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9篇)
2005年很快就过去了,根据党委的要求和部署,我连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扶贫攻坚工作计划,以“党员的先进新教育”为契机,以培养典型专业示范户为突破口,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经过一年来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结合我连扶贫攻坚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组织机构健全,制度措施完善。年初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措施,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带一,所有的贫困户都有党员帮扶,形成了良好的扶贫格局。
二、加强宣传教育,治穷先从治愈开始
制定连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促进我连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1、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职工。
2、加强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组织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及时疏导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我连的社会稳定,为职工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6、对群众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科技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教育干部群众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远、以及要我发展与我要发展的关系。
三、开发扶贫项目,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根据兵团“1+3”文件精神,结合连队现有自然地理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种养殖业,拓宽致富渠道,变输血为造血,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解决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问题。
1、清挖沟渠:协调一监区与我连的关系,协调劳力挖渠排碱,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土地增产、职工增收,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2、立足于产业帮扶,支持有实力的大户,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和种殖业。以现有专业户为基础,号召群众养牛、养羊、养牛、养鸡、养猪、种蘑菇以及大棚种植项目,向他们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培养典型专业示范户。
四、重视对特困户的帮扶及临时性的帮扶相结合:
随时看到和了解到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给与适当的帮扶,以帮他们度过难关,一年来为尽快使贫困户脱贫,除争取贴息贷款、贫困母亲救助等9万元外,加大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今年我连为7个低保户提供互助金12万元,今年受临时救助人员45人次,调整产量指标35人次,组织劳力给贫困户除草、补种、覆土、共计350余人次。各个时期发放救灾、救济粮、款折合人民币近5千余元,扶贫帮困捐款达到2100余元。
一、工程进展情况
(一) 规划到村到户初步完成。
依托贫困嘎查村和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建设,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 由苏木镇主导, 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和嘎查村两委班子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六项任务和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有针对性制定嘎查村脱贫规划, 围绕增收产业、危房改造、劳动力素质提高三个重点, 有针对性的制定到户脱贫规划。目前, 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脱贫规划初步制定, 正在进行逐级审定。
(二) 项目到村到户陆续开展。
围绕贫困嘎查村, 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和到村到户脱贫规划为引导, 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支撑, 以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为补充, 统筹整合各项涉农涉牧资金, 本着“政府主导、部门参与,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总体原则, 有针对性地落实六项任务、三个重点和“十个全覆盖”工程, 确保扶贫项目和扶持措施到村到户。现已在13个重点嘎查村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 每个嘎查村安排1-6个大项目。目前, 除少部分项目建成使用外, 大部分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建设资金正在逐步落实。金融扶贫金穗富农贷稳步推进, 全旗审批发放26个嘎查1515户5800万元, 扶持贫困户657户2532万元, 其中14个“三到村三到户”重点嘎查村审批发放927户3516万元, 扶持贫困户467户1726万元。
(三) 干部到村到户全面落实。
全旗29个“三到村三到户”重点嘎查村全部安排了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 队长从22个盟直帮扶单位和7个旗区帮扶单位中选调, 由盟、旗组织部派驻挂任嘎查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 或一肩双挑。这些挂职干部下去后, 首先配合嘎查村两委班子在人均纯收入排序、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建档立卡上做了大量工作, 随后在协助填填制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登记表和扶贫手册, 以及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实施方案。
组织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和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专题会议, 审议印发《“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 安排落实了驻村工作队, 明确了工作队职责和考核办法, 为干部跟着项目走, 推进扶贫攻坚重心下沉注入强劲动力。
(二) 加强宣传引导, 强化政策导向。
实施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程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为确保该工程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旗里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联系帮扶苏木镇和嘎查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以及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等各种形式, 对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程进行了广泛宣传。
(三) 调整帮扶单位, 强化结对帮扶。
抓住省级领导帮扶贫困旗县的有利机遇, 强化13个盟级领导联系帮扶苏木镇、34个旗级领导联系帮扶嘎查村、203个盟旗 (区) 直单位结对帮扶嘎查村工作机制, 使全旗139个嘎查村均得到有效帮扶, 同时调整优化“三到村三到户”贫困嘎查帮扶单位, 使之结成强有力的扶贫帮困对子, 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种资源推动扶贫开发。
(四) 严格考核机制, 提升工作效率。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工作驻嘎查村干部选派管理办法》, 旗委组织部、旗直机关工委和旗扶贫办将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纳入平时考核和日常监控范围, 目前正在联合制订驻村工作队考核管理实施细则, 把结对扶贫、干部驻村、规划编制、项目引进、资金落实、扶贫成效等作为考核重点, 对帮扶单位、苏木镇和驻村干部进行绩效考评, 考评结果与干部政绩挂钩。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 宣传发动不够到位。
