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妇女再就业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岗妇女再就业(共8篇)

下岗妇女再就业 篇1

6月30日,在哈格里夫斯与曼联合同到期的同一天,他在社区网站上注册了一个新的账号,此后近一周时间内,哈格里夫斯上传了共23段视频,意欲证明30岁的自己已摆脱了长期的伤病且状态良好,完全可以继续征战职业联赛。这些视频刚一传出,立刻在facebook以及推特等相关社区网站上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相比起2009年欧文所发的求职简历,透明度更高的哈格里夫斯的训练视频令英格兰球迷唏嘘不已。但相比起欧文此后加盟曼联并获得联赛冠军的“好运”,哈格里夫斯的前途却不那么明朗,如今对他表达了兴趣的只有保级队或者低级别球队而已。

病大虫

哈格里夫斯的父亲是英格兰人,其母是威尔士人,而哈格里夫斯并非出生于此两地,而是出生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2002-03赛季哈格里夫斯逐渐成为了拜仁一线队的主力,但伤病却开始伴随着他的成长。这个赛季,哈格里夫斯一共有三次因伤离别赛场,包括大腿、小腿肌肉拉伤以及内收肌受伤。

2006年世界杯上的卓越表现使得哈格里夫斯成为了转会市场上被追逐的对象。而在曼联与拜仁角逐一年之后,哈格里夫斯以大约1700万英镑转投曼联。但哈格里夫斯在加盟曼联后仍然经常受伤患困扰。尽管哈格里夫斯在曼联首个赛季表现不错,但在那个赛季末期哈格里夫斯坚持打止痛针比赛从而加重了伤势,这为他后来的伤病埋下了隐患。

2008-09赛季哈格里夫斯受到膝伤困扰,赛季初便宣布会因伤缺席全季所有赛事。2009年夏天哈格里夫斯赴美国进行了膝盖手术,为他主刀的美国科罗拉多的世界著名运动损伤外科医生理查德-斯特德曼博士表示哈格里夫斯的膝盖是他“从医35年来见过的最糟糕的状况”。整个赛季,哈格里夫斯只为曼联出战两场比赛。

2009-10赛季哈格里夫斯曾多次传出复出消息,但仅仅联赛第36轮客场对阵桑德兰队的比赛中最后时刻替补出场30秒。随后再次受伤,无缘世界杯大名单。2010年夏天,哈格里夫斯的伤势仍没有好转,并错过了曼联的北美巡回赛,很显然他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膝盖,他的心理也出了问题。弗格森也表示哈格里夫斯在本赛季必须出场,否则将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但该赛季,哈格里夫斯的出场次数仍然停留在了1场。2010-11赛季,哈格里夫斯终于从长期的伤病中复出,曼联主场对阵狼队的比赛中,哈格里夫斯时隔两年首次首发出场,然而无奈天公不作美,仅仅五分钟后哈格里夫斯因腹股沟受伤再次被迫下场。

长期的伤病无法上场最终终结了这位加拿大出生的英格兰中场在曼联的前途,在2010-11赛季结束后,曼联主帅弗格森宣布,将不会和仍与病魔做斗争的哈格里夫斯续约,这也意味着这位为曼联效力4年的前英格兰国脚今夏将成为自由球员。

我也叫欧文

欧文-哈格里夫斯与迈克尔-欧文,两个同叫欧文的人似乎注定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两人的命运截然相反,第三次参加世界杯的欧文在小组赛没打完时便因伤退出了国家队,而首次参加世界杯的哈格里夫斯却在英格兰队因“双德”位置问题进攻陷入一片混乱时,正是哈格里夫斯的横空出世平衡了杂乱无章的中场,他也凭借这届世界杯成功跻身世界顶级后腰行列。

然而此后两人的命运却不尽相同,因伤告别世界杯的欧文此后始终没有摆脱伤病的困扰,不但在俱乐部表现机会有限,还因此失去了其在国家队的位置。花费1600万重金的纽卡斯尔也开始了霉运期,并在2009年首次降级。世界杯后便引起了曼联注意的哈格里夫斯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多少,受到拜仁的挽留,这位加拿大出生的英格兰人直到2007年才成功加盟曼联,但在这家英格兰超级豪门里,本是作为老队长罗伊-基恩替代者而来的哈格里夫斯却同样遭遇了伤病的困扰。而他在曼联4年时间里甚至仅仅为球队出战了27场联赛。

2009年,欧文在纽卡斯尔的前途随着喜鹊的降级而告终,为了更好的推销自己,29岁的欧文推出了一份长达30页的简历。此后欧文得到了弗格森的垂青,并最终加盟了曼联,成为了哈格里夫斯的队友。只是此时,那个名字里同样有个欧文的球员却正在病榻上苦苦挣扎,一个赛季只为曼联打了两场比赛。

相比起欧文的求职简历,哈格里夫斯的视频则更重实际。在这些名为“哈格里夫斯训练”的视频中,分别展示了触球、追球、膝盖灵敏性以及受力方面的能力,每段视频尽管时间短,但完整体现一个训练项目的完整内容。除此之外,哈格里夫斯的团队同样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视频中,哈格里夫斯身旁既有负责制定训练计划的训练师,也有测试训练效果的工作人员,每个训练项目结束后都会给出评价。

