状态。往往就以分手收场,而且还分的很和平,因为双方都觉得没有继续的必要了,没感觉了,就自然不在一起了。这种情感的随意性使得大学生的恋爱有数量没质量。
(三)抗挫力弱,心理调节不到位
大学生由于个性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考虑问题过于单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其中失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挫折,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有的同学失恋之后, 丧失信心, 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人一旦失恋, 就一蹶不振, 认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以至于悲观厌世; 有的人视对方为仇人, 肆意诽谤, 或做出极端行为造成人身伤害。
(四)自控力弱,学习恋爱不协调
在恋爱的大学生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大学生由于整日沉浸在恋爱中,甚至出现为了谈恋爱而逃课的情形,专当恋爱的“专业户”。爱情逐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唯一追求,知识许多大学生的学业被荒废,事业被耽搁。而有的大学生则是,因为失恋,加之心理较为脆弱,从而一蹶不振,整日精神恍惚,甚至对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失去了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仅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而且还对对方产生了仇恨心理,或做出极端的行为伤害对方,更有甚者,还会选择出走或是自杀的方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说明,许多大学生在戀爱过程中不能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而且也是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二、优化大学生恋爱引导与教育的对策探究
对于大学生恋爱问题,我们应该理智的处理,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给以正确的引导,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观、价值观、人生观。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实现心理健康。
(一)做好恋爱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就要明确什么事爱情。爱情是异性之间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深切和亲密的情感及其体验,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首先,爱情具有自然属性;其次,爱情具有社会性。我们面对爱情要有正确的态度,那种“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的作法, 是不可能获得爱情的, 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 而且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一个人健康以否,不仅表现在身体健康上,还包括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而心理健康不仅指具备正常的智力,而且还包括有适度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以及具备良好的品质,有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它不仅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独立性,而且利于为他们的事业打下基础。而要拥有健康的心理,一方面需要引导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主要表现在,学会对自我的心理情绪进行调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要帮助他们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突出文化教育,强化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懂得如果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谈恋爱,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从而引导他们处理好事业和爱情的关系;多营造健康、开明的校园文化,通过开设爱情婚姻专题讲座、人体生理学和性健康教育等课程,消除他们对于爱情的困惑和焦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四)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目标
目标对人的行为有激励力量,而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的难度两个因素。根据目标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主动帮助大学生尽快走出目标理想真空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将人生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清晰每一步该向哪边走,该项如何努力,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让大学生活在一连串的目标中清晰充实起来。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我们应该采取理智的态度对待,不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他们在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爱情和友情的关系,而且还要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恋爱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志群.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1(10)
[日期:2011-04-27]
来源:成都体育学院作者:樊莉
[字体:大中小]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正处在性适应过程中的当代大学生男女之间谈情说爱成为极普遍的社会现象。他们的恋爱观更是备受全社会的关注,他们对爱情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选择,影响和塑造着她们的人格、气质以及情趣爱好,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整个人生,他们的素质优劣更事关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事关家庭的和谐和未来后代培养教育问题。目前,大学生谈恋爱人数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过早恋爱易导致校园内违纪率上升和学生成绩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尤其是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预防与引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与优良个性,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课题。
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现状调查
针对大学生的恋爱现象,笔者在四个不同年级的男、女生中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3份,有效问卷详细情况及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普遍现象,其认可程度也愈来愈高。在校恋爱的大学生与年级的增长成正比,其恋爱率也愈来愈高。纵向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恋爱次数增多也说明了大学生恋爱感情关系的不稳定性。
(二)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特征分析 1.恋爱年级低龄化
在“你恋爱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的问题中,上大学前谈过恋爱占50.6%,其中初中或更早谈过恋爱的有19.1%,高中谈过恋爱的占31.5%。在调查中,对大学生谈恋爱持积极赞成态度的有36.8%,反对的占13.4%。调查的数据表明随着学生生理成熟期的提前,学生恋爱的数量已经较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健康的爱情可以激发恋爱双方专心投入学习,丰富感情生活;如果因为年龄太小,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伤害双方的感情。
