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大体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及第43-45页的单元练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四、单元课时划分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课时
认识周长 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活动课:周长是多少 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200+800= 76-28= 56+39= 4×300=
2 3×3= 5×600= 34×2= 8×100=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36页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挂图 尺子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56-18= 32×3= 5×80= 44-38=
6×30= 330×3= 6×400= 54-3=
二、教学设计: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三、板书设计
周长: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四、作业设计:补充练习37页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20×4= 33×3= 110×7= 34×2=
0+55= 200×9= 6×110= 40-21=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 28+15+28+15=86(米)
(2) 28+28+15+15=86(米)
(3)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 25+25+25+25=100(厘米)
(2) 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三、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
(1) 28+15+28+15=86(米)
(2) 28+28+15+15=86(米)
(3)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正方形周长:
(1) 25+25+25+25=100(厘米)
(2) 25×4=100(厘米)
四、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P38-39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小黑板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4= 3×14= 13×7= 81-25=
2×18= 50×5= 9×7-8= 27×3=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三、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P40-41
四、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六(2)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三、作业设计
《补》P42-43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见图1)。这道题考查的是当周长固定不变时,面积的大小随着长、宽改变的规律。规律是:当长和宽越接近时,长方形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差越多时,长方形面积越小;当长和宽相等时,也就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关系”这一内容来源于等周问题。蔡宗熹在《等周问题》中介绍道“等周问题就是要在周长条件等同的所有区域中,找出面积最大的区域。所以等周问题属于极值问题范畴”,并给出了一些简单等周问题的结论:“在周长一定的一切三角形中,以正三角形的面积为最大;周长一定的一切四边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内接同一圆的所有n边形中,以正n边形的面积最大;在四边长度给定的一切四边形中,内接于圆的四边形具有最大面积;周长为给定值l的一切n边形中,正n边形具有最大面积;在周长一定的所有封闭平面曲线中,圆周所围的面积最大。”
教师带领学生解决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的方法通常是根据周长的大小确定出所有长方形,在网格纸上画出这些长方形,再数出面积来进行比较。但是在新教育改革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实践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设计了综合与实践模块,意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探索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内容,可以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真正地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在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具体的探究活动内容如下:
一、问题与动机
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抛出本活动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拿出周长为24厘米长的细线,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老师想要知道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谁有想法可以说一说。”学生会思考这个问题,猜测问题的答案,对这个问题产生学习兴趣。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吗?可能会有同学存在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时候面积最大?什么时候最小呢?学生可能会画长方形,求面积,也有可能会拿出手中的细线,动手围一围长方形。不仅仅是动脑筋想,还动手操作,围一围试试,这样教师就可以很好地过渡到下一步,引导学生制作几何板,围长方形。
二、过程与设计
想要知道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可以动手围出长方形,再进行观察、分析。而想要让围出的长方形更加准确、直观,可以借助几何板。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制作好的网格纸的几何板(见图2),给学生自己制作这样的几何板留出思考的空间。学生会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及几何板的模型,思考如何制作几何板。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思考怎样在这个几何板上围出长方形,围出长方形后如何进行分析。
三、实施与操作
所需材料:硬纸板、网格纸、笔、图钉、细线、铅笔、尺子、钥匙环和胶水。
教师试着让学生了解活动的过程,并加以指导:我们需要计算出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围出相应的图形,求出每个长方形面积,将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记录下来,再画出对应的长方形图形,这样就可以比较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哪个面积小了。这个探究活动需要4人为一组合作完成。学生在明确操作过程之后,动手进行实践。
1.制作几何板。
学生用胶水将网格纸贴在硬纸板上。在细线的一端系上钥匙环,量出从钥匙环的一端加细线的总长度为24厘米,在24厘米处的细线上打一个结。
2.在几何板上围出长方形,记录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