下岗妇女再就业 篇2

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总额预付的方式下, 常出现定点医疗机构推诱医保患者、多收自付患者来增加医院收入的现象, 激化了医患矛盾。在按病种付费的方式下,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诊断升级和分解住院等方式来诱导需求;病种分类以及病种、病情之间转移的界定比较困难, 且管理程序复杂, 管理成本高。

督机构在2001年医保年度, 查处门诊违规金额达26余万元。对参保人员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是必要的, 但目前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监察力量不足, 监督人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 经验有限;处罚力度不够、处罚手段有限 (除拒付、不予结算外尚无更有效的办法) , 并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三、政策建议

1、重新审视城镇医疗保险运行模式。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账结合模式实行已10年有余, 在实践运行中也有板块式和通道式之分, 除了理论验证之外, 更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医疗保险模式。仅从医药费用控制这一与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单一方面而言, 国内尚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性实证研究, 难以总结出全面性经验。因此, 为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 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修正医疗保险运行模式。

2、科学设计适宜的费用结算方式。

理论和实践证明, 费用结算的预付制优于后付制, 且在控费方面比其他管理手段更为有效。当前我国仍以后付的按项目付费作为医疗保险的主要结算方式, 各种预付结算方式仅在部分城镇或部分项目或领域得到尝试和实践, 并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不能有效发挥其控费与引导供方行为的作用, 因此, 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加强研究, 科学设计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相适宜的费用结算方式。

3、进一步引导参保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去利用卫生服务。通过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设定与费用结算方式的设计, 改变现行不合理的就医模式, 进一步引导参保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去利用卫生服务, 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效果, 降低医药费用开支。

4、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 加强监替检查。监督检查作为规范医患双方行为的辅助手段, 在医疗保险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加强医疗保险管理队伍, 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 加强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吴爱平:医疗保险政策对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

[2]吴爱平、缪银山、龚幼龙:基本医疗保险结算费用及在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流向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6) .

[3]刘洪青:个人账户:取消还是完善[J].中国社会保障, 2005 (9) .[4]吴爱平:南通市基本医疗保险结算费用及流向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3) .

[5]温今中、刘俊杰、南远:对参保病人集中到大医院就医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 2004 (9) .

○王树忠 (承德市商务局劳动就业

下岗是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失业形式, 是指从劳动岗位上被剥离下来的无工作可干的, 但仍与原企业保留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再就业培训是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实施再就业工程中, 为帮助下岗职工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 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 增强就业能力, 尽快实现再就业的培训, 是一种有计划的组织努力, 它保证雇员获得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项目可以集中在改善个人的自我意识, 提高个人在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的竞争力, 或者增强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上。本文通过分析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特点与意义, 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设性意见, 希望能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特点与意义

1、特点

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是我国现阶段社会转轨、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有的现象, 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在现阶段的总暴露。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 提高其择业能力。

(1) 针对性。由于再就业培训主要是帮助下岗职工提高或更新技术技能, 促使他们尽快重新就业, 因此, 要针对下岗职工的需求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培训前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应该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看看哪些行业, 哪些工种还存在着就业机会, 这种就业机会有多大, 以此来确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的目标、内容及培训规模。

(2) 灵活性。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从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灵活性, 如果某个岗位急需人员, 那么培训可以短期、集中针对这个岗位的技术特点进行岗前培训, 甚至也可以采取上岗培训的方法;如果不是急需的, 则培训时间可适当延长, 培训内容也可以放宽;培训可以采取班级授课制, 也可以采取有组织指导的自学形式。

(3) 综合性。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与通常的职业培训相比面更广, 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 还要深入到职工的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领域以及就业观念、求职技巧等方面。综合培训有利于提高下岗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2、意义

通过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 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 不仅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提高再就业率, 实现再就业, 具有

再就业培训

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促进技术进步,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至对于我国的经济腾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配合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 使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并确定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实施再就业工程, 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效。而搞好再就业培训, 对推动再就业工程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再就业培训符合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2)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再就业工作的效果。当前, 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原因为其择业观念比较陈旧, 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就业的要求不相符合。一些下岗职工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总想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 到工作环境比较舒适、收入较高的单位和岗位就业, 而不愿到其他单位工作, 也不想自谋职业。这种观念影响了就业岗位的开发, 把就业门路局限在较小的范围, 不利于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因此, 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 帮助他们转换观念, 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对促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3)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针对再就业困难并急需职业技能的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术素质, 不仅可以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 而且可以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措施

