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报告(通用8篇)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学院名称:********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3年 9 月 1 日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分析
一、引言
1.1调查背景及意义
1.1.1调查背景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已进入恋爱阶段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情。本调查报告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探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心理和存在的问题,就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恋爱观。
1.1.2调查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的校园已不在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合时宜的恋爱也有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影响学习,影响生活。大学生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这将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进行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就显得迫在眉睫。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尽快的改善这种形式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上的《问卷星》自编《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以及邀请福大的同学填写,调查范围涉及全校各个学院。收到有效问卷56份,男生26份,占46.42%:女生30份,占53.58%。
二、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所用时间:2013年8月1日—2013年8月31日
调查位置:网上进行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恋爱的选修与必修:
调查显示,28.3%的人认为恋爱对大学生来说是必修课,71.7%的人认为是选修课。总体答案不够集中,表现出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矛盾,同时也显示出大学生恋爱观认识的不断提升,但仍有小部分人对恋爱的态度上存在不足。
2.恋爱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恋爱原因,11.1%的同学选学习压力大,22.2%的同学选生活枯燥,11.1%的同学选恋爱风潮,19.9%的同学选心灵上的空虚,只有35.6%的人选择“真心喜欢”此项,体现了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迷茫期,在各种压力下为排解孤独的侵蚀而向恋爱发展,这只是一种对待感情问题的不确认,迷茫的心理,应加强教育与改善,调整此种心态。
3.恋爱结果问题:
18,2%选有,2%选没有,63.6%选有可能,16.2%选不知道。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最终有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实现,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导致成功率不高,由此可以认为,大学生注重的只是恋爱的过程,轻视其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反过来也反映了现今大学生恋爱的状况很难有结果。
4.对于大学生对待恋爱态度方面的问题:
有68.7%的人认为应该一切随缘,26.3%的人认为应该积极追求,3%的人认为不应过问,而又有2%的认为应该旁听旁观,结果可想而知,表现出如今大学生的态度比较明朗,大部分都比较随缘,同时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学生与过去的相比,推翻了错误的恋爱观,思想和认识上的高度提升,这又是非常可观的。
5.如今很多大学生在自己恋爱的同时,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己父母的。调查结果如下:
自己父母的大学中恋爱的赞同占20.9%,反对占的比例比较小,占15.5%,而默许的占的份额较大,占43.4%,但是正确引导的占的所占的比例不容乐观,只有20.2%,充分说明了当前家庭教育模式的却是是造成大学生恋爱观错误或有偏差的原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父母的正确引导,只有正确引导的力度提升了,健康的积极的大学生恋爱观才有可能浮现质的飞跃。
6、下面是恋爱中男生为女生花钱的做法正确与否的分析。
结果有22.2%理所当然,36.4%选不该,33.3%选考虑家庭,8.1%选没想过。认为应该男生付款的老一派的思想已经逐渐被抹杀,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当前恋爱观的进步性,新兴的力量正在逐步蔓延,新时代的爱情非同一般,异于以往,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女生地位的不断提升,男生不在认为为女生买单是应尽的义务,女生经济的独立使得恋爱中更平等,更和谐,介绍了经济矛盾,使恋爱过程更简单,纯洁,更值得人们的向往。
5.对于在校学习期间恋爱对学业的影响方面,有如下结论:
结果显示,22.2%选负面影响,36.4%选影响不大,33.3%选互相帮助,8%选没有影响。当前的大学生自控能力有所加强,多数对生活不在盲目地跟风,不在茫然不知所措,懂得举足轻重,不再只是注重投入而轻视学业。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方面,值得再度的发扬。
6.恋爱失败给自己心理上的影响:
在此调查中发现,有56.6%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失恋与恋爱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另外9%的同学选造成打击,22.2%选积累经验,12.2%选没有影响。有的同学认为:“失恋,是人生交响乐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失恋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和意志,使其更加坚强起来!”有的人在经历失恋后在事业上往往会显得更成功。有的人怕失恋,怕自己的恋爱失败,怕失去已得到的东西。这样的同学则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恋爱难道就是生命的全部吗?没有了爱情,友情、亲情依然还会陪伴着你。恋爱使大学生心理成长,然而,仍有部分学生会受影响,应该加强教育心理辅导。
7.同居的看法:
认为同居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和认为“虽不支持,但包容”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分别占31.3%和38.4%。对于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同性恋人现象很多人认为人各有所好,应该包容,占比例58.6%之多。由此得知,当今大学生思维方式有了很明显的改变,大胆,开放,摒弃了以往的保守的思想,可谓是一个欣慰的进步。
综前文所述,当前恋爱观有如下特点:
1、浪漫性
调查反映,大学生的恋爱,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学习、娱乐、人生、社会等,注重花前月下,诗情画意,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对爱情浪漫色彩的追逐和窥探心理日趋强烈。浪漫性的追求自然缺少不了经济的支持。现在的大学生还没有经济来源,说白了就是在用父母的钱来制造浪漫。
2、盲从性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是真正的想法是这样吗?根据调查很多的大学生原本是抱着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不谈恋爱的想法,可看到周围的同学纷纷坠入爱河,生活富有浪漫的情调,特别是节假日,看到恋爱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出去玩,而自己却呆在学校里孤独寂寞,心里不是滋味,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于是就匆匆加快了求爱的脚步,随意选择了一个,盲目跟从。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比较时尚。
3、轻率性
现在大学生恋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恋爱过程而轻视恋爱结果。据调查,有22.2%的同学谈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有66.7%的同学觉得无法把握与男(女)朋友的未来,认为未来有太多的变数。这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需要正确的引导。
4、冲动性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个性具有冲动性,因此其恋爱也有很明显的冲动性。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有不少同学与恋人本来是不认识的,但是觉得好就主动追求,凭一时冲动就做出草率的决定;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偷吃禁果,所以最近有许多报道是关于大学生堕胎之类的事。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受情感支配的程度比平时大得多,而理智则处于比较脆弱的地位。因此一旦失恋则感到学习无动力。
5、开放性
以前的大学生谈恋爱很讲究是属于 “地下活动”状态,常常鲜为人知,而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还故意让人知道。走进大学的校园到处是出入的双双对对,卿卿我我。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