2.恋爱动机多样化 由于大学生个人的经历及家庭情况的不同,他们的恋爱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的数量多、但成功率低,究其原因,其中不乏一些学生非为了爱情而恋爱。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恋爱动机多样,有希望感情上有所寄托的,有出于爱情为婚姻打基础的,有希望尝试恋爱滋味的,有借此了解异性的,有生活空虚寻找刺激的,追求时代潮流的,有不谈恋爱怕被别人瞧不起的,有证明自身的价值的,还有因对学习失去兴趣、兴奋点以及出于经济目的的等等。从调查的数据看,大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积极向上的,以追求美好与神圣的爱情为目的,但是也有小部分体现出对爱情的不负责任,他们过多考虑的是本人的内心情感或其他方面的需要,而很少把真爱献给对方。这样的恋爱是不稳定的,容易引起不幸和冲突,最终给双方带来极大的伤害。
3.恋爱行为自主化
在目前高校里,男女大学生的平等权利和平等价值观特别突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希望老师和家长过多干预他们的个人问题,他们在恋爱观上,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点,崇尚自己做主,主张恋爱自由,强调自身的感受,期待打破传统的模式与观念。调查显示,把父母的意见仅作参考占76%,以父母意见为主的学生只有22%。这充分显示了恋爱自由的时代特色,展示着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尊重自由,关注自我的心态。但因为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及事业未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恋爱自主的过程中也会承受心灵或其他的伤害。
4.择偶标准多样化
人们选择配偶总是要考虑一定条件,如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性格特征、职业性质、兴趣爱好、经济状况以及体态容貌等等。在问卷调查中的“请依次选出最重要的五项择偶标准”问题中,调查的结果:大学生的最重要的五项择偶标准依次是感情、经济基础、性格、共同理想以及人品。在调查中,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都首选了“感情”。从这一情况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纯真的爱情,把美好的感情体验当作恋爱的重要目标。把经济基础摆在第二位,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追求纯真的爱情,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追求情感之外的曾被他们视为“世俗”的东西。如帮助自己解决户口、毕业后留大城市;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缩短个人奋斗的时间;能帮自己出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实用主义的爱情观,实际上是在目前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欲通过恋爱而获取某些物质、功利目的的反映。性格、共同理想以及人品依次是大学生择偶居前的其他三项指标,从这一情况可以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明白地给了大学生这样的信息:只有人品好、性格好及具备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才能幸福。
5.恋爱观念开放化
高校大学生恋爱观念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呈现日趋开放化的倾向。针对“你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只要将来结婚就行”的为14.6%,“可以,只要不要让人知道或不怀孕就行”的为4.8%,“只要双方愿意,别人不必干涉”的为23.3%,“慎重为好”的为43.1%,而“不应该,是不道德的行为”的只占6.6%;“对于婚外恋,你的看法”,调查的结果:“应受到谴责或法律的制裁”的为52.6%,“基于爱情就可以”的为27.0%,“丈夫(妻子)能容忍,别人不必干涉”的为12.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42.7%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或婚外恋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传统的贞操观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恋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这是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和西方性解放观念斗争的结果,使得大学生的贞操观处于一种疑惑和矛盾之中。许多大学生理性认识上觉得应该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受传统道德的束缚,所以在对婚恋道德尤其是性问题上大学生存在着模糊认识。
二、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和现实的需求
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从其自身因素来看,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学生一般处往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上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心理逐渐平稳,感情比较真挚,爱情意识已经萌生,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践。客观因素方面,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和就业等都给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了父母的照顾,这突如其来的新情况与新变化使他们情感上失去了依托。因此,为了寻找情感寄托,得到他人的呵护和关心,这部分同学便很快投入恋人的怀抱。
(二)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长 大学生都是经过十余年的寒窗苦读考进大学。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而被压抑的青春期情感此时得到了释放,生活的诸多诱惑使大多数人跃跃欲试,尤其是他们大多远离家门,己经摆脱了家长的约束,自己具备了自立的能力,希望按照个人的意愿去生活。他们愿意与异性交往,所以很多大学生在独立时代开始显示独立自主的个性和满足自我需求的强烈愿望,渴望情感的满足,渴望个性的张扬。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
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人的社会生活无时不受到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恋爱在这个方面尤其突出。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20%以上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同学在谈恋爱”。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的不正确的心理支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学生,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
(四)恋爱观教育的缺失
学校和家庭有关恋爱观教育的缺失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学生的第二家庭,而且是一个对学生理想、道德、情操、品质、作风等方面以深刻影响的系统,兼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熏陶和发展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中,爱情文化是其中重要方面之一。当前大学校园爱情文化应是开明、健康、科学的,在这种文化建设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更是应义无返顾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三、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的快节奏导致了恋爱的快节奏,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当今竞争、进取的时代背景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人们的时效观念增强,反映在恋爱问题上“时间的考验”已不是衡量恋爱情感的试金石了。他们有情则爱,无情则散,毫不掩饰。
(二)时间、经济投入多,缺乏理性思考,造成多种社会问题
根据调查,这些消费主要用于吃饭、逛街看电影等娱乐消费、购买礼物、电话通讯等。这些消费型爱情一方面毫无疑问地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现实爱情观的扭曲。在这种消费型爱情观的影响下,原有的爱情观念变得分文不值,甚至于为了满足爱情消费,很多人不择手段的通过各种手段获取金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三)行为亲密,缺乏理性,伦理道德意识薄弱,婚前性行为普遍
