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会保障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福建省社会保障(精选8篇)

福建省社会保障 篇1

8月下旬, 福建省人社厅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和福建省医保中心组成的调研组由信息中心李念超主任带队, 对漳州长泰县社保卡发放缓慢等情况开展调研, 省医保中心康建设副主任参加了调研工作。漳州市人社局朱云龙副局长、市医保中心陈坤福主任、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洪永福副主任陪同调研。

调研座谈会分两场进行, 一场座谈会于22日下午在长泰县人社局召开, 长泰县人社局、县医保中心、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中国银行长泰支行领导和具体经办社保卡的人员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上, 参会人员就社保卡发放缓慢问题展开讨论, 深入分析了社保卡发放缓慢的原因、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分工、落实各环节责任单位和整改措施, 以确保社保卡尽快发放到位。第二场座谈会于23日上午在漳州市社保大楼五楼会议室召开, 漳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医保中心、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机关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的各主任和信息科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继续就解决社保卡发放进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同时李念超主任还介绍了今后我省金保工程二期建设的总体思路, 提出构建信息化建设的“六个平台”———社会保险统一的业务平台、全省统一的数据平台、全省统一的网上办事平台、社保卡服务平台、安全保障平台和设备交换平台, 通过平台建设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李念超主任在调研中强调,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人社部门的职责所在。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是提高保障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最终实现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途径, 相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 要从大局出发, 加强领导, 确保社会保障卡发放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康建设同志在调研中指出社会保障卡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相关各部门应协调推进, 明确任务和分工, 落实措施和责任, 想方设法尽快把社会保障卡发放到参保群众手上, 要为群众解决最为迫切、最为实际的问题。

福建省社会体育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篇2

摘要:本研究为综观研究,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个案深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预测福建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轨迹,同时通过了解民意来促进政府体育工作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协助政府探讨民众的实际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乡居民;体育意向;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71-03

据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指出:“在经济发达地区(除福建省外)社会体育开展得普遍较好,人们的健身意识强烈,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活动的参与率、频度、时间等要素均超过经济欠发达地区。”福建是中国经济一个较发达的地区,理应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然而,是什么因素阻碍着福建群众体育的发展呢?为此,我们用了四年的时间(2001-2004年)对福建省的群众体育状况进行广泛的跟踪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预测福建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轨迹,对城乡居民的体育观念和意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透视微观社区体育来纵览宏观社会体育,通过个案分析、个体价值、意向和行为的变迁来衡量社会体育变迁的程度,同时通过了解民意来促进政府体育工作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协助政府探讨民众的实际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方面,本研究样本以我院社会体育专业2000级(60人)、2001级(30人)、2002级(30人)、2003级(60人)、2004级(30人)的学生为调查员,经培训并要求每位调查员负责5户他们所在的原户籍(未进高校时的户籍)的福建正式户籍的家庭户居民与村民,以及调查员所在的原居委会或村委会。此项专题调查的备取样本共2 500份,完成2 100份(2001年300份、2002年450份、2003年600份、2004年750份),删除各年的无效问卷共计25份,实际用于统计分析样本2 075份。调查时间为每年暑假进行。

个案的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座谈会、查文献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参照对比了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指标和“1998年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成果调查指标的基础上,我们把社会体育发展环境分为3大环境领域和9方面内容交叉的完整的系统对社会体育发展状况进行测定。这3大领域是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9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1) 个人背景资料;2) 家庭及社会背景资料;3) 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估;4) 对社会体育环境的评估;5) 各类体育价值观念;6) 对政府社会体育工作之评价;7) 人们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期望;8) 对社区体育服务的具体项目提出看法;9) 对政府未来社会体育工作建议与的要求。

2调查分析

2.1经济仍是影响城乡居民参与体育的重要因素

根据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抽样样本单位,第二阶:福建是福州、南平、永安,第三阶:福建是连江、光泽。尤其从第三阶来看,这2个县是福建省经济偏中下水平的县。而分析时却将福建省经济的总体平均指标作为标准,因此,出现“福建省群众体育落后”的原因。这2个县的经济状况见表1。根据我们调查:家庭人均经济收入在1 500元人民币以上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5次以上的家庭成员约占调查数的56%,其中有70%的家庭有进行体育消费(指该家庭成员合计:50元/月以上,用于体育支出的费用的家庭,如健身俱乐部会员费、购买健身器械或参加各体育活动费用等);在1 000元~1 500元区间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78%;在600~1 000元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46%;600元以下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12%。可见: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