附录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性别:□男 □女年级:____所学专业:____
1、您认为在大学中恋爱是选修可还是必修课?
A、选修B、必修
2、您觉得周围有谈恋爱的同学,他们为什么贪恋爱?
A、学业压力大B、生活枯燥C、恋爱风潮 D、心灵上的空虚E、真心喜欢
3、您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最终有没有结果?
A、有 B、没有C、有可能D、不知道
4、您对大学生谈恋爱采取什么态度?
A、一切随缘 B、应该积极追求C、不应过问D、应该旁听旁观
5、假如您在贪恋爱,您的父母会采取什么态度?
A、赞同 B、默许C、反对D、引导
6、您对恋爱中男生为女生花钱的做法采取什么态度?
A、理所当然 B、不该C、考虑家庭D、没想过
7、您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恋爱对学业有什么影响?
A、负面影响B、影响不大C、互相帮助D、没有影响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推行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对高职院校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可靠保证。
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 总体教学实效不佳是普遍和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高职学生受专业性和职业性决定,认为将来就业时只要自己学好专业就行,而不需要政治理论的东西,因而对思政课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再加上思政课课程内容大多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课堂教学又多为大课,实际教学中一般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要提高教学实效,唯一途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学生亲自投身于社会活动中,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开阔眼界,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从而保证思政课教学效果深化。
2.高 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引导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地,对加深学生的社会体验,增进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思政课课堂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多数停留在理论说教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验实践教学、重政治理论的灌输轻思想素质的培养的缺陷, 导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途径, 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基地建设质量,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3.高 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必要条件。
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实践活动,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建立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丰富的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法制、国情、省情形势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极大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帮助高职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促使大学生自觉地、系统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贵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
随着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启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 贵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始全面启动。贵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2012年初印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贵州省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贵州省高职院校在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时,并非随心所欲、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精心选择、认真规划, 不仅遵循教学基地建设基本原则的要求,而且根据本地区本院校的实际赋予其鲜明的特色,积累一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一方面依据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针对高职学生成长的需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和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目标进行全面规划。另一方面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笔者调研的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挂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有四五家,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
1.因 地制宜 ,大力开发本地的实践教学资源 。
高职院校在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时,应当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本地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就近原则为主,适当再做其他考虑。笔者调研的三所高职院校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贵阳拥有相当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地处省会的优势, 目前已经建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部都在市区或周边地区,从而保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师生当天往返,这样既可以方便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又可以降低教学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的负担。贵州省各高职院校为确保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一批能提供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贵州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贵州省军区军史馆、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贵州省博物馆等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场所能提供鲜活生动、直观现实的历史和现实案例,体现贵州各民族奋斗和创业的成就与艰辛。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扩大教育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2.因 校而异 ,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教学特色 。
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特殊的地域环境、专业设置、校园文化和发展目标。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特色鲜明的基地是贵州省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该重视的课题。在实践基地的建立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从本校发展实际出发,因校而异,确保教学基地应当体现自身特色。一般来说,学生安排有大二专业阶段实习和大三顶岗实习, 学生对于思政课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考虑到这一点,学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安排在大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力求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贵州省高职院校结合校情整合校内德育资源, 积极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相比社会实践教学而言,校内实践教学在管理和组织上更容易操作,且投入较小。参与校内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不仅限于教师,还包括辅导员、学工干部、学生社团等在内。例如:组织开展“建设校园你我他”、“永远的记忆”等系列主题活动和举办“走进校园”等系列人文法制讲座等。
