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7篇)
寿光市圣城中学 王伟
【课型】
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能够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古诗词。【教学难点】
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生:李白 杜甫(诗仙、诗圣)
2、师: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二、释题,简介背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新诗《独坐敬亭山》。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PPT第3张、第4张)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提出自读要求(PPT出示第5张):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提出问题: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四、小组合作学习 师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试着说一说诗句的诗意。(PPT出示第6张)
五、全班交流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独:独自 厌:满足 闲:悠闲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生:........(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教师总结。(PPT出示7-8张)
六、学法指导(PPT出示第9张)
读好题目、了解作者及背景
看注释、想画面,理解诗意
反复品读、体会感情
《望洞庭》
一、交流学法,自学古诗
《独坐敬亭山》中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诗歌,用我们刚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望洞庭》。(PPT第10张)
二、自由吟读
1、了解作者。(PPT第11张)
2、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参阅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PPT第12张)
三、点拨理解,描绘诗意
1、点拨理解。
师:在自学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和:和谐
师:诗中有几句是比喻句,请找出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PPT第13张)
2、指名说一说诗句大意。
3、教师总结。(PPT第14张)
《忆江南》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两首唐代的诗歌,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文体。(PPT第16张)
二、读诗词,理解内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PPT第17和18张)。
2、边读边看课文插图,领悟词义,结合注释理解意思。(PPT第19和20张)(难理解的词教师进行点拨 谙:熟悉。胜:超过,胜过。蓝:一种植物。)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3、教师总结。(PPT第21张)【课外拓展】
师: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宝库的明珠。我们已经学习完课内的三首古诗词,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
生:是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主题学习》的诗韵飘香模块,再次沐浴古典诗歌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馥郁的诗歌芳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四首诗好不好?
生:好!
(PPT第22-25张)【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李白 刘禹锡 白居易 闲:悠闲 和:和谐 谙:熟悉 厌:满足 胜:超过,胜过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一篇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从动物、植物、景物这几个方面来反映主题。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读写和课外搜集活动,增进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绝句》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歌颂了美好的春光。《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三衢道中》抓住游玩途中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燕子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荷花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昆虫备忘录
这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几种昆虫的特点,语言生动有趣,体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积累优美的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段。
3.增进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1.古诗三首………………………………………………………………………………
2~3课时
2.燕子……………………………………………………………………………………
2~3课时
3.荷花……………………………………………………………………………………
2~3课时
4*.昆虫备忘录……………………………………………………………………………
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语文园地…………………………………………………………
3~4课时
1.本单元注重朗读感悟,增强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使语言中蕴涵的美通过口诵心记来深化理解。
2.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解词、析句、悟情的过程中,认识逐渐深化,感情逐渐深入。
1.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绝句》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歌颂了美好的春光。《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写的,这首诗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三衢道中》是曾几的作品,这首诗是他游赏浙江衢州时写的,再现了诗人游览时愉悦的心情,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再借助注释和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春光和大自然的美好。
学前准备
1.查阅三位诗人的有关资料。(师生)
2.自读古诗,认读生字。(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绝句》的诗意。
3.背诵古诗《绝句》。
学习重点
1.认读生字。
2.理解《绝句》的诗意。
学前准备
1.收集诗人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了解古诗,导入新课。
(用时:5分钟)1.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2.师小结,板书课题:绝句。
1.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2.齐读课题。
1.将有关春天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处处闻啼鸟。
(2)____________,拂堤杨柳醉春烟。
二、初读感知。
(用时:10分钟)1.老师出示《绝句》,简介作者。
2.安排学生朗读诗句,把古诗读正确,认记诗中的生字。
3.老师指导书写“融、燕、鸳、鸯”4个生字。
1.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了解诗人杜甫。
2.朗读古诗,将诗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3.观察重点笔画,把字写正确,写规范。
2.看拼音写词语。
ní
rónɡ
yàn
zi
()
()
yuān
yānɡ
()
三、了解大意,感受美景。
(用时:17分钟)1.指名读诗句,理解诗意,思考:《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课件出示诗句,看看诗中有哪些景物?