学生需要确定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学习过的长方形周长来解决。确定长、宽分别为11,1;10,2;9,3;8,4;7,5;6,6(单位:厘米)这六组数据,分别围出长方形。以其中一组11,1为例,在刚画出的网格纸上确定一个顶点,用图钉穿过钥匙环,按在第一个顶点上,以这个点为起点,横向数11个小方格,在两条线的交点处用图钉固定,确定第二个顶点,竖着数一个小格,用图钉固定,再找到长方形的第4个顶点,用图钉固定。将这四个图钉用细线围起来,围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将这个长方形进行编号,叫作长方形1。数出这个长方形内包含的小方格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记录下来,可以设计如下的表格来记录数据(如表1)。用同样的方法,周长固定不变,改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记录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数值。
3.在活动单上画出每个长方形,标出长和宽(见表2)。
学生需要根据刚记录下来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画出长方形,标出长和宽。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本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同时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快活动的进程。让学生填写表格内容并进行分析,可以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四、结果与评估
所需材料:长方形长、宽及面积的数据、画出对应的长方形的图形。
“用自己的语言和同伴说一说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长、宽和面积大小之间存在什么关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这个学生可以根据面积的数据直接看出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长、宽和面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
学生根据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数据,可以比较分析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哪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再结合画出的每个长方形,发现:
(1)当长和宽相等时,也就是长和宽都为6厘米时,面积最大,为36平方厘米。
(2)当长和宽相差最多时,也就是长是11厘米,宽是1厘米时,面积最小,为11平方厘米。
(3)当长和宽越接近时长方形的面积越大。
(4)当长和宽相差越多时面积越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总结的结论,为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拓展,简单地介绍等周问题。
在和同伴讨论周长和面积关系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的看法可能不一样,在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能会擦出“火花”,使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去进行探究。
五、延伸与思考
如果长方形的一边靠墙,也就是用固定周长围出长方形三边的长度,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什么时候最大呢?如果长方形的两边都靠墙呢?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提升了难度,更加具有挑战性。
解决一边靠墙的办法是将周长×2,也就是使长方形的2倍达到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见图3)。解决长方形两边靠墙的问题,采用上述学生总结出的结论,只要用线绳围出正方形就可以了,面积就是最大的,这相当于把周长平均分成了两半,需要注意的是给定周长的数值如果不是偶数,那么长、宽的数值不是整数。
六、关联与应用
所需材料:硬纸板、网格纸、笔、图钉、细线、铅笔、尺子、钥匙环和胶水。
“今天的探究活动比较的是当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的关联。当面积一定时,长、宽和周长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周长可以固定不变,看面积的变化规律。同样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不变,看周长的变化呢?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而人教版教材中,恰巧有这样的问题(见图4)。教师可以仿照周长固定不变的活动设计,设计面积不变的探究活动。
下面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中。
学生按照比较长、宽和面积的方法来固定面积的大小,比较长、宽和周长之间的关联。
学生可能会发现:
(1)当长和宽相差越多时,长方形的周长越大。
(2)当长和宽越接近时,长方形的周长越小。
(3)当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的周长最小。
七、总结与反思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表格3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我有哪些收获,遇到问题我是如何进行解决的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的内容可作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素材,适合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开展活动所用。活动环节的设计可以参考郜舒竹教授的观点,郜舒竹教授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逐步‘自悟’的过程,是一个从开始的‘迷惑’逐步走向‘清晰’的过程。期间至少应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明确问题,产生动机;第二,过程方法、获得结论;第三,多样比较,错误辨析;第四,关联应用,总结提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活动的内容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
[1]蔡宗熹.等周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
2、以自主探究的形式去理解、掌握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以及概括的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叫做周长(让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都叫做什么呢?两个图形的边都有什么特点呢?显示课件:一个长方形的田字方格本。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彩色纸条给田字方格本做一个美丽的边框是不是更漂亮呢?你们会用多长的彩色纸条呢?(田字方格本是统一尺寸的)
2、让学生们自己去用彩色纸条给自己的田字方格本做边框。然后用格尺量出边框的尺寸。
3、让学生们说出来如何量的。进而引入长方形的周长计量方法,正方形则同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从自己的田字方格本的周长来引导学生出周长计算的方法;为下面的周长计算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显示课件: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呢?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呢?