2.2百姓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理解及原因引起课题组关注的是“家庭人均收入在600元人民币以下,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占调查数的12%”。

福建省城乡居民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多数人对体育的参与是为了解决身体健康的问题。人们对体育在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认识,体育的健身、消遣娱乐、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精神宣泄、追求消费、生理与心理恢复等各方面价值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逐年扩展出新的含义。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也逐年增加(2001-2004年分别为38%、46%、59%、64%)。城乡居民进入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学校期间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作用为首位;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再次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周围人群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即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每年增大资金投资兴建的“社区健身路径”,不仅是解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场所的就近就地、小型多样的问题,表现了政府的爱民政策,而且给民众传达了“全民健身,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思想理念。这从城乡居民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上就足以证明(表2、表3)。百姓选择“社区健身路径”与政府投入资金比例成正比,并且逐年递增,预计未来5年,“社区健身路径”将成为城乡居民的首要选择运动项目。

2.3不同地域的人们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不同的身体活动方式八闽大地是具有陆地农业文化和海洋渔业文化的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生活方式,一是以闽南金三角、莆田、福州、闽东部分县(市)的沿海区域。长期以海为生的环境中,强调个性的张扬,注重身体形态与功能的提高,以及体能的付出,所以,对现代体育的健身方式容易接受和融入。二是以闽北、闽西等为主的山区农业生活方式。这一区域的人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此外主要的疾病多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所以主张动静结合,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不注重体育活动的强度和运动负荷,不强调运动的竞技性。由于这两地域人们传统文化心理状态等的不同,因此对身体活动的内容选择也不同。(表2、表3)从项目选择看,正常地反映了地处沿海、山区的特点,也表明了这些项目的普及和群众的喜爱程度。

2.4对政府当年的社会体育工作评价在“您对本地政府这一年来群众体育工作的基本评价。”(表4)的评价中,城乡居民认为“尽了很大努力”(由2001年的7.2%至2004年的9.5%)和“尽了努力”(10.6%~18.4%),而认为“尽力不够”(30.4%~24.2%)和“很不尽力”(31.1%~21.6%)。后者的每年人数逐渐减少,前者逐渐增多。说明当地政府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发展观。4年来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的群众体育工作仍表示不满。如“一年来,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是否开展过‘全民健身计划宣传工作”的数据统计显示:有11个县在3年里没有宣传、有26个县在2年里没有宣传、有38个县在1年里没有宣传;“当地政府是否组织培训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统计显示:有42个县尚未组织过。“在您居住处的1000米范围内是否有健身场所”的统计显示:42%的家庭住户回答没有,58%的回答有,其中学校性质的占74.6%、私人营利性的占3.2%、社区公用性的占9.8%、县(市)公用性的占12.4%。说明缺乏城乡居民健身场所和设施。这些诸问题是引起群众对当地政府社会体育工作的不满因素。

由于人们的全民健身意识谈漠,在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的具体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一度陷入可抓与可不抓的境地。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类人群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各种晨晚练活动站未完全健全,还未形成网络化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现在经费困难和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问题是制约社区组织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民众普遍反映:这种状况最主要是城市规划不配套和规划不落实及监督实施无力造成的。例如,城乡居民居住小区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问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市县区体育场馆向民众开放的问题,以及有偿开放的高收费问题等,仍需当地政府加大实施力度,给予解决。

2.5百姓对政府的社会体育工作关心不足在问及“您了解政府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吗?”,民众表示“不知道”分别为:65%(2001年)、57%(2002年)、51%(2003年)、47%(2004年)。在“知道”和“懂得一些”的民众中,城市地区的比例较高,为93.7%,而农村地区偏低,为23.6%,说明:民众对政府的社会体育工作关心支持是不足的,也显示城乡居民在健身意识上还具有显著差别。自1995年始,经过10年的全民健身工程的不断推广落实,百姓对全民健身的了解开始逐年增加,但百姓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是不足的。此外,从“全民健身工程的器材设施”的维护管理来看,在调查的211个器材设施点中,近65%配置点的器材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被偷盗。使原本就不足的健身设施,更是雪上加霜。通过体育彩票获得的公益金,由英派斯公司设计与制造的一套“健身路径”器材,坚固耐用和实用,倍受大多数人的喜爱。然而有一些人却不珍惜使用,对器材采取野蛮行为,甚至被一些不法之徒偷盗了。为了大家和自身的健康,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去自觉的爱护和维护“健身路径”器材。