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恋爱缺乏理性,对婚前性行为并不持反对的态度。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卿卿我我,其行为过度亲密,无视路人目光,在校园中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十分普遍,但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的隐忧。比如很多大学生缺少性教育常识,不懂得避孕方法,在怀孕后就变得惊慌不知所措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态度。传统贞操观的意识早已被淡化,很多大学生为了寻求激情而忽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常的男女关系被严重打乱,甚至染上各种性病,HIV以及流行性疾病。
(四)情感困扰带来心理隐患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少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的感情隐忧。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于其感情隐忧愿意采取倾诉、运动等健康的方式来解决,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也会通过喝酒、暴食、购物等不健康的方式将情绪发泄出来。一系列不健康的发泄方式,使得其感情困扰越积越深。更有甚者,采取自杀、自残、报复等各种极端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每年的媒体报道,大学校园里的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多数是由于感情问题越积越深的结果。
(五)受西方思潮和媒体报道影响,个别两性关系复杂多样
随着城市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地区的同性恋和双性恋也变得流行起来。这种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也偶有所闻。这种扭曲了的两性关系,反映出了大学生伦理道德意识的薄弱。
四、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性教育
在高校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青年教育中极速的变化,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学校不仅要进行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性道德、性健康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高雅、纯洁的情感观念,学会克制,强化道德制度的规约。这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所必须接受的教育。大学生两性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层次上具有统一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在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开放社会中,大学生存在的性困惑并非都可以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吸收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营养 高校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心理、伦理道德及性法制的全面教育。要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观念及态度、性病防治知识、法律常识、性心理及生理卫生知识、异性交往的礼仪等。同时,对于正确的避孕知识和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教育是必要的,使大学生知道性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掌握防范知识和方法。
(三)加强对大学生性道德和性价值观念的教育,从思想认识高度来正确地对大学生进行导向
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进行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人性主义为指导的性教育。从责任、忠诚、贞操观、羞耻感、自尊心、与异性交往的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性价值观、性道德观,增强两性关系的责任感。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心,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的进步,那是非常令人扼腕的,也是极不应该的。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自己和他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四)组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组织电影晚会、音乐欣赏、专题讲座、郊外春游、体育锻炼等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生活,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吸引到锻炼身体、提高能力、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的活动中来,用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抵制各种劣质文化和思潮的消极影响,并在活动中养成两性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要做到活动趣味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使之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又增长学生的性教育知识,达到性教育的目的。
(五)学会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
其一,有效利用网络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传播性道德教育信息。由于网络教育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往往能够产生比普通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让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等其他媒体的信息上网,从而实现网络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增强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其二,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现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以及时获得咨询信息,及时反馈意见,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例如在各高校校园网的BBS上,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参与其中,用发帖或跟帖的方式在论坛上平等地讨论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引导讨论不断深入而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六)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要高度重视,灵活应对,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进行差异化性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克服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偏见,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对于正常谈恋爱的学生要给与理解和关怀,并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懂得把握爱情的尺度和分寸。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高度重视,耐心教育,平等沟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鼓励他们科学的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切不可一味的批评处分,要根据他们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力求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性教育必须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由大学生性知识需求的差异所决定的,一般学生只需要了解基本知识即可,这样的教育通过课堂教育的形式即可完成,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性知识有特殊需求,如意外怀孕大学生、性心理障碍大学生等。对于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提供各种咨询和治疗,与此同时,有关心理咨询和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介入问题学生。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性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七)把握好“度”,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教育