3、让学生们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探究问题:
(1)如果要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要知识什么条件?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来算出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2)讨论: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更长?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还知道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3)思考:如果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和一个边的边长,怎样算出另一个边的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要知识什么条件?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总结
(1)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3)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最快捷。
(4)教师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总结、分析自己所找出的计算方法,并在诸多算方法中找出自己认为自快捷、最简的计算方法。】
三、释疑巩固、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们通过测量自己的课桌,来精确计算课桌的周长。
2、练习。分别设计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不同规则的图形让学生们进行探究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反复练习,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在探究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理解,并形成必要的技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熟练运用。】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
2、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反思
课题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但绝非是哗众取宠、虚而不实;只有将学生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有机会融入到课题导入环节,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导”的作用,才能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1]。另外,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与分析的学科。因此,在让小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一定要通过“步步为营”的引导来让学生们充分运用以往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探究[2-3]。
因此,本课的教学首先建立于对周长概念的温顾,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给田字方格本做边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基本计算方法。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了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也会对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同时,他们也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终发挥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生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笔者设计情境引导、实践操作以及练习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这一过程,既环环紧扣,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候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各自找出更适合于自己计算习惯、计算方法的解决途径;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最后,笔者又通过释疑巩固、内化提高环节来进一步提升、巩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基本概念练习,为后进生理清思路,第二层次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为中等生准备的,练中明白周长概念,熟悉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拓展延伸。旨在提高性练习。保证优等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在学生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时,应该加以讲解总结,从而把每种计算长方形周长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了解清楚。而且,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时可以形式再多样一些,吸引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实验小学
王金翠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问题巩固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用什么方法知道图形的周长呢?(1、对于曲边图形,借助卷尺,绳子等工具围一圈,再拉直用直尺测量,2、对于直边图形,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
这节课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叫来研究一些特殊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情境图
咱们班的同学这学期从一开学就表现的特别棒,咱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所以决定交给咱们班一项重要任务,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好这项任务?
我们的任务就是负责管理学校门口的一个长方形花坛和一个正方形花坛,那如何更好的去管理呢?(经常给花草浇水施肥)除了经常给花草浇水施肥意外,为了不让别的同学破坏花草,咱们的小组成员商量决定分别给这两个大花坛加上护栏,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安装护栏前先要将做什么准备工作呢?(购买护栏)今天老师就决定帮助咱们同学去购买护栏,在老师临走之前,你有没有什么需要和老师交流的?或者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的?
(预设学生回答:
1、最好能先去打听一下护栏的价格
2、得先去测量一下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花坛的边长)
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现在通过调查我觉得有一种护栏价格是每米8元,质量挺好,也测量出了长方形花坛的长是9米,宽4米,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7米,那么要给花坛围上护栏到底需要多少钱呢?下面我们先来解决长方形花坛护栏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要想知道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需要先算什么?(先算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非常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本子上算一算这个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吧,算完后,在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选取有代表性的方法 抽生到展台前交流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9+4+9+4=26(厘米)
板书:周长=长+宽+长+宽
(四条边一边一边加起来)
(2)9×2=18(厘米)4×2=8(厘米)18+8=26(厘米)
板书:周长=长×2+ 宽×2
(先算两条长的和,算两条宽的和,最后加起来)(3)(9+4)×2 =26(厘米)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先算一组邻边的长,再乘以2)
这三种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却都是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求出4条边长度之和,因此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非常好。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其中第三种方法是我们求长方形周长的一般算法。
有了长方形花坛的周长,那么我们就可以算出给这个花坛安装护栏所需的价钱。
学生口答:26×8=208(元)(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向大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优化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算出了这个长方形花坛安装护栏所需要的价钱,帮助老师解决了一大问题,真了不起。那么你能继续给正方形护栏算一算价钱吗?
学生自主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长方形周长的经验,本环节利用自主迁移,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对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优化。)
三、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1)学校长方形的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求蓝球场的周长
(2)龟兔赛跑:乌龟围着长为25米,宽为15米的长方形跑一圈,兔子围着边长是20米的正方形跑一圈,谁跑的路程远?
(3)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2、拓展练习
(1)从大正方形中剪出一个长方形(如右图)。剪出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课本50页第10题)
(2)智力拼图: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片(长4厘米,宽2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此时正方形的边长为()厘米,周长为()厘米?如果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课本49页第4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拓展练习开拓学生的智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回顾整理 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7页
九台市苇子沟镇中心校
王纪颖
“花边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上册4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一分钟训练: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三角形:3厘米、6厘米、5厘米
四边形:6厘米、9厘米、8厘米、6厘米
长方形:长12分米、宽8分米 正方形:边长1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出示全班集体照。
老师想把她装饰一下,想把它镶上花边,可是我至少该买多长的花边呢?有办法吗?