2.6百姓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真正标志此问题是2003年的问卷调查增设的。问卷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真正标志,主要表现在4方面:1) 农村体育要有人抓;2) 体育活动也要“下乡”;3) 村村应有体育活动设施;4) 农村也有体育健身热。为什么当前农村居民表现出这4方面的欲求?其原因是:新一代农村青年认识到农村逐渐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满足老一辈“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然而,农村体育在乡镇一级中的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已调查的132个乡镇中,91%的乡镇至今没有乡镇体育组织,没有专、兼职的体育人员,96%的村没有体育设施(不包括村一级学校),尽管村一级的小学有较简陋的体育场地设施,但多数是不对村民开放的,致使农村体育在广大的农村难以发展。

城市居民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主要表现在5方面:1) 居民居住小区应有体育场地设施;2) 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完善;3) 居委会有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4) 社区中每年应组织不少于3次的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5) 健身科普知识与方法要广泛宣传。

2.7对政府未来社会体育工作的建议与要求城乡居民把“重视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指导问题”作为当前和未来最关心的体育事情,并希望政府办好的实事。

百姓的建议:“在乡镇、居委会一级应设置专职的体育干部,要重视自发性的民间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政府要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社会体育骨干培训,在招聘使用村、居委会一级工作人员时,应把本辖区的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作为一项竞聘和考核鉴定的条件。”“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有关居民居住小区的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的政策法规,保障居民能有切近的健身场所。”“多报道和介绍相关的、先进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方式和方法,组织体育‘下乡,为农民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体育科普知识太少了,应多报道和宣传。”“政府可通过招标的方式,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社会体育组织中,来协助政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比如,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和各种健身技能学习班等,并根据其实效业绩来确定补给的经费。”“政府应出台有关保护和管理经营‘健身路径(体育彩票资助的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要忽略残疾人的健身权,他们的身心健康更需要得到体育组织的扶持和帮助。”“注重社区的作用,将社区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枢纽,并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关心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使学校体育能在社区中继续延伸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社会体育发展的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是影响以场地设施、团体组织、人的观念因素为特征的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反之,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图1)。

2) 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发展观。社会体育的发展同经济建设、生活质量、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等,一样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素质提高。

3)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

4) 城乡居民进入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学校期间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作用为首位;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再次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周围人群的影响。预计未来5年,“社区健身路径”将成为城乡居民的首要选择运动项目。

5) 不同地域的人们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不同的身体活动方式。

6) 发展社区体育是当前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最重要方式,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 新闻媒体作为引导人们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体育的完善起着“催化剂”作用,是影响社区成员进行体育锻炼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建议

1) 社会体育的发展应以居民的愿望为根据制定首要的工作任务;全面的社会体育发展则需要建立多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各个方面的协调行动;在推行社会体育发展之初,改变居民的态度与改善物质环境同等重要,要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事务,提高地方体育行政效能;选拔、鼓励和训练有志于从事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地方领导人才,是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主要工作;社会体育的发展特别要要重视妇女和青少年儿童的参与,扩大参与基础,求得社会体育的长期发展。2) 引导并大力发展民间体育团体组织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的问题。3) 提供大量有关发展社会体育的热点、焦点问题的信息资源,以加大新闻媒体对社会体育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促进社会成员对体育态度与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改变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福建省社会保障 篇3

关于福建省执行养老保险“前补后延”政策有关情况的函

闽劳社函〔2007〕317号

(2007年7月24日)

劳动保障部养老保险司:

我省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和延长缴费时间等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我省在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对养老保险费的补缴问题分别不同的情况制定了若干的养老保险费补缴政策规定,由于“后延”问题涉及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且影响面很大,福建省至今还没有制定“后延”的政策。

二、补缴的规定主要有以下情况:

1、与国发[1978]104号规定的退休制度相衔接的补缴规定

对于1998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对其中于1997年底之前参加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缴费年限满10年又达不到15年的人员,允许其按办理退休时当地上一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补足15年后,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闽政办[1999]62号第一条)。

主要考虑国发[1978]104号规定的符合退休的最低工作年限为10年,执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后,退休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提高到15年,对于1998年执行新的规定之前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允许其予以补足15年的缴费后办理退休,这样可以更平稳地实现新老规定的衔接。

2、与确认视同缴费年限相衔接的补缴规定

我省规定:原国有企业的固定工,1988年底前按国家规定可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工作年限,可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其他企业职工的工作年限按规定补缴养老保险费后可以计算为缴费年限。补缴工作在1999年12月31日终止。(闽政办[1998]95号)