个别嘎查村由于宣传发动不够深入, 导致农牧民对“三到村三到户”工程了解不深, 配合度和主动性不够高, 部分农牧民固守“等、靠、要”思想, 对实行精准扶贫存有抵触心理。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宣传, 让贫困农牧民更深的理解这项惠民政策, 自觉克服消极情绪, 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
(二) 蹲点服务不够到位。
个别驻村工作队没有处理好单位业务和驻村工作之间的矛盾, 未能沉下心开展驻村工作, 加之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 致使驻村工作推进差强人意。需要苏木镇、嘎查村和结对帮扶单位加强沟通, 切实采取措施解决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让他们扑下身子、塌下心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三) 规划编制不够到位。
虽然重点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初步制定, 但普遍不够完善, 部分项目尚未纳入“十个全覆盖”工作盘子, 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需要到村到户脱贫规划按规定程序形成后, 抓紧与相关部门联系对接确立, 并逐级上报审核审定, 确保规划项目能够落地生根, 真正发挥应有效益。
(四) 结对帮扶不够到位。
部分帮扶单位因缺少人手和必要经费, 对结对帮扶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被动应付, 存在畏难情绪。需要加强平时考核、日常监控和督查力度, 推动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责任人, 发挥部门优势, 强化对口帮扶, 并引导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 完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
(五) 项目落实不够到位。
“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缓慢。目前, 除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活动室配套建设等项目外, 其他项目因履行程序、上级资金未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大等原因至今未开工。需要抓紧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 争取工程项目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
四、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 以精准识别为重点, 落实好到村到户脱贫规划。
在完成贫困户、贫困嘎查村的精准识别并公示公告无异议后, 如实填写“三表一册”, 精准建档立卡, 确保信息联网, 以此为基础由各苏木镇指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完善贫困嘎查和贫困户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贫困嘎查脱贫规划由嘎查两委班子、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制定, 贫困户脱贫规划由贫困户和帮扶责任人共同制定, 抓好项目的确定与实施, 做到“一村一策, 一户一法”、有的放矢。
(二) 以增收减贫为目标, 全力抓好专项扶贫。
一是围绕“五通、五有、一产业”, 组织实施好六项任务、三个重点和“十个全覆盖工程”。二是围绕“减少农牧民, 富裕农牧民”, 组织实施好易地扶贫和转移致富, 推动城乡一体化化发展。三是围绕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发挥好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四是继续扩大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实施范围, 努力提高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能力。
(三) 以结对帮扶为动力, 完善社会扶贫机制。
构建自治区、盟、旗、苏木镇四级联动扶贫机制,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强化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结对帮扶工作力度, 落实帮扶单位领导责任、驻村工作队蹲点指导责任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 推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机制, 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胸中有蓝图。
(四) 以深化行业扶贫为主线, 稳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扶贫攻坚资金整合方案》, 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 统筹整合各类涉农涉牧经济社会发展资金, 集中投入配套建设, 完善贫困嘎查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做到重点贫困嘎查村一年有变化、两年出实效、三年大变样, 推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向农村牧区拓展延伸,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 以提升嘎查村两委班子能力为抓手, 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职能。
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自去年启动实施以来,被帮扶的257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500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达2.92万元。贫困户收入稳定提高,全省被帮扶的20.9万户贫困户总收入增加2.39亿元,平均每户增收1143元、每人增收264元。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4496公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10676公里,贫困村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污水处理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扶贫工作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市、县和部门思想上仍然不够重视,工作推进力度较弱。二是资金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方甚至发生村干部巧立名目挪用以至贪污扶贫资金的问题。三是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村小额贷款推进难度较大。四是集体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部分贫困地区人多地少问题突出,集体经济发展种养业缺乏必要的土地资源,也缺乏必要的扶持启动资金。五是有的产业扶贫项目过分追求短、平、快,没有与农业龙头企业稳定联接,缺乏发展后劲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使我们整个扶贫“双到”工作能顺利向前推进。