生:那应该看看照片的周长是多少?
师:哪里是它的周长呢?指一指。
那老师至少要买多长花边呢?现在大家能计算么?
生:不能,缺少条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信息:长23厘米,宽12厘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厘米? 1.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算法?
生1: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23+12+23+12=70(厘米)师板书
师: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
生1:长+宽+长+宽
师板书
师:同学们,这种方法可以吗?你回答得很好,请坐。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23×2+12×2=70(厘米)
师板书。
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
生2:长×2+宽×2
师板书
师:这种方法行吗?你真棒,其他人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相加,再乘2:(23+12)×2=70(厘米)
师:你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23、12、2所表示的含义吗?23是?12是?为什么乘2?
师: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板书
生3:(长+宽)×2 师:这种方法好吗?
师: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答完整。
师:同学们,这几种算法都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三、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究竟哪种算法算得又对又快呢?下面比一比好吗?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的两个长方形的周长,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个组,每个组选择一种算法,指名到黑板板演,开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三个同学做对了没有?
通过刚才的练习,现在你觉得哪种算法最好。我们把这种方法记下来好吗?(长+宽)×2。
四、巩固练习 1.列表格,说周长
师:刚才都是看着图算周长的,下面咱们不再看着图来计算,看表格,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说说你是怎么算它周长的。长
20m 6dm 12cm 14m 23cm 宽
10m 4dm 5cm
1m 20cm 2.蚂蚁大比拼
出示:周长不同的两个长方形赛道。
一号赛道
二号赛道
介绍:赛场上共有两位选手,红蚂蚁、黑蚂蚁。它们跑的速度相同。赛场上还有两个赛道:1号赛道、2号赛道。
比赛规则是:它们将从各自的起点(用红笔标出)出发,绕赛道一周后,再回到各自的起点,谁先到谁就胜出。
师:请看,红蚂蚁选择了1号赛道,黑蚂蚁选择了2号赛道。猜一猜,它们谁会胜出?为什么?
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谁猜对了?。(计算两个赛道的周长)
1号:(8+6)×2=28(cm)2号:(14+1)×2=30(cm)28厘米30厘米
师:因为1号赛道的周长小于2号赛道的周长,所以黑蚂蚁将取得了胜利!
3.实际运用,深化新知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0米。宽6米。
⑴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⑵如果公鸡沿着草地四周跑了2圈,公鸡跑了多少米?
⑶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4.拓展性练习
下面老师还有更难的题目,你们敢挑战吗?
师:把两张长9cm,宽4cm的长方形纸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得很好,说说你的收获吧。你们能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给本课起个题目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
23+12+23+12=70(厘米)长+宽+长+宽
23×2+12×2=70(厘米)长×2+宽×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能利用公式求圆的周长, 同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推导周长公式,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圆周率的认识,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周长公式, 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课件、直尺、线绳、直径5厘米、8厘米、10厘米、12厘米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已经认识并掌握了关于圆的一些基本性质。而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圆形的物体, 在它的外圈上需要包一些东西, 比如老师手中的镜子 (教师展示圆形镜片) , 在它的外圈包上一些圆形铁皮, 既美观又耐用。如果我们要往镜子边上包铁皮, 就得知道镜子边的长度, 而这个长度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的周长。那么怎样才能知道镜子边的长度, 也就是镜子所在的圆的周长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
二、动手操作, 探求新知
1. 明确周长的概念。
(1) 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有什么图形的周长?
(2) 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是怎么定义的?