3、办理新参保相配套的补缴规定

由于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是一个逐步扩展的过程,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纳入养老保险有先有后,对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其不可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的工作年限,允许其在新参加养老保险时予以办理补缴养老保险费后,确认为缴费年限(闽劳社[2002]文252号)。补缴的基数标准按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闽政办[2001]231号)

4、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的补缴规定

新登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其参保前已经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营业的时间可以补缴养老保险费,补交养老保险费后,予以计算缴费年限(闽政办[2001]231号)。补缴的基数标准同第三条。

5、特殊群体的补缴规定

2000年国营农垦农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时的补缴规定。两种类型:农垦农场纳入统筹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由所在地市按照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的50%,按18%的比例,一次性补缴10年养老保险费;在职职工2000年参加养老保险时至1989年实行全省统筹后的工作年限,按所在地上职工的平均缴费工资的50%为补缴基

数,按18%的比例一次性补缴。(闽政[2000]文193号)。

三、处理“前补后延”的意见和建议

福建省对办理养老保险费的补缴问题做出了比较严格和具体的规定,除了对1997年底实施《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以前参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达到10年、不足15年的人员外,补缴养老保险费都必须符合有关的规定,必须有符合规定的工作年限,才可以办理补缴。由于对补缴养老保险费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也很容易与在缴费过程中出现的中断欠费的补缴相区别。

补缴养老保险费的问题,在考虑原来的退休制度与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妥善解决好新老制度平稳过渡的同时,制定的补缴政策规定,一方面要有利于促进企业职工在劳动年龄内及时参加养老保险,及时履行缴费义务,维护全体参保人员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正常劳动年龄时不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不及时履行缴费义务,到了高龄接近退休年龄或超过退休年龄后采取补缴的办法进入养老保险统筹享受养老保险行待遇,要防止这种不利于全体参保人员共同利益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避免“前补”现象的出现,“前补”的办法还会对其他及时参保缴费的参保人员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应当是“前补后延”做法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再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突出,对于达到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仍达不到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应当考虑采取适当弹性“后延”的办法,允许参保人员选择继续缴费,增加缴费年限,后延的最高年龄可以考虑为65岁左右,在65岁的界限内补足至符合规定的缴费年限的相应年龄时再办理退休。这与目前一些国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趋势也相一致,后延也可以达到推迟支付养老金的效果,与人口老化的趋势相一致。在考虑“后延”问题时,应一并将女性参保人员的退休年龄由目前的50周岁、55周岁两条界限合并为55周岁一条界限,以利于减少矛盾,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以上内容涉及的相应文件,可以在网上直接查阅。

以上情况和建议,供参考

福建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 篇4

发文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 文

号:闽政[2003]13号 发布日期:2003-7-18 执行日期:2003-7-18

一、为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和《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提前生育、多生育、婚外生育或者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应当依照《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

三、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

当事人所在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配合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财政、物价、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对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五、社会抚养费征收的标准,城镇居民以统计部门公布的作出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所在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农村居民以统计部门公布的作出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所在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个人实际收入高于统计部门公布的收入水平的,可以以个人实际收入为基数。

六、违法生育双胞胎或者多胞胎的,在确定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时,以生育一个子女计

算。

当事人在一地已经被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被征收社会抚

养费。

多个地方对社会抚养费依法具有管辖权的,一地在对当事人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的同时,应当书面告知其他各方。

对征收社会抚养费管辖权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依法提交其共同上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七、委托行使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权的,应办理书面委托手续,并加盖委托机关的印章,同时载明下列事项:

㈠委托机关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㈡被委托机关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㈢委托的事项、权限、期限。

委托书有委托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填写。委托机关应对被委托的行政执法

活动进行监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必须以委托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名义作出决定,不得再委托第三人作出征收决定,也不得超越委托权限。

八、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作出征收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征收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

述和申辩的权利。

九、作出征收决定,应当依法制作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

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应当在作出征收决定之日起七日内送达当事人,自送达之日起生

效。

十、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

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征收决定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有关部

门的书面证明材料。

征收单位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分期缴纳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十一、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社会抚养费的缴纳方式:

㈠责令当事人到受委托的金融机构缴纳;

㈡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代收代缴;

㈢由所在单位代收代缴。

十二、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与有关金融机构签定协议,委托其收缴社会

抚养费。

受委托的金融机构或者代收代缴单位收到当事人缴纳的社会抚养费后,应当场向当事人出具由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社会抚养费收据。

依法承担代收代缴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应当自收到社会抚养费之日起三日内,将社会抚养费缴入受委托的金融机构。