1、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一方面, 提倡下岗人员创办、领办各类小企业, 创造更多的再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要提倡外商资本、民间资本、个人资本投资于小企业, 发展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等多产业、多行业、多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 扩大中小企业对下岗再就业的吸纳能力。同时, 迫切需要下岗失业人员解放思想、摒弃传统就业观念, 积极投身到多行业、多种所有制中小企业, 推动中小企业与再就业共同发展。但是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信息、销售渠道、产品开发等各方面处于劣势, 因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的机率更大。因此,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一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制环境, 使小企业发展有章可循。二要加强对小企业发展的有效管理, 加强对企业发展的规划、指导与管理。三要鼓励中小企业的组织创新与创建。鼓励中小企业重组与创建, 随着企业的组织创新, 不断产生新的小企业。四要实行积极的财税与金融扶持政策, 增加中小企业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 降低小企业的所得税率, 建立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出台小企业融资政策。这些扶持措施, 将大大促进小企业发展,

扩大社会就业渠道, 缓解社会就业与失业的矛盾。

2、创新多样化的就业模式

国外就业模式的多样化已是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能接受并习以为常的事情。全日制的正式工, 非全日制的小时工、临时工、季节工以及弹性工作制度多样化的就业模式, 以得到广大劳动者的认可并受欢迎。但在我国, 就业模式多样化尚未被广大劳动者接受。近年来, 许多下岗职工对钟点工的工作难以接受, 对社会服务性工作难以接受, 认为这不是正式工作和就业。如济南市环卫处推出垃圾袋装化管理, 提供千余个垃圾收集员的工作岗位, 并规定尽量招用下岗职工, 但因为工作时间是从晚10点到12点, 且工资不够优厚, 千余个空缺岗位很少有人问津。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就业模式, 除劳动者的观念更新外也需要企业方的观念更新, 更需要企业经营向这一领域拓展。目前我国家政服务缺口较大, 主要是因为一部分是下岗职工及社会传统观念对新得到就业模式不适应, 二是想从事钟点工这一职业的人, 因雇主方与打工者双方彼此缺少契约化的制约手段, 害怕出现纠纷无法公正的解决, 因而望而却步。因此, 鼓励企业和政府多开发多样化的就业岗位, 实行弹性的工作制度, 在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吸纳和接受尽可能多的下岗人员, 缓解再就业压力。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仅可以缓解就业矛盾对社会的压力, 还能有效地解除劳动者疾病、工伤、失业等后顾之忧。可以说,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减震器”, 是劳动力市场的“润滑剂”。在过去几年中, 我国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 基本实现了再就业工程, 帮助大量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在当前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政府部门更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促进再就业政策, 积极扩大就业, 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政策时, 将就业再就业优先考虑, 并且通过实行“两个确保”解决保障基本生活的当务之急, 通过促进再就业解决下岗职工的根本出路,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长远保障。

总之,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只有积极实施全方位的开放战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拓展再就业渠道, 出台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并且不断完善配套措施, 才可以达到标本兼治, 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再就业问题对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 改革和发展, 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几年来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下岗再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徐仁惠: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特点、内容及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6) .

[2]谢小青、赵燮:我国就业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济南论坛, 2005 (8) .

[3]张培喜、孙念茂:加强职业指导, 提高学生就业应变能力[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 .

[4]桂和荣:“定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探究 篇3

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就业者失去劳动机会的情况。但每个人对失业的定义是不同的,一是有工作能力,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努力寻找就业机会,但是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称为失业;二是暂时被解雇但正等待恢复工作或到新的工作岗位报到的人也称为失业。在我国,失业一般是指城镇失业人员,主要包括各类学校毕业生和辞去原有工作的人,前者为没有社会经验和就业经历的,后者为有就业经历但失去工作的就业者。

下岗职工不仅仅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下岗人员,也包括城市建设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没有了土地,也就成了下了岗的农民。还有乡镇企业关停并转的分流人员、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淘汰人员。这部分人中存在再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是 “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资金少、门路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目前,应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还不到位。部分困难人群、困难单位、困难地区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大多数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不解决,不仅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还会带来繁重的经济负担,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势在必行,也是我国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再就业问题现状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就业困难、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无技能等等,都困扰着大多数的下岗职工。就全国范围的就业结构来看,由于新兴产业的大量出现,下岗失业人员受原有技能的限制不能适应新型岗位的技能需求,导致不能再次就业。在下岗人员的能力结构与就业需求的能力结构要求相互冲突时,再就业问题对社会经济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下岗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劣势,使得当前棘手的就业问题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影响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困难摆在面前,但希望也在前方。我们坚信,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劳动力需求的利与弊

1.劳动力增长过快与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

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而且大多看好企业,造成企业拥有大量的现有或未来的劳动力资源。而从劳动力的需求来看,企业却呈现相对减少的态势。这也会造成劳动力增多,而企业需求相对减少的现象。

2.农村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冲击

近几年来,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这应归功于农村劳动力的弥补,他们来到城市不仅填补了城镇职工不愿去做的岗位空缺,还创造了更多的劳动价值。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比较喜欢雇用农民工,而不愿接收城镇失业人员,进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冲击的现象。

城镇职工福利一般是由企业提供的,职工一旦下岗,他们就会失去福利保障,城镇职工进入社会,他们的福利就由社会承担,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不是非常健全,所以导致城镇下岗职工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再就业也非常困难。