二、加快进度,全面推进,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攻坚战。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到明年要实现全省2571个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20.9万户、90.6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中办发25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把做好扶贫“双到”工作与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抓好“三农”工作以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各项工作,为明年全面实现新一轮扶贫“双到”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抓好扶贫机制改革创新。当前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突出完善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有序推进农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将各类扶贫专项资金、扶贫“双到”补助资金统一为扶贫开发财政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计划安排,明确资金用途,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创新活动方式,拓展活动内涵,探索建立向社会购买扶贫公共服务的机制,建立完善对扶贫公共服务的监管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问责制度。持之以恒抓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探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化扶贫济困新模式。四是健全金融扶贫服务机制。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二)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工作。省里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方案,涉及住房、道路、安全饮水、稳定供电基础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这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扶贫开发重点县所在的地市要集中力量、统筹资源,扎实落实好上述10项重点工作。特别要加快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落实好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抓好造血式扶贫。一要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充分依托贫困山区良好的生态农业资源,大力引入、积极扶持能够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扶持项目。要突破一村、一镇发展观念,连片规划,连片开发,形成区域规模优势。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的主攻方向,推动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发展。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主导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实现稳定增收。二要鼓励引导贫困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要妥善解决好转移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和长远生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三要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四要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服务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中心等新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
(四)抓好智力扶贫。要优先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义务教育设施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落实好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等政策,确保相对贫困户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发生因贫被动辍学,考上高中和高等学校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认真抓好以贫困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工作。加强对贫困农民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同时,要加强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
(五)抓好住房“两项工程”建设。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和“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都列入了省政府今年的十项民生实事。“两项工程”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对产业发展、文化设施、道路、饮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等功能进行统一规划,切实做到选址合理、用地集约、交通便利、宜居宜业、配套完善。要坚持有所侧重,在危房分布集中、群众积极性高、筹资能力相对强的村庄实施整村推进。在推进住房改造和搬迁安置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原有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收益权不能变,对山里原有的旧房子,群众不愿拆的不宜强制拆除。加快推进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争取用两年时间优先解决2571个重点帮扶村内的泥砖房问题。
(六)抓好贫困村村居基层治理。各地在扶贫“双到”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强化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构建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村居法治建设等重点,梳理村居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研究和采取预防、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督查,务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扶贫“双到”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是“领头雁”,作示范、当表率。帮扶地和被帮扶地的领导要注意沟通协作,多听取驻村干部的意见,共同把工作开展好。各级扶贫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努力提高业务指导能力,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各相关单位要切实担负起责任,确保扶贫所需的人、财、物及时到位,确保扶贫资金监管到位,确保扶贫项目及时审批,形成共同推进扶贫“双到”的强大合力。
二要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重点要加强对干部驻村、资金监管、项目落实等情况的督促检查。继续将扶贫“双到”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作为干部奖惩、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我局成立了环保工作领导机构,由周吕辉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落实两股一室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具体抓日常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二、强化环保意识、扎实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本年度,扶贫移民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意识,教育干部职工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增强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本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职能、职责,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XX县委、县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未出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现象。自觉履行本单位在从事各项工作中,不得对水环境、声环境、气环境以及其它方面造成污染的职责。本年度未发生人力不可抗因素以外的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重、特大破坏生态环境事件,
三、抓好环保工作、积极推广清洁能源