这个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面的广度,这是指要切实地把握好性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度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方法的适度,要动态地看待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对学生的影响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并不能一棒子打死,要掌握教育的艺术。
适时,是指教育时机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性教育的核心是导不是堵,性教育的目标是理念重建和行为养成,是以平等、理解、尊重、接纳、爱护为前提对大学生的启发、帮助和教育,不是一味的批评和禁止。适度,是指在传授性知识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分寸,防止过度,避免性教育成人化、随意化和庸俗化。适当,是指性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态度要适当,性教育形式方法适当的关键在于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保护其情感深处不愿公开的隐私。
五、结论与建议
点亮一盏心灯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开搜索引擎google,在大约15000项“心理高压人群”查询结果中,有一半以上关于大学生:“大学生:新的心理高压人群”、“三成大学生郁闷”,“毕业生成高压人群”等,而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中则以就业压力最为突出。
一、近年来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人事用工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从“统包统分”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工作年限延长,使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力度大大减少,军队裁军和每年正常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等,也给毕业生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迎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官方数据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余人,毕业生人数与岗位相比显然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不同性别的就业趋势差异日益明显。这些新形势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既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而近些年我国出现的高等教育严重滞后、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则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信心不足,心理负担加剧。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虚荣心理
随着高校大范围的扩招,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光环退失殆尽,但其“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却始终未改。“面子”比“票子”重要的观点不在少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优越感,自以为学识渊博,是一个“人才”,不肯从基层做起,到头来往往是“眼高手低”。虚荣心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对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三)怯懦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过度的自卑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者面前畏首畏尾,过分紧张,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因此错失就业机会。
(四)承受力差
2012年,华师武汉传媒学院校通讯社对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师武汉传媒学院等13所武汉高校进行了一项网上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超六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少独生子女似一碰即碎的“瓷娃娃”。66%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都向父母以及身边的朋友求助,仅有34%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较差的心理承受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处理所面临的不顺与挫折,进
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控对策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摘要: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肩负着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重任。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然而,纵观当前青年风貌,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意气风发,青年问题屡现不止,尤其表现为青年在恋爱过程中由于不会恰当处理双方关系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帮助他们解决恋爱中的困惑和难题,从而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也将从青年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行为困扰三个角度来详细论述青年恋爱问题,并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角度给出引导措施,使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并良好地指导自己的恋爱行为。
关键词:青年恋爱;恋爱动机;青年恋爱引导 引言:俗话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爱情”是个迷人的字眼,对于处在青春妙龄阶段,感情最为丰富敏感的青年来说,更是极具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青年问题也层出不穷,尤其表现为青年恋爱问题。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有许多机构、学者从事对于青年问题的研究,但是青年恋爱问题始终是作为青年问题的一个细小分支来研究的,而且,系统论述青年恋爱问题的书籍并不多,可见,青年恋爱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于自主、自立意识明显增强的青年来说,大多是自由选择恋爱,不受限制,自由度很大,自主性很强,同时又缺乏经验和成人的指导,恋爱挫折不断。据上海青少年服务热线曾做过的调查统计,男女生间恋爱纠纷是校园暴力事件的三大主要元凶之一。因此,正确对待青年恋爱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无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青年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行为困扰三个角度来详细论述青年恋爱问题,并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角度给出引导措施,使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并良好地指导自己的恋爱行为。由于各国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标准不一,所以首先明确本文所指的青年年龄界限在14~28岁。
一、青年恋爱问题
(一)、恋爱动机