四、解决再就业问题的途径

1.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要解决再就业这个问题,就要大力开发各种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再就业领域。

很多下岗人员由于文化、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已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操作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可以发挥他们的特点。如服装、玩具等行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但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并不高。

同时,要发展新兴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和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求的新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就是发展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第三产业应坚持多元化模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产业,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市场的充分成长,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

2.加强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如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岗位空缺、失业人员无技能无法上岗的现象。这一情况促使我们必须重视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提高上岗质量,增加企业工作需求,就必须不断完善就业培训制度,健全面向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岗位培训技能,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为企业提供更优的技能型劳动者。

下岗职工需要社会的关爱,更需要切实的帮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各地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配备专门人员,构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使政府部门能支撑起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要健全社会服务制度,加快再就业工作,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信息更新系统,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高效、系统、多元的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重视职业培训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救济保障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说,重新上岗,才是让下岗者摆脱物质和心理困境的有效“药方”,要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提供岗前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提高职工的各方面要求,帮助员工尽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再就业是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再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篇4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着力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是“两个率先”的充分落实,是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多重的压力

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为国家建设作出过贡献,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就全国范围来看,整个就业形式相当严峻,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而下岗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劣势,使得当前棘手的就业问题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困难摆在面前,但希望也在前方。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下岗职工广义上不仅仅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下岗人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土地,农民也成了下了岗的农民;包括乡镇企业关停并转的分流人员;包括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淘汰人员。这部分人员中再就业成为问题的主要是 “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低、资金少,门路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要解决再就业这个问题,就要大力开发各种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就业形式。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再就业领域。很多下岗人员由于文化、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已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操作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可以发挥他们的特点。如服装、玩具等行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但技术要求并不高。还有如旧货业,散布全国的2500多家旧货市场和企业共吸纳下岗职工100多万人。旧货业已成为下岗职工重新施展技能的又一舞台。旧货业的发展,对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消费需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旧货业的发展,对安置下岗职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据调查,旧 1

货从业人员主要由下岗职工与农民两部分构成,其比例约为3:7,旧货业已成为各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拓展新兴农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适合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求的新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绿化布置、家庭园艺装饰、礼仪花卉的需求日趋上升,这个项目很适合都市型服务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近一个时期再就业行动的主攻方向。一方面继续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杨柳在全国餐饮业再就业工作典型企业座谈会上说,餐饮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国现有350家企业,1800万从业人员。去年我国全社会餐饮业的营业额是4369亿元,而美国1999年的餐饮业营业额就达到了3540亿美元。我国人均年餐饮消费大约是300元左右,美国人均年餐饮消费是1000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美国人均年餐饮消费是我国人均年餐饮消费的27倍。我国的餐饮业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餐饮业对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要求相对不高,餐饮业的大发展必然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工作岗位。各餐饮企业要通过整合现有岗位资源,挖掘安置人员的潜力,开辟新的服务项目等途径,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优先就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重点发展包括清洁、绿化、保安、公共设施养护在内的社区服务业,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社区服务业门槛低、投入少、技能要求不高、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岗位更适合下岗失业人员。随着家务劳动和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及社区自身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业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四川省提出,将把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增加再就业岗位的“新亮点”,以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托幼托老、家庭病房、代购物品、修理维护等家政服务岗位,物业管理、保洁保绿、商品快递等劳务型岗位,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维护等公益性岗位,发展钟点工、季节工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区服务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开办小餐饮、小商店、报亭、电话亭等个体经济,实现自主就业。

今年成都市在市、区、街、社区四级建立“再就业信息网”,全市883个社区的下岗职工情况,基本可以从信息网上查到。通过这个网络,目前全市已有8万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这样,在未来我国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进程中,社区服务业门槛低、投入少、容量大等特点将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绝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个迅速实现再就业的渠道。岗位“虚位以待”现象呼唤加强职业培训

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岗位“虚位以待”情况。这一方面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不适应造成的,而更多是自身素质较低导致的。加强职业培训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迫切要求。

据抽样调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平均年龄为40岁,其中大龄下岗职工占下岗职工总数的30%左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初级工及没有技术等级的占50%,在市场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加强下岗职工的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迫在眉睫。

劳动保障部提出,要组织社会各方面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免费培训,政府在严格评估效果的基础上,给予补贴。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下岗职工需要社会的关爱,更需要切实的帮助。劳动保障部要求各地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配备专门人员,构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使基层组织机构真正承担起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及其公开发布系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为下岗失业人员求职、创业提供及时、便捷、周到的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分重视职业培训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救济保障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说,重新上岗,才是让下岗者摆脱物质和心理困境的有效“药方”要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帮助下岗职工通过培训掌握再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深圳市通过“公开竞争、全方位评价”,从各类社会培训实体中确定了17家培训能力较强、信誉较好的的培训机构,组成再就业培训网络;根据市场需求及下岗员工的具体情况,开设了包括计算机、机电、维修、特种作业、服务等50多个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培训专业和工种,规定每个下岗员工享有两次减免学费最高可达2000元的技能培训机会。5年来,全市共有5181名下岗员工、4.21万名失业人员参加了就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