我局认真抓好机关环保工作,积极配合县创建办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相关指标,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新上项目把关工作,严禁擅批新、改、扩建设项目,积极配合联系乡处理好环境纠纷,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充分利用有限的办公区域,搞好绿化美化工作,单位和职工家庭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5月24日上午,德兴市泗洲镇召开扶贫攻坚整改工作会。镇党委书记汤永峰,镇分管领导,镇扶贫移民办及各相关村(居)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支部书记参加会议。会议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俊主持。
会议首先由各相关村(居)第一书记就精准识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随后,镇分管领导俞佩旌传达全市精准扶贫整改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并根据会议精神就目前相关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紧接着,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俊对精准扶贫整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抢抓时间。紧扣精准扶贫的`相关工作时间节点。二是要重视质量。在加快工作节奏的同时,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工作质量。三是要促进提高。通过整改,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促进工作效能不断提高。
最后,镇党委书记汤永峰就扶贫攻坚整改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一是要高度重视。要把扶贫攻坚工作当作重中之重,逐项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二是要明确工作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促进全镇脱贫为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三是要强化责任追究。细化工作任务,明确“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人的责任,将责任层层落实。同时,落实责任倒查制度,切实把精准扶贫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好。
XX乡地处我区东部,距主城区19公里,辐圆面积18.6平方公里。全乡辖9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 3462户, 农业人口10513人,总耕地面积9881亩,人均耕地0.9亩。经过前期调查摸排,建档立卡贫困户587户,贫困人口1659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12.7%。我乡有凉亭桥村、马桑沟村、断石桥村、桂花沟村4个贫困村,要在与全市、全区同步进入小康,任务十分繁重,全乡致困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因自然环境致贫。
由于XX乡所处的地域环境,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高经济附加值作物生产十分困难,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新年伊始,从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该县荣获“2014年度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先进县”称号,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获此殊荣是对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扶贫和移民部门干部职工最大的鼓舞和激励,也是扶贫开发工作迈向新征程的里程碑和新的历史起点。
近年来,宁都县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以“创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试点县”为平台,以134个贫困村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力实施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扶贫开发项目,积极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夯实贫困户增收基础,扶贫和移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贫困群众和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据统计,2014年,宁都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758余万元,水库移民资金1020万元,社会扶贫资金4765多万元,实施村庄整治、移民安置、产业发展等建设项目420个,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0.3个百分点,42218人实现脱贫。
整村推进 扎实有效。 一是基本完 成了134个贫困村 总投资4425.45万元的185个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项目。二是基本完成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点131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80万元。三是印发《关于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持村级项目建设账务处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专项扶贫项目资金账务处理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四是完成了52912户164875人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为打通新一轮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业扶贫亮点纷呈。一是印发了《宁都县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二是利用省级支持宁都县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块示范种养基地、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套帮扶机制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油茶4800亩,果业2000亩,银杏800亩,茶叶1000亩,覆盖农户2300户;扶持标准化黄鸡养殖基地6个,新建鸡棚36个,覆盖农户240户;扶持扶贫龙头企业6个,专业合作社4个,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宁都县扶贫产业的发展。
搬迁移民有新进展。省办下达宁都县2014年搬迁移民任务2345人,下达资金1000.75万元。目前,移民已搬迁入住1245人,下拨移民建房补助622.5万元。宁都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意见》,移民搬迁进城进园瑞祥移民安置房已完成18层框架建设并进入室内装修,可安置移民900余人,2015年3月可搬迁入住。
社会扶贫成效明显。一是实施县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134个贫困村全覆盖,单位主要领导到帮扶点调研落实扶贫开发工作631人次,其他领导到点落实工作2359人次。二是定点帮扶单位投入资金2750万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投入380万元,非公企业投入帮扶资金350万元,社会组织、各界人士参与帮扶资金385万元,全县各级干部职工走访慰问困难户3570户,帮扶资金260万元,行业扶贫投入资金465万元。三是印发了《机关干部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组建帮扶工作队,推进了社会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县社区扶贫研究会的“易堂励志基金”对当年考取大学的40名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0万元,帮助他们顺利入学、成长成才。五是争取福建泉州慧聚人文机构捐资助学物资23万元和新建对坊乡王坑小学教学楼40万元。
库区移民进展有序。一是建立移民直补人口动态管理,今年共核减死亡直补移民26人,按时发放直补资金364.86万元。二是完成2014年度后扶及结余资金项目65个拨付资金665.8万元,项目完工率92.8%。三是完成了《宁都县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并通过了国家水利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评审。