十三、受委托的金融机构应当将收取社会抚养费的情况向作出征收决定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相关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每月书面通报一次。

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在必要时,可以向金融机构了解社会抚养费的收取情况,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十四、社会抚养费及滞纳金应当全部上缴国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代收代缴单位的征收管理费为社会抚养费总额的5%,由财政部门核拨。

十五、有关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情况。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实际收入由所在单位提供,无固定职业人员的实际收入由所在村(居)民委员会提供,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主等人员的收入由税务部门提供。

十六、违反本办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㈠不按规定的标准征收;

㈡不依法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社会抚养费收据;

㈢不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㈣截留、挪用、贪污、私分社会抚养费。

十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福建省社会保障 篇5

议 书

(仅供各地参考)

甲方: 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乙方(监护人): 身份证号: 丙方(孤儿): 身份证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 财政部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民发〔2010〕161号)精神,做好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的监督指导工作,经协商,甲乙双方就丙方基本生活费的监护使用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负责按期发放丙方基本生活费。

二、乙方为丙方法定监护人,应按有关文件规定及时领取丙方基本生活费。

三、乙方负责将丙方基本生活费落实到丙方日常生活中,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丙方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保障丙方物质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促进丙方健康发育成长。

四、乙方应依法履行相应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乙方必须坚持养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证丙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教育丙方遵守公德,遵纪守法,自强自立,引导丙方身心健康发展。在丙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乙方代理丙方进行诉讼。乙方不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甲方定期走访看望丙方,对丙方基本生活费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督,维护丙方合法权益。如发现乙方对丙方基本生活费有挪用、侵占等不当使用情况的,有权追究乙方的违约责任,并依法诉请变更监护人,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乙方如有变更,应重新签订该协议。

七、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丙方成年后自动解除。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签章)



福建省社会保障 篇6

福建省社保局在人事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是:紧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社保经办管理中心工作, 突出念好“稳、严、精、实、效”五字经, 着眼“五个着力点”, 着力打造一支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工作上形成合力、在制度上形成统一、在文化上形成风格的社保经办机构干部职工队伍。

一、突出一个“稳”字, 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为妥善解决社保事业飞速发展中省定编制严重不足、地方自行增加编制和临时人员长期顶岗等历史遗留问题, 2007年, 在福建省领导的关心、重视下, 福建省编委联合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全省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经费管理问题的通知》, 重申了省、市、县三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人员、工作经费统一纳入省级财政核拨, 并对原各地自行下达的地方编制以及省局下达的临时人员控制数予以核定确认, 重新核定全系统编制为929名。同时对全省各级社保机构进人的标准和人员结构进行了规范。这次编制的重新核定, 尽管只是对原有编制进行清理、认定, 但实质上相当于在1989年下达编制623名的基础上确认追加了306名省级编制, 这在当前严格控制、压缩事业编制的大环境下, 尤其不易。这次重新定编, 不仅一次性妥善解决了人事编制的历史遗留问题, 而且对促进全系统骨干人员队伍的稳定及机构、事业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固本护基作用。

二、突出一个“严”字, 着力优化机构人员结构。

福建是较早实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省份, 省、市、县三级机构编制、经费均由省里统一核定安排, 除人事仍为块块管理外, 在业务、经费等方面实行的是条条管理。由于管理体制的条、块并存, 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地方机构编制及人员的管理失控, 存在进人随意、标准不高等问题, 进而影响经办队伍素质的有效提升。为了严把进人关, 福建省社保局以福建省人社厅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会劳动保险系统人员工作的通知》, 明确新进人员资格条件, 建立补充工作人员计划报备制度, 严格把握进人标准, 逐步调整和优化系统人员结构。同时不断规范各地进人报批制度, 逐步理顺用人机制, 福建省尤其重视信息技术等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目前全省计算机人员达到76人。经过近三年的努力, 福建省在经办队伍建设方面成效初显, 相关举措得到了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保机构的理解、支持和欢迎。目前, 各级经办机构新进人员全部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以往那种“急需人才进不来, 非必配之人随意塞”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再过若干年, 福建省社保经办队伍人员结构必将得到根本性的优化。