优惠政策帮助再就业

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整顿市容时,要统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经营场地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性培育性场所等

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问题研究 篇5

邓文谦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劳动就业问题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积极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下岗失业人员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就业再就业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根本。它必将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轨道前进。正是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本文运用培训的观点,通过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问题的系统研究,找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障碍,结合培训和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及实际情况,着重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存在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分别从各主体在完善再就业培训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措施等两个方面着手,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提出有效的措施和积极完善的思路。全文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基本概念以及类型、特点、方式,并且阐述了再就业培训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现状,总结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第三部分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对策起着铺垫的作用。第三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在借鉴国外再就业培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主体在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措施。本文站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角度来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问题作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经验,提出我国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策略,以达到大幅度地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的目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下岗职工 再就业培训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249.2

【DOI】:CNKI:CDMD:2.2007.055749

【目录】:

 中文摘要4-5ABSTRACT5-8引言8-1

1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概述11-18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类型与方式11-1

5(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特点与意义15-18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18-29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发展现状18-2

2(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2-27

(三)再就业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7-29

      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完善29-48

(一)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再就业培训的经验借鉴29-33

(二)各相关主体在完善再就业培训中应发挥的作用33-37

下岗青工再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6

一、下岗青工的基本情况

1、下岗青工构成情况。一是下岗青工主要来自于过去长期被视为较好的行业或企业。通过对昆明市市属74个企业的调查了解,下岗职工主要分布在轻纺、冶金、机电、化工等行业,40岁以下下岗青工2587名,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6.6%。二是下岗青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80%以上下岗青工学历为初中或高中。三是下岗青工多为生产一线工人,生产一线青工占57%,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占30.7%,从事管理工作的仅有12.3%。四是下岗青工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省下岗职工总数9万余人的40%左右。

2、下岗青工思想状况

(1)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下岗青工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1)认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在过去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企业中的多数下岗青年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这样企业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认为国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难转给了企业,企业又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2)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下岗青工比较集中地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产品滞消,使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持这种看法的下岗青工占35.4%。(3)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19.2%的下岗青工认为,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2)下岗青工对所在企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下岗青工对所在企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满、情感上的依恋和对企业再度振兴寄予希望。他们感到自己曾为企业的发展付出过心血和汗水,而今意想不到地被企业“遗弃”,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同时他们承认,对企业的各方面情况都熟悉,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希望企业发展兴旺起来后能回到原岗位。对于所在企业的发展,他们的.看法是:(1)现在企业不死不活已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他们认为企业转换机制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问题,要真正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到权利与责任挂钩、风险与效益结合。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好,企业领导要与职工一视同仁,也应下岗。(2)对企业“怎样改,能否改好”持不乐观态度。我们了解到有的困难企业在实现股份制改制的过程中,有的青工表示尽管自己可以想办法筹集入股资金,但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后是否就一定会好起来持怀疑的态度。有的青工说:“宁可下岗,也不入股。”(3)认为只有靠政府扶持,企业才能好转。持这种想法的下岗青工占绝大多数。

(3)下岗以后的心态

接受调查的下岗青工多表现为这样几种心态。一是寄希望于企业能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再度振兴。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二是“说不清是坏事还是好事”。31%的青工认为,尽管下岗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再就业定会得到解决。“现在发展机会较多,只要自身努力,说不准情况还会比原来好。”三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闯市场,只能靠所在企业发给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这类青工心态十分复杂,且多为女性或无专业技能的青年,占下岗青工总数近20%。四是“相信政府会解决好这件事”,觉得这只是或早或迟的问题。

(4)下岗青工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下岗青工普遍认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业务技术是他们再上岗的主要障碍,希望得到针对性强、比较实用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希望得到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认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可靠、真实,即使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找相应部门帮助解决。另外,他们还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下岗职工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创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和选择

1、当前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

目前,已再就业的下岗青工大多数流向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主要就业渠道为:(1)通过自谋出路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或通过亲朋好友帮助介绍寻求到新的职业,或通过自身努力,搞起个体经营。(2)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为少数。(3)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实现再就业。下岗青工根据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自费参加电脑打字、电器修理、裁剪、营销等培训学习后自谋职业。现在把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作为赢得再就业机会的下岗青工越来越多。

2、下岗青工再就业选择

调查表明,年纪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青工多愿流向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工作。文化素质偏低、年纪稍大、专业技术适用面窄的青工,多愿流向国有企业和商业服务行业。下岗女工更希望再次选择的职业相对稳定,以便能照管家庭、养育儿女、赡养老人。同时下岗青工大多希望由组织安排就业,表现出对政府部门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标准上,被调查青工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收入高的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和人际关系宽松的企业,反映出他们自身的择业意向与现实具有较大的差距。