3.性 质吻合 ,积极适应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 。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贵州省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贵州省情》和《形势与政策》,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上述理论课程组织实施。由于课程内容的差异,不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也是有差别的。各高职院校在建立基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实际可能,确定实践教学基地的性质定位,尽量使基地性质与实践需要相吻合,而不能为了建立基地而建立基地。同时,依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基地,开展与基地性质相吻合的活动,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贵州各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后, 积极组织学生前往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深受广大学生好评。在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活生生的事实、影像、景观和强烈的现场参与感触发和增强学生的理论思维,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论、原理,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学双方地位和角色关系较课堂教学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学生不再处在被动地位和角色,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被有效激活,知与行被有机统一起来。实践证明:贵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延伸和第二课堂, 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适应重庆科技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总体定位目标,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转变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办学理念,建立以服务行业,立足地方的新办学定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以培育重庆科技学院的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目标,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的全院互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坚持走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要求,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严格按照《意见》和《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置2门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9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32,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8,安排在所有学期。
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理论联系实际,与我院学生的就业创业相适应、贴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本着规范、持续、实效的原则,严格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努力将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建立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实践教学类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三种类型:
(一)与课程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与课程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以课程为依托,以加深对理论学习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为主要目的而设置的实践环节。利用第二课堂与政治辅导员一起参与学生就业实习、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树立我校大学生知法守法意识。
(二)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以组织形式和非组织形式的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读书活动等为主要形式,通过深入基层、观察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
(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以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意志锻炼为目的,强调与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相结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职业观和劳动观。例如利用学生外出专业实习机会,参与其中借机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爱岗敬业思想贯彻其中,在生产实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是教师的广泛参与性。与课程理论相结合,与之相适应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校园生活、了解学生,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能及时反映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走出课堂,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具有实践内涵的教学方法和环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优势和特色,使实践教学在组织管理上得到保障;与专业实习相结合,要求广大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既教书又育人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要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劳动教育、意志教育、情感教育及个性教育,要在实际的生产实习当中,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
四、实践教学的措施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运作有赖于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要求:
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组织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实践教学选题,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意义。要求选题范围包括与课程理论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相关实践内容。明确实践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制定考核标准、细则。
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完成实践教学。考核合格取得1学分实践教学学分。
1.与课程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与课程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内容上要求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衔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学术报告会、案例分析会、课外阅读活动、网上教学活动、专题研究活动、学生自制小课件等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的要求,在组织实施假期社会实践工作中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任务,指派指导老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課任课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过程指导。并填写《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中的相关评语。在非组织形式的学生个体调研等实践活动中,学生可独立完成专题报告,并填写实践日志。
在社会实践总结阶段,由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汇总实践教学专题报告或学生个体调研或读书报告,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的考核标准组织评阅。
3.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相结合,一般在第三学年集中安排。
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要同时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的要求,布置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任务,并负责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考评。填写《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