当我们与他人相遇,如果他的生活原则与自己的相似,他的处事风格得到我们的认可,他的适应能力也是我们具备的,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认同感,一种发自内心深入的感应,这就是支撑我们恋爱关系构架的基础。【注释】恋爱,作为青年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本应该是单纯而又美好的。心怀对于恋爱的憧憬,渴望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青年恋爱目的不纯,有的动机甚至令人瞠目结舌。有的人想利用谈恋爱来打发空虚无聊的时间,尤其表现为当代大学生。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了,我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刚进校的大学生放松了自己,看到别的同学成双成对的,自己就心痒痒。特别是同一个寝室的,大家都在谈恋爱,如果自己不谈,就很没面子,会觉得很自卑。再加上有的同学会听到学长学姐宣传:“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于是不管有没有真爱,先谈一下恋爱再说,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消磨时光,寻求欢乐。这种为了“练爱”而去“恋爱”,无疑是对爱情的亵渎与不负责任,也不会长久。有的人对待爱情态度过于散漫,只是为了找一个“漂亮”女友向哥们四处炫耀、“撑台面”,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感情缺乏审慎思考,容易因一时冲动草率做出决定,将感情建在沙滩上。更有甚者,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而是对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及经济地位,待价而沽,或从今后就业、升迁等个人目的出发,总是借爱情的外壳盘算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这种世俗的恋爱动机更为人所不耻。
真正的恋爱是由于双方相互吸引、相互欣赏走到了一起,只想单纯地恋爱,不掺杂任何杂质。内心真正的为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嘘寒问暖。如两人一起去图书馆上自习,一起去食堂吃饭,彼此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照顾,成了对方最好的精神
依靠,这种单纯的恋爱动机是使爱情美满和维持爱情长久的保鲜膜。如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代爱情佳话,共同的兴趣爱好、浓郁的诗情以及对于建筑研究的痴迷令两人深深相吸,走到了一起。尽管后来感情中掀起波澜,但是梁思成的宽容、理解,更让林徽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两人的爱情故事流传久远·····
(二)、择偶标准
“宁要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拜金女”马诺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众人热议。它却反映了当下许多青年的恋爱观——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这种恋爱观也是有缘由的。青年由于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而存在诸多不健康因素,如好攀比、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等等,总觉得找一个阔佬显得自己在朋友面前有面子,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相反,如果找一个穷酸书生,生活消费处处受限制,在朋友面前也抬不起头来。这种畸形的恋爱观,夸大了物质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幸福生活不是简简单单有房、有车、有票子就能换来的,青年成熟过程中,也许会慢慢领悟到幸福的真谛。与此同时,它也反映出了当前青年缺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其实不管现在的处境如何,只要有能力,是可以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的,只是许多青年怯于尝试、懒于奋斗罢了,只想坐享其成。
上述青年择偶标准将选择的天平倾向了物质利益一边,然而,在青年择偶标准中,还有另一种令人惊叹的标准——重视精神层面的契合,忽视生活的物质保障,称之为“裸爱”。他们只在意花前月下、诗情画意,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我没钱、没房、没车,但有一颗爱你的心”,“刘易阳式”爱情告白无疑是其真实写照。也许,裸爱相比于“男房女车”爱情观是何等的伟大,爱一人,可以不看他(她)的富有程度,可以不看他(她)是否有房有车。虽然我们难以评判这种乌托邦式的爱情是真幸福还是穷开心,但是当生活遇上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事,当以后你们每天为了持家早出晚归、整天忙于盘算着如何节省开销的时候,或许,曾经坚定的爱情信仰也会崩溃,你会发现“裸爱”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在我看来,爱情还是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物质保障基础上的,不需要腰缠万贯,但最起码应该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盲目忽视物质保障也是不现实的。
青年恋爱标准虽千差万别,没有唯一的标准可借鉴。但是最好还是权衡好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既不可盲目忽视一方面,也不应该盲目夸大一方面,理智地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不因一时的冲动冲昏头脑,才是明智的做法。
(三)、青年恋爱行为困扰
面对爱情,青年可谓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有的人过早涉足恋爱,我们称之为“早恋”,也因而受到各方的阻挠;有的人明明到了可以谈恋爱的年龄,却苦于始终没有遇到对的人,没有谈过一场恋爱,也因而开始自我怀疑;有的人,单相思,默默地喜欢对方却怯于表白;有的人,挣扎在几个人之间,面对多个追求者,难以抉择、陷入纠结;还有的人,失恋了,一副世界末日来临的样子,整天麻痹自己,自我颓废;还有的人痴迷于网恋,难以自拔,以下我们将具体来谈谈这几种类型:
1、早恋 人们常说:“十七八,像朵花”。它不是指青年外貌的俊美,而是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洋溢着青春和热情,是学习工作的黄金时期。然而,青年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误以为早恋就能够代表自己的成熟,因而萌发早恋意识。再加上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逐渐地,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当早恋进入他们的生活时,打破了这样一种本来应该正常的状态,迫使青年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甚至遭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虽然一些学生认为早恋者常会在成绩上互相追赶,以取得对方愉悦与偏爱,使得成绩上升;也有因为对某人有爱慕之心,从其所好,在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以被爱慕者的标准作为生活的准绳,使得原本一些不良的性格和习惯得到改正。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早恋常常会使青少年情绪多变,特别是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朋友们的反对时,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也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久而久之,导致青少年无心学习,上课频繁走神。由于父母的不支持,谈恋爱的金钱花销无法取得,诱发偷和抢的念头,这是早恋对社会严重的危害。而且早恋者一般年轻气盛,对一些事件十分敏感。特别是男孩在女朋友面前,面对一些让自己“吃醋”的行为恼羞成怒,对一些人大打出手,造成违法犯罪,从而葬送美好花季。所以,我们应该对早恋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引导青少年端正心态,不要在春天采摘秋天的果实,正如泰戈尔所说:“只顾走过去,不必留恋眼前的花。只要走过去,鲜花到处都有。”否则品尝的只有无尽的苦涩和痛苦。
2、相对于早恋而言,有的人则是明明到了应该谈恋爱的年龄,却苦苦等候不到有缘人。看着周围陆陆续续成双成对,心生羡慕。有的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别人都有对象了,我的爱情前途还是一片渺茫呢?久而久之,变得自暴自弃,自我否定;还有的人会因心生羡慕、嫉妒而故意远离现在已谈恋爱的好友,变得自闭甚至抑郁。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不利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对待爱情,青年要有耐心,在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之前,应该努力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静静等待对的人的来临。至于有的青年,面对多个追求者,无从抉择。这时候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并听取父母、朋友的建议,权衡各方面因素,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在拒绝其他追求者的时候,方式必须恰当,要考虑到对方的尊严,必要的话可以寻求父母、朋友的帮助。如果方式不当,或是由于对方本身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因素,很有可能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的发生。如安徽某少女由于拒绝求爱惨遭烧伤毁容,可怜花季少女青春还未绽放光彩,一辈子也就这么毁掉了。