三、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下岗妇女再就业 篇7

关键词:下岗职工,税收政策,金融支持,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本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己基本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暴露出来, 其中下岗职工问题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与预测, 1995年, 劳动人口 (在15岁~64岁之间) 为79160万人, 2004年为93871万人。2010年劳动人口达到96799万人, 2020年将达到99696万人, 比1995年增加2亿多人, 约增长25.9%。再加上每年近900万的新增劳动力, 其中5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 就业再就业工作将面临巨大压力。面对这个严峻的挑战, 国家出台了包括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政策体系, 使得数千万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并形成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岗再就业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仍存在着结构性, 短暂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关于下岗职工生活及再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

2010年春季作者组织调查组对下岗职工的生活、再就业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 并选取菏泽地区、临沂地区、济南地区、青岛地区、德州地区作为调查点。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取下岗职工或其子女, 共发放问卷7500份, 回收7058份, 回收率为94.1%, 剔出无效问卷84份, 回收有效率为98.8%。同时辅之以询问法, 访谈的对象主要为下岗职工及其子女。在此将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 以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 下岗职工的特点

1、工业企业下岗职工多于其它产业, 尤其纺织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最高。纺织企业职工多为女性职工, 导致下岗职工中女职工数量明显高于男职工。

2、被调查的下岗职工平均年龄为42岁, 而且年龄分布相当集中。“4050”人员构成下岗职工的主体, 下岗职工普遍工作年限较长, 掌握技能单一, 文化水平偏低, 而且家庭负担沉重。

(二) 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

1、下岗职工的收入状况。通过下面的柱形图可以看出, 下岗职工的收入普遍偏低, 生存压力较大, 从所选的五个调查点的下岗职工所获取的政府补贴收入中, 可以看出各级政府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较好。

2、下岗职工的支出状况。利用下岗职工的支出调查分析图, 可以看出下岗职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仅次于生活支出, 而且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难以负担沉重的教育支出。

3、下岗职工下岗后感受到的最大压力, 62.1%的人选经济收入下降;31.8%的人选再就业困难;1.2%的人选难以向家人交代;3.4%的人选社会地位下降;1.5%的人没有回答。

(三) 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重重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下岗职工找工作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年龄大;第二是学历低;第三是缺少技术;第四是竞争太激烈;第五是社会服务跟不上;最后是就业观念影响。下岗后, 78%的下岗职工都积极的寻找工作, 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只有22%的下岗职工因为年龄偏大或照顾家庭等原因没有找工作。下岗职工即使是找到工作, 也很不稳定。经调查显示从下岗至今始终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人不太多, 只占15%, 大部份人长期变更工作地点, 究其原因:有46.2%的人因学历和年龄不适而被迫离开;有28.5%的人因工资太低不愿干;有11%的人因不签劳动合同而离开;第四, 有8.4%的人因劳动条件太差离开;第五, 有5.9%的人因其他原因而离开。

(四) 下岗职工的支持服务工作评价

1、对各再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大部分下岗职工表示不满。少数下岗职工接受过职业介绍, 但成功率很低。在接受调查的下岗职工中, 没有接受过各种职业培训的占91.3%, 接受过培训的仅占8.7%。企业的再就业办公室组织下岗职工进行职业培训时, 下岗职工都不愿参加, 有的怕耽误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有的又觉得培训内容不适用。

2、只有24.8%的人从再就业中心或有关部门获得过就业信息或职业介绍方面的服务, 另有75.2%的人没有得到过。

3、问及对自己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缴纳情况是否了解时, 只有16.9%的人说了解, 而有83.1%的人不清楚。原因在于企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办公室普遍对下岗职工缺乏宣传, 解释工作。

4、国家曾经对下岗职工制订过很多优惠政策, 但调查结果是, 有42.6%的人对国家政策不了解;57.4%的人了解一些;没有人十分了解。

5、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工作非常到位。调查到的所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全部按时、足额领取。

虽然有部分下岗职工成功从事个体经营, 每月还能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 生活状况良好, 但这毕竟是少数, 绝大多数下岗职工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下岗职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 虽然能够找到工作, 但工资水平、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都较差, 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改善下岗职工生存状况, 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 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效果

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依据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途径的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雇用下岗职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者的优惠政策。政府将雇用下岗职工的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以及社区服务型企业。通过规定下岗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数量比例, 下岗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期限长短的办法, 对合乎规定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实行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政策。二是对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政府对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 实施低门槛准入政策, 且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下岗失业人员申办有限责任公司, 允许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 只要首期出资不低于3万元即可注册;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 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下岗职工凭借《再就业优惠证》一律免缴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项目收费。另外, 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部分, 在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前提下, 可以持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向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现在的问题是, 工作中我们发现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存在一定问题:

(一) 再就业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首先, 政策内容不能完全体现目的。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但其人员范围只包括4类, 即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人员范围没有包括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显得过于狭窄。其次, 下岗失业人员经营独资合伙企业享受不到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规定, 下岗职工从事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经营不能比照“个体经营”享受有关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即使其新招下岗失业人员符合一定条件也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这显然不合理, 不利于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从事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