专业实习结束后,由专业指导教师汇总综合性实践报告,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要求组织评阅。
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表: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增加咨询服务,如设立心理、法律支援和保护,就业指导和综合素质构建等服务咨询,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参与学校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加强与学校校报、学报、系刊、广播站的沟通与联系。利用电影、电视、影碟录像放映、宣传栏、宣传板等手段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
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与院党委和团委的合作,参与、配合党组织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积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评价和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知行统一的课程,在教学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的“知”,也要考核学生的“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由课堂平时成绩、理论教学考核成绩以及实践教学成绩三部分组成。理论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要求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多种评价方式,要把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知识点考核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笔试、演讲、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促进和检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绩的认定坚持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具体要求为:
1.指导教师负责过程评价,执行五级评分标准,不及格取消实践教学成绩。
2.实践报告要求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分析和思考,有自己的认识和结论,字数不低于3000字。执行五级评分标准。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绩单独认定,成绩不合格不能取得相应学分者,不能毕业。
(四)领导保障和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具备较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此外,教师还要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要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通过教务管理、督导体系和学生问卷调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在学校统一部署的前提下,科学、高效、扎实的展开改革的各项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思考,在经费投入、师资培养、教改立项等方面学校将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姓名:李辛夷 学号;1510620118 班级;建筑15
一、《我们仨》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主要内容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作者为读者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3、感想体会
一场关于爱和希望的万里长梦
——读《我们仨》有感
第一次读杨绛先生这本书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是对于亲情的感悟很浅,上了大学,在与故乡分别的数个日日夜夜,才真正体会到了思念的酸楚和回忆的幸福。我抽出空余的时间把这本小书随身携带,重温了杨绛先生对于丈夫和女儿温柔的爱与深沉的思念。
短短的文字,字里行间却都是琐碎而平凡的温暖。书分为三个部分,从我们俩到我们仨失散了再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二部份在在写梦,一个万里长梦,在梦中的古驿道上他们相遇相失,正如钱杨二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分分合合。
书中如是说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他还问我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的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是愿意的,送一程便又能见到一面,但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于是杨先生便娓娓道来这个万里长梦。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杨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有限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无限的乐趣来。饭后溜达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又是“石子”。杨绛先生也描写了许多当时如火如荼的运动,但这并非书的核心,她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性与感情上。他们一家人如何在遭遇变故后相依相守,互帮互助才是她永远的主题。她想告诉读者的是,在坚固的亲情面前,狂风暴雨也可以变成和风细雨,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她写着稀松平常的日子,怎样写作,怎样搬家,怎样躲避政治运动,看是平淡,可是平静又何尝不是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不求功名不求富贵,拥有过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辛的社会压力,只是靠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即使略带呆板稚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如此普通又如此不普通的63年。
杨绛先生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有才的女”,但在结婚之前她却是不理家务的大小姐,婚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妻子和一位优秀的母亲,背后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幸福相依之后,一年之内,她接连失去了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正应了那一句“世间好物不坚守,琉璃易碎彩云散。”从幸福的天堂坠入悲伤的谷底,杨先生将愁肠百结融于手中那支笔,哀愁与追念缓缓泻出,不经意间,看客的眼眶早已湿润,泪,不深,却足以打湿心扉。
“人间不会有童话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永远。就像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虑。我们一生坎坷,我们直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路,到头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寻觅。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缺少惊心动魄的描述,然而她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全书,那安定与无常世事之上的亲情和早已超越了爱情的相濡以沫,已将他们三人紧紧连结在一起,家的意义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忍受着黑发人送白发人的悲恸,杨绛先生在文学中寻找慰藉,我想拥有回忆的人大概是幸福的,平淡,本真,自在。
二、《巨流河》
1、作者简介 齐邦媛(1924~),女,汉族,辽宁铁岭人,台湾地区以及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长女,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到台湾,1968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1969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迄今。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贡献。
2、主要内容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2]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是借着父亲齐世英的经历,串联起一代铮铮铁汉们在侵略者炮火下头可抛、血可洒的气概与尊严;一是从自己诞生、童年写起,战火中逃离至重庆,八年间受南开中学与武汉大学教育,受业于名师,得文学启蒙,大学毕业后落脚台湾展开学术事业,成为台湾文学推手。
3、感想体会 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读《巨流河》有感 看罢《巨流河》,合上书的瞬间,我看到的是几十万同胞仓皇的沿着雄鸡状的地图逃窜,他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从东北出发,顺着黄渤海来到南京,随即浩浩荡荡地沿着秦岭淮河线奔跑,途经汉口湘乡远至重庆,被迫无奈撤退到距离更远的台湾岛,至此终生未能还乡。
这一路上无不伴随着对炮火轰炸的恐惧,亲人离世带来的悲痛,在颠沛流离中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唯一的愿望就是可以拥有一个家,不再四处漂泊,可是国已破,家何在?