3、过度的恋爱情绪反应
恋爱双方往往由于过于在乎对方,而导致自己行动的不自然。如在约会之前精心化妆半小时以上,反反复复试穿衣服,不厌其烦地询问好友建议,心情激动难平,极其忐忑等等都是过度的恋爱情绪反应。有的恋人,会因为太重视对方,而去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甚至于每天接触过什么人、去过哪些地方等,从而导致恋爱过程中的相互猜忌及不信任,久而久之,让恋爱陷入崩溃。还有的恋人,会因为对方的一个无意之举或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而伤心难过好久,陷入长期的心情低落之中。其实,这些都是由于青年在恋爱中迷失了自我,过分看重一份感情而表现出的过激情绪反应。真正的恋爱,应该是双方都有自己独立生活的空间,既主张个性,又能够以一颗包容的心求同存异,双方地位平等,坦诚相处,更重要的是,相互信任。
4、暗恋 暗恋,即对另一个人心存爱意或好感,由于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压力和阻力这种爱意没法告白而故意或不得不掩藏在心里的情愫。尤其是中学生,面临学业及家长学校的压力,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偷偷暗恋的情况较多。它是一种腼腆的爱与喜欢,不愿说出口,或不能说出口,但一直坚守的感情。这种情况往往是很矛盾的,更会让人抑郁、焦虑、缺乏自信、情绪起伏大!暗恋者的特殊心理在于:每一刻自己做的每一个动作,如果对方在可以看到的范围内,就会格外小心,无论做什么,心思其实都在对方身上,观察他(她)有没有注意自己,在干什么,有什么特别的肢体语言,有什么信号以及对方的眼神等。这种心理会使青年行为表现异常,精神恍惚不定,往往容易被对方(指被暗恋者)的情绪左右,迷失自我。还会陷入无限的遐想之中,幻想着对方对自己的好,或是幻想着他(她)也是爱自己的,夸大现实中对方的每一个细小的、与自己有关的行为,反复琢磨,寻求心理安慰,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5、网恋 网恋,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网络而发展起来的恋情。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戴着虚假的面具,很少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内心想法,缺少倾诉的生活让许多人觉得身心疲惫。而在网络世界中,对着电脑,少了许多的压力,青年可以抛开所有的伪装,在这里用坦然的文字与人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又让心与心的距离拉的更近,在情感的世界中毫无保留的释放着自己的心情,给了他们一个真实的空间做回自己。因此令青年在慨叹着网络的虚幻缥缈的同时,自己又难以抗拒网恋的魅惑。但不管怎么说,网恋再美,也总是太虚无了。如果青年天真的认为网络是一片乐土,流连忘返,就会危及正常的现实生活。因为网恋的浪漫毕竟是植根于虚幻的网络之上的,顶多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味品或者小菜,万万不可当作大餐来对待,如果沉迷其中,就会得不偿失。痞子蔡曾经说过:网络通常会产生三种人。第一种人会在网络上突出他的次要性格,第二种人会在网络上变成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第三种人会在网络上变成他“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所以说,网上的人许多都戴着面具,在网络上你喜欢的他,现实中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网恋回到现实中是很少有成功的例子的,网友见面后,其结果往往是可悲的:或是与想象相差甚远,或是有人借助网恋坑蒙拐骗,更有甚者发现竟然是同性,令人啼笑皆非。据调查表明,已有一些青年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在网上谈恋爱,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或工作,而且容易性格变得孤僻,甚至造成人格分裂。所以,网络,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我们应该正确、理性对待。
6、失恋
失恋是恋爱过程的中断,即遭受挫折,在客观上表现为与相爱者的分离,在主观上表现为失恋者体验到的悲伤、绝望、虚无、忧郁等创伤性情绪;在行动上多表现为冷漠、颓废、烦躁、逃脱或攻击性等,有的甚至诱发轻重不一的身体不适或疾病和精神障碍。青年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当一段恋爱宣告终结时,难以真正解脱,反而陷入回忆之中,严重的可能会致使性格变得孤僻、有自杀倾向或报复心理。如前不久河南某女子因男友提出分手,而跳河轻生,幸亏警察将其救起,否则性命毁于一旦。事实上,青年应该明白当爱走远,无论它是发生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放弃和放手都是惟一的出路。如果不舍得放弃曾经有过的美好感觉,终日念念不忘,让自己和对方一起痛苦纠结,能否惩罚对方也许还是未知数,但是自己绝对是受伤最深的那一个,因为你剥夺了自己重新享受快乐和幸福的可能。因此,青年面对失恋,不应该自暴自弃,应该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依旧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爱情,驱散阴霾,笑迎生活!
二、青年恋爱问题引导
1、从青年自身角度来谈: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情是美好甜蜜的,但不具备爱的能力的人,只能收获爱的苦果,而难于品尝到爱的甜蜜。作为青年,必须培养爱的能力,具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识别爱的能力。单纯地由于对异性的好奇而萌生的好感,一时的感情冲动以及和异性之间的友谊都不算是爱情,当然,单相思也不属于爱情的范畴。青年首先应具备识别爱情的能力,才不至于使自己在种种关系中陷入混乱。
其次要有迎接爱的能力。既要有付出爱情的能力,又要有接受爱情的能力。勇敢地做爱情的主人,而非爱情的奴隶。懂得如何经营好一段爱情,也是一门智慧。
再次要有拒绝爱的能力。对自己并不情愿接受的爱应该及时予以拒绝,同时要注意拒绝方式必须恰当,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最后要有承受失恋的能力。失恋并不意味着爱情的失败,而只是意味着你们选择结束了一段错误的感情,给予了彼此重新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因而应正确看待失恋,并乐观面对以后的生活。
2、从家庭角度来谈:
首先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一种平等的教育思想,努力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伙伴; 其次多跟孩子们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事,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即使发现孩子早恋,也应该心平气和、耐心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共同度过难关。
最后家长应该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共同想办法解决。
3、从学校角度来谈: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学生不至于出现空虚无所事事的情况;
其次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定期开展阳光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年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恋爱中的种种问题和挫折。
最后学校还应该开设恋爱教育课程。以一种和谐、轻松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恋爱的神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恋爱观,并妥善处理好恋爱中的问题与困扰。
4、从社会角度来谈:
首先应该净化社会风气。当前社会物欲横流,利令智昏现象不断,因而也诱导了部分青年拜金恋爱观的形成。因此,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为青年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也有利于青年恋爱观的矫正。
其次,应该整顿文化市场。进入书店,言情小书处处可见;打开电视,宫廷穿越、青春偶像剧比比皆是。青年很容易深陷其中,将现实中的自己虚化,想像着书中或剧中的浪漫场景,这无疑会造成青年的思想颓废、不求上进,因而,应该整顿文化市场,形成良好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以对青年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面对当前不断出现的青年恋爱问题,我们应该心怀宽容,理解他们的行为,同时,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解决恋爱中的问题和困扰,使青年健康成长!