(3) 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想一想圆的周长应该指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定义圆的周长? (教师点拨、引导: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或圆的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
(4) 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周长的概念推广到其它你所看到的图形上?想一想我们平时还见过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周长应该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引导)
2. 猜想与测量。
(1) 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请你在草纸上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写出来。同学们再想一想圆的周长应该与什么有关系呢?请结合手中的不同大小的圆形纸板, 想办法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
(2) 小组汇报采取的测量方法与得到的数据。
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与得出的数据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来加以验证。 (教师通过测量与学生一起验证)
3. 验证。
验证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 明确测量方法 (绳绕一圈或圆沿直尺滚动一圈。注意刻度尺的使用以及长度单位等)
(2) 通过测量填写下表:
(3) 对比认知: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 比较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 感知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直径大, 周长大;直径小, 周长小) 。
(4) 实践认知:下面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计算出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填入上表。
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测量和计算都很认真, 有的同学想出来的其他测量方法也很有效, 虽然得出的结果有所不同, 但这可能是测量误差所造成的。通过观察, 我们得到的结果有一个相同点, 那就是圆的周长都是这个圆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实际上这是一个固定数, 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 (pai) 表示。关于π, 还有一个令我们中国人非常自豪的小故事呢。
4. 阅读10页“圆周率发展史”。
说一说读后你的所知 (1) 圆周率是什么小数? (2) 圆周率的近似值是多少? (3) 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有哪些贡献?你有什么想法?
5. 公式推导: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几倍?那么周长怎样用式子表示呢?如果知道半径, 又怎样表示呢?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C=πdC=2πr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展示课件:通过课件, 你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能用公式求圆的周长吗?
(1)
(2)
2. 对应练习。12页2题
四、拓展应用
1. 出示例题——展示课件。
(1) 题中给出的是什么条件?出示的是什么问题?
(2) 怎样解决, 应用哪个公式?
学生交流后汇报,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设花坛的直径为x米
2. 对应练习。
(1) 先计算, 后填表。
(2) 量一量, 求周长。
五、总结、布置作业
1. 学生交流收获。
2. 教师总结:已知半径或直径求周长, 要利用公式C=2πr C=πd;
已知周长求半径、直径, 则应用公式C=πd d÷2=r
1.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知道圆周率的近似值,了解人类研究圆周率的有关史料,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张图片。(课件出示校园操场的图片)师:你能从中找到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吗?
1.如果老师想沿着长方形慢跑一圈,求一共跑了多少米?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
你能说出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和宽的和的几倍?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几倍?
2.如果老师想沿着这个圆慢跑一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感知周长并测量周长
(一)感知周长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描出圆的一周,感受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二)测量圆的周长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圆(一元硬币、塑料圆片、光盘),你认为哪个圆的周长最长?(指名回答)
1.你有办法测量出这三个圆的周长吗?
2.谁来说说你准备怎样来测量圆的周长?
3.学生汇报,并相机板书出“滚动法”“绕线法”。
师评价:同学们很聪明,在测量圆周长时把曲线转化成直线。(板书:化曲为直)
4.课件动画展示。用你喜欢的方法合作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师小结:我们观察测量出的结果虽然不一致,但都非常接近。这是由于测量工具、方法不同造成的测量误差,这是正常现象。
三、探索、发现规律
(一)激化矛盾,巧设疑境
1.师:看大屏幕,出示摩天轮图。如果老师让你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测量出这个摩天轮的周长,你会说些什么?
2.我们需要找出计算圆周长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师:观察这三个圆,光盘的周长最长,一元硬币的周长最短,你认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也就和直径有关。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例题。
2.出示例四:比较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3.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存在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
(三)学生实验,发现规律
请同学们还是以这三个圆为例,测量出直径,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把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最后写出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介绍圆周率,推导计算方法
1.经过科学家大量准确测量和精确计算发现,(出示课件)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叫什么呢?打开课本自学第99页的内容。
2.自学汇报。
五、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解答例四。指名口答。
2.练一练:同学们能独立解答吗?请同学们试做。
3.摩天轮:完成课本中第101页中第三题。
4.拓展:(1)如果老师沿着塑胶跑道慢跑一圈,实际上是求什么?(圆的周长+长方形的两条长)你会计算操场跑道的长度吗?
(2)如果在这条跑道外围还有一条跑道(课件出示)同学们说,哪条跑道周长长?如果学校进行400米赛跑,把运动员安排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不公平?为什么?