(二)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

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所有企业只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达到一定比例, 均可享受税收优惠, 而不考虑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生产性企业不论投资项目风险大小、周期长短、利润高低都给予同样的税收优惠待遇。若企业生产经营政策有悖于国家产业政策, 但是按照优惠政策均可享受税收优惠, 这样不但造成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浪费, 且削弱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从目前税收优惠政策设计来看, 鼓励企业向新型产业投资的意向不突出, 投资者为了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及安全, 多投资于一些短、平、快项目和服务行业、商品流通业。这样不利于提高生产性企业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 当前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 长期来看, 并不能真正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三、突破下岗职工再就业困境的出路探讨

为了稳定我国就业局势, 维护当前社会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一) 政府推行积极就业政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保障

就业问题不是阶段性、单一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它的解决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业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长期并存, 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加快同时出现, 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正是由于我国就业现状的特殊性, 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长期坚持下去, 长期推行积极就业政策。

1、进一步优化鼓励再就业的税收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下述两条原则: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应集中在政府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产业,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 即使安置了失业人员再就业, 也不应给予税收优惠, 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提高就业率, 才能真正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差距较大, 经济技术落后地区存在大量隐性失业,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落后地区应进一步实施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落后地区的税收优势, 从而吸引投资、减少失业和人才外流, 促进经济发展。另外, 为使下岗职工真正得到减免税费政策的实惠, 有关部门在层层分解税费收缴任务时, 针对下岗职工所减免的部分要从收缴任务中扣除。

2、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考虑设立小型企业信贷部, 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供信贷支持。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建议银行业建立中小型企业融资网络, 由地方政府牵头,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以及有效益产品提供贷款贴息或担保。该政策实行时, 注意对中小企业区别对待, 择优扶持。对信誉好、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企业, 在信贷方面给予优惠;对暂时有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 政府帮助促成其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并酌情予以信贷支持, 使其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政策的制定上应支持企业改革, 提高企业消化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能力。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 金融机构应给予的的的贷款, 鼓励企业主动吸收安置下岗职工。对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技术发展多种经营, 多渠道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 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养老、医疗、事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国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保障职工群众的基本医疗, 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将应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和职工全部纳入社会统筹, 做好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 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三是积极稳妥的推进了保险制度改革,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完成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任务。四是拓宽社会保障投资渠道,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针对国企现阶段的人员负担, 应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自我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费坚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使筹资渠道多元化。在加强基金征缴、努力开拓新的基金来源渠道的同时, 严格管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 严禁挤占挪用, 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二) 发展第三产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攻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 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为满足人民生活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 包括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社会服务和为居民生活服务的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业等;二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 包括金融、保险、通信广告、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 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1、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

我国文物古迹众多, 山川风光秀丽, 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据统计, 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 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 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 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 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促进旅游业发展, 联动发展商业零售、餐饮娱乐、酒店住宿等相关产业, 拉动经济的发展, 为下岗职工的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旅游业的, 可按规定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 给予扶持和帮助。通过开发公益性旅游服务岗位等多种方式, 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因资源枯竭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的地区, 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 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2、大力发展社区就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政部开始倡导社区服务, 近年来又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区建设。十几年来, 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已经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下岗职工年龄段分布相当集中, 多位“4050”人员;下岗职工的工作年限较长, 专业技能单一, 文化程度偏低;可见, 对下岗职工来说竞争性就业机会成功率极低, 而社区服务就业门槛低, 对劳动力年龄和技能要求不高, 为“4050”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供了条件。我国应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功能, 通过增加便民服务项目拓宽就业渠道, 初步形成以家政、康复、婚庆礼仪、托老、法律咨询、托幼为内容的产业链条。可社区就业将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并越来越成为安置“4050”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

(三)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提高就业能力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根本措施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简单、规模较小、可模仿性较强, 工人稍加培训即可上岗, 且职业相对稳定。但这种办法进解决了劳动就业中的劳动者数量的问题, 对于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结构问题无法解决, 于是出现劳动力剩余与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可见, 传统做法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对策尽管有它的合理性, 但它往往只注重短期作用而忽视长期效果,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在知识经济社会, 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同发展技术教育联系起来, 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从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长期性对策, 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将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主要是要更新他们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实行终身教育。将就业培训与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及高校教育等相衔接, 并由高校及国家正规培训机构实行“累积学分制”, 即当短期学习或培训某一专业或技能的学分达到规定水平时, 可授予相应的文凭和技术资格等级证书, 所需经费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投资, 也欢迎其他资本进入该领域中来, 以转化更多的低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洪静.浅议国有施工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10;18

[2]吴翠珍.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1

[3]李杨, 夏艳.下岗职工非正式社会支持与再就业求职行为研究[J].求实, 2006;06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角色转变与适应 篇8