注释 参考文献: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及性心理发展正趋激烈的时期, 部分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 在面临恋爱、择偶和性问题时, 往往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冲突, 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是:注重恋爱过程, 轻视恋爱结果;主观学业统一, 客观爱情至上;恋爱观开放, 传统道德淡化;失恋态度宽容, 承受能力较弱。大学生谈恋爱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等。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 有的大学生对异性存在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 容易陷入单相思, 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也有人因感情压抑、性幻想、性自慰而产生心理异常。另外, 我国大学生谈恋爱心理还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 表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 健康现象与不良现象共生的现状。大部分大学生在谈恋爱时表现出了择优、审美、进取等积极的心态, 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恋爱的道德认识上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 多数大学生可以坦然接受失恋的现实, 但仍然有一些学生在失恋挫折来临时不能妥善对待, 长期陷于消极的情绪之中, 甚至有的会做出过激行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二重性特征, 既给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行为目标、深化道德认识造成了一定障碍, 也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恋爱心理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 加强心理普查, 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
有的大学生一踏进校园便制订了“一年级看, 二年级找, 三年级挑, 四年级定”的四年计划。为此, 从大一开始就要进行心理普查, 及时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并进行评估, 主要运用测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观察法, 旨在准确掌握学生的恋爱心理健康状况,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 从而实现对学生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干预和有效控制。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测定, 可以采用的量表主要有《共依附量表》、《爱情态度量表》 (Hendrick & Hendrick, 1992) , 美国心理学家鲁宾编制的《喜欢量表》 (Love scale) 、《爱情量表》 (Liking scale) , 以及斯腾伯格编制的《关系质量问卷》。通过对这些测评工具的修订和试用, 然后对大学生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测评, 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测验, 对测评结果及时反馈并提供合理建议, 以便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恋爱心态。
(二) 开设相关课程, 进行恋爱观教育
由于中学时期学校对恋爱和性教育的欠缺, 导致不少低年级大学生对恋爱和性问题的迷茫和困惑, 因此高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重点针对一、二年级大学生, 同时涉及大三、大四的学生。加强两课建设的同时, 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 增开相关的人生观、恋爱观教育, 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自觉增强防腐抗变的能力, 面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能自觉进行抵制;开设以爱情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课, 从学生的认知入手, 让学生了解有关异性交往、恋爱和婚姻的基本知识, 认识恋爱道德, 形成科学的性观念,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掌握一定的异性交往策略;帮助大学生了解爱情的心理实质, 提高恋爱的能力, 消除择偶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性心理卫生, 并掌握对性问题的防范、处理和调适策略。即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恋爱道德, 二要塑造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 三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防卫方法, 缓解心理压力, 维持心理平衡。
(三)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开展多种形式教育
创建专门网站或网页, 利用学校广播、校刊、杂志、橱窗等宣传媒体, 以专题讲座或报告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恋爱与性心理卫生知识,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及时进行教育, 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恋爱行为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 开展心理咨询, 热线电话等形式教育,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及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性爱与情爱的关系、爱情与友谊的关系、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未婚与同居的关系、恋人与失恋的关系;学会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 掌握和增强心理调适方法,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学会能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四) 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 积极干预心理问题
为改变不良的恋爱心态, 消除恋爱中的心理障碍,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既可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帮助, 更可以针对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与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开展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训练、团体游戏等活动进行辅导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在于协助当事人澄清其混乱的问题和意识, 促进其自我认识、自我探索, 帮助他们松弛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也可以结合团体活动教给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心理问题干预要求对大学生恋爱中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性意识困扰、性心理障碍、病态人格及精神疾患进行辅导与治疗, 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心理援助按照保密性原则, 运用支持性心理疗法、认识领悟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和意义疗法等方法, 改变当事人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 帮助其解决心理不适或障碍, 减少其内心冲突, 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五)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辅导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走得最近的人, 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辅导等多项职责, 扮演着导师、管理者、服务者、医生、朋友等多种角色, 面对现实的问题, 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做好引导工作。首先, 辅导员要树立准确的“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念。其次, 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辅导员要有爱心、恒心和耐心, 要热爱工作, 热爱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学生才有可能跟你讲实话, 愿意跟你说心事。再次, 要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相信他们的进取心, 相信他们的恋情是高尚的。第四, 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兴奋点, 围绕发展入党、学生干部调整、评优推优、素质拓展、考级和就业等这些焦点开展一系列活动, 转移学生的努力方向。第五, 辅导员应重视自身的作用, 言传身教, 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和教学科研的承担者。
(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调查显示, 有近1/4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打发无聊时光, 原因是校园文化生活匮乏。学校应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 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 完善新政策,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目前, 大学生恋爱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热点。教育部2005年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 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 大学生可以自由婚恋, 所以, 在大学教育中也不必再对这个问题遮遮掩掩。一方面, 加强这项政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 让在校大学生“有法可依”时, 也要学会如何“依法办事”。另一方面, 将其作为学生手册中的部分内容, 以社团、调研社等多种形式成立恋爱管理研究服务信息中心。在校内, 可以让大学生自己参与政策的制定工作, 让其了解整体情况, 提出合理的建议, 形成行政部门与政策对象之间的积极互动, 全校师生和各部门密切合作, 建立和完善课程、咨询、活动、网络等多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体系。在校外,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不断收集新信息, 研究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探索新路子。
总之,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大学生本人也应增强理性, 避免冲动, 文明恋爱;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 立志成材, 回报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 创造和谐自我。
摘要:目前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谈恋爱的主要心理表征, 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以期促进其正常的学习和交往, 全面健康地成才与成长。
关键词:恋爱,心理表征,大学生,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运生.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与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8) 713-714.
[2]左泽文, 张普强.构建大学生恋爱及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6 (5) 139.