师小结:具体向前移多少米,我们课后可以阅读课本第108页中的内容。
六、介绍祖冲之,感受数学文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圆周率,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让我们一起去了解。
(课件出示)
七、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圆的周长,说说你收获了什么?现在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或者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八、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师:我们来看这张照片(出示图片)老师特想知道这棵树的直径,你有什么办法?说说看。
师:下课后同学们可以按照刚才的方法合作测量出周长,然后求出直径和半径。明天我们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1、经历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读题和根据条件提问题的习惯。
2、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同学们,喜欢公园吗?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到月湖公园去观赏,(出示课件)。公园里的花坛真漂亮。为了维护花坛里的花草,同学们准备为花坛装置护栏(显示护栏)。仔细观察这幅图(出示情景图),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同学独立考虑后回答。)
生1:长方形花坛的护栏长多少米?
生2: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谁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3:给正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生:可以先求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1)独立考虑。
师:你能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不只要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算法,有没有两种、三种?先自身算算。(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4+8+4=24(米)
师:哦,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围着加起来,算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生2:8+8+4+4=24(米)
生3:82+42=24(米)
师: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4:(8+4)2=24(米)
师:哦,这种方法有点不同,你能指着长方形花坛和大家说说你是先求的什么吗?
生4:我是先求的一个长加宽,再乘2求出两个长加宽,就是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
(另一同学又说一遍。)
师:哦,这位同学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38=24(米)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因为两个宽是4+4=8,再加上两个长是8,就是3个8,所以可以用38来计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不错。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现在能求出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了吗?
生:242=48(元)。
(3)试一试。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2、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
3、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4、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5、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6、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课堂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 是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欢的才更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关于长方形周长的题型很多,要让学生都见识见识,解决解决,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3
一、理论、认识
“自主模式”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它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和教材的选择等方面,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知和发展需要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把学生教会”变为研究如何“让学生自己会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每个人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重视“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允许每个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
二、实践、验证
这节课,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
(一)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为堂上动态生成提供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目的是为课堂上集体学习做好准备,而成功的预习活动必须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课前,我让学生独立预习,按要求完成预习作业:
1、课本中介绍了几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看懂了哪种方法?哪种方法你不懂?
2、你还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计算方法?
3、写、把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写出来。
4、练、(尝试练习)算一算自做的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是多少。(你会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写出了自己对课本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方法的理解,还生成了各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呈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研讨交流课,提供了探究和交流的资源。
(二)重视课堂上学生对各种算法的交流与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预习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还在教师怎样实施预习后的教,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并使教师的教适应于学生预习后的学。
学生课前的预习大多是个体学习行为,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感受,因此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相互启发,使学生对课本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研讨交流课上,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本组同学(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让人人都有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反省的机会。全班交流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呈现了三种方法是:①6+4+6+4=20(厘米);②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③(6+4)×2=20(厘米)】同学们参与讨论、质疑,老师只是在重点环节进行点拨和。(例如:课本上介绍第三种方法,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老师便在重点用线段图直观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另外,对这些方法,每个学生由于其内在思维的差异,可能有不同的策略选择,怎样引导学生开展策略反思呢?我是这样组织讨论的:“大家学会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三、感悟、思考
探究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课”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研究真实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改善学生学习思维状态,形成自主学习的内趋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是我这个学期的研究重点,在中低年级开设“交流研讨课”,确实还有一些问题要抓。教学要因交流而精彩,学生的大胆设想、意见要在讨论、质疑和争辩中统一认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4
包书皮的“思考”
青岛版三年级教材第五册第90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数学课本长26厘米,宽18厘米,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彩纸包装合适吗?