3.师小结:春景美如画,燕子轻飞鸳鸯甜睡,让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出示插图,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读诗句,并简单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第一句中的景物:日、江山、春风、花草。
第二句中的景物:泥、燕子、沙、鸳鸯。
3.欣赏课文插图,通过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体会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3.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阳光
()
()的春风
()
()的花朵
()
()的小草
()
四、诵读感悟。
(用时:8分钟)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本诗,你有何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4.默写古诗《绝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结合插图的直观展示,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熟读并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两首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能从诗中描绘的场景中体会诗人的心情。
学习重点
了解诗句意思,从中感受诗人的心情。
学前准备
课件,范读录音。(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引入。
(用时:5分钟)1.复习背诵《绝句》。
2.板书诗题:惠崇春江晚景。
3.介绍作者苏轼。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背诵《绝句》。
2.交流收集到的苏轼的相关资料。
3.听范读录音,熟读古诗,注意“惠、崇”二字的读音和写法。
5.苏轼是_______代杰出的文学家,字子瞻,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理解诗意,感受美景。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将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惠、崇、芦、芽、短”。教师指导书写。
2.教师出示前两句诗和相应插图,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3.再读诗句,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熟记诗中5个生字的写法及笔顺。
2.诵读前两句诗,结合课件出示的插图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感受意境。
3.抓住关键字词,诵读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4.朗读全诗,感受美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6.这首诗中实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读古诗,明意悟情。
(用时:15分钟)1.板书诗题,引导解题。指导学生自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思考:
古诗描绘了什么景色?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理解字词意思,引导学生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出示后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字。
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古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宁静的景色,写出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3.读前两句诗,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交流回答问题。
首句点明了游览的时间是梅子黄时,第二句点明了此行的路线。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4.齐读后两句诗,交流问题,理解诗句意思。
5.读背古诗。
8.划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梅
子
黄
时
日
日
晴,小
溪
泛
尽
却
山
行。
绿
阴
不
减
来
时
路,添
得
黄
鹂
四
五
声。
四、总结拓展,积累古诗。
(用时:5分钟)1.齐读本课的三首古诗。
2.师提问:分别说说三首诗中的美景。
3.课外收集描写春季美景的古诗。
1.再读古诗。
2.全班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美景。
3.收集描写春季美景的诗句。
9.读诗句,说季节。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让学生结合插图,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直观地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学习《三衢道中》时,我采用自学为主,引导为辅的方式来教学。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前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边读边悟,结合注释和课件展示的内容,对诗句有自己的深入感受。在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绝句》教学片段
◆巧妙点拨,想象画面。(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生:《春晓》《咏柳》。
师: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春晓》中描写了鸟叫、风雨、花。《咏柳》主要描写了刚发芽的柳树生机勃勃的样子。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绝句)请同学们读一读《绝句》这首诗,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看看诗中写了什么。
(学生读诗后,点名学生回答)
生:这首诗中主要写了太阳、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等景物。
师:说得很对。那请大家再仔细看看插图,说一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幻灯片出示插图,学生回答)
生:明媚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美丽芬芳的花,嫩绿的草。
师:这么美的景物,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生:(齐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师:诗中还描写了动物的活动情况,描写了什么动物呢?
生:燕子和鸳鸯。
师:它们在干什么呢?
生:燕子在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这样的春色,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好。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教育: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教育: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1949年7月由曾联松设计。其中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即原“士、农、工、商”之所谓“四民”,但依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三)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1] 日长篱落无人过,[2]
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1]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2]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教育: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一般来说它们都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威武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为抗战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由著名词作家田汉作词,人民音乐家聂耳作曲。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
二、初读。
1.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直到读准了,读响亮了。
2.谁想来读读这首诗?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自己在心里跟着念,把 A.“了”是“结束”的意思,那这里它应该读(“liǎo”)
B.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语比较难读“蚕桑”,把它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
1.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乡村四月的哪些画面?
(碧绿的山陵和原野、白茫茫的稻田、杜鹃的叫声、人们在养蚕、插田……)
2.好,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乡村四月的自然景色。
四、体会画面美。
1、学习“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有人说:读一首诗,就是在欣赏一幅画。反复读上几遍,读着读着,你都看到或听到什么了? A、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 1)山岭和原野都绿了。(具体一些,想象的再丰富一些)
你真会说话。你不仅在理解,而且在想象了。想读读这绿色的山岭和原野吗?
2)是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这一片绿色,又让你联想起了哪些词语呢?(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3)(图片)瞧,就是这样一个小乡村。这么美的景色,谁想来读一读。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小乡村。
B、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1)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
C、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
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
同学们你觉得它在唱些什么?是啊,它在唱这“绿遍……”的乡村四月。
D、子规声声唤来了这诗中的雨,轻轻的多读几次这个句子,这会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 1.如烟的雨,还可以说成什么?(蒙蒙细雨、烟雨蒙蒙……)出示图片 2.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着子规声声、烟雨蒙蒙的乡村四月呢?
3.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温柔(轻)?谁还愿意来温柔(轻轻)地读一读?
E、同学们,自己再深情地读读这首诗,你能用两、三句话简单地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乡村四月多么地清新明丽(板书:清新明丽)。
F、看着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绿遍山野白满川…… 读得真美呀,我们此时已经仿佛跟随着诗人进入了那烟雨蒙蒙、如诗如画的小乡村。谁也想像诗人一样赞美一下这景色?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乡村。
2、学习“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领略了乡村四月的自然景色,让我们再去看看田园里那些忙碌的人们。读“乡村……插田” A、同学们,自己多读几次,你又仿佛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 2)看来,人们真的很忙碌,今天的人们在“蚕桑又插田”,几天前人们也在(“蚕桑又插田”),昨天人们还在(“蚕桑又插田”),明天的人们也将会在(“蚕桑又插田”)。如此忙碌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
他们为什么这么忙碌呢?
