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新闻有感精选(精选5篇)
前几天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内容大致是说的是警方成功抓获并摧毁了一个特大拐卖儿童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301名,解救了儿童92名。然而,因为这些新闻不是第一次被报道,同样也因为不可能是最后一桩案件。所以很多人对此开始熟视无睹,把它看做是一条又一条没意思的新闻了。
可是我们是否摸过自己的心,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有没有过心疼,有没有那么一刹那触动你的心灵,浸湿了你的眼眶。当然了,我们尚且年轻,也没有为人父母,很难去体会到那种失去骨肉至亲的无比痛苦。可是我凭心自问,依旧会对那些孩子感到同情以及十分痛恨那些偷孩子的人。因此每当我看到类似的新闻以后,心里都不是滋味。同时也告诫各位家长要看好自己的孩子,也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搭理和相信陌生人。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来源大部分是网络。有一天不上网, 我都会觉得自己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所以如果你问我:“你认为纸媒会消失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但是新闻不死!”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论点——“媒介即讯息: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 环境并非积极的包装用品, 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 (1) ,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 在麦克卢汉看来, 媒体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媒体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3) 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 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 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正是提出了“媒体是人的延伸”这一定义, 使媒体概念的外延得到了扩大, 很多工具和活动方式都划分到媒体的范围内, 而传播媒体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媒介作为公众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要信息来源, 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印刷品、电影、报纸、电视的出现都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环境。现在,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给我们创造了全新的环境。网络媒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论地域、时代, 人们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关系, 突破了以往的点对点的局限性, 增强了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 形成了更加自由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更加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
我们每天从网络上获知信息, Facebook、twitter、微博的热搜关键词就是当下最热门的新闻。更重要的是公众不再是单方面地获知信息, 公众通过网络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正如片中人物David Carr所说, “the media is the message;the message is the media”。当下的新闻已经不再是拘泥于任何形式, 而是开放性的, 传统的纸媒因此在互联网的崛起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片中《纽约时报》承受着维基解密、新型新闻网站的冲击, 面临倒闭的传闻。这几件事都无可厚非地说明《纽约时报》在滚滚新媒体技术洪流前地位岌岌可危, 影片中也不时地传出报业集团倒闭、破产的消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 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新型的传播媒介必定会慢慢取代旧时的媒介。
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来讲, 当今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的新闻专业性值得考量, 网络媒体应该借鉴纸媒在新闻专业主义中坚守原则的精神。
《纽约时报》每天的头版都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中讨论、筛选, 编辑会斟酌新闻的真实性、考虑新闻对受众的意义。NBC大张旗鼓地报道美军已全部从伊拉克撤军的新闻, 虽然新闻中有前线记者发回的直观的视频画面, 但《纽约时报》的记者却是秉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对其真实性进行反复核实, 最终将新闻的真相还原给了受众。目前网络媒体的新闻大多是对众多媒体信息的收集、整理。在Carr和gawker的建立者阿桑奇的电视辩论中, 当Carr拿出那张被挖空的报纸时, 大家都笑了, 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新闻离得开纸媒, 离不开的是专业主义精神。在信息化时代, 新闻信息对于我们更像是一种快餐式的产品。互联网能让我们迅速了解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新闻, 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 但在信息传播的背后是否又限制了我们对真相事实的探求?作为一个微博用户, 对于微博上常常盛传的假消息已经屡见不鲜了。人们往往没有深究新闻信息的来源, 而是单纯地被某个字眼或者图片吸引, 而后引发大量的疯狂转发, 而每一次用鼠标键轻点“转发”的时候可能就离新闻的真相越来越远。所以在网络媒介时代我们呼吁的是像《纽约时报》记者那样对新闻坚持求真的专业主义精神。
《头版内幕》一片中处处透露者报业大势已去的哀伤气息, 但还有无上光荣的傲骨, 每一个员工都以在《纽约时报》工作为傲, 他们中有大半生都奉献给了《纽约时报》的中年妇女、有自动请缨巴格达的年轻记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捍卫这个百年老报的公信力, 我想不管世界怎么变, 正是有他们这样一群坚守新闻信念、对“第四等级”的深刻认识, 才让受众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看到真相。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闻媒介可能会随之而改变, 但新闻一定不会——纸媒衰落, 新闻不死。
注释
1 (美)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影片讲述了我国从19辛亥革命到19中共一大召开整整十一年的历史。以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陈独秀等第一批共产党党员为中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那段风云激荡的景象: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一大召开……
我犹记着影片中震撼人心的五四运动。一批批、一群群热血沸腾的学生们拥上街头,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他们咬破手指写血书“还我青岛”,为四亿同胞喊冤。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口号,一张张悲壮万分的血书,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怎能不让我发自内心地敬佩这些有志之人?他们没有狡诈的老谋深算,他们有的仅仅是胸中的爱国之情;他们心中想的仅仅是为国报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们思考的也仅仅是怎样让中国强大起来,怎样让共产党真正地“立”起来。他们年青一代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救国扶国的历史舞台上。他们这种为扛起山河重任、为革命取得胜利而舍己忘我的精神让我为之动容。
六十余年国运昌盛,九十年苦难辉煌,气壮山河!作为当代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这自由的生活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美好的年代,不用担心炸弹的侵袭,不用害怕列强的欺凌。正如影片结尾中共产党战士在小船上高唱《国际歌》的美好意境一样,它预示了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乘船驶向真理的彼岸,取得解放中国的最后胜利!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无数共产党员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
我觉得节目一开始的小游戏让我受益匪浅,他让我们知道了在五个小朋友推工作人员时,没推动而有助跑的时候便完全不同了,就连能推动卡车的工作人员也抵挡不住了。让我们知道在踩踏事件发生时不能和人群相悖。
在踩踏事故发生时,我们要护住自己的头部和胸部不能让其受到打击,因为这种打击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我们要用肘关节抵挡,并且尽力保持平衡不摔倒。但如果不幸摔倒,要及时护住头部,并且要侧卧双手护头,并且蜷缩身体,给胸腔留出足够空间呼吸,以防窒息。
同时我也知道了不能随意把异物放进嘴里,因为容易把异物吸进气管里,导致窒息死亡。但如果不幸吸入应立刻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但如果已经到达气管,就不能再使用蛮力而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
而且我们也不能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玩火,更不能靠近窗边,防止坠落。
从这首诗可以体会出时机的重要性,顺势而为毫不费力且效果良好;相反地,逆势而行费力不说,而且往往劳而无功,穷忙活。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还有一句相反的话:英雄造时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扛不住大势,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能顺势而为。就像-期间,如果投资房地产,肯定是暴利,身价过亿不难;而如果在才进入房地产,想复制前十年的辉煌很难,能不赔钱就不错了。差别在哪儿呢?形势变了,个人在形势面前是渺小的。
评书、历史演义小说中说客游说一个人的时候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通常只有俊杰才能做到先知先觉,从微细的征兆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
能够看到趋势并做到因时而变的不是一般人,《楚辞渔父》中有如下文字: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与世推移”,顺势而作,不管沧浪的水清还是浊,都可以充分利用。