“雨露计划”走在前列。一是审定“雨露计划”中、高职学历教育补助对象2823名,并通过农户惠农“一折通”发放补助资金423.45万元。二是完成949名获得技能证书补助对象的审核工作,并通过“一卡通”发放补助资金56.94万元。三是运用县教育扶贫基金为2014年招收的贫困村“一村一名”中专生补助住宿费3.06万元。
金融扶贫有新经验。到目前,宁都县扶贫开发担保公司为48家产业大户提供担保贷款1600万元;县农户自立服务社为微型创业户和产业开发户共529户提供贷款1814.9万元;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为43户贫困农户发放产业发展低息贷款46万元。《“杠杆式”扶贫的撬动效应——宁都县金融扶贫工作主要情况及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
争资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是首次争取到“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1000万元,选定了14个乡镇的21个贫困村实施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二是首次被列为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争取项目资金1228万元,批复避险解困试点对象137户614人。三是招商引资全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个,实际引进江西展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宏隆发玩具有限公司2个,引进内资2800万元,引进外资500万美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280% 和500%。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扶贫开发工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按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自1986年起,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经过8年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减少到8000万,平均每年减少64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
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这一时期,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缺土)、西北黄土高原区(严重缺水)、秦巴贫困山区(土地落差大、耕地少、交通状况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以及青藏高寒区(积温严重不足)等几类地区,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等。
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
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标志,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年底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在1997年至1999年这3年中,我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年度数量的最高水平。到2000年年底,“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
制定符合国情的贫困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最初是1986年由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即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2010年为2000元。
我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可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客观、符合我国实际的。
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我国政府制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确定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
1986年第一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1994年,重新调整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
依据这个标准,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
迄今,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主要是围绕解决重点扶持县贫困群众温饱而制定的,并通过集中有效扶持带动全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在扶贫资金方面,国家明确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都用于这些贫困县,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最低配套资金比例(30%~50%)。
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1994年政府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中西部地区占82%。
从1994年起,我国政府开始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把用于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中央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自治区;中央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
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从全局着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扶贫协作。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
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两大类: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又包括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修建乡村道路、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扶贫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
制定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扶贫开发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方面。
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按照农业税条例的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优惠政策有:中央政府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财力支持;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3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对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不断推动扶贫事业向前发展。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县环保局、县国税局、县养路段、县医保局、县安监局、房管所为派驻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复核清退、补登贫困户帮扶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明年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学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根据工作要求,我乡成立了以书记、乡长为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办公室。