这是一道看似离孩子们生活很近,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个空白的问题,因为超市里的物品应有尽有,包书皮不用孩子们自己动手裁纸包装,要么是在超市里买现成的书皮,要么是家长完全包办了。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换掉了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孩子们晚上回家,自己找一些漂亮的纸,裁成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纸片,为自己的数学课本进行包装,看看这张纸是否合适,如果合适,看看谁能包装得最漂亮,并且还能说出你怎么知道这张纸合适,如果不合适也能告诉大家为什么。
第二天,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包装好的课本,不用问,就知道这张纸适合包装,当让孩子们说说理由时,却出现了不同的想法:
洪樱珉:用数学课本的面积和这张纸的面积相比较,
纸的面积:40×30=1200(平方厘米)
书的面积:26×18×2=936(平方厘米)
纸的面积>书的面积,所以这张纸合适。
当时课堂上有16名同学同意这种想法。
李家仪:用这张纸的周长和数学课本的周长相比较,
纸的周长:(40+30)×2=140(厘米)
书的周长:(26+18)×2=88(厘米)
140>88,纸的周长>书的周长,所以这张纸合适。
有13人也是这种想法。
郑天云:纸的周长:(40+30)×2=140(厘米)
书的周长:26×2+18×2×2
=52+72
=124(厘米)
140>124,纸的周长>书的周长,所以这张纸合适。
有18人同意这种想法。
卢胤合:包书皮时,书的长度不变还是26厘米,宽展开后变成18×2=36(厘米),用这张纸40厘米的边包书的两个宽边36厘米,用30厘米包书的长边26厘米,40>36,30>26,所以合适。
有5人同意这种想法。
于鸿昊:包书皮时,书的宽度是18厘米,用40厘米长的边去包2个宽40÷2=20厘米,20>18,书的长度是26厘米,它的长度不变,用30厘米的边去包,30>26,所以合适。
有2人同意。
课堂上,同学们交流热烈,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理由,当然班上也有一部分同学从面部表情上看,听得云里雾里,没理出个头绪,到底哪种想法最有根据,还是这些想法都对?为了让学生自己能说服自己,我没有当堂对哪种想法进行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晚上回家再次包书皮,并且规定用三张不同的纸来包装:①边长35厘米的正方形纸;②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③长5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纸。
当再次交流时,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说出了边长35厘米的正方形纸和长5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纸不合适,只有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合适,并且,说明不合适的理由时,都是在围绕着边长35厘米不够两个宽的长度,50厘米虽够两个宽边,而24厘米又不够包长边26厘米,没有一个同学在纸的面积和周长与书的面积和周长相比较上说明,看来同学们已自己找出第一节课哪种想法最有依据性了,知道了单从面积和周长相比较是不行的。此时,再稍一点拨,孩子们便完全理解了。
经过两次包书皮的过程,经过课堂上的不同交流,同学们不但知道本题的答案,并且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不正是我们的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吗?当我再让学生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纸给长18厘米宽26厘米的书包装时,同学们都知道从边上去考虑,不用实际去包装也知道了不合适。
透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往往能找出答案,但对于“为什么”,却是需要每个孩子深深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细节,虽然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决定了答案的唯一性,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想法往往是不惟一的,正是这不惟一的寻求过程,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良好思维品质,而怎样组织学生参与探索这一过程,也正是新课改要求教师深深思考的一个问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发表意见,帮助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精心设计了课前铺垫,突破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空间想象力有限,对于长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我在课前设计了找长方形物体的题目,让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长方形的特征(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在掌握了这种特征后,当学生遇到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就有一部分聪明的学生会用(长+宽)×2,通过联系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这节课在各个教学环节和练习的设计上也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给照片加边框,给菜地围篱笆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学长方形周长的用处,并能把所学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
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等等。在练习巩固中,“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都努力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的是本节课的练习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驾驭能力还不足,学生的开拓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小组学习的意识和作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角度上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 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又蕴含着新知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让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多,对学生的激励不够。二是让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比如学生列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算式后,由三个算式引出相应的公式时,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多,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由特殊转换到一般去,导致练习时学生只计算一个长和宽的和。三是巩固练习的设计不够严密,考虑不够周全,对学生有误导之嫌。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我设计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宽的两倍,当两条长重合时拼出的是一个正方形。在今后类似的题型训练中学生可能会受其影响。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杨伯伯付工人工资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自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我认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已不再只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应成为一种教学的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把尊重学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学生“天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帮助学生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
改变了以教师为出发点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交往关系,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主体结构。
2、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本课的设计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目标出发,重在加强“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本校备课组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整节课,我并没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反复验证的方法学习新知,还给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三轮的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教者始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个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当然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尽人意。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仍显单薄,教师语言不够丰富。
教学预设中的三次探究重点突出了第一次的探究内容,联系生活探究与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由于时间的关系师生交流的环节较快,不能很好的关注全体学生。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概念以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本节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一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课堂上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那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注,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二,学生也就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