这就是《巨流河的世界》齐邦媛以回顾自己一生的方式折射时代的动荡不安,见证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从东北的巨流河起辗转来到台湾的哑口海,两条河流至今仍川流不息,不知道她们能否知道两代人心中的痛。战争无情
与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通过访问不同的战争亲历者还原战时的残酷场面不同,齐邦媛笔下的战争,并没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没有通篇的场面描写,所有的细节只是淡淡贯穿于生活当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以为这就是我所经历的生活,一切都发生如此自然,我以为就是那个担惊受怕的小女孩,就是那个父亲的头颅被悬挂在城楼上的小男孩,这让我不寒而栗。本应该享受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孩子们却在如此悲惨的捱过一天天。这种冲击让人有读着读着就不得不停下来歇歇的感觉,屏息凝神,静静地陷入无限的思索之中。真实的生活才更加可怕,真实的文字往往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作者细腻的笔触让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恐惧充斥于字里行间,开出南京,满载着“求生”梦想的火车,让齐先生早早见到了人性的脆弱与黑暗,在书中她这样说:“那些凄厉的哭喊声在许多无寐之夜震荡,成为我对国家民族,渐渐由文学的阅读扩及到全人类的悲悯的起点。”逃亡沿途所经之处,在齐先生看来都是美丽而难忘的不管是山明水秀的湘乡还是璀璨耀眼的怀远,都代表着短暂的太平与安宁,的确,当然生最大的希望只是活下去的时候,身边的一切都会变得如此美好。弦歌不辍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博览群书,从德国学成归国后一心致力于教育,先担任同泽中学校长后创立国立东北中山大学。漫长的逃亡路上,他总不忘带着近千学生横跨大半个中国,不论何时,只要有荣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不论何时,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和教学仪器前行,父亲在逃难时因此常常无法与家人通行。但在他心中,那近千学生都是他的孩子,都必须带到安全的有希望的地方去,对许多丧失至亲的孩子来说,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读书就是他们回报国家,赶退外敌的最好方式。
国家沦陷,国土日益巨减,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感慨:“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在教育。”和齐世英一样,他也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才是根本,他们倾其全心为下一代人创造尽量稳定的教育环境。外面战火纷纷,教室里依旧书声朗朗。反观当今社会,太平盛世之下,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却越来越少,我自己也是一样,因为不能有效利用大学丰富的课余时间,经常感觉一天过去而自己一无所获。与战火中颠沛流离,每一天存活下来都是奢侈的年代却依旧坚持读书的齐邦媛相比,自觉羞愧。南开臭虫围困,重庆酷热难耐,他们仍旧挑灯夜读不曾懈怠学习丝毫,对困厄中的齐先生来说,文学是她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收获的最大喜悦,不论是撒石灰的童年阶段接触的儿童文学抑或是从雪莱的《云雀之歌》和济慈《夜莺颂》感受到的心灵共鸣,直到未来远赴美国修习文学,一路走来,文学溶于她的血液之中,是安抚幼年战争创伤的有效药剂,或许抗战结束后赴台是她最理想的选择,无关政治立场,十年文革对一个以文字为生命的个体来说所造成的伤害或许远胜于战争。
教育与文学,始终贯穿《巨流河》全书,是两条重要的线索,前者承载的是齐世英那辈人富国强邦的心愿,后者则保存着齐邦媛**中心灵的纯净,让我相信,乱世中总有曙光,胜利在即,弦歌不辍。
文学的力量
在我看来,最让齐先生终生怀念的与其说是故土东北,不如说是重庆沙坪坝上与父母共患难的家。她于东北的情谊更多的是源于父母对东北挥之不去的怀念。那里有母亲在牧草中歌唱的“苏武牧羊”,也有父亲心中渡不去的巨流河。晚年萦绕在齐世英心头的仍旧是那场拉开东北灾难的战役,尽管在书中一再强调“历史不可假设”,行文间无不流露出改写家乡命运的希冀和渡不过巨流河诱使东北沦陷的惋惜。对齐邦媛自己,东北只是她出生和幼年成长的地方,记忆中更多的是少不更事漫山遍野奔跑的情景,甚至抗战结束离开川西后,她也只是徘徊于上海北平,在未踏足东北。
但也是在黑土地,奠定了她的文学情怀,“母亲把那苍茫大地的自然景象。虎狼豺豹的威胁,和那无法言说的寂寞人生化作许多夏夜的故事,给我童年至终生的启发。”
她是幸运的,战火中没有失去学习的机会,在南开求学时更是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指导,终于成长为一位如此优秀的文学家,种种经历造就了她对文学日后终身的坚持,对无政治文学和文学编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所谓对本国历史略有知之者,尤必附有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首页所述,我想,借读此书之际,重温中国半世纪动荡的历史和饱受摧残的人性,这是现世人们必修的情怀。
一、社会实践目的
社会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社会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社会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社会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社会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 大,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这是一个急待 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我省各地不同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 及发展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途 径和对策,写出的调查报告。
关键字:收入差距;分配差距;共同富裕
正文: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重要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执着追 求。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我国人民从整体上看,已摆脱贫困,解决了温饱,过上了小康生活。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开始困扰政府和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 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正在形成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 来越富。如何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 内,促进全民的共同富裕。本文利用居民收入的调查资料,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 分配的状况入手,重点剖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原因,从而探索如何从政策方面 引导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不同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及发展趋势。
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呈现出缩小——扩大——再 缩小——再扩大的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对10万城乡住户的调查,以20%的高收入户与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比较,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由1978年1.8倍扩大到1994年的4倍,1998年扩大到4.5倍,1999年又扩大到4.6倍;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0.29倍扩大到1994年的6.6倍。城乡加权平均收入差距为5.6倍。若按全社会计算,以城镇中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中20%低收入户相比较,则收入差距大约为15倍。
2、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方法,将经济单位分为国家、集体和其他三类。据统计,这三类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之间的职工收入从1985年以来一直呈扩大趋势,且差距越拉越大。同是金融业,其他经济类型的比国家和集体分别高6399元和9560元。社会服务业中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比国有单位高3731元,比集体单位高6164元。
3、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最高的收入行业如房地产、金融保险与最低收入行业如社会服务、制造业采掘业的收入由1990年的1.3:1上升为1999年的2.6:1。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拉大。
4、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7866元,比一般职工的11488元,高6378元。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达28218元,比一般职工高16730元;中层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9670元,比一般职工高8182元。
5、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受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两种情况,首先是不同从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与乡镇企业职工相比,收入差距为1-2倍;与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相比,相差2-5倍;与从事个体运输和建筑业的农民工相比,相差5-8倍。