曾多次组织全乡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学习上级下发文件,特别是对开江委办〔2015〕135号、开江委办〔2015〕165号、开委办发〔2015〕25号、开委办发〔2015〕26号以及开委办发〔2015〕28号文件进行了反复学习,切实提高了对精谁扶贫工作的思想认识。为进一步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清理不符合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新进了一批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同时、为了避免在产业发展中闭门造车、走湾路、立错项目,我们解放思想,善于走出去,借鉴学习他人在扶贫开发中好的产业项目和成功的先进经验、技术,先后考察了xx县的香椿种植产业、xx县的香椿成品加工及产品生产线、xx县的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基地。通过走出去学习,不仅开拓了产业发展思路,更坚定了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二)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我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驻村工作组的“第一书记”和成员要沉下心、扑下身,扎根农村,贴近群众,积极思考全村脱贫规划,并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了脱贫规划。让精准扶贫工作得到合理、有效推进。
一是掌握村情民情,精准制定脱贫规划。驻村贵在了解基层,为真正掌握村情民情,工作组成员深入各社,走访党员、群众,实地查看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和自然资源等情况,多次召开干部群众大会,充分听取村干部、党员及群众的意见及建议,制定了《2015-2020保全寨村帮扶规划》、《2015-2020石和寨村帮扶规划》、《2015-2020白腊园村帮扶规划》;《2015保全寨村帮扶实施方案》、《2015石和寨村帮扶实施方案》、《2015白腊园村帮扶实施方案》;《2015年保全寨村脱贫规划》以及《保全寨村2015年―2020年总体脱贫规划》,规划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和基层党建等各个方面,保全寨计划投资2319万元,石和寨村计划投资3408万元;白腊园村计划投资4330.5万元;力争2018年彻底改变全村贫困面貌;
二是建立民情台账,精准实施接对帮扶。驻村重在贴近群众,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我乡要求全体驻村成员吃住在基层,深入各家各户,与群众交心谈心、接对认亲。在前期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完善的民情走访表,走访内容涉及耕地、林地、房屋建设、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主要收入、具体困难和民生诉求等方面,切实掌握家庭实际情况,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全面分析群众致贫原因,为制定脱贫计划打下基础。为实施一对一的帮扶,县环保局、县国税局党员干部共联系帮扶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469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直接投入折资共2.5万元,并与联系村**村、**村的贫困群众同步实施认亲结对帮扶。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共433人。对该村的帮扶工作,他们做到了“六个全覆盖”:一是领导联系帮扶全覆盖。县安监局xx县房管所、乡党委政府的每位科级领导干部,在石和寨村联系了15户居民户,其中重点帮扶了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二是单位帮扶全覆盖。县安监局xx县房管所不仅对**村进行了定点帮扶,还对联系村**山村、**村及社区的贫困户开展了帮扶活动。
三是驻村工作组全覆盖。由县安监局刘良平同志、县房管所***同志、乡政府***同志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组全面进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四是驻村农技员全覆盖。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及乡农业服务中心的农业技术人员,对石**村常年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指导,每半年开展一次农业技术专题培训,全面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科技能力。
五是“第一书记”全覆盖。**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同志认真履职尽责,工作到岗到位,吃住在村上,常年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
六是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县安监局、县房管所、乡党委政府针对**村160户433人贫困户,按照科级干部帮扶4户、一般干部帮扶3户,全面建立了帮扶台账,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村县级联系部门为县政协,联系领导是县政协副主席***,帮扶部门为县养路段、县医保局,牵头单位为县养路段。县养路段成立了由支部书记、**林全为组长、支部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段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段帮扶单位联系领导,段科级上以干部1名,联系贫困户3户,提供生产生活物质帮扶300元;段副科以上领导干部2名,联系贫困户2户,提供生产生活物质帮扶200元,段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与**村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县医保局和文轩书店分别指定了帮扶工作联系领导和联系人,领导干部和职工直接联系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单位帮扶全覆盖。乡白腊园村有一个县级部门(县政协)、一个帮扶牵头单位(县养路段)、两个协助单位(县医保局和文轩书店),各帮扶单位按照县委的要求各自履行帮扶职责,并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全力以赴进行帮扶,实现了单位帮扶全覆盖。驻村工作组全覆盖。在乡白腊园贫困村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工作组成员有养路段驻村第一书记王锡元、医保局驻村干部阳如猛、1名乡分管领导干部、2名以上乡驻村干部,切实做到“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
驻村农技员全覆盖。白腊园村正在配备农技员。农技员将对白措园村产业发展起着技术指导作业,将对有助于百亩药材种植户增收增产。“第一书记”全覆盖。今年养路段王锡元被选派驻乡白腊园村任该村第一书。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养路段以支部书记段长为驻村帮扶工作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协助单位分别指定了责任人。
三是严格把关,精谁识别。按照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联合乡挂包领导、村支两委班子领导联系全覆盖。在9月、10月先后两次对保全寨村2014年识别的179户贫困户进行了清理复核,逐社逐户登门走访,按户调查,严格程序,严格把关,按程序实行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坚决杜绝重亲厚友的现象发生。目前共清理清退贫困户40户、146人,重新识别后新进贫困户20户、70人,使真正困难的家庭得以登记确定,为“六个一批”分类细化等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改善办工条件,助推基层党建。之前,保全寨村委会办公条件比较简陋,无电子办公设备,无防暑降温设备,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正常办公。工作组向其大后方环保局和国税局主要领导汇报后,得到高度重视,两单位分别送去空调、电脑、打印机等价值约3万元的办公设备,办公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村支“两委”顺利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及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打下一定物质基础。