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的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的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但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加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以二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欢的才更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2
在这次的周周有课听上,聆听了周老师的这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课,感觉受益很深。整个课堂教学我觉得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情景生动,真实自然,重点突出。在教学中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合作交流,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我觉得本课具有如下优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喜羊羊美羊羊跑步入手,替他们解决问题,谁跑的路线(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长,引入新课的教学。在学习中,周老师注意了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生活中的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很高,很有目的性。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生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多样化,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法。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周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本节课结束时,他留下一些时间,用来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出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首先,虽有合作,但还有一些学生参与的不是很积极。例如: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的不合作,还需在今后多与他们沟通,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其次,回顾交流时间还是有些仓促,叙述的不是很完整。另外在练习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粗心大意,忘记乘2 的问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3
《辨认方向》是《方向与路线》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本节课中,用八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如“谁在谁的什么方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表达时都因为中心点确定不准确而刚好说反,例如:本节课中认识方向这一环节,动物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许多学生就说动物园在学校的西南方向,实际应该是东北方向。在课堂中出现这种情况时,我立刻意识到找准中心点至关重要,那么怎么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这个中心点呢?我采取了让学生多利用方向板,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反复练习的形式,课后,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以上方法,还能不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掌握。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4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一节课带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学生都比较好理解。
第二节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元旦演出要装饰教室,我们想在教室前面的黑板外侧挂上一圈彩带,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呢?我告诉学生,黑板大约长4米,宽1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我巡视发现学生多数都是列式4×2+1×2=8+2=10(米),我找了几个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说的非常清楚,先求两个长,再求两个宽,然后加一起,就是长方形黑板的周长。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4+1+1,学生说这样太麻烦。没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1)×2,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这道题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我们可以先求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怎样列式,学生想了想,说可以列式4+2=6(米),我又接着说,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求完了,怎样再求两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学生纷纷说:再用6×2=12(米),我让学生比较4×2+1×2和(4+1)×2这两种方法,看哪一种更简单,多数学生都认为第二种更简单易算。
正方形的周长公示比较简单,我让学生自己拿出正方形的彩纸,计算它的周长,学生都知道用边长×4。
课本上的题目都非常简单,但是同步上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长是5厘米,求宽是多少厘米?这道题是逆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很多学生不会算,我一看这个地方还真是个难点,于是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带学生推理计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我先问学生,这个周长18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我又问学生,我们能不能先求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可以,用周长18÷2=9(厘米),我接着问学生,9表示什么?学生回答9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已知一条长是5厘米,那么能求一条宽是多少了吗?学生马上回答用9-5=4(厘米),于是我让学生回头总结长方形的长的算法: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同理又推算出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我让学生把这5个公式抄写在课本85页上,学生快速地就抄完背会了,接下来做题训练,学生做得又对又快,一些平时听课不专心的学生也学得非常快,费思赫说了好几遍,老师,我真听明白了,可明白了。
数学课堂上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很多时候也需要教师巧妙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才能快速地“拨开云雾见青天”。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5
本内容是第五单元,内容较少,看起来很简单,只要记住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就行了,其实不然,本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起来非常复杂。特别是辅助材料上的练习题向外延伸的知识更广。在教学本内容是首先让学生理解、记忆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题,进一步理解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如:知道周长求宽、或求长、或求长和宽的和,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基本掌握其内容,这一单元虽然内容少,但用时间较多,因为这一单元学不好,直接关系到下一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如果本内容学不好,学生就开始把周长和面积混淆,所以必须让学生把这一单元的知识掌握牢固,进度慢一点不要紧,我出了很多这方面的练习题,然后,又把它进行了分类:如:知道周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长、或宽;知道周长求长和宽的和各是多少?然后再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如:已知一段铁丝长是 24 厘米,你能握成几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他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还有很多形式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单元的知识,通过测试优秀率大本分之八十左右,比去年同期的所教班级学生的优秀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左右,测试后我比较满意。
【长方形周长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长方形周长教案模板09-18
长方形周长公式教案09-30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复习10-1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精品教案12-18
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设计06-25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05-25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反思07-11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09-18
张丽晶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11-03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教学设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