三、突出一个“精”字, 着力提升经办机构人员素质。

在严把新进人员入口关的同时, 福建省高度重视现有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 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人员培训上下功夫。紧抓个人账户按月分解和金保工程养老保险子系统上线的有利时机, 举办了15期共有800余人次参加的培训班, 选派业务骨干参加部社保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学习教育, 形成了省、市两级为主参加部中心培训, 市、县两级由省级集中、系统培训的体制机制, 为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在行风建设上下功夫。以创建全国、全省优质服务窗口和省、市、县级文明单位为载体, 切实将“我把群众当亲人、我用微笑来服务”行业口号转化为为参保单位、参保人员服务的自觉行动, 不断转变政风行风, 着力提升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三是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全省各级经办机构能认认真真抓好规定动作, 扎扎实实开展自选动作, 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到实处, 把学习、调研、大讨论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动力。四是在形成社保文化上下功夫。以开展迎国庆、度重阳等重大节庆假日退管服务活动为载体, 突出融入“忠诚、实干、创新、两手抓”社保文化, 大力倡导“社保情、和谐美”社保精神, 不断增强干部队伍作为“社保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突出一个“实”字, 着力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福建省社保局自2000年开始, 积极探索业务经办管理工作和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2008年1月, 福建省社保局在搭建社保业务网络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全省集中管理的基础上, 同步推进系统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组织开发了“福建社保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起项目较为完备的人员数据库。同时, 还结合部社保中心部署的机构调查工作, 设立专人专岗负责全省人员摸底工作及人员实时变动登记工作, 建立了较完备的人员情况调查机制, 不仅做到每年部社保中心布置的调查工作准确无误, 而且形成了全系统工作人员动态“实名制”管理。全省人员信息系统建立后, 凡是增加人员, 县级以上各级社保机构均要事先向省局申报, 并严格做到经费与人员挂钩, 人员与工作岗位挂钩, 各地上报人员情况与实际在岗人员姓名做到完全吻合, 避免了“吃空饷、见钱不见人”的现象, 达到了“实”的管理。

五、突出一个“效”字, 着力提升经办机构整体执行力。

福建省安全科技亟待加强 篇7

一、福建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的现状

(一)安全科研机构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福建省仅有一家专门从事安全生产科学研究的机构:福建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原各经贸委行业办属下的研究部门如煤炭设计院、冶金设计院、轻工设计院等,均是本行业的设计研究机构,安全生产科学研究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这些科研机构多数转制或消失。省安监局成立后,也并没有真正全方位地整合全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

由于《安全生产法》对安全评价的要求,近年来,我省陆续成立多家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但这此机构只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评价,不负有科研的职能,因此也不算是专门的安全生产科研机构。

这种现象造成了我省安全科研滞后于安全生产其它工作,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要求。

(二)安全科技人才的培养现状

安全科技后备力量的培养主要源自高等教育。在我国安全科学的地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得到确立,基本的标志就是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获得一级学科地位。但发展安全科学学科体系还任重道远。目前我省高等院校中,设立“安全工程”本科以上专业的只有福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而且是近几年才开始招生的,每年招收的人数也不多。独立的煤矿专业也逐渐取消,其他学校中所设立的专业涉及的也只是具体的行业技术,没有专门的安全工程类专业。这种状况无法满足我省众多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科技人才的需求。

同时,安全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实践脱节,受教育者参与实际的安全生产活动的机会太少,不能感受安全生产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技巧。教材也没有取之于活生生的安全实践中(如近年的典型事故案例和官方工作部署等)。教员也缺乏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或政府部门安全监督管理官员。

(三)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及投入现状

由于安全科学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的体系理论还不够完善。在近年政府科研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财政对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和基础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安全科学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课题立项数目和成果都相当少,这不利于安全科学技术的长远和整体发展。

这几年,我省安全科研项目是少之又少,获得科技进步奖的更是没空白。近年来,我省虽然涌现了一些安全科技成果,但安全科研项目是零敲碎打的,企业自定项目自寻科研单位,且科研单位多来自科研较发达的外省,我省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安全科研成果也没能转换成切实的生产力。

在安全科学管理方面也缺乏研究,没有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近年来,长期的安全管理科研投入不足,造成了安全管理理论滞后,安全管理办法、手段和体系落后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看,最突出的问题是技术基础工作较差,如安全技术标准数量少、指标落后,安全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远远落后国外水平。

二、开展安全生产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改变目前落后的安全生产方式

开展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集中力量对当前安全生产技术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攻关,改变落后的安全生产方式,技术创新,从而避免重大事故隐患的出现,进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二)企业安全管理手段得到完善

安全科研的发展将促进知识经济与安全生产的一体化,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依靠不断的安全科技创新和减少事故率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负面影响,从而赢得市场。知识经济强调企业要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管理手段的创新化,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化。

(三)提高安监部门的工作效率

安全生产科学研究促进安全科技的进步,对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来说主要体现在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上,即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重大事故隐患的远程监控和应急救援,创新监管手段和监管模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丰富安全文化的内容