一、角色与职业角色。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角色是通过该主体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如教师角色是通过其教书育人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是通过其治病救人等行为模式表现的,等等。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主观表演能力的影响。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将角色分为先赋性角色和获得性角色。所谓先赋性角色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或是由社会规定不需要主体努力即可获得的角色,一般不易改变。如性别角色、父母角色、子女角色、封建时代世袭制中的王公、伯爵等角色,即是先赋性角色。所谓获得性角色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社会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教师角色、医生角色、经理角色等。获得性角色需要主体根据其主观意愿通过努力来实现的。因此,由于个体主观愿望的潜在差别及努力程度不同,个体的获得性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角色与社会地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获得性角色更是依赖于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里,最常见的、与人们实际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职业角色便是一种获得性角色。职业是社会提供给人们一个表现其价值的场所,职业角色便是个体在这样一个场所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医生、护士等职业角色。由于职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紧密相关性,因而人们对职业角色的期望和评价有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因而有高低之分,由此衍生的职业角色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便有优劣之异,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排除某些职业角色评价的变更性)。如自古以来,为官的职业角色社会评价高,乞丐角色的社会评价低,等等。因此,这种职业角色评价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变更和转变,并尽最大的努力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职业角色,以使自己最大可能地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二、角色转变及其类型。现代社会是一个五彩纷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每个人、每个角色处于这样的环境要随时准备根据环境变化而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将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被其抛弃。这种社会个体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变换角色行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转变。

客观环境即情境的改变是个体角色转变的依据,角色转变是环境改变的要求和表现,这种环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流逝(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的,为方便起见,予以分开论述),年龄的增长,个体人从一个呱呱堕地的婴儿长成儿童、少年、成人、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将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如由子女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因婚嫁由独身转变为夫、妻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等角色转变。这种随着年龄自然增长而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年龄增长型角色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空间的变化(主要是指社会层面)也使得个体的角色发生改变,这种空间的变化包括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社会变迁即指社会结构的变动,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促使政治、经济、组织、制度、文化等要素不断分化、组合,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声望等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转变多是被动的。如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即九儒(只比乞丐的社会地位略高,即“九儒十丐”之说);但在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从而必然伴随着角色的转变。如个体通过职业角色的改变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像一般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成为行政干部,副教授通过努力晋升为教授的角色转变。这种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的空间变换所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社会变动型角色转变。

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均能导致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变迁一般会使整个社会范围内某些角色发生改变,而社会流动所牵涉的多是社会个体。如前所述的个体职业角色的转变即是社会流动的结果。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个体社会位置的相应改变,这种社会位置改变的方向有横向改变和纵向改变。横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地位变动和职业角色的转变,基本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如行政职位的平调等。纵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根据社会地位高低变化的方向不同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流动,如由科长升为处长、继而升为厅局长等。下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的流动,如由厅局长降为处长、继而降为科长等。一般来说,上向流动是人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去谋求的,而下向流动则是人们所设法避免的。

三、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如上所述,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人们角色的改变,下岗职工问题的存在则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经过几年的调适,不少下岗职工进行了角色转变,其社会位置多有相应的变化。有的社会位置不仅没有降低且有较大的提高。然而,大多数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意识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再就业的岗位要求高,存在职业贵贱意识且较严重,对于建筑、环卫、护理、家政等行业不愿涉足。二是依然存在“铁饭碗”思想,认为国营企业稳定,国企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其它工作者是打工,所以,宁愿等、靠、要,不愿进入市场实现再就业。三是由于长期在国有企业中吃“大锅饭”,因而冒险精神差,缺乏创业魄力和角色转变行动。四是存在较严重的城乡差别意识,宁愿在城市中抱残守缺,也不愿到农村开辟新天地。五是继续学习和充电意识薄弱,导致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更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凡此种种,都严重地阻碍了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意识和行动。因此,下岗职工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进行角色转变以实现再就业。这样既能解决个人、家庭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能为社会安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下岗职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通过角色转变来实现再就业。

1.更新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树立角色转变意识。角色是特定社会地位上个体的行为模式,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个体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环境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下岗后尽快进行角色转变特别是职业角色转变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不同的职业角色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存在贵贱之分(道德范畴内的优劣除外,如偷窃、色情服务等职业角色),特别是市场经济下,人的价值实现方式多种多样,职业本身的贵贱越来越趋于淡薄。下岗职工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进行职业角色转变。

2.进行角色学习,尽快适应新角色。下岗职工再就业后,一般来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角色,由于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望不同,因而,不同的角色其行为模式也各有差异。下岗职工再就业后,职业角色改变了,对于新角色的行为模式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因此要进行角色学习,不仅要学习新角色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更要学习新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角色。

3.从情感上融入新角色,以达到角色移情状态。所谓“角色移情指主体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即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角色”。主体一旦进入角色移情状态,即在情感上融入新的角色,进入了新角色的境界,是一种最佳的角色适应状态。如我们经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即进入了角色移情状态。

4.发挥创新精神,进行角色创造特别是职业角色的创造。在新经济时代,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而在角色丛中也会有一些新角色特别是新的职业角色的出现,如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等。这种新职业角色是由社会成员通过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来的,没有一定的和既成的行为模式,需要个体根据相应的环境进行角色创造。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新的职业角色,既为自己获得新的机会,也为社会提供了借鉴的职业模式。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角色转变提供外在保障,如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场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免下岗职工角色转变(如创业)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等,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的外在环境。

上一篇:广西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信息下一篇: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