五是注重宣传发动,狠抓思想扶贫。县挂包领导杨元辉副主席于9月16日深入到村社开展了扶贫政策与脱贫知识巡讲,给村民及村干部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扶贫攻坚课,也是一堂洗礼村民“等靠要”思想的思想政治课。环保局大力开展生态新村建设宣传活动,印制宣传资料800份,结合入户调查走访工作,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户,送入手中,确保党的政策和重要意义家喻户晓;国税局开展了“便民春风入村入户”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共发放税收宣传资料200余份,增强了村民对税法的认知,提高了对税法的遵从度。11月初,集中三天时间深入到各社召开村民大会,宣传精准识别清退复核要求,将扶贫政策、清退原因、补登条件宣传到位,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公开透明,消除村民的猜疑和顾虑。
六是积极沟通联系,争取项目尽快实施。一方面,为了改善村交通条件,县环保局积极与交通局协调,争取修建3公里通村公路;二方面,为了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村社无死角,建立垃圾收集与清运机制,环保局积极与县环境综合治理办协调,争取项目资金;三方面,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注重生活污水治理,已向省、市环保局协调,争取30万元的项目资金,力争在2016年建成新村聚居点污水治理系统。四方面,按照乡党委安排,根据考察学习情况,积极发展香椿树种植产业,分别深入到各社召开村民会议,宣传香椿树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保全寨村种植香椿树500亩。根据实际情况一至七社分别划分60亩、100亩、60亩、100亩、100亩、40亩、40亩。同时环保与国税两家单位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定期商议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积极与项目建设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扶贫项目尽快实施。石和寨通过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组、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投资100万元的“永新桥”排危新建工程已正式开工,预计本年度底全面竣工,新拱桥水库整治工程已完成设计规划,硬化了3社1公里的社道,水库尾水养鱼堤坝修筑已拉开序幕;500亩油桐产业、200亩银杏产业管护工作有序推进,长势良好,600亩香椿产业在引进企业主xx县鼎盛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的进驻下已完成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工作,本月正式栽培;选址于3社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新村建设已完成规划,2016年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00亩已落实到户,目前正在大力开展补苗育苗工作。六是全面维护好农村稳定工作。积极发挥驻村工作组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排查化解各种民事矛盾纠纷53件。今年以来无任何到县赴市进京非访和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有效地促进了石和寨村的扶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和全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村工作组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拟定的扶贫措施和扶贫计划,首先养路段利用自身优势落实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向上级部门争取20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拟计划修建4.5公里的硬化村道公路,针对村民反映出行难的问题,目前段领导班子以及工程技术人员陪同县政协领导对该路进行了实地勘察。该公路连通乡白腊园村、长岭镇复兴寺村、重庆万州弹子镇。该路修建成功后将成为乡、长岭镇、万州弹子镇两省三镇的经济发展枢纽,直接带动该村的茶场、鲵鱼等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吸引企业或个体投资休闲度假村等服务业,直接受益村民40户120余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驻村工作组的协调沟通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一是养路段和医保局先后向白腊村赠送新的村办公用电脑、打印机及耗材,文轩书店赠送了农业科技书籍;二是通过驻村工作组争取了县及领导以及民政部门的支持,向多户缺衣少被的困难家庭添置了棉衣,解决御寒保暖问题,确保他们平安、顺利渡过冬寒;三是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民政部门及时帮助解决了户计生纯女户、家庭特困户、五保户、孤儿特困户解决一些生活难、读书难等实际问题。
(三)严格管理,落实考勤制度
根据《xx县驻村帮扶干部选拔管理考核激励办法》的要求,我工作组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制定了乡**村驻村干部考勤表,要求每位成员按时签到考勤,吃住在乡上,确保驻村工作组每月驻村工作在20天以上。严格请假销假制度,保证每天至少有1名工作组成员在岗在位在状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脱贫内生动力。大多数贫困户不仅思想不能解放,对精准扶贫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对扶贫工作支持不力,并且缺乏脱贫致富的科学技能,都是靠普通劳动力务农、务工。
二是缺乏产业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困贫困户不能自己谋取产业发展之路;二方面是没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三方面是产业发展路径单一,没有达到资源有效配置。
**村位于与xx县**镇接壤,是我县最偏远的山区行政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广,人口多,现有贫困户103户、253人,基础设施簿弱,**村仅有一条硬化村道公路,长7.7公里,该路为**村的唯一出行通道,连接县道渝巫路。养路段虽争取200万元村道公路建设项目,远远不能满足该村的脱贫致富发展的需要,同时村民的饮水,村民及村办公用电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作组自身能力提升。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认识高度,充分认清形式,理解吃透党的扶贫政策精神实质;加强基层党建理论学习,指导村支两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知识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农村基层工作管理经验,深入探索农村管理新模式及经济发展新思路,切实为民谋利益、开拓出几条发展之路、致富之路。
二是进一步搞好接对认亲帮扶工作。按照精谁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决不重亲厚友,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慰问。在帮扶过程中严格按照“六个一批”的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分户帮扶、分步实施。
三是进一步强化扶贫措施。针对2015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案既定帮扶工作未有开展、开展不力、任务未有完成等问题,由环保局牵头,联合县国税局、县养路段、县医保局、、县安监局,房管所、乡党委政府及村社干部,组织召开扶贫工作联席协调会,找准差距,分析在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扶贫措施,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设法聚集各方力量,使扶贫方案尽快实施、资金尽快到位,项目尽快落地。
四是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在发展3000亩香椿产业的基础上,有效利用退耕还林已形成的天然资源,引进业主,将保全村300亩松林地种植中草药胡灵,预计在2016年一季度实施。
【攻坚扶贫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乡镇扶贫攻坚工作汇报06-15
学校扶贫攻坚工作方案07-18
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07-21
干部扶贫攻坚工作心得体会格式06-08
关于2005年扶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07-08
扶贫攻坚征文范文05-27
扶贫攻坚剖析材料06-17
扶贫攻坚的标语09-29
扶贫攻坚领域自查报告09-20
脱贫攻坚扶贫教育心得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