安全科学的理论逐渐为广大群众所认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安全的需求又有了新的概念和标准。过去那种要钱不要命的苦干、蛮干现象减少了,追求安全、舒适、科学、高效的工作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主要内容。而发展安全生产科学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生产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安全的社会。它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直接影响人在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领域安全与健康甚至舒适的科学。因此,安全科学研究的进步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容。

(五)促进安全经济的发展

安全经济指的是人类的安全生产活动以最佳的方式与人的劳动、生活、生存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最好的综合效益。安全经济的基础科学层次是安全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根基。只有充分采用科学技术研究和经济学现有的理论、方法,安全经济学的发展才有了基木的支柱和依靠。

三、如何开展现阶段的安全生产科研工作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安全生产科研开发、监管监察和支撑体系建设。实施重大危险源普查和监测监控,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搞好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为现阶段的安全生产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安全生产科研基地

安全生产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基地建设方面。以目前的安全科学研究院所(福建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大学为基础,建立或加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研究部门,以开展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城市公共安全研究,各专业事故防治研究,事故分析、处理等工作,设立劳动保护用品检测中心,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检测检验中心等。

通过建立安全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瞄准国民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各项工作,以期

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研究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逐步形成我省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科研构架,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

(二)建立安全人才培养基地

安全生产人才是最可贵的安全生产资源,安全生产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安全生产科研的发展和未来。应该加强安全生产人才的培养,制定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安全生产人才培训的目标、方法和任务,研究安全工程各教材大纲和要求,组织编写安全工程专业教材。

此外,我省各级安监机构成立以来,对职业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缺乏力度,由于工作环境、职业性生产材料、设备或由生产过程中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给劳动者带来的危害,伤亡程度,或慢性致病致残、致死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因此,还要培养有一批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方面的人才。

(三)开展安全科技攻关

包括重大危险源指标体系、监测与监控网络化技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装备等安全生产重大技术研究开发,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素、程序与方法研究等等。

通过开展安全科技攻关提高风险分析和评估技术;提高安全检测、危险源监测的水平;提高风险控制和灾害事故防治技术;提高应急救援技术能力和水平;提高安全信息管理技术水平。

(四)安全生产科研必须与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结合

改革开放给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在有些企业中,有不少是劳动条件较差、作业条件恶劣、不安全、不卫生的,落后、残缺或应淘汰的设备过多。大量的工业毒物如电镀、石棉、苯、汞等都涌入乡镇,把职业危害转嫁给乡镇工业。当前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急需解决实际的安全、卫生工程技术,改变乡镇企业的不安全、不卫生状态。安全工程技术、职业卫生工程技术要为减少乡镇企业及第三产业的伤亡事故解决难题,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科的理论。

(五)研究现代安全管理的新理论、新模式

当前要彻底地改变厂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最有潜力、效益,最明确的办法就是依靠安全管理科学。因为人的不安全素质和物的不安全因素(状态),只有靠安全管理来调节人的行为和特定的运动及状态,使之保持和谐并进,达到规定的安全卫生的要求。探讨各种安全管理的新模式,总结上升为新理论,并加以介绍和推广,自然也发展了安全管理工程学科。抓安全管理研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向安全管理求效益,这是当前最现实、最能动的好办法。

(六)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

安全科技的投入水平一方面是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管理者意识的表现。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作为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导的事业,政府应加大投入水平,建立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多元化安全科学投入机制。

(七)形成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机制和政策环境

着力强调安全事务的社会公益性质,争取对发展安全生产事业及安全科学技术的优惠政策。政府要在政策上对安全科学大力支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来促进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促进新型科技队伍的建设,吸纳国内乃至国际最优秀、最先进的技术力量参与我省的安全科学技术发展,造就高水平的技术保障。

要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优势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对安全科研成果评审要有适当的倾斜。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发展,对安全生产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我省安全生产工作而言,既带来机遇,又而临严峻挑战。

福建省社会保障 篇8

(试行)

为全力构建便捷通达、畅安舒美、文明和谐的高速公路,打造服务窗口品牌,确保车道安全畅通,有效预防、及时应对节假日、事故分流等高峰期车流,特制定本标准。

一、指导原则

(一)预见性。各路段公司应全面梳理所属各收费站的车流高峰敏感时段,各收费站要不断跟踪分析本站车流高峰的分布时间,根据车流情况提前启动准备工作,预见性地采取处置措施。