6、雇主与雇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个体和私营企业数量多的地区,私营企业主与雇工
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当悬殊,而且随着雇工人数的增加,其收入差距也相应拉大。雇工规模在10-30人,雇主与雇工的收入差距在15-40倍;31-50人的差距在40-70倍;51-100人的差
距约65-130倍。另有调查表明:私有企业主拥有生产资料的增值速度惊人,全国11省26
个村私有企业的增值速度为年55.6%。全国颇具声望的49家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私有企
业,在投资经营的5年多里,资产总额增长19.4倍,平均每年增值76.4%。这一极高的增
值速度是1949年前民族资本家所难以比拟的。
二、影响分配差距的原因总结如下、政策的非预期效果影响。
2、政策附带效果的消极作用。
3、不适当政策的负面效应。
4、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
5、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
6、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
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7、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
入差距。
三、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对策:
1、科学和谐的发展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
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2、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
产力发展水平低,分配制度不尽完善,财富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3、取消不适当的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我们应高度重视建立能够促进经济
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公正原则。
4、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把投入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5、个人所得税政策方案的调整。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调节制度,利用税收政策,调节高收
入者。对不同水平的高收入群体征收赋税。以缓解收入差距扩大及其引起的社会矛盾,为经
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整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建立健全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加大保护低收入者的利益。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国家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的保证,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使相
对低收入以及一般收入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准同社会发展总体水准保持一种大体同步。共享社
会发展成果,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总之,我们必须正视
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社会公平问题要高度的关注,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进行探索,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以保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
1、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李广友:“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分析”
3、百度
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各个高校都在“立德树人”的人才目标培养下,展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思政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及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其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对理论教育的重视所造成的思政教育不平衡
自我国思政教育开展以来,思政教育在学科建设、学科理论教育及体系设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重视理论教育的建设是其发展传统,这在思政教育中也十分常见,并为其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从现阶段高校所开设的思政教育课堂来看,其主要教育方式为理论授课,即思政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虽然在思政教育开展初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对学生进行枯燥、僵化的理论教育,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与此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的社会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政理论教育,学生只能学到皮毛,并不能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造成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化,并影响其平衡发展。
(二)忽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对其不符合要求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使其行为规范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单从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来看,由于对理论教育的过于重视,从而造成其与社会实践关系的疏离。
社会是学生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其对学生的个人行为具有很大的塑造作用。而思政教育也是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引导,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忽视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既会造成理论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也会影响社会实践对其思政教育引导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从而形成较好的教育合力,就十分有必要了。
二、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与社会自身的转型,是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力量。因此,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其影响,并日渐引导着其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其必须以社会发展方向为导向,以内化学生品格为旨归,积极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一)社会实践对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教育形式,对政府及党政机关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品德修养等进行宣传培养,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手段。而从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来看,社会实践是一切行为产生的根源,因此其对一切社会行为具有导向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社会实践是引领其发展方向的主要动力,因此将社会实践引入其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会所学到的思政教育理论,并将书本理论真正地融入社会生活,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成长,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实践的引导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到正确科学的理论方法,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
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是将学生置于象牙塔中,使其可以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真正地学到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 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思政教育中, 其不适应性更为明显。因此,如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对社会有较为理性、客观的认识,从而可以结合所受到的教育,形成理性的价值观及思想体系。由此可见,在思政教育中,将学生引入社会实践,不仅不会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还会让其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通过理性判断,更好地认识社会。