3)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B、四月的乡村,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用心读读这首诗,你都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份忙碌,这份幸福…… C、是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他看着“绿遍……”的美景,看着“乡村四月……”的景象,觉得自己都快陶醉了。好,带着你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轻轻地吟诵起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
1.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3.四月的乡村是一幅画,是一首歌,想把这乡村四月永远记在脑海里吗?请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中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六、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山行》: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叶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
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暮江吟》: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小故事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的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等环节,让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感受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领会诗歌的意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古诗词背景资料。2.学生准备:搜集整理三位诗人的资料。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乡村美
1.教师导学: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刚刚欣赏到了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2.“四月”是什么时节?(江南农村初夏时节)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4.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3.指名读。教师指导七言律诗节奏朗读。
4.教师检查生字“蚕”“桑”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指导“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意思讲的时候,就读liǎo。
5.学生反复诵读全诗。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全诗。
4.教师引问: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1.教师引问:读过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绿原、白川、子规、烟雨)2.教师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1)教师引问: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屋前屋后、小溪边„„)(方法:想画面)(2)教师引读: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字和一个“遍”字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景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3)教师导学:满眼的绿色让人感到单调,四月的乡村让你感到乏味吗?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白满川)要是觉得只有绿色会显得单调的话,那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会让你失望了。
3.教师导学:读了这两句,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不停地叫着)4.教师导学:“雨如烟”是什么感觉?看图片,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5.教师导学: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6.教师指导朗读: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读出一动一静的美感。7.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体,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在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通过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1.教师引问: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这里的景美,人怎样?(忙)2.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的忙碌?(才、又)3.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把农民的繁忙读出来。
4.教师导学:读到这,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5.教师引问: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 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
过渡:在忙忙碌碌中,五月过去了,六月、七月过去了。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
(出示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教师引学:在感悟诗的意境时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教师引读: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导学: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什么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小结: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没有具体写人们是怎样劳作的,只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就把乡村四月的繁忙景象勾勒了出来。
2.引读古诗。
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那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再读读这两句诗。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引问:我们刚学了一首田园诗《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2.教师导学:田园诗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3.读诗题,解题意。
(1)教师指生来读诗题,读准字音“兴”,读出诗题的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兴”是什么意思?(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四时”又指什么?(四季)(3)指生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再读诗题。4.了解诗人。
师生交流范成大的资料。(交流时,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5.小结: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才能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相机点拨朗读节奏。3.教师检查生字“昼”“耘”“绩”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4.学生再自由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6.学生根据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学。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1)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学生练说这首诗的意思。(3)根据练说情况,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并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表达的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指名说,同桌互相说说。
(4)学生再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设计意图: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精读全诗,领悟意境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1.想一想,你觉得诗里哪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教师导学: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孩子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天真、勤劳、可爱)(2)你们喜欢这些孩子吗?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读出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3)教师引问:我们今天要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先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又跟谁学种瓜呢?(引出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3.相机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教师导学: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2)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建设美好的家园„„)(3)教师小结:正是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而来,不禁感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齐读)设计意图: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四、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进行总结,使学生再次感受田园的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并在诵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五、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拓展阅读:教师出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作品和其他诗人写的田园诗。2.教师导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积累,多去阅读名篇佳作。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教师导学: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词有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词每句的字数有长有短。)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指导“子”的读音。