[3]吴昭仪, 吴丽娟.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间相关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 (台湾) , 2005, 36 (3) 241-26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 八荣八耻
[作者简介]张斌(1970- ),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娄底417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97-02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塑造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政治改革稳步推进,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今后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代大学生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当突击队和主力军,我国未来先进思想、先进精神、先进文化的创造群体也是当代大学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l.政治思想稳定、健康。当代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不断增强,政治取向务实积极,关心国内外大事,认同、拥护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在事关国家荣誉、国家主权、祖国统一等问题上,都有高度的政治热情。
2.社会责任感较强。青年大学生大多数认同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据有关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同意“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这一道德要求。多数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认同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优先的准则。
3.关注自身发展,价值观念趋向务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由原来的注重群体向注重个体转移,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他们追求独立人格,追求自身素质的完善,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不再好高骛远,重实效,重现实利益。
4.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增强,对个人前途充满信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自我奋斗和受教育的程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勇敢地走向社会,有信心面对明天。
5.向往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他们对道德失范现象极为不满。多数大学生在道德上追求崇高的标准,重视诚信,对社会上存在的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及主要表现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思想的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自强意识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会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道德文化呈现多元性和变动性,使一些大学生出现思想道德缺失、荣辱观偏颇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过于注重自我,集体意识淡薄。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体生理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封闭性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按照利己主义的标准,一切为自己着想,不关心公益;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协作、互助精神;注重个人职业理想,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2.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趋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形势下,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难免会表现为多元性和易变性。如他们既追求实惠,希望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又向往政治,希望升官掌权,光耀门第。在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有的大学生步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淡化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有些学生爱情观扭曲,过分放纵性行为,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据广东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调查: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比例高达10%~30%,浙江省高校大学生性行为调查显示,平均13.1%的大学生已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17.6%,女生为8.6%;有的大学生一味追求高消费,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有的大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等等。
3.诚信观念淡薄,道德标准偏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社会对一些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评价并不高,这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方面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出现上课旷课、剽窃论文、考试作弊、假造个人履历、伪造证书、不归还助学贷款、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违法乱纪等现象。
4.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情、意、行不统一。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上倡导的公民道德规范,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持批判态度,但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缺乏对道德义务的理性思考。如一些大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关心社会公益,法纪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差;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文明恋爱;还有不少大学生喜欢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且内容粗俗,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等等。
5.缺乏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一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提高政治觉悟,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有的表面上要求进步,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实际上却是想为将来就业和个人发展捞一点有利的资本;有的厌恶政治理论课,拒绝学习政治理论;极少数人甚至听信政治谣言,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此外,一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利用网络行为主体相对隐蔽和角色虚拟的特点,在网上制造、散布和传播各种非法有害信息,或以虚拟的身份和虚假的个人资料进行网络欺骗和网络侵权等行为。
6.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情感脆弱,不能正确对待挫折。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社会竞争,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大,焦虑感过强,心理状态不稳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压抑”“烦恼”“空虚”的状态。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爱慕虚荣,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没有勇气正视现实,个别人甚至走上轻生之路。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
三、以“八荣”为目标,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为目标,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1.“以热爱祖国为荣”,增强责任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中国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提升大学生造福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的奉献精神,使他们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奋发学习的使命感,树立为集体、为事业献身的责任意识,进而确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
2.“以服务人民为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个人离不开群体,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合作中,个人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以服务人民为荣”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指针,更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准则。应引导大学生从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树立服务他人,服务大众的新时代奉献精神,倡导礼仪新风。
3.“以崇尚科学为荣”,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崇尚科学为荣”,就是说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和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例如,以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不行,发展太快了也不行,必须讲究科学的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具有崇尚科学的理念,只有崇尚科学,才能讲科学,进而运用科学,用好科学。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因此,要激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和个性发展。
4.“以辛勤劳动为荣”,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为保护环境、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个人力量,牢固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自立自强的劳动观念。
5.“以团结互助为荣”,增强“仁爱”意识。要以班级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互帮互助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要通过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仁爱意识,把重礼貌、知荣辱、尊敬师长、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变成大学生内心自觉的要求。
6.“以诚实守信为荣”,端正学风,培育诚信。诚信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的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准尺度。诚信就是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食言,讲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其本质是一个人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实”品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诚信,包括不旷课、不违纪、不考试作弊等;二是经济诚信,包括如实反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按时交纳学费,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等;三是生活诚信,包括遵守日常规定,不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拾金不昧等;四是社会诚信,包括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7.“以遵纪守法为荣”,培养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科学与法制是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培养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方面。
在科学精神培养方面,一是要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开展必要的科学研究;二是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三是要教育大学生抵御和清除愚昧、迷信、非科学、伪科学的侵袭和影响,特别是不得参与邪教组织。
在法制意识方面,一是要教育大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大学生行为准则》,努力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好作风,并自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二是要增强网络法制意识,举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创建网络文明新风尚”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提高大学生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尚。
8.“以艰苦奋斗为荣”,增强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意识。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号召,开展感恩教育,使他们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节约支出,合理消费,铸造大学生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参考文献]
[1]孙书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2]龚小平.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引导策略】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报告06-06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调查与分析10-02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07-10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分析11-14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13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06-19
大学生恋爱的看法及分析07-02
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11-23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