(三)社会实践队个人行为的塑造作用
从目前看来,社会对人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变化性,其既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可以形成不良的影响。因此,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才对社会实践持有不信任感。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与多元化,单纯地将学生置于思政课堂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必须利用社会社会实践对个人塑造的作用,即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发挥社会实践的优势作用,规避其不利影响, 只有这样,社会实践对个人的塑造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总之,作为个人生活的大环境,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借助社会实践的作用,将其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中,从而使其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
三、提升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中的途径
(一)在思政教育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
基础的理论教育在思政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但随着其教育过程的深入,在之后的教育中,为了更好地进行理论教育,教师要适当地引入社会热点,并以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触摸社会发展脉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环境
由于目前思政教育过于重视理论建设,因此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及时更新教育体系,让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其中。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让学生在社团组织中得到社会体验,从而从侧面参与了社会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组织社会公益及社会服务活动,并积极号召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这样,在社会活动中,学生会通过服务他人,团结合作等形式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得理论教育内化为行为教育。
(三)积极营造社会教育的理念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由于教师太过于谨慎,制约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在之后的思政教育中,教师要树立社会教育的理念。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利用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解决,更好地融入所学到的思政知识;其次,给予学生更好的社会实践机会, 让学生通过思政教育为之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生活经验, 并拉近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发挥思政教育的疏导作用。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研究,对社会实践有了更好的认识。由于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其采纳、融合,使其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摸清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脉搏,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要:高校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政要场所,其对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我国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思政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漏洞,其与社会实践的脱离使得其教育价值有所下降。因此必须加强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促进社会实践与高校思政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希望可以对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摘 要:为适应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进行创新,借鉴其他高校“单列式”“混合式”等实践教学的创新,本文将从思政课教学现状、高职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入手,通过课堂教学——校园大思政——校外实训三个平台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国家倡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自2005年开始执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由“98 方案”调整为“05 方案”,新课程设置也更强调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思政课课程多、高度理论性、授课学生人数多以及经费、安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高专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性强等特点,专科教育通常要在两年时间内(第3学年为实习)完成相当于本科教育全部教学内容,这在教学中容易导致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被极大压缩,实践教学内容基本被放弃,使得思政课在教学效果和学生可接受性方面被大大降低。同时,由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体系、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使得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很难实施。
1.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强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实现了对思政课教材和理论的统一,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多、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班级多等原因,作为公共课的思政课经常安排多个班合并上课,容易出现200人左右的大课。教学班级容量过大,学生人数太多,很难开展考勤、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加之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很多只能依靠领导重视、任课教师兴趣来随意安排,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2.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欠缺
思政课是一门社会科学课程,实践教学则需要进入社会舞台去了解社会,因而实践教学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基地,比如说红色教育基地、实习基地、博物馆、社区等。现代高校教学硬件都有了一定的改善,新教学楼、新教学设备都比较齐备,课内教学条件都很完善。但因为实践基地一般在校外,与校园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这对学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
3.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无法评估