过渡: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设计意图:本册教材第一课《忆江南》就是一首词,教学时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
二、初读诗词,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指名朗读。这里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并给这两个音各组一个词?(“塞”sài,还读sāi和sè)
3.教师出示:“白鹭、箬笠、蓑衣”三个带生字的词语。范写“鹭”字,提醒学生“鹭”字上部表音,下部表形。“箬笠”两个字都是竹字头,指的是头上戴的用竹制成的帽子。“蓑衣”的“蓑”是草字头,因为“蓑衣”是用草编织的。
4.教师导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们还要试着读出节奏。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标出节奏,试试读出韵味儿来。(生自由练读标节奏)5.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
6.教师导学:谁能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翁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捕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我们学的这首词,词牌名是——渔歌子,词的内容也是写渔夫的。作者是唐朝词人张志和。
设计意图: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
三、品析词句,读出意境(一)感受山水之美
1.学生自由读词,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前两行描写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①是呀,(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美景多么和谐,天上的白鹭与水中的鳜鱼相映成趣。
②那白鹭是怎样飞呢?图片出示,观察后用“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说话。③小结:青山,白鸟,红花,绿水,色彩多么丰富!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看上去真像一幅活的画呀!男女生比赛美美地来朗诵前两行。
(2)教师导学:学习后两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教师引问:后两行又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描述这幅美景图吗?(一个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一点儿也不想回去。)②教师引问:外面下着雨,这渔翁头上戴的是什么呀?(箬笠)什么材料编制的?(竹篾和箬叶)身上披的这蓑衣又是用什么制成的呢?(草或棕)(二)走近张志和 1.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猜猜图中的这位渔翁会是谁呢?(生:张志和)(1)教师引读:这样的美景摆在眼前,张志和怎么舍得回去呀?所以他写道:(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教师引问:不须归,在这儿是不愿归哪儿?(不回家)这“不须归”仅仅是不想回家吗?读诗歌,只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相信会有更深的理解,大家对张志和又有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师补充:张志和博学多才,早在16岁就深受皇帝赏识,“志和”这个名字是皇帝御赐的,可这样一个本该前途无量的才子,却遭诬陷贬官,从此远离官场,过起隐居垂钓的生活。)(1)教师引问:现在你还认为他“不须归”只是不愿回家吗?(不愿做官)(2)教师引读:做官穿的是绫罗绸缎,而现在他头上戴的是——(青箬笠),身上穿的是——(绿蓑衣),是什么使得张志和选择了箬笠、蓑衣,而舍弃了华丽的官帽、官服?请你读后两行,读出张志和对大自然的迷恋。
(3)教师引读:让我们跟着张志和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斜风细雨吧!齐读这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教师导学: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设鱼饵的,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悠然自得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4.教师小结:渔翁之意不在钓,在于山水之乐,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是张志和“不须归”的真正理由啊。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旦重返大自然,获得了自由,那该是多畅快的一件事啊!离开了浑浊的官场,享受着自由,张志和又是多么欣喜啊,此时的他,不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吗?于是,他挥笔写下这首(师读):西塞山前白鹭飞„„(师生对接)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教师围绕景色优美、悠闲自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全面感知词的内容;抓住白鹭飞、鳜鱼肥等江南特有的美景让学生感悟词的意境。以“斜风细雨不须归”为悟情的出发点,通过教师共享相关词人的生活背景资源,加深学生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更进一步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中所蕴含的韵味;同时,在引读中领略词的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情趣,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景美人醉不须归,同样寄情于田园风光的诗人还有孟浩然。(出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教师导学:自己读读这首诗,用刚才“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张志和钓的并非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孟浩然饮的是美酒,是一种恬淡亲切的农家情。)3.教师小结:看来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啊!设计意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把课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诵读、吟咏积累 1.背诵古诗词。
2.课后搜集一些山水田园诗词去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积累诗词,为今后的写作与交际作铺垫,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人写诗填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诗言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往往会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仕途失意、朋友送别、感物伤怀、儿女情长等等,都能在诗词中寻觅到它们的影子。今天我们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看看诗人抒发了那时那地怎样的情怀,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抒发的。
二、学生展示
三个同学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作家作品简介、生字词的理解、自己的困惑等)
三、相互交流
学生根据同学的预习成果相互交流、补充、释疑,做好相关的笔记,并小声朗读诗词。
四、朗读诗词
三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五、问题探究
我们知道,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必须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请大家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探讨把握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虞美人》写于李后住被俘将死的前夕,使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激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XX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六、鉴赏语言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已经把握住了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每首诗词的理解。请大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反复品味,说说喜欢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准备后开始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年谁堪伯仲间“、”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等句子的点拨。
七、课后思考
请大家任选一首诗词,从表现技巧的角度写一篇阅读心得,下节课交流。
参考信息:
《虞美人》可从”问答式直抒胸臆“和”新颖、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两方面入手;
《书愤》可从”鲜明的对比手法“入手;
年级
四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执教人
课题: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一、以山为伴相知惜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二、湖月相衬美如画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三、妙笔天工画江南
《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时写的,词中回忆了诗人曾经观光游览过的江南(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的美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静夜思》投影片,“谁能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
2、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一生漫游过许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五、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六、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七、板书设计
鸟飞尽 孤独寂寞 两不厌
云独闲 只有敬亭山 山 人相依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诗。
1.齐备上节课所学的《独坐敬亭山》。
2.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写山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写水的诗。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七、板书设计
湖光秋月→和谐 潭面无风 →如镜
朦胧 柔美
洞庭水→ 银盘
洞庭山 →青螺
山水和谐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板书设计
江花→红胜火 江水→ 绿如蓝 春意浓
能不忆江南 赞美怀念
【1古诗词三首教案】推荐阅读:
1.古诗三首06-09
1古诗词三首完美版09-16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12-02
5课古诗词三首的 教案11-03
古诗三首教案06-12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05-30
17古诗三首教案01-2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11-04
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