(二)联动性。在车流高峰期,各路段公司应与交警部门、相邻路段及省公司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各收费站、路政大队、监控分中心、信息分中心等部门应加强协调,突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以形成合力。

(三)时效性。各路段公司、收费站应根据本标准并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畅通保障办法,细化准备工作,提高处置效率,确保车道畅通。

二、准备工作标准

(一)各路段公司、收费站要结合车流高峰的分布时间,合理调配、安排人员,确保车流高峰期能开足所有收费车道并备有应急人员。

(二)各收费站应配合监控部门检修相关收费设施,备好相关征费用品(便携式收费设备、票证、通行卡、零钞、反光锥等),在可预见的车流高峰到来前,安装好便携收费设备、入口刷好IC通行卡或盖好纸质卡时间、工号章,确保满足车流高峰期的需要。

(三)各路政大队、监控分中心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全力配合各收费站做好车道保畅通工作,备好相关设施,随时待命,确保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四)各路段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应靠前指挥,在可预见的车流高峰敏感时段应提前到各收费站指挥畅通保障工作,对突发车流高峰应根据实际及时前往,确保处置标准的有效落实。

三、现场处置标准

(一)当配有固定收费设备的车道已全部开启,各车道等待缴

1费的车辆均达到5部以上时:

1、稽查人员到现场维持收费秩序,所干管人员、值班领导到现场支援;

2、立即启用便携式收费设备,入口可发放预先刷好的IC通行卡或纸质卡,出口可采取客货分道方式通行;

3、根据车道实际决定是否通过出入口变换增加收费车道;

4、立即将车流信息上报信息分中心,信息分中心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上报省信息中心,通过情报板和广播媒体发布有关信息,引导车辆分流;

5、通知监控技术人员到现场,及时处理各类设备故障。

(二)当所有车道(含便携车道)已全部开启,各车道等待缴费的车辆均达到10部以上时,在5部处置标准基础上:

1、报告路段公司,通知路政部门和相邻收费站启动应急预案,做好间歇性强制分流准备;

2、及时上报车流信息,省信息中心通过情报板和广播媒体发布准备间歇性强制分流信息;

3、加强现场管控,及时调整客货车道,优先保证客车通行,出口对误入无称重设备车道的货车采取降级方式收费;

4、根据实际决定是否通过停用电子收费车道增加收费车道;

5、对前一区间入口的缴费车辆,可采用收取通行卡、使用定额票收费的方式缴费通行。

(三)当所有车道(含便携车道)已全部开启,各车道等待缴费的车辆均达到15部以上时,在10部处置标准基础上:

1、通知路政人员封闭出口匝道(或相邻互通主线),开始间歇性强制分流;

2、将开始间歇性强制分流信息通知相邻所站,及时相互通报车流信息,相邻所站应开启所有收费车道;

3、及时上报车流信息,省信息中心通过情报板和广播媒体发布间歇性强制分流信息;

4、当各车道等待缴费的车辆回落到5部时,通知路政人员解除间歇性分流;

5、当各车道等待缴费的车辆又达到15部以上时,重新开始强制分流,循环操作。

(四)当采取以上措施仍无法有效缓解拥堵时:

1、由现场的公司领导、相关部门人员或所领导报告路段公司主要领导,对因事故分流引发的高峰车流应根据《福建省高速公路收费站车道拥堵应急处置预案》(闽高管[2008]13号)立即进行二级分流;

2、除事故分流外,等待缴费的车辆堵到主线或特殊情况下各车道等待缴费的车辆均达到15部以上时,各路段公司主要领导可根据实际决定间歇性免费放行车辆(省际主线所除外);

3、采取间歇性免费放行时,应回收车户所持IC通行卡,并及时报备省公司,同时应保留相关录像资料以备核查。

四、附则

(一)在车流高峰期,各收费站应灵活处理各类特殊业务,采取对收费争议就低处理,对“绿色通道”车辆简化核验手续,对违章车辆事后追缴,对分流至相邻收费站出口收费有争议的车辆(增加了收费额),按其入口站前一站入口收费等办法,减少缴费争议。

(二)在车流高峰期遇有车队保障任务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车流情况;如车队即将到达,专用车道仍无法畅通,应先放行专用车道车辆,确保车队优先快速通行。

(三)当车流回落,各车道等待缴费的车辆稳定在5部以下时,应及时将车流信息上报信息分中心,信息分中心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上报省信息中心,解除情报板车流提示信息并通知相关媒体。

(四)畅通保障涉及跨路段的,省公司有关部门和相关路段公司应主动积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上一篇:财务安全信息下一篇:开放大学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