传统上,思政课基本教学方式为一本课本、一份多年的课件和教师一张嘴,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调。在考核上,一般为开卷考试或论文方式,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的简单化促使学生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这也必然映射到实践教学方面,因为实践教学难于纳入思政课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加之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就难以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考核,也无法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二、实践教学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必须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有着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人才目标,即培养技能型、应用性的“高级蓝领”,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着重于学生技能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因为是连接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因而它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1.实践教学缩短了理论到实践的运用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实践教学不仅架设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桥梁,而且也沟通了专业理论与实践运用。实践教学利用课堂、校园和现实社会舞台,让青年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去了解社会、感悟理论的指导作用、体验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听到的,我会忘记;看到的,我会记住;但只有亲身经历了,我才会真正会”,青年学生只有亲历社会实践,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观察分析社会事件,从“知其然”提升到“知其所以然”,从而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外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实践教学增强了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链接,为学生快速适应社会提供了平台。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走访调研,提高了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了学生社会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其各种潜能都被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深入社会调查需要学生团结合作、群策群力,让青年学会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实践性教学没有标准化考试内容,但要求大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形成个人体会文章,或调查报告,或调研论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促使大学生面对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3.实践教学促进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由于受年龄、家庭、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等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差异性。实践教学提供了大学生将自己与社会融合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领悟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的理念,比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通过奉献爱心、关爱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在爱心活动中也获得自我满足、社会评价。这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完善。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90后的大学生具有以往学生不一样的新特点、新需要、新心理特征,这要求教师尽快改变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育方式。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尚没有统一、标准化的教学体系,加之思政课程比较多,一时难于形成科学体系,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单列式”比较典型。所谓单列式实践教学,就是把社会实践的部分从思政课的理论课(高职高专一般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分离出来,成立一门新的“社会实践课”。新的“社会实践课”按照不同学期时政要求,安排系列主题内容,然后设计教学大纲、安排社会调查、评估学生调查结果。现在大多高校都是随机安排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随机安排社会实践内容,如参观访问、专题调查等,随意性强、效果不明显。endprint
借鉴其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益经验,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校园实践——实习锻炼三个环节来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
1.课堂多样性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现代教学模式应遵循开放式教学,发挥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学生讲课、案例情景讨论、观看影视素材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交流和认识提高的舞台。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进行调整:(1)教学内容调整。思政课在保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化教学、多位教师轮流教学,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相对窄、自主性相对差,授课教师上课前要精心安排授课计划,教学材料在广度和深度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辩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2)教学手段多样化。青年大学生伴随网络共成长,因而对音像资料更有兴趣,因此多媒体教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必不可少。(3)教学方法多样。现代学生个性强、信息量大、好奇心强,思政实践教学要结合大学生性格特点,灵活采用时事评论、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以增强教学效果。
2.校园大思政教学平台
校内大思政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展开。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大思政”的平台,即在校党委领导下,宣传、学工、教务等部门组成大思政平台,利用各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如三月的学雷锋,在校内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主题活动,优化校风、净化学风等。这主要表现在:(1)开办专题讲座。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学校知名校友、杰出青年进校园,为青年学生做专场报告会、座谈会,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青年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自励精神。(2)开展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如在校内举办校园风采展示大赛、演讲大赛、个人技艺比赛等,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个性,使学生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3)通过各类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文学社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于思考,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3.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大学生从校园的小舞台进入社会大舞台,才能使大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自我能力所在。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实习见习场所,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体验生活和适应社会。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设计教学提纲,学工、团委、就业部门联系教学基地或教学点,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带队参加,到社会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民情,了解社会生活,撰写调查报告,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A].
[2]卢诚.高校“两课”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3:126
[3]张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5):157.
【思政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思政实践读书报告12-02
思政社会实践报告题目10-15
思政实践课专题之一10-04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09-14
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及要求新10-05
思政结题总结报告12-07
课程思政总结06-08
思政教育问卷09-09
思政教育大学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